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左手参禅 右手修佛》作者:龙染

_2 龙柒(现代)
老禅师说的一句“得道即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其实,老禅师比我们高妙之处也就是在这里。在他们的眼里,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而我们恰恰是看这个世界都变样了。
砍柴、担水皆是禅,这就是生命本身。多么平常,多么朴实,没有一点虚夸与做作。然而,老禅师的话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现代人吃着饭想着此餐不如昨日的好,明日怎么能更好,结果当下便也没有吃出什么滋味;睡觉时会想今天做过什么,明天还要干什么,睡得也就不安稳了。正所谓,认真才能做好事情。在禅师们看来,认认真真地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平常心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离不开平常心,无论是生产还是工作,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平常心能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充满平常心的心境,是一种和畅、协调、美好的境界。在平常心态下,生命便具有了最高意义,行为便有了广阔空间,很多时候就有了高招、绝招,就能走出困境、险境。
以平常心对待生活
有一位得道高僧,在一个乌风陡暗、山雨欲来的傍晚经过一片坟地,看见一位大汉瑟缩在一颗大树下虚汗淋漓。于是,得道高僧问他:“何以至此?”不料,惊恐万分的大汉早已被吓破了胆,说起话来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地:“怪……怪……怪蛇……”一句话没有说完,整个人就软瘫下去了。得道高僧抬头看了一下,原来草丛里有一条大蛇正在吞食一条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大蛇。前者即将胀死,在艰难地摇动着尾巴;后者即将憋死,也在艰难地摇动着尾巴。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则是这里是坟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是在这样阴森的环境下,突见此两头是尾的“怪蛇”,即使是一名大汉,也难免惊慌失措,怀疑自己必死无疑了。待得道高僧向大汉说明实情后,大汉立即恢复常态,并拾起“双尾蛇”带回家去了。
暂且不论故事的真实与否,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平常心救了一位将被吓死的大汉。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所征服的领域越来越多。随着知识“圈”的扩大,圈外的无知世界越来越大。有的难题需要平常心态来解决。
比如,美国太空总署因工作的需要,曾在全世界办征求一种太空人使用的超现代化的书写工具,成本代价不计,但必须得同时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能在真空环境中使用;
2.能移笔尖向上书写;
3.几乎永远不需要补充墨水或油墨。
得知此消息的天才们为此大伤精气神,但依然苦无良策。后来,一位德国人电报上的几个字让人们恍然大悟:“试过铅笔吗?”是啊,铅笔太常见、太常用了,人们一般不会去考虑它,而它又确实具备了上述要求。可见,平常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助手。
《士兵突击》中有个人物——吴哲,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平常心,平常心”。他不仅用这句话安慰他人,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一直用这句话调整自己的内心。正是如此,两军演练中,平常心让他在破除密码获取胜利的关键时刻立了大功。
平常心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等、平凡、平静地看问题。在如今这样一个竞争加剧的时代,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无疑是个人获取成功与幸福的重要砝码。“平常心”是一种看淡得失、不为物役的姿态。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人生的路上,需要“平常心”相伴,因为你的心态对于你生活的好或坏、成功或失败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想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得有足够的知识作底蕴,无知和懦弱都是不能拥有平常心的,要以勇气为后盾。
读禅悟人生
道是怎么样的呢?其实,道并不是极高明的,而是中庸的,是最平常的,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一个真正成禅的人,就在人间最平常的去处,怀有一颗最平常的心,这才是禅宗的真谛。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在激情中充实生活。
6.神仙也要凡人做
禅的智慧:圣人终归都是人,神仙也是众生修成的。圣人也好,神仙也罢,只要他们的肉身存大,即同凡人一样:冷暖饥寒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
神仙也要凡人做。世人皆平凡,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参禅的过程中,并无贫贱富贵之分,有时候,反而是越平凡越有可能保持纯洁质朴,离禅也越近。有一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神仙也是由凡人修来的
很久以前,在日本,人们一直视耕田的农民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正是出身人们所谓的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禅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在经历了种种的坎坷后,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后来,无三禅师被人们拥戴为主持。在众僧们为无三禅师举行就任仪式的那一天,有一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主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在这样式庄严隆重的场合,忽然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不知所措,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却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真可谓绝对的佛禅妙语!此话一出,立刻搏得在场所有人士的喝彩叫好,即使是那个故意刁难的人也不得不佩服无三禅师的聪明才智。
无三禅师的妙答,不但使仪式能正常地进行下去,而且也使人们更加信服他,更加拥护他。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神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其实不然,神仙也是由凡人修来的,他们和众生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其“出淤泥而不染”而已。
无论是禅师也好,神仙也罢,他们都不是神乎其神、仙乎其仙的,他们也是由凡人做出来的。相信大家只要凭借着这样的信心,相信事在人为,你也可以成为一朵灿烂的泥中莲花。所以,对于生活在世间的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不可妄自菲薄,以为自己太平凡、不值一提,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出息,甚至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上天注定的结果,其实,只要你想,你努力了,你的人生同样可以活得不一般,你同样可以修炼成像无三禅师那样的大智慧,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快活似神仙。
禅意往往在最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
南泉普愿禅师离开马祖后,来到了池阳南泉山,那里四季风景如画,于是就住了下来,一住就是30年。
南泉自小就养了一头水牯牛,然而,他常常为放牧而发愁。村子里面有两条河,河东有草地,河西也有草地。如果向河东放牧,就要吃别人的水草;想向西边放牧,也要吃别人的水草。思索再三,南泉决定:先就这么将就着,随便吃点草。
有一次,南泉在山上干活,有一个青年过来问路:“请问,到南泉的路怎么走?”南泉举起他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花了30块钱买的。”
青年说道:“我不问你镰刀,我问你到南泉的路怎么走?”
南泉说:“这镰刀我用得正快!”
青年摇摇头走了。
南泉普愿要谢世了。有位弟子问:“师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
南泉普愿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
弟子说:“我也跟师父你去,行吧?”
南泉说:“你要跟我来,行,那么,你一定要记得衔上一根草。”
从中可以看出,南泉普愿把自己比做一头水牛,并不以做水牛为耻,这也体现了禅教承认众生的平等性。在普愿禅师眼里,人并非比动物高贵多少,相反,禅性往往在最自然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一代禅师。
世人皆平凡,在参禅成禅的道路上,并无贫贱富贵之分,越平凡越有可能保持纯洁质朴,离禅性也越近。
禅宗都是凡人修的,神仙也都是非常平凡的。他们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只不过是凡人的飞升,只不过是超脱于凡尘俗世之上而已。这也就是在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只要你是向上的,只要你愿意提升自己,那么,你就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禅性往往在最自然平凡的生灵身上显露,关键在于悟。关于这点,禅宗大师们绞尽脑汁,用机锋、棒喝等形式,或骂或打,但开窍成正果的也没几位。其实,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
人生就是如此。神仙也要凡人做,就看你愿不愿快活似神仙了。张爱玲说:“生活好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爬满了虱子,太悲凉,平凡如你我,能放下一颗得失心,悟出寻常日子的禅意,让布衣生活开出花朵,是最好不过的了。”
禅语有句“吃饭便吃饭,睡觉便睡觉”告诉人们,在做眼前事时,要认真地去完成它,休味它。如吃饭,要认认真真地吃,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米饭的香甜,鱼肉的肥甘,才算做真正的吃饭;如睡觉,目闭心安,潜意识一片澄明,梦都不作,才叫睡觉。只有认真地体味这些最平凡的事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快乐。
读禅悟人生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因需求太多而迷失了自己。其实,人生的关键在于看清自己。禅师看恒河里的沙,就如看我们的本相,一粒一粒都看得很清楚。
总之,神仙也要凡人做,那些了然禅意的老僧或者禅宗往往既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人,又是痴情深远的疯子。
7.人与人的差异是自己造成的
禅的智慧:人把自己当宇宙,人便成了宇宙。人把自己当佛,人便成了佛。人把自己不当人,或许就真的不是人。
禅不是自私的东西,不是为某个人、哪些人所专有的,它的宗旨是使众生觉悟,从而他、解脱俗世的痛苦。
当初,禅宗们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若找到了就不是凡夫。
众生平等,差异自己所定
有一次,京口鹤林寺的主持玄素禅师,接到一个屠夫的邀请——希望主持能在他家中为和尚办斋供。玄素禅师听完,二话没说,就高兴地答应了,并欣然去了屠夫家。然而,禅师的这一做法让众人感到很惊讶。当然,玄素禅师也洞察到了众僧内心的疑问,于是,回来后对众僧解释道:“众生佛性平等,无论对贤人对愚人对善者对恶者都是一样的。凡是可超度的人,我就超度他,使他解脱俗世的烦恼和苦难,又何必去区别众生的贤愚善恶呢?”
是啊!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禅师眼里皆是平等的,哪里分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呢?也正是因为如此,玄素禅师不但毫无犹豫,而且欣然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请去屠夫家做客。
由此可见,性相平等,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以及生命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却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觉得不平等。他们执于我相、人相,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众生相。在这些人眼中,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常常说某某是狗眼看人,就是说他看人是分等级的。;
在禅的面前,众生是平等的。这里的“众生平等”是指禅性平等,也就是说参禅的悟性是一样的、平等的。在禅宗看来,在人世间,众生由于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也就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而致,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举一些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例子:有些人,往往在家里备有三种茶、三种香烟,不同的人来了然后再视来者的身份选用不同的香烟和茶来招待客人;另外,至于以貌取人,以贵贱取人的我相、人相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以貌取人,以贵贱取人了。比如说,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公司里,在各个部门的办公室里,只要领导一来,人们马上起身相迎,倒茶、赔笑,唯唯喏喏。但是,如果来者是个下级,相信就变成了相反的模样了——爱理不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凡人习惯性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觉悟正道,得超得度只是少数特权者的专利,仅仅是人的妄想,而这,违背了禅的本意。
有尊卑贵贱分别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悟者。其实,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上班时,你可能是经理或者雇员,在家时,你可能是父亲、儿子和丈夫,在菜市场,你又是买菜的顾客……那么,你到底是谁呢?那些无数不同的角色不都是自己的化身吗?其实,心、众生是没有差别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许多人终日被这些我相、人相所迷惑,执妄为真,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禅者和人不同,却不知道一切性相其实是平等的缘故。
禅师都是最平凡的人,真我即是佛
一个满怀疑惑的青年前去请教一位有名的禅师,他说:“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才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禅师听后并没有立刻作答,而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即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禅师问他:“这是什么?”
青年答道:“这是个字,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禅师再次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青年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是反了呢?”
青年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这时,禅师说道:“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也许当他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时,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反了。”过了一会儿,禅师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禅师的一席话使青年豁然开朗。其实,也就是这样。在这个世界上,禅师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会成为禅师,每个禅师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会成为禅师了。这也正是在告诉我们,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我们既要帮助好人,更要帮助坏人。
在所有禅宗经典里,心、禅、众生,三者无任何差别。心即是禅,悟道了,此心即是禅;没有悟道,禅也是凡夫。心、禅、众生,三者无差别,是平等的。
人人可为禅,世人皆可成为禅师。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唯宽禅师认为,狗、马等动物都是有禅性的,因为他们都是众生,众生皆有禅性。而他本身却没有禅性,不是禅。这是因为他不是众生。对此,唯宽禅师解释说:“真正的禅,是一种澄净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即禅性既不能被我们所看到,也不能被我们所想,或者感觉到,而只能悟到。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就是真禅!众生平等,皆可成禅。真我就是禅,禅就是真我。”
根据清末民初的国学巨擘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的观点: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就像禅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
读禅悟人生
众生皆能参禅,皆可成禅师。不管任何人,甚或是鬼道众生、天人、动物,只要有心都可以亲近禅法。一旦用心去领会禅法中的智慧和精神,禅就会因慈悲开出八万四千法门,以接引不同根机的众生共入禅智。可见,只要你不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你一样能够参透禅道。
第四章放下随缘,就等于踏上苦海的岸
滚滚红尘,纷繁扰人物;大千世界,众多撩人事,凡身肉体,太多想要的东西。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欲,皆人之本性,皆人之欲求,太多纷乱事,迷乱众生心,放下,随缘,方可脱离苦海、踏上乐土。
1.放下:禅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禅的智慧:人的最高智慧则是放下。
在平日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而不愿意放下。对于经商的人而言,得到百万后,便梦想着得到千万甚至数亿;对于从政的人而言,当上县长后,还想方设法攀当市长;对于赌博的人而言,赢得这次,还想力图赢得下次……最终的结果却是,由于难以放下而失去更多。事实上,放下的东西越多,人生就会越自由,心灵业将会越轻松。
释放心灵,学会放下
在一个寺庙里,几个徒弟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得以解脱。
这时,丹霞禅师拿着一块石头走了过来,他随意指着一个徒弟,令其将石头举起来,并向其他徒弟问道:“你们认为他能把这块石头举多久?”
徒弟们七嘴八舌地说道:“三个小时,一天,两天……”
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事实上,一块石头的重量是相同的,但举的时间越久,就越能感觉到它的沉重。”
刹那间,徒弟们意识到师父为他们讲了很好的一道,也由此明白:何以解脱?唯有放下。
人生在世,面对各种精神压力,如果不懂得放下,时间一长就会被压垮;如果放不下心中的各种欲望,就不能得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只有解放心灵的桎梏,才能内心坦荡、无怨无悔;只有不断超越心灵,才能不为世间的各种琐事而心力憔悴。
释放心灵,既要学会选择,又要学会放下。对于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倘若只说“再见”,而不说“永别”,就会使灼热的渴盼在希望的余温中逐渐褪色直至平淡,甚至化为乌有。这种放下,不是忍痛割爱,而是渐渐淡化你心中的极端渴望。古语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下既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是一种快乐的重要砝码;既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与远见,又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断与胆识。
放下忧愁,放下烦恼
曾有一个这样的人,每天感到心烦意乱,看什么都极不顺眼。于是,便去寻找有名的禅师进行开导。
当他在深山中找到禅师并说明来意后,禅师二话不说,仅仅给了此人一个石头杯子,并让他紧握在手。半个小时过后,这个人左手感觉到的疲惫程度与时间成了正比。他十分不解:禅师为何让他一边拿着杯子,一边对其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如此酸楚,便自行把左手放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禅师严厉地对他说道:“不要放下杯子!”听到禅师的话语,他深感纳闷:为什么手举得那么酸,禅师与其释然对谈,也不让自己放下手中的石杯?
一个小时之后,他的左手实在承受不住手中的重杯,这才听到禅师的话语:“现在你可以放下来了。”刹那间,这个人一脸狐疑。禅师却笑着说道:“你不喜欢举着重物与我说话,为什么却偏偏喜欢带着烦恼与我谈话?现在你的手酸了,把石杯放下即可。对待烦恼,不也正是这样吗?其实,正如石杯那样,这些烦恼都是你用手把它们举起来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它们放下呢?”
古人说:“路遥无轻担。”放下并不是简单的半途而废,而是人生征途的一次修正。放下,是为了使身心得以充分休憩而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因此,若要修身养性,就要随时放下心灵的包袱;若要快乐人生,就要时常放下欲望和烦恼。
只有放下紧张,放下烦恼,才能自由自在地行走;只有放下忧愁,放下困惑,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读禅悟人生
放下,既是禅的智慧,又是人生的智慧;既是心灵的本质,又是养性的基础。虽然我们领悟不透“放下”的真正精髓,但禅语中的“放下”既不失为一条解脱困惑之道,又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法。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摆脱烦恼;只有放下一切,才能更显恢宏。
2.执著是自缚的蚕茧
禅的智慧:作茧自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像蚕蛹那样,忙不迭地地为自己编织着一个个精美难破的茧。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庸人自缚,自绑天足。
究其根源,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一个“我”,于是,不计其数的人们拼其一生,只为赚取“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最终却酿成无穷无尽的痛苦。
不要过于执著自我
苏东坡前往金山寺与无名禅师打坐坐禅,猛然间,他觉得身体通畅,便向禅师问道:“禅师,你觉得我打坐的样子如何?”“十分庄严,宛如真正的禅师。”禅师回答道。听了禅师的话语,苏东坡十分高兴。无名禅师接着向苏东坡问道:“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如何?”苏东坡从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道:“像一堆牛粪!”无名禅师听了他的回答,也甚为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默不作声。在心灵深处,苏东坡以为自己赢得了无名禅师,于是,逢人便兴奋地说道:“今天我赢了!”
当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后,她向苏东坡问道:“哥哥,你是如何赢得无名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奕奕地向妹妹如实地叙述了一遍他与禅师的对话。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苏小妹听到哥哥得意洋洋的叙述之后,却不加思索地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禅,因此他觉得你如禅;而你的心中如牛粪,因此你才觉得他像牛粪。”
听了妹妹的阐释,苏东坡顿时哑口无言,方知自己的禅功的确不及无名禅师。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依赖自己的感觉,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紧抓不放。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非真正的自己,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倘若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就能减少诸多烦恼;若一个人能够摒弃执著,就能走向无限广阔自由的天地。
执著是一种愚蠢的固执
远古时期,在北方的荒野之中,有一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山。在山林之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比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就是幽冥之神的孙子——夸父。
有一年,天气十分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庄稼被烤死,树木被晒焦,河流枯竭……人们热得难以忍耐,族人相继死去。
看到这种情景,夸父感到甚为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并对族人说道:“太阳实在可恶,我一定要追上它,并捉住它,让它听从我的指挥。”听了他的话语,族人纷纷加以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不要冒险啊,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的温度那么高,你会被烤死的。”……然而,望着愁苦不堪的族人,夸父心意已决地说道:“为了使大家能够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次日,太阳刚刚泛起白肚,夸父便告别族人,迈着大步,径自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迈去,由此开始他的追日行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一般追来追去。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来回摆动。每当跑累的时候,他就微微打个盹儿;每当饥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就这样,他夜不停蹄地追着太阳,眼看距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也随之增强。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即将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红彤彤的火球闪现在他的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的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臂膀,想把太阳抱住。然而,太阳炽热异常,此时的夸父又渴又累。于是,他便跑到黄河旁边,一口气喝完了黄河之水,但并不济事。他又跑到渭河旁边,一口气喝完了渭河之水,依然不解渴。他便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的水已足够他解渴之需。但尚未到达大泽的时候,夸父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在某些境遇下,执著既是一种自缚的蚕茧,又是一种愚昧的固执。执著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当执著偏离了航道,使你舍本逐末时,将会物极必反。先有执著,后有贪念,执著不仅会使我们在无形中成为一个“套中人”,还会使自己处在自己温室般的茧中,心安理得,坐井观天。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学会放下,才能消除烦恼而深感快乐;只有放弃我执,才能真正把握生命本身的乐趣。
读禅悟人生
作家王开林曾经在《许多人死于心碎》中写道:“坚守信仰的人往往死于信仰,坚守爱情的人往往死于爱情,坚守道德的人往往死于道德。死过一次又一次后,信仰、爱情、道德便一一瓦解。即使你是一个修复专家,把破碎的心修复得像崭新的水晶球一样璨璨有神,但它也经不起轻轻一击。”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也向人们折射出了一个道理:坚守执著的人往往死于执著。因此,人们应把握其“度”,不可过于执著。;
3.云水随缘,生死由他
禅的智慧:生老病死,人所必经。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然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而言,生是偶然的,而死则是必然的,生是大同小异的,而死则是多种多样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礼赞“生”却回避“死”。
其实,只有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深刻地认识“生”,坦然地面对“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
生则洒脱,死则安然
武则天既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她执政期间,曾以师礼迎请慧安禅师,礼遇之法与迎请神秀相同。
武则天向慧安禅师问道:“禅师,您多大年纪了?”
慧安禅师回答道:“不曾记得。”
武则天疑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您连自己的年龄都不记得呢?”
慧安禅师语重心长地回答道:“生生死死,宛如转动不停的车轮,哪里拥有起点与终点呢?既然没有起点与终点,那么,又有什么年月可记呢?人的生死均是五趣轮回、六道轮回的,如环无端,怎能累以数计呢?”
在禅师的眼中,生与死只不过是事物的两面,生死轮回,皆是自然现象。生则洒脱,死则安然。不记得自己年纪的慧安禅师并没有由于不记得“年纪”而被世人忘记,与之相反,却由于其不记得自己的“年纪”而被世人谨记。
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既是何等潇洒,又是何等坚决。事实上,人生在世,岁月穿梭,每年春去春又来,年年年尾接年头。不论是否有人欣赏与观看,野外的小草总是自然地凋零;山上的花朵总是自然地开落。每日凌晨的日头升起绝不是因为寺庙的钟声,每晚月亮的光明照耀也不是仅为赶路的夜归人照亮回家的路……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地生生不息,人又何必为不足挂怀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呢?
《生死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语:“生生死死就是命。”灿烂自然之生命,死归自然也静美。项王命短,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胡兰十五,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因此,只有为人不做亏心事,生不贪,死不惧,才能乐得生死两坦然;只有生时坦然,死时无悔,才能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看淡生死大自在
从前,在日本有一位桃水禅师,他不仅在诸多寺庙修行多年,还在日本各地拥有无数徒弟。在他主持的一个大寺庙中,一些徒弟因不能忍受修行的艰辛,时常半途而废。然而,慕名而来的信徒却日益增多,他的法席仿佛尤为兴旺。当桃水禅师顿悟到生命的真谛后,便毅然辞去教席,告别信徒而不知所向。
几年以后,在京都的一座石桥下,一个门徒发现了与乞丐生活在一起的桃水禅师。这位门徒立刻请求桃水禅师继续教他如何修行。桃水禅师对他说道:“如果你能像我这样,在这里过上三四天的时间,或许我就能教你……”于是,这个门徒便毫不犹豫地打扮成乞丐的模样,与桃水禅师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次日,乞丐群中死了一个人,桃水禅师就与门徒一起把尸体拖在山里并埋了。事情过后,桃水禅师回到桥下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天亮,而他的门徒却迟迟不能入眠。天亮以后,桃水禅师对他的门徒说道:“我们今天不必外出乞食了,死去的那个同伴还留下一些食物……”然而,望着眼前的食物,那个门徒难以下咽。桃水禅师便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早已得知你并不能看淡生死,因此,你是无法继续跟我修行的。”听到禅师的话语,那个门徒一时哑口无言。桃水禅师对其挥挥手,接着说道:“你请回吧,不要再烦我了!”无奈之际,那位门徒只得向桃水禅师拜别,黯然离去。
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正如白天与黑夜那样,人的生死平淡无奇。对于死亡,不能心存恐惧,而应“云水随缘,生死由他”。对于一个人而言,能够看淡生死,敢于视死如归,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仅有两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一种是在修行中经历沧桑劫难,参透生死,对生命已大彻大悟;另一种则是胸怀大志,心有大义而将生死置之度外。
只有了解生命的本质,才能无所畏惧;只有感悟永恒的真理,才能不为生离死别而痛苦悲泣;只有看淡生死,参透生死,才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只有云水随缘,生死由他,才能潇洒人生,享受人生。
读禅悟人生
云水随缘,生死由他。何谓所生,何谓所死?一切皆以坦然为由。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感叹活得太痛苦,活得太不容易……事实上,只要坦然面对所得所失,就能拥有一个洒脱的人生。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的死是下一个生的开始。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拥有重生的机会,也就感受不到不同世界的精彩之处。因此,既不要四处张望,也不要埋天怨地;既不要心无定所,也不要漂浮不定,而应坦坦荡荡地生活。
4.放手也是一种美丽
禅的智慧:“吾生有涯,而万物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现实世界那无限美好的万事万物,只会疲惫不堪,劳而无获。因而,人必须学会放手。
放手也是一种美丽!该得的,自当努力争取;不该得的,就应该果断放弃。人生恰如一场比赛,有领先者,便会有落后者;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冠军终归只有一个,我们何必绞尽脑汁想成为那个幸运儿呢?应该明白:钻石固然珍贵,但雄伟的长城却是由普通的石头砌成的。人生因放弃而美丽。
有所放弃,才会有所得
能够豁达地放弃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生命成熟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着放弃,那是生命征程中最难以言表的一种体验。经历放弃的苦痛,如同咀嚼一枚涩涩的橄榄,叫人久久难以下咽,只空留那份酸涩在口中,挥之不去,也去之不尽。
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称的柏林爱乐乐团,它的首席指挥也素有“世界第一指挥”之称;所以说,几乎所有指挥家都梦想能够获得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位置。但是,当柏林爱乐乐团决定聘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布特尔担任首席指挥时,布特尔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对于布特尔的放弃,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不解。对此,布特尔说:“柏林爱乐乐团是以演奏古典音乐而闻名于世的,而我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接受了邀请,恐怕不但不能带领柏林爱乐乐团迈上一个台阶,反而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再好的机会,如果你没有能力把握,那么还是放弃为好。”从此以后,布特尔默默地学习研究古典音乐。经过十年的努力,布特尔因对古典音乐的不懈追求和透彻理解及自己精湛的指挥和表演,一次次取得了成功,令所有听众倾倒。当布特尔再一次接到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时,他没有丝毫惊讶,更没有丝毫犹豫,而是毅然地接受了邀请,并以自己出色的指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史上的奇迹。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即使一样东西再好,如果客观条件不成熟或者主观上的个人还没有能力把握它,那么最好还是选择放弃为好。布特尔第一次拒绝出任首席指挥也正是这个原因。
懂得放弃的人,知道什么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他们既不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轻易放弃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弃该放弃的,那是勇气;不该放弃的不放弃,那是豪气。该放弃的不放弃,那是怄气;不该放弃的放弃,那是傻气……
在很多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放弃并不等于抛弃,抛弃是一种妥协,是一种让步,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失败。放弃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策略——是为了腾出空间来接纳其他更多、更好的东西。其实对于布特尔来说,第一次的放弃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古典音乐,为他再次接受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担任首席指挥,创造音乐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他第一次的放弃,才成就了他最后的成功。
在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对万事万物,我们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
放弃,伤感但美丽
人生,有太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学会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没有缘分的朋友;放弃某种投入却无任何收获的感情;放弃某种心灵上的期望;放弃某种精神上的思想……虽然放弃这些,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很艰难和无奈,但对于此,也许放弃才是你最好的选择。在放弃的时候,或许你会生出很多伤感和沮丧,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你重新开始,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然物外的精神,虽伤感但美丽!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种感觉:想期待成为生命中的永恒的某种感情。但当过了很多年之后,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然后才懂得: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能够永远记在心上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况且,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之”,一旦你得到它,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复杂的人生,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获得和放弃。应该获得的,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发现,然后尽力而为之。然而,如果此事依然与自己无缘,那么就要潇洒地放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得常常使人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很大的勇气。
残缺也是一种美,有遗撼的人生才是最完整的人生。人生多憾事,世上无圆满。也正是如此,世界才有落英缤纷的美丽。“遗憾”相对于圆满来说,是一种残缺的美,因此学会了放弃,也将是人生的一道风景。放弃过后,心灵就会有一种恬静和从容,恰似一缕檀香暗浮,会有温馨未来的如歌岁月。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拥有的遗憾让人更眷恋,夜半无眠的思念,让人更觉留恋。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也更久远。
漫漫人生路,放弃何其多?放弃不属于自己的,是对自己灵魂的释然;放弃你胸口隐隐的痛,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超脱!一次牺牲或许会换来你一世的安慰;一次伤悲或许会换来你永生的纪念!因为放弃,你的人生才显得轻松舒展;因为放弃,你才有机会去收获不俗的春天;也因为放弃,你的生命旅程才会走得更加从容畅然!放弃也是人生中难得的美丽!
读禅悟人生
其实,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学会放弃吧,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5.放手,得救的最妙药方
禅的智慧:放手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手一个你很爱的人才痛苦;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那是更痛苦。其实,聚散都是缘,该放手时就放手。
放手是一剂灵丹妙药。自古以来,“放手”就是一个让人们不断探讨的哲理问题。一个永远不想放手的人,是一个沉重的人,人生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一个永远不能放手的人,未必有人生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门心灵的学问。
“放下”原本只是一句禅语,“禅意与化境”中道,放下你的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直舍去,舍之无可舍去,是汝放生命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懂得这种境界呢?人在原始时代,过着封闭的生活,以为视所能及之界,步所能至之处便是所有的天地,而原始的平等与平均使人欲也随之淡化。是想象和美好的心愿开启了人类欲望的大门,任何可以想象,又力所能及,智所能为的产物开始了天地间的变化。从此生活不再变得满足,欲望得到了无尽的“升华”。在追求物产的过程中,欲望得到了足够的满足,而心灵似乎永远找不回原来的那份宁静和安详。
放手,让心灵释荷
在一辆飞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刚买了一双价格非常昂贵的新鞋,不料,因不小心,一只鞋掉了下去。旁边的人看到后,无不为他感到惋惜,而他却微微一笑,紧接着又把另一只鞋扔了下去。车上的人看到后,很是不解,便问其原因。他却说:“一双鞋扔下去,说不定正好有人因没有鞋穿而得到一双鞋,或许我们还会遇到那个人。这样的好事,我何乐而不为呢?”
是啊,不管是多么珍贵的鞋,丢掉其中的一只,另一只也就没有一点用处了,何不让捡鞋的人捡到一双鞋呢?所以说,与其抱残守缺,倒不如顺其自然,这样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不至于因失去了一只鞋子而郁闷不安。让心灵深处有一点快乐,养几分安宁,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忙碌的脚步,让人们失去了沉静的本能。物欲横流的今天,数字的多少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等次,打破了平衡的宁静。人们个个躁动不安,努力寻找增加自身社会等次的空隙。不择手段地往上钻,没有台阶,就踩着别人的肩膀继续往上,整个人都变得几近疯狂。谎言被人崇拜,实话被人遗忘。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非难分……
其实,人要生活得很幸福,不一定要辉煌,不一定要地位,但一定要有“放手”的勇气,让心灵释荷。放下曾经的辉煌,放下昔日的苦难,放下对旧日恋情的回忆,卸下身上所有束缚我们前行的包袱。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懂得该放手时且放手。
哲学家孟子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应抛弃掉。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有所失,只有学会放手,才能拥有一份轻松,才会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坦然。;
人生在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可谓是事物变化无常,人们必须懂得放手,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无法割舍,毕竟,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在失去它时而伤心。人生中的许多事情既已失去,不妨就让它失去吧。要知道,执著失去只会让自己更痛苦,唯有放手,才能解脱。
感情尤其如此。爱情是流动的液体,它会被客观改变,也会自己发生氧化,从而蒸发掉。亘古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属于你的自然会握在你手中,流失的,就任它去吧,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一直等你,如果已经缘尽,既选择分离,就不必回头。但得到的就一定要珍惜,因为没有人会在原处等你。
缘分不可强求,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从前,有一名秀才和未婚妻约好要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那一天,他的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秀才因受不起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就要奄奄一息。这时,路过一个云游僧人,得知情况后,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秀才看。秀才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过一人,把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疑惑间,画面切换,秀才看到了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秀才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的未婚妻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秀才大悟,“唰”地从床上坐起,病竟然痊愈了!
缘分,一种美妙的感觉,源自于心灵的契合;可遇不可求,就算词穷墨尽,亦无法形容。有时,它与你擦肩匆匆而过;有时,它情深款款地向你走来。
缘分,犹如大海,表面蔚蓝平静,却不知隐藏着多少波涛汹涌的肆意与狂妄。有些人,天天相见,却只是淡淡的点头之交;有些人,从未谋面,却共振起一层层共鸣,彼此心心相惜。一次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这是缘分,缘起,谁也阻挡不了。一次无意中彼此悄然错过,这是缘分,缘灭,谁也留不住。在被触动敏感柔软的心弦时,在心不设防时,勾勒出魂萦梦牵梦的深夜,挣扎中欲走却留着一往情深。缘分,存在着逃避中隐约的一份心痛,也因保留着一份缥缈虚幻而美丽。如同空中楼阁,其实,只是存活在心里的一道风景。或许,被深深刺痛的不仅是肉体,还有脆弱的灵魂。
白雪公主注定要和王子相遇,无论是继母王后派出的猎人还是那个带毒的苹果,无论是那面说实话的魔镜还是7个可爱的小矮人,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让公主和王子相遇,都是为了成就一份纯美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一个柔弱又尊贵的公主而言,也许最好的报答就是收获一份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是让上天都感动的爱,是冥冥中不可强求的缘分。
如果你相信缘分的存在,就应该明白,缘分这东西可遇不可求,该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需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吧!
读禅悟人生
也许你会被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感动,会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流泪。但绝不要效仿他们为爱殉情,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生命不仅仅只属于自己,也肩负着家庭、社会的使命。珍惜生活,懂得放手,解救人生。
第五章清净自然,心灵才能得到大自在
修身养性,让心灵从繁杂的世界走向回归,让大自然的博大抚净内心的喧嚣,认真体察世间美妙,悉心体悟自在之智慧。一颗清净的禅心,让你笑看物欲横流,用淡泊高洁的莲花心赶走无所适从。听鸟语、闻花香,清净、自在。
1.烦恼多是自找的
禅的智慧:快乐不是永恒的,痛苦不是永恒的,烦恼也是假的。人生在世,没什么可烦恼的。多点笑话,多点幽默,这样,日子会好过一点。
作为凡尘中人,我们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烦心事。特别是现代都市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越来越多的追求和欲望更是让人烦恼不断,想做到最好,却又不到,于是,人们不停地为了一些不能及的事而闷闷不乐,总在不停地担心这担心那。其实,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很少。人们应该学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别学庸人,杞人自忧之。
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有一天,一群学生向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请教关于烦恼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问到:“您能举一个例子说明烦恼是人们自己找出来的吗?”
心理学家笑了笑,并没有回答,而是把学生们领进自己的实验室,然后指着桌子上的水杯说:“我们还需要一段在这里呆一段时间,你们每个人自己拿起水杯为自己倒一杯水吧。”学生们放眼望去,这些水杯各色各样,红的、蓝的、白的……材料也不相同,玻璃的、塑料的、瓷的、纸的……有的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则是粗陋低廉……
因为正值夏季,天气较为热,同学们纷纷拿起自己喜欢的水杯倒水喝。待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水杯注满了水后,心理学家说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选用的杯子都是比较好看的、比较别致的,这些塑料纸杯,被选的就少得多。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己手里拿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想一想,如果我们有意无意将心思用在选好杯子上,用在鸡毛琐事上,甚至用在互相攀比上,自然就是自寻烦恼,正所谓:“野花不种年年开,烦恼无根日日生。”
有句话叫:“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烦恼多是自己找来的。据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
很多烦恼还是不应该困扰的琐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失败体验给自己搭建起藩篱,使自己故步自封,杞人忧天,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比别人差;疑虑重重,老是想着以后没有发生的事,而且往往是习惯性地往最坏的方面去想……
比如,在等公交车时,要坐的那辆公交车始终不出现;在超市购物排队结账时,长龙队伍中站了半天才挪动一小步,特别是另一边似乎移动得快……的确,这样的烦恼让人郁闷不已,恨得咬牙跺脚,但是,你可曾想过:不管你怎样不耐烦,事情往往都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并不会因你的心情而有丝毫的改变?明白这一点的话,你就更应该知道,与其在那里对不可更改的过程唉声叹气、看表跺脚、咬牙切齿,倒不如让自己悠然惬意一些,如听听音乐、给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发条祝福的信息、欣赏周围各色人的种种面貌,将他们的各种喜怒哀乐在你脑中整理成一幅生动的漫画,同时为你自己的理智超然而自豪……这时,你将会发现,快乐就在身边,生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轻松生活,快乐属于你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多余的。
一个人到市场买菜,回程中遇到一只黑狗,因一向非常怕狗,而眼见四处又无人,更是怕得发抖,没胆量停下来面对它,于是想快速离开,便加紧踩着脚踏车,但那只黑狗不但汪汪大叫,还在脚踏车后紧追不舍,并且在他脚上咬了一口,他因过度慌张,从脚踏车上摔了下来,结果狗也走了,剩下狼狈不堪的他一个人,结束了这一场可悲可笑的残局。
回到家后,他检视了一下被咬的伤口,发现不过是小小的齿痕而已,但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到附近药局请人敷药,心想应无大碍,过后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白天忙完后,晚上休息,睡到半夜忽然醒来,他感觉伤口好像有点痛,于是开了灯,察看一下,见伤口周围红红的,心里顿时急了起来,开始胡思乱想:如果那狗有传染病,或是其他像疯狗病之类的,过去曾听说被疯狗咬后,人也会变疯狗,若是如此,那怎么办?于是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了,只好静坐修法,让心平静下来。
说也奇怪,待天亮时,看伤口竟然完全好了,那个人不禁对自己昨晚所起的念头惭愧万分。
可见,人们常常会因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为小事心随境转而起无明,继而胡思乱想,自导自演,认假作真,这都是念头招来的,若能时时关照自己,不起无明,则天下太平矣!
俗话说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做庸人,都不要自扰。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人生,都是非常简单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烦恼忧愁。人不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够活得单纯。生活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索取什么,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难得、永恒的幸福。也许因为生活中的忙碌,我们把自己忽略了,忽略生活的本身,使我们成为一个睁着双眼的盲人,看不到人生中的风景,闻不到一路芬芳的花香。为什么我们不把一切放下,静下心来感受与体味生活的真味呢?花贩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人也和花一样,越是朴素单纯的人,其内在就有越多的芬香。
实际上,生活到处充满欢乐,烦恼与欢乐都是因人的的心态而定。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过分地强求结果的完美,往往使过程变得空洞乏味,然而结果又未必就能达到你想要的完美,进而徒添了许多烦恼。人生是短促的,别让快乐从你手中溜走,要牢牢把握好。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学着轻松地面对一切人和事,这时你将会发现,事情要比你想象的简单,轻松生活,更多的快乐也会属于你。
读禅悟人生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就像是一泓泪水凝成的湖泊,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人的生命太短促、太宝贵了,想老有所乐,现在起储蓄快乐吧,储蓄越多,回报就越大,千万不要去自寻烦恼。
2.学会简单地生活
禅的智慧:简单生活即是保持一种自由平和的心态,随意而率性,不被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所诱惑,也不刻意拒绝新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和享受。
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境界,就要看他的生活是复杂还是简单。许多人的生活内容繁杂,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忙也忙不出什么名堂;而有些人的生活则很简单,他们除了自己喜爱的几项活动,别的事一概不理,一位哲人曾说:“人生的哲理就是简单加勤奋。”
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什么样的生活是简单的生活?拿衣服来举个例子吧,怎样穿衣服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好的衣服自己会说话。尝试用新方法穿旧衣服,例如黑白配,这就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够简单的开始。
何必迷醉于赤橙黄绿的绚丽斑斓呢?它们固然鲜亮惹眼,但却蛊惑我们的心灵,让疲惫空虚袭来,我们难以招架,匍匐着挣扎于这样的困境。
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选择黑与白呢?黑白虽然少了炫耀的资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简洁明快,踏实素朴。在五色乱目的今天,敢于做出这样尝试的,真的是勇气可嘉!生活也是这样,没必要搞得色彩斑驳眼花缭乱,只需简单的黑白相间,就足够赏心悦目了。
小张和霞是一对夫妇,一个在事业单位,一个在合资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但他们住宅的朴素简单却叫人惊讶。他们的家几乎没有家具,客厅里仅仅是一个电视机和几张木椅,卧室没有床,床垫就放在木地板上,一个写字台,一个书柜,一台电脑。房间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墙壁上几幅字画,显得清新而高雅。小张说:“装修的最高境界是不装修,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淡然而简单的格调,雍容华贵的装修在我看来很俗气,房子是自己住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自己感到舒适就行,简洁舒适是一种享受。”在这种简单的生活中,他们过得轻松、踏实、快乐、幸福。
简单不等于简陋,朴素不等于寒酸。简单的内涵在于抛却杂念,直指目标。有很多时候,生活不再是我们汲取快乐的源泉,而是使我们沮丧悲观的重担。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的程序,我们变得萎缩。如果我们不觉醒,将会麻木致死,完全得不到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也许,人类从动物式的原始攀援,到部分解放的直立行走,再到智能型的会使用语言、文字,一直到现在科技的发达,思维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庞大。人类本身因这样的思维而变得沉重,像无形中的一座大山,压在脆弱的心灵上,随时随地都可能濒于崩溃。其实,生活没必要有太多的顾虑,顾虑太多会加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只要你够简单,只抓主要矛盾,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简单意味着有方法有秩序有选择,因而能够驾驭复杂的局面,举重若轻,复杂的人生问题简简单单就解决了;简单意味着人的需要,因而也意味着成功,所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反璞归真。做自己喜欢的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人生就是这么简单,其他无所谓的事都可以放下。
生活简单的人最快乐
简单生活目前正风靡美国,同时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高级白领有选择地接受。美国“简单族”的简单包含以下指标:不看电视、不上网、不过夜生活、不在人际关系和衣着上花费过多时间,不大规模购物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甚至不驾车等等。总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跑到没人的山野,除了吃饭睡觉,享受自然风光,什么也不做成了他们最迫切想达到的生活状态。不过,在中国“简单族”们的眼里,简单生活的定义却有了一些不同,在这些还没完全过够“复杂生活”的职场人士眼里,简单生活其实就是意味着一种时尚轻松、不麻烦的生活,一种朴素、低科技、充满灵性的生活以及一种有目的、能够保证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生活。;
对于工作,无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总是孜孜以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与自己相关的利益牵引着,大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但快乐的人生怎能是这样?
某外资企业担任市场经理的小罗就是“简单生活”的忠实拥护者。
小罗原先每天上班时忙忙碌碌,下班后不是在茶馆谈事,就是和某客户有约。折腾几年下来,他发现这些事情非常耗费他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挣的外块也几乎都用于交际了,所剩无几,自己也苍老了很多。刚刚过去不久的“非典”,也让他领略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可贵。于是,他终于大彻大悟,从此放弃了很多从前很看重的机会,现在每天下班后就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一个人回到家里,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然后坐在沙发上,听音乐,看杂志,怡然自得。小罗说,工作过后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松弛的方法,快乐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华丽的物质,只需要有自己喜欢的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即可,享受生活并不等于享受物质,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
尝试简单,就是尝试一种别样的心情,一种独特而蕴藉的旋律,不必在意的太多,只需清清白白的做个自我。不必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黑暗中的议论,只需坦坦荡荡地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喜欢的,远离让人疲惫和厌烦的阴霾。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你会觉得每天天都是蓝的,蓝得明净,蓝得纯粹,蓝得舒畅。鲜花和笑容永伴,生活就成了乐此不疲的欢乐之海。
简单的生活要求我们对生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把生活中的一切,快乐,痛苦,挫折,失望……都看作是一种馈赠,因为无论苦与乐,都是生活中的一位调剂,我们应懂得品味,而不是怨天尤人。正所谓,简单的生活,不简单的追求。
世界本是简单的,一切都简简单单,有何不好。我们为什么不开始这样简单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鼓起勇气来进行尝试?不要顾忌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让我们尝试简单!
读禅悟人生
简单更是一门哲学,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大舍弃。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得快乐充实,舍弃会让我们生活得轻松无羁。简单,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更自信。简单,给心灵树一座灯塔,当航行在迷雾重重的生活之洋上时,不会迷失,在它的引领下,冲破迷雾,迎来阳光。
3.去除心中的枷锁
禅的智慧:万物皆心,生活中的一切,譬如:烦恼、快乐、金钱等均是由你自己的心所酿成的。因此,若要摆脱痛苦,就要去除心中的枷锁。
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而言,若要摆脱痛苦的束缚,就要去除心灵的枷锁;而若要去除心灵的枷锁,就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是心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拒绝做心灵的奴隶
有一个年轻人,一直以来都以杀猪为生。之后,又辗转成为府衙的一名刽子手。他为此深感不安,既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
在不经意的一天,一位得道禅师云游至他所居住的小镇,为了去除不必要的心灵枷锁,他诚然决定拜访这位禅师。
当他前去拜访禅师时,禅师正在修行,于是,他轻轻地走到禅师的身边。禅师看到年轻人的到来,尚未等他开口便漫不经心地说道:“去除心中的枷锁!”
刹那间,年轻人感到困惑不解,他充满疑惑地问道:“师傅,我还没有开口说话,你怎么知道我要问的是什么呢?”
听到他的话语,禅师哈哈大笑地回答道:“你的脚步虚浮,目露迷茫,心神不宁,便预示出心不如所想之象。你之所以来找我,就是为了挣脱心灵的束缚吧?”
年轻人听了禅师的话语,不禁激动不已:“师傅,实不相瞒,我以前以杀猪为生,心中一直感到不安,现在又成为刽子手,内心更加不安,请求师傅略点一二。”
“境由心生,心随意动。”禅师接着说道:“杀猪既不是你的本愿,做刽子手也不是你心中所想,但由于世事而不得已为之。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不要被外界所干扰,而要依照你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摆脱心灵的束缚,就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听到禅师的话语,年轻人恍然顿悟。从此以后,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所想而不断行动,日子过得日益顺心如意。
或许禅师的话语使不计其数的人深感困惑,然而,细想一下,心与你的关系,不正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吗?它要你做什么,你就会做什么。你越对其毕恭毕敬、惟命是从,它却越要无所休止地折磨你。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心灵的枷锁所深深束缚着,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从事着较为憎恨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全方位地扮演着被内心束缚的角色。
在我们周围,时常听到诸如此类永无休止的抱怨:“我整日像奴隶一般任人差遣。”长期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内心便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心态,在无形中使自己真正变为一个奴隶。殊不知,在抱怨自己是他人奴隶的同时,自己也被心灵的枷锁所“役使”,若要摆脱奴隶的束缚,就要培养高贵品格;若要去除心中的枷锁,就要敢于正视自己。
境由心生,心由意动
从前,在一个国家里,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大臣不幸病逝。这位大臣不但绝顶聪明,而且能说会道。要想寻找一位替代它的人,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整个王国都在努力寻找,为此,国王派出了所有的重臣。
寻遍了整个王国,最后找到三个人:一个是伟大的数学家,他能解决数学领域的所有问题,毕竟在当时,数学是真正威势确定的科学——其余科学均是它的分支;另外一个是伟大的哲学家兼魔术师,它既能创造神,又能创造理论;第三个是传教士,每天均在信任上帝,不断祈祷的人。
当他们来到皇宫的时候,国王对他们说道:“你们有三天的时间准备或休息,第四天考试,通过考试者将成为本国最重要的大臣。理所当然,他还会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
于是,他们便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准备。三天时间远远不够,数学家必须思考诸多实验与做法,因此,他废寝忘食地进行思索,并天真地认为一旦他被选中,便会拥有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哲学家开始冥思苦想,在测试前必须备好所有的问题以对付考试;而传教士却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他每天一如既往地祈祷,然后去散步。毕竟对他而言,没有未来,就没有最后的考试。
转眼间,到了第四天的早晨。当它们前去皇宫参加考试时,数学家由于过度劳累而身心疲惫,哲学家由于不断思考而思想混沌,只有传教士开心地边走边唱,他仿佛丝毫也不担心,毕竟他既不要求任何东西,也不抱有任何幻想。
国王为他们设计出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他们进入同一个加锁的房间,锁上有许多数字,但是却没有钥匙,那些数字是用来打开此锁的。倘若那些数字能用一种既定的方式进行排列,门便会悄然自开,第一个从房间走出的人将是被选中者。于是,数学家便立刻在纸上开始不计其数的实验,哲学家也闭上眼睛而苦苦思索,而传教士却无动于衷,毕竟他既不懂数学,又不知科学实验,只是依偎在角落里祈祷、唱歌……然而,猛然间,他们意识到传教士已经离开了房间。
国王进来对其余二人说道:“你们还在这里做什么呀?测试已经结束了,传教士不是已经出去了吗?”他们惊愕地问道:“他并没有做什么,可他是如何打开门的呢?”这时,传教士若无其事地说道:“我只是静心而坐,直觉告诉我,你真笨,应该过去看一下门是否真的被锁,于是,我走到门旁,见门没锁,便径自走出……”
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们被心灵的枷锁所深深束缚着。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人们在无形中不断消沉、苦恼。若能挣脱心中的枷锁,就能轻而易举地度过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
境由心生,心随意动。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心灵的主人,而非它的仆人。因此,若要挣脱内心枷锁的束缚,就要尝试着深入了解自己。
读禅悟人生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主权利,然而,由于追求日益增高,心灵的枷锁却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因此,若要一切随心、舒心,就要想方设法去除心中的枷锁。
4.一念的平静心就是道心
禅的智慧: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也就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丝尘许不是源于自己的“心”,用平静心来生活,用菩提心来契禅心。
“只有放下,才能得以解脱。”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生活,而是心灵。如果能够以一颗平静心对待生活的一切,就能享受一种超乎自然的人生。拥有了平静之心,也就拥有了一种豁达,一种超然。
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感到焦灼,不会感到浮躁,不会把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气中;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会拥有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拥有一种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既不会高估自己,又不会自甘堕落;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会把自己的灵魂淹没于如潮的尘海中,而非仅仅追求物质方面的奢华,毕竟在诸多时候,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生活需要用一颗平静心而解析,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正蕴含。
心无杂念,保持一颗平静心
有一天,赵州和尚向他的师父南拳禅师请教道:“师父,什么是道呢?”
“平静心就是道。”南拳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赵州和尚疑惑不解地追问。
“想要达到的话,就会越来越远。”南拳禅师微笑着答道。
刹那间,赵州和尚深感奇怪,莫名奇妙地问道:“不想着达到,如何才能知道呢?”
南拳禅师耐心地对其解释道:“‘道’并在乎你是否知晓。‘知’仅仅是幻觉而已,‘不知’则是稀里糊涂。如果真正达到不再怀疑的道,犹如无尽的虚空一般,至大至极而无所不容,又如何能用是非而妄加评论呢?”
听到他的话语,一时间,赵州和尚恍然大悟。
真正的心无杂念是一种境界,难以达到,即使做到瞬间的心无杂念、胸无旁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人们而言,既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又是在庸俗包围的世界中生活的,不可避免地拥有点滴私心杂念。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绝对平静,但只要不把自己的心裹得像厚重的老茧一般即可。若要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就要具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态,拥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襟度。
“心无杂念,一心至诚。”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能使万物了然于胸。假如轻忽这意味深长的八个字,就会因妄念幻想而活得不真实,因荒诞颠倒而自欺蒙蔽。
古代的圣贤之人置穷困潦倒于不顾,不断修身养性。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对凡事都能释然的态度,对一切都能平静对之的胸襟。当今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如此平静之心,空有家财万贯又何足道哉?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使生活更加安逸;只有做到心无杂念,才能使生活更加舒适。
事事平静看,排压“心”舒畅
曾经,有一个人向慧海禅师问道:“禅师,你可拥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有了!”
“那是什么?”这个人继续追问道。
慧海禅师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感觉饥饿的时候就吃饭,在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听到禅师的回答,这个人不屑一顾地说道:“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与他们相比,你又有何区别呢?”
慧海禅师回答道:“当然是有区别的!”
“这有什么不一样呢?”那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说:“绝大部分人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而不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总是由于做梦而睡不安稳。而我吃饭的时候就是纯粹吃饭,任何事情都不想;睡觉的时候也从不做梦,因此睡得十分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的地方。”
望着来人有所醒悟的表情,慧海禅师接着说道:“对世人来说,他们总是难以做到一心一用,总是穿梭于厉害与得失之中,总是囿于虚无缥缈的宠辱……由此而产生‘千般思量’和‘万般妄想’。在生命的表层停滞不前,已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为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你要记住,生命的实质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静心感悟生命,才能寻找到生命的真谛。”
对于不计其数的人而言,应以一颗平尽心看待万事万物。平静即平静心,但何谓平静心呢?倘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层次,其的确有些玄奥。事实上,所谓平静心,就是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维系终生的“处世哲学”,正如孟子所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拥有一颗平静心,既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超常的洒脱。它看似十分简单,犹如每天晨起的跑步,黄昏的漫步,但若要将其融入生命的秉性中,并与我们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轻松、困顿、坎坷等,绝非一件朝夕可成的易事。
拥有一颗平静心,既是参禅之人的追求所向,又是悟禅之人的超然领略。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形容平静心的一种最佳说法;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形容平静心的一种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古时的那种闲逸,那种轻松,竞争的压力使人们的心灵难以得到充分的给养,快速的节奏使人们的心灵难以得到诗意的栖居,但“看天上云淡风轻,看周围花开花谢。”我们仍需做到:任尔东南西风,我自岿然不动?
倘若我们能够对人宽心,对一切事物均看轻一点,看淡一点,用博大的胸怀相互关怀,无争无斗,并能使心念得以平静。“与人无争则心安,与世无争则世安,与道无争则道安。”真正的得道就是“无争”,真正的道心就是“平常心”。道心时刻都在我们的面前,得道的路也在脚下不断延伸。如果说远,实在是近在咫尺;如果说近,实在是遥不可及,远近之别仅仅在于我们的心念,一念的烦恼心就是凡夫心,而一念的平静心则是道心。
读禅悟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追寻所谓幸福的日子,绝大多数人都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严乃至出卖人格换取房子、车子、票子、权力等,使自己深深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直到垂暮老矣之时,才发觉曾在年轻时孜孜以求的一切是那样虚无缥缈,从而对生命产生全新的感悟。因此,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是真正的福气。;
5.清净心才能出智慧
禅的智慧: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别人既可以打我们,又可以骂我们;既可以诬陷我们,又可以毁谤我们。然而,我们却不能由此而憎恨别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既需具有一种完整的本性,又需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或许不计其数的人们会认为:朗读诵经能够生出智慧。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则是清净心。朗读诵经是禅之定障,具有禅之定障的人,不开智慧,正所谓:“定能生慧,散乱之心不生慧。”因此,只有心清净至一念不生的时候,才能生出智慧。
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张三住在山下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特意在山坡上开垦出一片地,并在那里种上许多花草。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起床并到花园采花,然后再拎着鲜花到寺庙里进行供奉。有一天,当他刚刚把鲜花放到殿堂的时候,碰巧见到无德禅师。
望着殿堂前的鲜花,无德禅师向他问道:“每天早晨殿堂前的鲜花都是你供奉的吗?”
张三没有说话,只有点了点头表示默许。
无德禅师说道:“依据经典上的记载,常以鲜花供奉者,来世将会得到庄严相貌的福报!”
听到禅师的话语,张三疑惑不解地问道:“供奉鲜花,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每次前来供奉鲜花之后,心里就会觉得异常清凉,犹如水洗过一般。然而,一旦回到家中,面对家里的种种纷繁杂事,心中就会大乱。师父啊,我该如何做才能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接着说:“你每天供奉鲜花,理应明白一些花草的知识。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你是用何种方法保持花儿的新鲜呢?”
张三不加思索地回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就是天天为花儿换水,并在换水的时候把花梗截去一截儿,毕竟花梗的一端浸在水中容易腐烂,腐烂的部分不易吸收水分,花便容易凋谢枯萎……”
无德禅师拍手叫道:“你回答得真好!事实上,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与花儿的保鲜是一样的道理。平日生活的四周犹如瓶里的水,而每个人都是花。只有不停地换水,剪掉腐烂的花梗,才能不断净化身心,增强气质,才能不断汲取大自然的精华所在,才能像花儿一般保持着鲜艳与芬芳;才能拥有一颗清净的心……”
听了禅师的话语,张三情不自禁地说道:“师父,我明白了!谢谢您的指点。一直以来,我都想来寺庙里过一段禅者的生活,认真享受一下暮鼓晨钟,仔细感悟一下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所追求的仅仅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的清净,寺庙又何尝不嘈杂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施主啊,你应时时刻刻记住:你的身体就是庙宇,你的脉搏就是钟鼓,你的两耳就是菩提,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这样一来,就无处不充满着宁静。心静自然凉,心浮尘嚣躁,你又何必煞费心思地寻找呢?”
禅师说完此番话后,张三猛地跪在无德禅师面前,感激地说道:“谢谢师父!”
禅师连忙扶他起来,并说道:“施主行此大礼报以感谢,实在担当不起。你应该感谢的是你自己呀!毕竟是你自己的心智使你找到了宁静,你为自己找到了家乡,那是‘莲花’般的家乡呀……”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真正依靠的则是自己。与其沐浴身上的灰尘,不如洗掉心灵的污垢,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颗清净的心。
卸下沉重的心理负荷
有一天,一休禅师与徒弟出去传教,当走到桥边的时候,山洪暴发,无情的洪水把惟一的桥梁冲毁了。刹那间,师徒二人感到束手无策而又不知所措,他们思量着:“如何才能过桥呢?”正在这时,一位天生丽质、貌美如仙的小姐也要过桥,看到断着的桥梁,她尤为着急,花容失色地跺着脚。见到此状,一休禅师便上前问道:“小姐,你是否也要过桥?要不这样吧,由我背你涉过河水,如何?”由于要事在身,这位小姐便顾不得男女有别,直接答道:“好吧,那就多谢禅师了!”于是,一休禅师便背着这位小姐涉水而过。到达对岸后,他把小姐放下,便与徒弟开始行路。
跟随一休禅师后面的徒弟,心中十分不解地想着:“师父时常告诉我们‘男女授受不亲’,今天遇到一位如此美丽的小姐,却非常乐意地背着她过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由于对方是高高在上的师父,而自己仅仅只是徒弟,因此,他不敢把心中的想法坦然道出。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个徒弟依然对那件事情念念不忘,于是,他终于按捺不住,跑到师父的面前并说明其不以为然的意见。听到他的话语,一休禅师不禁抚掌大笑:“徒弟,你未免太辛苦了吧?我只是把那个女人背过河后,就把她忘记了,而你却把那个女人背在心上,且一背就是三个月,实在是太辛苦了……”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故事中徒弟的人不胜枚举。在他们的心中,装载着各种各样不必要的担子,比如:心理方面的困惑、杂念、妄想、烦恼及一系列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等。正是这些东西的存在,才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与其这样,何不卸下心中的负荷,把心里的结石移开呢?倘若能够凡事不计较,凡事都放得开,就能成为一个心灵清净的人,就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读禅悟人生
“凡事不走心”便是清净心。当发生令自己深感愤怒、郁闷、无助或苦恼的事情后,就要静心思考一下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自己对此有何处理办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凡尘喧嚣中保持自己的清净之心,从而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
6.淡化利欲之心,方能得到一切
禅的智慧:不计众苦,少欲知足。
中国曾有这样一句俗语:“知足常乐。”孟子也曾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与此同时,他的话语“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仕途多起伏不定,动荡不安,因此,身在官场纷争之中的古人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淡化利欲之心的境界,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应如此。毕竟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得到一切。
贪利的“好”下场
有一对穷困潦倒的兄弟,家徒四壁,他们买不起床,只有一张长凳,每天晚上便挤在长凳上睡觉。
一个偶然的日子里,一位禅师从此处路过,他实在不忍心使两位兄弟继续如此窘迫,就悄悄地对他们说道:“过了后山,再翻越一座高山,便是太阳山。你们可以到那里挖一些金子回来,但必须赶在太阳升起以前下山,否则一旦太阳升起,你们就有可能被晒死。”兄弟俩十分高兴,急忙向禅师致谢:“谢谢您,我们一定能够在太阳升起之前下山的。”
第二天,兄弟两人早早地起床,每人拿着一个袋子向太阳山奔去。一到达太阳山,他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往袋子里装金子。弟弟边装边对哥哥说:“如果这里的金子全归我们所有,就太好了!”过了一会儿,哥哥对弟弟催促道:“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赶快下山吧!”弟弟终是不肯,望着满山的黄金,他早已把禅师的教诲置于九霄云外。无奈之际,哥哥只好径自下山。
下山后,哥哥用自己所挖到的仅有的一点黄金做起了小买卖,几年之后,便发了大财,并娶得一个漂亮的媳妇,一家人过得甜甜美美。然而,可怜的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上。就在那时,当弟弟发现太阳已经升起,正要准备下山之时,整个山已开始融化,就这样,他也被炙热的太阳所融化了。
利欲之心人皆有之,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或义者,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必须适时自控,不可把一切看得太重。一旦接近极限的时候,就要及时抽身,跳出这个圈子,只有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一切,才能避免坠入自挖的坟墓之中。
古人曰:“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欲望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但过于强烈的欲望却会酿成痛苦与不幸。因此,我们应该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只有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才能品味到无穷无尽的乐趣;只有培养清心寡欲的态度,才能置身于平和自由的境界。
可怕的利欲之心
一位学僧向老禅师问道:“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呢?”
老禅师慢条斯理地说道:“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就是人的欲望。”
学僧摇了摇头,表示困惑不解。
老禅师接着说道:“那么,我就给你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商人想要购买一块土地养老。听说一位财主想要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听一下。于是,他就急忙赶到那个地方,并向财主打探道:‘这块土地如何卖呢?’财主向他解析道:‘只要交上10两银子,然后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候算起,直到夕阳落山,你能用步子圈出此地的多大地方,那些地便归你所有。但若回不到起点,你将得不到一寸土地。’商人自言自语地嘀咕道:‘如果我在这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能够圈出很大一块土地?这种生意实在太划算了!’于是便不加思索地与财主签订了合约。第二天,当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他便开始了一天的买地征程。到了中午,他回头望去,已经看不到出发的地方。于是,他才不甘情愿地转弯,一刻不停地向前疾走着,心里暗想:‘辛苦这一天并不算什么,以后就能享受到无限的欢悦了……’当贪心的商人再次回头看时,太阳即将下山,刹那间他的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到起点的话,就意味着他将得不到方寸土地。此时,他又加快脚步向起点赶去,结果,在离起点只有两步之遥的时候,他却由于筋疲力尽而倒在地上,而当他倒下的时候,伸着的手刚好接触到起点的那条线。那块土地最终归他所有,然而,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他而言,拥有那片偌大的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讲完故事后,老禅师又一如既往地开始参禅。理所当然,学僧也由此领悟到老禅师话中的玄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欲望一旦膨胀起来,常人便无法对此加以控制。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利欲之心时,它便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心思地托关系、走后门,虽然机关用尽,但结果却依然事与愿违;有些人由于未能得到重用,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把名利看得高于一切。事实上,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乐趣,何必追逐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呢?只有乐观知足,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仑多奂;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得到一切。
读禅悟人生
“在人的利欲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也就是说,人的利欲永无止境,难以得到满足。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你会感受到名利之风渐行渐近;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你的欲望会越来越多……虽然个人的价值观本无好坏之分,但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只有活得轻松一些,才能在简单朴素中求得一方安宁;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积极入世,超然出世。
第六章淡定从容,笑看人生的花开花落
花开花落,来去幽雅;云卷云舒,收展淡定。简单的生活,开阔的心境,禅意就在心间,禅境就在身边,多一重境界,多一分从容。淡定从容,让我们人生处处禅机相伴,人生时时禅定相陪。
1.从容淡定,宁静致远
禅的智慧:淡定既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是人生追求较为深层的定位;宁静既是一份淡然豁达的心态,又是一种清朗明净的感觉。只有从容淡定,才能避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随波逐流;只有宁静,才能避免对他人牢骚满腹。
人生的绝大部分烦恼,均源自于非分的欲望。只有具有从容淡定的心态,才能处于平和的状态。只有拥有宁静的心境,才能行走高远,长存人间。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曾作出这样的千古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战争纷乱的年代,古人尚能达到如此豁达的境界;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淡然入世,超然出世。
淡定,自然洒脱
曾有一位久经战场的将军,他看透了战场上的生生死死,便想逃避喧嚣的战乱纷争,决定以出家来安静地度过后半生。于是,他找到禅师并说明自己想要出家的缘由,恳请禅师为他剃度。禅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将军,你先不要着急,我认为你还不到出家的时机,请三思而后行。”将军回答道:“禅师,您就满足我出家的愿望吧!我现在无牵无挂,可以抛弃世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的爱妻与儿女。”禅师心平气和地说道:“不要着急,你的心意还不够真诚,有些浮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军只好回到家中。
次日,这位将军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之意,便在一大早来到寺院请求禅师为他剃度。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禅师却莫名其妙地向他问道:“你来得如此之早,难道就不怕你的爱妻在家红杏出墙吗?”将军听后,恼羞成怒,张口大骂道:“你妈才在家里红杏出墙呢!”禅师微笑着说道:“我昨天认为你有些浮躁,还不适合出家,现在总应该相信了吧?”刹那间,将军无言应对。
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将军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自以为从容淡定,但实际上却达不到豁达的境界。的确如此,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若要做到从容淡定,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从容既是一种不卑微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不凡俗的生活习惯;淡定既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又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当一个人既能宠辱不惊,又能不卑不亢;既能不为一切所累,又能不为蜚语所左右时,他便拥有了从容淡定的全部蕴含。只有拥有从容的心态,才能在粗茶淡饭的情形下尽享天伦之乐;只有具有淡定的心态,才能在喧嚣浮躁的世间保持一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境界。
宁静,自然高雅
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美国的两位发明家。1903年,他们驾着自己发明的飞机首次试飞成功,从此以后,莱特兄弟名扬天下。虽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但他们从不把“名声”二字放在心上,而是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既不写成功自传,又不参加毫无意义的宴会,更不接待试图进行采访的新闻记者。;
有一次,一位新闻记者要求维尔伯·莱特发表谈话,维尔伯却若无其事地说道:“亲爱的先生,你可曾知道,虽然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飞得并不高。”
还有一次,当弟弟奥维尔与家人共同用餐的时候,他顺手从口袋中掏出一条红丝带用来擦嘴,姐姐便好奇地问道:“这条手帕是哪里来的?好漂亮噢……”奥维尔却毫不在意地说道:“哦,这是法国政府为我颁发的荣誉奖章,嘴巴上沾了油没有手帕用,只好用它顶替了!”
莱特兄弟宁静的心境令人无限钦佩,宁静既是一种勇敢,又是一种骨气;既可放飞人的心灵,又可还原人的本性,既可在顺境中不怡然自得,又可在身处逆境时不妄自菲薄。真正的宁静者都懂得:若不能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若不能平静安和,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读禅悟人生
人生不满百,何为一切忧?淡定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豁达;宁静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一种恬然。正所谓:“物来则应,物去皆空。”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从容淡定,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只有做到宁静,才能“日日是好日,处处有风景。”
2.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
禅的智慧: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会给你痛苦,使你痛苦的根源则是你自己!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执著于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背后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会在无形中导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亲眼所见的一切才是正确的。正是由于强烈的“我见”,才致使人们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比如: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同而产生争吵,兄弟之间由于财产分配不均而对峙法庭等。
无论你处于何种境地,无论你的年龄如何,均应使自己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只有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你自己才是整个世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从前,一个男人与他的儿子牵着驴子到市场去卖。当他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有些人见到此状,便互相嘀咕道:“这两个人简直是神经质,与其牵着驴子,还不如骑着驴子,但他们为何不骑着驴子呢?”这个男人听到后,便吩咐自己的儿子骑在驴背上,而他则在旁边跟着行走。
当走到一个拐弯处的时候,一位老女人看到此种情景,又疑惑不解地问道:“哪有这样的道理?儿子舒服地骑在驴背上,可怜的父亲却走着路……”这时,儿子迅速跳下驴背,让他的父亲骑驴,而自己却在旁边行走。
当路过一条小巷的时候,一位年轻女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又捧腹大笑地说道:“这世界怎么如此奇怪?父亲悠哉悠哉地骑着驴,孩子却可怜兮兮地走着路,你们为什么不同时骑着驴呢?”于是,儿子便骑上驴背,他们同时骑着驴子。
当儿子刚刚骑上驴背的时候,一个农夫却在他们的身后大叫道:“喔!可怜的动物,它必须承载着两个肥仔,他们是多么残忍啊……”于是,忍无可忍的男人与儿子便决定同时跳下驴背,以封悠悠之口。然而,看到这种情形的人却哈哈大笑道:“驴子到河边的时候,就会拼命地挣扎,渴求得以解脱。”结果,男人、儿子与驴子通通坠入河水之中。
事实上,生活原本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取悦于任何人。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能摆脱种种难以逾越的困扰;只要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就能快乐地生活。
认清自我价值,做真正的自己
他是天龙寺的一个小徒弟,在他18岁的时候,他前去拜访冈山曹源寺的仪山禅师。当得到能够入门的恩准后,他便担任起澡堂的职务。有一天,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由于水温太热,便吩咐他提桶冷水并加之,他便奉命提了桶水,将热水加凉,就顺手将余下的水倒掉了。见到此状,仪山禅师非常不悦地说道:“你为何如此浪费?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有它独特的用处,只是价值不同而已。对一滴水来说,如果将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有利于花草树木的成长,还能使水本身不失价值,为何要白白浪费呢?即使是一滴水,其价值也是无限大的。”
听到禅师的话语,刹那间,他若有所悟,于是,便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个小徒弟也就是后来深受世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一首禅诗曾这样说道:“天生万物,皆有所用,大致广宇,小至微尘,大用小用,贵在其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价值,而其取得成就的大小,则由其发挥的价值所决定。若要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就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而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就要认清自己的前进方向。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既是独一无二的,又是自然界创造的伟大奇迹;既是天生的冠军,又是天生的赢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较好地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
读禅悟人生
只有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在现实生活中,不计其数的人时常都会被他人的话语或观点所左右,经常或高或低地判断自己的价值,以至于不能较好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论何时,你都应做到:独立于自己的天地之间,把自己打造成一颗璀璨的亮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所在,从而拥抱精彩的人生。
3.残缺与寂寞都是一种美
禅的智慧:残缺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败笔之作;寂寞既是一种自然状态,又是一种天然形态,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它们均是一种美。
或许你并不认为残缺是一种美,比如,一幅沾上污点的书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绘画所著或一件失去角落的工艺成品;或许你并不喜欢寂寞,甚至惧怕寂寞,毕竟在寂寞的时候,人们都会毫无主张,会无所适从……然而,你可曾知道,在某些境遇之下,残缺与寂寞都是一种美。
残缺是一种美
一提及残缺美,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断臂的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它断了一只手臂,但却凝聚着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或由于力,或由于美,可唤起种种不同的意向。”它既表现出对健康美的向往,又表现出对和谐美的歌颂;既表现出对生命的虔诚,又表现出对人类的热爱。残缺的维纳斯令人深感遗憾,但艺术家们想方设法使其完美无暇,续接的手臂或抬或举,或屈或深,或深或实……不论采取何种方案,均不理想。最终不得不放弃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维纳斯原有的残缺。这时,人们不禁意识到:“原来残缺也是一种美!”
断臂的维纳斯在为人们带来些许遗憾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把“充满无限想象,包孕不尽梦幻”且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并得到不计其数的人对此种缺憾美的激动与敬重。毋庸置疑,人们之所以钟情于断臂的维纳斯,不仅包含着其对美的深刻挖掘与理性思考,还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一般而言,人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不知珍惜,而当它一旦失去的时候就会深深感受到它的价值。所以说,残缺美既是一种空白美,又是一种模糊美。
上帝赋予你丽质的容颜,却不给博大的思想;上帝赋予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健康的身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所倚,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然而,残缺却是一种美。比如:“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残缺是一种过程美,它经历着由残缺至圆满的过程,人们能够从中得到追求圆满的享受。虽然缺乏博大的思想,但你可以尽展美丽的容颜;虽然缺乏健康的身体,但你可以尽展高深的智慧……从某种角度来说,残缺就是一种无形的美。
寂寞也是一种美
博尔蒂十分聪明却其貌不扬,从小口吃,幼年由于火灾而导致左脸局部烧伤,一耳失聪。脸部的缺陷使他经常遭到别人的歧视,玩耍时,没人和他一起,吃饭时,大家都离他远远的,除了父母,几乎所有的人都弃他而去。
就这样,博尔蒂从小经受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寂寞,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放弃人生。他用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着一切,他时常自言自语地说道:“虽然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他既不因自己的容貌不佳而觉得低人一等,又不因此而否定自己。即使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在一起,他依然会用独特的方式自寻开心。
一个偶然的下午,一个同学面带讥色地走到他的面前,不屑一顾地对他说道:“你这个丑八怪,除了脑子聪明,其他任何地方都使人深恶痛绝。”
他听后一怔,随即高兴地说:“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听到他的话语,这位同学哈哈大笑道:“难道你傻了吗?简直是个大白痴。”
他却一脸正经地说:“是的,我应该谢谢你,因为你不仅和我说话,还说我是一个聪明的人,你是在无形中提醒我要多看看自己的长处,我怎能不感谢你呢。”
从此以后,他把那位同学对自己的嘲笑视为一种动力,并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着这一切……就这样,博尔蒂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把握、面对着寂寞,并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而成为饱学之士,不仅能够从容地面对演讲,还可在讲演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诙谐、幽默等语言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与此同时,他还注重适时提高嗓音,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他成为了一个颇有建树的人,顺利当选了加拿大的总理。
在激烈的竞选中,保守党大肆地宣扬他的面部缺陷:“你们要选这样的人吗?”一时之间,博尔蒂又迎来了一次内心无法承受的寂寞,在一番思索之后,他一如既往地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对自己的面部缺陷毫不避讳。博尔蒂的坦然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最终,他成功当选为总理。
在竞选结束的发布会上,他感慨地说:“我真的要感谢这些年以来的寂寞,因为在寂寞中,我真正地认识并把握了自己,它使我真正地理解,人一定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不要一味地关注着自己的缺陷。寂寞也是一种美,只有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寂寞,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事实上,寂寞不仅是一种秉性,还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而然、无法掺入任何主观成分的柔软如水的天然状态。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挠你心底最为隐秘的地方,只有它才能弹拨你心中极为敏感的弦,从而使其为自己吟唱;它像一根攀爬的藤,在你独处的时候,悄悄地蔓延至其灵魂的树茎上,然后短暂喘息,并摄取其思想的琼浆玉液。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寂寞是一种清福,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可能每天都有别人陪在身边,在诸多时候,都是自己守着自己的。当你守着自己的时候,就是其寂寞之时。如果你领略过真正的寂寞,并用其力量战胜寂寞,并为其找出出路所在,你将会发现:寂寞对你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奔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寻求安慰;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冷静,在心中沉淀以前的点点滴滴,酿出更加醇厚的岁月之酒。因此,寂寞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读禅悟人生
残缺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是,从残缺中寻求一种独具一格的美;寂寞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是,从寂寞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从某种意义而言,残缺与寂寞都是一种美,这种美虽然有些凄惶,但却别有情趣。
4.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看云起
禅的智慧:人生总是充满着遗憾,因此,不可避免地拥有无可奈何的悔恨。如果总是沉醉其中,那么,生活将会成为一种灾难而毫无乐趣而言。
静静地看待人生,慢慢地俯首望去,在陈旧的往事中,总是充满着一些温暖的迷茫。纵然结局是一个较为确定的答案,但我们的心依然徘徊在其中,有时甚至会难以自拔。
平平淡淡才是真
曾有这样一个傻傻的女孩,她的男友对其提出了分手,但却没有道出任何理由。于是,痴心的她拒绝了其他异性朋友的追求,苦苦地等了他两年。只因为她想向其讨个说法,想要他给自己一个分手的理由。如此漫长等待的结果,却等来了他要结婚的消息……
这个故事为人们留下的不仅是无边的伤痛,还是对两年青春时光的无比痛惜。在异常珍贵的生命中,莫非仅仅只有执著与不能忘却吗?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从前以为拥有是幸福的,而现在却明白舍得才是美满。”当我们以一种平淡的心境打开记忆之门时,那些留在岁月时空的心结宛如天上飘动的浮云,卷卷舒舒,而诸多美好的或不美好的感觉便会扑鼻而来。只有拥有淡泊的心态,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
只有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才能使那些回忆犹如轻烟拂面而来,然后随风而去;只有不将目光停滞在云起之处那个莫测的世界,才能使满眼充满变幻莫测的美丽;只有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看云起,才能使心中充满宠辱不惊的快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倘若到达溪水尽头的时候,一路“行”来,不但从容散淡,而且伴随惊喜,此时的心情一定是最舒畅、最惬意的。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时而冲击着岩石,浪花四溅;时而轻拂着花草,一溪明丽;时而挑逗着游鱼,满眼欢快。自由自在的鸟儿,时而展翅于蓝天之下,时而跳跃于枝叶之间,时而滑翔于碧波之上。
此时此刻,蓝天,绿水,青山,飞鸟,置身其中,不禁拥有一种“人在画中游,影从波上过”的“行至水穷处”之感。如此一来,时间仿佛怅然若失,路程仿佛置于身外,徜徉在其间的人也仿佛被融入此种意境之内。;
坐看云起,是斜坐还是侧坐?是端坐还是仰坐?只有选择一种舒适的姿势,才能将身托付于蓝天,将心交给蓝天,从而达到人生的大境界。
当今社会,不计其数的人们急功近利,趋炎附势已成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态与姿态。相比之下,选择一种舒适的姿势坐看云起,则显得弥足珍贵。在这个欲望横流的时代,诸多人都由于欲望太大得不到满足而深感郁闷,因此,只有修炼一下“坐看云起”的人生态度,才能驱走浮躁,疏散郁闷,从而走向平和、健康的智慧之路。
读禅悟人生
“坐看云起”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静观其变的智慧。它需要人们沉得住气而看待世事,观其动静,思其道理。一般而言,年轻气盛者与颓败丧气者均不具备这种精神境界。气盛者随云起舞,颓丧者无心看云。只有体验过人生的甘与苦,才能达到“坐看云起”的境界;只有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才能收放自如地观看云起云落。
5.持有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
禅的智慧:登高望远是一种开阔的心境。
曾在昔日,古人早已意识到“登高望远”的重要性,故有出自孔子的名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然而,它只是空间尺度方面的认识。后来,其又发展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陈子昂又对此种境界加以推敲,便斟酌出这样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些均是千古传颂的名言佳句,看似漫不经心,但细细体味,却拥有着无穷之意。
保有“登高望远”的心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