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33 鸠摩罗什(西域)
  答曰:
  非是苦也!
  虽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故说苦。何以故?
  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着,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无漏法心不着故,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亦诸使不使故。
  复次,若无漏乐是苦者,佛不别说道谛,苦谛摄故。
  问曰:
  有二种乐:有漏乐,无漏乐。有漏乐下贱弊恶,无漏乐上妙。何以故于下贱乐中生着,上妙乐中而不生着?上妙乐中生着应多,如金银宝物,贪着应重,岂同草木?
  答曰:
  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离此着。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爱为着本;实智慧能离,以是故不着。
  复次,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着脂。
  复次,无漏乐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常无众生相。若有众生相,则生着心;以是故,无漏乐虽复上妙而不生着。
  如是种种因缘,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箭,不苦不乐受观无常坏败相。如是则乐受中不生欲着,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是名受念处。
  行者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故而受此乐。
  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何以故?
  初欲受乐时心生异,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乐?
  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
  问曰:
  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受乐,云何言“不受”?
  答曰:
  我已说去疾,故不觉受乐。
  复次,诸法无常相故无住时,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时亦应住,是为常住,无有灭相。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住中亦有灭相,若无灭者,不应是有为相。
  复次,若法后有灭,当知初已有灭。譬如人着新衣,初着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应故,如是乃至十岁应常新;不应故而实已故。当知与新俱有,微故不觉;故事已成,方乃觉知。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云何心住时得受乐?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
  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
  问曰:
  云何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
  答曰:
  我先已说,今当更答。
  是有为法一切属因缘故无常,先无今有故、今有后无故无常。
  复次,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故,有为法无有增损故,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无常。
  复次,有为法有二种老常随逐故:一者、将老,二者、坏老。
  有二种死常随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杀。
  以是故,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于有为法中,心无常最易得。
  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若凡夫言身有常犹差,以心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岁、二十岁;是心日月时顷,须臾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
  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
  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使是心?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谁当使是心?
  问曰:
  应有我!何以故?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受五欲乐故。
  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
  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
  答曰:
  若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者!
  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
  若更无我,但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
  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
  若神有知相,复何用心为?
  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
  问曰:
  火虽有烧力,非人不用;心虽有识相,非神不使。
  答曰:
  诸法有相故有,是神无相故无。汝虽欲以气息出入、苦乐等为神相,是事不然!何以故?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乐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为神相?
  复次,或时火自能烧,不待于人。但以名故,名为人烧。汝论堕负处,何以故?神则是人,不应以人喻人。
  又复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汝于有我、无我未了,而问“何以不他身中起我?”自身、他身皆从我有,我亦不可得。若色相、若无色相,若常、无常,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有知者、不知者,有作者、无作者,有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上〈我闻品〉中说。
  如是等种种因缘,观诸法和合因缘生,无有实法有我,是名法念处。
  是四念处有三种: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
  云何为性念处?
  观身智慧,是身念处;观诸受智慧,是名受念处;观诸心智慧,是名心念处;观诸法智慧,是名法念处。是为性念处。
  云何名共念处?
  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身念处;观受、观心、观法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名受、心、法念处。是为共念处。
  云何为缘念处?
  一切色法,所谓十入及法入少分,是名身念处;六种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念处;六种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名心念处;想众、行众及三无为,是名法念处。是名缘念处。
  是性念处,智慧性故无色;不可见;无对。或有漏,或无漏;有漏有报,无漏无报。皆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
  以慧知。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是可断,无漏非可断。是修法;是无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皆是相应因。
  四念处摄六种善中一种行众善分,行众善分摄四念处;不善,无记漏中不相摄。
  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是无漏性四念处。
  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性四念处,余残有漏分。
  四念处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有漏法者,除无漏性四念处,余残无漏法。
  无漏四句,亦如是。
  共念处,是共念处中身业、口业,是为色,余残非色;一切不可见;皆无对。或有漏,或无漏。皆有为。有漏念处有报,无漏念处无报。因缘生,三世摄,身、口业色摄,余残名摄。心意识内入摄,余残外入摄。
  以慧知。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可断,无漏非可断。皆修法;皆无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身、口业是四大造,余残非四大造。皆有上法。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余残是相应因。
  五善分摄四念处,四念处亦摄五善分,余残不相摄;不善,无记漏法不摄。
  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无漏四念处。
  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有四念处亦有漏者,有漏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有漏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
  或有四念处非无漏,或有无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无漏,或非四念处非无漏。
  有四念处非无漏者,有漏四念处。
  有无漏非四念处者,三无为法。
  有四念处亦无漏者,无漏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无漏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是缘念处,缘念处中:
  一念处是色,三念处非色。
  三不可见,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者一入,不可见者九入及一入少分。
  三无对,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对十入,无对一入少分。
  身念处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无漏一入少分;受念处有漏意相应是有漏,无漏意相应是无漏,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漏想众、行众,是有漏;无漏想众、行众及无为法,是无漏。
  三是有为,一当分别:法念处想众、行众是有为,三无为法是无为。
  不善身念处及善有漏身念处是有报,无记身念处及无漏是无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如是。
  三从因缘生,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从因缘生,无为不从因缘生。
  三三世摄,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是三世摄,无为非三世摄。
  一念处摄色,三摄名。
  一念处内入摄;受念处、法念处,外入摄;一当分别:身念处或内入摄,或外入摄;五内入是内入摄,五外入及一入少分是外入摄。
  以慧知。有漏者是断见,无漏者非断见。有漏者可断,无漏者非可断。
  修当分别:身念处善应修,不善及无记不应修;受、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为善法应修,不善及无记及数缘尽不应修。
  垢当分别:身念处隐没是垢,不隐没非垢;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三念处是果亦有果;一当分别:法念处或果非有果,或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数缘尽,是果非有果;有为法念处,是果亦有果;虚空、非数缘尽,是非果非有果。
  三不受;一当分别:身念处堕身数是受,不堕身数非受。
  三非四大造,一当分别:身念处九入及二入少分,四大造;一入少分,非四大造。
  三念处有上,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及虚空、非数缘尽,是有上;涅槃是无上。
  四念处若有漏是有,若无漏是非有。
  二念处相应因,一念处不相应因;一当分别:受念处、心念处,相应因;身念处,不相应因;法念处,想众及相应行众是相应因;余残是不相应因。
  四念处分摄六善法,六善法亦摄四念处分。不善分、无记分,亦如是随种相摄。
  三漏摄一念处分,一念处分亦摄三漏。
  有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有漏。
  无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无漏。
  如是等义,〈千难〉中广说。
  问曰:
  何等为内身?何等为外身?如内身、外身皆已摄尽,何以复说内外身观?
  答曰:
  内名自身,外名他身。
  自身有二种:一者、身内不净,二者、身外皮、毛、爪、发等。
  复次,行者观死尸膀、胀、烂、坏,取是相,自观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离此法。死尸是外身,行者身是内身。如行者或时见端政女人心着,即时观其身不净,是为外;自知我身亦尔,是为内。
  复次,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四大为内身,四大造色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自身及眼等诸根,是为内身;妻子、财宝、田宅、所用之物,是为外身。
  所以者何?一切色法,尽是身念处故。
  行者求是内身,有净、常、乐、我?审悉求之,都不可得,如先说观法。内观不得,外或当有耶?何以故?外物是一切众生着处。外身观时,亦不可得。
  复作是念:“我内观不得,外或有耶?”外观亦复不得,自念:“我或误错,今当总观内外。”观内、观外,是为别相;一时俱观,是为总相。
  总观、别观,了不可得,所观已竟。
  问曰:
  身念处可得内外,诸受是外入摄,云何分别有内受、外受?
  答曰:
  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
  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
  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
  粗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
  二种苦:内苦、外苦。
  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
  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
  二苦和合,是为内苦。
  外苦有二种:
  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礔礰等。
  是二种苦,名为外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复次,缘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
  复次,一百八受,是为内受;余残是外受。
  问曰:
  心是内入摄,云何言观外心?
  答曰:
  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缘内法故是为内心。
  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
  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
  内五盖、内七觉相应心,是为内心;外五盖、外七觉相应心,是为外心。
  如是等种种分别内、外,是为内、外心。
  问曰:
  法念处是外入摄,云何言观内法?
  答曰:
  除受,余心数法能缘内法心数法是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为外法。
  复次,意识所缘法,是名为法,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外法。
  四正勤有二种:一者、性正勤,二者、共正勤。
  性正勤者,为道故四种精进,遮二种不善法,集二种善法。
  四念处观时,若有懈怠心、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五种信等善根时,不善法若已生为断故、未生不令生故,勤精进。
  信等善根未生为生故、已生为增长故,勤精进。
  精进法于四念处多故,得名正勤。
  问曰:
  何以故于七种法中,此四名“正勤”,后八名“正道”,余者不名“正”?
  答曰:
  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行道趣法故,畏堕邪法故言“正道”。
  性者,四种精进性;共者,四种精进性为首因缘生道。
  若有漏,若无漏,若有色,若无色,如上说。
  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
  譬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
  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
  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问曰:
  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
  答曰:
  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定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
  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定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
  共善五众,名为共如意。
  欲主等四种定,名为性如意。
  四正勤、四如意足,如性念处、共念处中,广分别说。
  五根者,信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行者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一心念不散,是名定根;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如五根中说。
  是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若有是法,心堕正定;若无是法,心堕邪定。
  七觉,如先说义。
  问曰:
  先虽说义,非以阿毗昙法说。
  答曰:
  今当更说,如四念处义。
  是七觉分,无色,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
  慧知,非断见,不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非有,相应因。
  二善分摄七觉分,七觉分摄二善分,不善、无记、漏、有漏法不相摄。
  无漏二分摄七觉分,七觉分摄无漏二分。
  如是等种种,如〈千难〉中广说。
  八圣道分,如先说。
  正见是智慧,如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中说。
  正思惟,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
  正方便,如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中说。
  正念,如念根、念力、念觉中说。
  正定,如: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中说。
  正语、正业、正命,今当说:
  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以无漏智慧除、舍、离余口邪业,是名正语。
  正业亦如是。
  五种邪命,以无漏智慧除、舍、离,是为正命。
  问曰:
  何等是五种邪命?
  答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