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_3 丹尼尔·戈尔曼(美)
等,都可从这一联系通路得到解释。
情绪具有干扰思维的强大力量。神经科学家以“ 操作记忆”
) 这一术语指代人对解决问题所需事实的关注
能力。这一理想特质可表现在: 搜寻时巡行若干最有代表性的路
径;分析推理,抓住问题的核心要素等。前额叶正是操作记忆的皮
质区。然而,与边缘系统联系的通道传输来的强烈情绪,如焦虑、愤
怒之类,可产生神经“静电干扰” ,破坏前额叶保持操作记忆的能
力。所以,当我们烦躁不安时,我们常说“ 简直无法思考”。这也是
为什么长期的情绪困扰可导致儿童的智能缺损, 剥夺他们的学习
能力。
这些缺损很轻微时,智商测试一般检查不出,只有在做专门的
神经心理学测试以及儿童经常表现出激惹冲动、烦乱不安时才会
发现。在一项研究中,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发现一组智商高于平
均分但学业成绩不佳的男孩子额叶皮质功能受损。他们冲动、焦
虑,总是行为混乱,惹出麻烦,说明他们前额叶控制边缘系统冲动
的功能不良。这常常是导致学业失败、酒精依赖或犯罪的高危因
素,尽管他们确实具有智能潜力。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智力缺陷,而
在于他们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受损。控制发怒、激情等情绪的中枢
与智商测试检查的皮质区域是分离的。童年的经验锻造了这些情
绪通路,因此,绝不可对人生早年的情绪体验完全不加干预,放任
自流,否则将自食其果。
甚至在所谓最理性的决策过程中,情感同样也发挥影响。爱荷
华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病学家, 安东尼奥·戴马西欧(
)博士致力于研究对情绪生活有长期影响的重要因素。他
特别关注前额叶杏仁核通道受损给患者造成的影响, 发现他们作
决策的能力严重受损,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智商一点没降低。虽然
他们的智能完好,可他们在事业或个人生活中的决策却是一败涂
地,哪怕连决定像约会这样的平常小事也困惑不定。
戴马西欧博士指出,因为不能获得过去习得的情绪经验,所以
决策能力受损。作为思维与情感的交汇点,前额叶杏仁核通道是通
向情绪记忆之仓的要津,那里储存着我们在人生旅程中习得的喜
恶体验。剥夺了杏仁核的情绪记忆,无论新皮质怎么深思熟虑也不
再能激发起与过去体验相关的情绪反应, 一切事物都变得索然寡
味、苍白冷漠。不管是过去最心爱的宠物或讨厌的敌人,现在都激
不起吸引或反感之心。这些患者彻底“ 忘掉”了以往的情绪经验,他
们已无路可去杏仁核的记忆之仓。
基于以上研究,戴马西欧博士提出了反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理
性决策中,情绪的参与必不可少;情绪指引方向,纯粹逻辑再纵横
捭阖。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充满着不可知的太多选择(如退休金如
何投资,与何人结婚等等),生活教给我们的情绪经验(诸如惨败的
投资教训、离婚痛苦之类),在决策过程的一开始就指引我们排列、
集合所有的可能性,筛除一些,突出另一些,以便于作出最佳选择。
因而,我们进行思考推断之时,不仅有思维中枢,同时也有情绪中
枢参与。
由此可见,情感在推理思考中举足轻重,情绪与思维携手共
舞。情绪中枢引导我们在决策时因时制宜;与理性中枢联手,或强
化思维,或瓦解思维。理性中枢则是情感的行政长官,只有在情绪
洪水决堤,情绪中枢如哪吒闹海,无法无天时才是除外。
在此意义上,我们具有两个大脑,两个中枢,两种不同的智慧
形式:理性的或情感的。人生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两者,不仅仅是智
商( ,还有情感智商( )与之并驾齐驱。事实上,只有与情感
智能联袂登台,智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人类的精神生活中,边
缘系统、新皮质、杏仁核及前额叶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互补;和衷共
济、守望相助;其协调合作的优劣,既决定了智能,也决定了情感智
能的高下。情感与理性相互对峙的传统观念到此可以休矣。我们
不能再遵从伊拉斯谟斯的教导,非要把情绪排除,只剩下干瘪的理
性;明智的做法应在两者间保持聪明的平衡。传统的理想范式想使
理智彻底摆脱情绪的拖累,现代新范式则力图使灵魂和头脑和谐
共处。要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这两者的和谐,首先应更准确地理
解和学习运用情感智能。
第二部分
情感智商的意涵
第  三章
智人的愚行
最近有一条佛罗里达州珊瑚泉中学物理教师戴维·波罗格卢
托被自己的尖子学生刺伤的消息。一般的报道是这样的:
贾森是该校高二年级优等生,一心要学医,而且一般的医学院
根本不在他的眼里,他想的只是哈佛。但在一次物理测验中,物理
老师只给他打了分。贾森认为这个等分数将会断送自己的
前程,于是拿起一把餐刀就去了学校。在实验室里,他与老师发生
争执,将后者锁骨刺伤,贾森随后被制服。
在参考了由四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组成的专家组的鉴
定意见后,法官裁定:贾森当时处于暂时性精神错乱状态,不负刑
事责任。贾森声称,这个分数使他想自杀,他去找老师是想告诉他,
自己为什么自杀。但物理老师则认为,贾森对这个等分数耿耿
于怀,是蓄意报复杀人。
贾森后来转学至一所私立学校,两年后以最优秀分数毕业。常
规课程他得的都是等,平均绩点达。同时,贾森还修读了足
够的高级课程,绩点升到,超过。尽管贾森以最高荣誉
毕业,但他的前物理老师却不以为然,对贾森从未向自己赔礼道
歉,不对那次事件负责而不满
如此一个聪明学生怎会如此不理智?不仅仅是不理智,简直是
彻头彻尾的愚蠢!答案其实很简单:学业优秀与情绪控制甚少相
关。顶尖聪明人被激情与冲动的狂风巨浪打翻人生航船,高智商
)者在个人生活中一筹莫展的事例并不少见。
这已是心理学的公开秘密: 测试、学习能力倾向测验
等等,尽管现在颇为流行,其实很难预测人生的成功与否。但不可
否认,就总体而言, 与人生境况确有关系:低者大多一辈子
干体力活,而高者多收入丰厚,虽然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若以预测未来成就,例外大大多于一般。至多只
能解释成功因素的,其余%则归于其他因素。有观察家指
出:“我们在社会阶梯上的最终位置,绝大多数取决于非因素,
如生活阶层、机遇等。”
甚至理查德·赫恩斯坦( )和查尔斯·默
里( 《钟形曲线》)的作者( 此
书因极力强调而引起争议) 也承认“:若一个新手在
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数学项上得分仅,那么他不宜以当数学
家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这并不影响他追求经商、当参议员或成为
百万富翁的人生之梦??与人生的其他因素相比较,测验分数与
成功的关系微乎其微。”
我所关注的就是这些“其他因素”中的关键因素:情感智商
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延迟享受;调适情绪、不让焦
虑烦恼干扰理性思维;善解人意、充满希望。已有近百年的历
史,研究了成千上万的人,但情感智商却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尚未
有人能确切地断定它的差异将如何影响人生历程。不过,现有的资
料证实了其强有力的作用,某些时候甚至比更重要。有人认为
是不可改变的,经验或教育对它的作用都不大,但我将在第五
部分说明,只要下决心,对人生至关重要的情感智能完全能够从童
年时学得和提高。
情感智商与命运
至今我还记得当年读爱墨斯特学院时的一个同班同学。他入
学时在进行学习能力倾向测验和其他测试时,他得了个
分的高分。只可惜聪明过人的他,进校后成天闲逛、旷课、睡懒
觉,结果花了整整年功夫才拿到学位。
那些学历、机遇、潜力大致差不多的人为什么命运迥异?这很
难用来解释。在一项对年代名哈佛毕业生(当时上长春
藤学院的学生的分布比今天的学生更分散,即比今天的差异
更大)直到中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大学里考试成绩最高者,
相对于成绩低一些的,在以后的收入、成就、行业地位等方面并不
一定有更大的成功。他们在生活满意度、友情、家庭以及爱情上也
不见得更理想。
同时研究的对照组中个被试者来自距哈佛几个街区,当
时是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市有名的“肮脏贫民窟”的移民家庭,其
中靠社会救济。这一组里有的人低于。同样, 与
他们今后的工作或人生也无甚相关。比如, 低于的人中有
%失业达年甚至更长,而高于的人里面也有%的人
同此命运。在岁的年龄, 与社会经济地位确实有所相关。但
对儿童来说,应付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对未来人生的
影响更为重大。另一项追踪研究的对象是名伊利诺斯州
届的第一第二名优秀高中毕业生。他们学业自是一流,进入大学后
仍是佼佼者,但到接近岁时,却只达到成功的平均水平左右。中
学毕业年后,只有的人处于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同龄人中
的最高地位,其余大多数人则远非理想。
追踪这些优秀学生的研究者之一,波士顿大学教育学教授卡
伦·阿诺德( 解释说“:我想他们属于‘尽职者’这一
类型,即懂得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取得成功。不过优秀生也需
和我们大家一样努力。知道某人是毕业生致辞代表,你可确知他或
她的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但你却无从得知他们应对今后人生沉浮、
世事兴衰的能力如何。”
这就是问题所在:学业优良却并不能为人生的机遇或激流险
滩提供准备。明明高却不能保证成功、发达或人生幸福。我们
的学校和传统教育只看重学业能力,而忽视了情感智商的一系列
特质(有些甚至可称为人格特质) 殊不知正是这些特质极大地
主宰了我们的个人命运。情感生活也像数学或阅读一样,要求特有
的能力,操作的技能是有高有低的。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和事业一帆
风顺,而另一些人虽有同等的智力,却运交华盖,处处碰壁,这就是
情感智商高低的不同结果。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
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
括我们的天赋智力。
人生的成功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个领域,各种能力都有
用武之地。在我们这个日益重视知识的社会,技术技能自然是不可
少的。有个小孩子们讲的笑话说“,一个笨蛋年后会变为什么?”
答曰“老板”。也就是说,即便是笨蛋,只要其情感智商略占上风,在
职业领域就不会一败涂地(第三部分将继续阐述这一点)。大量资
料显示,情感智商高者,即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锐感
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在爱
情、亲情,甚或在领悟组织机构中主宰个人沉浮的不成文游戏规则
等方方面面,都占尽优势。情感智能充分发展的人,其生活更有效
率,更易获得满足,更能运用自己的智能获取丰硕的成果;反之,不
能驾驭自己情感的人,内心的激烈冲突削弱了他们本应集中于工
作的理性思考的能力。
另一种智能
乍一看, 岁的朱迪在那些叽叽喳喳挤作一团的小孩子中极
不引人注目,就像被人遗忘的墙角小花。她从不是游戏圈子里的核
心人物,至多呆在边上观看。其实,小小的朱迪是她那幼儿园班级
里社会关系的敏锐观察家。在洞察他人情绪起伏变化上,她远远超
过同龄的小伙伴。
朱迪的这一才能在作一种课堂游戏时才被老师发现。游戏用
的是模拟朱迪班级的玩具模型,其中的小人头上贴有老师和孩子
们的照片。游戏要求每个孩子指出班级里其他小朋友最喜欢的艺
术角、积木角等等,还要求指出谁跟谁是最愿意在一起玩的好朋友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观察力的测试。结果全班小伙伴中,朱迪完
成得最为出色。
这个游戏证明,在朱迪心中有她自己班级的社交网络图,这种
社会认知能力在一个岁孩子身上是罕见的。这种技能将使朱迪
今后在某些与社交技能有关的领域(如销售、管理乃至外交等领
域)中大显身手。
朱迪的社会才干能这么早被发现,得归功于她的学校。位于塔
夫兹大学校园内的埃里奥特皮尔逊学前班正进行一个“广谱智
能”实验,朱迪的班级开设了多元扩展的课程,旨在培养广阔的多
种类型的智能。该研究认为,人类的智能远不止所谓的,即传统
的三艺(读、写、算),或局限于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专注的词汇数字
技能的狭窄范围里。像朱迪这样的社会认知才能就是教育所应当
特别加以培育的,绝不该忽略甚至压制其发展。学校教育应当成为
生活的教育,鼓励儿童全面、充分地发展未来人生成功所必需、多
元和多种类型的能力。哈佛教育学院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领导了该研究。这位热情的幻想家强调“,时代
拓展了我们有关能力范围的观念。对儿童的发展,教育所能作的唯
一重要贡献就是帮助他们朝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努力, 使
他们在此领域富于竞争力并获得成功。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完全没
有看到这一点, 而是把每一个人都置于将来当大学教授的培养模
子中去,也以此逼仄的成功标准去评估每一个人。我们应把精力更
多地用于帮助儿童确认、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并着意去培养,
而非仅仅给他们打等级。成功之路成千上万,有助于成功的能力同
样也千差万别,许许多多。”
加德纳最早指出了我们关于智力的传统观念的狭隘。斯坦福
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 )首先研制出纸笔形
式的测验, 这种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大规模地测试
过二百多万美国人,此后测试便风行全世界。加德纳称之为
思维模式”“:你是否聪明,与生俱来,后天无能为力。测试
告诉你的就是这一点。进大学的测试基于同样的观念,以为
所测的单一学习倾向能力能决定人的未来。这种思维模式渗透了
我们的社会。”加德纳在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的结构》中,态度
鲜明地驳斥了这种观念,引起广泛反响。他指出,决定人生成
功的并不仅仅只有一种智能,只由单一成分构成,而是至少包含
种主要类别的广谱智能。除了两种标准的学业能力,即语言与数理
逻辑外,其他还有:空间认知能力,艺术家和建筑师所必需;运动才
华, 玛莎·格蕾厄姆或魔术师约翰逊所表现出来的优雅与灵活; 音
乐天赋,莫扎特或马友友所具备的素质。最后两种则是加德纳称为
“ 个人智能”的同体两面:一面是人际关系技能,如心理治疗大师卡
尔·罗杰斯或世界级领袖人物马丁·路德·金展示的; 另一面则
是所谓“ 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虽不能如天才弗洛伊德,但却是必
需的一种自我反省能力,能把握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自我调谐、
获取内在的满足。
加德纳智能观的操作性概念就是多元化, 它抛弃了传统
概念的单一性和一成不变性。那种狭隘的观念通过建于其上
的重重考试、测验,在现代人的受教育过程中,暴虐专制地决定我
们的未来:因分数,你将分流入职业技术学校或是挤进读大学
的行列,甚至读什么样的大学也以此而定;全然不考虑之外真
正影响人生的多种多样的智能与技能。
加德纳承认,将智能划分为类也是人为的,人类智能的多元
化及丰富多采远不能就此简单分类。加德纳及其同僚把这类再
划分为种。比如,人际关系能力就又分作种:领导能力,发展
人际关系及保持友情的能力,化解冲突的能力,以及善于分析社会
关系的能力,如小朱迪所表现出来的。
智能的这一全方位、多元化的观念比传统更能代表儿童
未来成功所需的能力与潜力。对“广谱智能”实验班的学生用标准
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两种测试分数之间没有明显相关。个分数顶尖的孩子(
至分)在多元智能量表项上的得分却差异很大。这个以
标准看来是“最聪明”的孩子,一个在项中的项上得高分,
另个有两项,还有一个只有一项。而且这些高分项目都很分散:
有个长于音乐一个视觉艺术突出,一个社会认知不错,一个逻辑
是强项,还有两个擅长语言。这个高孩子在运动、数字、机械
方面都不理想,其中两个的运动和数字可说是弱项。
加德纳的结论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无法测出儿童在多元
智能活动中不同项目上的成功表现。反之,多元智能量表可使家长
和教师清楚地看到儿童自发的兴趣产生于哪个方面,从而引导他
们将其发展成强烈的爱好,也许今后他们能在此领域取得辉煌成
就。
加德纳仍在推进多元智能的研究。其理论问世年后,他对
个人智能作了一个简略总结:
人际关系技能是指理解他人的能力: 理解他人的动
机、工作方式和方法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等。成功的销售
商、政治家、教师、临床医师、宗教领袖等,都需要具备高
水平的人际关系技能。自我内在审视能力? ? 则是一种
转向内在自我的相关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自我反省形
成一个准确真实的自我模式, 依此模式进行有效的人生
操作, 调谐内在与外在世界。
在另一篇文章中, 加德纳强调人际关系智能的核心是“ 能洞
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出恰当反
应”。自我审视能力,是自我了解的关键,包括“ 了解自我内在的情
感,有能力辨析这些感受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
“ 斯波克”与“ 戴塔”:认知不足以应对之时
关于情感的功能,加德纳在其个人智能概念中曾粗略地提及,
但未作深入论述。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其研究受到认知科学的强
烈影响。其智能观念特别强调认知:认识自我及他人的动机,了解
工作方法和习惯,以此认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
等。然而,正如在运动领域,运动天赋的展示是非言语的,情感领域
也远远超出了语言和认知范围。在加德纳个人智能概念的阐释中,
对情感功能及管理情感的能力确实给予了重视; 但无论是加德纳
还是其同僚都没有对这些智能概念中的情绪功能和作用展开细致
深入的探索,专注的仍是有关情绪的认知方面。这一专注的倾斜,
尽管不是有意的,却留下了无垠的情感之海使我们人类的内
在世界及其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如此错综复杂,如此充满诱惑又如
此困惑难解的情绪世界等待我们去探险。尚未探测的还有,情
感中是否有智能? 能否把智能带进情感? 这都期待着答案。
加德纳对个人智能中认知成分的强调反映出心理学的时代精
神左右着他的理论。在情绪领域.心理学高度乃至过度重视认知,
实则源于其曲曲折折的发展史。本世纪中叶,学院派心理学是斯金
纳行为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从外在客观
观察到的,能以科学的准确性加以研究的。行为主义者把人类的内
在生活,包括情感,统统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
世纪年代末,“认知革命”使心理科学转而关注大脑如
何登记、存储信息以及智能的本质之类问题。情感仍未被包容在
内。传统的智慧在认知科学中不过是冷静的、不动声色的事实加工
过程罢了。《星际旅行》中的“斯波克”先生就是这种超理性的原型
由不受情绪“污染”的、冷冰冰的信息字节组成意味着智
能中容不下情感,情绪只会搅浑我们对精神活动的理解。
持这种观点的认知科学家把计算机的操作模式比拟为人脑的
活动,但却忘了人脑的“ 湿件”在不停地被凌乱的、脉冲的神经化学
“ 泥浆”搅动着,与清洁、有序的电脑硅片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认知
科学家信息加工的主流模式不承认情绪既可引导也可摧毁理性。
从这一角度看,认知模式是使心灵枯萎的观点,根本无法解释情绪
使智能神采奕奕的“ 狂飙运动”。为坚持这一观点,认知科学家甚至
无视他们自己在个人希望与恐惧、婚姻摩擦、同行相妒等问题上一
再遭受的情绪浪潮的冲击。恰是这些情绪和感受,赋予了生活色、
香、味,给人生以激励,并时时刻刻、确确实实( 强度高高低低)地影
响着信息加工过程。
精神生活应当不受情绪影响这一偏见主宰了近年来的智
力研究,现逐渐有了变化。心理学开始认识到思维中情感的基本功
能。正像《星际旅行》中的硅晶片机器人“斯波克”,到第二代时变成
了数据机器人“戴塔” ,心理学开始重视情感在精神生活中的力量
与效能,当然也包括其危险性“戴塔”大吃一惊(更吃惊的是它自
己感觉到了自己竟然也会吃惊!) ,自己冷静的逻辑不能给“人类
的” 问题带来正确的解答。人性恰恰就在人类的感情之中体现出
来。“戴塔”苦苦地追寻感情,力图弄清究竟丢失了什么最重要的。
他渴望友情、忠贞等等,但就像《绿野仙踪》里的锡人一样“,戴塔”
缺少一颗人类的有血有肉的心“。戴塔”会弹琴、写诗,技巧臻于完
美,但缺了奔放热烈的人类感情,就无法感受到艺术的激情。“戴
塔”向往、渴慕的恰是人类心灵的崇高价值:忠诚、希望、奉献、爱
情;然而在冷漠无情的认知理论中,它们全然被挤了出去。没有了
情感的丰富多采,人类的精神世界不就只剩下一片冷寂荒漠了吗?
我曾就加德纳强调情绪的思维方面,或称之为超认知,却没有
强调情绪自身这点请教于他,他承认偏重于以认知方式看待智能。
但是,他说“:我最初探讨个人智能时,其实讲的就是情绪,特别是
自我反省能力,这是情绪上自我调适的重要成分;而且人际关系能
力中必不可少从自我内在获得的信息。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多元
智能理论逐渐偏向于超认知,即对自己心理加工过程的觉知,而未
包容整个情感能力。”
不过, 加德纳并非不知情绪与人际关系能力在人生的波谲云
诡中的重要功能。他指出“:不少为的人为只有的
人打工,只因为后者的自我反省能力高于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再
没有比人际关系能力更加重要的了。否则, 你连结婚配偶也会找
错,或找错了工作,诸如此类。我们必需在学校中训练儿童的人际
关系技能。”
情绪可能聪明吗?
要想彻底了解人际关系智能的训练,有必要熟悉继加德纳之
后的一些理论。最人注目的有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
,他详细描述了智能与情感结合的方式。其实这一
努力也不新鲜,多少年来,哪怕是最偏激的智商理论也不时想使情
感结合进智能之中,而不愿“情绪”与“智力”成为天生抵触对立的
术语。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其理论影响造成了
观念在和年代的深入普及),在《哈泼斯》上发表的一篇
文章中,提到了情感智能的一个方面,即“社会智能”,一种理解他
人并能“对人际关系作出明智反应”的能力,认为这本身就是人的
智力的一个因素。另有一些愤世嫉俗的心理学家则干脆认为所谓
社会技能,不过是操纵他人的伎俩不顾他人意愿而利用他人
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过理论并未接受社会智能的这些
观点,直到年,论述智力的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还断然宣
称社会智能的概念“毫无意义”。
单就我们的直觉和常识而言,不可能不考虑人际关系智能。另
一位耶鲁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曾要求
人们描述“聪明人”,结果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是其最主要的
特征。大量系统的研究使斯滕伯格又回到了桑戴克的结论:社会技
能截然有别于学术能力,但却可以决定个人现实生活的成败。这类
操作性的技能在职业领域受到高度重视。比如,敏锐捕捉非言语信
息的能力关系着管理的成效。
近年来,得出类似结论的心理学家逐渐增多,他们同意加德纳
的观点:旧的概念仅仅只包括语言和数学技能, 测试的高分
直接预示的只能是课堂的成绩或学术成功的可能性;当人生之路
与学术领域分叉越来越远,这一预测的效能也越来越微弱。斯滕伯
格、萨洛维及其同僚们,采用了更加宽泛的智能观念,力图按其对
人生成功的功能,重新定义智能。如此一来,重又回到重视“个人
的”或情感智商的重要功能上。
萨洛维把加德纳的人际关系技能纳入其情感智商的基本概念
中,情感智商则扩展为个主要方面:
了解自我  自我觉知一一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
乃情感智商的核心。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
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对此,将在第四章讨论。没有能力认识自
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
的把握性就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更准确地决策婚姻、职业之
类。
.管理自我  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
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第五章将讨论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有效
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
力。这一能力的低下将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中;反之,这
一能力高者可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
上。
.自我激励  第六章将论述这一服从于某目标而调动、指挥
情绪的能力。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
这一能力必不可少。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需有情绪的自我控制
延迟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
证取得杰出的成就。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更有
效率、更富于成效。
识别他人情绪  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第七章将追溯移情产
生之源,情感“聋哑盲”的社会代价以及移情点燃利他主义的前提
条件。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
人的需求与欲望。这一能力更能满足如照料、教育、销售或管理职
业类的要求。
处理人际关系    大体而言,人际关系艺术就是调控与他人
的情绪反应的技巧。第八章将讨论社会胜任与不胜任,以及与之相
关的技能。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
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
关系即可事事顺利,他们也就是所谓社会明星。
在所有这几个方面,人与人当然有很大差异。比如,有些人长
于排解自身的焦虑,却拙于安慰他人的痛苦。虽然能力水平的最根
本基础,毋庸讳言是神经系统,但人脑的高度可塑性,使人能够不
断学习。因而,情感技能方面的小毛病完全可以得到纠正。在很大
程度上,这些欠缺代表的是情绪方面的某种习性以及对此的反应
模式,所以,通过正确的努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纯粹型与纯粹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