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_4 丹尼尔·戈尔曼(美)
智商)与情感智商)各自独立,而非对立矛盾。我们常
常把聪明与情感敏锐相提并论。智商极高但情感智商极低,或反过
来,智商极低而情感智商极高的并不太多; 与的某些方面
确有关联。虽有相关但又不大,再次反证这确实是独立的两大领
域。
与大家熟悉的测试不一样,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可称为“情
感智商量表”的纸笔测试,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有。不过,对情感智商
的各个成分都有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可通过看录象上的面部表
情,说出其代表的情绪来测试移情能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
学家杰克·布洛克,采用一种称为“自我恢复
力” 很接近情感智能,包括了主要的社会与情感智能的测
试来区分两种理论上的纯粹类型:高者与高者。差异是显
而易见的。高的纯粹型(排除情感智商)简直就是知识分子的
漫画像:思维领域雄才大略,人际关系浑浑噩噩。男女两性间略有
差别。
高男性更为典型这本不奇怪智力兴趣广泛,能
力多样化;野心勃勃,富于成果;呆板固执,不为自身事物困扰;爱
批评好挑剔,凌驾于人却又压抑郁闷;性与感官享乐拘束不自在,
表情淡漠,超然独立;情感贫瘠,冷若冰霜。
与之对照,高的男性,社交兴趣浓厚,外向而快乐,不易恐
惧担忧,不喜沉思默想;热情投入,敢负责任;正义正直,同情关怀,
情感生活丰富深厚,适度适当;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环境感到满意。
高纯粹型的女性,智商高自信心也高,思维表达流畅,尊
重理性,智力兴趣广泛,尤重美学;内向自省,易于焦虑、反思、愧
疚,难以公开显示愤怒,常常间接流露。
高的女性,敢于坚持自己观点,表达情感直截了当,适度
适当(不会突然爆发失控,过后又追悔莫及);自我评价积极肯定,
有生活价值感;像男性一样外向爱交际,应激反应良好,易于结交
新朋友;自我惬意满足,休闲娱乐自在,感官享受坦然。与前一类型
女性相反,她们很少焦虑、内疚或沉溺于反思反省。
以上勾画当然是极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智商与情感智商
在不同程度上的组合。不过这些描述可指导我们认识每一个方面
将给人性增添那些特质。人同时具有这两者智能,认知和情感水平
达到一定程度,上述画面就渐渐融合。就人性的本质特征而言,仍
是情感智商更有助于我们人性的完整。
第 四 章
认识你自己
在一则古老的日本传说里,一个好斗成性的武士与一禅师辩
驳天堂与地狱之意。老禅师不屑一顾“:你不过一小丑罢了,不值我
费心与尔论道。”
武士恼羞成怒,拔剑而起:“你竟敢如此无礼,看我一剑刺死
你。”
禅师缓缓道来“:此乃地狱也。”
如醒醐灌顶,武士惊而顿悟,纳剑入鞘,躬身合十,拜谢点化。
禅师再道“:此即天堂。”
这则故事生动地道出了陷入某种情绪之中以及开始醒悟自己
被此情绪俘虏之间的关键区别。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说
出了情感智商的核心:当自己的情绪产生之时即能觉知。乍一看,
似乎我们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但有意识地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
己对事物的真正感受,我们其实并未留心,或往往是过后方知。心
理学家采用一个颇有些学究气的术语“超认知”来指代对思维过程
本身的觉知,而“超情感”即是对自我情感的觉知。我更倾向于“自
我觉知”一词,表示对自我内在状态的发展性注意。这是一种自我
反省的觉知,观察和审视自己内心的体验,同时也包括了情感。觉
知的性质同于弗洛伊德所称的“平稳盘旋的注意”,他认为从事精
神分析的人都应当发展这种注意力。它把知觉中不经意流逝而过
的一切尽收眼底,关注却不加反应。某些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旁
观的自我”,这种自我觉知的能力使分析师可监控自己对患者言行
的反应,同时又跟踪患者的自由联想过程。
自我觉知要求新皮质的激活,尤其是语言皮质区的参与,以确
认和命名由此唤起的情绪。自我觉知作为内在注意力,既不会随情
绪之波、逐情绪之流而迷失,也不会对所察觉的夸大其词或过度反
应,而是保持中立,哪怕身陷情绪骚乱暴动中仍能自省,客观反映
自我。作家威廉·斯蒂伦( 描写自己的重度抑郁,
谈及一种感觉类似于此“:一个第二自我幽灵似的观察家,任
我痴迷沉溺,始终伴随在旁;不动声色甚至好奇地注视着我苦苦挣

自我观察发挥至极,哪怕是最热烈、最狂暴之时仍可沉着冷静
地觉知激情或怒火。最低限度,也可证实其置身于这种体验之旁,
乃一平行的意识流。此即“超”的意义所在:盘旋于情绪主流之上或
之侧,觉察所发生的事实,但并未陷落其中甚或淹没迷失。比如,对
某人恼怒不可遏,恨不得杀了他,同时,反省自我说出“:这就是我
正感受的愤怒。”就觉知的神经机制而言,心理活动的这一精微转
换揭示新皮质神经中枢正积极监控着情绪,这往往是想要赢得控
制的第一步。情绪觉知是情绪能力的最根本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
情绪的自我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发展。
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家约翰·迈耶( )与耶鲁
大学的彼得·萨洛维合作发展了情感智商的理论。迈耶认为,自我
觉知意即“既觉知到自我的情绪,又意识到自我对此情绪的看法”,
是对自我内在状态的不作反应也不加评价的注意。不过,迈耶发现
这种觉知也不总是宁静泰然,你会对自己说出所感知的自我情绪:
“ 我不应当有此感觉”“,我在努力想使自己高兴起来”;而且,在极
为烦恼焦躁时,脑子里一闪而过地命令自己“别去想了”,也是自我
尽管在意识到飞逝的情绪与意图去改变情绪之间有逻辑上的
分野,但迈耶认为,从实践意义上讲,这两者总是如影随行:察觉到
自己恶劣的情绪,就想要排除恶劣情绪。当然,察觉与试图控制情
绪冲动的反应是有差异的。比如,有个孩子生气打人,大人喝止:住
手!打架制止了。可这孩子仍是怒火中烧,他的想法还固着于激发
愤怒的扳机上:“是他偷了我的玩具!,”愤慨并没有消退。自我觉知
处理强烈的消极情绪更有效,认识到“我感到我正在生气发火”本
身就提供了一个选择和处理的更大空间,或是约束、控制,不推波
助澜,或是干脆任其宣泄。
迈耶发现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各异,可分为:
自我觉知型    自己的情绪一出现便能察觉,因而其情绪
生活精致复杂,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知甚至构成了其人格特质。他
们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心理健康,自制自主,随心所欲不逾矩。一旦
情绪低落,决不辗转反侧,缠绵其中,而是努力跳出重围,吹散乌
云。总而言之,自我觉知型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心脑健全。
沉溺型  总是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潮中,无力自拔,听凭
情绪的主宰;情绪多变,反复无常,而又不自知,陷溺其中不知所以
然;一任自我沉溺于恶劣情绪中,无力也无能摆脱;常常处于情绪
失控状态中,自感被压倒击溃。
认可型  对自我的感受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接受认可自
己的情绪,并不打算去改变。这一类型还可划分为两种亚型:乐天
知命型,总是高高兴兴,自然不愿也没必要去改变;悲观绝望型,虽
然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情绪状态,而且明知是不良情绪,但采取
“不抵抗主义”,无论自己有多么烦恼悲伤,就是无所作为抑郁
症患者是这一类人的典型,束手待毙于自己的绝望痛苦中。
热血沸腾或槁木死灰
想象此刻你正在从纽约飞往旧金山的航班上,一路顺利。飞临
落矶山脉之时,机舱里突然传来机长的声音“:女士们先生们,前方
有气流,请各位回到座位上,系好安全带。”接着飞机一头撞进气流
涡旋,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像海浪中翻滚的小船。此番剧烈震荡是
你平生所经历过的最严重的一次。
此时此刻,你将如何反应?是埋头读书报,继续看电影,根本不
去注意什么舱外的气流;还是赶紧找出救生卡,仔细研究逃生指
南;或观察机组乘务员,看他们是否流露出惊慌;再不然,侧耳倾听
发动机,辨别是否有任何异常?
上述种种自然流露的反应往往是身处压力和紧急无奈时,人
最易于采用的注意姿态。上述的机上场景是用于心理测试的一个
项目,由坦普尔大学心理学家苏珊娜·米勒( )设
计,用以评定当遭遇困境时,是更加警觉,高度关注所有细节,还是
有意转移自我对此状态的焦虑。面对危难不幸,这两种注意模式给
人们如何体验自我的情绪反应会带来云壤之别的后果。那种稍一
身陷危机,便似惊弓之鸟,过分警觉的人,常可能不明智地提高反
应强度,尤以缺乏自我觉知冷静性的人为甚,结果使他们的情绪愈
来愈强烈狂暴。反之,困境中转移自我注意力的人,很少关注自我
的反应,对自我情绪反应的体验也就少之又少,甚至少得察觉不到
自我竟有过反应。
推至极端,一极是情绪知觉精微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
步,另一极则几乎不曾知觉到什么情绪。有个大学生,某天夜里发
现宿舍失火,找来灭火器,把火扑灭了。这事太平常了! 但你
可知道,在灭火过程中,他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去跑来,而是规行矩
步、四平八稳地走过去的!原因何在?因为他根本就没感觉到紧迫。
伊利诺斯大学厄巴纳分校的心理学家爱德华·迪纳(
,长期致力于情感体验强度的研究,上述大学生不过是迪
纳积累的大量事例中极端麻木淡漠的一个。他属于那种生活中完
全没有激情,从来没有或几乎就没有感受过强烈情绪的人,真的是
泰山崩于前也不会改色心跳。
另一极端的例子:某个女人曾因丢失了一支心爱的钢笔而好
多天心烦意乱。某天偶尔看到有家豪华商厦时装鞋大削价的广告,
欣喜若狂,立刻丢下手中的工作,驱车小时赶到芝加哥那家商
场。
迪纳发现,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女人的感受都比男人的
更强烈。且不论性别差异,感受多姿多采者,情感生活自然就更加
云蒸霞蔚。此一极,情绪敏感性的提高意味着小小的刺激也可能释
放出巨大的情绪能量,或飞升天堂,或跌落地狱。彼一极,哪怕是身
陷绝境,仍如枯木死灰,进发不出一点人生的情绪感受。
麻木不仁者
加里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聪明、思虑周密。但其未婚妻埃
伦觉得简直难以容忍他:情感冷漠到极点,对任何情绪表示都没有
反应。谈及科学与艺术,加里可以口若悬河,宏论滔滔;但说到他的
感受,甚至就是对埃伦的感受,他也意兴索然。埃伦煞费苦心,想激
发出加里的热情,但加里依然是心如古井,波澜不兴。在埃伦的坚
持下,加里去看了心理医生。他对治疗医生说“:我不会自然地表达
感受。”说到自己的情感生活,他坦陈“: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从未
有过什么强烈的感情,积极的、消极的全都没有。”
被加里这类麻木不仁者搞得心灰意懒的,埃伦并不是唯一的
一个。加里对治疗医生承认,在其一生中,从未向任何人谈及过自
己的情绪感受。原因很简单:第一,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过什么感受;
第二,就是他前面所说,从没有过义愤填膺、悲痛欲绝或心花怒放
之类强烈感情。
这种情绪上的“一穷二白”使得加里及其同类人落落穆穆,干
瘪乏味。他们使所有的人都觉得味同嚼蜡,无怪乎他们的妻子坚持
要送他们去治疗。精神病学家把加里这种典型的情感淡漠称为“情
绪表达障碍” ,这一名词由希腊语“缺乏” “词汇”
和“情绪” )几个词合成,意即缺乏有效的词汇来表
达自我的情绪。实际上,这样的人似乎连情绪本身也缺乏。当然这
可能是他们没有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不一定是真的没有任
何感受。精神分析治疗医生最早注意到这一类患者,因为精神分析
的一套治疗方法在他们身上一筹莫展:他们自我报告没有感受、幻
想,或五光十色的梦,一句话,没有可供谈论的内在情绪生活。那还
有什么可让医生分析的呢?“情绪表达障碍”的临床特征就在表达
情绪困难,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情绪,都无法从他们那空空如
也的情绪词库里找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他们不仅不能对不同的
情绪加以区分,更有甚者,连情绪反应和躯体感受也分不清。所以
常常听到他们抱怨翻胃、恶心、心悸、出冷汗、头晕等等,但却不知
道这就是焦虑。
“他们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异类,跻身于我们
这个以情感为主导的人类社会。”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彼得·西弗
诺斯( )博士年创造出“情绪表达障碍”一词,描
述的就是这种人“。情绪表达障碍”患者极少哭泣,虽然他们的眼泪
本身是丰富的。若要问他们为什么而流泪,他们却又困惑愕然。一
位患者有天看了场电影,讲一个有个孩子的母亲患癌症生命垂
危。看完电影后的那晚,她竟然哭着睡着了。其治疗医生启发她,
是不是电影使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也死于癌症,但
她却两眼发呆,一脸茫然无以应对。再问她当时的感受,她只说“难
受”,除此之外,再说不出什么。接着,她补充说,她不时发现自已哭
泣,但从来不明白为什么会哭。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情绪表达障碍”患者并非是没有感
受,而是不能了解,特别是不能把自我的情绪感受用准确的词汇表
达出来。就情感智商来说,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技能自我觉知,
即情绪在心中翻腾之时,了解自我此时此刻的感受。一般人难于理
解“情绪表达障碍”患者,觉得自己的情绪怎么会感受不到呢?那不
是明摆着的吗?但这些患者确实无从说起。有时某事或某人推动
他们去感受,结果他们感觉到情绪太过强悍,打得自我晕头转向、
无所适从,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地竭力逃避。情绪袭击他们之时,他
们只感到是一大团令人不快的、莫名所以的包袱压来。像那个看过
电影哭泣的患者,只觉得“难受”,却说不清自己是感到什么样的难
受。
对情绪感受的这种本质的混淆使得他们在体验到烦恼痛苦之
时总是抱怨一些含混不清的躯体毛病,这在精神病学里被称作“躯
体化”,是错把情绪不安当做生理痛苦(这与身心综合征不一样,后
者的情绪障碍确实引起了真实的生理疾患)。精神病学家对“情绪
表达障碍”患者的兴趣是最终把他们从上门求医的大量患者中剔
除开来,因为他们只是情绪障碍,但却耗费了漫长时光,毫无结果
地到处寻医访药。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情绪表达障碍”,至今还没人敢下结论。西
弗诺斯博士怀疑与边缘系统与新皮质的连接障碍,特别是与语言
皮质区的连接不良有关,这与我们目前对情绪中枢的了解颇为一
致。严重的癫痫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切断边缘系统与新皮质的连接,
即可消除癫痫发作,但同时也成了无怨无嗔、情感麻木的人,就像
“情绪表达障碍”患者一样:不能用词汇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且突然
消失了想象力。总之,情绪中枢的神经通路仍然能对感受起反应,
但新皮质却不能将这些感受整理分析,也不能赋予这些感受以语
言的色彩。正如亨利·罗斯( 在其小说《睡眠》中论及
语言的力量“:只要你能将你所感受的化作语言,这就是属于你的
感觉。”而这恰是“情绪表达障碍”患者的困境,无法将自我的感受
化作语言,也就无法拥有自我的感受。
赞美自我的内在感受
埃利奥特的前额里长了一个瘤,有橘子大小,医生开刀把它完
全切除了,手术很成功。但人们发现,自那以后,埃利奥特整个变了
一个人,再也找不着原来的他了。原先,他是一个颇有声誉的律师,
可现在没有哪家律师事务所愿意雇佣他;妻子也离开了他;他自己
胡乱投资耗光了积蓄,现只好借住在他兄弟的一间空余小屋里。
埃利奥特的窘困在于,智力上他和过去一样聪明,但他现在不
会运用时间,缠身于琐琐碎碎的小事中,似乎一点也没有办事要分
轻重缓急的概念。申斥惩戒对他已毫无意义,他已连续被多家律师
事务所解雇。智力测验一切正常,没能找到埃利奥特的毛病。他又
去求助神经病学家,希望能证实自己有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这样
可获得残疾补贴。但结论却是他似乎是没病装病。
埃利奥特求诊的神经病学家安东尼奥·戴马西欧对此病例很
吃惊,发现后者心理功能缺损的核心要件是: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一
切竟然毫无感受;而其逻辑推理、记忆、注意以及其他认知功能未
见异常。更让人惊愕不已的是,埃利奥特竟可以丝毫不带任何情绪
色彩、不动声色地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似乎完全是一个局外人、
旁观者在冷眼看待他过去的挫折、失败,完全没有对命运不公平的
悔恨、悲哀、失意乃至愤慨。他对自己的悲剧无所感受,倒是戴马西
欧听了他的故事比埃利奥特本人还要难过。
戴马西欧认为,如此的缺乏情绪知觉要归咎于埃利奥特在切
除脑瘤的同时也切除了部分前额叶。手术切断了情绪中枢低级部
位,特别是杏仁核及相关通路与新皮质语言思维皮质区的连接。埃
利奥特的思维从此计算机化,能够推论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但却不
能对之赋予不同的价值,因而其每一个选择都是中性的。戴马西欧
怀疑,这种绝对冷静、客观,毫无人情味的逻辑推理,是埃利奥特问
题核心的核心:对自己从事物中获得的感受太没有感受,太没有知
觉,以致推理失误。
甚至就是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小事的安排中也可看到埃利奥
特的无所适从。比如,戴马西欧要给他约定下次会见时间,对每一
个建议埃利奥特都能说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但就是不能决定选
中哪一个。从理性角度看,他所作的接受或反对的推理都无懈可
击,可就是没有他自己对其中任何一个可能性的任何感受。没有了
对自己感受的觉知,也就彻底没有了任何偏好或选择。
埃利奥特的犹豫不决,一无所从,从反面确认:是情感驾驭我
们渡过人生中连绵不断的大小选择与决策的长河。激烈的情感会
破坏逻辑推理,而没有了情感知觉同样也是毁灭。尤其是那些关系
着我们一生命运的重大决策: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事业,是选择一个
稳定的工作,还是转向一个有风险但更有兴趣的工作;选择谁作约
会对象或婚姻配偶;定居何处,租公寓还是买房人生中诸如此
类的选择无穷无尽。所有这些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由纯粹理性决定,
都要求自我内在的情绪感受参与评估,要求情感智慧搜寻过去的
经验。纯粹的逻辑推理决不可能单独完成像与谁结婚、可信任谁、
找什么工作之类的决策。在这些领域,没有情感的理性是盲人瞎
马。
此时此刻引导我们的直觉信号来自机体内部,以边缘系统冲
动的形式出现,戴马西欧称之为“躯体指示器”,其实就是自我内在
的感受“。躯体指示器”可说是自动报警装置,提请注意某既定行为
有潜在危险,常常依据过去经验给我们导航,避开某些危险的选
择,有时也提醒我们抓住成功机遇。在这种时候,我们往往想不起
来是哪一段特殊经历形成了这一负面情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得
到警告信号:某一行动潜藏着灾难。只要这一内在感受出现,我们
就会立刻撤离原先的思考路线,重新走上更确信的思索大道,并大
大排除无效选择,集中到有把握的决策源。一言以蔽之,指引个人
决策的关键就在于:倾听自己内在感受的呼声。
探索无意识
埃利奥特的情感空白揭示,人类感受自我情绪的能力有一个
宽阔的幅度,两极间差异很大。以神经科学的逻辑推论可得知,某
一神经通路的缺失即可导致某一能力的缺损,而脑功能完好者该
神经中枢的相对强弱则影响到这一能力的强弱。考虑到情绪协调
中前额叶神经中枢的作用,因而我们可用神经生理学来解释为什
么有的人能更敏感地察觉自我情绪的动荡,辨别是恐惧还是欢乐
的唤起,具有更敏锐的情绪自我觉知力。
很可能心理内省能力也与神经中枢有关。有些人生来就能更
敏锐地感受情感世界特殊的象征符号,如比喻、诗歌、寓言等,这些
都是情感的语言形式。还有梦与神话,虽然由自由联想主导着情节
的展开,但仍遵循情感世界的逻辑。天生就擅长倾听自我心灵之声
(情感语言)的人,自然也长于清晰明确地把它们表达出来,就像作
家、作曲家或心理医生这类人。这种内在的倾听天赋使他们能更加
流畅地用语言把“无意识智慧”大声说出来,阐释我们的梦幻和想
象,剖析我们深深隐藏其中的情感意义。
自我觉知是心理顿悟的根基,也是心理治疗极欲强化的职业
能力。霍华德·加德纳的自我内省能力其实就来自弗洛伊德
人类心灵世界内在秘密动力的伟大探险家。弗洛伊德已经揭示出,
人类情感世界的绝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在自我深处激荡的情绪
并不总是突破界面进入觉知的。这一不证自明的心理学原理可通
过无意识情绪的实验作经验核实,比如在前述的著名实验中,人们
甚至尚未意识到自己看见与否,便已形成了明确的好恶。任何情绪
都可能如此,而且常常是无意识的。
情感的生理启动往往还先于人对情绪本身的清醒意识。怕蛇
的人在看到蛇的图片时,皮肤上的感受器就察觉到了,开始出汗,
这就是焦虑的信号,但他们说自己并未感到害怕。甚至把蛇的图片
在他们眼前迅速闪现,使之根本不可能清晰意识到是什么,他们还
是出汗,开始焦虑。这些无意识的情绪刺激持续积累,强度增加到
足以冲破阈值便进入了意识。因而,情绪具有两个层面:意识与无
意识。情绪出现在意识觉知的瞬间就标志着额叶皮质区对之进行
了登记。
情感即使蜷伏于知觉的阈值之下静静酝酿,仍然会对我们的
感知和反应产生强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并未认识到它们在起作用。
早上你若碰到一个胡搅蛮缠的家伙,冲突之后会好几个小时都烦
躁易怒,没来由地乱发脾气。你可能全然没意识到自己情绪的激
惹,若有人提醒,你也许还会大吃一惊。实际上,它一直在你的意识
层面之下涌动翻腾,并支配着你的愤怒反应。一旦这反应进入意识
层面,经皮质区登录,你就可能重新评估此事,决定是否消除早上
遭遇留下的感受,改变观点或转换情绪状态。因此,只有在情感自
我觉知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情感智商中的又一项能力:有效摆脱恶
劣情绪。
第五章
激情的奴隶
你就是我灵魂里选中的一个人??
命运的虐待和恩宠,
你都是受之泰然;??
给我一个不为感情所奴役的人,
我愿意把他珍藏在我的心坎,
我的灵魂的深处,
正像我对你一样。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参照朱生豪译文)
自柏拉图起,自制力作为一种美德便为人们所赞颂。所谓自制
力,即人体抗衡由命运之神的打击所引起的情绪风暴,而自己免于
沦为“激情的奴隶”的能力。在古希腊语中,“自制”一词为
。希腊语学者佩齐·杜布瓦.将这个词解
释为“小心谨慎且富于智慧的人生态度;或遇事平静且机智”。古罗
马人和早期的基督教会把它称为,即克制,意思是控
制过激情绪。其核心意思是保持平衡,而不是压制情感,因为每种
情感都有其作用与意义。没有情感的生活味同嚼蜡,与丰富的人生
格格不入。不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情感应适时适度,与周围的
情况相适应。如情感太平淡,生活就会枯燥无味;但情感失控,走极
端,偏执,就成了病态,如长期抑郁、过分焦虑、怒火冲天以及躁狂
症等都属病态现象。
抑制不愉快的情绪是保持情感健康的关键。某一情绪过分强
烈或长期耿耿于怀都是走极端,有害于我们平静的生活。当然,我
们不应只保持某一种情绪,永远快乐的人生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免
过于平淡。人生的痛苦也能促使人们去追求富有创造性和精神乐
趣的生活。痛苦也能磨炼人的灵魂。
起伏波动的情绪使人生绚丽多彩,但也需要保持其平衡。在情
绪问题上,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保持在适当的比例,决定了生活
的快乐与否。这个观点是有根有据的。有人曾对几百人的心情状
况作过研究。研究人员让这几百名男女都带上提示器,不时提醒他
们记录下当时的情绪。结果发现,人们要获得情感满足并不需要避
免所有的不愉快情绪,只是不应让过激情绪控制并取代所有的愉
快心情。有些非常快活的人也有火冒三丈或十分抑郁的时候,但他
们同时还保持着平衡,因而感到愉快和幸福。这些研究证实,人的
情感健康与智力无关,而取决于情感智商。同时,研究也发现,智商
与人们的情感健康也没有什么联系。
正如人们脑子里总是不断地冒出些想法来一样,情绪也是时
时刻刻都存在的。无论在清晨点还是傍晚点,人总是处于某种
情绪状态之中。当然,人们在今天早晨与明天早晨的心情可能截然
不同,但人们数周或数月的情绪,大致反映了他们总的情绪状态。
现在,人们已清楚地了解到,就大多数人来讲,极强烈的情绪相对
较少,一般处于一种中间状况,在情绪的水平线上下略有波动。
然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闲遐
时,我们所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调节好我们的心情。无论是读小说、
看电视,还是参加活动或与朋友相聚,目的都是为使自己心情愉
快。自我安慰的技巧是生活的基本技巧之一。一些精神分析大师,
如约翰·鲍尔比( 温尼克特(
等都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心理技巧之一。他们的理论认为,
情感较健康的婴儿,就是因为他们学会了按成人照料他们的方式
来安慰自己,因而不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
我们在前面也了解到,由于大脑的构造,我们难以控制或完全
无法控制我们情绪冲动或何种情绪出现的时间。但我们多少可以
调节某种情绪持续的时间长短。常见的悲伤、担心或生气等情绪都
不会造成大的问题,因为通常这些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过去
了。但是如果这些情绪极度强烈,长久地萦系心头,就会转向极端,
发展成为长期焦虑、失控的狂怒或抑郁症等。发展到极严重时,就
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或两者同时治疗。
假如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中枢长期处于过度亢奋的状态,非
得要药物治疗才能抑制,这本身即说明你自己还有情绪自我调节
的能力。例如,患躁狂抑郁症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从来没有进
行过治疗。不过,现在已有锂或其他某些新药可以缓解躁狂抑郁
症。这些药通过抗抑郁,改变亢奋狂怒周期而达到缓解症状的效
果。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一个麻烦是,当患者处于痛苦的躁狂状态
时,他们却常常坚信自己不需要任何帮助和治疗,而他们这种决定
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事实上药物治疗对这种严重的情绪紊乱确
有成效。
通常,不愉快的情绪,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克服。不幸的是,自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