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恩道尔《粮食危机》

_4 恩道尔(美)
要求解雇普兹泰 的第一个电话是孟山都打来的 。
孟山都把“普兹泰这个麻烦”告诉了克林顿,后者转身就告诉了布莱尔。布莱尔
接着又告诉了罗威特研究所的所长菲利普·詹姆斯 。24小时后,阿帕德·普兹泰博
士就被扫地出门了,还不许他谈论他的研究和与他以前的同事交往。
奥斯科夫的信息犹如一磅重型炸弹。如果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一家私营企业
只需随便打个电话就能让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行动起 来,为他们的一己私利服务。
孟山都一个电话就可以毁掉世界著名的独立科学家的声誉。这给学术自由和科学独
立的未来蒙上了一 层阴影。这也对转基因作物在全世界的扩散产生了巨大影响 。
不那么清白的英国皇家学会也掺和了进来
普兹泰在他的学术清名毁于一旦之后,终于在1999年10月设法在英国备受尊敬
的科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他和同事们的研究成 果。这家期刊因为它的科学独
立性和诚信而为人称颂,论文在刊登之前,需要得到由6人组成的评审小组中至少4
人的同意。
《柳叶刀》的主编理查德·霍顿博士后来说,他接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位高
层人物打来的“威胁” 电话,告诉他如果他打算发表 普兹泰的文章,他的饭碗就可能
保不住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前任副主席彼得·拉赫曼教授后来承认,是他就普兹泰的
论文给霍顿打 的电话,但是他否认曾威胁过霍顿。
《卫报》的调查记者发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反驳机构”来推行支
持转基因生物的政策,诋毁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 和组织。这个机构的领导人是瑞贝
卡·鲍登博士,她曾在布莱尔政府的环境部任职,公开支持转基因生物。
《卫报》发现,拉赫曼在对普兹泰的攻击中公开呼唤科学的“独立性”,但此人
在涉及转基因生物的问题上却很难称得上公允。拉 赫曼是一家私营生物技术公司吉
----------------------- Page 29-----------------------
龙生物医学公司的科学顾问,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和多利羊差不多的动物克隆的研究,
他还是一家农 业生物技术公司阿德普罗特克的非执行董事。他也是转基因制药巨头
葛兰素史克的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拉赫曼在很多问题上都称 得上不偏不倚,但唯
独在转基因生物问题上态度十分偏颇。
塞斯伯里勋爵在1997年的选举中为托尼·布莱尔的“新工党”捐资甚多。由于他
的贡献,塞斯伯里获得了布莱尔内阁的一个职位— —科学大臣。他的科学资质微不
足道,但他却是两家转基因生物科技公司——戴尔特克和伊诺特克的重要股东,始
终不遗余力地支 持转基因生物。
为了进一步巩固布莱尔政府和世界主要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关系,良好关系公
司的董事戴维·希尔(曾于1997年和2001年两次协助 布莱尔成功当选英国首相)同
时负责孟山都在英国的公关宣传。
尽管英国皇家学会公开声明普兹泰的研究“存在瑕疵”,但是他们从未对这一重
大研究进行过一次“无瑕疵” 的研究,这给英国皇 家学会自吹自擂的科学中立性抹上
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这说明英国皇家学会的“醉翁之意”不在于科学公正性而在于其
他。
《柳叶刀》在发表了普兹泰的文章后,遭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和生物技术行业的
猛烈抨击。这种压力迫使普兹泰论文的合作者斯坦利 ·伊文教授最终放弃了阿伯丁
大学的教职。
科学屈从于公司利益
普兹泰事件威胁到了整个转基因计划的发展,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这只
是压制独立研究、直接修改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 动物健康具有潜在负面作用的
数据的无数例子中的一个。事实上,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条潜规则。
2000年布莱尔政府命令一家私营企业谷物种子公司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
其目的是证明转基因种子的安全性,可以将其列入农 民可以购买的“ 国家种子清单”
当中。
伦敦的《观察家报》后来得到了英国农业部的一些内部文件,其中披露了正在
进行的一些奇怪的科学实验。谷物种子公司至少有一 个研究人员篡改了科学数
据,“使实验中的种子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好得多。”得到这些信息后,农业部不但没有
停止实验,解雇这 名研究人员,反而建议一种转基因植物新品种通过认证。
另一个英国政府干涉学术自由和科学诚信的例子是,开放大学的高级学术科学
家,后来成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所长侯美婉被迫提前退 休。侯美婉曾是美国国家基因
学基金会研究员,多次在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就生物科学问题作证。她在基因学方面
著述颇丰,被公认 是转基因科学的知名专家。
她的“失误”在于她在转基因食品存在隐患方面说话太多了。2003年,她在“转基
因植物国际独立科学专家组”工作时,极力反对 草率作出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
科学主张。
她警告说,转基因是一种与正常动植物繁殖完全不同的繁殖方式。她说:“与你
们所听到的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家的说法正好相反, 转基因的过程并不精确细致。这
个过程是无法控制和不可靠的,它往往对宿主基因组造成损害和扰乱,产生完全不
----------------------- Page 30-----------------------
可预知的结果。 ”这番话足以让转基因游说集团强迫她“退休” 了。
为了保护由国家资助的转基因食品和农作物安全研究的所谓诚信,布莱尔政府
提出了一套新的行为规范。根据政府生物技术和生物 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制
定的准则,国家资助的研究机构的任何研究人员如果胆敢说出他在转基因植物方面
的研究发现,将被 免职,被控违约甚至吃官司。
有很多机构也在做转基因食品的类似研究,例如约翰因斯中心的塞斯伯里实验
室。塞斯伯里实验室是英国顶级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 ,其经济资助过去主要来源于
捷利康公司等生物技术巨头和塞斯伯里勋爵本人。作为科学大臣,塞斯伯里勋爵要
求生物技术和生物 科学研究委员会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资助力度,以实施政府压制科
学异己的生物技术监管工作。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理事会由对研究结果有直接资助获益关系的
大型跨国公司的代表组成,而乡村土地所有者协会这 些代表公共利益的团体则被拒
之门外。
2003年3月,在布莱尔政府的游说集团中出现了一个异己分子(这种情况并不多
见),此人名叫布莱恩·约翰博士,他反对将没有检 验过的转基因产品不加限制地
引入英国人的饮食中。布莱恩·约翰博士向英国杂志《转基因科学评论》投了一篇
文章,题为《论转 基因科学的腐败》。在文章中他指出:“在转基因研究领域中、
在同行评议过程中以及在公开出版的过程中,毫无平衡可言。对于 这一点,我们要
感谢企业对科学的独家所有权,或者至少感谢它的这一部分……科学尊严是一个输
家,公共利益则是另一个输家。 ”
约翰博士还对英国皇家学会在转基因科学领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在文章中他提到,“一些不合时宜的研究永远不会见 到天日。”他还指出:“防止学
术欺诈行为是一码事;压制会得出不利结果的实验是另一码事。”约翰还进一步指出,
国际生命科 学研究所有关转基因粮食安全研究的文献目录完全是一边倒,收录了大
量支持转基因技术的论文,这些论文要么出自政府部门,要 么直接来源于生物技术
行业。“几乎没有一篇论文涉及转基因食品喂养动物的实验,而且据我所知也没有一
篇论文涉及在人体上做 过的实验。”
普兹泰在罗威特研究所的研究是英国最早的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涉及活体动物
的研究。布莱尔政府发誓,决不能“重蹈覆辙” 。 2003年6月,正当英国下院对支持
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的时候,托尼·布莱尔炒了环境大臣麦
克·米彻的鱿鱼 。米彻后来公开反对参与伊拉克战争,当时他正负责该部对转基因
植物及其对环境影响的为期三年的研究。他公开对当时盛行的转 基因农作物的研究
持批评态度,并呼吁政府在允许全面应用转基因产品之前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由于米彻先生已经成为基因 革命的绊脚石,他的下场就和法国大革命时常说的一样
——“上了断头台” 。
不管布莱尔政府对转基因革命的支持有多么坚定,但与大西洋对岸的最亲密盟
友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美国是世界农业转基因革 命的摇篮,在控制这场革命的
进程和争议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面。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转基因运动的政
策渊源可以追溯 到几十年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越南战争时期以及尼克松的第
二个总统任期期间,它就已经崭露头角。亨利·基辛格是靠沾洛 克菲勒家族的光起
家的,在基因革命的早期他注定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是他把“运用粮食作为武器”
----------------------- Page 31-----------------------
这一理念引入到美国的外交 政策中。从此以后,“粮食武器”成为美国影响深远的政
策信条。
第二部分 洛克菲勒计划
第三章 小巫见大巫
“Tricky” Dick Nixon and Trickier Rockefellers
“狡猾的”尼克松和更狡猾的
洛克菲勒兄弟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粮食与石油一起成为美国维持新经济霸权中的关键
支柱。主导全球粮食市场与主导全球石油市场和武器 市场一样,成为华盛顿政策的
核心。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成为美国新粮食政策的标志性事件,当时国际市场粮
食价格和石油价格 都以300%~400%的速度上涨。在粮食危机中,美国的六家跨国
公司控制了世界粮食储备的95%,华盛顿和粮食巨头间的紧密联系 成为美国粮食武
器的核心。通过美元贬值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美国不断巩固自身高效
农业市场的优势地位。作为世界 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通过控制世界粮食供应及价
格,美国的地缘政治权力获得持续的战略性增长。在整个美国粮食政策制定和世 界
粮食结构重塑过程中,洛克菲勒家族及其培养的政治精英基辛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美国在越战时期掉转船头
1969年1月,当理查德·尼克松入主白宫的时候,美国正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但是极少数精英分子把这次危机看作千载难逢的机 会。当然,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此
都不敢苟同。
接下来的六年里,在尼克松主政下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军事上的重挫
——越南战争的失败。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涌向华盛顿 游行示威,抗议这场看似毫
无意义的战争。应征入伍前往越南的美国新兵士气空前低落,士兵们吸毒成性,被
激怒的反叛士兵在战 场上“故意打伤”或杀掉他们的连长。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被装
在尸体袋里“荣归故里” 。当时,五角大楼还允许媒体拍摄运回国 的战死士兵的照片。
美国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美国战后的优势第一次面临被西欧和日本新兴的更
有效率的工业所赶超。截至1969年尼克松执政时,由 于外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日益
----------------------- Page 32-----------------------
增加,外国中央银行要求用黄金,而不是美元支付,这导致美元陷入了极端的危机之
中。战后美国公 司的利润率在1965年达到顶峰,而现在开始逐年下降。
美国公司发现走出国门收购外国公司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美国公司跨国
发展的重要开端,也是后来全球化现象的前导。美国 的传统国内工业纷纷削减工作
岗位,曾经繁荣昌盛的钢铁制造业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战后美国的优势支柱产
业正在迅速消失。
美国工业一片破败凋零景象,二战前和战时建立起来的工厂与西欧和日本战后
建立的新兴现代工业相比,已显得过时陈旧。美国企 业面临严重的衰退,银行四处
奔走也很难找到可获利的领域来开展信贷业务。
从1960年到1974年,债务在美国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中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截
至1974年,公司债务、房屋抵押债务、消费债务和地 方政府债务增长了300%。在同
一个15年期间,美国政府的债务更是增长了1000%。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无论
从传统上任何角 度来衡量都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也难怪世界对美元能否继
续稳定与黄金的比价越来越怀疑了。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25年内,由美国权势集团一手创建的、主导世
界事务的“美国世纪” 的模式正面临着一些根本性问 题,这些问题引发了美国权势集
团和最富裕的家族着手进行大胆的新探索,以寻求新的利润领域。
粮食,或者换一种说法——美国的农业产业,与更为昂贵的石油一起将成为60
年代美国新的经济霸权中的关键支柱。这是美国权势 集团在战略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
越南战争及其造成的美国社会四分五裂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74年8月尼克松总
统灰溜溜地辞职,尼克松完全是美国权势集团内部斗争 的一个牺牲品。
在政治游戏中,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与纽约州前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相提并
论。他曾拼命地想当总统。在尼克松危机期间,纳尔 逊·洛克菲勒的主要目标就是
登上总统宝座。洛克菲勒与他的兄弟戴维、劳伦斯、约翰和温思罗普一起经营着他
们的家族基金会— —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数量庞大的其他免税机构,如洛克菲勒
兄弟基金。
在危机四伏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权势集团中的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已经
清醒地决定,必须有条不紊地对美国的全球政策方向 做出重大调整。
20世纪6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权势集团的权力中心。60年代时,这个家
族和家族的各种基金会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控制着智囊 团、学术界、政府和私人企业。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他们一手栽培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辛格从哈
佛大学毕业后受 聘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一个新项目工作 。
戴维·洛克菲勒的“ 民主的危机”
美国权势集团内部的小圈子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霸权面临的危机做出的回
应是对全球经济进行重新分赃,首次邀请日本加入“ 富人俱乐部” 。
1973年,在一个由洛克菲勒兄弟亲自挑选的,来自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约300名
有影响力的“朋友们”参加的会议之后,戴维·洛克 菲勒扩大了他的权势集团朋友们
----------------------- Page 33-----------------------
的影响力,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新的全球政策圈子——三边委员会。这里的“三边”
指欧洲、北美 和日本。
1973年三边委员会成立时的成员包括兹比格涅·布热津斯基、佐治亚州长和花
生种植者詹姆斯·厄尔·“吉米” ·卡特、老布什、 保罗·沃尔克(后来被卡特总统
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埃伦·格林斯潘——他当时是华尔街的一名投资银
行家。成立这个 委员会并不是权宜之计。
建立一个包括西欧以及第一次包括日本的政策精英在内的、与美国对外关系理
事会类似的新型高级机构这一想法,源于戴维·洛克 菲勒和他的缅因州邻居布热津
斯基的多次交谈。布热津斯基当时是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教授,洛克菲勒
基金会慷慨资助 的对象。
布热津斯基当时刚刚写完一本书,书中他提出通过少数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商业
精英参与的一系列非公开的定期会议来加强美国公 司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力。
他个人的观点与美国传统的民主和自由并不契合。在这本于1970年出版的鲜为
人知的书《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技术时代中的作用 》中,他把美国重要的政治人
物看作“统治精英” 。书中他直言不讳地说:“社会应由一些精英人物主导……这些精
英人物要毫不 犹豫地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影响公众行为和保持对社会的严格监督
控制,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戴维·洛克菲勒选择布热津斯基作为洛克菲勒三边委员会的第一任执行主席。
建立三边委员会这样一个私人的、非公开的精英组织,其目的是为建立相互联系
的国际精英网络的全球新战略奠定基础。委员会的 很多成员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业
伙伴,他们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加起来在世界上无可匹敌。委员会的野心正如
后来老布什所提 出的,就是建立“世界新秩序”,这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和与其同流合
污的富人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三边委员会为20世纪90年代提出 的“全球化”奠定了
基础。
戴维·洛克菲勒的三边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份政策文件是由哈佛大学的教授塞缪
尔·亨廷顿起草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撰写了一篇 备受争议的论文《文明的冲突》,
这篇论文为后来小布什执政期间发动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75年,亨廷顿的报告题为《民主的危机》 。
对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在三边委员会中的权势集团朋友们来说,他所指的
“危机”是指成千上万的美国普通民众开始反对政府 的政策。因此,美国,或者至少
说权势精英们受到了威胁,亨廷顿将这一现象称为“过度民主” 。对于亨廷顿和戴
维·洛克菲勒周 围的精英们来说,那些不守规矩的“本地人”显然变得太“不安分”
了。
亨廷顿在论文中还警示道:“ 民主政治体制的有效运行通常要求一些个人和团体
一定程度的冷漠与不参与。”他还说:“保密和欺 骗……是……政府的不可避免的属
性。” 
民主政府由于受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群众情绪的压力而具有不可靠的性质,这样
----------------------- Page 34-----------------------
一来就需要亨廷顿和戴维·洛克菲勒的三边委员会身 边的小圈子发挥智慧,将国有
企业私有化、解除行业管制。政府解除管制和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实际上开始于卡特
总统执政时期。吉 米·卡特是戴维·洛克菲勒亲自栽培起来的总统候选人,也是三
边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美国的境况已经不再是《美丽的亚美利加》歌中唱的那样了。这份文件就
是美国的权势集团和他们那些富有的守护者发出的 警告。特殊时期需要特殊的措
施。
基辛格与粮食政治
亨利·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栽培起来的得意门生,截至1973年,美国的
外交政策一直由他完全掌控着。
基辛格当时身兼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二职,他将粮食和石油地缘政治作
为他外交政策的核心 。
随着二战后“冷战” 的来临,粮食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虽然不处于核心位置,但
是仍然具有战略地位。粮食政策通常被华丽的辞藻 所掩盖,听起来十分入耳,例如
“粮食换和平”计划(《480号公共法案》计划)。华盛顿声称其粮食出口补贴是受到
了来自国内 农民的压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用来掩盖真相的借口而
已,而真实情况是美国农业正处于由家庭式小农场向国际农 业综合企业巨头主导的
大农场转型的过程中。
主导全球粮食贸易与主导世界石油市场和主导非共产党国家的武器市场一起,
成为战后华盛顿政策的核心。据报道,亨利·基辛格 对一位记者宣称:“如果你控制
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华盛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像基辛格这样的人控制华
盛顿政策的非常有势力的私人小圈子,包括洛克菲勒 家族,决定通过令人望而生畏
的欺骗手段同时得到鱼和熊掌。
最初,农业更多地被华盛顿当作打压其他国家的大棒。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
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导致90年代农业-化学 卡特尔发动的基因革命的先兆。
美国新粮食政策出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这与由基辛格的
“穿梭外交”引发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世界 油价抬高400%的事件发生在同一
时期。世界油价的上涨和世界主要粮食的短缺犹如雪上加霜,成为华盛顿作出重大政
策调整的温床 。这一政策转变被贴上了“ 国家安全”秘密的标签。
1974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大会” 。这次会议主
要讨论了两个议题,这两个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美国倡导的。第一个议题是所谓
的粮食短缺背景下世界人口的惊人增长(这只是一面之词);第二个议题是如何应
对世界粮食供应 的突然变化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油价和粮价都以
每年300%~400%的速度上涨。
粮食危机带来的一大好处(如果不是蓄谋已久的话),就是美国这个世界上最
大的粮食供应国控制世界粮食供应,进而控制全球粮 价的地缘政治权力获得了战略
性增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联盟成长起来,即美国政府和美国的私营粮食贸易
公司的联盟。这个 联盟的建立为日后的基因革命奠定了基础。
----------------------- Page 35-----------------------
“粮食浩劫”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过玩弄权术控制了传统上由美国农业部主管的美国农业政
策。他在罗马粮食会议的前几个月,通过与苏联进行 以粮食换石油的谈判攫取了这
一权力。
在基辛格的安排下,苏联同意向美国购买3000万吨粮食。这个数量如此之大以
至于政府寻求嘉吉公司等私营粮食交易商的帮助,而 不是动用政府粮食储备,向苏
联出售其所需的粮食。这是基辛格计划的一部分。基辛格的一位助手当时解释说:“农
业政策太重要 了,不能交由农业部掌管。”
向苏联出售的粮食数量太大了,几乎将世界上的粮食储备一扫而空,这使得粮
食贸易公司在几个月内将小麦和大米价格提高了70% 多。小麦从65美元一吨涨到了
110美元一吨。大豆的价格翻了一番。同时,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
澳大利亚等国因 严重的旱灾导致粮食减产。就在这个世界急需进口粮食的当口,华
盛顿准备乘虚而入,全面改变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交易状态。
鉴于向莫斯科销售粮食过于“友好” 的条件和那年在这次销售中支付给美国农民
的低价格,这个交易被称为“粮食浩劫” 。基辛格 在与苏联谈判的时候,以美国进出
口银行的贷款和其他补贴作为诱饵促成了这笔交易 。
这场交易最大的赢家是嘉吉、ADM、邦基和大陆谷物等美国粮食贸易商,他们是
真正的全球农业综合企业巨头。基辛格的新粮食外 交政策第一次形成了全球性的农
业市场。美国权势集团,尤其是基辛格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界所有地区的霸权和控制
的企图。
1974年,整个世界在油价上涨400%的冲击下蹒跚而行。在这个冲击中,基辛格
在幕后做了不止一点点手脚 。
这一时期当世界油价几近冲顶的时候,世界很多地方都遭受了粮食歉收的灾害。
苏联当年的粮食收成也由于农作物歉收等原因而备 受打击。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小麦和其他农业商品盈余的供应国。这标志着华盛顿农业出口政策的重大转折。
1974年初,基辛格是美国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当时的美国农业部长厄尔·巴
茨是农业综合企业的朋友,他大力鼓吹人口控制。 他因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言论而
丢了饭碗,后来还因偷税漏税锒铛入狱。
美国《时代》周刊在1974年11月11日对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总结性专题报告,
揭示了美国权势集团偏爱治疗类选法战时根据伤员的 受伤程度安排治疗顺序的方
法。——译注的原因:
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谈论治疗类选法……如果美国认为因受援国未能就
控制人口和改善粮食分配采取措施,而使美国认为对 其援助等于打水漂,那么美国
不会给予这个国家任何帮助。这个政策可能是残酷的,但是这可能是施加长期影响
的唯一办法。这种 治疗类选法也可能要求政治上的让步……华盛顿可能会觉得没有
义务去帮助那些始终强烈反对美国的国家。正如厄尔·巴茨这样对 《时代》说:“粮
食是一种武器。现在粮食是我们在谈判时所用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其实提供粮食并不是真正的武器。拒绝提供粮食造成的饥荒才是真正的武器。
“在罗马……”
冷战期间,华盛顿一直对建立国际共管的粮食储备持反对态度。世界粮食储备
实质上的枯竭促成了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 粮食大会。1972年全世界粮食
----------------------- Page 36-----------------------
歉收状况异常严重,世界粮食储备只有2 09亿吨,相当于66天的存量。1974年世界
粮食产量达到历 史最高纪录,然而世界粮食储量却减少到2500万吨原文如此。——
译注,或者说37天的存量。1975年粮食获特大丰收后预计粮食储 备只达到27天存量
 。
问题就出在丰收的粮食落到了少数几家贸易巨头的手中,它们都是清一色的美
国公司。这就是当基辛格提出粮食就是武器的言论时 ,他头脑里的基本概念。
乔治·麦戈文当时是参议院人类营养委员会主席。他说道:“私营贸易商在交易
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投资转化成利润……实际上 ,私人手中的储备根本不是储
备。正是这种市场机制导致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
麦戈文的这番言论并不受美国的权势集团欢迎。因此,他与尼克松在1972年竞
争总统时注定以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粮食交易巨头 们操纵着粮食供应,蓄意抬高
价格。由于美国政府不要求提供精确的粮食报告,只有嘉吉和大陆谷物公司等粮食
巨头了解他们到底 有多少粮食储备。
詹姆斯·麦克黑尔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农业局长,他曾在1974年的罗马粮食大会
上呼吁建立合理的国际粮食政策。他指出:当时世界 上95%的粮食储备都在六家跨
国农业综合企业的控制之下,这六家公司是嘉吉谷物公司、大陆谷物公司、库克工
业公司、达孚公司 、邦基公司和ADM公司。所有这六家公司都是美国公司。
华盛顿和粮食巨头之间的联系是基辛格粮食武器的核心。国际食品工作者联合
会的让·皮埃尔·拉维克曾在罗马粮食大会上提到粮 食行业的六大巨头,他说:“他
们决定生产粮食所需关键投入的数量、购买农产品的数量,决定在哪里建厂、在哪
里投资。商业化 农业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与饥饿和食品短缺的增长成正比。”
接下来的十多年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拉维克1974年的警告。美国准备通过私人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等手段重组全球粮食市场,为20 世纪90年代的基因革命铺路。
洛克菲勒利益集团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接下来的20年重塑世界农业结构的过程
中扮演了无与伦比的决定性的角色。
尼克松的农业出口战略
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粮食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是美国于70年代初尼克松执政时期
开始的长期战略的一部分。1971年8月,尼克松取消 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
元与黄金兑换的规定,使美元与黄金脱购。他放任美元随意贬值,或者说—— 自由浮
动。这个新规定 是保证美国粮食在欧洲和全世界的出口更具竞争力的战略步骤之
一。
自由贸易是尼克松执政时期的政治口号。嘉吉公司、大陆谷物公司、ADM公司成
为这一阵营中的新成员。
1972年威廉·皮尔斯成为尼克松的大使级贸易谈判特别副代表。他曾是总统的
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国际贸易和 投资政策委员会是以IBM前总
裁阿尔伯特·威廉姆斯为主席的一个特殊的贸易团体,当时皮尔斯是嘉吉公司主管公
共事务的副总裁。
毫不奇怪,皮尔斯做到了将威廉姆斯领导的委员会报告的最后一稿提交给总统,
该报告建议美国应该给其他国家施压,以消除妨碍 美国农产品进口的农业贸易壁
垒。这份报告同时还反对那些支持“低效率农民” (皮尔斯的口头禅)的政策。总之,
皮尔斯做到了 让威廉姆斯的报告重点讨论如何扩大美国的粮食出口问题。
----------------------- Page 37-----------------------
几年后,嘉吉的副总裁沃尔特·B 桑德斯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粮食与饲料协
会组织的会议上说:“农业政策的基本问题可以追 溯到50年前,人们一直相信保护
农业收入的最好办法是将其与价格联系起来……事实上收入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生产
效率、收入来源 的多样性、更好的营销和更大的规模,而不是单位价格。”换句话
说,就是家庭式经营的农民必须赶紧撤出农业,让新的农业综合 企业巨头来主导农
业。
这一政策的转变是在美国所标榜的“效率” 的信条下进行的,这一转变在接下来
的30年中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嘉吉公司的皮尔斯认为美国的农业具有规模和效率、技术和资本等优势,这些
优势使它成为世界粮食出口的老大。按照他的观点, 像欧共体这样保护本国农民利
益的地区和国家都是在保护“低效率” 。华盛顿决心打垮“欧洲共同农业政策”,该政
策是法国战后 政治稳定的脊梁。
威廉姆斯和皮尔斯的报告运用了全球安全保护伞的观点,报告指出,“我们今天
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来源于美国作为非共产主义世界 的主要力量所承担的海外责
任。”然而,在报告中他忘了提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刻意扮演“世界警察” 的角色的背
景。这一虚伪的 观点只不过是美国向其他国家施压,来为嘉吉等农业综合企业巨头
打开市场找到的一块遮羞布,其目的就是让其他国家为美国在冷 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和做出的“牺牲”“埋单” 。
皮尔斯提出的战略成为1972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的核心部分。两年后,嘉吉
公司的皮尔斯进入总统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协 助总统制定美国的国内农业政策。
在委员会中他的目标就是消除美国农业中“过剩的人力资源”,使成千上万的家庭式
农业经营者 破产,为大型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创造空间。后来他又回到了嘉吉公司,
积极践行少数私营企业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政府部门之间的 “旋转门制度” 。
尼克松执政期间采用的皮尔斯战略是披着面纱的粮食帝国主义。欧洲、日本和
其他工业化国家都应该放弃本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为美国成为世界粮仓开辟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