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三部 儿女的梦幻

《中华之魂》编委会(近代)
第三部 儿女的梦幻
序 言 特殊时代的平凡人
第一篇 “上帝宠儿”——与共产党同生存共命运的一代
引 言
第01章 生离死别的——毛岸英
第02章 在襁褓中离开父母的——刘允斌、刘爱琴
第03章 多灾多难的——朱敏
第04章 九死一生的——贺捷生
第05章 没有父母爱的——张代侠
第06章 在战火中成长的——黄义先
第07章 从荒坡上捡回来已断气的——任湘
第08章 蔡妮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第09章 民众的女儿——项苏云
第10章 颠沛流离的——李特特
第11章 将来又是个大革命的——罗西北
第12章 寄人篱下的——王继飞
第13章 和母亲风雨同舟的——聂力
第14章 朱总司令的儿子——刘太行
第15章 珍惜父母爱的——瞿独伊
第16章 魔窟铁牢里的——囚童军
第二篇 “特权阶层”——与人民群众无法割裂的一代
第17章 几十位父母的——彭士禄
第18章 人民的女儿——杨月花
第19章 写了抱约的——刘熊生
第20章 林苏生与邓瑞生
第21章 陆范家定
第22章 寄养在工人家里的——聂力
第23章 石来发与蔡春华
第24章 罗家儿女
第25章 红军的女儿——方梅
第26章 吃百家奶的——刘克府
第27章 在异国他乡的——蔡妮
第28章 卐字旗下小囚徒——朱敏
第29章 流落街头的——毛家兄弟
第30章 沦落为放牛娃、童养媳的——刘氏兄妹
第31章 千里寻父母的——陶斯亮
第32章 组织部的女儿——刘朝兰
第33章 巧遇首长的——杜吉昌
第34章 忘不了那段情的——李铁映
第35章 胸中装着他人的——林汉雄
第36章 为了革命后代
第37章 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
第38章 黄土地洛杉矶
第39章 罕见的娃娃长征
第40章 四支儿童军的五条长征路线
第三篇 “红色贵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一代
引 言
第41章 背井离乡苏联国际儿童院
第42章 圣地幼苗历尽寒暑迎甘露
第43章 延安中学转战陕北变迁多
第44章 华东学子烽火摇篮五千里
第45章 边区联中一路坎坷一路歌
第46章 溪流归海公育儿童汇北平
第47章 老区教育改革除旧开新路
第48章 老区教育改革的五大突破
第49章 集体育儿养教并举的十大特点
序 言 特殊时代的平凡人
人生在世,是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的。我们所要讲的这一代人,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时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新中国的建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获得新生的中国,开始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给了这代人特殊的磨砺与机遇,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磨砺与机遇,使这代人接受了有别于任何时代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有人说:中国高干子女,是“上帝宠儿”、“特权阶层”、“红色贵族”。是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代人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他们毫无选择地被推入集体育儿、养教并举的儿童公育环境,这也就必然注定了这代人对党、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对祖国的使命感特别强烈。
心系中华民族,情凝百姓父老,是镌刻在这代公育儿童心灵上的深刻印记,是永远无法磨灭的烙印。与共产党同生存共患难,与劳动人民血脉相连,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经过死里求生、炼狱之难的人,不会用谎言书写真实,更不会用真实的记忆来伪造历史!因为他们的生命是人民用乳汁哺育的,他们的灵魂是父辈用鲜血和白骨熔铸的,他们的今天是以父辈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所以,他们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是——
“我们放弃了当年的幼稚和盲从,但绝不会中止对人民的忠诚!我们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集体生活,忘不了那老师胜似父母、同学亲如兄弟姐妹的人间真情!面对着用鲜血汇流而成的延河水,仰望着用白骨托起的宝塔山,我们没有理由不在父辈的墓碑前跪下。不管处于怎样的境地,我们仍拥有共同的心灵底色:群体的特征,鲜明而突出;行为规范,残留着父辈们追求的信念道德;正身直行,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彩。我们经受过人世上惊心动魄的苦难,也得到了天地间最伟大的无私慈爱!我们是不幸的一代,然而又是最幸运、幸福的一代!”
承上启下,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万物衍生的纽带。坚硬的黄土,血红的泥泞,背起重新绽开的新绿,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历史就是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延续的进程。在春天里燃烧自己,在金秋中获得新生!这一代人在苍凉的暮年,还想为民族重振添点余温,还要义无反顾地忘情投入,做最后的奉献和牺牲!让这本书,就从他们诞生的岁月那一页打开吧!
第一篇 “上帝宠儿”——与共产党同生存共命运的一代
引 言
一.“上帝宠儿”——与共产党同生存共命运的一代
与中国共产党同生存共命运的孩子,是指从苏联十月革命到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期出生的孩子。这些炎黄子孙,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的步伐走过来的。在他们身上能找到许多中国共产党成长的痕迹,能够触摸到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脉搏。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革命传统的熏陶、政治风云的洗礼,使他们在特殊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磨炼出了特殊的性格,造就了惊人的毅力、十足的韧劲、坚固的凝聚力和经得起各种打击甚至摧残的精神。他们经受过白色恐怖的考验、净化灵魂的教育,共产党的父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塑造了他们的信念和追求,熔铸了他们的真诚和无私。“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人人平等”、“劳动光荣”, 是他们终生牢固不化的行动准则。所以说,“中国高干子女是上帝的宠儿”,那是千真万确的。不过他们只是“宠儿”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上帝的宠儿”,还应该包括烈士子女、一般干部子女和平民子女。我们将在本书中用大量实例、客观事实来证明这一点。不过在考察事实之前,我们还应该达到一个共识——那就是谁是“上帝”?
按《辞海》上的解释:“上帝”一是指天帝;二是指古代的帝王;三是指基督教借用中国原有语词,对其所信奉之神的译称。中国共产党人不信天帝,不信鬼神;他们所从事的革命就是砸碎封建社会和帝王,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所以,在共产党人的眼里,“上帝”自然不是《辞海》中所解释的“上帝”了。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辞典里,“上帝”——就是“人民”!那么,如果说“上帝的宠儿”是指“人民的宠儿!”那实在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
二.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出生后,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儿童最初几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以后甚至于终生的健康发展。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必须负起教育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和最长久的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影响极大。父母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
德育教育,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政治思想教育,另一个是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是偏于宏观的,可以说是大是大非问题;道德品质教育,则偏于微观方面,着重于个人的品行修养。每一个父母,都应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成为道德品行端正、知识丰富和智力发展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郭亮留给妻子李灿英的遗书
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着南中国。湖南省的工农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地主、军阀、反动派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声震全国。在工农领袖中,郭亮的名字十分响亮。他是1921年入党的老党员,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反动派赵恒惕对郭亮恨之人骨,以一万元重金悬赏缉拿他。“马日事变”后,由于叛徒的出卖,郭亮于1928年3月27日被捕,29日夜,国民党反动派就杀害了他,并在长沙和铜官镇悬首示众。
临刑前,郭亮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妻子李灿英留下一封简短的遗书:
灿英吾爱:
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此嘱郭亮
襁褓中的郭志成与父母
革命父辈在就义前,心境是坦然的、从容的。郭亮在遗书中说:“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足见革命者的胸怀。他们的儿子就是郭志成。
郭志成,1925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岁月,因此,父亲为他取名叫“多难”,以激励他将来为拯救民族而努力奋斗!
父亲郭亮牺牲后,母亲李灿英仍然坚持在上海、武汉、湖南等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而且也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她说:“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抛弃个人的生命,而换取多数人的生存,这是革命者的真诚天职。”
为了隐蔽身份,李灿英改名为“李英”,把儿子的名字由郭多难改为“郑志忠”,1935年以后又将儿子名改叫“袁志忠”,最后才叫“郭志成”,表达了要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成功的殷切期望。
△赵云霄留给刚出世的女儿的遗书
1925年,党派中共党员赵云霄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与同在中山大学学习的陈觉结婚。1927年9月回国,先后在东北、湖南等地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9月,湖南省委遭到破坏,赵云霄不幸被捕。1929年3月24日在长沙英勇就义前,她给刚出世的女儿启明留下一封信。
赵云霄烈士遗书
启明——我的小宝贝:
我在牢中生了你的时候,我为你起了这个名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因为我刚怀你4个月的时候,你的母亲便被湖南清乡督办署捕进陆军监狱署来了。当时你的母亲本来是应立即处死的,可是因为有了你的关系,经督办署检查了四五次,方确定有了你,我的死刑只好缓期执行!所以,我为你起了个名字叫“启明”。
小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日生的,但你的母亲在你才有1个月又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母是什么样,更不知生父是何人?
我的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抚养你了,只能把你交与你的祖父母来养活你,你不必恨妈妈,而应恨当时的社会!
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你的父亲是死于民国十六年阳历十月十四日,即古历九月初四日。你的母亲是将死于民国十八年阳历三月二十六日,即古历二月十六日。小宝贝,你的父母你是再不能看到了,而且也没有相片留给你,你的母亲所给你的纪念只有这封信和衣物,还有一枚金戒指,作为你一生永久的纪念!
我的小宝宝: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的读书,且要记住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我的小启明,我的宝宝!当我临上刑场的时候你还在牢狱中。你是个不幸者,你是个世界上的不幸者!更是个无父母的可怜者。
小启明啊!你的母亲不能多写了,这封信是血泪铸成的。你的外祖父家在河北省阜平县。你的母亲叫赵云霄,是23岁上死的。我的小宝宝,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你父母的期望。可怜的小宝宝,永别了!
你的母亲于长沙陆军监狱署
泪涕三月二十四日
△李硕勋(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之父)留给妻子赵君陶的遗书
1931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的李硕勋被敌人逮捕后,他自知将遭杀害,便给妻子赵君陶写了遗书,信中说:
陶:
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九.十四
李硕勋临刑前,除给妻子赵君陶的遗书外,还给在香港挂业开医的中共地下党员柯麟之妻陈志英写了一信。信中说:
英姊:
我本不认识你,但我曾知你同我的妻子是朋友,故特寄一函存你处托转她。我死不必念,务望代我安慰她!!并望托人照料她回家去!!!要她向肥兄处要数百元作路费回家,根本把儿子安顿好为要。
勋托
九.十四
李硕勋临刑前的两封遗书中头等重要之嘱,均是“惟望善育吾儿”、“根本把儿子安顿好为要”之语。他为革命把一切都置之度外,惟一放心不下儿子李鹏,足见父子亲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刘伯坚就义前给妻子王叔振及亲人的信
1935年3月21日,是刘伯坚最后的日子。他向敌人要来了笔墨,给妻子王叔振写了最后一封信。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享业。
我葬在大皮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三月二十日于大皮(实为21日,刘伯坚误记为20日)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战斗中为掩护部队撤退,不幸左腿中弹负伤,敌人包围被俘。刘伯坚自被捕的第一天起,就决心一死以殉主义。他在狱中先后写了三封遗书(其中一封遗失)给陕西的兄嫂。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志:
“弟在唐(塘)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至(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诸儿受高小教育至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非到有自给的能力不要结婚,到三十岁结婚亦不为迟,以免早生子女自累累人。”
就这样,刘伯坚带着对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从容地走了!刘伯坚作为父亲,他没有为儿子留下一文钱,却留下了无限的思念与期望。他爱自己的儿子,但他更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永别了自己的骨肉。
△赵一曼遗书
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指挥突围中先是手腕负伤,继而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
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裤,依然忍痛怒斥日寇侵华罪行。日寇对她拳打脚踢百般折磨,她昏死苏醒后仍对敌人骂不绝口。
赵一曼在牺牲之前,最思念和牵挂的是自己的儿子赵掖贤(宁儿)。孩子在临产的时候,她正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把孩子生在一个陌生的好心妇女的半间砖房中。在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的途中,她身无分文,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受尽了千辛万苦,几乎在上海街头把孩子卖掉。
赵一曼临刑前一天,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相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
一九三七年七月四日
△任锐写给女儿孙维世的诗
1927年孙炳文被害以后,他的夫人任锐担负起抚育革命遗孤的责任。在白色恐怖下,经历了11年的困苦生活,于1938年到达延安,先后在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被同志们誉为“妈妈同志”。
在从重庆赴延安途中,为从莫斯科学习回来的女儿孙维世口占寄儿诗一首:
儿父临刑曾大呼:
“我今就义亦从容”。
寄语天涯小儿女,
莫将血恨付秋风。
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体现了一位革命母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
△车耀先给儿女的信
革命烈士车耀先,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饱经磨难,却没有忘记关怀儿女,更没有忘记家教。1940年,车耀先被囚禁于贵州息烽监狱时,利用敌人让他管理图书时写下了长达万言的自传。《先说几句》系自传的第一段。文中说: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余因政治嫌疑被拘重庆,消息不通,与世隔绝。禁中无聊,寝食外辄以曾文正公家书自遣,遂引起写作与教子观念。因念余出世劳碌,磨折极多;奋斗40年,始有今日。儿女辈不可不知也。故特将一生之经过写出,以为儿辈将来不时之参考。使知余: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已足矣。夫复何恨哉?!
△毛泽东给儿子的信
毛泽东率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自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毛泽东十分想念远在他乡的亲生骨肉,多次写信、托人带书给岸英兄弟,倾注着一片父爱之情。岸英兄弟也时常寄回照片和书信,向父亲诉说生活学习等情况。
1940年已19岁的岸英,开始考虑今后一生应走什么样的道路。据此,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岸英兄弟写了这封回信。
毛泽东给岸英岸青的信
岸英、岸青二儿:
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单张相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悬念。
你们长进了,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又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儿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关于寄书,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毛泽东给岸英岸育的信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给你们少年集团,听说没有收到,真是可惜。现再酌拣一点寄上,大批的待后。
我的身体今年差些,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
毛泽东
1941年1月31日
△林正良狱中勉诸儿
林正良系1938年秋加人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金沙县党总支书记、金沙中心县委负责人之一。他在当地积极领导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40年腊月26日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41年8月7日,他在贵阳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临刑前赋诗一首,名日《狱中勉诸儿》:
国仇家难恨重重,
责在儿身莫放松。
学艺克家跨灶子,(克家:担当家事;跨灶:儿子超过父亲)
读书救国主人翁。
歌成正气文相国,(文相国:文天祥作《正气歌》宁死不屈)
冰结坚甲史阁公。(内阁大学士史可法守扬州露水在甲上结了冰)
千古英雄承母教,
圣贤事业盼追踪。
△陈潭秋与儿子楚三诀别
1939年5月,陈潭秋从苏联回国经迪化,被任命为中共驻新疆代表兼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1942年9月被国民党盛世才软禁,12月其爱人王韵雪生下个儿子,取名楚三。1943年2月7日,陈潭秋被捕人狱,临走时他对王韵雪说:“我意料中的事已来了,你一定要按我平日对你讲的身体力行,好好抚养孩子,培养长大像我一样……”他又走到刚刚出生才两个月,正在熟睡的儿子床前,轻轻地对酷似他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而后才迈着坚实的步子离开住房向外面走去。
△续范亭给长女续磊的诗
1945年9月2日,续范亭的女儿续磊和延安鲁艺文学系的十几位同学,加了开赴东北干部团中的鲁艺工作队,即将远征。临行之前,趁着在鲁艺礼堂前集体合影的机会,续磊拍了一张单人小照,托付系里的好友洗印后送交父母留念。续范亭看到女儿照片后,满怀深情仿《木兰诗》赋诗一首:
阿爷无大儿,
续磊无长兄,
愿随工作队,
从此替爷征。
革命事业大,
非可期速成,
临行拍此照,
聊以慰双亲。
△任锐送儿上前线
1945年秋,任锐的儿子孙名世从前线回延安看望母亲。当时,组织上为了照顾任锐,决定留下名世在延安工作。而任锐却说:“孩子是党的,应该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国还没有解放,有多少母子分离,饥寒交迫,盼望天亮,我怎么可以让名世守着我呢?”她决定将儿子送到最需要的东北战场去。送儿上前线那天,她慷慨挥笔,写下了《送儿上前线》这首诗:
送儿上前线,
气壮情亦怆。
五龄父罹难,(指1927年4月孙炳文被国民党杀害)
家贫缺衣粮。
十四入行伍,
母心常凄伤。
烽火遍华夏,
音信两渺茫。
昔别儿尚幼,
犹著童子装。
今日儿归来,
长成父模样。
相见泪沾襟,
往事安能忘?
父志儿能继,
辞母上前方。
名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染沙场,壮烈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全国人民的翻身解放。
△叶剑英给女儿楚梅的信
叶剑英的长女叶楚梅,1928年生于上海。叶剑英、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便把妻子和当时惟一的儿子叶选平送到香港秘密安置下来后,没等女儿出生就又投人了革命战争。直到1937年,叶剑英负伤回到广州做手术时,9岁的楚梅才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幼小的孩子见到这陌生的父亲后,她还来不及好好看看父亲的模样时,就被人匆匆带走了。
1945年,17岁的楚梅几经周折被接到延安,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父亲身旁。然而,终日忙碌的父亲甚至无暇同女儿单独在一起。楚梅常孤零零地一个人,心中好不难受。回到父亲跟前,却又常常见不到父亲,那种酸甜苦辣使楚梅经常偷偷地掉泪。
百忙中的叶剑英,也时时挂念着爱女。他托人给楚梅买了许多书,希望她能刻苦学习。楚梅在延安只待了一个多月,便被送到遥远的北方。慈父疼爱女儿,却没有把她留在身边,而为她选择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送她到东北民主联军当战士。
从小在广东长大的楚梅,对东北的生活很不适应,每天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练兵,她的手脚都生了冻疮,疼痛难忍。楚梅是个坚强的女孩子,她咬紧牙关克服生活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磨炼自己。1946年年底,叶剑英听说女儿的情况后,给女儿写了一封鼓励信:
亲爱的梅儿,爸爸有你而感觉骄傲。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
这不是日暮途远呀!红日恰在东升。
阳光照着艰险的途程,比起黑夜里摸索,
要便宜得万万千千。
急进吧!追上那先头出发的人们。
急进吧!再追上一程。
那里有广漠无边的地盘,等待你们去开垦。
那里有大批优良的种子,等待着你们拿回来撒播,赶上春耕。人民要翻身了,许多人已经翻了身。
敌人着慌了,不顾一切的起来做绝望的抗衡。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热闹的场面,
急进吧!再追上一程。
我们不是速胜论者。
欢迎你们能够赶上这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
我想你们没有一个是“坐享其成”的人。
你们是铁骨铮铮。
叶剑英写这封信时,他当时正在北平担任军调处执行部的中共代表。在那种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中,他挤出时间给女儿写信,以热情激扬的文字,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关怀、教诲和期待。
叶楚梅考人莫斯科大学后,不幸得了肺结核,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同学们不时到医院来探望她,她就借同学的笔记一一抄下,在医院边治疗、边自学,然后回学校参加考试。就是在这种困境中,楚梅顽强地坚持学习。病情稍有好转,她便迫不及待地出院返回学校。
1949年6月,刘宁一同志到苏联,顺便带来了叶剑英同志给女儿的信。在异国他乡,楚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书抵万金”!她捧着父亲的信,一股暖流在全身奔涌。
亲爱的梅儿:
收到你最近的信,是1949年4月21日。知道你已恢复了健康,增加了体重一公斤,也增高了血色素,又在继续着你们的学习,我很高兴!女儿,爸爸很对不起你,你来过很多信,都没有答复,我知道处在遥远的国家,由于言语、习惯等等,自然要增加一些对祖国的怀念。何况祖国的人民,正在以千万倍的信心和勇气,来打断快要挣断的锁链的时候,不断胜利的狂风,吹到无限遥远的西方的时候,你们的心情爸爸是很知道的。
女儿,让爸爸们把新民主的地墓铲得平平的,让你们后一代,能够在我们的国土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因此,当着你们还在学习时期,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建设我们全新的中国而努力!
△萧劲光给儿子萧永定的“赠言”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萧永定随着父亲萧劲光来到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组织上决定萧永定到苏联留学时,萧劲光正在指挥部队围困长春,风尘仆仆地往来于长春与哈尔滨之间,工作非常繁忙。当他得知儿子要去苏联学习,非常高兴,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郑重的谈话,并且一边谈,一边写,写出了慈父给爱子的“赠言”。
永定:
你今天为着你的前途和事业,就要离开我们了。我写下几句话作为赠言,希望记住: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了解情况,钻研问题,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成为你的日常生活作风;常找人谈话,细听同志们的意见,尤其是群众意见,看报纸,要成为你的生活习惯。
一定要有事业心、进取心,也就是一定要具有生活的目的和方向,否则你就没有出息。但是事业的成就,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和基础。离开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失败主义,所以时刻要具有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
凡事都有困难,事业是从不断的克服困难中完成的。遇着困难就要勇敢地去克服它,撞了钉子就要向钉子学习,并研究如何去拔出它。千万不要急躁,急躁没有用处,不能出办法,只有使你垂头丧气。
为人要正派,要有原则性;对党要忠诚老实,对同志要诚恳热情,要讲团结友爱,对敌人要恨,对同志要诚恳热情、团结友爱。要有高度的原则性,没有原则性的阿谀馅媚、迎合取巧,是最不忠诚老实、最可耻的。凡是事实,凡是真理,就应当承认,坚定不移,哪怕用千万斤力量来摧毁你,你也应当屹立不动,表现你的高贵气节。如果真的错了,就应当首先自我批评,立即纠正错误,这也是一种最高尚的品质,最聪明最有进步的表现。
你的事业是党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事业,也就是我所希望的事业。希望你好好的努力!
祝你前途的成功!祝你成人!希望你保重身体,有机会常写信回来。我以很爱的心情疼爱着你!
你的父亲萧劲光
1948年8月28日于哈尔滨
父亲的赠言,使这时候的萧永定,已经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一颗“以很爱的心情”疼爱着他的父心。的确,共产党员的父亲,也像所有普通的父亲一样具有爱子之心、“子继父业”的热切希望。但革命的父亲的热望又不等同于普通的父望。因为革命父亲的事业不是私有的,而是建筑在整个共产主义大厦上的事业。正如萧劲光在给儿子的赠言中所说的那样:“你的事业是党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事业,也就是我所希望的事业。”当时,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萧永定虽尚年轻,但投身于革命的经历,使他开始理解了这种伟大的、特殊的父爱。他暗下决心,以父亲的赠言为座右铭,努力把自己锻炼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使自己不愧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儿子、党的儿子。
△任弼时写给女儿远志的信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任弼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仍牵挂着自己的儿女。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给长女任远志写了回信。
远志儿:
你前后来信4次均收到。我们曾寄你一信,并附旧棉衣一套,你是否收到。据瑞华阿姨说,你患泻肚病,不知已经好了没有。甚念!特差邵昌和妹妹来看看你,望详细回信告我们。
你虽然没有插上二年级,这也不要紧,但绝不要因为许多功课已经学过就不必用心了。以前对你说过,学习要靠自己努力,要善于掌握时间去学习。你们这辈学成后,主要是用在建设事业上,即是经济和文化的事业,需要大批干部去进行。建设事业就是要有科学知识。学好做一个工程师或医生,必须先学好数学、物理、化学,此外要学通本国文并学会一国外国文,有了文学的基础,又便利你去学科学,学外国文,如果你们学校将来只有英文,那你只好随着也学习英文。
你妈妈身体比你在家时要好些,有时有些头晕痛。我的身体最近又不甚好,因为开了一个时期的会,引起血压又高涨,现正由医生检查,可能要休息一时期,其他尚好,勿念。弟弟已经在本村上学,他读书还算用心有进步,身体也还算好。远征妹前天到张阿姨处打电话来说身体很好,上月月考试成绩平均是八十五分。
送来半磅毛线,你一定要自己打好两双毛袜,以备你自己冬天用。这里不比南方,也没有延安住窑洞那样温暖,要自己好好保重。祝你,努力学习!
你的爸妈
一九四九年十月六日
△罗荣桓写给儿子罗东进的信
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学院里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当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员们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偏向,不少人只注重背诵了多少篇数、写了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而不重视学习立场、观点、方法。有一次罗东进和同学为“是否遇到任何问题都能从‘毛选’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问题,发生过争论。1961年4月8日,罗东进把这些情况写信告诉了父亲,信中还讲了个别千部子弟的情况。
罗荣桓历来不同意林彪提出的什么“走捷径”、“立竿见影”、背语录那一套极为有害的做法。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是系统地总结了每个革命时期的经验,只有反复钻研,才能理解得深透。青年人不通过革命实践,就想‘立竿见影’,实在是误人子弟。”针对这些问题,罗荣桓给儿子复了一信。
东进:
你4月8日来信收到。你所提出的问题,我简略答复如下:
理论学习必须联系实践,因为理论是来自实践,而又去指导实践,再为实践所证实,所补充。如果理论脱离实践,就会成为空谈,成为死的东西。学毛主席的著作,也不要只满足一些语句或教条,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所谓带着问题去学毛主席著作,绝不能只是从书本上找现成的答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
你同同志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些不一致,也是很自然的。个人看问题方法没有一致的墓础― 唯物辩证的基础,还缺乏实践生活,因此,同志间互相交换意见,交换不同的看法,甚至必须经过争论,才会有可能求得一致。但不要在同志间,无论对谁存在成见用事。
你在引用我的话,“要依靠自己吃饭”,看在甚么问题上讲的,不要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干部子弟有些不争气,需要互相帮助改正自己,不要轻易给人戴上帽子“腐化”,干部子弟中有特殊优越感,在同学中,生活中表现突出,不艰苦朴素,应该劝导要保持革命的光荣传统。
对同志要互相信任,要互相听取不同意见,绝不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人家排斥人家意见。同志们有错误,不仅要批评,还着重在帮助改正。对基层组织干部,老干部,更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要经常记住毛主席的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罗荣桓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四日
△陈毅示丹淮并告诸儿女
1958年2月,陈毅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的国务活动更加繁忙,经常出国。他的子女很难见上父亲一面。1961年夏,他给孩子们写了一首诗《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中展示了一位革命父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在开头说:
1961年7月,小丹远行就学,余适因公南行,匆匆言别,不及细谈。写诗送行,情见于辞,不尽依依(依依:依恋不舍的感情)。望牢牢紧记。并告诸儿女。
(一)
小丹赴东北,
升学入军工。(军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写诗送汝行,
永远记心中。
汝是党之子,
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
勤俭是吾宗。(宗:传统)
汝要学马列,
政治多用功。
汝要学技术,
专业应精通。
勿学纨绔儿。(纨绔儿:指衣着华丽、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剥削阶级子弟)
变成白痴聋。(白痴聋:如痴如聋,一无所长)
少年当切戒:
阿飞客里空。(客里空: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爱讲假话、华而不实的人物)
身体要健壮,
品德重谦恭。
工作与学习,
善始而善终。
人民培养汝,
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
汝应作前锋。
试看大风雪,
下一页 尾页 共1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