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_25 张艳玲 (当代)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在蜀中称帝,首都为成都,年号为章武,百姓都称刘备为“先主”。
先主自从二弟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先主每天都是以泪洗面、眼中流血。由于思念关羽,又想着光复汉家天下,所以好几天都没有进食,面容逐渐消瘦,后来在诸葛亮的劝谏下,才肯吃饭,过了几天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
过了两天,先主上朝聚文武议事。
先主痛哭流涕地说:“朕自从与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桃园结义以来,一直是同甘共苦,现在,朕做皇帝了,正准备和两弟共享天下,谁想二弟竟被吴狗孙权所杀,朕若不报此仇,死后有什么脸面见云长?”说罢,掩面大哭。
丞相诸葛亮上奏:“臣以为不可,现在三分天下,魏、吴三年都不曾进兵,他们是怕万一打不赢,那就有损自己的实力,如果三国有一国打了败仗,那么其他的两个国家就会一同攻打那个国家,所以,其他两国都在等待时机,陛下千万不可因仇恨而妄动干戈,其中利害还请陛下明察。”
先主低头不语,虎胆将军赵云又奏道:“国家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陛下应该率领精兵讨伐曹操,到时,百姓们一定都拿着粮食以迎王师;倘若陛下兴兵东征孙权,路途险阻,况且有大江为屏障,恐怕不好拿下,请陛下明察!”
其他的大臣们也都纷纷谏阻,先主稍微有点回心转意,就在先主回心转意的时候,车骑将军张飞哭着跑进金銮殿,一进殿内就跪下对先主说:“陛下现在做了皇帝,早就忘了以前桃园结义之情了吧?二哥被吴狗所害,陛下却不为二哥报仇。”说罢,就放声大哭。
先主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怎么会忘记以前的盟约呢?只是百官劝阻。”
张飞说道:“他人怎么知道昔日之盟呢?”说完又哭。
先主也哭,愤愤地说道:“朕决定三日后起倾国之兵为二弟报仇,再有劝谏者斩。三弟,你赶快回去准备一下,三日后出兵伐吴,你为先锋。”
张飞说道:“臣领旨,三日后,定将吴狗杀尽,才能够雪我心头之恨。”
可是,当天晚上张飞也被害了,这使得先主更痛心,发誓:不踏平东吴,誓不还国。昭和三年春三月先主大兴蜀兵70万,又借得羌兵5万,共75万,号称百万大军,都大喊着“踏平东吴”的口号,令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为左先锋;令老将黄忠为右先锋。
百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向东吴开来。吴将看到这样的气势早吓得屁滚尿流了,一连十几场仗都输给了蜀兵,孙权吓得胆都快破了,后来有人向孙权推荐了一员叫陆逊的将领,统帅十万精兵用火烧连营的计策把先主打败了,75万军队,最后只剩下几百名受伤的骑兵,老将黄忠也战死了。
先主回到白帝城感叹不已。每天忧心忡忡,积劳成疾,不久就驾崩了。
人生哲理: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本是一件让人敬佩的事情,但是不能太固执、意气用事,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鬼怕恶人
有一天,艾子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座庙宇,就坐下来休息。
这庙宇虽然建筑得矮小,但装饰得很威严壮丽,里面还供奉一尊大王塑像。庙宇前边有条小河沟,有个人走到这里被河沟挡住了过不去,他左右看看,没有可搭成便桥的材料,他回身到庙里把大王塑像搬出来,横在河沟上做桥,踏着走过去了。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走到这里,看见有人用大王塑像搭桥,再三叹息,说:“对大王怎么如此亵渎冒犯呢?真是岂有此理!”说着,亲手把塑像扶起来,用衣服擦拭干净,双手捧着又送回原来的坐位上。然后恭敬地跪下去,虔诚地说:“把大王塑像搬来搬去,多有得罪!”然后拜了又拜才离去。
过了一会儿,艾子听见庙中的小鬼说:“大王,您作为一方之尊居住在这庙里,本该受乡里人祭祀、崇敬才对,可竟被那个不懂道理的愚民所侮辱,为什么不给他施加一些灾祸惩罚他呢!”
大王问道:“如果降灾祸,你说应该给谁施加灾祸呢?”
小鬼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用问吗,当然给前者了,因为他是那样无礼啊!”
大王说:“不对,应当施加给后来的那个人。”
小鬼迷惑不解地问:“这我就不明白了,前边的那个人踏着大王塑像过河沟,你受的侮辱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你却不降祸给他;后来的那个人对您那样崇拜、尊敬,反而要施加祸患给他,究竟是为什么?”
大王听了,无可奈何地说:“我怎么不想给前边的那个人施加灾祸呢?但是前边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尊严和威信了,我又怎么敢给他施加灾祸呢?”
人生哲理:坏人只能欺侮善良的人,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任何邪恶势力都是不可怕的。
好辩论的人
营丘地方有一个读书人,平日好多事,特别是喜欢跟人家争论不休,要把无理变成有理。
他跑到艾子那里,向他提出问题:“大车下面和骆驼颈项上,总要挂着铃子,那是为什么?”
艾子说,“车子和骆驼的体积都很大,经常夜间走路,怕狭路相逢,一时难以回避,所以挂上铃子,对方一听铃声,就好准备让路了。”
营丘人说,“宝塔上也挂着铃子,难道也因为夜间走路要互相回避吗?”
艾子说,“你这个人太不懂事理!许多鸟雀喜欢在高处做窠,把鸟粪撒脏了地面,所以塔上挂铃,风吹铃响,就会把鸟雀赶开,为什么要拿它来跟车子和骆驼比呢?”
营丘人又问:“鹰和鸟的尾巴上也挂着铃子,哪有鸟雀会到鹰鹞的尾巴上去做窠的呢?”
艾子大笑说,“真奇怪,你这个不通事理的人!鹰鹞出去捉鸟雀,或飞往林中,缚在脚上的绳子容易被树枝绊住,只要它一拍翅膀,铃子就会叮玲响起来,人们就可以照着铃声去寻觅。怎么可以说是为了防鸟雀做窠呢?”
营丘人还继续问:“我看过大出丧,前面有人手摇着铃子,嘴里唱着歌。从前总不懂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才知道是为了怕给树枝绊住脚跟。但不知缚在那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绳呢?”
艾子实在有些不耐烦了,就说:“那是给死人开路的,就因为死人在生前专爱和人家瞎争,所以摇摇铃子也让他开开心咧!”
人生哲理:辩论的目的,在于辨别是非,使真理愈辩愈明;而诡辩的目的,在于淆乱是非,蒙蔽真理,把无理说成有理。辩论是好事,流于诡辩就坏了。
不拾遗金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受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
吴王寿梦传位给吴王樊诸,吴王樊诸又传位给吴王余祭、吴王夷昧。
这几个人都是公子季扎的兄长。吴王夷昧死后,传位给公子季扎。但公子季扎推位让国,坚决不接受王位,大臣们都纷纷劝说公子季扎,让他登上王位,但他说什么也不肯做国王,他决定将国王的位子让给有贤德的人,可是大臣们不允许,都说:“公子仁德宽厚、体恤百姓,如果当了国君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好国王,请公子三思。”而公子呢?死活不肯,老说自己没有什么能耐,还是让给有才能的人。
就这样,公子和大臣们争执了三天,一直没有结果,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后来群臣只好拥护他的侄儿吴王姬僚即位。因为公子季扎品德高尚,被各国称为贤德公子。
公子季扎到各国游历。他来到齐国,有一天,走在大路上,前面有一处闪闪放光。他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在日光照耀下反射出的光线。
他知道这一定是行路人丢失在道路上的。他把君位王权都不放在眼里,对这块黄金更不放在心上。路边有个牧人在放牧。公子季扎想,这块黄金也够牧人花半辈子了,可以不为一家人的吃穿犯愁了,也不用冒着寒暑放牧了。他就高声喊:“喂!放牧的老兄,这里有一块别人失落的黄金,你快来捡回家去吧!”
牧人看到公子季扎居高临下的傲气,听到毫无礼貌的呼喊,心中特别反感,就说:“你为什么身居高位,却这么小看人呢?看你的相貌像个有德的君子,可是说话为什么如此粗野庸俗呢?”
公子季扎解释说:“我可是一片好心,为解除你的生活困境着想啊!”
牧人说:“我虽然上面有君王,却不屑去做人臣;虽然有朋友,却不肯前去巴结;在大热天还披着皮袄放牧,是习惯了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我难道是贪财图利,捡拾黄金的人吗?”公子季扎知道他是位道德高尚的隐士,想和他交个朋友,就说:“请问老兄高姓大名?”
牧人对公子季扎不感兴趣,就说:“你也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庸俗之辈,不值得把我的姓氏名字告诉你!”于是,牧人驱赶着牲畜走了。
公子季扎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牧人远去,直到看不见牧人为止。他不由得暗自惊叹世界上真有安于贫贱,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人士,今后可不能以貌取人啊!
人生哲理:单纯以貌取人是无知又错误的,而应该做不贪钱财的廉洁人士。
魏文侯改过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
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
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
“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堂下的台阶上等候。
“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人生哲理:必须善于倾听逆耳之言,不要怕别人反对你,因为这才是对你的另一种关心与爱护,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于这些逆耳之言中。
举人不避亲仇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名士叫祁黄羊,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朝中谁适合去担任这个职务?”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大王可以派解狐去,他足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大王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县令职务,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晋平公就委任解狐做南阳县令。
果然,解狐励精图治,一扫弊政,一年之内就将南阳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对他也是赞不绝口。
平公也认为祁黄羊是一个善于挖掘人才的人,于是,就在举贤纳士上面经常让祁黄羊给他出主意。
后来,又有一次,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少一个正直的法官,你看,谁可以去担任?”
祁黄羊回答:“祁午可以胜任。”
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答道:“大王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祁午当了法官,执法如山,除害兴利,举国一片赞扬。
孔子听说,高兴地赞道:“好,祁黄羊推荐人材,外举不避私人仇隙,内举不避亲子之嫌,真是大公无私啊!”
人生哲理:明智的领导者在用人路线上,应该任人唯贤,而不是搞任人唯亲。
不说人之过
春秋时期,晏子手下有个人叫高缭。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是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3年以来从来没有犯过错。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的原因就把他辞退了。
晏子左右觉得很奇怪,对晏子说:“高缭为你做事已经3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
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3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人生哲理: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既不讳疾忌医,也不专做“好好先生”,而应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以金赎尸
洧河洪水泛滥,有个富人渡河时淹死了。
有人捞到尸体,拖回家里藏着。然后让家人去对富人家的儿子说:“你爹的尸体现在在我家,如果想要的话,就带着金子来赎。”
富家的儿子听到以后,就赶紧派人拿着金子来赎,结果那家人说他根本就没有诚意,嫌带的黄金太少。于是不同意他们把尸体带回去。
当时,他们村里有一个智者,名叫邓析,富人家的儿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邓析,邓析说,“不要慌,尸体是你爹的,只有你们要,别人要他又没用,放心吧,他不会把尸体卖给其他人的。”
过了几天,尸体开始腐烂发臭,藏尸体的那个人也发慌了,也来找邓析。
邓析对他说:“放心吧,别人是不会要那具尸体的,除了他家,没有人再会来买这具尸体的。”
就这样,一家人不买,一家人不卖,结果,尸体也腐烂了。
人生哲理:“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这种否定是非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是非常不可取的。
截冠公鸡
唐朝时期,有个名叫李翱的人,有一次他出门来到了陕西零口。
到了那里以后,他就住在一个老百姓家的土窑里,那家人养了22只鸡,其中7只公鸡、15只母鸡。这些鸡啄食、饮水,很好接近人,李翱很喜欢它们,经常给它们喂食。这些鸡见李翱经常喂它们,所以李翱只要一从屋子里面出来,它们就会立刻迎上去。
有一次,李翱捧来一些米撒在地上,唤它们来吃。这时有只冠子被截去一半的公鸡,看见地上的米,没有立即就吃。而是仰起头来高叫,眼睛向四周望,好像在呼唤别的鸡来吃。
群鸡听到呼唤飞跑过来,抢着啄食地上的米。而对那只被截了冠子的公鸡却被群起而攻之。有的啄它,有的拖它,有的羞辱它,一直把它赶走为止。
傍晚,群鸡成群结队栖息在堂前屋梁上,咯咯嗒嗒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聊天,讲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十分热闹。那只被截了冠子的公鸡也跑过来,想跟大家一起聊天,一起过夜。它立在屋梁下,仰起头望了望,向四处看了看,小声叫了几下,又大声叫了几下,好像在向群鸡乞求,声音十分悲哀。
屋梁上的群鸡,听到它乞求的叫声无动于衷,而且还不时地发出嗤之以鼻的声音,好像是不允许它跟它们一起过夜。那只被截冠子的公鸡无奈,只好默默离开。它来到院子里,叫了几声,飞上一棵大树顶,独自过夜去了。
恰巧李翱看到了此情此景,对这家的主人说道:“被截冠子的公鸡发现食物呼唤同伴共享,这是讲义气呀!别的鸡不是因为它的呼唤才获得食物吗?为什么还要羞辱它赶它走呢?为什么不让它入群为伴呢?”
主人告诉李翱说:“这只公鸡是只客鸡。它是邻居陈家的鸡,因为陈家的母鸡死了,只剩下它一只鸡,所以就把它寄养在这里。这只鸡勇猛善斗,我家那六只公鸡联合起来,也不是它的对手。群鸡妒忌,所以才联合起来对付它,不让它吃食,不让它一同栖息。即使这样,那只公鸡还一如既往,见了食物仍然热情地呼唤群鸡,即使群鸡不报答它,它也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李翱听到主人的介绍,非常感慨地说:“禽鸟,虽然是小东西,也有讲究义气、性格耿直的,也有小肚鸡肠、欺生排外的。鸡群当中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朝廷呢?我一定记下这件事,让它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人生哲理:社会上那些嫉贤妒能,欺生排外的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那些宽容大度,高风亮节的人一定会得到该有的报酬。
棺中鬼手
从前,萧山有个名叫陈景初的人,长期在天津客居。后来收拾行李打算回到老家去,当他走到山东地界的时候,正赶上当地闹饥荒,穷苦百姓被饿死的不计其数,因此,旅客稀少,客店萧条,一般不留人住宿。陈景初没办法,只好借住在一个寺院里。
陈景初在寺院里四下观看,见东厢房里放着三十多口棺材;西厢房里只有一口棺材。三更后,东厢房棺材中各伸出一只手来,三十多只手都是又黄又瘦,只有西厢房那口棺材中伸出的手又白又胖。
陈景初素以胆大著称,他左右看了看笑着说:“你们这些穷鬼,想必是手头紧,都向我来伸手要钱。”
一边说一边解开钱口袋,各给了一枚大钱。东厢房里的鬼收到了钱后,都把手缩回棺材里去,只有西厢房那口棺材里的手一动不动。陈景初看了之后说:“我知道,一文钱你嫌少不满意,好吧,我再多给你一些。”
陈景初一枚一枚给他增加,一直增加到一百枚,那只手还是伸着不动。陈景初非常生气,说:“你这个鬼太不知道好歹,可见是个贪得无厌的鬼。”最后陈景初拿出两贯钱放在鬼的手掌里,鬼才开始往回缩手。
陈景初很奇怪,拿来灯四下一照,看见东厢房那些棺材上写着“饥民某某”的字样,西厢房那口棺材上写着“某县典史公之柩”。
他叹道:“饥饿的百姓没有发财的大志,给一文钱就满足了;这位典史公一贯受贿,所以不到一定数目,是不会收手的。”
过了一会儿,一阵丁丁当当的声音响起,陈景初抬头一看,鬼拿着钱的手强往棺材里拽,而棺材缝太窄,穿钱的绳子被扯断了,钱散落一地。鬼又伸出手四处空捞,没有捞到一文钱。
陈景初看了之后讥笑说:“因为你太贪心,所以只剩下一双空手。你还不如那些贫民百姓,他们不贪,所以他们至少还得到一文钱压兜呢。”
那鬼的手仍抓摸不已,陈景初拍掌大叫道:“你生前,只要接受两贯钱贿赂,就坐在衙门里打别人的屈棒,替豪门当走狗。你生前不是搜刮了那么多钱财吗?现在在什么地方?何苦到现在还丑态百出。”话还没说完,只听东厢房里的鬼长叹一声,西厢房那个鬼也把手缩回去了。
人生哲理:那些贪官污吏贪得无厌的丑恶灵魂,即使死了也不忘了为自己捞一笔。
只许州官放火
宋朝年间,有个人名叫田登,新任州官。
他专横暴戾,欺压百姓,最忌讳别人直呼其名,甚至不准百姓在讲话和文章中用到和“登”同音的字,谁有触犯,毒打勿论。于是,举州军民只好把“点灯”说成“点火”。
这一年元宵节来临,城里照例要放彩灯。田登为表示与民同乐,假惺惺地允许老百姓进城观灯,便吩咐下人在街上到处张贴布告,布告上书:“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为避忌讳,“放灯”统统写成“放火”。
百姓见了一片哗然,都气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是何世道!”
人生哲理:官民之间有着地位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封建统治阶级同人民的阶级对立和等级差别是不可调和的,甚至在小小的“灯”与“火”两个字上面也如此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一个爱说大话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求仙、炼丹而又爱说大话的人,他为兜售仙药四处吹嘘。
有一次,艾子开玩笑地问他:“先生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那人吹嘘道:“我已忘记自己的年龄了,只记得小时候同伙伴一起去看过伏羲氏画八卦。他长着蛇的身子,人的脑袋。回来之后我得了病,幸亏伏羲氏用草药把我治好。”
艾子听后笑了笑退走了。
他还经常对别人说道:“蚩尤武装来侵犯我,我只用指头一弹,伤了他的额头,他血流满面地逃走了。苍颉不识字,想来拜我为老师,我嫌他愚笨没有收留他。庆都怀孕十四月才生下尧,为了庆贺,请我去参加汤饼会。女娲时代,天往西北倾,地往东南陷,因为我居于中间,所以没有受到伤害。神农氏播种百谷的时候,我已辟谷不食人间烟火很长时间了,所以他种的粮食我一粒也没吃过。成汤网开一面打猎,我当面讥笑他对野味不能忘情。夏桀王强迫我像牛一样地喝酒,我拒绝,他便对我施加炮烙之刑,七天七夜,我说笑自如,他才把我放走。姜太公用钓的鲜鱼款待我,我却把它喂了山中的黄鹤。舜被父母虐待,仰天大哭,是我亲手为他擦去眼泪。再三安慰他,鼓励他,后来他才成了有名的孝子。大禹治水,从我家门经过,我用美酒慰劳他,他坚决推辞而去。孔甲送给我一碗龙肉酱,我错误地吃了下去,到现在口里还有腥臭之气。周穆王在瑶池设宴,让我坐首席。徐偃报告军情,周穆王离去,西王母留我到席散。因为饮酒过多,醉倒起不来,幸而有董双成和萼绿华两个丫头扶我回房。从那以后一直沉醉,到现在也没全醒,不知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过了一段时间,赵王坠马伤了肋骨。医生说:“必须用千年人血敷上才能好。”
于是赵王下令寻找千年人血。找了一段时间没找到,赵王就着急了,就下令通告全国:7日之内再找不到的话,所有百姓税赋比往年增加一倍;百官的俸禄也都减少一半。
通告到了每个州、郡,所有的百姓都开始惊慌,每天都成群结队地找千年人,连庄稼也不种了,可是哪个人能活1000年呢?这样漫无目的地找下去可不是办法。
这天,艾子没事在街上逛游,看到城墙上贴的告示,为了解救百姓和朝廷的文武官员,他就晋见赵王。
见到赵王后,艾子向赵王说:“此地有个求仙、炼丹的人,他的年龄不止几千年了,如果杀了他,用他的血敷上一定好得快。”
赵王非常高兴,暗中派人把他抓来,要杀他的时候,他磕头作揖哭着说:“昨天我父母才过50大寿,邻人们带着酒来为父母祝寿,我因为喝醉了才说大话,大王千万不要听艾子的。”
赵王只好斥责他一顿,放了他。
人生哲理:对付爱吹牛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甘茂渡河
战国时期,楚国下蔡地方有个人叫甘茂。他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出任了秦国的将领,后来由于战功卓越,多次对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在秦武王时升任左丞相,任职期间又领兵攻下韩国的宜阳。后来在秦昭王时,因为昭王身边的近臣不止一次地在昭王跟前说他的坏话,他怕有一天昭王会听信这些谗言处死他,于是他就逃往齐国。
甘茂文武全才,既善于指挥军队打仗,又善于治国安民,尤其是能言善辩,有杰出的外交才能。
有一年,甘茂出使齐国,途中必须渡过黄河。他在黄河岸边等了半天的时间,也没等来渡船。快到中午的时候,才过来一只渡船。甘茂上了渡船,渡船破浪前进。
船夫问甘茂说:“先生,渡过黄河要干什么去?”
甘茂回答说:“我去游说齐王。”
船夫一听就笑了。他想,黄河水深浪急,自己摆船渡来渡去,如履平地,本领够大的了,还不敢去游说齐王呢!你还没有我的本领大呢,也竟敢去游说齐王?
甘茂问道:“你笑什么?”
船夫说:“我笑你不自量力。”
甘茂说:“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船夫说:“黄河的水面只不过是一条缝隙那么窄,你都不能把自己摆渡过来,还能替国王游说齐王吗?”
甘茂说:“这话不对。你不了解啊!世界上的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办事谨慎而又忠厚老实的人,可以辅佐国王,却不能带兵打仗;骐骥和骒骐这样的骏马,一天能跑上千里远。如果把它放在房屋里,让它去捕捉老鼠,它连一只小猫还不如;干将莫邪炼的宝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天下闻名,如果木匠拿它去砍木头,还不如一把斧头呢。”
船夫觉得甘茂讲得有道理。
甘茂接着说:“接下来,再谈谈你和我吧,现在操起船桨划船,随着波涛上下行驶,我不如你;但是,游说拥有万辆兵车和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小国家的国王,你也比不上我啊!”
人生哲理:人各有长短,用人要扬长避短,不能求全责备。
三只动物与风
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夔的动物,长得像牛却没有角,只长了一只脚。夔因为只有一只脚,所以走路一跳一跳的。
它很羡慕有多只脚的动物炫,炫的俗名叫百足。它认为炫有很多的脚,走路一定也很快,可是没想到炫也有羡慕的动物,它很羡慕没有脚而能走得比它快的蛇。可是蛇却很羡慕无形而能飘动的风。
有一天,夔和炫、蛇遇到一起了,它们自由自在地攀谈起来。
夔对炫说:“我用一只脚一跳一跳地行走,这是只有我才能办到的。可是你用上万只脚行走,是怎么走的呢?”
炫回答说:“是这样的,你没见过人吐唾沫吗?他们吐出的唾沫,大的像珠子那么大,小的像雾滴那么小,混杂在一起落下来,数也数不清。我凭借自然本能行动,为什么能行走,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炫也不理解蛇为什么没有脚也能走得很快,它问蛇说:“我用很多只脚行走,却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什么呢?”
蛇回答说:“我是凭借自己腹部的鳞来摩擦地面行走的,至于没有脚却能行走这么快,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却能够逮住有脚的动物。有时候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长脚,要不然像你一样有那么多的脚却跑这么慢,还不得饿死啊!”
炫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到炫的样子,蛇显得极为得意。
这时候,一阵风刚刚过去,又吹来一阵风。蛇不解地对风说:“我运动着我的脊背和两肋行走,好像有脚行走一样。可是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又呼呼地刮到南海去,像没有形迹似的,但是速度却比我快得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风回答说:“你只看到我风光的一面,却不知道我也有我的痛苦。我从北海刮起来到南海去,虽然速度很快,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我还有小的失败之处。在我前进的途中,有人用手指挡住我,我不能吹断人的手指,人的手指胜过了我;有人用脚踢我,我不能吹断那人的脚,那人的脚也胜过了我。这都是我小的失败之处啊!虽然这样,刮断大树,吹飞房屋,却只有我能够办得到。所以,我是用许多小的失败来换取大的胜利的,这是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的啊!”
听了风的话,夔、炫、蛇这三个动物都瞪着大眼睛,听得入迷了,对风佩服得五体投地。
人生哲理: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要盲目羡慕别人,也不要妄自菲薄。
宣王好射
齐宣王喜爱射箭,在他王宫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弓。
每次他射箭的时候,虽然总使出吃奶的气力,也只能拉动三石的软弓,可是他最爱听别人赞美他臂力过人,能用硬弓。而且大臣们也都是献谗之辈,每天都围在宣王身边不是说“大王神射”就是“便是后羿再生,也不可与大王媲美”之类的话。而宣王每次听到这些赞美的话,都会给说这些话的人赏赐。
每逢酒宴之后,宣王就取出那张雕花角弓,大喝一声,拉成满月,顿时,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山呼:“大王神力!”
宣王得意地把角弓传给左右大臣,让他们分别试一试。大臣们握着弓,呲牙咧嘴地拉开一半,就装得无论如何也拉不动的样子,都纷纷嚷着“腰酸”,有的喊“臂麻”,然后一齐啧啧惊叹道:“这张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我等凡夫俗子怎么能拉得动?”
宣王听到这些赞美的话以后,更显得高兴了,于是抚着髯须,哈哈大笑。
虽然宣王只能拉得动3石的弓,可是他却永远认为自己能够拉动9石的弓。
人生哲理:违反客观事实,用假象欺骗自己,往往就是错误和失败的开端。
背禄向义
战国时期,墨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教了许多弟子,让他们学成以后到各国去做事,用墨家的学说去改造社会。
在当时的诸侯国里,卫国最弱小,也最需要治国人才。墨子就派弟子管黔到卫国去替另一个弟子高石活动。
卫君一听说高石是墨子的得意弟子,就欣然同意了。卫君把高石安排在宰相的职位上,并给予他很高的俸禄。
高石上任以后,三次去朝见卫君,每次都把自己的治国主张说完。但是卫君并没有按照高石的主张去做。高石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卫国,到齐国去谋求发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