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名人传记《歌德传》

_3 汉斯・尤尔根・格尔茨 (德)
结果默尔克很欣赏而赫尔德却提出了不客气的批评。
1773年改写本出版,它无疑比初稿大大前进了一
步,不仅人物性格更鲜明、戏剧效果更强烈,而且依
照赫尔德的意见淘汰了过多的热情和虚构成分,“ 极
力在其中添加历史的和国民性的内容”(《诗与真》)
把重心从描写农民的自发斗争转向刻划葛兹的自救者
形象上来。这出戏剧为歌德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歌德十分聪明地利用了题材。马克思在评论拉萨
·37·
尔戏剧的“济金根辩论”时曾认为,在葛兹身上“以
同样的形式表现出了骑士对皇帝和诸侯所作的悲剧性
的反抗。因此,歌德选择他做主人公是正确的。”(见
185年4月19日信) 一个生当乱世的善良勇士自
己代替法律和行政权来实现其理想而导致与可崇敬的
君侯的矛盾,题材本身是具有足够的戏剧性和思想容
量的,在歌德笔下,葛兹用个人的“自卫权”反对王
权,他对被封建君主压迫的农民的同情,对爱人伊丽
莎白表白的爱情以及同勒泽和济金根的纯真友谊,通
通是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作者把16世纪的农民起
义看作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认为其根本问题正
是正是18世纪的时代课题——保留还是废除封建制
度。因此,他用文艺贯穿了历史,把当时戏剧的思想
提升到莱辛的高度。为了塑造好这个实质上的叛逆性
的民族英雄,歌德把古代文献、个人体验和莎士比亚
式借古喻今的手法熔于一炉,常常在其贵族的外表下
隐含十足的的“狂飚精神”——对天才人物的礼赞和
对个性解放或人类解放的向往。
在艺术上,歌德完全抛弃了为高特舍德所倡导的
法国式的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而是人物众多,
场面不断变换;口语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替代了干巴巴
的文风,使文学获得了新的表现生命。不过,歌德自
己也感觉到,它的形式并不太适合演出。
·38·
剧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青年们仿佛从中看到一
面狂飚突进的大旗,指引着他们走向自由和风暴;老
年人则反对其中对于暴力统治的歌颂;批评家们发表
针锋相对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默尔克则另有奇谋,
赞赏之余,力劝歌德自费出版以获得厚利,结果因有
盗版书出差点把本钱赔光。
歌德又恢复了往日漫游的习惯,年青战友的夸奖
使他既满足又空虚。他出入于社交界、骑马、击剑、
滑冰,偶尔也略带负疚地想起弗里德里克。在城外野
餐有时会碰见赫尔德的未婚妻,令他分外感念这位精
神上的导师和诤友。如今他心中又在酝酿一个大的写
作计划,在这种“歌德式”创造力的狂飚突进中,诗
神缪斯和哈丽们——希腊神话中象征快乐优雅和美丽
的三女神——将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结合呢?
1772年5月25日,在歌德加入当地律师协
会的申请批准后不久,又获准进入韦茨拉尔德意志帝
国最高法院深造。韦茨拉尔像法兰克福一样是帝国的
直辖市,但景象却比它破败得多。不过城墙后面的一
家饭店倒是个好去处,德国诸侯的外交使节常在这里
聚会。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每天围绕一个所谓“骑士
之桌”用餐,歌德觉得自己过起了第3次大学生活。
在这里,他遇到一个莱比锡时期的熟人,如今的不伦
瑞克公使秘书、哲学家卡尔·威廉·耶路撒冷,但不
·39·
久他就由于爱上自己朋友的妻子而失恋自杀。歌德还
经他介绍结识了不来梅他的一个同事约翰·克里斯蒂
安·莱斯特纳,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他的未婚妻——
聪慧而贤淑的绿蒂·布弗,并很快为她轻盈秀丽的体
貌和纯良健全的性格所迷惑。他毫不掩饰地追求她,
但她却理智地婉拒了这不符合她的习惯和教养的爱。
当最后与她分手并被允许吻她时,歌德深深感到了对
生活的厌恶。
这段经历和体验被歌德写成一部书信体小说——
狂飚突进运动最大的成果之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与《葛兹》的借古喻今不同 ,《维特》直接描写了当
代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体现了狂飚突进运动
的理想,呼出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少年维特由于对社会失望
而逃避到大自然和农村中去,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
童使他感到一种新的希望。他爱上了一个叫绿蒂的姑
娘,认为她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纯真本性,但绿蒂无
法与他结合,国为她早已和别人订婚,这引起他巨大
的痛苦。分手之后,他又把幸福寄托在当外交使团的
官员上,但是,他憎恶封建的官场生活,与周围的环
境格格不入,一场个人的灾祸使他落荒而去。他又回
到绿蒂那里,这时绿蒂已决定嫁给别人,她不敢也不
可能追随他那坚决而大胆的叛逆行为。维特感到自己
·40·
对于人世的热情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其中存
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之后,
他决定用结束生命来献身于自己的理想和保持内心的
完整。死后的书桌摊着莱辛的《爱密丽亚·迦绿蒂》,
这正是一部描绘父亲杀死女儿而为“受害的道德报仇”
的市民悲剧。
这部小说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
响,到18世纪末,它已被翻译成俄、英、法、意等
10多种语言出版,青年时代的拿破仑曾多次阅读这
部小说。中文版由郭沫若翻译,1992年出版后,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小
说通过维特对于绿蒂的不幸爱情和维特的社会经历,
深刻地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揭露和批判
了社会的腐朽和道德的虚伪;通过对维特突破一切束
缚的叛逆的生活情感的描绘,表明了当时德国觉醒了
的知识分子渴望从封建桎梏中挣脱出来的要求。它在
世界范围内的青年中所引起的广泛共鸣,可能都基于
相似的社会条件和所面临的相似的问题。
这部小说处处表现出狂飚突进运动的精神。郭沫
若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把维特一歌德的思
想概括为主情主义、泛神思想、对自然的赞美、对原
始生活的景仰、对小儿的崇拜,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内
容。小说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对于纯朴的农民和天真
·41·
的儿童的赞美、对个人才智的颂扬、与周围环境发生
的矛盾、以及感情充沛而略带感伤的调子,都反映着
时代的风尚和卢梭的影响。
这些都是后话。对于歌德来说,小说的完成和出
版不啻一次对于精神和情感危机、经济危机的自救行
动,把实际生活转化为作品令他心情愉快,以稿费还
清自费出版《葛兹》的债务也令他满意。但公众的反
应毕竟有出人意料之处,热衷于索隐者有之,作道学
的诅咒者有之,对维特的厌世观发生共鸣弃世者有之。
文坛某位知名作家甚至写出《少年维特之喜悦》改悲
剧结局为大团圆,成为歌德与朋友们的笑柄。歌德其
实最关注朋友们的意见,因为从精神上说,他们都是
维特的朋友,维特式的生活方式和苦闷,大量留存于
他们的文稿、信札、日记之中,一方面是想冲破一切
障碍和束缚的英雄气概( 如歌德 《普罗米修斯颂歌》
所表现的),一方面是循规蹈矩的市民道德 ,他们深
深感到自己的牺牲,他们——维特们——当代的“钉
在十字架上的普罗米修斯”(伦茨语)确实被钉上德国
苦难的十字架。自由的生活何在?斯宾诺莎关于人格
自由的自我实现的普通生存原则不正是他们的信念?
最高尚的人所渴望的难道注定是镜中花水中月?在这
一时期,歌德对来自敌对阵营的批评进行了回击,写
下了诸如《布雷依长老》《破落村庄的年市节》《小丑
·42·
的婚礼》等笑剧和讽刺作品,否定了旧的道德理想。
而悲剧《克拉维果》则反映了歌德内心两种倾向的斗
争,间接透露了他爱情生活中的纠纷和痛苦。
歌德早就离开韦茨拉尔回到故乡,他是一个律师,
更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儿子的出人头地使父亲的殷
切期望有了依托,虽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毕竟大愿
未了,他认真地为儿子准备案件卷宗。这几年里,歌
德接办了28案件,多是替商人辩护。妹妹已经嫁给
了朋友施洛塞尔,他以绘画来驱除内心的孤寂。17
74年7月,他与虔信派朋友、人相学家拉特瓦尔及
巴泽多从埃姆斯河前往半河和莱茵河游览。年底去了
达母斯塔得,结识了一个年轻的贵妇人 、“神林社”
成员、施托尔堡伯爵的妹妹奥古斯特,从此建立了牢
固的通信联系,把她当知己,一切都不对她隐瞒。歌
德既然以干出不凡业绩自期,内心遭受的磨又使他往
往在女人身上追求一种情感的力量。
1775年,歌德又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庞大
的创作计划无法完成,只能写出一些小玩意儿,而像
《浮士德》《普罗米修斯》《穆罕默德》等作品只是写
了一些片断。甚至他所写的信中常有遗漏的字母,用
错的标点符号,他的身心似乎已经给自己弄得精疲力
尽了。在写就的《初稿浮士德》中,歌德式的二重性
分裂第1次体现为浮士德和靡非斯陀两位恶魔人物的
·43·
形式,而且,尽管歌德的精神矛盾在他25年后才真
表现出来,但那种在无为与渴望行动之间的彷徨动摇
已然成为危机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他疯狂地爱上了
叫莉莉·舍涅曼的姑娘,这一切对于他的精神发展似
乎将具有某种意义。
这次爱情的主题既非弗里德里克的牺牲,也不是
小安妮特的热情,更不是绿蒂的节制,而是美——一
种轻浮而又令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的美,它在歌德
心中唤起的欢乐和痛苦、自由和束缚、理想和现实等
矛盾是那样不可分割地扭结着。这位约20岁的金发
姑娘、身材苗条,既有钱又漂亮,似乎具有他在女人
身上追求的所有东西——美丽、忠贞、个人精神的魅
力,从而使我们26岁的诗人走向另一种生活,走向
当地富有的资产阶级社会圈子,走向一种双重身份的
精神战争,走进个人关系和社交生活相错综的的《莉
莉的花园》。
啊,为什么你把我无法抗拒地
拉进那豪华场面?
我这个好青年,在这荒凉寂寞的夜晚
难道不幸福美满?
我悄然躲进我的小屋,
栖身在月色之中,周围的月光阴森恐怖,
·44·
而我则睡意朦胧;
我于是梦见了纯粹欢乐的
充实的黄金时光,
你可爱的形象,
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胸膛。
难道我还是
你能使之留在烛光明亮的赌桌旁的人?
难道我还是
你能使之同我往往很讨厌的家伙对坐的人?
春天的鲜花吸引着我,
但不是在田地;
天使啊,你在哪里,哪里就有爱情与善意,
你在哪里,大自然也就在哪里。
这首名为《给贝林登》的诗反映了他与莉莉爱情
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对她个人的爱和对她周围上流社
会的浮华环境的厌恶和不信任。他曾给奥古斯特写人
倾吐自己分裂的苦恼:他无法调和出入豪华上流场所、
狂热追逐交际花的公子哥儿和劳动着、挣扎着、向广
大的世界敞开胸怀、追求崇高理想的诗人这两反差巨
大的自我。每当他置身于以莉莉为中心的社交活动,
这种痛苦就更加强烈:发型漂亮的法兰克福议员子弟
用嫉妒的眼光注视着客人们庸俗的打情骂俏,正是他
·45·
的爱情生活的一幅生动写照。歌德深知与自己精神价
值格格不入的环境终将毁掉他的爱情和美的理想,曾
萌生了与她一起逃到美洲的念头。他与莉莉终于订婚
了。为了澄清纷繁的心紊,不久他与施托尔堡兄弟一
起同游瑞士,呼吸新鲜空气,结识新朋友,制定新计
划,凭吊古迹,甚至到了意大利边境,但脖子上挂着
的莉莉赠送的心形项链使他还是走回了家。爱情与束
缚、自由与孤独,歌德的两个自我扭做一团。刚回到
家乡,莉莉的魅力就完全征服了他。他给奥古斯特再
次写信 :“9月18日难道我这颗饱尝欢乐和痛
苦的心终于获得了一个所能希翼的使人心醉神迷的幸
福,而不再战栗,不再徘徊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今天
吃完午饭我看到了莉莉已经相对默然,没有一句
话可谈。唉,多么想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要是
她真的和我视同陌路,我可就失去了一切的希望
激浪!狂风!我被抛过来,抛过去,只有紧紧抓住舵
轮,好使自己不至于搁浅。可还是搁浅了,我没有力
量离开我的姑娘——今天我的心里重又充满了她
我觉得,庇荫已经从我心上消失、消失。”(《致施托
尔堡女伯爵奥古斯特 ,1775年9月19日》)美
毕竟是脆弱的,环境终于断送了歌德平生最华彩的爱
情乐章。
一天黄昏,歌德在家里与一个自称克涅别尔的魏
·46·
玛宫庭的使者相识,此时年轻的魏玛公爵卡尔·奥古
斯特刚好途经这里愿与他结识。于是歌德到旅馆参见
这位18岁的君主,相互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歌德感
到生活将给他新的机会和勇气使他战胜恋爱的痛苦。
他写了一部描写一男二女的三角恋爱的剧本《施泰拉》
以排遣苦闷,又动手写作12年后才最后完成的剧本
《哀格蒙特》。1775年11月 ,歌德应魏玛公爵
之邀前往人生的又一站。他何时再回法兰克福品味这
滚滚狂飚、一抔红尘呢?
·47·
第六章 魏玛“练政”
1775年11月7日早晨,歌德首次来到魏玛
城。这时的魏玛公国是德国许多封建小邦之一,人口
不过10万,首都居民仅6000人,赫尔德称之为
“介于村庄和宫城之间的地方 ”。这1年是魏玛公爵
亲政的第1年,1758年他的父亲爱伦斯特君士坦
丁公爵去世后,曾由母亲安娜·阿玛利亚摄政17年,
气象已然不凡。他初掌国政,雄心勃勃地准备干出一
番事业,尤其对于文学艺术极力奖掖,小小的魏玛后
来竟成为德国文化的中心。初来乍到的歌德自然对此
情况并非一无所知,他与青年公爵情投意合,因此希
望利用一切机会影响他,通过他实现自己的社会改革
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变为社会现实。这也曾是维特们
的理想。1775年11月,歌德给朋友写信,表达
了初到魏玛的喜悦之情:
我的生活锋如雪橇向前飞快地滑行,悠然起伏,
铃声悦耳。天知道为什么我还注定要经受这种磨炼。
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万事也将称心如意。
(《致约翰娜·法尔默》)
1776年1月22日,他又给这个朋友去信:
·48·
如今我已完全陷入所有宫廷和政治纠纷之中,几
乎不能自拔。我的处境够有利的了,魏玛和埃森纳赫
公国一直是一个舞台,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个人是
怎样一跃而成为世界大人物的。但是,我并不急于求
成,自由与满足将成为新制度的主要条件,尽管我比
以往更能就地洞察当今君主统治的污秽不堪的一面。
(《致约翰娜·法尔默》)
歌德的这些话反映了他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
他为君主所信任,获得了建功立业,改造社会的机会,
能够参与专制政府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与宫庭又存
在种种矛盾,需要时时抛弃个人自由而作出妥协,这
样又可能使他根本就无所作为。因此他需要找到一种
理想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这也是所谓歌德
的“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儿子、可敬的
魏玛枢密顾问”之间的人格矛盾的现实心理基础。这
种矛盾使得他既最迫切需要战友,又最容易引起战友
的误解。幸好公爵对歌德的信任是强有力的,送给他
郊外别墅;给他父母写信;不顾教会僧侣的反对,邀
请赫尔德担任魏玛教区的主教。不久朋友伦茨和克林
格尔也到了魏玛。
歌德很快以温文尔雅的举止和天才的魅力驱除了
宫廷的敌意。在公爵母亲安娜·阿玛利亚眼里,歌德
·49·
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她在富蒂尔特有一个文艺沙龙,
其领袖人物正是歌德在《神、英雄、维兰特》中批评
过的维兰特,当时歌德不满维兰特贬低莎士比亚和古
腊艺术,故作了讽刺诗予以讥嘲,也曾使之不快。但
歌德“只为公仇,不涉私怨”的态度最终得到了他的
谅解。如今相互见面,维兰特对歌德称赞备至,甚至
在自己主办的《水星》杂志上发表《献给歌德的颂歌》。
凭着维兰特的热情介绍和歌德的巧妙周旋,公爵家庭
周围的人很快接纳了他。1776年6月,他以公爵
私人顾问的身份作为枢密院参事正式参预国政。但在
别人眼里,他不是随公爵出游,就是出席宫廷舞会,
似乎跟一个弄臣差不多。
歌德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刚来这儿没几天,
不是就有人对他恶语中伤吗?但现在似乎远方的战友
也对他疑虑重重,认为他——“狂飚突进”的旗的陷
入了封建主义营垒。1776年6月12日克林格尔
不得不写信给朋友替歌德解释 :“过去和现在,我在
这儿每天都发现,关于歌德的事确实是没什么可议论
的,事实上,他忙于政务,并利用这个国家做事
情——人们应该怎样来称呼他呢?在此,我想一并告
知你,一切同我们所想象的完全是两回事,特别是那
些传闻纯属子虚,你切不可轻信,姑妄听之而已。歌
德深受人们的爱戴,是国家的救主,而公爵也是个出
·50·
类拔萃的人物。我们从瑞士和其他地方听来的所有消
息没有一句实话 ”(《克林格尔致E·施来尔马
赫》)事实上,歌德“ 治国安邦”(致默尔克信语)的
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提他千方百计推荐战
友出任要职,他自己介入国事的程度也日渐加深。
1776年6月,歌德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
779年,任军备和筑路大巨;1780年,任枢密
顾问;1782年任会计长官,并被提升为贵族。在
这段时间里,歌德俨然一名勤勉而干练的行政大员。
他整顿奄奄一息的伊尔梅瑙矿山,使之恢复生产;管
理交通,修筑道路,取得不凡成绩;任军备大臣时,
肩负招募和装备新兵的重任。他还负责监督纺织品的
生产,调查国内地质矿藏情况,组织木材贸易,改进
消防制度。到他任会计长官,事实上已成为掌管整个
宫廷财政和国家预算的财政大臣。歌德的足迹遍及整
个国土,亲眼看到自己的思想化为现实,并通过这些
繁忙的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活动风格:由解决具
体问题而至于社会制度完美性的思考,而至于决定完
美制度的思想观念问题。这倦,他从对于这弹丸之国
的繁重职责通向了国家管理这门艺术的桥梁。他学会
了这门艺术。
歌德永远学不会的是,不以诗的观点而应以现实
的眼光来看待政治。比如歌德发现,他的雄心勃勃的
·51·
改革计划。用于改善行政管理是有效的,但更进一步
的计划像皇室领地的分封、减免农民赋税等则成了不
折不扣的乌托邦,而且越是推进阻力也越大。他渐渐
怀疑对国家机构变革的可能性,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既不愿意无希望地为公国的统治者服务,也无力与其
他人(尤其农民和平民)结成联盟推进改革。他常常深
居简出,性格越来越孤僻和谨慎,越来越倾向于怀疑
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内心生活。
其中一个症象是,歌德有意无意地在疏远自己的
朋友们。狂飚突进运动的主将之一克洛普施托克就歌
德与公爵的关系上的不当写信来开导,歌德不客气地
回信反唇相讥,二人的关系从此破裂;和莱斯特纳一
家的通信往来中止了;和施托尔堡伯爵夫人奥古斯特
精神上的联系也告中断;伦茨和克林格尔,这两位少
年时代的朋友,跟随歌德一起来魏玛,因为没有屈己
事人的准备,后来又离他而去——前者后来因精神病
终其一生,后者后来成为沙俄陆军中将和沙皇的朋友;
对于歌德,连雅可比、拉特瓦尔、甚至默尔克都产生
了一些不愉快的想法。歌德常把自己的隐秘思想写给
默尔克,但又禁止他写魏玛宫廷的一切。只有和赫尔
德夫妇的关系有所发展,甚至成了这位好斗的师友的
宫廷保护者。在魏玛的20年中,歌德与顾涅虽尔的
友谊日渐加深,与维兰特则处在一种君子之交的平淡
·52·
和尊重之中。
1776年7月,导致歌德出走的恋人莉莉订婚
的消息传到魏玛,歌德感到精神出奇的平静,过去对
他已变得如此遥远。早在3月的莱比锡之行,他就与
女歌唱家柯罗娜·施勒特尔相识,她于年底来到魏玛。
但对歌德的创作、思想和情感发生深远影响的是另一
个女人,直到他1786年出走意大利,宫廷女官夏
绿蒂·冯·施太因夫人始终是歌德生活中最亲密的伴
侣。她与歌德爱情生活中出现的其他女性不同,无论
热烈的小安妮特、深情款款的弗里德里克、还是理智
的绿蒂或无比纤巧、体态轻盈的莉莉,她们都让歌德
感到内在的压力,而这位比他年长的已婚美人并没有
让他成为某个人的要求,因而更能激发他的创作想象
力。歌德把自己的田园诗献给了她,而她成为他的两
个女主人公的原型。
如果不是那不可抗拒的宿命
把我们俩的命运系到一起,
以致只有在你身上我才认识自己,
那我肯定早就会远走高飞,
走向辽阔的大地。
我的诗歌、理想、希望和要求
只向你、在你面前倾吐,
·53·
我们的生活相依在一处
这是歌德写的献诗中的一首。歌德同时也在爱着
和谐地把艺术和美结合起来的柯罗娜·施勒特尔,这
种关系反映在1779年写成的《伊菲格尼》中,女
主人公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本于绿蒂的精神气质,而外
貌则反映了柯罗娜的美。在公演时柯罗娜饰伊菲格尼,
歌德饰奥雷斯特,克涅别尔饰找阿斯,会爵有时演皮
拉德斯。有趣的是,伊菲格尼的形象反映了古典人道
主义的理想,而她的原型施太因夫人却醋意大发,拒
绝观看精彩的演出。
《伊菲格尼》是继莱辛《智者纳里》之后表现了
彻底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力作,常被后人将它们与席勒
的《堂·卡洛斯》相提并论 ,也是歌德从“ 狂飚突
进”时期的天才主义走向人道主义的一个标志。它本
是歌德为庆祝公爵女儿受洗而作,里面无疑会具有歌
德在魏玛从政的一些经验,因而它又被视为君主教育
的一个教材。歌德有感于宫廷政治生活的绝望,把理
想寄托在希腊罗马文化中,以为最要紧的是培养和完
美人的个性。伊菲格尼正是体现这一理想的高贵女性,
她以其纯洁无私、光明磊落的人格表现,感化了野蛮
的托阿斯王,协助他革除野蛮风俗而建立人道和公正
的原则。这种用感化代替斗争的思想,说明了歌德思
·54·
想的变化。早在启蒙运动初期,就一直存在君主教育
的“好皇帝”思想,尤其在专制制度下,君主的善恶
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密切相关。歌德确实想把卡尔·奥
古斯特公爵塑造为君主的榜样,但他的这部作品却注
定不会成功。较之其他小国之君,公爵当然有其卓异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