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理控制术

_5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 (美)
当我问她怎样日复一日在这种环境中经受住了急风暴雨的无情冲击,她解释说,她总是提醒自己:每个危机都提供了又一次不同的机遇,使她能完成与心中最终目标相联系的某件事。她对每个问题的处理,都代表一个赢得某位老师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的机会,即便这种尊重带有某种不情愿的成分。因此她告诫自己:我要用这些机会作为一个个积木,来建立她对学校各种机制的影响和控制,给全新的学校一次增添一块砖。如果某一天她的表现特别不成功,那么在当天结束的时候,她会对自己说:我认为放得很到位的那几块砖头没想到却放错了地方,不过这只表示我改日需要把它们拿出来,重新放一块合适的就行了。当她办公时突然遇到某种危机需要处理,她不仅问自己怎样妥善应对,还会自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危机的解决,当成一种手段,向她头脑建成的“新学校”目标再迈进一步。她告诉我:“这就像我头脑中有个七巧板。我脑子里有一幅画面,描绘七巧板拼成理想的图形是什么样子。随后,我会把所有随意放置、乱成一团的板块放成一堆。大部分时间里,我不会井井有条地寻找想要放置的下一块。我会从一堆板块里拿出一块,要求自己想办法把它拼到七巧板的盒子里去。有时候,这一块还在发烫,必须等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使用。有时候,它成了碎片,需要用胶带粘连到一起。但是,我仍然会一块接一块地把七巧板拼出来。这里的诀窍在于始终不离七巧板盒子左右,脑子里始终想着它拼出来的样子,而不会让这幅画面从脑子里消失。”
如果你认真思考她的经历和她用于描述这一手法所用的词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她在一种“高压锅”式的危急环境中.非常倚重采用心理控制法来保持心态平衡和从容。
莱基说,情绪的目的就是“强化”或提供额外的力量,而不是充当“一种信号”,表示你脆弱。
他相信,人其实只有一种基本情绪(即兴奋).兴奋通过恐惧、生气、勇敢等形式体现出来,至于具体是哪一种,那取决于我们当时心中的目标是什么,取决于我们内心是想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还是知难而退或破坏目标。“真正的问题不是控制情绪,而在于控制用哪一种选择倾向接收强化的情绪。”(普雷斯科特?莱基《自我一致:关于性格的一种理论》,纽约岛屿出版社)
如果你的意向或态度是勇往直前,如果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危急时刻、无论形势多么艰难都要取得成功,那么关键时刻的兴奋情绪便会强化这种倾向。它会给予你更多的勇气、更多的力量,帮你勇往直前。如果你头脑中看不到最初的目标,而且你矢志追求的目标背离了危机、希望通过逃避危机而渡过危机,那么这种逃避的倾向也会得到强化,从而让你经历恐惧和焦虑。
不要把兴奋当成恐惧
许多人习惯性地把兴奋感误解为恐惧和焦虑,从而把兴奋感解释为不应有的体现。
任何正常人,只要从智力上看对面临的形势有充分认识,在危机出现时都会变得兴奋或紧张。如果不将这种情绪导向某个目标,那么它要么会变成恐惧、焦虑,要么会变成勇气、信心,但不会像你头顶“锅炉”上的情绪蒸汽那样,急速膨胀、越来越多。这并不是表明你脆弱的征兆,而表示你还尚未利用的额外力量。至于这些力量怎么使用,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
心灵处方
不要在心中充满恐惧、焦虑或紧张的状态中思考,而只在充满兴奋之情的状态下思考。在走到聚光灯下完成任务之前感到有数兴奋,这并不是坏事。
经验丰富的演员懂得,上台表演之前出现的这种兴奋感是个好兆头。许多演员在登台表演前的那一刻,都刻意让自己的情绪兴奋起来。有些深谙此道的人告诉我说,即便在主持“今晚秀”节目多年以后,强尼?卡森在后台做准备时仍然非常“亢奋”,以至于在大幕拉开、走上台发表开场白的一刹那会感到恶心。全美演讲家协会的奠基人卡夫特?罗伯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高人,多年被许多营销组织奉为美国人最喜爱的演讲家之一。他经常说:“不要想着把胸中的小鹿赶出去,只用让它们队列整齐地飞翔就行了。”
许多人在赛马下赌注时,都要看哪一匹马在即将走上起点标杆时看上去最紧张。驯马师也知道,如果一匹马在即将开赛前紧张不安或生气勃勃,那么它很可能会超常发挥。“生气勃勃”这个词很不错。在危机即将来临前产生的兴奋感是一种勇气和热情的体现,你应该这样理解它。你不需要摆脱这种情绪,而是要把它们整理成一支整齐的队伍,作为一种力量为你所用。
其实,缺少这种兴奋感反而会带来问题。不久前,我在坐飞机时,遇到一个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人。在交谈过程中,我问他在公众场合演讲是否还像过去那样多。他说,是的,实际上,我已经更换了工作岗位,以便能够发表更多的演讲,现在每天至少要演讲一次。由于知道他喜欢演讲,我就说,从事这种工作也不错啊。“是啊,”他说,“从某个方面讲的确不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那么好。现在精彩演讲可没有过去那么多了。由于我讲得太多、太频繁,以至于演讲对我来说已经都是陈词滥调的老一套,在我的内心深处再也找不到那种有点兴奋的感觉了,而正是这种感觉告诉我‘你肯定讲得好’。”
有些人在某一次重要的笔试过程中特别兴奋,以至于无法做到思路清晰,甚至手上始终拿着铅笔无从下手。而另一些人在同样环境下却能唤醒自己的思维潜力,以至于可以超常发挥,因为他们的头脑比平时更高效、思路比平时更清晰。此时,记忆库中的资源更容易被调动。其实,使二者产生区别的并不是兴奋这种感觉,而是运用它的方式。
可能发生的最糟糕情况会是什么样
有许多人倾向于把危急时刻可能带来的危险和挫折全方位放大。我们的想象力与自己作对,往往小题大做。要不,我们就根本不去想象,不思考现实危机到底有什么样的潜在威胁,而是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就像每种简单的可能结果或威胁都生死攸关一样。
如果你白天在电视上看过肥皂剧(我承认我是看过),就立即能看出这些节目中都贯穿着一条共有的细线:情节的发展总是一个危机连着一个危机。
不过,在这些剧目中,每件事都代表一个危机,而从总体看,每个剧中人也都根据夸大了的情绪作出反应。这些白天肥皂剧中,通常是一个“表现拙劣”的演员在自己无可挑剔的家中,做出这样那样让人哑然失笑的事。在这些肥皂剧中,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伴随着同样让人极为振奋的情绪映入我们眼帘。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像这些肥皂剧中描绘的那样,因为说到底,如果一次交通事故只是一些小摩擦、只是给你带来些许不便,那么它给你带来的激动和狂躁,肯定达不到使你和别人身受致命伤而送到医院救治的那种交通事故造成的激动那样的程度。而在肥皂剧中,“小摩擦”和“大车祸”就是一回事。你肯定有这样的识别能力。
我曾经为一位女士提供咨询,她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到特别不幸,与生活中的每个人交往也感到非常不快乐。她天天都要和丈夫、姊妹或邻居“擦”出点火花或发生点口角,没有哪一天相安无事地度过。她在描述这些口角时,其措辞激烈程度甚至超出了肥皂剧编剧所能想象的程度。她把最无关紧要的问题都想象成大规模的危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就像一头巨大的怪兽那样践踏着她的尊严。她甚至把糟糕的天气都个人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地毯上溅了一点饮料,这事很简单、很小,但在她看来,就要打电话报告成5级火警。她已经成了“肥皂剧王后”。这种人随处可见(在婚姻中、工作场合、政坛),他们不仅毒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周围的每个人。这种人对于事件和周围人的行为,作出了与应有的激动情绪不相符的反应,他们就像一枚炸弹,投入到每种环境和形势当中。不过请不要忘记:对于她来说,过于激动的情绪是一种恰如其分、无可指责的反应,要想改变这种反应,会涉及到改变她自我意象的根基。
如果面临真正的危机,你就需要很多兴奋和激动情绪。激动本身在危难关头是很有用的。然而,如果你高估了危险或困难,如果你对虚幻、歪曲或不切实际的信息作出反应,那么就很可能唤起超出环境需求的兴奋情绪。因为真正的危险远没有你估计的那么严重,所以,这些兴奋的情绪都无法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创造性行动是不能消除它们的。鉴于此,它们就会一直停留在你内心,以“紧张”为存储方式禁锢在你身上。过度的激动情绪会有害于而不是有助于现实表现,只是因为它不恰当。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贝特朗?罗素曾经描写过一种技巧,说他很好地利用这一技巧来缓解过分的激动情绪:
当有某种灾祸威胁时,要严肃认真地考虑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要“真实”地看到这种可能后果就在眼前,给自己充足的理由去相信:这毕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不是那么可怕的灾难。这些理由始终可以找到,因为无论怎样糟糕,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也达不到“天塌下来了”那样的可怕后果。当你稳定地盯着最坏的可能性一段时间并信心满满地对自己说“是啊,毕竟没有那么重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担忧之情急剧减少。你也许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多重复几次,但是在最终,只要你在面临可能最坏的情景时毫不退缩,就会发现你的担忧情绪全部消失,而被一种振奋之情所取代。
我认为,在自我意象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在危机面前正确反应、镇静自若的人、在逆境中总能成功地找到机遇,这也很重要。认为自己“在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的人,和贝特朗?罗素的建议没什么干系。
人生很漫长
有许多人任由自己被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主观臆想的威胁扔出正确的轨道。他们总是固执地把这些威胁当成孤注一掷或生死攸关的抉择。
对少女来说,仅凭她发现男友甚至是暗恋的男孩和另一个漂亮女孩坐着亲切交谈这一件事,便有生死关头那样的不寻常含义。“我简直想死!”她叫道。我们都知道,从此时起几年之后,她甚至想不起来这件事和这个男孩。人生是漫长的。但是,有许多成年人一辈子总是像十几岁的不成熟青少年那样做事。有些人任由自己被很小甚至想象中的威胁抛出“人生轨道”,总要固执地把这些威胁想象成生死攸关、不成功则成仁的抉择。
假设一位专业推销员拜访一位重要的潜在客户。他有可能把这次上门推销当成一件事关生死的大事。她心里想:如果这笔生意我做不下来,几个月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我完成不了公司的定额,得不到奖金,那么,我和丈夫制定好的度假计划就要泡汤,可我怎样对丈夫说呢?我的销售经理肯定会缩小我的推销区域:如此等等。与客户见面这一件事的意义就像地震那样不同凡响。然而,一年之后,这次擦肩而过的机遇可能会被更大的成功所补偿,幸运之神甚至会突然垂青她,使她推销出新产品,或者让她通过意想不到的渠道得到更大的订单。如果这次“生死攸关”的上门推销事件发生在3月,那么到圣诞节来临时,它可能只是过去所做事情中的一个“污点”,但从整个推销生涯来看,它根本无关紧要。人生是漫长的。
许多人在危急关头都会产生这种“生死攸关”的感觉。也许这种感觉是从我们朦胧而遥远的过去继承下来的吧,因为对于原始人来说,挫折通常是死亡的同义词。
不过,无论它起源于何处,却有无数病人的经历表明,这种感觉可以通过冷静而理性地分析当前局面得到治疗。你不要自动地、盲目地、焦躁地作出反应,而是扪心自问:“如果我失败了,最糟糕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呢?”提醒自己:“人生很漫长”,事先就做好放“马后炮”的心理准备。
大幕在第二出戏开演时升起
仔细考虑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些所谓的“危急形势”,多数根本就不生死攸关,而是一种机遇,它即便不能促使你前进,至少可以让你保持住当前的位置。比如说,作为一名推销员,发生在身上的最糟糕的事会是什么事?她可能得到一份订单、获得比上门推销前更好的收益,也可能得不到订单,那也不比她上门推销之前的形势糟嘛。求职者要么得到想要的工作,要么得不到。如果没有得到,也不过处在与申请前所处的同样的形势。
很少有人意识到简单地变化一下心态能带来多么大的变化。我认识一位推销员,他在改变这种心态后收入翻了一番。过去,他在推销时总是战战兢兢、心烦意乱(“一切就看这次买卖了”),而现在他的态度是:“我只有获得的可能,没什么可失去的。”
伟大演员沃尔特?彼得根曾经讲述他第一次上台表演是怎样完全“砸锅”的。他当时吓得要死。然而,在第一出戏结束、第二出尚未开始之间,他自己这样琢磨:我已经失败了,因此没什么可输的;如果我就此便完全放弃表演,那么作为一个演员,我便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既然如此,我再次上台时,就真的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第二出戏开始时,他轻松自信地上台,一下子取得了成功,并由此轰动一时。
看来,如果你平静地调整情绪,充分利用逆境,就永远有“第二出戏”在等着你上演。
有一段时间,美国著名歌唱家弗兰克?西纳特拉非常落魄,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几乎没有人还记得他有这段经历,人们只记得西纳特拉是演艺界的一位巨匠。拳王乔治?福尔曼曾经彻底告别拳坛,去当福音传教士勉强度日,只是为了挣一点足以养家糊口的钱;当他重返拳坛时,人们纷纷嘲笑他、奚落他。第一次上台比赛时,他的亮相很不受欢迎,因为他在媒体几乎没有朋友。他曾经讲述为什么要故意以一种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模样返回拳坛,因为在“第二出戏”结束时,他要体现一种崇高而宝贵的运动员形象,而不只是“廉颇老矣”的拳击选手形象。他设法取得了成功,并最终凭借商业代言人、演讲家和体育评论员等各种形象,成了一位百万富翁。20世纪90年代末,一家小型厨具生产公司借助乔治?福尔曼“自我推销”的启示,在商业信息电视片和家庭购物电视频道上推销自己的产品,从而成为快餐业巨头。里吉斯?菲尔宾曾经在电视界来回“跳槽”,在各家电视台主持过当地的大部分“脱口秀”节目长达20多年,商业人士和批评家普遍认为他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演员。但此后,他的企业联合早间节目和主持风靡一时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的经历,却使他有了大作为,据报道,他还因此和美国广播公司签订了2000万美元的合同。里吉斯的“第二出戏”使之前20多年不太成功的主持生涯显得无关紧要。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按照大多数标准衡量,在任期内都特别不成功而且麻烦不断,在第一次任职之后,他因压倒性的否决票而离开白宫,“灰溜溜”地回到乔治亚州的小镇普雷因斯。无疑,他非常郁闷。但是,他的“第二出戏”却为他带来了威望、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共同尊敬,连许多历史学家也承认他是“最好的前总统”。
我们在此类名人的生平中还能读出许多“第二出戏”的内容,但是不要忽视这一事实:多数成功但不出名的人也有“第二出戏”。许多成功的伸入过去都有过破产的经历,在当时,这种破产让他们颜面扫地,似乎生死攸关;许多看着儿女长大、与儿女关系良好而心满意足的父母,曾经走过一段特别崎岖不平的路程,曾经与儿女的关系形同水火;许多婚姻幸福的男男女女在过去曾经有过痛苦而不成功的初婚,离婚曾经让他们丢脸、怨恨。
在很大程度上,危机在今天看来的确让人紧张,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只是雷达屏幕上的一个“点”。对今天来说,明天的“第二出戏”近在眼前;对本周来说,“第二出戏”将在下个周一拉开大幕;甚至在遇到真正灾难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也会有“第二出戏”等着编剧和开演。
最重要的事,请不要忘记:应对-二切危机局面的关键都在于你。只要练习并掌握本章介绍的简单技巧,你就会像已经过去的数百人一样,通过使危机成为创造性的良机,学会让危机为你服务。
心理控制训练
在危机发生前,便对其可能的后果深谋远虑,这是对想象力又一次创造性的利用。停下来回想过去经历的几种情况:这些情况在当时看来似乎会导致可怕的、地震般的后果,但随着时光流逝,事实证明它们并没有那么重要。接着,设想自己进入今后的3年、4年或者5年,回头想想今天的事,看你那儿对它有怎样的感觉、它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第十四章
获得并保持一种胜利的感觉
失败?我根本没有失败……只不过是没有成功罢了。
——瑜伽信徒贝拉
你身上强大的伺服机制遵循远程逻辑原则,也就是说,它是根据目标和最终结果起作用的。一旦你给它一个明确目标让它去实现,你就能依赖它的自动引导系统,以比你通过有意识思考更合理的方式,把你带到那个目标前。你通过思考、按照最终结果的设想来提供目标,随后,你的自动系统就会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手段。如果你的肌肉需要执行某个动作使最终结果发生,你的自动系统就会引导这些肌肉的活动,其方式比你通过思考和斟酌引导的效果更准确、更灵敏。如果你需要想法,自动系统就会提供想法。甚至还有许多人相信,如果你想联系某个人,你的自动系统也能神奇地把他们吸引到你身边。
无论这种系统或机制的力量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没有受到激励和引导的情况下,这种力量是沉睡的、迟钝的、潜伏的。请注意“服务”这个词:表示这一系统或机制是你的仆人。如果没有主人的指令,豪华公寓里的仆人会仅凭对主人心思的猜测,主动地擦拭银器、准备午茶或者洗衣服吗?不要有这种指望。此外,如果你聘用的仆人只会讲你听不懂的外语,而主人只会说仆人听不懂的英语,那你还能指望他为你做什么?你看,心理控制技巧既是语言翻译员,使作为主人的你能与“内心的仆人”交流并让它理解你的意思,又是一种手段,使你能给心中的仆人下命令,以便它能完成你交代的事项并取得成果。
按照可能性来思考
你必须提供目标。而要想提供一个能激发你创造性系统的目标,你又必须按照眼下的某种可能来思考最终结果。你必须清晰“看到”目标可能的样子,以便对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来说,这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实际上,它要真实到在眼下就能激起目标已经实现之后所拥有的相同感觉。
这并不像乍一看那样困难或神秘,你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是这样做的。比如说,你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利后果有什么担忧(这种担忧通常伴随着焦虑感、无能感,还可能有羞辱感)?因为从实用的目的讲,就算目标失败了,我们也已经提前经历过失败后才有的同样情绪。我们为自己描绘失败的样子,这种样子既不模糊也不笼统,而是栩栩如生、纤毫毕现。我们为自己再三重复失败的画面。我们要回到记忆中去,挖掘过去的记忆中失败是什么模样。
请记住我们前面强调过的内容: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无法辨别真实经历和生动想象的体验有何区别。我们的自动创新机制总是对环境、情势或局面作出恰当的反应和行动。它只关心与环境、情势或局面有关的一条信息:你相信它们是什么样。
神经系统辨别不出真假失败
因此,如果我们老是想着失败,不断向自己描绘失败的画面,以至于它详细到被我们的神经系统误以为确有其事,那么,我们就会体验到真失败后所具有的同样感觉,甚至连身体的反应也会以此为依据。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们脑子里始终怀有积极的目标,将这一目标栩栩如生地向自己描绘,以至于生动得能使其为真,并且按照目标真正成功的样子来思考目标,那么我们也会体验到胜利的感觉:自信、勇敢以及相信后果称心如意的信念。
我们无法有意识地窥探自己的创新机制,看看它适合于成功还是适合于失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感觉来确定它的当前状态。当它的状态与成功相符时,我们就会经历胜利的感觉。
设定心中的机器与成功相符
如果说操纵创新伺服机制有个简单的窍门,那就是:召唤、获取、激起胜利的感觉。当你感到成功、感到自信时,就会成功地行动;如果这种感觉很强烈,你几乎就不会做错事。
胜利的感觉本身并不能使你成功地为人处世,但从本质上讲,它可以说是一个信号或迹象,标明我们调整后的状态是否与成功相一致。这就好比一个温度计,它不能在室内制造热量,但是可以测量热度。然而,我们可以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用这根温度计。请记住:当你体验这种胜利的感觉时,你的内心机器就做好了成功的准备。
过分努力地想有意识激起自发行为,反而可能破坏自发行为。你只需界定你的目标和最终结果,这样做更容易、更有效。清晰而生动地向自己描绘这一目标或结果,然后只需要获取这样的感觉:它和理想目标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时你体验到的感觉一模一样。接着,你就可以自发地、创造性地去实践;再接着,你可以运用无意识思维的力量;之后,你的内心机器便为成功做好了准备:它会引导你作出正确的肌肉动作并修正动作,会为你提供创新观点;可以说,使目标成为既定事实所需的一切,它都能为你做。
这种胜利的感觉是怎样赢得高尔夫比赛的
卡里?米德尔科夫博士在1956年4月的《绅士》杂志上撰文说:“胜利的感觉”是高尔夫球冠军的真正秘诀。他说:“去年我在马斯特斯进行第一个回合高尔夫球比赛4天前,有了一种感觉,觉得自己肯定能在比赛中获胜。”“我觉得,我作出的每个挥杆动作,都能使我的肌肉处于完美的位置,使我能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击球。在轻击时,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又来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改变手握杆柄的位置,而我的双脚也处在平常的位置。但是,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在我和高尔夫球洞之间画了一条线,这条线清晰得就像在我的大脑里‘文身’了一样。带着这种感觉,我要做的就是挥杆,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米德尔科夫接着说,这种获胜的感觉是“每位优秀高尔夫球手的秘诀”;当你有这种感觉时,球甚至会弹到你希望的地方;这种感觉似乎支配着那种叫做运气的神秘元素。
拉尔森先生在环球系列赛中成就了自己的威名。他说,赛前那天晚上,他“有一种疯狂的感觉”,觉得第二天他的表现会完美无缺。
如今的运动员有时候会将这种获胜的感觉说成“身处某个区域”,就像进入了一种完全放松、对结果充满自信的时空状态和情绪状态。只用通过观察,我们就经常能感知到他们处在这个区域。可以回想一下足球运动员约翰?埃尔韦最后那次“一条龙”带球突破,这次突破使克利夫兰布朗斯队无缘“超级碗”的争夺——足球迷如今都称这种动作为“直接射门得分”。几乎每个目睹这一动作的人,在它开始上演时都面面相觑、相互点头,甚至对于布朗斯队的球迷而言,出现这种“直接射门得分”的事似乎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注定会发生。
不过要记住:这里说的区域并非真实的物理地盘,也不代表身体技能或技术水平突然发生变化,甚至连统计概率或既往经历也无法证明它的合理性。它纯粹是一种情绪状态。在我看来,它是指将完成射门任务这一职责完全地、彻底地交给伺服机制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伺服机制的一种托付,以至于一切焦虑、担忧、压力和绝望情绪都于一瞬间消失,当事人只需以一种平静的、例行公事般的方式,去履行自身必不可少的功能就行了。
许多人都想方设法寻找合理的途径,去激发这种招之即来的情绪状态。据报道,一些顶尖职业运动员(其中包括安德烈?阿加西和格雷格?诺曼)斥巨资聘请近年来广受公众欢迎的励志大师托尼?罗宾斯,请他传授这种“快速进入比赛状态”的技巧。
这种胜利的感觉的确具有魔力。它似乎可以消除障碍和不可能性,它可以运用过失和错误来取得成功。J?C?彭尼就曾讲述他听自己的父亲在病榻上弥留之际说,“我知道吉姆会成功的。”从那时起,彭尼就觉得他无论如何会取得成功,尽管当时他并无有形资产、没有钱,也没受过教育。J?C?彭尼连锁店是在许多不可能环境下和令人沮丧的时刻创建起来的。然而,无论何时,彭尼只要遭受了挫折,就会想起父亲的预言,从而觉得自己一定能渡过眼前的难关。
在挣了一笔钱之后,他在到了多数人早已退休的年龄时,却又因故倾家荡产。他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但已经过了年富力强的时期,可以说,看不到有什么证据表明他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但是,他再次想起了父亲临终前说的话,于是很快便重新找回了胜利的感觉,而现在,这种感觉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如影随形。他重新通过白手起家发了财,不出几年,他经营的连锁店比破产前还要多。
彭尼先生具有的是一种最根本、最彻底的信念,即“我是那种一定可以成功的人”。这一信念深深地嵌入到他的自我意象中,成为他成功的最坚实基础。
遗憾的是,许多人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那里听到的话恰恰相反,这使他们相信失败的概率远比成功的可能性大,因此他们渐渐相信,他们是那种似乎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人。
自我认识和自我说服之间的区别,其力量不应被低估。
“这种胜利的感觉”使赖斯?吉布林成功
著名的赖斯?吉布林人际关系诊所的创始人、《怎样在与人交往中获得力量和信心》一书的作者赖斯?吉布林曾经读过本章的第一稿。读完之后,他向我讲述了与“这种胜利的感觉”相伴的想象力是怎样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起到奇效的。赖斯曾经是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和销售经理,从事销售工作多年。他在公共关系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并成为人际关系领域的一名专家,并由此颇有威名。他喜爱自己的工作,但又想拓宽从事的领域。他最感兴趣的对象是人,经过多年研究之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他都认为自己对于人与人交往中的常见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他想就人际关系发表演讲。然而,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他在演讲方面缺乏经历。赖斯对我说: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我的远大志向。我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唯一经历,就是在销量会议上向我自己的一部分推销员讲话,再就是在部队担任兼职辅导员时有过一点公开发言的历史。准备在一大群听众面前演讲,这种想法吓得我惊惶失措。我就是无法想象自已成功地演讲。不过,我在向自己的推销员工们讲话时一点也不紧张,在向一队战士讲话时也一点问题没有。我就那样躺在床上,努力想回忆向这些人讲话时曾经拥有的那种成功和信心。我清楚地记得向他们讲话时我的那种镇定感。于是,我在想象中描绘由己站在一大群观众面前,就人际关系发表讲话——同时再回忆我在人数很少的推销员和战士前面发言时拥有的那种镇定感和自信。我详细地向自己描绘我怎样站立。我能感觉到双脚给地板施加的压力,我能看到听众们脸上的表情.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我看到自己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发言——非常成功。
我的思维中似乎有什么东西点击了一下,我觉得欢欣鼓舞。就在此时,我感到自己能够演讲好。我将过去拥有的那种自信感和成功感,与想象中描绘我将来成功的画面“焊接”在一起。我的成功感太真实了,以至于我立即判断自己能够成功地演讲。我得到了您称之为‘那种胜利的感觉’的东西,而它也没有辜负我的信任。尽管在当时似乎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我的想法似乎只是妄想,但是不到三年时间,我就看到自己的梦想成了现实——几乎和我曾经想是的、感觉的一模一样。由于我相对来说没有知名度,也缺乏演讲经验,所以著名的书商都没有与我联系。不过这并不能阻止我。我自己出书,现在还这样。我会有很多应邀演讲的机会,将来我会忙不过来。
赖斯?吉布林接下来作为人际关系领域的权威而声名远扬。美国有200多家大型团体组织分别为他出价数万美元,请他为它们所在机构的员工进行人际关系咨询。他的《怎样在与人交往中获得力量和信心》一书已经成为人际关系领域的经典之作。而这一切都从他想象中的一幅画面、从“那种胜利的感觉”开始。赖斯的经历证明:我们应该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出“我们眼下暂时想象的目标能够实现”的迹象。这些迹象几乎随时不缺,否则,首先第一点,这个目标我们就不会想得出来。你肯定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这样一些“小”暗示,它们表明你能做成你最想做成的事;如果你找出它们,并在头脑中突出强调它们,你就可以向自我意象证明你确实有能力实现想要实现的目标,你就可以确保自我将这种证明当成新的事实加以接受,并将确定的目标送给你的伺服机制,让后者尽快将其变成现实。
当你用聚光灯照亮这些“可能实现目标的指示器”,并将剩下的一切任务都托付给“迹象”时,你那“胜利的感觉”就能向回反射,温暖地将你包围。
两个人,两种不同的感觉
我曾经对两个与我很熟识的人进行观察。他们的背景、受教育程度、智力和技能都惊人地相似,而且同时都想进行一次全新的尝试。两个人相互之间完全陌生,但是都没有躲过我的观察。至于完成什么任务,我们已经没必要知道那么具体了。我最多可以说,这件任务体现了相当大的难度,有可能在完成过程中遇到很大挫折,而且都需要十二万分的耐心。
其中一个人对我说:“我根本完成不了。你知道,马克斯,我这一生中,任何事对我来说都很难。我曾经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艰难地混到了今天。我甚至想不起来什么时候交过好运。我根本就没有运气杀出一条生路,去实现这个目标。”
另一位小伙子对我说:“马克斯,我得和你谈谈。在我这一辈子,任何事对我来说都很难。我现在完成得很好的每一件事,我现在能够毫不费力地完成的任何一件事,我现在取得的每一点成功,我在一开始都完成得很不好,我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不会到会的。如果说有那么一件事我清楚地知道怎样去做,那么这件事就是我知道怎样从无能为力变为驾轻就熟。我想,我将要完成的事也应该遵循这一条。”
这两个人当中,你认为哪个人会放弃对该目标的追求,最终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呢?你认为哪个人会最终取得成功?
这并不只是关于积极思维的那句老生常谈——“半杯水”与“半杯空”(喻乐观和悲观两种人生态度——译者注)。那就太肤浅了,而且是有意识的强迫。这个例子则要深刻得多。二者具有根本区别。区别就存在于自我意象中,在于这两个人怎样描述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有怎样的感觉。一个人将每一点进步都看成激励向上的证据,证明他像往常一样又取得了进步,证明他从无能走向胜任;而另一个人则将同样的一点点进步看成令人沮丧的证据,证明他陷入了失败的泥潭,证明他不遗余力、不屈不挠地努力却颗粒无收,证明他没有能力完成该项任务。
任何两个人在面临任何局面时,都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认识。这就能解释美国为什么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反堕胎激进主义者和主张人工流产的激进分子。你还能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来。甚至你自己也可以对自己怀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对自己的看法是狭隘的、封闭的,不妨走出自己禁锢的小圈子,从外界分析家的立场审视自己,然后提出相反的意见。最老练的辩论者对两方面意见都兼收并蓄,然后胜出。不妨试一试!
科学怎样解释“那种胜利的感觉”
控制论科学为研究“胜利的感觉”起作用的机理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以前曾经阐述过电子伺服机构怎样利用已存储资料,来“记忆”(与人的记忆力相比)成功的行为并在今后重复这些行为。
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采取“试错法”实现,即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出错从而不断纠正,直到一些行为获得成功并在记忆中留存为止。
控制论科学家建立了他们称之为“电子鼠”的东西,这种“电子鼠”可以找出走出迷宫的道路。“电子鼠”第一次尝试走迷宫时,会犯很多错误。它总是不停地撞到墙上和障碍物上。但是,每次一撞到墙壁或障碍物,它就会转90度弯,并再次尝试。如果这次又撞上另一堵墙,它会尝试第三次,直到不再撞墙之后,再继续前进。经过很多很多次出错、停止、转弯之后,这只老鼠最终能顺利通过迷宫的入口。然而,“电子鼠”可以记住成功的转弯行为,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形时,它便复制这些成功的动作,从而能迅速而有效地通过迷宫入口。
这种练习的目标在于进行重复尝试,不断纠正错误,直到成功一次。当完成一次成功的行为模式时,不仅这次行为模式从头至尾都会存储在我们称之为有意识记忆的记忆库里,而且也会存储在我们的神经和组织里。有些俚语既凭直觉又很形象。当我们说“我有一种直觉的想法,预感我能做成这件事”时,我们就离正确的行动不远了。当卡里?米德尔科夫博士说“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在我和高尔夫球洞之间画了一条线,这条线清晰得就像在我的大脑里‘文身’了一样”时.他很可能在描述一个最新的科学概念(是否果真如此,我们尚不得而知),对我们在学习、记忆或想象时大脑中发生的事进行界定。
人脑怎样记录成功与失败
我写《心理控制术》首版之后的几十年以来,人们对大脑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不过,下面这种解释作为这些研究的缩影,在我们认识“胜利的感觉”(或“失败的感觉”)源于何处这个问题时仍然大有裨益:人的大脑皮层由无数神经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都有无数个轴突(触角或延长线),这些轴突又在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神经键(即电子连接)。当我们思考、记忆或想象时,这些神经细胞便放出一股可以被测量到的电流。当我们学习或体验某种情感时,神经细胞图式便在脑组织中建立起一个“链条”(或者说将神经细胞图式“文身”下来)。这列细胞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像留声机上的纹路那样的“凹槽”(尽管这两种东西的比拟并非毫不相关),而是一种“电路”,其排列方式和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电子连接有点像CD机上记录的磁性图。因此,同一种神经细胞也可能是相互独立并错落分明的神经细胞图式中的一部分,这使得人脑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几乎不可限量。
这些图式(或叫记忆痕)在脑组织中贮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无论何时,当我们记起过去的某种经历时,这些图式便会复活或“重播”。
简言之,在人脑中有一种“文身”或记忆痕行为模式,记忆着你过去完成过的每个成功行为。如果你思想通过某种方式产生火花,使这种行为模式突然复活(或者对其重播),它就会自动执行,此时你要做的就是“挥杆”和“让演讲自然发展”。
使过去的成功行为模式复活时,你也可以使与其相伴的“胜利的感觉”复活。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你找回了这种“成功的感觉”,也就可以激活与其相伴的所有成功行为。可以将这一现象看成一种循环过程:感觉引起行为,行为引起感觉或想象中的行为,特别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想象行为引起感觉,感觉再引起行为。好在你无论在这一循环圈中的哪一处激起火花(即“起电”)都无关紧要。
在你的灰质中构建成功模式
哈佛大学校长爱略特博士曾经就他所称的“成功的习惯”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说,小学教育的失败,有许多都是由于学生在一开始没有得到足够能成功的作业或任务,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形成“成功氛围”,或者我们所称的胜利的感觉。他还说,在上学伊始从来没有经历过成功的学生,没有机会培养“成功的习惯”,也就是从事新工作所需的、对信念和信心的习惯性感觉。他敦促教师在低年级就要妥善安排作业,以便保证学生能体验成功。作业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但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以唤起热情和动力。爱略特博士说,这些“小成功”会给予学生“成功的感觉”,这对于将来他们从事其他工作大有裨益。
当橄榄球比赛的四分卫在比赛中受伤并被换下场、水平仅次于他而坐冷板凳的替补队员跑进球场时,精明的教练会想办法让他接成功可能性非常高的球(哪怕只是“小成功”),以便树立一种成功感或叫节奏感——以激起“那种胜利的感觉”。教练不是让他尝试传出过中场或者能达到10、20或30码开外但却难以完成的球,而是侧向传出只能到达2或3码开外但却有很高成功率的球。我认识一位印刷界的顶尖推销员,他总是习惯性地安排日常事务,以便每天的头两次上门推销活动都能安排在“友好区”。他每天一开始拜访的客户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他知道这些客户肯定欢迎他,知道自己与这些人有过多次交往,还知道这些客户很可能会叫自己竞争某种产品,甚至会马上出一份订单,或者至少也能得到殷勤热情的接待。拜访完这些客户之后,他才转而去拜访相对较陌生、接待可能不那么热情的客户,或者拜访一些“刺头”、对价格特别敏感的客户,这些客户经常会向自己压价。他对我说,在检验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之前,他希望某种“胜利的感觉”已经到位。他的销售经理说:“积小胜可以成为大胜。”
地铁站三明治连锁店创始人、创办个体企业的大力拥护者弗雷德?德路卡告诫我们:“要先挣小钱。”如果你挣到了小钱,如果你从美分挣起,再想挣美元就不难,如果你挣了几百美分,再挣几百美元就不难。
我们所称的“小胜过程”,其实是事物的自然演化规律。人要先学会爬,接着靠着某个物件站起来,然后能独自站立,再就是握着某种东西向前蹒跚学步,之后就可以走。一旦学会了走路,就不难相信你能骑自行车;学会了骑自行车,就不难想象自己可以骑摩托车。
我们可以养成成功的习惯或者说掌握成功的节奏,我们可以听从爱略特博士对教师们所提的建议、橄榄球教练为初露锋芒的四分卫制定的策略、印刷业推销员每天伊始采取的窍门,在任何时间、任何年龄段为自己的灰质神经组织注入成功的模式和成功的感觉。如果我们习惯性地被失败击倒,就很可能会得到习惯性的失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给我们从事的所有新事业蒙上阴影。不过,通过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以取得“小成功”,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成功的氛围,并在完成宏图大业时将这种氛围带入其中。我们可以逐渐从事比较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些艰巨任务之后,我们便处在可以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的有利位置。其实一,成功以成功为基础,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成功那样帮助你成功”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
显然,作为成年人,我们渴望能加速这一过程,希望成功来得更快,希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激发更多的“胜利的感觉”为己所用。老练的四分卫如果在冷板凳上坐了好几周不曾上场,那么,在比赛中突然需要他出彩时,他需要同时也希望在一瞬间“引燃”自己“胜利的感觉”,而不需要慢慢地、耐心地积累小胜。这种加速过程必须完全通过想象而不是现实来创造、来实现,要在“精神影院”而不是真实经历的舞台上来实现。由于人为的体验和亲身的经历其实具有同样的影响,所以这种加速是可以实现的。
怎样回放你自己的内置成功模式
每个人在过去的某一时间都曾经成功过。这种成功不一定非得是完成宏图大业,而可能是完成了一些无足轻重事,如在校遇到流氓欺负时,勇敢地站起来打败对方;参加语法比赛获胜;在与同事外出野餐时,赢得了非正式棒球比赛;在与某个小伙子争夺心仪已久的女孩时胜出,等等。这种成功还可能是记得某一次成功的推销、完成了最成功的一次业务,或者是在乡下集市上荣获一等奖、赢得那块最好吃的蛋糕。你取得的成功有多么重要,其重要性也许和与其相伴的成功感不相称。你所需要的是一种体验,即你曾经成功地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功地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你有了某种成就,而这种成就给你带来了某种满足感。
到记忆中追溯、重温那些成功的经历吧。要尽可能心细地在想象中再现整个成功画面。你不仅要在心眼中看到成功的主要事件,而且要看到与成功相伴的一切偶然的、细小的要素。
当时是什么声音?你所处的环境如何?当时在你周围发生着什么?现场有哪些物体?当时是哪一年?你感到冷还是热?诸如此类。你能把画面回忆得越详细,效果就越好。如果能回忆起过去某个时间你取得成功时所发生事件的详情,你就会发现自己此时有了与当时一样的感觉和情绪。尤其是要努力回忆事件发生时你的感觉。如果你能回忆起过去的成功感觉,它们就能在现在被你激活。你将发现自己充满自信,因为自信已经填充了对过去成功的回忆。
在激起这种总体的成功感之后,你现在要把它运用到你对重要推销任务、会议、演讲、业务、高尔夫球比赛、骑术表演等事件的想象中来。无论你现在准备干什么,都要将成功感付诸运用。用你的创造性想象向自己描绘:我应当怎样行动;如果已经取得成功,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积极而有益的担忧
在内心开始玩味“彻底的、必然的成功”这一想法。不要逼自己,不要指望强迫自己的思维,别打算用主观努力或意志力说服自己相信你渴望的成功。你担忧时会怎么办,此时你就怎么办;你只用“担忧”某个积极的目标和合意的结果,而不是消极的目标和不想要的结果。
一开始,不要强迫自己坚决相信想要的成功。别指望一口吃个胖子,一上来就想从精神上“消化”这一信念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采用“渐进法”。像你为未来而担忧时所做的那样,开始思考想要的最终结果。担忧时,不要试图说服自己相信结果将不尽如人意。相反,你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通常可以从“假设”开始。“我就假设那种事会发生。”你在内心对自己说。你要再三向自己重复这一观点,你要反复玩味它、掂量它。接下来要思考该事件的可能性。你说:“是啊,毕竟这种事是可能发生的。”它也是能够发生的。随后,要形成你的心理意象。你开始向自己描绘所有负面的可能性,向自己反复播放这些想象的画面,而加上一些细枝末节,并进行改进和提炼。随着这些画面对你变得越来越真实,恰当的感觉便开始自我展现,就像想象中的结果已然发生一样。恐惧和焦虑之情就是这样形成的。
怎样培养信念和勇气
形成信念和勇气的方式如出一辙,不同的只是你的目标。如果你打算花时间用于担忧,为什么不担忧得富有成效呢?一开始可以向自己描绘和界定最想要的可能结果是什么。用你的“推测”作为开始。“我推测最好的可能结果是否会真的出现?”接着,提醒自己这种结果迟早会发生。从眼下这一时间节点来说,不是说它会发生,而是说肯定发生。提醒自己说:说到底,出现这种不错的、合意的结果完全有可能。
你可以从心理上接受并消化这些乐观的、充满信心的“药剂”,尽管它的疗效并不很快。在相信合意的最终结果肯定会发生,即相信它发生的必然性之后,再想象合意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仔细揣摩这些心像,再对其细节进行刻画和加工。将它们一遍一遍地播放。当你的心像变得更加详尽、当它们已经重复播放时,你会发现:更合理的感觉开始自主展现,就像合意的结果已经发生了一样。这一次,这些合理的感觉将是信念、自信和勇敢的感觉。它们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也可能都放在一起打了包,包的名字叫“那种胜利的感觉”。
不要向自己的恐惧感讨教
曾经有人问在二战中成就“血胆将军”威名、作风顽强的巴顿将军在一场大战来临之前是否感到过害怕。他说,是的,在一次重大交战即将开始时(有时候在作战过程中),他经常感到害怕,不过他又说:“我从来不向自己的恐惧感讨教。”
如果你像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那样,在一项重要任务开始前体验到消极的失败感(恐惧和焦虑),不要肯定地认为这是一个表示你会失败的信号。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你对这些感觉怎样应对、对它们采取什么态度。如果你听从它们、遵守它们、向它们讨教,你可能就会经历失败的结果。不过,事实并非一定如此。
首先,需要理解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失败的感觉(恐惧、焦虑、缺乏自信)并非来自上天的神谕。它们没有在星辰中写就,也不是神圣的真理;它们不是对某种既定的、无可更改的命运的暗示,意味着失败是天意。它们源于你的头脑,只能表示你自己的内心态度,而不表示与你作对的外部事实;它们只意味着你在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或夸大了你面临困难的实质;只意味着你复活了过去对失败的记忆而不是对成功的记忆。这就是它们的全部含义和寓意。它们不代表与未来事件相关的真理,而只表示你自己对未来事件的心理态度。
懂得了这一点,你对这些消极的失败感就既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既可以对它们俯首帖耳并听从它们的意见,也可以置它们的建议于不顾、昂首向前。此外,你还处在利用它们为自己效力的有利位置。
将消极感觉作为挑战加以接受
如果我们对消极感觉积极作出反应,它们就成了挑战,能自动激起我们内心的更多力量和才华。只要我们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对待它们,困难、威胁和可怕等想法就能唤醒我们身上额外的力量。我们在上一章看到:如果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一定量的兴奋情绪可以帮助而不是阻碍我们的临场表现。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如果你将消极感觉看成“财产”,它就会帮助你;如果你将它们当成“债务”,它就会阻碍你。
对你自己的消极建议作出积极反应
有些人在别人发表“你可办不到”之类的看法时,容易灰心丧气。我们每个人都认识这样的人。从另一方面讲,有些人在听到别人同样的说法时,则有应变之才,对成功的渴望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亨利?J?恺撒是一位企业家。他的副手说:“如果你不希望亨利做某件事,最好不要错误地告诉他说这件事办不到,或者说他办不成——那样,他更会下定决心去办,不成功则成仁。”
当别人提出消极的看法时,我们能够也应该以同样积极而肯定的态度去应对自身感觉提出的“消极建议”,这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
以善克恶
感觉是不能通过意志力直接控制的。感觉也不能一厢情愿地转让,或者像水龙头那样拧开或关闭。然而,就像感觉不能被控制,它们却可以获得;就算它们不能凭借直接的意志力进行控制,它们却可以间接得到控制。
糟糕的感觉不能通过有意识努力或意志力来驱散,然而它却可以通过另一种感觉来消除。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正面攻击来驱逐某种消极感觉,也可以通过用积极的感觉取而代之,从而达到同样效果。不要忘了,感觉是伴随意象发生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将周围环境中哪些东西作为真实事物或真理加以接受,我们就会相应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只要发现自己在体验不合意的感觉,我们就应该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种不合意的感觉上,哪怕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在于将其驱逐出去也不行。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立即将注意力集中于积极的意象,努力在思维中填充健康的、肯定的、合意的意象、想象和记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消极感觉就会自行消失,完全“蒸发”掉。因为此时我们形成了与新意象相对称、相一致的新感觉。
反之,如果我们只想着驱逐或攻击担忧的想法,就必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极感觉上。即便我们成功地将一种担忧的想法驱逐出去,新的甚至好几种新想法便很可能接踵而至,因为此时的总体心理环境仍然是消极的。耶稣告诉我们要驱魔以净化心灵,但如果让心灵的空间空空荡荡,就只能让七个新魔进入其间。他还劝告我们不要与邪恶作对,而是以善克恶。
治疗担忧情绪的取代法
当代心理学家马修?N?查佩尔博士在他的图书《怎样控制担忧情绪》中所提出的观点,与上述观点几乎一模一样。查佩尔博士说,我们都爱担忧,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练习担忧,直到对此驾轻就熟。我们习惯性地沉溺于源于过去的消极意象和对未来的预测中。这种担忧情绪会造成压力和紧张。担忧者于是会努力停止担忧,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努力会加剧压力,压力带来了一种担忧的气氛。他说.治疗担忧情绪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即养成一种习惯,以快乐的、健康的心理意象来取代不快乐的担忧意象。你每次发现自己忧心忡忡的时候,都利用此法作为一种信号,立即在头脑中填充源于过去的快乐心像或者对未来经历的美好憧憬。如此一来,担忧情绪迟早会不战自败,因为它成了一种导致“反担忧”的刺激源。查佩尔博士说,担忧者的任务并不是战胜某些具体的担忧源,而是改变心理习惯。只要心态处在一种消极的位置(即“我对会发生什么一点都不指望”等失败主义心态),就永远存在需要你担忧的事物。
还是个学医的学生时,我记得教授曾经叫我口头回答病理学有关问题。不知何故,当我站起来面对其他同学时,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无法正确地回答问题。然而,在另一些场合,当我透过显微镜观察载片、回答面前用打字机打出的问题时,我却判若两人。此时我放松、自信、有把握,因为我对自己要回答的问题了如指掌,因为我此时有了“那种胜利的感觉”,所以回答无可挑剔。
随着该学期一天天过去,我坚持自我观察。当我再次起立回答问题时,我装着对观众不正眼瞧,而是只往显微镜里看。进行口试时,我非常放松,用“那种胜利的感觉”替代了消极的感觉。学期结束时,我的口试和笔试成绩都相当优秀。
消极的感觉最终成了一种“铃声”,它创造了一种条件反射,唤醒了“胜利的感觉”。
选择权在你自身
在你的身上有一个巨大的心理仓库,其中贮藏着过去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中既有失败也有成功。就像录音带上失活的记录内容一样,这些经历和感受记录在你灰质神经组织的神经记忆痕上。这其中记录了结局皆大欢喜的故事,也记录了结束悲观的故事,两种故事都一样真实,一样现实。选择哪一部分进行回放,选择权在你自身。
关于这些记忆痕还有一个有趣的科学发现:它们是可以改变或修正的。这有点像录音带可以通过进一步记录素材或用新内容覆盖旧内容,以实现内容的更改。
人脑中的这些记录内容在每次回放时都可能产生稍许改变。它们接收了我们当前情绪的某些气质、脾性以及针对它们的想法和态度。我们现在知道,不仅过去影响着现在,而且现在也清晰地影响着过去。也就是说,过去既没有注定我们现在的命运,也没有与现在完全脱离。我们当前针对过去经历的想法、心理习惯和态度以及针对未来的态度——所有这一切对过去的记录内容都有影响。旧的内容可以被我们当前的想法改变、修正或取代。
旧内容可以改变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某个特定的记录内容或记忆痕越是被“激活”和“回放”,它就变得越强有力。记忆痕的永久性源于“突触功效”(即形成链条的单个神经细胞之间联接的效力和简单程度):当记忆痕被使用时,突触的功效会提高,当记忆痕停止不用时,突触的功效便会下降。在这里,我们再次拥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我们应该忘记和忽视源于过去的不幸经历、关注幸福快乐的经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使那些与成功和幸福有关的记忆痕得到了强化,而使那些与失败和不幸有关的记忆痕得到了削弱。
怎样制造感觉或“状态”
当某位家人或朋友去世时,我们会回想起与此人有关的许多场景和事件。我们倾向于停止大多数不愉快的记忆,回忆甚至改进和放大愉快的记忆。如果有位伯父经常闷闷不乐、性格孤僻、吹毛求疵,但偶尔又不失和蔼和诙谐,那么当他去世时,我们会将他融入大家庭的生活中,将他看成一种激励之源;今后每到家人聚会的场合,就会对他产生抑制不住的思念。比如你有个姐姐,你每年只在节假日去探望两三次就已经心满意足,其他时间里,你并不想念她,甚至都想不起来她。但当她去世时,你会将她看成你无话不谈的知己,每天都想和她促膝谈心。这些感觉都是悲伤情绪的一部分。如果你决定只回放某些唱片内容而完全忘掉其他内容,甚至更改正在播放的内容,都会产生这种感觉。实际上,用文字再现历史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相信这些悲伤的感受是应当的、合理的,从而让我们在自我意象中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些环境下应该怎样行为举止。
我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一个葬礼。死者的弟弟曾经与死者为家庭内务进行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争吵和打斗,从而导致多年不和。在葬礼上,死者的弟弟站起来发表了15分钟左右的悼词,非常动情地缅怀哥哥生前的好处,为棺材中的死者歌功颂德,在场的人无不落泪。几个星期后,我在附近一家咖啡店遇到了他,于是两个人坐下来聊天。我谨慎地说,“比尔,我对你和你哥哥之间的一些过节很清楚,不过我费解的是,你在他的葬礼仪式上怎么觉得那么亲切和哀伤呢?”
他的回答揭示了我们制造自身感受的主要奥秘!他说:“我是那种从不说死者坏话的人。”
“我是那种——类型的人(填空)”的启示意义和强大力量都让人无法置信。它揭示:一切想法、感受、行为和结果,都必须与自我意象的中心(而不是边界)相一致。它还准确地揭示了当恰当的时机来临时,你怎样才能在面临紧急事件时留住并保持一种“胜利的感觉”。
心理控制训练
将消极的自我说服(那是自动失败机制的声音)变成积极的确证:“我是那种——类型的人”。将其当成个人的一句咒语反复念叨,直到它变成一种对于自我怀疑(自我怀疑有时像一条细长的泥鳅一样,溜进你的心扉!)的自动反应为止。以下是几个例子:我是那种——类型的人:提前计划一天的事务。要高效。制定目标,并实现目标。仔细聆听,然后自信而雄辩地交流。主要解决问题、提出观点。在压力之下保持镇定。更爱吃新鲜水果和其他健康食品而不是“垃圾食品”。
第十五章
让生命更健康,让生活更充实
使我们变老的不是岁月,而是重要事件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情绪反映。
——阿诺德?哈特切内克尔
许多人在寻找青春之泉。每个人身上都有永久的青春之泉吗?成功机制能否让你青春永驻?
失败机制是否会加速“衰老过程”?
美国作家、喜剧演员伍迪?艾伦说:“我不想通过工作来实现永生,而是想通过不死来实现永生。”以我这样的年纪,我很认同他的话。实际上,我愿意卖掉由于从事心理控制理论研究而继承下来的所有遗产,去换取10年青春。但是,我一直过着一种非常富有活力、非常健康、非常开心、非常满意的生活,近年来,我的精力、精神和才智都没有遭受过重大损失,所以我没什么可抱怨的。我相信,之所以如此,其部分原因是我积极致力于心理健康研究,并让心理健康来照顾我的生理健康。
我预测:在未来若干年内,乐观情绪的抗衰老作用和益寿药物的作用只会继续提升和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推崇,地位日益突出。
迄今尚未得到验证的事实依然有用
威廉?詹姆斯说,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每个人,对于已知事实都会形成自己的“超信念”,尽管这种“超信念”的正确性用事实本身无法解释。作为一种实用的尺度,这些“超信念”不仅是应该得到认可的,而且是必要的。正是对某个未来目标的假设(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看到这个目标)指示着我们当前的行动和“务实举措”。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之前,就曾经预测有一个巨大的大陆块向西延伸,否则他就根本不会出航;就算出了航,也无从得知将航行的路线定为向南、向东、向北还是向西。
仅仅因为坚信假设的真实性,才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科学实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而是定向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科学家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假定的事实,其建立的前提并非事实而是推论,然后才知道做哪个实验或者到哪里寻找事实,才有可能证明或反证假定的事实是否正确。
在这一章,我想与朋友们分享我自己的部分“超信念”、假设和哲学。在这里,我的身份不是医学博士,而是一个普通人。正如汉斯?西利博士所言,有些“真理”不能应用于医学,但可以为病人所用。
生命力——康复的秘诀、青春的奥妙
我相信,人的肉体(包括生理大脑和神经组织)像机器一样,由无数很小的机械系统组成,每种系统都有特定的目的性,或者说都以目标为导向。然而,我不相信人脑就是一台机器。我认为,人的实质在于驱动这台机器、占据这台机器,指导它,控制它,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人并非机器,就像电流能够流过电线或使发动机运转一样。我相信,人性的实质是不受物理规律支配的。
多年来,一些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学家)一直推测有某种普遍的“能量”或活力使“人机”运转。他们还猜测,这种能量可用的数量和使用它的方式,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能抵抗疾病,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老得更快,为什么一些人即便条件艰苦,也比另一些人更加长寿。还有一点相当明显:这种基本能量(管它是什么样的能量呢)的来源,是某种与我们从所吃食物中获得的“表面能”不一样的东西。以卡路里为单位的热能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做完一次大手术之后能够很快康复、能够经受长期挥之不去的压力或者更加长寿。我们称这种人“体质强”。
有些长寿、幸福的人展现出的“强体质”,似乎与某种我们能够很好控制的因素有关(这种因素并不只是对目标无休止的制订、重新制订),鉴于此,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和指望。
有位很著名的专业演讲家在演讲界已经工作30年,但最终还是开始感到厌倦和疲惫。厌倦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演讲本身,不如说是厌烦了没完没了的旅行的折磨,以及与旅行相伴的身心俱乏的感觉,以及看惯了平淡无奇的饭店客房里昏暗的灯光。朋友们都说,他们发现巡回演讲在使他一天天变老。他几乎打算放弃演讲这一行,而实际上,演讲是他深爱的事业,而且他似乎希望赋予演讲以全新的目的和含义。与此同时,也许是估计自己快要洗手不干,他拿起了高尔夫球杆并被其强烈吸引,甚至很快沉醉其中,并且没过多久技术就突飞猛进。一天,在一次漫长的航班上,他突然想出一个全新的目标:在美国的每个州至少一个著名的高尔夫球场打场球。他开始在头脑中对该想法深思熟虑。他看到自己在以难度高而出名的“卵石滩”球场一击人洞后,媒体和观众纷纷为他拍照;他发现自己在阿拉斯加郊区的某个高尔夫球场遇到困难时暗自傻笑。
他的这一想法越来越强烈,最后发现自己在随后的若干天里经常会想到它。他决定进行尝试,于是便在开始为期10天的巡回演讲之前,将球杆装入行囊,并详细计划了在演讲间隔时间去哪些高尔夫球场。他发现自己开始盼望而不是担忧第二天的旅行(这一点都不奇怪)。由于这个新目标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他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激情和劲头,渴望在那些有他想去的高尔夫球场的地点进行演讲。他不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很快便为自己的人生输入了新鲜血液,使它更为充实。
这件事发生在我写本书的六七年以前,当时,这位73岁高龄的演讲家兼高尔夫球爱好者身体越来越强壮,看上去像返老还童一样。
你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更老还是更年轻?这种推算本身便具有片面性。说到底,如果我们的历法按照每年15个月而不是12个月计算,你在此时就在为不同的出生年月而庆贺。这样,你的年龄将更小,而这个更小的数字也许能很好地说服你的自我意象,使它相信与你年龄相关的不同事实,那样,你的感受和行动可能就与现在截然不同了。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有些人年尚35却像65岁那样老态龙钟,而有些人已经65岁却像35岁的年轻人那样活力四射。我想,人都希望活得年轻,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不过,无论你对年龄本身怎么想,所有人都希望开发自身更多的生命力。
有关生命力的科学发现
蒙特利尔大学的汉斯?西利博士把生命力作为一个科学事实建立起来。自从1936年以来,西利博士一直在研究压力问题。西利博士通过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证明世上存在一种基本的生命力,并称其为“适应能量”。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每天都有一种压力,就是适应充满压力的环境。连人生旅程本身也由压力(或叫对环境的不断适应)组成。西利博士发现,人体中包含多种不同的防卫机制(这些防卫机制叫做局部适应综合症或叫LAS,用于抵抗具体压力)和一种总体防卫机制(这叫做总体适应综合症或叫GAS,用于抵抗不具体的压力)。“压力”包括一切需要适应或调节的东西,比如极度的热或冷、病菌的入侵、情绪紧张、生命的损耗或所谓的“衰老过程”等等。
西利博士说:“‘适应能量’这个词是我杜撰的,专门指在持续的适应性工作期间消耗的能量,表示一种与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热能不同的能量。不过,这仅仅是个名称,我们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概念表述这种能量到底是什么。对相应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拥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似乎只在简单涉及衰老的基本原则。”
西利博士写了12本书和数百篇文章来阐述他的临床研究成果,以及用压力的概念对健康和疾病所作的解释。我如果在此处为他的案例提供证明,似乎有越俎代庖之嫌。只用说一点就够了: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全世界医学专家的认可。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是哪些工作促成了他的发现,我建议你读读西利博士为外行人士写的书《人生的压力》。
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西利博士已经证明:身体本身就具有保持自身健康、治愈自身疾病、通过成功应对某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出现我们称为“晚年”的现象的根源)而使青春永驻的能力。他不仅证明人体有能力自愈,而且还在最终分析中得出“只有这种自愈方式才能治愈疾病”的结论。药物、手术和各种疗法起作用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当防卫功能不足时,刺激身体的防卫机制,另一种是当防卫功能过度时,调低其防卫能力。正是适应能量本身最终战胜了疾病、愈合了伤口,或者耗尽、战胜其他刺激物。
这便是青春的秘诀吗
这种活力、生命力或叫适应能量(随便叫什么都行)通过多种方式自我展现。使伤口愈合的能量和使我们全身其他器官发挥功能的能量是相同的能量。当这种能量处于最高峰、我们全身器官都运转良好时,我们觉得愉快、伤口愈合得更快,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从任何压力中恢复得都更快,我们便感到更年轻、做事更有劲头,其实,从生物学上讲,真的年轻了。因此,我们也许可以使这种生命力的各种表现综合起来、使其相互关联,从而假定:肯定有某种东西使我们能更多地获得这种生命力,肯定有某种东西为我们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原料,肯定有某种东西帮助我们能更好地运用它——这种东西在“从头到脚”地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综合、进行这样的假定是完全可能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任何有助于伤口更快愈合的非具体疗法,都能使我们感到年轻。比如说,任何有助于我们战胜劳累和疼痛的非具体疗法都能改善视力。这恰恰就是当今医学研究的方向。这一方向前景无限光明。
从科学角度寻求永驻青春的“长生不老药”
在本书的首版这一章,我详细描写了处在当时(1960年)学术前沿的一些医学研究和远景良好的“医学奇迹”。我想,你肯定发现,在40多年后,从如今已经实际得出的成果为视角,再次重温这些内容,一定会很有意思。无论细节怎样变化,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对神秘的青春之泉的探索永不停止。今天,在好莱坞明星、富有的高层管理人士和日益衰老的运动员身上,注射人体生长激素(HGH)的做法风行一时,而许多声称效果与注射这些激素类似的无处方特效药也堂而皇之地摆上了保健食品店和药房等地方的货架。甚至你也可能了解或使用过DHEA营养补充方案、睾丸素药片。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除药物治疗之外,饮食、锻炼、服用某些草药或补充营养都影响人体健康,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发现和突破。当然,从医学角度看,我们在延长人的生理寿命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在提高生活质量上却不能说有多么成功。
我曾经对延长心理寿命、改善心理质量颇感兴趣。在连接两座桥梁(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中,我也探求过其他因素或叫共同点,这些因素和共同点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些病人的手术刀口要比另一些人的愈合更快。为伤口尽快愈合而采用的医学方法在某些人身上比在另一些人身上更管用。这本身都是我们思考的素材,因为实际上,从老鼠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都相当一致。正常情况下,老鼠不会担忧或情绪沮丧,然而,如果不让老鼠动弹、使其失去行动自由,在它们身上也能诱发出沮丧之情和情绪压力。失去行动自由会让任何动物沮丧。实验室的实验揭示,在沮丧的情绪压力下,较小的伤口也许能更快愈合,但任何真正的伤害都会变得更糟,有时候甚至不可能恢复。研究还证明,肾上腺对情绪压力作出的反应,和对肉体组织受伤导致的压力所作的反应如出一辙。
失败机制怎样让你受伤
因此也许可以说,只要肉体受到伤害,挫折和情绪压力(即我们前面形容为失败机制的那些要素)便会使其雪上加霜。如果肉体的伤害非常轻微,某种情绪压力可能会激活防卫机制,但如果受到了某种真正的或实际的外伤,情绪压力就会加重伤势,使它进一步恶化。这一认识值得我们停下来深思。如果衰老像业内一些专家所认识的那样,是由于我们耗尽了“适应能量”所造成的,那么,我们任自己纵情于失败机制的消极成分中的做法,就会使我们比实际年龄更老,因为这种做法使我们更快地用完了“适应能量”。
快速痊愈者的秘诀是什么
我那些没有接纳血浆的病人当中,有些病人的术后反应和接纳过血浆的病人一样良好。年龄、饮食、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差异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然而,所有快速痊愈的病人都有一个很容易辨认出的共同特点。
这一特点就是:他们都乐观向上,是快乐的积极思考者。他们不仅期望尽快康复,而且无一例外地对于尽快康复都有某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或需求。他们总有某种指望,这些指望不仅表达着对生活的企盼,而且体现了对早早康复的渴望,如“我想早点出院上班”、“我想早点离开这里,好实现我的目标”。
简言之,他们的话囊括了我在前面形容为成功机制的那些特点和心态。
思想不仅导致器官变化,也导致机能变化
我们对此都很了解:心理态度会影响身体的康复机制。安慰剂或糖丸(含有惰性成分的胶囊)早就成为一个医学之谜了。其实,它们根据不含任何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然而,当向某个控制团体提供安慰剂以检验某种新药的有效性时,收到安慰剂这种“假药丸”的团体几乎显露出某种程度的好转,有时甚至效果和服药的团体一样好。与服用新式感冒药的团体相比,服用安慰剂的学生对于感冒也展示出更强的免疫能力。
二战期间,加拿大皇家海军试验了一种治晕船的新药。第一组军人服用新药,第二组军人则服用糖丸。在这两组人当中,只有13%的人晕船,而第三组军人什么也不服用,却有30%出现晕船症状。
看不见的药,看得见的效
如果希望“假药丸”有效,就千万不能告诉服用安慰剂的病人说这种治疗方法是假的。这样,他们就相信自己服用的是能够治病的正规药物。为什么“假药”也能“治病”?其原因并不是由于把安慰剂当成药开给病人在服用该“药物”时,会唤醒对病情好转的某种期望,从而在脑海里建立一幅以康复为目标的图像,而创新机制便激活身体的自我康复机制去实现这一目标。
所谓的“安慰剂效果”如今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成为善于雄辩的生理药物支持者倡导和支持的一种强大自我暗示方式。不过,这并不仅仅是伺服机制无法辨别人造事实与真正事实之间区别的又一证据,而且还证明伺服机制在没有真正药物的帮助下,也能带来有利于康复的生理变化!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把自己想老了呢
当我们处在某一年龄段却无意识地把自己想得很老时,我们所做的事与此类似,但却是它的逆过程。
爱荷华州切罗基的拉斐尔?金兹伯格博士在1951年于圣路易斯召开的国际老年医学研讨大会上声称,认为人在70岁左右变老、无用的传统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在处于这一年龄时真的变老;认为在更加文明和进步的未来,我们也许会认为70岁的老者尚处在中年时代。如今,我们正在快速接近这一未来时期,以50岁代替40岁作为人一生的中点,而70甚至80岁则视为1950年时的60岁。
这让我们想起“先生鸡还是先生蛋”的辩论:变化的现实支配着期望,还是期望支配着变化的现实,这二者孰先孰后?其实,两者同时发生,我们可以从任一方向接近“更长寿命”目标并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我们是怎样把自己想老的,至少可以从两个方向加以解释。第一,我们在估计人在哪个年龄段才“上年纪”时,可能会无意识地树立一个消极的目标图像,让我们的伺服机制去实现;第二,我们知道人会“上年纪”但又怕自己“上年纪”.于是便可能不明智地做一些事情,使“上年纪”成为现实。由此,我们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都会逐渐减少。我们不再进行各种各样朝气蓬勃的生理活动,因此很可能会使自身的关节失去某种灵活性。缺乏锻炼使毛细血管收缩甚至消失,而通过肌体组织提供的血液(血是人的生命线)也会大幅减少。适当锻炼对于毛细血管扩张必不可少,而毛细血管会给所有肌体组织供血,并能排泄废物。西利博士曾经通过在一个活生生的动物身体里插上一根空心管,从而将动物细胞放到该活生物体内繁殖。然而,由于没有人为的照料,这些细胞不到一个月就死亡了。但是,如果每天坚持冲洗管中的流体,使废物排空,这些细胞就会一直活下去。它们始终充满活力,既不老化,也不死亡。西利博士认为,这也许便是老化的机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减缓废物产生的速度或通过帮助生物系统处理废物,来延缓衰老过程。在人体中,毛细血管是排泄废物的渠道,因此肯定可以得出结论:缺乏锻炼和久坐不动的确能使毛细血管“干涸”。
期望和忙碌意味着生命
如果下决心缩减精神活动和社交活动,我们就使自己显得愚蠢。我们会变得积习难改、倍感厌倦,从而放弃我们热切的希望。
如果你通过某种手段,说服一个年届30岁的健康的人相信他正在变老,使他相信所有身体锻炼活动都是危险的、精神活动是无用的,那么不出5年,你真能使他变成一个老头子。这一点我毫不怀疑。如果你诱导他成天坐在摇椅上,放弃对未来的一切梦想,停止对新思想的任何兴趣,视自己为没有希望的人、毫无价值可言的人,认为自己既无足轻重又毫无建树,那么我敢肯定,你能用实验的方法造出一个老人。
约翰?辛德勒博士在自己的著作《如何快乐度过一年365天》中指出,每个人都有6个基本需求:
1.对爱的需求;
2.对安全的需求;
3.对创造性表达的需求;
4.对认可的需求;
5.对新经历的需求;
6.对自尊的需求。
就这6个基本需求而言,我还要再加上1个,就是对更多人生的需求,即需要高兴而企盼地展望明天和未来。你可以将它看成是期望和忙碌。
期盼并活着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超信念”。
我相信,人生本身具有适应性;人生本身并不只是一个终点,而且是通往终点的一条途径。人生是一条途径,而我们有幸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它以实现重要目标。可以看出,无论是变形虫还是人,这都是一切生命形式遵循的共同原则。比如说,北极熊需要一件厚厚的皮大衣,以便在严寒环境中生存。它需要保护色来玩“鱼目混珠”的游戏,并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伤害。生命力作为到达这些终点的一种途径,为北极熊提供了一件白色皮大衣。为应对环境中各种问题而采取主动适应措施的生命形式几乎数不胜数,继续一一列举也没有意义。我只是希望指出一条原则,以便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生命本身便能通过多种途径适应环境,使自己成为实现某个最终目标的手段(或者说通往某个终点的途径),那么是否可以合理地假设:如果把自己放在某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即需要更充实的生活的环境中,我们便能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呢?
如果我们把人看成目标追寻者,就可以把“适应能量”或生命力看成推进燃料或推进能量,驱动着我们向目标前进。存放在车库里的汽车不需要在油箱里装上汽油,同样,一个没有目标的目标追寻者也不需要更多生命力。
我相信,当我们期望享受明天时,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要做、有重要的地方要去时,就会通过欣喜而企盼地展望未来,从而树立对更多生命力的需求。
创造一种对更充实生活的需求
不用说,创造是生命力的特点之一。创造的实质是对某个目标的企盼。有创造能力的人需要更多的生命力。保险公司计算员的表格似乎证实他们能实现表格中的目标。作为一个群体,与不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相比,从事创造劳动的人(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不仅寿命更长,而且保持创新能力的时间也更长。米开朗琪罗年逾80之后才画出一部分最佳画作:歌德在80多岁时写出了《浮士德》;爱迪生90大寿之后还在从事发明创造;毕加索75岁以后才成为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莱特在90岁时,仍在思考最有创意的建筑物;萧伯纳90岁时仍然在写剧本。
仍然健在的保留青春容颜时间最长的人是娱乐业企业家迪克?克拉克。人们为他少年般的外表、他似乎永不衰老的容颜而喷喷称奇,还经常为此开玩笑。难道他喝了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圣水或者吃了什么我们前所未闻的仙丹?不,他没有。难道这其中有某种遗传优势在起作用?也许是,但仅此一条还无法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如果你进一步了解克拉克先生,就会发现他是娱乐界最忙碌、经营最多样化、最有革新精神的经营者之一。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他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一点停下来休息的信号或迹象都没有。
这并不是说年轻需要连续工作,直到为你送葬的人把你抬出工作场所。对某些人来说,任何休息和退出方式都是最讨厌的。不过,秘诀在于积极地渴望和忙碌,而不一定在于你在职业生涯的某一固定时期或者在同样的间歇期、以同样的节奏度度假。不坐摇椅的选择数不清。
我在61岁时,才开始为研究心理控制理论而当一名作家和演讲家。此前,我已经有过一段漫长、多样而丰富的职业生涯。我在医学界和演讲界混迹多年,有时候白天在纽约做手术,同一天晚上则飞到洛杉矶发表演讲。以一个多数男女都在考虑金盆洗手、解甲归田的年龄,我却从头再来,做了一些让我入迷的事。就我而言,我一直都非常幸运,因为这种选择使我出版了图书作品、发表了演讲、与许多有魅力的人士交往并通信。这些人都是心理控制理论的忠实爱好者,其中包括简?方达等好莱坞明星、南希?里根等公民领导人,甚至包括萨尔瓦多?达利。他用自己原创的画作描绘了心理控制的实质,并把它送给了我。不过,就算我的“工作”并没有带来公众对我的接受和认可,我仍然会是个幸福而有成就感的人,我仍然会从事对我、对他人都有意义的事务,仍然会制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而你也完全有理由做同样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病人要想始终保持成就感和蓬勃活力,就必须要憧憬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去的原因。展现对生活的激情,创造对更充实生活的需求,你就会接收到更多生命力。
你有没有琢磨过为什么那么多男女演员都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容貌比真实年龄年轻得多,在50岁甚至超过50岁时还想拥有英俊或靓丽的脸庞?这难道不表示这些人像多数步入中年的普通人一样,有一种“显得”年轻的需求、对青春永驻感兴趣、永不放弃“青春不老”的目标?
阿诺德?A?哈特切内克尔说:“使我们变老的不是岁月,而是重要事件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情绪反应。”他还说:“心理学家鲁布纳发现,在世界某些国家和地区,作为廉价劳动力在田间耕作的农妇通常从脸上可以看出早衰的痕迹,但是她们的体力和耐力却没有任何削弱。这是衰老的一个特例。可以这样想:这些农妇放弃了对女性这一角色的竞争,她们心甘情愿地过着工蜂的生活,因为工蜂不需要容貌秀美,只需要体魄强健。”
哈特切内克尔还提到守寡怎样使一些妇女早衰,但另一些寡妇却没受影响。“如果寡妇觉得自己的生活走到了尽头、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指望,她的态度就会给出外在的证据——她日益枯萎的容颜和花白的头发。而另一些寡妇虽然比她还要老,但却焕发了第二春。她可能为得到某个如意郎君而与别的女人争夺,可能从头开始重新创业,甚至可能忙于某件以前没有时间去参与的事业。”信念、勇气、兴趣、乐观精神、期盼,这些东西带给我们新的生活和更充实的生活;而空虚、悲观、挫折、缅怀过去,这些东西不仅是“上年纪”的特征,而且还会加速衰老。
退出工作,但永远不要退出生活
许多人在退休之后都每况愈下。他们觉得自己充满朝气的、硕果累累的生活已经结束,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没有什么指望;他们变得焦躁、懈怠,往往还因为怀有无足轻重(即不再重要)的感觉而损失自尊心。他们形成了一幅“无用”、“无价值”、“日薄西山”、“可有可无”的自我意象。有许多人在退休后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去世了。
害死这些人的原因并不是退休,而是退出生活。我们当前的社会态度对于鼓励无用感、“无希望”感,对于自尊心、勇气和自信心的丧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态度都是过时的、不科学的。50多年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在25岁时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在35岁左右时达到顶峰,之后会保持同一水平直到70岁之后。但是,尽管无数研究人员都证明学习能力在人70岁时与17岁时一样出色,“老狗学不了新把戏”之类的谬论却仍然存在。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永远有优势和缺点。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优点可能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思想开明、思路清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敏捷犀利的头脑。而另一个在同一业界打拼年龄却大得多的人,其身体的精力可能要差得多,甚至为生理上的某些障碍而苦恼不已;他或她也许怀有多种偏见阻碍着创造力的发挥,也许反对冒险、趋于保守,脑子反应也没有前者那么快。然而,年轻后生缺乏经验、感情不成熟、没有以能力为基础的自信,在别人眼里也由于资历浅而没有信誉可言。年长的政客有很丰富的从政经历(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奉为智慧),善于作出重要决定,犯错误之后能迅速恢复和改正。由此可见,每种人都有许多不同的优缺点。
在商界,如果上面的两种人之一特别精明,他们会通过联合或咨询来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有些像总统组建内阁。实际上,普通人并不能组建内阁之类的顾问委员会,但普通人可以在自己丰富的想象中摆放一张“圆桌”,可以向专家问计。
我的观点是:无论年长年幼,甚至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灾难、障碍、疾病.人们都能自主决定自己对它们的反应。就衰老的症状和表现而言,人们决定了的情绪反应对于当时亲身生活经历的影响,最起码和遗传基因或药物的影响一样大。如果你接受这一观点,你就应该更有动力去掌握心理控制概念和技巧、为容颜不老和青春永驻而努力。
为什么我相信奇迹
尽管坦陈了我的“超信念”,但我想最好还是和盘托出全部心里话,说我还相信奇迹的发生。医学并不对人体内各种机制起作用的方式不懂装懂。我们对发生的一切知之甚少。当人体的某个伤口愈合时,我们能描述发生的事,也知道身体机制怎样发挥功能。但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专业术语来表达,描述毕竟不是解释。我现在仍然不懂为什么手指上的伤口会自动痊愈,甚至连它是怎样痊愈的都不知道。
法裔美国外科医生、生物学家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博士在撰写对法国卢尔德镇发生的瞬时康复过程的个人观察报告时说,作为一名医生,他对瞬时康复所能作出的唯一解释就是:在正常情况下,肌体自身的自然康复过程在术后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痊愈,但在坚强信念的影响下却能快速实现。
卡雷尔博士说,如果奇迹是通过自然康复过程的加速和体内力量的强化实现的,那么,我每次看到术后伤口通过长出新组织而自愈时,都算目睹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从我的观察看,这种自愈过程需要两分钟、两星期还是两个月完成,这无关紧要。我还看到了另一些力量在起作用,而这些力量我并不了解。
医学、信仰、生活,一切万变不离其宗
著名的法国外科医生杜布瓦在自己的手术室里挂了一幅大大的牌子:“外科医生敷裹伤口,上帝使伤口痊愈。”
这句话也许对从抗生素到止咳药片的任何药物都适用。然而,有些头脑健全的人放弃医疗援助,因为他们认为医疗援助与他们信奉的信仰不相符。这我就不懂了。我相信,通过信仰疗法为中介而起作用的“神力”和“生命力”,使医学技能和医学发现成为可能。鉴于此,我觉得医学和宗教信仰之间不可能存在冲突。医学疗法和信仰疗法都源于同宗,应该彼此合作。
没有哪位父亲在看到疯狗咬自己的孩子时会袖手旁观,还说“我不应该有所表示,因为我必须证明我的信仰。”如果有位邻居拿着棍棒或枪炮来帮他,他应该不会拒绝。然而,如果你把疯狗的大小缩小到数万亿倍,称其为“细菌”或“病毒”,那么,当身为医生的邻居拿着胶囊、手术刀或注射器之类的工具来帮忙时,这位父亲也许会婉言谢绝。
不要为人生设限
这种现象使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圣经》告诉我们,当身处荒漠的先知饥肠辘辘时,上帝从天空降下一条装有食物的床单。这些食物不但不干净,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爬虫。由于先知抱怨,上帝斥责了他,还警告他不要说上帝提供的东西不干净。
如今,有些医生和科学家仍然对信仰或宗教的特色嗤之以鼻。有些宗教狂热者也对任何与科学有关的东西怀有同样的态度、疑虑和反感。这种由于偏见而缺乏合作精神的做法随处可见,也让我非常讨厌。采用按摩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医生长期不和,却不承认对方所作贡献的价值和有效性,也不为了病人的福祉而携手合作。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和学术团体对自助做法反唇相讥,然而,类似本书的许多图书作品都记载了成千上万普通人(这些人得到了此类图书真诚而无条件的帮助)的证据,这些证据是那样前后一致、无可辩驳,以至于神智健全的人都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既然如此,为何不相信它呢?当某位治疗专家气愤地指责出现在“奥普拉”脱口秀节目甚至家庭购物网上的“流行心理学”作家或精神领袖时,这种指责是真心实意的呢,还是利己心和嫉妒心在作怪?
尽管所有这些来源相互争斗、否认对方的合法性,你却不必被它们鸡毛蒜皮的分歧所感染。你有自由挑选的权利;哪一方对你最有用,你就挑选哪一方。不要对任何潜在的好处和援助关闭心扉。要运用你自己的理性思维,靠自己检验假设的真实性。正如我在本章开始时说的那样,每个人的真正目标都是获得更充实的生活——更好地活着。无论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你只有在经历更充实的人生时,才会体验到幸福。更充实的生活意味着更多的成就、实现更多有意义的目标、更多地得到爱和给予爱、更加健康和快乐、使你自己和别人都更加幸福。
我相信世上存在一种人生,一种终极源泉,但是这一种人生有许多表达的渠道.能通过多种形式自我展示。如果想要从人生中获得更充实的经历,就不应给人生向我们“流”来的渠道设限。无论它是否以科学、宗教、心理学的形式还是以别的形式出现,我们都必须接受它。
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别人。不要拒绝别人给予我们的帮助、快乐和欣喜,因为我们同样可以给予他们这些。我们不应过于自负,以至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要过于无情,以至于不帮助他人。不要仅仅因为他人恩赐的方式与我们的偏见或自大的想法不相符就说它“不干净”。
最好的自我意象
最后.不要通过自己的无足轻重感,为我们接受人生设限。上帝已经给予我们宽容、安宁和幸福,这些都从自负而来。如果对这些礼物嗤之以鼻或者说上帝的创造物(人性)太“不干净”以至于指责上帝不可敬、不重要或无能,这对我们的造物主(即上帝)是一种侮辱。最合理、最现实的自我意象就是把自己想成“是在上帝的肖像中造成的”。弗兰克?G?斯洛特说:“如果你不深切而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反映,就无法接收一种全新的力量之源。”
本书中的观点和练习已经帮助我的许多病人从生活中得到更多。它们同样也能帮助你,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信念。
第十六章
运用心理控制术改变人生的真实故事
“最不可能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一例
瑟拉?奎因生下来就有一种天赋、一个优势:她的智力远超于常人。她是门萨智商测试权威机构成员。这是一个由全部人口中智商最高的2%的人组成的机构。不过,由于天生还有其他缺陷,所以这一“天赋”很长一段时间对她毫无用处。她天生就有严重兔唇和豁嘴,这是一种嘴巴顶端和上唇有裂口的先天性缺陷,使得她说起话来含糊不清。畸形的鼻子通常与此相伴而生。瑟拉描绘自己的模样时,把它形容成“一间屋顶一角塌陷的活动房”。她及时做了外科修复手术,但由于手术质量拙劣、修复幅度小,因此无助于她说话。由于许多人根本听不懂她的话,所以她只好在与人交流时随身携带纸和笔。她的下巴、嘴巴和脸部经常疼痛。瑟拉在学校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一些孩子老是寻她开心,甚至连老师也认为她是个傻子。
瑟拉说:“当你无法正常说话时,别人会认为你蠢。我家人、老师、其他孩子都这样认为,甚至连我自己都开始相信了。”
她16岁那年离家出走,兜里揣着44美元,乘公共汽车去最近的一座大城市。她没有打算,也没想过去哪里,只知道必须离开居住的地方。她在一家药店的便餐馆找到了一份洗碗的工作,从而能够从一位当妓女的黑人妇女那里租一间地下室安身。这位妇女鼓励瑟拉自我提高、继续接受教育、趁着年轻干一番事业。瑟拉在交谈中获悉,这位妇女拥有房地产,甚至还投资股票。这些事既让她吃惊,又让她备受鼓舞。
有位牙医每天早晨都到沃尔格林斯便餐馆喝咖啡。一天早上,他收到瑟拉递给他的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我的牙齿受到严重损伤。我每个月只能付给你5美元。你能帮助我吗?”牙医安排她接受外科手术以及随后的牙齿护理,总费用超过3000美元。瑟拉还记得自己得知这一数目时放声大哭。然而,她还是同时干多项工作来支付那些药费,还自掏腰包到商学院进修并成为一位秘书,省吃俭用以支付鼻子的整形费用。随后,她又历尽千辛万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并在12年后获得新闻学学位。随后7年,她在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当一名记者。梅里尔?林奇招收一名实习生的广告吸引了她。很快,她便开始了与梅里尔?林奇合作的生涯,而且干得非常出色,这让他们大为诧异。7年后,史密斯-巴尼公司聘用了她,她后来还成为该公司副主管。
瑟拉?奎因继续高歌猛进,取得了真正令人瞩目的成就。她当过股票经纪人、投资顾问,最后成为所在投资公司的副主管。个人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她的富裕程度和知名度,她拥有起居室设有游泳池的私人公寓、豪华汽车、领导地位和安全保障措施。
这个女士是怎样克服许多缺陷和艰辛的重重阻拦、取得如此成功的呢?
她说她的转变绝不容易。“我的自我意象非常糟糕,但是,由于贫穷、某个人(那位黑人妇女)的偶然触动,加上我慢慢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就一点点好了起来。”在销售生涯早期,她曾向一位精神病专家咨询如何提高自尊心。他对她说,她根本不像自己相信的那样“愚蠢”,恰恰相反,她非常聪明。他劝她去进行门萨测试——而她也真的通过了!
她发现本书首版的时候,还在沃尔格林斯便餐馆工作。她说,这次发现是一个转折点,从此她开始追求并得到了外科手术良机。她还称赞本书给了她求医治疗的勇气。最后,她开始懂得,儿时的任何创伤都不应使她畏缩不前;她可以从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中收获自豪和自信。瑟拉?奎因说:“马尔茨博士的思想使我有可能从一个每小时拿88美分报酬的洗碗工,成为一个拥有自己投资公司的副主管。”
且不说她的动力到底是什么,重要的是,瑟拉?奎因检验了有关自己的“事实”,却发现它们根本都不是真的!
在这个例子的激励下,你应该对自我意象“存货”中每个被你相信但却有限的“事实”进行检验。你同样会发现一些抑制作用最强的“事实”其实根本不是事实。
教授“F”一例
“我上大学时被退学,并且有自杀的念头。好在我第一次读到了《心理控制术》,它真的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
如此措辞激烈的言论出自大学教授、专业演讲家、作家、成功伸入马绍尔?雷迪克之口。雷迪克说,20岁那年,他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留在大学继续学习,因为他认为自己缺少顺利毕业所必需的智力,更不用说在今后的人生中进一步取得成功了。他还因害羞而痛苦,这是他可怜的自我意象的体现。他几乎自信全无。读完《心理控制术》之后,他开始对其中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处方”和技巧进行实验。“我开始重新设计自己,”他说,“比如,我在自己口袋里、镜子上、汽车里放上小纸条,‘提醒’我说我是个自信的、能干的人。果然,刚刚过了21天,我的感觉和行为就截然不同。”
马绍尔?雷迪克随后开始了一段成功的学业生涯:他获得商学与经济学士学位,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获得商学硕士学位,在得克萨斯技术学院获得商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商学与经济学教授,任期三年。雷迪克说:“我让所有的学生阅读《心理控制术》,然后写出读后感。今天,我仍然向别人推荐这本书。”
如今,雷迪克先生成了一位炙手可热的专业演讲家,还从全美演讲家协会得到了执证专业演讲(CSP)资格。1975年以来,他创立的讲座公司已经为公司客户提供了研究时间管理、谈判和顶级表现的各种课程。
凭借如此简单的技巧,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名列前茅的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跑到讲台的另一边当上了教授,这难道不让人惊奇吗?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W?克莱门特非常喜欢一句话:“小合页能使大门开关。”这句话有许多层深邃的含义,以下是其中之一——经常对深植于自我意象中的“事实”进行细微的检验、通过练习加强对一个人思想的控制和支配,能够成为打开笨重大门的“合页”,使个人迅速而惊人地成长。
对结果起支配作用的不一定是想法的规模,而是机遇的规模。通过对《心理控制术》中发现的想法进行实验,哪怕它们是最简单的想法,都能为你带来惊人的自我发现。
酒鬼的女儿
我是一位专家演讲家。几天前,我正打算离开办公室,去一家大型联合会的午餐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双眼却一下瞄到了办公室里的书柜——在排列整齐的一排书里,却有一本书冒了出来。这本书封面柔软、多处破损,显然,它不但有人用过,而且用旧了。这让我一下子回到了1960年。
通过在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拉马尔大学刻苦读书,我后来成为一家知名法律服务公司的“得力女助手”。公司的经营合伙人成为我的导师。如今我知道他看到了我这个19岁女孩的自尊心是多么脆弱。那一年,我们有一次会面时,他递给我一本《心理控制术》让我读读。既然他说这书不错,那自然有他的道理,于是我在当周就了解了其中的主要内容。麦克斯韦尔?马尔茨先生为我提供了有效工具,使我能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方式,重新设计自己的想法和自我感觉。
在我人生的头16年里,父亲是一家大型制造公司的纠纷调解人。这家公司在此期间肯定也遇到了许多麻烦,因为我们每年都搬家,有时候一年要搬两次,沿着海岸来回搬,使我在12年里换了17所学校。一到周末,整个星期都飞来飞去的父亲会回到家,喝上一瓶酒。母亲几乎没有机会离开家门,而作为家中4个孩子里的老大,我也成了她的得力支柱。每次搬家,我都要跑前跑后,此外还要交各种费用、买家庭用品。然而在妈妈的眼里,我做任何事都没来没有好到无可挑剔的程度。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我希望在工作场合、在事业上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拼命工作,以至于老板看在眼里,便送给我这本讨论自我意象的书。
得到《心理控制术》的第一年,我读了5遍。在随后的5年里,我每年又重读了几遍。麦克斯韦尔?马尔茨先生成了我的激励之源。他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人生之门,而且引导我从此对灵与肉的研究产生了长期兴趣。这种兴趣为我的事业生涯指明了方向,还给我带来终生成就。如今,我向全美各地的听众就自尊与交流问题发表演讲。我知道,不与自己交流,就无法与别人交流。
佩吉?科林斯从法律服务公司的职员干起,发展成为房地产销售业一名顶尖主管,之后又成长为一家金融机构的资深副经理。随后,她开始了目前这种作为一名专业演讲家和讲座领导人的生涯。她合作过的重要团体客户中,有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菲多利食品公司、肉饼大王和J?C?彭尼公司。她的传奇故事对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做了进一步强化:看过去不一定能预测未来。酒鬼的孩子会面临许多重要的、特殊的问题,这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根据我们对“失常家庭”的定义,几乎每个人都不会没有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摆脱儿时经历或不利的成年经历,积极主动地支配自己的个性,以此为起点继续向前。
美国商界最喜爱的演讲家之一约尔?韦尔登曾发表一篇流传长达多年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喷气机飞行员不使用反视镜”。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停止观看自己的反视镜,把注意力集中于眼下和将来。
竞技牛仔
1969年秋天道格?巴特勒同意执掌波莫纳市卡尔波利竞技牛仔队(加州工艺大学的校队)教鞭时,这支队伍在全美院际竞技牛仔联合会西部赛区排倒数第一。道格负责的班级有名学生是一名技术一流的竞技牛仔,始终留在这支垫底队伍中。此人力劝道格入主该团队担任教练,执意说这支队伍的能力远远没有展示出来。
“我不久前阅读了马尔茨先生的《心理控制术》一书,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我正努力将书中的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我觉得,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指导竞技牛仔运动员提高技术水平,尽管我从未听说过有人将此类方法运用于类似目的,”道格?巴特勒说,“后来我发现加里?莱夫在用这些方法指导骑牛学校的学生进行训练,但是当时我还是认为是我开辟了新天地。”
道格制定了一项使球队旧貌换新颜的计划,包括制定新规定、严格训练纪律、规范运动员行为以及将《心理控制术》作为运动员个人水平提高的必修课。该大学动物科学系主任以前曾担任过专业曲棍球运动员,他对这项计划就非常支持。于是,道格与该牛仔竞技队的队员会面,并对他们说,如果他们不同意他的所有条件,他就不会担任他们的教练。新规定包括禁酒、禁烟、禁毒品、优异表现,甚至包括衣冠楚楚的仪表、每周花两天在学校的竞技牛仔运动场安排高强度练习课,并以每日心理训练作为补充。
道格为队员的身体和心理训练制订了苛刻的方案。“从早上6:30开始在体育馆锻炼,每周三天。我们使用举重训练机、做健美操、进行快速冲刺跑。凉爽下来后,我们要讨论从《心理控制术》中学到的新见解。这本书人手一本,大家都反复阅读。每名队员都要练习想象自己的冠军表现,相互之间还要分享对这些虚构式体验的详细描述。”
1970年春末,这支队伍已经从垫底队跃升到分区第二,位居第一的队伍中有一位当家的未来世界冠军级牛仔。随着队伍的形象、表现和成绩一路攀升,学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与竞技牛仔运动员奖金结缘。
“在年终的酒会上,学生们送给我一个镶银的腰带带扣,大家还一齐高声欢呼。我现在仍然系着这个带扣,而且将永远珍视大家共同分享的伟大‘心理控制’体验。这支队伍中的每个队员在各自选定的职业领域中都取得了成功。”
道格,巴特勒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兽医解剖学与象马营养学博士学位。他是500名仅有的执证熟练马医之一,曾三次担任北美掷蹄铁队成员,如今,他已经写了30多本书,还出版了教授马蹄铁和马蹄护理技术的录像带。1980年,他赢得北美挑战者杯掷蹄铁比赛冠军。1997年,他正式进入世界掷马蹄铁比赛名人堂。1999年.他又荣获美国兽医协会新闻报道奖。今天,道格开设培训班教铁匠运用心像技巧使自己成为更高效、更能干的手艺人。他还向商业团体、协会和公司听众讲授“牛仔规范”以及性格、领导才能和自制方面的内容。他说,由于坚持运用《心理控制术》中的技巧,这种经历已经“引导他成功实现了每一个目标”。
你将看到,你的职业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哪怕是表演骑术)。《心理控制术》中的原则、概念和技巧是达到顶尖表现的可靠手段。此外,正如道格所在团队的传奇故事所阐释的那样,你的起点在哪里也不重要。像他的团队一样,哪怕你倒数第一、境况糟糕,哪怕你缺乏兴趣、自律或自信,只要下定决心,这一切都可以改变。建立在过去经历上的任何环境都无法继续支配你的现在和未来。
无法行走的妇女
像马尔茨先生的办公室多年来收到的成千上万封信件一样,有一封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马尔茨先生,请允许我向您吐露我对贵作品《心理控制术》的感激之情”。
不过,这封信随后描述的,是一个让人真正惊奇的故事:
我将要与你分享的故事非常具有个性化,而且充满感情色彩。我在想,一本普普通通的平装书,是怎样改变我整个人生的呢?我希望向你讲述我的故事,希望这则故事能帮助别人,我想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1924年10月1日出生于肯德基的普罗维登斯。出生时,我是个健康而正常的女婴,体重9磅。10岁那年,我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症。我现在还记得:我无意中听到医生对我父母说,他们最好把我从学校接回家,因为我恐怕顶多只能再活一年。这句话把恐惧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我的运动神经能力一点点发生着变化。我走路开始踉踉跄跄,很快就变得行走困难。接着,我使用双手时开始出现很大障碍。怀着对家人的爱和理解,我开始了一段横跨20年之久的旅程,希望能对付这种日益恶化的病魔,能摆脱肌肉萎缩症这一宿命的阴影。
许多个夏天我都是在医院里、在石膏模型中、在治疗过程中度过的。最后,我只有在附有钢柱的特制鞋子的协助下才能勉强行走。我浑身都显露出虚弱的迹象。对别人来说不费力的任务,对我来说却尤为艰难。不过,尽管面临数不清的困难,我仍然想方设法完成了学业,其中包括上完了大学。之后13年,我又开始教书。25岁时,有人对我说,我必须时两处脚踝做手术,否则可能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经受这两次手术之痛后,我几乎有整整一年时间,在石膏模型和轮椅上不能动弹。之后,我再次开始学习行走。我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学会站立,而在我恢复行走功能之后,又过去了好几年。
总体来讲,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精神上的创伤始终都还在;对我来说,与内体上的缺陷相比,这种精神创伤反而成了我的更大障碍。我没有自信、自尊和自立,我似乎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感和目标。
我们在这里要稍微打断一会儿,以强调这样一种重要观点:一个人是怎样、通过什么样的一连串事件而失去人生目标,以及与之相伴的自尊和自信的,这并不重要。失去目标、失去自信的人有千千万万,失去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处于同样的消极精神状态当然不需要面临严重自身缺陷或肉体创伤。然而,无论一开始是什么东西将你带向黑暗,走出黑暗、迎接光明的道路是一样的。
信中继续写道:
好心的朋友和我的家人都想帮助我。在每个清醒的时刻,鼓舞人心的小册子、励志奥图书和对各种思想哲学的拼命追求都充斥其间。我研究了从佛教到印度教超脱静坐在内的一切宗教流派,甚至深入钻研了一部分<古代吠陀经>。一天我在一客书店翻阅图书时,我的眼睛瞥见了一本名叫《心理控制术》的书。书名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书店的员工告诉我说,她店中的现货简直总是供不应求;这是她所在书店最畅销的图书之一。我需要听到的有这些就够了。于是,我买下一本,一看便爱不释手。我平生第一次开始深入洞察自己的行为。
看完这本书时,我决定将来有一天要见见作者。我不知道这次会面怎样才能发生,但我知道自己肯定有机会向马尔茨先生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数年来,《心理控制术》一直是我的行动指南。我的心态已经从消极转变为“一种胜利的感觉”。现在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个奇迹,但对我来说,只不过是我改变自身的自我意象带来的结果。
我几乎成了医学界的“现象级”人物。每位给我做检查的医生都说,我已经丧失了行走所需的肌肉能力。从医学观点看,我还能行走这一事实似乎没有合理的解释。最近,我在美国四区飞行员大会上被提名为“年度残疾职业女性”。这一奖项是飞行员与老总残疾人就业委员会提供赞助的。我还刚刚被推荐到佛罗里达州阿斯库州长的“残疾人就业信息与媒体关系”分组委员会工作。
通过在电视上的表现.我得以有幸与许多知名要人合作。这让我非常快乐。在这些名人当中就有你——马尔茨先生。
我开始懂得过上充实、有价值、幸福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珍妮?桑德斯
珍妮和她丈夫彼得已经成为马克斯和安妮?马克斯的好友。
关于珍妮,马尔茨先生曾经写道:“在人生中,每个人迟早都会遇到灾难。之后,无论战胜灾难需要怎样艰苦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摆脱灾难,否则就要成为灾难的奴隶。在医疗专家看来,珍妮?桑德斯在丧失了肌肉能力和行走所需的力量时,怎么可能重新行走和驾车呢?一切要归功于她自我意象的‘肌肉力量’,而这种力量我们无法轻易看见,也不能用医学来评估的。”
珍妮?桑德斯提到,她把《心理控制术》当作一种“行动指南”,这一点非常重要。与哲学作品和其他许多自我提高类图书不同,《心理控制术》强调要做什么,而不只是要想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正是创造性的行动才导致结果发生。
马尔茨先生经常讲到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每天都花数小时时间,在一间安静的小屋静静地呆着,双眼紧闭,仔细想象彩票中奖或成为某家旗舰公司CEO之类的事,然后在能够从窗户鸟瞰整个曼哈顿全景的豪华办公室处理各种公务,或者想象自己在某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在热带海滩上与一个美丽姑娘一起度蜜月。此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都进行这类想象,直到有一天由于厌倦而不再想象,并向每个愿意聆听的人表示这一切“自助式咕哝”都是废话连篇。问题在于,这位小伙子从来没有买过一次彩票,没有申请过一个好职位,也没有邀请过一位年轻姑娘外出吃饭!
如果你只是读完后便将其束之高阁,那么《心理控制术》这本书几乎没什么价值。但是,如果你像珍妮?桑德斯所做的那样有意识地坚持运用它,它就能让你摆脱一切精神枷锁,过上人世间最充实的生活。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