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手机阅读版

拿破仑·希尔(美)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
这本书整本书只谈论一个原则,一个原理,一个技术,就是行为上的自我创造技术,可以创造出你自己随心所欲选择的新个性,新习惯,打造一个全新的你。
如果你读过了独眼易龙的回忆录《缺陷是金,磨难是银---在口吃,手淫,早泄中煎熬的男人》你就会了解,就是这本书让我——独眼易龙——克服了羞怯,懦弱,抑郁,手淫恶习,人际交往的恐惧,当众讲话的恐惧,成功摆脱纠缠了我十五年的口吃也是这本书的功劳,这本书也让我如愿以偿的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现在我的生活自由自在,这本书功不可没。
这本小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时虽然不到两元钱的价格,和另外一本书《人性艺术—内心电影剪辑师》对我而言价值连城,超过了我读过的任何其它书籍。这两本书不仅陪伴我度过在俄罗斯地狱般的监狱生涯,让我免于崩溃,直到今天为止始终带在身边,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扰我的难题。近二十年来,我去过无数城市,住过无数个宾馆,换过不同的交通工具,更换过几个旅行箱,但我的旅行箱里只有三样东西不变,牙具,刮胡刀,和这两本书,我用皮夹子把两本书合包在一起,在飞机上,在火车上,临睡前都要读一读,每次都让我找到灵感和力量。
有了这本书,你可以让曾经的心理医生下课,可以跟你曾经追随的大师说声“拜拜”,同时也和那些给你各种建议的专家和顾问礼貌的道声“再见”。
这是一本可以彻底改变你生活的“圣经”。
同时你也知道,同样的书在不同的人阅读下产生的作用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相信你会是从中收获最大的那一个,打开这本书,你就进入了一个自己改变自己的旅途,祝你旅途轻松、愉快!
第一章:我为什么会是这副样子
我为什么会是这副样子?"许多人常如此自问。尤其在孤独、愤怒之时更会如此自问。
其实,这个问题弦外另有音,“我可能改变吗?"“我能改变自己吗?"或是"你能令我改变吗?"
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你。而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肯定的,你能够改变你自己。本书就是要告诉你怎么改变你自己。
简而言之,本书真正的用意是帮助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目前的样子,如何改变自己,如何重新塑造新的自我。但是,不管我们多么渴望,光靠本书还是无法使你改变。重要的是,只有你才能改变你自己。因为,是你创造了自己!
本书所言创造新的自我,并非指理论上或生理学上的创造,而是心理上重新塑造。因为你自己的情感. 态度. 思想,构成了你的个性, 因此只要你能借助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便能创造新的个性,而且每天每天都会有所改变。
“但我并不愿改变整个个性啊!我只要改变某一点罢了!”
不错,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而特殊点与一个人整个个性有极密切的关系,而本书只是针对我们所要改变的某种个性而言的,只要是你有急切想改的感觉、态度、想法以及习惯等,你必能改变它,因为这些既然是你自己养成的,当然你也能将它改掉。
很多人却这么认为:“我觉得应该这样,所以就这样做了”,但这本书却将因果倒置,主张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引导你的思想、态度和感觉,变成:“正因自己如此做,所以我才会有这种感觉”,或许你会反驳:“我早知道,感觉会随着行为而改变.就是因做了这种事,我才会有罪恶感”。
的确你说的也是行动跟感觉的一种因果关系,但是此书所指的不是这层关系。一般所谓罪恶感是因你自我反省而来,而本书中所指的反应,是直接来自于你的行为,丝毫不含反省的味道,这些直接效应对心灵的影响极大,但你可能从不知道它的存在。
这种直接效应绝对可靠,万无一失。每当你这么做了(为了某种理由)一定会有这么做产生的感觉,也必然会得到好的报偿或坏的惩罚,因为人性中都有一个基本法则在不断运作,这个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却很难捉摸,它深深地困惑着人,以至于我们的历代祖先)直都有同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
“我做了这件事后觉得不安。”这并没有说明做后的不安情绪是焦虑、抑郁、愤怒或不被爱等。“我对那事觉得不安,是因为在我小时候,别人告诉我那样做不好,至今我仍有相同的想法。”为什么你仍有相同的感觉呢?我想,你一定不会相信是孩提时学来的吧!这本书就是要让你了解,为什么你会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事,并且教你如何不再相信它——只要你肯的话。
下面各章中将会一一阐明你现在为何仍有这种感觉、态度及行为,并提供改变的方法。
我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法,以前的那套分析法无法预测、解释或付诸于试验,对于心理治疗是毫无帮助的。本书的方法是根据,项既能解说、预言,又能付之于试验的理论,且经过无数心理医师使用,证实成功后的方法。
刚刚我们提及心理医师这个名词,我们补充一点,下面文章中提及的自我改变法,可由你自己去实施,并不需找心理分析家,也许他们能帮你早些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但是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觉察出自己何处不对,他们亦不会有何发现的。所以,你应了解分析学家就象这本书一样,只能告诉你如何来改变自己,却不能改变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如果此书的主张正确,能够讲明白那条能够改变你和再造你的基本原则,那么,它带给你生活上的冲击,将超过你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我相信,即使本书只有十分之一正确,它也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要讲的原则吧!
第二章:自我创造的原则
塑造自己的个性时,每天应运用这个基本原则:
“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
“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
“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
这句话乍听之下,好象极为简单,其实不然,虽然尚有许多其他说法,但却不能比刚说的那句话更具体。这条原则,十分的确切,它可以解释构成你整个个性内的所有感觉、态度及思想。我们无需为了使它更具真实性,而将之弄得复杂,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明了它的含义。
我再把那句话复述一遍。
“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
每次,你做任何一件事时,驱使你去做某事的动机或感觉即被加强。也许那是对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想法或对世界的想法,无论是指什么,只要你去做它,它的动机便被加强。如果不行动时,情况即会变得较模糊,然后渐渐地消失,有所行动时,就会更明显、更充实、更富刺激性。
如何了解这个原则,查觉出它的作用及重要性, 可能得费一段时间,不过我可提出一些较具体的事实让你们参考,帮助你找出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
现在我想请读者做点事,当你一页一页看下去的时候,请找出这个基本原则及在有关的陈述中的真确性。也许你会发现某些例外的地方而想予以抨击。注意!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才刚开始请不要这样。若你吹毛求疵,而无视于事实的话,则真会应了那条原则的说法,你会发现此书的说法完全不正确。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会发现下面这种事?
聚会中,罗夫不经意地批评一部电影,起初他的表现还颇温和,也许他还有些喜欢那部电影,他批评的目的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罢了,但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别人对他的批评,不只一笑置之,更有人出口反驳。罗夫不甘示弱,继续地批评。最后,他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及观点整个地改变了。罗夫下次再参加聚会时,一定会先想到“电影”这个话题,于是又将产生一番攻击性的批评。
这件事到底说明了什么?现在我只想针对其中一点来谈,那就是,我们提过的原则发挥了它的功效。罗夫批评电影的动机是认为电影有其缺点——这个看法一再地被加强,只要他一谈及电影,此动机就会表现出来。很多事情刚开始时,我们常单凭一种感觉、态度或看法而去行事,然后那种看法就更加深了。比如罗夫,即借着其自身的行为而产生他那种感觉。
再假设当罗夫批评时,有个罗夫所尊敬的人指正说:“其实你开始并非真的不喜欢那部电影,只不过后来有点恨它。”即使罗夫也承认这点,但他还会反驳说:“我一想到这部电影电就觉得它腐朽不堪”。如果他懂得心理学,或许应加上这一句:“那家伙惹我生气,我只是将气发泄在电影上罢了!”但事情并非如此,假设罗夫一直都认为他辩护是因有人惹他生气的话,到后来他应不会痛恨那部电影,反而会因替电影辩护而体会出这部电影的许多优点。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是何种动机驱使罗夫去做这种评论,不管那个动机是什么,它后来总是被加强了。
罗夫生长于一个十分重视智能的家庭中,他父亲常在餐桌上出问题考孩子们,答不出来的就会遭到嘲笑。罗夫长得并不出色,也不精于运动,更无幽默感,所以他只有朝智能方面去努力,以求获得别人的重视及赞美。因此只要一有表现其智力的机会,他就从不放过。他愈是以这种想法去行动——自己唯一特长是头脑好,就愈加地相信这种想法。但这种因果关系对他并不好,他念大学时,人人都叫他“伟大的反驳家”。
所以,罗夫在聚餐时所表现的态度只是他的一贯作风罢了。他起先批评电影,纯粹是为大显其聪明,而当有人反对其说法时,他就再度予以反驳,这时他已非就电影本身缺点来批评,而是想要维护自己一向所支持的特点,认为自己很聪明罢了。
我们怎样才能描述罗夫的动机呢?好比是这样:他的行为是基于相信自己唯一受人欢迎之处,就是智力高。若没有这个优点,他将受人轻视,而变成一个一无所有没有吸引力的可怜虫,因此,他所说每句辩驳的话都加强了他的想法。
下次再聚餐时,他定会先想到电影这个话题。他一直渴望有这种机会证实自己的聪明,其实并不完全是针对别人,主要是向自己证实。
读者请注意这点:罗夫所以一再的在聚会中批评电影,表现出他认为智力能代表一切的想法,这就是人们往往用行动来加强自信的某种方法。
这亦是本书所要提的——自我创造的原则无时无刻都在发挥功效,而且对我们的个性影响很大。
假设罗夫辩驳是有其他的动机,例如说与他争论的人他本就认识,而且有点不喜欢他,正好他捉住这个机会使对方难堪,极力反驳对方,如果是这样,则其反驳是基于“不喜欢”,这种感觉一再加深,到最后就变成瞧不起对方了……正与电影的情形一样。
近年来,许多作家不断地用各种方式描述这种心理:如果你对某人做了报复,你定永远无法原谅他,你攻击某人,就愈发觉他真该受到攻击;如果你要军人痛恨敌人的话,光讲敌人的残暴凶狠还不够,最好是把他们的脸孔特征画在刀靶上,每天训练把敌人的脸孔刺破,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杀机。历史上伟大的宣传家都知道这条原则的真理,是要使别人追随你的“运动”。不光是空口高唱信条,还要让他们实际行动,做点有关“运动”中支持信条的事。这种原则常常被煽动者或操纵者所使用。虽然这条原则曾被那些人运用过,但是每个人都有其自由意志去做选择及各自创造并保持自己人生观的本能,只要你懂得这条原则,就不会成为那些操纵者的牺牲品。
这条原则说明了何以有些人会有别人认为完全不合理的想法,甚至于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去相信极为不合理的事情——用某些行动来说服自己相信其想法。象有妄想狂的人,你碰到他时定会大摇其头,认为他神经不正常,因为他对未来的事情极度恐惧,他脑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又真找不到任何事实来做根据。
最后,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证实这个原则。十九世纪有部法国戏剧Le Voyage de Monsieur Perri chon,剧中主人翁十分富有,他有一女儿。有两位男士丹尼尔及阿尔蒙同时想跟她结婚,他两人知道决定权握在其父亲于中,于是跑去向他请求。阿尔蒙的办法是尽他所能为其父亲做事,丹尼尔则是使其父亲为他做事,他替自己安排一连串的险境,然后借着某种行动好让主人翁救他出来。他假装自己被困在山上的裂缝中快冻死了,这位父亲便奋力去解救他,愈想救他,愈觉得那位男孩值得他救,最后终于救他出来,并决定把女孩嫁给他。
这算不算是操纵行为呢?不错,但丹尼尔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引诱那位父亲去行动罢了,真正控制感情的还是老人自己。我们亦常做出这种事情。这本书其他部分还会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解后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使我们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改变,或不想要的习惯。
我想我可以把这条原则称做“自我控制”,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叫“自我解放”,而最好的称呼是“自我创造”。
第三章:找出动机来
关于上一章我们讨论过的那个原则,很早就有人提出许多问题,现在我利用本章及下一章来做答复,这样或许能使读者更加了解那个原则。
第一个问题是那个原则或许有几分对,但它是否真如你说的那样重要?而且这么多年了,连职业心理治疗家都还无法完全了解。不错,这是有可能的。我们有所谓的现代心理学家的历史尚不满一百年,但却只有一位早期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几乎发现了这条原则。他以为某种情绪是随着行为而生的,而非行为根据情绪而发,如我们惊吓是因为我们曾逃跑过,由于这种论调引起詹姆士施行一种行为治疗法:“即你这样做的话,就会觉得那样。为了要对一个平常我们对他怀有敌意的人产生好感,唯一的办法是故意使自己向他微笑,或问他一些表示关心的问题,强迫自己说出亲善的话”。
但是这套理论并不一定常常行得通的,为什么呢?詹姆士也不知道。所以这种方式——有时我们称它做“行为修正治疗”——也就渐渐地不敷使用了。
而后来,一种心理分析法很快地占了优势。它的本质刚好与行为修正法相反,其首脑人物为弗洛伊德,他认为人似乎不可能改变,病人的行为根本毫无意义可言,即使他由东半球旅行至西半球,或变更工作,与不同的女人结婚——但他在潜意识里仍是同一个人。而象詹姆士的说法——只要行为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根本是荒谬之至,是行不通的,因为那种理论只是顾及到人的外在活动,而弗洛伊德却以为真正的问题是潜伏于心灵深处,我们要去发掘出来。
但问题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治疗法也无法行其道,在他晚年时,于《有期及无期分析》一书中,他是对心灵的可能改变性完全绝望了。
最后,那些曾受过弗洛伊德学派训练的年轻治疗家,偶尔也会鼓励他们的病人在某些方面修正一下行为,但目标依然很狭窄,常常只是借助改进外人对病人的看法,来改进患者的“自我印象”。例如他们可能会告诉罗夫“不要再反驳下去了,那样会叫人不喜欢你的,而且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出来,那样不是更叫你讨厌自己了吗”?当然这句话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但依然不够完全。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詹姆士是走对了路,但他却没到达目的地,而弗洛伊德虽对人类的行为做了许多有价值的观察,但说穿了,他真和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一样,由于他的假说,把一些后辈引向一条遥远而错误的路上。弗洛伊德假设,人要表现正确的行为一定要先改变他的内在,而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必要先了解孩童时代,及如何变成目前的样子。但.两个假说都是错误的,以至于把我们诱入了歧途。
那么,詹姆士的理论又有何不对劲?近几年来行为修正理论错在哪里?问题是这样:他们忽略了动机在几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知道每次我们行动时,其背后的动机都一再地被加强。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某些时候试着去喜欢某人,虽然我们是真心的,但依旧不喜欢那人时,心中就会觉得不安,有受挫感——欲望一再地受阻挠。终于我们放弃了原先的念头,去他的,我就是无法喜欢他,只有天才晓得我曾努力试过。因此我们不再尝试了,即使是连想去喜欢他的欲望也消失了,因为我们不再继续用行动来加强这个喜欢他的功机了。
当然啦,有时候我们努力企图去喜欢某人时,经些时日就会真的喜欢上他,为什么会那样呢?有许多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对方发现到我们的友善,于是开始表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宽容态度,或者露出他从来没有展现过的一面,而这意外的一面恰恰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一面,使我们心中充满快乐而对他露出真挚的功作——因为喜欢他而对他说话或做某事——于是我们真的就开始喜欢他了,这又是那条原则在发挥作用了。
詹姆士也知道动作及因动作而生的情感间有个联系,但他误解了到底那个联系是什么。詹姆士在进入心理学部门工作前,曾在哈佛大学主讲解剖学,是位医生。他之所以认为行为会产生某种情绪,是根据他的生理学研究理论耐得:我们在跑步时会剌激腺体,腺体又剌激情感,所以行动就产生了情感。但他只注意这种连带关系,却忽略了动机所在,以至无法解决问题。
詹姆士误解了行为与情绪之间的联结,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忽略了任何行为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效果。所有行为的“立即”效果,都是为了满足、缓和和减低行为背后的动机性冲动,而它的“最终”效果却是加强这个冲动。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习惯里看出这种效果。如果你感觉到冲动并得到满足的话,那么这个冲动就减低了,或者暂时消除了,但到最后,这个冲动却因这项行为而得到了增强,结果就变成了习惯。
如果把习惯看作我们整个生活形态的缩影,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冲动都是在我们以行为满足它之后建立的。在第一个阶段中,我们以为冲动被消除了,其实只是暂时蒙蔽了最后的效果而已。就象妄想症患者一样,他在一遍又一遍的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的时候,暂时消除了怀疑.结果却增强了他的妄想症。
第四章:让自己有个愉快的转变
读者常问及的第二个问题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如何能解释一个人个性的一贯性”?根据那条原则的说法,如果它发挥作用的话,则每个人每天都在重建其个性,如果你不按照某种引起动机的感觉去行动,那种动机就会渐渐地模糊消失。因此很显然地,你必须经常根据你的感觉、态度、思想去做一连串的活动。否则的话,诚如原则所说,你的个性就会改变——因为那些感觉需要借着行动一再地充实它,亦即弗洛伊德说的,人并不是自动就能改变的。我们从观察一个人时,发现他的举止与他孩童时代依然一样,就可知这种一贯性。如果说我们每天都在创造一个新的自我,那么这种一贯性又如何而来呢?
很多人的个性终其一生都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是长大后自己改变自己的个性,有的人变得更好而有的人则是变得更糟。也有人不管多大年纪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借助于心理分析家——克服各种心理疑难症。
有项报告指出,靠心理治疗医治才得离开精神病院的患者,比起病人自己痊愈的人数要少得多。心理治疗对病 人多少有点帮助,但某种治疗法却对改变患者的个性无多大作用——因为那种治疗方式是——要求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的生活方式不可多做改变。
我们之能改变个性完全是靠自己,正统的治疗法亦同意这点,并将这个观念表现在“心灵的创伤”里的某些理论中。所谓“创伤”是指某个可怕的事件在心灵上留下深刻及永恒的伤害。不错,创伤希腊文的意思即是“受伤”,但我却觉得这种引用法不太好,因为并非所有的创伤对心灵均有所损害——就事件在心理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言,有些还真是有益无损呢!就象“塞翁失马”还是那位“受伤的人”曾遇见过的最幸运的事哩!
自我创造原则对于创伤解释得比早期的理论更加完整。更有趣的是,它还说明了为什么创伤不会造成之因。
想一想,有种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的小小创伤:从马背上摔下来。一般人都会认为应该马上再爬上去,为什么呢?因为不这样的话,你就容易失去信心。
这是什么道理呢?自我创造原则会明白地为你解释原因。任何因害怕而生的逃避行为都会使惧怕感增加,这种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尤其是表演家对它特别重视。例如赛车手在一次意外之后依然会再度地开快车,否则他们真会因受恐惧感侵袭而预见自己发疯的样子。
有一次失败之后,不要继之而产生恒久的害怕心理。注意!我是说恐惧感常随着失败而来,而非失败造成恐惧感,因为这种说法会使真正的因果关系含混不清,正确的说法是:任何人都不会再失败以后马上害怕!只有“逃避”失败才会导致害怕。
再来看看另一个较重大大的创伤。露斯十四岁,正好是接受自己的性别、扮演适当角色的年龄,而她却在这时遭到强暴,这事使她伤心欲绝,时间虽很短暂, 但后果却令她终生难忘。首先她感到羞耻,尤其是当她父亲还骂她引诱那个男人时,更令她无地白容。于是她立刻用那件事提醒自己终止一切与性有关的活动——不管是多轻微的小事。她不再学习舞蹈,服装方面也趋于极度保守型,只交一些正正经经的女孩,绝对不与男孩来往,她的整个生活都变成完全逃避“性”。她轻视它,认为它可耻,对男人均采不信任态度,对自己的身体及性的欲望都产生厌恶感。就这样,一年年地加深内心的恐惧及憎恶。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件可怕的强暴事件发生的时间,正值她扮演性角色最易受到伤害的年龄,如果晚几年发生的话,那时她已完全建立起性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要改变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又假如发生的时间早些的话,譬如说八岁好了,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性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心灵上留下那么深刻的创伤了。问题是露斯正含苞待放,在可塑性极大的十四岁时发生了那种可怕的事情。
再者,如果露斯的父母在她遭受强暴之后极力帮助她,使其行为不作任何改变的话,或许情况也不会那么槽,例如坚持要她继续学舞蹈,参加学校里的活动,替她买更多她那种年龄喜欢的衣服……等等。起初,露丝可能一下子还是没办法快乐起来.对于父母的好意或许只是勉强虚应一下,但不久之后就会真正的喜欢上这种蛮富活力的生活方式的。
这样一来,露斯的心灵就不会留下任何的创伤。
如果我们把心灵的创伤用这种说法来解释的话——任何改变我们规律生活的事件——就可看出哪些是对我们有害的创伤,并把它排除掉,或者还可以自己创造出快乐的事件永志心坎——我们马上就要谈到的。
先来看一个预见且有可能会发生创伤的例子。有一对夫妇得知他们五岁的儿子视觉有了毛病,而这种毛病经由戴一年厚眼镜就可矫正,而鲍比在幼稚园里非常活泼、外向、好动,他的爸爸妈妈可以预测到,只要他一戴上那副眼镜去上学,其他的小孩子一定会视他为外国的特务,或是卡通片上的人物,这样问题就来了,那些小孩子或许会跟他开恶劣的玩笑——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受不了——更可怕的是会影响鲍比的个性,他不是变得沉默、易怒,就会成为小丑型的人格。无论是哪一种情形,一年下来他不会再是原来的那个小孩,而且新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就一直持续不改。
他的父母最后想了个对策,他们去会见鲍比的老师,商量一些可能会发生的事,三个人拟了一个办法。隔天上学时,老师明知答案却还故意问班上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鲍比,全班都举起起手,然后她再向他们解释说,不久鲍比就会戴上一种特制的眼镜,长大后视力才会跟他们一样正常,接着连续三天老师都把同样的事情复述一次,好让学生记得,并把它当一回事。终于鲍比戴上他的眼镜来上学了,有几个小孩恶意批评一番, 但大多数的同学都站在鲍比这边。几个礼拜下来,他的父母及老师发现他照常参加学校里的一切活动,毫无退缩的行为发生,他很快地就适应了新的需要,依然是以前那个活泼、外向的小孩。这是凭一对敏感的双亲及机智的老师之助,才得以免去心灵创伤的例子。
那么到底有益于我们的创伤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随时都可看到这样的事情。
例如唐纳,一个十五岁的青年,成天与一群犬儒主义者及自私的朋友在一起,他总以为仁慈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虽爱双亲,但却反对依赖他们。至于他的父母呢?他们也不敢要求唐纳做家务事,深恐会使唐纳与他们间的关系更加疏远。然而有一天母亲中风了,所有的家事及其他一切一切的事都落在唐纳身上了,但后果却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之外,唐纳一夜之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认为身负新的责任,必要去履行,而且从他每个新的活功中证实了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他觉得这种责任与身体健全的父母用专制的口吻命令他去做的有所不同,后者常因害怕遭责备而去做,因此只能带来不满罢了。而目前的情况反让唐纳深觉自己应负起这些责任——因为他是唯一能做这些事的人。他的动机基于不愿意看到他母亲没人照顾,不愿使母亲热爱的家在她眼前变得一团糟,更不愿令他的父亲没人关心或穿槛楼的衣衫。当然也有不是这种情形的例子,但幸运的是他深爱他妈妈,如果唐纳只是被父亲强迫去照顾一个他所厌恶的母亲的话,结果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就这样,他反而得到了一个有益于自己的创伤。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有位专爱欺凌弱小的学生,被老师指定去维护他以前恐吓过的同学的安全,于是他尽力地把照顾同学的工作作好并压制其他的恶霸学生,他整个个性也因而转好。由于被赋予新的责任,而造成快乐的转变,这种事在任何年纪都可能发生。例如三十五岁的汤姆,智力高但急躁、粗鲁,患有胃溃疡,他的职业是演员, 但却濒临末路,他知道自己实在是没有演戏的天分。为了糊口,在医院里找到一份工作,由于他聪明,即使漫不经心的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错。就这样,当他的演戏生涯突然中止时,既受命为一间破旧医院里的行政首长。他一接任即无回顾,不但重新整顿了医院也救了自己,虽然工作的压力比以前更甚,但他的胃溃疡及粗鲁的个性却不药而愈,他成了另一个人,这便是一个令他快乐的转变。
对多数人来讲,成人生活里的转变,不管是有益与否,大都来自我们所爱的人或工作上的同事或压力。你是不是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爱丽斯自从认识赫伯后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并非他待她好, 而是他激发她去做新的事情、表现得诚恳、热心。我们可以说:“是赫伯使爱丽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所以认识一个新的又吸引力的朋友可能是一个快乐的转变之始,新朋友可以防止你做有害于你的事情,促使你做有益之事,并令你去关心这世界上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象这样的朋友能使你建立起自尊。
有时一位你深爱的人基于爱心给你忠告,你就会照着他的话去做——那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在发挥作用。但他本人并不知!比如费尔很喜欢吹牛,虽然所说的无伤大雅,有时他会告诉别人他曾是学校里的赛跑冠军,有时则会吹说他正在赚大钱,他的女朋友爱他,不为了钱,也不为他跑得快,纯梓是因他有趣、热心、慷慨及其他特点。她虽不知吹牛会对费尔带来什么后果,但却晓得到实在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别人也不会喜欢的。于是她就以关心的口吻替代指责提醒费尔,他马上就承认了这个缺点。不错,他知道自己与人交谈的用意就是要炫耀善跑及赚大钱。他的女朋友这样告诉他::“但吹牛却令你看起来很不安的样子”。这话一针见血。就是不安才会驱使他吹牛,他要使自己看起来有分量。“我是杰出的人物!”这就是他心里所想的。“我以前是个赛跑冠军。我一年赚十万美金!”他所以这样吹牛是认为如果别人不知其成就的话就会贬低他的身价。这也就是一般人吹牛的动机,希望因此得到陌生人的尊敬。我当然不赞成轻视陌生人或漠不关心他们,但如果经常计较别人喜不喜欢你的话,往往会引起自己的焦虑不安,并会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一来必会驱使你去说谎,去夸张已有的事情。对费尔而言,他认识其女友是一种有益于自己的转变,他能明了她是基于爱他而提出忠告,也因此能改变行为,改掉吹牛的习惯,并减少了内心的焦躁不安。
另一种改变的例子,我们可经常在某人的青春期或青春期过后不久发现。虽然大部分心理分析家认为一个人在五岁的时候人格就大致定性了,但发生在青春期的创痛,仍然会使久已定型的生活态度发生极大的改变。
有些年轻女孩,身材修长、动作笨拙、害羞、内向、对自己没信心,但两三年后,突然变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并且轻易地就成了学校乐队指挥。为男孩子追求的目标,还不时地接到参加舞会的邀请。这种转变是好是不好都得视个人如何运用其经验而定,但脱离以前的基本生活形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改变。
但有许多小孩却有不同的发展。例如茱莉她非常聪明、活泼,自幼稚园一直到中学,几乎都当班长,但后来情形有了改观,她马上觉察到自己不再象小孩时那么漂亮,不仅长相变得平凡无奇,且孩童时健康美丽的体格此时却变成一个笨重的身躯,根本没有身材可言。
上了大学,她几乎完全变了,不只是外表,连整个生活方式也改了,不再活跃在大众之前,反而退缩不进。以前高中时,她曾扮演莎士比亚名剧中的女主角,现在她根本提不起勇气去试音,她变得畏缩、抑郁,并相信此后再也没什么指望了。这是不是一种转变呢?的确是。但它并非三小时或三天所造成,而是累积不少时日而使然。这也是个转变,也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但它却不是个令人快乐的转变。每个人都会改变,只是莱莉的改变在青春期之始。也有些女人可能会在二十年后才发现她的先生有外遇,因为她早已失去魅力,后果或许只有离婚一途。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你建立某种行为方式,有些可能对你有益,但有些或许有害——我们将一再地探讨这些行为方式到底是什么。如果真是有害的话,再来看看它们是如何使个性改变的。
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祸首呢?还是英雄?
现在让我们回到童年吧。如果说任何创伤是驱使你改变生活方式的一项主要因素.那我们不禁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第一种生活方式又从哪里来的呢”?
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行为方式都与其父母相似。那是为了配合双亲而形成的第一种形为方式。
奈丽是家中的长女,她是父母亲整个生活的重心,生活得非常快乐。然而她父亲仍一直希望有个男孩,到奈丽五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弟弟一出生,爸妈的关心转向了,奈丽非常吃惊,于是常常大闹脾气,虽然母亲了解她,但她的父亲却无动于衷,反而与她更疏远了,奈丽于是改变了她的战略:让自己成为多病、脆弱的女孩,但这办法也没用,虽然妈妈关心她了,但父亲仍视她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虽偶尔也会尽义务似地到她床边看看,但都一下子就离开了。
奈丽再度改变态度。她成了家中的好帮手,自发自动的整理餐桌,倒垃圾,并照顾刚在学走路的弟弟。这次她终于扮对了角色,她的父亲又开始注意她了,就这样她定了她的生活方式。
奈丽借着错误的尝试一直在寻求能够获得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得到父亲的关怀。以后的几年里,她不断地加强这种行为方式,同时也强化了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
任何行为的动机都含有两种要素: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深信这个行为将有助于达成目标的信念。奈丽的目标是得到她父亲的关心,而她的每个行动都加深了那个欲望,因为她知道唯一达到目的的方法是让自己成为顺从的帮手、仆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生活方式,这个想法,依旧跟随着她。为什么不呢?它是那样有用,因此她也就忽略了这种生活方式对她造成的伤害。
当她渐长成少女,远离家庭后,害处就会显现出来。只要她一遇见喜欢的年轻男士,她首先想到的便是想尽能够服侍他的方法,例如那男的提到吃饭的事,她一定急于邀他至住处,然后煮给他吃。接着又替他缝衬衣的钮扣和打字等。这样做令她深具信心。刚开始时,因为她能看出自己是在对他证实本身的价值,做为服侍的工具之价值。她甚至会献出贞操,就只为了取悦对方,而不是为了分享快乐。
终于两个特殊的问题又会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第一个问题是:只要有男士暗示要与她结婚时,她必会一下子感到既惶恐又失望,她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呢?她自己也说不上来,就是不行,没有心理准备等等,或是其他的的借口。
第二个问题是:她所相处的男人都是同一类型者,自私,都在利用她,这种人多半表现得非常专制,偶尔也会露出软弱的一面声称他是需要她,最后则是吓坏了她或是把她赶走,她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与这些人相处的。
但我们知道如何来解释这两个问题。只要她一想到结婚这件事,她便打从心底地感觉对方并不是真的爱她本人,而是把她当做免费的佣人或妓女看待,因为她知道唯一吸引男人的方法是献出自己所能,一旦男人选上她,她反而不能相信对方除了把她当有用之物外还会爱上她,这也就是她感到害怕又失望的原因。
她又怎会老是吸引住善于利用她的人呢?因为会利用别人的人对于有用的人物极为敏感,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那些男人并非属于善于利用别人的人,但奈丽本身的生活方式也会使对方变成合乎奈丽需要的人。
奈丽回忆父亲临死时她站在床边的情景,她发现父亲关心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弟弟,那时她真是万念俱灰。她把那次的事件称做心灵的创伤,她爱父亲但父亲根本就不象她所想象般地爱她。
奈丽称它是心灵的创伤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她当时并没有批评她父亲把她塑造成那种女人典型;她也没有因为发觉服侍别人并没为她带来她想要的关心,而排斥那种性格,当她再遇见另一个男人时,她还是会替他做很多事情。
奈丽的个案说明了几个要点。第一点它显示出一个人孩童时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持续着,虽然自我创造的原则里曾说到,人每天都在重新创造自己。但是只要你选定某个生活方式,它就会一直跟着你,除非有一天你有了心灵的创伤而带来改变。如果我们不是有什么理由摒弃这种生活形态的话,它会永远保留下去,象习惯一样。
有哪一种心灵的创痛可以帮助奈丽改变呢?要是奈丽认识一个坚持不让她服侍的男人,或许就有希望了,虽然要碰见这样的男人可真不容易。你看吧!奈丽今晚又在表露她烹饪有一手了,煮得棒极了!当然也有些男人在奈丽坚持要帮他做家事时,开始担忧起来,我指的不是担心奈丽企图“抓紧”他们。有些男人或许会这样说.:“奈丽,你不必做那些事的,事实上你根本不必以为只有做了那些事才能取悦我的心”。是有这样的男人,但问题是奈丽却没机会认识他们。
第二种能帮助奈丽改变的方法是本书所要提到的,换句话说,亦即由于了解自我创造的原则,井知如何运用在自身而得的一种对自己有益的转变。就奈丽的例子而言,她发现了自己屈从的个性只是更加深她对自己及对所有的男人的畏惧,或许她是接受心理治疗后才知道这种情形,但也可能她根本就没去找过任何心理医生。
这又说明了另一个要点。有许多人一有心理问题都喜欢求助于心理分析家,而那些分析家又是如何帮忙他们解决困扰的呢?
让我们假设奈丽去见过心理分析家,后者分析过她的孩童生活后,坚称她的问题来自童年,并侧重在她对她的父亲的爱上,告诉奈丽说她一向都在尽力讨好其父.让自己成为一位可爱的奴隶,而且这种个性一直在延续,所以分析家就归纳出她的主要心理症状即是把所有的男人都当成自己的父亲看待,要是奈丽能清楚这个症结毛病就会消失了,因为她或许就会开始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男人,对待自己。
奈丽在花了一段长久的时间及金钱后,很可能接受心理分析家的劝告,不再服侍男人,寻回自信。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分析家或是病人本身都以为发掘过去对于个性改变非常必要,但是他们很可能错了。虽然他们未必能找出从前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但他们主要是帮助奈丽改变生活方式——有益的转变,他们都以为关键在于了解过往一切,但事实上并不然,而是奈丽要去改变她目前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分析家是帮了奈丽的忙,但是如果不懂得自我创造的基本原则,就无法运用它来使治疗生放。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曾说过的话,我曾说人类的个性并非固定不变的,不管是在童年或以后的岁月里。它每天都受到我们自由意志所发出的行动而更改,这乃人类天性使然。我认为这便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在起作用,亦即每次我们活动时,都在加强行为背后的动机、感觉、想法或态度。
我也曾说过,这条自我创造原则是了解和控制我们心灵生活唯一最重要的途径,它能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是目前的样子,及如何去改变它。它替心理学的演变过程中解答了不少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由于“令人愉快的转变”这种新观念的诞生,我们得知为什么有些人会改变,但有些人却不会。但是只要你了解这个原则后,不需要找心理医师的帮忙,自己就能塑造或改换自己本身的个性。
说了这么多,仍只是举例来证实自我创造原则的重要性,以使读者们更能了解它的情况罢了,而从下一章起,我就要开始介绍这条原则的含意及它将如何在你身上发挥功用。
第六章:妄想狂如何形成
你有可能成为妄想狂。当然妄想狂的人并非一日造成,或许还要费点力,幻想及坚持等,不过我确信只要存心去做,任何人都可能如此。而且你会发现愈来愈不容易改变。当然,我没法保证你定会成为一个十足的妄想狂者——有成千成百的人想害你。不过我能肯定你会引起不少令人担忧焦虑的不幸,而使你的朋友忘不了你。这一章里就是要说明妄想狂是如何形成的,下一章则是如何改掉它。
当我们谈到“妄想狂”这个字眼时,到底我们心中想到什么,先让我举出三个特性吧!
第一个是“没有来由地觉得自己处身于危险或遭人迫害中”。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就会相信有个坏蛋正在操纵一项大的阴谋,连地方上的警员、他的同事、邮差及店员都参与其间,他们要联合起来破坏他的名誉,毒死他或企图撞伤他,因此他心中充满了恐惧感,表现出愤怒的自卫行为,为了保护自己,他会不惜一切去奋斗的。
妄想狂的想法虽与精神病患不一样,却以不同的程度表现出这第一特性。最轻微的症状就是敏感,较严重的症状就是执著于某种想法,如他要被革职了,或他的太太与别人有染,或有人怀有恶意地监视他的住所,或是如果他的朋友得知他的某个缺点后就会瞧不起他等等。
第二个特性是“没来由地觉得大家都在注意他”。真是奇怪,妄想狂的人都会觉得获得太多的关心,而精神病妄想狂者更是以为整个国家的人都跟着他走,他什么都知道,因为可能上帝或总统会给他消息,他常把自己幻想成非常伟大的人物而别人都想迫害他,且认为别人迫害他是因他太伟大了。
至于一般人的妄想想法是别人无时无刻不在议论自己。
例如,老板办公室的门为什么关上了——那一定是在讨论我;太太口口声声说这里太吵了,于是把电话拿到另一个房间去接——她是不是在骗我,那么是干吗呢?新的条文公布下来要所有的职员准时上班,这难道不是针对我而发的吗?在墙边的那些人都在笑——他们一定是在讥笑我。
第三种特性是“没有来由地相信别人能洞察他的心”。如果是精神病患者就会相信某个人从老远就能看出他心中想什么。“他希望我死,所以我要在他杀我之前把他杀了,要不,也得报警,然后等着有人被逮捕的好戏发生”。
至于平常人可能会有被看穿的感觉——人们看透了我。上司早就知道我昨天佯装生病的事,我女朋友知道我刚刚在盥洗室手淫,每个会员都知道,我在担心我的工作。换句话说,人们很清楚地看出我的不安、我的动机。
与前两个特性有关的一点推论是,妄想狂者会觉得自已被人操纵、玩弄、哄骗着。例如我以为我太太与别人有染,他们正在通电话,或许就是在计划见面的事呢?我要注意听他们谈话的内容,啊!他们在谈的是为什么烫发对女人的头发不好。当然啦!他们知道我在偷听才故意这样讲的!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瞒得过我。
这就是妄想狂,他总是不安,深觉自己在危险境遇中,在别人的阴谋里,他的弱点便是相当敏感,他自己知道,而别人也知道他的弱点。
他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性格呢?妄想的观念从何而来呢?如果你有妄想的念头,如果你有妄想的念头,注意!那是因你自身引起的,你让自己有这种观念,所以你也可以改掉它。
因为妄想狂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在发挥作用,记得我们对习惯的说法吧,每次你迁就它们时,虽然好似马上放松,但其实是抓得更紧。举一个小小的妄想的习惯来看吧!一再地检视门锁上好了没有,一再地回头看看有没有人在跟踪,把刚封好的信件又打开来看支票有没有签名。再三地数你的钞票,一再地摸你的口袋看钱包是不是还在,经常检查裤子的拉链是否上好了,或是手肘有没有弄湿的痕迹。
每次你做这些动作时都在加深这些行为的动机,就拿上锁这个例子来看吧。其动机即是非常不安的感觉,深怕有人会闯进去,所以你必须保卫自己和你的财产,于是就买了一种新产品的三联锁,但是那位坏蛋也看见了广告,他一定会去买来研究,那么再去买个警报器吧,但是光有警报器却没有人听到,没有人来帮忙怎么办?干脆买支手枪算了……
你又想到了坏人也可能买手枪啊!哎 活着太麻烦了,去买安眠药来吃吧!
妄想狂的每个动作皆出于自卫,且没什么正当理由可言。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该采取自我保护,但问题是你要适可而止,或者是何时不该开始。要防止妄想狂产生的最佳办法是得知你何时及何事最有妄想的念头。妄想狂产生前会有一种状况——一种特殊的情境使我们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都会陷进去——很容易诱导我们去做出妄想狂的行为。
妄想狂产生前的情境包括两个因素,第一是“某个我们拥有而特别在乎的东西“,例如工作、婚姻、正在进行的恋爱事件、新的轿车甚或是我们的生命。
第二是,会特别敏感地觉察到那个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要因为我们的缺点——不管是真的或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失掉。
有了这两个因素,你想要保存或获得的东西及害怕会因你自己的“弱点”失去它.于是开始会有一连串的自卫行为,接着动机就会加强,而每个活动又都会加强你的动机,觉得拥有物的重要性,及你的弱点之可怕性,担心可能失掉你的拥有物。
妄想狂产生前的情境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落入其中,因为我们都有各人认为很重要的东西,而且我们也都觉得自己有缺点以至无法完全拥有它,例如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会开始担忧年纪一天天地增加,不能确定自己是否仍旧令人喜爱,那么她是不是就开始采取自卫行为。例如:过度地指责丈夫,她的先生会为了自卫而批评她。又如一位年轻的运动员,刚开始还是位职业足球选手,但渐渐地终于走下坡了,他是不是就会开始对队上的新选手吹毛求疵以补偿其心里,于是就由妄想狂前的情境一下子转变成完全的妄想狂呢?其实只要我们注意一点的话,天生的缺点并不会造成妄想狂的,即使是想象的缺点亦然。那么到底:缺点又是哪些呢?举例来说吧:
查理去应征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他谎报工作经验,说是曾替一种小机器作广告,结果每个人都因看了那么好的广告而去买那个毫无用途的东西。他之所以说谎是因为他希望拥有这份工作,而又害怕得不到的关系。
谎言还真发挥了效果,查理被录用了。他一开始上班时,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当然他的资历也不错,但很可能是说出替小机器写广告的事才被录用,而假如他现在的老板发现他只不过是替那个广告打字罢了,那可就惨了。这是他做过的工作中最好的一个,所有的朋友都知道。他实在受不了有一天会失去它。
这样查理便陷入妄想狂产生前的境况。工作对他来说很重要,但或许他的上司也很在乎他的谎言,这足够让查理失业,因此他一下子就变成害怕被撤职的妄想狂了。
另外一个妄想狂情境的例子是:罗吉,四十九岁,快接近五十岁了。这点令他很担心,因他爱上一个小他二十岁的女人珍苏,罗吉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些(他真希望至少年轻十岁,而他们二人也从来没有透露过彼此的年龄。他们谈到一部老电影时,罗吉极力说他在电视上看过,而其实三十年前他就看过这部电影。还有,买衣服时要特别小心,让头发向上卷,与珍苏外出时,要选在不会遇见年龄相似的老朋友时,这些事使得罗吉变成了个妄想狂,有时他也会担心珍苏说不定在暗笑他年纪那么大了。罗吉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他只是不希望失去珍苏,但却伤害了自己。
隐藏某事最易变成妄想狂,为什么呢?因为那样就让你有了弱点,而且担心会被发现。例如你一直急切地想把自己塑造成某个形象,如撰写文章专家,年轻有魅力的男人或某个来自五月花船上的人,你就会开始相信这个形象很重要,是优于你真正的身分,于是当你没有符合那个形象的标准时,就会担心即将失去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时还会害怕别人发现你的伪装。
有许多事实足以阻挠你的成功,例如社会背景、学历等,当然你应把这些不当一回事看,假若你心中一直认为它们会妨碍你想得到的东西时,那你就巳陷入妄想狂产生前的情境了,要是你再基于那个想法而开始对人隐瞒、说谎或指责别人,甚至急于赞美他人,你便巳把自己带向妄想狂的路上了。
我要再强调的是:是你把自己变成妄想狂的。妄想狂不会平白产生,是经过好些过程的。
不只是说谎使查理变成妄想狂,而是慌言和他后来的行为,他一直在担心会被撤职或谎言被拆穿或工作能力不够,所以他比公司里任何人都卖力,上班早,午餐也是随便吃一吃,巴结上司等,而且他每次这样做时都在加深他的害怕,老觉得单单做好工作仍不够,这种害怕心理与他当初为了怕得不到这份工作而夸大他的经历是一样的。
谎话一再的令他不安,要是被发现了怎么办呢?要是有人去跟老板说真正撰那份广告稿的人是谁的话怎么办呢?因此他要一再的确信那种事不会发生,并察看到底是否已成功了。有一天他发现上司收到一封他以前上班的地方寄来的信,他害怕事情就要暴露出来了,他以前的老板一定是知道他目前在哪儿工作,如何得到这份差事的。注意这点,察理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及“有种被看穿的感觉”,这两点我们以前在妄想狂的特性中提过。为了补偿他的恐惧感——说谎以使自己的履历更完美——察理把自己推入妄想的境况中,那封旧老极写给新老板的信一定提到他了。
察理对信的内容实在不放心,所以决心等别人都回家后偷偷地从老板桌上取到那封信。到五点钟该下班时,他告诉同事说他尚有一点事要处理,他真怀疑同事晓不晓得他的真正用意。他一面记住老板桌上东西摆放的次序,一面又在担心是不是老饭早已设下圈套(如果那本书没有与这张报告垂直放着时,就表示查理曾来过)。终于他打开信来读,还好,那是一邀请广告公司总经理去聚餐的请帖,他松了一口气,不过他马上想到他的旧上司还是会在餐桌上把他的事抖出来的。
这样一来,这件事真是没完没了,使查理每次企图保卫自己,做最坏的打算时,害怕最糟事情会发生的心理即会一再出现。正如罗吉每次避免提到他的年龄时,便更加害怕珍苏会在他一达到五十岁时便离开他,事实上珍苏非常清楚他比她老多了。
妄想狂总是这样产生的,由于害怕某事 ——或某人——或某种原因,而又带着这种害怕心理去行动,但每个自我保护的行动只是更增加恐惧感,所以,更使你相信预防是必要的。
再看另一个例子。珍的家人不喜欢“外国人”,只要不是很明显地不是美国人(你未必一定要有棕发、蓝眼,但这些特征倒还挺有用的),他们都存有戒心,他们认为这种人懒散、又非常狡猾——最好远离些。
珍的双亲拒绝与所有的外国人在一起(他们曾一度度出国,但却与一队美国旅行团住在一家美国旅馆里),所以珍长大后也如此,她甚至于辞掉一份在巴黎的工作,每次珍行动时,却又更增加她的害怕心理——继续逃避外国人。
后来有一些操西班牙及意大利语的人搬到她家附近,她觉得非常不安,设法与这批人保持距离,还把孩子自学校带回留在家中,最后她终于搬走了(她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整个问题),但她依然害怕着那些人会再跟着她过来。
最能造成妄想狂的原因是行为中有嫉妒的感觉,或是爱调查别人,或者说你只想得知某些事实罢了。
例如,你老认为太太与她办公室里的人有染,当她说今晚要加班时你心中会想:那不过是个借口,她现在一定正和别人约会,于是你会想去她办公室看看,让她惊讶一下,于是你匆匆忙忙地搭车到她上班的地方,却发现并没有什么人陪着她,她是在办事,她看到你真是很高兴,也很愿意和你去吃晚餐,但得把手边的事料理完——还得登上半小时呢!而当你在等的时候,却会怀疑她怎么知道你要来呢?且能够把她的情人适时地赶走,她真是幸运吗?
我在本章一开始就提到,要变成妄想狂是愈来愈容易,而每个妄想狂的行为都会增加他的害怕心理,即使象关起办公室门来打电话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如果它的动机是出于害怕的话——就能加深你被威胁的感觉。你关门的用意是不要让你的助手看到你在做什么,起初你会以为他是唯一散布谣言中伤你的人,但有一天当你打开办公室的门时,却看到乔从隔壁的办公室在向这里偷窥,你知道了他也是在暗中注意你的人,于是你开始注意乔及你的助手的行动,如果你打完电话看到他们在一起,就会以为他们在交谈彼此偷听到的资料。或许你因此解聘你的助手,或者是在下次谈生意时令乔难堪,反正你的每个行动,每个计划都是在自卫,却也使得你的敌人看起来愈加的庞大有力。
但是到底又有什么敌人呢?事实上乔或许还很喜欢跟你做朋友呢!还有跟乔一起工作的莉莎也是,她还在问为什么你老是跟乔过意不去呢?但你却无法相信他们,他们一直在偷听你的话,他们对你是知道得太多了。
你可以让妄想毁了你的一生,但也可以阻止它发生,下一章里就要告诉你办法。
第七章:怎样才不会成为妄想狂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妄想狂?如果你先生或太太真的与别人有暧昧关系那又怎样?如果你的上司将要把你革职又怎样?当然,假如你的害怕是有理由的话就不能叫做妄想狂了。
这些不能算是妄想狂,例如你每次都利用上班时间打网球,而如你想保有这份职业的话,就该停下来不要再打下去了。但如果你根本就没靠近网球场,又没有偷懒的话,却还要一再地卖命工作以免失掉工作,那你或许就是妄想狂了。
至于较不极端的情形呢?假设你的上司的确不喜欢你——因你较年轻或较聪明,或只是为了有人先雇用了你,那么如果你事先采取自卫行动是不是叫妄想狂呢?
不错,因为你的预防行为或许根本没用,你无法改变你的上司的心境,但却改变了自己的心情,让自己相信丢了这个工作无疑是世界末日,使自己的害怕变得无法忍受。
下面有两个测验可以帮助你分辨出自己是不是妄想狂。
两个测验的步骤都一样:停、看、听。停下你在做的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然后倾听你的脑子怎么说,你的行为如何影响你。
第一个测验:停止你的自我防备活动(我在此章后半部会教你认清你的所有自卫行为),然后看看你有没有解决问题?你开始准时回家而不再常常晚归,是因为真地想和你太太共度时光呢?还是害怕她这段时间会与另外的男人在一起?你买了一副新的锁是因为旧的坏了呢?还是因为听到隔两条街的地方曾有抢案发生?你的目的为何?
而你达到目的了吗?你现在觉得好些了吗了或是更糟呢?过几天后再问这些问题:终究你的行动是否有效?你的行动是否让你不再害怕。如果属于妄背狂的行功,则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动作背后仍是令你相信是有必要,你会一再想用另一个自卫行为去应付。反之,如果你真的是在采取必要的预防手段,你会感觉到己做完你能做的事,而事情本身也就结束了。
第二个测验方法是:在你要采取某个自我防备行动时先停下来,不要去买新锁,然后看看你的感觉如何,有时我会把这称做扩大方法,借着否定掉某个动机,反而使它变大变重要,把它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如果你害怕某件事,不防卫自己反会使害怕心理更明显化。
让你的房门仍用旧锁,然后注意看你的脑海里到底怎么想。不要拘束,想什么就记下来。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批评你的害怕心理。如果你无法放心,心想除非是买把新锁,否则隔邻居会把偷来的迷幻药放在你家,或是你妈妈会发现你的避孕药等,都逐一写下,而在你以为重复某些动作会让你松一口气时,反而会更加深你的害怕心理,它使你知道你在害怕什么。而你知道害怕什么之后就有了对策。
这两种测验都在帮你看清到底什么事令你不安。使你不至于成为妄想狂的好方法是:找出加深你的恐惧感的动作,然后避免做它。刚开始你会觉得很遭,认为这样做更会变成安想狂,但其实它会渐渐消失的。
为什么呢?在第二章:我就提到自我创造的原则:每次你行动时都会加强你的行为动机。反过来,这原则现在一样可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你可以减弱任何一种动机——包括所有感觉、态度或 想法——只要不去做能使动机加深的活动便可”。
的确不错,但我们又怎知道做哪些事是在加深动机呢?我当然无法每天跟在你身边记下你做的每件事,不过根据我的经验我却有几个特殊的想法。我知道有几件事情是值得注意的,你也可以知道,这章及下面几章会教你如何找出几个在你一生中所做过的重要抉择,及它们对你又有何影响。
举例来说吧:我曾提过造成妄想狂的情境——当你对某个东西非常在乎,又担心会失去它时——此种情境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环境,一部分乃是你自己所造成。
换句话说那种情境会不会产生是操之于你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渴望成功.又担心会失败,那么下面的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首先,变化一下你的兴趣,这当然不是说要放弃你的终生目标而去追寻一些其他的事情。这里我们又可看到自我创造的原则在发挥作用了,如果你所表现的行为充分地显示你把情人、工作或邻居的要求等,当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唯一令你关心的事——那么就容易增加你对这件东西的依赖性,并造成导致妄想狂的弱点。
丝维亚一直跟她的朋友们交往亲密,但她认识了麦克后,情形就改观了,不再与她们联系,有人打电话给她也不回,漠视朋友的生日,终于那些朋友不再找她了。此种情形表示麦克已成为丝维亚生活中的一切:情人、知交、 唯一的朋友。
难怪当麦克与别人一起去露营时会令丝维亚非常的不安,于是她设计了一套计划要调查他的行踪。此时丝堆亚巳陷入妄想状态,而自我创造的原则也发生了作用。如果你一直把你的工作或某个计划置于友谊之前的话,后果都会如此。
或许你并不是真的很在乎那个工作或那层关系本身,而只不过是把它当成达到某个重要目标的手段罢了,这或许是身分问题,例如你刚刚被选为某集团的副理事长,于是逢人便吹嘘这件事,你之所以这么做,表示你自己不够好,而需要其他的事物来提升你,象这份有声望名誉的工作一样。如此,你才能交到朋友或影响别人,而每次你基于这个动机所做出的动作就更增加你需要支柱的想法,如果你丢了这份工作,或甚至于你的上司显出有些不快乐的表情,你就深觉受到威胁,以为自己不再是重要人物,没有人会注意到你了。
(扩大作用的方法在这里成许很有用, 可以先试着在某个聚会中不吹牛,然后看看你的感觉如何,如果你马上觉得自己不受人重视,这就表示你得马上停止吹牛的习惯,不要以为继续吹牛会使自己觉得舒服些。)
借着先生成太太的名义来提高自己的身分也会带来同样不好的后果,譬如每次你都会跟某人强调你的先生是某公司的老板或是本地区的首脑人物,这样其实是加强了要不是有你的先生的话,你根本是一无所有的想法,而且会令你更加害怕有天终会失去他。有人挥金如士,喜欢表现自己的富有,用钱大方等,这也是导致妄想狂状态的一种行为,使得你更加依赖钱的来源。而其动机无非是以为出于大方别人才会喜欢你,人家喜欢你是因你钱来之容易,其实你并不真的那么富裕,你只是在骗人罢了!而别人终会发现的!
如何才不会成为妄想狂?
大部分的人迟早都会发现自己或多或少已进入妄想狂产生前的境况。例如我们虽尝试使心境保持平衡,并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但是目前这个花了三年才找到的工作,老板又老表示出不悦的神情,真令人担心,假如他能不时地对我有所鼓励就好了。但是这点我又无能为力,除了担忧外我又能做什么呢?或许老板一直希望雇个较年轻的或较老的或较有经验的人。
除了担心之外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是没什么好做的,但也唯有不做才能帮我们平息内心的不安,道理很简单,因为有了自我防备行为反会增加你的恐惧心理,一切顺乎自然反而减少了不安。
这即是自我创造原则又一次地发挥作用。每次你因害怕心理而做出的自我防备行为,就更加强你自己身处危险中的想法。而如果你每次的行为都是基于没什么好怕的心理(有时即使什么也不做),你愈会有安全感。
如果你错了怎么办?如果你害怕的事情终于来了怎么办?
通常你所遇见的不祥之事都不会比变成妄想狂更糟。如果你一切都顺其自然,心灵或许会受到伤害,但至少你会发现自己坚强得足够去克服一再的挫折,这总比你把整个精力都用来防护自己好多了吧!因为如果你有能耐,就会变得更坚强。要是你对周遭的一切太敏感或显得畏缩,则你愈会觉察到自己的弱点。
现在我要教你辨清哪些行为乍看下似乎很合理,但其实是在加深一个人的妄想状况,首先要注意几件件特殊的事情:
1.不要欺骗别人:例如,不要因为某个事实会坏了事而对你的朋友有所隐瞒。不管什么事,要把事实的真象说出,然后一切听天由命。如果你把那个事实隐瞒住的话,第一,你会把那件事弄得更见不得人。第二,你会觉得两人间的友谊随时都会消失。第三,你就会多加了一项造成妄想狂的因素,担忧害怕朋友终有一天会发现事实。而你总是会这样问自己“我这样做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你会如此回答:“为了爱我的朋友”。不错,你对他的爱会更加深,但更甚的是你内心的害怕也会不断地增加。
2.不要找别人来肯定自己:不要问你的朋友喜不喜欢你,或一再地要你的情人说出你还漂不漂亮。那样表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缺乏信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更无法驱除你凡事没信心的心理,只能唤起新的问题及新的恐惧罢了。因为你问别人问题,不管听到的答案是什么都没法让你满意的,这时你会怀疑言者是否言不由衷或有所企图。但是他又能说什么呢?如果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譬如问对方“你爱我吗”?对方却无反应。你就会确信害怕的事情终于成真了。
3.不要急于指控别人:不管是公开场合或私底下。不管别人对你怎么样,都要顺其自然发展——这是极重要的,因为指控别人反会令你更相信别人在威胁你,到头来或许还为你树起敌人来呢!你对任何威胁刚开始时或许很愤怒,但不久那种心情自然会消失,那时你就知道你对别人的指控大部分都没什么根据的。
4.不要纠正别人的行为:你纠正别人的行为只是深怕你不这样做的话,别人就会用某种方式对持你。例如,你的太太尚未表示愤怒时,你就先警告她:“别向我吼”!或是跟人说:“不要忘了买生日礼物送我”。来向自己证实与你相处的人随时都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你。不要调查别人或告诉别人该怎么做,只要信任他们就行了。一旦你表现出不再害怕别人苛待了你,你自然而然就会了解你生活中接触的人其实都是好心好意的。
5.不要急于想知道某件事:经常打电话或搜集资料,想要急于知道某件事——有这种习惯时要赶快停下来。不要在半夜打电话给你的情人,只为了想知道他上次讲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试着过一种不常为将来做打算的生活。否则你会因为喜欢调查别人而使自己陷入妄想状态,且令自己成为别人讨厌的对象。
6.随时注意不可有“贩卖”自己的倾向:否则会使你显得孤立,并使人觉得你很自负。我曾提过吹牛这回事,除用嘴巴吹牛外,还有故意亮出一大把钞票,穿着奇装异服或上好装束,把很高级的杂志定到办公室而不是家里,经常拿着最新出版且艰深的小说——最好是原文版——置于办公桌上或咖啡桌上,这种人就是在“贩卖”自己及自己的某些方面,但其实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远超于想象之外,因
为成功地“卖”出某个东西后,他们就更加焦虑,他们把自身置于比赛当中,而且有可能尝到根本就没必要有的挫败。
还要注意那些你能做得很好的事情,或是你拥有的希罕物品,要小心地处理它们,假如你因拥有这种值得人人赞美的天赋或财物,则你很可能愈加地依赖它们,你会觉得有这些东西才会有声望和名誉,失去了则一切都完了。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会有向别人宣传自己的冲动,如果在某个公共场合,你觉得自己有意自我发表一番才能痛快时,要小心点,那样就会造成“贩卖”自己。
离开那个公共场合后,如果你对于自己刚刚说的或做的而觉得不安或失望时,则需仔细检讨一番,也许尚有其他的原因,但看看是不是为了这点:你做某事或说了某句话是不是故意要使别人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而除了“贩卖”自己造成妄想状态的不安外,你还会陷在一个危险的处境中:因为你要卖的东西并非真的是你要别人买的东西。
以上都是不该再做的事。为了要使你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我希望你能做到下列几点:
1.多看看别人怎么生活:看看别人的理想、奋斗、优点、缺点等。和对你具有重要性的人交谈,甚至令你不安的朋友、亲戚等,了解他们的生活,知道他们在为什么而奋斗,知道他们的难题在哪儿,并表示你能体会出他们的努力。
这样可以让你免去许多严重的误解,以为自己很无助而别人却都那么坚强、奋进。并让你一再地深知别人也是人,而且都会有过错,象你一样。
2.培养风趣感:自己要能享受生活,特别是与人在一起时。早期的妄想狂会觉得与人在一起象是依赖别人生活——如果你又经常表现得很冷漠,就真的会成为妄想狂。不要老是谈到自己不快乐的事,如此就会使你的人际关系更好,这样也会使你不再觉得朋友对你有敌对态度。
妄想状况一开始出现时马上采取这几个步骤,要比已经陷得很深时,再采取对策容易多了,但即使你真是个妄想狂,总有些时候无法了解自己害怕的是什么,所以要常持乐观主义的想法,因为事情常不若你想象的那么糟。不管你信不信,乐观主义并不代表幼稚的想法或是不合乎实际,它比悲观的想法更接近事实的。
当我们判断某件坏事定会发生时,我们如果还是一直相信它真的会发生,这样一来,反而会对好的转机不太信任。千万不可持有这种悲观的想法,这点很重要。当然你也不必要故意去相信不读你先生的信件是很合理的事——只要不读信件就是了,过后你就自然会觉得那是很合理的事。
如果你还会觉得自己是妄想狂怎么办?不要担心,只要你的行为不是基于那种感觉就行了,甚至于你仍会轻度地幻想自己被迫害,但还是有方法克服的——如果你能看出那只是幻想,并且不去根据幻想行事的话。
试着向你的朋友倾吐你没有来由的害怕心理,例如:“我一直有种妄想的想法,以为自己要被撤职了,虽然老板没说什么不利于我的话,而且两个月前还加了我的薪水,但我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会丢了这份工作”。这种说法与企图使你的朋友相信你将被革职不同,如果你是一再地要向人诉说你的想法合理,那样会更加深你的妄想态度,而向人承认有时你会没理由的害怕(谁不会呢?)反能使自己不再相信不马上采取防御措施否则就完蛋了的想法。
一旦你不再企图操纵即将发生的事,而采取顺乎自然的态度,反而会带来好结果,并让你相信,生命给予我们的,并不都是象你所害怕的那些糟事,而还有美好的一面。
第八章:如何改掉坏习惯
这本书就某种意义而言都在讨论个人的习惯——不管是好的、坏的、以及如何改掉坏习惯并建立良好的习惯。
我说整本书都在探讨习惯,因为我们的信念并非由某一个单一的动作就能产生或维持下来的,你得靠经常的行动去加强它们。例如一个善嫉妒的人一定是习惯一再地产生他的嫉妒心理,而自信的人经常做深具信心的选择,因此更加深他的自信心,我们重复做相同的动作,而其动机——不管是嫉妒心、自信心或其他——皆在我们心中被加强了,而你的每个感觉、每种态度或想法都会被你经常而习惯性的选择一再保留下来,且更加强。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可见到这类的例子。例如史迪自知害怕别人对他的批评,于是他找出自己那些逃避批评的行为,然后将它改掉。又如法兰克了解自己没有果断力,于是下一步就得找出何以形成这种个性的行为,然后一步步解决。
这是一种办法——先知道情况如何,然后找出造成这个习惯的行为——是一种解决特殊问题的好方法。不过,我们也可以用一种相反的办法:先找出一个已知的习惯,然后利用它来寻求个人的情况。
在你完全了解这个方法的运用之前,要先知道到底习惯是个什么东西。
习惯是自我创造的基本原则在发挥功效的最具体例子,它是一再重复并一直想要重复的活动。习惯有很多种——如抽烟、咬指甲、饭前喝两杯酒、周末晚上看电视或喜欢说,“你知道的”这个口头语等,但每种习惯都有一点相同点:都是自动及人为的,是你创造了它们的,没有它们你也活得了。象睡觉及呼吸就不是习惯(虽然你睡觉及呼吸的方式或许是),因它是生理上的需要,即使你不去做,它们也不会消失。
如果个人没有他特有的习惯就不足以成为某人了,事实上要生活下去就是需要有一些习惯。我想你大概不愿每天刷牙都用不同的方式吧!因为你可以把那个心思用在更有益的地方,而这点也是许多专家公认的是习惯的好处,它可以让你把头脑用在其他的事情上,你每天早晨起床后就不必再去想我今天到底要做什么及如何去做,你会循着某个规律的习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例如早上起来然后去工作,如果你没有这类的习惯的话,那么你每天都得花费好大的心力做决定,才能做好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当然习惯亦有缺点,我们早巳提到这点:习惯之所以成立,因其立论,如果你每周末晚上看电视只因你天黑后就不敢外出,那么你是在加深一个对你有害的观念。当然,也可能不是这种情形,如果说你每天日以继夜的赚钱是为了买房子,那么一个礼拜花上几个钟头看电视以松弛神经,又何尝不是一种好习惯呢?
但是我们总得花点时间来探讨造成习惯的动机是什么,就象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还说不出我们为什么总是穿蓝色套装,或去餐馆时总是叫洋葱汤,我们都不会特别去注意这些事情,因为到底穿蓝色套装或叫洋葱汤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呀!
或许,我们也有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习惯,而且一直想把它改掉,现在正是时候。
下面这六种习惯都是不好的:
1.对你没有任何益处的习惯。这种习惯只是陡然浪费你的时间及精力罢了,而且常常还会给你增添麻烦。例如有个女人常常在她讲完一句话后,再说一句“你跟得上来吗?你懂我的意思吗”?结果有一天她向一位加油站的服务人员问路,最后并照习惯又附添了一句“你能跟得上吗?”让她很吃惊的是,那位男士居然回答:“当然可以呀!小姐,我一下班就跟着去”。
不管你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最好你能戒掉没有什么用的习惯,否则它们会替你惹麻烦的。
2.妨碍你做某件事的习惯。例如你习惯在吃过饭后马上清理餐桌,但如果因这种习惯而打断了你与某人的谈话就不好了。又如你一再地问别人几点钟了,这个习惯是常为一般人所犯的,很多人都无法全心全意地去做某件事,而一定要中途停下来问时间,使得你不能全然了解到底那时刻真发生了什么事。
3. 对身体有害的习惯,如吸烟、暴饮暴食等,其他如经常压抑愤怒的情绪。
4.令别人不舒服的习惯。例如说话前一定要先清喉咙,或者要求别人赞美你,或在餐桌上喋喋不休,或低声哼歌,这样会使你的朋友束手无策的。
5.令你显得愚蠢的习惯。我认识一位精神病医师,他很喜欢咬指甲,为此他的病人经常批评他,于是他会停止一两个星期,但等新指甲长出来后又照咬不误,他的病人每个星期都迫不及待地要看看他的指甲。
当然我不是强迫你要把别人不喜欢的习惯都改掉,特别是那些对你深具重要性的习惯。象这位精神病医生知道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咬指甲,也知道那样会影响他的观瞻,他才决定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有时这种习惯还会降低你的身价,例如你习惯把别人一再跟你说的事忘掉。虽然没人知道,但却令你感到很苦恼。所以不管是什么习惯,只要是自己不满意的就要把它改掉。
要改掉坏习惯用什么方法呢?
戒掉坏习惯你将会获得双重利益:如果你能去掉坏习惯、便会有一种新的见解,但是你要怎样才能改掉坏习惯而得到那个新的见解呢?
我真希望能跟你说你很容易就能做到——你一定得努力去克制自己的行为,或许你以前也曾经试过要改掉某些习惯,也许成功了,也许没成功,但这次你定会成功的,只要按照下列的办法去做:
首先研究一下你的习惯,不要以为把这本书丢开,然后告诉自己不再在餐桌喋喋不休就行了。那个习惯会象以前一样至少持续一个礼拜.然后的你会开始痛恨这个习惯并怀疑你当初是怎么养成的。记住,你一定要让自己有一个礼拜的时间去观察你的习惯。
然后指出坏习惯到底是什么,替它下定义,如果那是 你存心要戒掉的,则这么做并不难,只是有些复杂罢了。举暴饮暴食的例子吧,吃东西本身并不是一种坏习惯,因为不管是什么东西你总得吃,而“暴饮暴食”作为定义又不够清楚,所以要这样来解释:“吃了太多的面包及蛋糕。”
这样一来你就知道要避免做什么事。
其次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去做那个习惯性动作,做时你想到了什么?当时你通常与哪些人在一起?你对他们的感觉如何?如果你事前对一种习惯了解的越多,那么就越能改掉它。
经过了这一星期的观察和界定,就可以实行戒掉它了,诚如我们所知,刚开始时习惯的冲力反会增加,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老改不掉坏习惯的原因,但是下面这些指示会帮你过这个阶段的。
1. 要完全停止那个习惯,不要逐渐减少次数。譬如你想戒烟,但如果一天里仍抽它个几支烟的话,那些烟反会激起你吸烟的欲望,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支也不吸。
2.你想改掉某个坏习惯时,对你脑内作出的判断要打个折扣。例如你想改掉说话太快的习惯,当你速度减慢时,或许会想到,你这样一来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或会令人不耐烦,但其实你的想法未必可靠,而只是受了想再回复到原先习惯的影响罢了。因此不要去理会你的想法。
把你想到的要恢复旧习惯的理由全部记下来,不管它们看起来是不是毫无关联可言,很快地写下,因它们是以后用得着的资料。
切记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一再的这样想:也许我的这个习惯不是真的那么不好?
3.如果你感觉到习惯的冲力时,就要承认它。要是你还假装根本没有的话,那么坏习惯就会变得更可怕。等你发现自己又吸了两根烟,或是又喋喋不休的时候,为时已迟。
4.你突然感觉到有种强大的冲动想恢复旧习惯时,试着把冲动发生前的情况及心境正确地记下来。例如觉得很寂寞、愚蠢或没自信等。把这些感觉记下来,然后对可能再引发这种感觉的情况保持警觉。
5.有了过失不要责备自己。只要找出症结在哪里,马上从头再来就可以了。
比如说你一直在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是却在你去求职面试时又重犯了这个老毛病,真是糟透了,你怎能不痛恨自己而且再也无心改掉那个习惯了呢?其实也不必如此。你可以把自己想成一个崭新的人,不是原来那个喜欢咬指甲的一副神经兮兮的人物,并记住明天决不再犯今天的毛病了,然后看看你是否养成新的习惯,还是又回复到原来的样子。既然你不抽烟,会不会很想再咬指甲?或者开始养成咬指甲的新习惯?有时候你常可从那些欲望的互相取代来找出具有相关的习性来。
6.不要想用补偿的方式来戒掉坏习惯。那样反而会让你陷入诱惑之中,例如有些人一整个礼拜都在节食,但.到了周末却大吃蛋糕以为补偿,其结果不只是增加了卡路里,还引起吃甜食的欲望。
所以如果你曾想要用什么来当做改掉坏习惯的报酬的话,要尽快地把它除掉。没有任何报酬,才能显示你可以靠自己坚强的意志把它戒掉。其实你真能改掉坏习惯后,所得的心境自由也就是最好的报酬了。
7.记住你以后的感觉会跟现在的不一样。那即是说,现在或许你暂时会感到改坏习惯所受的压力,但渐渐地就会适应了——一两个星期,甚至还要快些。
或许你会这样想:
“手中不拿根烟好象就不是自己了!”的确,你会觉得自己变得很笨拙、虚伪、毫无自信,这些都是开始戒掉坏习惯时的正常反应,以后就不会有了。
在改掉坏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老是想做出原来的动作,可以运用“扩大作用的方法”,问你自己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我想要恢复这个不好的习惯呢?
2.没有这个坏习惯,我会失去或错过了什么
3.改掉这个坏习惯,对我有什么伤害?
4.我有没有突然想到对我不利的可怕的事实?
5.我预期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6.别人会说我什么?
7.谁会说呢?
8.我目前的状况为何会令我想起从前?
9.过去或现在,对人存有何种幻想?
一一回答上面的问题,可能的话,最好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全部录下音来,对答案不要做批评,回答得愈奇怪愈有用。
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一定是你不好意思直言而在推敲答案。例如:“我知道不玩扑克牌的话,就会无聊死了。”“我愈来愈恨自己那么胖,所以我要开始减肥。”“如果我不喝酒的话,别人会讥笑我。”
经过这段过程后,你应该有种成就感——已摆脱不好的或无用的习惯——并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这点可导致极富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布雷德,他习惯检查自己有没有带钱包,特别是与女孩子在一起时,每当他们静静地坐下来要吃饭,他就会到处摸索钱包,这真是很叫人尴尬的事。
当别人开始注意他这种举动时他自己也觉得很可笑,于是决定改掉这个习惯。他自认为绝对没问题,因为这个习惯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然而,下次再与女孩子约会时,他又觉得摸钱包的习惯实在是很重要,因为他深怕自己没带钱。他一再克制住拿出钱包来检视的冲动,这点很明显地说出习惯对他的意义,如果真的没带钱会怎样呢?会透露出他哪一方面呢?
“她会认为我没有能力,我需要带着钱,吃饭的钱要由我来付。一旦她发现我不是个可靠的人的话,她会遗弃我的。”
“可靠的人”,布雷德认为就是有钱人,所以他出门总是带着钱(每次至少都带一百元),但他依然觉得不够可靠,反而感觉自己在骗人,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拆穿。
这种经验令布雷德想起以前初中的一件事来,那时他和另一个男孩及一个女孩三人在冰果室里吃东西,女孩及另一位男孩多要了一份冰淇淋,付账时,布雷德发现他的钱不够,冰店老板对二位男孩咆哮起来, 雷德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以后再也不去那家冰店了。
布雷德已有好几年不曾想到那次的意外,他只是一再地问自己:“他们知道了我什么?”又开始回忆以前的几件事来,他想起童年的种种情景。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非常有钱,对他又极为保护,不让他玩他们认为危险的游戏,于是布雷德大部分时间都关在家里,除读书外,只有独自一人静静地玩,养成孤僻不合群的习惯,后来布雷德抱怨说别的小孩都不喜欢他,他的父母为了补救这点,于是给他钱让他邀请一群小孩去看球赛,并随身携带好多吃的东西,球赛时能边吃边看,就这样布雷德养成了拿出钱包数钱的习惯,后来习惯变得更简单——不需数钱,只要摸钱包就行了——但摸钱包的动作与以前的习惯,其代表的意义又有何不同呢?
现在布雷德己经二十八岁,外表吸引人,讨人喜欢,身体强壮,充满自信,他开始着手对付这个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一再加强他儿童时的害怕心理,及他孩童时的自我影像。
要建立起自尊,就先要改掉他这个习惯。第二步是找出与之具有相同效果的其他习惯,例如吹牛及不肯提到自己失败之处。布雷德来见我时,他就承认自己没有享受生活,不够成功。现在他知道自己是有点妄想狂,而且是自己造成的,也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停止其妄想状态。
另外还有个例子。有位教授讲话时喜欢做夸大的手势.所有的学生都注意到他这个习惯,有一天他居然看到一群学生在模仿他的动作取笑他,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习惯。
隔天他站在讲台上时就不在挥舞他的手臂了,但却奇怪的觉得自己变得十分的渺小。好像学生都看不到他了,事实上他个子长得十分高大。
究其原因,乃因理察是家中老幺,父母及兄弟很少注意他,于是养成他经常挥动手臂已引起注意的习惯。虽然,长大后他发育得很好,长得很高大,但他仍改不掉那个习惯。
如今,理查一边改掉这个习惯,一边还在找寻其他令他觉得渺小的行为,他除挥臂习惯外,平常都表现得很安静.谦恭,因为他自小就知道,他在家里是不可能吵赢的,他不敢肯定自己,因此他深以自己如此的驯服为耻。
理查跟布雷德一样,第一次来见我时并不以为那是他的困扰,只知道自己很不快乐。不过改掉一个他不喜欢的习惯总是能帮助他去知道到底什么东西真正地令他不安。
很多习惯是属连锁性的,象前面曾提过的小女孩露斯,她被强暴后,整个生活状态转变为逃避“性”,及诅咒“性”,追究其因,是她被强暴后,因害羞而产生逃避的习惯,如拒绝参加舞会,或穿着十分保守等等。这些转变均因被强暴而起的。
还有象奈丽之所以认为自己必会成为别人使用的工具亦因一连串的行为累积而来的,尤其是她的态度。她的日常生活习惯更加深了她没有主见的感觉——也加深了她没信心的想法,当然每种态度都不是因为一个动作就养成的,
所以要改变你的态度,就先要修正一连串的习惯性活动。
这里暗示了很重要的一点:一次改掉几个有相关性的习惯,要比一个一个地改掉容易些,要从生活里找到有适当关联性的习惯并非易事,但是只要受过一番训练,其实你也能做到。所以如果有五种习惯是属于同一性质的话,你就该一次把它们改掉,不要只戒掉一个,因为如果只改其一,其他与这习惯有关的态度,
易于受到其他四个习惯的影响,仍不易改变。
假如,你已尽力克制自己,不再犯某些习惯,但还是没法改掉的话,那你一直在对付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习惯,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们下一章就要谈到这个心理问题。
第九章:无法克制的冲动
心理冲动是一种反复出现而且很象是习惯性的动作,但它与纯粹的习惯不同,因为即使你一再地克制自己也无法减弱要去做某事的欲望。
就象是你吃了某种东西而引起皮肤瘙痒症,如果你去搔它,暂时会觉得很舒服,但是如果你忍住不去抓痒,痒本身并不会消失,因为是食物使你发痒,而不是抓痒后才觉得痒。你不妨比较一下另一种愈抓就愈痒的习惯。
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是典型的心理冲功而引起的行为:
最显明的例子是赌博、喝酒、暴饮暴食,其次如看电视、做纵横字谜游戏,经常打扫、整理东西、排目录、爱逛街、打网球、打高尔夫球、玩桥牌等几乎至疯狂程度。当然这些也并不一忘完全是情不自禁的行为。
刚刚开始时,许多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是为了某些有利的原因而做它,后来却常变成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只为了要逃避,或阻塞知觉,或麻醉痛苦等,例如工作、读书、研究、慢跑……都是。
席德尼经常豪赌,因为他在学生时代,经常夸口要创一番事业,但至今仍一事无成,所以他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牌桌上,借以忘掉他的落魄生活。
玛莎则是整天泡在电视机前,因为她的婚姻不够美满,
看电视变成她的生活重心。
菲的冲动时间较短,在鸡尾酒会里,她发现出席的都是年轻人,于是便一再地忍不住要大量地吃喝,想要逃避自觉渐渐变老的痛苦感觉。
无论冲动是表现得如嗜好杯中物那么明显,或是轻微的只在被人批评时咬指甲,其作用都是为了要逃避。
冲动是心灵痛苦时的麻醉剂,而且为人所无法抗拒。虽然这种麻醉剂可使人一时解除痛苦,但其予人的后患却无穷,因为冲动行为只是在逃避,而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冲动还有其他的缺点,它使你无法享受与冲动本身无关的事情,因其驾驭在其他活动之上,令你毫无自由选择之权。
停止某项活动,并不能就此除掉其心理冲动,虽说这也牵涉到习惯会循环的问题:玩桥牌就更增加要打桥牌的动机,但其基本动机却是需要利用某种活动来忘掉痛苦、麻醉神经或耗掉精力等。例如我们已提过的席德尼,或许他用了不少的意志力才使自己离开牌桌,但如不知其何以耽溺打牌之因,很可能很快地就又找到另一种逃避的方法。如沉迷于某种运动或金融统计学。
心理分析家分析冲功所产生的行为,只是某个潜在问题的症状罢了,主张不要直接去对付冲动,而要先解决基本问题,才能驱逐掉冲动的欲望。
我同意先解决基本问题,但不赞成不要直接对付冲动的说法,因为事实上它仍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是冲动本身能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嗜好赌博或喝酒的人都认为有必要马上对付,
现在就停下来!因为冲动是种会日益加重的疾病,每次你有了冲动就更会使这种毛病恶化。
第二个好处是能帮忙诊断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心理冲动的人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某事,但这并不是说他不认为别人也有错的地方,不过在内心深处,他要控告的依然是自己,因为他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某种失败、无能或内心无法承认的事。如席德尼不能面对他失败的生活,玛莎不能面对婚姻不美满,菲不能面对渐渐老去的年华。所以冲动的真正功用即是使他们不必去面对真正的问题,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得解决掉问题,第一步就得面对它,而最佳的途径就是经由冲动本身去知道潜在的问题在哪里。
刚开始对付冲动时,会产生与对付坏习惯时同样的情形,而如何发现冲动之因,更需敏锐的心思。
1.尽全力地停止你一直想要做的事——如果你无法长期停止的话,先停一段时期。如果又萌发了冲动的意念,那么把我们上一章所说的,在改掉坏习惯时仍会想去做那个习惯时怎么办的一些问题拿来自问,尤其是其中的几个问题要特别强调:“我为什么又想去做了呢?”“不做那件事对我的生活有何缺失?”“不做那件事,我会怎么想?”
2.尽力把根本问题说出来。停止那个行为再去检视你的想法或许更有用,例如,你正在戒烟,然后你会觉得自己变得不够成熟,或者老以为手中有根烟,朋友才会接纳你,这点便暗示你抽烟是企图麻痹自己没有杜交能力的感觉,接着看看你是否真想在社交场合中吸烟呢?或是在社交场合中觉得很紧张时才想吸呢?
3.把冲动的缺点列出来。你的冲动行为花了你什么代价呢?——金钱?名誉?时间?它如何拘束你呢?它如何令你觉得无望?
马上开始列出那些缺点吧!如果你对自己有任何新的发现,再加上去吧!正确地说出问题所在,亦即你在逃避,你可以运用各种知识,能把问题说得愈好,则你愈能解决它。
4.说出冲动的优点。冲动之行为如何使你不必去应付根本问题?它如何麻醉你的痛苦?它如何在其他方面保护你,使你不必接受本来应有的惩罚?
5.勿将自己的价值再建立在冲动行为上。例如有个人情不自禁地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他的事业上,几乎没有空陪家人,他所持的借口是要赚钱供养家人。有一天他的心脏病突发,自己也知道该歇一歇了,但他依然放不开要赚大钱的念头,因他一向付钱大方,身上常带着支票,而且在谈话间有意无意地吹嘘他的收入,别人即使不求援于他,他也会予以经济上的资助,他要别人知道那是他的专长,的确是的,但是一旦他太过看重的话,要除掉就很不容易了,目前他该做的建立其他方面的兴趣,及不再用能赚多少钱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6.看清并停止一切与冲动有关的伪装行为。酒鬼总是假装说他能喝得下那些酒,情不自禁多吃东西的人又会说他今天是故意要破坏节食计划。不要再伪装下去了!你至少的告诉另一个人说你是没法控制自己,是出于冲动。
7.找出你自己不满的有助于冲动行为的感觉,然后将它除去。换句话说,要去找出让你能感觉问题所在的活动。
例如席德尼,一天到晚玩桥牌的那位,由于他感觉没法实现学生时代立下的诺言,于是他就必须寻找到一些他依然能够赞美自己年轻时代的方法。(例如他目前是某俱乐部的会员,经常去聚会,与老同学谈天,偶尔在聊天中刻意谈到他以最高荣誉获得的学位,提到人人都知晓的他的毕业论文,及亮出他手中的毕业生荣誉学会之钥匙,他又订了两份有关数理的杂志以炫耀其才学,并将学术奖状放在镜框里悬在墙上。当然了,谁都能对他自己过去的美好时光、成就、诺言,一再地表示其尊敬之意)。单单戒掉玩桥牌还不憾,他还得找出一些能令他鄙视目前行为的方法。他是否在隐瞒某些有关自身的事实,才会造成羞辱感?他是否对某些数目字说谎,如夸大其收入、职位、客户人数,而认为如果说出真实的数目别人就会瞧不起他?
我们瞧得起或瞧不起的事情,大都依我们最近的行为而定。如果过去的事我们老抓着不放,我们还总是经常提到它,就会把它带入未来中。菲现在要做的是找出那些造成她害怕并憎恨年纪变大的行为,然后必需改变这些行为。(参见第二十二章如何欢度老年)
玛莎该面对她的婚姻,看看是不是她自身的行为令她没有来由地感觉婚姻失败,如果她的婚姻真是无可救药的话,她应赶紧做果断的决定。她应面对问题,否则一辈子会生活在冲动及沮丧的麻木世界中。
在生活中引起一个人有冲动行为的都是:对自己太过苛求。若你为自己定下的标准很不合乎实际时,无可避免地的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唯一避免的方法是,对自己的要求要合理客观,要做到这样说才行:“这些是我对
自己的生活所能做到的合理要求。““我做到这些要求了吗?”若我做到了,但仍觉得有些不妥,那表示所要求的事定不合乎实际,而且会破坏自己的生活。
对自己要求过分的话,可由过分献身于别人的生活中看出,
我并不是说献身给别人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如果你那样想的话,就会相信这是个自私自利、邪恶的世界。所以并不是说时别人的生活全然不关心,而是关心别人应有个合理的限度,我所说的“合理”一方面是你自己要负担得了,
另一方面是你的关心要别人受得了而且还要使对方能得到幸福、快乐才行。例如刚刚我们提过的那个做保险事业的商人,如果他一再坚持做他根本不喜欢的工作,
替家人买栋豪华的公寓、供给良好的教育、华丽的服装及户外活动,于是使自己成了一个易怒的人,反而使他的家人怕他、躲避他,这样做根本就不对了。
譬如另外又有个人一星期拼命工作了七天,可以说他是为自己的公司鞠躬尽瘁了。他这样做合理吗?不合理。但很多人都有这种类似的行为。
“但我又能怎么办呢?”他们会大叫。“我是逃不掉了!” 不,你绝不会逃不掉的,我几乎不信有什么陷阱会让你跑不出来。总有一种可行的办法会救你出来。
自我创造原则能帮助那些有冲动行为者发现哪些行是也们认为必需,而事实上是根本没必要的活动。那些人之所以觉得必要去做是由于某些行为而来,不要表现,不要吹牛。在你有可能超越别人的地方,不要为了小错而道歉;不要因怕自己不受欢迎,而接受不合理的工作,不要隐瞒问题,不要老是让步,不要苛求别人达到你的标准。
当你一边做上面那些事,你会一边觉得有受挫感,或落入别人圈套,不被人所了解的感觉,然而某些冲动的行为却又能让你逃避那些感觉。
要对付冲动,双管齐下确实有必要,一方面要克制自己的行动,一方面要对付你的行动背后隐藏的问题。
事实上,要脱离冲动,并不必要解决基本问题,只要你能面对它、了解它就够了。如果说问题已很明朗化,而你还要让它存在,那么冲动行为对你来讲就没有其他好处
它的作用是让你不知事实为何(而它的功效亦在告诉你补救无望)。如果你已面对事实,则冲动就可改掉了。
停止冲动行为有助于了解基本问题所在, 而对付问题使得停止冲动行为更加容易。有许多多的人借着不同的自我帮助方法使他们摆脱了无法抗拒的冲动,而这些人的发现及成就即是根据自我创造原则的理论基础。
第十章 :如何克服抑郁的心里
所谓抑郁就是感觉生活无望,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活在世上很痛苦。
许许多多的人长期患有这种轻微的症状而不自知。例如我们刚开始做某些事情时,一定显得生气蓬勃,但不到一会儿热劲就消失了,使得最简单的事情也变得烦杂不堪,而且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因此桌上堆满了未回的信。一度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也变得索然无味:如性行为、友谊、成就感,或者在乡村度假等?那些看起来非常明朗、快乐的人似乎都离我们好远好远,而且他们也显得幼稚,甚至有些奸诈。
那时我们可感觉到一切行为都慢了下来,语言无味,反应迟饨,任何事情都不值得我们去努力,只想走得远远的。
其实你早已,罢手不干了,因为抑郁的本质就是没有活动、压抑自己,因为你认为努力只是白费力气,所以你愈压抑自己,就愈相信付出是徒劳无功。
抑郁的人最大的特征是退缩。
除身体机能有毛病的个案外,长期的抑郁皆因日常行为而来。
治疗抑郁所用的方法与改掉习惯-样,因为抑郁即是经由习惯养成,你不去做某个习惯做的事,就能改掉这个习惯。
同样地,消除抑郁心里的方法,就是不要克制自己的活动,去做点什么事吧!
抑郁患者常爱问:“为什么要做那些事呢?”我认为你每次有了麻烦而自问这个问题时.可以这样想: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有些理想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那件事值得我们去努力。如果你每件事都放弃不干的话就易变得悲观、不开朗(尤其是你不再去做对你很重要的事时)。假设你考试考得太糟,于是不再做任何努力,那么你很快就会陷入灰黯的心境,那即是抑郁的症状,不再前进,不再发展潜能,最后就绝望了。
不要预先肯定说没法改变抑郁,要是你这样想的话,就真的改不了了。其实抑郁患者自己就能治愈自己,因抑郁是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改掉的——虽然他们刚开始也以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先让我们来看三种不同的抑郁心理。第一种我们称它做
“瞬间产生的抑郁”。以前事情似乎都好好的.但突然间却有了变化,譬如你对客户说了一句愚蠢的话而得罪了他,于是觉得自己真傻,对自己真是失望极了,你会就此以为事情被你弄糟了,再也改变不了了。
又如你与朋友发生争执,想象他再也不理你了,虽然你以前也曾跟他吵得更厉害过,但总觉得这次再也无法挽救了,于是你对每件事都觉得绝望了。抑郁也就开始了。
第二种叫做"反应某件事的抑郁,亦即你对生活里某件严重的打击显现出的长期反应。你会觉得发生不幸以前生命是那么美好,但从今以后再也令你快乐不起来了。
英国浪漫时代的伟大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诗句里就曾描述过这种抑郁心情:
有一度 那些草原、 树木、 河流
大地,以及一切看得到的东西
对我来讲,仿佛都裹上神圣而美丽的光
象是一场充满荣耀且新奇的梦
但此时一切都远了——
不管我走至何处
白天或夜晚
再也见不到以前我曾看过的东西
或者我们可以称它做 “带有创伤的抑郁”,因为其因来自某个改变我们规律生活的不幸事件。
第三种我要提的是 “周期性的抑郁”,亦即抑郁的情绪在某个时期会出现,然后又消失掉。有时你还可以看出它的规则性 ——譬如说它总在圣诞节日或过年时,甚至于每逢生日就会出现;对有些女人来讲,可能在她们的生理周期会特别明显;另有些人则在某个季节会有抑郁的情绪;更有人则是根本无法预期它什么时候会来。
下文我将分别列举不同的方法克服上面提到的三种抑郁心理,然后再总括成一套策略来对付你自己造成的抑郁。
患有“瞬间产生抑郁”心理的人,首先反问自己,那件使自己消沉的事到底发生有多久了,他的答案很可能是:
“才两小时。”这时会感到自己太容易陷于抑郁。了解了这个事实,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处境就好多了。
在好的处境里能做什么,他才能坚持不去做能令人陷入抑郁心境之活动,几乎所有非生理机能造成的长期抑郁都因不断的做某些事而引起。
第二个对付“瞬间产生的抑郁”的方法是记下最后五次事情发生的情形,然后看看它们有何相同之处。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没有?或别人做了什么?那些事件对你有何长久不幸的影响?了解了你对突来的祸害采何种反应法,那么以后类似的事件发生时,你就知道怎么去应付了。
同时要注意一下你周围有抑郁症的人,再看你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如果你喜欢他们的话,自然就能知道他们的想法,所以你的行为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千万小心不要过分与他们融为一体。
你要告诉这些人,说他们只看到事情不乐观的一面,至少你在内心里对他们要存有这种想法,随时认请他们对事情只下可悲的结论,这样你才能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如果刚好对方是你深爱的人,你尚可免掉与之同陷消沉的可能,你要劝告他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也为了你的幸福,应该逃出抑郁之心境。你甚至可以要求他别再老是提那些令人厌烦的事,或说相同的笑话,假如他仍不听,你或许会有些不高兴,但起码你已不再抑郁了。
克服第二种“带有创伤的抑郁”的方法是:不要背弃悲伤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生活方式。这儿有个例子:赫自从他太太死后,便不再参加他以前喜欢的各种活功了,也不跟老朋友会面,不去以前经常去的地方,不理会社交应酬(甚至于对别人的邀请不加作答)。衣服穿得邋邋遢遢的,说话声音极低,好象根本就不在乎别人听不听得到,更认为自己的话已无关紧要了。他之所以会有这些举止,无非是认为世上没什么事值得他在乎,有了这种想法.他的行为更加显得抑郁。
深陷于带有“创伤的抑郁”的人应该自问:“我目前的行为是否出自于为了要对过去忠诚呢?”在你强迫自己去做新奇令人愉快的事时,或许你会想到那些事似乎不该做,有失对往事的不忠,就象赫强烈地认为既然他太太死了,他就不能再享受快乐的生活,他一方面想要再加入自己喜欢的活动,但又因其太太的死亡而犹豫不前。
如果你有了跟赫一样的想法,还得问问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别人希望你那样吗?特别是赫的太太如果知道赫这么做她又作何感想?那只不过是赫的理由罢了。埋葬活人的生活并不算对死者表示尊敬!或许你会说是基于他内心的不安吧,但要先知道两件事情:如果他的行为是为了避免不安,则对谁都没有好处(对死者又有何补偿呢?)而一再地基于那种动机表现出的行为更会令你一辈子都有罪恶感。
造成创伤性的抑郁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你会自问:“我的行为是否合乎我的基本道德信条呢?”即如你明知某种产品有害,却故意装做不知道然后将它实出,因此你卖出东西后,一想到此.内心便开始冲突,就会开始有抑郁感,认为或许该卖别的东西。
要避免“周期性的抑郁”就要认清抑郁来临前的的症状,并提早做准备。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时候你会陷入这种情绪,最好在日历上标明。这样一来,即使你的抑郁是有生理因素在内,也会因为你事先知道它大概在何时会出现,而采取必要且正确措施,以防止易于扩散、加深。
我有个朋友就发现到大约在抑郁要来的前一天,他就没法控制时间,常常是呆坐好久都做不了什么事,于是他就利用这些症状警告自己不要因此而退避人群,取消约会、放弃发表意见的机会等,并强迫自己隔天仍照常工作。由于它能看清那些有警告作用的早期征兆,才能够大量减少抑郁带给他的困扰。
陷入抑郁之时,不妨记下你只有在情绪低潮时才做的事——即使是小小的事也要列入,例如说你不与人打招呼啦,拒绝参加宴会啦,整天沉迷于侦探小说啦,不想去上班啦,甚至于整天都蓬头垢面啦。这些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的行为,但并非就没有害处,因为它们显出一个人退缩而不奋进,亦即所谓的抑郁。
如果周期性的抑郁发生在某个特殊的节日时,就要先弄情楚你对那个节日的联想,是否它令你想起了多年前盛大的宴会。而今你却孤孤单单的,所以每当这个日子要来临时,你就不禁油然而生孤寂感。而一般人在此种情况下反而采取不正当的措施,宁可独处,不愿参加庆祝节日的宴会,反而就更觉得寂寞了。所以有周期性抑郁的人应该认清早期的征兆,或算出哪一天会发生,然后专注于后来所做的一切活动,这样才能减轻抑郁的心情。
现在我们归纳出一套方法以对付各种抑郁。对于想避免再次陷入抑郁中,或是已陷入而想逃出者,下面这十六种方法都极其有用。以这种方式生活,将使你变得乐观,朝气蓬勃并充满信心。
1.尽可能过有规律的生活,要准时出席约会,有信件就要回,收支平衡,三餐正常,不管睡得着睡不着,最好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生活尽量简化,尽量完全发挥你的能力去做好每件事,这样你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更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且应该尽力而为。
2.时时注意外表。或许你以前不太注意使自己保持
整洁,穿漂亮的衣服, 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当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均能表示出一个人对重要的事情
是关心还是毫不在乎。因为在心情抑郁时,更会觉得自己无能力料理自己的事务,或无法发挥最大的能力。所以只要你还买得起的话,不妨买几件喜欢的衣服穿穿,外表美观会让你觉得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关心的。
3.抑郁时,别让自己放弃要做的事。譬如你现在觉得抑郁不乐,于是就想不去上学了,或罢手不再尝试写小说。记住,千万别这样想,要强迫自己再做下去。
4.不要压抑强烈的情绪,尤其是愤怒更要发泄出来。
例如你花了好长的时间买菜、做饭,为了请你的朋友来聚餐,结果到了最后一分钟他才告诉你不能来,这时你就把心中的恼怒向他说出,别为了不好意思而说:“没什么关系。"事实上你是很在乎的,而让自己忍受别人对你的苛待就会令你觉得你是该受到苛恃——以后你就真的会常遭别人之苛待。
也不要压抑别人强烈的情绪。有两个朋友在吵架时,别想去劝阻。听到有人对你的朋友或长辈怒骂令你颇觉不安时,要去保护被骂的一边,而不是使他们变得象你一样的平静,你须得使自己有强烈的感觉,并能凭感觉去行事。
5.每天学点新的东西。不断地充实自己可以让自己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