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将曹彬-高阳 著

_9 高阳 (当代)
  “殿下何必戚戚?四海一家,何分彼此?君臣之分一定,促全之义永在。”康延泽又说:“殿下风流文采,冠绝一时,中原士庶,仰望风仪的,不知多少!”
  这番慰问,措词雅驯,态度也算恳切,孟昶心里好过了些,含笑点点头;然后转脸看着身后:“你们有什么事要向康将军请教的,就这时候说吧!”
  于是由李昊出面接洽宋军入城、接掌政权的程序,康延泽提出三个要求:第一、所有库藏、图籍,一律封存,派人看守,直待宋军点收无误,方得解除看守责任。第二、各地地方官一律不准擅离职守,照常供职;如果擅离职守,以致政务废弛,甚或引起变乱者,以军法从事。第三、军械收缴入库,军队集中,静候点验遣散。
  “最要紧的是:民间的秩序,务必保持平静,各安所业。如果引起骚乱,大军决不姑息!”康延泽很严肃地说:“这一点务请李学士特加注意。”
  “我理会得。”李昊提出相对的要求:“不过请康将军也要转陈王将军,务必严申军纪。至于大军的粮秣供应,就请李节度使负责联络。”
  李节度使是指李廷珐,这个任务吃力不讨好,他颇为畏惮;但此时此地,何容推辞?只好不作声表示默认。
  说到此处,李昊向孟昶递个眼色;这是预先说定了的,孟昶得此暗示,偕仁贽起身告辞,退入后殿,留下李昊和李廷珪商议投降的仪节。
  李昊认此为一大难题,在康延泽却很容易答覆。这一点在汴梁就已议定,由赵普面告王全斌执行:军前受降,只是罢兵,孟昶应向大宋皇帝乞降;至于护送到京,降王如何觐见天子,在成都不必讨论,也无法讨论。
  “原来如此!”李昊觉得差强人意:“我当面奏敝国国主,另行修表,遣雅王或者彭王,赍送进京。那时要请派兵护送。”
  “当然,当然。这还消说得?”
  “那末王将军谒见敝国国主的礼节,可以与康将军一样?”
  这话康延泽就无从答覆了,因为他不能作统帅的主,所以这样答道:“此事,我须请示。”
  “奉托,奉托!”李昊又是一揖到地:“全仗康将军从中斡旋。”
  “我尽力而为。”康延泽看着天色:“该告辞了!”
  “那有这道理?”李昊一把拉住他的手臂:“千里远来,容我略尽杯盘之敬。”
  “多谢了!相聚之日正长。”
  “是的。到了汴梁,少不得日日要叨扰康将军。只是今日必须让我作个东道。”
  看李昊情意甚殷,康延泽不便峻拒,当时答应了下来;行到宫门,唤来两名随从,持着玉块,回武担山下先去报信,说一切平安,撤除戒备。
  于是一起到了李昊的府第。他由前蜀的翰林学士,做到此刻的宰相,前后仕蜀五十年,位兼将相,俸禄甚厚,自己又放债做买卖,所以豪富无比,自奉极奢。后堂伎妾数百人,歌喉最好,不过一个月前,曾为意气洋洋的王昭远,当筵一曲饯行的霜红,此时被召来陪侍康延泽。
  酒过三巡,李昊对康延泽:“这霜红,康将军看她还可人否?”
  “岂仅可人!”康延泽笑说:“实在迷人。”
  李昊大笑,浑忘亡国之痛;笑停了正色说道:“我遣霜红侍足下。”
  “不,不!”康延泽不肯,但不愿明说理由,只这样推托:“君子不夺人所好。李公,千万不必。”
  “我知道了,”李昊脸望着一边,捋着长髯说道:“必是嫌霜红丑陋。”
  “哪有这话?”
  “若非如此,康将军体得嫌弃。此姝随我多年,犹是处子,我早就想替她觅一头好姻缘,如今乃是天赐良缘,遇着康将军。”李昊说到这里,喊着霜红的名字:“霜红,你的终身有托了,不离席行礼,定了名分,还待什么?”
  霜红原说倾心于康延泽的英武文雅兼而有之的丰神,又是朝中的名将。建平蜀的大功;得婿如此,真正是天上掉下来的福分!所以一听李昊的话,虽然娇羞满面,还是盈盈起立,当筵下拜;叫一声“将军!”把俏伶伶的秋波,在他脸上绕得一绕,万斛深情,便都在不言中了。
  “不敢当、不敢当!”康延泽要逊席相避,不想七八只雪白的手,有的按在肩上,有的拉住手臂,不容他躲避。
  “美事、美事!”李昊这样赞叹着:“霜红!”
  “老相公!”
  “从今体喊我老相公!”李昊掀髯张目,显得极认真地:“霜红叫我一声‘爹爹’!”
  李昊要收霜红为义女,这话已经不是一次,所以此时霜红,只觉欣慰,并不感到意外,顿时伏身下去,娇滴滴、喜孜孜地喊道:“爹爹!女儿霜红给爹爹磕头!”
  “好女儿,好女儿!”李昊似乎喜不可言,从身上解下一个价值连城的汉玉连环,递了过来:“霜红,爹爹先送你个小玩意;还要好好为你备一副嫁妆。”
  “多谢爹爹!”霜红双手捧着连环,一面把玩、一面瞟着康延泽。
  康延泽颇有啼笑皆非之感。这样霸王硬上引作成了一头亲事;转眼之间,又收了义女——如果认真,自己便成了李昊的女婿,得改口叫他一声:“岳父!”这老家伙的算计,倒真是不错!康延泽这样在想。
  他还没有开口,李昊却改了口,叫他的名字了。“延泽!”他说:“小女得奉箕帚,幸何如之——”
  “不敢当、不敢当!”康延泽以极歉疚的眼光,看了霜红一眼,接着又说:“李公的美意,令媛的青眼,延泽不敢领受。身为军人,又临疆场;阵前招亲,违犯军律,不是儿戏的事。”
  “延泽,你失言了!如今化干戈为玉帛,蜀中已在大宋天子覆盖之下,如何说成都还是疆场?”
  这话驳得极有理,康延泽不能不点头承认:“李公责备得是!”
  “你我翁婿,谈不到责备二字。”李昊的语气非常自然,倒像早就是至亲似地:“至于阵前招亲,违犯军律,这话我不曾听见过。就算有这话,也不要紧,反正我要随驾入朝,顺便送亲;等你班师回京,我们再办喜事。”
  “实在有个难处!”康延泽找了个很好的理由:“拙荆奇妒无比!得知此事,必不干休;那时令媛受了屈辱,教我于心何忍!”
  “延泽!我要罚你的酒!”李昊笑道:“我已经打听过了,尊夫人年前下世,你迄今未娶,说什么‘奇妒无比’!”说着掀髯大笑,得意之至。
  康延泽却是大窘。起先困惑,不知他如何得知自己的家事?转念一想,自己所携的八名随从,至少有三名知道此事,必是李昊从他们嘴里套问出来的。
  “延泽,你再没有话说了吧?”
  “实在不敢从命!因为——”
  他还在那里想理由,霜红却忍不住了;这样当面峻拒,其情难堪。又羞又气又恨,于是掩面娇啼,踉踉跄跄奔向厅后。
  “女儿,女儿!”李昊大喊,等喊不住时,转脸来看康延泽,懊恼地问道:“康将军,你可是嫌小女容貌丑陋,或是有何失德,嫌弃不要?”
  康延泽辨不清心中是何感觉?有烦恼,也有歉仄;虽然可笑,却也可喜。但回答李昊的,只是苦笑。
  “延泽!”李昊不再是那种问罪的姿态,换了副很恳切的神色:“美人如名将,难得一见;妻子更是终身内助,娶得着,一世得力;娶不着,有如附骨之蛆。延泽,小女姿容,虽非绝世,却也少见;德性更与人不同。娶妻如此,也要一段福分;你不可得福不知,只为矫情,自贻终生之悔!”
  前一段话倒颇为动听,最后两句大有训诫的意味,康延泽便不悦了:“我不悔!”他冷冷答说。
  “你一定会后悔!你我有缘;再说一句,我也实在爱你,敬你,非结这个亲不可。这样,”李昊又说:“我决不让你为难,眼前我们先说好,彼此毋悔,等到了京城,面奏天子,取旨定夺,你看可好?”
  照这样入情入理的说法,康延泽觉得无可推辞,也不须推辞了,于是欣然应诺。
18
  奏捷的专使田钦祚,抵达京城时,已在深夜,宫门未开,先投宰相府来报喜。
  从梦中被唤醒的赵普,听说军前有专使,而且深夜谒见,知道有极重要的消息;匆匆披衣出厅,一见田钦祚便问:“成都怎么样?”
  “北路大军已入成都。孟昶投降!”田钦祚从怀中取出文书一扬:“有王都部署的捷书在此。”
  捷书是密封着的,赵普不便拆开来看:“你先收着。”他看了看田钦祚的一身尘土、满脸风霜:“一路辛苦了,且先好好歇一歇,天明入朝,我带你去见官家面奏。”
  于是赵普命家人招呼田钦禅和他的随从洗沐进饮食,趁这一会功夫,他亲笔写了封信,专人送到开封府衙门,通知皇弟光义,约他一同入觐,为皇帝贺喜。同时也通知了枢密使李崇矩,关照他在“东府”见面,说有大事要谈。
  天色微明,光义和李崇矩赶到宫门;赵音带着田钦祚已等在那里。这天不是常朝之期,所以赵普特地传唤“阀门使”,进奏大内,请求召见。皇帝一向勤政,即时临御便殿,宣旨传召。
  “陛下大喜!”皇弟光义端笏奏报:“托陛下如天之福,西蜀已平,孟昶归降。”
  说着,已首先跪了下去;后一排是赵普和李崇矩,再后面是田钦祚,一起向皇帝叩贺。
  “好极了!”皇帝深为欣慰:“平身!”
  “王全斌有捷书奏上。”赵普站起身来从田钦祚手中取过捷书,捧上御案。
  侍立的小黄门刘七,随即取柄象牙裁纸刀,拆开封套把捷奏送到皇帝手中;接来一看,文字极其简略,只说孟昶于正月十七日遣他的“通奏使”伊审征,赍表诣军前请降;大军已于十九日进入成都,封闭府库,安抚吏民。计自汴京出师至成都,费时六十六日,新得疆土四十五州、一府、一百九十八县,五十三万四千另三十九户。
  六十六天,成此大功,着实难得;但皇帝不以辟疆土为满足,他所着重的是收民心,所以首先就问:“田钦祚,部队入城,可曾骚扰。”
  这一问在田钦祚意料之中。他原就怀恨着王全斌和王仁赡,以他“北路先锋都监”的身份,不教他带兵立功,却说他原是“囗夕门通事舍人”的本职,最宜于往来传宣机密军情。两个多月之中,奔波于秦蜀崎岖道上三次之多,人疲马乏,受尽风霜之苦;最后军入成都,个个大享其福,只有他又奉派这趟苦差使。一口怨气不出,早就打算好了,要狠狠告他们一个御状;所以一听皇帝垂询,故意装出不胜其为难的神情,迟疑着先不答奏。
  “怎么不说话?”皇帝催问。
  “臣不敢说。”
  皇帝诧异:“这又是为了什么?”
  光义一看这情形,便知是些皇帝不爱听的话,但此时何能不说?“田钦祚,你该据实陈奏!”他也这样催促。
  “是!”田钦祚向上说道:“弟兄们倒还好。”
  一开口就有言外之意,皇帝问道:“这一说,反是将官们骚扰。可恶!是那些人?”
  “也不止一位!”
  “都是些谁?”皇帝用柱斧击着御案,大声问道:“快说,快说!”
  “第一位是王都监。”
  “喔!王仁赡!”皇帝问道:“上一次你也说他一路颇好作威福,这一次怎么样?”
  “这一次——”
  他吞吞吐吐的答话,把皇帝惹得大为烦躁;赵普心想,好好一件大喜事,快要让他搅坏了,因而颇为不悦,放下脸来警告他说:“田钦祚,你不用害怕,可也不许你中伤谁!有什么说什么照实陈奏;陛下也不会听你一面之词,你的话是真是假,以后自然水落石出。”
  这几句话对田钦祚是个开导,原来打算添枝加叶,说得利害些,此时有所警惕,决定实话实说——他在想,就这样,也够“他们”受的了。
  于是他说:“一进成都,封闭府库的事,王都部署派王都监办理。封是封了,不过不是原来的库。”
  “这话怎么说?”
  “封库以前,库里的东西就先动过了。”
  “这是盗官库。”皇帝问道:“须有实据!你说,是那个库?”
  “据臣所知,有个库叫‘德丰库”内藏金银珠宝;孟昶先已派人封了,王都监把它打开,派兵搬了一夜,第二天再把他封上。”
  “嗯!”皇帝又问:“还有呢?王仁赡还有么花样。”
  “还有,王都监正在跟李廷珪算帐——”
  “李廷珪?”皇帝问赵普:“是王昭远兵败以后,跟孟昶的儿子一起带兵到前线的那个人吗?”
  “是。”赵普答道:“孟元(吉吉)挂帅,李廷珪为副。”
  “嗯!”皇帝转脸看着田钦祚:“说下去!”
  “孟元(吉吉)兵败逃走,怕我军追击,特意迂道往东,由阵州等地兜了个圈子回成都;那些地方都贮着很多军粮军需,元(吉吉)下令把它们烧掉,一路烧到成都。现在各县贮粮的册子在王都监手里,找着李廷珪问他要粮。”
  “这梢为过分些。”皇帝表示:“但为了公事,亦无可厚非。”
  “启奏陛下,如果王都监是为了公事,自然没得话说,其实不是。”
  “他是藉此有所勒索?”
  “臣不敢说。”
  “尽说无妨!”
  “李廷珪跟王都监说了许多好话,王都监不听,逼得没有办法李廷珪去请教康都监——”
  “是康延泽吗?”
  “是!”田钦作答道:“康延泽告诉李廷珪,王都监志在声色,弄几个漂亮歌伎给他,就可没事。”
  “那末,李廷珪送了没有呢?”
  “李廷珪没有歌伎可送。”田钦祚说:“孟昶手下的人,个个有家伎,就是李廷珪没有;他只有许多墨,各式各样的墨,王都监不爱写字,要它无用。”
  这便带着中伤的意味了,皇帝呵斥着说:“不必说这些废话!你只说,以后如何?”
  “以后,李廷珪看非送歌伎不可,到他亲戚家求援,找了四个漂亮的送王都监。听说另外还送了一大笔钱。”
  “唉!”皇帝叹口气问:“你刚才说康延泽,他怎么样?”
  “康都监倒还好。听说李昊有个女儿要嫁给他,他不要。”
  皇帝点点头:“王全斌呢?他身为主帅,总不能这样子胡作非为吧?”他问
  “王都部署一到成都就开宴,喝酒喝到天亮。”
  这不算什么罪过。皇帝又问崔彦进;田钦祚指他纵容部下。问到归州路的大军;田钦祚说尚未到达成都,不过那一路的军纪很好。
  “总算也有好的。”皇帝略略感到欣慰,“你先退下吧!”他对田钦祚说:“这一次出师,你颇著劳绩。先好好息一息,我另有用你之处。”
  等田钦祚谢恩退出,皇帝随即与光义、赵普及李崇矩商议平蜀的善后事宜。下安抚西川将吏百姓、豁免辶甫欠的恩诏,是照例之事,没有什么好研究的;要重视的是收编降卒和对孟昶一家的安置。
  “这原订了计划的,只按部就班去做就是。”赵普这样回答。
  “按部就班?”皇帝摇摇头:“不能那么从容。王全斌他们这样子搞法,怕会激出变故!”
  “圣虑极是!”光义接口道:“于今第一大计,须将蜀卒内移,一去西川之隐患;再则河东、江南还须次第用兵,正该发蜀卒来京,严加训练。”
  “对,对!”皇帝看着赵普和李崇矩说“你们‘两府’即刻着手办理此事。要多给‘装钱’,每人至少给十千。”
  一听这话,“判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的李崇矩,略一计算,便即抗声答道:“陛下,蜀卒不下十万之众,就算发一半来京,每人十千,便须五亿,负担太重了。”
  “你去想办法!”皇帝答得很干脆:“非多给不可!”
  李崇矩还想争,赵普用眼色止住了他;这时光义又开口了。
  “尚有一事,亦须陛下速降诏旨。成都尚无地方长官。”
  “这是要紧的。我心中现有个人,暂且不说;先听听你们的。”
  赵普和李崇矩都知道皇帝心目中的人选,但举荐其人,应该让皇弟发言,所以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光义,以手指口,作为暗示。
  光义顿时明白,意指姓吕;此人确是很适当的人选,于是从容陈奏:“臣以为知成都,以吕余庆为宜。”
  “你也这么想!”皇帝很高兴地说;转脸来问赵普:“宰相以为如何?”
  “圣裁极是!”赵普答道:“吕余庆厚重简易,善于抚民;且现在江陵,驰去极便。再者,臣闻蜀中来人说起,今年献岁,孟昶题一门联,叫做“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陛下万寿。定名‘长春节’,非‘佳节’而何?如今归降犹在正月;则以吕余庆知成都,正是‘新年纳余庆’。天意佑宋,早有符瑞,陛下不可不应。”
  “符瑞倒也罢了!须得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去抚牧蜀中百姓,却是正经。即刻发诏吧,叫吕余庆克日赴任。”
  “遵旨。”
  “李崇矩!”皇帝那紫棠色的脸,绷得很紧:“你那里叙诏发王全斌,严中军律。”
  这两道诏旨当日便交由驿马飞递。其时喜讯已经传递京师,群臣上表申贺,民间欣欣相语,都说蜀主孟昶,不失为识时势的英雄;同时亦惊奇于用兵的神速——也就因为如此,有少数人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很快地,这少数人的怀疑亦已消释无余;蜀中亲王的出现,是个再也清楚不过的事实。
  这位亲王是孟昶的二弟,雅王仁贽;他是蜀国向宋主请降的专使,由王全斌派人护送到京。未朝天子,先谒宰相,面递孟昶的降表及致两府的书状,申明归款之诚,但这不过是表面文章;孟仁贽此来的真正用意,是要实地看一看,康延泽初见孟昶,说明如何宽大的话,究竟是真是假?
  赵普知道他的来意,所以接见孟仁贽,在一番抚慰以后,开门见山地说:“湖南周家,荆南高家,归诚宋朝;这两家的近况,必为足下所关心,高保融的长子继冲,现任武宁军节度使,出镇徐州,周行逢的遗孤保权,在京受职,足下如果有意,我可以派人陪你去看一看他。”
  孟仁贽不说有意,也不说无意,只一揖笑道:“多谢相公!”
  这当然是愿意的表示,于是赵普派了一个小吏,引他去访周保权。临别之际,约他晚间便酌,孟仁贽称谢应诺。
  到了周保权的住处,只见门额大书“右千牛卫上将军府”,及至投刺请见,才知道这位“上将军”只有十三、四岁,倒生得文质彬彬,教养极好。陪着他见客的,都是周行逢的旧属;连左右侍奉的厮役,都是一口浓重的乡音。这一下,孟仁贽才相信朝廷真个宽大。
  到得黄昏,赴宴相府,虽说便酌,实为盛宴。赵普所约的陪客,都是高继冲的伯叙——高保融的兄弟:卫尉卿高保绅、将作监内作坊使高保宣、鸿胪少卿高保绪、司农少卿高保节、左监门卫将军高保逊。
  宴罢回玉津园,已有两名访客在等着,请教姓氏,才知是孙遇和杨蠲;孟仁贽大惊问道:“不是说两公被捕,至死不屈;原来不曾死!”
  “是!”杨蠲微有窘色地回答道:“不但我们两人未死,连赵彦韬亦未死。”
  “喔,他人呢?”
  “在王全斌军中充当向导——”
  “那,”孟仁贽打断他的话问:“王全斌军列成都,怎的不曾见他?”
  “赵彦韬不曾入蜀。”杨蠲答道:“大军攻到兴州,他留在那里当本州的马步军都指挥使。”
  孟仁贽把这意外的会晤,细想了想,才弄清楚事实真相:“这一说,所谓至死不屈,原是故意这么说的。”
  “事非得己,只是朝廷为了保护我三家在蜀眷口,不能不出此虚饰的举动。请王爷恕罪!”说着,杨蠲和孙遇一起伏地请罪。
  “罢了,罢了,你们请起来。”孟仁贽叹口气说:“如今又算一家人了。你们在这里可还好?”
  “不瞒王爷说,”这一次是孙遇开口了:“我与杨蠲,为赵彦韬所出卖,起初虚与委蛇,只想找个机会逃回蜀中;要逃也还容易,但细想一想,天下岂可长此割裂纷扰,必定于一,必归于英明有道之君,那就一动不如一静了。”
  “今日来谒王爷,是特申故主之义。”杨蠲接口说道:“不知官家何时可以到京?”
  “休再说‘官家’了!如今只有一位官家。”孟仁贽不胜感慨地:“前路茫茫,将来还不知是何了局?”
  “王爷也休如此说。宋主既视天下为一家,王爷何必自己见外?”杨蠲接着又问:“王爷可曾去看过右掖门外、面临御河的大宅?共有五百多间,日夜赶工,如今已在装修。”
  “喔!”孟仁贽很关切地:“有五百多间?”
  “是的,起造得美仑美奂,真是王侯第宅。”
  这让孟仁贽得到一个领悟,孟昶入朝,不失封侯之份;不然住这样的大宅便不相称了。
  杨、孙是奉了使命的,要探问孟昶入朝的日期,以及中途会不会有意外?因为孟昶无论身份、修养,到底与高继冲、周保权大不同;拜表投降,或者不是出于衷心所愿,中途可能有羞惭自尽等等不测之处,探明了意向,好预作防范、因而又问起,孟昶何时自成都起程的话。
  “总在这个月。”孟仁贽答道:“王全斌命人拆取殿材,造船二百艘,从峡路人京,到底那一天起程,要看船造得怎么样?”
  “是!”杨蠲想了想,很谨慎地说:“老太后高年跋涉,这里都不大放心,官家总须谨慎将护才好。”
  “是啊!”孟仁贽没有听出他的弦外之意,所以这样答道:“主公所以忍辱者在此!失掉先朝疆土,不息已甚;岂可再负不孝之名?”
  这个答覆,在杨蠲听来,相当明确,也相当满意;有李太后在,孟昶决不会有什么决绝的举动,可以放心了。
  于是,杨蠲悄悄向赵普去覆命,修奏皇帝。皇帝深为嘉慰,决定派礼部侍郎窦俨到江陵迎候;同时有一道答诏,交孟仁贽带回。曾诏不曾封口,上面写的是:
  朕以受命上穹,临制中土,姑务保民而崇德,岂思右武以佳兵?至于临戎,益非获已。矧惟益部,僻处一隅,靡思僭窍之愆,辄肆窥觎之志;潜结并寇,自启衅端,爰命偏师,往申吊伐。
  灵旗所指。逆垒自平,朕常中宵怃然,兆民何罪?屡驰驿骑,严戒兵锋;务宣拯溺之怀,以尽招携之礼,而卿果能率官属而请命,拜表疏以祈恩,托以慈亲,保其宗祀,悉封府库,以待王师,追咎改图,将自求于多福;匿瑕含垢,当尽涤于前非。朕不食言,尔无他虑!
19
  “照这道诏令看,似乎可以无虑。”花蕊夫人问道:“不知雅王说些什么?”
  容颜惨淡的孟昶,连声音都哑了,“说什么也无用!”他指着舟外答道:“滔滔江水,难洗一身耻辱。”
  花蕊夫人不知如何安慰他?亡国之痛,她亦不下于孟昶。但是,她更重视的是,李太后和孟昶的安全,夜夜枕上思量,总觉得此去不能安心。从来降王多无善果;虽然宋主仁厚,还是不能不作最后的打算。这个打算她已经有了;只等孟仁贽回来,看是何光景?再作最后的定夺,所以一定需要知道他在汴京的所见所闻。既然孟昶不愿多说,她就只有直接去找孟仁贽商议了。
  听完他的陈述,花蕊夫人总算宽心大放:“我有一件事跟你谈。”她说:“如今有个宫女,已有三个月的身孕;你看应该作何处置?”
  孟仁贽一时无从回答,他先得弄清楚她问这话的意思。
  于是他问:“官家对此女作何打算,可是还要给她什么封号?”
  花蕊夫人苦笑了:“今日之下,那里谈得到此?而且官家还不知道有这回事。”
  “然则应该让官家得知才是。”
  “我就是想跟你商量停当了。再去告诉他。”花蕊夫人面色凝重地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孟家不能不作最后的打算。”
  这两句话,入耳心惊。但细想一想,孟仁贽虽佩服她顾虑深远,却也觉得她不免杞人之忧;宋主仁厚,在汴京所见所闻的一切,纵不能疑虑尽释,但眼前决无危险。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意味着她怕有“族诛”之危,更是决不会有的事。
  因此他便益持审慎保留的态度,沉默着等她作进一步的表示。
  “我有这么一个打算,想把那个宫女,放了出去。你看如何?”
  这就是所谓“最后的打算”,在任何情形之下,孟家还有一条根留着;宗族血胤所关,孟仁贽不敢公然表示反对,想了想说道:“此是家事。不如请太后裁决。”
  “不!”花蕊夫人摇摇头说:“这话如何能向太后开口?不惹她老人家伤心?”
  岂止伤心,还要让太后惊惧不已!孟仁贽也醒悟了;太后只要问一句:为何要把怀孕的宫女放了出去?怕到了汴京,教人家杀得一个不留?这话如何回答。
  “那还是问一问官家的意思。”孟仁贽说“万一之防,虽无不可,但怕‘赵家’知道了,以为别有异国,引起疑虑,那就是弄巧成拙了。”
  “这话说得是!”花蕊夫人点点头,“看来真个非官家莫能定策了!”
  于是叔嫂二人一起去见孟昶,花蕊夫人很婉转地陈述了这件事;孟昶始而惊喜,继而感慨,最后却有无限的伤心,黯然叹息:“不幸生在帝王家!生者已难堪,却还有人要生下地来受苦。”
  “官家体伤感。”花蕊夫人强忍着眼泪劝道:“其实这也是过虑。”她在这一刻忽然改变了想法,“还是一起到汴梁吧!好歹是官家的骨血,何忍流落民间。”
  “不然!放出去的好——”
  “官家!”孟仁贽打断他的话说:“此事骇人耳目,只恐‘赵家’猜疑,别生枝节!”
  “猜疑什么?”孟昶问道:“怕未来的那个孩子,长大了会兴兵报仇?”
  “是!这不可不防。”
  “倘或宋主明理,即令得知此事,也应该想到,就算此子长大成人,二十年以后,无权无势,哪里去兴兵报仇?再说,如果连这点都放不过,宋主享祚,又何能久长!”孟昶又说:“即令有猜疑,亦不过想到是怕有不测之祸,留下万般无奈的一个最后打算,应能见谅。”
  有了这番话,事情就算定局了。于是由花蕊夫人安排,把怀孕的宫女,许配一个忠诚谨厚,也是姓孟的禁军;给了几百两银子以外,另付一个锦囊,里面盛着足值中人之产的珠宝,作为一世衣食的倚靠。
  那宫女感念恩义,泪如雨下,说什么也不肯离去。花蕊夫人费尽唇舌,多方开导,才把她说服。趁夜来舟泊在一个叫湖氵襄渡的地方,把这一双夫妇悄悄送上了岸。
  孟昶一直不曾露面,但暗中一直在注意着;听得那宫女在岸上哭哭啼啼,不由得也陪她落了几滴眼泪。
  “但愿生个男儿!”他默默地祷视着,“孟氏的血胤就可以不绝了!”
20
  船到江陵泊岸,礼部侍郎窦俨早在那里迎接了。投刺通谒,孟昶不敢怠慢,亲自到船头上来迎接。
  “礼部侍郎窦俨,叩谒殿下!”窦俨高声报名,就在码头上跪了下去。
  “不敢当!不敢当!”孟昶在船头上唱喏还礼,一面吩咐李廷珪:“快请窦侍郎上船相见。”
  到得船上,重新见礼;孟昶叫左右的人把窦俨扶住,不容他跪拜,只以平礼相见。
  “殿下远涉风波,陛下很不放心,特命窦俨赶来迎候。幸喜一路平安!”
  “托陛下的鸿福。安然过了三峡,一无伤亡。”
  “此是顺天应人的盛举,自然百神呵护。”窦俨又说:“窦俨离京之时,陛下特别嘱咐,要向国母问安。请为先容。”
  听说皇帝称李太后为国母,降王兄弟君臣,无不喜动颜色。孟昶便深深一揖:“陛下垂念老母,感戴不尽。就我转达陛下的德意好了,不敢劳动钦使。”
  这给亡国君臣,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因为窦俨虽极恭敬,而在蜀国这方面来说,是待罪之臣,李太后不能对“国母”这个尊号,居之不疑。但孟昶又极孝顺,自包可以降尊纡贵,却不愿老母受到屈辱。因此,一时很难找出一个面面俱到的应付办法。
  无可奈何,只得请窦俨宽坐待茶,由孟仁贽陪着寒暄。孟昶自己和李昊及李廷珪等人,商量了好半天,决定请李太后照常受礼,而由孟昶陪谢。
  于是,由李廷珪去导引窦俨。孟昶自己先行通报——多少天来,他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晨昏定省,见老母的那片刻,心中懊悔哀痛,就像无数把钢刀,一见李太后的面,那些钢刀就在刺心。但这天却好过些,因为窦俨此来,总算是一件有面子的事。
  “娘!”他轻声说道。“宋主派了使臣来,一定要向你老人家问安。”
  李太后没有等他说完就摇头:“我不见!”
  “娘!”孟昶赶紧又说:“人家此来,礼节隆重;宋主称娘为“国母”,吩咐那使臣,一定要大礼谒见,娘若不肯见他,他无法交差,似乎也不是待客之道。”
  听这一说,李太后倒颇有意外之感,“这倒也罢了,不过我还是不能见。”她说:“难道我真个老着脸,受他的礼?”
  “儿子跟大家商量过了,自有妥善处置;娘只管稳稳坐着,等那使臣——礼部侍郎窦俨来给娘磕头好了。”
  “你们是怎么商量的?”
  “娘受他的礼,份所应当;不过儿子须尽待客之道,该另外还他的礼。”
  这总算是妥善的处置,但却委屈了曾为一国之主的儿子。李太后了解孟昶的苦心,实在不忍再峻拒、便点点头说:“那就请来一见。”
  于是窦俨上了李太后的船,孟昶亲启肃客,进入中舱;李太后空着中间的金交椅,由两名侍儿扶着,站在座位旁边等候,这仍然是谦辞的表示,窦俨便不待孟昶引见,尊敬而又亲热地喊道。“国母请上坐!容窦俨拜见。”
  “不敢当!”李太后的声音,清朗从容:“待罪外臣,无僭越之理,与钦使平礼相见吧!”说着,向孟昶使了个眼色。
  孟昶却为难了!说得好好地,忽然变了卦——他宁愿自己受屈,要维持母后的礼数;但当着窦俨不便直道自己的心意。所以只好装作不见。
  窦俨冷眼旁观,了解他们母子的苦心,孟昶唯恐委屈老母,而李太后则唯恐得罪朝廷,所以这般谦辞。说来说去,还是心存猜疑的缘故。他此来面奉谕旨,正是要消除蜀国君臣的这一份猜疑,因而不敢怠忽,转脸向孟昶说道:“请殿下扶持国母上坐,容窦俨拜谒了,还有许多话要面陈。”
  “娘!”孟昶便走了过去,亲手相扶,“你就当窦侍郎是儿子的朋友,算是晚辈问好。”
  “喔!”李太后心想,僵持也不是个了局;有了他这句话,已可以表明不是以蜀国太后的身份相见,便笑着说道:“既如此,我就托大了!”
  于是把金交椅略为拉得偏了些,坐下来让窦俨磕头;孟昶一旁跪下还了礼。大礼已毕,等窦俨站起身来,只见一行宫婢,抬着椅子,捧着茶具,有条不紊地来为客设座。
  “请坐了好说话!”李太后问道。“陛下的圣躬康泰?”
  “告慰国母,圣躬康泰。”窦俨站着回答:“窦俨陛辞出京时,面奉谕旨,说远劳国母跋涉,衷心不安。幸喜得一路平顺,风险已过,此去尽是坦途了。”
  “正是。托陛下的鸿福,风险已过!但望今后尽是坦途,容我母子,作个太平闲人。”
  这一来一往的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窦俨暗暗佩服,李太后佐夫定蜀,都说是女中豪杰,果然心思机敏、言词得体,因而格外尊敬。
  “岂仅是太平闲人?国母福寿康强,着实还有一段尊荣,等着你老人家去享受。”窦俨又说:“好教国母得知,陛下早已饬令有司,为国母起造府邸;几番亲临指点,日夜督催,如今将快完工了。”
  “陛下如此厚待,教我们母子,于心何安?”李太后看着他儿子说:“皇恩浩荡,切记报答!”
  “是!”孟昶口中答应着,心里却不辨是何滋味。
  “皇弟极其仰慕殿下。”窦俨又说:“特地嘱我致意。”
  “多谢、多射!我亦久慕皇弟英明过人,得有相晤的机缘,是平生一快!”孟昶言不由衷地说。
  于是话题落到皇弟光义身上;然后又谈到赵普。李太后不多说话,只静静听着;孟昶却是接连不断的发问,虽然措词含蓄、却听得出来他对光义和赵普的性情以及爱憎嗜好,相当注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