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_20 张艳玲 (当代)
人生哲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千差万别,不能以偏概全,不加研究就盲目得出结论。
挂牛头卖马肉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灵公有一个独特的癖好:喜欢看妇女穿男人的衣服,他觉得女人穿上男人的衣服另有一番韵味,于是便下令:内宫里所有的嫔妃侍女都女扮男装。
但是没有多长时间,这种女人穿男人衣服的风气便全国的范围内流传开来,并把它当作时髦来追赶。一时间,女扮男装的人与男人混杂在一起,让人们分不清谁是男,谁是女,全国上下一片混乱。灵公知道后很生气,认为这有伤风化,便命令各地官吏:“凡有女扮男装的,一旦发现,一律撕裂衣服,扯断腰带。”尽管如此,这股女扮男装的风气仍然禁止不了。
一天,晏子去拜见齐灵公,齐灵公便问道:“寡人已经命令各地官吏,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可是女扮男装的人还是到处可见,为什么还禁止不了呢?”
晏子回答:“不知道大王见过没有,有的肉铺门口挂着牛头,案上卖的却是马肉。大王让内宫女人穿男服,却想在外面禁止女扮男装,等于是挂牛头卖马肉,怎么禁得住呢?要让下不效,首先要上不行。”
齐灵公照办了,果然.一月后,女扮男装的风气就在全国刹住了。
人生哲理:“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凡事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令行禁止。
师徒唱歌
战国时期,宋国与齐国结下仇怨。宋国弱小,齐国强大。宋国不得不防备齐国的入侵。于是,宋王决定加强军事训练,来提高宋军的战斗力,以备将来抵抗入侵的齐军。
进行军事训练,必须建筑一座训练武士的大型武馆。在建筑这座大型武馆时,因为工程浩大,工作繁重,为了活跃气氛,宋王请来一名叫癸的歌手在施工现场唱歌。
歌手癸引吭高歌,歌声嘹亮,穿云破雾。走路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歌手的形象,倾听悦耳的歌声;筑墙的人受到歌声的感染,纷纷抖擞精神,干起活来分外带劲,也不觉得疲劳。
监工的官员看到这种情景,赶忙向宋王报告。宋王听后很高兴,就把歌手癸召来,夸奖一番,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歌手癸向宋王谢恩说:“谢谢大王的奖励和赏赐。我唱歌的技巧和水平,离我老师还差得远呢,我只是跟我老师学了一些皮毛,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还好。”
宋王听了,就派人把射稽召来。
射稽问:“大王,召我来有什么事吗?”
宋王说:“你的弟子推荐你,说你唱歌唱得比他还好。你到建筑工地上一展歌喉吧!”
射稽说:“遵命。”
射稽来到建筑工地,高声歌唱,唱得也很好。宋王观察一下周围的反映,发现走路的人一边走路,一边听歌,并不停止脚步;干活的人在不停地干活,却露出疲倦的面容。这些都同歌手癸唱歌时的景象截然不同。
宋王说:“射稽唱歌的时候,走路的人不停步听歌,干活的人觉得疲倦。这样看来,射稽唱歌的水平不如歌手癸,究竟为什么老师不如弟子呢?”
歌手癸说:“请大王测算一下各人唱歌的时候,筑墙的劳动功效。”
经检查发现:歌手癸唱歌的时候,干活的人共筑了四板墙。射稽唱歌的时候,干活的人共筑了八板墙。再检验墙体的硬度,歌手射稽唱歌时,所筑的墙体可砸进五寸深;而歌手癸唱歌时,所筑的墙体只能砸进二寸深。两相比较,筑墙的劳动功效明显可知。
人生哲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透过现象看实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音乐家名叫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琴不离身,闲下来时,弹奏一曲,便觉得心神舒畅。
有一天,他独自一个人在郊外散步。他走着走着,看见一头牛在那里吃草。他觉得这头牛很寂寞,他就开口对牛说道:“老黄牛啊老黄牛,你真可怜啊,一个人在这里,也没人理你,不过,你不用怕,我给你弹一首曲子,给你解解闷儿。”
于是他就放下琴,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牛只是低着头只管吃草,一点也不理会。公明仪失败了,他想了想明白了:那支曲调太高深了,不是牛听不到琴声,而是琴声不适合它的耳朵啊!于是他又另外弹了几支曲调,一会儿好像蚊子嗡嗡地叫,一会儿又好像小牛哞哞地叫。这样一弹,那头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草也不吃了,回转身子踱着小步,慢慢地走来,留心地倾听。
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的放矢,看清对象,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
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不过,如果碰到错综复杂的结构,我还是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动作很慢,下刀很轻,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的。”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只要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复杂性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养豹捕鼠
从前,有一个人叫猗于皋。他听说有一个姓尾勺氏的人家饲养了一只豹,这只豹善于捕猎野兽。
猗于皋非常羡慕尾勺氏家养的豹子,他想:要是自己也养一只豹子那该多好啊!于是就用一双洁白无瑕的璧玉,把那只豹子换到了自己家。
换回来以后,他把豹子精心饲养起来,每天都杀牲口喂豹。他还特意修建了挂满丝罗的豹房,打造了一条黄金绳索,把豹子系在了豹房里。而且他还在家里大摆酒宴,遍请亲朋好友来饮酒赏豹。
他从豹房把豹子牵到院子里,对着大家夸奖豹子的能耐。亲朋好友也都顺情说好话,异口同声地说:“好豹!天下无双!”
过了一段时间,家里突然有一只大老鼠从房檐下跑过去,猗于皋急忙把豹子解开,想让豹子咬死老鼠。可是豹子无动于衷,好像没看见老鼠一样。猗于皋十分生气,开口大骂豹子:“你这无用的畜生!什么能耐也没有,真是白费我的一番苦心了。”
又有一天,一只老鼠跑过去。他又解开豹子,放出去捉老鼠,豹子还像没看见老鼠一样。猗于皋更气愤了,他用鞭子抽打它,把豹子打得嗷嗷直叫。打了一阵以后,把黄金绳索改换成粗麻绳,把豹子从豹房牵到了牛棚里,每天只给它吃酒糟。豹子的待遇降低了,它显得垂头丧气,每天都摆出一副哭相。
猗于皋的朋友安期子佗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说:“名叫巨阙的宝剑虽然锋利无比,可是用它来补鞋子还比不上锥子呢;有彩色花纹的绸缎虽然华丽无比,用它来擦脸还比不上一尺长的布呢;有斑纹的豹子虽然勇猛无比,用它捉老鼠还比不上猫呢。你怎么这么愚蠢啊!为什么不用猫去捉老鼠,放出豹子去捕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朋友安期子佗的话,明白了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心里很高兴。于是他就按着安期子佗的话去做了。
没过多久,猫把家里的老鼠差不多都捉光了;豹子捕获的獐、鹿、麂等野兽,数也数不清。
人生哲理:人尽其才是非常重要的。在用人的问题上,如果不能用人的专长,就会造成人才的最大浪费。
画皮
从前,太原地方有个姓王的书生,人们都叫他王生。
有一天,王生早起外出,遇见一个女子,怀抱着包袱,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王生有点可怜那姑娘,他疾走几步赶上那姑娘,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美丽姑娘。
王生非常爱慕她,于是问道:“姑娘,你的家人呢?他们怎么舍得让你这么早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路上走?”
姑娘说:“过路人,你又不能解除我的忧愁,何劳相问?”
王生说:“姑娘,我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是我也是很讲义气的,你有什么忧愁告诉我,如果我能帮上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那女子很伤心地说:“父母把我卖给一个大户人家做妾,大老婆很妒忌,百般虐待我,我实在忍受不了,便逃了出来,如果我现在回家的话,父母肯定会打我一顿,然后再把我送到那个大户人家,到时候我的下场更惨,可是我不回去的话,又能去哪儿呢?现在我真是无处可去了。”说着便哭了起来。
王生看她可怜,又非常喜欢她,就对她说:“姑娘要是不嫌弃的话,不如到我家去住,虽然穷了一点,但是家里的屋子很多,你看怎么样?”
姑娘哭着说:“公子要是真的肯收留我,我愿意为公子做牛做马,一辈子服侍公子。”
王生说:“不用,我和你一样都是穷苦人家的,从小都是一个人整理家务,我可没那么皮娇肉贵,让人服侍。你要是不嫌弃,现在咱们就走吧!”
于是王生就把她带回家里,藏到书房内。
有一天王生到集市上去闲逛,被一个道士看到了,道士走近王生仔细地端详了半天,然后皱起眉头说道:“公子有妖气缠身,如果再不除掉的话,公子恐怕将有生命危险。”
王生很惊讶,马上怀疑起那姑娘,可转念一想:那姑娘明明是个美人,怎么会是鬼怪呢?肯定是道士在骗人。王生对道士说:“道长,我没有什么妖气缠身,感谢道长的关心,请你以后不要这样危言耸听。”说完,就甩袍而去。
只听见那道士大声在王生后面喊道:“你不相信就算了,但是,我肯定你用不了多长时间还会来找我,我会在城东的城隍庙里等你。”
王生没理他,径直往家走去,回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他从墙的缺口处进去,推推书房门,书房门也关着。他隔着窗子偷偷往里一看,吓了一跳。只见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把一张人皮铺在床上,用彩笔描画呢。描画完了之后,又披在身上,变成了那个美丽的姑娘。
王生害怕极了,悄悄爬出来去找那个道士。他跪到道士面前请求救命,道士送给他一把蝇甩子,告诉他挂在卧室门口,恶鬼见了就会走了。
王生回到家里,没敢再去书房。他按着道士的话回到自己的卧室,把蝇甩子挂到门口。半夜,恶鬼来了,恨得咬牙切齿。然后它把蝇甩子取下来扯碎,破门而入,径直来到王生床前,撕开王生的胸膛,掏走了他的心。
第二天,王生的弟弟找到了道士,把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道士听了非常气愤,立刻来找恶鬼算账。道士找到了那个恶鬼之后,拿着木剑站在院子里喊道:“妖孽,赶快还我的蝇甩子。”恶鬼刚要逃跑,道士伸出剑来把它击倒在地,割下它的头,身子化成一团浓烟。道士拿出葫芦,吸走了浓烟,又卷起人皮装到口袋里走了。
人生哲理:只有撕破坏人的伪装,才能认清其凶恶本质而避免上当受骗。
献鸠放生
每逢元旦,邯郸一带的老百姓都要成群结队去山野里,捕捉许多斑鸠,送到赵简子的府第上。
赵简子看着一笼笼活蹦乱跳的斑鸠,非常高兴,命人取出金银,厚厚赏赐给每一个献斑鸠的人。
有个人在简子家做客,见了很奇怪,问简子要这些斑鸠干什么。简子回答说:“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颗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这天,我要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罢,“扑哧”一声笑了,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鸠能得到厚赏,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捕捉斑鸠,下铁夹的下铁夹,用箭射的用箭射,活捉的固然不少,可打死的更多。您如果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不然的话,抓了又放,你的恩德还抵不上你的罪过哩。”
简子听了,红着脸点头称是。
人生哲理:那些想问题、办事情只图虚名、不顾后果的人到头来只能是被人讽刺和挖苦。
生木造屋
高阳应打算盖一所房子。
他请来了很多的工人去伐树,刚砍回来的树木堆在院子里,他就对木匠说:“现在木材已经齐了,一根都不少,你可以动工了。”
木匠说:“不行啊!这些木材都是刚伐回来的,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会被压弯。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牢固,可是过些日子就要倒塌了。”
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坏不了?因为日后木材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材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坏不了。”
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
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以后果然倒塌了。
人生哲理:办什么事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蛮干,那就必然会失败。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在宋国有一个农民,在乡下种了几亩田地,他的性格很急躁,自从春耕播种以后,就天天到地里去看秧苗。有一天他去地里锄草,看到自己家的秧苗比别人的都稍微的矮一些。他心想:这秧苗长得太慢了,我得想办法帮它长得快一些。
但是怎样才能使秧苗长高呢?当时科学不发达,不用说没有化学肥料,就连施用农家肥料的方法也没有传到宋国的穷乡僻壤。为这事,他愁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终于,他想出了办法,不如把秧苗往上拔一拔,让它快点长高呢!说干就干,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拔完一垅又一垅,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回到家里,疲劳不堪,躺在炕上长嘘了一口气,兴奋地对刚回家的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秧苗长高了好几寸。”说完,脸上还带着非常自豪的表情。
他的儿子听到父亲这么一说,心里有点犯迷糊:怎么会让秧苗无缘无故长高呢?真是奇怪,不行,我得去看一下。
看到父亲已经睡着了,于是拔腿就往田里跑,等跑到田边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人生哲理:凡事都应该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功亏一篑。
桓公喂蚊
齐桓公在柏寝台里睡觉,他对相国管仲说:“我们齐国国家富强,百姓生活很富裕,我没有什么忧虑。但有一件事处理不当,我却忧心忡忡,很不放心啊!现在蚊子嗡嗡地叫,它们没有吃饱,我有点忧虑。”
于是他拉开绿色的纱帐子,放蚊子进去。这些蚊子有的很懂礼貌,它不忍心叮咬桓公,奋然飞开了;有的蚊子知道知足,叮了桓公一口,便飞走了;有的却贪得无厌,从不知足,而停在桓公身上纵情叮咬,到它吮吸饱了,肠肚也因此胀破了。
桓公无限感慨地说:“哎呀!老百姓不也是这样的情况吗!”
于是他发布命令,要齐国制定在丰食足食的情况下杜绝铺张浪费的戒令,劝告百姓不要大吃大喝,不要过分追求绫罗锦缎的华丽装饰,因而勤俭节约在齐国蔚然成风。
人生哲理:要提倡勤俭节约地生活,即使丰衣足食了,也不可铺张浪费,大吃大喝。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和箭的,这两者功用恰恰相反,是互不相容的。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因此这两种武器是非常紧缺的。楚国有一个商人,看准这个商机,既然人们都需要矛和盾这两种武器,那么卖这个肯定能发财。于是,他带着一把矛和一个盾来到街上叫卖,刚开始时,没有人过问。他有点着急,看到旁边的人卖东西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东西好,于是他也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大家快来买吧,不然可就没有了!”
大家听完他的话,都争先看他的盾,甚至有的都掏出钱袋准备买。
还没等买家开口,商人放下盾牌,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大家快来买吧,不然可就没有了!”
这时候,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你这样说,你的矛是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刺穿,你的盾十分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透,那么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被问得目瞪口呆,窘得答不出话来了。众人哄然大笑,都纷纷走散了。
人生哲理: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揖让救火
从前,赵国有个人叫成阳堪。有一次,他们家的房子着火了,因为房子很高,没有梯子登不上去。火势非常凶猛,必须要马上登上房顶灭火。成阳堪就派他儿子到村里奔水氏的家里去借梯子。
成阳堪的儿子平日里饱读诗书,对礼节之道烂熟于心。此时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打扮得整整齐齐,不慌不忙地走到奔水氏家里。主人迎了出来,他连作了三个揖,才缓步登上台阶,进到厅堂里,安静地坐在西边柱子下的客人席位上,丝毫不提一句有关救火的事情。
主人见到年轻的客人这样从容不迫,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一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便更加殷勤地招待客人。主人命令仆人摆上宴席,盛情款待这位客人。主人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年轻的客人离开坐位,站起来喝完了酒。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也举起酒杯,回敬主人。一切都进行得有条有序,礼节周到完备。
喝到正高兴的时候,这时候主人开口说话了。他问客人说:“先生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如果有的话,请尽管吩咐,能做到的话,我一定不会推辞。”
听到主人的问话,成阳堪的儿子这才说明了来意。他语气不急不缓地说:“家门不幸,上天降祸到我家,房子着了火,肆虐的烈火烧得正旺。想要爬上高大的房屋去浇水灭火,肋下又没长着翅膀,飞不到房上,只好望着失火的房子号哭。听说你们家里有登高的梯子,可不可以借给我家用呢?如果可以的话,晚生将不胜感激。”
奔水氏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他家着火了。俗话说水火不留情,怎能这样不紧不慢呢?奔水氏急得直跺脚,说:“你怎么这么迂腐呢?假如正在山上野餐,老虎来了,一定赶紧吐出口中没吃完的东西,奔跑逃命;假如正在溪水里洗脚,看见鳄鱼奔来,一定顾不上穿鞋,就光着脚逃命。你家房子已经着火了,这哪里是你作揖礼让的时候啊?快,我们赶紧去救火吧!”
于是,奔水氏赶紧和仆人抬着梯子,让成阳堪儿子领路,跟在他的后面,往他家跑去。
大路太绕远,他们就抄小道跑,小道又崎岖不平,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跑啊跑啊,他们终于跑到了成阳堪的家,抬头一看,房子早已经烧成灰了。
人生哲理:办事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尽快解决。只拘泥小节,不知抓住主要矛盾的书呆子只能把事情办砸。
亲眼所见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富豪人家,家中积累的财富有上千金。
这家主人有两个儿子,由于家中有万贯家财,两个儿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从来不劳动,不生产,也不管理事物。他们只知道整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逐渐变得愚昧起来。他们的父亲对此听之任之,不加管教,所以儿子愚昧的程度越来越厉害。
有一天,艾子看到这种情况,提醒他们的父亲说:“你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不通达事务,将来他们怎么能继承祖业,管理家务呢?”
老父亲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会说话?你自恃才高,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就说我的儿子什么都不懂。我的儿子,难道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吗?”
艾子笑了笑说:“你老别生气,如果你不信,咱们姑且不拿太难的事情考验他们,只问一问你的儿子们,每天吃的粮食是怎么得来的?如果他们知道,答对了,我甘愿承担胡说八道的罪名。你看这样可以吗?”
父亲同意了,于是听从艾子的方法,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问道:“你们每天吃的粮食是怎么得来的呀?”
两个儿子认为此事实在是太简单了,简直不值得一提,便嬉笑着说:“这点小事还用问吗?不是从米袋里取出来的吗?那天厨子做饭的时候我们亲眼看见的。”
老父亲听了立刻沉下脸,凄怆地说:“你们俩竟愚昧到如此地步,太让我吃惊了。要不是艾子提醒,险些误了你们一生大事。咱们家的粮食怎么会是从米袋里取出来的呢?明明就是从田里拉回来的,这也是我亲眼看见的。”
就这样,儿子说是从米袋里取出来的,父亲说是从田里拉回来的,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可最后谁也没说出来粮食是经过春种、夏锄、秋收这样艰苦劳动得来的。
艾子听了以后,感叹道:“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才生出了这样的儿子来呀!”
人生哲理:如果因为富裕而不参加劳动,养尊处优,就会愚昧到不通事理。
杯弓蛇影
在夏至的一天,有位朋友到乐广家做客,回去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场大病。乐广感到很奇怪,便前去探望那个朋友。
进了屋,只见那位朋友面黄肌瘦,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看着乐广。乐广关切地问他生了什么病,他支支吾吾不愿回答。
再三追问,他才说:“上次在你家做客,你应该还记得你曾经给我斟了一杯酒,我端起酒杯正要喝时,隐隐约约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小蛇在游动。我很害怕,想不喝,又觉得这样会不尊敬主人,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谁知我回到家里,总觉得那条小蛇在肚里爬,吐又吐不出,越想越恶心,妨碍了正常的饮食,身体逐渐虚弱,就生了一场大病。请来医生用各种办法治疗,都不能痊愈。”
乐广心想,酒杯是经过仔细清洗过的,里面是不会有什么青皮红花小蛇的。可是这位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回到家里,他就在客厅里踱来踱去,怎么也想不通:酒杯里怎么会出现青皮红花小蛇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猛一抬头,忽然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
他想,是不是这把弓在作怪呢?于是,他马上斟了一杯酒,放在案桌上,移了几个角度,就看见那张弓被日光反射到酒杯中,形状像一条蛇的样子。端起酒杯,酒在杯中浮动,那条蛇也随着酒在蠕动。
于是,乐广马上跑到那位朋友家,扶着他来到自己的客厅里。那位朋友病歪歪的,面黄肌瘦,来到客厅,坐在原来的坐位上。他端起酒杯一看,就惊叫起来:“就是那条小蛇啊!”乐广再指着墙壁上的雕弓叫他看。
朋友看看酒杯,再看看雕弓,立刻恍然大悟,知道杯中小蛇原来是墙上的弓影。他解除了疑惑,心情豁然开朗,重病也顿时痊愈了。
人生哲理:遇事如果不做深入分析,就会引起误解,甚至造成疑神疑鬼,妄自惊扰的后果。
两盲相诟
新市有个齐国的瞎子,性情急躁,在大街上昂头直走,行人不及避开,被他撞着,他便破口大骂:“你眼睛瞎了吗?”
行人见他是个瞎子,也不多计较。
又来了一个梁国的瞎子,脾气更加暴躁,在大街上横冲直闯,迎面撞到齐国瞎子,两人一齐摔倒在地。
梁国瞎子爬起来就怒声骂道:“你眼睛瞎了吗?”
齐国瞎子也爬起来吼道,“你眼睛瞎了吗?”两个瞎子在大街当中声嘶力竭,骂成一团。行人围在旁边观看,都觉得十分好笑。
人生哲理:生活中,有些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专门把大道理挂在刀尖上去对付别人。
刻舟求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外出,搭乘一条船渡江。
他随身佩带一口宝剑上了船。这口宝剑是他家祖传之物,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五代了,至今还崭新锃亮、寒光闪闪、剑刃锋利、削铁如泥。因此他十分珍爱这把宝剑,常常剑不离身。他在船中无事,便拔出这口宝剑,在手里摆弄来摆弄去。玩赏间,由于行船随着水浪在不停地颠簸,他一不小心,宝剑脱手掉到江水里。
祖传宝剑掉到江水里,他急出一身冷汗,立刻掏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来,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祖传宝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他心中暗想:等船到岸后,我就从这个记号处下水,把祖传宝剑捞上来,紧紧地佩带在身上,再也不拿出来玩赏了。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决不会再把宝剑拔出鞘来。
他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船已经靠岸了。船一靠岸,他就立即从自己刻的记号处跳到江水里去捞宝剑。
同船的乘客看到了,非常好奇,问他说:“先生,你在江水里捞什么呢?”
他回答说:“捞我的祖传宝剑。”
乘客更加奇怪了,接着问:“你的宝剑不是在江中心掉下去的吗?为什么到岸边来找呢?”
他指着记号说:“这是我亲自刻的记号,宝剑分明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嘛!”
乘客笑笑说:“船已经走得好远了,宝剑掉到水里是不会随船前进的,像你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人生哲理: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就会停滞不前。
画蛇添足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户人家,正在举办祭祖,由于这家人在村子里的人缘很好,所以一说他家需要帮忙,邻居们和村里的乡亲们都纷纷来帮忙。主人为了感谢乡亲们的帮忙,就把祭祀用过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
可是人有很多,酒却只有一壶,不够分,怎么办?这时候院子里有个人就提议:“要喝就喝个痛快,那就让我们来个比赛,谁赢了酒就归谁,大家认为怎么样?”
大家都说这个提议好,可是比赛什么呢?这可让他们难住了,刚才提议比赛的那个人又说道:“咱们比赛画蛇怎么样?谁画得快,并且画得形象逼真,酒就是谁的!”
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观点。
于是画蛇比赛就开始了。
有一个人画得最快,一转眼,蛇画好了,这壶酒便归了他。但他看见其他的人都没有画好,便想进一步显显自己的本领,于是,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挥笔继续在地上画,一边画还一边说:“看吧,我还要添几只脚哩!”
正当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本来觉得这酒他肯定是喝不着了,他心想:喝不着就算了,看着别人喝也行。
于是他就看第一个画完蛇的人,只见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还在蛇身上画脚。他看到后,一把夺过第一个画完蛇的人手中的酒壶,说道:“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不是蛇,输了。我先画好,酒应归我喝!”说罢,张口便喝,把壶里的酒一饮而尽。画蛇脚的人只好呆望着。
人生哲理:故作聪明,办事违反常理,往往会弄巧成拙。
楚童学齐语
战国时期,孟子发现宋国的朝廷里有不少奸臣小人围着国王转,给国王出了不少坏主意,把国王弄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孟子对这一现象非常反感,多次想找机会劝说国君,但是一直苦无机会。
这一天,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国王学好吗?”
戴不胜说:“那是当然了。”
孟子说:“那就该多提拔重用正直的人。”
戴不胜说:“薛居州是个正直的人,让他到宫廷中去做官。”
孟子说:“这还不够。如果在宫廷中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国王同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宫廷中,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都是奸臣小人,那么国王同谁干出好事来呢?”在交谈的时候,孟子给戴不胜讲述了下面一则寓言故事:
楚国一个官员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
楚国在江南,那里的人都说楚国话,齐国在山东地区,那里的人都说齐国话。究竟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用楚国人来教呢!让这位楚国官员很为难。
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还是找齐国人来教他吧,那样能学会地地道道的齐国话。”
这位官员就花高薪请一位齐国人当老师,教儿子学习齐国话。
老师一字一句教得很认真,学生学得也很努力。但是放学以后,他仍生活在楚国人中间,听的、说的还都是楚国话。
学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学会齐国话。这位楚国官员气得每天用鞭子打儿子,强逼着儿子说齐国话,儿子还是说不好齐国话。
这位楚国官员叹息说:“钱也没少花,工夫也没少费,我这儿子还是学不会,真是朽木不可雕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