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帝国的软肋

_12 (当代)
  这是我已经长大的缘故吧?卫青心中如此解释。
  来到牧场的主人开口就说:“你立刻动身到长安去吧!”
  “长安?我干吗到长安去呢?”
  “因为你母亲把你赎回了。”
  “我母亲?可是,我喜欢在这里工作啊!”
  他对尚未懂事之前就离开的母亲没有什么特殊感情。他由于听到传言而知道自己和这位主人的关系,但关于母亲的事情则全然不知。
  “你的工作态度认真,这一点我很感谢你,其实我不想放你走,但我还是不得不如此做。”
  “为什么呢?”
  “因为发生了意料不到的事情——也就是说,你母亲发迹了……她现在是有权势的人啊!”
  “权势?”卫青不太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个字眼他不是没有听过,但怎么想也无法和母亲联结起来。
  “正确地说,发迹的不是你母亲,而是你姐姐。听说,她由于偶然的机会,到天子宫殿做事。起先她只是个为天子洗脚或伺候身边的侍女……但后来受到天子宠爱了。”
  “这……”卫青听到这件事情当然是头一遭。他连自己有个姐姐都不知道。
  “开始的时候,她只是侧室,但天子越来越喜欢她,现在找她的次数比找皇后的次数更多……话说母以女为贵……我怎么能不让你的母亲赎回你呢!她是有天子作为后盾的人啊!”主人说毕,若无气力地泛出了微笑。
  原来如此……卫青这才明白事情原委。
  这些日子以来,主人正室的儿子们对自己变得客气,原来是这个原因——他们还多次主动打招呼呢!
  他们的态度随着姐姐受天子宠爱的程度加深而起变化。起先只是有所顾忌吧?
  “这个家伙的姐姐侍奉在天子身边。这类女人迟早会被甩掉,但起码目前,得对他客气一点……”
  “而天子对他姐姐的宠爱越来越深,听说这个女人日后有可能成为皇后。”
  “要是继续虐待卫青,我们以后会吃不了兜着走的。”
  他们甚至有一种恐惧感。
  离开平阳之前,卫青曾到一位匈奴朋友家去告别。这位朋友的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听说你要到汉都。汉灭亡后,你随时回来吧!”
  “什么?汉会灭亡?”卫青听到对方说的话而讶然。
  “我偷偷告诉你……”友人的父亲压低声音说,“听说汉准备出其不意地攻击匈奴,匈奴单于极为光火,因而决心先下手为强,现在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了。”
  “这不是很要命的事情吗?”卫青说。
  “怎么会要命呢?我们匈奴的骑兵团是所向无敌的。我们将夺得汉土,使它全部成为牧草地,可以养几百万头羊和马。人们不是能因此而过更好的日子吗?”
  这位朋友的父亲似乎忘记了卫青是汉人这个事实。换句话说,卫青和匈奴人交心达到了这个程度。
  “你说的出其不意地攻打匈奴,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友人的父亲对这件事情简单扼要地做了说明。
  汉领马邑(山西省)有一个名叫聂壹的人。这个人以贩卖汉的物资给匈奴为业,也就是所谓的走私商人。由于生意上的关系,他时常到匈奴领地。
  这个聂壹一次谒见单于时,用这样的话引诱单于:
  ——下次回去,我会把汉族县官杀光,你就派大军来接收吧!马邑有无数丝布和谷物。你不但可以不折一兵半卒就取得该地,还能获得这么多物资啊!
  不折损一兵半卒就取得一个县……军臣单于当然为之心动。由于和聂壹认识已久,他完全相信对方说的话。
  后来才知道这是诱敌入彀的战术。
  军臣单于率领十万大军,前往马邑。
  原来聂壹是受汉将王恢密令所指使的。汉动员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里。汉军的计划是,等匈奴军进人马邑后,立即将之包围,并且生擒单于。
  聂壹把死囚首级成排挂在城壁上,匈奴军侦察队将校因而向上级报告:马邑的叛乱似乎是成功了。
  军臣单于一边进兵,一边觉得纳闷。好像事有蹊跷。
  遍地都是牛马和羊群,却望不到半个人影。这里应该有放牧的人,怎么不见这些人呢?莫非这些人受命撤离此地?倘若如此,为什么?难道是汉军准备展开作战?
  其中似乎有诈……军臣单于起了疑心后,在行动上格外慎重。
  三十万汉军中,有一些人的埋伏技术较差。一个在望楼附近晃来晃去的汉军为匈奴军发现,并被带到单于面前。
  由于极端恐惧,这名将校把汉军的计划全都说了出来。
  “好!我非给他们颜色瞧瞧不可!”军臣单于狠狠地说了,就立刻命令全军后退。
  匈奴决定要加强对汉的攻击,是因为有过这件事情的缘故。
  
第五十章 新风气
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073
 马邑诱敌入彀的作战,汉动员了三十万大军,此时的军司令官是御史大夫韩安国。实际上韩安国在对匈奴问题的看法上是慎重派分子。因窦太后之死终能为所欲为的武帝,曾与群臣研议匈奴政策,其时以最坚决态度主张必须维持现状的,就是韩安国。
  与之相对,极力主战的是王恢。订下以马邑为饵、企图诱军臣单于入彀计划的正是这个王恢。马邑之役时,王恢以将屯将军身份,位居韩安国之下。
  事情肇因于匈奴为了更新和平条约派遣使者来时,韩安国赞成与过去同样的条件更新条约。这是高祖、文帝、景帝三代的外交方针,不得轻易变更——这是他所持的理由。
  ——高皇帝(指高祖刘邦)于平城受围,虽然心中万分不甘,为天下万民计,一切仍以忍辱为重。
  这个精神非承继不可。而且作战必须经过周全准备,与匈奴交战,战争会延续多久甚难估算。在未有确切胜算之前,绝不可开战。
  韩安国做此主张。
  对此,王恢却以如下理由反驳:
  外交方针因时代而变。高皇帝忍受平城之辱,是因为建国方始、国力尚未充实的缘故。现在天下统一,国家基础固若金汤,人民也获得充分休养。比起高皇帝创业时,国力已大大增强,因此,现在的外交方针必须有所修改。当时忍辱,乃是不得已情形下的权衡之计。如今我们必须以雪耻为首要政策。过去因为做不到,所以无话可说,但我们现在已有这个力量。讨灭匈奴,才是我们奉慰三代先帝之灵最上之道!
  年轻的武帝较倾向于王恢的主张。
  问题在于是否有胜算。此时,王恢拍胸脯提出的就是这个诱单于入彀的诡计。听说连具体计划都备妥了,武帝遂准其所请,决定开启战端。
  结果,如前所述,这个诡计还是归于失败。
  ——单于不至,以故汉兵无所得。
  对于这一点,《史记》上如此记载。
  订立这个计划的王恢,当然责任重大。军律严如秋霜,败战只有论死一途。
  ——事实上不是败战,而是敌军撤退。汉军并未损失一兵半卒。
  王恢如此向丞相田蚡哀求,请他代为说情。
  丞相田蚡是武帝之母王太后的异父弟。田蚡央求王太后向武帝求情,将处刑王恢之事作罢。
  ——虽然未损失一兵半卒,但动员这三十万大兵,国家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使国家白白蒙受这项损失,这个责任难道比打败仗轻吗?
  虽然有母亲出面说情,武帝还是坚持己见,不肯通融。
  ——求求母后千万别学祖母。
  由于武帝如此说,王太后也不便再为王恢求情。武帝已下定决心再也不听女人的话。想起即位初期受到女人们的干涉,他就一肚子的火。
  奴隶卫青被母亲赎回,来到长安,就是马邑之役刚过的时候。
  母亲卫老太太依旧在平阳公主府邸,她就把儿子推荐给平阳公主作为随身保镖。卫青是个魁伟青年,透过劳动锻炼的身体健壮如钢铁,牧童出身的他,动作更是敏捷至极。
  ——这个年轻小伙子身体真棒!
  平阳公主好像非常中意卫老太太的这个儿子。不过,这时候的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丧夫后,竟然会把这名青年作为第二任丈夫。
  在宫中的卫子夫更得宠于天子,甚至有了为弟弟在宫内谋差事的能力。
  卫青险些为陈皇后和馆陶公主所杀之事,即发生在这个时候。讽刺的是,他因这起事件而踏上平步青云之途。
  原本只是个庶务人员的他,竟被起用为正式军人了。
  卫青才成为军人,就被安置在接近中枢的地位。人们理所当然认为这是靠姐姐的庇荫。实际上,这是只知道表象的人说的话。
  那起袭击事件发生后,武帝才第一次由卫子夫口中听到有关她弟弟的事情,召来卫青垂询后,内心实在大大折服。
  卫青不是个喜欢说话的人,即使说起话来也甚为木讷。这也难怪,在北方边境牧地过惯孤独生活的他,偶尔与人谈话,对象不是带着北方腔调的汉人就是匈奴人。刚开始的一段时期,他甚至不晓得在宫中该怎样用词哩!
  但他的谈话内容却使武帝大大惊异。
  为雪国耻、以对匈奴政策为第一优先的武帝,自认在搜集匈奴情报方面非常透彻。国境守备军队将军如聂壹者流、从事对匈奴贸易的商人以及匈奴降将降兵——他时常从这些人身上得到有关匈奴的各种不同资讯。
  而卫青所说的却是武帝从未听说过的事情,那是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想法以及行动模式,在作战上甚有参考价值。
  匈奴降兵只就侦讯内容回答,缺乏客观性。就这一点而言,卫青毕竟是汉人,可以用客观立场观察匈奴。
  如果启用这个人为将军,使之带兵与匈奴交战,一定会有辉煌战果吧?做如此想的武帝,遂任命爱人的弟弟就军职。倘若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爱人高兴大概会给予位阶高但无实权的地位吧?
  武帝这项人事命令绝非依情而行,而是以人才为基准的判断。
  除了器重卫青通晓匈奴国情和地理外,武帝期待的是,置这名年轻人于军事中枢而为军队带来崭新风气。
  武帝即位时的汉军,当然维持着立国以来的旧体系。
  这已是老古董,早就发霉了!年轻的武帝认为这一点非有所改革不可。
  但这样的事情于窦太后在世期间绝对不能着手去做。要是胆敢如此,老太婆会大发雷霆,决不会任其为所欲为。
  匈奴派遣要求更新和平条约的使者前来,是窦太后死后第二年的事情。主张丢弃屈辱性条约的主战派和主张维持条约的慎重派,为这个问题在宫廷内展开舌战。结果,由于主战论者王恢保证“能以诡计获胜”,因而决定派三十万军至马邑,这一点已如前述。
  然而,这个诡计却为匈奴识破,以致计划败露,汉的三十万伏兵也成为天下人嘲笑的对象。
  虽然母亲王太后从中说情,武帝还是将王恢论罪。
  这个举措表面上是为败战负责,武帝的意图却在于借此翻新军队体系。
  军队干部中世袭者为多。偶尔的人事变动,并没有在实质上起任何变化。换了人后,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继父兄或派系头目地位的人,一切以承袭为旨。
  朕就利用卫青,把古老军队体系连根拔起吧!武帝提拔所宠爱女人的弟弟作为有力王牌,内心颇为窃喜。
  武帝废陈皇后,不啻向天下宣示自己完全取得独裁权——这是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也就是马邑之役后第三年的事情。武帝当时二十七岁,距即位之时已过十二年。
  元光六年,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一万骑兵之首的这个地位,约等于机动部队的师长吧。
  武帝意图刷新风气,不是只针对军队而已。在行政范畴的世袭倾向,同样极为浓厚。有功人员的子弟,不必经过考试就可受到重用。这是所谓的“任子”制度。依这个制度而被起用的人,习惯上都墨守成规。武帝对这一点非常不满。他于即位初期曾经任用过赵绾、王臧等儒学系统的新人物,结果都被窦太后罢免。
  “老太婆在的时候,我实在没有发挥能力的余地。”少年武帝只有等待时机到来。
  窦太后死后第二年,武帝命令各郡和诸侯领国向中央推举人才。
  各郡和各国都推荐一名贤良之士。一百多名各地代表来到国都后,接受天子亲自出题考试,及格者得以就重要职位。
  相较于靠父兄余荫得以任命为官的“任子”,受推举参加考试后被选拔为官的人才,则称之为“举子”。
  虽然广泛寻觅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的制度,在文帝时代即有,但被推荐的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就枢要地位。这是因为重世袭和关系的保守势力,对起用不知来历的“举子”之事极力抗拒的缘故。
  不过,保守势力的中心人物窦太后死后,从元光元年开始的人才招募中,甚至出现了跃居国政首位的重要人物。
  这个人是后来成为宰相的公孙弘。
  在“武”方面的卫青和在“文”方面的公孙弘,是武帝心目中的“新风气”人物。
  以公孙弘代表“新风气”,或许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他的年纪相当大,被推荐时已年逾七十。
  公孙弘是现今山东省菑川之地的人。曾经担任监狱看守,算来只是一名微吏。此一低微职务,他还曾因失职而被免职。
  “养猪过日子吧……”失业了的公孙弘,无奈之下,准备以此作为维生之计。相较于牛或马,猪在饲养上比较简单,以剩饭喂之即可。持此想法的他,也算是个懒惰的人吧。
  虽说要养猪,他却根本没有土地。菑川是海岸地区,因此,不适合于农耕的临海地域,倒有一些不归属于任何人的土地。他便决定在海岸养猪。
  这时候的他已年逾四十。由于养猪工作相当轻松,因此,他利用空闲时间开始读书。山东本来就是儒学极为盛行的地方,公孙弘为了消磨时间,于是读起《春秋》。
  武帝在祖母尚在世时,就致力于招募人才。由于这是窦太后的丈夫文帝开始着手做的事情,所以她并没有表示反对。她只是以保守派的立场,反对将经过选拔的人置于枢要地位而已。
  公孙弘六十岁时,曾一度受到推荐,经任用而以使者身份前往匈奴。但生性懒惰的他并未圆满达成任务,同时,为人机灵的他,看得出保守派对他们这些“举子”甚为排斥,因而认为没有什么前途,不如养猪落得轻松,便以生病为由提出辞呈。
  十年后,于元光五年举行人才招募时,他再度被推荐。
  虽然固辞不就,但菑川官员却不准他如此。各地官员倘若没有推荐一名“贤良”,会被冠以“办事不力”罪名而受到处罚。在当地读过书的人不多,地方官员除了公孙弘以外,实在推不出第二个。公孙弘是被再三拜托才答应动身的。
  “那我就去吧!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及格的,不过,既然是免费旅行,我就做这辈子最后一次的长安观光旅行吧!”
  如他自己所预测,考试果然没有及格。而阅读考卷的武帝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激赏之余竟然将他擢为榜首。
  原因大概是充满抱负、精神抖擞的年轻武帝,读了对仕途无积极意愿的七十老书生的灰调论文而感受到特殊魅力吧。
  第二年,这位老书生被任命为左内吏。这是首都治安的最高负责人。而后再由副丞相升为丞相。他在短短五年内,就坐上处理国政的第一把交椅了。
  在“武”方面的卫青,在“文”方面的公孙弘——这两个人的被重用都不寻常。就这一点而言,武帝确实为政治带来了“新风气”。
  
第五十一章 老将不死
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245
 起用卫青带来新风气——然则,汉军中的旧风气到底如何呢?马邑之役的总司令官韩安国,是以副丞相身份参与国政,似乎不能称之为纯粹的职业军人。马邑一战的提案人王恢,这时候已被撤职。
  奔驰沙场的将军中,当时被称为双璧的是李广和程不识。这两个人大概是旧风气代表性人物吧。
  虽然这两位武将常被并称,他们的性格却有天壤之别。
  李广可以算得上是武将中的武将。他是陇西成纪人,家系代代都是秦的将军。祖先当中有一位名叫李信的将军,是秦始皇时代的人。
  ——一定能以二十万军队击灭楚!
  这个人就是曾如此夸口、结果却遭惨败、始皇帝后来不得不央请老将王翦出马的那位青年将军。他后来因讨灭燕太子丹而恢复了名誉。
  秦灭亡后,李家仍然以军职出仕于汉。李家代代以弓术相传,可以说是这一家人的家传本领。李广于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甘肃萧关时从军。由于他骑射技术超群,杀敌无数,因而被拔擢为武骑常侍。这是禁卫骑兵团中伺候天子身边的将校,升到此一地位的人,之后一定会成为高级干部。
  此役中,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从军,并同样被拔擢为武骑常侍。
  文帝曾经对他们说过:可惜你们生不逢时。倘若你们生于高祖(刘邦)时代,一定早就成为万户之侯吧。
  李广于吴楚七国之乱时,以骁骑都尉身份出征。他后来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云中、上郡等地的太守。虽然郡太守是地方长官,但这几个郡全都与匈奴接壤。因此,与匈奴发生国境纷争时,他屡次以指挥官身份出阵。
  武帝即位后,他升为未央宫卫尉。卫尉是禁门守备主任,地位约等于今日的近卫师团长。皇帝当时居住于未央宫,皇太后则以长乐宫为居处。近卫师团分别设置于这两个宫内。
  相对于未央宫卫尉李广,被任命为长乐宫卫尉的是程不识。这两个人虽然在经历上颇为相似,性格上则迥然不同。
  ——行无队伍、行阵。
  这是李广的作风。也就是说,他的部队不以队伍为重,布阵情形也相当随便。扎营时,他也只是命令:“各自找适当的地方,径行扎营吧!”对琐碎之事并无硬性规定。
  司令部的联络文书,他也尽可能地避繁就简,能省掉的就尽量省掉。
  作风看似放纵的他,实际上在该细心的地方则彻底细心,以派侦察兵为例,他丝毫不曾马虎,由于警戒心高,所以他的部队从来没有受过奇袭。
  与之相较,程不识的作风则是一切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以行军为例,他对士兵的要求是,步伐整齐,队伍不得紊乱。
  在程不识的司令部,他对任何事情都要详细记录,大可不必的文书也一定要作成。他的人员经常要为整理文书或账簿而熬夜,不得好好休息。
  他对兵员的装备检查极为严厉,一些士兵只因腰带没有扎正就会受到处罚。
  士兵当然都恨透了这个管理严厉的司令部。部队重编时,被分配到李广部队的人莫不欣喜雀跃,被分配到程不识部队的人则垂头丧气。
  程不识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曾经发过牢骚:“在李广部队或许比较轻松,但一旦遭受突袭,一定会溃不成军吧。我的部队确实对纪律要求很严,让人觉得难以消受,可是,绝不会出现被敌人袭击之事。这边的安全性要高出那边许多,而大家在听到被编入李广部队就乐不可支,这不是莫名其妙的事情吗?”
  与他们交战的匈奴,似乎认为李广比程不识更为棘手。喜欢展开奔放式作战的李广,每每使匈奴疲于应付。
  也许是性格完全相反的缘故,他们的名字常被并列在一起。后来,他们同时各就任为东(长乐宫)西(未央宫)两宫近卫师团团长。
  马邑之役时,程不识并没有参加,李广则以骁骑将军身份出阵。如前所述,这次战役没有成为真正的战争。
  当时的廷臣分为两派,一派声援李广,另一派则声援程不识。但这并不是派阀之争,其情形如同现在的球迷,各人声援自己喜欢的球队。
  武帝时代,曾经有一名叫灌夫,但酒性甚差的大臣。一天在宴席上,他来到正在谈话的临汝侯和程不识面前蛮缠起来。武安侯睹状上前劝止:“程不识和李广分别是东西近卫军团团长。你不知道如此侮辱程将军,等于侮辱与他同等身份的李将军吗?”
  此事见载于《史记》。酒性不好的灌夫是非常支持李广的人,这是武安侯说这句话的原因。
  不过,烂醉如泥的灌夫不但听不进劝解,竟然还大声嚷道:“想杀我,你就杀吧!要剁要剐,悉听尊便!我现在不管谁是李广谁是程不识了!”
  总之,如此受人支持的李广,也已成为过气人物。因为新人业已登场。
  这个新人当然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这新、旧人的交替非常富于戏剧性。
  马邑之役时,匈奴方面因为被骗甚为愤怒。这一点,卫青于离开平阳时听匈奴朋友的父亲说过而知道。
  匈奴军在与汉的国境交界处多次从事掠夺。虽然不是大规模侵略,次数却极为频繁。这个情形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
  ——匈奴非讨灭不可!
  向来有此一想法的武帝,认为时机似已成熟。不过,他再也不敢使用诡计了。上次在王恢的舌灿莲花之下,一时失察采用诡计,因而在马邑大大地丢了一次脸。以后非堂堂正正开战不可——武帝有了这个决心。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终于兴讨伐匈奴之师。
  旧人李广和新人卫青都以一方将领身份,参加这一年的作战。
  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率领一万骑兵,由河北省北方居庸关向匈奴进击。
  李广以原本近卫军团团长身份,率军由山西省雁门附近朝向北方匈奴展开进击。
  对李广而言,这已经是不知第几次对匈奴作战。长年来,他以郡太守身份与匈奴展开局部性小规模作战的经验,次数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
  卫青则第一次以将军身份参战,不,连参加战争都是生平头一遭。他以直捣黄龙姿态,直接攻向匈奴基地——龙城。
  越过长城——他不当一回事的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划时代的大事。
  万里长城原本就是以防备匈奴为目的而建造的。这座长城原是战国时代的各国所构筑,于秦统一天下后,由始皇帝将之连接,并且补强而成。这是以防守为目的的城墙,并非以攻击为目的。
  匈奴过去曾多次越过长城,侵入汉的领土。而汉军越过长城,踏入北方匈奴之地,则是未曾有过之事。卫青则做到这一点。攻入龙城杀敌数百,当然是赫赫战果,但比起越过长城的事实,这还不算什么。
  “干得好!”听到卫青越过长城的消息时,整个长安都哗然。
  卫子夫感动得几乎流出眼泪来。
  她目前的处境非常微妙。陈氏被废后,皇后之位悬缺迄今。改立她为皇后,宫廷内外尚颇多反对之声。主要理由在于她的出身过于卑微。
  换成别的女人,可以有娘家为靠山,但她连娘家都没有。
  在弟弟卫青出现之前,她连他是否存在都不知道。他对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家族”成员。确定有这么一个亲人,她已高兴得要命,而这个弟弟现在居然完成汉开国以来的壮举!
  卫子夫的喜悦程度由此可以推测。她把手贴在自己的肚子上——第四个孩子正在孕育着。她的手感觉到胎动。这个孩子如果是男孩……
  相较于新人卫青的赫赫战功,令人不禁为之同情的,是旧人李广的败战。
  从雁门出发的李广,面对了云霞般的匈奴大军。就兵力的对比来看,这已是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争。何况卫青的胜利过于辉煌,李广的败北益发显得惨兮兮。
  如同汉对匈奴的动向做过彻底的侦查,匈奴对汉的侦查也非常详尽。
  ——由雁门出发的是李广将军。
  得此情报的匈奴,决定以主力应战李广。
  ——匈奴过去屡遭李广将军痛击。如前所述,匈奴畏惧李广犹胜于程不识。单于发布了如下命令:生擒李广!
  擒住最强的敌人,使之为己方效力——这是匈奴的传统战术。汉将降伏而在匈奴受到重用的前例不少。与之相反,虽然向汉降伏而受封为侯、或受名目上厚遇的人为数颇多,但被赋予军事或国政上重要地位的人,则极其有限。
  匈奴由间谍的报告,知道汉军分三路而来,研究结果,决定以主力迎战来自雁门的李广军。
  ——什么?有一个名叫卫青的将军从居庸关的方向攻过来!这个名字从来没听说过,大概是个新手将军吧?这种部队不足为惧,咱们还是以李广为主要对象吧!
  结果,匈奴不以卫青部队为意,将主力精锐集中在雁门方面。
  卫青是个杰出将军,在起步上更是得天独厚。他以秋风扫落叶姿态,进击了敌军防守较弱的地域。由于匈奴基地龙城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往雁门,卫青因而得以一万骑兵队蹂躏该地。
  李广则运气极差。
  在匈奴大军的包围下,连李广本身也为箭所伤。他已不年轻。文帝十四年时以青年将校从军以来,已过了三十七个年头。虽然在作战指导上的反应依旧强人一倍,但体力已减弱许多。年轻时可以不当一回事的箭伤,现在却着实使他吃不消。匈奴经常使用涂有毒液的箭,这箭有时候是剧毒,有时候则仅能致使伤口化脓。
  李广因箭伤而发高烧,陷入意识不清达数日之久。不幸的是,左右战局的决定性战斗竟然发生在他失去意识的期间。汉军本营因受到匈奴奇袭而溃灭。
  “是李广——李广将军!”
  发现躺在汉军本营最内部的病人就是李广时,匈奴士兵莫不狂喜跳跃起来。
  ——得李广则必将之生致。
  这是因为他们受到这项严格命令的缘故。
  要命的高烧原来是毒箭所致。匈奴既能制造毒药,自然也备有解毒之药。匈奴军医让李广喝下解热之剂,并且用马将他运走。没有意识的病人当然不会骑马,他们的方法是,将两匹马并排系住,马背上放置门板,然后使李广躺在上面。
  李广在被运送途中恢复意识。他在放置于马背的门板上眯着眼睛望向周遭后,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原来他已成为俘虏了。
  由于护送中的敌将病情严重,所以在戒备上不甚严密。一名骑着骏马的年轻匈奴士兵跟随在旁。这个人大概是单于的儿子或族人吧。
  李广觉得自己有脱逃机会。只要马匹好,在这样的地方脱逃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能夺下这名年轻人所骑的骏马!
  虽然他被捆绑在门板上,但捆绑只是为了使他不滑落下来,绳子不过轻轻扣住而已。
  他悄悄把绳子解开。
  机会来了!他霍然跳起来,扑向这名年轻人,夺下对方的弓箭,并且把人推落,跃上马背立刻掉转马首,一路往南方奔驰。
  这件事情发生于刹那间。匈奴士兵连忙由后追赶,而骑射名手李广用箭射中跑在前头的队长,他仗着骏马的脚力,一路逃回汉军阵地。
  
第五十二章 射上岩石的箭
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168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对匈奴作战,参战者除由居庸关(上谷)出发的卫青和由雁门出发的李广外,尚有分别由云中和代出发的公孙贺、公孙敖两位将军。公孙敖已在前面介绍过。他就是卫青被陈皇后和馆陶公主所派的地痞流氓掳走时,听到其从者的通报,率同伙伴前往救出卫青的人。和卫青甚为要好的他因此受到拔擢,并以骑将军身份由代郡出发前往攻打匈奴。但受提拔的他却未能回报上面的期待,结果丧失七千兵骑而败退,下场可谓相当凄惨。
  另一名将军公孙贺,是吴楚七国之乱时,因战功受封为平曲侯的公孙昆邪的孙子。出身名门的他,过去是武帝的太仆(负责车马事宜之官)。他的发迹是因为娶了武帝宠姬卫子夫的姐姐。
  卫青的母亲卫老太太生有三个女儿。长女为君孺,次女为少儿,子夫则为三女。
  武帝照顾了爱人的两位姐姐。
  他将大姐君孺嫁给公孙贺。娶这样的女人以后一定会发迹,但却非处处仰承妻子的鼻息不可。
  二姐少儿原是一个叫霍仲孺的侧室,并且生有孩子,而武帝却以应该嫁给像样一点的男人为由,把她嫁给詹事(皇后或皇太子的执事)陈掌。
  霍仲孺稍有财力,卫老太太是因此才把女儿给他做侧室,而武帝却认为霍仲孺没有资格做爱人的姐夫。不过,少儿与霍仲孺所生的霍去病,后来也就了军职,并大为活跃。
  言归正传。元光六年匈奴之役,立大功的只有卫青一人,老将李广成为俘虏,被拔擢的公孙敖则大尝败战苦果。
  公孙贺则连日进军,始终没有遭遇匈奴军队,最后只有空手折返。这在军律上应该多少受到处罚,但托妻子的福,他得免于被问罪。
  一度成为俘虏、后来逃脱回来的李广和丧失七千士兵的公孙敖理当被处死罪。只是,当时的习惯是,只要拿出钱财赎罪,就可免除死刑。这两个人都以巨金而免被处死,只被剥夺官籍,降为庶人。
  这样的人往往会为了挽回名誉而拼命做事,所以常有降为庶人后再度被起用的情形。而这两个人就是如此。
  但这也要历经一段所有特权全被剥夺的雌伏期间。
  李广为此甚觉悻然。
  我的运气真的这么坏吗?他时常如此叹气。
  吴楚七国之乱时,他曾经跟随国防部长周亚夫立了大功。不过,他却没有因此获得恩赏。
  其实,这是其来有自的。吴楚之役时,负责镇压造反军的是景帝之弟梁王,中央军则专司断绝敌军粮道之事,直到最后决战时才出现在主战场。李广大有表现就是在这个时候。
  ——你的表现很好。授你将军印绶吧!
  梁王因而授予他将军印绶。他当时的职位是骁骑都尉,地位较将军为低。
  由于梁王是窦太后溺爱的对象,一时被视为可能继承景帝之位,其权势之大由此可见。因此,李广接受了梁王的恩赏。但这反而成了他吃亏之处。
  ——李广已由梁王予以恩赏。
  李广遂在这个理由下,从中央的论功行赏对象中被剔除。
  奋战情形激烈,令梁王刮目相看——这样的自己,说来也够倒霉。
  就拿这一次战争来说,匈奴似乎针对他而来。不幸的是自己大意受到箭伤,于重要关头未能指挥作战,更受被捕之辱。这样的自己,还不算倒霉至极吗?
  失去官职后,李广不知如何消磨时间。除了家传弓术外,他没有什么嗜好。搬到一个叫蓝田的地方居住后,他一有时间就以打猎散心。
  由于匈奴军针对我打过来,所以让卫青那个小伙子捡了便宜……卫青这个没有经验的小伙子,只因为他是卫子夫的弟弟而爬起来,而他的蹿起更是正好利用了我的失势……
  李广越想越气。因此,不打猎时,他就酗酒度日。酒,确实是无上的解愁妙药。
  狩猎时他不喜欢以狐狸、兔子之类的东西为猎物,而是尽可能找寻猛兽。当时的中原各地尚有许多老虎出没,李广最喜欢以老虎为行猎对象。
  ——老虎出来了!
  人们越是谈虎色变,他越精神抖擞,背着弓箭,策马赶到老虎可能出现的地点。
  一天,他听说老虎出现,立刻赶到山中。仔细浏览四方,发现一只老虎静静趴在草丛里。——实际上,那不是老虎,而是形状和颜色酷似老虎的一块岩石。
  甘肃省石嘴山出产的贺兰石砚相当不错。笔者曾在西安购来使用,品质之好实在令人中意。这是一块灰黑色底子、上有草色条纹的石砚,草色部分则有各种雕刻。笔者没有看过原石,李广误以为老虎的大概是这一类岩石吧?
  箭上弓后,用浑身之力拉满弓弦,对准目标射去。
  箭果然射中老虎——可是,老虎却连动都不动一下。感到讶异的李广遂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才发现原来是一块岩石。不过,他射出的箭确确实实插入这块岩石中。
  箭居然能插到岩石上!
  李广再一次取箭上弓,同样拉满弓弦,射向这块岩石。结果,箭一射到岩石,就被弹回。重复数次,结果也都相同。
  这是因为认定目标是老虎,在集中意志的状况下所产生的不可思议力量吧?
  这有名的“以箭射石”故事的主角,正是潦倒时期的李广。
  虽然以狩猎和喝酒打发着过日子,但心境并不是悠然自得的。
  一天,在朋友家喝酒喝到很晚,带着随从回家的途中,来到霸陵亭。亭是行政单位之一,以十亭为一乡,也就是宿驿。这时候,同样酒醉的亭尉(派驻军官)对李广喝道:“你到哪里去!”
  在这个时代,夜间行路是被禁止的。城门在入夜后就关闭。由于乡下没有城门,所以比起城市来,夜间禁止行路之事,在执行上较为宽松。
  “这位是以前的将军李广阁下。”
  听到李广的随从说这句话时,喝醉酒的亭尉反而用更大的声音喝道:“规定就是规定,连现任将军都不准夜行!何况你是下了台的将军,跩什么呢!”
  李广主从不得已在霸陵宿驿简陋的办公室过了一夜。
  “哈!我是下了台的将军……”李广再度为自己的际遇叹气。
  比起运气不佳的老将李广,年轻的卫青则是福星高照,一切顺利。
  卫青初次参战立大功的第二年,他的姐姐终于喜获麟儿。
  武帝这时二十九岁。虽然他已有好几个女儿,获得男儿倒是第一次。他的喜悦程度当然是难以言喻的。
  “太好啦!太好啦!”武帝不知说了多少遍这句话。出生的男孩非常健康,帝王获得后嗣的喜悦,应该远较一般老百姓为大吧。
  卫子夫终于坐上陈氏被废后空了两年的皇后宝座。
  这件事情当然也遭到些许反弹。理由是卫子夫的出身过于低贱。但武帝想做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抑止。武帝伤脑筋的,只是如何巧立名目罢了。
  ——母以子为贵。
  所幸儒教教条中有这么一句话:皇太子的母亲当然应该是皇后。
  卫子夫生皇太子而被立为皇后是元朔元年春的事,而到这一年秋天时,北方战事又告急。
  原来是二万匈奴骑兵入侵汉领域,杀死辽西郡太守等两千乡人。辽西郡系自河北省北部到辽宁省西部的地域,现在的北京一带则为渔阳郡。渔阳郡有韩安国以材官将军身份驻屯在那里。材官将军是步兵军团团长。韩安国是曾做到副丞相御史大夫的人,马邑之役时则为总司令官。他的身份后来次第被贬,这时候只是一军之长而已。
  有人左迁,有人则荣升。年轻卫青这次再度以车骑将军身份,率领三万骑兵由雁门出发。结果,他长驱进兵至西方陇西,杀敌数千,并且获得家畜数十万头。由于他的活跃,过去属匈奴领土的地方被汉纳入,并以“朔方郡”为名。
  卫青因第二次的功绩而被封为长平侯。
  在渔阳的材官将军韩安国听信俘虏说的“匈奴已远去”而疏于防备,结果吃了一次大亏。武帝听到此事后,将韩安国改调至右北平。右北平是所谓的热河地区,比渔阳更接近边境。他是越贬越下。对曾在中央爬升到副丞相地位的韩安国而言,这真是情何以堪呀!
  韩安国变得闷闷不乐。由于已入老境,所以很想提出辞呈,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有在东方边境,静静看着后辈卫青在西方以破竹之势扫荡匈奴,战果辉煌,并且逐渐晋升。
  这是一段非常难熬的过程。他因积郁成疾,生了一场大病,最后咯血而死。这是他被调右北平后数月之事。
  右北平是东端国境,也是重要据点。这个地方的太守非任命极优秀的人物不可。
  右北平太守的继任人选事宜迟迟未见决定。
  “虽然那人已经年迈,但看样子,除了他以外没有第二个人选吧?”武帝道。
  “好像只有这个选择。”丞相以下众臣都表赞成。
  他们所谓的“他”,指的就是由雁门出发攻讨匈奴失败、被俘后脱逃的李广。理当被问死罪的这位老将以金钱赎罪,得免于死,被降为庶人后,以狩猎和饮酒度日。而老将军却没有消失,他的复出较预期更快。
  “老朽已年迈,何况是一度有罪的人,尚请皇上将此事作罢。”李广依照惯例做了形式上的谦辞。像这样的时候,即使心里再怎么渴求,表面上却必须辞退,这是一般的惯例。
  “你看!到头来还不是有求于我吗!”李广内心沾沾自喜。
  在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下,固辞不遂,不得不接受新职——他采取的是这个形式。
  李广复出为右北平太守。
  “勅命不敢不听,谨此拜受。但为了遂行职务,恳请准予自行指名数名幕僚。”
  李广于赴任之际,提出此项申请。
  这也是当时的惯例。想要偕同心腹部属前赴任地,而这些人都有现职,可否将他们调职?——他请求的是这一点。
  ——想要几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带去吧!
  武帝也依照惯例准其所请。
  李广决定从中央及其周边挑出数名有可能成为自己心腹部属的人,前赴任地。而他指名的人员中,只有一个人不属于他的派系。
  这个人正是那名霸陵亭尉——于深夜对李广大喝“前任将军跩什么”并且把他拘留于简陋场所的那个人。
  李广绝没有忘记那一次所受的屈辱。一个人在不遇时情感最为尖锐。他是在这样的时候受到侮辱的。想到当时的情形,他就有浑身血液逆流的感觉。
  前赴任地,由长安出发来到霸陵附近时,李广拔剑对这名霸陵亭尉命令道:“你到外面来!”
  亭尉脸色铁青,脚步踉跄地走到外面来。
  李广手执的剑,在夕阳的映射之下染成血红。剑光一闪——
  霸陵亭尉的头颅当场滚落地上。
  阅读李广传记,我们都同情他坎坷的一生。但读到他斩杀霸陵亭尉的这一段时,不免对他生起反感。
  一个人在走霉运时,最容易显露兽性——不是吗?
  
第五十三章 时运不济
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262
 匈奴惧怕李广。李广成为右北平郡太守后,匈奴不敢侵犯这个地方达数年之久。汉之飞将军——匈奴人如此称呼他。
  实际上,匈奴之所以暂时停止蠢动,不只是害怕李广,另一方面也因自己内部起了纷争。
  匈奴王军臣单于之死是元朔三年之事。
  军臣单于之弟伊稚斜遂自称单于,攻打军臣单于之子于单。一场叔侄斗争于焉发生,结果于单被打败,亡命至汉。
  张骞在这一年回国。
  在现今敦煌附近,往昔有过一个名叫月氏的国家。关于“月氏”,可谓诸说纷纭,依据一般的看法,这大概是属于斯基泰系民族。由于受到匈奴之袭击,月氏王被杀,月氏之民被迫向西方逃离。
  匈奴之单于(王)杀害了月氏王,并以其头颅作为酒杯。这对月氏而言是莫大的屈辱。所以,被赶至西方的月氏国人民,无一不发愤图强,矢志报仇。
  武帝因此决定与月氏联盟,合力攻讨匈奴。张骞就是在这个目的之下被派遣的使者。
  然而,要到月氏国,非经过匈奴领域不可。张骞率领一个名叫甘父的匈奴人以及百余名部下从陇西(甘肃省)启程往西,结果一下子就为匈奴所擒。
  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对张骞道:“想到月氏国?月氏国在我国的那一边,你以为我会准许你们通过此地吗?你想想看,如果我要派使者到越国,汉皇帝会准许我的使者通过汉吗?同样的道理,你别想通过我的国土。”
  越乃泛指中国南方。
  张骞在匈奴被扣留达十数年之久。匈奴替他成亲,并生下孩子。虽说被扣留,实际上接受的是客卿待遇,连家庭都建立了起来,张骞因此装出对现状非常满意的样子。
  “没想到在此地得到妻儿,本人已心满意足。”
  张骞逢人便说这句话,实际上这是为了使匈奴心生大意的计策。果然,匈奴对他的看管越来越松弛。后来,在一个机会下,他成功地和家人、甘父和部分部下逃出匈奴国。
  往西奔跑数十日后,抵达一个叫大宛的国家。这是中亚的菲尔迦那地区。这个国家的国王很会做生意,由于素闻汉土之富裕,因而企图借善待张骞打开日后与汉的交易之途。他特地派向导和通译人员,经由康居国,送张骞至月氏国。
  被匈奴由敦煌地区赶出的月氏人民,在西方找到的安身立命之处是奥古塞斯河之北——现时乌兹别克共和国之布哈拉至撒马尔罕的一片富庶沙漠绿洲。他们更征服了在阿富汗北部的大夏。
  这一带的土地相当肥沃,附近更无强敌。他们对现状非常满意,逐渐丧失了对匈奴报复的念头。
  张骞再怎么怂恿与汉结盟,他们还是以如下理由坚持拒绝:“汉与我们相去甚远,而匈奴并无攻打我们月氏国的迹象。与一方结盟,便形同与另一方为敌。这违背我国的外交方针。”
  滞留一年多,未见结盟成立,张骞只有死了这条心归国。归途中为求慎重,他避开匈奴,走的是藏人之地,但还是为匈奴发现而被拘捕。
  张骞再度为匈奴扣留,大约一年后,军臣单于去世而发生前述继位之争。他遂趁混乱,与匈奴妻子和甘父一起逃回汉。
  这时离最初出发已十三年。百余人的一行中,回来的只剩两个。
  虽然未能达成与月氏结盟这个目的,但过去对西方情形只略知一二,由于张骞之行,而进展为大致明了的程度。
  除了张骞亲身走过的土地以外,汉更得知他在当地耳闻的有关条支(叙利亚)、黎轩(亚历山大)以及身毒(印度)等地的事情。
  这位大旅行家后来以校尉身份从军讨伐匈奴。通过长年旅行和滞留匈奴国的经验而熟知水草所在的他,成为汉军不可多得的向导,军队得以行动自如。他因此功受封为博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运气不佳的将军李广与博望侯张骞为了攻讨匈奴,共同由右北平出发。
  这一年,李广的堂弟李蔡为丞相。这是行政机构的最高位阶。李蔡和李广一起长大,两人曾经一同出仕于文帝之下。堂弟李蔡在才华上差自己一大截——李广对这一点知道得很清楚。而李蔡却晋升得非常迅速,现在居然成为丞相!
  “我的运气实在不好!”他又叹息着发出这句牢骚。
  “是不是因为我面相不好的关系呢?”
  他毕竟是当时的人,对面相一时颇为看重,故求助于相学权威。当时有一个名叫王朔的人以“望气”(看气色而判断命运)闻名。李广问此人道:“自从汉与匈奴开启战端以来,我可以说无役不参加。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立过大功。才华明显比我差许多的人却逐一因战功而受封为侯,因对匈奴战争而被封侯的人前后已达数十人之多,我却迟迟没有这个机会。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运吗?”
  对此,王朔反问道:“将军可曾做过亏心事?”
  李广于担任陇西太守时代,曾经说服造反藏族归顺,后来却将这八百余人悉数杀戮。他认为自己做过的亏心事仅此一件。听完李广的告白后,王朔颔首道:“杀害业已归顺的人,此罪非同小可,受报应乃当然之事。”
  与张骞共同出阵的元狩二年之后,对李广而言又是一次噩运。他率领四千骑兵先行出发,张骞则率领一万骑直追其后。
  李广所率领的四千骑兵,为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所包围,全军为之惊慌。李广将数十骑精兵授予跟随从军的儿子李敢,命令道:“你去侦察匈奴阵中情形。”
  李敢疾驱匈奴阵中后,回来报告:“敌军只是为数庞大,不足为惧。”
  通过匈奴大军之中而平安无事,这一点就是最大的佐证,将兵因而相信他的话,认为匈奴军不值得畏惧。
  实际上,匈奴军队是精锐大军,李敢穿越其中而平安归来,完全是靠他的胆识。李广是想借此去除全军之恐惧心。
  李广于是以圆阵对付四万骑敌军包围。
  李广最拿手的是肉搏战。以猎虎为例,他一定要让老虎来到近处才射箭。
  ——越接近越能使对方受到重创。
  这对他来说是自然之理。但从另一观点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李广就因此而常被老虎抓伤。
  这次战役他也是为了等敌军更形接近,故迟迟不发下“射击”命令。等到敌军前来肉搏时,方才下令,虽使对方受到重大创伤,但汉军自己也折损了不少士兵。
  激战两日后,汉军已折兵大半。
  博望侯张骞率领的一万骑终于在这时候出现,匈奴军因而撤除包围后退。
  虽然不算打败仗,但情形差不了多少。主要责任在于未能如期抵达的张骞,这一点应属死罪。张骞遂以巨款赎罪,官爵均被剥夺,降为庶人。
  虽然李广奋勇作战,但以阵亡人数过多为理由,被判“功过相抵”,虽不致问罪,但也未被列入叙奖名单之中。
  “我的运气实在不好!”李广又一次仰天长叹。
  “李广的确有军事才能,不过,他是个扫帚星,这种人绝不能用。”两年后的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于征讨匈奴出发之际,武帝再三交代大将军卫青。
  李广“运道不佳”之事,不是只有他自己在怨叹,连所有的人都知道。
  李广已是年迈之人,内心感觉万分焦躁。他绝不愿自己的一生就如此结束,这样太凄惨了。每次有征战之议时,这位运气不佳的老将军都表示了从军意愿。武帝屡次置之不理,但每次都拗不过他的恳求,最后还是准许了:“你想去就去吧!”虽然如此,武帝对总司令官卫青则不会忘记做前述交代。因为李广的确是个扫帚星!
  李广一心一意想要恢复自己的名誉。打仗是他唯一的生命意义。三个儿子当中,长子当户和次子椒都夭折,膝下只剩幼子敢。这位老将军在家庭方面,也是运气不佳的人。
  这个时代,对匈奴战争的主角已由大将军卫青慢慢变为更年轻的霍去病。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骠骑将军霍去病由定襄出发攻打匈奴时,曾经由俘虏口中听到单于在东方的消息,因而决定到代郡,卫青则到定襄。李广这时候才如愿以偿,以前将军身份出征。
  ——绝不可用李广这个扫帚星。
  武帝如此交代卫青之事,李广当然不知道。
  卫青经由对俘虏的讯问和得自间者的报告,知道单于的所在地后,就决定与中将军公孙敖率兵急速前往。同时,他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走东道。
  东道是极为迂回的途径,途上缺乏水草,在大军行军和扎营上都极为不便。与单于交战时,东道是翼部,不能投入主战场。
  李广对这一点甚表不满:“大将军未免太有所偏袒了。”
  卫青当年被陈皇后所派的人掳走,险些遇害时,带同伙伴前往救他的就是公孙敖。
  两年前,公孙敖与霍去病由北地出击时,两人走不同的路,结果,公孙敖以未能及时协助作战之罪,丧失“合骑侯”这个爵位。卫青这次是有意给予救命恩人恢复名誉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李广格外愤慨。他认为这是假公济私。
  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件事,由于武帝有所交代,所以李广也绝不可能受重用。
  “由前将军担任前锋,这是常理。把我转到东道,这一点恕难接受!”老将军如此据理力争。
  “老家伙这是在怄气。然而,战争绝不容许任何人耍性子。我说走东道,他就得走东道!”
  大将军卫青于是派了幕僚到李广处,传达如下命令:依照指示行事。违抗军令者一律处死。
  李广心不甘情不愿地率兵走东道前进。出发之前,他连到直属长官——大将军——面前报告一声都不肯。
  “这个牛脾气的老家伙!”卫青摇摇头呢喃道。实际上,就这一次作战而言,李广是个累赘。
  或许是不甘不愿出发的缘故吧!李广竟然在途中迷路了。像这样的时候应该由向导带路才对,而发过“塞外如我家庭院”豪语的李广却没有使用向导。
  大将军卫青率领的主力军队虽与单于交战,主要目标单于却逃逸遁走。依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此役中伊稚斜单于在数百名贴身卫队的保护下,侥幸突围逃往西北。匈奴于此役中损失将兵约二万。
  倘若李广未迷途而来到主战场附近,汉军的包围态势应该更为彻底才对。卫青于归途中越过南方沙漠时,遇到了迷路的李广军队。
  虽然单于逃逸,但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击匈奴的战果是辉煌的。这是一场大胜利。
  卫青为了向皇帝做详细报告,要求李广到司令部叙述行军经过。
  年轻时代曾经是奴隶的卫青是个饱经世故的人。这一次他也准备在报告中就李广迷途之事做适宜掩饰,以使老将军免受处罚。不过,这也得李广本人前来说明才做得到。
  李广却认为被召唤是为了责问。
  “我束发以来与匈奴交战达七十余次,今有幸在大将军之下与匈奴交锋,武将之荣幸莫此为甚,而大将军却将我的部署予以调动。更要命的是,我竟然迷途了。天下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或许这是天命!我这年纪一大把的人,还能站在法吏面前接受审问吗!我只有认命了。”
  李广便拔剑当场自刎。
  
第五十四章 憎恶之火
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049
 李广将军自杀身亡后,属下将兵莫不放声大哭。哭的人不是只有部下,连老百姓都为这位运气不佳的武将悲剧性下场而流泪。如前所述,李广将军的长子当户很早就过世。当户酷似其父,是个很有骨气的男子。他过去在宫廷内服勤,隶属禁卫军军官。
  关于李当户,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当时,宫廷里有一个名叫韩嫣的人,名字虽女性化,实际上却是堂堂六尺之躯的男子汉。不仅如此,他更是韩王信的曾孙,乃名门之后。
  韩嫣与武帝有“学友”关系,幼年时期曾经陪伴皇帝读过书。韩嫣与武帝的感情较一般儿时之友更为非比寻常,这一点,整个宫廷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男色”在日本称为“众道”,在中国,似乎没有这个字眼。《红楼梦》中的“男风”一词,史书中的“常与上(皇帝)共卧起”之记载,指的就是这个。
  韩嫣是武帝断袖之癖的对象。如此说来,你或许会幻想他是忸怩作态的男娼,实际上他不仅是骑射高手,同时也学过兵法,是男人中的男人。依恃皇帝宠爱的他在态度上有些骄傲,也就不足为奇。
  ——那个小子很会摆架子,好像根本没有把我们禁卫军将校放在眼里。我真想痛揍他一顿!
  血气方刚的禁卫军官中常有人说这种话。不过,他们只是说说,没人敢真正动手。
  ——实在气不过,但也无可奈何。
  只能说而不能做——他们为这一点而切齿扼腕。
  “好,我来揍他给你们看看!”
  李广的儿子李当户如此扬言,并且等待机会。这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搞不好脑袋会被砍掉。
  一天,韩嫣到霸陵(文帝之陵)茔域,他的佩剑鞘尖碰触了陵垣。
  李当户睹状,立刻扑上前去,挥拳猛打了几下韩嫣的头。
  “有人捣毁陵垣!大家快来逮住这个人!”
  韩嫣不但不敢还手,还铁青着脸没命地逃跑。他必须尽快赶到未央宫向武帝请求饶命。破坏陵域建筑物罪该万死。其实,这件事情应该先查看陵垣是否确实被破坏,但大吃一惊吓得魂不附体的他,一时根本没有余裕想到这一点。
  “是那个牛脾气老家伙的儿子,这不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吗?看情形,大概只有用‘哄’这个方法了……”
  被韩嫣哀求的武帝,于是召来李当户,对他道:“当户,你干得好,朕要大大嘉许你一番。被孔武有力的你痛揍一顿,韩嫣一定吃不消吧?不过,他也不是故意那样的。你已替朕处罚他了,这件事情就此作罢了吧。”
  结果,李当户算是白白占了便宜。
  李当户较父亲李广先死。他去世时,妻子正怀有身孕。生下来的孩子取名为陵。
  李陵后来成为不亚于祖父的武将。可与祖父匹敌的不只是武艺,就连运气不佳这一点,也犹有过之。
  《史记》作者司马迁由于为这位悲剧将军李陵败战辩护而被处宫刑,这是后来的事情。
  成为代郡太守的李当户之弟李椒也较父亲先去世。李广死后,剩下的只有幼子李敢。
  李敢的勇猛程度已如前述。
  元狩四年之役,李敢与父亲分别出征,归属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军队。他这次在战场的表现格外令人刮目相看。
  这一年的战役,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分两路,各有辉煌战绩,其中后者的战果较前者为大。
  霍去病与匈奴左贤王之军交战而使对方损失七万余兵,卫青的战果则不足两万,相差达三倍以上。
  战后论功行赏时卫青未受加封,霍去病则加封五千八百户。卫青的部下未有一人受封为侯,而霍去病的部将中受封为侯者有五人,两名原本已为侯者则受加封。
  李敢立下了夺左贤王鼓旗的殊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