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39 鸠摩罗什(西域)
  “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
  “即如佛教,持食着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
  “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
  “还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忏悔,乞出家受戒。
  “佛言:‘善来!’
  “即时须发自堕,便成沙门;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
  “复有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宝衣奉佛。
  “佛知众僧堪能受用,告憍昙弥:‘以此上下衣与众僧。’
  “以是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
  檀越言:“若为佛布施,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罗埵逝婆罗门食,佛不教令僧食?”
  诸沙弥答言:“为显僧大力故。若不见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无以知僧力为大!若为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僧力为大。譬如药师欲试毒药,先以与鸡,鸡即时死,然后自服,乃知药师威力为大!是故,檀越当知:
 “‘若人爱敬佛,  亦当爱敬僧,
   不当有分别,  同皆为宝故!’”
  尔时,檀越闻说是事,欢喜言:“我某甲从今日,若有入僧数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不敢分别!”
  诸沙弥言:“汝心信敬无上福田,不久当得道!何以故?
 “‘多闻及持戒,  智慧禅定者,
   皆入僧数中,  如万川归海!
   譬如众药草,  依止于雪山;
   百谷诸草木,  皆依止于地;
   一切诸善人,  皆在僧数中!’
  “复次,汝等曾闻佛为长鬼神将军赞三善男子:‘阿泥卢陀、难提、迦翅弥罗不?’佛言:‘若一切世间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长夜得无量利益。’以是事故,倍当信敬僧!是三人不名僧,佛说念三人有如是果报,何况一心清净念僧?是故檀越当任力念僧名!
  “如说偈:
 “‘是诸圣人众,  则为雄猛军,
   摧灭魔王贼,  是伴至涅槃!’”
  诸沙弥、为檀越种种说僧圣功德,檀越闻已,举家大小,皆见四谛,得须陀洹道。以是因缘故,应当一心念僧。
  念戒者,戒有二种:有漏戒,无漏戒。
  有漏复有二种:一者、律仪戒,二者、定共戒。
  行者初学,念是三种戒;学三种已,但念无漏戒。
  是律仪戒,能令诸恶不得自在。枯朽折减;禅定戒能遮诸烦恼,何以故?得内乐故,不求世间乐;无漏戒能拔诸恶烦恼根本故。
  问曰:
  云何念戒?
  答曰:
  如先说念僧中,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随禁忌,三宝于我为无所益。又如导师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导师无咎,以是故我应念戒。”
  复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处;譬如百谷药木,依地而生。
  持戒清净,能生长诸深禅定,实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门,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缘。如说:“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脱涅槃。”
  行者念清净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杂戒,自在戒,不着戒,智者所赞戒无诸瑕隙,名为清净戒。
  云何名不缺戒?
  五众戒中除四重戒,犯诸余重者是名“缺”;犯余罪是为“破”。
  复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
  复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
  善心回向涅槃,不令结使、种种恶觉观得入,是名“不穿”。
  为涅槃,为世间,向二处,是名为“杂”。
  随戒不随外缘,如自在人无所系属,持是净戒,不为爱结所拘,是为“自在戒”。
  于戒不生爱慢等诸结使,知戒实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虽得蒙赦,而复为金锁所系。人为恩爱烦恼所系,如在牢狱;虽得出家,爱着禁戒,如着金锁。行者若知戒是无漏因缘而不生着,是则解脱,无所系缚,是名“不着戒”。
  诸佛、菩萨、辟支佛及声闻所赞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赞戒”。
  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
  复次,智所赞者,于三种戒中,无漏戒不破不坏,依此戒得实智慧,是圣所赞戒。
  无漏戒有三种,如佛说:正语,正业,正命。是三业义,如八圣道中说,是中应广说。
  问曰:
  若持戒是禅定因缘,禅定是智慧因缘,八圣道中何以慧在前,戒在中,定在后?
  答曰:
  行路之法,应先以眼见道而后行,行时当精勤;精勤行时,常念如导师所教,念已一心进路,不顺非道。
  正见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观五受众皆苦,是名苦;苦从爱等诸结使和合生,是名集;爱等结使灭,是名涅槃;如是等观八分,名为道,是名正见。
  行者是时心定知世间虚妄可舍,涅槃实法可取,决定是事,是名正见。
  知见是事,心力未大,未能发行;思惟筹量,发动正见令得力,是名正思惟。
  智慧既发,欲以言宣故,次正语、正业、正命。
  戒行时精进不懈,不令住色、无色定中,是名正方便。
  用是正见观四谛,常念不忘:念一切烦恼是贼,应当舍;正见等是我真伴,应当随,是名正念。
  于四谛中摄心不散,不令向色、无色定中,一心向涅槃,是名正定。
  是初,得善有漏,名为暖法,顶法,忍法中义。次第增进,初、中、后心。入无漏心中疾;一心中具,无有前后分别次第。
  正见相应,正思惟、正方便、正念、正定,三种戒随是分分行。
  正见分别好丑利益为事;正思惟发动正见为事;正语等,持是智慧诸功德,不令散失;正方便驱策令速进不息;正念七事所应行者,忆而不忘;正定令心清净,不浊不乱,令正见七分得成。
  如无风房中灯,则照明了了。
  如是无漏戒,在八圣道中,亦为智者所赞。
  问曰:
  无漏戒应为智者所赞,有漏戒何以赞?
  答曰:
  有漏戒似无漏,随无漏同行因缘,是故智者合赞。如贼中有人叛来归我,彼虽是贼,今来向我,我当内之,可以破贼,何可不念!诸烦恼贼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根,若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与余有漏法异故,行者受用。
  以是因缘故,破诸结使贼,得苦法忍无漏法财,以是故智者所赞。
  是名念戒。
  “念舍”者,有二种舍:一者、施,二者、舍诸烦恼。
  施舍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三种舍和合,名为舍。
  财施是一切善法根本故,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缘故,得差烦恼病,今以何因缘故得是四念?则是先世、今世,于三宝中少有布施因缘故。”
  所以者何?众生于无始世界中,不知于三宝中布施故,福皆尽灭。是三宝有无量法,是故施亦不尽,必得涅槃。
  复次,过去诸佛初发心时,皆以少多布施为因缘;如佛说:“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缘。”
  复次,人命无常,财物如电,若人不乞,犹尚应与,何况乞而不施?以是应施,作助道因缘。
  复次,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若持戒、禅定、智慧种种善法,是涅槃因缘。
  以是故,财物尚应自弃,何况好福田中而不布施?
  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担十斤金行道中,更无余伴。
  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杀弟取金?此旷路中人无知者!”
  弟复生念:“欲杀兄取金。”
  兄弟各有恶心,语言视瞻皆异。
  兄弟即自悟,还生悔心:“我等非人,与禽兽何异?同生兄弟,而为少金故而生恶心!”兄弟共至深水边,兄以金投着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寻复弃金水中;兄复言:“善哉!善哉!”
  兄弟更互相问,何以故言“善哉”?
  各相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二辞各尔。
  以是故知财为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施?如说:
 “施名行宝藏,  亦为善亲友,
  终始相利益,  无有能坏者。
  施为好密盖,  能遮饥渴雨;
  施为坚牢船,  能度贫穷海。
  悭为凶衰相,  为之生忧畏,
  洗之以施水,  则为生福利。
  悭惜不衣食,  终身无欢乐,
  虽云有财物,  与贫困无异!
  悭人之室宅,  譬如丘冢墓,
  求者远避之,  终无有向者。
  如是悭贪人,  智者所摈弃,
  命气虽未尽,  与死等无异。
  悭人无福慧,  于施无坚要,
  临当堕死坑,  恋惜生懊恨;
  涕泣当独去,  忧悔火烧身。
  好施者安乐,  终无有是苦。
  人修布施者,  名闻满十方,
  智者所爱敬,  入众无所畏,
  命终生天上,  久必得涅槃!”
  如是等种种诃悭贪,赞布施,是名念财施。
  云何念法施?
  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缘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
  复次,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何以故?
  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
  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
  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弘大慈悲,度众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如市易法。
  复次,财施施多,财物减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
  财施是无量世中旧法;法施圣法初来未得,名为新法。
  财施但能救诸饥渴、寒热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诸烦恼等病。
  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财施、法施,行者应念法施。
  问曰:
  何等是法施?
  答曰:
  佛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心为福德与他说,是名法施。复有以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
  如《网明菩萨经》中说:“有人见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如是等口虽不说,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
  是法施应观众生心性,烦恼多少,智慧利钝,应随所利益而为说法;譬如随病服药则有益。
  有淫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痴重,有两两杂,三三杂。淫重者,为说不净观;瞋重者,为说慈心;痴重者,为说深因缘;两杂者,说两观;三杂者,说三观;若人不知病相,错投药者,病则为增。
  若着众生相者,为说但有五众,此中无我;若言无众生相者,即为说五众相续有,不令堕断灭故。求富乐者,为说布施;欲生天者,为说持戒;人中多所贫乏者,为说天上事;恼患居家者,为说出家法;着钱财居家者,为说在家五戒法;若不乐世间,为说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
  依随经法,自演作义理,譬喻庄严法施,为众生说。
  如是等种种利益故,当念法施。
  舍烦恼者,三结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断除却,是名为舍。
  念舍是法,如舍毒蛇、如舍桎梏,得安隐欢喜。
  复次,念舍烦恼,亦入念法中。
  问曰:
  若入念法中,今何以更说?
  答曰:
  舍诸烦恼,是法微妙难得、无上无量,是故更别说。
  复次,念法与念舍异:念法,念佛法微妙,诸法中第一;念舍,念诸烦恼罪恶,舍之为快;行相别,是为异。
  如是等种种因缘,行者当念舍。
  念舍者,是初学禅智中,畏生增上慢。
  “念天”者,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问曰:
  佛弟子应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
  答曰:
  知布施业因缘果报故,受天上富乐,以是因缘故念天。
  复次,是八念,佛自说因缘。念天者应作是念:“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缘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闻善法,修布施,学智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欢喜。言天以是五法故,生富乐处,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可得生,我以天福无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问曰:
  三界中清净天多,何以故但念欲天?
  答曰:
  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
  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淫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细清净五欲;佛虽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众生不任入涅槃,为是众生故说念天。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绵褥,堕则不死,差于堕地故。
  复次,有四种天:名天、生天、净天、生净天。
  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
  生天者,从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
  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
  生净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人,所谓须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种,或于天上得阿那含、阿罗汉道。生净天,色界中有五种阿那含,不还是间,即于彼得阿罗汉;无色界中一种阿那含,离色界、生无色界,是中修无漏道,得阿罗汉,入涅槃。
  念是二种天:生天,生净天。如是等天,是名念天。
  “念安那般那”者,如《禅经》中说。
  “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
  是二种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杀、必当自死;如是有为法中,不应弹指顷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不应恃是种种忧恼、凶衰身;生心望安隐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云何智人以为安隐?若出气保当还入,入息保出,睡眠保复得还觉,是皆难必!何以故?是身内、外多怨故。”如说:
 “或有胎中死,  或有生时死,
  或年壮时死,  或老至时死;
  亦如果熟时,  种种因缘堕。
  当求免离此:  死怨之恶贼,
  是贼难可信,  时舍则安隐。
  假使大智人,  威德力无上,
  无前亦无后,  于今无脱者。
  亦无巧辞谢,  无请求得脱,
  亦无捍挌处,  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净戒,  精进可以脱;
  死贼无怜愍,  来时无避处!”
  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
  如佛为比丘说死相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
  佛言:“汝云何修?”
  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
  佛言:“汝为放逸修死相!”
  有比丘言:“我不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
  有言:“从旦至食时。”
  有言:“一食顷。”
  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
  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
  佛言:“是真修死相,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
  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相。
  问曰:
  法是三世诸佛师,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
  答曰:
  是法虽是十方三世诸佛师,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故。
  譬如雪山中有宝山,宝山顶有如意宝珠,种种宝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还者,有近而还者。有一大德国王,怜愍众生,为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岁小儿,皆得上山,随意取如意珠等种种宝物。佛亦如是,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乃至梵天王求诸法实相亦不能得,何况余人?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具足六波罗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说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陈如、舍利弗、目揵连、摩诃迦叶,乃至七岁沙弥苏摩等,皆得诸无漏法:根、力、觉、道、实相。实相虽微妙,一切众生皆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
  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随佛语,能解法故第三;余人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称为宝。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者是僧。
  复次,以佛因缘故,法出世间,以法因缘故有僧。
  行者念:“我云何当得法宝,得在僧数中?当除却一切粗细身、口恶业。”是故次第说持戒。
  复次,云何分别有七众?以有戒故。
  欲除心恶,破悭贪故念舍;欲令受者得乐故破瞋恚;信福得果报故破邪见。
  住持戒布施法中,则为住十善道中,离十不善道。
  十善道有二种果:若上行者,得净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次第念天。行禅定故,得二种天。
  灭诸恶觉,但集善法,摄心一处;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
  念安那般那能灭诸恶觉;如雨淹尘;见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复次,行者,或时恃有七念,着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时当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当懈怠着此法爱!如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有为法如云,  智者不应信,
  无常金刚来,  破圣主山王!”
  是名八念次第。
  问曰:
  是说声闻八念;菩萨八念有何差别?
  答曰:
  声闻为身故;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声闻但为脱老、病、死故;菩萨为遍具一切智功德故——是为差别。
  复次,佛是中亦说,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应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应具足八念,不可得故。”
  初有不住,后有不可得;以此二印,以是故异。
  “不住”、“不可得”义,如先说(丹注云:八念竟)。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初品中十想释论第三十七(卷二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十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
  【论】
  问曰:
  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时名为“智”?或时名为“念”?或时名为“想”?
  答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