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左手参禅 右手修佛》作者:龙染

_3 龙柒(现代)
一位颇有智慧的禅师,谆谆告诫前来抱怨的弟子们:“在平日的修行中,当你遭遇困境或心烦意乱的时候,请去登高远望或眺望大海吧!”
从禅师的话语中,弟子们深深受到了启发,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位弟子向禅师说道:“师傅,在平日的生活中,我总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肯定,更多的自由。然而,当我登高远望的时候,极目远眺,视野宽广,但不知为什么,平日的那种欲望却不怎么强烈了……”
另外一个弟子说道:“说句心里话,每当面对苍茫的大海,放眼望去,一望无际,刹那间便会顿生平静无缺之感。师傅,为什么会这样呢?”
禅师心平气和地说道:“这是由于心境不同,心是一个尤为矛盾的东西:最大的东西是心,最小的东西也是心;最公的东西是心,最私的东西也是心;最好的东西是心,最坏的东西也是心;最明亮的东西是心,最黑暗的东西也是心;最快乐的东西是心,最痛苦的东西也是心;最甜蜜的东西是心,最酸涩的东西也是心;爱是这颗心,恨也是这颗心;助人的是这颗心,损人的也是这颗心……”他舒了口气,接着说道:“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缺少解心而不能了解人生的真正目的。然而,在登高望远或放眼大海的时候,大心、公心、好心、明心、乐心、甜心、爱心乃至助人心将会纷纷呈现出来,致使那些小心、私心、坏心、暗心、苦心、涩心等种种不正常的心无缘伸展,无处躲藏。”
登高望远是一种开阔的心境,“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海茫茫去不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在登高的过程中,才能磨掉浮躁,直抵人生的本质;只有在望远的过程中,才能忘记烦恼,进入博大的世界。
在登高望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山河大地将皆系于心。在不断的生活中,如果能够保有登高望远的心境,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广阔无比。
登高望远,宠辱不惊
当你经过一番辛苦的攀登,气喘吁吁、心旷神怡地立在高处向远处眺望时,猛然间将会惊奇地发现:只有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景象。天是瓦蓝瓦蓝的,草是青绿青绿的,空气是异常清新的。天朗气清、山风阵阵……刹那间,一切浮躁、一切烦恼都将会烟消云散。
一个人在某个岗位或在某种情形下呆的时间长了,不可避免地会有些“近视”,甚至时常为一些功名利禄而相互争逐,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怀。而当你一旦走出这座无形的围城并登高望远,就会惊叹世界是如此博大,自己的追逐又是那样渺小。那些曾被自己苦苦相争的东西,竟然只是不足为道的身外之物,犹如过眼云烟一般,根本不值得一提,甚至不值得为此争得“头破血流”。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论其位于高层还是身在低层,不论其处于顺境还是居于逆境,都要始终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位于高层,不忘乎所以;身在低层,不怨天尤人;处于顺境,不盲目乐观;居于逆境,不妄自菲薄。只有保持一种开阔的心境,才能使生活得以充实而满足。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在登高望远中得以诠释:身居高颠,既能体味到“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又能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恐惧;向远眺望,既能品味到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又能感悟到“成功时不必惊喜,遇挫时不必惊慌”……总而言之,只有登高望远,才能赋予你一种宠辱不惊的心境。
读禅悟人生
只有持有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才能感知大山是如此宁静,白云是如此娇丽,苍翠是如此清甜;只有持有登高望远的心境,才能亲见“一览众山小”的雄奇,领略“起舞弄清影”的畏惧;只有持有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才能感知生命的高度是一个永恒的变量,而快乐则是赋予跋涉过程的函数。
6.一路听鸟语闻花香
禅的智慧:每个人都需要一份好心情,它是生命赋予其独特的本能。任何人均不会为了凄苦、阴郁而降生于这个世界上。
对于不计其数的人们而言,活一辈子并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人生苦短,与其使自己幽怨一生而辜负此般大好年华,还不如开开心心地生活。站在人生的舞台上,你的真实表演并非仅仅只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掌声,而是为了使自己拥有源自心灵深处的快乐。
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平凡但不平庸;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自尊但不自负,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不断为自己喝彩。
听鸟语,闻花香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只漂亮的鸟儿站在来回摆动的枝头上悠然地放声歌唱。如此一来,树林里便到处回荡着它的甜美歌声。一只田鼠正“不停蹄”地在树底掘洞,它从草皮底伸出自己的鼻子,并大声喝道:“鸟儿,请闭上你的嘴巴,为何要发出如此可怕的声音呢?”怡然自得歌唱的鸟儿回答道:“噢,亲爱的先生,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歌唱。你看,春天是多么美好,阳光是多么灿烂,世界是多么可爱,我的心中充满着甜蜜的歌儿,难以抑制……”
“是吗?”田鼠睁大眼睛,疑惑不解地问道,“这个世界美丽可爱吗?你简直是胡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均是毫无意义的。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对周围的一切了如指掌。一直以来,我不停地从各个方向进行挖掘,但最终却仅发现两种东西:一种是草根,另一种是蚯蚓,再也没有发现其它东西,真的,没有发现任何值得珍爱的东西。”快活的鸟儿反驳道:“亲爱的田鼠先生,你从草皮底下爬上来看看吧,看一下森林,看一下阳光,张望一下美丽可爱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倘若这样,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流泪。朋友,上来吧,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
事实上,快乐的鸟儿与困惑的田鼠代表着人生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主义态度与悲观主义态度。尽管世界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邪恶的东西,但我们仍应听鸟语闻花香,相信它存在着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幸福。
一路听鸟语,闻花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情。拥有好的心情,既不需要选择天时,又不需要选择地利,而是无处不在,关键看其是否愿意发现。同样行走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些人死盯目的地,既苦又累;而有些人却注重过程,涉泉河跛丘岗,瞻冷雨怀秉烛。虽然景色无异,但却由于不同的心情而酿就不同的结果。
拥有美丽的心境
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寺庙的小徒弟在提到禅师对他的指点时,曾这样说道:“当师兄牢骚满腹的时候,师父就会把我叫到跟前,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小徒弟,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富人还是穷人,每次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们都会酣然入梦,但却一睡不起。对于与世永诀的人而言,温柔乡中不觉暖和的被窝已成为其冰冷的灵柩,羊毛毯已成为其裹尸布,他们再也不能为糟糕的天气或倔强的驴子而抱怨了。不论何时,均应记住:牢骚太盛防肠断,对任何事均不要在意,若要改变它们,就要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千万不可抱怨唠叨……’”
禅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我们:满腹唠叨不仅容易使人颓废,还易导致危险。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一切,就应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
朱德元帅诗云:“开心常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驱散萦绕心头的乌云;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拥有美丽的心境。
读禅悟人生
若要做到一路听鸟语闻花香,就要平静、平淡和甘于平凡。平静地对待精彩的世界;平淡地看待荣辱得失,不要使过眼云烟的名利占据纯净的心灵;以平凡的心态不断努力,从而拥有不平凡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种快乐的人生。
第七章拥抱和谐,将宽容感恩进行到底
学禅让人成熟,学禅让人懂爱,爱他人、爱自己、爱世界,宽容感恩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挚真挚爱。幸福的生活由幸福的生命创造,生命的幸福创造幸福的人生。禅是一种博大,禅是一种宽容,禅是一种感恩,禅既让你提升涵养,又让你培养度量。
1.拓开心量,包容别人
禅的智慧:只有帮助别人,别人才能帮助你;只有包容别人,别人才能包容你。
老子曾经说过:“有容乃大——心量广大,无所不容。”只有具备这种胸怀,才能被称之为“大人”,然而,他们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之大的心量呢?主要源于其能够拓开心量,包容别人。
拥有一颗包容之心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诸多臣子前来喝酒吃饭,宴席之间美酒佳肴,歌舞曼妙,烛光摇曳,与此同时,楚王还吩咐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与麦姬轮流向各位臣子敬酒。
猛然间,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席间漆黑一片,一位官员趁机揩油,不自量力地摸了一下许姬的芊芊玉手。许姬立刻甩手,扯下他的帽带,匆匆忙忙地回到座位上并对楚王悄声说道:“刚才有人乘机对我加以调戏,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命令手下点起蜡烛,看一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调戏我了……”
听了许姬的话语,楚王并没有慌忙令手下点燃蜡烛,而是若无其事地对各位臣子说道:“今天晚上,我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摘掉,痛痛快快地畅饮一场……”
由于众人皆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究竟是谁的帽子带断了。直到后来,楚王攻打赵国,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军士,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至郑国的首都,而此人正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位官员。他激动万分地对楚王说道:“当年正是由于楚王想方设法包容他,才使其在众人面前保全面子,自此以后,他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绝大多数境遇下,我们均需拓开心量,包容别人。包容不仅是赋予别人一定的机会,也是为自己创造一定的机遇。有些时候,为下属保全尊严,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当今世界,人物各异,好坏并存,我们何必念叨世风日下、世态炎凉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万事万物均有其不足的一面,倘若我们能够拥有一颗火热的包容之心,就能觉察到它的另外一面;倘若我们能够包容他人,就能品味到别有风味的人生。
拓开心量,包容过失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襄王被杀。襄王有两个兄弟,一个名为公子纠,当时曾在鲁国;一个名为公子小白,当时曾在莒国。在他们两人身边,各有一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名为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名为鲍叔牙。当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争先恐后地奔向齐国篡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途中,管仲早已派好人马对其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向小白对准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一动不动。
管仲原以为公子小白已被自己刺死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公子小白却是炸死。等到公子纠与师傅管仲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公子小白与其师傅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国都临淄,理所当然,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便命令手下杀害公子纠,并将管仲送往齐国治罪。当管仲被关在囚车中被送至齐国的路上,鲍叔牙急忙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齐桓公异常气愤地说道:“管仲竟然用箭射我,置我于死地,我还能重用他吗?”鲍叔牙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曾在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之所以用箭射您,也是出于对公子纠的忠心耿耿。论本领,他位于我之上。主公若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一个颇有用途的人。”齐桓公也是一个极度包容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语,不但没有定管仲的罪,反而任命他为相,让其管理国政。
就这样,管仲不仅帮助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还助其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变得日益富强。
如果一个家族不能包容另一个家族,这两个家族就会发生械斗;与之相同,如果一个官员不能包容另一个官员,这两个官员就会发生战争。在上述故事中,正是由于公子小白拓开心量,包容管仲,才使其被加以重用,使齐国由此富强。
包容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同样是一辈子,与其在不尽的愤恨与埋怨中挣扎而过,还不如在理解与包容的幸福中沐浴而过。只有拓开心量,才能包容他人的过失;只有包容他人的错误,才能消除不必要的隔阂。;
读禅悟人生
拓开心量是一种境界,它既是一份坦荡,又是一种气概;包容他人是一种美德,它既能使其人格得以升华,又能使其心灵得以净化……只有拓开心量,才能包容他人之举;只有包容他人,才能拥有坦然的人生。
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禅的智慧:一面之缘结深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向人们阐述出这样一个禅机:“如果帮助别人,做了好事,就不要时刻念叨,而应把它忘掉;如果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永不忘怀,懂得知恩图报。”这句贤文旨在启示人们施恩不图回报,意在引导人们心中长存感恩之心。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
施恩无求积大德
在幼小的时候,韩信生活极其贫穷,经常吃不上饭,因此看起来总是面黄肌瘦,甚为可怜。他经常在淮阳城下的小河边钓鱼,与此同时,很多妇女在那里洗衣服。
一天,一位洗衣妇看着面黄肌瘦的韩信,十分同情,便主动把自己带来的饭食分出一多半给韩信吃。一餐又一餐,就这样,韩信一连吃了十几天充满恩情的饭食,且天天如此。他觉得恩重如山,既感动又感激,于是,便对那位洗衣妇说道:“将来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报答你。”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那位洗衣的妇女却以很平淡的口吻回答道:“男子汉大丈夫,本应自食其力,但我是看到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如果看到别人挨饿,我也会这样做的。因此,我并不渴望你的丝毫回报。”
事隔多年之后,洗衣妇自己也不知道已施舍过多少饭食,早忘记了此等区区小事。然而,韩信却一直把她的恩德牢记在心。等他功名成就回到故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方设法寻找到当年的那位洗衣妇且以重金酬谢。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这样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水造福万物,滋润大地,既不争高低,又不求回报,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施恩而不求回报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倘若每一个施恩者均能达到这种思想境界,遇人有难,慷慨解囊;见人罹困,伸出援手;事后不论受助者是否拥有回报之举,都能心安理得,无怨无悔。久而久之,便能广积众德,受益匪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大智大勇之人才能真正悟透“无求而自得”的内涵。对于人们来说,倘若能够施惠而不求回报,那么,其就会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朱夫子家训中曾有“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的佳句,至今读起来仍是琅琅上口。如果能够坚守“施恩而不求回报,受人恩惠而终生不忘”的原则,就能积大德于世间。
常存感恩之心
罗斯福总统家中有一次被小偷“光临”,许多贵重的东西都被盗走,朋友们得知这件事情后都纷纷向他写信安慰。不过,罗斯福却并没有怨天尤人,还说道:“我得感谢上帝,幸庆小偷只是偷了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性命;况且他偷的也只是部分,并非全部。最关键的是,成为小偷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的回答想必会令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一件不幸的事情,从他嘴里说出来居然成为一件幸运的事情,还找到了三条感恩的理由。可以说,他将感恩的美丽演绎地淋漓尽致了。
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而去做好事,那么,在其做好事之前,就会有所犹豫,有所选择;在施于别人恩惠之后,如果得不到回报,就会由此产生怨气;如果由于做善事而得到报答,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然而,倘若每做一件好事,均渴望着相应的回报,那么,其本质就是不正确的。因此,若要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就要毫不犹豫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无力相报的人们。
在不断的生活中,面对施恩于自己的人,我们应该常存感恩之心。譬如:当我们有幸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时,就应感谢父母赋予其珍贵的生命;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清洁的环境时,就应感谢那些任劳任怨的保洁工作者;当我们喜迁新居时,就应感谢那些辛勤工作的建筑工人;当我们日常就餐时,就应感谢汗流浃背的农民兄弟;当我们外出旅游时,就应感谢不辞辛苦的司机叔叔;当我们品读一本好书时,就应感谢作者的非凡创造……感恩,既是人性善良的反映,又是一种生活态度;既是一种崇高品德,又是一片肺腑之言。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常怀感恩之情,其实也就是为自己积功立德。只有深知“滴水之恩”,才能“涌泉相报”;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把握感恩的真谛;只有确立感恩的心境,才能掌握人生的大智慧。
读禅悟人生
做人一定要懂得付出,既要无念施惠,又要莫忘受恩。对于懂得感恩的人而言,他们能够时常存有感恩之心,经常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既能对自己的所得深感满足,而不过多地挑剔,又能对自己的所失处之泰然,而不过多地失落。对于自己的施恩,总会感到理所应当,而非认为其吃了大亏。因此,常存感恩之心,于人于己,均是大有裨益的。
3.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尽情生活
禅的智慧:感恩,乃生活之大智慧。
一个懂得感恩的智慧之人,既不会为自己的所失而斤斤计较,又不会为自己的私欲而一味索取。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尽情地生活。
只有感恩,才能尽享生活
曾有一位名为怀海的禅师,与朋友们结伴出游,在路过海边时,由于与朋友话不投机而被朋友狠狠地甩了一巴掌,禅师较为气愤地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怀海被某某打。”当经过原始森林的时候,怀海禅师遇到风险,被朋友所救,于是,他便在岩石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怀海被某某救。”朋友颇感奇怪地向其问道:“为什么你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写字呢?”禅师漫不经心地答道:“巴掌之痛犹如海水冲淡沙滩上的字,悄然而逝;相助之恩却犹如石头上的字,永远铭记。”
当你记恨别人的同时,受伤者却是自己。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在陷入困境之时拥有贵人相助;只有懂得知恩图报,才能使生活还其微笑。
如果你怀有感恩意识,就能尽情地享受生活;如果你懂得感恩,就能发现人生处处充满着成功的机遇。不计其数成功的人士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是将感恩意识放在首位。富兰克林将自己的成功归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使自己谦虚谨慎,以至于戒骄戒躁;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在成为世界巨富以后,不忘自己富裕的根本,曾多次大幅度提升工人的工资,并最大限度地改善员工的待遇,使一批又一批的员工脱贫,从而使他们忠于自己的事业,为己企业的高效益增砖添瓦。
感恩,既是不可泯灭的良知,又是健全人格的体现。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关爱他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平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尽享生活。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
在一次航行中,一艘轮船不小心出现了意外事故。眼看着正在行驶的船只即将沉没,而救生艇上却再也挤不下多余的乘客。为了祈求一线生机,不论是否会游泳,人们均匆匆忙忙地跳海逃生。
在人人力求自保的情况下,却有一个人不顾生命安危,在大海中不时地游来游去,想方设法救起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他来来回回共救起二十多个人,最终却由于体力不支而昏倒在岸边,且双腿由于过度劳累而严重抽筋,后来救起的人们急忙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急救。当他清醒后,得知还有诸多人罹难的消息,刹那间他不禁潸然泪下,遗憾自己没有多余的力气,否则,或许还能多救几个人。
经过长时间的休养,虽然他终于恢复了体力,但其双腿却由于严重受损而发黑坏死。在无可奈何之下,他只有接受截肢的手术。
几年过后,当他人与其谈起那次经历时,一个朋友向其问道:“在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中,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呢?”他语重心长地回答道:“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被我救起的二十几个人之中,居然没有一个前来向我说声谢谢。”
俗话说:“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感恩。譬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呵护,朋友的扶持,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在得到别人的“恩”后却淡然视之。对于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来说,他们只会把别人的给予视为一种理所当然,而一味儿索取,却不能有所给予。他们不仅自私自利,还会由此而失去生活乐趣,体验不到互相给予的快乐,不仅无法融入社会,还会使其生存由此而深受威胁,以至于产生极端心理,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只有学会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尊重每一份极其平凡的劳动;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在平日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多一份源自心灵深处的满足与快乐……当今社会,在这个分工日益具体的巨大链条上,每个人均有自己的责任,均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人付出着。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进而善待苦痛;只有深知感恩,才能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
读禅悟人生
感谢斥责你的人,是其助长了你的智慧;感谢绊倒你的人,是其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遗弃你的人,是其教导你自立自强;感谢鞭打你的人,是其清除了你的障碍;感谢欺骗你的人,是其增进了你的见识;感谢伤害你的人,是其磨练了你的心志……总而言之,只有学会感恩,才能较好地生活。
4.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禅的智慧:宽容既是一种博大深邃的胸怀,又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既是一种社交艺术,又是一种人格涵养。
自古以来,中国便以宽容作为美德,故有“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形象说法。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具有主动“让道”的精神。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时常会由于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一,个人兴趣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应思索一下“航海中有一条规律可循——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
只有尊重他人的意见,才能寻找共同立场;只有主动“让道”,才能避免争先恐后地“抢道”;只有礼让三分,宽容待人,才能于人于己均有利……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一不是以大度为怀;与之相反,片言只语、耿耿于怀的人,无一能够成就大事业。因此,我们应做到豁达大度,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
像“蚌”一样宽容逆境
当沙子进入蚌壳之内的时候,蚌就会感到十分不舒服。然而,它又无力将沙子吐露出去。对于此时的蚌来说,它只有两个不同的选择:一是永无休止地进行抱怨,使自己随之痛苦起来;另一个是想方设法把这粒沙子同化,使其与自己和睦相处。于是,蚌便开始把自己的精力与营养分一部分以把沙子包围起来。
当沙子裹上它的外衣时,蚌就会把它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非异物。沙子“吸收”蚌的成分越多,蚌就越能把它当作身体的一部分,越能心平气和地与其相处。
事实上,蚌是一种没有大脑的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它处于较低的层次。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却想方设法适应一个使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将一个令自己深感不快的知己转换为身体的一部分。与蚌相比,在某些境遇下,人类实在应该自感汗颜。
正如沙子进入蚌的体内那样,人生的道路也是艰难曲折的,既有坎坷,又有泥泞;既有缺憾,又有失去……只有不断包容它,才能使自己的日子归于平静;只有将它同化,纳入自己的体系,才能幸福地生活。
试想一下,当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时,我们有何理由怨天尤人,又有何理由与自己过不去呢?凡事操之于己,只有像蚌那样,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不断演绎着形形色色的冷暖世故。当面对较为炎凉的世态时,不要忘记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容。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的确如此,宽容是胸襟广阔者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蔺相如曾用宽容换取了流芳百世的将相之和。只有懂得宽容,才能用博大的气魄感受“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快乐;只有运用宽容,才能斩断“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
宽容是一种美德
在幼小的时候,查尔斯时常在父亲所开的杂货铺里帮忙。由于在那里工作的均是成年人,父亲渴望儿子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杂货铺里,曾有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被伙计们在背地里称为“堕落的老家伙”。大家皆晓之他对妻子不忠心的事情,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对于他的人品,查尔斯略有所闻。因此,像其他孩子那样,查尔斯对其极不尊敬。他们称呼其他成年工作者为“某某先生”,而对于这个令人唾之的“老恶棍”,他们只愿称其为“乔”。
有一天,查尔斯的父亲听到儿子与“乔”的对话后,毅然把儿子叫到他的办公室。
“儿子,”查尔斯的父亲对他说道,“我曾告诉过你,与长辈说话应谦虚有礼,但刚才我却听到你在大声叫‘乔’。”
儿子若无其事地向父亲阐述到为什么他故意把“乔”与“布朗先生”或“史密斯先生”区别叫喊的原因。最后,查理斯还理直气壮地附上一句:“‘先生’是对值得尊敬人们的称呼,但那个家伙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情,而你这样对待他则是你的错误。不能宽容像‘乔’这样的人,失礼的人就是你……”父亲意味深长地接着说,“年轻人,对他人的看法并不能成为你失礼的借口!”;
在这个故事中,查理斯的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宽容待人,既是一种自身修养,又是一种人生态度。毕竟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点,反应的并非世界本身的面目,与之相反,它折射的则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宽容。正如文中查尔斯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他配不配是他的事情,而你这样对待他则是你的错误。不能宽容像‘乔’这样的人,失礼的人就是你……对他人的看法并不能成为你失礼的借口!”在平日的生活中,倘若我们都能保持这样一颗宽容、正直、善良的心,生活回报我们的将是更加美好的人生。
理所当然,宽容既不是放纵自己,又不是纵容错误,而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淡定,一种人生态度。假如我们宽容黑暗,就能从中看到满天的繁星;假如我们宽容苦难,就能从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假如我们宽容敌人,就能不断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假如我们宽容阴霾,就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散发光芒……总而言之,只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只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心田似海,纳百川方。
读禅悟人生
荀子曾经说过:“群子贤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宽容既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又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宽容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延伸的则是一颗平和的心。只有平近待人,和气处世,才能愉情悦性。
5.宽容是一种豁达,一种度量
禅的智慧:世上最大的爱是宽容。
古人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容既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又是一种豁达的仁慈;既是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又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宽容。曾在古代,宽容一直被上至圣贤下至平民百姓视为做人的心念与处世的准则,而如今,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育人律己的光辉典则。
宽容是一种豁达。在平日的生活中,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宽容是一种度量。纵观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具备大的气度。气度盖人方能容人;气度骀物方能容物;气度盖世方能容世;气度盖天地方能容天地……然而,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拥有自然恢宏的度量。
宽容是一种豁达
唐朝时期,曾有一位名为梦窗的禅师。他不仅德高望重,还曾做过高高在上的国师。
有一次,梦窗禅师搭船过河。当渡船刚要离岸的时候,远处一位将军大声叫道:“等一下,载我过去。”他边说边急忙朝船跑过来。
船上的人们纷纷嚷道:“船已经开始行驶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班船吧!”船夫也大声回应道:“请等下一班船吧!”将军感到十分失望,尤为沮丧地坐在岸边。
这时,坐到船头的梦窗禅师向船夫行了一个大礼,并对他说道:“船家,你就行个方便吧,船离开岸还不远,将军出门在外甚为不易,你就载他过河吧……”船家望到禅师开口求情,便径自把船掉头开了回去,载上了那位将军。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张望以寻找座位。但他来得太晚,船上已没有多余的座位。这时,他看到船头的老禅师,就拿起马鞭甩了下去,嘴里还十分粗野地骂道:“死禅师,快给老子让座,让我坐下。”这一鞭子正好打在禅师的头上,刹那间老禅师泪流满面,然而,他却一言不发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那位将军。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船上的人像炸开了锅似的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老禅师为忘恩负义的将军求情,实属不值;有些人说将军不但毫不领情,反而鞭打禅师并抢其位子,简直丧失良性;有些人说将军也并不完全是一位坏蛋……听到大家的话语,将军明白船夫掉头载他的原因,心里感到十分惭愧。
转眼间,船便靠岸了,大家纷纷下了船。梦窗禅师默不作声地走下船来,小心翼翼地清洗掉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愧疚感,他走上前去,忏悔地向老禅师道歉。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老禅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对他说道:“不要这样,你常年出门在外,又是一位大将军,有时难免脾气不好……”
听到禅师的话语,一时间将军不禁感到无地自容,他向老禅师发誓,再也不做此类事情了。
宽容是一种超乎凡俗的豁达。孔夫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的思想家波普说过:“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屠格涅夫也曾说过:“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不需要宽容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当他人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你能以宽容的心使其改正错误,时常会令他难以忘怀;与之相反,倘若你对他喋喋不休地指责埋怨,其效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阿萨吉奥利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的确如此,只有抱有“尽释前嫌”与“以德报怨”等豁达的宽容态度,才能使这个世界多一分祥和,少一分仇恨。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竞选总统成功以后,林肯准备启用一名曾对自己加以迫害的政客,不禁遭到同僚们的强烈反对。但林肯却对他的部下这样解释道:“把敌人变为己人,又有何不好呢?我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可消灭一个敌人,又可增加一个朋友……”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之功而位居廉颇之上,居功自傲的廉颇深感不服,对其百般刁难、万般折辱。然而,蔺相如却本着“先国家之危而后私仇”的和合精神对其宽容忍让,最终感化廉颇“负荆请罪”,两人也从此成为密不可分的好朋友,从而不仅成就了赵国风靡一时的文治武功,还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这样写道:“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既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又是一种超脱的豁达。倘若人们均能用“责人心责己、谅己心谅人”的心态善解人意,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倘若人们均能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能进入一个相互理解的天堂;倘若人们均能拥有一种豁达的胸怀,就能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宽容是一种大度
秦朝末年,张良尝试着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不料,没有获得成功。于是,他便逃到下邳隐居。
在偶然的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手持拐杖、身穿浅褐色衣服的老爷爷。不幸的是,老爷爷的鞋子不小心掉在了桥下。于是,行走不便的他就吩咐张良帮他捡鞋。张良觉得甚为惊讶,心里不禁暗暗地想:“你算老几呀?竟然让我帮你捡鞋子?”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位陌生的老爷爷不但毫不道谢,反而大大咧咧地伸出脚来,理直气壮地说道:“替我把鞋穿上!”刹那间张良勃然大怒:“嘿,你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好意帮你捡鞋,你居然得寸进尺,还要我帮你把鞋穿上,实乃过分之举!”
这时,张良正要脱口大骂,但转念一想:反正鞋子已经捡回来了,干脆就好人做到底吧……就这样,他默不做声地为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博得了此位老人“孺子可教也”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他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而著成的《太公兵法》赠予张良。
得到这本奇书,张良如获至宝,日夜诵读研究,最终成为智谋超群、满腹韬略的一代开国名臣。
张良尽力克制自己心中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既非窝囊,又非软弱,而是一种大度,一种气量。
倘若你以一种宽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就会领略到白云蓝天,碧水青山,均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彩图;倘若你以大度的胸怀对待生活,就会感悟到生活无比轻快,尤为宽敞。宽容,既能表明你有大海般的气度,又能表明你有蓝天般的心量。如果你能大度虚心,一切的偏见就能顿然消失;如果你能虚怀若谷,所有的仇恨就能被抛至九霄云外。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若要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就要拥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天地之所以如此之大,就是源于其有容纳之量。凡是欲成大业者,皆需具有大度量。在楚汉战争中,纵然项羽拥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抗秦而驰骋天下,但却在与汉王刘邦的较量中难逃厄运。其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便在于项羽没有丝毫容人之量,即使是范增这样的旷世奇才,他也难以容纳,而刘邦虽是一介地痞,却能容纳天下。气量盖及天下方能使用天下,智慧盖及天下方能扭转天下,勇气盖及天下方能托举天下,拥有如此雅量之胸怀的人,怎能不与天地同大,不与日月同辉呢?
俗话说得好:“泰山不辞土壤,所以泰山才会高大;大海不捡细流,所以大海才更宽广。”只有拥有宽容,才能使其人格更加崇高;只有拥有大度,才能使其世界更加温馨。
读禅悟人生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当中,至少要宽容三次:第一次是要宽容自己,毕竟你不可能完美无损;第二次是要宽容敌人,毕竟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第三次是宽容你的朋友,毕竟越是亲近的朋友,越可能在无意之中伤害你……”的确如此,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对别人尤为苛刻,在与别人不断争执的同时,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但是,如果能够装载自己或别人的缺点,就能装载整个世界的风雨,如果能够宽容别人,就能赐福于自己。
6.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
禅的智慧:心若改变,你的态度就会随之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就会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就会随之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就会随之改变……只有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才能认真地活在当下。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则当涌泉相报。”感恩,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思想境界;既是一种处世哲学,又是一种人生智慧;既包括感恩顺境,又囊括感恩逆境。
在平日的生活中,每个人均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处处无奈,需要我们旷达地处理。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该感恩;而居于逆境时,是一味儿地抱怨生活,从此变得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呢?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倘若我们能够时刻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个世界,就会觉得其富有可爱;倘若我们能够懂得感恩,即使身处逆境,也会依然心存喜乐。
认真活在当下
在北欧的一座寺庙里,放置着一尊禅师的石像,它的绝大部分与一般的人大同小异,因为其有求必应,所以专程前来进行祈祷,膜拜的人很多,几乎可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寺庙里有一位看门的人,望到石像禅师每天要应付如此多人的要求,感到于心不忍,便渴望在无形中为其分担一些辛苦。有一天,当他在膜拜的时候,向禅师表明了这份心愿。没过多久,他便意外地听到一个声音:“好啊!我为你看门,你站在这里吧!但不论你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这位先生似乎觉得,此要求十分简单。于是,石像禅师便离开此位,看门的立在那里,摆出一副僧人般的样子,由于石像雕刻地与真人无所差别,因此前来膜拜的群众并不怀疑他。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站不语,聆听着各个信友的心声。来往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既有合理的,又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无一而足。然而,无论如何,他都强忍着而不说话,毕竟他必须信守曾经的承诺。
有一天,一位富商前来膜拜,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而径自离去。他看在眼里,本想让这位富商赶快回来,但却憋着不语。
紧接着,一位三餐不济的穷人前来膜拜,他祈祷禅师能够帮助他渡过难关。当他即将离开的时候,不经意地发现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情不自禁地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穷人顿时喜极而泣,心里暗暗地想:“禅师真好,有求必应。”他万分感谢地离去。站立着的禅师看在眼里,本想告诉他:“这些钱不是你的。”但毕竟有约在先,他依然憋着不语。
接下来,一位即将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这里,祈求禅师降幅于它,并保佑他平安无事。正当他离去的时候,富商冲进来,一把抓住年轻人的衣襟,理直气壮地要他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理,两人便莫名其妙地吵了起来。这时,站立着伪装的禅师终于忍不住,便开口说话,并向他们阐明事实。
当事情澄清以后,富商便去寻找冒牌禅师所形容的那位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延误了搭船的时间。此时,化装成看门的禅师出现了,指着站立的看门人说道:“你还是归原位吧,这个位置你已经没有资格了!”看门人回答道:“我只是把真相说出来,以便主持公道,难道有什么不正确的吗?”禅师说:“你究竟懂什么呀?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只会把钱用来嫖妓,而对于那位穷人来说,他却能用钱挽回一家大小的生计。最可怜的则是那位年轻人,倘若富商一直纠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或许他还能保住一条性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却沉落在水中……”
这是一个看似笑话的寓言故事,却向人们透漏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自以为如何才是最好的,但仿佛却总是事与愿违,使自己意不能平。不论如何,我们均应相信,无论处于顺境还是居于逆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均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然心存感激。
人生在世,并没有十全十美。然而,我们却应认真地活在当下。
感恩顺境,感谢逆境
海伦·凯勒是一个又聋又瞎的女孩,然而,不到两岁的时候,她却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学会了其他正常孩子应该学习的一切东西;进入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后,他又依靠自己的孜孜不倦学习法语、希腊语、拉丁语、历史、数学、文学等所有大学应该修习的课程。更为感人的是,她以自己坚韧的毅力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学佳著。在盲人之中,或许她的名气仅仅次于荷马。;
从海伦·凯勒明理谙事开始,她便“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不但从不为自己身处逆境而一蹶不振,反而自感每天都活得十分“滋润”。每天,她渴望雨露,渴求阳光;每天,她均在为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间,比如,灿烂的朝霞,悠然的远山,茫然的星空等;每天,她均充满着自信心,积极与命运挑战;每天,她求知不渝,从而唤醒着自己的心灵,给予它光明、希望和快乐,使它能够重获新生……
在《给我三天视力》中,海伦·凯勒“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的生活理念有着形象化的描绘。她曾说道:“我要看那些老师和朋友的脸,要到树林中散步,看黑夜如何变成白昼,要参观艺术博物馆,通过艺术的欣赏来探索人类的灵魂。最后,还要看看世俗人们的活法……”
虽然身处逆境,但坚强的海伦·凯勒依然设想着如果拥有三天视力,将如何支配的实施方案。她将视觉当作生命中更加充实的手段,虽然先天性地失去了这一“手段”,但由于她“感恩生活,善待每一天”,所以总是自感“内心是一个光明的世界”。
真诚地感恩逆境,既是一次人生的淬火,使我们得到锤炼,又是一个课堂,使我们学会淡泊;在逆境中心存喜乐,既是一块“试金石”,使我们体会真正的友谊,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变得精神富有……在顺境中,我们理应感恩;而逆境则能砺炼心志,使其品味真诚。因此,我们应该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从而风雨兼程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读禅悟人生
事实上,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外在条件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心灵。试想一下我们曾得到的爱,哪怕它并不多;试想一下亲人、朋友乃至毫不相干的人对我们的付出,哪怕它仅仅只是举手之劳;试想一下早晨扑鼻而来的空气,试想一下掠过发丝的调皮风儿……我们还有何种理由不感谢生活呢?只有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才能静心地面对风平浪静,积极应付困难挫折;只有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才能在春风里感受到丝丝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阵阵幸福。
第八章运用禅学,具备大悲悯与大爱心
人本有善,世事动迁,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悯和大爱心才是生活、行事的根本和原则。仁、义、礼、信、智,能够让世界澄澈、祥和,澄澈、祥和的世界是世间生命体的乐土。
1.何为真正的慈悲
禅的智慧:真正的慈悲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提到禅教,很多人都会说:“禅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知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如果进一步探讨,就会发现有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何为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责任感
在一条山间树林的溪水边,一个修行人经常坐在石头山打坐。后来,人们发现他很少真正地坐上一段时间,他总是不断地起来,用一根树枝救起落入水中正在挣扎的昆虫。于是,有人便建议他换一个清净的地方去打坐修行,但他却说:“我怎么能够对这些生命见死不救,而躲在一个角落里去念大悲咒呢?”
真正的慈悲是看到他人苦痛的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人一点帮助。
慈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由自主地希望众生脱离痛苦,你不能忍受他们受苦,希望解除他们的苦难;第二种慈悲是不仅希望他们获得快乐,还是一种真正的责任感,一种解除他们苦难的承诺,使他们脱离困境。当你觉悟众生都处于不恒常的状态,却又执着有一个坚实的自我,因此,他们既困惑又受苦,你也就由此加深了这种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引发出为他人谋福利的责任感,鼓励我们将责任担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觉悟众生在本质上是相互依赖的,但他们却依然紧抓自我存在的观念,这种理解就加强了第三种的慈悲心。慈悲中包含着这份理解,便是最高层次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
帮助每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慈悲
秋天,一株果树上挂满了累累金果。一只八哥飞了过来,对着果树高声称赞:“多英挺的果树啊,又有那么好的果子。”果树听后,说道:“朋友,你在我这里住下吧。”后来,又飞来了一只画眉鸟,对着果树唱起赞歌来:“这株果树叶儿绿,果儿香,真好!”果树听后,满心欢喜地说道:“朋友,你想要果子,就尽管摘吧。”
随后,一只啄木鸟飞了过来,它在果树上啄来啄去,果树觉得钻心的疼痛,便大声对啄木鸟叫了起来。啄木鸟说:“我发现你身子里面有一条小虫子,想要将它啄出来,否则,你就会害病的。”果树生气地说道:“胡说,你这样啄我,存心想把我害死,快点走吧。”啄木鸟无奈地飞走了。
不久以后,果树就害起病,枝叶变黄,枝条枯萎,再也结不出果子。八哥飞走了,画眉鸟也不来唱歌了。就在这时,啄木鸟飞了回来,不管果树怎么喊痛,它都在果树上一个劲儿地啄来啄去,最后终于把果树身子里面的虫子一条条啄了出来。
又过了一些日子,果树恢复了青春,重新长出了绿叶,并且结了果子。此时,果树深有感慨地说道:“给你高唱赞歌的不一定是你的朋友,而能指出你的缺点,还愿意帮助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爱心无偏无私,真正的慈悲无所取舍,若心有所取,就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慈悲不是做给别人的“花衣裳”,而是源自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使其产生的自然而然的举动;真正的慈悲不是做秀,而是真心将自己的所有报答他人;真正的慈悲,是巧妙地让人从尴尬中解脱出来而不露痕迹;真正的慈悲,是睿智地帮助那些失足者而不损其自尊自信;真正的慈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怕众生轮回苦海;真正的慈悲,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禅要你去生活,全然地生活,强烈地生活,生命要洋溢,你的喜乐和祝福,就不应该像一颗种子一样,仅仅包含在你自己里面。它必须要像一朵绽放的花朵一样,将芬芳散布到周围的每一个人,不仅是朋友,还包括陌生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慈悲。
读禅悟人生
真正的慈悲,就是面对苦难的众生所产生的一种大爱。它既不是一种贪欲,也不是一种感情,而是真心生出来的智慧。它既不是为了希求什么,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样的慈悲才是永恒不变的。
2.慈是浊世一盏灯
禅的智慧:平平淡淡才是真,慈是浊世一盏灯。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慈”尊为三宝之首,足以证明“慈”对于处世者的重要性。老子认为,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当效法天道不寄责于人,而要善待众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均在证明人们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来待人接物,若要成人之美,就要与人为善。宽厚仁慈,既是爱人,也是爱己,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慈爱,犹如黑夜的明灯
兄弟三人,虽然他们均没出家,但却喜欢打坐参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他们相约一起外出云游。
一天,日落时分,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刚好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一大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三弟突然对两位哥哥说:“你们先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弟弟的这一做法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了心,想要留下来。于是,两人非常气愤地拂袖而去。
妇人见三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如果我们马上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你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后,妇人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妇人又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弟又委婉地拒绝道:“为了我们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就共同为你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就这样,经过了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了,三弟觉得他助人的心意已经完成,便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了求道的路。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养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易,幸好这位三弟自愿帮助她。这位三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却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影响,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他是真正懂得禅机的。所谓禅者,如果能活用,就好比是苦海的行舟,黑夜的明灯,救世的良方。
生活中,我们应以热诚对待冷漠。“冷漠”二字看似并不是什么大错,但如果整个社会都变得非常冷漠,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适合人们居住,因为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不但得不到成长,反而还会向负面发展。人们之所以会对事物和生命持冷漠的态度,大多都是由于后天缺陷的环境所造成的。若要化解心灵的寒冷,就应该像阳光能融化冰雪一样,始终用热诚来对待。
生活中,我们应以温柔对待倔强。从云、水、冰的本质来看,其元素成分都是相同的,只是水遇到酷寒的气流,很快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块。要想使冰雪融化,还需要暖洋洋的大气流。倘若再遇到热情普照的阳光,水就会很快升华为云朵,能够在蓝天上漂浮。同样,对于一个倔强的人,就应该以温柔的心对待,这样,他便会卸下刚硬的外壳,流露出内在的美好本质。
宽厚仁慈,安心立命之根本
傍晚时分,一位禅师在返寺途中,突然遇到滂沱的大雨。禅师想要找个避雨的地方,等雨停了再赶路。四处张望,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庄园,便拔起脚步,准备求宿一晚。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禅师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道:“我家老爷向来都和禅道无缘,你最好还是另做打算吧。禅师恳求说:“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小店人家,还是请您行个方便吧。”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吧。”不一会儿,仆人出来了,依然不肯答应。禅师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仆人依旧摇头拒绝了。禅师很是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的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奔回了寺里。
几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对其宠爱有加。一天,小妾想要到寺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去了。到了寺里,老爷忽然看到一块很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心中特别纳闷,于是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小禅师,向他打听这是怎么一回事。那名小禅师笑了笑,说道:“这是师父几年前写上的,一次,他淋着大雨回来了,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就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此后,师父就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够和那位施主解除冤结,添些善缘,至于其中的详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
听了小禅师的话语,刹那间庄园老爷不禁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就成了这座寺里虔诚供养的功调,香火终年不绝。
生活中,我们应以宽容对待刻薄的人。一般来讲,刻薄人的心田都比较贫瘠,一时之间也生长不出好的作物,只要给他养分,自然就会变得宽容、厚道。人们常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听起来仿佛挺有道理,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因此,只有打开胸怀,宽心包容,才能化育有情。
生活中,我们应以慈悲对待恼恨。通常,那些恼恨之心太重的人,仿佛身上带着有毒的火焰,每个人都害怕受到恼恨之火的焚烧。但既然恼恨之心已经发作,若还遇不到善人来引导,这个人则会变本加厉,一路残酷下去,那样,受害的人就会增多。因此,我们应以慈悲柔软的心怀,为那些有病的心灵拔除痛苦的病根。
慈爱之心犹如春天的太阳,不仅能够给他人以欢喜和光明,还能滋润他人的心田。人生在世,应该以宽厚仁慈的心来待人接物,爱人又爱己,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根本。
读禅悟人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我们能够将此作为成长的标杆之一,那么,其道路自然就无限宽广。
3.待人要有仁爱之心
禅的智慧: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便会从中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仁爱,既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一种和谐的道德理念。仁爱所提倡的是尊人、爱人。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将“仁”视为道德思想的核心,于是,“仁”就成了儒学的“全德”,仁的精华就在于爱人。爱人,是伟大人格的基本品质,是以人为本的思维基点,正是有了仁爱之心,人们才如此幸福愉悦。
以仁爱之心待人,是做人的原则
孔子主张的“君子周急不济富”,是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认为,周济的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因而就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他的这种思想,也恰恰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
从前,有一个国王每天都思考着三个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对于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具体的回答。为此,国王非常苦闷。
后来有一天,他出去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晚上便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了,起身一看,发现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了老汉家。那人对老汉说:“后边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里避一避吧。”于是就将他藏了起来。看到这种情况,国王吓得不敢睡觉。不一会儿,追兵来了,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汉回答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向老汉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匆忙离开了。老汉就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难道你不怕惹上杀身之祸么?再说,你就这么放他走了,也不问问他是谁么?老汉淡淡地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都不能拖延。”
国王听后,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也瞬间得到了解决。
对于我们来说,老汉的言行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有位哲人曾说:“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这则故事也正是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有爱,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也是禅教的传统美德。禅教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其富有同情心的做法。禅教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会受到重用。
一位哲人曾说:“一种良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以仁爱之心待人,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一天夜里,天色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妇走进一家旅馆,想要在此住宿。前台侍者抱歉地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没有一间空房。”看着这对夫妇疲惫的神情,侍者想了想,便又说:“让我来想想办法吧。”不一会儿,侍者将这对夫妇领到了一个房间中,说:“或许这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这对夫妇看到眼前是一间既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很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说:“不用了,因为我只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侍者整整一晚上都没睡,而是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这对夫妇知道后,非常感动,并说道:“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一定会得到好报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随后,他送这对夫妇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的是,后来,侍者收到了一封信函,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和一张简短附言,要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于是,他乘飞机来到了纽约,找到了信中所标明的地方,站在那里,他抬眼一看,面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原来,不久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正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这座大酒店,坚信他能够将其管理好。
故事中的侍者,正是因仁爱之心才创造了人生的奇迹。这也正印证了“一个人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收获的就越多”这句话。
仁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仁慈能够使我们获得高贵。我们常用“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词来形容仁爱的君主;用“慈佑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形容慈悲的菩萨。可见,一个人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就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慈悲之念。如果能够做到待人慈悲仁厚,不仅能受到他人的敬仰,自己的人格道德也会因此而得到升华。所以说,以一颗仁爱之心待人,能让自己变得更加高贵。
在我们的生活中,圣人是很少的,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这个世界也正是普通人的世界,是我们大家的世界,是靠我们每个人来维护的。我们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片土地,每个人之间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爱是伟大的,高尚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爱,才能驱逐黑暗,驱逐痛苦,从而照亮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世界充满快乐,充满欢声笑语,让笑声响彻天地,让世界变成“天上人间”。
读禅悟人生
以仁爱之心待人,就是爱人。人要爱人,这个世界也要充满爱。有爱,整个世界才会生机盎然;懂得爱人,我们才能从中品尝到快乐,才会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
4.施比受更为有福
禅的智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施往往比受更有福。生命的升华总是缘于助人、救困、放生、布施。以善念济世,以积德解脱,是悟禅、修禅之要义,是大慈大悲之表现。
一直以来,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施”与“受”,哪种行为更能让人感到幸福。幸福,仿佛一缕飘渺于空中的轻烟,美丽、轻柔却又无法触摸。倘若你一心想要追寻幸福,就会发现它难以捉摸;但如果你将幸福带给其他人,那么幸福自然就会来到。所以说,获得幸福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献你的力量,努力让他人获得快乐,要始终记得:施比受更有福。
施比受更有福
从前,有一个很虔诚的补鞋匠。一天晚上,他梦到耶稣第二天要来拜访他的家,于是,便在第二天一大早准备了很多东西来迎接和招待耶稣。然而,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个老人来到他的家,说他很疲倦,要在他的家中歇一会儿,鞋匠欣然答应了。当鞋匠看到老人的鞋已经破烂时,就把一双最好的鞋子送给了他。老人休息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到了下午,他又看到一个老妇人,身上背着沉重的柴,刚好路过他家,老妇人看起来非常饥饿、疲乏,于是,鞋匠就请她到他家休息,并给了她饭吃。老妇人吃完饭后,精神好多了,也就离开了。
晚上,一个迷路的小孩来到鞋匠的家中。通过询问,他知道这个小孩住在对面的那个村子里,于是,他就送小孩回了家。
等到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这时,他心想:为什么耶稣没来拜访我家呢?会不会是他忘了呢?想着想着,他就睡着了。在梦里,耶稣对他说:“今天,我三次到访你家,我的影子也在这里出现了三次。而这三次,你都有招待我。”
施就是付出,包括物质和灵性方面;受就是接受,同样也包括物质和灵性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愿意“受”而不愿意“施”,因为人人都有私欲。殊不知,当你慷慨地帮助别人而不图任何回报时,就会感到幸福,从而会使自己更加乐观向上,所以说,肯施予的人总是有一颗喜乐的心,性格也都很活泼、开朗,浑身充满着活力。
事实上,把关爱施予世人,就如同播种一粒种子,会开花结果,感染他人。另外,在施予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总之,施予不仅不会使人贫穷,反而会使其一生变得丰富多彩。这便是“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施予,让人生道路更光明
曾经,在德肋撒姆姆的修院里,一个四岁的印度小孩听说那些孩子都很缺乏糖,回到家后便告诉父母:“我以后不再吃糖了,我想把这些糖拿去给那些没有糖的孩子们。”
又一次,德肋撒姆姆听说有一个母亲带了八个孩子,家中的米缸已经见底了,于是他就给这家送去了一袋米。不料,这位母亲却又拿着米出去了。等她回来后,德肋撒姆姆问她:“为什么不给孩子们做饭吃呢?”这位母亲说:“虽然我们急着要米,但邻居家比我们还要困难,已经好多天都没吃饭了,我把米分给他们了一半。”
德肋撒姆姆说:“施予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肯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故事中的小孩子和那位母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身边人。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用一些小小的牺牲换来别人的一些快乐,尽管自己心里有些难过,有些不舒服,但当看到别人的微笑,当我们的满足大于损失的时候,也正印证了我们常说的“施比受更有福”。
施比受更为有福。确实如此,人若一味地贪图占便宜,想要收受别人的好处,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就会越来越窄;与之相反,若心里经常想着别人,时刻为别人着想,向大众施舍,他的道路便会越走越光明。
读禅悟人生
给予是一种幸福,只要我们愿意付出一份力量,带着和平与喜乐进入这个世界、社会、人群,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未来也将会更加美好。
5.善良,但不做东郭先生
禅的智慧:对人仁慈宽容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分清楚对象,对朋友宽容可以换来更多的友谊和温暖,但如果对敌人宽容,则可能让敌人更加肆无忌惮。
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也是现代交际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很多成功人士也许能力并不那么好,但就是因为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和尊重。古今中外,无数养生学家也都把“乐善好施”作为养生长寿的秘诀。不过,善良也是需要前提的,东郭先生万万不可做。
善良,是人性中的光辉
从前,一个村里住着一位道行高深的禅师——白隐禅师,他生性淡泊,看透世事,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和尊重。有一次,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少女未婚先孕。村民们纷纷责问女子,肚子里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如果她不说就要用大火烧死她。女子无法忍受众人的逼问,最后居然把矛头指向了白隐禅师,说孩子是他的。村民们听后都目瞪口呆,他们谁也想不到得高望众的白隐禅师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村民们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纷纷把鄙夷的目光投向白隐禅师,但是禅师看起来却十分平静,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后来,那名女人将孩子生了下来,村民们便将孩子丢给了白隐禅师。那个时候,他的英名已经完全被毁了,可他仍然神态平和,行卧如常,从未对村民做出任何解释,对孩子更像是对亲生的一样。白隐禅师的生活过得很辛苦,但没有人同情他,大家都认为他这是自作自受。
直到有一天,那个女子和她的情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们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双双跪在了禅师的面前。村民们这才知道,原来冤枉了好人。不过,禅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微笑地扶起他们,还替他们向村民求情,请大家成全他们,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所有人都会为白隐禅师的善良所感动,他的胸襟之大实在令人佩服。这种仁慈之心,可以对整个社会环境起到优化作用。一个人一旦产生了仁爱之情,就会自觉承担起对这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遇难而相帮,遇危而相助。善良的人就像一棵对,既可以洁净空气,又能够供人乘凉,还能给大自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不过,善良并不是没有底线的,也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在关键的时候,还是不要“将善良进行到底”。
不要做东郭先生
对于东郭先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东郭先生是一位呆板的书生,每天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满口之乎者也,十分迂腐。有一天,他赶着一头小毛驴,背着一个装满了书的口袋,前去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谋求官职。突然,一只受了轻伤的狼来到他的面前,用哀求的语气说道:“先生,求求你救救我吧!我正在被一个猎人追赶,他刚才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你行行好吧,我将来会好好报答你的。”东郭先生看他实在是可怜,便一口答应下来,他让狼尽量蜷曲四肢,将它装进了那个装书的口袋里,最后用蝇子绑住了口。
不一会儿,猎人便追了上来,他问东郭先生:“请问先生,有没有看见一只受伤的狼?”东郭先生忙说:“没有看见,这里岔路这么多,也许它从别的路上逃走了。”猎人信了东郭先生的话,便朝着别的方向逃跑了。东郭先生便将狼放了出来,不料此时的狼却变了一副容貌,它凶神恶煞地说道:“先生救了我一命,可真是个好人呀!那不就如将好人做到底吧,我现在有些饿了,你就让我把你吃了吧!”说着,狼就向东郭先生扑去。就在这时,一位扛着锄头的农民走了过来,东郭先生连忙向他求救。农民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便对狼说道:“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能装一只狼呢?不如你们再示范一下让我看看,我才知道应该站在哪边。”狼同意了,它钻进了口袋,农民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你太善良了,也太糊涂了。”说完,就抡着锄头把狼打死了。
中国向来崇尚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理念便是“仁”,先人认为只有以“仁”待人,才能换回别人对自己的“仁”,甚至还主张“以德抱怨”,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恶意。但事实上,绝对的“仁”和“以德抱怨”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定要认清对方是否值得你对他“仁”,倘若你也遇见到一只狼,那么是不是也会像东郭先生那样幸运遇到一位好心的农夫呢?如果不幸被狼反咬一口,只能说明自己的愚蠢和无知。
小时候初读这个故事时,或许很多人会感觉东郭先生实在是太傻了。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就会发现古人想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意思,更在于教人们如何识别善恶。生活中有太多披着羊皮的狼,谁又能保证自己一次也不会失手呢?如今,“东郭先生”已经成为过度善良的代名词,专指那些不明是非却滥施同情心的人。
读禅悟人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过度的善良会摧毁它的本身,正像一个人因充血而死去一样。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所谓过犹而不及,盲目的善良只会带自己带给无穷无尽的麻烦,身心疲惫。做人善良固然是没有错的,但如果善良过度,黑白不分,那就不值得人们称道了,东郭先生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第九章切莫放纵,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凡念扰人心,放纵人自为,人性有缺,人们常因自己的“放纵”而痛苦、而烦恼、而心碎。所以,佛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其实,禅师无意灭贪嗔,实愿勿负梵行、不负己。莫“放纵”,人生已多艰。
1.在忍辱中培养人格道德
禅的智慧: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讲究人格。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不讲究品格、道德,那就和禽兽没什么差别了。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如说,我们可以参禅,从中培养我们的道德;我们可以奉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我们的品格;禅教讲慈悲喜舍,我们可以在慈悲喜舍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但是,若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帮助的就是“忍辱”。;
何谓忍辱?忍辱可分为两种:生忍和法忍。生忍即不管对方用什么方法侮辱、加害于己,都能忍心不动;法忍则是对心中的一些习气和烦恼,如贪、痴、慢、疑,以及外在的天灾人祸等境界,能够不起心动念。总而言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灾祸,都要忍。
如今,很多人都为了逞一时匹夫之勇,为一件小事儿拔刀相向;一句闲话,往往会记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功夫,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使自己如愿。
学会忍辱,成就美满人生
天平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有一对夫妇在天平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有一次,夫妇俩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慢慢大了起来,这样的事情,让两人恼羞成怒。于是,他们俩便逼问女儿,最终,女儿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天平”两个字。
这对夫妇怒气冲冲地去找天平理论,天平听完对方的辱骂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就是这样吗?”夫妇俩仍不罢休,等到女儿肚子中的孩子降生后,他们竟然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给了天平。这的确是让天平禅师很难堪的事情,外边的人也都议论纷纷。
就这样,天平禅师一下子就名誉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这些,也没有任何辩解,而是认真、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买来一些婴儿用品,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尽管经常都会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却依然泰然处之,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他只想让那个孩子在他的照顾下能够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年后,那对夫妇的女儿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便老老实实地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父母。原来,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夫妇俩听后,就羞愧万分地去向天平禅师赔礼道歉,并将孩子抱了回去。
天平禅师依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轻地说道:“就是这样么?”
天平禅师的做法,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我们可明显看出,“忍”字头上是一把刀,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看出忍辱的意义。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想法,也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就经常会因意见不同而产生摩擦,此时,就必须学会忍耐。倘若每个人都过于放纵自己,总以自我为中心,整个团体也就不能和合。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然后从中沟通讨论,这样也就能够作全盘的考量,进而达成共识,使团体的运作更有效率。能忍,就会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让自己调整想法,就不会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因为,在忍辱中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
某老禅师在修行的时候,被许许多多爱惹事的人追逐恶骂,不管他走到哪里,那些人就跟着骂到哪里,而老禅师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观察。他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得到无上菩提。由此可见,忍辱不仅可以培养世人的人格,还是得道的重要法门。
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果我们想要为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就应该先学会忍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成就美满人生。
在忍辱中培养人格道德
曾有一位禅师在深山修道。当时,一位名叫歌利王的国王,也带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宫女到山中游猎,就在国王午睡的时候,宫女们便到四处游览风景,发现了禅师在坐禅,她们很好奇地询问禅师在山中修道的情况,禅师就跟她们说起忍辱行的重要性。当宫女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歌利王醒了过来,他发现宫女们都不见了,就四处寻找起来。等他找到宫女们后,看到她们都坐在禅师面前听讲,比听自己讲话还要认真,因而产生了嫉妒心,大声问宫女们在听什么,宫女们如实回答道:“在听禅师讲忍辱行。”歌利王趁机对禅师说:“好,你修忍辱行,那我来试试你,把你的臂膊斩断,看你痛不痛,怨不怨。”说完,便残忍地将禅师的臂膊砍了下来。禅师并没有愤怒,而是认真地说道:“我不恨你,因为你做出这种愚痴的行为,完全是你心中的嫉妒和愤恨在作怪。”
其实,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相反,忍是勇敢、有力量的表现,忍是一种定力,是一种牺牲。只要培养这种定力的精神,才会使自己更有修养;只有培养这种敢于牺牲的品格,才能使自己更容易取得成功。
人生旅途中,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可以成就我们,而逆境则可以考验我们。面对逆境,我们要经得起狂风暴雨,要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和破坏,在荣辱毁誉时,要忍得住、耐得下,只有这样,才能在忍辱中培养人格道德。
读禅悟人生
如果我们按忍辱的要求去做,不仅能培养自己的人格和道德,还能感化别人。所以,待人接物都要把“忍”字放在前面。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禅的智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便是小恶也不能做。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功德,若你无力抵抗,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到一只小鸟受伤,若你不能治疗,将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不能桃李遍天下,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立一座高楼,若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偷工减料,也是一种善良。
这些都是小小的善,就仿佛在夕阳下缓缓流动的金色的沙砾,虽然渺小,但流动的弧线却能交错辉映出晚霞中最美的波纹;这些小善,其实很简单,琐碎且平常,世俗而又简单,仅仅只是付出那一点点举手之劳,秉承那么一点点古老传统,许多小善就举目可见,就像墙角的朵朵腊梅,把我们的内心照亮,让我们对温暖的春天保持信仰和力量。
小善,是一种爱的衍射,是一个内心世界美好的涟漪。善良,其实很简单,如同那道最简单的数学题“1+1=?”在不同的内心世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但是,只要每个人为形成爱的合力而付出“1”的小善,就可看到“1+1>2”的结果所焕发出的独特光辉。
芸芸众生,我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身边的人、事、环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看得见的小善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一种涓涓细流,是让身边人活得无忧无虑的一种社会责任。小善产生的小快乐,常常会带动周围世界的快乐,周围世界的幸福也就渲染了我们个体的幸福和快乐。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有一只蚂蚁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掉进河里。于是,它就用尽全身力气,试图靠近岸边,但没一会儿就游不动了,便在原地打转,小蚂蚁近乎绝望地挣扎着。就在这时,正在河边觅食的一只大鸟看到了这一幕,它十分同情地注视着这只可怜的蚂蚁,然后衔起一根小树枝扔到了蚂蚁旁边,蚂蚁挣扎着爬上树枝,最终脱险回到了岸上。
当蚂蚁在河边草地上晒身上的水时,突然听到一个人的脚步声。它转身一看,一个猎人正轻轻地走过来,手里拿着枪,准备射杀那只大鸟。蚂蚁见状,便迅速地爬上猎人的脚趾,钻进他的裤管,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那一瞬间,蚂蚁咬了他一口,猎人一分神,子弹也就打偏了,枪声惊动了那只大鸟,大鸟立即振翅飞远了。
这则寓言故事中,蚂蚁和大鸟,一强一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蚂蚁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大鸟,虽然蚂蚁比大鸟要弱小很多,但它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大鸟躲过了一次杀身之祸。世事往往也是如此,有些时候,很多小人物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渺小就忽略他们,而应“勿以善小而不为”,通常情况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就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小善是一种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惯,如同台阶,一步步将美德送往高处;小恶则如隐藏在雪山中的小石头,只要关键部位稍微有所松动,就能导致整座雪山的坍塌,亦即人心灵底线的溃烂。
为人处事,我们要时刻怀有善念,当别人有困难时,要伸出手去拉别人一把,有时,帮助别人的同时,恰恰也帮助了自己。给予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享受,当我们帮助了别人,也会生出一种愉悦的心情。总之,施予比接受更能产生美德,一些无心的、充满善意的举止行为,都将会使我们获得不可预想的喜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次,耶稣带着徒弟彼得去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彼得却佯装没听见一样,没有弯腰去捡。耶稣见状,也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那块马蹄铁,然后拿到铁匠那里换了一些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了一段长途跋涉之后,耶稣见彼得渴得很厉害,便将藏在袖子中的樱桃悄悄丢出去了一颗,彼得看见后,不顾那么多,赶紧捡起来吃了起来。就这样,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非常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最后,耶稣笑着对他说:“如果你刚才弯了一次腰,也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做,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弯弯腰捡起垃圾纸屑,是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不经意的动作却体现了高尚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当你弯下腰捡起垃圾时,你就会发现一种未曾体验的喜悦,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会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善与恶总是系于一念之间。有时候,恶是能够看见的,而善却看不见。善与恶就仿佛寒冬里水面上的冰和冰下面的水,尽管冰封锁了水的灵性,但水却从不抛头露面,依然在无形之中将冰慢慢融化。
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滴水就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轻视一滴水,就不会有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就不会有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就不能盖好高楼大厦……小事是成就大事的基础,大事是小事的累积,轻视一件平凡的小事,也就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自古以来,古人有很多强调“做小事”重要性的名言警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垒土成山,纳川成海,积善成德。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若一个人坚持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就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小小的善举,举手之劳,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多,但却能换来谅解和友谊。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美好的生活就在点点滴滴中创造,在持之以恒中延伸。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犯错误,往往都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讲的也都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却能够腐蚀一个人的灵魂,久而久之,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终跌入罪恶的深渊,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请留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能变成习惯;请留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能成为性格;请留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能决定你的命运。不管任何时候,小与大都是相对的,而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善与恶都是一种循环,我们应始终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读禅悟人生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对一个人做十件善事,他也不一定能够记得住,但只要你有一件恶举,他或许就会记得你。亮是本性使然,一个人若要改变自我形象,就应该从改变内心开始,积小善成大善,树立口碑,就应从戒恶做起,以瑕不掩玉为准。
3.忏悔,改变我们的命运
禅的智慧:凡是遇到不顺的事,都不要抱怨,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所作恶之果报,只要行忏悔,改过自新,不再造恶业,命运就会改变。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在自己所有的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命运。对于命运,不同的人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看到别人飞黄腾达,再想想自己的不如意,就会慨叹命运的不公,感伤自己命途多舛,甚至会怨天尤人;有些人对于自己的遭遇只会任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通,都是由命运去安排的;有些人对于自己的际遇会抱持乐天知命的态度,因而也就能够不忧不惧;有些人对于生活的贫苦困顿,则能安贫守节……其实,我们的命运并不是别人所能够控制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一生的际遇,有些人因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些人因一句话或一个念头,就使自己的命运有了天壤之别的变化;有些人因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些人因一元钱而发生生命的改观。转变我们命运的这些因素,虽然非常细微,但影响力却很巨大,就好比将一粒小石子投入大海中,石子虽小,却能够震动整个江面,泛起阵阵涟漪。总之,一个人或一句话,都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着与别人大不相同的人生际遇,很多人在生活中遭受着折磨和辛苦,往往都会怨恨自己的命苦,埋怨老天爷捉弄自己的命运。殊不知,控制命运的力量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方法就是“忏悔”,你对着你的妻子(丈夫)忏悔,对你的孩子忏悔,都可以改变命运。忏悔就是承认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很多的意外和遗憾。为什么会有很多遗憾呢?因为以前埋下了很多坏种子,才会变成今天的状况,如果想要改变以前的坏种子,就要学会忏悔,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让这些坏种子发生作用,坏种子不发生作用,就走向了善,也就得到了改变。
古人曾说:“如果人参悟一天、忏悔一天,就做一天的圣人,参悟十天、忏悔十天,就做十天的圣人,参悟一年、忏悔一年,就做一年的圣人,若一生都在参悟、忏悔,就一定能够登上光明的彼岸。;
忏悔,可以改变命运
从前,有一位修行非常精进的妙高禅师,他有一个毛病:爱打瞌睡。每次坐到蒲团上,腿一盘就开始打瞌睡。后来,他想了一个方法来克服这个毛病,于是就在禅院后面找了一个台子,这个台子刚好在悬崖的上面。然后,他坐上去,把腿一盘,一半伸出悬崖,心想:如果我打瞌睡,就会掉下悬崖,当场摔死,所以应该不会再打瞌睡了。没想到的是,当他把双腿盘上去,坐好后,还是打瞌睡了,结果就掉下悬崖,半空中,他被惊醒了,突然有个老禅师接住了他,将他拖到台子上。
妙高禅师向那位老禅师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老禅师回答:“我看你这么精进,特别来护你的法。”
妙高禅师一听,感觉很高兴,便骄傲地说道:“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精进,坐在悬崖上打坐的人有多少呢?”
老禅师说:“像你这样坐在悬崖上打坐的人很多,但像你这么骄傲的人却很少,所以,我以后不再来护你的法。”说完便走了。
妙高禅师大吃一惊,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当场跪下来,忏悔道:“以后,我再也不会这么傲慢了,请您继续来护我的法吧。”说完便痛哭流涕,但为时已晚,老禅师已经走了。他心想:即便没有人来护我的法,我还是要继续修行。
他爬到高台上,继续打坐,又想: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一定不会再打瞌睡了。但不一会儿,他又因打瞌睡摔了下去,跌落半空中,被惊醒了,心想:糟糕,那位老禅师不会再来救我了。
快到地面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托住了他,把他托到台上,他一看,是那位老禅师,便说:“你不是说以后就不再来护我的法了吗?”
老禅师说:“是的,但你刚刚忏悔心已起,所以我现在继续来护你的法。”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一念的忏悔心,就能改变命运,由此可见,忏悔是非常有力量的。“一念遍满大千世界,一念遍满无穷劫”,偌大的一个世界,一念之间就可以完全得到改变,可以说,忏悔可使我们减少继续犯恶的因缘,同时也能增加我们善的因缘,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
禅学中说:“忏悔,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改变命运的法门。衣服肮脏了,要用清水来搓洗,才能洁白;身体污垢了,要用净水来淋浴,才能干净;心地污染了,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恢复清净。“随缘遣旧业,更莫造新殃”,忏悔能去除我们烦恼的污垢,将原本无污染的清净自性心显现出来,因此,禅教非常注重忏悔法门,如慈悲水纤、梁皇宝歼、天台约三纤,这些都是历代大德为我们敷设的方便法门。
读禅悟人生
禅经里说,有一种病是业障病,前世造就了恶业,如何都医不好,这种病必须通过虔诚的忏悔来弥补。比如,一杯水放了盐巴,很咸,要想淡化它,就必须加很多开水,让咸味变淡。只有这样,才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4.豁达,让人生变得完美
禅的智慧:想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要具有豁达的人生观。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含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出狡猾,在固执中折射出坚强。暴躁会表现出一种力量与激情,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但不管怎样,对于任何人来说,豁达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
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豁达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
(本节例子与第十节6重)人生之路,总有坎坷
轮船的甲板上,有个人正坐在那里悠闲自得地看着报纸,突然海上刮起了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到了大海中。别人都以为他会十分慌张或心疼帽子,令人惊奇的是,他不慌不忙地用手摸了一下头,又抬头看了看了被风刮落的帽子,接着看起了报纸。有个人感到十分惊奇,于是问他:“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中了!”
“知道了,谢谢!”他仍然低头看报纸。
“可是你那顶帽子值几十美元呢!”这个好心人提醒道。
“是的,所以我正在考虑要怎么才能再省出一笔买帽子的钱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是不管怎样它也回不来了,不是吗?”说完又看起了报纸。
的确,失去的已经失去了,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人生无常,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当中,有坏的因子;坏是当中,有好的契机。失去就有失去的道理,过度伤心只会让人徒增烦恼,我们只需要用一颗平淡的心来面对,让生命变得豁达和从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亦是如此,生活有欢乐,也有痛苦;身体有健康,也有疾患;事业有成功,也有失败。在你成功、欢乐的时候,不必自我陶醉;失败、痛苦的时候,也不能一蹶不振,只要做到处变不惊,才真正做到了豁达。
那些豁达的人,遇到事情总能泰然自若,面对困境面无惧色,懂得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再笑看“云开日出”;而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常常都会自暴自弃,一旦遇到困难,就显得束手无策了。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并不总是铺满阳光的大道,也会有布满荆棘的小路。走在阳光灿烂的道路上,不要只顾哼着小曲前行,脚踩荆棘,也不要诅咒命途多舛,因为你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坦的大道。
拥有豁达的心,人生会更完美
从前,有一个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从未有过畏惧之心的老将军,在卸甲归田后,他以收藏古董为乐趣。一天,他在把玩自己最心爱的一个古瓶时,差点把古瓶打碎,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过后,他又若有所思:“为什么当年我出生入死,从来不会畏惧什么,现在却会吓出一身冷汗?”片刻之后,他想通了,心想:原来是我太迷恋它,才会有忧患得失之心,如果没有这种迷恋,也就没有东西能伤害我了。随即,他便将古瓶掷碎于地。
那些豁达的人,都能够将原本沉重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能将原本繁琐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将原本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趣。那些总是懊丧的人,他们的精神就像老年乞丐的面容一样干枯、苍白;而拥有豁达精神的人,则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有一个纯真之躯。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难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还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利避害,并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这也正如哲人所说“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每个人的满足和不满足,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幸福和不幸福却相差很大。
心胸豁达的人,他们为自己崇高的理想而付出,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视名利淡如水,将荣辱化为烟云,遇到挫折不灰心,得意之时不轻浮,身处逆境仍然镇定、从容,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也有“山林绝顶我为峰”的潇洒;既有“梅花傲雪姿更艳”的高洁,更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怡然。
人的一生就仿佛一次漫长的旅游,倘若懂得利用闲暇时间去阅读山川江河,就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旅途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你跋山涉水去走狭路、越险桥,如果你不脚踏实地,就领略不到山水美景。艰难地前行,是为寻觅新的天地,成功也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之中,要知道:柳暗花明就藏在艰苦跋涉之后,想到这里,你是否有了继续向前的勇气?有了这份勇气,你便拥有了一份豁达的心,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读禅悟人生
要做到豁达,就需要抱着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只有把一切看作“没什么”,才能够在慌乱时从容自如;艰难时,让自己顽强拼搏;忧愁时,努力为自己增添些许欢乐;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
5.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禅的智慧:忍耐,是逆境中的磨刀石。只有忍耐才能使人生发生变化,才能出现转机,才能使自己到达希望的彼岸。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有些人视“蛮横”为英雄,在矛盾和争执中总爱誓死争高低,将小事酿成大祸;有些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也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就能看明白,但要见之于行动,就并非易事,它需要矛盾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有人认为,忍让无争、从不恶言厉色是十足的懦夫行经,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有人更认为,凡事忍耐、承认过错、接受惩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必胜的把握时,暂时的忍耐是很有必要的,而那些死不认错、怕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懦夫。
忍耐,与成功结缘
在拿破仑一世时代,曾有一位福利院的院长要为遗孤筹募基金。当他来到一家酒店时,看到里面有三个人正在玩牌,便上前请他们为慈善工作捐献一点钱,可其中却有一个人咒骂他,还祈求上帝降祸于他,并且朝他脸上吐了一口口水。但他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是平静地取出手帕,将面颊上的口水擦掉,然后不带丝毫怨气地说:“先生,现在我的那份已经得到,但我的孤儿能得到什么呢?那个咒骂他的人听后,一时无语,惊讶地同时也感到了一丝丝惭愧,随即将手伸进口袋里,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那位院长。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忍耐有着极大的力量。“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若胸怀坦荡磊落,能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纵观古今,那些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着超乎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常人所不能忍的功夫。“心字头上一把刀”谓之忍,你若能够挨过这把刀,便会走向成功。“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能包容一切,才能够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才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的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而是一个立大业的强者。
忍耐力是一种看似静态、无形的,却能够掀起轩然大波的力量,它往往让人防不胜防,它不是终点,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达到目的。懂得忍耐的人并不是优柔寡断,而是一个理性、有头脑的人。忍人所难忍,才能够成别人所难成;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成别人所不能成。
现实生活中,“忍”字很重要,因为谁都不可能一直都事事如意,总有一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只能选择忍耐。忍耐是一个人品性的养成,更是一个人可以克己的功夫,忍耐可以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效。古往今来,但凡成大业的人,都有着非凡的忍耐力,遇到事情都能够沉着应付;而那些一受到“刺激”就无法忍耐的人,都不会有所成就。生活中也有那么多失败的人,他们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知识和才能,而是他们中途的放弃。其实,成功已经离他们很近了,但由于他们的耐性太差,也就与成功擦肩而过,错过了一次,可能就是错过了一生。
忍耐,成就大事业
韩信自小就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双亲。他就主要靠钓鱼为生,但时常会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淮阴街上有一个屠夫,他一向都看不起韩信,常对别人说:“你们别看这家伙长这么大个子,又喜欢舞刀弄剑,其实他的胆子小着呢。”
一天,韩信带着宝剑在街上闲逛,屠夫看到后,便立即跳出来挡住他,叫道:“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给我一刀,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听后,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看着屠夫那趾高气昂的样子,他很无奈地伏下了身子。
此后,满大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子小,一点也不像个男子汉。但韩信并没有理会别人的嘲笑,而是强忍着满腔的愤怒,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然后,大踏步地走了。
后来,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正是忍了一时之辱,才成就了后来的千秋大业。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不跪不爬,即便用武功保住了性命,但饥寒交迫的他恐怕也只剩下半条小命苟活于世,也就没有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了。他之所以甘心忍受这样的屈辱,并不是没有血性,而是他深深地懂得,若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保全自己。
做人能忍耐者必成大事。忍耐是一种明退暗进,更是一种蓄势待发,今天的忍耐是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忍得一时之气,可消百日之忧”,“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些话讲的都是忍耐的道理。勾践卧薪尝胆,孙膑装疯卖傻,韩信胯下之辱,这样的忍耐力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忍耐,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经历暴风雨洗礼后,自然培养的涵养,忍耐既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处事沉稳,面临厄运而泰然自若,面对毁誉而不卑不亢;也能使人变得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同时也能使人以坚强的心志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走过人生。
读禅悟人生
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生的幸福也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合作才能获得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然而,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存在,在矛盾面前,如果你能够和每个人“化冲突于无声”,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6.别让自私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
禅的智慧:但凡与人交往,不能起自私自利之心,应以诚为本,以礼为先。
私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过分自私则是不能容忍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也就有了不可推脱的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我们不能事事自以为是,事事找别人的不是。相反,应该多替别人想一想。因为我们都是同样的人,都饮着同样的甘泉,也都嚼着同样的大米。
摆脱自私,生活更精彩
从前,有个农夫请禅师到家中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完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佛法如日光普照,如慈航普渡,不仅仅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得到。
农夫很不满地说道:“我的太太是很娇弱的,其他众生可能会占她便宜,将她的功德夺走,您能不能单为她诵经超度呢?”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还是慈悲地开导他说:“回转自己功德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人,使每个人都能受益,就如同阳光不是照耀一人,可以照耀大众一样。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万物都能受到照耀。你用心点燃的这根蜡烛,应该去引燃千万支蜡烛,那样,光亮就会增加百千万倍,而这支蜡烛本身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光亮。”
一席话后,农夫依然顽固地说:“您说得很有道理,但还是要请禅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经常欺负我、害我,若能将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禅师听后,严厉地说道:“既然都说一切了,怎么还有例外呢?”
农夫茫茫然若有所思,无言以对。
在这位农夫身上,人性的自私、计较、狭隘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有所得,就不管他人的死活。殊不知,有奉献才会有快乐,别人的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任何事情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人若失去平常心,言行将会变得失礼,也就很容易会暴露出自己过分自私的本性,最终得不偿失。总之,人不光要为自己活着,更要为他们而活,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空,但可以展现真心的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力。”每个人都应该将这句话始终牢记在心中,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努力做一个不自私的人,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多为他人着想
一天,驴子跟随主人外出,结伴同行的还有主人的一只狗。驴子外表看起来神态庄重,可头脑却是空空一片,不想任何事情。途中,主人因休息睡着了,驴子便趁机大嚼大啃青草,这块草地的草也特别合它的胃口,驴子吃得挺满意。
这时,狗见驴子大嚼青草,也觉得腹中有了饥饿感,就对驴子说:“亲爱的伙伴,你能趴下身子么?我想吃篮里的食品。”驴子好像没听到一样,只顾埋头吃草,生怕浪费了这大好时光,影响进餐。
好一会儿,驴子才开口回话说:“朋友,我劝你还是等等看吧,等主人睡醒后,会给你一份你应得的饭,他不会睡太久的。”
就在这时,一只饿极了的狼突然跑了过来,驴子马上叫狗来驱赶,狗却不愿动,还说道:“朋友,我劝你还是快跑吧,等主人醒了再回来,他不会睡太久的。赶快跑吧,如果狼追上了你,你就用主人新给你装上的蹄子狠狠地踢,踢碎它的下巴颏。相信我的话,你会把它踢躺下的。”
就在狗还在说这些风凉话的时候,狼已经将驴子咬死,再也活不过来了。
故事中的驴子正是因为自私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很多人或许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因为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已经在无形之中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你的帮助也会永记在心。反之,如果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却视而不见,像驴子那样装聋作哑,到后来你有了危险,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你。所以说,人不应该存有自私心理,让自私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千万不能互相拆台,否则双方都会倒霉。
生活中,很多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总是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顾场合,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高兴时,就手舞足蹈,高谈阔论;不高兴时,便会郁郁寡欢,乱发脾气,甚至会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利益和处境。他们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因此,不管他们有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技巧,永远也都不会与别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那些不自私,心地善良,待人以诚,总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读禅悟人生
现实社会中,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之人,很快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即便这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但事实就是如此。到最后,别人都会以拒绝交往的方式而使其很快落入孤家寡人的境地。如果抛弃个人主义,真诚地对待别人,做到“天地无私心底宽”,你就会成为一个朋友遍天下的人,也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
第十章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有句话说:“祸莫大于贪欲,福莫大于知足。”即贪于诱惑,受制于的欲望,都将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无节制的欲望与贪婪,带给自己的只能是战争、血泪,灾难、毁灭。只有放下心中无止境的贪欲,以平知、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去享受成功,感受快乐。
1.贪欲:一剂穿肠毒药
禅的智慧:摒弃物欲吧,不然就会万劫不复。贪欲会使人掉入自我毁灭的深渊。想要祛除物欲,就要做到无所奢求,无所奢求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看透人生的处世态度。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但欲望也有正常和不良之分,正常的欲望可以使人坚定信念,不断进取,直到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止,而不良欲望则是贪婪的一种体现,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因为有太多的贪欲而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可以说,贪欲就像是一剂穿肠毒药,不管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
在热带雨林,人们是这样捉猴子的:先将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挂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在椰子上留下一个小洞,洞口的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再在洞中放一些食物。猴子闻到食物的香味就会跑过来,把手伸进去抓食物吃,结果,紧握的拳头就缩不出洞口了,随即,猎人就趁机将他们逮住了。
其实,并没有哪个人捉住猴子不放,而是它们自己把自己俘虏了。它们只需要把手放开就能够缩回来,但却都没有,猎人们就是利用它们这种心态将它们捉住的。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放不下心中的欲念,就会使其成为无形的“锁链”,从而使自己一直受缚。实际上,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弃那些无谓的东西,做回我们自己,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也就会更加轻松快乐。
贪得无厌,痛苦自己
有个人去沙漠寻找宝藏,可是没等找到宝藏,身上带的食物和水就已经用完了。在沙漠中走了很久,他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只好静静地躺在沙漠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就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做了最后的祈祷:神啊,请你帮帮我这个可怜的人吧!”
这时,神真的出现了,问他:“你想要什么呢?”
他连忙回答道:“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只有一点也行。”
神就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很多食物和水。
他吃饱喝足后,想了一会儿,决定继续寻找宝藏。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便贪婪地将宝物装满身上所有的口袋,并且还背了重重的一袋。
就在这时,他又发现自己所剩的食物和水不多了。在回去的途中,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只好扔掉一些金银珠宝。就这样边走边扔,到最后,他身上所有的宝物都被扔了,他又一次躺在地上,等待死亡的接近。
突然,神又出现了,问他:“现在你要什么东西?还想要宝藏么?”
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说:“我想要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不想再要宝藏了。”
当一开始拥有一些自以为很平常的幸福和快乐时,人们往往就喜欢去追逐一些名利,衍生出新的欲望,但如果不节制自己对名利的欲望,即便你得到了名利,也未必能换回过去那种平常的幸福和快乐。故事中的人不就是因为过于贪婪,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