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手机阅读版

_3 拿破仑·希尔(美)
这一章要谈的既不是教你如何才能成为百万富翁,也不是教你用什么方法去慑服别人,更不是要告诉你穿怎样的衣服才能当上经理级人物。
本文所提到的是各种你想要,却反被自己阻挠而达不到的成功。例如你渴望成为工业巨子,或者只想把桥牌玩得好,其实你根本就没有理由达不到目标,除非是你自己一再地阻碍自己。
有一次我曾问过一位网球好手,哪一种球最难接,我原以为她会回答高飞球或反抽球,想不到她却说是一场比赛中的最后一球,因为她只要在球场上就会快乐,不管是输赢都不想下场。
造成她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如果她一走出网球场,亦即离开了设备豪华的露天运动场、摄影镜头及一大群的球迷,就得返回低级住宅区。成日与靠门票维生的朋友相处。
其实这位网球家也并非有必要使这种想法阻碍自己的成功,她并不愿意自己一直留在场上而没有打使她致胜的一球,但是她总不由自主地这么想——我想你的做法也会跟她一样吧,或许你会坚持不受那个想法的诱惑。
但是你可能也会怀疑地问道:“不是每个人都想成功吗?”
不错,许多人都想成功,但是也有人自觉不自觉地自己阻碍自己迈入成功之径,因此在他明显的渴望成功的欲望下,总伴随着潜在的意识想破坏整个事件,仿佛失败了还会有某种好处。
有很多事情我们都抑制自己不去做得完美,但是外人却看不出,而以为你的失败是当然之事。
如演讲时你讲得结结巴巴,学舞或学开汽车都不敢把目标订得太高,虽然自认为还不错,但又怀疑自己是否好得能够自创事业?一方面又想冒险.另一方面又怕事情做得不好等……
当然啦,你做某件事做得不成功,并不一定表示你打算使自己不成功,就象那些每年公开网球赛里的选手得不到冠军,就不能怪他们的潜意识想失败。从下面这六个现象中,你就可以知道你有没有在阻碍自己。
1.一再地逃避很想做的事。譬如你想邀罗宾出去,但到了最后关头又撤回你的主意,然后又来恨自己是个胆小鬼。
2.自我意识过强。你总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审视自己、 评价自己,老会自我检讨“我上次表现得好还是不好?”“跟我同年纪的人会做得多好呢?”“我那些朋友对我会有什么看法呢?”
3.总觉得自己很不幸,似乎环境一直在百般地阻挠你。
如今晚你原想把收藏的陶瓷器拿出来给客人看,但是他们偏偏谈个没完。又如有一天你想去参加某个宴会,天气却出奇的冷,而你又没衣服可穿,仿佛命运老跟你作对似的。
4.过分在乎四周的环境。你想作画,但却要等房里布置 妥当,穿上适合的衣服,在良好光线下才肯下笔,但到那时又怕超过作画的时刻了。就这样,你一再地受制于外在的一切,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什么事。
5.总觉得身体在妨碍你行事。有人要你当众表演唱歌, 当然你也很愿意,不过你却觉得身体不跟你合作,一下子就觉得头昏昏的,或突然变得全身无力,甚至于全身麻痹动弹不得。
6.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没有真实感。你一对听众做演讲时,却觉得讲话的不是自己。或者你说了一个笑话,然后发现讲笑话的好象是别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意识分离:亦即你不愿意跟自己的行为牵连在一起。
读到这儿,我想诸君大概已知道我接着要讲些什么话了,不错,我要说的是“继续把事情做下去,做完它!”这句话,不要放弃任何你想做的事——尤其是你觉得自己反而破坏了那件工作时,更不该随便中途而废。因为半途而废常常更觉得自己无能,反之.继续努力往往带来成功。
所以,即使光线不好也要继续画下去!即使你有口吃,而且好象有人在笑你,也要说下去。
内心虽有害怕的想法,但不要任其扩展。就象你原先计划要展示你的陶览器,尽管你认为时机不对,但还是拿出来吧!不管天气再冷,没有适当的衣服穿,但仍去出席宴会吧!虽然表现得不好,甚至于遭人指责,也总比把自己变成一个无法成功的人好多了。
不要蔑视自己的行为。习惯抑制自己的人多半都认为别人会嘲笑他们,所以为了安抚内心的敌人,往往他们在别人尚未笑他们之前就先自嘲。换句话说.抑制自我的人都有些妄想的倾向。
不要轻视自己,而使妄想个性加深。如果你不愿意去结交朋友,那么你愈发可能疏远别人,别人一定会想,既然你瞧不起自己, 那他为什么要瞧得起你呢?如此,你就会更加感觉不值得去努力了。
在你想获成功之际,最好能够觉察出有哪些动机阻碍你求得成功。下面是我归纳出的最普通的五种动机,同时还提出了克服这些动机的方法。
1.害怕引起别人的嫉妒。这种人认为成功是非分之想,害怕被人知道自己在努力超越朋友或亲戚,担心别人会说他太骄傲而贬低他,老觉得他的兄弟姐妹都没上大学,只有他上了而深觉不安。这种人大部分都是生长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家庭,他们把所有的成人,甚至于亲密的朋友,都看成竞争对手。
要是你有这种害怕心理的话,你大概也会觉得别人一定恨你想超越他们,于是对自己的愿望及成就尽量不使他人知道。有人赞美你反而令你不自在,仿佛是你做错了什么事,而被对方逮着了,因此你极力否认自己的成就,推说是事情本身容易做,不然就是自己太幸运了。使人相信,既然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别人又怎么能怪你呢?
有些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就会觉得很不安——因为担心别人不高兴自己打扮得漂亮。比如有个女人,她买了一件特别好看的衣服,却偏假装说这件衣服没什么好,逢人便说:“这是拍卖品,不是真丝料!”
甚至于穿上这件衣服时,故意配双旧鞋或蓬头散发,以破坏整个效果。
该如何解除这种害怕心理呢?首先,你不要再假装说自己不热望什么了。要让人家知道你想要的东西,有人恭维你,不管令你多么不安,也要谢谢他。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赚大钱,或广交友人,就老老实实地跟人讲吧!要是你隐瞒自己的雄心,反而会使你觉得不该成功,那你当然就不会成功了。
或许你会为别人不如你而感抱歉,但是你使自己不向前进展也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同样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对他们亦无害。
倘使你的毛病出在讲话不敢大声,且对自己的成就过分谦虚的话,你应该从此改过来.坦白地说出,或许你会觉得有点自夸,但还是要坦诚才好,要是你证实了真是有人对你的成功怀有敌意,你也得面对它,当然要接受你一向在乎的人对你的责难是有点难,但也总不至于比你伤害自己那么严重。
你可以问那些对你产生敌意的人,到底你的成就伤害到他们什么地方,然后再听听对方怎么解释,如果他们纯悴是嫉妒你的话,你大可骂他们不希望你好的居心, 你甚至于可以告诉你的朋友,若你穷途潦倒对任何朋友都不会有什么好处。而你要是成功了,对友人还会有鼓励作用呢!
2.害怕终将失败。有人担心一朝成功后便无法应付进一步的要求。
比如珍,她一直说想结婚,但是对周围的单身汉又表现得冷冰冰的,反而对那些有妇之夫施展魅力,与她交往的人根本不可能和她结婚,她的朋友都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嫁人,此种说法不全然是对或错,珍之所以极力在克制自己的行为,是因为她不能确定以后会不会成为好妻子。
其实珍害怕的并不是男人, 是婚姻。由于此种害怕使她对两者都得不到。我建议她,至少,在一年之内,不管与任何男人关系搞得多好,都不要去考虑结婚的问题,这样才能解除她心头的压力,能够让她不计后果而快乐地玩上一段时间。而在此期间内,她就可以根绝那些令她觉得自己不会是个好妻子的种种想法,而把真正的问题顺利解决。
一个人担心自己会彻底的失败,多半都是因怕太辉煌腾达了,有一天终不能赶上往日的成就,怕一旦登峰造极后,不能在那里待多久,而走下坡实在是太令人受不了,也太没面子。我可以建议这种人一次只订一项较短程的目标,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过高,然后一项一项做成功,信心自然加强,而越有信心完成大目标的信心就越大,就在一面做一面成功的当儿,怕爬高的恐惧消失了。你就不会再怕自己居于成功的尖峰。把你的害怕视为孩童时期的错觉心理吧!就象一个小孩的印象老以为自己的父亲是个巨人,但当他长到那般高度时,就视其为当然之事了。
3.害怕无依,你总认为自己一定要身处困境中,或表现得很无助的样子,别人才会关心你,否则你会遭受孤立。
这种想法是有几分真实性,的确有些父母在小孩子生病时,或有了麻烦,才会关心他们,一旦他们又能自立时,又各管各的事情去了。当然这是很令人痛苦的事,但你要老表现出弱不禁风的样子,才更叫你痛苦一辈子!因为别人如何待你是个问题,但是你如何对待自己,如何维护你的尊严才是最重要的事。自我创选的原则告诉我们,要是你的行为都是基于把自己弄成象病人或残弱的人才能引起他人的关怀之想法,那么你愈加的害怕自己在一天会有成就——那样便是阻碍生命向前进展。
虽然成功可能会带给你些许的寂寞感,但是如果你向亲近的人隐瞒你的能力及希望的话,那你会比勇往直前更加孤独。你要去接近视你为强者的人,不要跟那些看上你的弱点,相形之下他们便是强者的人在一起。你变得愈有自信时.可能有些人会弃你而去,但也有人会因而更加喜欢你。你将使自己置身于一个与以前全然不同的新团体中。周围的人都是想与你做朋友,而不是想求得相互保护之辈。
4,担心会失去自我。有人就是害怕成功会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好象去学舞、游泳、写诗等,都会失去他原来的特性。
有许多男人生来就相信感情太丰富就不够男性化,同样的有许多女人认为女性不该从事于太花脑筋的工作,否则会变得冷漠,没有女人味,令人不敢接近。因之,他(她)们都不能充分表现其特性。男人不懂感情,女人则不敢接近太男性化的事情,如科学.商业等。
要免除此种害怕心理,一定要认清世上没有哪两种能力是无法同时兼具的。精通于某一方面绝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一定不行,尤其知识与情感两方面更是能相得益彰。
5. 害怕会失去生活的目标。你总是想,成功了又要去追求什么呢?生活的目的又如何呢?有些人为了存钱,放弃了学新东西或获得某种经验的机会,但其实却没有存多少,他们有钱,又能做什么呢?更有些人一天到晚努力减肥,结果也没有瘦下来,因为假如他们一旦减轻了体重,那么他们整天便无所事事了,因此想到成功就害怕起来。
为减少这种害怕生活没有目标的心理,你可以转变一下生活的重心,譬如想减肥时,就别把心思放在如何瘦下去这件事上,同时试着去学点你一直都想知道的东西;又如你存钱一定要有目的,等到你把存下的这笔钱花在你想要的东西上后,再开始去存另一笔钱做其他用途。
每种成功的生活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挑战,因此总有做不完的事,要是你一下子发现没什么明显的目标好让你奋斗,就该赶快立下一个。因为一旦你没有了目的就会停止努力,而当你不再努力时,自我创造的原则便告诉你,生活里的一切希望或可能成功的机会都会消失掉。
除了以上所谈五个动机会干扰你走向成功之道外,另外你可能还会怕自己看来很愚蠢,担心别人的批评。既然你会怀疑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正确,那你一定更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你该照我建议的方式去对付你的疑心,只要你愈确定你有权去改变一切,就较不易受到外界反应所左右了。
三十五岁的山姆一贯使用下流社会的语言。老板对他说,如果他能讲较文雅的话就要升他的职位。于是他成日呆在房内对着录音机一遍遍地纠正自己的语言。然而他却一边想着: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原来的山姆?背叛了老友?他更觉得自己实在没权讲上流社会的语言,那只适合别人,但不适合他.所以他怀疑是不是失去了率真的自我,而变得虚伪。
是有几个朋友阻碍了他去学习新的语言,他们都说他绝对改不了旧强调,这更增加了他的害怕心理及阳生感!他知道他还没有强迫自己努力习惯于使用新语言前,朋友们早就低估了他的能力,而那种有瑕疵的下流社会语言也未必该代表他的特点。学了新语言,他依然是同一个人,更何况还有新的工作机会呢!
包括此章的大意——你该去追求成功,而不是逃避它,如你能定好目标,养成去达到此目的的习惯,你就会更喜欢自己了。
第二十章:你的善举是真慷慨呢?
还是期望别人有所回报?
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街道上看见此景:
一个脏兮兮的人穿着破旧的衣衫,从暗处走出来,然后伸手向行人要钱:“给我一点钱好吗?”
结果有三个外表看来都相当富有的人分别给他钱,只是他们的想法却各有不同。第一位汤姆很乐意拿出一些零钱给乞丐,心想这位叫化子看来并不很丑.一定是他不走运才会沦于此境。又想到自己的工作也很不保险,也许有一天丢了差事,也会象眼前这位仁兄一样身无分文,因此这几个零钱象是一笔相当重要的保险金。有一天他或许也会遭恶运袭击,现在能照顾乞丐也算是保护自己吧!他仿佛可以感觉到有个乞丐公会能够报答他的慷慨解囊。
第二位是尼可,他一见乞丐向他走过来就吓呆了,一方面他有近视,另一方面他听多了抢劫的报导,所以更加惊慌。他本想拔腿就跑,但却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听乞丐要说什么,然后心想“要是我不给他钱,他一定会杀我。”于是一边把钱扔在乞丐手中,一边却目视着乞丐,以等待可以离开的暗示,结果乞丐谢完他后就走了,真是大出他意料I之外,他慢慢地踱步,心里还在庆幸自己没有惹上麻烦。
最后一位是保罗,他今天,心情特别愉快,而且他一向就喜欢赠予别人东西,于是他很高兴地就顺手给那乞丐一把钱,连看都没看乞丐一眼,就急忙走开了。满脑子都在想他被升迁的事及如何去改善办公室里的一切。
以上三位是不是都那么慷慨呢?其实不然。
汤姆及尼可二人就不能算在内,他们之所以给钱都是为了保卫自己,汤姆害怕有一天也会变穷,而尼可认为要是他不给钱的话,乞丐会攻击他。他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在对付某种暴力。只有保罗毫无所求,他的举动才真是大方,他根本就不期望乞丐或整个世界回报他,他的行为里除了能使他快乐外,没有什么动机。
慷不慷慨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前两者我们不能称之为慷慨,但是他们也算助人啊!其间又有何分别呢?
还是有不同的。汤姆和尼可的行为都伤害到自己了,因为他们引发了一种几可预见的结果,那即是他们因内心存着某种恐惧,于是行为就包含这种动机,这样更加强害怕的心理。汤姆又一次地担心会因不能胜任工作而失去钱财,而尼可更加相信每个街道转角随时都会有危险发生。
当然啦,汤姆与尼可离开了乞丐后,暂时都可松了一口气,甚至于还会替他们的行为美其名曰善举。象一般人一样,他们会视自己为施予者,而不是懦夫。
其实他们是懦夫,而且长此下去都是,特别是他们再次因害怕给予别人恩惠时会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之中有不少人也都这么做过。我们每天都在害怕的心理下做决定,或以不同的方式付出以保卫自己, 却自认是慷慨行为,自以为很仁慈,很有体谅他人之心,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可能我们一生都会活在害怕之中。
譬如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对其子女做了没有必要的牺牲,却还嫌不够呢!他们认为如果不把孩子送往国外深造,或为他们买昂贵的玩具,或请很好的家庭教师,就会被视为不爱孩子,更糟的是怕孩子们日后不会再爱他们了。
另有些夫妻也是千方百计地取悦对方,他们相信若不如此做的话,对方马上会扬长而去。例如芬,她每天下班回来后,还得做出一桌丰富的晚餐,而且还不让她先生帮做家务事,她认为这样做才是个好太太。
怀有恐惧感的施惠者,通常都会这么告诉自己:“我向来高兴帮人做事。”“我要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我真高兴你喜欢我做的东西,我还要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我能做的。”事实上他们并非真的很愿意那样做,而是经常带着不安,想知道自己的行为受到多少重视。他们做够了没有?而且好似本远都做得不够,以至于不能除去内心的不安。
有时候某些慷慨的举动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罢了。
一位母亲会冲入玩具店里购买她的小孩心爱的玩具,表面上是因为她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其实她的内心却满怀罪恶感。由于她想把小孩抛到一旁而自顾自地去做别的事情。买玩具只是为了减轻良心的不安罢了,但是反而加深了她须为自己的罪恶作补偿的想法。
另外有些人因心理害怕而表现在行为上,而且并不只限于特别的情况,整个生活方式都如此,还引以为傲。以杰为例,他一直自认是个仁慈的大好人,讲话从来不动火,而且别人有了争执,他一定会去当和事佬。其实,杰之所以会害怕争吵,原因得追溯到他的童年。每次爸爸妈妈一吵嘴,他就知道下一步一定是大喊大叫,摔东西,非把邻居吵个鸡犬不宁不可。家中和谐的气氛荡然无存。事情过后好几天,他都还心有余悸。
现在杰一想到争吵,就又回到幼年时的世界,虽然经过这么多年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但他反而害怕得更厉害。
有许多行为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很仁慈的样子,事实上一点也不。就以上的几个例子来讲,仁慈与自我毁灭之间又怎么分呢?主要是看动机如何而定。出自于慷慨动机的行为不但会使自己快乐,而且令你觉得跟受予者非常亲近;反之,基于害怕某事而表现的举动会伤害到自信心,并且会使你愈来愈疏远你本想取悦的人。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刻表现出来其动机可能各异。有一天你邀请友人吃饭,可能是因为刚好那天发薪水,而对方又能替你制造快乐,另一天做同样的事时,或许只为了害怕对方不再喜欢你。你做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罢了。
刚开始时同一个行为可能是基于同一个动机,但到后却又常变成好几个动机。曾有篇小说描写一位巳婚妇女好几年来一直都在星期三这天与情人会面。起初,她对这件事感到非常的兴奋,仔细地打扮自己,清理座车,拜访情人的家,把情人送她的礼物小心收藏,并且不让别人知道他们间的事。但是几年后,她对一切都不再感兴趣了,她甚至不爱对方,只想肯定一下自己是不是还会惹人怜爱。最先她的恋情还令她觉得自己很年轻,但后来却只有徒增加她年华已逝之恐惧感罢了。
因此你不能光看行为本身而决定有没有伤害到自己,应该看看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你在为某人做完某件事后,先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之后,再去做别的好事。
下次你在“行好事”前,先想想下面三个问题:
1.你所做的事不管有没有得到对方热诚的感激,是不是都会带给你快乐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表示你的动机是真的想大大方方地付出你的一切。反之,那你一定是希望得到回报,或许是希望恢复你的自怜心,不过结果都是更令你生气。
2.你的行为是不是使你觉得与对方更接近了些?要是你的行为动机是想增益对方的生活,那么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做好事只是怕遭到对方的敌视,那么答案无疑的便是否定。
3.在你做了好事过后不久,数小时或数天之内,你觉得自己是更强了呢?还是更弱了?我们在此章一开头提过
一个被乞丐吓坏了的人——尼可,他起初还在庆幸自己花钱消灾,但后来他却比先前要更加的焦虑。而真正的大方却能使人觉得更强,因为你有足够的东西——时间、金钱、才华、爱情——与人分享。即使是遭遇过大不幸的人也能体会这一点,他们对别人慷慨反而使自己获得力量与希望。那些动机出自害怕的人,虽然行为看来好似给人恩惠,其实是在加深自己的害怕心理。
当你了解自己做了许多好事之后的感觉时,不妨停一段时间.如三个礼拜或一个月,在此期间内只帮助自己,其他人一概不管。
然后再来研究一下你的想法。如果你是基于害怕而行事,那么你一定会极度的不安。例如你星期天总把车子借给葛瑞,即使自己要用时也不忍拒绝,因恐怕会使对方失望,甚至于不与你来往。但是你还是应该拒绝出借,或许起初几次你会极度地害怕他跟你绝交,不过渐渐地内心的不安就会消失掉,而你也能泰然自若了。
巴迪通常在每个星期五下班后为他的太太带回一束鲜花,他一直认为这是爱心及体贴的表现,但是一旦他不再买花时,他太太一定会对他不满,说不定还会跟他闹翻了呢!因此第一个没买花的周五真是令他难过非常,不过他却得知太太依然爱他,使他放心不少。而且他也领悟到,要是太太因此就不爱他,那一定是有什么不对劲之处。此后,如果他再为太太带花回来,那是真爱的表示,绝非害怕太太不爱他而做。
你停止施予恩惠后,或许会对你这些年来的行为有一番新的认识,以前做好事在你觉得是慷慨之举——当然对谁都无害——后来你可能会发现那么做只是站在朋友相助之立场罢了。就象玛达玲这阵子周转不灵,一直跟你借钱,而且也没还,你也不想催她,不过你也知道,你帮助她并非出于真意,而只是不好意思拒绝,这就是危险之处,因为你觉得自己无从选择。
你会不会想替玛达玲这种人辩护,说她是不为人所了解之人呢?比如你会说除了你之外没有入了解为什么玛达玲不能从事于较她的程度更低的工作,如果你替她——或是任何一直在接受你帮助的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那你或许是没有被对方威胁、或占便宜的事实。
拿和事佬杰来说吧,别人一发生争执,他就尽力去和解,他认为这不但是做好事,而且也是义务,他必须阻止他们,否则,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能叫杰相信他的居中调停无关紧要的唯一办法是要他停下来看看人家二人争吵的后果。起初他真是吓呆了——他太太与儿子在吵嘴。他料定他们会大打出手,甚至互相杀害,他不敢离他们而去,且仍强迫自己上楼,结果却出乎他意料之外,他们母子竟不必要他插手就言归于好。
但是你又该怎么向想跟你借车子,或期望你施恩惠的人交待呢?你要尽量少说话,事前简单地跟他们说清楚,或者等他们来要求你时说出来。
如果你能跟朋友们讲明你急需有一段时间不施恩惠给别人,他应该会了解你的处境,而且你也要认清友谊并不是建立在彼此施惠上,所以要是对方认为你这么做是自私不够朋友的话,你就得怀疑他有多少同情心。
你最好向他们说,你是想变换一下生活方式,并让自己知道不必借施恩惠才能交到朋友。如果对方没有别的目的,那么他该会了解你的意思。
倘使你的朋友非常担心当他有危急事件发生时怎么办,你可以告诉他你会及时相援的。但是除非你认为真的必要,因为有些人就是善于制造紧急事件,想多获他人的恩惠。
彼此给予恩惠不能算是真正的友情,没有真正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友情。所谓完美的友谊,是不靠互相施惠的。
对别人慷慨会带来不少快乐.因此我们都会主动想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做好事如果只是为了害怕某种事的 话,就得不到这种快乐,只会觉得有压力,有被利用的感觉,也唯有学习在何时不需要你去帮助别人,才能从你的善举中获益良多。
第二十一章:不要再自怜了
有些人实难察觉自己生活中有何不对劲之处,另外有些人自认为知道,但其实他们也是不怎么清楚。
汉克逢人就解释:“我被迫在十七岁时为了供养弟弟而辍学,因此我从来没交过什么好运。”
艾莎老跟你说;“我从小就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象别人走得那么好,所以你不能期望我获得良好的工作。”
琼恩则自认:“我已老了,要是我的生活一片空白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你不能期望我……”及“假如..…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以上话很明显地含有自怜成分在内,另外也表示说者对自己的问题谈得过多,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自己的困扰,希望引起他人的同情。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世上只有我才能了解困苦之所在。”
日常生活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到麻烦——有些人则更是祸事连连境遇不佳。例如缠绵病榻、失去爱人、没有住屋、工作不顺,或是身有残废。这些人为自己难过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对一个经常为其境遇悲伤的人,你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你真能同情他吗?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厌烦他。最后,你或许是劝他对环境妥协,不然就是不再理他。
自怜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引起他人的反感。别人刚开始可能会同情你一阵子,但不久后,他们就会被你激怒了。亲戚或好友或许还会继续同情你,不过他们也终将会觉得没有义务再理你。一天到晚光谈自己有多不幸的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在一起,跟这种人交谈总令人挺不起兴致,而且也找不出什么方法可以帮他忙。
其实那些厌倦于倾听自怜者大诉其苦的人,并不是没有怜悯心,而只是证明自怜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这项事实罢了!自怨自艾只会使你站在原地大问:“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若不去寻求出路,而只一再地自认无望,悲观地认定凡事都已安排好了,你根本就无从改善。这样的想法不但错误,而且于谁都无益。如果你能不再自怜,还是有办法得救的。
想发觉你的问题有多严重,可以先试试下面的三个测验。
在三个星期之内:
1.不要对任何人提起你的问题。
2.不要因你的处境而责怪别人或任何事情。
3.不要说别人的处境较你为佳。同时要尽量加入或大谈自己喜欢的活动。
如果你能轻易地做到上面的三点,你就不必担心自己有自怜的倾向。倘若你发现自己没法或很难坚持三星期之久,即表示你有自怜的倾向。
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自怜之心呢?通常都是由于孩童时期造成的。如艾莎七岁时染上小儿麻痹症,当时病得很厉害,终于成了跛脚,父母、 兄弟姊妹、老师,几乎人人都为她难过,她常听到他们大叹:“可怜的小孩!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上学时,她总比其他的同学受到更多的同情,由于她既不能跑,路也走不快,所以别人都不让她一起玩游戏,父母为了补救这一点,特别为她购买别的小孩会想跟她一起玩的昂贵玩具,生日时也替她举行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于是艾莎不知不觉地就归纳出两个结论来:第一,只要她提及自身的残废,就永远可以获得家人的爱;第二,唯有别人替她难过时或她拥有别人想要的东西时,别人才会爱她。
艾莎所患的小儿麻痹症虽改变了她的生活,然而她内心的创伤,却是她自己及父母造成的,因为他们都相信一个女孩要是跋脚了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一切做法都在逐步加深这种想法。造成艾莎在三十年当中,一味地执著于唯有表现得很无助的样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
自怜之情可能起自象艾莎这种真正的不幸,但也可能出于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象朱蒂因未获得全年甲等,于是,便放弃原来想当律师的计划,认为找个秘书的工作也就行了。泰德不善于运动,他总觉得别人一定在偷偷地笑他这点,于是干脆决定自己也加入笑自己的行列中,他变成了班上的小丑——而且每当他讥笑自己时,他就更觉得自己一无所长,除非他能表演得很好,否则没有人会喜欢他。
蓝斯每次生病时,即使是不怎么严重的病,他的爸爸妈妈总是小题大作,而且担心异常,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蓝斯不但喜欢父母替他准备的点心,更期望得到他们的同情,于是他就开始夸大病情,最后他变成了忧郁症病患,而且善于自怜。每次要做什么事时,就推说身体不太舒服,最后导致他唯有得到别人同情才会满足。但是他却觉得无法完全满足自己,别人对他的关怀好似永远不够,而每次他制造理由去引起同情,却更使他觉得需要同情,于是他的需要变得无法满足。同时,他一直不愿去追求同情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是在浪费生命。
以上那几个人——艾莎、朱蒂、泰德、蓝斯,皆认为自己有个悲剧性的弱点,破坏了他们走向幸福及成功。其实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残障,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假如说你真有缺陷——如瞎眼啦、跛了一脚啦,或长期缠绵病榻啦——别人就会更加时常地同情你,于是你可能会自怜起来,但是你也不必一定要有这种反应——因为这不是最佳的反应。
如果你是个自怜者的话,要找出你自认为可怜处。很可能你早就知道,而且还时常向人提起呢!赶快停止.在三星期之内不向人求取同情,然后想想看什么事情令你害怕?当你看清楚了自己的缺陷后,就明白这些缺陷不会毁了你的一生。首先你需尽可能地表现出,你没有什么缺陷的样子,如果你不这么做,反而每次都现出一副无助或一无所长之状,就更会相信自己有差劲之处而觉得羞耻。
下面的六种行为你要特别注意避免,尤其在你困难无法克服时!
1.不要让别人攻击你或利用你。假设你失业了,一天到晚待在家中,这时千万不要让你的配偶或双亲提醒你这种生活有多不好,或说:你有他们养你真是太幸运了。
你或许会说:“有一天要是我真生病了,或是真成了他们的负担,我是不是就该听他们的呢?”其实也不必,他们应该都很关心你才对,所以你可以要求他们不要以你的处境来侵扰你,尚且目前的处境只是暂时的,而且错也并不在你。如果他们不答应你的要求,你可以另做打算,但别用各种方法,讨好他们,否则的话,你便是在让自己相信,发生的事情是件降低你的人格的大不幸,而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
2.不要降低你的热望。或许你早已认为自己家境不够宽裕或者你有一耳聋了,因此不敢期望成就会有多大,于是从未真正地去努力过——也就更加深自己能力不足的想法。
下次你可以采取相反的步调,一想到要做什么或学什么,或到某个地方去,或寻觅一份上好的工作,就强迫自己尽力而为,这也可能是把你从自怜中转变为自尊的第一步。
3.别为你的缺陷觉得抱歉。贝丝因臀骨摔伤了,躺在床上好几个月。在此期内,她一再地对她的先生、孩子、探病者表后抱歉。她因太多的医疗费用及无法照料家庭而大感不安,这些举动使她觉得意外会毁掉她的整个生活。当然我也不是说你不该表示感激之情,但是不必花太多时间或精力去表示,否则不但伤了自己,也破坏了你与他人间的关系。
4.不要成为家务事的奴隶。如果你认为应该不断地煮饭、洗衣、缝补、照顾小孩等,那你的潜意识一定是相信自己没什么长处。能够不被赶出门外已够谢天谢地了,所以你每次愈是在做那些家事,就愈是有这种想法。
5.不要自认有缺点而攻击自己。我认识一位长得很矮的男士,他总是叫自己“矮子查理,”我第一次跟他说他这种习惯反而会比他的身高更对他不利时,他还半信半疑的,但是他纠正了几个月后,不再叫自己是“矮子查理”就开始不再为他的身高担心。而活得更加愉快。
6.不要因你的缺陷而受不必要的罪。在尚未发明隐形眼镜之前,很多女人因为不愿意戴眼镜.于是整个世界在她们眼中就成了一片朦胧。这样不但使她们原本近视的眼睛看起东西来更如吃力,而且还贬损了她们的身价,因为她们一直相信一种无稽之谈,以为如果男人看到她们戴眼镜的话,就很可能不会爱上她们。
你不妨好好地静下来想想你的缺陷使你失去了什么,看清楚你的弱点是什么,况且那些根本就不是你的弱点。一方面别限制自己去追求合理的目标,但也别把心放在不可能的事上,就象你有口吃,就别一心只想当个播音员,不愿面对事实比事实本身更可怕,而且会使得不能做的事变得比其他能做的每件事更重要。当你花很多的心力补偿自己的缺陷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说,你告诉自己:“要是我没有这个弱点,那真不知道该有多好!”于是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克服这个弱点上。结果呢?或许你真能除去一个形体上的缺陷,但却比从前更不喜欢自己了。
尔文就是这种情形。他是个长得瘦高的少年,但他一直深为其外表所苦。于是他决定唯有增加体重才能免去心中的困扰,一天到晚都在实施这计划。最后,他终于变成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以前认为的“缺点”已不存在,但是正如所料,他更加担心起自己的外表及体力,他害怕会变老、生病或受伤。因此他以前只是担心自己不够健美,现在却害怕更多的事。
不过也不是说你不该努力以求改进,如果说你能克服口吃的习惯,或使自己看来更年轻、更迷人,那又有何不可呢?只是别把它看成能把你从一个比死亡更糟的命运中解救出来,也别期望它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把你的精力同时发挥在其他目标上,另把整个生命投在一件事情上。
要把自己想成没有什么不对劲之处。不要对你的缺点做任何补偿——除非是能带给你快乐、力量及成就的积极事情。除去某些有明显规定不能做的事之外,不要假想有些事是自己做不来的,而且要去寻求你能做得好的事去做,如果你表现得很有能力,那么你对自己就会更有信心了。
第二十二章:如何欢度老年
此章我们要教你面对年华行将老去的事实。
每个人都难免步入老境,例如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会开始怀念他十几岁时那种满是冲劲的年纪,而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一下子又会发现,他做起事来已不如以前灵活。罗丝七十四岁时,就已万念俱灰,觉得自己前途无望,
在别人的心目中没有什么地位而无所适从。一方面她既不能忍受别的老人,另一方面,她又肯定年轻人也受不了她。
我们可以归纳出五件最困扰罗丝的事来——这些问题同样地会困扰那些觉得自己渐渐老去的人。
1.外表变丑,体力渐渐消失。
2.别人对上了年纪的人有偏见。
3.不愿多加依赖他人。
4.失去了某些朋友及爱人。
5.更加接近死亡。
罗丝认为以上的问题是她无法克服的。
但是,我还是要试着帮她找出解决之道,首先,罗丝可以先问自己下面的十个问题:
1.我是怎么歧视别的老人?例如,例如我会不会诅咒自己的先生是个“可怜的老头子?”或者我跟老年人讲话的态度就是与年轻人交谈时不一样?我会不会认为跟我同样年纪的人尽量使自己过得愉快是在愚弄自己。
2.我是不是经常讨好年轻人,渴望获得他们的友谊?我会不会自愿向他们奉献出各种礼物或殷勤,而不期望他们回报?
3.我给予年轻人什么特权?例如约会时,自己是不是都准时到达,但却认为年轻人有理由迟到?
我是否自认年纪己太大了,对于某些事情,如政治啦、新的影片啦、或服装啦,根本不必去了解?会不会拿这个借口而不关心周遭的一切?
5.我是否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打扰年轻人而隐瞒自身的困扰?
我是否常认为自己生活经验相当丰富,而不断地给予年轻人忠告?
7.我是否常回忆过去,常乞怜别人同情我,因为自觉生命已将尽?
8.我是否常批评当前的社会在逐渐腐化或道德式微?
我是否觉得自己与时代不合?
9.我是不是侵犯到年轻人的自由,力图使自己的生活方式跟他们一样,而不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活?
10.我会不会要求年轻人听我的长篇大论,要是他们中途打断就不高兴?而自己是不是会去听他们所讲的话?
以上的那些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用来轻视其他老人的行为,或是拿来当做自己太老了不需要负什么责任的借口。一有了这些态度,就更易认为老年人,包括自己,都是讨人嫌的。
罗丝也知道自己对于丈夫走路要拄拐杖觉得羞耻,此常常刻意椰揄他,尤其是旁边有年轻人时更甚。她总是说:“你不能走快点吗?小孩子都在等我们了!”
她也承认自己对孩子们施予不少恩惠,但却不愿接受他们的回报。她老是挂在口边:“不必谢我,我是你们的妈妈呀!”
最后,她也跟轻视丈夫一样地自贬起来了,于是常常嘀咕你该原谅我啊,我只不过是个老妇罢了!同时她还力博别人的同情:“我的好些个朋友都走了,我也将不久于人世了!”
一旦罗丝注意到生活里的这些行为,她一定会急着想改掉。其实她是很爱先生的,并不是真的想要使他尴尬,只不过是她惯于对年华老去感到羞耻,因此也连带地对先生产生不自在的感觉。要是她能不再轻视丈夫,也能不再歧视自己,就会相信他们的年纪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我建议罗丝不要再专为别人着想了,而应该替自己作作计划。她以前总怕孩子需要她时,没能够随时在身边,所以已有好些年了她都不曾在周末外出过。一下子让自己利用个把月的周末时间去学点东西,恐怕她还不习惯呢。不过,为自己做点什么事,确实是不宜再迟疑了。
罗丝又开始去上园艺课了,那是她的旧嗜好,而且她已不再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在走下坡,反而相信她还可以学新的事物,而且相当有信心。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老年人面临的五个困扰,或许这五个困扰的确不容易克服,但是罗丝却用特殊的见解应付得很成功。例如,我们第一个问题提及老年人会失去容貌美及身体的健康。刚开始这点对罗丝的打击最大,她一上了四十岁,就不再注意自己的外表。总认为:打扮根本就无济于事。
她七十五岁时,偶然地领悟到一个人的外表还是很重要的,于是下定决心要买几件新衣服来穿,把头发重新烫过,每天散散步,做做运动,而且不让身体上的某些障碍限制了她的活动——例如她会去买个放大镜用来研读食谱,免得因看不清字而放弃学习烹饪。当然并不是要你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看来还象个四十开外的人——那样反而会带来反效果,且令她更以变老为耻,就象替一个秃头的人买假发反而弄巧成拙。
至于第二个困扰,对老年人产生歧视心理这点,罗丝已决定不让自己再有这种观念。她觉悟出世上总有人因害怕自己会变老,于是对上了年纪的人有偏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更何况老人本来也没有什么罪过。
再者她也认为稍稍依赖、朋友或儿女并不如想象的那般可怕。既然过去四、五十年来己为他们做过太多的事,他们想好好地回报一下,也是他们的美意。起初她是有些不习惯,老以为别人开车送她去某个地方,对她是个大辱,不禁油然产生自怜之情:“我是太老了,只会增加别人的麻烦而已。”
后来她也能强迫自己开始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一旦接受,心中的惧怕就随之消失,并且发现有人这么关心她,实在是叫人快慰的事。
在失去亲人或朋友的问题上,罗丝的双亲皆已死亡,一些兄弟、朋友、表亲等也都走了,有个姐姐最近也去世了,她与这些人年轻时相处过一段长久且愉快的时光,当然有理由哀悼他们,不过也不必就此在心灵烙下永不磨灭的创伤,拒绝生活里的一切快乐。罗丝自从最亲近的哥哥死后,就掉永恒的悲恸中。那段日子,她根本就闭门不出,也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后来她开始了解这么做是不对的,不过当她步出这个哀伤的世界后,心里老觉得有些对不起哥哥。但另一方面也知道她的哥哥并不愿看见她变得与世隔绝。哥哥死时约七十岁左右,比自己现在还年轻,或许她应该不令其兄失望才对,不要使自己活得那么不起劲。
罗丝能面对她长兄死亡的事实后,便也开始能公开地与人大谈自己未来也会死的话题,当然这么做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除去她内心的悲伤及对死亡的恐惧,不过至少可以减轻些,这点亦即自我创造的原则教我们的最重要的概念:
一个人如果拒绝去面对某件事时,往往使这件事变得更糟。
所以你能承认自己终有死亡的一天,而不是拒绝去想这件事,也别自欺有儿女你就能不朽,这样反而会带给你勇气,且驱使你马上去善用人生。
罗丝得花好长的时间才做得到这点,不过她终于做到了。虽然她已年届七十有五,而且当初还自认太老了,根本做不了什么新的事情。现在她却努力在改变整个生活。你在年轻时就开始则更容易,你赋予生命新的使命,则永远不会嫌太迟的。
第二十三章 :如何克服害羞心理
想象自己身处于一个你只认识几个人的鸡尾酒会吧!你跟一些人谈话,然后他们走开去取饮料,或加入其他的人群里,而这一群人还颇吸引你,现在你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走上前去,面带微笑,自我介绍呢?还是站在那堆人的旁边希望他们会注意到你?你或是去找你认识的人?或是赶快找个你得离开的理由?
如果说要你去跟陌生人作自我介绍实在是件难事的话,那你一定是个害羞型的人。就象许多人一样,害怕陌生人,甚至于你所认识的人。或许宴会是你觉得最不喜欢的场合,或是任何对你的前途有切身关系的情境都令你不安:如求职晤谈或相亲等。害羞随时都令你畏缩。例如你曾在某个地方上了几个月班,你很想见见办公室外的某些人,但你因太害羞了而不敢开口;或是你不晓得该如何去接近一个你认为很迷人的先生或女士;或是你害怕去看医生或理头发,只因你不知道该跟他们说什么话。
在伦敦市郊有位叫做爱丽丝的女人,她发起一个叫做“门户开放”的集团,这个集团里的会员很少见面,虽然很多人都住得很靠近,但团员只是待在家中阅读书社团简讯,如果他们幸运的话,可以利用电话交谈,如果非常幸运的话,可以去拜访爱丽丝。为什么说幸运呢?因为这些人都害怕加入户外的世界。
几年前,爱丽丝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某杂志上,内容描述她如何战胜“旷野恐怖症”。她的症状到底是什么呢?她害怕出门,不敢跟陌生人讲话,甚至于日常生活里必要接触的人都令她畏惧,于是她愈来愈发现自己很畏缩——只待在家中,不出门,不与任何外人见面。后来她认清是怎么一回事时,决心要克服它,经过一番相当的努力,她终于战胜了恐惧感。
爱丽丝以前也写过文章,但此次则有成千的人写信告诉她:“我也有相同的困扰。”有些人的症状较轻微,只是逃避社交活动,或是不太容易与不熟的人交谈;有些人则整天待在家里,逛街时还需有配偶或小孩作伴,而且要等天黑时才敢出门,坐车时一定把窗户紧闭,另有些人则不敢轻易去开门,电话铃响时,也不敢去接。
爱丽丝知道,这些人中大部分是深受另一种害怕之苦——害怕必须为了某个理而出现在任何一个特别的地方,他们希望随时都能够离开团体,但是他们却又同样害怕独处。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些人呢?爱丽丝发现心理分析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单单找出其因并非我们想要的,许多病人反而把他们分析出来的结果拿来当做不能面对世界的借口:“等到我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敢出外与人碰面了。”但事实上他们会变得更害怕,更没有独立感。
想改掉这种毛病的话,患者不能有害怕的动机,
害怕的心理才不会被加强。去参加宴会,或要求房东粉刷屋子,或赴求职面试等
——去做任何一件你以前由于害怕而逃避的事。爱丽斯就曾试过,即使是在她极度害怕之下,以为根本不可能去做那些事的时候,她还是去做了,所以她现在劝告别人:“要设法强迫自己扩大活动范闹。”
自我创造的原则告诉我们害羞何以产生,及为什么强迫自己才是唯一克服这种个性的方法。“害羞是经由习惯而来,其肇始之因很多,但都是以一个方式被加强:行为里一再表现这个动机。”
有时候害羞是与疾病一起来的。婀美达最近搬到一个新的城市,不幸染上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她尚未完全复原之前便开始想着:“我在此已住了六个月,但还没有交到一个朋友,我想以后大概也交不到了。”而她的行为就真的证实了她的想法。虽然她目前已痊愈,但却习惯待在家中度过宁静的时光。不管是在外停留得太久,或与陌生人在一起都令她觉得痛苦。她对自己说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事呢?于是拒绝了一切出外的邀请,不是借口天气太热啦、太冷啦,就说是太累了,同时还告诉自己,结交朋友是种痛苦的经验,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她不知道该由何做起。这样别人一定会觉得她无趣,或是太笨拙、愚蠢,便没有人会喜欢她了。
婀美达的害羞是疾病的后遗症,而有些人则衔,自父母 的影响。例如莫利斯,他的双亲都非常内向,并且严厉地教导他,家人是可信的,其他的人一概不能的任。于是他年轻时便模仿父母的内向个性,年纪大了依然如此,结果就-直坚持这种想法。
妮娜的爸爸妈妈虽然不是害羞型的人,但他们却鼓励她不要太外向。说她是大家庭中的独生女,一再告诉她女孩子应该要安静、有礼、整洁、不可太主动。妮娜愈是按照父母的话去做,就愈显得害羞,也就愈使自己变得羞怯、没自信。
贝琪的父母则是以另一种方式使贝琪养成畏缩的个性。
她的双亲极为冒失,有一次他们把贝琪推到一位电影明星前要求签名,虽然贝琪一向崇拜那位明星,但当时却觉得万分羞辱,于是下定决心,我决不使自己象他们那样出尽洋相。可七后她的行为就尽量地表现得与父母不同。
婀美达、莫利斯、妮娜及贝琪都替自己塑造了害羞的性格——然后又一再地表现其内向行为,使得害羞一再加深,象习惯一样深植于他们心中。要克服畏缩羞怯,他们必须忽视那种感觉,并改掉这个习惯——让自己去做不敢做的事,体会出与人接触的乐趣,然后强迫自己去做。不要老是想找借口离开,或孤独地坐着看时钟走动,或找别人替你作主,总之最重要的是必须去面对陌生人。
你以前由于害羞而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而且你一直在加深别人都使你害怕的感觉,以及觉得自己活在一个可怕的世界里的想法。现在你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东西使你觉得那么恐怖?请你先按照下列的指示去想或许会有所帮助:
1.先想想你在别人有何相同处?如人性的脆弱、感染疾病、渴望友谊、被人尊敬以及害怕死亡等。每个人都会有这些共同点,不论其身分地位如何,这点你应该知道。
2.找出你的长处与兴趣来,然后尝试与别人一同做你喜欢而且能做得好的事,看看你表现得如何。或许你只有在你家才能很安逸地与人相处,或者你是台球高手,只有在跟人打台球时才不会害羞。注意你在上面两种场合里的行为如何,有什么不同吗?你更喜欢自己吗?或许你在别的场合与人接近时也可采取这种方式。
3.不要自以为优于别人。如果你总认为别人包括同事、 亲戚或朋友不如你,就是替自己造成不愿接近别人的心理,因为有一天他们可能也会这样轻视你。自以为是会使你觉得唯有成功的人才有权利自信。其实你应该知道,每个人,包括你自己,都有资格受到别人的尊敬。
与上述想法相反的是认为每个人都很平凡,本身也是。
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好的家庭”或“坏的家庭”之区别,金钱、住宅、职业、权利,均不能使你有权去轻视别人,或是被人轻视。没人会讥笑你或表示你不配与他在一起。
4.不要找借口说什么时间、地点都不适合你加入人群。
你的害羞是常因自己觉得闯入一个集团的时机不恰当而引起的,因此当你在社交场合里,不妨假想自己永远不能离开那里,而且再也碰不到其他人了,这个团体就是你的世界,你需要在里面找到朋友,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
5.想想谁最令你害怕。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是否属于某个特殊的阶层——特别年轻?特别富有?特别有魅力?或者特别有成就?你为什么会选上这些人呢?
你会发现,你根本不是真的对这些人感兴趣,而只是羡慕他们的年轻、外貌或冒险性的生命,想要以后能够对别人说,你曾跟某个有名的人谈过话。在此情况下你就会畏缩,因为你感觉到你在骗人而不是真的有兴趣, 深怕对方知道了事实后会拒绝你。
我们所要克服的害羞,是使你不敢向你所感兴趣的人谈话的那一型,你也知道办法,即不要逃避——尽量到你可以碰到人的地方去,留下来跟他们谈话,经常去寻找人群所在,然后按下列建议行事:
1.试着坐在人群的中心位置。害羞的人常喜欢躲在角落,免得引人注目。因为这样也就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因而“证实”了没人关心他们的想法。改掉这个习惯,让别人有机会注意你、关心你。
2.有话大声说。内心想要离开人群的人说话都会很小声,不妨把你的音调提高,你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有权说话。
3.别人跟你讲话时,眼睛要看着他。害羞的人常常忘了这点。当然不必瞪着对方,但至少要让他知道你是在倾听,而且目视对方还能让你相信他会在乎你的反应。
4.别人没有回应你的话时,要再重复一遍。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说是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
5.别人打断你的话头时,要继续把它说完。我们讲话时常会被打断,而羞怯的人有时还会用行动来造成别人打断他的话,就好象那正是他所期望的事。不过有时对方插话也表示对方对你说的事愈来愈感兴趣。所以下次不要把中断谈话当做借口而逃出人群。
就这么简单吗——看着对方,大声说话?不错。害羞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说话时眼睛几乎从来都不看着别人,说话时也不够大声,这样才会使他们更内向。
象改变其他行为一样,刚开始时你会觉得不安,觉得自己还是回到老样子舒服些
——要提高音量或回到你被中断前的话题实在是荒谬之至,好似你突然象极了令你尴尬的父母。这时根据扩大作用的方法,你先将一切的害怕朝好的方面想,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乎那些害怕心理,以后你也会发现自己成了另一个人。
只要你能下决心,渐渐地你就能做到这些事情,并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敢在众人面前演讲,上街时不需要好朋友作伴,即使陪生人你也不再有拘束感,而且很有自信。
当你确实有意见要在会上发表时,先在脑海里打好草稿再当众说出。不要只凭着记着一些零星而无把握说得好的句子就想发表某个话题,到后来你会根本就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变得语无伦次,草草结束。
要记住一点:并非有了勇气才敢说话,而是先去说话以培养自己的勇气。刚开始你并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勇气,只要相信自我创造的原则能让你有勇气去改变就行了。很多在受训中的人都曾对教练抱怨“我不会做那个!....”但教练却跟他说:“你一定会的,信任我好啦!”于是他们试着去做,结果就真的会做了。受训的人之所以成功,起初并非完全对自己有信心,而是对其教练信任,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有了自信了。
同样地,教练在我们来说即是自我创造原则,它告诉我们:“你会做得好的!去试试看吧!”如果你对这个原则有信心的话,很快地你也会有自信了。
第二十四章:如何珍惜和培养创造能力
此章是献给有创造能力,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和困难而无法创造的人。如果你具有聪明才智,又想充分发展的话,自我创造的基本原则会帮你施展你的才能的。如果你想拥有创造力所必须具备的胸怀开放、敏锐的洞察力、勇气、专注等素质,则此原则将告诉你该做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下面即是一些指引你的方法:
至少偶尔做一些只给自己看的事情。你要先认定没有人会干涉你的工作,这样你才会放心地去做,做出来的事也较不虚伪。有些人即使是写日记也无法坦白记下内心的话,因为他害怕要是被人偷看了怎么办,或者有一天他成名了,然后有人将他的日记拿去出版就糟了。其实你不要这么想,每个人总该有他隐秘的东西,请你的家人或朋友不要私自翻阅。
2.尽量避免过于追求声望和名誉的行为。譬如你逢人便说目前正着手于某项神奇的计划,是别人前所未见的最好的事情。于是别人碰见你时就会一再地问你“进行得如何了?”“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结果?”“为什么那么久了还不见其影呢?”于是你就开始老觉得自己欠了大家这个债。
试着不要把自己所做的事向别人推销,应该认应是为自己而工作。记不记得自我创造原则曾这样说过:如果你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则他人的意见愈能影响你。例如你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出名的艺术家以补偿这一生的缺憾,那么你将受到极大的心理压力,结果你什么事也做不成。但如果你愈不期望别人的掌声,就愈有信心,也愈能自由自在地去发挥你的能力。
3.定下一个实际的目标,然后坚持完成它。假设你计划好一个礼拜要工作六天,但事实上你才工作不到两天的时间,因而你根本没法把这个预定的目标完成。这是不好的现象,因为每当你无法照计划而行时,就会使自己更觉得应付不了工作,假如工作进行得又不怎么顺利,你或许干脆就放弃掉原先的计划了。
强制自己执行合理的工作进度。也许你不喜欢在固定的时间工作,而喜欢等情绪较佳时再动于,但是要是一个星期你都在情绪低潮怎么办?
你为自己定下的计划不很苛刻, 但还老想找借口推翻掉的话,就该检讨一下你的动机了。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不是真的要这么做呢?要是事情做得不顺利,我是否还要再坚持此计划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好,因为既然你不是艺术家的料子,也并不是真的很想成为艺术家,那为什么还要白费劲呢?假如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话,你的计划会帮你度过想偷懒的时间。
4.要有为工作而牺牲的精神。既然你已定好时间表要从事于某项事业,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电话聊天,煮大餐,或看电视长片上。
有位女性朋友要不是常常拿作曲的时间去与朋友聚餐的话,她早已是作曲家了。由于她不想取消与朋友间的约会,因此她就不能尊重自己订下的计划表。自我创造原则曾劝我们要按照原定的进度工作,才能使工作本身显得更重要。
5.别人指责你,使你非常伤心时,更该再接再厉。勿使任何失败在心灵上留下创伤,只要你继续工作下去的话,便能恢复自信,并更加觉得你生命里的创造力是相当重要的。即使工作再不顺,也总比停下来要好多了。
法国小说家及评论家司汤达曾这么说过:“一个人必须对准目标努力奋进。”一旦他不能继续对准目标努力奋进,不但会失去信心,甚至于会忘了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就象一个人不再写作时,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想当诗人,也不知何以认为自己有天分。
还要避免另一种停下工作的情形,例如你想成诗人,而每次写诗有了困扰时,便转至其他你认为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如摄影、绘画等。当然有两个工作并不算坏事,但千万别以一方面有了麻烦而做借口而转移日标。如果你那样做,将会失去自信,而且两方面都会显得能力不足。
6.即使你的计划不能象你想的那么顺利,也要尽可能地将它做完。因为你做完某件事后,就会益发觉得自己很重视这件工作,且能肯定自己是个凡事会坚持到底的人。半途而废的话就暴露出你一遇困难即罢手的弱点。而且你不能完成一件事时,要重头开始就不那么简单了。
每一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至少都要花费数小时的努力,有时甚至于是数年的时间,不管如何,你一开始就先要想好:“到底我要把这件事做完呢?还是要半途而废?”如果你能在开始就肯完成它,则收效一定不少。
如果你是位职业的创造家,或者想成为那种人的话,完成了计划中的工作并不算了事了,还要使你的作品付诸于世。如果你把小说交给出版商却遭到回票的话,不要就此放弃,应该再试试别家,直到出版为止,因为你即已工作了这么久,为它做了不少牺牲,如果就此罢手,岂不是将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
7.你在指责自己的作品时,一定是你的心情有了变化,而且心情还会再跟着你的批评而改变。如果你这些天来对已做好的艺术成品大肆修改,你就会更加相信它没有什么优点,愈加修改你认为不好的地方,就愈觉得看不顺眼。
如果有以上的情形该赶快检视一下你的心情是否有些不妥,假设你对自己这个月来做过的每件事都觉得糟透了,那一定是你已养成贬低事物的习惯,要马上停止这种想法,试着去看看别的艺术家的作品如何,通常你习惯轻视自己的成品时,也会连带着不喜欢你平常最喜欢的人的东西,这即是你的判断有了差错的现象。
喜欢挑剔并不好,易造成你心胸狭窄,阻碍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不要在从事一件创造性工作时,半途而废,或随意更改,要坚持到底,不然至少也得等一段时间以一种新的态度去修正。不管是创造也好,修改也好,都该有其独特的风格,你愈努力于创造,就愈富有,但如果你老爱批评,也就愈加变得爱吹毛求疵了。倘若你将创造与批判两回事分开,则你对原先的创造计划就不再产生严厉的批评态度。如果真觉有必要修正作品时,试着以关爱的眼光去改进它,很温和地除去其缺点,让它具有更多的优点,要认为你这样做是值得的。
即使你非常的不喜欢自己的作品,也不要毫无所得的就把它抛开。真令你那么厌恶的话,也该想想是什么原因不符你的期望。就会觉得自己无能。除此之外,你亦无法从做过的事情来衡量到底你能做社么。
8.你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后,不要再向别人夸耀你的得意杰作。如果你认为成品很漂亮,想要让别人看到,好吧,就拿出来吧!但别再替它吹嘘,那样只徒增你内心的恐惧感罢了,别想以自夸提高你的身价和作品的身价。
9.不断地充实自己创造工作时需要的能力。所谓创造性的工作不只是画画图、写写文章,或搞建筑等——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因此要切记不断充实这个态度:
(1)不要批判你的感觉。要为自己不同凡响的感觉和行径而惊喜。
(2)试着培养欣赏你周边的荒谬事情的情趣。试着去玩味不平常的东西,别老是将某些人或某种观念视为怪诞不经。
(3)学者以轻松的态度去接触事情,不要凡事都带有目的,这点对创造性的工作相当重要,因此要随时培养这份能力。
(4)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做事情。不要老是问别人对你的所作所为有何意见,不要去想别人在你这个年纪时早已不同凡响,不要跟别人做比较——只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便可肯定地说你将获得成功。
虽有了以上的指示,但创造性的工作依然是相当困难的,你会一再地有不安的感觉,老会问自己:我有没有进步呢?这样做行吗?我将何去何从呢?倘若你不觉得有社么好使你焦虑的,那一定是你的工作太平凡了——根本不能算是创造。
世上每个艺术家都曾如此不安过。这些困扰确实使人招架不住,因为它来得太突然,而且让人感觉是有了麻烦。虽然整个计划好似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总觉得前面老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象站在悬崖边上往下瞧一样,只要一不小心,便会失足落下。
所以要极度细心才行,只要想到新方法试不得,就该回到老法子才是上策。
如果你半途而废怎么办?首先遭殃的是你的工作,老是守旧便无法开拓新的领域,你根本不敢再做尝试时,内心的恐惧将彻底毁掉你的创造能力。
学着去接受那份创造历程中必然有的不安感,其实那是个好事,它显示出你的创造勇气。要面对创造时一并而来的各种诱惑:想中途而退,想守旧而不创新。不要屈服于这些诱惑,只要你坚持下去,它们自然会逃开,不安感也会消失,你对自己的工作将更具信心。
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不但令人焦虑,而且常是孤独的,如果你过分依赖朋友的支持或鼓励,就会更加在乎他们的反应,反之,你就会觉得你是全然孤独的。
试着假想你的作品有很好的观众。假设你在刺绣,自然很希望你在别地的朋友,或是很久以前教过你的老师,甚至于你最喜欢的人都能看见你的成品而大加赞美。有了这些假想的观众,并设想自己是为这些人而工作,一想到为这批人而奉献,就会使你的作品更精彩更成功。
最后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成功冲昏了头。当你有一天出头了,要试着正确地指出你与平时有何不同的想法及行为。例如或许你遇见一桩难事,能够一下子就解决掉,而不是拖拖拉拉地完成;或者是你不再象以往一样凡事总想找捷径去办;或者是你取消掉周末不工作而去海滨游玩的念头等,亦即找出你下次仍可重复的行为,去加强你对创造性工作的良好态度。
同时要注意,不要替你某次的成功而大加宣传,否则你会害怕以后达不到那个标准。就象你几个月来一直在绘画,但都不满意画出来的作品而一再涂改。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觉画出来的东西正是你梦寐以求的,真是太棒了,于是你把它挂在客厅里,还为它拍照,出门时一定随身携带着拍出的照片以供炫耀,有时甚至会跟别人说,那是你有生以来第一次拍的最好的照片,这样做就未免太夸大了你的成就。
当然啦,你也该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成就,但是不要太过强调,也不要隐藏你的失败处。如果你把每一件成就都视为奇迹,那么你就更相信它的确是一项奇迹——但是奇迹并不常发生啊!相反的,你应该去研究那些使你成功的因素,并继续持之以恒。不要让一次成功破坏了你成功的秘密——你经过长期努力才建立起的工作习惯。记住,真正使你成功的,不是奇迹,而是你工作的态度和习惯。
第二十五章:你可以改变自己的个性
心理学到底该做什么呢?它必须使人能了解自己,帮助自己。但现今的心理学早已落后一世纪,根本没有达到以上的目标,或许它曾证实了某些真理,却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分析不但错误,而且有许多还害人不浅,因为按照其理论,人完全受制于过去,目前的行为丝毫不考虑在内,心灵是封闭的。
曾有心理学家认为,精神治疗过分偏重于对病人过往的探讨是不正确的,因为即使知道了病人患精神病的原因又能有多少帮助呢?为什么同一种环境会造成甲先生得精神病,但对乙先生却毫无影响呢?
这位心理学家又举了一个例,有个病人从小就跟一位非常严厉的姑妈生活在一起,如果说是他姑妈带坏了他,那无疑是让这位病人把一切的毛病都推给他的姑妈,替他找到替罪羔羊,但并没有给他什么帮助,换句话说,没有跟他说下一步该怎么做。因此,光是探讨一个人的孩童生活并不能改变这个人。唯有改变其当前的行为方式才做得到。
我们通常不为过去的人际关系所感动,而是受目前行为影响。一个人的一切情感及信念、都来源于眼前的行动中。
你可以洞察肌肉的组织,化学成分,进化史……唯有行动才能使它们有反应。
用一条简单的原则来解释这么多东西,并不是否认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而是说心理学的工作应使我们了解自己的生活并能把握它。因为它包含两个要点:
1.普遍性:换句话说,它应该普遍地能解释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
2.特殊性:亦即明确地列出那些特殊的应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自我创造原则就含有这两点,它替你说明你的感情及信念如何影响你的行为,并直接提到一些有特殊毛病的人常做的有害的抉择,还指出哪些是有利于生活的抉择。
此原则曾说,你做的任何决定都会加强这个决定背后的动机,因此,如果想把握自己的生活,其秘诀在于自己希望拥有什么感觉及信念,就根据这些去加强你的行为。
自我创造原则由于具有这种普遍性及特殊性,故其价值非凡,虽然最近也有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提供了很好的忠告,但却存在几个缺点。
首先,因为他们的忠告没有付诸于行为,只教人拥有何种心境及想法,这样根本无济于事,没有什么效果。虽然你可以一再地告诉自己:“放松,对自己说你有权利那么做……”“不要害怕.......”“对自己说你跟……一样好。”但是如果你表现出来的行为依然含有不信任自己的动机, 最后你对自己还是不会有信心的,反而要抱怨:“我为什么要听自己的话呢?没有人象我一样!”
第二点,那些忠告根本就不正确。以前我也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想使自己富有吸引力,就去买很多书来堆满书架,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你这么做,表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虽然你使自己具有很好的外表——但是别人看到的只是外表,而不是你的内心。另有一本书主张你先去捏造某件事,看看别人会不会反击,这样可以建立起你对别人的信任感。但是既然你的动机出于不信任别人,所以不管对方的反应如何,你都会更加地对他有怀疑之心,愈发觉得远离对方才能安全,而这种结果并不是我们原先期盼的。
自我创造原则的主要价值在于能够把一切行为跟其动机之间的因果关系解释得很清楚。曾有一位精神分析家向我说,有位病人因预感自己会鲁莽地去与人发生性关系而极度不安——她害怕自己可能会开着车子上衔,然后企图引诱加油站的服务员、店员、交通警察等。于是我回答这位分析家:“她一定很少上街,即使上街也是穿着非常保守的服装,脸上不施一点脂粉,在车上时一定把车窗全部关上,很少下车逗留或买东西,只把要办的事情尽快办好就匆匆回家去了。”对方听后大吃一惊,因为我所说的完全正确,而自我创造原则的说法即是“一个人心理有了恐惧感后,他会去寻求哪种保护方法呢?”
自我创造原则中似乎充满了类似这样的矛盾:自我保卫并没有减轻一个人的害怕心理,反而是加重了;一般认为理所当然的办法,自我创造原则却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没有面对问题的真正核心。
第三个缺点是:如果那些忠告不是针对你特有的问题而发,那么只能算是椎断罢了。但是如果你完全了解自我创造原则之后,便能告诉你在任何情境之下皆有其明确的方法可以应付。
自我创造原则最终的目标在研究行为如何影响一个人,及他如何去决定该做什么选择。或许我们当初发明心理学的用意即在想发现自我创造原则包含的理论,而且我认为未来的心理学应该由自我创造原则为起点。
自我创造原则不只用在心理学上,还可施诸于其他方面,而不受区域或文明的限制。就象“心灵的创伤”不但可用于一个人身上,也可用在社会上,更可以用于全世界中。如抑郁、饥荒、战争、接触新文化、被新的领袖统治等,这些因素只要能导致一个国家中断其旧有的生活方式,都可算做创伤。但是假如新的领袖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榜样,不论他有多伟大,都无法影响整个国家的个性。认识了自我创造原则后,我们才能洞悉某个社会的人何以会观念闭塞、多疑、吝啬、或思想开放、胸怀宽大、富有创造力及好斗等。
历史是研究过去人类自我创造的种种活动的学问,而我们可以从自我创造原则这个新镜头里看见历史及一切详细的因果。我们可从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行为去知道何以他会这么做。例如有个国家虽然物产富饶,但人民却极节俭,几近吝啬,检视其历史才发现这个国家曾遭饥荒之灾——不过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其人民依然象以前一样地丝毫不浪费他们的财产,他们此时的心情与灾荒发生时一模一样。这不是因为抽象的本族历史或哲学在控制族人,实因他们习惯了。要说他们因思想吝啬所以行为吝啬,正是本末倒置了。要是他们能改变其行为,使其动机不再是节俭的话,那么此动机自然会消失。但不是说动机不改变,行为就无法更改,其实没有哪一个人的动机是从头到尾都一致的。要如何才能自我创造呢?首先把各种混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动机等分门别类,然后从各类中选取你需要的,遵照它而行动。
你每次表现了你选择出来的思想或感情、动机等,归其在你心目中的分量又会加大些,即使最后你想得到的东西——如自信——不够理想,而且有时还会受到某些干扰——如怀疑自己——但终究你也得到了想要之物。欲把自我创造当成治疗法,其秘诀在于: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却无法支配你的情感。
自我创造原则包含的范围真是无边无际,让我们再来温习一下它的几个理论:
1.要先了解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才知道此行为对你有何影响,而且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加强其背后的动机。
2.父母或别人绝不会“教”你某种做法,而是你自己终日耳濡目染的结果。所以不管别人教了你什么,除非你照做了,否则不足以构成任何影响。
3.不要把个人的精力完全放在一个焦点上。如果你只让某件事情、某项工作或某个人完全占据,而把其他的事物排除,那你一定会有麻烦。有了恋人或配偶,也不该抛弃旧友或兴趣,有新工作或旧嗜好亦如此。我的意思不是劝你别全神贯注于一件事上,而是劝你别孤注一掷。
4.父亲爱小孩,什么事情都愿意帮他们做。反过来也是一样,儿女要毫无理由地侍奉父母,不能托故逃避责任。
5.不要用惩罚来逼迫你的小孩做事,那样他们反而会更加紧张而心存逃避。不管小孩子或其他人,他们想去做某事,一定是对这件事感兴趣。因此,如果你想叫孩子学舞蹈,首先要让他们接触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表演,激起他们想学的动机,而不是使他们认为不学就会遭指责才勉强去学。
6.不要用报酬的方式要别人做事。例如对人说:“如果你去练钢琴我就给你十块钱。”或“如果你开车送我去车站我就给你一样东西。”如此只能使对方更想得到报酬,并非使他们对钢琴或对你产生好感。
7,行为主义在此变得毫无用处,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
“行为论(学派)的说法无法分析、解释人类的行为,因为它没有看清动机是什么,而动机对一切人类行为又是非常重要。”自我创造原则说,使一个人重建自己的既不是报酬,也不是惩罚,而是他的动机、驱力,而行为又加强了此人的感觉、想法。但是行为学家却只观察你的行为,看不出你的感觉、动机,因此无济于事。而且行为学派亦不注重在整个行为当中发挥极大作用的“习惯”,但是自我创造原则却能看清楚“习惯”的重要性。
8,自我创造原则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完全新的认识,并能去重视它,这点不但非常有用,而且还相当有趣。知道了某人的动机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他为什么要做出保护自己啦、伪装啦、给予啦或竟争等种种行为,也可知道他这么做对不对。其实任何行为的本身并没有一定是好或坏、有益或有害,只有从动机才可看出。这也不是说你的行为绝不会伤害别人,或给人带来快乐。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举的几种行为,其动机如何影响它的好坏。有人保护自己,如果不是因为想使自己安全,而是基于要建立起他的自尊,那么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积极的;有人伪装,如果是为了安慰别人,而不是想得到别人的赞美,那也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害怕什么而这样做那就不好了;基于自信而不承认自己是残弱者而想与人竞争,此行为亦是好的。如果基于虚荣心而不承认,则又是不好的了。了解自我创造原则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为每种行为付出了什么代价,如果我们做这件事是为了要获得某些利益,则势必会增加做这件事的动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成熟个体,没有人会对你的行为负责。
让我们再回到此书所讲的基本信念吧!你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你之所以会有某种感觉、想法,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给予你的恐吓或承诺会产生某种态度,皆是由你自己建立起的。
我并非说每个人生下来都很平等——总有贫穷、残弱.
别人的歧视等先天就不公平的事,但是你对于这些境况采取何种态度,就完全在自己了!我的态思也不是说人不该愤怒、害怕或惊慌,我不认为这是绝对错误或不智之举。这本书之用意即在帮助你驱除掉生命中没有必要及没来由的不幸,而去觅取身旁的快乐、爱及满足,这些东西虽随处都有,但不一定可得,也唯有靠你自己去创造了。
你对自己的生活要负完全的责任,目前的生活都是由你一手造成的,我并不是在控告你,而是给你一个希望。不管你的年纪多大,不管你的处境如何,你的个性——如有羞耻、不安感,或非常自信——总会改变的,不可能永远是一个样子。每个人都可以把握住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评价及自己的人生观,只要你知道该做何种选择,那么渐渐地你就会改掉原有的态度了。
我认为凶手应对其犯罪行为负责,同样地,沮丧的人应为自己的抑郁负责。卑鄙、邪恶、自私的人应对自己的丑行负责。一个人虽然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但也不能就认为人类的一切可恨可厌的恶习就可以轻视了。但却应该相信事情总是在变的,而且总有补救之道,人必须随时充满希望才行。
你总有开始的时候。在那么多构成你良知的感情、信念、动机之中,最后你终能找出自己理想中的典型,然后去表现它、尊崇它,使其更茁壮,这是你能力所及之事,也唯有你自己才能做到。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几乎都可听到自我创造原则在向我们呼唤。在我结束此书之前,我再次地赞美此原则,并用莎翁笔下众所周知的心理学太师哈姆雷特王子的话来作为印证。
“今晚再忍一下吧!
那么下次就不会太难于克制了,
愈来则逾容易控制自己,
因为习惯几乎可以
改变一个人的个性。”
(全书完)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