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新发现社会

_5 熊培云 (当代)
解构主义大行其道,对于今日中国来说,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从本 质上说,它更意味着中国人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过去那种 完全是灌输式的教育与宣传如今已经让位于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解释。一切 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话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们都可以将其纳入自己 的价值体系,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学识,作出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需要“观 点辅导员”与“意见监护人”,每位公民都有自己观察生活、认识真理的 眼睛与心灵,没有谁再可以强加给他们任何他们不再相信的东西。而那些 貌似强大的说教,同样失去了动员的能力,反而被人们置之一笑。
当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解构的这种积极意义还在于,言论自由 与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如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所 说,受众是意义完成的关键。既然任何信息的发布,意义的完成最终都是 由受众所决定,那么,听者有心,言者无罪,任何言论、文学与艺术对于 这个社会来说,都不至于形成直接的危害。
进一步说,解构主义的到来,既为中国言论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某种可 能,同样为中国的社会觉醒樹立了标杆。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当下中国已经 迎来了 “复兴文艺”的最好时期,更有理由相信,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文 艺复兴”将藥始于这场解构运动因为解构正在完成文艺复兴的第一步, 即让每一个个体捆身于旧有的仪式,否定权威,服从内心,复活或者增加 自己的创造。
盲社会的两络之眼
2008年,网上流传着一则有关广东开平市未成年人性虐待未成年人 的视频。在接到报案后,警方随即展开调査。真相是:2007年7月中旬, 七名女孩将一少女从开平某网吧强行带到某旅店’井约来四名男孩,对受 害少女进行殴打、凌辉和强暴,并通她自扇耳光和踏正步。一名涉案者用 手机拍摄了部分过程,无意中为这起恶行留下了证据。
如唐德刚先生所感慨,人不过是脊椎动物中的一种。看到这样的“日 常之恶"、用手机拍摄的“残忍的戏剧",相信许多善良的人都难免会悲观、 伤感。其实,无论受害者是谁,其骇人听闻的程度都足以成为社会之大不 幸。那些少男少女在视频中所表现出来的罪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潜藏于 人性深处的卑污,更应让所有同时代的人因蒙羞而箐醒:
为什么有人会容忍这样的罪行?为什么这些少年竟会如此凶残,肆无 忌惮?为什么在相关群体中几乎广为人知的罪行,在近一年后才为誉方所 知?倘若不是互联网“睁着眼睛”,上述罪行会不会像没有发生一样,一 切风平浪静,而作恶者却继续招摇?
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1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这样解释群体犯 下的暴行;“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 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 体中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陚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 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 相关新闻透露,这七位少女是“结拜姐妹^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 小帮派。当“帮派利益”形成后,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灵魂部分交 给了帮派,“与魔鬼締约”,若是一起“做大事",便会让自己成为帮派机 器中的一个零件。少数服从多数,温和让位极端,“群体时常会混杂、融合、
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性”〔莫斯语〉。久而久之,个人 道德不得不屈从于群体意志,个人理性不得不屈从于群体情感。人们因为 “理智丢失,责任分敢"而丧失自己做人与合群的底线,就像被卷人了一 场疯狂的舞会,此时此刻只有集体疯狂,人生舍此全无意义。
与此同时,在逾责这些少年的暴行时,更要直面导演李杨镜头下的“盲 社会?当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失去理性时,整个社会应该如何面对,是 保持目光明亮还是熟贼睹?显然,就公民社会赍任而言,舰发生在幵 平的这出悲剧,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太多失望。尽管许多在私下传看过视频 的学生包括一些成年人都知道个中行为是有罪的,但是竟没有一个人去报 案,因为“怕惹麻烦上身”。
和李杨的“盲系列"电影(《盲山》《肓井》)相反,由蒋雯丽主演的 电影《刮痧》反映的则是另一种社会现实。在这部据说反映中美文化冲突 的电影里,美国医生给中国/彳礙例行身体检查时偶然发现孩子背上有刮痧 留下的印痕,立刻电㈣瞀。随后,赘方不仅通知儿童权益保护机构出面, 甚至决定暂时剥夺孩子父母的监护权,有问题法庭上见。
发生在开平的这起案件无疑暴露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问题。然 而,我更愿意将此归咎于这些孩子以及周边社会人权观念的淡淇。所幸在 作恶者狂欢、围观者绕行的时刻,如今还有互联网^幸网络睁幵了正 乂之眼0
“两络弹勘”与公共戏教
抽烟不但有害健康,也可能有害仕途。2009年,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的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以抽1500元一条烟闻名的周久耕,被 免去房产管―局长职务。
从官方通讯社的报道来看,周久耕被罢官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发
表了不当言论” ;二是“存在用公欽购买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三是 “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里,前两个问题应该都不是真正的问题, 否则周久耕官早就丟了。显然,其丢官的关键在于第三条,即犯了众怒。 早在此前,在周久耕表示自己坚决查处降价房是“对百姓负责”之后, 许多网民不但不买账,反而对他的言论“厌恶至极”。在绝大多数人看来, 房价只有降到大家买得起的水平才是真正“对百姓负责”,否则一切免谈。 由于中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又因近年来有若干 房管部门领导因腐败下台,在不知道周久耕究竟有多少財产的前提下,网 民的确有理由浮动“腐败猜想”,质疑他凭着一点公务员薪水如何能开得 起凯迪拉克,抽得起1500元一条的姻,戴得起10万元一只的手表。接下 来的情形是,周久耕不但被“人肉搜索”,而且遭到了无数网民的戏弄与 嘲讽,诸如“周至尊” “久耕托市”等民间词语应运而生,广为流传。一 —体参与的“网络弹劾”由此渐渐进入高潮。
就在网民享受“弹劾”之愉'说时,必须承认的是,只能盯着某位官员 的香烟、手表来反腐败,充其量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肤浅的反腐败。对于
这种蜂拥而起的“网络掸劾”,我宁愿将其视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戏剧
而且,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它偶尔起到了 “弹劾”的作用,但在反腐败效率 方面却是十分低下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从头到尾会花掉网民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更别说有时还会功败垂成〉,更重要的是,在舞台上人们追求“戏 剧正义”,然而当观众各自离开剧场,几人还会去关心那个丰富了他们业 余生活的反面典型?
仅就约束权力而言,网民这种即兴而业余的反腐败尽管不乏意义,但 其更多只是标本意义或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当下中国最需要的仍是独立 机构的专业反腐敗,是一整套能够在日常约束权力的有效机制。如果没有这种有效机制,那种体现或者奉承广场民意的反腐败,完全可能沦落为一 种意见的装饰,一种为民意泄洪的政治技艺。
当然,另一方面,社会进步有一个过程。透过周久耕“对百姓负责” 这一政治表态在网上所受到的“民意狙击”,不难发现今日中国社会已取 得怎样的成长。从政治传播的角度而言,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怎 么说I回事,怎么理解又是一回事。众所周知,在过去一些官员们大谈 “为人民服务”时,人们通常只知被动地接受“服务”,却很少有渠道反馈 这种“服务”质量如何,能否更换。而现在,借助网络,以网民形象出现 的公民们可以对那些伪称自己“对百姓负责“的宫员集体说不。
网民不是全体人民,但在这个时代它却有着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和 “人民”这一概念不同的是,网民不只是一个集体称谓,它更是一个个意 见终绱与权利终端,一个个具体的人,它兼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于一身。 当“人民"变成网民,每个人都是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主体,每个人 都是集体利益最真实的代言人。正因为此,网上流传的各种有关周久耕的 零星反对意见,最后能上升为一种不谋而合的集体表达,能够汇聚成强大 的民意潮水,终于浮走了混世者的官幘。
今日中国,网络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运动和社会进步的工具,担负着相 ―他发达国家更多的时代重负。毋庸讳言,在过去政治表达十分落后的 ㈣下,民众尤其缺乏集体表达反对意见的渠道,而现今网络鬼斧神工、 攻城咯地。拜其所賜,民众随时可以端起键盘,成为表达自己公共意见的 网民。而“网络弹劾”戏剧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一次次激发人们关注公 共事务的兴趣与信心,不断培养和历练人们的公共精神。在此意义上,这 种公共戏剧的意义远非“反腐败"所能丈量#因为它不仅关乎社会道德之 再造,同样将以滴水穿石之功再造政治。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民意崛起并非可以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还可能毫无作用,因为民意会遭遇强力的抵抗甚至反噬。比如说,每位公民 都应该享有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看到许多无法 无天的县官使其治下的异见公民因言获罪。与此同时,对于制度建设的推 动也往往收效甚微。但是,网络的存在已经让制度内的“害虫"不敢过于 招摇,因为它们随时可能被聚焦于网眼之下,被定点爆破。古有“看杀卫 轿”,今有“看杀贪官”。
互联阕执政与釅球权和
据称,在“黑砖窑”事件睡光时,当时的山西省长于幼军一直高度关 注网上的反应。“有一次,我起码打了十几个省厅和地市官员的电话,问 他们‘有没有看网上? ’都说没有,都不重视网络。”今日中国互联网不 仅是一种认识真理的工具,同样是一种新的治理工具。从中央到地方,中 国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在2008年“两会"上,中央领导 人希望网络能成为民众与中央沟通的平台,互联网将从学用、商用、民用 走到政治生活前台,更加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地方官员也在不同场合鼓 吹学好、用好网络,“如果党政官员不愿、不会、不能利用网络和群众保 持沟通的话,那可能就会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
互联网改变执政观念。执政党对互联网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 络时代的中国政治进人了一个新阶段。与此相关的背景是,据中国互联网 信息中心2009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6亿, 居世界第一。网民的政治参与,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曰 益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即使是那些曾经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的人 也渐渐相倌,与^&互联网视为挑战,不如顺势而为,使其变成可以提髙 ―能力的一次^!。所谓“互联网执政”不过是“新闻执政”的拓展。“新闻执政”〖 ^^ ^〉的提法源于美国白宫发言人,它区别于传^^传播中的“宣 传统治”〔1111111116??!^!^如X不难发现,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路途中, 中国同样经历着由“宣—治”到“新闻执政”的转变。国务院新闻办的 官员亦表示,中国政府应对新闻媒体的态度巳由“媒体控制” “媒体管理” 过渡到现在的“媒体合作”。
据说美国总统的新闻班子会适时地把信息透露给守在白宫外的记者, 并将此视为“给野螯喂食”。不幸的是,在一个处在矛盾凸显期的社会, 公众同样像渴望正义之肉的野魯,他们通常会在间歇性发作的正义声(寸中 “尝鲜即安”,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这也是许多争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不能彻底解决的原因跅在。
显然,互联网上的拦轿喊冤和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执政并不能实现人们 期许的普遍正义,因为互联网并不足以支撑起一套行之有效、一以贯之的 规则,不能消解制度上的贫困。如果一个社会凡事胃靠民意来推动,那 么其制度建设就一定有不尽人意之处。显而易见,民意更需要在制度上落 实,而不是依靠网络上风起云涌的街头运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 星的社会工程诚然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但是这种“计件式维权”终究不如 扶起一种制度更有效力,更符合一个宪政国家的政治伦理。
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艺术,善治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 然而,在网民毫不吝惜地赞美互联网为中国正在形成的开放社会立约时, 同样应该看到,互联网议政与互联网执政的过度繁荣,也从另一个侧面反 映了其他治理途径的严重缺位,尤其反映了主流媒体一一诸如报纸、电台、 电视台~^为舆论平台的失效。在中国,网络更像是政治与社会表达的 —个替代品或#合器,它集街头运动、议会辩论、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 等于一身。它表面上热烈无比,却又有着杂烩一切的暖昧。作为博弗工具的互联网,一次次见证了原本可以在法院解决的问题,却不得不首先经过
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媒体审判”或者“互联网审判”才能推动;原本可以 在曰常行政中解决的问题,却要通过互联网上风起云涌的声讨“定止纷争”。 比如“厦门?X”事件中,百^^员的麟曾細置^!,颜这一 切被删互联网和引越视。同样,山西“膽窑”案引起全 国声^:前’山西员^^活在巨娥盲点之中,实乃3^5^。
还应该看到的是,靠吸引眼球而获得的权利只是一种“眼球权利”。 如果不能真正在制度的日常运行中保瘅这种权利,一旦公众的视线挪开, 维权者难免会再度陷人“权利的贫困”。
从下贍到散步
有了危机怎么办?对于有些人来说,最省事莫过于两种:一是自杀,
二是下跪。
比如说在电影《色‘戒》里面,女主角王佳芝稀里糊涂地做了特工, 在执行任务前,特工头子给了她一粒毒药,让她在“情急"时吃下去。这 个招数无疑是十分狠毒的,意思是你要是失败了,就不要再连累组织了。 这种"置成员于死地”而“求组织之后生”的偏方早已广为人知。
至于下跪,电视机里,大导演们更为大臣与草民们设有“专跪”,须 臾不忘推销帝王时代的美好生活;网络之上,“跪求"一词也同样像瘟疫 一样传遍了每个角落。此外,近年来有关下跪的消息,虽说是“新闻”, 但对许多人来说,却也是司空见惯寻常事。比如说,西安10户购房者因 开发商未按时交房在售楼处跪求返还首付款;南京一老妇因孙子打人当街 跪求不要报警;桂林一老汉当街糖求一男子还他刚从三轮车上掉落的一袋 薯粉;胶州一女考生因锗过考试最后人场时间,向监考人员下跪求情;重庆一公司摘“下跪训练”,让员工当街下跪乞讨,据称乞讨是该公司的培 训项目。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法制“休克”时,有执法者同样使用“下 跪疗法”:北京某交警抓到一辆违章车,司机70岁的母亲下跪希望通行, 而这交势无奈抢先给她跪了下来,箅是把“非下跪不足以行情”演绎到了
极0:。而此前,他的一位包头同行为了维持交通秩序索性跪到了地上
令人称奇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关权利、法律和商並之事,如 何竞要通过下跪来解决?莫非这就是所谓“男下有黄金"?而且取之 不尽,用之不绝?中国人的膝盖更像是一座金矿,如果不能逄山开路、遇 水搭桥,那就在自己的膝盖上寻找出路。种种“下跪新闻”似乎在向我们
道明中口社会生活里的另一种真相--方面,非下跪不足以维权;另
―方面,非下跪不足以抒情。
虽然我们对社会组织的成长时常拖以厚望,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 头脑,失去人对个体尊严的感受与领悟,这个组织充其盘只能发展成一个 庞然大物,而不会使社会有力量。或许这也是舀下中国“洗脑型企业组织” 的困境所在。关于这一点,看看市面上流行多少“向军队学管理"之类的 书籍就知道了。
百余年前,英国传教士麦髙11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嘲讽中国 士兵不能抬头挺胸,“没有充分利用父母賜予的每一英寸高度”。美国传教 士明恩溥同样在《中国人的索质》谈到中国人的糊涂生活:当有一个曾经 当过兵的仆人被问及自己的身高时,他们都没有计箅肩膀以上的部分。因 为对他来说,负重时锁骨的高度才是最重要的。明恩溥由此嘲讽中国人一
“除了脑袋之外是要派各种用场的,因此忽略了脑袋”。考虑到当年绝大多 数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描摹也并非无中生有。
更令人痛心的是另一种“有组织下跪”。2007年,蚌埠东部的鲍家沟 的村民,奔走呼号十几年解决不了当地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最后百般无奈的村民们只好组织起来,当然不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趁着国 家环保总局检查组前来视察时"紧急下跪"一上百位村民守在村口 “跪
请政府治污”。
尽管网上也有“絲”,有“017”〈英文字母模拟的跪姿\但是网络让 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开始变得昂扬,却是不争之实。中国向何处去?每当看 到那些习惯于“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解决”的朋友们流露出某种悲观情 绪时,我便会反问:你是否想到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如果能够看淸政治的本质就是传播的艺术,就不难理解一项具有革命 性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一个社会的政治与生活。互联网对中国而 言具有史诗性的意义即在于此。
当然,一项技术从发明到广泛运用会有一个时差。在手机刚开始流行 的时候,尽管手扔都内置了收发短信的功能,但是大家却很少用它。直到 2001年开始,短信的使用量才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树万树梨花开,短信神话向我们表明,那些蛰伏于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科技, 可能在无声处酝银惊雷。
2006年8月15日,重庆彭水县教委办事科员秦中飞因为用短信的形 式写了首《沁园春丨彭水》,而以涉嫌“诽谤罪”被关押一个月。该案被 曝光后,在舆论压力下秦中飞才得以告别“短彳&狱”,当地公安局、检察 院最终承认秦中飞诽谤案属于“错案”。如果说“秦中飞案”最初表现为 一位公民的单打独斗,那么2008年发生在“厘门汉”事件则展示了另一 个视角。出于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爱护,短短几天内,廈门人创造了 “百万 短信议政”的纪录。由于此前代表民意的105位政协委员的反对声音被轻 视,这里的“短信议政”更像是一种社会自觉,是一个群体在意识到自己 身处危险之中的“紧急救济”。在官方的救济通道不畅时,正是新兴的传 播科技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救济的可能,使“大家一起去散步”成为可能。正因为是“新兴的”,才让固有权力部门猝不及防。尽管其后“厦门?X当局” 仍然摆出“只许政府劈叉(?乂),不许百姓散步”的威权?―,然而,于 民心大势而言,终究只是趙蜱一臂。
从“秦中飞案”的即兴嘲讽到厦门“反?X”时的群起议政,不难发现, 借助短信、互联网等传播方式,被讥为“犬儒化”或“马铃薯化”的中国 人在群体沟通、联合以及社会网络化方面已经有了更多选择。2007年台 湾地震导致许多中国人无法正常上网,其间质有烦矂不安,已深刻说明科 技对于今人“识字、进步、生产”究竟有多么巨大的影响。生活便利与民 心肉背已经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互联网化具有刚性发展势头。而这种不可逆 性同样表现于“短信议政”的具体实践。不难想象,即使某些权力部门反 对"短信议政",也不可能真正收回民众收发短信的权利,更多只能在过 滤信息方面为所欲为一而权力的使用一且下放到技术层面’其实一切已 经简单了。
换句话说,在全世界都在点电灯时,有权有势者即使有心让自家囤积 的劣质煤油卖个好价钱,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否定电灯的价值,更没有能力 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人们唾弃电灯而团结在昏昏欲睡的煤油灯下。
再造新文明
一百多年以前,在信息时代尚未破晓之时,大概是意识到人们对信息 的过度攫取会毁掉自己的生活,梭罗离开了喧闹的城市,走近了瓦尔登湖。 就像今天,拔了网线,关了电视,过不被信息垃圾包围的日子。显然,对 于绝大多说,那些发生在远在天边的大事小情,无论I场血淋淋 的自杀式袭击、绑匪的演讲,还是女明星成功或者失败的隆胸术,与我们 的生活其实是奄不相干的。
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趣她:无用的信息管道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 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有用的信息却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这种 失衡让我们提倡使每个人免于成为“标准阅读器”的“第六种自由”时显 得多么力不从心。
笔者从1996年幵始上网,一路见证了中国网络社会的荣辱与成长。 相信许多朋友也和我一样,在网络上度过或者耗费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光阴。 有时我们也会因为自己成为“信息成癍者”变得烦恼不安,即便偶尔下定 决心享受几个“信息斋戒”的日子,也难免会像个网络时代的逃犯一般鬼 使神差地接上网线,苒被网络引波回来。然而,尽营知道互联网并非享受 生活的美好所在,但对于那些关注社会成长的人来说,互联网却是一个必 不可少的“时代监视器”,一条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街道。在这里,你 不仅可以看到这个转型时代的困顿与挫折,更可以触摸到这个时代的脉搏 与心联匕
和许多人相比’对于当下中国的转型,我有着较为乐观的判断。一个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传播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 式,同样在改变人们的思维以及社会结构。正如著名传播学者哈罗德‘伊 尼斯〈1894—1952〉所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 产生广如果伊尼斯先生有幸活到今天,相信他会激情漆湃地将这个时代 的文明定义为“互联网文明”。
如何做一个网络时代的好公民?在本节结尾,还是让我们回味阿尔 文-托夫勒写在《再造新文明》一书中的那段话吧:“容许犯错,不妄下断言, 尊重多样性,再加上一些幽默感及有所节制,这些是我们展开二十一世纪 的新旅程时,行囊中不可或缺的求生工具。”
“周老虎”
--个时代的标本
世界上从来不乏“用谎言教导诡言”的例子。比如母亲为了教导孩子 做人要诚实,便会对孩子说:“小朋友千万不可以说谎喔丨否则他的鼻子 就会变得很长,像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与此相比,对于那些不断地掩 盖真相的人来说,所要做的则是“用琉言守卫谎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 谓的“撒一个蔬,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它”。
一场平民与真相的恋爱
当然,这里的“守卫”,并不意味着说谎者只是龟缩于精舍,他同样 走街串巷具有进攻性。比如你刚拿出一个证据,他便会一口咬定证据是伪 造的,怀疑你的人格。然后再动情地向大家表白自己如何被人陷害,如何 三过家门而不人,以及爱国等等。
就在人们努力寻找有关“周老虎”的真相之財,我们也看到,有媒体 挥起道德的大棒教训人们多关心“民众疾苦”,仿佛它们是因为关心民众 体力不支才跑到这个娱乐场上来喘口气,或者搬援兵来的。显而易见,这 种表囱不仅无视了在意见市场里每个人都有各自言说的权利,同样忽略了 追寻华南虎真相所负载的意义。
或许“周老虎”的虎头虎脑不会像格瓦拉的头像那样流行,但是无论如何它已经成为人们代言真相与谎言交锋的一个符号。同样重要的是,透 过这次刨根问底的追寻,我们看到了对真相的渴望使社会找到了一种久违 的团结。在此意义上,寻找“周老虎"背后的真相更是在重建或者重申一 种价值伦理与道德风尚,而那些指责媒体陷于混乱、丢失责任的人,真应 了我常说的那句话一只是看到了时代在―,却看不到时代在孕育。
这是一场平民与真相的恋爱,如诗人海子所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的“你”,就是真相。而你,也在人类 之中。
什么力量让"周老虎”落网?
2008年6月29日上午,陕西省政府新闻办通报了 “华南虎照片事件” 调査处理情况,宣布农民周正龙抬摄的“华南虎照”是一个用老虎画拍摄 的假虎照,雪地虎爪照片也是用事先制作的木质虎爪模具捺印的。周正龙 造假,涉嫌诈骗罪,已被提请批准逮捕。13名责任人受到行政处理。
继13名官员被处理、周正龙被批捕之后,陕西省罕见地召幵数年未 见的整风大会,要求各级干部吸取教训。据称,陕西省已要求省林业局等 作出书面检讨。同时,林业系统职员被禁止再谈论“华南虎照”处理结果。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不过许多人仍然相信“周老虎”事件还没有真正落幕。 就在周正龙成了 “最大输家"的同时,打虎派内部也在悄然分化,一 些人开始对周正龙这个“替身演员”抱之以“同情”。一方面,官方所谓 的新闻通报内容都在意料之中,而且撇清了有关公职人员参与造假的嫌疑; 另一方面,且不说周正龙是杏真的有罪,在这起疑似集体造假的案件里, 让周正龙一人“受罪”,显然有失公正。如果周正龙是为诈骗2万元奖金, 那么1000万国家拨款又是谁的目标?为此,许多网友认为眼下最需要做的是对周正龙的?8水平进行鉴定,借此揭幵这场涉嫌集体造假事件的更 多真相。谁又能相信一位普通农民此前能够任凭全国舆情的风吹浪打,却 “胜似闲庭信步” ?早在2008年5月初,“华人福尔摩斯”、美国著名刑侦 专家李昌钰博士不也对着虎照发了一通意味深长的感叹:“照片后期处理 得相当好,我只能说咱们中国农民很不镨,?5的水平太高了"。
不过,无论如何,从一开始“挺虎派”与“打虎派”的分立,到政府 顾左右而言他,直至现在公开宣布处理结果,狙击纸老虎总算是取得了一 次小胜,至少真假已辨。虽然一切还没有过去,或许还有更多真相有待揭 开,但回顾这场骗局怎样被揭穿,总有一摆力量值得我们思索与怀想。
真相的力量
“谎言重复一千遍便是真理丨”对于希特勒时代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这 句话,相倌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此前的另一个德国人,铁血宰相俾斯麦却 是这样揭示谎言,“在打猎之后、在战争之中、在选举之前,都是一个人 说谎最多的时候。”无论从政治、生活,抑或是人性的角度,理解俾斯麦 的这个观点并不难。只是,在影傢流行的今夭,“说谦最多的时候”似乎 还应该包括“在拍摄之后”。因为蒙太奇与?5是那样容易以假乱真。所 谓“?8”,简单说就是通过制图软件对影像进行扭曲变形或者移花接木。
八个多月来,尽管在面对‘与网民质疑时,周正龙一次又一次地欺 骗舆论,甚至表示愿以自己的脑袋担保虎照是真的,周家父子“甘愿为作 假去坐牢”;尽管陕西省林业厅的部分官员火速幵博并且调动自己的泪水 与“爱国主义” 一次次为周正龙的“义举”辩护,甚至真相大白时仍在感 慨不要让“华南虎照”沦为现代“和氏璧”;尽管此后还有周正龙拍到的 “虎爪印”作为其不曾撤谎的佐证……但是,一个常识是,无论有多少谎 言,重复多少次,有过多少修饰与强调^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相对真相来说,谎言永远是谎言。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还是谎言,就好像1000个0相 加之和仍然是0—样。
作为一种客观而且唯一的存在,真相不服从任何权力与权威的宣判, 也不会为多数人或者少数人的意见改变自己的面貌。真相只可能被遮蔽, 但是永远不会被改变。尽管人们时常视抵达真相为畏途,但是,真相永远 站在那里,即使有些是我们暂时甚至永久无法触摸到的,但是,无论如何, 真相永远都会在那里等待人们去发搌,真相也因此将给那些寻找它、相信 它存在的人们以力量。
^网络的力量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I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 的方式。“纸老虎”亊件同样表明,真相不是凭着几张照片与几场官方新 闻发布会便可以“宣布出来”。真相必须经受检验,只有通过对场景的不 原,不断寻得与拼装,不断地交叉验证,我们才有可能一步步接近真相。 在此,让我们感谢互联网及互联网精神,并一起见证中国公民探寻真 相的能力的崛起。奄无疑闻,互联网的发展对今日中国以及世界具有史诗 性的意义。河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今天,我 们同样可以说,给公民与社会一个网络的支点,虽不能捶动地球,却可以 撬动任何由谎言编织起来的帝国。
“周老虎”事件最早被曝光是在著名摄影网姑一色影无忌论坛上, 众多摄影爱好者从老虎大小、拍摄远近比例等专业角度分析后,均认为虎 照有假。伴随着“挺虎派”与“打虎派”的激烈交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 量开始卷入其中。直到“老虎卧瀑图”的最终出现,将“周老虎”还原为“年 画虎”,有关虎照的真假已无悬念。有评论指出,“打虎派”里的中科顧匕 京植物所研究员傅德志、法律人士郝劲松、义乌年画商路光临,分别代表了三种力量:科学、法律和事实。显然,能将他们的意见合而为一的正是 网络的力量,正是无数网民的参与。
I时间的力量
这一力暈,与其说是时间,不如说是坚持,是对真相的锲而不舍。人 们常说,时间是舰的治疗师,时间淡溴痛苦与羞耻。其实,时间 并不只是让人忘记,时间同样会让人艰难,记住过去,同样会拂去流 沙,为人们捡回失落的记忆,让被遮蔽的真相遂渐显现。
11月15日“年画虎”跃然网上,有关专家与年画印制厂商也表示“有 99银的概率是同一只老虎” ^这已经是亲子鉴定的概率了。甚至连著 名的‘‘挺虎派”也开始公开“反水”,直言“周正龙虎照片为假”。有关 真相的另外的“1免”大概也只剩下周正龙及其他相关造假方的正式表 态了。伴随着反对力量的逐渐占据上风,尽管周正龙扬言要起诉厂家和 网民,显然也不过是虚张声势以作抵抗。谁都知道,这一幕闹剧此时已 经接近尾声。当大家苦求的真相几乎变成了人所尽知的“常识”,最后 大家等待的不过是一个投降仪式。尽管大家心知肚明,就纸老虎的真假 问题而言,这一投降仪式已经没有什么决定性影响。大家等待的只是更 多真相与具体的问责。
为什么许多人仍在为一个迟到的仪式而寝食难安?为什么真相大白后 官方依旧沉默,而周正龙可以继续像大明星一样四处出镜?如果说周正龙 只是一个“替身演员”,那么藏在他背后的若干演员、导演与投资方又姓 甚名谁?尽管这一切有所拖延,但是自始至终人们并没有放弃“讨回真相" 的努力一怀抱真知与理想,心存希望,相信时间。只要相信时间,时间 就会站在追求真相的人一边。
丄象征的力量
2007年发生在重庆的“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为什么会成为众人瞩 目的焦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石破天惊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便已经具 有被符号化与象征化的潜质,并且很快地被賦予时代内涵与象征意义。媒 体与网民之所以近乎无节制地赞美“史上最牛钉子户",并且趁机野情明理, 就在于从中倾听到了一个时代的脉搏。
同样,在媒体与网民的极度关注下,“纸老虎”的出现很快形成标杆 被公众添加意义。一方是造假者信誓旦旦,浑水摸鱼,混淆是非,塞廉鲜 耻;一方是质疑者拼装细节,众志成城,仔细求证,穷追猛打。互联网时代, 一场真理与谎言的搏杀就此展开。“周老虎"事件完成了社会力量有权利、 有能力探寻真相的一次总动员。与此同时,在真相水落石出之时,这一事 件更成为衡量民意在转型期中国与网络时代究竟有多重要的一块试金石。 当然,这一切也为我们提出一个时代疑难,其他非典型的或者未被发 掘“意义”的“周老虎”可能因为不被关注而继续招摇。
&马戏的力量
众所周知,自罗马以来,世界上便有了 “面包十马戏”的统治术。面 包自然是让人吃饱肚子“不去造反”,而马戏是让人耽于娱乐“忘记造反”。 当给予面包与马戏便能说服民众,使之有了肉体上的基本满足与精神上的 享乐消磨,并且因此喪失批判当权者与改革政治的动力,一个社会便有可 能从此“太平”。事实上,这也是古罗马的统治者大建角斗场的原因之所在。 如今,传播或者文化学者时常慼慨,尤其在大众传媒俘获了人们的视听之 后,后者将会“娱乐至死”。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周老虎”事件或许可以纠正人们对“马戏” 的偏见。如果我们承认能够制造流行的马戏对正统或者权威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解构力,就不得不看到转型期中国网络上的种种“解构性恶摘”或 “参与型马戏”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机。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时常需要一种髙尚的情怀,但是这井非必要条件。 如果大家觉得有利可图,即使是“黴利”,也有可能会参与。当然,这种“微 利”可能是实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具体在“周老虎”一事上,”打 虎派”之所以越聚越多,同样是因为人们从荒诞不经的谎言中找到了乐趣。 作为对“周老虎” ?8技术的呼应或者反叛,网上很快出现了 “我拍到了 野生周正龙” “野生外星人”等等图片。马戏式的解构、欢娱与嘲讽显然 推高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传播、参与和关注度。
“周老虎”事件的被广泛关注也将让我们看到社会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及其出路。一个时代的进步总在细徹中发生,一点一滴向前,而是否有大 进步同样在于利益相关方是否“有利可图"。至少“周老虎”事件便是这样, 有人要观摩互联网时代的马戏风云,有人要显示自己路图片的技艺,有 人要张扬自己的科学精神与良知,有人要规范政府行为,有人要访问盘与 发行量……正是上述秤种无意的共谋促成了这桩推动社会进步的生意。只 要各种力量能够汇集其中并且充分博弈,只要大家能为自己的利益与感受 自由发言,社会终究会走向开阔之境朝善的方向,即使是以蜗牛的速 度前行。
吃吃喝喝的民主
“网络咖啡”精神源流考
卡尔,波普尔说5 "人类历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 面的历史。” 一个社会的民主历程同样包含了各种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 进步。
由于民主与社会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在我们考察民主的生成与发展 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些生长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而本文所要关注 的正是那些为许多宏大叙事论者所不愿提及却又在真刀实枪地影响着人类 文明进程的“吃吃暍喝”。
显而昜见的是,民主实践并非只是建立起一种简单的投票制度并在此 基础上完成所谓民主精神的“间敬性发作"。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 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
饮品中流镝江河
中国人习惯用“源远流长”来概括自己的文明。和世界上许多文明一 样,饮料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且不说进化论相信人是从水里一点点变出 来的,回顾有史可载的文明,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古国无一不是择水
而居0
水是人类最早的饮品。随着文明的发展,水不断地被赋予意义。在中国,除了洪水记忆之外,诸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 能栽舟,亦能覆舟” “摸着石头过河”等等都印证了水与文明进程息息相关。 至于《红楼梦》里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隳饮”,更说明在文人墨 客的眼中“水”就是“茫茫人海"。
托尔斯泰曾经在《酒色与生命》里质问人们为何拒绝清醒一喝酒是为 了蜜息自己的良心。无疑,中国历史是充满了酒气的,其中既有天子呼来 不上船也不上床的才子佳人,亦有像魏晋刘伶那样的自我放逐者一整日 醉醮醺,像个村干部,还让人扛一把锄头踉在后面,嘱咐“死便埋我”。
为什么人们愿意通过饮料来寻欢作乐?美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在《六 个瓶子里的历史I书里对此作了细致的分析。以酒为例,在斯舰奇看来, 这种饮品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是均质物,只要是同一坛子里的酒,每个 人得到的都I样的。在这方面,它比鱼肉更有优势。
显然,这种便于分享的特性使饮品天然地获得了进人公共生活的通行 证。与此同时,这种开放性与流动性意味着一旦有人下了药,所有饮用者 都会中毒。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共饮时产生一种“同壶共 济”“有福同莩,有难同当”的公共精神。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古今中外的“梁 山好汉”们在搞“诙猜黑社会"时要大碗喝酒、开香槟庆贺。尽管椅子上 早巳排出了座次的髙低,但在喝酒时大家觉得彼此还是平等的。
今天,包括咖啡、茶、酒、可乐在内的各种饮品可以轻而易举地抵 达世界每一个角落。如上所述,饮料的作用并不限于解渴,它同样作为
一种完备的意义系统在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当反全球化人士将象征“美国势力”的可口可乐打翻在地,我们不难看到饮料被陚予了一种怎样的 文化内涵。它们汇成一条条看不见的江河,在社会中载浮载沉,见证各 自的命运0
从雅典到罗马,两种饮酒方式
埃斯库罗斯说:“铜器是外貌的镜子,葡萄酒是思想的镜子。”显然, 古希腊人更钟情于葡萄酒。在他们看来,只有野蛮人才喝啤酒。不过,具 体到饮酒方式上,同样钟情葡萄酒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却有着两种截然 不同的态度。
古希腊人的交际酒会是一种类似现代沙龙的聚会,人们相聚畅饮, 分组辩论,展示各自的才情与立场。酒的均质与平等以及人们约定俗 成地从同一个容器中取酒,无疑使古希腊的交际酒会具有某种民主的 品格。
据说苏格拉底能饮善辩,当时也经常光顾这种交际酒会,而且当别人 都喝醉时,他能保持清耀。柏抆图因此称赞他能够通过葡萄酒寻找真理, 却又不为美酒所奴役。不过,在柏拉图看来,更多的人并不配享受美酒。 在《理想国》中他反对民主,认为把过多的权力放到民众手中会导致无政 府状态,更多人“饮少辄醉”,不配享有民主的美酒一而且,只有专制 才能改变这种无政府状态,恢复社会秩序。
罗马人曾经慨叹自己征服了希腊,却被希腊文化打败了。这句话多少 有些言过其实。显然,他们虽然继承了希腊人喝葡萄酒的风俗,却没有继 承希腊人的民主精神。在取代希腊人成为地中海霸主后,罗马人很快将葡 萄酒分出了三六九等。希腊人的交际酒会是平等的论坛,人们一边讨论哲 学与人生,一边在公用的容器中取酒;而罗马人却在酒宴上为不同地位的 人修筑了阶梯,大家在自己的碗里渗水兌酒,不再有公共的调酒器。与此 同时,阔绰的主人还会带上仆人,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或许有人说,酒是个好东西。然而,在罗马时代,这个本可由世人共 享的“好东西",却因为程序的差异而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差别难免让人想起古中国人发明的“阴阳壶”。这种壶的外表与普通壶并无区别, 在宴会上也被视为一个公共的容器。不同的是壶内被分隔成两半,可以一 半装美酒,一半装毒酒。在这里,“阴陷壶"更像是一个隐喻。人们将“喝 着相同的酒”视为一种平等,为此甚至激动―头痛哭丨然而,在不合理 的鲥度或人为安排下,任何貌似平等的东西都有可能被玻坏。设若装在‘‘阴 阳壶”里的美酒被人下了毒,那些未曾领略“民主美酒"的人,完全可能 遭到“二次迫害”:他们不仅在肉体上中了 “冒牌民主”的毒,更会在精 神上得出一个“民主是毒药”的结论,仓皇逃离现场。
相较于理性时代的万种风情,我们今日生活似乎略显平庸,至少在饮 料的发明方面乏蕃可陈。
十七世纪以前,欧洲是啤酒和葡萄酒的天下。不过,好景不长,它们 很快被一个崭新的时代所抛弃^咖成了理性时代的最佳饮品。用一位 英国现察家的话来说:“咖啡使欧洲各国的轮廓遂渐淸蜥起来。”
1667年,托鸟斯“乔丹在《来自咖啡馆的新闻》里写到,“如果你是 ㈣求智慧与欢乐的人,如果你喜欢打探新闻,就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 样——就像荷兰人、丹麦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一样,那我向你推荐一个 去处,鄧里的新闻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去咖啡馆里倾听吧一那儿的消 息句句属实……上至君主大事,下到老鼠轶闻,古今多少事,都在咖啡馆”。 从十七世纪开始,欧洲的咖啡馆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客人。他们谈论 生意与政治,交流思想与见闻。为了招揽客人,一些店主特意将近日货品 价格、股票价格及航海时刻表贴在墙上,订阅外国刊物供客人阅读,顾客 甚至能读到刚从印刷机上印出来的小册子。耐人寻味的是,在1680年伦敦出的^―馆成了 人们收寄信件的重要场所。每都有自己的老主頋’就像我们今天在 家上网,他们一鄉常会次,边喝咖啡,边听人们谈论大事小情,时 而检査是否有自己的新邮件。问,咖啡馆为我们铺开社会的 蓝图:这^^开放的不断有陌生人加入的新世界。如有政府要员在其日记 中见诬;在咖啡馆里,无论是測的哲理,还是繁复的生活琐事,你都可以 自由地谈论,^你^下一##将皿谁’ 到什么。
事实上,许多著名思想家便是在咖啡馆里完成自己著作的。比如亚 当.斯密在“大不列顛咖啡馆"完成了《国龠论》的大部分章节,并且会 将它们拿出来与大家讨论。与此同时,活跃于巴黎的咖啡馆同样成为启漦 运动的重要源头。众所周知,狄德罗编撰《百科全书》的大部分工作便是 在巴黎的“搛政咖啡馆”里完成的。与英国咖啡馆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不 同的是,当时的法国啪啡馆表面上虽然可以自由进人,但是里面却藏了不 少政府的耳目。人们不得不学会忍气吞声,直到有朝一日法国大革命乌云 压城,一些激进主义者举起手枪,旁若无人地站到咖啡馆的桌子上高喊广拿 起武器,公民们,拿起武器! ”
国王査理之供恼
当然,咖啡占领欧洲并非一帆风顺0 1652年,亚美尼亚人帕卡’罗 西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后,火爆的生意很快引起当地酒馆老板的强 烈抗议。不久,这个外乡人被赶走。而就在伦敦的咖啡馆遍地开花时,一 些知名的学者与评论家加入到反对派的阵营,指责咖啡馆消磨了人们的斗 志。更有女性抱怨咖啡吞没了她们的生活:由于喝了过多的咖啡,她们的 丈夫“像沙溴一样不结果子”。
任何新生事物的幅起都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后者的反抗难免为专 制者的倒行逆施提供某种民意上的庇护。显然,伦敦市民的抱怨正中查理 二世的下怀。1660年,这位年方三十的落魄者因为得到聚集在咖啡馆里 的民众的支持成功复辟。但是,敏锐的国王很快注意到以清教徒为首的反 对派不时在咖啡馆里“为反叛密谋”。像所有噴权者一祥,曾经依靠咖啡 馆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深谙个中玄机,于是动用了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过 河拆桥”的政治手臃,试图通过关闭伦敦所有的咖啡馆来避免自己的成功 ;^被“野心家们”依葫芦画瓤。
^^^“賊思危"在一释了为什娜些擦^^的“革 ㈣"一^:权―,其针的—往往比世用心险恶、 变本加厉的原因。人们不会忘记,就―百年后,为避免读书人的种子生根 錄冲破自己赚治,同繊书人的跡布棚麟内外人縣。 无疑,理性时代的咖啡馆更像是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文化雏形。今日 世界,我们很难想象将有怎样胆大妄为的政莳会查禁互联网。然而,1675 年12月,查理二世着实冒天下之大不]110布了一道^^咖啡馆的么洁。不 过,这个么唯一宣布便弓胞全社会的&^。因为^I:十几年的麵, 咖啡馆已经成为伦敦1±会生活、商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中心场所。
就这样,这道禁令变成了一纸空文。查理二世虽然贵为君王,有权有势, 却不得不拜倒在几粒咖啡豆面前,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势比人 强”。一份来自官方的统计表明,到十七世纪末,英国的咖啡馆有三千多家, 而当时英国人口不过60万人。
餐桌上的民主
“茶杯里的风暴! ”十八世纪,当孟德斯鸩听说圣马力诺发生政治动乱时曾经这样评价。在他看来,发生在圣马力诺这个仅有万余人口的小阔 里的动乱,对整个欧洲局势无足轻重。然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 “茶杯里的风暴”往往是生活与思想之双元革命的开端,不容小戯——细 心者甚至可以从中听到一个旧时代被摧枯拉朽的声音。
不可否认,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主发展史。人们通常错误地以 为,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时代变革不过得益于几位时代英雄的“历史拍拖” 与“一夜风流”。然而,文明的发展终归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懒汉播种, 可以毕其功于一夜。正如民主,无论你是否愿意,它更多是在经年累月地 吃吃喝喝、唠唠叨叨中发生与消长。
囡顾中国历史,人们或谇会惊叹,同样是提神醒脑的茶叶为什么在英 国奇货可居,而中国人却用它们换固了鸦片。关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 从“莫谈国事”等招牌中找到答案。黑暗时代,“莫谈国事”不过是一个 社会无力反抗时的“免战招脾”。所幸历史终究要跨过泥潭,如今大行其 道的“网络咖啡”让所有后进圉家终于有机会异地重温了十七八世纪欧洲 咖啡馆文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咖啡"像是一种饮品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 生^^―如有学者感慨:“国家是我的,凭什么要我莫谈国事? ”
今天,当我们回首英、法等国家的转型,不难发现,由咖啡馆文化应 运而生的餐桌上的民主与自由,作为一种秩序文明会沿着既有的逻辑自发 地拓展。任何自由都可能从餐桌上生长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从餐 桌到书桌,从厨房到广场。君不见,今日巴西的议会大厘,其造型不就是 —个面包外加一副碗筷?
为开放社会立约
转型时代必定经历一个辞旧迎新的过程。当旧的已去,新的未建之时,出现0认同危难免。意义上,咖啡—于两三百年前—于激 荡中的酬国絲说可谓居功至伟。一方面,咖啡馆默们从旧有生活贼 与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可能㈣压跨旧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 方面,因咖啡馆而搭建的公共生活又让思想或灵魂失去了庙宇的人不至 于无家可归。咖啡馆成了社会生活的枢纽’为人们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间 ^^梁。就像今天在中国开㈱果的互联网一样,目讼七向所有公民开放。 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咖啡馆还是现在的网络咖啡屋,其所订立的规 则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立约。在这里,人们应该遵守一个重 要原则就是将自己的社会地位关在咖啡馆门外。如那些做“启蒙运动的生 意”的咖啡馆老板一再声明,“不论是贵族绅士,还是商业人士,我们皆 欢迎,在这里,大家笑语盈盈,平起平坐。” “此处不设上座,以省去你的 担心。阁下尽管随便入座,纵有责人驾到’亦不必起身退避。”
刘易斯丨科塞在《理念人》一书中指出,咖啡馆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 去除了等级,并且在彼此接触中,形成了新的标准。在咖啡馆时代以前, 标准是由责族或宗教精英人物制定的,3卩些听命决策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离 的状态,并不能公开讨论并检验这些标准。然而,当大家在咖啡馆里聚集 一堂,人们不再只是悄悄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可以通过自由辩论形 成一个群体意见并由此作出决策。如果人们每天享受跨越出身、等级和地 位的交往,他们也必须尊重彼此的看法,培养倾听的艺术,“在此基础上 形成一种尊重别人思想的合群、宽容的态度,填平沟壑,使分歧失去棱角”。 正是因为这种融合与重组,当许多人为往日中国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 而忧心忡忡,或为现实的輯鲜而一筹莫展时,另一些人却选择了一种相对
乐观的态度-个社会改天换地的进程正在悄无声息的自斟自饮中酝
酿,而于那个咖啡香浓、虚拟或现实的所在,于无数键盘与杯盏的辗转起 伏间,人们听见了一个时代的脉搏。
二十世纪流血,二十一世纪流汗
-巴黎答客问
本篇访谈裉据本书作者2004至2009年间的数篇谈话整理而成。一部分 内容来自作者在巴黎寓所里与友人的闲谈,其余部分辑录于近几年间作者分 别接受《南都周刊》《南方周末》《大江生活城市周刊》以及美国《芝加哥论 坛报X月麦《政治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境内外—采贷咐所表达的观点。
从魯迅到胡适
问:中国人谈二十世纪,绕不过鲁迅与胡适。有人说,胡适是二十世 纪少数堪与魯迅比肩的大师,你怎么看魯迅与胡适?
答:在关天茶舍回一些朋友们的帖子时,我谈到鲁迅和胡适不是一个 塊界,引来不少争论。有位网友读后说我运笔如龙,固答精彩,但也表示“看 待胡、鲁二人,实在不须是坐板:把一人顶起来,就非要压下另一个去"。 这点我是赞成的。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区分胡、鲁二人,不涉及各自 的人格。在我看来,鲁迅更多是孤立、否定与苛刻,而胡适则是合群、建 设与宽容。今日中国最霈要的是宽容,而不是“一个也不宽恕”。
我推崇胡适不只是为了怀念他,还因为他对当今中国的济世功用。毫 无疑问,中国社会现在是一个混合体。一个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 位一体”的怪胎。当今中国如何真正实现现代化,实现文明政治、轻松生活我认为有两个要件:一方面要保守巳有的现代,另一方面需要现代、后现 代文化瓦解前现代的消极的东西,就像网络文明正在无孔不人地瓦解专制 主义一样。众所周知,后现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宽容,是多元化,是胡适 先生晚年倡导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此一层面,“鲁迅精神”显然是 格格不人的。
李慎之先生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我的理解是,“二十世纪是流血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流汗的世纪"。前一 世纪是革命的世纪,后一世纪是改良的世纪(我把它理解成真正的革命〕; 前一世纪风雨我摇,终点回到了起点,基本上宣告失败;后一世纪需要大 家的耐心,需要多一些坚定与坚守,甚至包括无可逃避的忍辱负重。不要 像庸俗短视的革命家一样,盼着在有生之年看见革命的一切成果。
几年前,我第一次去海南旅行,当车子行驶在新修的宽阔路面上时, 我突然有一阵感动。我在想,我写了不少慷慨文章,但之于中国的贡献, 也许不如一位民工。他们虽然被泼上了廉价的污名,不如精舍里的学者们 离贵,但修出来的路都踏踏实实,是可以看得觅的。这种自责.一直延续 到了今天,并有了下面的结论:我们这代人,与其拿着主义去“争棘年”, 还不如脚踏实地,像民工一样一点一滴地建设。他们修筑的同样是政治意 义上的“第三条道路”。就像马尔罗所说,真正有济世精神的人,会忙于 修建公墓与图书馆,而不是忙于革命。
在光明中失明
问:启蒙是否结束?什么是真正的启象?
答:有一次坐在索邦内广场的雨果塑像下面和一个德国学生聊天,她 对我说,在西方,启蒙结束了,大家整天好像没有什么事,不像你们中国,危机四伏,德国人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敌人在琊呢!
启蒙结朿了呜?我不这样认为,虽然基础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受挫让启 蒙运动陷入困境。我十分赞同哈贝马斯的立场一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 传统的否定,又不放过对现代性的各种弊病的批判。现代性是一项并未完 成、需要不断完蕃、不断更新的事业。我以为,人类除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与自由外,没有其他的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和启蒙时代的主义论一样, 在这个追问下双双玻产。一方面,宏大叙事颗粒化,每个人的精神都还原 到最朴素的境地;另一方面,XX都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这是人的雜, 这个天性汇合成一组宏大叙事。它将击破空洞与虚无,人类会因此团结。
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 熟状态就是:我们在箱要大胆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却接受别人的权威。康 德举了未成熟状态的例子:有本书能代替我理解,有位牧师能代替我拥有 良知,有位医生代替我选择食潜。这几个例子,不幸预言了此后启蒙运动 何以陷人困境,即启蒙者大包大揽,争当真理代言人、牧师与医生。然而, 没有人能做到真理在握、绝对正确,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我 们拥有的是短暂的生命;我们的知识理性同样是有限的,如波普尔所说, 历史没有宿命,我们能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有限理性不断地纠镨。在此意 义上,启蒙没有绝的是。
在法语中,启蒙是是光明的意思。启蒙,说到底就是要有光。 这种光不是先验获得的,也不可能被谁后天绝对掌握。启蒙没有结束,但 是推销绝对真理的启蒙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现在流行的某些精英主义仍 然具有启蒙时代的一些危险特征。即,以自己的㈣权的优势,对大㈣ 用牧师与医生式的权威逻辑。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文本却是知识分子写 的。知识分子的这种职业便利,决定了这个群体通常自视过髙,在解释历 史与现实时,总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作用。以自己为救世主者就像这样一群“鸟人”,他们默在空中,鸟瞰世界, 自信真理在握,略作思考便可以为尘世开出包治百病的傰方。这是一种致 命的自负。就像在黑夜里打手电,他们不是谦卑地把光打到远处,照亮道 路、田野与山峦,让你自己判断该往哪走,而是对着你的眼睹照射,告诉 你这就是你需要的光明,舍此全是黑暗。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们手电 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导致启蒙后失明。这就是我时常提到 的“在光明中失明”。梭罗在《瓦尔登湖》结束语里有句话说得也很好一 那种使我们失去视觉的光明,对于我们是黑暗。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孩子在出生,在长大,在问自己或问大人十万个 为什么。人类的处境其实就像这些孩子,除非人类灭亡’否则启蒙永远也 不会结束。启蒙的前提是自由,每个人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有 自由才有平等,有平等才会有自由交流。只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语境中, 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医生的食谱1并能随时发现其中的毒药。同时,启 蒙者不因对理性的不正当运用,加上自己天马行空的幻觉,做了教条主义 和他律的奴仆。
今天是永远的现代,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启蒙就是自由交流,它 不止于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可能是单向的,而自由交流是一种互动,是彼 此尊重,是程抱一院士所说的“一加一大于二,接近三”。
大家都来
问:有人说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已经来临?
答:文艺复兴的前提是这个时代必须张扬一种价值。中国要张扬的价 值是什么?这似乎还是个“国家机密"。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它不 是以复制多少件来计箅的。举例说,一个音像店,摆满了 !^!),全是些
好莱玛的大片与帝王戏,而傲鬼子来了挞样的国产好片在国内不能公映, 这说明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艺复兴的条件还不成熟。值得庆幸的是,由于 传媒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一个-我解放的时代正要到来。个体传播的兴起, 是中国实现平稳转型的历史机遇。
当代中国,“在浮躁中前进”。消极而言,互联网像大众传媒的专栏文 章一样,裹挟无数泡沫,浇灭了智者嘴上的烟斗;积极而言,后现彳《的价 值观挟传媒科技之力正在瓦解前现代的铜塘铁壁。比如歌手自己刻录 卖、学生拍!^电影在网上发行以及个人博客的兴起……个体的崛起打破 了文化上的垄断,从此告别崔健、張艺谋等“文化代言人”。中国正在走 向多元化,主流文化流行于民间,它们不会被几打子精英简单地代表,也 不会因为某个楮英的“堕落”而背上黑锅。我在巴黎大街上经常能看到章 子怡的脸,我觉得她亲切,若有人说中国文艺将在她身上复兴,就有点太 扯脸蛋了;同样,说她丢中国人的脸蛋,自然也是扯淡。一个理想的社会 应诙是这样,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经营自己,01丫 自已的人生,0汀自己的文化,甚至制造流行与时尚。胡适曾说,每个人 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今天,每个人自己的文化,也就是 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的转变,将更多地决定于这些文化的消长。如果民 众都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正视自己的欲念,表达自己的主张,假以时日, 转型定将水到渠成。所谓民主,说到底就是自作主张、讨价还价。市场经 济,也是对民主生活的一种训练。人们有权01丫自己的经济、文化与生活, 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基础。
自由即秩序,宽容即自由。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出现“汉服青年”是件 令人愉快的事情。与其说有人在搞复古,不如说这是中国文化走向多元化 的一个注脚。当你在巴黎大街上看到一些裹着被单式衣服的黑人妇女,最 初可能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但久而久之,你会从中领略到一种国际情怀、一种宽容、一种城市文明的温暖。服饰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述, 文明的富庶,来自文化多样性,得益于彼此宽容。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意大利战争,结 果功败垂成,当了俘虏;二是积极向当时巳经气象万千的意大利学习,因 此成为法国文艺复兴之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学习他者的文明远比征服 它更重要。对内对外,有兼收并蓄的宽怀雅量,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前提。
民族主义,转型时期的乡愁
问:如何看中国的民族主义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答:现代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在中展的形成是很晚近的事。尽管中国 历史上曾经有义和团运动,但是整体而论,今曰中国并不适合极端民族主 义生长。
首先,从传统上讲,中国文化具有天下主义传统,没有可供民族主义 走向极端的哲学支撑或思想来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四海” “宇 内”等都不具备“民族国家”的概念。举例说战国和三国时期的混战,大 家要争夺的是“天下",而不只是为了统一民族国家。此外,中国也没有 发育出那种排他性的宗教,中国文化极其包容。
应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这个“四海之内皆家国”的天下传统。 今日中国思想界在这方面也有着足够的清醒,大家努力做的是公民教育。 当极端民族主义抬头,许多人会起来积极反对。
其次,从一个大的时势上讲,中国现在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走向开放的 社会,和平发展是现在的主流。即使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有“复仇心理”, 但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他们也未必真的可以抛弃现有的、通过努力渐 渐取得的有质量的生活。历史也证明,小家不幸福,#也幸福不到哪儿去。我曾经打了个比方,国家是个珠宝盒,其价值是次于作为珠宝的国民 的价值的。我们常讲中国民智已开或渐开,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了自身的价值。
要强调的是,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意识形态真空,从官方拜 祭黄帝陵开始,政府希望通过民族意识凝聚民心。但是,我相信这种凝聚 ;^种内敛式的民族主义,而不是扩张型的民族主义。换言之,中国人广 泛认同的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而非具有进攻性的政治民族主义。从中国 现在执行的外交政策和危机应对来看,政府已经意识到极端民族主义的危 险性。迎合极端民族主义不但不会增加政府的合法性,相反可能会使其引 火烧身。所以,在2005年爆发的反日游行时,像吴建民那样有开放思维 的外交官会在高校举行滇讲,安抚举生,平息众怒。
我不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辦卜界担心的那样危险,极螨的民族主义者 有,但不会成什么气候。举例说"网络民族主义”,不过是中国人活得太 压抑的一种表现,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的政治话题可谈,于是让民族主义 和“反美”捡了便宜。这是一种口水民族主义,[种释放情绪的民族主义, 是一种“休闲民族主义?中国人卜严内,筠和下西洋,连下半截都没带, 哪有什么侵略性?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其身上是具有某种信仰成分的。然 而,你若是去问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有多少人坚持民族主义立场’ 恐怕他们连你的这个问题都懒得关心。
目前中国人心涣散,一盘散沙,更需要这种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 让民族主义具有某种人道主义的特征。如我在《米哈胃上的眼泪》一文 中所写的巴黎;“一个弥澳书香的民族,爱它的祖先,用他们光荣的名字 温暖一座城市;爱它的子孙,为他们呵护过去与现在的一切人与物;爱他 们自己,做一个幸福的人,甘于辛勤、奋斗一生,最后可以温暖地死去。”
民族主义本身并不危险’真正的危险是政治与信息-&括商业一的不透明,它可能操缴民族主义,最后也可能被民族主义操纵,水涨船高, 骑虎难下。增加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政治的一^15,但过于纖民族主义, 在特定的时期,也可能会因民族主义失控,造成“引狼人室"的乱局。
海德格尔讲,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英人伯林笔下,文化民族主义是 一种天然生成的,也是最不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人需要自由,也需要 群体询厲感。若没有可归属的群体,人会党得无依无靠,会觉得不幸福快乐。 所以,我希望民族主义只是一种乡愁,只是一种像乡愁一样高贵的痛苦。
从文化情感上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民族主义者。当我们尊重其 他民族的民族情感时,我们便有了一种世界主义的情怀,一种对“地球 是全人类家园”的怀乡之情。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同时也应该是个 世界主义者,他要有开阔的心胸去接纳外部世界的美好。文明的成长如 同一个人的成长,它得益于自由交流。转型时期,是满地乡愁的时期。 它有《告别列宁》和《地下》里的彷徨与央落,更有对未来幸福自由生 活的无限期许。
愤青也有理性
问:如何理解愤青?
答:愤青现在已经被标签化,道德化,这并不利于我们分析社会问题。 在我看来,愤青作为一股力量,本身是无所谓好坏。它是把双刃剑,既可 能有利于一个国家,也可能遗祸于一个国家。我们不能简单地在理性与愤 怒之间画上等号或不等号。一方面,愤怒未必有理;另一方面,愤怒 必然意味着理性丧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讲,“心有理性忽略之理性”,这 里讲的心,同样包括愤怒。就像我们对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报之以同情,因 为他的不幸流下感伤的泪水,这是不需要任何理性箅计的,皆人性使然。
所有人类理性都是以人为前提,即是说建立在人的自觉上,由此我们说在 理性与愤怒之间有一座可以互相抵达的桥粱。今日中国人心离散,犬儒流 行,有愤怒青年在,未必是件坏事。凡髙也曾经讲过一句话:“一个人不 要让灵魂之火熄灭,但也不能让它烧出来。”在此,我们不妨把“灵魂之火” 理解为某种愤怒,把“不要让灵魂之火熄灭”理解为不断地为自己的生命 提供给养,避免活于麻木;同样我把“不能让它烧出来”,视之为一种理性。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最好的前途或状态就是愤怒与理
4
性能互相救济。
问:你曾经写过一篇关子王直墓的评论,批评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 在网上引起一些争论。
答:关于我写在《南方都市报》上的《汉奸也是人民的儿子》,我想 立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该评论被搜狐网转载后,一天内有了大概 五百条回复,其中有四百条给我贴上了 “汉奸"的标签。一位法国外交官 朋友看到后,甚至告诫我从此谨言慎行,小心卷人中国正在上升的极端民 族主义浪潮。首先我要说,一个独立思想者被读者谈骂并非全然是坏事。 积极生活与积极思考是同样重要的。如果你能积极处之,这些谩骂不过是 表明了你的文章找到了真正需要阅读它的人。即使你不是出于说服的目的, 至少你会相信,当这些“认死理”的人了解到一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这 对他们思考世界或中国时可能是有益的。他们不会立即改变“先入为主” 的观点,但是也许能够“后入为辅”。
谈到王直,我的观点是,没有谁生来就是做汉奸的坯子。既然“时势 造赫",自然也会“时势造汉奸”。臓时势,就是一个时代的艇。从 这个角度上说,今日中国人更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的文化与时代本身,而不 是停留于指责某人是“汉奸”,实际上也是在为众人开脱。如雨果评论法 国大革命一样,“真正的革命观点是不指控任何人。谁都不是无辜者,谁都没有罪。”事实上,从时代命运或社会的角度来说,王直这位被追认的“汉 奸”亦不过是弱者。
至于为什么许多人^你,那不是我要考虑的。值得一提的是,传播 学有个“沉默的螵旋”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 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 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 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否则,为什么同一篇文 章在不同的论坛得到的反馈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在门户网站里是一个十恶 不赦的“卖国賊”,而在天涯、凯迪等论鄉成了 “国家的栋梁” ? 问:你认为现在还有什么在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 答:中国已翻过了 “奖状治国”的时代。关于这一点,还是要从“谁 投资、谁受益”这个实用的角度来分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 受到了海内外学界以及各国政府持续的关注。九十年代的“说不热”,不 过是一次关于民族主义萤销的成功案例。同样,现在像《环球时报》等报 纸关于民族主义的暧昧态度,我宁愿把它看做是该报关于民族主义的市场 营销。㈣媒体真正关注的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而是极端利润主义,是发 “未来的国难财”。所以,我讲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如杲有的话〕的一个 重要特征是“休闲民族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齐头并进,水涨船高。 我之所以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持怀疑态度,还因为中国并没有一个关乎 民族主义的“统一纲领”。比如说,中讓指向美国的‘‘民族主义”偏重官 方色彩,目的是要保住中国政治的本土特色,然而事实上,从历史上讲, 中美之间并没有什么难以化解的深仇大恨,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 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受惠于美国;而对日本的“民族主义”则偏重民间。由 于曰本侵华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中国两党争相放弃索赔的历史玩笑,战后 几十年’这种仇日情绪被简化为“中国要复仇”,但这是一种“复仇主义”,而不能简单归类为极端的、排外的、扩张型的民族主义。如果说民族主义 仍以民族利益为最高指引,那么“复仇主义”所追求的则是一种情绪上的 宣泄与满足,它可能包括一毁俱毁、玉石俱焚。这种复仇与人们追求的幸 福与自由并无关系,甚至完全背道而驰。
如何看待“左’’派毛主义者?
问:为什么“左”派毛泽东主义者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发展那么失望? 答:一方面是社会本身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而另一部分人变相被国家抛弃;当权力寻租的现象越来越狼镢;当 贫富分化的事实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中国发展的失望是整体性的。只要不 无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公正,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会表 现出某种失望的情绪。
但是,自由派或者右派与“左”派毛主义者不同的是,前者不仅看到 了这种不公平,同时看到了社会整体性的进步,即从过去的极权体制中走 出来后,从级向来看,每个人的权利实际上都比过去扩大了,社会也更加 多元开放了。至于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改革不 彻底的结果,如政治体制改革未真正启动,人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政议 政权,而这也是今天权力与资本勾结、不受约柬的原因^这一切,本应在 改革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回到未改革之初。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 政治与社会实际上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一个国家,若不能给民众带来幸 福,这个国家之成立,实际上失去了某种正当性,在理论上已经接近玻产。 相较右派或者自由派而言,“左”派无视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这多少有些口是心雜。一方面,从个人来说,他们尽得现在社会开放多元 的好处;另一方面又站在社会的角度,否定这种好处。当然,我并不否认毛时代也有些好东西,比如当时的社会相对公平;但是从逻辑上讲,不能 拿现在最坏的东西和那个时代最好的东西相比来证明那个时代比现在好。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种比较不是心灵有问题,就是头脑有问题。 问:为什么他们党得那么被边缘化、被孤立? 答:在表达方面,极“左”派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表达的平台, 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媒体的市场化。中国传媒现在处于半自由与半封闭之间。 一方面它们要迎合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政府的管制。最后的结果 就是,在政府与市场之简找一个平衡点。如果像过去一样完全听任政府而 无所作为,媒体就只有死路一条,这就决定了媒体必须向民惫市场提供合 格的产品。而今日中国,最真实的民意是希望能够走向政治民主化,经济 市场化和社会公民化。
另一方面,一个不是靠大选产生的政权’必须不断通过政绩来重述其 合法性。几十年来的经济成长使改革开放&经是中国政府合法性的一个来 源,在此意义上,政府自然也不希望极左泥来干扰改革或者彻底否定改革。 因为这种否定,不但会阻抜新的政绩的实现,而且可以被理解为挖政府合 法性的墙脚。
至于社会层面,虽然大家也在呼吁公正,甚至说“想念毛主席”,但 是这种想念严格说并不真实。其一1民众想念毛主席是一种功利主义的, 而非价值论或者观念上的。如果现在的社会足够公正,毛主席这个符号就 会被忘掉。或者说,毛主席对于民众来说I只是证明现在某种不好的牌, 伹它并不足以自证毛时代好。其二,对于毛犯下的错误乃至罪过,许多真 相是被遮蔽的,如果民众对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种“想念毛主席”的 情感也会大大减弱。这也决定了毛主义者将失去群众基础。 问:为什么左派毛泽东思想能够吸引中国的年轻人? 答:由于对真实的历史缺乏了解,很多年轻人对现实失去了判断能力。
长斯以来,中国重意识形态化政治教育,而轻公民教育,许多年轻人对社 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其实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人 的。从这方面说,与其用观点劝说年轻人,不如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史实。
另一方面,年轻人被吸引,也表明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渴望对未来 有所担当。同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来如果有所作为,就必定要把中国 引向一个封闭的中国。
问:崇尚毛的人,为什么能够忽视毛发起的“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 对老百姓的伤害?
答:为了推崇而推崇,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有意的忽视和断章取义,表明他们对世界的理解缺乏足够的客现与真 诚,表明毛主义者只是将毛当做一个反对现实的工具,而非一种可以溯古 的价值。
问:“左派”曰益活跃的运动对中圉政府危险吗?它能够改变政治吗? 答:目前中国“左派”和“右派”政治还没有形成和西方政治生活中 的共同底线,比如在民主与自由方面没有达成共识。当然,在有些方面也 有共识,比如官民对立。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未解决的问题还是 上下关系,是官民关系,而不是公民社会层面的左右关系。只有从臣民社 会走向公民社会,只有权力不再髙髙在上,只有官员不再是公民的监护人、 父母官,只有当社会可以公幵地、受法律保护地表示自己的反对,中国社 会才能说是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宋朝的时候政治宽松,朝廷议政多少有 点两党制的意思,但所有朝臣都不过是给帝王人家打工,都是皇家的打工 仔,说停薪就停薪了,说解雇就解雇了。如果再考虑到可能被抄家,被杀 头,实无异于当奴隶。
整体而言,中国政府面临的危险不是左右派的社会运动,而是来自政 府是否能够跟上社会求变的思潮与步伐。中国不可能0到左派要求的时代,也不可能完全按着某些当权者的意愿滞步不前。未来会怎样,取决于各种 力量的懒。
爱国首先是个自由问邇
问:中国青年应该如何爱国?
答:相较以前,中国的确在进步。以前爱国是无条件的,而现在无论 爱国还是不爱国,怎样爱国,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为问题。而且, 曾经无人质疑的髙尚情感,在很多场合,比如网络之上,如今已经沦为一 种“脏话”。
如果我们站在三十年来社会成长的角度来加以审视,不难发现,这种 “精神分裂”暗含着一种自省,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走出旧有的“国 家至上”的价值体系,开始重新审视一个现代国家的价值内涵以及国民应 该就此秉持一种怎样的情感,并认同:从个人权益来看,爱国首先是个自 由问题。
问:抵制家乐福运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法国青年会有如此强烈的 民族主义情绪和国家认同感吗?
答:法国也有愤青,不过从整体上看,法国的世界公民化程度很深, 同时社会表达也很充分,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可以反对,别 人可以反对你的反对。而且,别人不会因为你不反对,便说你不爱国。就 像1968年的“五月革命”,在这场运动中,法国社会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理 性。当有人不仅嫌走了铺路石,而且连根拔起了拉丁区本来就为数不多的 树木,并开始焚毁居民的汽车时,市民终于忍无可忍。很快,媒体对学生 的同情声浪明显减弱。社会有自我纠正的过程。当现点可以平衡运动,社 会就不易走向极端了。
代如何“变话”
问:你提出,“俯卧撑”的流行表明网民开始关注公共事务了。这种 起哄式、带有戏谑意咪的网络语言能真正传达网民诉求吗?
答:不是开始吧,应该说网民一直是关注公共事务的,过去很多公共 事件也是网民推动的,从孙志刚、非典、“黑砖窑”到“周老虎案”…… 只是现在大家又找到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类似“做俯卧撑”这样的词语 “公开地窃窃私语”。这不是简单的起哄,我更愿惫将其理解为一种日常的、 磨碎了激烈的“起议”,一种特别的、夹杂着嘲笑的反抗。
当然,由于不能尽情、尽理地表达,从传达民意的角度来说,这种“马 戏式”的表达是打了折的。但我不觉得无聊,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新意义的 "新活"。奥威尔在《1984》里面谈到用一种“新话”替代旧的话语以便让 民众忘记过去,而现在流行于网络上的“新话“,恰恰是社会收复思考能 力的一种尝试,其所见诬的是中国社会的成长。如果承认话语是观念的载 体,就知道今日“新话”的出现是件根有希望的事情。今日的“新话”代 替过去的“新话”,我说这^^^江山代有“新话”出,时代后浪推前浪。 至于表达不畅,中国过去几十年官方话语对社会^^侵蚀得很厉害, 现在实际上是民间或者社会^开始复苏了,社会在创造新的语言。当人 们回归生活的经验与常识,必然会重新拾起甚至创造适合或者属于自己的 说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听话”。所以,如今社会层面不仅有大众话语、 知识分子群体话语,还有代后、九〇后的年轻人话语。互联网话语 更是千奇百怪,且不说“拍砖” “灌水” “顶”早已流行,更有“火星文” 横空出世。比如“31?得0^”,这小段火星文字一般人恐怕是看不僅了, 译成正常汉语就是“感谢得五体投地”。大凡追求思维乐趣的人,看到孩
子们这种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如果这点小仓]造都要去封杀,语 言生活谈倚趣味?
这里有个关键词一“变话”。看中国的变化,其实是可以从“变话” 中看到的。我理解的“变话”,就是话语体系的变化。过去只有官方的话 语体系,现在是官方话语体系和民间(或者说社会〕话语体系并存。
与此同时,这种“变话”还表现在,除了创造“新词",同时也创造“新 义"。比如在“公家至上”的过去,“钉子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但是,随着国民物权观念的萌发与成长,如今“钉子户”在某种程度上已 经成为捍卫民权的一种象征,网上甚至还出现了 “钉子户引导人民”的“?8 版油画”。
问:比起知识分子话语体系,网络话语的影响是否同样有力?如“俯 卧攆”式调侃。
答:网络话语影响不小。“俯卧撑”在网上刚开始流行,南京的中央―种表达意见的方式。对于中国公共空间的成长来说,我更倾向于将这 种“俯卧撑”表达看做一种增量。如果我是“非俯卧撑”表达者,我会继 续我原来的表达方式,“来做三个俯臣播”更不会强制我减少自己的表达。 简单说,“俯卧撑”只是增加了一种社会批评的形式。
个人与国家
问:请分别回答下面四个问題: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国家为你做了什 么?你还能为国家做什么?国家还能为你做什么?
答:其一,我对国家的最大贡献,不是少年时勤学苦读走出了闭塞偏 远的山村,给了自已一个相对宽阔的前途;不是大学毕业后拿了几倍于父 母的薪水,可以作为家族的“临时政府”或“小政府”为他们提供教育、 医疗、社保等福利却从不向他们征税;不是在巴黎留学时让外国朋友看到 我来自东方,;&^意气风发、彬彬有礼的好青年;也不是和平常人一样相 亲相爱、生儿育女,谱写诗欹、赞美胡适,热爱学生、创造雕塑……而是 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自由的趣味与独立的人格。
其二,污蔑不是一个好品性,我决定在自己还没有一个好记性之前, 拒绝回答类似间题。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倘使我的生命中还有些美好的记 忆,那绝不是因为国家对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国家对我没做什么。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