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34 鸠摩罗什(西域)
  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是八正道有三分:三种为戒分,三种为定分,二种为慧分。
  慧分、定分分别,如先说。
  戒分,今当说:
  戒分是色性,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无报,因缘生,三世摄,色摄非名摄,外入摄。
  慧知,非断见,不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四大造,有上法,非有法,相应因。
  一善分摄三正,三正摄一善分;不善、无记、漏、有漏不相摄。
  无漏一法摄三正,三正亦摄无漏一法。
  如是等种种分别,如《阿毗昙》广说。
  是三十七品,初禅地具有;未到地中三十六,除喜觉;第二禅中亦三十六,除正行;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十五,除喜觉,除正行。
  三无色定中三十二,除喜觉、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有顶中二十二,除七觉分、八圣道分。
  欲界中二十二,亦如是。
  是为声闻法中分别义。
  问曰:
  摩诃衍所说三十七品义云何?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是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焰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是为行厕。如是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先世受有漏业因缘,今世沐浴、华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所成。如车有两轮,牛力牵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缘以成身车,识牛所牵,周旋往反。
  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
  是身无常,久必破坏。
  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
  是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是身者,亦无使作者。
  是身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
  八万户虫,无量诸病,及诸饥渴、寒热、刑残等,常恼此身。菩萨摩诃萨观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
  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
  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知是身无相无可取。无生故无相,无相故无生;但诳凡夫故名为身。
  菩萨如是观身实相时,离诸染欲着,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观——如是名为菩萨身念处。
  观外身、观内外身亦如是。
  菩萨云何观诸受?
  观内受,是受有三种: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
  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
  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
  亦观诸受生灭;亦知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如是入不生门。
  知诸受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若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着、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缘观诸受,是名受念处。
  观外受、观内外受亦如是。
  菩萨云何观心念处?
  菩萨观内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
  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
  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
  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
  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相;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
  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着故,名为不净心。
  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
  是心本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
  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观。
  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何以故?是心无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
  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
  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烦恼所染。
  如是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
  菩萨云何观法念处?
  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是谁法。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无法若合若散。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诸法性净,不相污染。诸法无所受,诸受无所有故;诸法无所知,心心数法虚诳故。如是观时,不见有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是时作是念:
  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
  尔时虽观诸法生灭,亦入无相门。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
  如是观时,系心缘中,随顺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无处所,是为内法念处。
  外法念处、内外法念处亦如是。
  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应分别,观空无处所。
  云何为菩萨所行五根?
  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信根者,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诸法不净,无常、苦、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
  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
  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
  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信相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余语,但受佛法,信众僧。
  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精进根者,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诵、欲读,乃至欲闻。
  若诸不善恶法起令疾灭;未生者令不生。
  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广。
  亦不恶不善法,亦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
  得正精进定心故,名为精进根。
  念根者,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定根者,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着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知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
  慧根者,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槃。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着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为求佛法,如救头然。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于三界无所依,于随意五欲中,心常离之。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于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于世间无忧,于涅槃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菩萨得是五根,善知众生诸根相:
  知染欲众生根,知离欲众生根;知瞋恚众生根,亦知离瞋恚众生根;知愚痴众生根,亦知离愚痴众生根;知欲堕恶道众生根,知欲生人中众生根,知欲生天上众生根;知钝众生根,知利众生根;知上、中、下众生根;知罪众生根,知无罪众生根;知逆、顺众生根;知常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根;知厚善根、薄善根众生根;知正定、邪定、不定众生根;知轻躁众生根,知持重众生根;知悭贪众生根,知能舍众生根;知恭敬众生根,知不恭敬众生根;知净戒、不净戒众生根;知瞋恚、忍辱众生根;知精进、懈怠众生根;知乱心、摄心;愚痴、智慧众生根;知无畏、有畏众生根;知增上慢、不增上慢众生根;知正道、邪道众生根;知守根、不守根众生根;知求声闻众生根,知求辟支佛众生根,知求佛道众生根。
  于知众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名为知根。
  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
  复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名为力。
  七觉分者,菩萨于一切法,不忆不念,是名念觉分。
  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不可得,是名择法觉分。
  不入三界,破坏诸界相,是名精进觉分。
  于一切作法,不生着乐,忧喜相坏故,是名喜觉分。
  于一切法中,除心缘不可得故,是名除觉分。
  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乱不定,是名定觉分。
  于一切法不着不依止,亦不见是舍心,是名舍觉分。
  菩萨观七觉分空如是。
  问曰:
  此七觉分何以略说?
  答曰:
  七觉分中,念、慧、精进、定,上已广说。三觉今当说:
  菩萨行喜觉分,观是喜非实,何以故?是喜从因缘生,作法、有法、无常法,可着法。
  若生着,是无常相,变坏则生忧,凡夫人以颠倒故心着。
  若知诸法实空,是时心悔,我则受虚诳。如人闇中饥渴所逼,食不净物,昼日观知,乃觉其非。
  若如是观,于实智慧中生喜,是为真喜。
  得是真喜,先除身粗,次除心粗,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乐遍身心中,是为除觉分。
  既得喜、除,舍诸观行,所谓无常观、苦观、空无我观、生灭观、不生不灭观,有观无观,非有非无观;如是等戏论尽舍。何以故?
  无相、无缘、无作,无戏论;常寂灭是实法相。若不行舍,便有诸诤。
  若以“有”为实,则以“无”为虚;若以“无”为实,则以“有”为虚;若以“非有非无”为实,则以“有无”为虚;于“实”爱着,于“虚”恚憎,生忧喜处,云何不舍?
  得如是喜、除、舍,七觉分则具足满。
  八圣道分者,正见、正方便、正念、正定,上已说;正思惟今当说:
  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住如是正见中,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何以故?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
  诸思惟分别,皆从不实虚诳颠倒故有,分别思惟相皆无。菩萨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见是正是邪,过诸思惟分别,是为正思惟。
  一切思惟分别皆悉平等,悉平等故心不着;如是等名为菩萨正思惟相。
  正语者,菩萨知一切语,皆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是时菩萨作是念:
  语中无语相,一切口业灭,知诸语实相,是为正语。
  是诸语皆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是菩萨行正语法。
  诸有所语,皆住实相中说;以是故诸经说:“菩萨住正语中,能作清净口业。”知一切语言真相,虽有所说,不堕邪语。
  正业者,菩萨知一切业邪相,虚妄无实,皆无作相,何以故?无有一业可得定相。
  问曰:
  若一切业皆空,云何佛说布施等是善业?杀害等是不善业?余事动作是无记业?
  答曰:
  诸业中尚无有一,何况有三?何以故?如行时已过则无去业,未至亦无去业,现在去时亦无去业;以是故无去业。
  问曰:
  已过处则应无,未至处亦应无,今去处应是有去!
  答曰:
  今去处亦无去,何以故?除去业,今去处不可得;若除去业,今去处可得者,是中应有去,而不然。除今去处则无去业,除去业则无今去处;是相与共缘故,不得但言今去处有去。
  复次,若今去处有去业,离去业应当有今去处,离今去处应当有去业。
  问曰:
  若尔者,有何咎?
  答曰:
  一时有二去业故。若有二去业,则有二去者。何以故?除去者则无去。若除去者,今去处不可得,无今去处故,亦无去者。
  复次,不去者亦不去,故无去业。若除去者不去者,更无第三去者。
  问曰:
  不去者不去应尔,去者何以故言不去?
  答曰:
  除去业,去者不可得;除去者,去业不可得。如是等一切业空,是名正业。诸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即是正业。
  复次,诸法等中,无正无邪,如实知诸业。如实知已,不造不休,如是智人常有正业,无邪业,是名为菩萨正业。
  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行如是实智慧,以是故名正命。
  若菩萨摩诃萨能观是三十七品,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三三昧义第三十二(卷第二十)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论】
  问曰:
  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后,说八种法?
  答曰:
  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
  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已说道,次应说到处门;四禅等是助开门法。
  复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乱,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当依色界、无色界诸禅定。于四无量心、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中,试心知得柔软自在随意不?譬如御者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
  十一切处亦如是,观取少许青色,视一切物皆能使青;一切黄、一切赤、一切白皆如是。
  复次,于八胜处缘中自在。初、二背舍,观身不净;第三背舍,观身还使净。
  四无量心:慈观众生皆乐,悲观众生皆苦,喜观众生皆喜;舍是三心,但观众生无有憎爱。
  复次,有二种观:一者、得解观,二者、实观。实观者,是三十七品。以实观难得故,次第说得解观。得解观中心柔软,易得实观,用实观得入三涅槃门。
  问曰:
  何等空涅槃门?
  答曰:
  观诸法无我、我所空,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
  复次,空门,如〈忍智品〉中说。
  知是无我、我所已,众生云何于诸法中心着?行者思惟作是念:“诸法从因缘生,无有实法,但有相,而诸众生取是相,着我、我所。我今当观是相有实可得不?”审谛观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异相等,是相实皆不可得。何以故?诸法无我、我所故空,空故无男无女、一异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一、是异;以是故,男、女、一、异法实不可得。
  复次,四大及造色围虚空故名为身;是中内外入因缘和合生识种。身得是种和合,作种种事:言语、坐起、去来。于空六种和合中,强名为男,强名为女。若六种是男,应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亦于地种中无男女相,乃至识种亦无男女相。若各各中无,和合中亦无;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师子,和合亦不能生,无性故。
  问曰:
  何以故无男女?虽神无有别,即身分别有男女之异。是身不得离身分,身分亦不得离身;如见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为身;足等身分异身,身即是男女相。
  答曰:
  神已先破,身相亦坏,今当重说。
  若有是有分名身,为各各分中具足有?为身分分在诸分中?
  若诸分中具足有身者,头中应有脚,何以故?头中具足有身故。
  若身分分在诸分中,是身与分无有异,有分者随诸分故。
  问曰:
  若足等身分,与有分异,是有咎;今足等身分,与有分身法不异,故无咎!
  答曰:
  若足等身分与有分不异,头即是足。何以故?二事是身不异故。又身分多,有分一,不应多作一、一作多。
  复次,因无故果无,非果无故因无。身分与有分不异,应果无故因无。何以故?因果一故。
  若一、若异中,求身不可得;身无故,何处有男女?
  若有男女,为即是身?为异身?身则无可得。若在余法,余法非色故,无男女之别。但二世因缘和合,以颠倒心故,谓为男女。如说:
 “俯仰屈申立去来,  视瞻言语中无实,
  风依识故有所作,  是识灭相念念无。
  彼此男女有我心,  无智慧故妄见有,
  骨锁相连皮肉覆,  机关动作如木人。
  内虽无实外似人,  譬如洋金投水中,
  亦如野火焚竹林,  因缘合故有声出。”
  如是等诸相,如先所说,此中应广说,是名无相门。
  无作者,既知无相都无所作,是名无作门。
  问曰:
  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
  答曰:
  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
  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非是狂心语。
  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何以故?还退失堕生死故。如佛说:
 “能持净戒名比丘,  能观空名行定人,
  一心常勤精进者,  是名真实行道人!
  于诸乐中第一者,  断诸渴爱灭狂法,
  舍五众身及道法,  是为常乐得涅槃。”
  以是故,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
  问曰:
  今何以故名解脱门?
  答曰:
  行是法时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
  无余涅槃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余涅槃为作门。此三法虽非涅槃,涅槃因故,名为涅槃。世间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是空、无相、无作,是定性,是定相应心心数法,随行身业、口业,此中起心不相应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譬如王来,必有大臣营从;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余法如营从。
  余法名虽不说,必应有,何以故?定力不独生,不能独有所作故。是诸法共生、共住、共灭、共成事,互相利益。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观五受众一相、异相无故“空”;二者、观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我”。
  无相三昧四行: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为“尽”;三毒等诸烦恼火灭故名为“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名为“妙”;离世间故名为“出”。
  无作三昧二行:观五受众因缘生故“无常”;身心恼故“苦”。
  观五受众因四行:烦恼、有漏业和合能生苦果,故名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为“因”;四缘生苦果,故名为“缘”;不多不少等因缘生果,故名为“生”。
  观五不受众四行:是八圣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人去处故“迹”;爱见烦恼不遮故必“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