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

_38 柏拉图(希腊)
自己的无知。这就是苏格拉底使用的辩证法,也是“辩证法”一词
的原始含义。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几乎全是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辩证
法的具体运用和精采表述。
原来苏格拉底所要探求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可以称为正义或
勇敢的道德行为,而是正义作为正义或勇敢作为勇敢的普遍的本
质定义,它不是依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爱好,也不是因时因地而有所
不同;它应该是普遍适用的,在同类事物中只有一个,它是纯粹的,
是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这样的正义或勇敢(的本质),是只有理
性才能认识,感觉无法认知的。人从感觉产生意见,它是不确定
第 538 页
,一般译为“理念”。
的,甚至是虚幻的;只有从理性才能产生确定的真正的知识,才能
认识客观真理。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将理性提高到最
崇高的位置,可以说他将“人是万物的尺度”又提到“只有人类理性
才是认识和评价万物的最高准则”的高度。
柏拉图将每一同类事物的本质定名为
柏拉图在有些对话中是将它解释为思想中主观的“念”的,但在更
多处却说它是理性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存在,所以有人主张译为
“型”或“相”,本书均译为“相”。对于苏格拉底提出的什么是正义
或勇敢的问题,柏拉图认为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正义有“正义的相”,
勇敢有“勇敢的相”。他由此创立了被称为“相论”的理性主义的
哲学体系,主要见于他的中期对话《斐多篇》和《国家篇》。这在西
方哲学史上,是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提出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两
千多年来,它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影响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对世界哲
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相的世界,另一个
是现实的世界;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变幻的。这样便发生了这两
个世界的关系问题:它们是不是相互分离的?这就是说,相的世界
是不是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独立自存的?早在柏拉图的学园内
部,在他的学生们中间就已经为这个问题发生争论,他的弟子亚里
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便有两处批评柏拉图将“相”和具体事物分
离的学说,他认为普遍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在具体事
物之外独立自存。这个问题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所谓分离问题,两
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一直围绕这个问题争辩不休。
这个相和具体事物的关系,从本体论说,就是普遍和个别的关
系;从认识论说,就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从政治和伦理
生活说,也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都是历代哲学家、思想家
永恒讨论的话题。
第 539 页
柏拉图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诗人,同时又是热衷于政治
的思想家。他很想将他那套应该根据理性标准建立的政治体制在
现实世界中实现,为当时混乱纷争的希腊城邦树立一个样板。为
此他三次远赴西西里,希望那里的叙拉古城邦的执政者能够接受
他的教导,按照理性治理城邦。结果是一次次都失败了,他只能返
回雅典,在他创立的学园中著书立说。他最负盛名的对话《国家
篇》大概是他返回雅典之后写成的,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他的理想的
政治制度。他认为一个城邦是由三部分人分工组成的:一部分是
统治者,他们必须具有最高的知识,表现人的理性,智慧是他们的
美德,由此柏拉图提出了所谓“哲学王”的想法;第二部分是保卫城
邦的武士,表现人的激情,他们的美德是勇敢;除此以外的一般公
民,表现人的欲望,接受理性的指导和武士的保卫;如果这三部分
人都能正确地负起各自的职责,和谐共处,便是节制的美德。一个
城邦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便是实现了城邦的正义。这样,柏
拉图对“正义的相”作了一个具体的说明,使它不再只是一个空洞
的名称了。
在当时希腊诸城邦中,柏拉图比较服膺斯巴达。斯巴达在社
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虽然比较落后,还保留了原始公社的不少残
迹,比如没有私有制,财物由全体公民共享(农牧业劳动是由被他
们征服的异族奴隶承担的),婴儿也由公社共养等;但是斯巴达崇
奉尚武精神,养成精锐善战的军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大获全
胜,战败了雅典,夺取了希腊城邦盟主的地位。柏拉图因此设想在
他的理想城邦中男女间可以任意相处,生产的婴儿应该共同抚养
和教育;没有私有财产,尤其是担任行政职务的统治者更不应该有
私人的房屋和土地,他们只能从公民那里得到作为服务报酬的工
资,大家一起消费。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共产、共妻、共子的主张。
(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批评他,说这种主张是违背人的固有天性
第 540 页
)创造宇宙的学说。它在历史上起了
的。)人们已经从仰望神话中的天国,转变为要开始设计地上人间
的乐园了。柏拉图是这种理想主义在西方的最早创始者。
拉图相论的批评是一致的。这是不是表示
柏拉图的思想是有发展变化的,现在公认他的对话可以分为
早期、中期和后期。早期对话主要表现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中期
对话建立柏拉图自已的相论,这些是清楚的,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
看法。但是后期对话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在学者中就有各种不
同的解释:有的说是他原有相论的发展和扩大,但是不少学者指
出:在较前的后期对话《巴门尼德篇》的第一部分中,巴门尼德对少
年苏格拉底的相论提出了严格的批评,在这些批评论证中有一些
和后来亚里士多德对
柏拉图已经发现了自己相论中存在问题,因此加以批评?他是要
否定原来的相论呢,还是仅仅要作一些修正?
如果我们将他后期对话中的一些论点和中期对话中的论点作
比较,确实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不同之点。比如:在他的相论中,
从感觉得到的意见和由理性得到的知识是绝对对立的,但是在《泰
阿泰德篇》中,他却认为由意见也可以产生真的知识。他原来强调
只有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善和幸福,感情和欲望只能服从理性知
识,但在《斐莱布篇》中,他却论证善是智慧和快乐的结合。在他的
相论中,更多注意的是伦理和政治方面的问题,有关抽象的概念和
范畴的讨论不多,但在后期对话中,对于抽象的范畴或“种”,如
,一般译为“存在英文”,有人主张译为“是”)“、一”“、动”
和“静”、“同”和“异”等,几乎经常成为思辩讨论的重要题目。又如
在他的相论中,主要讨论的几乎都是涉及人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对
于早期希腊哲学集中讨论的关于万物的本原即自然哲学的问题很
少提到,但在后期对话《蒂迈欧篇》中,他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
论体系,由创世者(
很大作用,被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奉为理论基础。在政治思想上,柏
第 541 页
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哲学王,主张贤人政制( 这个字,希
腊文是指由出身好的人担任统治,这个“出身好”既可以理解为出
身于高贵的家族,便可以译为贵族政制,柏拉图便被说成是一个
“反动的奴隶主贵族的哲学家”;但也可以理解为赋有好的品格,便
可以译为贤人或好人政制;统观全文,柏拉图显然是在后一意义上
使用这个词的),他主张实行人治。但在实践中一再失败以后,他
大概认识到这样的贤人是可想而不可得的,在后期对话《政治家
篇》中表现出从人治转向法治的思想,到他最后也是最长的对话
《法篇》中,他批评斯巴达只崇尚武力和战争,不知道城邦最好的状
态是和平;认为不能给统治者以过分强大的权力,必须对他们进行
监督和限制,因此城邦必须制定详尽的法律。《法篇》为理想城邦
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规定了法律条款,成为后来罗马
法的蓝本。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已经从人治转为法治。
柏拉图的后期对话不仅在内容上和他的早、中期对话有很大
不同,而且在写作的文字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早、中期
著作中,对话形式非常明显,一问一答均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富有
文学色彩;而在后期著作中却常常从简短的对话变成冗长的独白,
如《蒂迈欧篇》便通篇由主要发言人蒂迈欧长篇大论地申述他的宇
宙论学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辩的、却又有点枯燥乏味的哲学论
文,失去了对话的文学意味,《法篇》也有类似的情况。再有,便是
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早、中期对话中,
苏格拉底是其中的主角,领导主宰谈话的进程;但在后期著作中,
他的地位改变了:在《巴门尼德篇》中,少年苏格拉底是被爱利亚学
派的老哲学家巴门尼德批判的对象;在《智者篇》和《政治家篇》中,
主宰对话的是一位由爱利亚来的客人,少年苏格拉底成为被追询
的对象;在《蒂迈欧篇》中,苏格拉底仅在开始时作为主持人出现,
指定蒂迈欧发言,接着便全部由蒂迈欧讲述;到最后的《法篇》中,
第 542 页
年代便已译有柏拉图对话
年出版后期对话《泰阿泰德》
在对话者的名单中便根本见不到苏格拉底的名字了。从这个对话
名单中,我们可以设想柏拉图的哲学兴趣似乎已经从以继承和发
展苏格拉底的思想为主,转向爱利亚学派的思想了。
我国过去对柏拉图哲学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一直集中于他的
早、中期对话,尤其是被称为“理想国”的《国家篇》;对他的后期对
话中的思想,很少被提及和重视。但是他的后期思想在古代希腊
思想的发展史上,以至在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上都起过重要的
作用,因此我在这里多讲了一些,希望能够引起研究柏拉图的学者
的兴趣和重视。虽然这些后期对话的译文在《全集》第一卷中是看
不到的,要在以后几卷中才能读到。
在我国,将柏拉图的对话译为中文还是开始得比较早的,
的译本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吴献书先生译的《理想国》(即《国家篇》)、郭
斌和、景昌极先生译的《柏拉图五大对话集》、张师竹先生初译、张
东荪先生改译的《柏拉图对话集六种》相继出版。他们译的都是柏
拉图的早、中期对话,并且都是用文言文翻译的。其中除郭斌和先
生用希腊文译校外,其余均根据英译文转译,主要是
和娄卜丛书的希、英文对照的《柏拉图文集》中的英译文。
我国近代翻译界先驱严复先生的后裔严群先生精通希腊文,
是本书译者王晓朝的尊师。他早在

多种,解放后一再修改润色,于
和《智术之师》(即《智者篇》年出版早期对话三种, 年
严先生去世后,经学生整理,于年又出版对话三种,其中包括
后期对话《费雷泊士》(即《斐莱布篇》)。严先生的译文也使用严复
的文言文体。译文以希腊原文为基准,根据娄卜丛书的《柏拉图文
第 543 页
年代有很大的发展。年以后
集》,参考公认的权威英译本。
我国的哲学翻译工作在
陆续出版的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的一套《西
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完全用白话文翻译,在《古希腊罗马哲学》
中,将柏拉图对话中的许多重要论点分别作了摘译,译者是任华先
生,主要根据的也是娄卜丛书本。
年郭斌和先生和他的学生张竹明先生用白话文翻译《理
想国》全文出版,他们根据的是娄卜丛书本和牛津版
的希腊原文,并参考了多种英译文。
年出版了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他将
柏拉图前后期七篇对话中有关文学艺术的论述全文或部分地译
出。年又出版了杨绛先生翻译的《斐多》。这两位文学大师虽
然是根据英、法译文转译的,但他们的中译文当然是非常精美的,
表现了柏拉图著作的文学风采。
此外还应当指出, 年由苗力田主编,作为高等学校文科
教材的《古希腊哲学》选译本中,对柏拉图的中、后期的重要对话中
的重要内容,都作了选译,这部分负责编译者是余纪元,他根据的
主要是娄卜丛书的希腊原文。
从以上并不完备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柏拉图对话的中文翻译
虽然至今还不够完全,但是不断有所前进:译文从文言转为白话,
向更有规范的现代汉语发展;翻译从英、德、法文转译趋向根据希
腊原文;翻译的范围也从早、中期对话扩大到后期对话。这些变化
为现在翻译《全集》开辟了途径。
在以上介绍前辈学者的译著中,我没有提到年出版的陈
康先生译注的《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因为我认为陈先生这部著
作并不是一般的翻译作品,应该说它是用中文写出的、对柏拉图
《巴门尼德篇》作出创造性阐释的研究性专著。柏拉图的这篇对
第 544 页
话全集》的编者
话,两千多年来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个最大的谜。它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老年哲学家巴门尼德批评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第二
部分是巴门尼德引导少年苏格拉底进行思想训练,提出八组假设
的逻辑推论,得出不同的结果。从古至今学者们一直在争辩:被批
评的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是不是柏拉图自己的相论?第二部分的
八组逻辑推论是什么意思?它和第一部分又有什么联系?许多学
者作出各种猜想,都没有能解开这个谜。当代哲学史家
格思里在他著名的《希腊哲学史》第四、第五卷中对柏拉图的每篇
对话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但他认为要理解《巴门尼德篇》的目的,实
在是很困难的,因此对它的第二部分只写了短短三页,没有作认真
的解释。王晓朝翻译这部《全集》主要参考用的英译本《柏拉图对
汉密尔顿为《巴门尼德篇》写的提要中也说:这
篇对话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它那些不断在字面上变动的论证
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例如他说的“‘一’在时间中变得比自己年老些
时,也就比它自己年轻些”等等。对于这篇几乎令所有学者感到困
惑的对话,陈先生提出了他自己的解释。
陈先生认为了解这篇对话的关键就是所谓分离问题,哲学史
一般都认为在柏拉图的相论中,相和具体事物是相互分离的。
年陈先生在德国柏林大学作的博士论文《亚里士多德论分离
问题》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所有
关于分离的论述全部集中整理、分类研究,发现分离问题的实质是
自足,像两个具体事物甲和乙可以彼此分开,在空间中独立自存,
才是所说的分离。而柏拉图的相乃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它和事物
只在尊荣和价值上有高低程度的不同,彼此间有距离,而不是空间
上的分离。陈先生以这个观点分析《巴门尼德篇》中少年苏格拉底
的相论,认为少年苏格拉底是明确主张相和具体事物之间是互相
分离的,他将相看成和具体事物一样,也是在空间中独立自存的,
第 545 页
“ 一”、整体和部分、动和静、同
这就是将抽象的相也物体化了,因此无法说明相和具体事物的联
系和结合,他的相论只能被巴门尼德驳倒。陈先生认为少年苏格
拉底的相论并不是柏拉图自己的相论,它们是有根本区别的。他
还专文考证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大约是当时柏拉图学园中某些人
提出的主张。
这样,问题便集中到分离和结合的关系上:相和具体事物是分
离还是结合的?在什么情况下它们相互分离,什么情况下可以结
合?《巴门尼德篇》的第二部分中的思想训练,便是以八组虚拟的
逻辑推论形式研究这个问题。它是从第一部分中引申出来的,所
以这两个部分有密切联系,由它们组成的这篇对话成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但是在这八组推论中,柏拉图首先提出的却不是相和个
别事物的结合和分离,而是抽象的相和相之间的结合和分离问题。
因为在柏拉图原来的相论中,每一类事物的同名的相如“人的相”
和“大的相”,也是彼此独立的,柏拉图并没有专门讨论它们之间的
关系。不过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将同一类事物的普遍的相
改为最普遍的范畴,如“是(
“一”和“是”作为虚拟推论的前提。第一组推
和异、大和小等等,讨论它们之间的结合和分离问题。他先选择两
个最普遍的范畴
论的前提是:如果一和是不结合,只是孤立的一,那么它便不能和
许多对立的范畴如整体和部分、动和静等等相结合,它便什么都不
是,甚至也不是一自己。第二组推论的前提与之相反:如果一和是
互相结合,那么它便可以和许多对立的范畴相结合,甚至它既是知
识,又是感觉,又是意见。以后的推论实际上说明了:具体事物就
是这些普遍范畴的集合体。这些结论都是经过复杂的逻辑推论才
得出的,上述汉密尔顿提出的年龄问题,便是第二组推论中的第
个推论。柏拉图以相当复杂的逻辑步骤论证:一和是相结合,
便也可以和“年老些”与“年少些”这对相反的范畴相结合。
第 546 页
陈先生不但为这个推论中的每一逻辑判断作了详细
的注释,而且还写了一篇专文《柏拉图年龄论研究》(载《陈康论希
腊哲学》)。
陈先生对《巴门尼德篇》所作的解释,在柏拉图其他后期对话
中可以得到佐证。其一是在《智者篇》中的“通种论”。柏拉图选取
了在《巴门尼德篇》中出现过的三对对立的范畴(他称为“种”):是
和不是、动和静、同和异(这些都是在其他后期对话中也经常提到,
作为重要讨论对象的),用详细的逻辑论证,证明它们是彼此相通,
即可以互相结合的。在《巴门尼德篇》中,这种结合还只是虚拟的
可能性,到《智者篇》中, “通种论”已经变为正面的证明了。佐证之
二是在《斐莱布篇》中,柏拉图将“划分”和“结合”的方法提高到“辩
证法”的高度。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关于辩证法有三种不同的说
法:在早期对话中,他说的辩证法就是这个字的最初词义,即苏格
拉底的对话问答法。在中期对话《国家篇》中,他认为辩证法是高
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学问,它能认知“相”以至最高的“善”,相当于后
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不过他不称为哲学而称为辩证
法。但对于这门学问的具体内容,他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到后期
对话《智者篇》和《政治家篇》中,爱利亚的来客要少年苏格拉底为
智者和政治家下定义,定义的方法叫二分法,即将事物不断划分
(分析),如《智者篇》中将事物分为生物和无生物,生物又分为动物
和植物,动物又分为两足的和四足的;将这些分析的结果综合起
来, “两足的动物”便是“人”的定义。在《政治家篇》中对此加以纠
正,说只有在合适的点(即“种”)上划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如
果只将动物分为两足的和四足的,并不能显示人的特征,反而将鸟
和人分到同一类去了;必须将两足动物再分为有翼的和无翼的,只
有“无翼的两足动物”才是人的定义。(这就是人类最初认识的科
学分类法,后来亚里士多德经常举这个例子。)作为政治家,他具有
第 547 页
(希腊文)的一
的知识应当和工人、农民、医生的实践知识不同,是理论性的;但他
的理论知识又不是评论性的,而是指导性的;政治家是统治人的,
但统治又可以分为“依靠暴力”和“根据自愿”两种,依靠暴力统治
的是暴君,只有根据公民自愿统治的才是真正的政治家。柏拉图
认为只有这样,既从相似事物中分析它们的差别,又能综合把握它
们的共同性,即既能从一中看到多,又能从多中把握一,能够将一
和多统一起来的,才是“真正的辩证法,它能够使人更好地通过理
性发现真理”。
柏拉图在后期对话中所说的这第三种辩证法,实际上就是分
析与综合的辩证法,也就是寻求一和多的辩证关系的方法,是哲学
研究的重要方法。自从柏拉图提出以后,首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接
受,成为他进行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首创
和“一”作为最普遍的范畴,讨论它们和其他普遍范畴
元论,提出“是”和“不是”是辨别命题的真和假的标准。柏拉图在
早、中期对话中对此没有专门重视,直到后期对话《巴门尼德篇》开
始,将
辩证法。柏
的分离和结合的问题;在其他后期对话中更不断深入讨论普遍范
畴间的分析和综合的问题,认为这是最高的哲学
的问题,提出研究最普遍最纯
拉图的后期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作用。亚里士多德专门研究
粹的(希腊文)即是“第一哲学”的任务,
从而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创了(一般译为“本体论”,现在也
有人主张译为“存在论”或“是论,,)。他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对
作了各种分析和综合,比如将它分析为本体(实体)及其属性
年版。
①参看汪子嵩:《柏拉图谈辩证法》,载纪念贺麟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的
《会通集》,三联书店
第 548 页
的发现或观点的发展,研究的结论先后会有所不同。
性质、数量、关系等十个范畴,分析为形式与质料、本质与偶
性、潜能与现实等等,然后又将它们综合起来,研究它们相互之间
的关系。不过柏拉图的分析与综合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与综合有
一点重要的区别:柏拉图对它们主要是作抽象的逻辑推理,亚里士
多德却特别重视根据经验事实对它们作推理论证。柏拉图在《巴
门尼德篇》第二部分所作的抽象范畴间的逻辑推理,可以说是后来
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先河;而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学说,可以说是
为当时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当我们仔细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 可以发现亚
里士多德的思想,无论是形而上学、自然哲学、逻辑学以至伦理学
和政治学,都深受柏拉图后期对话的思想影响,其中有些是对柏拉
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些则是批评和修正。这是符合历史事实
的,因为当代西方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当青年亚里士多德到雅
典进柏拉图学园学习时,进入老年的柏拉图已经开始撰写他的后
期对话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柏拉图的后期对话,才能理解从柏
拉图哲学向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发展过程,才能理清从巴门尼德开
始的,经过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线索,才能说明西方哲
学中本体论的开创和形成。
陈康先生一贯认为:学术研究的内容是会变动的,随着新资料
他认为重要
的乃是研究的方法。他将他的研究方法概述为: “每一结论,无论
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推来。论证皆循步骤,不作跳跃式的进行。
分析务必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
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基础,不作广泛空洞的断语,更
避免玄虚到使人不能捉摸其意义的冥想,来‘饰智惊愚’。研究前
人思想时,一切皆以此人著作为根据,不以其与事理或有不符,加
以曲解(不混逻辑与历史为一谈)。研究问题时,皆以事物的实况
第 549 页
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为准,不顾及任何被认为圣经贤训。总之,人我不混,物我分清。
年前,陈
先生将当时欧洲大陆流行的这种严格的学术研究方法介绍进中
国,他用这种方法研究译注了这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
王晓朝告诉我:在翻译这部《柏拉图全集》以后,他们几位年轻
的学者还将对柏拉图的对话,分篇进行研究注释。我想,这将是大
大推动我国希腊哲学史研究的好事。翻译和研究本来是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的。翻译必须先对原著的逻辑有所研究和理解,所以
是以研究为基础;研究既然用中文写出,也就必须对原著有所翻
译。现代西方学术界对于研究古典著作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
如分析法、解释法等。现在中西方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年轻
学者们既可直接接受西方的学术训练,又经常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当然可能以新的研究方法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既参考借鉴前辈
学者的经验,又超过前辈学者的成就。
从年代我们开始编写《希腊哲学史》起,王晓朝就参加了我
们的工作,并为该书第一卷编写“译名对照表”。他在原杭州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便已从严群先生修习古希腊文;后来在英国攻
读博士学位期间,又专攻古希腊文两年。他的希腊文根底,应该说
是比较着实的,但他还谦虚地说: “译者至今仍未能达到抛开辞典
和各种已有西文译本,仅依据希腊原文进行翻译的水准。”他以娄
卜丛书《柏拉图文集》的希腊原文为基准,参考了学术界公认的权
威英译本。这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我只读了其中之一短篇对
《陈康哲学论文集》“作者自序”,台湾联经年版。
第 550 页
话,对他的译文不能妄加评说。好在译者以极为诚挚的态度,欢迎
读者的批评。我认为要使我国的学术研究繁荣起来,学术批评是
必不可少的。不过学术评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态度上,应该是经
过读书研究,采取平等的切磋讨论的方式;而不应该是盛气凌人、
毫无根据地扣大帽子的“大批判”的方式。
第 551 页
柏拉图(公元前年一前
柏拉图的思想影响很大,但记载他的生平的史料不多。人们
介绍他的生平主要依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
年)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大
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与著作(主要是
对话)对西方哲学理念与整个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极
其深远的影响,把他在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比作中华文
化传统中的孔子丝毫也不过分。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古希伯来与古希腊)之一,
是古希腊人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而柏拉图对话就
是希腊文化宝库中最有代表性的宝藏。柏拉图对话不仅属于西方
人,而且也属于全人类。
翻译柏拉图对话不需要花很多篇幅去说明理由。但是,为了
帮助广大读者阅读和使用这部中译《柏拉图全集》,译者有义务提
供相关背景材料。
学说》和柏拉图自传性的《第七封信》。《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
①本文撰写时借鉴了范明生先生的《柏拉图哲学述评》和汪子嵩先生
等撰写的《希腊哲学史》中的相关部分,特致谢意。
第 552 页
。据说,他的体育老师
)家族。柏拉图属于梭
说》的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是公元一世纪的传记作家。他记载了
众多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全书共十卷,其中第三卷全部用于
记载柏拉图,共节。柏拉图的《第七封信》是柏拉图传世书信
(共封)中最长的一封,大多数学者承认这封信是柏拉图真作,
把它当作可靠的史料进行研究和引证。
柏拉图( )于公元前年月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
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 )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
。母亲出自梭伦(
)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雅典最后一位君
王科德鲁斯(
伦的第六代后裔。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
)和
见他体魄强健,前额宽阔,就把他叫做柏拉图,而在希腊文中“
”的意思就是宽广。柏拉图有两个哥哥阿得曼图(
格劳孔( ,在柏拉图对话中常有出现。柏拉图还有一个姐
姐名叫波托妮,她是后来柏拉图学园的继承人斯彪西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