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_24 张艳玲 (当代)
老头拿出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勺舀起油往葫芦里倒。一勺一勺把葫芦都灌满了,油从铜钱眼里通过,铜钱上却没沾上一滴油。
陈尧咨看了之后,拍手叫好。
卖油老头又笑笑说:“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我一年四季练得手熟罢了,并不值得骄傲,这与古时庄子‘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道理没什么两样。”
陈尧咨听了卖油老头的话,看了他倒油的技术,觉得非常惭愧。
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时间一长就觉得很简单,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这样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鹤鸲与腐鼠
惠施做了梁国的丞相,他的老朋友庄子前去拜访。
接到庄子的信后,惠施很开心,心想:我现在是宰相了,等庄子来,我可以好好地招待他了。
这时候,惠施的一个家臣对他进谗言:“依奴才看,庄子此来对相爷有害无利,还请相爷小心。”
惠施问:“这话怎么讲?”
“依奴才之见,庄于此番来梁国,就是想和相爷你夺相位。”
惠施听了,十分恐慌,因为论才华,他比不上庄子;论谋略,他也比不上庄子;论治国,他还是比不上庄子,万一庄子这次来真的是来和我夺相位,那我还不得不防。于是连忙派兵在城中搜查了三天三夜。
庄子心中暗暗好笑,闯进宫中见了惠施,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鹤鸲,它常常从南海飞往遥远的北海。这种鸟高雅清洁,非梧桐树决不歇脚,非干净的竹实决不啄食,非甘美的泉水决不饮用,不知你听说过这种鸟没有?”
没等惠施回答,庄子又接着说道:“有一天,这只鹤鸲无意中经过一只猫头鹰的巢穴,看到这只猫头鹰不知从哪儿弄到一只腐烂生蛆的老鼠,正在刺棵里狼吞虎咽。当它看到头顶上的鹤鸲时,不禁显得惊慌失措,大喝一声:‘吓!谁敢来抢我的死老鼠!’现在,你恐怕也想拿梁国来吓我吧?”
人生哲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些人把自己的地位看得高于一切,死死抱住不放,生怕有什么人来争夺它,战战兢兢,患得患失,真是既可笑又可怜!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背井离乡,到处逃亡,有饿死在他乡的,有饿死在路上的。全国一片饿殍景象,情形十分凄惨。
齐宣王想尽一切办法救济灾民,但还是无济于事,宣王只能干着急没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民逃荒到别的国家去。
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派出去很多的奴役大发慈悲在路边摆些饭食,等待着饥饿的百姓来吃。
有一个几天也没有吃饭的饥民,用衣袖遮着脸,用绳子绑着鞋子,饿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走上前来。
黔敖看见了他,就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提着水壶,高声吆喝他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
黔敖认为在这么严重的荒年里,粮米比黄金还值钱,自己能施舍些食物给饥民,已经是了不起的义举了,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些,语言也不客气。
那个人一听,觉得黔敖很不礼貌,挫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就扬起眉毛,瞪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受这种侮辱,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程度!”
黔敖也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向他道歉,但是他坚决不吃,不愿意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怜悯和施舍。
最后,这个人终于饿死了。
人生哲理:一个人的气节往往比生命还重要,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更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踏痰就口
古时候有个小人一直在一家有钱人家当差,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向主人献殷勤、拍马屁。
但是这个贵人屁股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拍马之徒。这些人善于察颜观色,见风使舵,处处讨好贵人,只要贵人吐出一口酽痰,大家便蜂拥而上,争着用脚踏去痰迹。
他始终没有机会讨主人的好,不是他不够机灵,而是因为他身材矮小,手脚笨拙,每次拼命挤到人堆中,都踏不到痰迹,心中十分懊恼。
有一次,贵人“咳咳”地清清喉咙,嘴巴撮拢,正待吐痰,那个人连忙抬起脚板,一脚踩在贵人的嘴巴上。
贵人吓得倒退三步,大发雷霆:“你想造反啦!为什么用脚踩我嘴巴!”
这个人慌忙恭恭敬敬地说:“小人怎敢造反,完全是好意。”
“你不造反,为何踩我嘴巴?还敢大言不惭地说是好意?”
“老爷您每每吐痰,小人因反应迟钝,实在争夺不过众人,故而提前来踩,也好表表小人的一片敬意。”顿了顿,他又说道:“小人对老爷的敬仰简直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还望老爷能够明察……”他好像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却被老爷的一声令下给打断了,老爷说:“给我把他拉出去重打五十大板,并且轰出家门,永远不得进来。”
人生哲理:时机未到,就急于求成,只会把事情弄糟。那些靠逢迎拍马往上爬的小人,往往没有好的下场。
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的时候,在当时的北海郡有一个太守,姓孔名融字文举,他是孔子的后人,后来到朝廷做官,因为对曹操的很多做法不满,被曹操所杀害。他非常地好客,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朋常满,樽中酒不空。”
据说在他孩童时期,他的一个亲戚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他家看他的父母,并且还带来了他的几个表兄弟,家里别提有多热闹了,妈妈叫他洗几个梨子出来招待客人。
于是孔融就在厨房里洗了几个梨,还分配好,一人一个,然后用盘子拿出来分给大家,可是这梨有大有小啊,怎么办?
只见孔融拿出一个最大的梨给了大表哥,然后挨着顺序把大梨全都给了比自己大的表哥们,这时候,他那个一个最小的表弟伸出手来给他要梨,孔融从盘子里又拿出一个大梨给了小表弟,小表弟高兴地跑出去玩了。然后,他自己拿出最小的一个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他的叔叔看到后就问:“你为什么把大梨给比你大的表哥呢?”
孔融回答道:“因为他们比我大,我得尊敬他们。”
叔叔接着问道:“那你比小表弟大,为什么你给小表弟也是一个大梨?”
孔融又回答:“因为小表弟比我小,我得让着他。”
这时候,叔叔、父母都齐声笑了起来。叔叔说:“孩子这么小就懂得这么多,长大后,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人生哲理:人要懂礼貌,就要从小开始学习,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打就是不打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丘浚的人,他在朝廷做一名殿中丞官员。
有一次,他去杭州大寺院里拜访一位名叫“珊”的老和尚。老和尚瞧着丘浚官卑职微,理都不屑理一下,态度很傲慢。
一会儿,外面报说有位将军的公子驾到,老和尚慌忙跑下石阶,亲自把公子扶下马鞍,迎进禅堂,又是点头哈腰,又是装烟倒茶。
丘浚在一旁看着,心里气愤不平,等公子走了以后,他责问老和尚说:“你待我如此傲慢,为何看见将军公子这般恭敬?”
老和尚回答:“先生不懂我们出家人的道理,这叫做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
丘浚勃然大怒,抄起杖棍就在老和尚的秃头上狠狠地打了几下,一面打一面说:“师父休要见怪,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
人生哲理:嫌贫爱富、见风使舵,见到穷朋友就不予理会,见到有一些权势的朋友就点头哈腰这样的人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视。
宋襄公打败仗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郑,在涿河之滨与精锐强大的楚军遭遇,一场血战正在酝酿之中,宋军先到一步,已经排成战列,剑拔弩张。
此时,楚军兵马还在乱糟糟地渡河。右司马子鱼一见,连忙跑到宋襄公面前说:“两军相比,敌强我弱。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之,现在趁楚军立足未稳,我军乘虚猛攻,定能以少胜多,打垮楚军。”
宋襄公捻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急什么?寡人听说有道德的君子不杀害受伤的人,不抓白头老者,不乘人之危,推人于险。楚军还未站稳就打,这违背仁义!”于是就不听子鱼的话。
没多长时间,楚军的兵马一船一船地登陆,摇旗列阵,喧呼可闻。右司马急得流着汗,苦苦劝谏要大王为人民着想,不要怕什么背义以误国。
宋襄公不耐烦地把眼一瞪斥责道:“滚回队伍,再说一句就按军法从事!”
说话之间,楚军战列已毕。宋襄公方才下令鸣鼓出击,只听杀声陡起,楚国大军像山呼海啸一般掩杀过来。宋军魂飞魄散,大败而逃。
宋襄公在乱军之中屁股也挨了一箭,不到三天就一命呜呼了。
人生哲理:战争是对付敌人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老僧纵虎
从前,在太行山天井关西边十里处,有一座用茅草搭成的僧房,房里住着一位老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化缘经过一条山间小路,看见有一只虎崽像小狗那么大,折断了前腿趴在地上,由于饥饿,嗷嗷待哺。老和尚非常可怜它,又因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所以就把小虎抱在怀中,带回住处饲养。
老和尚吃素,没有肉食喂它,只好给它粥饭吃。小虎因饥饿得厉害,见到粥饭也不挑剔,总是饱食一顿,后来渐渐地养成了吃粥食的习惯。
老和尚非常喜欢小虎,小虎跟老和尚也非常亲昵。平时老和尚外出,小虎就跟在身后;老和尚在家,小虎就依在他的膝下陪伴。不管老和尚在哪里,小虎都步步不离左右。
两年过去了,小虎越来越强壮,现在它已经成为一只成年的老虎了。小虎虽然长大,但温顺的程度却仍然和从前一样。因为它一条腿有些瘸,人们称它为“跛脚虎”。
不光对老和尚,小虎对过往的客人同样是非常亲密,没有一点威胁人的行为,所以远近的高僧都推崇老和尚是驯虎的能手。老和尚也欣然接受,以为老虎对他友善。
有一天,老和尚带着虎出远门,走到天井关,突然流起鼻血,淋漓不止。老和尚怕鼻血弄脏了地面,于是用脚尖点地,向虎示意,让它去舔吃。虎接到指示后就去老和尚的脚下舔血,虎舔到人血,觉得特别香甜,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可吃在嘴里,又觉得太少无法解馋。它的兽性在鲜血的刺激下逐渐恢复,终于它按捺不住了,突然扑向老和尚,咬断他的脖子,把他拖到山涧中,吃了个一干二净。
这只虎饱餐一顿过后,尝到了人肉的甜头。从此,它不再吃别的食物,整天蹲在路边,专等行人经过,它好扑食。
来往过客被老虎伤害的甚多,每到太阳偏西时,人们就互相告诫:“停止行路。”人们议论说,太行山的老虎吃人成性都是那只瘸虎扇动所造成的结果。
人生哲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品质恶劣的坏人不应该有怜悯之心。
牛缺遇盗
从前有个读书人名叫牛缺。
有一天,他赶着马车经过深山野林,突然听见一声唿哨,路旁闪出一群强盗,个个举着明晃晃的尖刀,把他的车马、银钱统统抢走,连衣服也剥得干干净净。
有一个强盗走出几步回头看看牛缺,只见他端坐路边,脸上非但毫无忧惧之色,反而显出一副轻松得意的样子。
强盗们觉得很奇怪,问他:“喂,老子抢走你的钱财,刀子也搁在你面前,你好像一点儿也不害怕,这是什么道理?”
牛缺斯斯文文地回答:“车马不过是给人坐的,衣服不过是遮蔽身体的,你们拿去与我何妨?圣人是不会用这些身外之物来损害自己身心道德的。”
强盗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一齐哈哈大笑说:“咱们虽然不曾念书,也听说过这种不讲财利的人乃是世上圣人。像你这般圣人见了官府,定要告发咱们这等不圣之人,不如先把你宰了吧!”
说完强盗们举起刀,一刀砍去,牛缺连哼一声也来不及就丧命了。
人生哲理: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既不敢于斗争,也不善于斗争,却高谈仁义,以清高自诩的人,实在愚蠢可笑。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姓叶的员外,他在镇里很有人缘,很爱帮助穷苦的百姓,于是镇里的人们也非常尊敬他,大家都叫他叶公。
叶公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龙,他认为龙这种动物是杰出人才的象征,它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变幻无穷。叶公特意请来了各地的能工巧匠,在他的房屋里,所有梁、柱、门、窗都雕上了龙的花纹,墙壁上绘着龙的生动形象,甚至衣服和被帐上也都绣上了龙。总之,他家里到处都是龙。
叶公好龙远近闻名,最后被天上的龙知道了,大为感动。龙想:世界上从来没有如此喜欢我的人。他既然这么喜欢我,那我就真的现身去见见他。
于是有一天,天上的真龙便下降到叶公家里。真龙可不像柱子上雕刻的那般渺小,而是一个庞然大物。龙头从窗口伸进来,龙尾巴拖在客堂里,摇头摆尾,吞云吐雾。叶公一看见是真龙,登时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拼命往外逃跑了。
真龙见到这种情况非常失望,才知道叶公喜欢的并不是真龙,而是假龙。
人生哲理:有的时候,真的喜欢某件东西,并不是表面上的喜欢,而是真正的喜欢。做人要表里如一。
艾子做梦
从前,有个名叫艾子的人,他生病发高烧时,昏昏沉沉地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迷迷糊糊地来到了阴曹地府,看到这样一个场面:阎王爷升堂问事,有几个鬼押着一个人走进来,其中一个鬼向阎王禀报说:“这个人在阳世间,专门收集别人的隐私,用来恐吓别人,借以诈骗钱财。即使有些人没有隐私,没有罪过,他也不放过,他设法捏造事端引诱下水,然后使人落入他的圈套。他实在是罪大恶极,应该放在汤锅里,用五百亿万斤柴火来烧煮,让他受尽蒸煮之苦,为自己犯下的罪孽受到惩罚,然后再放他回去。”阎王答应了,下令交给狱卒去执行。
马上就有个牛头鬼上来揪住这个人连推带搡地押了下去。这个人见了牛头鬼问道:“你是什么人?”
牛头鬼说:“我是主管汤锅狱的狱主,有关汤锅的刑罚都归我管。”
这人把眼珠转了转问道:“您既然是狱主,那就是一把手了,可为什么您穿的豹皮裤这样破旧呢?”
牛头鬼说:“阴间没有这种皮子,只有阳间才有。假如阳间有人把这种皮子烧了寄给我,我才能得到。”
这人又装作非常关心的样子问:“为什么不让阳间的人烧一些给您寄来呢?”
牛头鬼说:“因为我的名声不好,家里又没有亲人,所以没有人把这种皮子在阳间烧了送给我。”
此人一看机会来了,就连忙必恭必敬地说:“您在阴间可是位高权重啊,当然应该享用上好的豹皮裤了。我阳间的舅舅是个打猎的,家里常常有这种皮货。如果蒙您可怜我,减少些烧柴的数目,让我少受些苦,等我安全地回去后,就让他们烧一些这样的皮子送给您做裤子。”
牛头鬼听了非常高兴,说:“那好吧,我给你把‘亿万’二字去掉,瞒过那些狱卒,这样你既可以早些回去,又可以少受些苦。”
牛头鬼说完便开始命令手下的小鬼行刑。行刑时,牛头鬼不断来询问情况,小鬼见狱主这样关心此人,一定是有意保护他,也就不把火烧得太旺,只是草草敷衍了事。
等到这个人行完刑从汤锅里出来,穿好衣服,系好腰带转身就走,牛头鬼赶上来说:“你回到阳间以后,千万别忘了给我烧皮子。”
此时这人回过头来说:“有句话送给您:大权在阎王手里不在您那里,你偷减官柴也就罢了,索取豹皮是犯法行为。”
牛头鬼一听勃然大怒,立刻把他重新打入汤锅,用加倍的柴火蒸煮起来。
人生哲理:祸从口出,做人不能为了一时之快,而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当做笑话去到处宣扬。
父子性刚
父子俩,性格刚烈,不肯让人。
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正巧一个人迎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由我跟他对站着,看谁站得过谁!”
人生哲理: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后一步天地宽;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乡人藏虱
有个乡下人,偶然经过一棵大树,便坐下歇脚。他觉得肩胛上隐隐作痒,伸手探去,摸出来一只虱子。他看着这小虫子拼命挣扎,心生怜悯,就用纸裹起来,塞进一个树洞里。
过了二三年以后,这个乡下人到城里办事,回来的时候又经过这棵树下,忽然想起那只虱子,就看看树洞,发现纸包还好好地放着。
他不觉好奇心动,打开纸包一看,那只虱子竟然奇迹般地活着,但是虱子又枯又瘪,像一片薄薄的麸皮。
于是,他就起了恻隐之心,他把虱子又放在手掌心上,仔细地看着它会不会醒转过来。不一会,只觉得掌心奇痒难忍,而虱子则吸饱了血,又开始爬将起来。
乡下人回到家中,掌心痒处隆起一颗硬核,渐渐又肿又痛,没过几天,就不治而死了。
人生哲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虱子的本性就是要吸血,对于这类害虫,只有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
愚公之谷
春秋时期,齐桓公很喜欢打猎。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看到一只梅花鹿正在低头吃地上的草,于是就拉弓搭箭向着梅花鹿射了出去,但是没射到,却是梅花鹿受到惊吓,疯狂逃跑。齐桓公紧追不舍,追着追着,追到一个山谷里。梅花鹿不见了,齐桓公也不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他知道自己已经迷路了。
齐桓公正在着急之时,看见一个老翁走了过来。
齐桓公便问:“老人家,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
老翁说:“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觉得很有意思,又问他说:“为什么叫做愚公之谷?”
老翁说:“这是用我来命名的。”
齐桓公更不理解了,就问:“看老人家的仪表,并不愚蠢啊,为什么说你是愚公呢?”
老翁就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老翁原来喂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逐渐长大了。老翁把长大的小牛卖掉,用这笔钱买了一头小马驹。一个年轻人看老翁放牧一头母牛,后边还跟着匹马驹,就强词夺理说:“这匹马是我的,你偷了我的马。”老翁说:“这是我的马,你怎么说是你的呢?”年轻人说:“你前面牵着一头牛,后面跟着的确是一匹马,试问牛怎么会生出马来呢?这马是我的。”说完便把马牵走了。
乡亲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认为老翁愚蠢,小马驹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知道向官府去告状?这不是愚蠢是什么?于是,乡亲们都管老翁叫愚公。
老翁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说:“又因为我从小就住在这个山谷里,因此乡亲们就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后,也说:“老人家你确实有点愚蠢,你为什么就把马白白地给了他呢?”
愚公也不向他解释什么,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便用手给桓公指了一条回到京城的路。
齐桓公告别了老翁,回到了都城。
第二天,早朝时候,齐桓公把这件新鲜事告诉给相国管仲。
管仲听到这件事后,严肃地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假如在唐尧时代,咎繇当法官,哪里会发生强抢人家马驹子的事情呢?那个时代里,如果被欺侮到这种地步,老翁也一定不会给啊。这位老翁知道今天司法不公正,所以就把小马驹给了那个不讲理的年轻人。让我回去整顿一下政事,使司法公正,保护百姓,严惩恶人。”
人生哲理:当政者应该思想敏锐,见微知著,从小事中看到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大政方针。
后来居上
西汉时,汲黯、公孙弘、张汤三人都是汉武帝的臣子。
当汲黯居高位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小官。
后来,公孙弘、张汤都被提拔了,他们的官职和汲黯平起平坐,于是汲黯就处心积虑地在武帝面前去弹劾公孙弘和张汤他们,并且多次以莫须有的罪名毁谤他们。但是武帝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还升公孙弘为相国,封张汤为御史大夫。
汲黯看到他们的官位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自己,这还不算,以前自己手下的属吏们也都和自己并列了,甚至有的还超过了他。
汲黯就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他就上朝去见武帝,见到汉武帝后,就抢步上前说:“陛下用人好像堆积木柴,后来者居上。”
汉武帝听了没有理他。
人生哲理:在一定的条件下,落后可以转化为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
社稷之臣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因为和齐庄公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杀了庄公。晏婴站在崔杼家的大门外,崔杼问他说:“你难道要为君侯去殉死吗?”
晏婴说:“君侯如果为社稷而死,那我就随着他去死;君侯如果为社稷而逃亡,那我也随着他去逃亡;君侯如果为自己而死,那么除非他的亲信,谁会随着他去死呢!”
晏婴的言外之意是说齐庄公因为与崔杼争风吃醋而被杀,不是为社稷而死,所以自己也不值得去为他殉死。
可见晏婴在齐国当宰相,把自己看做是国家的大臣,而不是国君的亲信,时时用国家大臣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齐庄公被杀死以后,齐景公即位。不久,齐景公又任命晏婴为齐相。
有一次,齐相晏婴陪侍齐景公处理朝政。
这一天的清晨,天气特别寒冷,冻得齐景公浑身发抖,手脚冰凉。
齐景公支使晏婴说:“相父,麻烦你帮寡人端碗热粥来。”
晏婴说:“王上,臣是朝廷的大臣,而不是侍奉君侯饮食的臣仆,这不是我的职责!”
齐景公又支使晏婴说:“那请你把皮袄拿来给我披上。”
晏婴说:“臣是齐国的大臣,而不是王上一个人的大臣,更不是管衣服坐褥的臣仆,这也不是我的职责!”
齐景公见他支使一件事,晏婴就推辞一件事,惹得景公非常生气。
于是景公就对晏婴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寡人倒是要问一下,相父适才对寡人说:‘既不是伺候饮食和坐褥的臣子,也不是寡人一个人的臣子,那相父到底属于什么什么样的大臣呢?”
晏婴回答说:“回王上,臣是社稷之臣。”
齐景公问:“什么叫社稷之臣?”
晏婴说:“社稷之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他能够建立国家,区分君臣上下的关系,让他们合乎伦理;他能够确定百官的先后次序,让他们处在适当的位置;他能够制定外交辞令,可以传布到天下各国。”
晏婴不是偷赖耍滑,而是要保持大臣的体统和尊严。
从此以后,不涉及到国家大事,齐景公就不再召见宰相晏婴了。
人生哲理:官员应各司其职,应尽职尽责于本职工作,而不应以献殷勤而得到上司的宠爱和赏识。
申子请罪
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执法家,在韩国当了十五年的宰相。
有一天,国王韩昭侯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实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
“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词地说,“执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给赏,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虽然制定了法律,却经常私下接受那帮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却要让别人去执行法律,那当然就不容易了。”
昭侯红着脸点头说:“承蒙先生指教,从今以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王面前说情,想讨个官衔。
韩昭侯低头不语,好一阵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教训,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听从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呢?”
申不害听了满面羞惭,伏地请罪。
人生哲理:要实行法制,就不能徇私舞弊。但是,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的人不一定就不会犯法。
固执是祸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