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理控制术

_3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 (美)
前面指出,由于人是具有目标追求能力的生物,当人面向某个积极目标并为某个想要的目标奋斗时,能够自然、正常地发挥功能。快乐是人正常、自然运转的表现,当人作为目标追求者活在世上时,无论环境怎样,他们通常都会觉得很快乐。那位年轻的企业家朋友非常不开心,是因为他损失了20万美元。托马斯?A?爱迪生价值数百万元的实验室被一把火烧得精光,而且拿不到任何保险金。有人问他:“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什么可干?”“我们明天一早就会开始重建实验室”,爱迪生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无论面临什么灾难,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目标。正因为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目标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敢说他绝不会因为受到的损失而非常不开心。
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快乐的那些年是开始从医生涯的早期。那时,我是一个为勉强糊口而挣扎的医学学生。好多次,我又冷又饿、衣衫褴褛。我努力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左右;我经常不知道支付月结房租的钱从哪里来。但是我却执著地始终怀有一个目标。我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有坚定和坚韧的精神,而正是这种愿望和精神,使我不停地向目标靠近。
我向那位年轻企业家讲述了所有这一切,并且提出:他不快乐的感觉的真正根源,并不是因为损失了20万美元,而是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他失去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他选择了消极屈服而不是积极应对。
后来他对我说:“我肯定是疯了,竟然让你说服我懂得经济损失并不是造成我不快乐的原因,但是我特别感激你说的话。”他不再为自己的不幸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确立了另一个目标,并且着手朝新目标挺进。不到5年,他不仅挣到了比此前所挣都要多的金钱,而且平生第一次进入一个让他无比快乐的行业。
为你自己的快乐负责
快乐(或者说大部分时间内只想让人高兴的事)可以通过一种多少有些残酷的方式,有意地、系统地培养。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时,我的许多病人都大为吃惊。他们认为,我这种想法就算不愚蠢,起码也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经验证明,以上观点不仅可以实现,而且也是培养快乐习惯的唯一途径。首先,快乐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需要你身体力行和自主决定的东西。如果坐等快乐寻找你、降临在你头上或者由某人给你带来,那么你很可能要等待很久。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脑子里应该想什么。如果你一直等到环境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快乐的想法,那么也可能会永远等待。每一天都是善与恶的结合,没有哪一天、没有哪种环境完全由100%的“善”组成。世上的组成部分、你个人生活中的事实,无时不在证明人的看法,至于你的脸色悲观、郁闷还是乐观和快乐,那要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这主要是个选择、关注和决心的问题。另外,这个问题与思想上是否诚实无关。善和恶一样“真实”。一切都仅仅取决于我们决定优先选择什么——以及我们在头脑中保持什么样的想法。
美国剧作家戴维?马梅于2001年初发行的电影力作《欲望小镇》中,一个脸色快乐的年轻姑娘和一位来自大城市的作家交谈。作家对她住在小城镇的生活有些茫然。他问:“这么说,你是自娱自乐啰?”“只有自己给自己找乐子的时候才叫真正的开心。”她耐心地解释,“如果别人给你制造快乐,那叫娱乐。”同样,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快乐,因为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思想甚至能选择自己的形象。我真诚地奉劝大家要“自娱自乐”,不要指望其他人给我们带来快乐。
心爱处方
养成对威胁和问题积极反应、主动反应的习惯;养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始终保持以目标为导向的习惯。要想做到这一点,你无论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头脑的想象中,都要练习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在想象中看着自己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采取积极明智的行动。看着自己在面临威胁时不是跑开或躲避,而是以一种积极而机智的方式面对、处理和克服它们。英国小说家布尔沃?利顿说:“在想象或实践中,人们仅仅在面临自己觉得习以为常的危险时,才会变得勇敢。”
需要做思想“手术”而非鼻修复手术的推销员
在1936年出版的我写给医学同事们的图书《新面孔——新未来》中,我介绍了一位名叫亚瑟?威廉姆斯的推销员的病史。威廉姆斯在一次到英格兰销售区域调研的途中遇到一场车祸。一位乡村医生为他做了手术,补好了他那个严重骨折的鼻子。绷带拆除之后,他的鼻子倒是修好了,但是严重错位和变形。鼻子上部突出、中间凹陷,而且向一侧扭曲。威廉姆斯先生重新工作时,很快便意识到客户们似乎老是盯着他的面部缺陷认真打量,这让他自己和对方都十分难堪。他们似乎急于让会面赶紧结束。从此,威廉姆斯的销售量急剧下降。几个月后,威廉姆斯先生决心采取行动纠正这一问题,于是我为他的鼻子重新进行外科手术,并且取得成功,使他的相貌恢复到了车祸发生前的模样。之后,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自然,他的销售业绩似乎一日之间迅速好转,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亚瑟?威廉姆斯有地地道道的外表缺陷,并非他的消极想象所致。在我看来,他也准确估计了别人对他有何反应,因此他的行动就是找医生做整形手术,对外表进行重构。
不过,对每个亚瑟?威廉姆斯之类的人来说,有许多经历与他们一模一样的男女,整形的真正原因并非别人真的对他们有什么反应,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消极想象所致。下面的这位先生罗伯特?本杰明遇到了和亚瑟?威廉姆斯一样的问题,但原因不在于某次车祸,而是他自己的自我意象。
年轻推销员罗伯特?本杰明向我咨询、打算请我对他的鼻子做手术时,他下定决心暂停工作、专心治病。他的鼻子比正常人的略大,但完全不像他固执认为的那样“招人讨厌”。他觉得客户们都在私下偷偷笑话他的鼻子,或者因为他的“大鼻子”而敬而远之。他有个大鼻子,这是事实;有三个顾客曾经给他所在的公司打电话,投诉他态度蛮横无礼、行为盛气凌人,这也是事实。老板曾经警告他说“以观后效”,而且他在两个星期内一次推销都没有成功,这还是事实。鉴于此,我并不打算给他的鼻子动手术,而是建议他给自己的思想“做手术”。他打算花21天时间把所有这些消极想法全部从脑海中剔除。他要完全置所处环境中一切消极的、让人不快的事实于不顾,有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快乐想法上。此外,我们还就某些具体“精神画面”和“需强化的语言”达成了一致。
说实话,我心里清楚:虽然他同意试试,但并不太相信这样做就能出现奇迹;他不过想以此来安慰我,以便如期进行他所希望的外科手术罢了。一个人如果想检验心理控制理论的概念及其有用性,不一定非得相信这一理论是否真有效,这种悖论让人觉得有意思。21天快要结束时,本杰明先生不仅感觉良好,而且发现客户和主顾都比以前和善得多,他的销售业绩也在稳步上升,老板还在一次销售总结大会上公开表扬他。
打断有害的思维模式
励志演讲家李?弥尔蒂尔在《成功源自内心》一书中描述了这种有趣的方法:
当你的行为或表现达不到期望值时,不要心存消极之念,不要小看自己……你应该用积极自我意象取代那些不能在人生中创造价值、不想继续下去的消极自我意象。
例如,想想有多少次你忍不住说“我总是迟到”。现在,想想你向自己脑海灌输的是什么——“迟到”两个字!
“今后,你不要进一步强化不想保留的习惯,而是对自己说:戒掉它们。那样做可不像我。下次我要……”
之后,你便要迅速遵守上面说的那些话,使一种全新的安排在头脑中打下烙印。在本例中,可以这样想:时常迟到可不是我的作风。我今后每次都要提前10分钟出发,永远守时。
李指出,这样做并不能立即实现“换位”。不过,正如我再三劝说并引导本杰明先生去做的那样,我们确实需要抓住对那些不想要的、没有好处的行为所做的反复而习惯性的“证实”,将其从脑海中剔除,以打断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思维模式。如果你经常做到反复剔除再三出现的具体想法,自动失败机制就会停止将它再向外界发送。你的自我意象将会得到这种信息:如果她每次都对我们喊出“剔除”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再将这种内容发送出去就毫无意义。我们不妨试一点其他内容。你看看,我们总在与自我意象进行潜在的对话。通过每次都运用“切断模式”这种技巧,反复对积极内容进行肯定的确认,你就能成为自己反复印证新的自我意象的“权威来源”(不要忘了,“权威来源”、反复以及强化是这种灌输过程的三个要素)。
如果快乐成了我们综合思维习惯的最终结果,那么,改变某一具体习惯的技巧就会非常有用。李?弥尔蒂尔曾在数百个电视脱口秀节目中任专家嘉宾,谈论“习惯改变”问题,还以心理控制技巧为基础,就这一主题制作了她自己的录音课程。这些节目和课程你也许可以拿来为己所用。
一个剔除消极想法的练习
战争艺术电影明星布鲁斯?李曾做过一个练习,以摆脱消极想法的困扰:他在想象中看着自己把这些想法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纸揉碎,在火上点燃,直到烧成灰烬。
已故的布鲁斯?李的密友、演员、企业家查克?诺里斯则把李的练习又向前推进一步。诺里斯在自著的《你身上看不见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其实,无论有什么消极想法,我都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然后烧掉。把灰烬处理掉时,这些想法也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
应该指出,这些人(成功伸入李?弥尔蒂尔;战争艺术践行者,成功演员、制片人和伸入查克?诺里斯)绝非“想入非非”型的人,他们既不幼稚也不愚蠢,而是最高水平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段,通过一种有意而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思想。
想快乐就必须做出牺牲
牺牲?是的。你也许要牺牲怀疑态度、愤世嫉俗的心理、过时的习惯和信仰。尽管这些东西对你没什么好处,但却让你“舒服和坦然”。
在丹尼尔?笛福的传世佳作《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由于船只失事被抛弃到一个荒岛上。他将营地安放在漂流上岸的地点附近。但是,随着开始探索整个岛屿,他很快发现,从各个实用角度出发,他将营地安排在岛屿的这个位置都是不明智的。荒岛另一边可以更好地获得食物,更容易建立安身之所,还有其他一大堆好处。但是,即使鲁滨孙懂得这些道理,他却仍然懒得实施!
可不能任凭“懒得动”想法禁锢了我们的自我意象和伺服机制!当理性思维告诉我们某种东西不适用时,我们就必须着手尝试新方法。有一条广为接受的格言把“神经错乱”定义为固执地做同一件事,同时却希望得到不同结果。朋友们,你们不是一棵树,深深扎根于某个心理学或行为学的土壤,无法挪到某个阳光充足之地。你也许像鲁滨孙一样不愿挪动自己的根基,但是你完全有这个能力!
有位科学家检验了快乐理论,并且挪动了不快乐的根基
埃尔伍德?伍斯特博士在他的著作《肉体、心智与灵魂》中,描述了一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证言:
直到50岁,我还是个既忧郁又没用的人。我赖以成名的所有作品没有一篇得以发表……我生活在持续的忧郁和挫折之中。也许最让我痛苦的症状是头疼,头时常疼得头晕目眩。这种情况通常每周会在两天里反复出现,那时我什么也干不成。
我读过一些“新思想运动”的文学作品。在当时,这些作品似乎是无稽之谈。我还看过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些作品,他介绍了怎样将注意力集中于有用的好想法上,而忽略其他想法。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也许不得不放弃对邪恶的看法,但是,与获得充满‘善’的人生相比,这又算什么呢?”还有一些话意思与此差不多。到目前为止,这些教义似乎对我来说只是深奥的理论,但是,由于认识到我的灵魂需要修复、正在变得越来越糟,而且人生让我无法忍受,我决定对这些话作一验证……我决定把有意识主观努力的期限定为一个月时间,因为我认为这么长时间足以验证它对我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我去实践。在这一个月,我决定对自己的思想强加某些限制。如果想起过去,我会试看让大脑只想过去发生的高兴事、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老师的鼓励以及我毕生事业是怎样向前一步步展开的;在考虑当前时,我会有意将注意力转到那些称心如意的事情如我的家庭、内向和孤独怎样为我带来了就业机会上,如此等等。而且,我决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机会.同时忽视那些看似会无果而终的事实;在思考将来时,我又决定把每个可能实现的远大志向,都视为必然实现的囊中之物。当时看起来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但从随后给我带来的效果看,我发现,我所作计划的唯一缺陷就是当时目标定得太低,没有把更多内容包括进去。
他接着讲述了头怎样在一周之内不疼,以及怎样比平生任何时候都更快乐、感觉更良好。但是他又补充道:
由于思想的变化,我的人生由内向外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比内心的转变更加让我惊奇,然而,这种变化却源于内在的变化。比如说,一些知名人士对我很赞赏,那些赞赏也是我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声望最高的人给我写信,这很让我意外。他邀请我当他的助手。我的所有作品全都付梓出版.为将来的创作“百发百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效力的那个人对我非常关心和支持,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而换在以前,这种人根本接受不了我……再回头看看所有这些变化时,我冥冥之中觉得自己似乎误打误撞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使某种以前与我作对的力量开始为我服务。
我敢肯定伍斯特博士的书肯定早已绝版。他的故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曾经对自己即将检验的观点怀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而正是这些思想观点最终让他重获新生。尽管仍在实验,但我已经多次向病人提供“心理控制处方”,即让他们利用短短30天时间做一个心理学实验,并答应如果他们完成实验后仍然希望做整形手术,那么我会给他们做手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病人会半信半疑地勉强同意尽可能照我说的去做,其实,他们最初的想法不过是为了安慰我,以便我能如期进行他们想要的手术,使他们身上某些生理缺陷(这些缺陷在他们的想象中放大了许多倍)得到消除和修复。
即使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抱有怀疑态度,这些技巧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病人对自身、对自身想法的发现,就像伍斯特博士和前述本杰明先生身上发生的那样清晰。30天后,他们再也不想做整形手术了。
一位发明家是怎样运用“快乐想法”的
史密森学会的埃尔默?盖茨教授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发明家之一,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天才。他曾经每天练习“唤醒快乐的想法和记忆”,并且相信这样做能在工作中帮助他。如果某人想自我提高而向他请教,他会说:“让他唤起那些充满仁慈和有用性的美好情感,但这些情感只能偶尔唤起。让他使这种做法像举哑铃那样成为每天必修课。让他逐渐增加用于这些‘心理锻炼’的时间,一个月后他会发现自己产生了惊人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思想中。从精神上讲,此人与之前相比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
盖茨对“心理锻炼”这个词的使用,其实和我在本书首版、这本书、我的其他书籍以及为期两周的函授课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练习及技巧是一回事,我在这些作品和课程中称其为“精神训练练习”。尽管将自我意象比喻成肌肉不甚贴切,但是每天都有意练习某些技巧(比如在“精神影院”构建积极的精神电影并播放、使自己放松等等)的确能强化自我意象,而且最终的确能使你对所处环境自动产生心理控制效应。
当前,适当的身体锻炼应遵循的法则是每30分钟一次,每周至少练3天,每天至少一次。我敢向你保证:只要你将同样时间和精力用于心理控制“锻炼”,就能极大改变人生。
怎样“树立”快乐的习惯
自我意象和习惯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改变这一个,也就自动改变了另一个。“习惯”一词最早的意思是一件外衣或罩衣。我们今天仍然还说“女骑装”和“行业服饰”(这两个词中都有英文“习惯”即habit的原型——译者注).习惯其实是我们的性格所“穿”的“服装”。习惯不是偶然或意外发生的。我们之所以具有习惯,是因为习惯适合我们。习惯与我们的自我意象以及整个性格模式一致。有意识地形成新的更好习惯时,我们的自我意象往往就会超越过时的习惯,成长并发展为新的模式。
我发现,当我提到改变习惯性行为模式,或者将新行为模式付诸实施直到变成自动而为的行为时,许多病人都变得战战兢兢。他们把“习惯”与“上瘾”混为一谈。上瘾指某件事你觉得不得不做,这种事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退化后果,即戒除上瘾的东西会让你退缩。上瘾的治疗问题远非本书内容所能涵盖。如果你确实在生理、化学药物甚至情感上上了瘾而无法自拔,那么我所能对你说的、与自我意象有关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下决心去求助并立即展开行动,这并不表示你是弱者,相反,它是一种特别勇敢的表现。
从另一方面讲,习惯不过是一些响应和反应,我们在不必思考或决策的情况下就能自动学会使用它们。执行这些响应和反应的,是我们的伺服机制。
人的行为、情感和反应中,足足有95%都具有习惯性。钢琴家不必“决定”每次弹哪几个琴键,舞蹈家不必“决定”将哪只脚迈向哪里。他们的反应都是自动的,根本不必细思量。
同样,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仰都有可能成为习惯。过去,我们已经“懂得”某些态度、感受方式和思想“适用于”特定环境;有了这些基础,现在,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遇到的环境被我们理解为与过去面临的环境相同,我们就会倾向于以同一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长期共同生活的夫妻或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争执也会成为习惯。你对我这样说,我对你那样说,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按照一成不变的“剧本”演出,在面临同一种刺激时,我们的反应每次都一模一样。
需要认识到的是,与上瘾不同,这些习惯是可以修正、改变或推翻的,其手段就是你要不厌其烦地去做某个有意识的决定,随后再去练习、实施新反应或新行为。只要愿意,钢琴家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弹奏不同的键,而舞蹈家也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学习新舞步——并且一点也不为此而痛苦。合作伙伴也可以下决心打破旧模式,在遇到类似争执时,在想象中巧妙地设计一个不同的结果。这确实需要不断观察和历练,直到新的行为模式已经彻底掌握,不过这个目标绝对可以实现。
心理控制训练
通常,你在穿鞋时会习惯性地先穿一只脚,然后再穿另一只脚。在系鞋带时,你会习惯性地将右边鞋带拉到左边,与左边的鞋带系成一个扣,或者与此相反。第二天早上,你不用决定就知道先穿哪只鞋子、怎样系鞋带。现在,你要有意识决定:在今后30天里,我要养成一种新习惯,先穿以前后穿的那只鞋,并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系鞋带。当每天早晨决定遵循某种方式去穿鞋时,你都让这种简单的行为成为一个信号、一种暗示,提醒你在这一天去改变其他思维习惯、行动习惯和感受习惯。穿鞋时对自己说,“我要以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开始这一天。”之后,有意识地决定在这一整天里,你要做以下事:
1.我要尽可能愉快些。
2.我要与其他人打交道时更友好一些。
3.我要对别人的缺点、过失和错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忍让。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我要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
4.在可能的范围内,我要表现得好像成功是一种必然,好像我已经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我要在行动和感受中表现得就像我真是那种人。
5.我不会听凭自己的主观看法以一种悲观或消极的方式去影响事实。
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笑上三次。
7.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尽可能平静而明智地作出反应。
8.对于所有那些根本无法改变的悲观而消极的“事实”,我会完全对其视而不见,不让它们进入我大脑。
简单吗?是的。但是,这些习惯的行为模式、感受模式和思维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会对自我意象产生有益而积极的影响。将它们付诸实施吧,坚持30天。检验它们的力量,看看担忧、愧疚、敌视的情绪是否减少,看看信心是否增强。
第八章
成功型性格的组成要素与获得
思想把你带到哪里,你今天就在哪里;思想把你带往哪里,你明天就在哪里。
——詹姆斯?艾伦
诊断结论:朝成功努力!正如医生善于根据某些症状诊断疾病一样,失败和成功也可以诊断。这是因为,人们不能直观地看到成功或失败,而是将成功或失败的种子装在自己个性和性格中随身携带,并用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栽培这些种子。
我发现,要想帮助人们获得某种恰当或“成功”的个性,有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为他们提供一幅生动图画,上面描绘出成功性格是什么样子。请记住:你身上的创造性引导机制是一种目标追寻机制,要想使用它,首先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目标或“靶子”。许多人都想自我提高、渴望有更好的性格,但对于提高的方向何在,却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知道好性格由哪些要素组成。好性格就是指某种让你能有效、恰当地应对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性格,它能使你由于实现重要目标而感到满足。
我不止一次发现,一些充满困惑和苦恼的人在面对某个需要追求的目标、需要沿一条笔直的路线前进时,往往会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比如说,有位从事广告业务的先生刚刚四十出头,在刚刚得到一次重要提拔后,竟然奇怪地觉得没有安全感,甚至对自己不满。
新角色需要有新的自我意象
“真想不通,”他说,“我之所以拼命工作,部分就是为了提拔,而且也梦想得到重用。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我知道我能在新岗位干好工作。然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的自信心动摇了。就像突然从梦中醒来一样,我问自己,‘像我这种长得小土豆一样的人,究竟能在这种职位上千些什么呢?’”他对自身外表过于敏感,认为“瘦削的下巴”可能是使他不安的原因。“我长得不像个商业主管。”他说。他觉得整形手术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有位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女士觉得孩子们“要把她逼疯”,丈夫也老是惹她生气,以至于每周她都会为一点小事对他又喊又叫、厉声指责。“我到底怎么啦?”她问我,“孩子们的确都是好孩子,我应该引以为豪。先生也的确是个好男人,而我事后也总在自责。”她觉得,外表的整形也许能使她树立更强的信心,促使家人“更加欣赏她”。
这些人以及更多和他们一样的人所遇到的苦恼,并不在于他们的外表,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意象。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角色,不敢肯定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针对某一角色,根本没有形成轮廓分明的自我意象。
成功是什么模样
在本章,我要为你开一副“处方”,它和你来我办公室时我给你的处方一样。我发现,有一种关于成功性格的画面易懂好记,它包含在“成功”(success)这个单词的各个字母中。成功型性格由以下要素组成:
S(方位感,Sense of direction) E(尊重,Esteem)
U(理解,Understanding) S(自信,Self-confidence)
C(勇气,Courage) S(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
C(宽容/同情,Charity/compassion)
方位感
那位广告主管茫然失措。但他一旦清楚认识到好几年来他想实现的强烈个人目标(包括他希望得到当前这个职位)一直在激励他这一事实,就能在很短时间内重拾自信。这些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目标,能使他始终不偏离正确的前进轨道。然而,一旦获得提升,他就不再根据自己想要什么,而是根据别人对他有何期望、他能否达到别人为他设定的目标和标准来思考问题。他就像一个攀登高峰的人,向上仰视即将攀登的顶峰就会感到无畏,行动也就勇敢,但一旦到达顶峰,他就开始向下看,心里也害怕起来。他目前的目标是保住当前职位,而不是像目标追求者那样继续保持进攻状态,以实现目标。如果为自己设定新目标,并开始按照这些问题思考,如“我想从这一职位得到什么?我想实现什么目标?我应该朝哪个方向奋斗?”时.他就会重新获得控制能力。
在一次有关心理控制理论的电视节目中,我们让主持人坐上一辆自行车,要求他把两只脚都放在踏板上,在某个位置保持静止状态。你也可以自己试试,这根本做不到。从功能上看,人和自行车有些相像。自行车只有在向前骑行、有确定方向时才能保持平衡。同样,上帝已经为我们设计了目标追寻机制。我们天生就能克服艰难环境、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如果没有障碍需要跨越,没有目标需要追求,我们就无法在人生道路上真正找到满足和快乐。说人生没意思的人,其实是说他们没有值得追求的个人目标。
心灵处方
我们在本书前面内容中介绍了多种发挥想象作用、提出一个(或多个)新目标或定义更加清楚的目标以供矢志追求,以及将任务交付给你的自动成功机制方式。当今时代是练习这种方式的好时代。如果你要为自己设定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再为未来设定一个方案,那就更好了。搞清你想从某种局面中得到什么。永远在面前放置某种你所期望(所追求或向往)的东西。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要养成“憧憬未来”的“毛病”而不是“怀念过去”的习惯。憧憬未来能让你始终年轻。当你不再成为目标追寻者、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时,连身体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这便是有些人退休不久便郁郁而终的原因。如果没有目标可以追求、没有期望值得憧憬,你就不算真正活在人世间。除了纯粹的个人目标之外,你起码还应该有一个可以投身其中的非个人目标或理想。可以对某种帮助他人的事业感兴趣,但你参与的原因不应出于某种贵任感,而是因为你自己愿意。
理解
理解取决于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交流对任何制导系统或计算机都至关重要。如果你作为行动依据的信息是错误的,或者不了解此类信息,那么就无法作出适当反应。许多医生认为“混乱”是神经病的基本要素。要想有效解决某个问题,你必须对问题实质有一定了解。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多数失败,都是由于误解所致。
我们总希望其他人作出的反应和响应、得出的结论,都和我们在特定事实面前或特定环境下得出的结论一般无二。我们应该记得前一章中所说的话:人们会对自己的心像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反应。多数时候,别人作出的反应或采取的立场,其目的并不在于让我们难受,并不是生性顽固或怀有恶意,而是由于对同一局面的“理解”和我们的不一样。他们只不过对于自认为是事实的环境作出恰当反应罢了。如果相信别人的错误态度是出于诚实而不是故意而为、恶毒攻击,这种信任便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左右逢源,也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彼此理解。问自己,“他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她对这一局面怎样理解?”“他对此有何感受?”试着理解为什么他会按照表现出来的那种方式去行动。
事实与看法。很多时候,当把主观看法与事实掺合在一起并得出错误结论时,我们便会陷入混乱局面。事实:一位丈夫指关节骨折。看法:妻子得出的结论是,“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觉得那样能让我生气。”事实:丈夫在吃饭之后撮牙花。看法:妻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他对我还有尊重可言,就应该改进自己的行为。”事实:当你走到两位朋友身前时,他们在窃窃私语。你走过的时候,他们突然停下来,而且看上去窘迫不安。看法:他们肯定在说我的坏话。
这位妻子如果认识到丈夫惹人讨厌的怪癖并非故意的存心行为,目的并非为惹她生气;如果她不再像自己受到人身侮辱那样反应,那么她就能停止错误想法,认真分析局势,从而选择一种恰当的甚至富有建设性的反应。
愿意面对事实真相。有时候,我们用恐惧、焦虑或渴望来改变摄入的感官信息。但是,要想有效应对环境,就必须愿意承认与环境有关的事实。只有透过迷雾看清环境的真相是什么时,我们才能作出恰当反应。我们一定要认清真相、接受真相,无论它是好是坏。贝特朗?罗素说,希特勒在二战中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完全认清形势,使报告坏消息的人受罚,于是此后没有人敢对他说真话。由于不了解事实真相,希特勒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当然,发生这种事,我们是高兴的。
“枪毙信使”这种心态使任何军事领导人、商业领袖、教练和父母都注定要吞下失败的苦果。据多方报道,萨达姆?侯赛因这样做了,所以他的下场和希特勒差不多。的确,枪毙报送坏消息的信使足以让人震惊,但枪毙自己人而不是理性应对准确的坏信息,这种罪行看起来似乎更加不可饶恕!
我们不喜欢承认自身过失、错误或缺点,也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如果某种局面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出现,我们便不喜欢承认它。所以说我们在自欺欺人。由于看不到事实真相,我们无法采取正确行动。有人说,每天都承认一件与自己有关的痛苦事实,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成功者不仅不骗人、不说谎,而且还学会了善待自己。我们所称的“诚挚”,本身就是建立在自我理解、自我真诚基础之上,因为把“谎言合理化”或者对自己说谎的时候,你是无法做到诚挚的。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接受另一个与心理控制理论有关的基本假设,以保卫和强化自我意象,这个假设就是: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打高尔夫时,挥杆前不平衡的准备姿态和让人不舒服的曲球动作,不会使你“在高尔夫比赛中丢脸”,更不用说放在某个无能或不成功的人身上了;这种错误不过是技巧和精神上的,而且可以纠正。
某公司一位杰出的CEO曾对我说:“我之所以有今天这点名气,要归功于几个非常机敏的决定。不过我也做过许多糟糕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决策。我的决定通常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糟。我是一个成功能干的管理者.但是该犯的错我都犯过,再成功的人也是这样。”
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完全接受这一假设时,你就能毫无负担地承认它们、从它们身上获益、无视它们存在,就可以离开错误继续前进,而不是深陷错误的泥潭。
心灵处方
找出与你自己、你遇到的问题、其他人或你所处环境有关的真实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好是坏。记住那句格言,“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什么才是对。”自动制导系统是通过负反馈得到的数据纠正路线的,它承认错误的目的,就是为了改正错误、使自己保持在正确轨道。所以你也应该如此。要承认自身错误和过失,但不要为错误而哀叹。要纠正错误,然后继续前进。在与人打交道时,既要从你的角度看问题,也要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分析形势。
勇气
拥有目标、理解形势还不够。你还要有行动的勇气,因为目标、愿望和信念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变成现实。
美国海军将领威廉?F?哈尔西的个人格言引用了纳尔逊的话,“如果一位船长把自己的船靠在敌人某只船旁边,那么他犯再大的错误也错不到哪儿去。”哈尔西说:“‘最佳防守就是猛烈进攻’是一条军事原则,但是其应用范围远远不限于战争领域。只要你在面临问题时不仅不逃避,还勇敢面对,那么一切问题,无论是个人问题、国家问题还是斗争,都在你面前显得渺小。”
你怎样才能在人生中更加勇敢无畏?心理控制理论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当你系统强化自我意象并懂得“我身上的缺点不是我的错”时,你会发现,合理冒险但不顾忌别人怎么想、担心跌跟头时可能暂时显得滑稽和愚蠢,就变得极为简单。在工作场合宣扬观点时,怎样才能显得更果断、更有说服力?当你在客户面前把想要推销的产品介绍完毕时,怎样才能明确无误、果断自信地得到一份订单?怎样做到在一直相信自己“走路顺拐”的情况下,还能自信地步入舞池?当“老狗学不了新把戏”成为一条公理时,人过中年的你怎样才能开始从事一项全新的职业或副业?怎样才能在严重灾难后卷土重来?这些都是勇敢生活的例子,这些都需要你有一个宁折不弯、“刀枪不入”的自我意象。
为什么不拿自己赌一把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事物绝对肯定或绝对可以保证。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往往不是前者能力更强、想法更高明,而是因为前者有一股敢拿主意赌一把、敢在缜密掂量后合理冒险、敢于行动的勇气。
我们通常把勇气看成与战场上、海难中或危险期间出现的英勇事迹密不可分的东西。但是,日常生活同样也需要勇气。
“按兵不动”(即不采取行动)能使面临问题者紧张不安,觉得处境艰难或身陷囹圄。这种做法会带来一大堆生理症状。
我告诉这种人说:
要透彻分析形势,在头脑里把对你可能的各种行动过程过一遍,再想想每种行动过程会(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选择那个最有前途的过程——然后为之奋斗。如果我们一直等到完全肯定、绝对可信后再采取行动,那么永远都会一事无成。在任何情况下采取行动,你都有可能犯错误;你作出的任何决定都可能是错误决定。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可能出错就放弃对所希望的目标的追求。你应该每天都有勇气去冒犯错误的风险、冒可能失败的风险、冒可能遭受羞辱的风险。在你的一生中,向错误的方向迈出一步,也要比“原地”坐等、束手待毙好。一旦开始行动、着手向前,你便可以在前进途中纠正错误的路线。当你原地踏步、按兵不动时,你的自动引导机制无法引导你。
李?艾科卡曾说,果断是他在“关键先生”们身上找到的首要品质,正是因为处事果敢,这些人才一呼百应、不负众望。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曾经说,领导才能需要果断决策。
多数领导人都认为,成功源于果断决策和路线纠正、不拖拉以及有可能尝试作出美中不足的选择。几乎没有任何成功是通过直线获得的,即从A点直接到B点,从形成想法直接到硕果累累。绝大多数成功的取得,都经过了蜿蜒曲折的过程。
心灵处方
要想得到想要的一切,就应该允许自己犯一点错误、受一点痛苦。不要轻看自己。曾任精神病学与神经学专业咨询局主管的R?E?钱伯斯将军说:“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勇敢。实际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许多人都可能成为英雄,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怀疑自身能力。只要他们认识到自身就有这些隐藏于内心深处的资源,这数资源就会给他们独立解决多数问题的能力,哪怕在面临严重危机时也能应对。”你身上就有这种资源,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动,如果不给它们为你效劳的机会,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拥有它们。
这里还有一条有用建议:在做一些“小事”时大胆、勇敢地进行行动练习。不要等到你在遇到某些可怕危机时能成为大英雄时才去练。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勇气。通过在一些小事上练习勇敢精神,我们能培养出勇敢应对更重要事件的力量和能力。
宽容
我有一次发表演讲,题目是“怎样在一个缺乏尊重的世界里拥有自尊”。正如我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观察到的日益加剧的压力,与如今疯狂的生活节奏相比不过是“小儿科”一样,我在20世纪60、70年代看到的礼貌与尊重的日益缺失,也不过是当今世界不文明的恰当“预演”。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真真切切地伤害了人的自尊:我们打交道的公司对我们就像对待电脑中的数字;个体户、商店店员、服务员以及类似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冒冒失失、手忙脚乱、粗鲁无礼、闷闷不乐,并把不快发泄到顾客身上;有时候,我们甚至通过电话都找不到人!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文明和礼仪在各个地方逐渐丧失。
所有这些现象,都使我最早说的一番话显得更加重要。我曾在演讲中说,缺乏尊重的世界是一点点变好还是一点点变坏,要取决于每一个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着重反映在人们的两点上:人们的自我意象和对他人的尊重。
成功者关注他人、尊重他人。他们对别人的问题和需求很尊重。他们尊重人性的高贵,与人打交道时将其当着人看待,而不是当作他们人生游戏中的“过河卒”。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是应该得到尊严和尊重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和对他人的感觉相一致,这在心理学上是个事实。当一个人与人交往、自己又比较厚道时,他总是觉得也应该善待自己。觉得别人不怎么样的人,内心深处对自己也没有多少尊重和关心。克服愧疚感有一种最有名的方法,就是不要在脑海里谴责别人——不再评判他们、不再为他们的过失而责备和憎恨他们。觉得别人值得你尊敬时,你就会树立更良好、更恰当的自我意象。
宽以待人之所以是成功者的外在体现,还有一个原因:宽以待人意味着此人尊重现实。人都是重要的、显要的,你不能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长期把别人当动物或机器看待,或者当成“过河卒”。
善待任何人是宽容之举,因为这样做对个人来说,并非总能立即起到互惠互利的效果。你不能将它看成交易,而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将这样做看成强化自我意象的一种手段,看成你对整个社会作出了贡献。
心灵处方
宽容的处方里含有三味“药”:(1)通过认识有关他人事实、认识到他们是上帝的孩子、是唯一个体和创造性的存在,从而努力做到真正欣赏他人;(2)想办法停下来想想别人的感受、观点、愿望和需求。多设身处地想想别人想要什么、有怎样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喜欢和妻子开玩笑。无论妻子问他“你爱我吗?”的问题时,他都对她说:“是的,我只要停下来想到这一点,就会爱你。”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我们不“停下来想想”别人,就无法体会他们的感受。(3)要按照“别人很重要”这一想法去做事,并相应地善待他们。
尊重
多年前,我借用卡莱尔的话为《本周》杂志“以文字为生”特别报道投了一篇稿件。卡莱尔说:“唉!可怕的怀疑就是怀疑自己。”当时我说:“在人生的所有陷阱中,最要命、最难克服的陷阱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因为它是我们亲手设计、亲自挖掘的陷阱,用一个短语来总结就是,‘没有用的——我办不到’。”
陷入这一陷阱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从个人角度讲,它会使你失去物质奖励,而从社会角度看,它会阻挡社会前进的车轮。
作为医生,我还要指出,失败论还有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让人不解,但几乎不为人们承认。我上面引用的话很可能是卡莱尔的内心坦白,这些话体现了他固执的性格、火暴的脾气和犀利的言辞,以及骇人听闻的家庭专制作风。
当然,卡莱尔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当我们受到“可怕的怀疑”支配时、当我们极度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去完成应完成的任务时,不也正是这样吗?那时,我们岂不恰恰是别人最难相处的人?
我们完全应该在头脑中树立这样一种认识:评价自己过低不是美德,而是恶习。比如说,嫉妒是导致许多婚姻破裂的罪魁祸首,这种心理几乎总是因为疑神疑鬼引起。具有正确自尊心理的人对别人不会有敌视感,不会急于证明一切。他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事实,在向别人提要求时,不会过分苛求。
自我怀疑是看不见的,它会逐渐吞噬你的自我意象,就像癌细胞侵蚀人体器官一样。
警惕偷盗快乐的贼——你内心的批评家。玛丽?伊莱恩?雅各布森博士在她的经典图书《释放平日里的才华》中写道,“假如‘我’是一个强大对手,每当你怀疑自己时,都能听到它的尖声警告。它是一个敌人,总让我们远离真我,有时也让我们远离他人。”她还写道,“神奇的是,当你的内心没有敌人时,外界的敌人也微乎其微。”如果说有一种伟大的推销方式,让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和心理控制方法合作、与自己合作,那么这种伟大的方式就是上面这句话!
在接下来几章里,我会再次讨论怎样控制“内心批评家”。这个“批评家”其实是偷窃快乐、自我接受、自尊和安宁的贼,其影响力远甚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任何批评家。
正如前面那位精明的公司总裁懂得要想事业发达,就必须倾听他人的意见一样,她还知道自己必须小心谨慎地判断应该听谁的意见,这些意见以什么事实为基础。我们应该聆听内心的声音,但是必须谨慎运用!
当“内心的批评家”开始絮絮叨叨地小看我们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大喊“打住!”,把这位“批评家”送回原来所在的阴暗角落,让它可能因怀疑我们而受罚。
在一次电台采访中,有人曾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在65岁时着手撰写、出版并普及本书首版时,有没有想过“你认为人们之所以关注一个处在职业生涯末期的年老外科医生讨论人脑运转问题的思想,原因是什么”?我回答说,老实讲,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倒不是出于自负,而是由于对我来说这种探索并非一时冲动想施展才华,而是因为我把它看作向整个探索过程中向前迈了一步。我已经在想象中多次实现这一步跨越,随后才着手将它变成现实。不过我说,如果我“内心的批评家”敢提出这样一个荒谬而消极的问题,我肯定会和“他”面对面坐下来,给他读一读1715年乔治一世颁布的《取缔闹事法》。
心灵处方
不要老是通过“乞丐和龙王比宝”这种不公平的比较,在脑子里装着这样一幅心像:我不如别人那么能干。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庆(无论胜利大小),承认并培养自己的力量,不断提醒自己:我身上的缺点不是我的错。
“尊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欣赏有价值的事物和入。为什么人们在敬畏星星、月亮、浩瀚海洋、花朵和夕阳之美的同时,却要轻看自己呢?难道创造我们和它们的不是同一个造物主?难道人不是天地间最神奇的创造物?这种对自身价值的欣赏并非自大,除非你认为是你创造了它们、是你付出了创造的部分功劳。不要仅仅因为你没有正确使用某种产品,就小看它的价值。不要幼稚地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指责产品,就像学校里的学生指责“打字机不会拼写”一样。
但是,自尊最大的奥秘在于:开始更多欣赏别人;向任何人都显示你的尊重。不为别的,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孩子,因此是有价值的存在。与人打交道时,停下来想一想。你在与造物主最得意、最独特的个体创造交往。如果你对待他人时头脑中认为他们有价值,那么你的自尊便能迅速提升。因为真正的自尊并非源于你做了什么大事、有什么东西、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是源于你对自我的一种欣赏,因为你是上帝的孩子。不过,当你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必然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出于同样原因,所有其他人都应该受到欣赏。
这位可怜的采访者回家后肯定想不通自己是不是该干采访这一行,想不通为什么要干坐到半夜采访一个老糊涂了的傻子(这个傻子想象力丰富,还和他争辩)。如果他读过《心理控制术》一书,也许还能想得通,不过,正如任何接受过采访的作家都了如指掌的那样,他遇到的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发生。不管怎么说,我和自己进行了这样一番交谈,但一点也不觉得局促不安,而换做你也不应该窘迫。我相信,把这些“敌对想法”“拟人化”,看成一个与你对面坐着、使你当场下不了台、但你可以通过解释你成功的原因而击败他的“批评家”,是一种有益的想象力训练。
自信
信心以成功的经历为基础建立。当我们第一次取得一点成就时,很可能只会拥有一点点信心,因为之前我们没有成功经历,所以还没有学会自信。学骑自行车、在公共场合发言或者做外科手术,都遵循这一规则。可以说,成功能培养成功。哪怕一点点成就,也能作为取得更大成功的跳板。拳击选手的经理在为拳师选择训练对手时非常谨慎,目的是为了他们的成功经历能够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也可以运用相同技巧,一开始取得一点点成功,然后逐渐积累成功的经历。
另一个重要技巧是培养记住昔日成功、忘掉失败的好习惯。电子计算机和人脑都遵守这样的运转方式。通过练习能够提高打篮球、高尔夫球、抛马蹄铁或者推销技能并取得成功,但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动作重复本身有某种价值。如果重复有益于成功,我们就会从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成功中学习。比如说,学习抛马蹄铁的人抛不中的次数远多于抛中的次数。如果光凭重复就能提高技能,那么他的练习应该使他更擅长抛不中,因为他在练习中抛不中的次数居多。然而,尽管抛不中的次数是抛中次数的10倍,通过练习,他抛不中的次数却在逐渐减少,而抛中的场面却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是因为他头脑中的计算系统记住了成功尝试并加以强化,同时忘掉了抛不中的经历。
电子计算机和我们的成功机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会成功的。
不过,我们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总是记住往日的失败、忘掉过去一切成功经历,从而破坏了自信。我们不仅记住失败,而且通过情绪把失败铭记在头脑里。我们为此而自责,用惭愧和懊悔指责自己(这两种东西都是特别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自信由此不见了。
你过去失败过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的尝试,你应该记住它、强化它、留住它。伟大发明家、实业家查尔斯?富兰克林?克德林说,任何人想成为科学家,都必须做好在成功1次前失败99次的准备,同时还不会因为失败而伤害自尊。可以说,在任何领域想取得成就,这一条都适用。顺便提一句,这并不是说你应该真的按这种比例做事,而是说像他建议的那样,在必要时不会因为失败使自我意象受到损害。
看到别人成功时,我们往往看不到或注意不到他们在成功历程上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艰辛。好莱坞著名女演员将奥斯卡金像奖拿在手中、发表获奖感言时,我们不记得她出演过的那些失败影片,不记得评论家怎样挖苦她,社会怎样不接受她。当红作家的畅销书成为电视广播的热议话题、图书销售火爆时,我们从来不想他家里还放有多少鞋盒,里面塞满了被出版社拒绝的手稿,或者撕得堆成小山的纸片,那都是不太满意的草稿和修改稿。写成本书之前,我写过的大量草稿和改写稿现在还堆放在书架上。几乎每个辉煌亮丽的成功,其阴影中都隐藏着一长串失望、灰心和羞辱。你怎能指望不出现这样的场面?成功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心灵处方
将过失和错误当成学习的途径来用;然后将它们从脑海中清除。有意记住过去的成功,并在头脑中描绘。每个人都在某个时侯做成过某件事。尤其是开始一项新任务时,要唤起过去某次成功中体验到的感受,无论这种成功是多么微不足道。
自我接受
在后来被改编成热销电影《天才雷普利》的图书中,书中主人公是个饱受痛苦、性格复杂而又自卑的年轻人,生活得很不快乐,不愿意接受自我,同时又嫉妒别人,以至于杀害了另一位生活更富有的人,还想取代他进入对方的生活,甚至冒充死者与其女友和家人交往。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没有哪个人缺乏自我接受到如此残暴和反社会的程度。更常见的是,这种人在生活中其实在慢性自杀而不是迅速自杀(有时通过酗酒和吸毒,有时候则以不太明显的方式慢慢自毁)。用梭罗的话说,许多人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某种程度的自我接受,那么任何真正的成功或真正的幸福他都不可能获得。世上最悲惨、最痛苦的人,总在不断说服自己和他人相信:你们认为我是这样,我偏偏不是你们认为的那样。当你最终不再伪装、虚假并且愿意还原本来面目时,才会真正缓解痛苦、得到满足。成功来源于自我表现:当你竭力想成为“某个其他人”时,成功往往对你敬而远之;而当你愿意放松下来成为你自己时,它却通常主动现身。
改变自我意象并不意味着改变自己,而表示改变你自己的心像、对自己的评价、你的自我定义和对真我的认识。树立恰当实际的自我意象,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后果,这种后果的出现,并非由于自我转变,而是由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揭示。现在的你是一直以来的你,也是你可以成为、应该成为的你。你不能创造自我,无法改变自我,然而却能够认识自我,并且能通过获得真我的心像,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能量。企图成为别人没有用,你就是现在的你。你就是你,并非因为你挣了100万美元,或者在所在的街区开着最豪华的轿车,或者打桥牌总是赢,而是因为上帝在“他”自己的形象中创造了你。
现在的我们,多数人都要比我们认识的更好、更睿智、更强大、更能干。创造一幅更好的心像并不能创造出新能力、新才干和新力量,但却能释放并利用它们。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个性,但不能改变“本我”。个性是一种工具、一条途径、自我的一个焦点,我们可以用它来面对物质世界。个性是习惯、态度和已知技能的总和,我们要通过个性来展示自我。
你身上的缺点不是你的错。自我接受意味着接受,意味着接受现在的我(就像我们现在表现的那样)。它不仅意味着接受我们的财富和力量,也要接受我们自身存在的一切缺点、弱点、不足和错误。然而,如果懂得这些消极面虽然属于我们、但不是我们自身,那么自我接受更容易实现。许多人不敢进行健康的自我接受,是因为他们固执地把自己与自身错误混为一谈。你也许犯过错误,但这并不表示你就是一个错误;你也许不能恰当而充分地展示自我,但并不表示你“一无是处”。
在纠正错误、克服不足之前,必须首先认出它们。
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是承认你对该领域一无所知:变得强大的第一步是先承认你不强大。一切宗教都教导我们,超度的第一步是先自我承认是一个罪人。在实现理想的自我体现目标的征途上,我们必须运用负反馈数据纠正路线,就像任何其他的目标追寻局面中所做的那样。
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并接受):我们的个性、我们“体现出来的自我”或某些心理学家所称的“实我”永远是不完美、有改进余地的。
没有人在一生中成功地完全体现“真我”,或者在现实中展示“真我”的一切潜力。在“实我”、“体现出来的自我”中,我们永远无法穷尽“真我”的所有可能性和全部力量。我们永远能够学得更多、做得更好、表现得更优异。“实我”必定不完美。在我们一生中,它都在始终向某个完美目标前进,但却永远无法达到。“实我”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活跃的。它永远无法完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始终处在一种发展状态。
学会接受这一“实我”并接受它的所有缺憾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拥有的唯一手段和媒介。精神病患者拒绝并憎恨“实我”,因为它不完美。他们想创造一个虚幻的、已趋完美的、已经“实现”的理想自我来取代“实我”。当人们企图在现实世界按照“假我”行事时,竭力保持伪装和虚假不仅是一种可怕的精神压力,而且还会带来持续的失望和挫折。
心灵处方
接受你现在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并以此为起点。学会从情绪上忍受自身的缺憾。从智力上承认不足是必须的,但如果因为有不足而自憎,那就是灾难。将你的自我与你的行为区别开来。你不会因为犯了一个错误或者偏离正确轨道而一钱不值或一无是处,就像计算机不会因为出现一个错误而毫无价值,或者一把小提琴因为弹出一个难听的音符而应该抛弃一样。不要因为你不完美就恨自己,因为你还有一大堆同样不完美的同伴。人无完人,那些试图伪装真我的人,最终只能陷入痛苦的泥潭。
自我接受与自我排斥
许多人都承认受不了别人排斥。比如说,精明能干的专业推销员就因为感情上无法接受与多数推销局面相关的固有事实,而在职业生涯中事事不遂心。因为作为一名推销员,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否定而非肯定的答复,是拒绝而非接受。作家、剧作家、演员、运动员、教练在媒体或公众潮水般的批评和否定下,都可能因为受不了巨大压力而遭受失败。不过,与自我拒绝的可怕破坏力相比,这种拒绝和否定的影响几乎微不足道。
人们自我排斥和自我贬低的方式有多种。女人之所以总是排斥自己,是因为她们达不到当前身体流行的三围尺寸和标准。20世纪20年代,许多女性由于胸部饱满而自惭形秽。男性化的体形风靡一时,而饱满的胸部让人讳莫如深。之后,流行趋势的方向开始颠倒,如今,许多年轻姑娘由于没有40英寸的浑圆胸部而徒增苦恼。在20世纪20年代,女士们经常跑过来找我说:“请将我胸部的尺寸减少一些,让我变得像某某人。”到了60年代,这种恳求变成“请将我胸部的尺寸增大一些,让我变得像某某人”。这种对于像“某某人”的追求带有普遍性,但是,当希望与某某人一致或者达到某某人的标准时,我们在犯错误。这种错误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说,追求苗条使许多女士得了厌食症,甚至由于厌食而死亡,在这方面,天才歌唱家克伦?卡蓬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只是例子之一。人们往往拿自己和某种人为标准对比,从而排斥和贬低自己。他们希望在眼前不输给某位同事、亲友或邻居。许多人其实在对自己说:“正因为太瘦、太胖、太矮或太高等等,所以我一无是处。”或者说:“正因为我没有她那么苗条、那么有钱,所以我只是一个零。”我认为,正如约克公爵夫人曾经说的那样,“你永远也不是最苗条或最有钱的人。”不过,那些得了厌食症(通过自我意象体现出来的一种生理疾病)的人可不这么看!
你不应该自我排斥,而应该努力争取自我接受。这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一个复合的、唯一的存在物,既有强点也有弱点,既博学又无知,既老于世故又纯洁无邪,既已经有所建树又有潜力等待开发,而且,这个星球上每个其他人亦是如此。你也许嫉妒某些人,认为自己不如他们,但当你小心地剥去他们人生阅历最外面的几层表皮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也有不少与你不同的缺点和挫折。他们的缺点和挫折虽然与你的不一样,但绝对不比你的少和弱。唐纳德?特鲁普由于经营房地产发了横财,但是到目前为止,他却好像连个人的人际关系都维持不了。你钟爱的体育项目现在的“金童”也许不时在聚光灯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也会发现自己才三十多岁时职业生涯就面临终结,想再调整状态几乎不可能;而你三十多岁时也许事业才刚刚起步。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去争取自我接受,哪怕只实现一点点也不会遗憾。
接受自己吧。无论如何,你都要通过自我引导、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自我提高。不过,你仍然要做你自己。你是特别的、唯一的,这就是你。如果背离了这种特质,为它感到羞愧,憎恨它,不公正地拿它与那些虚幻的偶像比,不承认它是你最大的财富、最忠实的盟友,那么你就无法认识到它身上固有的潜力和希望。
AQ——的秘诀
多少年来,IQ(智商)一直是学术界和思想界关注的中心,实际上,它的用途就是预先确定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能走多远。如今我们终于知道,界定一个人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的并非智商,而是自我意象(我们还知道,随着人步入成年的漫漫征途,智商是可以提高的)。
有一种东西可以通过科学来衡量,我将其称为自我的一部分,或者是自我意象的体现。1967年来,一位名叫保罗?斯托尔茨博士的管理顾问一直在研究人怎样应对逆境。
凭着与100多家公司深入合作过的经验,他对超过10万人进行了他所称的“逆商”(AQ)鉴定。“逆商”这一指标的目的,是为了衡量人们认识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本领。
斯托尔茨博士说,随着人步入社会时面临越来越难的处境,拥有高逆商显得日益重要。
他定期对自己的客户对象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每天面对的不利事件数量有多少,这些事件可能是某次航班延误或取消,也可能是某个关键客户投奔了所在公司竞争对手的麾下。他说,10年前,这一不利事件的平均数量是7,5年前这一数字为13,几乎为10年前的2倍,而在1999年这一数字则为23。
斯托尔茨博士从三个方面对拥有高逆商的人进行了界定:
1.他们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时不将责任归咎于别人。
2.他们不自责;不会将出现的挫折看成自身无能的表现。
3.他们相信自己面临的问题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有限,而且可以应对。
如果将这些特性与我们刚才讨论的特点相比,即将成功的个性看成自动成功机制的触发器,就会发现我的观点与斯托尔茨博士的研究成果异曲同工。
你能提高自己的逆商吗?当然。在公司管理这一层次,斯托尔茨博士的全部工作就是提供培训课程,帮助各个组织的所有员工提高逆商。他的方法包括为那些自以为逆商低的人“减负”,这种人的情绪表现为无助、自我怀疑、觉得问题无法解决、自责或愧疚。这种做法与改变或强化自我意象如出一辙。“减负”或“解放”其实就是“强化”。你不一定非得通过“加法”进行强化,通过“减法”也可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这种做法与我在诊断患有各类严重疾病的病号时观察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有些人不加判断地认为他们的问题太多太难、无法解决,以至于很无助。他们为此羞愧难当,责备自己太无能,而且还把身陷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别人、上帝或者命运。而另一些人在面临同样严重的疾病时,则遵守上面三条高逆商标准去做,非常积极地从各个方面改造自身环境,不仅主动研究、加强自我教育、注重自身的医疗保健,而且还想办法坚持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比如,据我观察,伊丽莎白?泰勒和克里斯托弗?里夫就具备高逆商。伊丽莎白?泰勒好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做过多次医疗手术,包括臀部置换外科手术。她曾先后两次在贝蒂?福特诊所戒除恶习,之后才将康复情况稳定下来。然而,她却信心百倍地始终为保持美貌、优雅和幽默感而奋斗。她坚持在娱乐界(直到2000年还在拍电视片)、商界(曾与一家成功的香水公司做生意)打拼,做慈善工作(成立了第一个为进行艾滋病研究进行大规模筹款的基金会)时也一直很活跃。克里斯托弗?里夫在一次骑马时发生事故使脊髓受伤导致瘫痪,但一直是个负责任的丈夫、父亲、作家、专业演讲家和电影导演,生活过得既成功又充实。但与此同时,他就连起床、穿衣这样的事也需要费很大劲、很长时间,而且需要护理人员的协助。
前往地狱的垂钓之旅
我曾经和几个刚刚钓鱼归来的朋友共进午餐。问到这次垂钓之旅时,他们七嘴八舌地描述说,这次旅行被一个接一个的天灾人祸搞得一团糟——天气不好、他们装满生活必需品的冰箱在河里漂浮、有个人还肚子疼,如此等等。“那么你们怎样评价这次旅行呢?”我问。
“再好不过的一次旅行,”其中一个人说,“我们经历了一次狂欢。”
他们在这次旅行中展示了自己的高逆商,成功地应对了一系列不利事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有这次垂钓之旅那样的表现,那么他们每个人在一年365天里都会更快乐、更成功,而不是只有5天。所有人都是一样。当然,与周末在草地上发生的一连串带有喜剧色彩的困难相比,生活中的事可能更加重要。无疑,生活中的灾难如重伤或重病、被人抛弃等等,要重要得多。不过,成功的取得与期望和反应不无关联。如果我们由于自身期望过高、不合理(从不公平地与别人攀比、固执地追求完美、对生活本身的期望不切实际,到出海航行之旅毫无波澜或者整个过程不满意)而压力重重,对一切事情都要讲究“黑白分明”,那么,这些人为的负担就会向我们施压并把我们压垮。
一则“减负”的神话
我将以一则神话或叫寓言来结束本章。我已经通过好几条途径听说过它。不妨想想它是怎样与你释放成功个性相联系的。
据说从前有个筋疲力尽的旅行者走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大路上,肩膀上扛着一块大石头,背上背着一个装满砖块的背包,头上晃晃悠悠地顶着一个大南瓜,腰上还缠着一捆干草和葡萄藤,以至于只能蹒跚地迈着碎步向前走。正如你想象的那样,此人像一匹驮着货物的马,步履不稳、腰不舒服地向下俯着,前进的速度缓慢而沉重,体力消耗很大。
一个坐在路边的人和他打招呼,问:“喂,伙计,为什么不把肩膀上那块又大又沉的石头卸下来,给自己减轻负担呢?”
行者令人不可思议地答道:“嗯。你知道,之前我根本没注意到它有多重,直到你提到它我才想起来。我过去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为什么要带着它。”琢磨了片刻之后,行者放下大石头,把它扔到路边,继续朝前走。此时,他的腰杆直了一点,行进的速度也快了一些。
向前走了一段路,他遇见另一个旁观者。此人对他装满砖块的背包提出了质疑。“嗯。我很高兴你提到它,”行者说,“我真的没怎么注意过背包里装着什么东西。”他拿出所有砖块,放在路边,继续朝前走。
又走了一段路,一个在路旁玩耍的好奇的孩子叫住了他。“嗨,先生,你为什么你要在腰间捆上那么多干草呢?”
行者拿出口袋里的小刀,割掉了干草。
一个又一个旁观者促使行者认识到自身毫无必要的负担。此后,他逐一接受了新认识,抛弃了长期束缚他的负担,并一一扔到路边。最后,他真正成了一个自由人,直挺的姿势和行进的速度都和正常人无异。
他的问题是石头、砖块还是干草?不,都不是。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缺乏对它们的认识。
心理控制训练
将你随身携带的砖块和石头列出一个简短清单。找几块实际的砖块和一支用于标记的钢笔,在每块砖块上写下你感情上的某个负担。把所有砖块装进一个背包或行李袋,放在你家汽车的后座上。当你每天早上离开家门时,拿出背包举几下,对自己说:“我今天要把这些沉重的砖块放在车里,要在不带这些沉重砖块的情况下开始新的一天。”晚上回家时,你将公文包或相关物品拿出汽车,但把装有砖块的背包仍然放在车里,对自己说:“把这些砖块丢在这里,这样我就能放下包袱、享受今晚了。”
第九章
避免无意中激活你的自动失败机制
怀疑自己的人,就像一个主动加入敌人行列、拿起武器和自已对着干的人一样。
——亚历山大?大仲马
人都有“沸点”。在我那时候,许多企业和工厂都使用蒸汽锅炉,这种锅炉其实离制成炸弹仅有一步之遥。如果科学控制,它们能经济实用地提供日常生活必需的热量。不过它们也拥有巨大的潜在破坏力。这种锅炉上装有压力计,显示什么时候压力达到危险点。在察觉到这种潜在危险之后,就可以采取校正措施,确保安全。同样,我们今天有不少核电站,这些核电站使用电脑和人进行严密监督和控制,以防止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过的那种“大规模泄漏”事故。
我知道,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事件之一,是美国三里岛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这次事件几乎发生,但好在关键时刻居民迅速转移,才没有导致恶劣影响。而这次事件据说是因为一位工人泼了一杯咖啡引起的。
威力与危险永远密不可分。你拥有的伺服机制潜在的威力,远比过去经历使你能相信的程度大得多。你越是了解它、试验它,就越能惊奇地发现它能为你所用。然而,这种可以建设性地、创造性地作为自动成功机制(ASM)为你所用的力量,还有一种潜在的破坏力,那就是它也可以表现为自动失败机制(AFM)。我们必须善于控制和调整这种内心的力量,对它那“压力计”上的红色标线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它“溜进”自动失败机制所在的区间。
消极情绪就是报警信号。灰心、暴怒、势不可挡的焦虑、持续不变的压抑、嫉妒和怨恨、懈怠、徒劳地狂热追求、偏执和无礼,当然还有自我排斥,这些都是伺服机制的压力即将进入红色区域的信号。
人体有自己的危险信号和危险标,医生们将其称为症状或症候。病人们往往把症状视为有害的表现,如一次发烧、疼痛或类似表现都“大事不好”。实际上,如果病人能搞清这些症状预示什么,并采取改进措施,那么这些消极信号对病人来说并不是坏事。症状或症候都是帮助人体保持健康的“压力计”或“报警灯”。阑尾炎的疼痛对病人来说似乎很难忍受,但在手术之后,它却能确保病人的生存。如果病人感觉不到痛苦,那么就不会采取措施把阑尾割掉了。
无意中可能唤醒和激活的自动失败机制也有其症状。我们应能发觉自身的这些症状,以便对其采取恰当措施。当我们学会将某些性格特点界定为失败“路标”时,这些症状就会自动起到负反馈作用,引导我们离开原有轨道,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不过,我们不应仅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因为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们。我们应该视它们为不受欢迎、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必须从内心深处真诚地说服自己相信:这些东西不会带来幸福。
任何人对这些消极感受和态度都没有免疫力,哪怕最具有成功个性的人也会不时经历这些情绪。重要的是搞清它们到底是什么,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纠正。
失败的画面
我再次发现,如果病人把这些消极反馈信号(或者我所称的“失败机制”)与组成“失败”(Failure)这个词的各个字母联系起来,就容易记住这些信号。对这些字母进行分解后如下:
F(沮丧、无助、徒劳,Frustration) U(犹疑,Uncertainty)
A(好斗/错误导向,Aggressiveness) R(怨恨,Resentment)
I(不安全感,Insecurity) E(空虚,Emptiness)
L(孤独,Loneliness)
没有谁会坐下来,怀着事先期望好的恶意,有意决定培养这些消极特性,目的却是为了“有悖常理”。这些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非人性不完美的体现。这些消极特点中,每一种在最初都曾用作解决某个问题或应对某个困难的途径。我们之所以采用它们,是因为错误地将其看成走出困境的出口。尽管建立在错误前提之上,但它们也有自身含义和意图。它们为我们设立了一种生活方式。请记住:人性中最强烈的冲动之一,就是作出适当的反应。要想治愈这些失败症候,我们不能通过意志力,而是通过理解,通过懂得它们起不到积极作用而且不合时宜。
这条真理能让我们摆脱它们的束缚。当能够透过迷雾看清事实时,一开始促使我们采用它们的同一种本能力量,此时也能帮助我们根除它们。
大家可以想想殉道情结和牺牲情结。我们都认识这种人:他们总是以一种牺牲品的姿态出现,原因可能是不幸的童年、破裂的家庭、不恰当的教育、偏袒的老板、诡计多端的合作伙伴、骗人的爱侣、各种各样的疾病以及经济上的不幸。此人坚持认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合起伙来与他或她作对。发展下去,此人便老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成天满腹牢骚、长吁短叹、怨天尤人——“不,不,你只管去吧,今晚去看戏吧,好好享受欢乐时光。不要担心我不高兴,不用再让我深思熟虑。我已经习惯留下。”如果像看鱼缸里的鱼那样从局外来观察此人,我们对这种人的行为要么会怀疑,要么会愤懑,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让自己、也让周围的每个人都痛苦和可怜,这样做不合理。不过大家不要搞错,此人并没有故意耍手腕,使自己和别人都最大限度地陷入悲惨境地,并且天长日久形成习惯。根本不是!恰恰相反,这是他们所知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可能是克服某些挫折、得到所渴望的关注和同情,或者是为了得到某种认可,因为他们觉得通过其他方式得不到这种认可。
由外向内重塑所有这些方式,从而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这非常难以做到。但是你却可以照管好自己的自我意象、重塑自己的自我意象,从而改变自身行为。
那么,就来看看自动失败机制有哪些警告标志可以用于实施控制吧。
沮丧
沮丧是一种情绪感觉,无论何时,只要某个重要目标没有实现,或者某种强烈愿望受到阻碍,都会让人沮丧。从人的本质讲,所有人肯定都体验过沮丧的感觉,因为人是不完美、不完备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懂得:一切愿望都不可能立即得到满足。我们还会懂得,“做的”永远都没有“想的”好。此外,我们可以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既不一定完美,也没必要完美,就一切实际目标而言,近似达到完美就算不错。我们可以学会容忍某种程度的沮丧情绪,同时又不会为它而不安。
只有在受挫经历带来过度的情绪感觉,让人觉得深深不满和无助时,才会成为失败的征兆。
习惯性受挫通常意味着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现实,或者说明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不恰当,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实际目标与理想化目标——对吉姆?S的朋友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男人。他从一个存货管理员干到公司的副主管,高尔夫成绩在80杆以下,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深爱着他。尽管如此,他却总是觉得很失意,因为所有这些都达不到他那不切实际的目标。从每个具体方面讲,他都算不上尽善尽美,但他必须做到完美。比如,他如今应该是公司的委员会主席,他的高尔夫成绩应该达到70杆以下,他应该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丈夫和父亲,以至于妻子永远不会找理由质疑他的话,孩子也绝不会淘气。光射中牛眼(靶心)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射中牛眼中心那个极小的斑点。“你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专业高尔夫球员杰基?伯克轻击入洞时采用的同一技巧,”我告诉他说,“也就是说,不要以为你在长距离击球的情况下,必须把球精确地打到球洞里面,而是只用瞄准洗衣盆那么大的一块区域即可。这样你就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使自己表现得更好。如果这样做对专业运动员管用,对你也应该管用。”
他的自我实现预言使失败成为注定结果——哈里?N有些与众不同。他没有得到过成功的任何外在象征。虽然曾经有很多机遇,但一个个都与他擦肩而过。他曾经有三次即将得到想要的职位,但每次“都有某件事从天而降”;当成功近在咫尺时,总会发生点什么事将他打败。他甚至还有两次走上桃花运,但每次都黄了。
他的自我意象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没用、无能、低等的人,无权获得成功、无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于是他便不明智地试着将这一角色搬进现实生活。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能够成功的人,于是便老是想方设法做点什么,以证明这一自我实现的预言不假。
将沮丧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用——挫折感、不满、不快等感受是每个人在出生之后就学会了的问题解决方式。饥饿的婴儿会通过号啕大哭表达不满。于是,一只温暖而柔和的大手便会神奇地从天而降,为他拿来牛奶。
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再次通过上述方法体现不满,同样,温暖的大手随之会再次神奇地出现,使他更舒服一些,让问题得以解决。许多孩子达到目的、解决问题的原因,都是因!为有过于溺爱他们的父母,他们只用表达出挫折感就行。他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感到希望落空、对现状不满,之后问题便得到圆满解决。这种生活方式对婴儿和部分小孩子“行得通”,但在你步入成年社会之后就行不通了。而许多人长大以后仍然使用它。他们感到对生活不满,表现出对人生的愤懑,其用意显然是希望:只要他们感觉足够糟糕,人生就会同情他们,就会赶紧“跑过来”把问题解决掉。
吉姆?S无意运用了这种幼稚的手段,以图某种魔力会给他带来想要的“完美”。哈里?N已经“磨炼”出太多的挫折感和失败感,以至于失败的情绪像鬼一样附在他身上。他将失败的情绪投入到未来,等着自己失败。他那习惯性的失败情结,进一步使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失败型的人。想法和感受是一对孪生兄弟,感受是想法和思想成长的土壤。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通篇都规劝你接受这样一种观点的原因:想象你如果成功了会有什么感受——然后现在就以这种方式感受。
婴儿的行为不适用于成人世界,你必须设定目标、朝目标奋斗,从而超越这种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曲折前进却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你都千万不要躺在草丛中,像婴儿那样哭叫呼救,等待有人伸出温暖的手,温柔地把你从草丛中拿起来,放回前进的轨道上,而且头朝正确的方向。你必须展示出自我意象的力量,下决心让自己站起来,把自己放回正确的道路原处,朝着选定的目标重新开始旅行。你必须展示出自我接受,以便认识到什么是犯错误(即应该转弯的时候摔倒),什么是自我排斥,而后者因其虚伪性而应该承担罪责。你千万不要允许从你身边经过的“迷雾”模糊了标志你目标方位的信标灯。
好斗
就像白天之后是黑夜一样,沮丧之后便会产生过分的、导向错误的好斗心。
如今最让人感到可怕的一种疾病是阿尔茨海默症,这种病的患者可能生理上保持得非常健康,但会失去记忆力和身份的鉴别力,而且还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间歇性虚脱。此病的受害者不时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猛烈攻击他们的看护者或深爱的人。我相信,由于这种人根本记不住自己和对方是什么身份,因此会产生强烈得难以想象的挫败感,而攻击行为就是这种挫败感造成的直接后果。
当人们受到阿尔茨海默氏综合症的折磨而突然袭击别人,或者对别人行为不端时.其直接动因通常是他们的“真我”以不健康的自我意象为表现形式,“真我”受到了拷打、折磨和禁锢。
我妻子安妮和一位女友私交甚笃。此人是个成功的职业妇女,嫁给了一个比她小一点但成就不大的小伙子。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她似乎很心满意足。家庭的几乎一切开销都要靠她去挣,而且还要无私地支持丈夫。一开始他也觉得很满足。但是,其他人心照不宣的非难、朋友们以开玩笑的方式善意嘲弄以及她娘家人的批评,都成为一种负担,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让他倍感沮丧。他几次尝试进行盲目的风险投资,但投资之后却毫不过问,于是结果只能是为他带来更大挫败。同样,她也受到朋友和家人的取笑,这使得她先是不满,随后便怨声载道。当他所有的挫败感在这种过热环境中达到“沸点”时,两个人大吵了一架,他还打了她好几顿,终于导致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报警。于是,警车开过来,警灯呼啸而过,警报拉得让人心惊肉跳。事情到此并没有完结(这种事很少有就此终止的时候),因为它标志着一桩婚姻开始走向终结。
男人打女人,根本没有任何可让人接受的理由;反之亦然。不过,这很容易解释为不加控制的挫败感导致好斗心而产生的直接结果。
虽然存在此类让人不快的例子,但是好斗心本身并不像某些精神病学家曾经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模式。进取心和情绪“蒸汽”是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应该通过积极进攻方式而不是守势或尝试性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一切;我们应该与问题积极作斗争。为自己设立一个重要目标,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在我们内心的“锅炉”里制造出情绪“蒸汽”,并在现实中展示这种积极进取的倾向。然而,当我们在实现既定目标这个问题上受到阻碍或受挫时,麻烦便会接踵而至。此时,情绪“蒸汽”受到压制,需要寻找一条贯通的渠道。如果加以误导或误用,它就会成为一种破坏力量。有些工人老想一拳打在老板鼻子上,但却不敢回家咬妻子、打孩子或者给猫踢上一脚。还有些人在生气时,会将自己的好斗劲头都用来对付自己,就像南美洲的一种蝎子那样,发火时狂蜇自己,然后死于自身的毒液。
不要盲目开炮,要集中火力——自动失败机制不会引导好斗心去实现某个有意义的目标,相反,身体会通过溃疡、高血压、忧愁、酗酒或强迫性拼命加班等一些自毁渠道来使用它。它还可以采取另一些形式如易怒、粗鲁、非议、唠叨、挑剔甚至暴力,将“炮口”对准其他人。
解决好斗心的办法并不是根除它,而是理解它,为它提供恰当的、合适的宣泄渠道。当发现好斗心刚开始露头时,应该把它再塞回生养它的“娘胎”即挫败感中,用尽一切力气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以解决挫败感本身。
知识赐予你力量——光是了解有关机制,就能帮助一个人应对“挫败——好斗”这一恶性循环。我们称方向错误的好斗心为“将力气用错了地方”,它是指本来想击中某个靶子(指最初定的目标),却将火力射到另外的靶子上。这样做没有用处。还记得孩子看的连环画吧?埃尔默?福德想狩猎机灵的野兔。在朝野兔打了几枪但无一命中之后,福德朝着十几个方向发疯似地胡乱开火。我想,狩猎野鸭或野鹅的猎人们有时候大概也会屈从于同样的诱惑吧!
你不能通过创造新问题来解决旧问题。如果你感到自己想打某人,不妨停下来扪心自问,“这就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吗?是什么让我沮丧?”“我现在是否在朝十几个方向胡乱开火?”当你发现自己的反应不合时宜时,就已经向控制这种反应迈出了一大步。如果有人对你粗鲁无礼,如果你认识到对方的反应也许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某种自动机制在起作用,那么你的苦恼也就消除了大半。别人不过在宣泄无法用于实现目标的情绪“蒸汽”罢了。
许多交通事故就是由于“挫败——好斗”引起的。今天,它已经有了新名称——“马路风暴”。客机上的乘客也有“风暴”。这些名字其实只是标明由于沮丧情绪无处发泄而变成好斗心,并由此导致的后果。下一次如果有人在旅途中对你无礼,不妨试试下列办法:不要轻易上火、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是对自己说,“这个可怜的家伙对我本人并无恶意。也许他妻子今天早上烤糊了面包,也许是他付不起房租,或者被老板狠狠训了一顿。”
情绪“蒸汽”的安全阀——在实现某个重要目标过程中受阻时,你如同一台蒸汽机车,身上有膨胀的蒸汽无处排遣。你需要一个安全阀排出多余的情绪“蒸汽”。各种身体锻炼方式都有益于慢慢排遣掉好斗的“蒸汽”。轻快地长跑、俯卧撑、举哑铃,这些锻炼也不错。尤其值得提倡的是那些能让你击打或猛撞的运动——高尔夫、网球、保龄球、打沙袋等等。另一种好办法就是把火气宣泄到纸上。如果有人让你灰心丧气或是惹恼了你,不妨给对方写封信。把心中的怒火全部写出来,不给想象力留半点空间。然后把写好的信付之一炬。
排遣怒火的最佳渠道是把它全部用完——即朝某个目标而奋斗。因为这股火气本身就是要使用的。工作始终是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法,也是抚慰烦躁心灵的最佳镇静剂。
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是内心认为或者相信自己无能。如果你觉得自己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就会感到不安全。有许多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并非因为我们身上的智慧和能力真的不足,而是因为运用了错误的衡量尺度,总是拿自身实际能力与想象中理想、完美或纯粹的“自我”比较。按照绝对标准看待自己,就会诱发不安全感。
感到不安全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更好,应该更成功,应该更幸福、能干、镇静。这些目标都很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努力奋斗能得到的东西(起码从它们纯粹的意义上讲是这样),而不是看成“应该有的标准”。
我有位朋友经营一家大型管理咨询公司。有一次,他和我谈起一本名叫《彼得原理》的商业图书。这本书当时在市面上很流行。交谈中,他赞成这一观点:企业中的官僚机构经常会错误地把一些人提拔到力所不能及的岗位上,最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我自己就曾多次亲眼目睹这样的情况:人品好、能力强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时非常快乐,但一旦医院领导提拔他为某个部门的主管后,他便成了非常痛苦而忧愁的管理者。由此,医院少了一个优秀医生,同时却多了一位不能胜任本职的管理人员。我朋友就不赞成将这一看法绝对化。“不错,所谓‘彼得原理’的确能解释这种情况,起码是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简洁的标志,”他说,“但是这一原则却无法解释后果截然不同的同一情况。有些人提拔后的岗位对其素质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他的经验、知识、基础或信心水平,甚至被身边的人认为注定要失败,但却在同类部门中首屈一指、取得成功,这该作何解释?”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发现它和我最早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过的问题有些相像,而正是那些现象和问题,引导我开始深入研究心理控制理论。比如,有两个不幸的人,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理缺陷,这一缺陷的重要性都被他们的想象力所放大,而且两个人做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外科手术。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正如你我预料的那样,另一个人却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的消极感受,就像整容后面部伤疤依然存在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在这两个想象(手术问题和提拔问题)中,结果的差异其实隐藏在个体的自我意象里。这种差异在他们的脸上或履历表中看不见。
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不安全感,已经怀有受损的自我意象,而且不得已要通过纯粹的意志力、拿出最佳工作表现,那么此人一旦得到提升,对新岗位的认识只不过是认为“雪上加霜”,而不会将其视为一次绝好的机遇。
重新调整的魔力——你可以采用许多办法使自己摆脱不安全感的困扰,以便出现任何机遇都能作为进步的阶梯。方法之一就是理智地分析形势、琢磨其他相关人、反思你自己。另一种方法就是对自我意象进行确证和强化,包括角色扮演(此时需要在你的“精神影院”恰当地进行)、赋予自动成功机制以新的研究任务,以便它能为你提供所需的想法和方案。再有一种方法就是马上调整视野,将眼光盯在新的适合的目标上。
以下这个例子能解释为什么重新调整法如此重要。
纽约的一位著名体育新闻记者曾为我提供了以下这个例子:
假设有两个非常成功的大学足球教练,他们在美国0国家足球联盟的教练员队伍中名头很响。事实上,他们后来都得到了提拔,到了全新的岗位,面临着高层次竞争。我们体育记者立即开始质疑他们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上行不行,甚至写文章说“彼得原理”在他们身上会否应验。最后,他们中的一位教练继续回到大学执教,像一条垂头丧气、夹着尾巴的小狗,而另一位教练则带领自己的队伍获得冠军,捧起了“超级碗”。
当然,这中间存在一些可变因素,比如能力、所在分区对手的强悍程度、日程安排等等。但是,最大的变数是两位教练对新岗位的实际反应。两个人都期望能有这样一个晋升到美国足球联盟工作的机会,但是,一个人把这种机会看成“我终于实现了”的目标。于是,他开始表现得像一个新加冕的国王,用一意孤行甚至言过其实的行为,来隐藏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他很快便和媒体中我们这些记者、球员以及其他教练建立了对立关系。他的球员们从报纸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他那如履薄冰的感觉,但都没有作出反应。没过多久他便受到极大的打击。从此,他的不安全感变成了对失败的恐惧,他的沮丧变成了好斗和攻击,他由此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指导技能。另一位新提升的教练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他来说,晋升到这一教练岗位只不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马上将精力集中于一套全新的目标上,这些目标从组织一个世界一流的管理班子,到提高队伍的士气、开发团队中尚未展示出的才华、在随后两个赛季再捧起“超级碗”。他的所有精力都凝聚在一起。他的目标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他,使他不会触礁或搁浅。于是,别人对他的反应与前一位不同,他也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我的体育记者朋友分析了这两种情况,将其归结为心理控制的作用。由于人具有目标追寻功能,因此,只有当个体朝着某个目标前进时,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还记得我们在前一章把这种情况比喻成骑自行车吗?只有向前骑或者追求某个目标时,我们才能保持平衡、镇定和安全感。如果你自认为已经达到了目标,你就会变得静止下来,就会失去前进时才有的安全感和平衡状态。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能力绝对化,就不仅没有了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动力,而且会觉得不安全,因为你必须捍卫自己的伪装和虚假。一位大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对我说:“对我们来说,认为自己已经‘到达’目标的人,实际上已经用完了所有的本事。”有人曾称耶稣无所不能,耶稣告诫他:“你为什么要说我无所不能呢?无所不能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天父。”人们普遍认为圣保罗是圣人,而他自己的态度却是:“我自己认为目标还没有达到……而是要加紧朝着目标的方向努力。”
在坚实基础上站稳脚跟——试图站在高山之巅,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从心理上讲,如果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放下架子,你就觉得更安全。
这一道理也有非常现实的含义。它能解释在体育运动中失败一方的心理。当一支冠军队开始将自己看成是冠军时,他们就再也没有了奋斗的目标,而只有一个位置和荣誉需要捍卫。这样的冠军只会在守摊子、试图证明什么;而手下败将则有明确的目标去奋斗,而且往往能爆出冷门。
我认识这样一位拳击手,他一直打得很好,直到赢得了冠军。在夺冠之后的一次较量中,他丢掉了冠军,于是脸色很难看。失去冠军头衔后,他的状态又好了起来,并且重新夺回了冠军。一个聪明的经理对他说:“如果你能记住一点,那么当你是冠军的竞争者时,就会打得像冠军那样好。进入拳击场时,你并非在捍卫冠军头衔——而是在为获得它而奋斗。你没有得到过冠军——当你钻过拳击场四周的围绳时,你在冒着风险。”
造成不安全感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手段。它是用伪装和虚假取代现实的手段,是向你自己、向别人证明你的优越感的手段。但这种手段总在弄巧成拙。如果你此时此刻无可挑剔、高人一等,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奋斗、去拼搏、去尝试了。实际上,如果真让你努力地去尝试,那也许就证明你不比别人强。所以你根本不去试。于是,你尚未奋斗就已经先输一着——你输掉了取胜的意志。
在商界,有安全感的领导人总想将那些比自己更聪明、更能干、往往也更老到、经验更丰富的人组成的队伍招至麾下。而没有安全感的领导人四周总是安排一些应声虫和“马屁精”。为什么呢?因为有安全感的领导人无时不在发愤图强,关心做哪些该做的事,胜过关心其他一切事情;而没有安全感的领导人则更关心表面现象,而且害怕显露出任何脆弱或无能的迹象。
如果你偶然发现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就像自动失败机制把你淹没在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沼泽中、然后把你从沼泽中救出来、而你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臭气难闻的淤泥那样,你应该注意到“有什么东西发出臭气,对了,是我自己的行为”!然后去做正确的事情,将身上的淤泥洗净,千干净净地出现在水面。有一块香皂可提高你沐浴的效果,那就是重新校准、重设目标。
孤独
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孤独。孤独也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因为我们是人、是存在的个体。不过,如果孤独感走向极端而且时间很长(主要切断联系,疏远其他人),那么就说明自动失败机制在起作用了。
这种孤独感是由生活孤僻造成的,它是远离你“真我”的一种孤独。那些远离“真我”的人,甚至主动切断了与生活之间基本的、根本的接触。孤独的人通常会建立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主观上存在疏远的感觉,所以与别人打交道时不会非常心满意足,从而变得与世隔绝。这样一来,他们就堵死了一条寻找自我的大道,从而在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迷失自我。与别人一起做事、一起享受欢乐时光,会帮助我们忘掉自己。在愉快的交谈中、欢快的舞蹈中,在一起嬉戏或者为某个共同目标齐心工作时,我们都会对某种东西感兴趣,而不是保持自己的伪装和虚假。随着我们开始了解他人,我们便觉得越来越没有虚伪的必要。我们变得更自然、更真实。越是这样做,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无需伪装和虚假同样过得自在,越觉得“当好自己”更让我们惬意。
孤独是一种不管用的手段——孤独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孤独时,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尤其是联系感情的纽带)被切断了。这种手段可以保护我们理想化的自我免受曝光、伤害和羞辱。孤独者怕人,他们往往抱怨自己没有朋友,身边没有合得来的人。多数情况下,由于他们态度消极,于是就以这种方式不明智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总是等着别人主动来找他们,等别人迈开第一步,等别人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在社交场合做点什么。
无论你有什么感觉,都应该逼着自己与别人打成一片。一开始跳进凉水也许很冷,但如果你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暖和起来、自得其乐。可以培养一种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社交技能,如跳舞、打桥牌、弹钢琴、打网球、聊天等。有一条早为人知的心理学公理:不断接触让你恐惧的东西,你就能免受恐惧的伤害。孤独的人如果不停地逼迫自己与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里不是指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而是指作为主动的贡献者),就会慢慢发现大多数人都很友好、都值得接受。从此,他们的羞怯和怯懦开始消失,他们在其他人面前或者一人独处时会感到更自在。被人包容和接受的体验,使他们也能接受自己。
听凭自己孤立在象牙塔里的高级管理者,必然会很快发现自己要无奈地从办公室拿出个人物品,放进自家汽车的后备箱;手里捏着最后一张薪水支票,迷茫地从外向公司的大楼窥视。位高权重的人会由于孤立无援而崩溃。喜欢单干、不愿冒与人交往的风险而孤立自己的人,总有一天在清醒时吃惊地发现自己连工作的理由都没有了!
孤立和孤独是一种力量,它不仅伤害“卑微的平民”,也能毁掉国王和总统。据说随着“水门事件”水落石出,尼克松总统把白宫当成“心理禁锢的碉堡”,成天足不出户,通过日益与外界隔绝来寻求安全感。将他的行为与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的李?艾科卡相比,尽管后者的公司陷入千孔百疮的危机,财政上有马上崩溃的危险,但他却并没有退缩、没有与外界隔绝,没有独自一人呆在阴暗的屋子里,忍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昂首挺胸地走进公众视野,积极地游说、组织华尔街销售区和华盛顿销售区的买主,并与他们谈判,向他们推销,从而使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当受到孤独的诱惑时,你必须以活力取而代之。我经常想起萨尔瓦多?达利作为礼物送给我的那幅神奇的画作,他在画上把心理控制术描绘成一艘目标坚定的船只,下决心朝着光明之处行驶,而不是躲在某个虽然阴暗但看似更加安全的港湾里。尽管在黑暗中原地不动不会戳到脚趾,但你呆在当场却躲不过一栋起火的大楼、得不到冰箱里新鲜的饮料;呆在黑暗的地方不动也许安全,但不会有任何成就。我们必须走出孤独,与外界交往,哪怕存在受到批评的风险,也要勇敢面对,去寻求机遇、得到提高。
犹疑
哲学家艾尔伯特?哈伯德说:“一个人所能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害怕再犯一个错误。”
犹疑是一种避免错误、逃避责任感的方式。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之上,即如果什么决定也不作,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和问题。对于总想把自己想得完美无缺的人来说,犯错误会带来难以言状的恐惧,因为他从来没有错过,无论干什么都十全十美。如果犯了错,他所描绘的完美、无所不能的自我就会分崩离析。因此,决策就会成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因此,一种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避免决策、尽可能久地推迟决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随手拉一个替罪羊以嫁祸于人。这后一种人也作决策,但在决策时很草率、很仓促,而且以操之过急而出名。作决策根本不会给她带来任何问题。她是无可挑剔的,她无论如何是不会犯错的。因此,又何必考虑事实和后果呢?当决策的结果适得其反时,她仍然能保持这种虚伪的面纱,其手段就是说服自己相信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两种人都会走向失败。后者由于行为冲动、欠考虑而总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前者则由于根本不去行动而陷入困境。换言之,想通过“犹疑的方式”保持不犯错是做不到的。
没有谁任何时候都对——我们应该懂得,一个人不必在任何时候都100%正确。我们是通过行动、出错、纠正错误这一过程前进的,这是万物的本质所在。制导鱼雷是通过出现一连串错误、然后不断调整攻击路线,从而与目标接触并摧毁目标的。如果你无动于衷,就没有路线可以纠正,因为你无法改变或纠正“虚无”。你必须思考形势中的已知事实,推测采取各种不同行动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选择一个你觉得能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措施,然后就义无反顾地照着去做。只有前进时,你才能纠正路线。
不妨想想如今一些最成功的演员。比如凯文?科斯特纳。你还记得电影《水世界》吗?还有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叫《乔与火山》。我们可以照着这个单子一直写下去。每位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每一个好莱坞明星,在自己的履历表中都至少有一部这样的电影败笔。
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一切行业中,哪怕是最成功的人士,其“错误”的时候也要比“正确”的时候多。比如,当足球比赛教练、指挥或担任橄榄球比赛的四分卫参赛。在大多数比赛中,最终的胜利者所踢过的比赛,其赢的次数也要比输的次数少得多。再比如管理投资证券组合:“卖剩”的证券很可能多半会下跌而不是上扬,但是那些确实上扬了的证券获得的收益,却足以保证你能整体盈利。再比如石油钻探,还有广告业发展。
在多数情况下,胜利者肯定都不是常胜将军!有时甚至胜率连一半都不到。
我曾见过一个企业家,他是我所遇到的企业家中最成功的一个。他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购买了18种非常成功的新产品并向市场出售;38岁那年,他使自己的公司从白手起家发展到资产总值高达2亿美元。他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在同一时期内还买了其他100种产品向市场出售,但这些产品都因惨淡经营而亏损。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成功的秘诀的:通过失败取得进步更快。
邮购界的两个传奇人物是特德?尼古拉斯和约瑟夫?苏格曼。特德?尼古拉斯赖以成名的可能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由于采用整版广告,他自行出版的图书《怎样在没有律师的条件下创立你自己的公司》成为发行量高达100万册的畅销书。有很多年,你随便打开一本商业或金融出版物,甚至是坐飞机时打开一本免费提供的杂志,都能看到其间广告连着广告,在介绍特德的其他图书及产品。然而,特德却欣然承认,他每创作一则有利可图的广告,都要同时创作至少8则其他广告,但那些广告却在检验之后被他放弃。
约瑟夫?苏格曼是第一个通过电话(用户可以使用他提供的800个免费电话号码)接受信用卡订购的邮购企业家。通过销售带有整版广告的电子物品,他挖到了“第一桶金”,而且还是通过邮购出售袖珍计算器的第一人。最近,他推销布鲁?布劳克斯太阳镜又发了一大笔财。苏格曼先生在演讲时,快乐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他过去怎样酿成大错的故事,介绍了他投资的产品怎样由于滞销而收不回投资,还介绍了他创作并寄予厚望的广告怎样无人关注。这两个人在自己的事业中,始终生活在一种不确定状态。他们根本不敢指望自己在大多数时间都正确。
只有“小人物”才“从不犯错”——还有一点对于战胜“拿不准”的犹疑心理有帮助作用,就是要认识到在犹豫过程中自尊和保护自尊心所起的作用。许多人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证明自己错了会有伤自尊心。我们应该将自尊心用于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与自己作对,方法就是说服自己相信这一道理:大人物和名人还犯错而且承认错误呢。害怕承认自己错误的恰恰都是小人物(当然,这一点对于女性同样适用)。
通过排除过程取得成功——我非常喜欢读亚瑟?柯南?道尔描写伟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英勇业绩的传奇故事。福尔摩斯的可靠助手沃森先生,是一个有许多鲜明优点但想象力却少得可怜的人。当福尔摩斯“消失在沃森先生的想象力中”,然后又带着最难破译的案件的解决方案出现时,沃森总是不明就里、大为惊奇。福尔摩斯会通过自己的想象,进入一个充满学究气但却总是刨根问底的排除过程,通过排除最终得到一个方案,也就是说没有把最佳结论排除。之后,这一结论便成为他侦破的靶子,他会动用自身自动成功机制的所有力量去挖掘线索、搜集与这一结论相吻合的事实和证据,也就是说一步步向靶子逼近。而平庸的侦探则会始终陷在由大量困难、混乱状态甚至相互矛盾的证据组成的泥潭里,从而动用自己的自动失败机制而不是自动成功机制。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福尔摩斯乐于出错,当事实证明他的第一次尝试和推断结果与想象相去甚远时,他不会由于窘迫或丢脸而崩溃,不会由于灰心丧气而心烦意乱,也不会知难而退,将自己封闭起来。他只是对自己的错误一笑置之,很快又重新集中精力,向着最终目标摸索前进。
托马斯?爱迪生的妻子曾经说:“爱迪生先生总是无休止地运用排除法,努力解决某个问题。如果有人问他是否会因为多次尝试徒劳无功而泄气,他会说,‘不,我不会泄气,因为每抛弃一种错误的尝试,就让我又向前迈了一步。”’
如果结果预先注定、必然发生,那么就没有人参加比赛,也没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打开电视机观看比赛。
我们应该学会包容比赛的暂时不确定性,同时始终与选择的目标保持关联,并相信自己总能实现那高于一切的目标,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和坎坷。
请放心,你的过失错不在你,这样一来,你就能坦率地承认它们,利用从它们当中能找到的一切可用的反馈信息,调整前进路线,持续向前。
怨恨
自动失败机制为失败寻找替罪羊或借口时,往往会拿出社会、制度、生活、机会、运气、老板、配偶甚至顾客当幌子!被自动失败机制牢牢支配的人,总是对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心存反感,因为这证明生活亏待了他们,证明他们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怨恨是一种尝试,企图通过将我们的失败解释成不公正待遇、失去了公平,从而让自己心安理得。但是,作为失败的一副安慰剂,怨恨是一种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疗法。它对人的心灵有致死性的剧毒,使你不可能得到幸福,而且会消耗你的巨大能量,而这些能量本来应该用于追求成功。
常常有人在我开业时来办公室找我,要求对他们脸上某些无关紧要的缺陷(其实是被他们的想象放大了)进行手术矫正,这时我会与他们交谈,并引导他们认清一点:他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之所以看到让自己讨厌的东西,其实并非由于那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由于他们内心掩藏的、对生活和环境中每个人的怨恨。
怨恨是一条通往失败的道路——怨恨也是一种使我们觉得自己有地位的途径。许多人能从“我错了又怎样”的感觉中得到一种荒谬的满足感。从道义上看,作为不公正社会的受害者,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总觉得自己比那些造成不公正的人更优越。
怨恨也是一种尝试,企图消除或杜绝某个已经发生的错误或不公正待遇(这种错误或不公正待遇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臆想的)。可以说,怨恨者总想在人生的法庭上“为某个案子作证”。如果他怨恨的情绪足够强烈,以至于能“证明”不公正是真实的,某种神奇的过程就会让他得到回报:使引发怨恨的事态和环境“不再那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怨恨是对已经发生的事进行心理上的抵抗或者不接受。怨恨(resentment)这个词本身源于两个拉丁语单词的结合:re的意思是向后,sentire的意思是情感。怨恨是从情感上对过去发生的某些事情进行重复和清算。不过,你达不到清算的目的,因为你在试着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改变过去。
怨恨制造自卑的自我意象——即便真的以不公正和错误为基础产生,怨恨也不是通往胜利的大道。怨恨很快便能变成一种情绪习惯。如果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某种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你就会把自己描绘成在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你的内心感觉总在找一个钉子把自己吊上去。从此,这种感觉很容易就能找到不公正的“证据”,或者想当然地认为你即便错了,也是在说出最无辜的话、身处最中立的环境中错的。
习惯性怨恨总会导致自怜,而自怜是一个人能够养成的最坏的情绪习惯。当这些习惯变得根深蒂固时,没有它们你就会觉得“不正确”或者“不自然”。于是,你必须会主动去寻找“不公正”在哪里。有人说,这种人只有在自己处于悲惨境地时才会感觉良好。
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还会带来一种认为自己无能、卑微的自我意象。有了它,你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可怜虫、一个牺牲品,而这种人注定不会幸福。
怨恨真正的罪魁祸首。请记住:你的怨恨不是别的人、别的事或别的环境引起的,造成它的原因是你自己的情绪反映、你自己的反应。你自己就能够控制这些反映和反应,如果坚信怨恨和自怜不是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大道,而是通往失败和不幸的道路,你就能控制它。
倘若你掩藏怨恨之心,就不可能把自己刻画成一个自力更生、独立性强、能够自我决定的人。这种人是“自己灵魂的舵手,自身命运的主宰”。怨恨者总是将大权交给他人,让别人来命令他们应该怎样感受、应该怎样做。他要完全依赖于其他人,和一个乞丐差不多。他会对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主张。如果每个人都应该不遗余力地让你得到幸福,那么当事实并非如此时,你便会产生怨恨之心;如果你觉得别人永远都“欠”你的情、对你的欣赏,或者应该承认你才是最棒的,那么,当这些“债”没有还给你时,你便会怨恨;如果人生“欠”你一个完美的生活,那么当你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便会变得怨恨。
因此,怨恨与创造性的目标追寻机制不一致。在创造性目标追寻机制中,你是创造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为你制定目标的是你自己,没有人欠你什么。你要去追求自己制定的目标,要为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负责。怨恨与这种面面格格不入,正因为格格不入,所以它是一种失败的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公正。从出生时起,有些人就在充满街头暴力的犹太人居住区不公正地开始了艰难的生活,而另一些同一时刻出生于高楼林立的繁华区医院的人,却在安全的都市开始了人生之路;有些人会到某所年久失修的学校上学,而另一些人则到拥有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学校就读。这都是事实。同样,在许多营业部门,销售经理给自己的“对头”分配的营销任务不成比例,让对方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给她的那些“心腹”则非常照顾。这也是事实。在公司环境下,是否提升通常要看人缘如何而不完全靠业绩,这同样是事实。你可以举出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如果你想固执地坚持公正,以便过上成功而幸福的生活,那么在你的今生、在这个星球上是做不到的。
几天前,我从纽约的住宅出门,身穿一件裁剪得体的名牌新西装(打开包装才穿第一次),前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午餐会。刚刚出门,一辆呼啸而过的出租车经过一个水坑时,将脏水溅得我满裤子都是。当时我想:如果出租车只将脏水溅到那些身穿已经脏了的旧工作服的人身上,而且行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即使衣服脏了也不会造成不便,那岂不更合理些?也许我该游说市长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出租车将脏水溅到衣着整齐的路人身上!
当然,这种不公平的事情过去了也就算了,我已经无能为力,而且我也没有办法从总体上铲除这种不公正的存在,因为这都是身居都市不可避免的。不过我今后肯定会加倍小心,但是过去的事已经无法计较。我眼下最紧迫的决定只有两个:要么将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垂头丧气、发怒、痛苦或者抱怨,要么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采取建设性的措施,使自己重新回到正确轨道,去继续参加聚会,并且使自己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我承认,与应对整个社会的种族歧视或你工作中官僚机构的不平等相比,通过此类方式应对出租车、水坑、脏裤子之类的不公正要容易得多。但是二者的结果都一样,其基本选择也一样。无论不公平的程度大小,只有当你决定超越它、不计较它的时候,才能享受自动成功机制的力量。
多年来,心理控制技巧也在许多监狱囚犯辅导课程、计划、在职函授以及类似培训方案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我猜想,我的书有成千上万册应该都捐赠给了监狱,并送给了每位囚犯。即便在今天,心理控制基金会也没有拒绝过犯人们真诚地无偿索要本书的请求。因此,我与狱卒、咨询专家、牧师以及类似环境中工作的其他人交谈过,不用说,数罪并罚的话题就经常会提到。
个人、家庭和社会都花了大量财力用于教育囚犯,这些囚犯在服刑期满获释之后不久,便管不住自己,重又走上邪路并再次入狱。之后仍然如此,可谓累教不改。我后来相信,累犯其实不过是怨恨使然。如果一个人从监狱走向社会时,他的怨恨情绪没有丝毫改变(怨恨他小时候受到的教养和家庭背景,他的原告和看管他的狱卒,他出狱后没有一点社会基础,以及怨恨他在获得别人接受和信任的时候是多么艰难,如此等等),那么他几乎肯定会犯下新的罪行,再次把自己送进监狱。多数犯人都是如此。只有极少数能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受这些怨恨情绪的毒害、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人,才能在出狱后规规矩矩。同样,任何允许怨恨情绪控制自己思想的人,都会将自己、将自己的潜力锁在一个自己制造的监狱里。判处绞刑的是她自己,担任毫无同情心的陪审员的是她自己,担当监狱狱卒的还是她自己。
空虚
读到这一章时,你也许会想起某个这样的人:尽管他灰心丧气、有火气却发泄错了对象、心存怨恨等等,却仍然取得了“成功”。不过话也不要说得过于绝对。有许多人表面上得到了象征着成功的东西,但当他们去打开自己孜孜以求的“钱柜”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就像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挣来的钱在他们手上不翼而飞一样。长此以往,他们便丧失了快乐的能力。而一旦你失去了快乐起来的能力,财富或其他东西再多,也无法为你带来成功或幸福。这些人赢得了成功的“壳”,但敲开之后,里面却什么也没有。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享受能力的人从许多很普通、很简单的小事中也能得到快乐。无论获得了哪一种物质上的成功,他们都能享受它。而那些已经失去享受能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无法找到快乐,不管是得到一个价值1美元的锥形蛋卷冰淇淋,还是价值上百万美元的豪华公寓。世上没有什么目标值得他追求,生活令人厌倦得可怕,没有什么事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你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夜总会狂欢,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以期让自己相信他们在享受生活。他们四处旅行,成天忙于这样那样的宴会,希望能找到快乐,但总是只能找到快乐的“空壳”。事实上,快乐是与创造劳动、与对目标创造性的追求相伴而生的。你可能会得到一个虚假的“成功”,但当你得到它之后,它却让你只得到空虚中的快乐,让你受到惩罚。
当你拥有有意义的目标时,生活才会有意义——让你的自动成功机制安然入睡,你不通过为它分配任务而打扰它,它也不以自己劳动的负面成果打扰你:这便是心理控制的秘诀。
只有当你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有意义的目标上时,生活才会有意义。
空虚是一种征兆,表示你的生活没有创造性。你空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对你足够重要的目标,也可能是因为你在努力追求某个重要目标时没有使用自己的才华、没有竭尽全力。有些人没有自己的志向,于是悲观地下结论说:“人生没有目标”,而另一些人没有值得追求的目标,于是总结说,“人生不值得去奋斗。”而积极朝一个或多个目标努力奋斗的人,不会就社会生活的无意义或虚无,或者他个人的具体生活,提出悲观的思想观点。
即便最年迈的人也能追求目标、悲观向上。而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很好的趋势:许多退休人员前往初中级院校,在那里追求学习、教育、掌握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获取某种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他们以前根本没有时间去掌握)甚至指导别人成才的目标。我在本书的前面曾经描述过学习过程的四个步骤。人生的活力就在于不断设定新目标、然后沿着学习的这四个阶梯向上爬,以便有效地追求这些目标。
空虚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途径——一旦经历了空虚情绪,它就能变成一种逃避努力、工作和责任感的方式。它会变成不好好生活的借口或理由。如果万事皆是虚无,如果天底下没有新事物,如果想尽办法都找不到快乐,那么何必费力?何必尝试?如果人生就是一首单调的歌曲,如果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的目的就是能够买一套房子睡觉,就是为了睡上八小时之后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体力准备,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激动人心的呢?然而,当所有这些脑力层面的“理由”都消失、一旦我们走下人生单调的“脚踏车”,不再原地打转、重复绕圈,选择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们便能体会到快乐和满足。
空虚和不恰当的自我意象是一对孪生兄弟——空虚也是恰当的自我意象的体现。从心理学上讲,要想接受某种你觉得不属于自己或者与你的自我不一致的东西是不可能的。那些自我意象中认为自己活得没价值、不值得的人,也许能将自己的消极心理倾向长时间隐藏起来,去取得真正的成功,成功之后,虽然从心理上不接受取得的成功,但还是表面上让人觉得在享受成功。他们甚至可能为成功而羞愧.就像成功是偷来的一样。消极的自我意象甚至能激励他们通过著名的“过度补偿”原则取得成就。不过我并不同意这种理论,认为仅仅由于自卑情结有时候能让人得到成功的表面象征,就应该为这种情结而自豪甚至感谢它。
当“成功”终于来到时,这种人几乎没有什么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无法在自己的头脑中欣赏所取得的成就。对外界来说,他们是成功者,但他们自己仍然觉得低人一等、活得没有尊严,就像他们是贼,偷了自认为非常重要的、标志着成功者身份的象征一样。“如果我朋友和同事有一天知道我是个假冒的成功者,会怎么样呢?”他们这样想。
这种情绪反映非常普遍,以至于精神病专家把它称为“否认成功综合症”,即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取得成功时,会感到愧疚、不安全、焦躁不安。
只有追求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目标,你才会健康起来。这种目标不是成功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但由于它们与你内心深处的渴望相一致,所以是有意义的。追求真正的成功(通过创造性的成就取得的成功)会带给你深深的满足;以取悦他人为目的、追求假胃的成功,只能带给你虚假的满足。
心理控制训练
沉睡中的自动失败机制一旦唤醒,就会企图以“失败”来让你分心。认识、承认自动失败机制的这一特点并作出快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对消极想法一闪而过.但对积极想法则全神贯注
汽车都装备有“负数指示器”,并直接安置在驾驶员的面前,其作用就是告诉你何时电池没有带电、何时发动机过热、何时油压过低,等等。如果置这些消极信号于不顾.你的汽车就动弹不得。不过,就算某个负数信号灯闪烁,你也不必过于不安。你只用将车停到某个加油站或修理厂,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就行了。消极信号并不表示汽车性能不好,任何汽车都可能出现过热现象。
然而,汽车驾驶员不能长时间只盯着控制面板。如果那样,结果是灾难性的。她必须通过挡风玻璃向外看,看看自己到了哪里,还要将大部分注意力用于关注目标——即她想去的地方。至于消极信号灯,只用偶尔看一眼即可。即便看信号灯,她也不会紧盯着看或者看上很长时间,而是看一眼之后,马上把目光再次盯着前方,将注意力集中于想去的地方这个“积极目标”。
怎样运用消极想法
对我们自己的负面征兆,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法。我坚信,只要合理利用,“消极想法”也有其价值。我们应该意识到事物消极的一面,以便能机智地绕开它们。高尔夫球员应该知道障碍和沙障在哪里,但他不能总是想着障碍——他不想让球前往的地方。他的思维在障碍处一闪,随后便要集中于果岭。一旦恰当地运用,这种消极的想法就能为我们所用,帮我们获得成功。只要做到以下三点:
1.我们对消极因素的敏感程度,以它能警告我们潜在的危险为宜。
2.我们能了解和认识消极因素到底是什么——它是某种不受欢迎的东西、某种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某种不能带来真正快乐的东西。
3.我们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用来自成功机制的、与消极因素相对立的某个积极因素也取而代之。持续进行这种练习和实践,总有一天,它能创造出一种自动反射,这种反射会成为我们内心制导系统的一部分。负反馈可作为一种自动控制方式,帮助我们绕开失败、引导我们获得成功。
如果可以,不妨在每天快结束时、或中午和睡觉前,抽出几分钟时间。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闭上双眼,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以便重新浏览白天发生的事和你的行为。对自动成功机制反映出的所有行为表示祝贺,但同时也要注意自动失败机制在仪表板上静静闪烁的报警灯!对自己说,自动失败机制的行为“不是你的”,你不能忍受它。一旦出现任何负面因素,如果你能采取纠正措施,就想方设法去行动。看看哪些人值得你道歉、致谢或祝贺,就给这些人打电话或前去拜访。通过这种办法,你会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
以对目标的实现有多大贡献为标准,来分析你一天的想法和行为,甚至要评估一下你的行为中,受自动成功机制促发和受自动失败机制促发的行为各占多大比例,然后下决心提高前者的比例。
不要怕进行自我分析。要坚持自己指导自己,尽量避免自己嫌恶自己。最后,要对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批评(方法就是辨认出哪些积极因素你可以依靠),以重振实现目标和理想的信心。
第十章
祛除情感伤疤,做次“情感整容”
生气真正是失望中的希望。
——埃里卡?琼
整容业如今方兴未艾。过去若干年来,整容手术行业的收入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比例增长。今天,你在大众性电视节目中,能看到许多广告提供你想要的一揽子套餐式服务,整容的内容包括鼻子、耳朵、喉咙、整脸整容、隆胸、垫臀、胃部除褶。付款方式可以是月支付,就像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车一样!此外,有许多希望通过外科手术刀得到情感救助、获得感情满足的人,虽然在手术后醒来时发现脸庞焕然一新、或者发现体型更加满意,但过去的失望和沮丧之情依然没有消失。
有些病人来到我办公室是为了修复他们外部形象中体现出的伤疤,而另一些病人的“伤疤”则存在于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描绘和自我意象中。我很早就在开始研究这二者之间有何联系。此后,50多年过去了,在这50多年里,我和其他人已经对心理控制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过,虽然时过境迁,但最初发现并得出的结论,与现在的相比依然同样有效,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一个医生,我除了做面部整容手术之外,还做了不计其数的重建手术。我有幸在世界各地通过演讲传授此类临床技巧。然而,我对人体中嵌入的神奇系统却从不腻烦。比如说,当你肉体上受到伤害时,如脸上多了一道口子,你的身体会自动形成比受伤前的肌肉更加坚硬、更加厚实的疤痕组织。形成疤痕组织的目的是形成一道保护层或保护壳,这是使同一个地方免受再次伤害的自然方式。如果一只不合脚的鞋子摩擦了你脚部某个敏感部位,你首先会觉得疼痛和敏感.但是.这一次大自然同样会形成一层茧、一个保护壳,以使你免受进一步的疼痛和伤害。
无论何时,当我们感情上受到伤害时(此时有人伤害我们,或者通过错误的方式触痛我们),我们身上也会出现几乎如出一辙的现象。我们会形成“感情疤痕”或“心灵疤痕”以求自我保护。我们很可能由此变成铁石心肠,对外部世界从此没有反应,将自己缩回来,躲在一个通过这样那样的形式组成的情感保护壳里。
什么时候大自然需要我们当好助手
在形成疤痕组织时,大自然的本意是为了帮助我们。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疤痕组织尤其是脸部的疤痕组织,却可以对我们产生消极而非积极的影响。以前途无量的青年律师乔治?T为例吧。他和蔼可亲、英俊潇洒,事业上也春风得意。但偶然的一次交通事故,却在他脸上留下了一道可怖的伤疤,这道疤从他左脸颊的中部一直蔓延到左边的嘴角。另一道伤口正好经过右眼,伤愈出院后,这道伤口紧紧地拉住了他的上眼皮,使他看起来总觉得像奇怪地“瞪”着别人一样。每次在浴室照镜子时,他都看到一张让人厌恶的脸。脸颊的伤疤使他永远要斜视,他称此为“邪恶的目光”。出院后,他在法庭上打输了第一场官司,从此确信是自己古怪而邪恶的外表影响了陪审员。他感到老朋友都在因为他的外貌而对他退避三舍、打心眼里反感他。甚至当他亲吻自己的妻子时,她都显得有些畏畏缩缩,这难道只是他自己的想象吗?
乔治?T开始放弃诉讼,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他变得脾气暴躁、充满敌意,而且非常怕见人。
脸上的疤痕组织形成了一道坚硬的保护层,使他在今后不再受到车祸的伤害。但是在乔治生活的社会中,脸上产生的肉体伤害并不是最主要的危险,因为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社会伤害的攻击。他的伤疤成了一个弱点,而没有成为一种财富。
如果乔治是一个原始人,脸上的伤疤是与一只熊或剑齿虎遭遇时留下的,那么这些伤疤很可能使他更容易被亲朋好友接受。即便在离现在不久之前,上过战场的老兵们还骄傲地展示他们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疤。我怀疑这一点对城市中一些年轻的歹徒和恶霸也同样适用。
就乔治这个例子来说,大自然本来出于好意,但大自然还需要一个助手。我通过整容手术消除了疤痕,恢复了乔治的容貌特征,使乔治的脸恢复到了受伤前的模样。
手术之后,乔治身上发生的性格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他再次变得和蔼和自信,戒了酒,摒弃了“独狼”式的心理倾向,重新融入了社会,再次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可以说,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然而,这种新生活是通过消除肉体伤疤的整容手术间接得到的。真正起到治疗作用的,是消除了情感伤疤、治愈了社交的伤口、治好了情感上的伤害和损害、恢复了他的自我意象(即成为社会中可以被人接受的一位成员),而这些之所以成为可能,都是由于做了外科手术。
而多数人虽然也在自我意象上堆积了大量疤痕组织,但却与高明的外科医生通过一把手术刀可以治好的、真正意义上的生理缺陷没有任何关联。
情感伤疤使你远离生活
许多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肉体上的伤害,却在内心情感上留下了伤疤。不过,二者对人的性格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这些人过去曾被某人伤害过或打击过.为防止今后还会受到来自同一渠道的伤害,他们形成了一道“心灵之茧”、一道情感伤疤,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然而,这种疤痕组织不仅“保护”了他们免受最初伤害他们的那些人再次攻击,而且也将所有其他人拒于千里之外。一道情感之墙由此建立,无论是敌是友都无法通过它。
齐格?齐格勒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只猫无辜地在炉顶闲逛,落在一个刚刚用过、仍然热得发烫的火炉上。这只猫痛苦地大叫一声,一下子跳离了火炉,恼怒地跑到一旁护理它那柔弱的爪子。齐格说,这只猫不仅再也不会爬到那个火炉上去,甚至再也不想进入厨房!
自我意象中建立的情感疤痕组织对人们的影响,就像烧焦的爪子对那只猫的影响一样。如果反复几次经历不快的、发窘的或者令人沮丧的“打击”,受影响的个体不仅在今后会避免置身一模一样的环境,甚至会避免进入可能出现类似环境的整个领域。比如说,我曾经为一个非常能干的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他在一家大公司平步青云,但是过去,他的上司和老板总是让他去参加文山会海。不过,他每次开会时,都安静得像教堂里的猫,只是陪会者,而不是会议的参与者。此人有不少思想很有见地,也想表达出来,但通常情况下都是藏在肚子里,即使偶尔说了一点,也不能因为发了言便得到与会者的信任。实际上,多数同事都视他为“榆木疙瘩”,都在怀疑老板给这个家伙发工资出于什么动机。
你也许在这个例子中可以自行作出判断,并且得出正确的猜测。是的,此人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只要在课堂上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就口吃得非常厉害,由此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奚落,结果呢,他在课堂上显得很不积极,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的最佳表现搁在肚子里,“让人看不见”。不妨称此为自我意象疤痕组织的第一层。将镜头快进到他的第一次婚姻。他的前妻和前岳母都很骄横跋扈、喜欢虐待他,两个人都对此人的想法批评和指责,无论是穿什么衣服还是提出什么政见.甚至看本书或看个电视节目也要管一管。在这桩婚姻一开始,他就采取一种“把意见烂在肚子里”的态度。这便成了疤痕组织的第二层。
再将镜头切换到不久前的一年。当时,他是所在社区委员会的积极分子。他发现.他与某个居民的意见严重不一致,而对方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自高自大、态度强硬、盛气凌人,还特别能说会道。这位老兄无论提出什么观点,对手都完全否定并攻击它,还鼓动许多其他成员与这位老兄作对。终于,在第一年任期结束的时候,他的票数未能过关,没有再次入选委员会成员。这是第三层疤痕组织。
如今,他无法与在校同学、盛气凌人的岳母或极难相处的居民打交道,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他已经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有一个权威的上司和老板全力支持他,他提出的建议别人会满怀尊重地聆听,因此对他来说,崭露头角要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得多。这种环境与其他环境相比不一样,这并不重要。就像整个厨房之于一个火炉的顶部一样,这一环境仍然处在类似环境的总体领域。越是靠近这种环境,他的自我意象就越容易受到威胁。因此,他在这些环境中并没有展示出聪慧、能干、有前途的管理者这一自我意象,而是展示出一只“吓坏了的猫”的自我意象。
灰泥,而不是石膏
这位老兄能刮除所有这些疤痕组织,解放他的自我意象吗?没有问题,运用我们讨论过的各种心理控制手段就可以——认识、理性思维、慎重决策(比如树立靶子)、有目的地运用想象力,包括运用“精神影院”精神排练技巧。
基恩?路德拉姆博士在他的优秀图书《成功与权力浅议》中写道:“自我意象不是石膏做的,而是用灰泥做的。”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整形外科医生,不过作为雕刻的多年爱好者,我喜欢拿手术刀对泥土进行雕琢,经常利用泥土雕刻一些作品,并进行调整和重新雕刻,直到它与我想象的完全一致为止。
泥土或灰泥之类的材料始终很柔软,其韧性足以进行很多很多次调整和修饰。上帝在自己的无限智慧中,用类似的材料制造了自我意象,所以,这一自我意象在我们的终生也是始终可以再塑造的。无论你多么年迈、多么疲倦、多么恐惧,受过什么样的创伤,都可以“将泥土润湿”,按照你的想象和愿望重新塑造它。
不要过分自我保护
在脸上有伤疤的情况下,过于保护以免受最初来源的伤害,会使我们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加脆弱,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伤害。我们用于保护自己免受某个人或某种环境攻击的情感之墙,会切断我们与所有其他人、与许多机遇的联系,甚至使我们与自己的“真我”无法沟通。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觉得“孤独”或与别人不来往的人,也会觉得与自己的“真我”、与自己的人生无法沟通。
将所有这些心理控制技巧结合起来,它们就会在你手上放一把最有力、最神奇的情感手术刀,它们就会向你的双手注入无上的才华和能力,能让你为世界级的情感创伤做手术,以便你能去除如今阻碍你自我意象的任何情感伤疤。不过,这样做的时候,你必须冒一个风险。你必须经受“途中的颠簸”、失望、拒绝和错误。你心中要有这样的信念:这种颠簸必然会出现,但无法阻止你去实现那高于一切的目标。
不要低估情感伤疤的力量
一大摞情感伤疤,一个叠着一个,使自我意象成为一个饱受威胁、无比脆弱的东西。遇到某种环境时,只要它认为该环境可能会用和过去造成伤害的事件同样的方式伤害它,那么,这些伤疤组合就会诱发伺服机制产生“生存模式行为”(即逃避或斗争、退缩或积极交战等)。
在一本名为《忧虑失调与恐惧症》的书中,作者(其中包括一位认知治疗专家)(其中有医学博士亚伦?T?贝克、哲学博士加里?艾米莉、哲学博士鲁思?L?格林伯格。纽约基础书屋,1990年再版)声称:“……阻止一个人闯入自然险境的同一器官,也会阻止他暴露于心理危险之下。”也就是说,伺服机制可能无法准确地估计危险的相对性。比如,由于在谈话中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你在参加宴会时无法更好地交际而感到窘迫,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挣的钱比别的客人少并由此觉得低人一等,于是就害怕别人问起你的职业或投资情况。这其实并非遇到了自然危险(也就是说,你的身体没有受到威胁)。然而,这种环境也可能激发与你在黑暗小巷里遇到劫匪相同的焦虑和压抑情绪。一旦真的遇上了劫匪,你可以温顺地拿出钱包,扔给或递给劫匪,然后拼命地朝相反方向逃之夭夭,这样也许比较恰当。而在社交场合中,放弃所有能够度过愉快夜晚的机会、逃到僻静的地方.或者简单地应对一下便起身离开,这都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会导致某种你恰恰不想要的结果——主人以及其他嘉宾会由于你的表现而彻底瞧不起你。如果这种社交场合与那些在自我意象上留下伤疤的某些场合非常相似,那么,这种场合很可能也会导致上述的生存反应。
我想把本书前面强调的观点再次重申一下:在有些场合采用这种生存主义者行为是不合适甚至适得其反的。要想把受伤的自我意象从此类行为中解放出来,需要进行“情感手术”。不过,要想做成这样的手术,你不一定非得重新回忆童年时代的每一件事、每一次打击。你可以从运用重新规划、只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精神电影、精神彩排以及其他心理控制技巧开始。接受了新的自我意象,过去的旧伤疤便会自动消除。牢记“以答案为导向的疗法”(或者更确切、更好地说,是“自助式以答案为导向的疗法”)之类的术语,并按照这些说法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长达30年一成不变的陈词滥调为依据,每周都去回忆过去的经历。
情感伤疤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精神病学家伯纳德?霍兰德曾经指出,尽管少年犯看似非常独立,以吹牛为自豪而且名声在外,尤其是吹嘘他们如何讨厌每个当权派,但是他们的反对言行太多了。霍兰德博士说,在这一坚硬外壳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希望依靠别人帮助的人的温柔与脆弱”。然而,他们却不能和别人走得太近,因为他们不会信任任何人。他们在过去某个时候曾经受过某人的伤害,而伤害他们的人对他们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再也不敢使自己暴露于攻击之下,再次受伤。他们总是把自己的防守进行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防止受到进一步排斥和痛苦,他们率先发起攻击。由此,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把那些爱他们的人、能够帮助他们的人赶得远远的。
近日里,日间电视脱口秀节目经常采用的一个话题,就是青少年如何“不服管”,比如十几岁孩子诅咒人、虐待父母、逃学、酗酒、吸食毒品、进行性滥交甚至从商店里偷东西、偷汽车。
节目主持人和家长会把这些不服管的青少年交给类似于军事化管理的“青少年新兵训练中心”的负责人,后者会强行把这些青少年带走,并送到“新兵训练中心”。数周后他们回来时,许多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做法都备受争议,然而却有大量证据证明这样做在多数情况下都取得了积极的、长期的效果。如果这样做真管用,那么为什么会管用?即使在很小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就在自己的情感疤痕组织上堆积了一层又一层伤疤,从而使他们的自我意象把自己的支配权完全交给了自动失败机制的消极情感,这其中包括把好斗性和攻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你肯定听说过这样的老话“绝望的环境中有亡命的办法”。这些通过训练中心干涉失足青少年的做法是绝望的、黔驴技穷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做法是锋利无比的情感手术刀。要想切掉这些自我意象中所有坚硬的、起保护作用的疤痕组织,需要这些苛刻的、对抗性的手段。
提示: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是情感严重受伤、自我意象特别不健康以及自动失败机制释放、失控的表现。
仔细想想你自己所有习惯性或重复性的行为以及人生经历。你有没有一个接一个地对你与最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你有没有发现一群又一群同事让你讨厌?你的所有客户是否都是“吝啬鬼”或者“难缠的家伙”?诸如此类。无论你逃避还是攻击,这里面都涉及自我意象受伤的问题。
今后我们能防止感情上再受伤吗
本书编辑特别喜欢一句牛仔的格言:“从一个洞脱身的第一步,就是停下来不再挖洞。”我们可以说,使受伤的自我意象重获新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向它上面堆积更多的伤疤。这一点能做到吗?当然能。你应该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你对某些刺激做出应有的反应;你可以进一步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还可以经过磨砺使自己更加成熟。这些都能成为你不再堆积情感伤疤的助手。正如你可以通过许多不错的做法来强化你的生理免疫系统,比如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以及摄入抗氧化的维生素补充剂、定期锻炼等等一样,你也可以通过某些做法来强化自己的“情感免疫系统”。
使自己免于情感伤害的三副处方
强大起来,使自己不再害怕
许多人被细小的针尖刺一下,或者受到我们所称的“社交中的怠慢行为”打击,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每个人在家庭、办公室或朋友圈中都认识这种人:他们脸皮特别薄、非常敏感,以至于别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生怕在无意中说出什么话或做出什么事,冒犯了对方。
最容易因别人无心的言行而生气的人,其自尊心最脆弱,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伤害我们的东西,在我们眼里看起来,都会对我们的自负或自尊构成威胁。自尊心很健康的人对某些空想中的情感攻击也许并不注意,但就是这些虚构的攻击,却能将自尊心脆弱的人搞得心力交瘁。即便是能给自尊心脆弱者造成极大伤害的、真正的挖苦和辱骂,也不能引起自重者的注意。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怀疑自己真实能力以及自我评价不高的人,动不动就会变得嫉火冲天。有些人打心眼里怀疑自己的价值,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是无中生有地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这种人倾向于夸大和高估现实威胁的潜在破坏力。
每个人都需要某种感情上的韧性和自尊心上的安全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真正的以及想象中的威胁。如果让我们的肉体像乌龟那样,完全被一层坚硬的茧或壳覆盖,那样也许是不明智的。那样一来,尘世间的一切快感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的身体确实有一层外壳、一层表皮,作用就是保护我们免遭细菌、小肿块和伤痕以及其他一些外伤的侵蚀。表皮很厚很硬,足以提供抵御小伤口所需的保护,但却没有厚到、硬到影响一切感觉的程度。许多人在自己的自我中没有“表皮”,而只有皮肤,敏感的内层皮肤。这些人需要更厚的皮、更坚强的情感,以便可以无视无关紧要的伤口和对自尊心的较小的威胁。
此外,他们还应该树立自尊,获得关于自己的更好、更恰当的自我意象,以便在听到善意的话语或遇见无心的行为时,不会感到威胁。坚强而豁达的人不会认为小危险是威胁,而脆弱狭隘的人则不同。同样,健康而强大的自我意象不会认为任何清白的、随意的话是对自己的威胁。
有些人一生似乎就在等着被人冒犯,而他们几乎从不失望!
健康的自我意象不会轻易受伤
觉得自我价值受到不经意的话威胁的人,其自负心很脆弱,自尊心也很少。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关注、极难相处,我们称之为“自我本位主义者”。不过,我们治疗病态的或脆弱的自负心理的方法,并不是压制它、削弱它,或者通过变得自制、试图变得无私,从而使这种自负心理更加脆弱。自尊心对人的心灵必不可少,就像食物对于人体不可或缺一样。治疗自我为中心、自我关注、“利己主义”以及所有与其相伴而生的病态心理的办法,就是通过树立自尊来形成一个健康的、强大的自我。当一个人的自尊心恰当时,一点点小冒犯根本不会对他构成威胁,而只是被他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即便感情上遭受了重创,也会恢复得更快、更彻底,而不会使伤口“化脓”,从而毒害人生、破坏幸福。
不要什么事都“对号入座”
我还记得波兰语笑话流行的时候,有一位房地产经销商对我说,她办公室的同事都由于某种原因讨厌她,而且一有机会就开她的玩笑。我问她有什么证据,她举例说同事们都讲波兰语笑话。不过,这位女士已婚,但没有使用娘家姓,因为娘家姓能够显而易见地暴露她的波兰血统。但我在她告诉我之前,始终不知道她是波兰人。
一次,我偶然遇到有位伸入与我并排开着车。他快乐地和我讲起医生的笑话。我觉得这些笑话很好笑,但我根本没有想过他内心里是想嘲笑我这个人。这件事与上面的房地产经销商遇到的情况没什么两样,但是我们俩涉及的自我意象肯定不一样。
如果你习惯性地把每一点小事、每一句偶然听到的谈话甚至在媒体上读到或听到的内容个人化,那就说明你流露了一种非常敏感、非常爱面子的自我意象。而这种自我意象的“免疫力”是最低的。
对这类事情一笑置之吧。正如谚语说得好:去煎更大的鱼儿吧(指去做更重要的事——译者注)。狂热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的人,日程表上安排了一大堆要事去做的人,根本没有时间为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和冒犯言行所困扰。多数无意中道出、不带感情色彩的话,仅仅是戏言而已,并无潜在的含义;寻找它们的潜台词(当然,是当你被它们惹恼了的时候)完全是浪费时间。
写恐怖小说的知名作家路易斯?拉马在一次采访中,采访者请他透露一下这一事实背后潜在的含义:为什么他的数百部图书中,没有哪一个坏蛋中一枪就死呢?采访者认为自己对拉马的回答已经心中有数。没想到这位小说家回答道,“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是通过字数挣稿酬的。”我现在没有通过字数挣稿酬,所以还需要继续努力!
心灵处方
到超市走一走。找两个土豆,一个最矮最小,另一个最大,然后把它们买下来。把它们并排放在你的桌上,或者放在某个你白天总能看到的地方。你甚至可以给它们并排放置照一张宝利来照片,贴在汽车的遮阳板或仪表板上、你的公文包里,或者你能看到的某个地方。让这张照片激起你“我的自我意象要比一个又矮又小的土豆大得多”这一想法.并扪心自问你当天的表现像一个大大的土豆还是一个小小的土豆!
自力更生的、负责任的态度使你不会太脆弱
正如霍兰德博士指出的那样,拥有坚硬外壳的失足青少年其实内心非常温柔和脆弱:他们希望依靠别人,也希望被人爱。
一些专业推销员对我说,那些一开始对推销设置最大阻力的人,一旦你穿透了他们的防御,往往“容易”接受推销;而那些觉得自己应该打出“推销员莫接近”牌子的人也不好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容易上当受骗,需要受到保护。
难说话、脾气暴躁、排外的人通常会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内心非常软,以至于需要保护自己。
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自力更生能力的人、感情上觉得要依附他人的人,其实使自己变得更加脆弱,受不了情感上的伤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都需要爱和情。但是,有创意的、独立能力强的人还觉得自己有必要给予爱。这种人像强调爱的索取一样去强调爱的奉献,甚至于更多地强调奉献出爱。他们并不指望别人把爱装在银盘里递给他们,而且也不强制性地要求“每个人”都去爱他们、认可他们。
消极依附于别人的人,把自己整个命运都托付给其他人、环境、运气。
人生应该给予她充实的生活,别人应该给予她以体贴、欣赏、爱和幸福。她经常会对别人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主张,一旦这些要求和主张得不到满足,就觉得上当了、冤枉了、受伤害了。由于人生根本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运转的,所以她在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并将自己“暴露于感情伤害的攻击之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