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情局50年

_4 佚名(当代)
  空军部在这次争论中的失败削弱了军方对艾森豪威尔降低国防预算政策 的顽固抵制。
艾森豪威尔与国防开支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艾森豪威尔对于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有着清醒的认 识。然而,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认为最大的威胁是美国由于苏联恫吓而投入 一场军备竞赛,而这将导致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最终崩溃。他认为, 美国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经济生产率,而不是炸弹和导弹。他进而认为, 坚实的经济有赖于平衡的联邦预算,平衡的联邦预算是阻止通货膨胀的关 键;而要达到预算平衡,他必须削减国防开支。
为此,他削减了常规武器,并在日益依靠使用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战
略的基础上减少了空军和海军的数量。结果,在他执政的整整 8 年里,年度 国防开支一直保持在 400 亿美元左右。这
比杜鲁门的建议和民主党所鼓吹的数目还要低 100 亿美元。由于减少了
国防费用,艾森豪威尔大体上保持了预算平衡,其显著的成效之一是每年的 通货膨胀率为 1.25%或者说在 8 年期间为 10%。
艾森豪威尔主张,为了威慑苏联,美国必须有能力对莫斯科扔一、两颗
原子弹,苏联人在任何地方的所得都抵偿不了莫斯科被毁灭的损失。美国不 需要用成千上万颗原子弹和导弹来使苏联人相信这种威胁的存在。也就是 说,完全没有必要用具备摧毁整个苏联的能力来威慑克里姆林宫。
  艾森豪威尔引用美国原子权威奥本海默的话说:美国和苏联是同一个瓶 子里的两只蝎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不应实行耗费巨资的军备计划。
  艾森豪威尔确信,国家用于国防的开支越多,至少在达到一定程度后, 国家就越不安全。这是一种公然违反一般人看法的见解,然而它的的确确准 确无误;因为,道理显而易见,美国的军备越发展,苏联也就要向更高程度 发展,而且对于装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并不存在防御的办法。艾森豪威 尔常说,军备竞赛从来都不具有多少意义,可以说,在核武器时代,军备竞 赛完全是一种疯狂。
  以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和休伯特汉弗莱三名民主党参议员为 首的鹰派批评艾森豪威尔“那种远古时期的观点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安
  
全”。1958 年,他们声称存在着落后于苏联的“轰炸机差距”,到了 1959 年,这个差距又成了“导弹差距”。
  艾森豪威尔知道,所谓的“差距”纯属胡诌。1957 年~1959 年,U—2 型飞机的侦察结果表明,苏联根本没有扩充导弹或轰炸机机群的应急计划; 它还证明,美国在轰炸机和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已经对苏联占有明显的优势, 大体上至少是三比一。
  中情局在对苏联的军备分析问题上支持了艾森豪威尔的观点。艾森豪威 尔曾经说过:“U—2 型飞机和中央情报局的分析报告是我制定对苏战略的重 要依据”。然而,他始终没有透露有关在 U—2 型飞机停飞苏联后美国实施的 “科罗纳”行动计划,而恰恰是这一秘密行动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提供了决策 的基本依据。
  军方特别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与艾森豪威尔发生了争执。两位陆军参谋长 马修李奇微和马克斯韦尔泰勒因不满总统裁减陆军而辞职。为了压服军 方执行他的政策,艾森豪威尔颇费了一番气力。然而,在他下台后,军备竞 赛遂成为历届美国政府的国策。
“科罗纳”计划
  1957 年 10 月,苏联抢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朝野一片 哗然。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苏联既然能把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也完全有能 力把核弹头发射到美国的国土上。西方情报机构对苏联的军事、经济和科学 技术的实力知之甚少,尤其是导弹核武器的发展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航空侦 察虽然获得一些情报,但要冒风险,而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深入广 阔的苏联腹地了解它的全貌。而间谍卫星却能在 160 公里的高空,透过“铁 幕”的封锁,获得所需要的情报信息。
1958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制定中情局负责研制一种回收胶卷型的间谍卫
星系统,这就是代号为“科罗纳”的绝密计划。它被隐匿在公开的“发现者” 号系列卫星中。由中情局计划部(即行动部)部长比斯尔负责主持这一计划。 “科罗纳”计划在开始阶段出师不利,遭到了一连串的挫折。在以“发 现者”为名的 38 次发射中,前 12 次发射均因运载火箭或卫星回收系统的各 种故障而失败。例如 1959 年 4 月发射的“发现者”号虽然成功地进入了地球 轨道,但它携带的第一个胶卷回收舱却落在北极的斯匹茨尔岛上,很可能被 苏联人回收了。1960 年 2 月发射的“发现者号”卫星因返回舱弹射角出现偏 差,无法返回地球,被射入更高的轨道。后来该回收舱在坠入地球大气层时 还出现了一场虚惊:当时美国海军的雷达早期预警系统在近极地轨道上发现 了这颗不明国籍的卫星,误以为是苏联的轨道式轰炸武器。还有一次,回收 舱落在苏联中亚地区的原野上,当地农民不知何物,把舱内的胶卷扯出来, 绕在树桩上围成了一个简陋的厕所;另有一次,“发现者”的回收舱落在苏
联的森林中,被伐木工人用斧子劈开了。 接二连三的失败,引起了从总统到中情局局长的关切,负责研制卫星的
洛克希德公司及该计划的各级主管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取消这项计划” 再次成为高层领导的话题,但由于美国急需这种侦察手段,加上 U—2 飞机在
1960 年 5 月 1 日被苏联导弹击落,引起美苏间的一场政治危机,增大了要求 用间谍卫星获得情报的压力。“科罗纳”计划的执行者们迫切需要一次成功 的飞行。
洛克希德公司将返回舱的自旋稳定火箭发动机由热气式改为冷气式,消
除了热气火箭发动机在点火时使返回舱在太空产生像车轮一样旋转的可能 性。
  经过一系列最新修改,1960 年 8 月 10 日发射的“发现者”13 号终于准 确入轨,并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遗憾的是,这次发射未带照相机和胶卷, 只携带了一面美国国旗。艾森豪威尔总统欣喜若狂,将星条旗盖在经过 2 次 失败后从太空回收成功的第一个人造物体上。
  “科罗纳”计划在过去 18 个月进行了 14 次发射(含 1959 年 1 月 21 日 试射失败的“发现者”零号卫星),如今这种卫星总算接近于一帆风顺了。
  1960 年 8 月 18 日,距“发现者”13 号回收成功仅 6 天,“发现者”14 号也成功入轨,相机按计划开始拍摄。卫星环绕地球 17 圈,7 次飞越苏联领 土。返回舱被一架 C—119 飞机成功地回收。整个回收过程是:飞机伸出一个 悬钩,从缓缓下降的回收舱上方飞过,钩住降落伞,切断伞绳使降落伞收缩, 然后将降落伞和胶卷舱一起拽进飞机货舱,环环相扣,一丝不差。
  “发现者”14 号使用的是全景相机,可对卫星路线左右两侧各 35 度范 围内的地面扫描,地面分辨率大约 15 米,可覆盖苏联将近五分之一的国土。
而 U—2 型飞机在过去 4 年间 24 次侦察飞行覆盖的苏联领土只有 260 万平方 公里。也就是说,“发现者”14 号一次飞行拍摄苏联国土的面积相当于 U—2 飞机 24 次飞行获得侦察照片的总和。
“科罗纳”计划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苏联在以多快的速度生产远程轰
炸机和弹道导弹(包括中程和洲际导弹),以及它们部署在何处。另一个目 的是确定苏联防空体系(包括截击机和防空导弹发射场)的部署情况,以便 供战略空军司令部制定轰炸目标。“发现者”14 号是世界上第一颗成功回收 到侦察胶卷的照相侦察卫星。它的照片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虽然不算清晰,但 在当时冷战加剧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如此珍贵的情报,从照片上识别出军用机 场、导弹发射阵地等,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庆贺来之不易的成果, 人们欢呼拥抱,将图片判读人员一次又一次抛起来,似乎也要把他抛入太空。 “发现者”14 号的成功,给“科罗纳”计划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为了弄 清苏联各种战略核武器的部署情况,在一年多时间里又连续发射了 22 颗“发 现者”号间谍卫星,其中 7 次空中回收成功,4 次海上回收成功。各项研制 和发射活动都处于绝对保密控制之下。间谍卫星的发射场设在范登堡空军基 地,它位于加州太平洋沿岸。这里火车飞奔,运输繁忙,每次卫星发射都选
在两列火车通过的短暂间隙时进行。
  “发现者”号使用过 8 种相机,分别以“锁眼”(KH)为代号。其分辨 率从初期 KH—1 的 12 米~15 米提高到 KH—5、KH—6 的的 1.8 米~3 米。其
中 KH—5 相机是制图相机,为美国陆军测绘局提供战略武器精确瞄准目标所 需的制图信息。KH—6 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系统,专为获取苏联列宁格勒反 导弹发射场的情报而研制的。“发现者”回收舱内的胶卷重量从初期的 4.5 公斤增加到 36 公斤(含两个胶卷舱,相当于 4800 米长);卫星在轨停留时 间从 3 天延长到 19 天;送回地面照片覆盖面积从 400 多平方公里增加到 2880 平方公里。
  “科罗纳”计划从 1960 开始侦察活动直至 1972 年结束,成功回收了 100 多颗卫星,它们提供的准确情报使美国军政最高机构可以由此作出正确的决 策。60 年代曾指导“科罗纳”计划的中情局科技部部长惠伦说:“卫星侦察 对美国情报界的影响相当于二战中盟国对德国超级机密‘神奇密码’的破译。
  
卫星侦察深刻地改变了冷战的进程,或许还曾促使我们从核大战的门槛退缩 回来。”
  在“科罗纳”计划实施的十多年里,正是美苏两国冷战愈演愈烈的时期, 它对美苏关系产生了戏剧性影响。其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科罗纳”行动 计划揭穿了美国国内假想存在的美苏间所谓“导弹差距”的真相,为美国立 下了大功。
  1960 年前后,美国朝野流传着一个可怕的消息:苏联在弹道导弹领域具 有明显的优势。基辛格在 1960 年出版的《选择的必要》一书中断言:“导弹 差距”在 1060~1964 年这段时间内将成为事实。这意味着如果苏联首先袭击 美国,我们可能失利。不仅民主党的肯尼迪在 1960 年的总统竞选中大肆散布 “导弹差距”,攻击艾森豪威尔的共和党政府,就连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也 在竞选中大谈所谓的“差距”,靠耸人听闻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这使艾 森豪威尔相当不满。美国国内一片核恐怖,人们认为,美国已处于苏联成群 的洲际寻弹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以把氢弹扔到美国任何一个地方去,美国 将束手待毙。
  当时的苏联也利用这种有利的舆论,推波助澜,试图以“兵不厌诈”的 策略迫使美国就范。赫鲁晓夫对外宣称:“现在我们已有了许多火箭、许多 原子弹和氢弹。如果他们袭击我们,我们就能把所有敌人从地球上扫除干 净!??在我们的工厂装配线上,每年可生产出 250 枚带氢弹头的火箭。如 果这些致命的东西在某个国家爆炸,那里什么都不会留下。”
事实果真如此吗?中情局“发现者”14 号飞行前的 1960 年 2 月提交的
绝密级“国家情报估计”中报告:到 1961 年年中,苏联可能部署 140~200 枚洲际弹道导弹。可是在对“发现者”—14,—18、—25、—26 和 29 号卫 星获得的照片进行分析后,中情局于 1961 年 9 月 21 日发出的另一份“国家 情报估计”中却指出:苏联已经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还不到 25 枚!而当时美 国已拥有比苏联多几倍的洲际弹道导弹(96 枚“北极星”潜射导弹、24 枚“宇 宙神”洲际导弹)和多 3 倍的 B—52 战略轰炸机,还即将拥有能从地下井发 射的“大力神”弹道导弹和更先进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据当时曾在中 情局情报部供职的专家赫夫斯塔特勒后来透露,实际上苏联当时仅有 6 枚可 供实战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和数量不多的远程轰炸机。
通过“发现者”卫星的情报,美国已经摸清了苏联的底牌,在后来的“柏
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中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和手段,迫使苏联节节后 退。
  “科罗纳”计划总共耗资 8.5 亿美元,仅相当于今天的几十亿美元。钱 虽花得不多可它在 12 年间完成的任务却是范围广、数量多。其中包括——
  1.摸清了苏联战略武器的实力和进展情况。例如,苏联全部导弹发射设 施、每种战略导弹、每种潜艇、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数量及其部署地点;苏联 为保护苏伊士运河而在埃及设置的导弹;苏联援助中国建立的核设施;苏联 境内的防空体系以及反导弹防御体系;苏联原子弹和氢弹的储存地点。为美 国战略核武器绘制打击苏联目标的精确地图。
2.跟踪监视了苏联新潜艇从建造、下水直至服役的全过程。
  3.在美苏载人登月的竞争过程中,监视了苏联登月火箭的试验和惨败。 同时,“科罗纳”计划发展起来的返回和回收技术,为“阿波罗”登月飞船 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4.监视了苏联对第一阶段战略核武器限制条约的遵守情况。
5.监视了中国导弹发射试验场、防空导弹阵地及水面舰队的情况。如
1964 年 10 月 20 日,即中国首次大气层核试验成功之后的第 4 天,装有 KH
—4A 相机的“科罗纳”卫星拍摄了我国罗布泊核试验场的清晰照片。
  6.在 1967 年和 1971 年两次中东战争中,为以色列情报部门提供了大量 卫星侦察照片。
1967 年的 6 天阿以战争中,“科罗纳”卫星首次用于战术侦察。当年 6
月 16 日发射的卫星(分辨率为 2.7 米)按地面指令在 5 天内拍摄了从埃及到 叙利亚整个中东地区照片。据以前一份列为绝密的报告透露,中情局图片判 读重新向以色列提供了下述重要情报:“在 3 个阿拉伯国家的机场上发现共
有 245 架飞机可能被摧毁,其中埃及 201 架、约旦 26 架、叙利亚 18 架”; “在埃及境内 35 个已知的地空导弹发射阵地中,有 30 个被卫星发现,其中
12 个装有地空导弹,5 个无法确认,9 个未装导弹”;“1 艘客轮在塞得港以
南 5.5 公里处被击沉”。同样,在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科罗纳”卫星 也被用来监视中苏边境冲突和印巴战争。
1972 年,“科罗纳”计划被新的卫星侦察计划所取代。 间谍卫星与战略核武器似乎是冷战时期诞生的孪生宠儿。二者都被拥有
它的国家视为最高的国家机密。但它们的使命却截然不同,前者是窥视敌方
战略核武器及其秘密情报的航天密探。30 多年来,美国和苏联(包括现在的 俄罗斯)发射的数以千计的航天器中,绝大部分都属于间谍卫星。当然,目 前仍在太空运行的各种间谍卫星,其技术水平和侦察能力远远高于已被解密 的早期间谍卫星。
1995 年 2 月 24 日,美国现任副总统戈尔在中央情报局总部为揭开这一
秘密而举行的尖端仪式上,首次公布了“发现者”号卫星拍摄的 4 幅绝密照 片。他还宣布,美国政府批准将 1960~1972 年“科罗纳”计划中拍摄的 86 万张侦察照片全部解密。
这次解密的照片 86 万张照片,耗费了总长度为 640 公里的胶片,他们分
别被装在 1.7 万个胶卷筒内,相当于在这 12 年中每分钟内拍摄一幅;其覆盖 地球表面面积达 17.5 亿平方公里,相当于把当时的苏联覆盖了 88 次。实际 上,这些照片中有 95%为国外地区照片,只有 5%是在美国本土上空拍摄的, 而且有近半数约 40 万幅照片不同程度地被云层遮挡。这说明在早期可见光照 相侦察活动中,可利用的侦察照片只有一半左右。
除上述 86 万幅照片外,同时解密的还有相当于 11 立方米体积的秘密资
料,包括“发现者”卫星的技术报告、侦察目标、人物和射击资料等。 这批解密的资料已于 1995 年 10 月起由中情局分期分批移交给美国档案
国家档案馆。
十八、与苏加诺过招
  在艾森豪威尔的眼里,苏加诺最不可原谅的过错是他选择了中立,在冷 战中不参与任何一方。艾森豪威尔认为,中立和不结盟的政策实际就是倾向 共产党阵营。
  正像当时的其他领导者,如缅甸的吴努、埃及的纳赛尔、印度的尼赫鲁 一样,苏加诺拥护新的不结盟运动。作为东道主的印度尼西亚,于 1955 年冬 在万隆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了这次会议,得到 了国际上的承认。
  而美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国。在 1954 年日内瓦会议上,国务卿杜勒斯甚至 指令美方人员不得同中方人员握手。正是杜勒斯本人亲手将改善美中关系的 大门多次关上。例如 1957 年缅甸总理吴努告诉白宫,在他访问北京期间主动 替美国讲了情,当时中方同意释放被关押的中情局特工约翰唐尼和理查 德费克图二人。中方没有提出任何交换条件,只是要求美国允许一些新闻 记者来访问中国,以增进西方对新中国的了解。然而,遭到杜勒斯的拒绝。 于是,那两名中情局特务在监狱里一直熬到 70 年代。
  苏加诺与苏联及其东欧国家交往,还邀请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使美 国极为仇视,这也是中情局采取秘密行动颠覆苏加诺政府的一个直接原因。
1955 年初,中情局得到 100 万美元的款项,用来支持印尼玛斯友美党参
加当年 9 月 29 日的全国大选。在香港黑市上,中情局将美元兑换成印尼货币 “盾”,从而将预算批准的款额增值,相当于 400 万美元的数目。然而,在 竞选中,印尼共产党获得了 3405 万选票中的 600 万张,远远超过了玛斯友美 党。紧接着,苏加诺于 1956 年访问了中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中情局的威纳 斯对秘密行动部远东处处长说:“我认为我们收拾苏加诺的时机已经到了。”
1956 年 12 月,印尼西苏门答腊和北苏门答腊的驻军司令官宣布“独立”,
1957 年 3 月,叛乱进一步扩大。这些上校们宣布该地区处于紧急状态,并取 代了文职政府。
中情局与印尼的叛军“有多条联系渠道”。比斯尔当时任艾伦杜勒斯
的特别助理。据他回忆,至少在 1954 年,中情局就与印尼军方建立了秘密联 系。他说:“我可以公平地说,凡与中情局打过交道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成了 苏加诺的反对派。”中情局通过对印尼的军事援助,在印尼军方和警方中招 募了大量“希望为中情局工作的印尼人”,其中包括那些发动叛乱的地方军 上校。
  对于叛军提出的提供武器弹药的要求,中情局立即响应。“当威斯纳手 捧一张付款单去找局长办公室的时候,杜勒斯兴高彩烈地签了字。这张付款 单使威斯纳能为印尼行动支取 1000 万美元”。不久,武器装备和 3 支特工队 由美国潜艇运往苏门答腊。与此同时,中情局招募了 300~400 名美国人、菲 律宾人和中国台湾的国民党特务,驾驶一小队运输机和 15 架 B—26 轰炸机, 支援叛军的行动。
  11 月 30 日,在中情局的支持下,印尼宗教团体“伊斯兰教国运动”对 苏加诺行刺。当时苏加诺在两名儿童的陪同下离开一个为学校集资举办的义 卖市场,5 枚手榴弹向他投来,虽然苏加诺幸免于难,但有 10 人死亡,48 名儿童受伤。约翰杜勒斯决定吊慰死难者,并祝贺苏加诺幸存。他告诉艾 伦杜勒斯:“如果不这样做,会使人生疑。”
  
丑坏苏加诺
  1955 年,印度尼西亚国内进行大选,印尼共产党获得了 1/4 的选票。为 此,苏加诺总统提出,印尼共产党在内阁成员中也应占 1/4 的席位;他还主 张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实行“纳沙贡(即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 大思潮的合作)”。鉴于苏加诺的“亲共倾向”,中情局决定采用“危地马 拉政变”的方式推翻苏加诺政权。1956 年,威斯纳指挥中情局计划处向驻扎 在苏门答腊岛上的反对苏加诺的印尼叛军直接提供援助(一年后,中情局又 以新加坡情报站为据点,策划了多起支持苏门答腊叛军的秘密行动,作为美 国的盟友,澳大利亚秘密情报局也参加了这一秘密行动)。为了配合军事行 动,计划处远东五组副组长约瑟夫伯克霍尔德具体负责一项丑化苏加诺的 秘密行动,作为政治宣传攻势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情局根据各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发现这位以“武士”精神著称的总统 已坠入一名苏联女间谍的情网。有些人说苏加诺可能受到了这个女间谍的直 接影响,或是被苏联克格勃抓到了把柄,对他进行讹诈,因此才不得不亲近 苏联人。中情局决定利用这件事来大做文章,彻底败坏苏加诺的名声。
  在社会上,人们对苏加诺总统的好色早有所闻,他的钱财和地位使他轻 而易举赢得了一些多情女子的芳心。在印度尼西亚,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 她们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和寻欢作乐的工具;加上印尼有 70%以上的人口信奉 伊斯兰教,所以在这个伊斯兰教的“千岛之国”,人们对于总统寻花问柳、 娶妻纳妾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反感。按照伊斯兰教规,已有 4 房佳丽的 苏加诺还可以再娶 8 个。
苏联为了投其所好,在苏加诺访苏期间,的确派出了一批色情间谍与其
寻欢作乐,随后,克格勃的官员别有用心地邀请苏加诺观看他在床上颠鸾倒 凤的春宫电影,企图以此讹诈他。没想到的是,苏加诺观看电影时,面色坦 然,微笑着说:“电影拍的还不错,请你们再拷贝几部,我带回去欣赏!” 弄得苏联人无可奈何,只好作罢。中情局当然不知道这些底细,还以为性讹 诈对苏加诺有效果呢。
中情局的一伙“道德家”们要在印尼人民面前揭开苏加诺生活之谜,让
人们看看总统如何与一个外国女人耳鬓厮磨,这并非是一般的生活方式,而 是完全的堕落。如果这件事办成了,在国内,人民将会怨恨和反对总统;在 国际上,将使同情苏加诺的人无地自容,而且还会有更多的人蔑视他。在这 种形势下,印尼民众将揭竿而起,赶他下台。到那时,大家就会相信,印尼 只有摆脱苏加诺的统治,国家才会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中情局的一厢情愿。 此事该如何下手呢?参加该行动的一名中情局官员想出个主意:加工一 部色情影片,经过改头换面,作为苏加诺的“宫廷轶事”来曝光,揭露他的 淫乱生活。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请来中情局安全室主任谢菲
尔爱德华兹,要他协助完成这一任务。 爱德华兹与洛杉矶警察局关系密切,他通过对方搞来一部底片颗粒较粗
糙的黑白影片,其内容是关于一名墨西哥男子迷恋上一位风骚女郎的浪漫故 事。史密斯和参与推翻苏加诺政权的秘密行动的几名官员在华盛顿审查了这 部片子,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影片里的男主角“貌合神离”与苏加诺相差 太远,而女主角只有迷人的性感,无法使人相信她确实就是那个克格勃的女 间谍。既然现成的色情片子达不到既定要求,中央情报局只得自己动手拍摄 片子,由罗伯特马休负责制片工作。马休曾担任过联邦调查局的官员,在
国内人头熟,经验也丰富。 中情局派人物色了许多戏子,但一直找不到满意的人选来扮演美丽的苏
联女间谍,也找不到与苏加诺长相接近、且能模仿苏加诺举止言行的男演员。 眼看拍片工作又要流产了??正当大家为此事一筹莫展时,洛杉矶警方又送 来一些内容淫秽的影片,总算解了中情局的燃眉之急。影片中的那位男主角, 皮肤黝黑,看上去很象墨西哥人,只要稍微修饰一下,即可乱真。中情局请 洛杉矶警方设法找到了那个黑肤色、秃顶的男演员。苏加诺在公开场合总是 带着黑色的“铜鼓”式帽子,苏加诺不带帽子时从不让人为他照相。负责制 片的官员认为,苏加诺在床上不可能带着“铜鼓”帽,影片应将秃顶的苏加 诺暴露在人们面前,这既拆穿了苏加诺的虚荣心,还可以使影片显得更真实。 经过一番周折和努力,一部以《快乐的日子》为片名,介绍苏加诺私生活的 色情片拼凑成功了。中情局从影片中取下不少特写镜头,冲印成照片送到远 东地区广为散发。人们看过照片后,都认为是某个恶作剧的人在苏加诺下榻 的宾馆里秘密设置了照相机,从而把他在床上作爱、出乖露丑的淫态偷拍下 来了。据说观看这部片子的人很多,票房收入不菲。
美国风味
  1958 年 1 月 6 日,苏加诺总统开始出国访问,中情局派遣特工人员密切 监视他的行踪,企图寻机再做点手脚。
1 月 12 日,苏加诺抵达埃及首都开罗。在这次苏加诺出访的几个国家中,
唯有开罗是中情局能窃听到苏加诺电话的地方。当初小罗斯福在帮助纳赛尔 推翻法鲁克国王的日子里,在开罗悄悄保留了一些从事秘密行动的设备及其 秘密关系。
苏加诺下了飞机,刚到宾馆,便急不可待地给纳赛尔打了个电话。他先
是情真意切地向纳赛尔致以兄弟般的问候和感谢,随后他邀请纳赛尔马上到 他下榻的宾馆来一趟。他说:“我这里有 3 位美丽的泛美航空公司的空中小 姐,她们想开个小宴会,你能否也来热闹一下?”纳赛尔听了对方这番话, 先是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稍停片刻,纳赛尔才醒悟过来,他不动声色 地谢绝了对方的盛情,马上把电话挂了。显然,在对待女色上,纳赛尔要比 苏加诺检点得多。
最初,当中情局得知苏加诺准备包租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进行出访
和旅游时,曾经想到招募一名漂亮的美国空中小姐,让她有意靠近苏加诺, 引诱他上钩;如果事情进展顺利,甚至有可能以“美利坚风味”取代“俄罗 斯风味”。可是时间太仓促了,已经来不及操办此事:那个空中小姐事先没 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她很难在献身时从苏加诺那里掏出有价值的情报。就这 样,中情局最终未能将“美国风味”派上用场。据说那位应征的航空小姐因 为没有让她去赴汤蹈火竟然痛哭失声??
苏加诺不孬
  1957 年上半年,中情局负责行动计划的副局长威斯纳责成乌尔默向驻扎 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岛的印尼叛军直接提供军事援助。40 年代末曾经担 任驻雅典情报站站长的乌尔默,此时升任中情局远东处处长,他具体负责策 划印尼的一些军官发动政变,企图推翻苏加诺。就在苏加诺外出的那段日子 里,中情局与苏门答腊岛上的叛军首领们密切联系,加紧向他们提供武器弹 药,而且还派出中情局的飞行员,驾驶 B—26 型轰炸机支援对方,这和中情 局当年在危地马拉采取的行动一模一样。
  
  2 月,当苏加诺正在日本访问时,苏门答腊岛上的叛军宣布成立“独立 的印度尼西亚政府”——革命委员会。面临国内动荡不定的政局,色鬼苏加 诺一点都不像中情局所想象的那样优柔寡断、弱不经风,而是采取了强硬的 态度,他命令忠于他的军队向叛军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几个月,叛军节节 败退。6 月 26 日,印尼政府军攻占叛军的最后的“首都”、西里伯斯岛的万 鸦老。
  5 月 18 日,中情局指派艾伦波普驾驶 B—26 轰炸机支援岌岌可危的政 变军队。在匆忙中,波普认错了目标,将炸弹投向一座大教堂,许多正在做 礼拜的善男信女当场毙命,血肉横飞,惨不忍睹。随即,波普的飞机被印尼 政府军击落,他被抓了起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都声称波 普是个兵痞,矢口否认美国与反叛有任何联系。然而印尼人查获了波普的空 军和民航公司的身份证,以及他按照该计划所签订的合同。铁的事实揭穿了 美国总统和国务卿的公开谎言。这一事件激怒了广大印尼人民。为了避免事 态扩大、矛盾进一步激化,杜勒斯下令:“必须尽快脱身。”就在比斯尔接 任计划处处长职务前不久,中情局被迫终止了对苏门答腊叛军的支持。1958
年 6 月,叛乱基本平息。这是中情局在大规模的隐蔽行动中第一次遭到严重 挫折。波普在苏加诺的大牢里蹲了 4 年,直到 1962 年,在肯尼迪的弟弟、美 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亲自过问下,苏加诺才同意释放波普。波普回 国后,在迈阿密由中情局控制的南方航空运输公司继续服务。
美国官方始终否认中情局曾经参与 1956~1958 年在印尼发生的军事叛
乱。但是印尼人心里很清楚,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的叛军得到了中情局 支持。这一事实在对叛乱分子的审讯过程中更清楚了:参与叛乱的有数百名 美国人、菲律宾人和中国台湾国民党特务。苏加诺不想和美国人闹翻,决定 息事宁人,不了了之。他明白,一旦和美国公开闹翻,印尼将失去美国的物 质援助。
1959 年,中国西藏的达赖喇嘛发动武装叛乱,艾森豪威尔随即对中国的
事务“越来越关切,”加上苏加诺对美国所表现的温和态度符合国务卿杜勒 斯在远东推行的政策,出于美国在远东利益的考虑,华盛顿增加了对印尼的 经济援助。华盛顿方面的立场是,只要苏加诺愿意和美国保持经济合作,不 “投靠”中国或苏联,华盛顿就允许苏加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统治这个国家。
十九、中情局在非洲
(一)卢蒙巴之死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金)
  1953 年,中央情报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暗杀机构——第七计划处,由派 遣到中情局的美国陆军军官鲍里斯帕希上校担任处长。该处是政策协调办 公室下属的一个“特别行动”机构,最初是一秘密行动组织,后来成了计划 司。
  政策协调办公室主任、第七计划处的上司弗兰克威斯纳说:第七计划 处的任务包括暗杀活动和“绑架‘铁幕’后面的人物??如果他们对现政权 不满,我们的人为了他们的安全能够将他秘密护送出国;第七计划处也绑架 那些有碍于我们利益的人。”正如该机构的条文所说:“第七计划处负责暗 杀、绑架和诸如此类随时可能由上级交付的职责。”威斯纳在一份备忘录中 解释说:这是“一个与同行机构竞争的问题,如果需要,所有其他掌权者都 搞暗杀。”
  1955 年,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策划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 由于周恩来因故未乘坐这架飞机,暗杀没有得手。这一事件的背后就是由中 情局指使的。中情局曾经多次策划暗杀周恩来的秘密行动。
1960 年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的最后一年。就在这一年里,中情局策划
了多起暗杀外国政府首脑的秘密行动,他们是: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 多米尼加共和国总统拉菲尔特鲁希略、伊拉克共和国总理阿卜杜拉卡赛 姆、刚果总理卢蒙巴。
但是这四起谋杀行动并未全部按计划如期行事:暗杀卡斯特罗的行动计
划和人员安排在 1960 年 9 月就已全部妥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秘密行动一 拖再拖,直至 1961 年肯尼迪总统当政后才正式实施; 1960 年 12 月,中情 局草拟了一份暗杀多米尼加总统特鲁希略的行动计划,但是特鲁希略并非死 于这伙暗杀者手里,而是被中情局武装的另一伙“持不同政见者”在一次公 路伏击中干掉了;中情局打算让技术服务室主任戈特利布把一块在毒液里浸 泡过的手帕邮寄到伊拉克,然后设法转送到卡赛姆的手里,使对方中毒身亡, 可是手帕没等寄到巴格达,1963 年 2 月 8 日,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发 动了政变,翌日,卡赛姆被处决。只有卢蒙巴之死发生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 期内。1961 年 1 月 17 日,卢蒙巴的死讯传到了华盛顿,那天正好是艾森豪 威尔卸任总统职务的前五天。1 月 19 日,艾森豪威尔与即将上任的肯尼迪举 行最后一次工作会议,两人专门谈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60 年代,美国在非洲的政策归根结底是排斥苏联和中国的势力。非洲已 成为美苏角逐的场所。
  1960 年,包括刚果(金)在内的 16 个非洲国家纷纷宣告独立。刚果(金) 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它在刚独立时,由全国仅有的 13 名大学生组成了政府。 独立后的军队、行政机构和经济管理部门仍在比利时人的控制之下。比利时 政府起初以为,允许刚果(金)独立是稳健之举,自己既可以从这块旧殖民 地获得利益,又不必承担任何风险或责任。但是,几星期后,比利时人的如 意算盘落空了。
  1960 年 7 月 6 日,刚果(金)士兵哗变,要求驱逐比利时军官,当即发 生了流血事件,不少本地人和欧洲移民在冲突中丧生。7 月 8 日,比利时政
  
府悍然出动伞兵部队镇压刚果(金)军队,并支持和怂恿冲伯集团在刚果(金) 南部最富庶的加丹加省宣布独立,成立了“加丹加共和国”,策动卡隆古成 立了“开赛矿业国”。刚果(金)总统卡萨武布和总理卢蒙巴向美国发出呼 吁,请求帮助。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如果美国单方面派兵插手刚果(金) 事件,势必要引起苏联人出面干涉,只有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才可能防止 苏联人的直接卷入。所以艾森豪威尔提议让卡萨武布和卢蒙巴向联合国呼 吁。7 月 14 日,美、苏两国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向刚果(金)派 遣联合国军队的决议。于是,1.5 万名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刚果(金), 其中有 1 万多名官兵是美国人。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指示联合国军不介 入刚果内部事务。
“卢蒙巴就是卡斯特罗”
  面临这种局面,帕特里斯卢蒙巴发表声明,不论是谁,只要帮助他收 回加丹加省,把比利时人赶走,他就愿意接受对方的支持。
  卢蒙巴对联合国军拒绝进攻加丹加省以消灭分裂势力不满,于 8 月 19 日要求联合国军撤离刚果,并谴责了联合国、比利时和美国。他命令刚果军 队讨伐开赛省,并向加丹加省推进,以维护刚果的统一。这一行动得到了苏 联、中国、阿联、几内亚、加纳等国家的支持。这样,卢蒙巴开始向苏、中 等社会主义国家靠拢。
华盛顿方面认为,卢蒙巴已有左翼倾向,他发表的这一声明正是他“公
开寻求苏联人当奶妈的明证”。有人担心,卢蒙巴可能会把刚果(金)变成 第二个古巴。中情局对卢蒙巴恨之入骨,认为他是造成刚果(金)局势动荡 的罪魁祸手,“是黑鬼卡斯特罗。”
1960 年 8 月 18 日,中情局驻刚果情报站向局长发回的电报说:“不论
卢蒙巴是真的共产党,还是玩弄共产党游戏以巩固他的政权,刚果反西方力 量正在迅速加强,采取行动以避免出现另一个古巴的时间已不多了。”艾森 豪威尔及其重视中情局对刚果形势的判断,从此美国得出了“卢蒙巴就是卡 斯特罗”,就是“俄罗斯黑鬼”的结论。
有关卢蒙巴的这些情况很快在华盛顿传开了,他简直成了声名狼藉的
人。更有人说,卢蒙巴举止怪癖、落拓不羁、爱吸大麻,还相信巫术。7 月 底,卢蒙巴访问了华盛顿。在美期间,卢蒙巴向美国国务院提出安排一名白 人妓女来陪伴他。美国副国务卿道格拉斯狄龙反映说:“卢蒙巴讲话对不 正面瞧着你,而是两眼朝上看。他能够操一口流利的法语,讨论问题时总是 东拉西扯,与主题根本不相千,他似乎被一种想成为救世主的狂热劲头支配 着自己的行动??他简直是个没有理性的人”。国务院曾经希望与卢蒙巴合 作,但在他与狄龙会见后,一切成为泡影。
  卢蒙巴受到冷遇,返回刚果(金)。由于不能从美国获得军火和支持, 他便转向苏联,中国也表示支持他。苏联很快向刚果(金)送来了军事人员、 技术专家、飞机、武器和弹药。卢蒙巴十分感激地接受了苏联人的援助。同 时,他与赫鲁晓夫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刚果(金)。
  1960 年 8 月 18 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会议。艾森豪威尔说:“我 们必须让联合国军留在刚果,”如果把它赶走“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杜勒 斯认为,卢蒙巴已被卢布收买。
  8 月 25 日,5412 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了中情局对卢蒙巴采取行动的方 案。艾森豪威尔的私人代表戈登格雷说:“总统对当前形势下采取直截了
  
当的行动的必要性表示出极为强烈的情绪,他想知道所制定的计划是否足以 达到预期的目的。”委员会最后“同意对刚果的计划不必排除关于采取任何 能搞掉卢蒙巴的特定行动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和中情局在暗杀问题上 的发言记录都是这样似是而非、模棱两可。5412 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保护 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任务就是仔细检查政策和计划,避免将总统 牵扯进去或使他陷入困境。有些“过于敏感”的行动计划不能在国家安全委 员会上讨论,于是转到 5412 委员会去制定。该委员会“为掩盖记录提供了极 好的方法,使国会或历史学家无法指出谁下令采取了那次行动,谁负有什么 责任。”
  8 月 26 日,杜勒斯向中情局驻利奥波德维尔(现今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 金沙萨)站站长劳伦斯赫奇曼发去一份密电。电文中说:“上峰的观点很 明确,如果卢蒙巴继续占据高位,结局将使刚果变得更加混乱,并为共产党 接管刚果铺平道路,这将使联合国的威望和自由世界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 害。我们认为,干掉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国前秘密行动中 优先考虑的大事。你与大使商量一下,设法得到他的帮助,如果发生了特别 的情况,他不想插手这件事,他有权自行作出决定,我们没有时间再拖延了”。 杜勒斯还亲自在电报上签了字,这是中情局总部对外指示时极少出现的情 况,可见其电文的重要性。当时比斯尔正在外出度假,不在华盛顿,但他和 参与这一行动的中情局其他人员都很清楚,艾森豪威尔对卢蒙巴极其痛恨, 把他看成是一条疯狗;总统迫切希望尽快解决刚果(金)的问题。因此,杜 勒斯在给赫奇曼的电报中使用了最强硬的语气。
策划暗杀
  9 月 5 日,刚果(金)总统卡萨武布解除了卢蒙巴的总理职务,据说是 因为在 3 周前,卢蒙巴在苏联人的鼓动下毅然宣布与联合国断绝关系。卢蒙 巴对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说,刚果(金)已失去对他个人的信任,并斥 责他与比利时人串通一气。与此同时,卢蒙巴邀请苏联人直接插手刚果(金) 的事务。不久,刚果(金)的军队开始逮捕在那里的联合国官员。卡萨武布 认为,卢蒙巴的所作所为是想篡权。大多数的联合国官员,包括美国人和联 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也认为,这是卢蒙巴为了牟取个人的权利,想抛弃联 合国的原则,进一步挑起刚果(金)内战的一个步骤。然而,卡萨武布与卢 蒙巴之间的冲突很快被另一起突发事件掩盖了。
9 月 14 日,在中情局和比利时情报机关的双重策动下,刚果(金)陆军
参谋长蒙博托上校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政府权力。但卢蒙巴依靠国会和忠 于他的部队,仍积极参与刚果(金)的事务。他本人将自己置于联合国军的 监护之下。
  鉴于上述情况,9 月 21 日,在有艾森豪威尔总统参加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会议上,杜勒斯说:“当前,蒙博托在刚果是一支有效的力量,而卢蒙巴尚 未被搞掉,他的存在对我们是极大的危险。”杜勒斯用英语中含义不清的“搞 掉”二字来表达中央情报局对卢蒙巴的处理意见,这既可被理解为“把他杀 了”,又可理解为“使他在政治上彻底垮台”。那天会议上的备忘录中这样 写到:“最后决定,处理和解决刚果(金)问题并不排除采取任何特别行动 搞掉卢蒙巴。”根据以后事态的发展可以断定,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了中情 局的行动方案,决定暗杀卢蒙巴。
9 月份,按照比斯尔的命令,中情局的毒品专家、技术服务室的戈特利
布忙得不亦乐乎:在美国陆军特种化学部队的帮助下他收集、准备和配制了 相当数量的生物毒剂。这是一种选择性生物毒剂,使非洲黑人极容易患上一 种致命性疾病。9 月 26 日,他以外交官的身份来到利奥波德维尔,把毒剂亲 自交给暗杀行动负责人赫奇曼,用于干掉卢蒙巴。为了掩人耳目,中情局特 别训练了两名非美国籍的职业杀手。这两名职业杀手被分开在美国接受训 练,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训练结束后,两人又分别来到利奥波德维 尔,从赫奇曼处领取了生物毒剂。赫奇曼知道此次暗杀行动十分复杂,并非 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成功,他向中情局总部请求派一名执行官前来监督暗杀行 动。比斯尔任命计划处下属的一个行动小组组长贾廷斯奥唐奈前往利奥波 德维尔担任执行官。奥唐奈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他与比斯尔和戈特利 布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暗杀外国领导人的行动应当与维护美国的利益息息 相关,而且这类暗杀只能发生在迫不得已的非常情况下,由最高总司令,即 美国总统亲自签署命令。因此,奥唐奈不准备将卢蒙巴置于死地。他对比斯 尔说:“我不想直接参与暗杀卢蒙巴的行动。”但比斯尔坚持要他立即赶赴 刚果(金)。因为就在蒙博托发动政变之后,在刚果(金)的联合国维持和 平部队以保护为名,把卢蒙巴软禁起来,猎物已经到手了。最后,奥唐奈答 应比斯尔,他准备去刚果(金),但不是为了去监督中情局暗杀卢蒙巴的行 动,而是去确保联合国军把卢蒙巴转交给蒙博托处理。实际上,奥唐奈的这 一决定完全是为自己考虑。此时,卢蒙巴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奥唐奈不想 让自己的双手直接沾上卢蒙巴的鲜血,一旦刚果(金)人自己杀掉卢蒙巴, 那事情就与他无关了。奥唐奈对比斯尔说:“刚果人的罪行还是让刚果人自 己去审判吧!”为了确保自己的行动有人作证,临行前,奥唐奈去见了自己 的顶头上司比尔哈维和计划处付处长赫尔姆斯。他对赫尔姆斯说:“狄克, 我这次去刚果办事,是比斯尔要我去的,我对他说,我不想把卢蒙巴杀了。” “你这样做是对的。”赫尔姆斯回答说。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总统和社勒 斯兄弟俩的批准,比斯尔决不会冒然执行暗杀卢蒙巴的行动,同时他也知道, 中情局为了保护总统不因参与谋杀外国领导人的计划而受到谴责,一直奉行 “似乎有理的否认”的理论:策划阴谋没有留下书面文字,商议和下达指令 时往往采用“迂回曲折”的语言。这就为以后的否认和抵赖,留有回旋余地。 所以,听了奥唐奈对他说的话后,他也不便多说什么。后来他也没有把奥唐 奈的这些话告诉别人,因为在计划处,比斯尔一手操办着暗杀卢蒙巴的秘密 行动,不让赫尔姆斯染指。
惨遭毒手
  戈特利布等人到了刚果(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接近卢蒙巴和怎 样使用毒药。一个方案是采用牙膏、牙刷,但他们不知道非洲领导人的牙齿 卫生习惯。毒杀方式还涉及到毒药发作 的时间。就这样,事情拖到了 10 月初。浑身罪孽的戈特利布认为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如果再不回美国,他 可能会被杀掉去进刚果河里。于是匆匆离去。
  10 月 7 日,中情局驻利奥波 德维尔站向兰利总部发去一份电报:“戈 特利布已经留下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将设法继续进行该行动。”10 月 15 日,中情局总部发出回电:“或许可以派突击小组进行劫持(卢蒙巴),从 河岸向悬崖上的那栋房子袭击??征求你们的意见。”10 月 17 日,利奥波 德维尔站回电:“无法向目标附近靠近,建议总部尽快送来外国造的配有望 远镜瞄准器和消音器的机枪
  
??”
尽管中情局作了缜密的布置,但卢蒙巴并没有落到中情局的手里。 11
月 27 日,卢蒙巴从联合国部队的监护下逃脱,他准备到斯坦利维尔重新率领 他的支持者与蒙博托和联合国的军队抗争。赫奇曼将卢蒙巴的计划报告给蒙 博托,并配合他的军队设置路障拦截卢蒙巴。不幸的是,3 天以后,卢蒙巴 落入蒙博托的手中。
在刚果(金)的中情局人员担心卢蒙巴会再次从蒙博托手中溜掉,于 1961
年 1 月 13 日从利奥波德维尔向中情局总部发报:“卢蒙巴可能会利用他的 打手队和舆论宣传,利用目前联合政府中出现的一系列的失败情绪来确保国 会对自己的支持。??当前,拒绝采取极端行动将导致美同在刚果(金)政 策的失败。”
  1961 年 1 月 17 日,卢蒙巴被押解到加丹加省首府伊利沙伯维尔。“由 于遭到严刑拷打,在拖下飞机时他已是奄奄一息了”。没过几小时,卢蒙巴 就被冲伯集团杀害,尸首随即焚烧掉了。卢蒙巴的许多追随者也在伊利沙伯 维尔机场遇害,这里由此以“屠宰场”而闻名。
  1 月 19 日,利奥波德维尔站站长兴奋地向中情局总部发出电报:“感谢 帕特里克(爱尔兰的守护神),如果我们知道他要来的话,我们一定会烤一 条蛇来款待他,”
一贯与美国不和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得知中情局假手冲伯集团杀害卢蒙
巴之后,愤愤地指出:“这是比亲手杀人更卑劣的犯罪。”
(二)把牢底坐穿
  当今的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他曾在南 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监狱里度过了 28 年的铁窗生活。
纳尔逊曼德拉 1918 年生于南非的一个部落酋长的家庭。他学过法律,
并于 1952 年在约翰内斯堡当开业律师。
  1944 年,曼德拉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后来成为 该组织的主席和军事总司令。残酷的斗争现实使曼德拉及其南非非洲人国民 大会放弃了非暴力的主张, 1961 年,半地下性质的“全非洲人国民行动委 员会”成立,曼德拉被指定为该组织的名誉书记,继而又成为以破坏行动力 斗争方式的非洲人
国民大会武装部“民族之矛”的领导人。
  1962 年 8 月,曼德拉被南非当局逮捕以煽动和非法出国罪被判处 5 年徒 刑。 1964 年,法庭改判曼德拉终生监禁。
  关于曼德拉被捕的经过,多年来一直众说纷坛。有人说他是被黑人同胞 出卖的,也有人说他是因交通违章被南非警察偶然捕获的。然而,美国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电视新闻却以确凿
的证据,揭开了曼德拉被捕的真相。
    1987 年 8 月 25 日,在曼德拉被捕 25 周年的日子,哥伦比亚广播公 司在晚间的电视新闻节目里,播发了该公司驻巴黎记者詹姆斯汤姆林斯发 回的电讯:“??毫无疑问,曼德拉是被一名为中央情报局工作的美国人出 卖的。”CBS 还根据“美国消息来源”指出,这个美国人就是当时美国驻南 非德班领事馆的官员唐纳德里卡德;此人目前已经退休,隐居在科罗拉多 州帕果萨泉。CBS 的记者采访了他,但他以“此事涉及国家安全”为借口, 拒绝回答记者的提问。因为每一个中情局的成员都曾宣过誓,终生不得泄露
    
他们所掌握的机密情报。
  1958 年至 1962 年,唐纳德里卡德的公开身份是美国驻德班领事馆的 官员,实际上是中情局的特工人员。在南非的 4 年里,他奉命伪装同情黑人 运动,骗取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ANC)的信任,打入了该组织内部,并得以 同南非国大的领导人频繁接触。1962 年 8 月上旬,里卡德与南非国大领袖曼 德拉约定,8 月 25 日在纳塔尔州霍尔维克镇会面,商讨由里卡德向南非国大 提供资助的问题。但是,里卡德却把这一计划报告给德班安全局的丹尼贝 斯特上校,并提供了曼德拉的化名,以及他驾驶的汽车牌照。结果,南非警 察以检查车辆为名,在霍尔维克小镇的郊外公路上,抓到了化名为塞西尔威 廉斯的纳尔逊曼德拉。从此,曼德拉身陷囹圄 28 年。唐纳德里卡德是中 情局的特工,这一点没有疑问。在美国国务院保存的一份情报机构人员名册 中,就有这个名字。此外,在 1968 年民主德国情报专家朱利叶斯马德尔编 纂的《名人传》中就收入了里卡德的名字前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员约翰马 克在《如何识别暗探》一书中也提到过里卡德。就连中情局的一位前高级官 员也不否认里卡德是中情局的成员。当年与里卡德同在德班领事馆的另外两 名官员也是中情局的特工:唐纳德卡斯蒂尔和约翰伦霍尔。这两人后来 都成为情报研究专家,现已退休。
曼德拉被捕后,里卡德已不适合继续留在南非。于是,中情局命令他返
回美国,后来又前往缅甸和南朝鲜。在里卡德离开南非的前夕,其密友、中 央情报局特务、联合国军上校麦克霍尔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告别晚会。参加 晚会的有霍尔夫妇,还有几名记者:GH卡尔品,布赖恩,罗伊拉顿等。 里卡德在这次晚会上,出于“炫耀”自己,泄露了他出卖和诱捕曼德拉 的事情。罗伊拉顿后来对约翰内斯堡《星期日时报》记者说:“我不敢肯 定他是否谈过曼德拉的事,但他肯定说了不少有关南非国大的事情。比如, 他自称认识一名制造了《纳塔尔人报》报社炸弹爆炸事件的人。”南非《论 坛报》根据拉顿的谈话报导说:“里卡德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灵通人士,
他对有关黑人激进团体的行动计划简直是了如指掌。”
拉顿还对记者说,“我早就确信里卡德在力中央情报局工作。当我还在
《星期日时报》作新闻编辑时,里卡德前来找我,要求委任一个叫麦克霍 尔的人作该报驻刚果(注:扎伊尔)记者。”他说:“我签署了委任书。本 来指望这个叫霍尔的人能为我的报纸发回一些有关刚果战事的报导,然而, 他从来不曾这样做过,鬼知道这家伙在刚果干什么。”
事实上,这个麦克霍尔当时正以上校的军衔,在刚果(金)指挥“联
合国军”作战。 关于里卡德出卖曼德拉一事,《星期日时报》曾采访了当年担任德班安
全局头目的丹尼贝斯特上校。贝斯特声称他与里卡德有“私人交情”,他 不能肯定里卡德当年曾向他透露过曼德拉的情报,但是“我们肯定经常从美 国中央情报局得到帮助”。这种说法当然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一种推 诿之词。事实上,里卡德确实向贝斯特提供了曼德拉的行踪,作为交换,他 从贝斯特手里得到了南非政府的“班图斯坦计划”这一绝密情报。
  里卡德高兴得太早 了。没过几天,就有人把他在晚会上泄露机密的 事报告给美国大使馆。于是,里卡德被召到比勒陀利亚,受到美国大使馆官 员以及南非安全局的斯沃特上尉的严厉盘问。据一名当年参加过审查里卡德 的南非退休警官回忆,“里卡德作了可怜巴巴的陈述,否认他曾说过有关曼
  
德拉被捕事件的话。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一个自知有过的人所作 的虚弱抵抗。告发者报告的情况,加上出席晚会的其他客人的旁证,足以证 明:他的过错是十分明显的”。后来,在那大出席晚会的记者卡尔品还为中 情局写了书面证明材料,证实里卡德确实在客人面前炫耀过他在曼德拉被捕 事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尽管美国中央情报局至今回避曼德拉被捕一事,但上述事实已经清楚证 明:
1.里卡德的确出卖了曼德拉;
2.里卡德是奉命行事,其命令来自中情局;
  3.南非白人当局“经常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得到帮助”,相互勾结,镇压 黑人运动。
  1989 年,坐牢 28 载曼德拉终于被释放。不久在大选中一举夺魁,当选 为南非总统。
(三)渗透坦桑尼亚
  1964 年 1 月爆发的桑给巴尔革命使中情局感到极大的恐慌。非洲——设 拉子党很快接受了来自共产党国家的援助,大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 和外交人员接踵而至。美国国务院与中情局一样感到忧虑,认为这又出现了 一个古巴。国务院在一份情报报告中说:“大方不用花多大力气,便可在那 里创造出经济进步的表象,并以这块小地方作为宣扬共产主义的橱窗。正如 美国以波多黎各来宣扬自由企业的优点一样。”
为遏制共产主义,中情局考虑了 3 个方案:1.对桑给巴尔进行封锁;2.
加强美国在该地的存在;3.以援助或“不请自到的军事入侵”把共产党国家 挤走。经过研究,第 1 和第 3 方案被排除了,因为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进而“导致大部分非洲国家出现更大的反对西方的情绪”。最后决定采纳第
2 方案,以增加援助、贷款和表示友好的方式加强美国在该地的存在。这一
方案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公开的,要求所有驻盟国的美国大使吁请驻在国 政府在桑给巴尔建立使团,以加强西方的存在,并提供援助。二是秘密的, 中情局着手收买桑给巴尔左派领导人。第一个目标是该岛新任外交部长,革 命的主要领导人阿布杜勒拉曼穆罕默德巴布。
1964 年 3 月,巴布去日内瓦参加联合国的一个贸易和发展会议。一天晚
上,在委员会会议结束后,中情局的一个官员以美国某大船运公司代表的身 份在洲际旅馆与巴布搭讪。这位中情局官员说他的公司愿意帮助桑给巴尔实 现经济上的独立。他知道桑给巴尔可能与印度尼西亚签订出口丁香的合同, 但桑给巴尔没有船运公司,运输便成了问题。他的公司有意与桑给巴尔签署 协定,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提供租船。巴布回答说他将向政府报告此事,政府 肯定会给予考虑。
  接着,这位中情局官员便揭掉了他的外层伪装,说:“关于你的情况, 我们想作为个人帮助你。我们知道你们对某些国家,比如中国很感激,因为 他们提供了帮助。我们想帮助你们取得真正的独立,因为只有真正的独立, 你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潜力。”巴布饶有兴趣地说:“啊,啊。”“那 好,”中情局官员说,“我们想在瑞士为你开个来往帐户,第一次存款为 300 万美元,对此满意吗?”
  巴布自然未作任何承诺。中情局的人步步进逼,“考虑考虑也好,我们 将在桑给巴尔与你联系,等你的回答。嗯,对了,还给你带来了一件小礼物
  
——一块劳利士金表,请收下,算作我们认识的纪念品。这是表的保单,请 注意,上面有表的数码。我们的人在桑给巴尔见到你时,他会说,‘你在哪 里搞的表,很好’。你回答‘是的,我在日内瓦弄的’。他听后便会拿出保 单。保单上的号码与你表上的数码相同。如果我们的人先打电话给你,他会 说他是马塞林诺,来自米兰,当你确定他是我们的人时,你可告诉他你对 300 万美元的决定,并顺便告诉他一点你认为我们可能感兴趣的情况。你明白了 吗?”巴布回答说听懂了。结束谈话时,中情局的人从衣兜里掏出一叠 100 美元的钞票。“我忘了,你在这里肯定需要花钱,这是 2 万美元,这样你就 不用为我们办事而自掏腰包支付了。”
  巴布收起钱和表。他一返回桑给巴尔,立即晋见总统卡鲁米,报告了事 情的经过,并交出了 2 万美元和劳力士金表。几周后,把布在内罗毕接到了 “米兰来的马塞林诺”的电话,后者说他现在达累斯萨拉姆。两人商定第二 天在桑给巴尔见面。当巴布返回桑给巴尔时,“马塞林诺”虽曾到过但没有 会面,因为这一行动被国务院制止了,国务院决意以自己的政治手段解决桑 给巴尔的问题。
  国务院的政治手段是说服肯尼亚、坦噶尼喀和乌干达,使他们认识到在 东非海岸出现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政权对他们政府的安全和稳定是危险的, 然后由这 3 个国家说服卡鲁米,使他认识到,除非他与附近的一个大陆国家 结盟,否则他政府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会把他推翻。后来的局势正照国务院的 意图发展。在美国的促成下,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合并,成立了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的马克思主义分子只担任一些次要的职位,有些人后来被投入监狱
(巴布因参与 1972 年试图推翻卡鲁米的流产政变,被判刑 6 年,卡鲁米也在
政变中被杀。1978 年,巴布被释放,现住在美国和英国)。 中情局在坦桑尼亚的活动还算是“文明”的,更有甚者就是以刀兵相见。
1966 年,趁恩克鲁玛总理访华期间,中情局策划加纳军人发动政变,将吃人
肉的阿明推上台,建立了军人独裁政权;1970 年 11 月 22 日,中情局策划一 伙武装分子乘船偷偷在几内亚登陆,妄图发动暴乱,由于消息泄露最终失 败??据不完全统计,从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在非洲发生的 50 多次政变 中,中央情报局插手参与了 90%以上。
50 年代中期,中情局的非洲处只有几十名工作人员,到了 70 年代初,
已达到 400 多人。
二十、黑 手
  拉洲历来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不容“叛逆”政权存在。多米尼 加的特鲁希略之死就是一个明证。
  30 年代,特鲁希略在美国的支持下上台,建立了军人独裁政府,其血腥 残暴闻名世界,素有“加勒比狼狗”之称。 50 年代末,美国中央情报局曾 经串通特鲁希略参加反对古巴的秘密行动。
  然而到了 60 年代初,美国与多米尼加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其原因是, 特鲁希略取消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圣多明各经营香蕉、咖啡和可可的垄断 权。而且,为了预防美国在经济上进行讹诈,特鲁希略还同东欧国家保持了 贸易联系。从此,特鲁希略便以民族主义者自居。他创立了一家贸易公司, 叫做多米尼加海外公司,该公司从社会主义国家进口设备。“加勒比电台” 的新发射机就是来自于捷克斯洛伐克。他还派遣经济代表团去莫斯科,这就 更是“大逆不道”了。
  在华盛顿,人们差点透不过气来:有个古巴就够受的了,现在又冒出个 多米尼加,美洲岂不要赤化了吗?
  在中情局眼里,特鲁希略就是个左翼危险分子。于是有人建议搞政变, 但形势不允许:因为自从特鲁希略把温和派巴拉格推上总统宝座之后,得到 了国内的一致拥护,而且他还实现了全国联合,让一些社会主义者参政,这 就更加扩大他的力量。经过研究,中情局决定采取“老式的枪杀”来除掉特 鲁希略。
1961 年 3 月,原古巴独裁政府头子巴蒂斯培的朋友罗塞利(美国黑社会
首领)在中情局特别行动处特工霍华德亨特的陪同下秘密来到多米尼加首 都圣多明各,他们与温皮、安迪斯和迪尔伯恩见了面。前者是当地的一个超 级市场老板,其余两人是美国国务院的特派员。他们在一起研究了干“湿活 儿”的具体方案(“湿活儿”指使用流血手段的行动)。
在巴拉格总统的支持下,中情局与美国黑手党召来的杀手在华盛顿大街
布置了埋伏。事前,中情局已经秘密将武器运进了圣多明各。
  1961 年 5 月 30 日,特鲁希略乘坐雪佛莱牌轿车行驶在华盛顿大街上, 两名多米尼加杀手的汽车在后面隐隐跟踪。接近伏击地点时,这辆汽车很快 追上了特鲁希略的轿车。它的前灯闪了几下,像是要超车似的。雪佛莱轿车 放慢了速度,向右靠了靠,但是那辆汽车还在闪灯而不超车。实际上,这是 利用闪灯向前方的伏击者发出发出信号。这辆汽车把雪佛莱牌汽车逼向预定 地点。接着,这辆汽车并肩向前行驶。杀手德拉马萨从车窗向特鲁希略开枪。 就在雪佛莱牌轿车加大油门,不断左右摆晃以躲避子弹的时候,前面突然射 来一股强光,使特鲁希略的司机睁不开眼睛,他只好猛地一拐弯,向返回的 公路急驶。这时,特鲁希略受伤,他坚持要司机停车。接着,特鲁希略爬下 来靠在汽车上,向杀手们开火,打伤了其中的 5 个人,终因寡不敌众被乱枪 打死。迪亚斯将军把特鲁希略的尸体塞进自己汽车的行李箱中??
  特鲁希略死后,多米尼加国内局势混乱,各派政治组织和团体纷纷涌动, 准备夺权。这时,中情局慌了手脚,生怕左派一举上台。他们竭力鼓动特鲁 希略的追随者反对左派势力,并设法打入左翼政党,混进他们召开的会场, 从中制造混乱。在不到 1 个星期的时间里,中情局的 68 名特工和顾问来到特 鲁希略城,帮助巴拉格镇压群众罢工和示威游行。然而,巴拉格的军队已经
  
失控,他们掉转枪口迫使巴拉格辞职,成立了由国务委员会领导的政府。 暗杀特鲁希略一事后来在美国国内被揭露。面对舆论的谴责,中情局的
高级官员辩解说,虽然中情局曾经策划过暗杀行动,但是失败了;杀害特鲁 希略的那伙人并非中情局所雇,因此与中情局无关。然而,凶手丢在现场的 美制武器是任何人都无法抵赖的。在多米尼加国内,所有的合法枪枝都是经 过登记注册的,而凶手们所使用的这些美制武器在多米尼加过去从未出现 过,更不用说登记了,显然它们都是非法偷运进来的,而且是由中情局提供 和偷运进来的;此外,中情局与这伙行动成功的杀手有联系,“并进行过多 次接触”??这些铁的事实,中情局在后来都被迫承认了,但就是不承认与 特鲁希略之死有关系,因为中情局“没有直接参加暗杀行动”。难怪有人称 中情局是“无赖大学”。
  在西方情报界,“黑手”是指专门给他人出谋划策或下达指令,而自己 却不直接参与动手的人。由此看来,把中情局称为“黑手”是再贴切不过的 了。
  
二十一、冥王星计划
两届总统,一脉相承
  1959 年,卡斯特罗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了革命政府。随后征收 了美国和古巴大庄园主的土地,并将外国(包括美国)和古巴的所有私人企 业收归国有。这些措施激怒了美国人。从此,古美两国关系日益恶化。1961
年 1 月,美国宣布断绝与古巴的外交关系,4 月,便发生了“猪湾事件”。 艾伦杜勒斯就古巴问题同艾森豪威尔总统频频碰头。在助手们的陪同下, 杜勒斯带着古巴糖厂的彩色分布图去向总统汇报破坏古巴食糖生产的行动计 划。艾森豪威尔耐心地听完后说道:“艾伦,这很好,但是你要搞垮卡斯特 罗,不要老是围绕着糖厂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制定一个方案,真正能对卡斯 特罗干出点名堂来!”中央情报主任干脆地回答说:“是的,先生!”
中情局入侵猪湾的计划是在 1960 年 3 月由比斯尔草拟、同月 14 日提交
给 5412 委员会的。该计划代号“冥王星”,包括 4 部分:1.建立一个“可靠 的和统一的”古巴流亡政府;2.发动“强有力的宣传攻势”;3.建立一个能 够“响应”流亡政府的“古巴秘密情报和行动组织”;4.“在古巴境外建立 一支准军事部队,为将来的游击活动做准备”。
3 月 17 日,艾森豪威尔在与艾伦杜勒斯以及副局长理查德比斯尔讨
论后批准了这一计划。艾森豪威尔特别强调了第 1 点,要在古巴流亡人员中 物色到一位领导人来组织流亡政府,以领导反卡斯特罗的秘密游击行动。
根据“反对卡斯特罗政权的秘密行动计划”,准备挑选 25 名年轻力壮、
精明强干的古巴难民进行特殊训练,让他们作为首批游击队员潜入古巴,然 后再训练 30~35 名古巴流亡人员,作为增援力量派往古巴。这些掌握破坏手 段和通讯技术的特工潜入古巴后,便与当地反卡斯特罗的抵抗组织取得联 系,向他们提供来自美国的物质援助,结束冬眠,恢复元气;作为“第五纵 队”储备力量,当国外反政府武装打同古巴时,即可里应外合,加速现政权 的垮台。这项训练工作由比斯尔的副手特雷西巴恩斯和 JC金上校具体 负责。最初的训练营地在迈阿密郊外,但这里的环境对保密十分不利。当地 的居民能够经常看到古巴人在训练,井听到营地内大喇叭的声音,有一次, 居民们开玩笑,把一些鞭炮扔进营地,古巴流亡者以为自己受到了攻击,于 是一面开枪,一面从营房蜂涌而出??结果,一个恶作剧者受了伤,一些古 巴人被逮捕。由于联邦政府暗中说情,地方法官才撤销了对他们的控告。但 迈阿密报社风闻这个消息,并得知该营地与中情局的关系。于是杜勒斯局长 会见了报社的记者和头头,说服他们删掉了这篇报道。
  为了保密起见,比斯尔于 5 月在巴拿马运河区选择了一个隐蔽的训练地 点。破土动工后,准备在 7 月份实施训练项目。然而,建设工程一直拖到年 底才完成,整整耽误了 5 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接受训练并达到要求的古巴人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组。他们开始执行任务,在古巴北部海岸成功登陆, 可是潜入境内不久,即被古巴的秘密警察跟踪和发现了,其命运可想而知。
  7 月,比斯尔在危地马拉又建立了一个训练基地。中情局雇佣了 20 名教 官,其中包括东欧人、墨西哥人和台湾国民党特务。首批新兵有 160 人。
  为了解决秘密运输问题,中情局以低价获得南方空运公司公开发行并已 售出的全部股票,这样,中情局在美洲有了自己的民航公司。但由于飞机机 务人员数量不足,中情局违背了总统关于不使用美国人参加战斗的命令,要
  
求亚拉巴马国家空中警卫队司令多斯特为其招募了 80 名美国人参加 B—26 轰炸机和 C—54 运输机的飞行。
  1960 年 8 月 18 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 1300 万美元的补充预算并同意调 用国防部的人力和装备进行猪湾计划的准备工作,同时他再三强调在古巴反 政府武装中要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这是实施猪湾入侵以及成立古巴流亡政 府的先决条件。为此,比斯尔
  一伙费了不少气力将所谓“革命阵线”和“人民革命委员会”合并成一 个组织——“古巴革命委员会”,由前古巴政府领导人卡尔东出面坐镇,招 降纳叛(后来有人批评该组织太狭隘,没有吸收另外 116 个古巴的政治小集 团)。
  比斯尔的行动规模大大扩充了。因此,他将训练营地转到危地马拉的加 勒比沿岸,一共建立了 3 个训练中心。在训练期间,比斯尔在离洪都拉斯海
岸 110 英里、古巴西南方向 400 英里处的斯旺岛还建立了广播电台。比斯尔 配备的这部 50 千瓦电台的功率很大,可覆盖整个加勒比地区。电台为了表明 其“公正的立场”,对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和古巴的卡斯特罗都进行了攻击。 艾森豪威尔在他任期的最后几个月时间里,对推翻卡斯特罗的秘密行动 方案抓得很紧。 1960 年 11 月 4 日,中情局决定,进攻古巴的流亡人员武 装扩大到 600 至 750 人,配备重武器;进攻前先从尼加拉瓜基地向古巴军事 目标实施空袭,然后在古巴登陆。中情局这项新计划实际上是未来肯尼迪政
府发动猪湾入侵的核心内容。
  1960 年 12 月,商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中情局的面前,1.派遣人员进 入古巴,煽动民众造反,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宣传活动难以取得成功;2.艾 森豪威尔总统的任期即将届满,下一步要采取什么行动只有等新总统上台 后,得到批准方可行事。令中情局头目感到欣慰的是,新上任的总统是肯尼 迪,此人颇有一番雄心,他不会过分责怪中情局的行动。
12 月 6 日,即将卸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与肯尼迪进行第一次工作会议
时,艾森豪威尔向肯尼迪介绍了国家的安全机构和策划的一些秘密行动,其 中谈到了古巴问题。艾森豪威尔极力主张新总统支持中央情报局资助、装备 和训练古巴流亡部队,以备入侵古巴时使用。 1961 年 1 月 19 日,肯尼迪 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艾森豪威尔建议肯尼迪尽快批 准中情局入侵猪湾的计划。在此之前,肯尼迪已经收到了杜勒斯呈交的有关 入侵古巴秘密行动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竭力向肯尼迪鼓吹对古巴采取武力行动,而且必须抓紧时间,
不能拖延。理由是:
  1.在美国的古巴流亡者已经训练完毕,焦躁不安,急于行动,已经难以 控制;
2.危地马拉国内压力很大,不久将不得不关闭这些训练基地。 届时,这批古巴人如果还不能回到古巴,就只好送到美国来。这样他们
就会广为宣传、表示他们的不满;
  3.不久之后,古巴军队将取得苏联的装备,在苏联受训的古巴飞行员也 将回到古巴;大批米格式战斗机已经运抵古巴,时间不等人。基于以上理由, 加上国内的考虑,肯尼迪决定实施入侵计划,在政府内部明确反对这一计划 的只有施莱辛格和助理国务卿鲍尔斯。
此时,美国入侵古巴的行动计划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肯尼迪还
提出了一个必须搞下去的理由就是,那些古巴难民已是尾大不掉,美国要摆 脱他们,“把他们扔到古巴,总比把他们留在美国好”。
  这个计划中的关键在于,它既是美国一手策划、一手包办的,而美国又 坚持不抛头露面。
  肯尼迪总统宣誓就职 3 周后,杜勒斯在华盛顿举行了一次私人宴会。出 席宴会的有中情局的高级官员和新总统的十几名高级助手。酒过三巡,两班 人马之间增加了了解。中情局的官员神吹大侃他们腾云驾雾般的秘密功绩, 总统幕僚们听得目瞪口呆、如痴如醉。杜勒斯巧妙地让各司负责人介绍了他 们的工作,树立了“良好形象”。这场表演结束后,比斯尔对杜勒斯说:“我 是你领导下的吃人鲨鱼!”
  1961 年 2 月,上任伊始的肯尼迪与阁僚在一起多次推敲中情局入侵古巴 的方案,到了 3 月份,中情局入侵古巴的方案已发展成为一个大胆的设想, 即准备组织一个约有 1500 名古巴流亡者参加的代号为“2506 旅”的部队, 该旅装备着坦克和飞机,在古巴进行两栖登陆,占领滩头阵地,摧毁卡斯特 罗的武装力量,然后向纵深发展。肯尼迪对这个诱人的设想犹豫了好长一段 时间。该方案的风险性相当大,胜负难卜,一旦失败,在政治上声名狼藉, 窘迫被动,局面不堪收拾。然而,他急欲在他上任的 100 天内创下惊人之举, 借此来造就一个年轻有为的美国总统的形象,从而弥补自己仅以多出 11.4 万张选票的微弱优势击败竞选对手尼克松的苍白面孔。如果在上任伊始,就 推翻一个共产党政权,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人的呢?想到这里,肯尼迪动心 了??
3 月 11 日,肯尼迪主持召开了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议——讨论猪湾
行动计划。出席会议的有,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中情局的 杜勒斯和比斯尔、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以及国务院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官 员。总统顾问小阿瑟施菜辛格也出席了会议。
海军陆战队上将戴维M肖普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一事持十分谨慎的态
度,他向总统和周围的顾问们问到:“先生们,你们知道古巴到底有多大?” 人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答上来。肖普把按同一比例缩小的古巴地图覆 盖在美国地图上面,总统和他的顾问们惊愕地发现,古巴的面积要比美国的 长岛大得多。然后,肖普又把一小块东西放在古巴的地图上面,他身旁的人 疑惑不解地问到:“这是什么地方?”“是塔拉瓦岛,”肖普严肃地说:“塔 拉瓦岛的面积就这么大,可是我们出动了 1.8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花了 3 天 的时间才拿下它。”肖普将军当然不是要考问大家的地理知识,他的真正用 意是提醒人们,入侵古巴绝非轻而易举,此次军事行动必须清醒而谨慎。
  在这次会议上,只有总统顾问施莱辛格一人反对中情局的入侵方案。会 后,他特地写了一份备忘录给肯尼迪,说明了他的反对意见。其余的到会者, 包括那些身经百战、肩上佩戴肩章、胸前挂满勋章的将军们都赞成这次冒险 行动。肯尼迪被这些军事权威和情报头目们的一致意见镇住了,他有点紧张 和不安起来。比起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的军事知识少得可怜,他不 知道取得一项军事行动的胜利,到底需要做多少事情,只是觉得此事非同小 可,必须小心对待。肯尼迪的想法是,让占巴人自己去和卡斯特罗较量,一 旦斗败卡斯特罗,成立了新政府,美国立即予以承认和支持,这样就可以避 免外界认为美国卷入并一手操纵了这一事件。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肯尼迪终于同意了行动方案,条件是美国不直接插
手。这显然是一个极其荒谬的决定,愚蠢透顶。要让 1500 名古巴流亡人员抵
抗 20 万名卡斯特罗的正规军,来守住猪湾这块滩头阵地,如果没有美国武装 部队的全力支援,简直是天方夜谭。(猪湾,旧译吉隆滩,位于古巴北部沿 海一带沙滩,附近是沼泽和灌木林。)
争抢头功
  中情局的入侵计划得到肯尼迪的批准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始行动了。杜 勒斯要曾经帮助比斯尔拟定军事行动计划的海军陆战队上校杰克霍金斯到 中情局来工作,让他和巴恩斯两人拟定新的入侵猪湾的方案。然而,这两个 人并不是理想的一对。霍金斯是地地道道的行伍出身,他作为军人,强调的 是军事方略和军事手段;他认为中情局要他制订的是登陆的军事行动,他只 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其他的事与己无关。所以在他制订的登陆方案中提出, 只要有 800~900 名古巴人强行登陆,便可成功。却没有考虑到登陆后的一系 列后勤保障工作。巴恩斯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他在战略情报局工作,曾经空降到法国的敌后从事秘密活动。后来他到 了瑞士,在杜勒斯手下搞策反和地下情报活动。从那时起,巴恩斯和杜勒斯 的私人关系日益密切起来。有人认为,并不是巴恩斯的才干超群、能力过人, 而是他与杜勒斯之间的私人关系使巴恩斯成为中情局的红人。在仕途上一向 顺利的巴恩斯在制订计划时只看到入侵行动必胜的乐观前景,却没有想到入 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在这段时间里,比斯尔正忙于“发现者”号卫星和 SR—71 超音速高空侦
察机的研制工作,可是他又不让负责秘密工作的副处长赫尔姆斯过问入侵计 划的制订和准备工作。赫尔姆斯心里很明白,不论入侵成功与否都将给中情 局带来不利影响。他特地去找国务院情报研究局局长罗杰希尔斯曼,讲出 了自己的忧虑:入侵古巴的行动计划已经出现失控现象,比斯尔独揽大权, 不让情报处长艾默里和谢尔曼肯特插手此事。赫尔姆斯希望希尔斯曼通过 他的影响来挽回当前的局面。希尔斯曼毕业于西点军校,在二战期间就已是 很有名气的从事游击战的官员了。大战结束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国际 问题教授。自肯尼迪入主白宫后,希尔斯曼担任了国务卿助理。赫尔姆斯认 为,有关入侵古巴的行动应采取哪些军事步骤,希尔斯曼完全有资格与霍金 斯上校争辩。但希尔斯的进言无人理睬。赫尔姆斯在计划处越来越孤立,尤 其是他对中情局入侵古巴的计划大泼冷水,引起了杜勒斯和比斯尔的不满, 他们曾考虑把赫尔姆斯调离计划处,去接替狂躁病日益严重、精神越来越抑 郁的威斯纳,出任中情局驻伦敦站站长。然而,赫尔姆斯的丰富经验和冷静 态度,不仅使他避开了即将来临的一场风暴雨,而且他的一些真知灼见使自 己名利双收。赫尔姆斯在当时坚持:“一定要让安格尔顿的反情报处插手这 次入侵行动的内部安全问题。”后来事态的发展使中情局的首领们认识到赫 尔姆斯是对的。加强中情局内部安全、严守入侵计划的秘密比起其他事情来 实乃首要。一次,中情局的秘密信使遗失了一个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里 面有中情局在古巴的特工人员和联系人的名单。还有一次,担任中情局与在 迈阿密的古巴流亡人员总部联络工作的特工格里德罗勒正在一家宾馆的客 房里与人讨论入侵古巴的事情,正巧被一名美国秘书小姐偷听到了。这个诡 计多端的女秘书,贴着墙把偷听到的内容记在本子上,交给了她在联邦调查 局工作的哥哥。后来,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借机在中情局的背后捅了一刀(中 情局与胡佛的联邦调查局历来不合,仇隙颇深)。
  比斯尔狂热地张罗着军事冒险行动,自有他的目的:肯尼迪当选总统后, 比斯尔就期待着能有那么一天接替杜勒斯,坐上中情局第一把交椅。比斯尔 与肯尼迪的弟弟、担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以及肯尼迪的国家安全事 务助理邦迪交情甚笃,他们属于同一代人,相互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比 斯尔看来,秘密行动的效益往往是立竿见影,此次行动如果成功,无疑是给 自己脸上贴金,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分 歧
  由于霍金斯上校和巴恩斯在制订入侵行动的军事计划时出现了分歧,比 斯尔和巴恩斯只得再次组织力量,加快方案的制定。比斯尔急欲立即实施军 事入侵,以免夜长梦多,万一让卡斯特罗知晓中情局这一秘密行动,苏联就 会加紧向古巴提供飞机、坦克和武器弹药,中情局势必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不久,入侵行动的草案拟定出来了,但这份草案并非尽善尽美(当然,如果 后来肯尼迪全力支持的话,仍有可能取得成功)。比斯尔先把草案中的几个 主要环节向总统的亲信邦迪作了介绍:古巴流亡人员首先强行登陆,迅速抢 占滩头有利地形,建立一个环形防线。只要能抵挡住卡斯特罗空军的攻击, 守住滩头堡这块阵地,那么,等候在佛罗里达州的古巴流亡政府就能带着援 军赶到古巴。这时,美 国公开承认古巴新政府,同时出兵支援滩头堡的 古巴流亡者向哈瓦那挺进,夺取政权。尔后,比斯尔又把上述计划向总统作 了汇报,并对他说,古巴流亡人员的战斗力很强,士气很高。肯尼迪听后则 强调,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的事应当让古巴人自己去干,不要让世人知道美国 在插手。比斯尔和巴恩斯心里很清楚,这次行动如果没有美国的轰炸机对登 陆人员提供空中支援,要保证行动成功是不可能的。
1961 年 3 月底,肯尼迪召开了第二次“猪湾行动”的大型讨论会,这是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国务卿腊斯克不在国内,由副国务卿鲍尔斯代他出 席会议。会上,杜勒斯和比斯尔把新草拟的军事行动方案向到会者作了介绍, 鲍尔斯惊呆了,他不知道美国正准备从事这样一项秘密行动。他当即提出了 异议,认为这个入侵方案不合法、不道德、不可行,有损美国的对外政策和 形象。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也反对这个方案。后来,鲍尔斯 向腊斯克提议,应把杜勒斯的局长职务撤掉。
4 月 4 日,肯尼迪在白宫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到会者有国务卿腊斯克、
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狄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莱曼兰 尼茨、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国务卿助理托马斯曼、总统顾问小阿瑟施莱 辛格、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白宫班子成员阿道夫伯利和 里查德古德温。
  比斯尔在会上提出,为确保入侵行动成功,必须配有空军的支援。富布 赖特当即表示反对。但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支持比斯尔的观点,他以军 事家的眼光断定,如果不掌握制空权,两栖登陆必败无疑。然而,肯尼迪本 人不同意动用美国空军轰炸古巴空军基地的建议,他对美国是否要在入侵行 动中提供空援一事持保留态度。就这样,会议结束时作出了如下决定:入侵 计划不变,但空援未定。外行说了算
  为了避免美国在国际事务上陷入困境,肯尼迪决定削减美国 B—26 型轰 炸机和其他空中力量对古巴流亡人员的支援。肯尼迪与艾森豪威尔的所想所 做毕竟大不相同。当时,艾森豪威尔担心对“古巴旅”训练的时间太短,为 了使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他宁可推迟入侵猪湾的时间,让新总统在条件成
  
熟的情况下,重新审核中情局的入侵行动。这正是典型的艾森豪威尔的作风: 万事准备充分,不能草率行动。艾森豪威尔的这一长处在美国军队中是有口 皆碑、享有盛誉的。而肯尼迪,他不仅对军事无知,还以个人的意愿修改了 中情局拟定的入侵方案,使这个本来就纰漏颇多的行动方案更是千疮百孔。 与此同时,他又急着催促中情局尽快行动。
  在决策方面,肯尼迪断然摈弃了艾森豪威尔依靠各委员会和白宫班子共 同研究问题、商量对策的传统,由他自己直接掌握和控制他想要干的事情。 为此,肯尼迪在白宫成立了一个战斗指挥室,他亲自打电话给国务院和中情 局的值班官员,了解情况,发号施令。在古巴进行的冒险行动,肯尼迪对他 的亲密助手,甚至对一些由他任命的高级官员都是保密的,直到入侵猪湾的 最后时刻,这些人才得知事情的真相,大家感到迷惑不解,牢骚满腹。
  为了配合入侵行动的顺利进行,暗杀卡斯特罗的秘密行动也在加紧实 施。在 2 月底至 3 月初这些天里,中情局技术服务室搞出了一批“肉毒杆菌 毒素”制剂。这种制剂一旦被人服用,马上就会患病,并在几天内死亡,却 不会在人体内留下任何毒物的痕迹。3 月初,罗寒利从中情局得到了毒剂胶 囊,3 月 12 日,罗塞利、贾恩卡纳和特拉菲坎特陪同马休飞抵迈阿密,与一 名古巴人碰头,由他把毒药带进古巴,转交给执行任务的杀手,让他伺机放 入卡斯特罗的食物里。
大约在入侵猪湾的前一周,罗塞利和贾恩卡纳再次在迈阿密碰头,当时
肯尼迪的情妇坎贝尔也在场。他们得知,此时在古巴执行任务的杀手正在千 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尽快下手,他准备在卡斯特罗经常光顾的那家饭店下毒, 平时卡斯特罗每星期都要去那家饭店吃一次饭。卡斯特罗很幸运,偏偏在这 段时间里,他突然没有再会光顾那家饭店,这次暗杀计划宣告流产。然而, 时间不等人,距离入侵猪湾的日子已经没有几天了。
4 月 10 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得知了入侵古巴的计划,
他向肯尼迪总统提出了强烈抗议。他认为入侵古巴这一行动将在联合国引起 轩然大波,“使美国失去支持的力量”副 国务卿鲍尔斯也继续反对这项计划。 但是他们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入侵行动失败后,华盛顿曾流传着这样一件 事:一天,司法部长罗伯特旨尼迪在白宫遇见了鲍尔斯,他伸出 3 个指头 指着鲍尔斯,粗声粗气地嚷到:“你,鲍尔斯,也该为这次入侵行动的失败 负责。别忘了,当初大家都是赞成这次行动的!”言下之意,鲍尔斯不该向 报界透露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入侵古巴的行动。其实,在此之前,入侵计划早 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纽约时报》就曾披露过这条新闻。上台不到 90 天的肯 尼迪始终和新闻界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友谊,记者们连篇累牍地报导肯尼迪和 美国第一家庭的佳话逸事,肯尼迪被吹得天花乱坠。《纽约时报》在入侵猪 湾前,还大肆宣扬美国支持古巴流亡人员的军事行动的“正义性”??他们 这样做,或许是为了给肯尼迪涂脂抹粉,然而,这一捧一吹帮了倒忙。在美 国新闻媒介的喧闹声中,卡斯特罗洞若观火,严阵以待。
肯尼迪中途变卦
  入侵行动开始前不久,曾在危地马拉军事政变中负责阿马斯政府广播电 台的中情局官员戴维菲利普斯也被邀请到位,他的任务是发动反卡斯特罗 政府的宣传攻势,煽动古巴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失望心理。菲利普 斯在古巴与中美洲之间的天鹅群岛建立了一个“天鹅广播电台”,该电台和 入侵行动的组织者保持着密切联系。
  
4 月 12 日,肯尼迪公开声明,“美国不在军事上干涉古巴的事务”。4
月 13 日,肯尼迪下令:“对古巴空袭的飞机必须装扮成叛逃的卡斯特罗的空 军驾驶员反戈一击,去轰炸自己的空军基地,而不要被人看成是古巴流亡人 员驾驶的飞机。”4 月 14 日,肯尼迪批准比斯尔可以行动了。肯尼迪责成参 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检查一下各方面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得到的回答是:“‘古 巴旅,看上去很有把握完成这次入侵行动。”这时,肯尼迪总算放心了。
4 月 14 日夜晚,入侵行动的帷幕终于拉开。聚集在危地马拉秘密营地的
1500 名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 旅”带着坦克和各种轻重武器,乘着近百 条船向猪湾进发,煞是一副大干的架势。
  按照预定计划,4 月 15 日对古巴进行首次空袭,目的是摧毁卡斯特罗的 空军基地,消灭其空军力量,从而掌握制空权,以配合入侵人员强行登陆。 中情局军事专家认为,卡斯特罗事先在战术上已经犯下一个极其严重的错 误,他把所有的空军力量全部集中在一个基地上。如果一切按原计划行事, 既使入侵行动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军事上依然是十拿九稳的。
  按照计划安排,准备出动 3 批 B—26 型轰炸机,袭击约 40 个古巴地面目 标。比斯尔要求第一批出动 18 架次的 B—26 型飞机,第二批出动 15 架次飞 机,第三批出动 7 架次飞机。机翼和机身上涂有古巴空军标记的飞机将由中 情局的飞行员和经过美国训练的古巴飞行员联合驾驶,从尼加拉瓜的基地起 飞,对古巴实施空袭。就在 4 月 14 日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肯尼迪把比斯尔 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我不希望第一次就出动那么多的飞机??,这次空 袭应当是‘低调子’的袭击。”“什么?你说什么?”比斯尔惊呀地问道。 肯尼迪斩钉截铁地说:“具体工作由你决定,但不许出动那么多的轰炸机。” 听到这一命令,比斯尔顿时目瞪口呆,好一阵说不出半句话来。他简直不敢 相信他所推崇的、一向敢作敢为的总统在最后一刻失去了勇气,他怀疑参谋 长联席会议的成员是否向总统讲清了采取军事行动时必须要有制空权。
无奈,4 月 15 日从尼加拉瓜仅仅出动了 8 架涂有古巴空军标志属于中情
局的 B—26 型轰炸机轰炸了古巴的三处空军基地。为了掩盖轰炸行动的出发 地,事后其中的两架 B—26 轰炸机分别降落在美国迈阿密和基韦斯特,装作 是从古巴飞来寻求政治避难的。然而,这两架飞机的飞行员在记者面前张口 结舌、语无伦次、破绽百出,这一来,记者更是穷追不舍。同时,刁钻的记 者发现这两架轰炸机的机头与古巴空军 B—26 轰炸机上的塑料机头不同。于 是,这场被戳穿的骗局立时见报。空袭战果也很有限,古巴空军还剩下 6 架 B—26 轰炸机、4 架“海上怒涛”式战斗机和两架 T—33 教练机。令人不解的 是,美国人认为 T—33 教练机没什么价值,但它们毕竟是喷气飞机,装有 30 毫米机关炮,攻击地面目标和 B—26 轰炸机绰绰有余。
这次空袭的消息顿时在世界各地传开了,舆论哗然。 在联合国,古巴外交部长劳尔卡斯特罗强烈谴责外国飞机野蛮轰炸古
巴的事件,他揭露这是美国策划的一个阴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史蒂文森事 先对这次空袭行动一无所知,但他知道肯尼迪总统在不久前已经公开宣布美 国不在军事上干预古巴的事务。于是,他打电话向国务院询问,国务院的回 答说,这是古巴叛逃分子驾驶的古巴飞机轰炸了古巴的机场。史蒂文森信以 为真,在联合国的会议上,他慷慨激昂地驳斥了劳尔卡斯特罗的指控。
  由于只出动了 8 架飞机,因而未能摧毁卡斯特罗的空军力量,现在迫切 需要再次袭击。4 月 16 日,肯尼迪终于开绿灯放行了。几小时后,正当飞行
  
员准备就绪,待命起飞时,突然又接到肯尼迪停止起飞的命令,这对于中情 局和古巴流亡人员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大家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
  后来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肯尼迪突然改变主意事出有因。美国驻联合 国大使史蒂文森知道受骗后恼羞成怒,4 月 16 日下午,他坚持向肯尼迪提出 自己的主张,一定要取消入侵古巴的计划。鉴于联合国对美国入侵古巴一事 反应强烈,肯尼迪开始动摇了,由于已经不能中止入侵计划,只得取消第二 次空袭,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来。也有人说,肯尼迪改变主意是因为听从了国 务卿腊斯克的的劝说。4 月 16 日下午,腊斯克告诉肯尼迪:“联合国大会辩 论后,与美国有直接关系的空袭行动将严重损害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外交政 策。”为避免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政治麻烦,肯尼迪毫不顾忌将会产生何种严 重后果,断然取消了第二次对古巴的空袭计划。接到这一命令后,比斯尔、 巴恩斯和中情局副局长卡贝尔立即赶到腊斯克那里,想让他改变主意,再一 起去劝说总统收回成命。比斯尔和卡贝尔用许多充分的理由向腊斯克说明取 消第二次空袭的危害性,希望腊斯克和总统能接受谏言。可是他们哪里知道, 正是腊斯克最起劲地鼓动肯尼迪取消第二次空袭的。比斯尔焦急地对腊斯克 说:“登陆时间已定,全部准备工作也已就绪,现在突然取消空袭行动,已 为时太晚了。”“那好!”腊斯克无可奈何地说:“我再给总统打个电话。” 在电话里,肯尼迪问腊斯克:“第二次空袭是否对这次军事行动是必不可少 的?”“我认为第二次空袭是本次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 素??”腊斯克拿着听筒脱口回答。他听了肯尼迪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之后, 又回答说:“那么我现在仍建议取消这次空袭。”说完,腊斯克转过身对卡 贝尔问道:“总统和我的意见仍然是一致的,你呢?卡贝尔将军,是否想和 总统讲几句话?”卡贝尔耸了耸肩:“我还有什么可对总统说的呢?”腊斯 克挂断了电话。总统取消第二次空袭的命令已经无法挽回了。后来有人曾责 怪比斯尔和坎贝尔没有在最后的时刻和总统通个电话,设法说服肯尼迪改变 自己的主意。
每一个参加猪湾行动的中情局人员都认为,肯尼迪的这一决定显然是在
拿整个入侵行动开玩笑。菲利普斯说:“我们参加这次行动的人并不期待古 巴民众揭竿而起去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但是缺少空中掩护力量,对于整个入 侵行动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赫尔姆斯说:“肯尼迪想要改变已经制定好 的入侵行动,己为时太晚,只得取消空中掩护力量。其实他这样做,就等于 报废了整个入侵计划。如果按照原计划,整个行动是否会成功,这一点我一 无所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在最后的时刻,却做出了削减 力量的决定,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失败的因素。”
  猪湾事件后,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卡斯特罗时问道:“你认为美国人入侵 行动失败的因素是什么”卡斯特罗毫不迟疑地回答:“入侵者缺少空中力量 的掩护。”
惨 败
虽然肯尼迪取消了第二次空袭,但入侵行动还得继续进行。4 月 16 日夜,
3 艘生锈的运兵船和两艘护航舰偷偷驶入猪湾。他们原准备在一片空无人迹 的荒海滩登陆,可眼前的一片灯火把他们惊呆了。原来中情局向他们介绍的 猪湾是 3 年前卡斯特罗夺取政权前的猪湾。如今,中情局认为无法通行的沼 泽地一带早已筑起了现代化公路,预定攻击的地域也建起了庞大的海滨公 园。
  4 月 17 日凌晨时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蛙人”先行上岸设置指示灯, 随后古巴流亡者组成的“2506 旅”开始登陆。然而,当初被中情局图片判读 员认作水草的暗礁使登陆部队举步维艰。铝制登陆艇的底部被暗礁戳破,离
岸 150 码便无法前进,士兵们背着沉重的装备,跌跌撞撞地勉强爬到岸上, 后续登陆部队则被迫推迟到天明。
  卡斯特罗在北面一个巨大的食糖加工厂建立了指挥部,指挥 1000 名民兵 向南反击。当天晚上,古巴的正规军在轰炸机、战斗机、 122 毫米大炮和
40 辆 T—34 坦克的掩护下向猪湾展开全线进攻。
  “古巴旅”凭着 3 辆坦克同数量上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古巴军队拼死战 斗。当天,卡斯特罗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没有敌方空中拦截的情况下,轻而 易举地炸沉了入侵部队的两艘运输船,其中有一艘船装载着大量弹药和 10 天补给品。运输船的沉没等于切断了入侵部队的后勤供应。翌日上午,肯尼 迪才同意派飞机支援登陆部队。但那天云层很低,飞机驾驶员很难看清地面 目标,结果不仅没能摧毁目标,反而有 3 架 B—26 型轰炸机被古巴军队击落。 那天晚上,肯尼迪在白宫举行晚宴,招待国会议员,参加宴会的人们都穿着 体面的夜礼服,一派豪华高雅的气氛。席间,比斯尔传话给肯尼迪,要求紧 急接见。
宴会结束时已经夜深人静了。比斯尔、菲利普斯与肯尼迪足足争论了两
个小时。比斯尔始终坚持,空援在目前是必不可少的;白天,B—26 型飞机 的驾驶员已经精疲力尽,而且还损失或损坏了几架飞机,目前能否动用一下 停泊在离猪湾只有 50 海里的“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上的美国喷气式飞机去 参战?这时身着夜礼服的肯尼迪和他的助手们都缄默不语。后来,腊斯克表 示反对,还有一个白宫班子的文职人员附和着腊斯克的意见。可是,肯尼迪 的军事顾问支持比斯尔的观点。正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肯尼迪作出了不 偏不倚的决定:批准海军出动喷气式飞机在次日上午前去助战,攻击在海滩 上与入侵部队相持的卡斯特罗的军队,但作战时间不得超过 1 小时,预定的 攻击时间是 19 日早晨 6 点半到 7 点半。
但这一次中情局又犯了一个大错,“古巴旅”飞行员基地所在尼加拉瓜
与古巴属于两个时区,而这些飞行员却忘记了校正手表。他们提前一小时到 达猪湾上空,这时用来保护他们的美国海军喷气式战斗机还停留在“埃塞克 斯”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于是,古巴空军战斗机蜂拥而上,将两架古巴旅
的 B—26 轰炸机击落,机上的 4 名美国人全部丧生。
  在海面上,“2506 旅”的接应船只再次遭到古巴空军的轰炸。肯尼迪曾 经下令,海军的喷气式飞机的任务是保护入侵部队的 B—26 型飞机和船只, 不能直接向卡斯特罗的部队和飞机开火。因此,“埃塞克斯”号上的喷气式 飞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2506 旅”被卡斯特罗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 地。此时,海滩上的古巴旅登陆部队已经精疲力竭,弹尽粮绝。他们发出了 最后一份电报:“我们无力再战。”在“布拉加”号运输船上,中情局官员 格雷斯顿林奇回电:“对不起,祝好运。”
“2506 旅”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与数万名古巴军队整整激战了 3
天 3 夜,终究抵挡不住卡斯特罗的陆军、空军的上下夹击和围攻,成了瓮中 之鳖。到了 4 月 20 日,近 300 具入侵人员的尸体遍布在硝烟弥漫的海滩上, 还有数百名人员严重伤残,失去了战斗力。就这样,弹尽粮绝的 1189 名入侵 者乖乖地成了古巴军队的俘虏,古巴方面约有 1700 人阵亡, 2000 人受伤。
这一天正好是肯尼迪就任总统的第 90 天。 中情局行动部原先报告说在古巴境内有 3000~5000 人在从事反卡斯特
罗的游击活动,很多古巴人将参加“2506 旅”。然而,“揭竿而起”的场面 并没有发生。确实有那么几股颠覆分子搞破坏,但他们唯一的重大成绩就是
4 月 14 日放火烧毁了古巴最大的百货商店。
  4 月 19 日,艾伦杜勒斯准备出席在华盛顿尼克松家里召开的汇报会。 那天傍晚,这位局长迟到了 90 分钟。杜勒斯神情紧张,浑身发抖。当问他要 不要喝点酒时,艾伦说:“当然要——我确实需要喝酒。这是我一生中最倒 霉的一天!”尼克松问他出了什么事,杜勒斯脱口而出:“一切都完蛋了, 入侵古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中央情报主任匆忙而简单地叙述了经过, 责备肯尼迪的那些“神经过敏的助手”使得他在进行空中打击计划这类事情 上让了步。艾伦说:“我本该告诉他,我们决不能失败。”杜勒斯眼睛盯着 地板,“我几乎要这样做了,可是我没做。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入侵行动失败的原因除肯尼迪取消空援外,还有一个因素是选错了登陆 地点。在登陆前不久,才匆匆把登陆地点从古巴沿海城镇特利尼达德移至猪 湾海滩。时间紧迫,没能对猪湾附近的地形作详细调查,甚至连乱石和暗礁 都没有确切地标明,以致一艘运输船莫名其妙地在猪湾西部入口处的珊瑚礁 上撞毁,这一来,就大大延缓了人员的登陆和抢占有利地形的速度。更糟糕 的是,入侵人员登陆后,便陷入了萨帕塔沼泽地,这就等于用绳子捆住了自 己的手脚。只是在部队登陆之后,大家才醒悟到,猪湾并非是一个合适的滩 头堡,入侵部队无法守住这块弹丸之地,并建立一个临时政府,更谈不上向 周围扩展了。后来,杜勒斯感慨地说:“上峰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可能会削弱 游击活动能力的情况下,轻易地改变在特利尼达德登陆的决定。殊不知,猪 湾远离埃斯坎布雷那块最适合游击活动的区域。再则,猪湾是个不太被人知 晓的地方,这样,就很难把古巴国内的反叛力量迅速召集过来。事实上,我 们应该挑选一个大家都知晓的地点登陆,这样就很容易让古巴人知道到底发 生了什么事。”比斯尔认为,当肯尼迪决定美国军队不直接参加古巴流亡人 员的军事行动时,再更改登陆地点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为泥泞的沼泽地 严重妨碍了“古巴旅”向埃斯坎布雷山后撤的速度。比斯尔说:“参与这项 秘密行动的每一个人,我、杜勒斯、肯尼迪和腊斯克都明显地犯了严重的错 误。”菲利普斯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当时,比斯尔和中央情报局的一些官 员在得知肯尼迪对空袭实行种种限制时,已经意识到这次行动将要失败的前 景,但他们仍然艇而走险,决心尽最大的努力来挽回不利的局面。”比斯尔 承认说:“霍金斯上校和我都没有认真考虑过是否要取消这次军事行动,这 或许是我们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关于猪湾入侵的失败原因,人们罗列了许多计划安排、战术指挥方面的 错误,但那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错误在于,凭 1000 多人去抗击 20 万古 巴军队,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猪湾入侵标志着中情局在准军事行动方面达到最高峰,同时也是它走向 低谷的开始。此后,美国政府将大规模准军事行动一律交由军方主持,中情 局只承办小型战斗。
  “冥王星”行动导致 1200 多名流亡者进了古巴的大牢。由于受到贸易封 锁的损害,不久卡斯特罗提出用俘虏交换药品、拖拉机、机器零部件等物品。 这方面的谈判和交易从 1961 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古巴导弹危机后,卡斯特
  
罗的价码降低了,而美国则趁势将古巴所需的约值 3500 万美元的医疗设备、 药品和儿童食品等价格提高。这一交换是通过杰姆斯A多诺万律师来进行 的。他曾经安排用苏联间谍阿贝尔交换中情局 U—2 飞机驾驶员鲍尔斯。
  1962 年 12 月,以物换人的交易达成协议。“2506 旅”的 1179 名老兵返 回美国。在这场曲折复杂的把戏中,中情局曾计划将一套带有病菌的潜水服 交给多诺万,让他送给卡斯特罗(详情见第二十二章)。
“痛定思痛”
  猪湾入侵以彻底失败告终,肯尼迪在私下里承担了这场灾难的全部责 任,他责怪自己轻信了别人的意见,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至此犯下了最可 怕的错误。他对亲信人员说,猪湾事件是他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他给了批 评他的人一根永远可以鞭挞他的棍子。同时他又无可奈何地说:“这是美国 最伟大的军人、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批准的中央情报局的绝密行动,我一个年 轻的总统有何理由反对它呢?”肯尼迪坦率地承认:“保留中央情报局局长 杜勒斯的职务是我的一个明显的错误,轻易地相信中央情报局关于入侵古巴 军事行动成功可能性的估计,这是一个更大的错误。”当肯尼迪回到家里, 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然而,肯尼迪很快恢复 了冷静和自信,他对威廉曼彻斯特说,在入侵猪湾事件后,有两点可以使 他感到宽慰:1.他终于丢掉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不会犯错误这一幻觉,今后对 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意见,也要认真审核一下;2.从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 果来看,仍然有 83%的美国公民支持他。肯尼迪诙谐他说:“这和当年艾森 豪威尔的情况一样,干得越糟,得到的支持反而越多。”他对助手们多次表 示,一定要把让他栽跟头的中情局“碎尸万段,焚尸扬灰”。于是,“碎焚” 中情局的任务便落在了他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身上。
入侵行动失败以后的那几天里,罗伯特肯尼迪一直呆在中情局总部,
向参加猪湾行动的中情局人员追根刨底地了解情况。
  4 月 21 日,肯尼迪亲自打电话给前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 约他次日来白宫会面。泰勒因战略思想与当局不合,辞职退役后正在撰写《音 调不定的号角》一书,批评美国的防御政策。现在他正担任林肯艺术中心主 任。泰勒应邀拜访了肯尼迪。在总统办公室,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显然, 双方的谈话很投机。最后,泰勒接受了肯尼迪的邀请,领导总统调查小组对 猪湾事件进行调查。几乎就在同时,中情局督察长莱曼柯克帕特里克主动 成立了督察长调查小组,调查猪湾事件。巴恩斯则在计划处内主持猪湾事件 的分析工作。
  泰勒和柯克帕特里克分别领导调查小组对入侵事件分析之后,写出了调 查报告。泰勒的报告没有局限于猪湾事件,它批评中情局的领导和管理不力, 字里行间也批评了白宫在猪湾事件中突然取消了空袭而引起的严重后果。报 告中这样写到:“中央情报局没有把空袭的必要性事先向总统和国务院讲清 楚,??他们提出既使登陆部队不能守住滩头堡,也可迅速转入游击战??
(白宫)在没有认真审核行动计划的书面材料、没有将讨论的结论录音下来 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几次由高级官员参加的特别会议,便默然同意了整个军 事计划??”
  柯克帕特里克的调查报告除了与泰勒的报告有异曲同工之处外,还掺杂 了一些个人的评述。他通过猪湾事件,对中情局高级官员的品格进行了剖 析??他的报告就象一枚重磅炮弹,落在中情局的大院里,直至 25 年后,这
  
份报告仍然严加保密。
  不过,莱曼柯克帕特里克曾经回忆说:“ 没有让安格尔顿、赫尔 姆斯、艾默里和我参与这次行动,但处于我们这样的高级职位,对正在发生 的事不可能一无所知。我感到这项计划根本行不通,因为它的基础是建立在 从古巴难民中获得的假情报,即入侵部队将得到帮助,将会爆发起义。但我 获悉了关于空投到古巴山区一个 10 人小分队的遭遇情况。2000 名古巴民众 追剿他们,他们甚至无法从当地居民手中搞到食物。我最后写信给杜勒斯, 要求他按常规向猪湾行动派出 2 名监察员。 24 小时后杜勒斯回答说:‘不 同意’。”
  无疑,猪湾事件正发生在中情局“不走运”的时候。其实,即使不发生 猪湾事件,也会发生其他让中情局倒霉的事情。在艾森豪威尔当政期间,中 情局搞的一些重大秘密颠覆活动多次得手成功,这使中情局忘乎所以。在艾 森豪威尔执政后期,已经有人告诫艾森豪威尔,中情局是个独立王国,桀骛 不驯;艾森豪威尔则多次提醒杜勒斯不要把时间花费在无关紧要的秘密行动 上,应在搜集和分析情报上下功夫,但杜勒斯我行我素,继续把大部分时间 和精力投入到秘密行动上(艾森豪威尔还是相当信赖杜勒斯的);肯尼迪上 台后,准备对中情局进行改组,但由于需要执行猪湾入侵行动等原因,肯尼 迪没有马上下手。
猪湾事件后,肯尼迪兄弟认为中情局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了,现在正是时
候,应借此机会完全控制住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秘密机构。柯克帕特里克原 先估计自己的这份调查报告会成为肯尼迪在中情局剥洋葱的蓝本,白宫想必 会委任他当中情局局长,以实施他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然而,柯克帕特里 克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杜勒斯尚未正式辞去局长的职务,肯尼迪已决定任命 麦康为中情局局长。即将上任的麦康对柯克帕特里克报告中论述的观点是赞 成的。在他正式上任后,他下令将全部有关报告销毁,惟独把柯克帕特里克 的那份报告锁进局长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在猪湾事件调查委员会里,杜勒斯每天受到肯尼迪兄弟俩、腊斯克、麦
克纳马拉等人的严厉询问和批评,他低着大脑袋,耸拉着肩膀,十分沮丧。 然而,他回到中情局后又恢复了笑容,“两只患有关节炎的手相互摩擦着与 大家聊天,他聊天的话题常常是体育”。
肯尼迪希望在上任后 100 天内取得辉煌胜利的幻想彻底破灭了。肯尼迪
兄弟俩意识到中情局就象一架风车,他们很有可能会被卷入麻烦的旋涡。肯 尼迪说:“猪湾事件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我从中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 必须管住中央情报局。国防部有麦克纳马拉管,国务院有腊斯克管,惟独中 央情报局没有人能真正管住它。”这时的肯尼迪变得更“聪明”,更“成熟” 了。
  猪湾事件是中情局和肯尼迪政府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情局在 隐蔽行动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峰,同时又是它走向低谷的起点。
  猪湾事件后,肯尼迪政府在对第三世界所推行的政策中,怀柔成分比上 届政府大大增加了。美国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通过粮食援助解决饥荒、 派遣和平队实施发展农业、普及教育等援助计划来笼络关系,建立美国的形 象。
中情局小改组
在猪湾事件中焦头烂额的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商量后,决定惩罚一
下这个不可一世的机构。肯尼迪颁布了命令,限制中情局计划处的活动,今 后它再搞准军事活动必须事先得到国防部的批准。肯尼迪还扬言,要削减中 情局的预算,因为在过去的 10 年里,中情局的人员翻了一番,它的预算已超 过国务院预算的 50%;在美国一些驻外使馆里,中情局的人员数量甚至超过 了国务院的人员数量。
  在中情局里,那位被请来担任军事专家的霍金斯上校,由于在制订军事 计划时缺乏全面考虑,对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军事问题没有事先提醒中情局头 目们注意,所以他必须承担军事行动失利的责任。杜勒斯和比斯尔对入侵猪 湾的失败,理所当然应承担主要责任。肯尼迪决定撤掉杜勒斯、比斯尔和副 局长卡贝尔的职务。耐人寻味的是,那个一直反对入侵行动的副国务卿鲍尔 斯也被撤了职,由乔治鲍尔接替他。为了照顾杜勒斯的面子,肯尼迪没有 马上让他退位,允许他留任到中情局搬进新总部之后,再让他体面地提出辞 职,因为新总部是他筹建的。
  中情局新总部座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兰利,占地 144 公亩,它的自助餐 厅可容纳 1000 人,停车场可停放 3000 辆汽车。据官方建筑师说,建造它时 花费了 4700 万美元,按照现今的美元比值计算,相当于 5 亿多美元。
  7 个月后,杜勒斯离开了当初专门为自己设计的豪华气派的局长办公 室。据说,肯尼迪对社勒斯流露过这样的话:“在议会制度下,应该是我走 出白宫,但在我们的制度下,该走的是你。”
此时的杜勒斯祸不单行:儿子病情严重,极度狂暴,他不得不将儿子送
到瑞士疗养;不久,他本人中风,卧床不起?? 杜勒斯是中情局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局长。对他的评述已无庸赘言,
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见解。
  尽管比斯尔是肯尼迪的好朋友,但无法改变总统的决定。《纽约时报》 驻华盛顿记者詹姆斯赖斯顿给比斯尔带来了肯尼迪要他辞职的消息。赖斯 顿也是肯尼迪的知己。当他在白宫单独与肯尼迪共进晚餐时,第一个得知这 个消息,他马卜转告给比斯尔,比斯尔这时还尚未得到白宫的正式通知,多 少有点将信将疑。不久,杜勒斯和邦迪代表官方向比斯尔转达了白宫的这一 决定。比斯尔先是一阵惊悸,心绪平静下来后,他还抱着一线希望说:“我 去找肯尼迪。”当他向肯尼迪推究原委时,肯尼迪回答说:“事情就这样定 了。猪湾事件要是发生在议会制的国家里,总统也必须辞职。在美国,总统 不能辞职,只有让你和艾伦走了。”在比斯尔尚未正式提出辞职前,即将上 任的新局长麦康认为,利用技术手段收集情报是一条很重要的渠道,他想在 中情局建立一个科技处,专门负责这方面的情报活动。他考虑到比斯尔在领
导 U—2 型飞机、SR—71 型飞机和“发现者”号间谍卫星研制过程中的卓越 成绩,想让比斯尔继续留在中情局工作,担任科技处处长。这一想法得到了 肯尼迪的支持。当麦康向比斯尔征求意见时,比斯尔说他需要回去再考虑一 下。几天后,比斯尔对麦康说,他不想再留在中情局工作了。他执意离开中 情局的部分原因是,在中情局,科技处长的地位远不如计划处长那样显赫, 在大家的心目中,计划处长是仅次于局长的职位,这一点比斯尔当然不会直 接了当的向麦康挑明的。
  比斯尔本来是一个学者和经济学家,然而,他在中情局里所干的勾当却 与他的文明本行相去甚远——他不仅参加了危地马拉的秘密行动,还要为暗 杀卡斯特罗去操心。在他的黑名单上,暗杀对象还有第三世界的其他首脑:
  
刚果的卢蒙巴、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伊拉克的卡赛姆??虽然比斯尔从此 “金盆洗手”(到一家企业当经济顾问),但他未竟的缺德事业香火不断, 后继有人??
  从猪湾事件惨败中恢复理智的肯尼迪兄弟俩,内心相当矛盾:他们既想 把中情局砸得粉碎,可内心深处却偏爱这个强大机构中各种各样的秘密活 动。肯尼迪对他的一名颇有影响的顾问克拉克克利福特说:“我必须得到 质量最高的情报。”因参与入侵行动而受到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迫严厉盘 问的菲利普斯回忆说:“罗伯特刨根问底地打听中央情报局内部的各种情况, 显然他十分钟爱中央情报局和它所从事的各种神秘活动。”后来,肯尼迪兄 弟俩再次制订了暗杀卡斯特罗和推翻其政权的计划。肯尼迪的助手理查德古 德温把此项秘密计划命名为“檬行动”。“檬行动”仍由中情局具体执行, 罗伯特肯尼迪担任幕后总指挥。这件事足以证明肯尼迪兄弟俩还要继续重 用中情局。按照他们的观点,中情局这台风车应该由他们自己来驾驭,摒弃 它是不明智的。于是,肯尼迪找来罗伯特洛维特,征求他的意见。洛维持 是美国政界中资历颇深的外交智囊人物,在文森豪威尔当政时,在对外情报 活动咨询委员会任职,他对杜勒斯领导下的中情局曾提出过不少批评。洛维 特对肯尼迪说:“中央情报局处理一些问题太外行了,这个机构必须重建, 对其行动要加以限制。”肯尼迪曾准备让性格坚强的弟弟出任中情局局长。 可是罗伯特肯尼迪拒绝了。他说:“任命我到一个没有政治倾向的机构去 任职并非明智,艾伦杜勒斯总的来说干得还不错。”罗伯侍肯尼迪为杜 勒斯有些抱不平,而肯尼迪本人对杜勒斯也还有好感,因此他没有反驳自己 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继续说:“我是民主党人,而且又是你的弟弟,确 实不宜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最后,肯尼迪还是同意了他弟弟的意见,但 要他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非正式地监督和控制整个情报界的工作。肯尼迪 最后找到了接替杜勒斯的人选,他就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约翰麦康; 同时又任命受比斯尔排挤的赫尔姆斯担任计划处处长。肯尼迪还决定,监督 中央情报局活动的总统特别小组,即“5412 委员会”,由泰勒将军领导。被 撤销的对外情报咨询委员会重新恢复工作,并改名为“总统对外情报顾问委 员会”,具体负责中情局和其他秘密机构的活动。肯尼迪召回了基利安,让 他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克利福德任委员。1963 年,克利福德接替基利安任 主席。
罗伯特肯尼迪对“5412 委员会”特别重视,他宣布将由这个委员会来
领导中情局的秘密行动,以改进中情局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它的工 作效率。罗伯特肯尼迪要实现中情局一直没能实现的目标——搞掉卡斯特 罗,他要用行动来证明,总统和中情局在对待卡斯特罗的问题上,有着一致 的目标。
  尽管肯尼迪曾经下决心“粉碎”中情局,但最终仅对它的十多名中、高 级官员作了调整,并没有什么大的举动。
  
二十二、古巴导弹危机
老头小看后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