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情感智商

_11 丹尼尔(美)
较小的人有27%感冒,压力最大的一群则高达47%,这显示压力的确会削弱免疫系统。虽然这项实验
只是证实了大家长久以来的观念,但因为提出科学根据而具里程碑的意义。
另一种实验是请一对夫妻在三个月内每天记录情绪变化,结果也发现某种规律:一连串特别不快的
事件后三、四天,他们常会感冒或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一般感冒病毒的潜伏期正好是三、四天,显
示他们在心情最低落时抵抗力特别低。
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皮疹病毒,唇边型与生殖器型皆包括在内。感染者病毒会潜伏在体内,不定时
发作。我们可藉由血液中皮疹病毒抗体的量追踪病毒的活动情形,研究人员追踪发现,正值期末考试
的医学院学生、刚离婚的妇女、家中有阿兹海型痴呆症者的人都有皮疹病毒复发的现象。
焦虑对健康的危害不只是降低免疫力,有些研究显示对循环系统也会有不良的影响。经常怀有敌意
或易怒的男性罹患心脏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对女性最致命的情绪则是焦虑与恐惧。史丹福大学医学
院研究过去时1000余名患过一次心脏病的男女,发现二度复发的女性显著有较严重的恐惧与焦虑现象。
其中很多人的恐惧已到了影响生活的程度,通常在第一次心脏病发后便不再开车、辞掉工作或足不出
户。
有些因工作太繁重或家庭事业能兼顾,蒙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一项研究便将这种心理总是对
生理的挫伤做了精微透彻的剖析。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蒂芬·梅纳克曾让三十名自愿者在实验室接受
让人充满焦虑的艰难挑战,同时观察血液中三磷酸腺苷酸的变化,这种由血小板分泌的物质可能使血
管产生变化,引发心脏病或中风。结果发现实验者在巨大的压力下三磷酸腺苷酸与心跳血压都急剧升
高。
可以想见工作压力大的人在健康上所受的危害最大,尤其是工作要求高但周边资源又非自身所能控
制者,譬如说巴士司机便有较高比例的高血压情形。有一项研究采样板569位直肠结肠癌患者及另一
个比较组,发现前十年在工作上有过严重的人,罹患直肠癌的机率比其他人高出五倍半。
负面情绪的影响既是如此巨大,可直接减除压力的松驰技巧,在临床上便被广泛应用来治疗多种慢
性病,诸如循环系统的疾病、糖尿病、关节炎、气喘、肠胃疾病、慢性疼痛等等。不管是任何疾病,
只要病况会因压力或情绪恶化,协助病人松驰与平静都有帮助。
沮丧的代价
她的病诊断来是转移性乳癌,她还以为几年前的手术已完全治愈。医生已提不出什么有效的治疗方
法,化学治疗至多只能让多活几个月。可以想见她的心情非常沮丧,严重到几次去看医生都忍不住痛
哭失声。而医生每一次的反应都一样:请她立刻离开。
这位医生的冷漠当然伤透了病人的心,姑不论这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对病人的情绪置之不理是否会
使其病情恶化?当然,对这种病入膏肓的病人而言,任何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恐怕都微乎其微。虽说上
述这位妇人的沮丧必使其最后的岁月更加黯淡,在医学研究上担忧对癌症影响尚无定论。但除了癌症
以外,若干研究显示沮丧对很多疾病都有影响,极可能使病情恶化。也有愈来愈多证据显示,一个沮
丧的重病患者会增加治疗上的困难。
其中的一大困难是沮丧的症状(没有食欲、全身无力等)可能被误认作其他疾病,尤其缺乏精神诊
断训练的医生更易犯错。当然误诊的结果是病患难与共的沮丧问题未获解决,进而益加恶化,甚至可
能会增加重病患者的死亡的机率。
曾有医生追踪影100名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发现十三名抑郁症者中,十二名在第一年内死亡,其
余87名中有34名两年后还活着。再以洗肾病人为列,严重抑郁症者最可能在两年内死亡,对这种病
人而言,以抑郁症预测死亡率的准确度高于任何因素。此处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不是生物上的,而是心
态的问题。抑郁症者对医嘱较不配合,譬如说对医生规定的饮食阳奉阴违,便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心脏病似乎也会受抑郁症的影响。一项研究追踪2832位中年男女长达十二年,发现经常觉得无助
的绝望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机率较高。以抑郁症最严重的3%的人,与毫无沮丧的人比较,前者死于心脏
病的机率高出四倍。
沮丧似乎对曾患过心脏病的人威胁特别大。有人研究过因第一次心脏病在蒙特娄医院住过院的病
人,发现抑郁症者在半年内死亡的机率高出许多。其中八分之一属于严重抑郁症者,其死亡率高于其
他同类患者五倍之多,这几乎与左心室功能异常或有过多次心脏病史等因素的死亡率相当。抑郁症会
成为这么可怕的心脏病杀手,一个原因可能是会影响心跳的规律性,使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机率大为得
高。
抑郁对臀部骨折患者的复原也有影响。一项研究以数千名老年患者为对象,在她们入院时先做精神
状况的评估,发现抑郁症者住院日数平均多出八天,恢复走路能力的机率只有其他患者的三分之一。
但这些抑郁患者只要同时接受精神治疗,便较不需要物理治疗,出院三个月再入院的机率也减少许多。
以耗用全美10%医药资源的重病患者而言,多半身兼数病,如心脏病加糖尿病,而其中约有六分
之一有严重的抑郁症,接受精神-治疗者每年卧病日数自七十九日减少至五十一日,轻微抑郁症者则自
六十八日降至十八日。
快乐的医学效益
由上面的资料我们知道,愤怒、焦虑与沮丧在临床上确实造成负面的影响。经常性的愤怒与焦虑会
增加患病的机率,沮丧也许不会增加患病的机率,却极可能影响复原的速度,增加死亡的危险,尤其
是病情严重的患者。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危害健康,反过来说,下面的情绪多少也有利于健康。这当然不是说正面的情绪
可以治病,或是说常笑保持乐观就可扭转严重的病情。正面的情绪的优点或许并不明显,将研究对象
放大还是可从影响疾病的复杂因素中抽丝剥出,找出正面情绪的作用力。
悲观与沮丧一样付出医药上的代价,而乐观则有一定的帮助。一项研究针对性122名患过一次心脏
病的人为对象,评估他们的悲观或乐观的程度。八年后发现,在最悲观的确25人中死亡的有21人,
而最乐观的25人只有6人死亡。以心态预测存活率的精确度高于任何因素,包括初次心脏病的严重性、
动脉阻塞的情形、胆固醇、血压等。另一项研究是以接受动脉分流手术的病人为对象,发现较乐观的
人复原较快,手术时与手术后引发并发症的机率都比悲观的病人少。
对未来的希望也有且于改善病情,因为希望使人较能忍受病痛和其他痛苦。有人研究过因脊椎受伤
而瘫痪的病人,对未来愈是怀有希望的人恢复的情况愈好。对这类病人而言,希望是很重要的复原指标,
因为这些人多半在青春年华因意外而终生瘫痪,将来在身体及生活上能恢复到何种程度,患者的情绪
反应影响至巨。
心态对健康会造成影响有机种解释,一种目前尚未被证实的说法是悲观会导致抑郁郁,降低免疫力。
另一种说法是悲观者较不爱惜自己,有些研究发现悲观的人较常抽烟喝酒,较少运动,也较不注意自
己的健康习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乐观者的生理状态确实有助于抵抗疾病。
人际关系的医疗价值
现在我们要讨论影响健康的最后一个情绪因素:寂寞。二十余年来相关研究涵盖的对象超过三万七
千人,一致显示孤立会使患病与死亡的机率加倍,这里所说的孤立是指没有亲近的人或可倾诉心事的
对象。根据一九八七年《科学》刊物的一篇报道:“孤立对死亡率的影响相当于抽烟、高血压、高胆固
醇、肥胖、缺乏运动。”抽烟增加死亡率的系数仅1.6,孤立则高达2.0,显然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孤立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的影响大。孤立的男性死亡率比拥有紧密人际关系的男性高出二至三倍,
女性则仅高出一倍半。这个差异可能是因为女性的人际网本来就比男性亲密,知交一二对女性的意义
可能远大于男性。
孤独又不同于孤立,有些人总是独来独往或是只有好友几人,却活得健康满足。真正危害健康的是
疏离与寂寞的主观感受,现代人偏好看电视式的静态娱乐,再加上传统的社交聚会逐渐式微,这方面
所受的威胁格外显著,也难怪美国一些互助团体受到欢迎。
以一项针对一百名骨髓移植病患的研究为例,自觉获得配偶与亲友强烈支持的病患中,移植两年内
的存活率是54%,缺少亲人支持的则仅20%。再看看老年心脏病患的研究:生命中有两人以上作为情
感支柱者,病发后存活率一年以上的机率,是缺乏支柱者的两倍。
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一九九三年问世的一研究,研究方法是以居住在瑞典越特堡、且出生于
一九三三年的男性为对象,免费为他们做健康检查(共57人)。七年后再追踪这些人的情况,结果有
41人死亡。
压力沉重的人死亡率比生活平静的人高出三倍,而造成沉重压力的原因很多,包括严重的财务危机、
工作不稳定或被迫离职、卷入法律纠纷或离婚。这些人在接受健康检查的前一年内,如果遭遇这些问
题中的三项以上,便可极准确地预测他在未来七年内的死亡机率,准确度超过高血压、血中高浓度的
三酸甘油脂或胆固醇等因素。
但对于拥有紧密人际网的人而言,压力与死亡之间便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人可以倾诉,可以寻求
慰藉、协助与建议,生命的磨难与挫折便不致造成致命的威胁。
人际关系的质与量似乎同样重要,负面的人际关系也会危害健康,譬如说夫妻吵架便会减弱免疫力。
锇亥俄大学心理学家卡西波研究大专住宿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室友之间彼此愈不喜欢的愈容易感
冒,看病的次数也较多。卡西波对我说:“对健康影响最巨的似乎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人,也就是每
天见到的人。这些人对你愈是重要对你的健康影响愈大。”
情感支柱的治疗力量
《罗宾汉历险记》的主人公曾对他的追随者说:“心情吐露你们的烦忧吧,畅所欲言能解千愁,就
像犯滥的洪水心要溃堤。”这个传说中的英雄似乎深谙养成生之道,而倾吐心声确是一帖良药。南卫理
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潘纳贝克为此提出科学证据,他以实验证明,让病人说出最困扰的事情确实有
助治疗。他的方法很简单,在五天的时间内,请实验者每天花十五到二十分钟写下“一生中最痛苦的
以验”或是当时最烦忧的事等等,写下的东西实验者可自行保留。
这简单的自白确有惊人的效果:提高免疫力、未来半年减少病假次数以及改善肝酵素的功能。而且
自白内容愈是充满困扰不安,免疫功能心头幅度愈显著。实验发现最有益健康的诉苦模式是:先表达
深刻的悲伤、焦虑、愤怒等,之后数天慢慢组织成一篇陈述文,从痛苦中找出意义。
这个过程的确很像心理治疗,事实上,很多研究显示,病人如同时接受身体与心理的治疗,效果比
单独接受身体的治疗要好。
谈到情感支柱在临床上的效果,史丹福大学医学院设计的末期移转性乳癌患者互助团体,是最典型
的例证。这些妇女做过手术或其他初步治疗后,癌细胞又移转到其他部位。到这个地步,死亡只是迟
早的问题了。研究结果发现,每周参加病友聚会的末期乳癌患者存活时间是未参加者的两倍,这项结
果使主持该研究的大卫·史必哥与医学界同感震惊。
所有的妇女者接受同样的治疗,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参加聚会,向同病相怜的人倾吐内心的恐惧、
痛苦与愤怒。通常这是他们唯一可以畅谈心声的地方,因为亲友都不敢谈及他们的病情与死亡的阴影。
未参加聚会的病患平均在十个月内死亡,参加的人则平均多活了三十七个月,这是任何药物或治疗方
式无法做到的。纽约史凯纪念医院肿瘤笠心理治疗主任医师吉米·哈兰认为,所有癌症病人都应参加
这类聚会。如果有一种药物能达到这种延长寿命的效果,医药公司早已挤破头争相生产了。
医护工作与EQ
医师发现我司法尿中有血,要我做进一步检查,检查前先为我注射放射性染剂。我躺在平台上,头
顶的X光机器照射染剂通过肾脏与膀胱的情形。陪同我的是几日前来访的一位医师好友,他坐在旁边,
和我一起看着X光机器旋转到一个新的角度,定位后发出“喀力”的照相声,如此重复数次。
检查共耗费一个半小时,最后一位肾脏医师匆匆走进来,简短自我介绍,随即离开去看X光片,
后来也没有回来告诉我结果。
走出检查室时我们碰到那位肾脏医生,我因为检后有些头晕眼花,也忘了提出自己想了个早上的问
题。倒是我的朋友记起来问他:“医生,我朋友的父亲死于膀胱癌,他急于知道X光是否显示任何癌症
的迹象。”
医生极简短地回答:“没有异常。”便匆匆离去。
像我这种满腹问题口难开的情形,每天都在无数的医院重演。一项研究显示,每位病患看医生时平
均有三个以上的问题要问,但最得到解答的平均只有一个半。这充分显示医疗界对病患的情感需求有
多忽略。问题未获解答的结果是疑惑、恐惧、夸大的悲观思想,导致病患对不了解的治疗不肯全力配
合。
医界只要有心改善,方法很多。譬如说,定期提供病人与其病情休戚相关的资讯。现在有些机构便
提代电话咨询服务,根据询问者的病情提供完善的电脑相关资料,让病人在做决定时具备与医生较接
近的知识。另一套程式设计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教导病患提出适当的问题,以确保病患心中的疑惑都能
获得解答。
患者在面临手术或痛苦而不了解的检查时总是充满焦虑,这也是医护人员关切其情绪的最佳时机。
有些医院设计有手术前指示,教导病患消除恐惧与不适。具体的方法凶手教导病人放松的技巧,手术
前尽量详细回答病人的疑问,以及复原时的确切情况。结果证明成效斐然:病人复原速度平均提早二
至三天。
住院病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孤单无助,有些医院开始设计家庭式病房,让家属像在家里一样烹饪及照
顾病人。讽刺的是,这在第三世界是行之有年的惯例。
松驰训练可帮助病人减轻病痛或使病情恶化的情绪,麻塞诸赛州大学医学中心的压力减轻中心是个
中典范,他们为病患提供为期十周的专注与瑜珈练习,重点是注意情绪的波动,每天做深度松弛的练
习。有些医院会在病人观赏的电视上放映教学录影带,对饱受病痛的患者而言,这实在比一般医院放
映的连续剧有益多了。
另一位医生狄恩·欧尼许为心脏病患设计的一套练习也以松弛及瑜珈为重点,同时搭配低脂肪餐。
原来严重到必须进行冠状动脉分流手术的病人,经过一年后动脉栓塞的现象有明显改善。欧尼许告诉
我,松弛训练是这项计划的关键,采用的也是所谓的“松弛反应”原理,亦即因应压力引发的生理现
象反其道而行。
此外,如果医护人员具备同理心,懂得倾听与沟通的艺术,更有助于发挥医疗效果。但首先医护人
员要了解他们与病人的良好关系攸关的治疗效果。如果我们的医学教育能将基本的EQ列入,特别是
着重自觉、同理心与倾听的艺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才会更容易培养。
关怀的医学
目前为止我们只是迈开一小步,医界要有开阔的视野,充分了解EQ的影响,下面两项重要的科学
论点应铭记在心:
一、 一、 协助人们管理负面的情绪可预防疾病发生:已有证据显示,长期抱持负面情绪,对
健康的危害与抽烟无异,那么帮助人们处理负面情绪就好像说服一个老烟枪一样有益。要广
泛扩大这种效益,最好从小灌输基本的EQ技巧,使之成为一生的习惯。另一个着重教导的
对象是年届退休的人,因为情感是否稳定是影响老年人衰老速度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族群则
是所谓的高危险群:穷人、单亲职业妈妈、高犯罪率地区的居民等,这些人每天都处在极大
压力下,协助他们处理压力造成的情感问题有助于预防疾病。
二、 二、
三、 三、 对身体患病的人同时付出心理上的关怀,非常有助于病人的复原:这里所说的人性
化医护不只是口头上的安慰,但今天的医疗制度有很严重的盲点。尽管愈来愈多的资料显示,
关注病人的情绪需求有实质的效益,脑部情绪中枢免疫系统的关系也已获得证明,很多医生
仍抑持怀疑的态度,斥之为无关紧要或道听途说,甚至认为只是少数人的夸大其词。
四、 四、
虽然说病人对人性化的医疗需求日殷,而悉心奉献的医护人员也并非没有,今天的医疗界却有日益
商业化的倾向,人性化的医疗品质更不知何日才能实现。
事实上,关照病人的情绪需求是符合商业利益的。首先是节少成本,原因是可以预防或延缓疾病的
发生,帮助病患提早康复。根据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与西北大学对臀部骨折的年老病人和研究,如果
病人在一般整形治疗之外再加上抑郁的治疗,平均可提早两天出院,总计近百名病患可节少医疗支出
97361美元。
这样的身心双重照顾当然也让病患更满意。在未来的医疗市场中病患将有更多的“医疗产品”可以
选择,对医疗品质的满意程度当然会影响选择。
最后还有医疗道德的考量。《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一九九三年有一篇文章,提到某医学报告说抑郁
使心脏病患死亡率增加了五倍。文章评论道:“显然爷郁与孤立使心脏病患成为死亡的高危险专利号,
治疗时如果不考虑这两面三刀项因素实在是不道德的。”
今天我们应该正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推广人性化的医疗制度,帮助病人提早康复。一位病人曾写一封公开信给
他的外科医生,信中说:“同情不只是象征性的支持与鼓励,更是治病的良药。”这句话确实值得医界深思。
第四部 改变的契机
第十二章 家庭的试炼
下面是一则小小的家庭悲剧。卡尔与安妮正在教五岁的女儿露丝玩电动玩具,但他们过度热心似乎
造成女儿的困扰,只听到一连串相互矛盾的指示。
“向右,向右……停,停!”母亲的声音愈来愈焦躁。露丝咬着唇,两眼盯着屏幕,努力遵照母亲
的指示。
“你走歪了……快向左!向左!”父亲卡尔也下达一串急促的指令。
同时母亲无可奈何地翻了个白眼,大叫:“快停!快停!”
露丝发现父命与母命都无法圆满遵从,小脸崩得紧紧的,眼睛一眨,泪水就要掉下来。
父母却未看到她的眼泪,自顾自吵了起来,母亲气急败坏地对父亲说:“她按钮按太慢了。”
露丝的眼泪慢慢垂下脸颊,但父母两人似乎都未察觉.露丝用手抹去泪水,父亲叫道:“快把手放到按
扭上……要准备射击了。好,开动!”母亲也一边呐喊:“好,移动一点点就行了!”
这时候的露丝却已孤单无助地轻轻啜泣起来。
小孩子往往在这种时候学到深刻的教训,以露丝而言, 这个痛苦的经验告诉她,父母都不关心她
的感受。如果童年时期一再重复相似的经验,将会在孩子心上烙上一生难以磨灭的情感讯息,甚至因
此决定一生的方向。家庭是我们学习EQ的第一所学校,在这个亲密的熔炉中,我们学到许多基本讯
息,诸如我们的自我观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觉,是否有改变的可能,如何判断
别人的情绪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这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透过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还凶手间接观察
父母的行为彼此相处之道。有些父母天生是情感的导师,但反面教材也不少。
无数的研究显示,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对子女的情感生活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但真到最近才具
体的科学证据,EQ高的父母对子女有很大的帮助。小孩子多半擅于察言观色,对家庭中细微的情感动
态相当敏感。夫妻的相处之道对孩子影响甚巨,父母直接对待子女的方式当然更不用说了。华盛顿大
学的卡洛·胡文与高特曼等人曾就教养子女的方式研究夫妻的互动,发现善于处理婚姻关系的夫妻,
最能够协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起伏。
参与研究的家庭必须在孩子六岁大及十岁大时接受观察,观察的重点凶手夫妻的交谈方式,父母教
导孩子玩电玩的情形……看起来只是日常琐事,却清楚泄露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暗流。
有些父母就像安妮与卡尔一样,都是命令式的,很快失去耐性,不耐烦地提高声音,有的甚至会骂
小孩笨,其中的轻蔑与厌烦正是许多婚姻根基日益腐蚀的主因,但也有的父母极具耐心,能协助孩子
用他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而不会动不动抬出父母的权威。这种亲子电玩时间简直是测量父母情感模式
的温度计。
观察发现最常见的三种不良模式是:
完全忽略型:这类父母多视小孩的负面情绪为令人烦心的芝麻琐事,过一会儿就没事,却不懂得利
用这个机会拉近亲子关系,或教导孩子处理情感的方式。
太自由放任:这类父母确实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但又放任孩子自行处理,即使是暴力发泄也无妨。
他们和第一型父母一样,鲜少尝试进一步教导孩子选择其他反应方式,只希望平息孩子所有不愉快,
甚至会贿赂孩子不要生气或难过。
轻视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这类父母通常言词刻薄,处罚严重。譬如说会禁止孩子有任何愤怒的
表现,丝毫发怒的迹象都会惹来责罚。如果孩子会为自己辩护,父母的典型反应是:“你敢顶嘴?”
但也有的父母会利用孩子情绪不佳的机会,上一课初阶情绪管理。他们懂得重视孩子的感受,努力
去了解前因后果(你生气是因为小明伤你的心吗?),进而协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平抚情绪(与其打小
明,你何不先自己玩玩具,等心情好了再和他玩?)。
父母亲要成为适任的情感教练,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EQ。譬如说小孩要学习的第一课是分辩不同
的感觉,身为父亲的如果无法分辨自己的悲伤情绪,又如何教导孩子区别失落的悲伤、看一曲悲剧的
悲伤以及亲近的人发生不幸的悲伤。此外当然还有更进阶的课程,譬如说告诉孩子愤怒常源自被伤害
的感觉。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他们需要的情感教材也要跟着调整。第七章提过,同理心从婴儿期就开始学习,
方法是由父母做出和孩子的感受同步的反应。有些技巧可以在交友的过程中慢慢磨练,但父母的适当
引导可让孩子提早充实EQ的基本条件,包括学习认知、管理、驾驭自己的感觉,培养同理心,人际
关系的处理等。
父母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非同小可,前述的华盛顿大学研究小组发现,比较处理情感较擅长及较拙
劣的父母,前者的亲子关系较和谐,情感较浓,也较少磨擦。不仅如此,这些孩子也较善于处理自己
的情绪,较懂得安抚自己,也较少产生负面情绪。从生理上来看,这些孩子较常处于放松状态,压力
荷尔蒙及其他情绪激昂的生理指标都较低,第十一章已说过,这种模式如果能持续一生,对健康很帮
助。其他还有很多社会性的优点,比如这些孩子在同僚间人缘较佳,在老师眼中社交能力较优越。父
母与老师都认为这些孩子较少有行为上的问题(粗鲁好斗等)。最后还有认知上的优点,就是较能集中
注意力,因此学习能力较好。以IQ相当的六岁孩子做比较,父母较善于做情感引导的孩子,到三年级
时数学与阅读能力都较好,足证教导孩子情感技巧不仅是人生的修养,也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洋洋
洒洒罗列下来,证明有一个善于引导情感修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是全方位的。
从心做起
父母的引导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发挥影响力。知名的哈佛小儿科专家贝瑞·布雷佐敦以一个简单的
测试婴儿的人生观。他拿两块积木给八个月大的婴儿看,告诉他如何拼在一想。乐观的婴儿对自己的
能力充满信心,他的反应是:
拿起一块积木来咬一咬,拿到头上前后磨擦,然后丢到桌上,看看你会不会帮他捡起来。等你捡起
来了,他才愿意完成拼积木的任务。最后他会仰头看着你,明亮的眼睛仿佛在说:“赞美我的聪明吧!”
这种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受到大人的赞美与鼓励,面对人生的挑战自是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是来自
一个黯淡、混乱、没有关爱的家,孩子拼积木时便显得毫无信心。事实上他们完全听得懂指示,也可
以拼得很好,但做的时候就是垂着头丧气得很,仿佛在说“我根本不够好。你瞧,我要搞砸了。”这种
小孩未来往往抱持失败主义的人生观,从来不期待老师地鼓励或注意,也不认为学校会有任何乐趣,
最后甚至中途辍学。
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孩子极小的时候便开始成形。布雷佐敦指出:“父母要知道如何能引发孩子
的信心、好奇心与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孩子了解自我的极限。”这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是一大助力。他
的建议是有科学根据的,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学龄前形成的情感特质相当程度地影响进入学校后的
表现。第六章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五岁大的孩子如果能克制一次拿两个糖果的冲动,十四年后入学测
验的成绩可比别人高210分。
虽然孩子的EQ在整个求学阶段会持续发展,但EQ的形塑开始得极早,后期的增长皆以此为基础。
诚如第六章所铺陈的,这基础也是所有学习行为的根本。美国临床婴儿计划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要
预测孩子在校表现的标准,不是看小孩累积多少知识,或比别人更早具备新闻记者能力,而是看其他
情感与社会性因素,诸如是有否有足够的自信与好奇心,是否知道何种行为较恰恰相反当并能克制不
当行为的冲动,能够耐心等候、遵从指示及向老师求助,与其他孩子相处时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
该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在校表现不佳的学生都缺少上述能力的一项以上,不管是否有学习障碍之类
的认知困难都一样。而且这是个相当普遍的问题,美国某些州将近五分之一的孩子升不上二年级,之
后落后得更加厉害,渐渐地变得丧失信心,愤世嫉俗,经常闹事。
学习能力是切知识的基石,也是决定孩子在校表现的根本原因。上述报告列出七种学习能力的基本
成份,全部都与EQ有关:
一、 一、 自信:感觉能驾驭自己的身体、行为与周遭世界,想信只要努力就很可能成功,也相
信大人会得供协助。
二、 二、
三、 三、 好奇:认为探索世界是好的,而且可带来乐趣。
四、 四、
五、 五、 意图:有发挥影响的意愿、能力与毅力,具体而言就是一种能力与效率感。
六、 六、
七、 七、 自制:具有与其年龄相称的自我控制能力。
八、 八、
九、 九、 人际关系:能与人达成起码的互相了解,据以建立人际关系。
十、 十、
十一、 十一、 具备与人交流观念及感受的意愿与能力,首先必须能信任别人,且从人际交往(包
括与大人的交往)中获得快乐。
十二、 十二、
十三、 十三、 合作:能够在个人需求与团体活动之间取得均衡。
十四、 十四、
孩子初上学校是否具备这七项能力,与父母及幼稚园老师是否教导基本的EQ很关系。
打好EQ的根基
假想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半夜三点醒来开始啼哭,母亲赶快将他抱起来,小宝贝满足地躺在母亲怀
里吃奶,母亲慈爱和眼神仿佛在告诉他,即是三更半夜被吵醒,母亲看到他还是满怀喜悦。半个钟头
后,婴儿满足地沉入梦乡。
再假想另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也是半夜三更起来啼哭,碰到的却是个心烦气躁的母亲,因为她刚和
先生吵完架,才睡了一个钟头。母亲匆匆抱起小孩说:“你给我安静点,我已经快受不了了。拜托,赶
快睡行不行?”小婴儿必然立刻感受到气氛的异样。婴儿吃奶时,母亲根本不看他,只是木然望着前
方,脑中还在反思先前吵架的情节,愈想愈气。婴儿感受到母亲的僵硬,跟着崩紧起来,吸奶的动作
也停了下来。母亲说:“只吃这么一点点?不吃就别吃。”接着便匆匆把婴儿放到床上,自顾去睡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