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27 鸠摩罗什(西域)
  复次,阿罗汉、辟支佛畏恶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萨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欲怜愍众生,欲了了分别知诸法实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问曰:
  云何观诸法实相?
  答曰:
  观知诸法无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坏,是为实相。
  问曰:
  一切语,皆可答、可破、可坏,云何言“不可破坏,是为实相”?
  答曰:
  以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语道过,心行处灭,常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何以故?若诸法相实有,不应无;若诸法先有今无,则是断灭。
  复次,诸法不应是常。何以故?若常则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亦无修行利益,亦无缚、无解,世间则是涅槃。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常。
  若诸法无常,则是断灭,亦无罪、无福,亦无增损功德业,因缘果报亦失,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无常。
  问曰:
  汝言“佛法中常亦不实,无常亦不实”,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中常亦实,无常亦实。常者,数缘尽、非数缘尽,虚空,不生、不住、不灭故,是常相;无常者,五众生、住、灭故,无常相。汝何以言:“常、无常皆不实”?
  答曰:
  圣人有二种语:一者、方便语;二者、直语。方便语者,为人、为因缘故。为人者,为众生说是常、是无常,如对治悉檀中说。若说无常,欲拔众生三界着乐;佛思惟:“以何令众生得离欲?”是故说无常法。如偈说:
 “若观无生法,  于生法得离;
  若观无为法,  于有为得离。”
  云何“生”?“生”名因缘和合,无常,不自在,属因缘;有老、病、死相,欺诳相,破坏相,是名“生”;生则是有为法。如对治悉檀说:常、无常,非实相,二俱过故。若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为愚痴论。所以者何?若非有则破无,若非无则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说?
  问曰:
  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无;空以除有,空空遮无,是为非有、非无,何以言愚痴论?
  答曰:
  佛法实相,不受、不着。汝非有、非无受着故,是为痴论。若言非有、非无,是则可说、可破,是心生处,是斗诤处。
  佛法则不然,虽因缘故说非有、非无,不生着;不生着则不可坏、不可破。诸法若有边,若无边,若有无边,若非有无边;若死后有去,若死后无去,若死后有去无去,若死后非有去非无去;是身是神,身异神异,亦如是,皆不实。于六十二见中观诸法,亦皆不实。
  如是一切除却,信佛法清净不坏相,心不悔、不转,是名法忍。
  复次,有、无二边,观诸法生时、住时,则为有见相;观诸法老时、坏时,则为无见相;三界众生,多着此二见相。是二种法,虚诳不实。若实有相则不应无,何以故?今无先有,则堕断中,若断是则不然。
  复次,一切诸法,名字和合故,谓之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
  问曰:
  名字所生法,虽不可得,则有名字和合!
  答曰:
  若无法,名字为谁而和合?是则无名字。
  复次,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若以心识故知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识知,则无坚相。
  问曰:
  身根,身识,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坚相!
  答曰:
  若先自知有坚相,若从他闻则知有坚相;若先不知、不闻,则无坚相。
  复次,地若常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酥、蜡蜜、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等亦尔。如水为湿相,寒则转为坚相。如是等种种,悉皆舍相。
  复次,诸论议师辈有能令无、无能令有;诸贤圣人、坐禅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诸法皆可转,如十一切入中说。
  复次,是有见,为贪欲、瞋恚、愚痴、结缚、斗诤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处,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净故,以是故非实。
  复次,一切法有二种:色法,无色法。
  色法分析乃至微尘,散灭无余,如〈檀波罗蜜品〉破施物中说。
  无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灭时观故,知心有分,有分故无常,无常故空,空故非有。
  弹指顷有六十时,一一时中,心有生、灭;相续生故,知是贪心,是瞋心,是痴心,是信心,清净智慧禅定心。行者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何以故?若一时生,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何以故?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
  复次,佛说有为法,皆有三相。若极少时中生而无灭者,是为非有为法。若极少时中心生、住、灭者,何以但先生而后灭,不先灭而后生?
  复次,若先有心后有生,则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则生无所生。又生、灭性相违,生则不应有灭,灭时不应有生。以是故,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即无生;若无生,则无住、灭;若无生、住、灭,则无心数法;无心数法,则无心不相应诸行。
  色、无色法无故,无为法亦无。何以故?因有为故有无为;若无有为,则亦无无为。
  复次,见作法无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见作法是有法;不作法应是无法。以是故,常法不可得。
  复次,外道及佛弟子,说常法有同、有异:同者,虚空、涅槃;外道有神、时、方、微尘、冥初,如是等名为异。又佛弟子说:“非数缘灭是常。”又复言:“灭因缘法常;因缘生法无常。”摩诃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际,如是等种种,名为常法。虚空、涅槃,如先〈赞菩萨品〉中说。神及时、方、微尘,亦如上说。以是故,不应言诸法有。
  若诸法无者,有二种:一者、常无,二者、断灭故无。
  若先有今无,若今有后无,是则断灭。若然者,则无因缘;无因缘者,应一物中出一切物,亦应一切物中都无所出。
  后世中亦如是,若断罪福因缘,则不应有贫富、贵贱之异,及堕恶道、畜生中。
  若言常无,则无苦、集、灭、道;若无四谛,则无法宝;若无法宝,则无八贤圣道;若无法宝、僧宝,则无佛宝;若如是者,则破三宝。
  复次,若一切法实空者,则无罪福,亦无父母,亦无世间礼法,亦无善无恶。然则善、恶同门,是、非一贯,一切物尽无,如梦中所见。若言实无,有如是失,此言谁当信者!
  若言颠倒故见有者,当见一人时,何以不见二、三?以其实无而颠倒见故。
  若不堕此有、无见,得中道实相。云何知实?如过去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未来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现在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
  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复次,禅定力故,心柔软清净,闻诸法实相,应心与会,信着深入,无疑无悔。所以者何?疑、悔是欲界系法,粗恶故不入柔软心中,是名法忍。
  复次,智慧力故,于一切诸法中种种观,无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思惟:“凡夫人以无明毒故,于一切诸法中作转相——非常作常想,苦作乐想,无我有我想,空谓有实,非有为有,有为非有,如是等种种法中作转相。得圣实智慧,破无明毒,知诸法实相。”得无常、苦、空、无我智慧,弃舍不着,是法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观一切诸法,从本已来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为法忍。
  问曰:
  若从本已来常空,今世亦空,是为恶邪,云何言法忍?
  答曰:
  若观诸法常毕竟空,取相心着,是为恶邪见;若观空不着,不生邪见,是为法忍。如偈说:
 “诸法性常空,  心亦不着空;
  如是法能忍,  是佛道初相。”
  如是等种种入智慧门,观诸法实相,心不退、不悔,不随诸观,亦无所忧,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
  是法忍有三种行清净:不见忍辱法,不见己身,不见骂辱人;不戏诸法,是时名清净法忍。以是事故,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不动、不退故。
  云何名“不动不退”?瞋恚不生,不出恶言,身不加恶,心无所疑。菩萨知般若波罗蜜实相,不见诸法,心无所著故;若人来骂,若加楚毒、杀害,一切能忍。
  以是故说“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六
  【经】
  “身心精进不懈息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论】
  毗梨耶(秦言精进)。
  问曰:
  如精进是一切善法本,应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答曰:
  布施、持戒、忍辱,世间常有。
  如客主之义,法应供给,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种种因缘故能布施,若为今世、若为后世、若为道故布施,不须精进。
  如持戒者,见为恶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惧,不敢为非;或有性善,不作诸恶;有人闻今世作恶,后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闻持戒因缘故,得离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如是等即是戒,岂须精进波罗蜜而能行耶?
  如忍辱中,若骂、若打、若杀,或畏故不报,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为求道故,默然不报,皆不必须精进波罗蜜乃能忍也。
  今欲得知诸法实相,行般若波罗蜜故,修行禅定;禅定是实智慧之门,是中应勤修精进,一心行禅。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见烟,倍复力励,必望得火。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
  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
  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
  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
  何以故?散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譬如风中然灯,不能照物;灯在密屋,明必能照。
  是禅定、智慧,不可以福愿求,亦非粗观能得,要须身、心精勤,急着不懈,尔乃成办。如佛所说:血、肉、脂、髓,皆使竭尽,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进,如是乃能得禅定、智慧;得是二事,则众事皆办。
  以是故,精进第四,名为禅定、实智慧之根。上三中虽有精进,少故不说。
  问曰:
  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愿皆得;禅定、智慧自然而至,复何用精进波罗蜜为?
  答曰:
  佛道甚深难得,虽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须精进,得甚深禅定,实智慧及无量诸佛法。若不行精进,则不生禅定;禅定不生,则不得生梵天王处,何况欲求佛道?
  复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无量宝物,则应意皆得。
  如顶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宝及所须之物,释提婆那民分座与坐;虽有是福,然不能得道。
  如罗频珠比丘,虽得阿罗汉道,乞食七日不得,空钵而还;后以禅定火,自烧其身而般涅槃。
  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须勤大精进。
  问曰:
  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答曰:
  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得。
  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急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如赞精进偈中说:
 “有人不惜身,  智慧心决定,
  如法行精进,  所求事无难!
  如农夫勤修,  所收必丰实;
  亦如涉远路,  勤则必能达。
  若得生天上,  及得涅槃乐,
  如是之因缘,  皆由精进力。
  非天非无因,  自作故自得,
  谁有智慧人,  而不自勉励?
  三界火炽然,  譬如大炎火,
  有智决断人,  乃能得免离!
  以是故佛告:  阿难正精进,
  如是不懈怠,  直至于佛道。
  勉强而勤修,  穿地能通泉;
  精进亦如是,  无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  精进不懈者,
  无量果必得,  此报终不失!”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
  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
  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
  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根、力,余处则无。如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问曰:
  菩萨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众生,欲灭一切烦恼,皆得如意,云何增益精进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烧大林,火势增益,能烧一切。
  答曰:
  菩萨从初发心,作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欢乐,常为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于诸善法不能成办。”以是故增益精进。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呵懈怠心,令乐着精进:懈怠黑云,覆诸明慧,吞灭功德,增长不善;懈怠之人,初虽小乐,后则大苦。譬如毒食,初虽香美,久则杀人。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大火烧诸林野。懈怠之人失诸功德,譬如被贼,无复遗余。如偈说:
 “应得而不得,  已得而复失,
  既自轻其身,  众人亦不敬。
  常处大闇中,  无有诸威德,
  尊贵智慧法,  此事永以失。
  闻诸妙道法,  不能以益身,
  如是之过失,  皆由懈怠心。
  虽闻增益法,  不能得上及,
  如是之过罪,  皆由懈怠心。
  生业不修理,  不入于道法,
  如是之过失,  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弃远,  中人时复近,
  下愚为之没,  如猪乐在溷。
  若为世中人,  三事皆废失:
  欲乐及财利,  福德亦复没。
  若为出家人,  则不得二事:
  生天及涅槃,  名誉二俱失。
  如是诸废失,  欲知其所由,
  一切诸贼中,  无过懈怠贼!
  以是众罪故,  懒心不应作,
  马井二比丘,  懈怠坠恶道;
  虽见佛闻法,  犹亦不自免!”
  如是等种种观懈怠之罪,精进增长。
  复次,观精进之益,今世、后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进。
  复次,菩萨知一切诸法,皆空无所有,而不证涅槃;怜愍众生,集诸善法,是精进波罗蜜力。
  复次,菩萨一人独无等侣,以精进福德力故,能破魔军及结使贼,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诸法,一相无相,其实皆空;而为众生说诸法种种名字,种种方便,度脱众生、老、病、死苦。
  将灭度时,以法身与弥勒菩萨摩诃萨、迦叶、阿难等;然后入金刚三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众生而不舍精进力。
  复次,如阿难为诸比丘,说七觉意;至精进觉意,佛问阿难:“汝说精进觉意耶?”阿难言:“说精进觉意。”如是三问、三答。佛即从坐起,告阿难:“人能爱乐修行精进,无事不得;得至佛道,终不虚也。”
  如是种种因缘,观精进利而得增益。
  如是精进,佛有时说为“欲”,或时说“精进”,有时说“不放逸”。
  譬如人欲远行,初欲去时,是名为“欲”;发行不住,是为“精进”;能自劝励,不令行事稽留,是为“不放逸”。
  以是故,知欲生精进,精进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诸法,乃至得成佛道。
  复次,菩萨欲脱生、老、病、死,亦欲度脱众生,常应精进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钵行大众中,现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又如偏阁险道,若悬绳,若乘山羊;此诸恶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隐,今世大得名利。求道精进,亦复如是;若一心不放逸,所愿皆得。
  复次,譬如水流,能决大石;不放逸心,亦复如是。专修方便,常行不废,能破烦恼诸结使山。
  复次,菩萨有三种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报;若我不自作,不从他来;若我作者,终不失。”如是思惟,当必精进,为佛道故,勤修专精而不放逸。
  如一小阿兰若,独在林中坐禅而生懈怠。林中有神是佛弟子,入一死尸骨中,歌儛而来,说此偈言:
 “林中小比丘,  何以生懈废?
  昼来若不畏,  夜复如是来!”
  是比丘惊怖起坐,内自思惟;中夜复睡,是神复现十头,口中出火,牙爪如剑,眼赤如炎。顾语将从,捉此懈怠比丘:“此处不应懈怠,何以故尔!”是比丘大怖,即起思惟,专精念法,得阿罗汉道。是名自强精进不放逸力,能得道果。
  复次,是精进不自惜身而惜果报;于身四仪:坐、卧、行、住,常勤精进,宁自失身,不废道业。譬如失火,以瓶水投之,唯存灭火而不惜瓶。
  如仙人师教弟子说偈言:
 “决定心悦豫,  如获大果报,
  如愿事得时,  乃知此最妙!”
  如是种种因缘,观精进之利,能令精进增益。
  复次,菩萨修诸苦行,若有人来求索头、目、髓、脑,尽能与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进、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况愚騃三涂众生?我当为此众生故,勤修精进,早成佛道而度脱之。”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卷第十六)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问曰:
  云何名精进相?
  答曰:
  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
  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
  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粘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
  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
  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息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
  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
  行者如是,于善法中,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实相,不为诸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
  是精进,名心数法,勤行不住相;随心行,共心生;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如阿毗昙法广说。
  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进。四念处中,能勤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足中,欲、精进即是精进;六波罗蜜中,名精进波罗蜜。
  问曰:
  汝先赞精进,今说精进相,是名何精进?
  答曰:
  是一切善法中精进相。
  问曰:
  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论议中,应说精进波罗蜜,何以故说一切善法中精进?
  答曰:
  初发心菩萨,于一切善法中精进,渐渐次第得精进波罗蜜。
  问曰:
  一切善法中精进多,今说精进波罗蜜,已入一切善法精进中。
  答曰:
  为佛道精进,名为波罗蜜;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
  问曰:
  一切善法中勤,何以不名精进波罗蜜;而独名菩萨精进为波罗蜜?
  答曰:
  “波罗蜜”名到彼岸。世间人及声闻、辟支佛,不能具足行诸波罗蜜,是故不名为精进波罗蜜。
  复次,是人无大慈、大悲,弃舍众生;不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无碍解脱、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持戒、禅定、智慧。以是故,是人精进不名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如好施菩萨求如意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尽,终不懈废;得如意珠,以给众生,济其身苦。菩萨如是难为能为,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为财利、富贵、力势,亦不为身,不为生天、转轮王、梵、释、天王,亦不自为以求涅槃,但为佛道,利益众生。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修行一切善法,大悲为首。如慈父爱子,唯有一子而得重病,一心求药,救疗其病;菩萨精进,以慈为首,亦复如是,救疗一切,心无暂舍。
  复次,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问曰:
  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进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
  答曰:
  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
  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槃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汝即不解诸法相。
  复次,尔时菩萨观三界、五道众生,各失所乐。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