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38 鸠摩罗什(西域)
  如是等诸观皆尔,得无碍智故,知佛慧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众具足。佛解脱诸烦恼及习,根本拔故,解脱真不可坏,一切智慧成就故,名为无碍解脱。成就八解脱,甚深遍得故,名为具足解脱。
  复次,离“时解脱”及“慧解脱”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脱”。成就如是等解脱故,名具足解脱众。
  复次,破魔军故得解脱,离烦恼故得解脱,离遮诸禅法故得解脱,于诸禅定入出自在无碍故。
  复次,菩萨于见谛道中,得深十六解脱:
  一、苦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苦谛断十结尽,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道比智。
  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脱:
  一、或比智或法智相应有为解脱;二、断无色界三思惟结故,得无为解脱;如是乃至第十八尽智相应有为解脱;及一切结使尽,得无为解脱。
  如是诸解脱和合,名为解脱众具足。
  复次,念佛解脱知见众具足。解脱知见众有二种:
  一者、佛于解脱诸烦恼中,用尽智自证知,知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是为尽智解脱知见众。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是为无生智解脱知见众。
  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门得解脱,是人无相门得解脱,是人无作门得解脱;是人无方便可令解脱,是人久久可得解脱,是人不久可得解脱,是人即时得解脱;是人软语得解脱,是人苦教得解脱,是人杂语得解脱;是人见神通力得解脱,是人说法得解脱;是人淫欲多,为增淫欲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得解脱;如难陀、沤楼频螺龙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得解脱,如法眼中说。
  于是诸解脱中了了知见,是名解脱知见众具足。
  复次,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有报,无漏者无报。三根相应:乐、喜、舍根。行得,亦果报得:行得者,如此间国中,学念佛三昧;果报得者,如无量寿佛国人,生便自然能念佛。
  如是等,如《阿毗昙》中广分别。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八念义第三十六之余(卷二十二)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念法者,如佛演说,行者应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
  “巧出”者,二谛不相违故,所谓世谛、第一义谛是;智者不能坏、愚者不起诤故。是法亦离二边,所谓若受五欲乐,若受苦行。复离二边:若常、若断;若我、若无我;若有、若无。如是等二边不着,是名“巧出”。诸外道辈自贵其法,毁贱他法故,不能巧出。
  “得今世果”者,离爱因缘世间种种苦,离邪见因缘种种论议斗诤,身心得安乐。如佛说:
 “持戒者安乐,  身心不热恼,
  卧安觉亦安,  名声亦远闻。”
  复次,此佛法中因缘展转生果,所谓持戒清净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欢喜,法欢喜故身心快乐,身心快乐故能摄心,摄心故如实知,如实知故得厌,得厌故离欲,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果报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
  外道法空行苦,无所得。如阎浮阿罗汉得道时自说:
 “我昔作外道,  五十有五年,
  但食干牛屎,  裸形卧棘上。
  “我受如是辛苦,竟无所得;不如今得见佛闻法,出家三日,所作事办,得阿罗汉。”以是故,知佛法得今世果。
  问曰:
  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诸弟子有无所得者?
  答曰:
  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
  复次,诸未得道者,今世虽不得涅槃,后世得受福乐,渐次当得涅槃,终不虚也。如佛所说:“其有出家为涅槃者,若迟若疾,皆当得涅槃。”
  如是等能得今世果。
  “无热恼”者,热恼有二种:身恼,心恼。身恼者,系缚牢狱,拷掠、刑戮等;心恼者,淫欲、瞋恚、悭贪、嫉妒因缘故,生忧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持戒清净故,身无是系缚牢狱,拷掠、刑戮等恼;心离五欲,除五盖,得实道故,无是淫欲、瞋恚、悭贪、嫉妒,邪疑等恼。无恼故无热。
  复次,无漏禅定生喜乐,遍身受故,诸热则除;譬如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
  复次,诸烦恼若属见、若属爱,是名热;佛法中无此故,名“无热恼”。
  “不待时”者,佛法不待时而行,亦不待时与果。外道法,日未出时受法,日出时不受法;或有日出时受,日未出不受;有昼受夜不受,有夜受昼不受。
  佛法中无受待时,随修八圣道时,便得涅槃。譬如火得薪便然;无漏智慧生时,便能烧诸烦恼,不待时也。
  问曰:
  如佛说,有时药、时衣、时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时当得,何以言无时?
  答曰:
  此“时”者,随世俗法,为佛法久住故,结时戒;若为修道得涅槃,及诸禅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时也。诸外道法皆待时节;佛法但待因缘具足。若虽持戒、禅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戒、禅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复待时。
  复次,久久得果名为时,即得不名时。譬如好染一入便成;心净人亦如是,闻法即染,得法眼净——是名“不待时”。
  “能到善处”者,是三十七无漏道法,能将人到涅槃;譬如入恒河,必得至大海。诸余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说,邪见杂故,将至恶处;或时将至天上,还堕受苦,皆无常故,不名善处。
  问曰:
  无有将去者,云何得将至善处?
  答曰:
  虽无将去者,但诸法能将诸法去;无漏善五众断,五众中强名众生,将去入涅槃。如风吹尘,如水漂草;虽无将去者,而可有去。
  复次,因缘和合无有作,亦无有将去者,而果报属因缘,不得自在,是即名为去。
  “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问曰:
  何等是佛法印?
  答曰:
  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
  问曰:
  何以故但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
  答曰:
  不作法无因无缘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不名为无常。
  复次,不作法中,不生心着颠倒;以是故,不说是无常,可说言无我。
  有人说:“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说一切法中无我。
  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寂灭印”。
  问曰:
  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
  答曰:
  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
  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
  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厌世苦。既知厌苦,存着观主,谓能作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无我;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无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于灭,以是故说寂灭涅槃印。
  问曰:
  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
  答曰:
  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
  问曰:
  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
  答曰:
  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如人着屐,若初日新而无有故,后应常新,不应有故。若无故应是常,常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
  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住中亦无有生灭,是一念中住,亦是有为法故——是名“通达无碍”。
  如是应念法。
  复次,法有二种:
  一者、佛所演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说法义,所谓持戒、禅定、智慧、八圣道,及解脱果、涅槃等。
  行者先当念佛所演说,次当念法义。
  念佛所演说者,佛语美妙,皆真实,有大饶益。
  佛所演说,亦深亦浅:观实相故深,巧说故浅。重语无失,各各有义故。佛所演说住四处,有四种功德庄严:一、慧处,二、谛处,三、舍处,四、灭处。
  有四种答,故不可坏:一、定答,二、解答,三、反问答,四、置答。
  佛所演说,或时听而遮,或时遮而听,或听而不遮,或遮而不听;此四皆顺从无违。
  佛说得诸法相故,无戏论;有义理说故,破有、无论。
  佛演说随顺第一义,虽说世间法亦无咎,与二谛不相违故。
  随顺利益说,于清净人中为美妙;于不净人中为苦恶;于美语苦语中亦无过罪;佛语皆随善法,亦不着善法。
  虽是垢法怨家、亦不以为高;虽种种有所诃,亦无有诃罪;虽种种赞法,亦无所依止。
  佛言说中,亦无增无减,或略或广。
  佛语初善,久久研求亦善。佛语虽多,义味不薄。
  虽种种杂语,义亦不乱。
  虽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爱着;虽殊异高显,亦不令人畏难。
  虽遍有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佛语如是有种种希有事,能令人衣毛为竖,流汗气满,身体战惧;亦能令诸天心厌,声满十方,六种动地;亦能令人于无始世界所坚著者能令舍,所不坚著者能令乐。
  佛语,罪恶人闻之,自有罪故,忧怖热恼;善一心精进入道人闻,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后亦好。
  复次,多会众中,各各欲有所闻,佛以一言答,各各得解,各各自见佛独为我说。
  于大众中虽有远近,闻者声无增减,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应度者闻,不应度者不闻。譬如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听者得悟。
  如是种种念佛言语。
  何等是法义?信、戒、舍、闻、定、慧等为道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达”中说。
  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名佛法义。
  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人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圣人知是三种法相,于一切依止邪见各各斗诤处得离;譬如有目人见群盲诤种种色相,愍而笑之,不与共诤。
  问曰:
  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故说三实?
  答曰:
  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
  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以是故,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
  是念法三昧,缘智缘尽,诸菩萨及辟支佛功德。
  问曰:
  何以故念佛,但缘佛身中无学诸功德?念僧三昧缘佛弟子身中诸学无学法?余残善无漏法,皆念法三昧所缘?
  答曰:
  迦栴延尼子如是说。
  摩诃衍人说:“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
  如佛所说及所说法义经——从一句一偈,乃至八万四千法聚,信、戒、舍、闻、定、智慧等诸善法,乃至无余涅槃,皆是念法三昧所缘。
  诸菩萨、辟支佛、及声闻众,除佛余残一切圣众及诸功德,是念僧三昧所缘。
  念僧者,是佛弟子众,戒众具足,禅定众、智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具足;四双八辈,应受供养恭敬礼事,是世间无上福田。
  行者应念如佛所赞僧:若声闻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萨僧功德。是圣僧五众具足,如上说。
  问曰:
  先已以五众赞佛,云何复以五众赞僧?
  答曰:
  随弟子所得五众而赞具足。
  具足有二种:一者、实具足,二者、名具足。
  如佛弟子所可应得者,尽得而赞,是名名具足;如佛所得而赞,是名实具足。
  复次,为欲异于外道出家众、在家众故,作如是赞。
  外道在家众,赞其富贵、豪尊、势力;出家众,赞其邪见苦行,染着智慧,执论诤竞。
  念僧众中,或有持戒、禅定、智慧等,少不足称;以是故佛自赞弟子众,一切功德根本住处,戒众具足,乃至解脱知见众具足。住是戒众中不倾动,引禅定弓,放智慧箭,破诸烦恼贼,得解脱,于是解脱中生知见。譬如健人先安足,挽弓放箭,能破怨敌,得出二怖:免罪于王,拔难于阵;决了知见,贼已破灭,心生欢喜,是故以五众赞。
  应供养者,五众功德具足故。
  如富贵、豪势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众亦如是,有净戒、禅定、智慧,财富;解脱、解脱知见,势力故,应供养恭敬、合掌礼事。
  世间无上福田者,施主有二种:贫者,富者。贫者礼事、恭敬、迎送而得果报;富者亦能恭敬、礼事、迎送,又以财物供养而得果报,是故名为世间无上福田。
  譬如良田,耕治调柔,以时下种,溉灌丰渥,所获必多。众僧福田亦复如是,以智慧犁耕,出结使根,以四无量心磨治调柔;诸檀越下信施谷子,溉以念施恭敬、清净心水;若今世、若后世得无量世间乐,及得三乘果。
  如薄拘罗比丘,鞞婆尸佛时,以一呵梨勒果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常无疾病;今值释迦牟尼佛,出家漏尽,得阿罗汉。
  如沙门二十亿,鞞婆尸佛时,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养众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乐果,足不蹈地;生时足下毛长二寸,柔软净好;父见欢喜,与二十亿两金。见佛闻法,得阿罗汉,于诸弟子中精进第一。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报,是故名世间无上福田。
  僧中有四双八辈者,佛所以说世间无上福田,以有此八辈圣人故,名无上福田。
  问曰:
  如佛告给孤独居士:“世间福田应供养者有二种:若学人,若无学人;学人十八,无学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说八?
  答曰:
  彼广说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说故八;彼二十七圣人,此八皆摄。信行、法行,或向须陀洹摄,或向斯陀含摄,或向阿那含摄;家家向斯陀含摄;一种向阿那含摄;五种阿那含向阿罗汉摄;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脱、见得,是信解脱、见得,十五学人摄。九种福田,阿罗汉摄。
  复次,行者应念僧,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见,如是应欢喜,一心恭敬,顺从无违。
  我先伴种种众恶、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恶道伴;今得圣人伴,安隐至涅槃。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清净持戒、正忆念,如佛所说法药,我当顺从。僧是我断诸结病中一因缘,所谓瞻病人,是故当念僧。
  复次,僧有无量戒、禅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测量。
  如一富贵长者信乐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次请,乃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
  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
  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
  便说偈言:
 “须发白如雪,  齿落皮肉皱,
  偻步形体羸,  乐请如是辈。”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师子头,欻然从坐起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  见形不取德;
  舍是少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说偈: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是时诸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此檀越品量僧好恶。”即复说偈:
 “赞叹呵骂中,  我等心虽一;
  是人毁佛法,  不应不教诲!
  当疾到其舍,  以法教语之,
  我等不度者,  是则为弃物!”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须发白如雪,秀眉垂覆眼,皮皱如波浪,其脊曲如弓,两手负杖行,次第而受请;举身皆振掉,行止不自安,譬如白杨树,随风而动摇。
  檀越见此辈,欢喜迎入坐,坐已须臾顷,还复年少形。
  檀越惊怖言:
 “如是耆老相,  还变成少身;
  如服还年药,  是事何由然?”
  诸沙弥言:
  “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欲平量僧,是事甚可伤!
  “我等相怜愍,故现如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说:
 “‘譬如以蚊[口*(隹/乃)],  犹可测海底;
   一切天与人,  无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贵,  犹尚不分别;
   而汝以年岁,  称量诸大德!
   大小生于智,  不在于老少;
   有智勤精进,  虽少而是老,
   懈怠无智慧,  虽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则为大失!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
  “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又不可轻也;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
  “又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圣功德成就,而威仪、语言不似善人;有威仪、语言似善人,而圣功德不成就;有威仪、语言不似善人,圣功德未成就;有威仪、语言似善人,而圣功德成就。
  “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称量于僧?汝若欲毁僧,是则为自毁,汝为大失!已过事不可追,方来善心,除去诸疑悔,听我所说:
 “‘圣众不可量,  难以威仪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闻,
   亦不以威德,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严容,  复不以辩言。
   圣众大海水,  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赞是僧,  施之虽少得报多,
   是第三宝声远闻,  以是故应供养僧!
   不应分别是老少,  多知少闻及明闇;
   如人观林不分别,  伊兰瞻卜及萨罗。
   汝欲念僧当如是,  不应以愚分别圣。
   摩诃迦叶出家时,  纳衣价直十万金,
   欲作乞人下贱服,  更求粗弊不能得。
   圣众僧中亦如是,  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报施者十万倍,  更求不如不可得。
 “‘众僧大海水,  结戒为畔际;
   若有破戒者,  终不在僧数;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尸宿!’”
  檀越闻是事,见是神通力,身惊毛竖,合掌白诸沙弥言:
  “诸圣人,我今忏悔!我是凡夫人,心常怀罪,我有少疑,今欲请问。”
  而说偈言:
 “大德已过疑,  我今得遭遇,
  若复不咨问,  则是愚中愚!”
  诸沙弥言:“汝欲问者便问,我当以所闻答。”
  檀越问言:“于佛宝中信心清净,于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
  答曰:“我等初不见僧宝、佛宝有增减,何以故?佛一时舍婆提乞食,有一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
  “佛时说偈:
 “‘时雨数数堕,  五谷数数成;
   数数修福业,  数数受果报。
   数数受生法,  故受数数死;
   圣法数数成,  谁数数生死?’
  “婆罗门闻是偈已,作是念:‘佛大圣人,具知我心。’
  “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
  “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
  “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