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智度论

_25 鸠摩罗什(西域)
  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求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如是种种,是上上人持戒。
  是四总名优婆塞戒。
  出家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
  问曰:
  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
  答曰:
  虽俱得度,然有难易。
  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
  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众恶;
  恬澹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复次,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以是故,白衣等应当出家受具足戒。
  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
  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
  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
  又问:“出家有何等难?”
  答曰:“出家乐法为难。”
  “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
  “修诸善法难。”
  以是故,应出家。
  复次,若人出家时,魔王惊愁言:“此人诸结使欲薄,必得涅槃,堕僧宝数中。”
  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
  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
  “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
  “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
  “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
  “答言:‘堕地狱便堕!’
  “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
  “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
  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
  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
  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
  是出家律仪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
  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法?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上,一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着袈裟,剃除须发,应两手捉和上两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阿阇梨应教十戒,如受戒法。
  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上。
  式叉摩那受六法二岁。
  问曰:
  沙弥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后得受具足戒?
  答曰:
  佛在世时,有一长者妇,不觉怀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后身大转现,诸长者讥嫌比丘。因此制有二岁学戒,受六法,然后受具足戒。
  问曰:
  若为讥嫌,式叉摩那岂不致讥?
  答曰:
  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譬如小儿、亦如给使,虽有罪秽,人不讥嫌。
  是名式叉摩那受六法。
  是式叉摩那有二种:一者、十八岁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岁,得受六法。
  若欲受具足戒,应二部僧中,用五衣、钵盂;比丘尼为和上及教师,比丘为戒师,余如受戒法。
  略说则五百戒,广说则八万戒。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成就比丘尼。
  比丘则有三衣、钵盂,三师十僧,如受戒法。略说二百五十,广说则八万。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法。
  是总名为戒,是为尸罗。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卷第十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问曰:
  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
  答曰:
  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
  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
  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
  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
  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绝,即生第二忉利天上。
  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者,提婆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为佛道故,作大要誓,必度众生!不求今世、后世之乐,不为名闻虚誉法故,亦不自为早求涅槃,但为众生没在长流,恩爱所欺,愚惑所误,我当度之令到彼岸。
  一心持戒,为生善处,生善处故见善人,见善人故生智慧,生智慧故得行六波罗蜜,得行六波罗蜜故得佛道。如是持戒名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心乐善清净,不为畏恶道,亦不为生天,但求善净;以戒熏心,令心乐善,是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道,是名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是则名为尸罗波罗蜜。
  云何持戒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
  云何持戒能生于檀?
  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
  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
  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
  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
  复次,菩萨自念:“我当持戒,以此戒报,为诸众生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诸众生满足于财,无所乏短;然后坐佛树下,降伏魔王,破诸魔军,成无上道,为诸众生说清净法,令无量众生度老、病、死海。”
  是为持戒因缘生檀波罗蜜。
  云何持戒生忍辱?
  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
  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
  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
  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
  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若能持身,不为刀伤,是则杀而不死。持戒之人,亦复如是,戒为利刀,忍为持身,若忍心不固,戒亦伤人。
  又复譬如老人夜行,无杖则蹶;忍为戒杖,扶人至道,福乐因缘,不能动摇。
  如是种种,名为持戒生羼提波罗蜜。
  云何持戒而生精进?
  持戒之人除去放逸,自力勤修,习无上法,舍世间乐,入于善道,志求涅槃,以度一切,大心不懈,以求佛为本,是为持戒能生精进。
  复次,持戒之人,疲厌世苦老、病、死患,心生精进,必求自脱,亦以度人。
  譬如野干在林树间,依随师子及诸虎豹,求其残肉以自存活。有时空乏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屏处睡息,不觉夜竟;惶怖无计,走则虑不自免,住则惧畏死痛;便自定心,诈死在地。
  众人来见,有一人言:“我须野干耳”,即便截取。
  野干自念:“截耳虽痛,但令身在。”
  次有一人言:“我须野干尾”,便复截去。
  野干复念:“截尾虽痛犹是小事。”
  次有一人言:“我须野干牙。”
  野干心念:“取者转多,傥取我头,则无活路。”即从地起奋其智力,绝踊间关,径得自济。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若老至时,犹故自宽,不能殷勤决断精进;病亦如是,以有差期,未能决计;死欲至时,自知无冀,便能自勉,果敢殷勤,大修精进,从死地中毕至涅槃。
  复次,持戒之法,譬如人射,先得平地,地平然后心安,心安然后挽满,挽满然后陷深。戒为平地,定意为弓,挽满为精进,箭为智慧,贼是无明。若能如是展力精进,必至大道,以度众生。
  复次,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去,能摄令还;是为持戒能护诸根。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毗梨耶波罗蜜。
  云何持戒生禅?
  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
  持戒之力,能羸诸结使。云何能羸?若不持戒,瞋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心即成。若持戒者,虽有微瞋,不生杀心;虽有淫念,淫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羸。
  诸结使羸,禅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结使羸故,禅定易得。
  复次,人心未息,常求逸乐;行者持戒,弃舍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禅定。
  复次,持戒之人,得生人中,次生六欲天上,次至色界,若破色相生无色界;持戒清净,断诸结使,得阿罗汉道;大心持戒,愍念众生,是为菩萨。
  复次,戒为捡粗,禅为摄细。
  复次,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
  复次,破戒之人,结使风强,散乱其心;其心散乱,则禅不可得。
  持戒之人,烦恼风软,心不大散,禅定易得。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为持戒生禅波罗蜜。
  云何持戒能生智慧?
  持戒之人,观此戒相从何而有,知从众罪而生;若无众罪,则亦无戒。戒相如是,从因缘有,何故生着?譬如莲华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以是悟心,不令生着,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持戒之人,心自思惟:若我以持戒贵而可取,破戒贱而可舍者,若有此心不应般若。以智慧筹量,心不着戒,无取、无舍,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世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
  若出家持戒,不营世业,常观诸法实相无相;先虽钝根,以渐转利。
  如是等种种因缘,名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如是名为尸罗波罗蜜生六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不以畏故,亦非愚痴,非疑、非惑,亦不自为涅槃故持戒;但为一切众生故,为得佛道故,为得一切佛法故。如是相名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若菩萨于罪、不罪不可得故,是时,名为尸罗波罗蜜。
  问曰:
  若舍恶行善,是为持戒,云何言“罪、不罪不可得”?
  答曰:
  非谓邪见、粗心言“不可得”也;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罪不可得;罪无故,不罪亦不可得。
  复次,众生不可得故,杀罪亦不可得;罪不可得故,戒亦不可得。
  何以故?以有杀罪故,则有戒;若无杀罪,则亦无戒。
  问曰:
  今众生现有,云何言“众生不可得”?
  答曰:
  肉眼所见,是为非见;若以慧眼观,则不得众生。
  如上檀中说无施者、无受者、无财物,此亦如是。
  复次,若有众生,是五众耶?离五众耶?
  若是五众,五众有五,众生为一;如是者,五可为一,一可为五。譬如市易物直五匹,以一匹取之,则不可得。何以故?一不得作五故。以是故,知五众不得作一众生。
  复次,五众生灭无常相;众生法,从先世来、至后世,受罪、福于三界。若五众是众生,譬如草木自生自灭,如是则无罪缚,亦无解脱。以是故,知非五众是众生;若离五众有众生,如先说神常遍中已破。
  复次,离五众则我见心不生,若离五众有众生,是为堕常;若堕常者,是则无生、无死。何以故?生名先无今有;死名已生便灭。若众生常者,应遍满五道中,先已常有,云何今复来生?
  若不有生,则无有死。
  问曰:
  定有众生,何以故言无?五众因缘,有众生法;譬如五指因缘,拳法生。
  答曰:
  此言非也!
  若五众因缘有众生法者,除五众,则别有众生法,然不可得;眼自见色,耳自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触,意知法,空无我法;离此六事,更无众生。
  诸外道辈倒见故,言眼能见色,是为众生;乃至意能知法,是为众生;又能忆念能受苦乐,是为众生;但作是见,不知众生实。
  譬如一长老大德比丘,人谓是阿罗汉,多致供养。其后病死,诸弟子惧失供养故,夜盗出之;于其卧处安施被枕,令如师在,其状如卧。
  人来问疾:“师在何许?”
  诸弟子言:“汝不见床上被枕耶?”
  愚者不审察之,谓师病卧,大送供养而去,如是非一。
  复有智人来而问之,诸弟子亦如是答。
  智人言:“我不问被枕、床褥,我自求人。”发被求之,竟无人可得。
  除六事相,更无我人;知者、见者,亦复如是。
  复次,若众生于五众因缘有者,五众无常,众生亦应无常。何以故?因果相似故;若众生无常,则不至后世。
  复次,若如汝言:“众生从本已来常有。”若尔者,众生应生五众,五众不应生众生;今五众因缘生众生名字,无智之人逐名求实。以是故,众生实无;若无众生,亦无杀罪;无杀罪故,亦无持戒。
  复次,是五众深入观之,分别知空,如梦所见,如镜中像;若杀梦中所见及镜中像,无有杀罪。杀五阴空相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若人不乐罪、贪着无罪,是人见破戒罪人则轻慢,见持戒善人则爱敬;如是持戒,则是起罪因缘。
  以是故言“于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经】
  “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论】
  问曰:
  云何名羼提?
  答曰:
  羼提,秦言“忍辱”。
  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
  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
  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
  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画彩,得胶则坚着。
  有人言:“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名禅定。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
  是忍,是心数法,与心相应,随心行;非业,非业报,随业行。
  有人言:“二界系。”
  有人言:“但欲界系,或不系。色界无外恶可忍故。”
  亦有漏、亦无漏,凡夫、圣人俱得故。
  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为善。
  善故,或思惟断,或不断。
  如是等种种,阿毗昙广分别。
  问曰:
  云何名生忍?
  答曰:
  有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问曰:
  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
  答曰:
  有二种结使: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
  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是故于此应当自忍,不着不爱。
  云何能忍?
  观其无常,是结使生处。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着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如佛初游迦毗罗婆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悉是梵志之身。供养火故,形容憔悴;绝食苦行故,肤体瘦黑。净饭王心念言:“我子侍从,虽复心净清洁,并无容貌,我当择取累重多子孙者,家出一人,为佛弟子。”如是思惟已,敕下国中:简择诸释贵戚子弟,应书之身,皆令出家。是时,斛饭王子提婆达多,出家学道,诵六万法聚,精进修行,满十二年。
  其后为供养利故,来至佛所,求学神通。佛告憍昙:“汝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而不为说取通之法。出求舍利弗、目揵连,乃至五百阿罗汉,皆不为说;言:“汝当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不得所求,涕泣不乐;到阿难所,求学神通;是时阿难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如佛所言以授。提婆达多受学通法,入山不久,便得五神通。
  得五神通已,自念:“谁当与我作檀越者?”如王子阿阇世,有大王相。欲与为亲厚,到天上取天食;还到郁旦罗越,取自然粳米;至阎浮林中,取阎浮果,与王子阿阇世。或时自变其身,作象宝、马宝,以惑其心;或作婴孩坐其膝上,王子抱之,呜唼与唾;时时自说己名,令太子知之,种种变态以动其心。
  王子意惑,于奈园中大立精舍,四种供养,并种种杂供,无物不备,以给提婆达多;日日率诸大臣,自为送五百釜羹饭。
  提婆达多大得供养,而徒众鲜少,自念:“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直以弟子未集;若大众围绕,与佛何异?”如是思惟已,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说法教化,僧还和合。
  尔时,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
  华色比丘尼呵之,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作三逆罪。
  与恶邪师富兰那外道等为亲厚,断诸善根,心无愧悔。
  复以恶毒着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提婆达多身有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为供养利故,而作大罪,生入地狱。
  以是故言利养疮深,破皮至髓,应当除却爱供养人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