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理学导论

_9 赵坤 张林(现代)
说话过程中,既有言语运动分析器的作用,又有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参与。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正常情况下,言语的发音必然同时为别人及发话者本人听到。由此可见,言语运动刺激自然是经常与听觉刺激在大脑皮层发生联系,听觉在言语活动中执行着监督调节作用。说话的过程裨上可分如下程序:首先,中枢向言语器官发出粗略的传出冲动、引发不标准的声音效果,中枢获得效应器的反馈,并结合听觉送来信息的评估,然后传出修正的传出冲动。
言语活动同样也是在听觉分析器联系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掌握口头言语时,最初自发地发出某个音节,还不能按言语的要求发音。如果要求他们模仿着说出某个音节是不可能的,他们学习语言是在模仿某些听到的言语,并且看着成人的嘴,努力模仿嘴的动作开始的。通过高觉口型校对和听觉反馈联系,使喉头声带、唇舌等发音器官正确协调,并形成复杂的联合活动之后,儿童才掌握了口头言语,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活动。
言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际功能,以对话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对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提高言语能力,必须使言语运动、听觉、视觉分析器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才能使言语能力获得较快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提供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设计相互讨论、角色扮演边谈边谈边写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动手,多器官协同进行言语交流训练。这在外语都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学习外语时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缺乏“外语环境”。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实践极少,致使口语一直是薄弱环节,令许多人深感头痛。教学中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对话练习是提高外语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可通过英文歌曲、对话、小品、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对话练习,充分调动言语运动、听觉、视觉分析器的配合功能,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得到有效的言语交际训练。
三、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一)言语(口头)语言的感知
1、言语语音的分析
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发话者而言,是作为物质刺激而被感知的。要对言语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就应当正确感受知和理解语言,才能进一步接受其所代表的意义。
(1)从发音器机制看语音作用。语音由人的运动分析器发出,自然有其生理学规律。另外,从声学上讲,语音是复合音,可用音高、音长、响度和音色等要素来衡量。语音的强弱(即响度)取决于发音时呼出气流量的大小,语音的高低则与声带的长短、厚薄与松紧程序有关;音长(即声音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语音的音色,与声波波形有关,一般取决于以下三要互:发音体的性质;发音的方法;共鸣腔的形状与大小。
(2)利用语图研究语音。语音是复合音,借助语图仪,可以将组成语音的基础和附加的单纯音——陪音区分开来,而获得语音的音图,这其中包括不同声音频率与振幅范围。
(3)分析语音在言语中的意义。人工分析语音时,常用到“音位”的概念,所谓音位,即是指在语言中具有区别语义属性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学角度来寻找辨词的指标,各种语言都有一套自己的音位系统。
2、影响口语知觉的各种因素
在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安置一定的传声系统,将讲出的语音加以改变,研究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可懂度和清晰度,来考察语音感知的情况。清晰度和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者讲话的百分率,我们将这两者作为估算言语感知效果的指标。清晰度和可懂度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习惯上,当听者以材料感知不受上下文影响时,选用清晰度作效果指标;若材料感知受上下文影响,则采用可懂度。讲话者的口音、通讯系统的噪音,听话者的辨音和抗噪音能力等因素,会对言语的感知效果有所影响。
具体说来,影响言语知觉的因素有:
(1)语音类似性。要能听清口语中心字词,就要能分清语音,而分辨不同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2)语音强度,语音强度与语音辨别成正比。
(3)噪声掩蔽。由于噪音,语音强度必须加强才能被感知,这即是噪音对语音的掩蔽,这种掩蔽效果与信噪比(信号与噪声的比率)有关。
(4)上下文作用。上学生活中,有强噪声干扰掩蔽时,尽管语音低于噪声强度,但人却仍可听懂语音。这里,与上下文或语境对语音感知的作用大有关系。有人经过研究,提出了“音位恢复效应”,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影响。
(5)句法、语义的作用。米勒(G。MILLER)等人经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句法、语义信息对语言感知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与上下文因互的影响相类似。
(二)书面言语的感知
人们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作出正确判断与分辨,这即是书面言语的感知。书面言语的感知主要包括:
1、单词再认:书面言语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是词,其中形、音是词的物质外壳,义是词所包含的内容。另外,词还具有词法、句法的特点。所以,也可将单词定义为图形、语音、语义、词法和句法等五种特征的复合。从广义上下班讲,人们从印刷的文字材料中提取单词的这些特征,就叫单词再认。
单词字形辨认服从于整体知觉性原则,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辨认研究及汉字的感知证明了这一点。
单词再认是由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依赖于单词的物理特征。人们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对单词再认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单词的使用频率、单词的部位信息、单词的笔画数量与字形结构、单词的语音和上下文共五类影响因素。
2、阅读:阅读是指人对句子及段落意义所含信息的接收。通常取阅读速度及阅读正确率作为语言文字感知的指标,多数情况下,取控制其阅读正确率的阅读速度作语言文字感知的指标。
测量总计速度的方法很多,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让被试阅读一段文字,将所需要的阅读时间记录下来龙去脉,根据这一段文字的字数与所需时间即可算出每单位时间(秒)能读多少字或第三一字所需的时间。较严格控制的实验方法,通常采用速示法,利用速示器呈现实验材料。
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阅读速度的有宙知觉广度、知识经验以及阅读技能形成等多方面的原因。
(3)言语的理解:言语的理解是指在感知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与字形)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人的过去经验,而对语义加以理解的过程。事义是言语的内容、内容表征、概念及命题的形式。
人们理解言语一般分成三个阶段:知觉阶段和应用阶段。这三个阶段各部分必须按时间顺序排列,但也可以有部分重叠,如听话者感知一个句子的后一部分时,可能正在对句子的前一部分作推断。
言语的理解也可分成不同的水平,如对杨子荣的一句话:“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不同的人,理解水平就不一样。不懂汉语的人,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因为不能正确的理解词的意义。可见正确地理解词义是言语理解的最基本水平。而识字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理解诗句,往往需借助句法和语义的知识,要能理解由单字词构成的短语和句子。这是言语理解的二级水平。
言语听理解能达到对其所表达意义的理解才能真正的理解。透过说话者表面的含义,发气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是理解言语的更高水平。一句“来日方长显身手”表达了杨子荣入虎穴浑身是胆壮志凌云的英雄情怀,而匪待们则误以为“老九”会在****反人发的行动中有所作为。
言语的理解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在材料的形式、语言环境以及个体状态等方面。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材料的组织结构及语境对言语的理解有显著关系。
理解言语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但理解言语以正确感知言语为基础,言语接受者头脑中想象言语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等活动去揭开言语的意义;理解言语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别,这是有类似于定势的影响因素。当然,理解也须在所得素材的基础上,否则就缺乏加工的前提。理解又同时制约着言语的感知,人的言语知觉同样有思维过程的参与。实际生活中,尽管所听到的语音并不完全标准,但由于有理解成人的作用,故能辨别偏离标准的语音。书面言语感知中,无论词形辨认或阅读速度,无不受理解因素制约。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林赛(P。H。LINDSAY)与诺尔曼(D。A。NORMA)的研究中,分析了领会句子的过程,阐述了言语的感知和理解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材料——驱动(DATA-DRIVEN)”和“概念驱动(CONCEPTUALLYDRIVEN)”的概念。材料驱动指对言语材料在感知水平上进行的加工过程;概念驱动则相反,指对言语材料在理解水平上进行的加工过程,是由上而下(它从最高水平——意义结构开始的分析过程。领会句子时,两种不同水平和方向的加工过程则是协同进行的。概念驱动常造成对将出现的材料(词、短语、句子)的预测,使分析过程进行得顺利;材料驱动提供擗以预料的具体对象,并对预测错误加以纠正。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无论人是对客观事物持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离开了体验就根本谈不上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是有别于认知过程的另一特征。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不同的态度是以该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般地说,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消极因素的情绪和情感。人淌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所以,我们可以将情绪和情感视为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指标,但不能将这种关系简单化,情绪和情感与需要的关系有时要受主体的生活信念的制约。例如,通常情况下缺水会让人产生烦燥、沮丧、憎恶等消极情绪,但是保卫上甘岭的自愿军战士在断水数天的情况下,由于有坚守阵地击退顽敌的信念,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愉快的情绪。
决定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交叉的。“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互相对立的两极。这种两极性是情绪和情感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快感度方面,两极为“愉快——不愉快”。这种体验与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相联系。当情绪和情感由积极向消极变化时就伴随着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对立的反映,如快乐和悲哀、敬仰和轻蔑、热爱与憎恨等。
在紧张度方面,两极为“紧张——轻松”。所谓紧张水平是指想要动作的冲动之强弱,紧张的程度既决定于当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体的个性品质。在事件十分紧急或处于关键时刻,人们一般会有高度紧张感。如初学跳伞的人跨出机舱的一瞬间往往十分紧张;参加同考的学生和排除哑弹的战士都会有紧张情绪。与紧张相对的另一极是轻松,是一种情绪松弛状态。紧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人们常有轻松感。另外,任务难度低社会评价高的工作也会让人产生轻松感。情绪紧张程度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有实验表明,紧张程度中等时,人的操作行为效果最佳,过度紧张或松弛都会降低操作效率。
在激动水平方面,两极为“激动——平静”。激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体的机能状态,激动和平静两极反映过度兴奋和抑制状态,如狂喜、暴怒,麻木、冷漠等。激动指在极短的时间里猛烈爆发的情绪反应,伴有激烈的内部器官活动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情绪激动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催人奋进,推动人的行为;也可阻碍人的活动,如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愤怒得失去理智。激动水平对情绪的快感度有一定的影响,如愉快的情绪在激动时是狂喜,在平静时是恬淡的欣喜。
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强——弱”。们们常用情绪表现的强弱作为划分情绪和情感水平的标准。例如,怒由弱到强划分为:微慢、愤怒、大怒、暴怒和狂怒;喜欢由弱到强划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酷爱。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既与引起情绪和情感变化的事件对个体的意义大小有关,也与个体的目的和动机强度有关。
由于情绪和情感具有以上四方面的两极性,每两极间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情绪和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这四种情绪和情感的两极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每一方面的两极也不是绝对不可相互转化的,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涕”等等成语,都反映了这种变化。生理学家在动物和人的上丘脑、边缘系统及相邻部位发现了主导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神经中枢,它们被称为“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这些情绪调节机制的发现为解释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提供了依据。
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一)适应功能
人的行为总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自下而上的精神支柱。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
表情的发展是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发展的标志。类人猿等高级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表情,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自下而上需要得到满足,有了同伴,它们就欢喜;受到外敌侵犯就怒目圆睁;亲密的同伴死亡时便会悲哀落泪。这些基本情绪是高等动物在自下而上适应过程中发展、分化出来的。
2、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婴儿的怀疑情感是随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哭是婴儿最具有特征的适应方式。婴儿用哭声告诉大人他身体不适、饿了。随着要表达内容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大人交流的情绪反应也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笑对初生的婴儿而言只是一种生理上舒适的反应,后来在与成人的接触中,婴儿产生主动的微笑反应,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微笑”。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是儿童以情绪为信号进行社会交往的典型例子。如在“视觉悬崖”前儿童往往驻足不前,视察母亲的表情。如果母亲是支持和鼓励的表情,儿童往往会奋力爬过“视崖”;如果母亲显出担心和害怕,儿童就会畏缩不前。
3、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环境的适应也成为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情绪调节也就成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人们适应不良时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焦虑和紧张。通过适当地情绪调节,降低焦虑和紧张,就能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如情绪不好吃不下饭就是日常生活中情绪影响适应的明显表现。
(二)动机作用
人的各种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而怀疑情感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它们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因此,情绪和情感具有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成为行为的积极诱因;消极的情绪状态则起消极诱因作用。人们会受激发以摆脱这种状态,这样情绪状态就起到了动机的始动作用和指引功能,使人们追求导致积极情绪的目标而回避导致消极情绪的目标。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行为效率,起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干扰、阻碍人的行动,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反向的推动作用。
研究发现,适度的情绪兴奋性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促进主体积极地行动,从而增进行为的效率。一定情绪紧张度的维持有利于行为的进行,过于松弛或过于紧张对行为的进程和问题的解决不利。
(三)组织作用
情绪和情感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其它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监测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绪则有干扰、破坏作用。
1、促成知觉选择
知觉具有选择性,情绪的偏好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之一。
比如,婴儿喜欢红、黄色,他们选择玩具时重点是红、黄色的物品,而对其它的却很少注意。
2、监视信息的移动
对信息监视实际上是注意的过程,但情绪和情感对维持稳定的注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有兴趣、好奇的信息监视准确,而往往忽视自己厌恶、不感兴趣的信息。
3、影响工作记忆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喜好影响记忆的效率,人们容易记住喜欢的事物,对不喜欢的记忆起来十分吃力;二是使记忆的内容根据情绪进行归类,在同样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更容易回忆出来。
4、影响思维活动
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过于亲近和喜欢的容易偏听、偏信,过度兴奋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思维的进程和方向。“感时花溅泪,离别鸟惊心”是情绪影响思维的写照。
5、情绪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愤怒往往使人冲动而不计行为的后果,畏惧往往令人退缩不前。
(四)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有着明显的外显形式——表情。表情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它是传播情绪和情感信号的主要媒介。
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身体姿势都能显示主体的情绪状态。人们爱过表情反映自己的意愿,也通过对他人表情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周围人的态度和意愿。如微笑通常表示满意、赞许或鼓励;厌恶、怒目圆睁表示否定的态度。喜、怒、哀、乐是人们交流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态度以及观点的有效途径。
语言尚未发展起来的婴儿能通过对周围成人的表情观察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孩子看到陌生人会有些惧怕,这时大人以微笑、点头等表情鼓励他,他就会与陌生人接近而畏惧感;如大人持否定的表情,摇头、瞪眼,婴儿就会大哭、避开。大人及时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婴儿学习、认识世界,发展个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作用称为情绪和情感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总之,情绪和情感使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更具有表现办,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也是通过它的信号作用得以实现的。
四、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以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是属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概念。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如在饥饿时有食物吃就会很高兴,这是一种情绪反应,而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如民族自豪感是与对本民族的受相伴而生的社会性情感。
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婴儿最初的表情反应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而情感则是社会接触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在不断受到母亲爱抚\翔的过程中产生出愉快的情绪体验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式存在。人们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咬牙切齿,这些都是情绪的外部表现,而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虽不轻易表露但对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虽然它们所表达的主观体验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往往在强烈的情绪反应中也有稳定的主观体验,而情感也多通过情绪反应表现出来,情绪和情感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这表现在:(1)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2)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情绪和情感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皮层和皮层下神经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内部变化
个体作出情绪反应时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及内外分泌腺反应无能会发生变化。记录这些变化可以作为描述情绪反应特笥和强度的客观指标。
1、呼吸
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与个体的情绪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不同情绪状态中,呼吸的次数、呼吸的快慢和质量有着没的特点。人在平静时每分钟一般呼吸20欠,愤怒时每分钟可呼吸40~50次;突然惊惧时人的呼吸会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产生;笑时呼气快面吸气慢,呼吸的比率低到0.30,而惊讶时吸气则是呼气的2~3倍;恐惧时,呼气与吸气的比率由平静状态下的0.7上升到3.00或4.00。
2、血液循环
人在情绪激动时脸涨得通红,是血液循环加快的反应。血液循环有三种主要指标:血压、心率和血管容积。人在吃惊和恐惧等紧张情绪下,心率比平静时增加20次,血压也会升高,而血管容积则降低。
3、皮肤电反应
皮肤电反应是皮肤的电阻变化。皮肤的导电性是波动的,任何外来的或新奇的刺激都能直接引起波动的变化。皮肤电的变化是由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的变化引起的,是反映情绪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人在等待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降低,过度疲劳时,皮肤电阻增大。
4、脑电反应
脑电活动的变化也是情绪的生理反应之一。当人处于松弛状态时,脑电活动表现为每秒波动10次的脑电φ波。随着情绪活动强度的增加,这种节律会消失,即产生α波阻抑。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波降低,波动频率增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个体出现病理性情绪障碍时,则会出现高振幅慢波——α波。将大脑各部分的电波活动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脑电图。不同情绪状态下人的脑电图是不同的。
5、内外分泌腺的反应
在人体内有两种分泌腺,汗腺、泪腺、唾液腺、消化腺等为外分泌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脑垂体和性腺等为内分泌腺。这些腺体都有相应的分泌物产生。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引起各种腺体分泌的变化。例如,悲痛或过于高兴使人落泪;焦急或恐惧时人会出汗;紧张时唾液腺等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会感到口干、食欲减退。内分泌腺在情绪状态中的反应较明显的是,紧张和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二)情绪和情感的中枢机制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大脑皮层则对皮层下中枢的活动起调节作用。
1、下丘脑
下丘脑不仅是植物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而且与情绪反应关系密切。实验表明,下丘脑后区是产生愤怒反应必不可少的区域,也与恐惧等逃避反应相关联。如果下丘脑遭破坏,动物不能表现出充分协调的愤怒反应。奥尔兹(OLDS)等人发现,下丘脑等部位存在着“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刺激这些部位,人和动物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区域。例如,切除双侧杏仁核可以降低动物凶暴的情绪反应。
3、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与激活或唤醒有关,对呼吸和心血管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4、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巴甫洛夫指出,动力定型的维持、发展和破坏会引起肯定或否定的情感。阿诺德(M。B。ARNOLD)认为,外部刺激要经过个体的评价和估量才引起有关情绪,而评估晨大脑皮层上进行的。人类可以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和控制情感。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
一、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多样的,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对如何划分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提出了许多看法。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将情绪和情感分为好、恶、喜、哀、乐六大类,倡导“六情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人有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六种原始情绪,其它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或分支。
在近现代,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将人的情绪表现归纳为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愤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等18类。普拉切克(R。PLUTCHIK)以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划分情绪,构成锥体模型。此模型的八个扇面表示8种基本情绪:狂喜、警惕、悲痛、惊奇、狂怒、恐惧、接受和憎恨。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C。E。IZARD)通过因素分析列出了包括9种情绪的“情绪分类表”:兴奋、喜悦、惊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
按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使人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我们将情绪和情感分为基本情绪、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等4种状态。
(一)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它们与基本需要相关联,常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1、快乐: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快乐的强度与达到目的的容易程度和或然性有关。一个目标越难达到,达到后快乐的体验就越强烈。如一道难解的几何题经过很大努力解出后,人们会感到非常快乐,而解答容易的题目往往体验不到这种快乐。另外,当人们的愿望在意想不到的时机和场合得到满足,也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快乐体验。
2、愤怒:愤怒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扰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愿望受阻就是遭受挫折。当个体明白挫折产生的原因时,通常是对引起挫折的人或物表现愤怒的反应。个体如果看不出是什么原因阻碍他达到目的,一般只会感到沮丧而不是愤怒。对象明确的愤怒常诱发攻击性行为。
3、恐惧: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哩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所引起的。比如,在遇到地震等强烈自然灾害时,人们无力应付,往往就会惊恐万分。儿童由于经验和能力缺乏,往往有更多的恐惧体验。如怕黑、怕小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学会了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一些原来引起恐惧的事物不再使人害怕。但是,当熟悉的环境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时,如失火、大面积停电,又会引雪恐惧。恐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的恐惧往往引起他人的恐惧与不安。
4、悲哀: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失败、分离会引起悲哀。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主体心理价值的大小,心理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越强烈。亲人的去世使人产生极底的悲哀,这与失去一般朋友的悲哀有所不同。悲哀从强度上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和哀痛。
(二)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与接近外界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惊奇和兴趣,而厌恶则是与之相反的情绪体验。
1、惊奇和兴趣:面对陌生、奇特但并未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事物时,个体会产生惊奇感,进而就产生探究该事物的兴趣。惊奇和兴趣这种有接近事物倾向的情绪体验的出发点是探究反射是对奇特事物的一种先天反应。人对奇特事物的反应往往要经历几个阶段,以婴儿照镜子为例。婴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首先是害怕,躲进母亲的怀里;逐渐熟悉了之后,不再害怕,对这个物体很惊奇;进而产生了兴趣,用手去触摸镜面,将镜面反过来看背后有什么。
惊奇和兴趣是中等肯定程度的情绪体验,它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所以,惊奇和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心理动因,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厌恶:厌恶是指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感相关联的,具有强烈躲避倾向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厌恶与惊奇和兴趣的作用相反,它使人远离引发的事物。厌恶和恐惧都将导致人的躲避行为,但厌恶不像恐惧那样是个体对事物的无能为力,而只是不喜欢,厌恶的对象不一定能对个体造成威胁。如人们厌恶沾滑的物体,但许多沾滑的物体并不对人有威胁。厌恶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个民族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的强烈厌恶。如,法国的视蜗扣为美味佳肴,但德车人对蜗牛十分厌恶。另外,一个人过去的特殊经验也决定了哪些事物会引志他的厌恶。
(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社会中按照社会及个人的要求对自己及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评价。害羞、骄傲与自罪是三种主要的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它们较为复杂且具有社会性。
1、害羞:害羞是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自己作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害羞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表情动作,如垂下眼睑、不敢直视他人、脸红、说话不流畅或根本不说话,甚至逃离使其害羞的环境等。害羞是个体性格的反映,也受以前经验的影响。
2、骄傲与自罪: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满足感、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头脑中都有一个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称为理想的自我。人对自己现状的认识称为现实的自我。当现实的自我满足了理想自我的要求,个体就会对自己很满意,产生骄傲的情绪;如果现实自我不能满足理想自我的要求,则产生自罪的情绪。个体对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都会对骄傲和自罪的体验产生影响,而社会要求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要求的形成来起作用的。骄傲与自罪对形成道德感有重要作用,影响个体的个性和认可风格。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爱和恨是两种极端的指向他人情感的基本体验。爱和恨源于对他人的好感与厌恶,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他人持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爱是肯定情感的极端,恨是否定情感的极端。
1、爱: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它与喜欢相联系,是与受他们吸引有接受个体户相关联的情感。在爱的作用下,个体常常体验到一种献身感。爱有许多种,母爱、亲情之爱、恋人之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等等。一般来说,爱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促使人们为所爱的对象工作、学习、献身。
2、恨: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它与愤怒这一基本情绪相联系久而久之产生的情感体验。恨这种情感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力求摧毁所恨的对象。不喜欢或厌恶等否定情感与恨不同,它们只导致个体远离对象。恨的消极作用在于它的破坏性,它导致个体报复恨的对象,甚至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来摧毁对象。但是,恨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对敌人的仇恨可鼓舞将士奋勇杀敌。
二、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一)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
1、面部表情: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由于面部表情能精细、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它是人类表达情绪最主要的一种表情动作。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IZORD,C。E。)将人们面部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三个区域,认为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相应的情绪。比如,人愉快时,额眉——鼻根区放松,眉毛下降;眼——鼻颊区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面扩张;口唇——下巴区嘴角后收、上翘。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笑的面部表情。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如笑时嘴角上翘,惊奇时眼和嘴张大,悲哀时双眉和嘴角下垂。
2、身段表情:身段表情是除面部之外身体其它部位的表情动作。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例如,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羞层时扭扭捏捏。舞蹈和哑剧是演员用身段表情和面部表情反映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速和速度上的表现。人在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音调低沉节奏缓慢,愤怒时音量大、急促而严厉。同样一句语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则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例如,“你干吗”用升调说出来时表示疑问;用降调则表示不耐烦;用感叹语气强调“吗”字则表示责备。
表情动作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三种主要表情动作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人类的表情既有先天的生物适应性的一面,又有社会适应性的一面。
1、表情的先天性
表情具有先天性的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人和动物的表情作了详细描述和比较研究。他指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根源。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生存适应的价值。例如,人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和眼睛张大等反应是准备搏斗时适应性动作,这些动作通过遗传达室而得以延续保留下来。
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也从以下三方面证明了表情的先天性。(1)先天盲婴的自发表情反应与正常婴儿的相一致,并不因为看不见别人的表情动作而“学不会”这些表情。(2)非洲前文化部落中的原始人的表情绝大多数能被现代人所理解;世界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民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判断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3)婴儿言语发生前的表情动作是先天的。
2、表情的社会性
人类表情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表现和得到发展的,它受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情绪表现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复杂性和强度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这表现在二个方面:(1)表情的复杂性增加。在社会交往中,各种基本情绪在快感度、激动度、紧张水平和强度上的区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人能够表达和区发越来越多在各维度上有细微差别的情绪。另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复合而成的复杂表情也产生了。情绪与动机、认知因素或个性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复杂的表情系统。一定的表情要与相应的社会环境和主体的状态相联系方可得到准确的诠释。(2)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提高。随着个体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表情也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表情产生和控制的随意性也得到了提高。人们逐渐学会根据需要来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掩盖、修饰或夸张自己的情绪体验,以改变内心体验,直辖市人际关系。另外,一些复杂的表情,如痛苦,是在后天班干部习得的,是对自身不良状态的习得反应。作为基本情绪反应,痛苦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体验,但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具有不太相同的表达方式。有的表现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也带来了表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程度和特征的反应形式。例如,鳊尼西来的爪哇部落要求部落成员控制自己的表情,不表露出来,并按此标准规范儿童的行为。因此,爪哇人的表情远没有其它各族的人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表情动作
一、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多样的,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对如何划分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提出了许多看法。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将情绪和情感分为好、恶、喜、哀、乐六大类,倡导“六情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人有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六种原始情绪,其它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或分支。
在近现代,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将人的情绪表现归纳为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愤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等18类。普拉切克(R。PLUTCHIK)以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划分情绪,构成锥体模型。此模型的八个扇面表示8种基本情绪:狂喜、警惕、悲痛、惊奇、狂怒、恐惧、接受和憎恨。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C。E。IZARD)通过因素分析列出了包括9种情绪的“情绪分类表”:兴奋、喜悦、惊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
按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使人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我们将情绪和情感分为基本情绪、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等4种状态。
(一)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它们与基本需要相关联,常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1、快乐:快乐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快乐的强度与达到目的的容易程度和或然性有关。一个目标越难达到,达到后快乐的体验就越强烈。如一道难解的几何题经过很大努力解出后,人们会感到非常快乐,而解答容易的题目往往体验不到这种快乐。另外,当人们的愿望在意想不到的时机和场合得到满足,也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快乐体验。
2、愤怒:愤怒是愿望得不到满足,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扰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愿望受阻就是遭受挫折。当个体明白挫折产生的原因时,通常是对引起挫折的人或物表现愤怒的反应。个体如果看不出是什么原因阻碍他达到目的,一般只会感到沮丧而不是愤怒。对象明确的愤怒常诱发攻击性行为。
3、恐惧:恐惧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哩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由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所引起的。比如,在遇到地震等强烈自然灾害时,人们无力应付,往往就会惊恐万分。儿童由于经验和能力缺乏,往往有更多的恐惧体验。如怕黑、怕小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学会了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一些原来引起恐惧的事物不再使人害怕。但是,当熟悉的环境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时,如失火、大面积停电,又会引雪恐惧。恐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的恐惧往往引起他人的恐惧与不安。
4、悲哀: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失败、分离会引起悲哀。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主体心理价值的大小,心理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越强烈。亲人的去世使人产生极底的悲哀,这与失去一般朋友的悲哀有所不同。悲哀从强度上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和哀痛。
(二)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与接近外界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惊奇和兴趣,而厌恶则是与之相反的情绪体验。
1、惊奇和兴趣:面对陌生、奇特但并未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事物时,个体会产生惊奇感,进而就产生探究该事物的兴趣。惊奇和兴趣这种有接近事物倾向的情绪体验的出发点是探究反射是对奇特事物的一种先天反应。人对奇特事物的反应往往要经历几个阶段,以婴儿照镜子为例。婴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首先是害怕,躲进母亲的怀里;逐渐熟悉了之后,不再害怕,对这个物体很惊奇;进而产生了兴趣,用手去触摸镜面,将镜面反过来看背后有什么。
惊奇和兴趣是中等肯定程度的情绪体验,它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所以,惊奇和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心理动因,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厌恶:厌恶是指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感相关联的,具有强烈躲避倾向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厌恶与惊奇和兴趣的作用相反,它使人远离引发的事物。厌恶和恐惧都将导致人的躲避行为,但厌恶不像恐惧那样是个体对事物的无能为力,而只是不喜欢,厌恶的对象不一定能对个体造成威胁。如人们厌恶沾滑的物体,但许多沾滑的物体并不对人有威胁。厌恶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个民族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的强烈厌恶。如,法国的视蜗扣为美味佳肴,但德车人对蜗牛十分厌恶。另外,一个人过去的特殊经验也决定了哪些事物会引志他的厌恶。
(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社会中按照社会及个人的要求对自己及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评价。害羞、骄傲与自罪是三种主要的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它们较为复杂且具有社会性。
1、害羞:害羞是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自己作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害羞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表情动作,如垂下眼睑、不敢直视他人、脸红、说话不流畅或根本不说话,甚至逃离使其害羞的环境等。害羞是个体性格的反映,也受以前经验的影响。
2、骄傲与自罪: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满足感、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头脑中都有一个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称为理想的自我。人对自己现状的认识称为现实的自我。当现实的自我满足了理想自我的要求,个体就会对自己很满意,产生骄傲的情绪;如果现实自我不能满足理想自我的要求,则产生自罪的情绪。个体对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都会对骄傲和自罪的体验产生影响,而社会要求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要求的形成来起作用的。骄傲与自罪对形成道德感有重要作用,影响个体的个性和认可风格。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爱和恨是两种极端的指向他人情感的基本体验。爱和恨源于对他人的好感与厌恶,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他人持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爱是肯定情感的极端,恨是否定情感的极端。
1、爱: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它与喜欢相联系,是与受他们吸引有接受个体户相关联的情感。在爱的作用下,个体常常体验到一种献身感。爱有许多种,母爱、亲情之爱、恋人之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等等。一般来说,爱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促使人们为所爱的对象工作、学习、献身。
2、恨: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它与愤怒这一基本情绪相联系久而久之产生的情感体验。恨这种情感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力求摧毁所恨的对象。不喜欢或厌恶等否定情感与恨不同,它们只导致个体远离对象。恨的消极作用在于它的破坏性,它导致个体报复恨的对象,甚至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来摧毁对象。但是,恨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对敌人的仇恨可鼓舞将士奋勇杀敌。
二、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一)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
1、面部表情: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由于面部表情能精细、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它是人类表达情绪最主要的一种表情动作。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IZORD,C。E。)将人们面部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三个区域,认为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相应的情绪。比如,人愉快时,额眉——鼻根区放松,眉毛下降;眼——鼻颊区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面扩张;口唇——下巴区嘴角后收、上翘。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笑的面部表情。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如笑时嘴角上翘,惊奇时眼和嘴张大,悲哀时双眉和嘴角下垂。
2、身段表情:身段表情是除面部之外身体其它部位的表情动作。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例如,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羞层时扭扭捏捏。舞蹈和哑剧是演员用身段表情和面部表情反映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速和速度上的表现。人在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音调低沉节奏缓慢,愤怒时音量大、急促而严厉。同样一句语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则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例如,“你干吗”用升调说出来时表示疑问;用降调则表示不耐烦;用感叹语气强调“吗”字则表示责备。
表情动作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三种主要表情动作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人类的表情既有先天的生物适应性的一面,又有社会适应性的一面。
1、表情的先天性
表情具有先天性的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人和动物的表情作了详细描述和比较研究。他指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根源。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生存适应的价值。例如,人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和眼睛张大等反应是准备搏斗时适应性动作,这些动作通过遗传达室而得以延续保留下来。
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也从以下三方面证明了表情的先天性。(1)先天盲婴的自发表情反应与正常婴儿的相一致,并不因为看不见别人的表情动作而“学不会”这些表情。(2)非洲前文化部落中的原始人的表情绝大多数能被现代人所理解;世界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民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判断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3)婴儿言语发生前的表情动作是先天的。
2、表情的社会性
人类表情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表现和得到发展的,它受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情绪表现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复杂性和强度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这表现在二个方面:(1)表情的复杂性增加。在社会交往中,各种基本情绪在快感度、激动度、紧张水平和强度上的区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人能够表达和区发越来越多在各维度上有细微差别的情绪。另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复合而成的复杂表情也产生了。情绪与动机、认知因素或个性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复杂的表情系统。一定的表情要与相应的社会环境和主体的状态相联系方可得到准确的诠释。(2)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提高。随着个体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表情也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表情产生和控制的随意性也得到了提高。人们逐渐学会根据需要来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掩盖、修饰或夸张自己的情绪体验,以改变内心体验,直辖市人际关系。另外,一些复杂的表情,如痛苦,是在后天班干部习得的,是对自身不良状态的习得反应。作为基本情绪反应,痛苦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体验,但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具有不太相同的表达方式。有的表现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也带来了表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程度和特征的反应形式。例如,鳊尼西来的爪哇部落要求部落成员控制自己的表情,不表露出来,并按此标准规范儿童的行为。因此,爪哇人的表情远没有其它各族的人丰富。
第三节:心境、激情和应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