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联合舰队的覆灭

_3 伊藤正德 (日)
  栗田舰队小心翼翼地前进,并在航行中夜以继日地警惕着敌潜艇可能发动的袭击。当舰队主力结束了第二天的航程之后,便分成两支舰群,一支以战列舰“大和”为中心,一支以战列舰“金刚”为中心,两者间隔12海里,摆成环形阵列( 周围由驱逐舰包围,摆成一个圆形队列,请参照插图) 向锡布延海驶去。
  24日黎明时分,旗舰“大和”上的雷达在东方海空发现了敌人的舰载机。上午7时30 分,令人恐惧的大批美机编队终于出现了。“敌空袭接近,全体各就各位!”的命令传遍各舰,杀气顿时笼罩了整个舰队。这时,早起的已快吃完早饭,晚起的正在把饭团塞进口中,听到命令之后,全体舰员即刻甩掉饭碗,各自奔向战斗岗位——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以后的战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饿着肚皮的官兵是无法坚持长时间作战的,此时,舰面上林立的炮口一齐指向了天空。
  没有直接配备空中掩护的舰队在遭到敌机空袭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己战舰上的高射炮。然而,用舰面高射炮火阻击敌机俯冲轰炸是难以奏效的。激战中,往往在击落几架敌机的同时,自己的战舰也被敌机击沉了——日美双方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可是,在缺乏护卫机的情况下,高射炮毕竟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尽量加强舰面的防空炮火。
  看吧!此时此刻,“大和”巨舰上装备的对空高炮、机关枪( 总共150 余门)和每艘巡洋舰上拥有的上百门高射炮,随时准备开火歼灭来袭的敌机,林立的炮管就象发怒的刺猬一样。其他警戒舰只的大炮也以90度的仰角凝视着天空。
  上午10时40分,激烈的海空战战幕拉开了,日舰所有的大炮凶猛地喷吐着火舌,舰队上空顿时织出一张张密集的弹网,大有将胆敢来袭的美机一网打尽的架式。这称之为密集炮火。但是,如果各战舰为了躲避鱼雷而不得不进行闪避运动的话,高射炮的角度将失去统一,其结果必定使炮火分散,破坏了空中弹网的编织。因此,面对敌人的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猛烈空袭,密集炮火实际上也会渐渐失去威力。
  美军的第一次空袭出动了舰载鱼雷轰炸机25架。首次空袭持续约1 小时,虽然有数架美机被击坠,但是,日本重型巡洋舰“妙高”( 第五战队旗舰) 因遭鱼雷袭击而脱离编队,被迫返回婆罗乃基地。空袭中,美机把主要目标对准了巨型战列舰“武藏”和“大和”——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是,“武藏”和“大和”那坚韧无比的甲板却把大部分命中的炮弹反弹到大海中去了,舰体几乎未受任何损伤。虽然两舰各自遭到1 枚鱼雷的袭击,但并没有影响巨舰的航速,“不沉战舰”仍然威风凛凛地破浪前进。可是,好景不长,在被第二枚鱼雷击中的同时,又有几颗大型炮弹在“武藏”的舰桥附近爆炸,致使该舰18英寸的大炮的方位盘不能转动了,据推测,这与鱼雷爆炸造成的震动有关。尽管如山一般的巨舰仍以27海里的速度破浪前进,但曾经一度在官兵中燃起的、用18英寸( 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的巨炮打通突入莱特湾的道路、给予敌航空母舰以致命一击的雄心顿时遭到了挫伤。
  当美第一攻击波机群刚刚飞离战场、栗田舰队正欲重组队形时,中午12时,美军又出动了大型鱼雷轰炸机24架,发动了第二次空袭。因此,那些连早饭都没有吃饱的日舰官兵们又只好把午饭也耽搁了。这一次,美机把攻击的目标重点指向战舰“武藏”,准确地说,这次敌人出动的24架飞机,其中12架专门对付战舰“武藏”和“大和”,其余的12架则向栗田编队的其他舰只扑去。美机主要采取鱼雷攻击的方式。此时,“大和”和“武藏”两舰分别位于环形阵列的中央和内侧右端,左边近处“羽黑”、“长门”两舰并驾齐躯。把两艘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战列舰置于死地,这是美机首要的作战使命,采取的方针则是各个击破。因此,巨舰“武藏”、“大和”首当其冲地遭到了美机的攻击。
  (十)“武藏”号巨舰倾覆——中鱼雷10余枚,炸弹20余颗
  美机以必死的决心向“武藏”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充分显示了美海军将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凶猛的空中攻击确实使日本舰队难以招架。
  在战争期间,凡在报道中提到美军时,一律要称“美国鬼”,若对美国稍加称赞,马上就被戴上卖国贼的大帽子而受到制裁。但尽管这样,在海上作战的日军将士们对美军官兵的英勇顽强还是不乏赞赏之词的。
  例如,在栗田舰队出击的第二天早晨,旗舰“爱宕”及其他两艘战舰被击沉时,日本海军官兵中就发出了对美军的赞扬声。当“爱宕”号处在摇摇欲坠的生死关头时,该舰还发出了“敌潜艇灵敏度相当好”的信号,就在发出上述信号的同时,“爱宕”又在没有发现任何鱼雷航迹的情况下,被敌4 枚鱼雷击中,紧接着,“高雄”、“摩耶”也遭到进攻。后来,参战的参谋们在回忆“高雄”、“摩耶”被袭击的情况时,交口称赞美潜艇的作战技术,他们说:“虽说是敌人,但不能不令人佩服,此等高超的攻击技术在日本海军方面是罕见的。”
  美鱼雷机实施高速俯冲轰炸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不仅具有勇敢精神,还具有高超的技术。这同在开战不久的12月10日日本战鹰在马来海面击沉英国“不沉战舰”“威尔斯亲王”号的技术几乎如出一辙。美国为了取得象日本击沉“威尔斯亲王”号战舰一样的战果,除了苦练作战技术之外,其官兵还具有同当时的日本海军不相上下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空袭过程中,美鱼雷机队冒着日本舰队前所未有的猛烈的对空炮火,拼命地实施俯冲轰炸,直到把炸弹和鱼雷全部丢光后才飞离战场。日舰官兵手忙脚乱地抵抗美机的殊死进攻,而在敌机返回之后,官兵们便在甲板上议论纷纷,有的说:“真没想到敌机干得如此漂亮!”
  下午1 时25分,第三次袭击又开始了。美军出动了29架飞机,主要的攻击目标仍然是“武藏”号。只见几乎半数的美机向该舰迅猛扑来,纷纷投弹,然而,一枚又一枚的炸弹被“武藏”的甲板弹了出去,有10几枚炸弹在“武藏”的近处爆炸,战舰的前后左右掀起了百余尺高的水柱,将整个巨舰笼罩起来。官兵们一直担心着“武藏”的命运,有的战士甚至说:“这下子可完蛋了!”可是,当水柱消失之后,“武藏”黑黝黝的巨体依然象一座巍峨的小山耸立在海面上——真不愧“不沉战舰”的称号啊!确实令人惊叹。
  可是不一会,3 枚飞窜的鱼雷几乎同时击中了“武藏”号右舷的舰首,巨大的爆炸致使舰首外钢板被撕裂而翻卷起来,从而使“武藏”陷入了不能自由航行的困境之中。当旗舰发信号前来询问“武藏”的情况时,该舰则回答:“完全可以保持22海里的航速前进。”于是,栗田立即命令整个舰队的速度一律降为22海里( 在这以前是25海里。由于是远征突击,速度应该愈快愈好) ,以期能够带领“武藏”一同前进。几乎就在栗田下达上述命令的同时,下午1 时55分,栗田又向大本营和菲律宾基地航空部队发出了如下的紧急电报:“第一游击部队正在锡布延海苦战,预计敌空袭将更加激烈。请求基地航空部队以及机动部队迅速向可能位于拉蒙湾方面的敌航空母舰舰队发起积极的进攻。”
  这是一封语调冷静的请求电。但是,从电文的字里行间却能隐约看出舰队官兵们心中的愤懑情绪。当锡布延海面上的苦战已达5 小时之久时,无论是大本营方面,还是菲律宾基地航空部队,都没有获悉丝毫关于美舰队的情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日本基地航空兵至今没有向位于菲律宾群岛东岸拉蒙湾或在莱特湾附近的敌机动部队发动进攻,而是任凭敌航空母舰部队为所欲为。对来自美航空母舰机群的凶猛袭击,竟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么,从舰队抽调出去的那32架远距离水上侦察机,此时此刻跑到哪里去了呢?它们的预定使命不是把美舰队的情报逐一及时地通报给各舰,同时负责基地航空兵击毁美航空母舰编队的导航工作吗?然而,在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日本水上侦察机并没有完成上述两个重要的使命,结果造成眼下栗田舰队处于困苦的境地。这实际上就等于把日本舰队全部奉献给美军,为美舰队提供了进行鱼雷轰炸试验的靶子。对此,栗田舰队的官兵自然是大为不满的。但是,眼下还不是相互追究责任的时候,此刻,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美机发动的大规模空袭正一波紧跟一波,接连不断,栗田舰队的处境极其危急。从后来所公开的战史资料得知,上述水上侦察机来能完成侦察任务的原因在于基地通讯能力薄弱,敌人对通讯联络的干扰、日方旗舰的变更以及未能将侦察结果及时通报出去而造成的。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战舰“武藏”的险恶处境。该舰由于遭到3 枚鱼雷袭击,舰首钢板向外翻卷,这对“武藏”来说确实是一大不幸。在此之前,数枚鱼雷或炸弹都没有使“武藏”受到严重损失,4 个推进器依然安全无恙,但是,舰首外钢板的弯曲增大了巨舰航进的阻力,给“武藏”号的航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就象游泳运动员头上顶着木板向前游一样。虽说栗田已下令将前进速度减慢到22海里,但“武藏”用尽气力还是追赶不上,渐渐地落在了编队的后方。而且,为保持舰身平衡而大量注水导致了舰首下沉。就在舰上全体官兵心焦如焚之际,下午2 时30分,美50余架飞机又发动了第四次空袭。
  日本海军航空兵素以“猛鹫”著称,但是,在这次锡布延海激战中,这个称号被美海军航空部队夺去了。此时,只见美军“猛鹫”30余架,气势汹汹地向孤独地落在日本编队后方缓缓蠕动的“武藏”号扑去,并以其令人憎恨和恐惧的俯冲轰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劈头盖脸地向失掉机动能力的“武藏”号进行决死攻击。此时,虽然“武藏”前甲板已经漫进大片海水,但巨舰后半部的高射炮仍在弥漫的黑烟中喷吞着火舌,战士们在大难临头的危急时刻仍然竭尽全力争取多击落1 架敌机。果然,又有2 架大型美鱼雷轰炸机拖着浓黑的烟团栽入大海,在护卫“武藏”的驱逐舰“清霜”号的两侧掀起了高大的水柱。由此而掀起的巨浪,使“清霜”号不得不把36海里的速度一下子降至20海里。在日舰官兵还未来得及为这一个小的战果欢呼的瞬间,“武藏”又被1 枚鱼雷击中,速度顿时减至12海里。下午3 时,栗田命令“清霜”、“浜风”两舰在后面伴随“武藏”退出编队,自己率领舰队继续前进。这时,其他战舰上的官兵们默默地伫立在甲板上,目送着巨舰“武藏”的孤影在海面硝烟里悄然隐没。“武藏”退出战斗行列,给身经百战的勇士们的心头涂上了一层黯淡的不祥阴影。就在日军将士痛惜哀叹之际,美机又发动了第五次空袭。
  下午3 时10分,美军以战斗机、鱼雷轰炸机100 余架的庞大阵势,向栗田舰队发动了第五次空袭。狼狈不堪的日本舰队在遭到美机纵横交错、接踵不断、迅猛异常的轰炸之后,连伤员都来不及收拾,哪里还有还手之力呢?面对美机大规模的猛烈空袭,巨舰“武藏”束手无策,奄奄一息,生命处在垂危之中。随着一声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在连续遭到10余枚鱼雷和炸弹的袭击之后,“武藏”舰首下沉得更加厉害,战舰只能以6 海里的速度蠕动。为避免巨舰沉没,舰长决定将“武藏”开向岸边搁浅,可是,由于操舵过急,几乎使巨舰倾覆。此时,舰首仍在继续下沉,左舷倾斜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猪口舰长决心破釜沉舟,他下令将4 个机房中的3个都注入海水,仅留一机运转航行。这时,与其说“武藏”还在航进,倒不如说象婴儿在爬行更为恰当。为力图保持军舰平衡,全体舰员都集中到右舷,可以搬动的东西也已全部移到右舷。6 时50分,舰首完全沉入海水中,只有前部两座炮塔象小岛似的浮在水面,所有机械也全部停止了。
  这时,舰长猪口少将把主要军官集合起来,举行告别仪式,并委托副舰长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发出如下的诀别电报:“我本人曾是大舰巨炮主义的信奉者猪口少将是炮战权威。,但是,在事实面前,现在我承认自己大错特错了,我诚心向国家和人民请罪。”猪口少将与主要军官告别完毕,便一人独自留在倾斜的舰桥上与巨舰同归于尽了。
  下午7 时35分,“武藏”的舰首全部埋入水中,庞大的躯体左倾翻转,向海底深渊沉下去,在此一刹那间,炮塔附近又传来一声巨响,炽热的火柱冲天而起。这一巨大的火柱可能是战舰上的炮弹碰撞而引起的诱爆,这一巨爆声就好象是“武藏”在薄暮中向再次退却的舰队( 细节请参照下节) 作最后的告别似的。( “武藏”号的2200名舰员中大约有半数得救) 。
  (十一)栗田长官真的会放弃进攻吗——美军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
  美机第五次空袭终于将巨舰“武藏”击沉了。除此之外,巨舰“大和”也吃了几颗炸弹,战列舰“长门”被两枚鱼雷击中后速度被迫减至20海里。快速轻型巡洋舰“矢矧”被炸后速度也减到了22海里以下。其他各舰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栗田舰队的速度只好减少到18海里——这是半个世纪以前舰队在海面上进行决战的速度。如此缓慢的速度怎么能够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之险呢?
  如果此时美军发动第六次空袭,栗田舰队很可能会折兵大半,如果第七、第八次空袭接踵而至,谁能担保日本舰队不会就此而全军覆灭呢?特别是到下午3 时30分,如果按照在此以前的空袭频率,美机在日落前完全可以再发动3 次空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机停止了空袭,栗田舰队得以继续东进,现在已迫近锡布延海东端的海域。在航线的前方,隐隐约约闪现着星罗棋布的岛影,舰队已经进入了无法自由行驶的狭窄海面。
  连续5 次遭到美机空袭,栗田舰队连“喘一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此时,日舰官兵不但在拼命忙于修理,做应急的战斗准备,而且,在这一东进航行中,还要加倍警惕美军潜艇可能发动的袭击。目前的现状是舰队为了躲避敌潜艇的潜望镜,不得不进行曲折航行;就连驱逐舰“秋霜”也不顾一切地猛进,向可疑目标投下鱼雷。途中,发现鱼雷航迹的报告也有二、三次之多。
  在出征的第一天,1 万吨级的巡洋舰“爱宕”、“摩耶”、“高雄”3 舰被美潜艇击沉击伤的惨状( “高雄”号受重伤退出战场) ,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而眼下,在锡布延海面散落的岛屿背后,谁敢说没有美潜艇待机呢?相反,完全应该估计到会有大量的敌潜艇在此潜伏( 事实上,日舰队未遇到敌潜艇,如果美军把1 个战斗队的潜艇派到这里的话,栗田舰队将会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 。
  此时此刻,日舰全体官兵显得异常紧张,神经如同绷紧了的弓弦一样。正在这个时候,联合舰队司令部发来了警告电,内云:“据推测,在到达圣贝纳迪诺海面时敌人使用潜艇的可能性很大,要加倍警惕。”栗田立即回电说:“感谢司令部关怀,我们已经拼上了。”
  栗田举目四望,但见海面一片白浪,深感要想发现并辨认出潜望镜和鱼雷航迹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用于护卫舰队和攻击敌潜艇的宝贵的驱逐舰只剩下了11艘。
  出征时所拥有的15艘驱逐舰数量本来就相当不足,而且,途中又派了2 艘(“朝霜”、“长波”) 去拖航“高雄”号。护卫“武藏”号又占用了2 艘( “清霜”、“浜风”) ,结果,现存驱逐舰只剩下了11艘,薄弱的实力令人深感不安。不仅如此,舰队的速度已经减到了18海里,这种航行速度大大有利于敌舰进行鱼雷攻击。在如此众多的不利因素之下,促使日本舰队能够继续东进的,除了官兵们所具有的英勇精神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
  但是,栗田并没有失掉理智。他已经意识到,锡布延海峡航路狭窄,敌潜艇伏击的可能性很大。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估计美军很可能发动第六次空袭,于是,下午3 时55分,栗田突然向整个舰队下达了“全军返回”的命令。
  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一道命令呢?原来,栗田自有他的打算。他计划整个编队一面退到锡布延海海面,一面观察战局形势,待日本基地航空兵出击敌机动部队取得成功之后,再发动攻势。如果栗田不下达上述命令,继续按照原订计划突进的活,全舰队就有葬身菲律宾内海海底的危险。
  同时,栗田还向大本营( 确切地说是向驻在日吉台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 发电,申述了暂时退却的理由和意图。该电全文如下:“从6 时30分至15时30分,我军连续5 次遭到敌舰载机的袭击,损失甚大。敌机袭击的频率和架次正在逐渐增加,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强行进击,我方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也很难如愿突入目的地。因此,暂决定退到敌空袭圈之外,待友军指日本基地航空兵以及机动部队。攻击成功后再举进攻。”
  与此同时,栗田再次向基地航空部队发出了希望能积极配合进攻美舰编队的请求电,自己掉头脱离战场向西方驶去。此时,时钟正指向下午4 时,那么,基地航空部队能够即刻发动掩护攻击吗?栗田舰队调转方向,卷土重来,进行强攻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一时不得而知。
  栗田舰队的回撤,作为批判栗田作战的主要议题一直争执不休。尤其是对最后一次在莱特湾海战中撤离战场掉头返回,长期形成了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的尖锐对立。舰队回撤作为一个疑问恐怕会永远留在世界海战史上了。舰队“返回”一共有4次,每一次都被涂上了疑问的阴影。
  对于第一次返回,联合舰队司令部认为是“怯弱无能”,然而,美国海军司令官们却认为此乃“聪明”之举。观点相差之远,真可谓天壤之别。关于栗田返回的理由,前面已经有所叙述,除此之外,还要再加上一点,这就是:“原订的与西村舰队同时突入莱特湾的协定,由于美机空袭已经整整晚了6 个小时,这就势必导致栗田不得不单枪匹马地出击,而单独出击要想获胜,不具备强大的实力是根本不行的。”——对此赞成与否,由读者自己去思考吧。
  在这里,还有一点应当指出的,就是:栗田舰队回撤对美军来说竟然意想不到地起了将计就计的作用,从效果上来看,回撤是战略上的一大成功。
  24日下午3 时35分,美机第五次空袭结束后,仍有1 架飞机在日本舰队上空时隐时现,极力保持接触,这也是以往海空战中的惯例。但是,到下午4 时20分左右,这架美机突然向东方飞去,从此再也不见踪影。与此同时,美军的空袭也停止了。原来,美机动部队旗舰接到了美机发回的情报,电文说:“敌军舰队正向西撤退!”于是,美机动部队司令官向该机发出了“立即归舰”的命令,就这样美机中止了与日舰队的接触。
  美机停止了空袭,其结果等于美方主动放弃了将栗田舰队一网打尽的大好时机。正是因为美军后来取得了海战的胜利,此一失误才没有形成重大问题。如果此次美舰队在莱特湾海海战中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话,那么,美舰队司令官哈尔西决不能逃脱军事法庭的制裁。因为正如后面将要叙述的那样,美侦察机飞离后1 小时,栗田舰队又勇敢地卷土重来,向圣贝纳迪诺海峡挺进了。美国舰队没有识破栗田舰队智杀回马枪的战术,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失误。
  到此为止,综观战争全过程,美军在敌情侦察方面,早已远远地将日本抛在后面,致使日舰队捉襟见肘,狼狈不堪。但是,在此次莱特湾大海战的重大关头,美军为什么自动放弃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造成如此重大的失误呢?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
  第一,它说明了担任诱敌任务且被称之为“囮舰队”的小泽中将指挥的机动部队终于开始给美哈尔西舰队以应有的迷惑和压力。小泽治三郎中将的任务是以他的航空母舰部队引诱美机动部队于北方海面,来减轻美军对栗田舰队的空袭。24日,小泽舰队到达菲律宾吕宋岛以北150 海里处( 小泽舰队从濑户内海出击) ,并频频发出电波,成功地吸引了美军的注意力。美舰队哈尔西司令立即决定快速北上歼灭小泽舰队。如果进行舰队之间的大决战,由于日美力量之比为3:10,美军获胜是毫无疑问的,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哈尔西又接到栗田舰队退却的报告,他在没有作周密思考的情况下,就匆匆率领整个舰队全力以赴地北上进击了。
  第二,美舰队骄傲情绪以及自以为是也是造成失误的原因之一。锡布延海一战,美舰队大获全胜,如以棒球比赛来比喻,美舰队则是以10:0取得了压倒的胜利。而日本却损失了战列舰1 艘、重巡洋舰4 艘、驱逐舰4 艘。对美军来说,最大的战果是击沉了日本的巨型战列舰“武藏”号。这一成果决不亚于开战初期日本海军击沉英国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可以说,日本引以自豪的主力舰一下子损失了一半。虽然美机没有当场看到“武藏”的沉没,但是对该舰的舰首已经没入水中以及该舰仅以6 海里的速度蠕动的狼狈相却是亲眼目睹的,这与目送“武藏”下沉没有什么两样。当天晚上美军还在舰内举行了鸡尾酒会以示庆贺。
  在沉醉于辉煌战果的同时,哈尔西还判断栗田舰队肯定已溃不成军,正在狼狈逃窜,并坚信凭栗用舰队那一点残余力量,绝对无力再发起新的进攻。如果美舰队处在这种地步,毫无疑问也是要退却的。此刻,美军已经获得了栗田舰队败退的情报,锡布延海面就此平静了,因此,哈尔西解除了圣贝纳迪诺海峡的防御,美军从而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歼灭日本舰队的良机。
  (十二)卷土重来——“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
  再让我们回头看一看栗田舰队。在没有得到关于美军任何情报的情况下,该舰队在夜幕掩护之下开始了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的进军。当时栗田意识到在海峡的出口处必定有一个不亚于莱特湾的决战战场,分析判断后认为:
  (1) 为数不少的美潜艇可能正将鱼雷发射管对准海峡两端狭窄的航路,等待日舰出现。
  (2) 美战舰群可能已测定了射程,调转了炮口。
  (3)10 余艘航空母舰可能已动员1000余架鱼雷轰炸机正在海面随时准备出击。
  这是一般的战术常识。究竟最终能否突破这一关键的海峡要道,仍然是个未知数。此时,栗田已经设想了3 大战场:第一,锡布延海;第二,圣贝纳迪诺海峡;第三,莱特湾。而且,日本舰队已经预感到在圣贝纳迪诺海峡,美航空兵、海军、潜艇部队早已对精疲力尽的栗田舰队设下了立体包围阵列,企图打一场歼灭战。由于栗田司令估计哈尔西的机动部队有可能在这一海面出现,因而不厌其烦地再三要求日本基地航空兵发动积极的进攻。如果这一要求能付诸于行动,栗田舰队便能够以凶猛的炮击压倒美战舰群的火力。对于美潜艇,栗田则寄希望于勇猛善战的驱逐舰。倘若一旦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日本舰队便可以迅速南下,向最后的决战战场——莱特湾挺进。
  24日下午4 时半之前,正如栗田预想的那样,美军确实在此布下了歼灭日本舰队的天罗地网。然而,在这之后,由于发现了小泽舰队,美机动部队又解除了这一道防线,转而向北挺进,潜艇也回撤到莱特湾。25日拂晓,当栗田率舰队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时,却发现附近海域一片肃静,全军将士无不为之惊异和恐惧。这对日本舰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天助神佑,而对美舰队来说,确实漏掉了一条丰腴的大“鱼”。究其原因,如果与栗田舰队接触的那架美国侦察机再继续跟踪飞行1 个小时,恐怕战局就会向着有利于美军的方向发展。可是,美舰队却过早地断定栗田舰队已经退却,从而轻率而匆忙地改换了战场。那么,栗田舰队又是如何成功地反戈一击的呢?
  栗田曾判断,如果美国再进行第六次空袭,日本舰队无论如何是经受不住的,于是,他决定向西方撤退。1 个半小时后,与日舰队接触的美侦察机一去不复返了。这时,从以前的攻击间隔来推算,栗田明确得出这样的答案:敌人坚信胜局已定从而中止了空中追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司令突然下令整个舰队再次转向东进。对此,幕僚们大吃一惊,并一再追问道:“对于下午4 时的电报,大本营尚未回电呢!”这时,沉默寡言的栗田司令据说只回答了一句话:“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对于再次使舰队返回决死的战场这一道命令,栗田未加丝毫说明。舰队根据“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这一信条行事,调转180 度,向魔鬼海域圣贝纳迪诺进击。于是,“捷一号作战”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定在莱特湾了。如果进攻中途能够避免无谓的伤亡,尽最大可能排除危险因素,那么,这一进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栗田不可动摇的决心。此时,恰好是24日下午5 时15分。
  在舰队东进后2 个小时,即下午7 时15分,栗田舰队接到一封重要的训令,电文如下:“仰仗神明庇佑,全军猛烈突击!”
  在没有搞清实际上是栗田独自断然决定再次转向的事实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大本营这一“激励电”给栗田舰队增添了必胜的信心,重新唤起了官兵的勇气。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舰队是在“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这一最简单明了的命令的激励下再次转向突击的。早在两个多小时之前,栗田舰队就按照“对不起,我们先行一步了”这一信条行事了。所以,当公布大本营的上述训电时,官兵们讽言讽语地说:“请把战斗托付给我们吧!从陆地上指挥海上实战,就是鬼斧神功也是难以办到的。”“不了解这种惊人的空袭,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什么‘神明庇佑’,倒不如换成‘全军覆灭’”。
  就这样,官兵们连讽带刺但却斗志昂然地向海峡进军了。美国的詹姆斯·费尔少校评论日本舰队的这一进军时说:“在这种情况或在战争的其他情况下,日本海军显示出来的一大特征是:具有越过绝望难关的勇气和能力。”( 选自:《莱特湾的日本舰队》) 这是非常中肯的语言。正在这时,栗田又收到西村中将的电报,内云:“我舰队可望于25日上午4 时突入莱特湾东岸中部。”和西村同时突入莱特湾显然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孤军铤而走险的西村舰队的命运将如何呢?
  (十三)西村舰队驶向死地——莱特湾最悲壮的一幕
  在叙述西村舰队悲惨的战况之前,为了搞清这支舰队为什么要单枪匹马地呐喊着冲入绝境,首先必须把莱特湾海战的基本内容简单地概括一下:
  1. 战斗海面之广创造了世界记录——作战是在东西600 海里,南北2000海里的广阔海域进行的。
  2. 战斗时间之长创造了世界记录——从10月22日到27日,实战时间长达3 昼夜半。
  3. 全部兵力的一次大赌博——是日本海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竭尽全部力量、起死回生的一场大规模的最后决战。
  4. 多元海战——日德兰、特拉法尔加、对马等三大海战是一元海战,而莱特湾海战则是多元海战。它是由栗田舰队、西村舰队、志摩舰队、小泽舰队等4 支舰队分别在不同的海域、在相近的时间进行的海上决战。
  美国海战史专家将上述海战分别进行了命名:把栗田舰队参加的两次作战称之为锡布延海海战以及萨马岛海战,把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从南路进攻莱特湾的战斗称之为苏里高海峡海战,把小泽舰队与哈尔西舰队的交战称之为恩加诺海面海战。而日本方面则将上述各战斗概括为“莱特湾海战”。正确地说,此次海战还要加上另一支战斗队,即神风特攻队——基地航空部队——参加的多次进攻。由于本文主要叙述水面舰队作战,故把上述4 支舰队的作战作为叙述的重点。在此,先叙述一下当栗田舰队正在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时,西村舰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突向莱特湾海面时孤军奋战的情形吧。
  西村中将指挥的舰队拥有战列舰“扶桑”和“山城”,重型巡洋舰“最上”,此外,还拥有中级驱逐舰“满朝”、“朝云”、“山云”、“时雨”,这是一支力量薄弱的舰队。“扶桑”、“山城”两舰是日本“无畏”型战舰的第一、第二号战列舰,其舰龄已超过30年,如果用人来打比方的话,该舰便是已接近70岁高龄的老朽之辈了。虽然其14英寸的主炮还健在,但该舰的航速低、耐久性差,防御能力十分薄弱。所以,自开战以来,该舰一直在濑户内海专门用于海军训练,殊料此战竟连此等老朽的军舰也拿了出来。由此可见“捷一号作战”的本质之所在,即“捷一号作战”是在“倾海军全部力量,打一场最后的决死之战”这样悲壮的决心下动员起来的。当然,“扶桑”和“山城”两舰都进行了某些改装,无疑显得年轻了几岁,但是,正如给70岁的老人注射了荷尔蒙一样,其结果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年青小伙子。
  假如说,突入莱特湾的战斗要求舰队必须具备神速果断机动灵活的特点,那么,西村舰队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只有实施突入莱特湾、将14英寸炮弹全部打光后再自身沉没这一自杀性攻击计划时,“扶桑”和“山城”两舰才能起到它能够起到的作用。
  栗田司令把西村部队作为一支别动队,让它沿着不同于“大和”、“武藏”为首的主力部队的另一条航路向莱特湾突击,就是出自上述的原因。同时,西村中将欣然接受沿另一条路线突击的方案,也是由于上述原因决定的。为不给主力部队增加麻烦而决定单枪匹马突入绝境的悲壮之举能够在栗田和西村两位司令之间顺利地达成协议,这显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从任职以来,从未踏过“红砖”( 日本海军省的绰号) 的大门,只凭海上工作一步步提升为中将的西村,据说是一位具有典型武士风度的海军将领。大约在决战前一个月,他被任命为如前所述的第二流、第三流的舰队司令。对此,西村毫无怨言,而且,当他被指令参加莱特湾战斗时,简直就象武士得到了极为理想的死地一样,欣然奔赴林加泊地。西村部队到达林加泊地的时间是10月10日深夜,即出击前的12天。
  在这之前,西村中将在菲律宾战场上失掉了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祯治。祯治是海军学校的高材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 当时是大尉) 。尽管西村努力克制自己失掉爱子后的那种悲痛心情,但是,留在心灵深处的创伤是无法弥合的,这也是人之常情。西村中将曾怀着依恋之情对爱子的亡灵轻轻地说:“好吧,我也要光荣地战死在沙场上。”
  因此,在出击前的宴会上,西村中将曾恭恭敬敬地和所有在坐的司令、舰长一一碰杯,亲切地话别。不难看出,在他那洋溢着微笑的表情后面,隐藏着决心战死的夙愿。栗田司令和小柳参谋长已经暗中看出了西村这一视死如归的抉心。如果历史学家( 目前为数不少) 不去了解西村的心情和他的处境,不分析他的部队的实力,一味地批判指责西村司令突入莱特湾的作战,那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对一贯正直的西村司令的污蔑。
  从南路奔赴决死战场的西村舰队于10月24日上午8 时一帆风顺地进抵到棉兰老海西口,在那里,舰队不幸被美侦察机发现,不一会,西村舰队就遭到20余架美“格拉曼”战斗机的袭击,然而,美机的这次空袭仅仅是接触性攻击,炸弹从高空中直坠而下,西村舰队伤亡不大,仅战列舰“扶桑”号上的飞机发射器和舰载机起火,与两小时后美军转移目标重点向锡布延海的栗田舰队展开攻击相比,其损失是微不足道的。由此看来,美军的作战意图是集中机动部队的舰载机猛攻栗田舰队,而把从棉兰老海方向前来的西村舰队视为弱敌,仅仅把歼灭西村部队的任务交给了美鱼雷艇。美军确信,当西村抵进莱特湾的时候,一定会成为自己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鉴于上述动机,美机对西村舰队只进行了一次空袭,所以,西村舰队得以平安地继续东进。半夜时分,舰队已经到达离莱特湾还有4 小时航程的海域,比预定的突入时间提前了整整3 个小时。这与栗田舰队恰恰相反。栗田舰队由于在锡布延海进行苦战耽搁了行程,比预定突入莱特湾的时间晚了6 个多小时( 根据24日傍晚的情形计算) 。西村舰队在下午两点左右与敌人鱼雷艇进行了小规模交锋,作了一次回旋航行,除此之外,前进中没有碰到任何障碍,进击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因此,西村曾下令把舰队的航速减到13海里,后因低速航行有遭鱼雷袭击的危险,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航速。
  在这一阶段,栗田曾连续拍发了3 封电报,一是由于自己正在锡布延海苦战,要求基地航空兵出击;二是通告自己的舰队暂时退却;三是下令舰队再次回转。但是,从南路进击的西村是否收到上述3 封电报了呢?在不久展开的夜战中,西村舰队除驱逐舰“时雨”号之外,全部阵亡,因而,西村是否收到了上述电报从而调整了自己的作战步伐,已经无法考证了。
  关于这次战斗指苏里高海峡夜战,如果询问熟知西村中将性格的海军将领们,得到的回答是:“西村为了尽量减轻栗田苦战的困境,才决心尽早地突入莱特湾,以便牵制敌人的注意力。”这和美国海军费尔在他的论著中谴责西村是“由于独断专行造成的战术上的过失”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现在回想起来,军舰按预定的计划汇合,这在平时训练中并不困难,但是,在与敌人激战中欲达此目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象与朋友在火车站相约那样轻而易举。尤其是在敌人空袭、敌潜艇出没、日方军舰破损并需进行回避航行的非常时刻,早早地预定下军舰汇合的具体时间,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25日拂晓从莱特湾东南两面同时突入”这一作战指令,完全是一纸空文,即使是来自发布这道命令的人,如果他是一位身经实战的司令官,也一定会认为上述的预约是难以行得通的。如果仔细了解分析一下西村舰队沿途进击顺利,而栗田舰队却整日连续苦战的情况,就不会否认在婆罗乃湾预先约定舰队相会的时间是多么荒唐至极,更何况,栗田舰队准备在当天晚上(24 日半夜) 穿过的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海流,正以7 海里至9 海里的速度翻卷着旋涡,其航行中的困难程度就象用木伐渡过鸣门海峡一样。再加上栗田舰队在夜航中实行灯火管制。可以断定,栗田与西村两支舰队99% 是不会如约相会的。
  至此,西村舰队只好单独承担向莱特湾头美军进攻的重担,这就必须勇猛地冲入海湾内。对于这种自杀战术确有可以谅解的一面。此时,在日本海军的末期期望天助神佑的西村,毫不犹豫地突入海湾内是不足为奇的。
  (十四)葬身在莱特湾口——慎重前进,然后突袭
  西村中将实施决死进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千万不要误解,他本人并不是急于去白白送死。如果把西村看成是执意求死的鲁莽汉,那是极不公道的。西村认为:(1) 首先,一定要突进到莱特湾;(2) 在莱特湾和敌人展开积极的战斗,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莱特湾就是自己的葬身之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做了比其他3 支舰队更加周密、细致的作战准备。
  从婆罗乃湾启航之后,西村考虑到在婆罗洲北部海面将有遭遇敌潜艇的危险,于是,向西北方向迂回前进。傍晚时分,又调转航向向东进入苏禄海,为了能够逃出摩罗泰岛美航空部队的搜索圈,西村又重新率舰北转,日落后又再次转向东驶,于24日拂晓到达棉兰老海入口处。
  在这里,西村立即下令向莱特湾上空派出侦察机。清晨6 时50分,从重巡洋舰“最上”号上起飞的侦察机到达莱特湾上空,并发回如下情报:“据侦察,莱特湾南部水面有敌战列舰4 艘、巡洋舰2 艘,登陆点海岸海面有敌运输船80艘。苏里高海峡有敌驱逐舰4 艘、鱼雷艇若干。莱特岛东南40海里处有敌航空母舰12艘、驱逐舰10艘。”
  这是日本海军获得的唯一的、极为重要的关于莱特湾内美舰船情况的情报。决战前,关于突袭目的地的美军兵力的部署情况,都是从这个报告中得知的。当天下午2 时10分,西村将这一情报通报给了栗田舰队。栗田舰队的参谋长小柳中将曾说过:“这是整个作战过程中栗田舰队收到的关于敌情的唯一的一份情报。”
  莱特湾内美舰队的实际兵力是:战列舰6 艘、巡洋舰6 艘、驱逐舰30余艘。西村舰队的侦察机超高空侦察的结果,基本上是真实的。从明确报告莱特湾内有美舰队、港外约2 小时航程处有美航空母舰这一点来说,不能不认为西村的侦察报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
  根据情报,西村中将得知美军在莱特湾拥有3 倍于自己的优势兵力,那么,西村将采取什么战术击溃敌舰队?他取胜的信心如何?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清楚,我们只知道西村并没有退却。
  不久,西村中将便向栗田司令作了如下的报告:“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4 时突进到莱特湾东岸中央部。”这个报告是24日晚8 时30分发出的。此时,栗田在估计了自己舰队抵达莱特湾的可能性之后,于当日晚9 时45分向西村司令发出了如下的电报:“栗田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11时进入莱特湾,贵队应按照预定时间突进,于上午9 时在斯里安岛( 莱特湾外侧) 东北10海里处和本队会合。”
  这是一封非常重要的电报。但是,栗田司令究竟是否预料到西村中将能成功地突进到莱特湾并得以生还?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叙述本海战结局时再详加评述。
  至于西村中将是否及时收到栗田司令的这一重要电报,迄今已无法得知。但是,不管怎样,西村没有改变“4 时突进莱特湾”的作战计划。事到如今,他已无法推迟原订的进攻时间了。
  不久,西村部队遭到了美鱼雷艇凶猛的攻击。25日凌晨2 时20分,在鱼雷艇的集中攻击下,“山云”、“满潮”两舰被鱼雷击中而沉没,“朝云”身负重伤脱离编队。然而,西村却毫不畏惧,他把剩下的4 艘军舰排成单纵队继续前进,于凌晨3时20 分下达了准备突击的命令。
  西村中将站在舰桥上,举目东眺,前方仍然漆黑一片,不一会,日舰雷达捕捉到目标,发现敌驱逐舰以及鱼雷艇数艘正向西村舰队逼近。
  25日凌暴3 时23分,西村发出“发现敌舰踪影”的电报;3 时30分,他又发出如下电报:“在苏里高海峡北口两侧发现敌驱逐舰和鱼雷艇,我驱逐舰遭到鱼雷攻击,‘山城’中鱼雷1 枚,但无发生任何故障,继续航行。”
  这是西村中将向栗田司令发出的最后的两封战况报告。就在发电后不久,第二枚鱼雷又扑向旗舰“山城”。“山城”失去了自由航行的能力。于是,西村立即向自己指挥下的残余舰只发出了如下的命令:“我舰遭受鱼雷袭击,各舰不要管我,继续前进,攻击敌人。”
  笔者对西村的上述命令是永远难以忘怀的,这是西村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就在西村命令刚刚下达完毕的一瞬间,“山城”又被一枚鱼雷击中,引爆了炸药库,“山城”被彻底葬送了。10月25日上午3 时40分,“山城”载着全舰勇士们不屈的英灵在苏里高海峡恶浪滚滚的海面上消失了。
  此时,“扶桑”号舰长、海军少将坂匡身立即接任指挥官,率领剩余舰只继续前进,并向前方拦截的敌舰继续进行雷控射击。可是,美舰发射的炮弹象雨点似地从左右两边向日本军舰扑来,刹那间,“最上”号蔓起大火,“扶桑”被敌炮弹击中多处,舰身被无法扑灭的烈焰裹罩,处境垂危。尽管这样,在蒙蒙硝烟中,日本海军14英寸的大炮直到最后也没有停止过射击,美国人写的《海战记》中曾描写了日本海军这一英勇战斗的情景。
  然而,胜败大局已定。“扶桑”于上午4 时10分翻转着它那燃烧着的躯体摇摆着沉入海底。“最上”就象浮在海面上的一团火,缓慢地向南方漂泊( 后来该舰被友舰击沉) 。这一悲剧完全是由美战列舰的炮击所造成的。但是,这些炮弹是从哪里飞来的呢?读者对此也许无法想象,说来确实令人感到吃惊:这些炮弹都是从埋伏在莱特湾口的6 艘战列舰( 美第七舰队) 上发射的,其中的5 艘战列舰是开战初期在珍珠港被日本海军击伤,尔后又修复起来的。
  这5 艘战列舰是:马里兰、西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加利福尼亚、田纳西。它们已成为第七舰队奥尔登多夫中将指挥下的战列舰群的主力( 加上“密西西比”号) 。这些战列舰以誓报珍珠港之仇的决心汇集到这里,参加了夜间大厮杀。在莱特湾,这5 艘战列舰重新露面,是日本国民万万没有想到的。其实,回想起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已经整整3 年了,就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来看,从珍珠港将这5艘战列舰拖回去大修,完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就这样,西村部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就被彻底歼灭了,唯一剩下的一艘驱逐舰“时雨”号踉踉跄跄地返回了婆罗乃基地(10 月27日到达) 。但是,全军覆灭的责任由谁来负呢?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西村中将之死并不仅仅是他一人之死,而是意味着整个舰队的死亡。还有,为协助西村并与之英勇牺牲了的性格刚强活泼的“山城”舰长筱田少将、“扶桑”舰长坂匡身少将,他们决死奋战的情况现在已无从得知,对此,笔者深感遗憾。唯一逃脱性命的驱逐舰“时雨”号舰长西野中佐后来对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讲述战况时说:“西村祥治司令在林加锚地进行舰队实战训练时并没有倾注心血,而只注重舰队的精神训练。”
  西野的这番话透露出西村中将早已意识到死亡的来临,从而在训练时重点启发官兵们的觉悟这一实情。西村舰队的全体官兵早在图上演习时就非常清楚自己即将奔赴的这场战斗是除了“死”别无他途的“切腹作战”,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承担了这一决战使命,所以,可以说西村舰队全军覆没,是在预料之中的。
  (十五)特遣舰队出现——志摩舰队溃败记
  不可思议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日本海军方面又有一支舰队进入了置西村舰队于死地的战场。西村舰队唯一幸存的驱逐舰“时雨”号在逃窜中惊慌地用日语向突进的舰队呼唤:“你们是哪国的军舰!”对方立即用日语回答:“我们是‘那智’。”原来,这一支步西村后尘突向莱特湾的舰队是以重型巡洋舰“那智”为旗舰的志摩中将的舰队,时间是凌晨4 时30分。为什么又有一支舰队沿此航路突入而来呢?它们与西村舰队之间有什么作战协定吗?对此,英美历史学家曾耻笑不已,认为这是日本海军指挥失调,作战混乱的一大“杰作”。但是若知其真相,不但不应耻笑,反而应该寄予同情,为之惋惜。
  志摩中将的舰队是受命从南路向莱特湾进击的第二游击部队,是由重型巡洋舰“那智”、“足柄”,轻型巡洋舰“阿武隈”、驱逐舰“曙”、“霞”、“潮”、“不知火”等7 艘战舰组成的,并冠以“第二游击部队”的美名( 这是与被称之为“第一游击部队”的栗田舰队相对而言的) 。实际上,该舰队无论从舰只数目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大大逊色于栗田舰队。原来,该舰队本来并不是用于进行这种类型作战的舰队,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就能对这支舰队为什么在突入莱特湾的作战中半途而废加以谅解。为了使读者了解当时作战的混乱情况,有必要在此暂时对该舰队的情况作一简短的回顾。
  志摩清英中将的舰队在莱特湾海战中,既不属栗田司令的管辖,也不属小泽机动部队的编制,这是一支“户籍不明”的舰队。虽然他也接受日吉台司令部的指挥,但是,在突入莱特湾的作战中,他没有从任何人那里得到命令,可以说是日本舰队中的“自由演员”。从编制上来看,它虽然隶属西南方面舰队司令三川中将指挥,但它在出发前5 分钟却接到了免除令,可以看出,它是一支受排斥的舰队。
  “请不要如此歧视我们吧!”假如志摩清英这样大声地呼喊的话( 志摩是一位十分文雅的人) ,也是应该同情的。这是一支随意被玩弄着的舰队。它曾是东北方向警戒部队的主力,如果在昭和19年8 月,在塞班失陷后重建舰队时将其编入第一机动部队( 小泽中将指挥) 的话,其境况也许会好得多,或者,加强其与航空母舰协同作战的训练,把它安置在内海一线,也是满不错的。
  问题出在10月中旬指1944年10月。,当时,哈尔西指挥的舰队航空兵空袭了台湾,爆发了台湾近海空战。日本方面集中了飞行员们错误的战果报告,发布了取得“辉煌胜利”的特大号外。在一般情况下,因为不宜否定实战者的报告,因而把战果报告集中起来发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台湾近海空战这一仗错报的战绩太惊人了,它被夸大为:日本海军击沉敌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12艘,受重伤起火者达23艘,可以说给予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日本方面判断敌人暂时无力再发动新的进攻——这是多么令人吃惊的错误判断。实际上,日本海军航空兵仅仅重创2 艘美巡洋舰,而美军击毁日本飞机达174 架,并且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撤离战场的。
  基于这一荒谬的战果,志摩中将的舰队奉命驶离濑户内海,为“扫荡残敌并营救迫降的日本飞行员”而被匆忙派往台湾南方海面。本来,做“辉煌胜利”后的善后工作自然是愉快的,志摩中将欣然率领快速部队向南方追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令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在遥远的南方海域,志摩舰队发现由10艘航空母舰为中心,20余艘战列舰、重型巡洋舰组成的大型美国舰队正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破浪行进。当时,志摩舰队官兵吃惊的程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他们意识到倘若自己一旦被美舰队发现,毫无疑问,5 分钟之内就会被对方全部吃掉。“那智”和“足柄”为了避免无渭的牺牲,便以32海里的高速头也不回地一口气逃往奄美大岛。
  10月18日,志摩舰队接到了改编的命令——也许是为了掩饰5 天前根据谎报的大战果贸然命令志摩舰队向台湾南方海域进击的错误行动( 有的参谋这样评论) ——这次,忽然把志摩舰队作为海上机动反击的主力,使之担任“反登陆”作战的任务,编入“西南方面舰队”,立即进驻台湾海面的重要港口马公待机。
  但是,志摩一直没有从三川司令那里得到任何有关反登陆作战的指令。没有接到作战指令倒是合乎情理的。所谓“反登陆”作战,不消说,指的是夺回被美军占领的岛屿而进行的登陆作战。从10月中旬的战场形势来看,为预防被美国重新夺取新的岛屿而全力以赴进行的所谓登陆作战,简直成了天方夜谭( 但莱特湾岛则另当别论) 。
  三川中将的“西南方面舰队”包括大西中将的第五基地航空部队和福留中将的第六基地航空部队( 前者称之为第一航空舰队,后者称之为第二航空舰队) 。从其兵力部署上来看,这是一支具有一定威力的舰队,但是,作为海上的正式舰队,其力量却是相当微弱的。所以,只有志摩舰队才是其海上第一主力。当志摩正在等待命令的时候,10月21日中午,却出乎意料地收到原封不动地从三川司令那里转发来的联合舰队参谋长的电报。其电文如下:“命令第二游击部队南下。从苏里高海峡以南突入莱特湾,协同第一游击部队作战。”
  这封电报实际上也是志摩再三进言要求的结果。志摩深知莱特湾作战将是海军破釜沉舟的最后一战。因此,坚决不肯再承担诸如运输任务之类的二线作战任务,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参加莱特湾决战。为此,再三进言请求,结果终于被接收了。21日晨,志摩舰队中的“若叶”、“初春”、“初霜”3 艘驱逐舰参加了高雄- 马尼拉之间的军需运输,从而使该舰队中驱逐舰的势力失去了七分之三。然事态紧迫,已经无法顾及兵力大小了。21日下午4 时,志摩舰队从马公启航,急速向科隆湾(民都洛岛的对岸) 驶去。就在这次航行中,才向其通报了栗田舰队和西村舰队的作战企图。
  由于大本营作战指挥混乱,直到美军登陆后才迟迟下令向莱特湾突进。因此,志摩舰队与栗田舰队以及西村舰队之间并无作战协定,也不仰赖哪一位司令进行全盘指挥。仅仅由于志摩司令本人的主动,才紧接着西村舰队的脚印进入海峡。他以我之力量虽然微薄,但也甘愿拼死协力的战斗意志于24日晚10时向棉兰老海进军了。
  无论从指挥系统来说,还是从资历方面来讲,志摩都不会接受西村的指挥。而西村方面认为,自己既然是向苏里高海峡突击的主力,自然也不会接受中途加入的志摩中将的命令。就这样,在同一战场同时使用这两支部队,而且又没有任命担任统一指挥的司令官,这是大本营作战指挥混乱的典型一例。就在这种情况下,西村舰队单枪匹马地前进了,在西村舰队突进后约1 小时,志摩舰队也擅自决定开始向苏里高海峡进击。
  24日晚10时左右,志摩截收到栗田司令发给西村中将定于25日上午9 时在斯里安岛东北10海里处会师的电令,他为了赶上栗田命令中规定的时间,提高了航速,计划在凌晨4 时许突入苏里高海峡,因此,志摩舰队恰好闯入了西村舰队全军覆没的海战战场。
  对参战经过的叙述显然有点长,但战斗的实况却非常简单。志摩舰队没有经历林加锚地的猛烈训练,而且本身又是一支小规模的轻装部队,适合边打边退。其战斗的简况是这样的:轻型巡洋舰“阿武隈”在海峡入口处遭到美舰鱼雷袭击而脱离编队,但“那智”和“足柄”仍以接近30海里的高速前进。4 时30分,发现在前方8海里处有敌人舰队,与此同时,又在自己的右前方发现了正在燃烧的日本重巡洋舰“最上”号,在此关键的时刻,志摩下令各舰一齐向右旋转,发动鱼雷攻击。5 分钟后,攻击完毕,当“那智”掉转船头的一瞬间,不幸与“最上”号相撞,将该舰左舷侧撞开了一个大洞。“最上”的官兵见此状况,不禁破口大骂:“慌什么!瞎眼了,看不见着火的军舰吗?”相撞的原因是双方面的,“那智”在施放鱼雷完毕后急于返回,“最上”一方忙于灭火,顾不得躲闪。结果两舰终于相撞。但是,一般认为,发生事故的过错还是在“那智”一方。
  志摩舰队在发射鱼雷后5 分钟,一边施放烟幕,一边向南方撤退( 美国记者说这是溃败) ,由于是快打快逃,所以“拳头”根本没有打到敌人身上,这又能责怪谁呢?实际上,大本营的作战命令已从根本上失掉了战机。后来,制订作战计划的参谋曾对调查团说:“这一仗只不过是捷一号作战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十六)“诱饵”舰队——徒有虚名的航空母舰
  从三方面向莱特湾突进的日本舰队,有的被全歼,有的因失败而逃走,有的带伤前进。就在这个时候,由小泽治三郎中将率领的第一机动部队,在另一海面也与美舰队展开了激战,同样遭到了惨败。第一机动部队的溃败实际上是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彻底衰亡的标志。关于小泽舰队的使命,如前所述,主要是“引诱并牵制敌舰队于北方,间接地掩护栗田舰队突进莱特湾”,同时,大本营的命令中还加上了这样一条,即“抓住一切机会,捕捉、歼灭敌舰队”——这简直象“恭贺新年”的明信片,不,其语言比明信片还空洞虚无。就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大本营这一虚伪的谎言吧。
  就结论而言,上述大本营的追加令对于小泽舰队来说,实际上就等于“被敌舰队捕捉,被敌舰队歼灭”。因为,每一位日本海军官兵都清楚,舰队一旦同哈尔西遭遇,甚至连千分之一获胜的可能性都没有。战争结束后,美舰队司令宫们讽刺地说,想不到小泽舰队竟是那么软弱无力。有的说:“把小泽舰队看得过重了。”也有的说:“我们受骗了,”等等,总之,一切都想说明小泽舰队的势力太薄弱了。
  也可以这样说,劣势的小泽舰队和进击苏里高海峡的西村舰队差不多,并同样被推向了和西村一样的决死的战场。所以,对小泽的惨败,如果读者认为是由于小泽的软弱,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小泽舰队的出击是以失败为目的的,是以失败来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它是莱特湾决战一系列悲剧中最悲惨的一幕。
  本来,只有小泽舰队才是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当时,海上兵力的新体制已经发生了变革,战列舰已经被航空母舰所取代。也就是说,海上决战的主要兵力已经是航空母舰和飞机,战列舰和巨炮已经退居到次要位置,成了护卫航空母舰的警戒力量。因此,小泽舰队完全可以以其世界上新式的舰队编制而自豪。昭和19年6 月上旬,小泽舰队的实力如下:
  然而,到了7 月,众所周知,栗田舰队被迫与小泽舰队“离婚”,独自南下到林加锚地。10月,志摩舰队被编入了西南方面舰队,因此,小泽舰队就象失掉了丈夫和儿子的老妇人一样,陷入了凄惨的境地。且不说两支护卫舰队被调离已成事实,就是舰队本身也因遭挫折而濒临卧床不起的地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10月13日至15日,台湾近海海域爆发了一场海空战,小泽舰队不得不“供出”自己大部分航空兵力。这样,舰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被迫调到了陆地方面( 台湾) 。
  在台湾近海海空战中,大本营误信第一天的“辉煌战果”,信心十足地企图乘胜一举歼灭美舰队,因此,从小泽部队的航空母舰上抽调了第三、第四两航空战队的大部分兵力,将其投入到台湾海面,致使小泽舰队空中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如前所述,日方所取得的“辉煌战果”纯粹是一派谎言,第三、第四航空战队在激战中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再也没有回到小泽身边( 美国报刊讽刺说,该作战是丰田大将赌注的一次大失败) 。为便于读者参考,现把8 月10日编成的小泽舰队兵力状况列示如下:
  第一机动部队( 小泽中将)
  第一航空战队:“云龙”、“天城”,该两舰正在建造中;第601 航空队,拥有各种飞机共130 架。
  第三航空战队:“瑞鹤”、“瑞凤”、“千代田”、“千岁”;第653 航空队,拥有各类飞机共182 架。
  第四航空战队:“伊势”、“日向”、“隼鹰”、“龙凤”;第634 航空队,各类飞机共130 架。
  在上述各战队中,第一航空战队正处在编制过程中,起码要到昭和19年底才能完成。可以使用的仅是第三、第四航空战队,然而,该两支战队大部分兵力已被调到台湾。这样,第一机动部队就沦落成了“病中孤妇”,如果同一年前曾与哈尔西舰队交锋时那样的势力相比,现在的境况就好象富翁迁到了陋巷茅屋里似的。小泽治三郎的智勇已经博得了好评,因此,1944年3 月被任命为主力舰队的司令官。但是,不管是哪一位当司令,率领如此零落的舰队在莱特湾决战中要想起到积极的作用,完全是白日作梦。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出击莱特湾的小泽舰队的力量和他的决心吧。上面所说的第一航空战队( “天城”、“云龙”) 正在装备之中,已来不及参战。将剩余力量拼凑而编成的“第一机动部队”的兵力如下:
  第三航空战队( 小泽中将直接指挥) ,拥有航空母舰“瑞鹤”、“瑞凤”、“千代田”、“千岁”。
  第四航空战队( 松田少将指挥) 拥有战列舰“伊势”、“日向”。
  第三十一战队( 江户少将指挥) ,拥有轻型巡洋舰“五十铃”、“大淀”、“多摩”,驱逐舰“杉”、“桐”、“槇”、“桑”、“霜月”、“秋月”、“初月”、“若月”。
  从以上兵力来看,可视作一般的舰队。前面曾经将它评论为陋巷茅屋,现在不妨也可以说是开有一个小门的单间房。然而,进家门一看,却令人大吃一惊,原来它有名无实,一幅倾家荡产的样子——在上述4 艘航空母舰上没有一架象样的飞机,就好象是一个又一个空空荡荡的衣柜似的,简直寒怆到了极点。
  就在这种情况下,大本营却下令要“捕捉、歼灭敌舰队”,但是,没有空中武器,怎样来完成这一使命呢?所以,小泽中将绞尽脑汁,到处收罗战机。
  除“天城”、“云龙”( 第601 航空战队) 正在加紧准备之外,小泽又千方百计地将上述已经“供出”去的舰载机的残存部分收集起来,总算筹措了部分作为机动部队主力的舰上兵力,仿佛一位住在简陋茅屋里的贫穷主妇,为了某件喜庆之事,好不容易拼凑了一桌饭菜似的。但是,这桌饭菜也是相当低劣乏味的。请看下表。
  航空母舰名称战斗机战斗轰炸机轰炸机攻击机合计
  瑞鹤241681260
  瑞凤840416
  千代田840416
  千岁840416
  合计4828824108
  虽然拥有航空母舰4 艘,但是,全部飞机仅仅才108 架!“伊势”和“日向”的情况又怎样呢?这两艘3 万吨级的战列舰已从后甲板上撤去了14英寸大炮4 门,将其改成了飞行甲板,各装载不同类型的飞机24架,成为“第四航空战队”的主力。并自称是可以进行炮空两战的“双刀名将”。但是,可悲的是,撤除4 门主炮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两舰实际上已经没有可装载的飞机了( 飞机供给了台湾基地) 。按大本营的指令,即:“‘伊势’、‘日向’两舰作为战舰使用!”另外,还有“隼鹰”和“龙凤”两艘轻型航空母舰,因为它们没有装载飞机,便被调到濑户内海值班去了。小泽中将纸上拥有的兵力是航空母舰8 艘,飞机312 架,而实际拥有的兵力是航空母舰4 艘,飞机108 架。108 架飞机正是美国一艘大型舰队航空母舰所载的飞机架数。把如此低劣的舰队命名为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奔赴南海决战战场,该是多么不自量啊!不但如此,还有更加可悲的事情。航空力量,无疑是由飞机和飞行员两部分组成的。可是小泽所拥有的驾驶员绝大部分都是些技术不熟练的练习生,连在海上作200 海里的空中作战,然后返回航空母舰这种极为简单的训练都没有经历过。更何况,倘若能够在恶劣的天气里,或在航空母舰急驶中安全地返回甲板这一技术并不是三、五个月或半年内所能掌握的,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才能做到在甲板上自由地起飞和降落,才能有效地对敌舰实施鱼雷攻击,而小泽舰队中恰恰缺乏具有这种技术的优秀的驾驶员。
  曾经在珍珠港事件和马来亚海战中大显身手的既勇敢又机智的海军航空兵的勇士们,以中途岛海战为分水岭,先后在激烈的海空战中丧命,至昭和19年10月,幸存者已寥寥无几。在这期间,日本方面虽然也曾努力地进行了训练和补充,但是,不幸又在6 月的马里亚纳海战( 此战日舰队丧失3 艘航空母舰) 和台湾近海海空战中折兵大半,现有的飞行员中有90% 是技术不过关的实习生,更何况飞机本身的性能也十分低劣。虽然那些燃烧着爱国之心的年轻人纷纷志愿参加空中作战,令人钦佩不已,但是,“大和魂”和空战技术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啊!
  在10月24日中午的首次海空大会战( 后面详叙) 中,小泽舰队出动的58架战机中只有3 架返回航空母舰,而且,这3 架飞机仅仅是由于没有发现敌舰队而不得不返回的。面对此情此景,英勇善战的小泽中将还打算继续战斗下去吗?
  (十七)精神抖擞的“牺牲品”——痛心送走仅有的30架飞机
  战后,小泽中将曾对美国调查团的人员说:“扮演诱饵角色是我舰队的全部使命”,这决不是在战后重新大作文章。早在出击前夕,小泽对丰田司令就陈述了自己的作战方针并得到了丰田司令长官的默许。小泽对丰田说:“本舰队的使命是把自己暴露在敌机动部队面前,并把敌舰队诱向北方海域从而减轻栗田舰队的损失。为此,本舰队宁愿置蒙受特大损失于不顾”(10 月19日) 。
  按照丰田的原作战方案( 捷一号作战计划) ,小泽舰队从北方海域径直南下,策应栗田舰队突入莱特湾的行动,并实施突进。而小泽则认为,势力薄弱的日本机动部队成功地突进莱特湾可以说仅有1%的希望。鉴于此种考虑,他提议,既然等待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有价值”地去死。于是,提出了“作为牺牲品被吃掉”的作战方案,并得到了丰田的批准。
  此种作战方案虽不甚高明,但却是十分悲壮的。牺牲品就是悲惨的代名词,在美国出版的书中也曾使用“all sacrifice ”这个词,也是牺牲品之意。牺牲品的使命是把敌舰队引诱出来,战斗到直至自己被全歼为止。当然,因为是战争,如遇敌人,迅即发动进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小泽舰队来说,打,并不是目的,相反,挨打才是真正的目的,边打边退并吸引敌人追击,把敌人引向和莱特湾相反的方向,待自己被全歼时,栗田舰队恐怕就会控制莱特湾了——小泽就是抱着这种目的投入到作为“牺牲品”的战斗中去的。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自杀性的作战。
  这一自杀性的作战以及作战目的并没有向全体官兵宣布,因此,官兵认为作战的目的肯定是设法把敌机动部队引向菲律宾北方海域,然后歼灭之。那么,亲眼看到自己舰队的航空兵力如此薄弱的官兵们,果真能够相信自己舰队具有歼灭敌人的能力吗?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前线,官兵们的心目中决不会怀疑自己的力量。他们仍旧被胜利的信念所驱使着,更何况小泽治三郎得到了全体官兵的信赖。当出击的信号从旗舰“瑞鹤”号的桅杆上高高升起的时候,全体官兵精神抖擞地纷纷启锚开拔,25日日文版原文是25日,有误,应为20日。下午5 时半,舰队离开了丰后海峡。
  早在21日清晨,小泽就下令向西南方向派出搜索机,但是,有3 架飞机始终没有返回,这是因为平时训练不足以及通讯装备不完善而造成的恶果。当天,小泽舰队顺利南下,22日又派出搜索机,结果,仍然有3 架没有返回。在平安无事的海面上飞行都不能全数返回,一旦进入战场,飞机的返航能力将会如何糟糕,便可想而知了。对此,小泽大为不安。这时,小泽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一个念头,即,如果战斗在菲律宾吕宋岛的飞行范围内进行的话,舰上飞机由于不能着舰而将徒死于大海——与其如此,倒不如让飞机到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着陆以期得救更为适宜(这样做也有利于把战斗力留给其他部队) 。
  24日上午11时15分,侦察机送来了确切的情报:“在西南160 海里处发现一支敌舰队,正在全速北上”。接报后,小泽立即下令出击,同时,又补充了一条重要的命令:“因天气不佳确实不能归舰的攻击机,可以飞向尼科尔斯机场或其它陆地基地,在着陆的同时,必须与本舰取得联系。”这道命令实质上把小泽的上述作战意图付诸于行动了。飞机如果飞向陆地,小泽的机动部队将失掉战斗力,这就好象从战舰上丢掉大炮一样,关于这一点,小泽是相当清楚的。但是,他的战略构想是打击敌舰队并把敌舰队吸引到自己一方,如能这样,那么,此次作战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11时45分,小泽一声令下,由58架舰载机组成的攻击机从勇敢地起飞了。其中,战斗机30架,战斗轰炸机19架、鱼雷攻击机4 架、攻击机5 架。将士们认为,只要有高超的攻击技术,再加上旺盛的斗志,一定会给可僧可恶的美航空母舰编队以沉重的打击。然而,当小泽送走了上述58架飞机之后,却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因为,上述58架飞机是由七、八种不同年代和型号的飞机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日机群在奇袭珍珠港战斗中那威武显赫展翅齐飞的雄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从四面八方搜集来的型号各异的陈旧飞机,小泽又怎么敢对其寄以很大的希望呢?幸好,日本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威力强大的高爆鱼雷,而且,250 公斤的炸弹也具有世界第一流的威力。如果日机命中率高,攻击效果好,那么,美航空母舰也难以逃脱被击沉的命运!
  (十八)美舰扑向“诱饵”——无穷的悔恨,栗田对此一无所知
  58架舰载机分为两支攻击队,飞向最后的决战战场。从“瑞凤”、“千代田”、“千岁”起飞的第一攻击队在交战海域同敌人的“格拉曼”式飞机进行了激战,随后飞往菲律宾克拉克飞机场( 它们没有发现敌舰队) 。从“瑞鹤”号上起飞的第二攻击队( 战斗机6 架、轰炸机11架、攻击机1 架) 向美舰队发动了进攻,自认为击中了航空母舰、轻型航空母舰各1 艘并使之起火燃烧( 该战果未被证实) ,然后也飞往克拉克机场。就这样,只有3 架飞机没有发现敌舰队,扫兴返回了母舰。
  当时,小泽中将也已暗自预料到,这是帝国海军机动部队舰载机最后一次攻击敌舰的战斗。对于书写这一战况的笔者( 读者恐怕也同样如此) 来说,难以相信这凄凉的空中进攻,竟是日本海上“猛鹫”作战的终结。此情此景,令人深感悲痛。这场战斗,其斗志可打95分,飞机性能可获20分,飞行员技术熟练程度只能给5 分,3项平均起来,能否及格,这是不言而喻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日本舰载机与美机动部队会战的报告没有到达正在苦战的栗田司令手中。当时,锡布延海上的栗田舰队正遭到美机群第二次空袭,他曾焦急地期待着远方的小泽舰队能将敌舰队吸引过去,可是,栗田迟迟未能接到小泽打来的诱敌成功的电报,相反,小泽却得到了栗田舰队正在苦战的报告。原来,这是由于小泽的旗舰“瑞鹤”号上的无线电发报机性能低劣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泽中将还以为是诱敌于北方海域的作战计划没有成功,因而命令前卫司令松田千秋少将率领“伊势”、“日向”两舰高速南下寻敌作战,与此同时,他自己也率舰队向吕宋岛海域急驶。
  25日,小泽司令已经预感到当天与美舰队交锋已势在难免,因而,与其把那些数目甚少驾驶技术低劣的舰载机白白地当作敌人的饵食损失掉,倒不如把它们送往基地,也许它们今后会对海军的整个战局起到某些有益的作用。清晨6 时10分,除留下直接护卫航空母舰的战斗机之外,小泽把用于攻击的全部战机,即战斗轰炸机5架,攻击机4架,轰炸机1 架派往菲律宾图格加劳基地。只见10架舰载机颤颤巍巍地扇动着翅膀,在空中发此了“再见”的信号,凄惨惨地飞走了。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小泽舰队存在的真实价值了。
  果然,8 时15分左右,美舰载机120 架,分成两路向小泽本队( “瑞鹤”、“瑞凤”,“伊势”、“大淀”,驱逐舰“桑月”、“秋月”、“若月”、“初月”和松田支队“日向”、“千代田”、“千岁”、“五十铃”、“多摩”,驱逐舰“霜月”、“杉”、“桐”、“槇”) 杀来。日本舰队立即派出仅有的13架战斗机前往迎战。9 时30分,13架日机全部被击落。这样,失去空中掩护的小泽舰队只好任凭敌机攻击轰炸,舰队的舰只一面作着Z 形运转,躲避着劈头盖脸而来的炸弹以及飞窜的鱼雷,同时引诱纠缠着敌机,上演了“牺牲品”惨遭攻击的悲壮的一幕。
  此时,栗田舰队正在同美军3 个航空母舰群中最南端( 当时是这样判断的) 的一支舰队激战。栗田急不可待地想首先歼灭这一支美舰群,然后再向其他美舰群展开追击。当时,栗田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被3 支乃至4 支敌航空母舰群所包围,他在旗舰上眺望西方仅仅相距60海里的莱特湾,轻率地决定先打一场突围战,然后攻入莱特湾。
  小泽中将并没有忘记随时报告战斗状况,当激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向栗田司令发出了令人鼓舞的电报。电文如下:“敌舰队已被我诱至北方,目前敌人正集中火力向我机动部队进攻。”——这实际上就等于向栗田报告了诱敌作战计划正在不断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极为重要的电报居然没有到达栗田手中。所以,栗田仍旧感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依旧按照自己的错误判断,企图以拼死的孤军奋战来扭转危局( 请参照以下各章) ——真是祸不单行!小泽舰队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自我牺牲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却没有被栗田利用到作战的危局当中去。
  下午3 时,美舰载机的空袭又开始了,它们在日舰对空炮火网中从容不迫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狂轰滥炸。虽然美机命中率较差,但是,经过长时间轰炸,包括“瑞鹤”号在内的全部日本航空母舰以及轻型巡洋舰“多摩”、驱逐舰“初月”等7 艘战舰全部被击沉了。“瑞鹤”是参加偷袭珍珠港后剩下的唯一的一艘精锐航空母舰,在“瑞鹤”号下沉时( 下午2 时15分) ,司令官小泽治三郎执意不肯离舰。这不由使人想起了英国不沉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在开战之初被日本航空兵击沉时,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托姆·菲利普上将在参谋们恳切劝其离舰时,仅说了声“不,谢谢诸位”,便从容随舰消失在波涛滚滚的马来海面那种崇高的精神。
  然而,在大前参谋再三劝说之下,小泽被扼腕转移到驱逐舰“若月”号上,不久便在轻型巡洋舰“大淀”上升起了司令旗,率剩余舰只又继续北撤了。
  可是,待到晚7 时,小泽又下令全军返回,意欲让“伊势”、“日向”打头阵,用14英寸的大炮与美舰队展开夜战。不料南下追击两个半小时后,才感到自己的舰只速度太慢,无法胜任这一任务,不得已于深夜集合残余舰只,返回了奄美大岛基地。就这样,以引诱哈尔西舰队主力于恩加诺海面的“诱饵”作战,以其本身的“成功”而告结束了。
  (十九)海天线上发现美国舰队——突破魔鬼海峡后的猎物
  向莱特湾突进的主力栗田舰队,在没有从其他舰队得到任何情报的情况下,独自沿锡布延海东进。24日下午6 时,栗田向联合舰队司令部发报,电文曰:“本队将置一切损失于不顾,决心于25日上午11时突进莱特湾。”夜间11时半,栗田舰队接近了举世闻名的圣贝纳迪诺海峡。
  关于“鞭声肃肃过夜河”的诗句,只有参加过夜战的军人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在军舰上,一般的说话声,不,即使大声说话敌人也决不会听到的。但是,在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夜航中,军舰上却寂静无声,战士们个个蹑手蹑脚,屏住呼吸,充满了紧张感——人终究是人,这是因为正在悄悄地接近敌人的阵地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一种恐怖心理。由22艘战舰组成的大舰队以单纵队阵式突进了漆黑一片的海峡,此时,两岸无一灯影,整个舰队也早已实行了灯火管制——完全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当时,海潮速度是8 海里,海峡的最窄处不满两英里,两岸很可能还有浅滩。然而,经过良好夜战训练的舰队充分发挥了官兵们神奇的眼力,终于在25日零时35分顺利地突破了海峡,这是陆地上指挥作战的司令官绝对办不到的事情。一位美国调查团的军官曾经感慨地说:“能在漆黑的深夜出色地越过海峡,真是了不起!”这是富有实战经验的海军军官发自肺腑的感叹。
  虽然栗田舰队越过了魔鬼海峡,但如果就此高枕无忧,那也是极其危险和愚蠢的。相反,就在越过海峡的一刹那,身经百战的栗田司令凭自己丰富的战场经验,已经充分意识到,一场大决战,而且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严酷的大决战即在眼前。正如本章第十一节所述,美舰队只有在这个时刻,也只有在这个海面上,才能得到歼灭栗田舰队的天赐良机。如果美军在海峡出口两岸配备上潜艇部队,并将分布在海面上的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所拥有的巨炮瞄准待机,哈尔西的机动部队再不失时机地迎面杀来,栗田舰队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
  且不说美机在拂晓之后有可能展开大规模的正式的空袭,就眼下而言,当排成一字长蛇阵的栗田舰队从海峡中出现,重新编成战斗队形的时候,倘若一旦遭到敌舰队从两面展开的进攻,那就会为美军展开“T ”字形作战提供好条件。当然,日本海军是擅长夜战的,由此而断言,栗田舰队必将会给美舰队以沉重的打击。可是,这样一来,既定的栗田舰队向莱特湾突击的作战计划必将成为泡影。
  目前,以放弃了圣贝纳迪诺海峡这一绝妙战机为中心议题,美哈尔西、金凯德两位当年的舰队司令官仍旧争执不休,而且,著名的军事评论家汉逊·博尔特威也积极参与了这一争论,并为之推波助澜,使得很多舰队司令卷入了论战的漩涡,这是不足为怪的。总之,当时栗田司令曾因海峡出口处没有任何美军舰只警戒而感到非常震惊。
  栗田司令惊讶万分是完全有道理的。日军将士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此时此刻正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为慎重起见,栗田舰队没有立即南转,而是继续向东急驶。大约前进了20海里,栗田才下令向南转向( 前往菜特湾的方向) ,并把舰队编成夜间搜索队形,挥戈直下莱特湾。其阵形从左至右的顺序分别是“矢矧”队、“熊野”队、“羽黑”队、“能代”队,各队保持5 公里的间隔,展开了一个大约25公里的进攻面,在其5 公里的后方,有战舰“大和”队和“金刚”队,该两支战队并列前进。因距目的地较远,加之为经济起见,栗田将舰队的航速控制在18海里,沿萨马岛以东10海里的海面南下。
  美舰队将什么时候出现呢?他们真的不知道栗田舰队正在向南逼进吗?配备先进的雷达,具有相当高的搜索能力的美舰队,不知道以莱特湾为目标的日本舰队正在逼进,而且已经到达距目标100 海里的海域,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由于这种恐惧感笼罩着整个日本舰队,直到25日天将放亮,舰队官兵们还一直没有合一下眼,他们预感到一场比锡布延海海战还要激烈的大空袭就要来到。
  日出时间是6 时27分。黎明时分,但见乌云低垂,视野朦胧,偶尔从云间可以看到一线蓝天。海面上,风速4 米,一片白浪。栗田意识到,必须立即将舰队变换成防空队形。凌晨5 时,他就已经下达了这一命令。当各舰正以“大和”为中心调整航速,变换阵形,扑向莱特湾时,突然,在东南方向的海天线上,栗田舰队了望哨发现了4 根军舰桅杆。时间正是6 时45分。
  也就在同一时刻,在远方的天空中也发现了美舰载机。见此情景,日舰官兵们的复仇之火顿时燃烧起来。从发现的4 根桅杆来判断,它们确实是敌航空母舰:这就是自吉尔伯特海空战以来,连续攻陷日本海外领土,猖獗一时的美机动舰队!这支舰队实际上是金凯德指挥下的美第七舰队属下的护航航空母舰,这一点,本书后面对海战进行分析时将要提到。也是在林加锚地进行艰苦的百日训练时一直当作日舰队“决战目标”的哈尔西指挥下的航空母舰群。这时,决心“取下他的首级”的2万余名日舰官兵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当时的情景,时至今日,还仿佛就在眼前!
  当时,栗田司令的下述命令,确切地表达了海军官兵精神抖擞,摩拳擦掌的心情。该命令如下:“抓住天赐战机,保持现有阵形,立即全速突进!首先封闭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使之无法离舰,然后一举歼灭敌机动部队!”这确实是“天赐战机”,在萨马岛海面能得到和敌机动部队交锋的机会,难道不是上帝的恩赐吗?因为,只有这支部队才是栗田舰队的“真正的敌人”。而且,当时还判断这支舰队是美航空母舰群中最南端的一支,从而为栗田舰队提供了各个击破大好机会。
  “保持现有阵形,立即全速突击!”这句话并非多余——6 时40分,栗田舰队正在调整队形,尚未来得及完成理想的阵列,如果继续整编队形,有可能失掉这一千载难逢的战机,所以,栗田当机立断,下令舰队进攻方向定为110 度,以现有队形全面进攻!这样,就形成了各战队散乱在广阔的海面上,对敌舰急起直追的局面。
  “封闭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使之无法离舰”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发射三式燃烧弹导致敌航空母舰燃起大火呢?还是指使用舰面巨炮摧毁对方机动的能力呢?对此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实践已经证明,在“飞机对军舰的海上战斗”中,军舰是难以取胜的。如果不集中炮火抢先对敌航空母舰进行当头一击,战局对日本海军来说将是危险的。相反,敌航空母舰抵御舰炮攻击的能力是相当薄弱的。因此,必须以密集炮火轰击敌航空母舰,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这也就是栗田之所以要争分夺秒地突进舰炮射程圈的理由之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栗田舰队的这一轰击,是日本帝国海军最后的一次海面炮战,恰似前一天小泽舰队的空中攻击是日本海军“猛鹫”最后的一次出击一样。或者说,莱特湾海战这一天可以算作是日本海军的“海战忌辰”,因此,有必要把这次海战情况作详细记述,以便使日本国民了解。特别是在这一海战中,日本海军引以自豪的18英寸的巨炮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挥了它的威力( 战舰“武藏”18英寸的大炮一弹未发便被击沉了) 。
  (二十)萨马岛海战——18英寸巨炮终于开火
  6 时59分,战舰“大和”拥有的9 门18英寸的巨炮一齐向美航空母舰开火。在第二次齐射之后,舰桥上的观测兵立即报告:“敌舰腾起大火!”果然,敌航空母舰“冈比亚湾”被炮弹击成两截,火焰冲天,旋即沉入海底。
  据美军战地记载,该母舰是由战舰“金刚”的炮弹击中的。但不管他们怎样讲,用1 发炮弹便可击沉1 艘敌舰,勿庸置疑是战舰“大和”18英寸巨炮的威力。
  然而,不幸的是,海面上的狂风巨浪遮挡了日舰炮击的视线,再加上敌驱逐舰施放的烟幕成功地遮盖了匆忙后撤的美航空母舰群,致使“大和”和“长门”舰上的巨炮无法施展威力。这时,当“大和”接近美舰22公里时,在阵列后面督战的栗田司令突然发现6 条鱼雷正向“大和”袭来。驾舰高手、“大和”舰长森下少将巧妙地转向闪避。只见鱼雷3 枚为一组,飞驰在“大和”巨舰的两侧。事有凑巧,这6条鱼雷的速度几乎和“大和”航速相同(26海里) ,因此,“大和”号无法折回,不得已只好同鱼雷结伴行驶了大约10分钟,躲过鱼雷后才又重新转舵扑向美舰。战后回忆起这一情节,仍然为此惊险场面捏着一把汗。
  由于上述原因,双方舰队又把距离拉大到30公里以上。栗田下令发射军舰弹着观测器进行侦察,侦察结果表明,敌舰队正向南方逃窜,栗田立即下令全体急追,时值8 时20分。栗田坐镇的“大和”战舰一面进行雷控射击,一面向南急驶。突然,在烟幕的隙缝中隐约发现1 艘近似巡洋舰的美舰只,“大和”立即用副炮将其击沉,事后才知道,这就是前来实施鱼雷袭击的美驱逐舰“霍埃尔”号。
  此时,栗田舰队的横向追击面绵延达15海里,各舰根据自己的判断,凶猛地扑向美舰,这种异常混乱的局面是由于联络的不畅通而造成的。重型巡洋舰“羽黑”和“利根”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把美舰群向西南方向压去,成功地为日本海军水雷战队的进攻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幸的是,如作战略图所示,栗田司令对此全然不知,令人深感惋惜。
  此刻,美航空母舰沿内线退却,而栗田舰队沿一个外圆弧追击,所以,如欲迅速缩短双方的距离,并非易事,何况,敌驱逐舰从上风头大量施放烟幕,模糊了栗田舰队的视线,并在日本舰队追击的航路上发射鱼雷,进行了相当出色的回击。追击中的日舰一面竭尽全力地应付逃窜中的敌舰的炮击,一面向持续不断地展开殊死攻击的美机群开火——一场相当残酷的海空激战的场面出现了:日本重型巡洋舰“筑摩”、“鸟海”在炮火中穷追不舍,不幸中弹落伍,栗田立即向“鸟海”派出了驱逐舰“藤波”,向“筑摩”派出了驱逐舰“野分”,前来收容沉舰上的船员。如果美机空袭进一步加剧的话,那么,用于进攻的日本驱逐舰的数目将会更加减少。
  从8 时半左右开始,美机的空袭逐渐加剧,波浪式的空袭一浪高过一浪,随之栗田舰队的损失也在逐渐加大。至此栗田司令才如梦初醒似地说:“是啊!我必须立即进击莱特湾!”
  栗田舰队尾追自己最大的对手——美机动部队如前所述,此乃为美第七舰队所属的护航航空母舰群。整整两个小时。由于整个追击过程都是全速前进,因而栗田“担心燃料不足”,再说,虽然应不惜一切代价设法歼灭美航空母舰,但是,若如此没完没了地追逐下去,是难以奏效的( 栗用舰队误判敌航空母舰群的速度是30海里) 。如果无限期地追击下去,势必要延误进攻莱特湾的时间。因此,栗田决心暂时放弃追击,即刻转向,突击莱特湾!于是,9 时11分,栗田发出全舰队集合的命令。
  与其说这场萨马岛海战辉煌的胜利属于栗田舰队,倒不如说它属于为奠定最后胜利而成功地退却的美国海军更为恰当。因为,栗田错误地判断对方的兵力为“大型舰队航空母舰5 至6 艘、战列舰两艘、巡洋舰、驱逐舰10余艘,舰队速度为30海里以上”——这是不配备侦察机的“盲人舰队”的必然后果( 美舰编队实际兵力是:护航航空母舰6 艘、驱逐舰8 艘,航速是18海里) !
  纵观海上歼灭战,如果双方剑拔弩张,迎面交战,则有成功的可能性,倘若激战中一方以逃窜的状态出现,那么所谓的歼灭战是难以成立的。战术上所说的“有效地利用敌方的取胜心理”,道理就在这里。只有敌方抱着胜利的信心主动进攻时,才能形成包围歼灭的战局。萨马岛海战中,美舰从已经通过侦察机提前发现了栗田舰队,并马上做好了迅速退却的准备,日本海军万万没有想到在此能与美国舰队相遭遇,因此,狼狈周章是不足为奇的。
  在这次交锋中,美国海军失去了护航航空母舰“冈比亚湾”、驱逐舰“休斯敦”、“霍埃尔”、“罗伯兹”等4 艘军舰。日本方面,损失4 艘重巡洋舰,3 艘驱逐舰。从比例上来看,还是日本方面损失较大。但是,从日本不具备飞机这一致命弱点来看,指挥官们决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
  上面谈到,栗田司令在率舰追击中突然下令全舰队集合,但是,舰队所有舰只若到达栗田指定的集合地点,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铃谷”号在集合途中被敌炸沉) 。那么,栗田舰队能否按照预定的时间突进莱特湾呢?
  (二十一)海战史上的难解之谜——栗田擅自下令全舰队回撤
  25日上午11时20分,栗田舰队将阵形调整完毕,遂将航向定为225 度,开始向莱特湾直线挺进。3 天前,从婆罗乃湾出击时栗田舰队的32艘军舰,现在已经减少到15艘,颇令人有些秋风扫落叶之感。但是,将士们对这一殊死的突击战没有丝毫踌躇不前的样子,舰队摆成如图所示的环形队列,俨然结成一支信心十足,斗志昂然的生力军,向莱特湾杀去!11时40分,美“宾夕法尼亚”型战舰1 艘和驱逐舰4艘远远地认出了栗田舰队,迅速转舵向南逃窜,由于这是一支小股舰队,栗田未加理睬,仍然径直向目的地挺进。
  然而,当栗田舰队东进航行了1 小时之后,一个意外的、在世界海战史上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的重大事件发生了——栗田司令突然下令全军停止向莱特湾突入,转向北进!
  此令一出,全军愕然。12时5 分时,栗田中将还在作战报告中写道:“我军的作战目的不在于攻击敌航空母舰,而是决心完成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那么,为什么仅仅在短短的30分钟之内,他又突然改变主意,把企图进行决死攻击的战场抛在一边,反而调头北进了呢?连续两天来,先后遭到美机七、八次空袭,兵力损失几乎达一半的栗田舰队,仍然冒死顽强地向预定的目的地突进,可是,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离莱特湾还有40海里的大门口时,却又突然调转船头不战自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看来其中必有缘故。
  这一决定,不单单是海军中将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日本海军的重大问题。同时,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深入敌军虎口进行的最后一场大决战——停战前的菊水特攻作战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战价值——毫无疑问,其中包含着关于帝国海军的荣誉问题。这位曾在日本海大海战中,为歼灭敌舰队而断然在敌舰面前进行180 度转向突击的东乡平八郎的继任者,现在竟然一反常态在敌军面前来了一个90度的转向退却,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要回答这一质问的话,那么,就有必要把当时的真相搞清楚。更何况,这种质问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反响,而“陆战指挥官”对此质问也会随声附合,所以,问题并不简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航海记录和栗田舰队那时所面临的状况。当时,再过两个半小时,栗田舰队就能够到达莱特湾口海域,日舰上所有的大炮、鱼雷都已装填完毕,处于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将士们个个斗志旺盛,人人摩拳擦掌。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栗田突然下达了“舰队全体舰只左满舵!北上突击!”的命令,全军不由为之一震。就在官兵们纷纷猜测发生了什么意外的时候,旗舰“大和”的桅杆上升起了战斗信号:“本舰队决定同位于苏禄安岛灯塔5 度113 海里处的敌机动部队决战。”
  “舰队转向北进”的决策完全是栗田司令在瞬间独自决定的。此道命令事先无一人知晓( 栗田自己陈述)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大和”战舰的照片就会清楚——这艘巨型战列舰的舰桥是由圆形及椭圆形的铁块铸成的,指挥官在上层坐阵指挥全军。在其下面的作战室里,参谋们收集、整理所有的情报,通过参谋长送交给指挥官。
  栗田中将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实干家,除了一些无可置疑的情报外,他往往都是自己亲自加以处理,亲自作出决断。此刻,就在日舰编队向莱特湾进军途中,栗田分析了各种情报,向小柳参谋长说明了“转向北进”的作战意图,小柳参谋长对此表示赞同。正如前一天在锡布延海采取的“没关系!我们干我们的!”这种非常简明果断的方式一样( 本章第十二节) ,栗田断然决定整个舰队调头北上。
  不一会,在先导巡洋舰“能代”上发出了一片“万岁”的欢呼声,想必在其他舰上也同样涌起了“万岁”的欢呼声吧!
  但是,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日军官兵因得以回避死亡而发出的欢呼声。实际上,“死亡”之神已经在另一个战场上以同样大的可能性在等待着他们,只是“死”的意义不同罢了。
  “喂!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推迟了!”“先干掉敌机动部队!”“就这么干!就这么干!”激动的呐喊声此起彼伏,笼罩了整个舰队。
  (二十二)焉能与空舰船同归于尽——剖析栗田对战况的判断
  栗田司令敢于下如此大的决心转向北进,其根据是多方面的。他是在综合了一切主要的、复杂的因素之后,经过分析断然作出这一决定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一贯严谨、勇猛的栗田中将决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大本营制定的作战目标就在眼前,作战计划即将实施之际,又突然全部放弃了既定的作战计划。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栗田中将至此为止究竟收到了哪些情报?
  当天上午,在追击敌航空母舰编队的途中,栗田曾多次截听到美舰队司令官频频发出的“请求紧急增援”的电报,在10时30分左右,又截听到美主力舰队指哈尔西指挥的美第三舰队。的回电:“两小时后即可到达”,这是判断美舰队动向的重大线索。如果美主力舰队按上述计划前来增援,那么,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部队在中午过后不久就可能在萨马岛以南数十海里的海域出现。
  第二个情报是,发现美航空母舰飞机( 曾在3 个小时以前参加过战斗的飞机)正集中飞往美军在莱特岛新设置的机场,而且,正在准备从该基地向其发动波浪式进攻。栗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且,据判断,塔克洛班机场已经被美军占领( 因为美军登陆已经进入第七天了) ,因此,栗田预感到,如果美机从这个仅距二、三十海里的机场向其进行反复空袭,那么,他的舰队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个情报表明,美第七舰队已经出动,并正向南方基地集结。该舰队的两艘如同日本“长门”级战列舰和4 艘“伊势”级一样的战列舰决非寻常,实难对付(如前所述,栗田于11时48分已经证实在南方海域有一艘美战列舰) 。
  从第四个情报中得知,美军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正抵达苏禄安岛灯塔5 度113 海里处洋面。
  上述情报是25日中午过后不久提交给栗田的全部“战况情报”。根据上述情报,栗田在苦苦思索下一步的作战行势应如何进行。如果仍旧按照预定计划,不管三七二十一,贸然突进莱特湾的话,可以说问题并不复杂。
  但是,眼下突入莱特湾是否有利可图呢?是否能取得预想的战果呢?是否会毫无代价地死去呢?会不会把日本海军的耻辱永远遗留在莱特湾呢?虽然损失几艘舰只问题不大,但是,倘若发生以击沉敌舰1 艘而日方丧失10艘这样使联合舰队丢脸的事,栗田司令敢于承担这一严重的后果吗?虽说这一结局是由于遵循大本营的作战指令而造成的,但是,突入注定要失败的战场,将得不到任何战果而白白损失掉1.2 万名战士,栗田有这样的权利吗?面对这一切,粟田内心暗想:“且慢,必须三思而后行……。”
  栗田深思熟虑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根据以上各种情报,栗田得出这样几个判断:
  第一,在舰队到达莱特湾途中的两、三个小时之内,在敌基地航空部队和航空母舰飞机的联合空袭之下,舰队必将遭受到比锡布延海还要凶猛的打击;第二,栗田的袭击目标是停泊在莱特湾中的敌船团,但是,由于美军已经登陆6 天了,从以往美军登陆卸载的能力来看,所有船只想必现在已经成了空船。再加上栗田舰队的突进计划早已被对方识破,所以,美舰船目前决不会集结在一个地点为日舰队提供饵食,恐怕早已迅速地疏散待机了。
  即便决定四处去寻找敌舰船并将其击沉,又能对战局有何补益呢?这不是用牛刀去杀鸡吗?不!杀这只“鸡”并非易事——如果用舰面炮火对准敌空舰船开火,炮弹一定会成功地击中目标,但充其量只能在船舷开几个和炮弹口径大小差不多的洞,不易将其击沉。对这一攻击方式,两年前,栗田舰队的部分官兵已经在印度洋上亲身经历过并一直成为官兵的笑柄。此时此刻,这一回忆是否在栗田的脑海里油然而生呢?虽然对此不得而知,但是,“同敌人的空舰船作战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这一观念不光栗田本人有,而且,在全体官兵的头脑中也占据重要位置,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空舰船本身也是敌人的一支力量,所以,上述的看法并不全面。那么,假若不遗余力地向其发动攻击,舰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毫无疑问,舰队将会被敌人全歼。如果这样,就等于战舰“大和”与“第三海运丸”互相攻击,共同毁灭一样。相反,“和空舰船同归于尽,恕不从命!”这是自进入林加锚地以来“舰队全体官兵的意见”,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也不会允许栗田一人单枪匹马地突入莱特湾吧!
  (二十三)炮口指向敌机动部队——粉饰败局,孤注一掷
  在这关键的时刻,是西进突入莱特湾呢?还是北趋迎击敌舰队?如上所述,坚决主张不与敌空舰船同归于尽的“舰队思想”终于把栗田中将引向了北方海域。
  大本营的命令是突入莱特湾。但此时此刻的栗田,对此令却突然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境地。他暗暗地自问道:大本营的目的是让舰队“自杀”呢,还是期待舰队取得成果?
  大本营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指挥作战的机关,细想起来,无论他们怎样糊涂,也不至于下令让栗田舰队去“自杀”。实际上,大本营的本意肯定是要求栗田舰队以自杀的精神去夺取海战的胜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显然,栗田舰队99% 没有取胜的希望,相反,却有99% 被全歼的可能。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栗田司令把攻击目标转向美海上机动部队,也不一定就是什么抗命,恰恰相反,这一攻击目标的转换,正是一个舰队司令官应尽的职责。
  栗田司令从迷惑到作出决断,自始至终都是从“舰队有被全歼”这一危险因素来进行考虑的。我们从下面的一个事实和一个设想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一个事实是,栗田舰队全无友军协助,按大本营郑重其事地制定的作战计划应该前来增援栗田舰队的基地航空兵,至今连个影子也没有看见。栗田舰队期待从福留和大西那里得到强大的空中援助,可是,眼下他们竟连1 架飞机也没有派出。不仅如此,甚至没有提供一份情报,栗田为此极为愤慨。由于天气不佳以及技术低劣等等其他原因,福留和大西延误了参战时间,到栗田舰队撤离战场的25日下午4 时左右,日机群才出现在天空。在这期间,曾有两架日机错把“大和”当作敌舰而投下了炸弹,这足以说明飞行员的技术是何等糟糕。
  另外,肩负引诱美主力舰队即美机动部队于北方海域的小泽舰队的情况又怎样了呢?——至今仍然杳无音信。无论是小泽还是大本营都没有发来一封电报,从这一事实来看,小泽那徒具形式、有名无实的脆弱的舰队,也许在中途遭敌舰袭击而大部分沉入海底了吧?( 如上所述,在栗田决定转向北上的时候,小泽舰队正在为完成引诱和牵制美机动部队的使命而浴血奋战。只是由于旗舰“瑞鹤”号上的无线电通讯设备效率太低,发出的情报没有被栗田舰队截收到。)
  就这样,三位一体的莱特湾决战计划当中的两支部队至今动向不明,只有栗田舰队在孤军奋战。而且,23日凌晨与敌潜艇遭遇,24日一整天同美空袭部队纠缠,25日又和美航空母舰部队激战。就在这种兵力已减少了大约半数的情况下,又奋力拼死向最后的战场突进。栗田舰队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这样,舰队将士仍然丝毫没有气馁,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此时,一个设想对栗田舰队的转向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设想就是,舰队有可能已经处在美机动部队的包围之中——刚才被追击到南方海域的两群航空母舰有可能在100 海里的安全圈位置上发动攻击;这时,“两小时后即可到达”的那支美舰援军按理说也该逼近了。至此,栗田舰队被美舰队发现已经过了5 个半小时。昨天在锡布延海痛击日舰队的美航空母舰部队自不必说,其他的敌机动部队也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向莱特湾杀来,这恐怕连不懂作战的外行人也不难想到吧!
  如果日本舰队不折不扣地按照既定路线向莱特湾突进的话,那么,一旦进入莱特湾,舰队势必完全陷入敌机的包围圈,其结果只能是葬身于海底而别无它途——这是栗田、小柳、森下各位将军不约而同地埋藏在心底里的“舰队必遭全歼”论。如果上述假设正确的话,很明显,“舰队必遭全歼”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这个时候,在栗田的头脑中象闪电似地掠过一束希望之光,那就是必须狠狠打击已经逼近了的美机动部队。也就是说,即使进军莱特湾不存在被全歼的危险,也应该放弃突入。因为,与其突入莱特湾炮击空舰船,倒不如歼击海面上的美航空母舰舰队更有价值。栗田认为,向深恶痛绝的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时刻来到了!宁可把尸体沉入西太平洋海底,也不让它曝晒在莱特湾的沙滩上,这难道不正是日本海军军人的夙愿吗?
  如果在这最后的殊死突击中能够击沉敌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为中途岛一战的惨败报仇雪恨,那么阵亡的山本司令长官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这与给莱特湾内的“第三海运丸”开个大洞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贤愚之差,一目了然。从战斗的意义上考虑,更是不能相比的。是的,只有这一条出路了!这就是舰队本身的使命!就这样,栗田司令才毅然下令:“本舰队决定同位于苏禄安岛灯塔5 度113 海里处的敌机动部队决战。”于是,舰队遂取零度航向,沿萨马岛东岸向北航进。
  (二十四)搜索敌机动部队——珍惜有生力量的海军传统
  在此以前,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从婆罗乃湾到莱特湾的1000海里的征途中,如果同强大的敌机动部队遭遇,应该如何行动呢?是否可以放弃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而同敌机动部队进行决战呢?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栗田舰队的参谋长小柳少将早在8 月下旬,在同司令部参谋神大佐( 该参谋为传达“捷一号作战”计划从日吉台飞来) 为主对马尼拉作战计划进行讨论的会议上,就对此提出了疑问。当时,神大佐回答说,当然可以!但是,与会的西南方面舰队首脑们却强烈主张,与其说当然可以,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带有先决性的重大问题。就这样,同美机动部队决战的作战方针便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战舰“大和”共携带18英寸(460毫米) 炮弹1080发,至今为止仅使用了81发。现有炮弹的数量还足够应付四、五次大型海战。不论是如何威武坚韧的航空母舰也经不住巨舰“大和”的一发炮弹。至于敌人的警戒舰只,如果连续遭到“大和”巨舰的二、三发炮弹,必将粉身碎骨——栗田舰队全体官兵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雄纠纠气昂昂地向东北方向破浪疾驶。
  25日下午1 时15分,大约由70架美机组成的大编队又向栗田舰队袭来。与中午时分的空袭相比,这次袭击的时间较短,而且攻击技术也不太高明。下午2 时,美机第三攻击波,下午3 时,美机第四攻击波接踵而至。幸运的是,栗田舰队尚无任何伤亡。从舰载机频繁地前来空袭的情况判断,毫无疑问,美航空母舰舰队就在偏东北方向不远的海域。可是栗田舰队没有配备侦察机,所以,要想捕捉住这支美舰队是不可能的。美机动部队利用其强有力的侦察能力,经常进退于栗田舰队巨炮的攻击圈,并从日舰攻击圈以外自由自在地派舰载机前来空袭,但是,严格地说,这不能称之为战争,就象棒球比赛一样,只有一方代表队连续地打,连续地得分,而另一方代表队( 指日本舰队) 则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中,根本没有击球的机会,这怎么能称之为比赛呢?此刻,距日落只有3 个小时了,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地迫使敌人进行夜战呢?夜战是日本海军的拿手好戏,但是,这必须在天黑以前查明了敌舰队的动向及其阵形之后才能进行。可是,直至25日晚,日舰队仍没有获得下手的机会。在这之前,下午4 时15分,日本基地航空兵的大编队( 约60架) 曾第一次出现在日本舰队上空,并向栗田询问了敌舰队的方位。可是,栗田向日机报告的美舰方位仅仅是个推测的地点,不一会,日机群又返回舰队上空,通报说没有发现敌舰队,就扬长而去了,栗田舰队空喜一场。
  此时,栗田已经意识到,在自己的侦察力量如此薄弱时情况下,要去追击敌机动部队,确实是一个失策。看来,捕捉敌舰队并将其歼灭显然已经不可能了。既然这样,那么,摆在栗田司令面前显然有两条道路:是再度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返回基地呢,还是重新南下,突入莱特湾拼杀一阵之后,再突破棉兰老海返回基地呢?面对这两条道路,栗田司令终于抛弃了后者而选择了前者。
  回顾以往,在日本海军中关于如何对待生命的思想流派有二。一派认为:“在进退无路之际,便应毅然走向死亡”;另一派认为:“即使明知要死,也要慎重地去死,要死得有价值。”英勇善战的航空兵指挥官山口多闻中将属于前者,而栗田健男中将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虽说两者之间仅有毫厘之差,但实际应用起来却有所不同,而且是相当难以掌握的。此刻,栗田并未指望追击美机动部队以求得生还。但是,倘若一旦迎击敌舰队的计划未付诸于行动,夜间再次折回作战价值甚微的莱特湾而招致全军覆灭,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栗田对此无疑持否定态度。本来,栗田是一位强烈反对以死为目的进行作战的教官。准确地说,他是一位非常冷静而且勇敢地推行“九死一生主义”的司令官。产生这一流派的思想根源完全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对于海军来说,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战士,需要花5 年乃至10年的时间,一天之内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必须十分珍惜战士们的生命,那种大搞人海战术,无限制地投入大量兵力的作战方法,在海军中只能算作低能战术而成为笑柄。海战是质的战争,一个水兵就要发挥出一份战斗力。1 门大炮或者1 架飞机1 个月就可以造出来,而培养1 名合格的水兵起码要两、三年的时间。失掉1 名水兵,若想在频繁的海空战中再补充上一名同等质量的水兵,将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尽一切努力爱惜战士们的生命。当然,战争不可避免是要死人的,但不能无价值地去死,在军舰被击沉时,他主张竭尽全力设法营救船员,特别是大军舰在即将沉没时,栗田总是不惜派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驱逐舰前去救援,这已成为他不可动摇的必须实行的信条。
  另一方面,在军舰即将沉没时,日本海军还有一个可贵的思想,这就是与军舰同归于尽的思想。这是和“转移到其他战舰再行决战”的思想相对立的。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直并存着。但是,即使有一线活命的机会,也应该全力营救,这是维护整个战争大局所必须的。回顾历史,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对不珍惜战士生命的作法持否定态度,这已经成为日本海军战争思想的主流。
  日俄战争时期,就连袭击旅顺口的敢死队也为自己准备了小艇,计划一旦自己的舰船沉没,便立即换乘小艇返回。而且,还向某一预定的海域派出了用于收容的舰只。在奇袭珍珠港的战争中,就连潜入珍珠港的特种潜艇也为袭击后能够返回潜水母舰而带足了燃料之后才启航的。明知有90% 的战死的可能性,但是,当下达出击的命令时,仍是以有10% 生还的希望为前提的。至于派出“神风特攻”飞机,使用“回天”载人鱼雷,那是因为战争末期日本海军为挽救彻底失败的命运而孤注一掷,才放弃了这一传统的战术思想的。
  (二十五)九死一生——栗田作战履历一览
  如果不是由栗田司令亲自指挥,日本舰队恐怕早已在莱特湾内全军覆灭了。栗田从九死一生论的原则出发,故没有贸然突入莱特湾。这令人感到,也许是栗田的性格在起作用。在此,不妨让我们略举二、三例,从栗田过去的战斗经历中观其一二,想必不无益处。
  昭和17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进入白热化,战局形势垂危,日本陆海两军协同参加了这一战略要冲的争夺战。这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提出一个方案,即:海军也要全力以赴地率舰队突入瓜岛海域。其方法是,以势力强大的战队乘黑夜“杀入”隆加湾,用密集的舰面炮火摧毁美军瓜岛机场。同时决定采用三式燃烧弹向敌阵地发动进攻。这种炮弹(14 英寸炮弹) 一旦在空中炸开,瞬间会变为600 余个小型燃烧弹,落到地面后,其威力之猛,大有将万物烧毁殆尽之势。当时,联合舰队还在特鲁克基地进行了数次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炮弹威力大,效果好,遂决定采用这种炮弹袭击美军机场。为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军舰必须在预定的炮击线上严格地成直线航行,即使中途与敌舰遭遇,也不得改变航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直线往返( 锚地正面10余海里) ,要最大限度地把密集的炮弹倾泻到瓜岛上的美军机场上去。预定发射炮弹数目为1000发,即60万个小型燃烧弹,其威力即使美B-29巨型轰炸机也是望尘莫及的。
  然而,乘黑夜潜入敌港湾内,在10余海里的正面成直线往返,并要连续炮击约1个半小时(发射1000发炮弹所需的时间) ,这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估计到战士们安全返回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若冒险前往,日本舰队有遭全歼的可能性。当时,第三战队司令栗田少将奉令杀向瓜岛,他所率领的战列舰是“金刚”和“榛名”。“金刚”的舰长是小柳少将( 肩负杀入莱特湾使命的栗田和小柳,在杀入瓜岛隆加湾时也是同行) 。
  当时,栗田在接受杀向瓜岛隆加湾的命令时,曾向山本司令长官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必须给舰队的全体官兵配备陆战用的武器——机枪、步枪、钢盔、手榴弹等等。其理由如下:“此次作战,我舰队几乎有百分之百被敌全歼的可能性,在海湾内肯定要遭到敌炸弹和鱼雷的袭击。我不能接受将使全体官兵溺死的战斗任务。因此,如一旦遭到敌人的致命打击,我将把军舰驶向岸边,把舰队全体官兵变成陆战队进行战斗。战斗中如遇良机,便有可能和我方陆军将士会师。我们只有经过这种争取活路的努力,才能把部下引向决死的战场。”
  山本司令长官听完栗田的上述意见和要求,不禁拍手叫好,立即把海军原来打算支援陆军的陆战武器迅速回收起来,全部提供给了栗田舰队( 可能有的读者已经观看了最近公演的电影《太平洋战争》。电影中瓜岛美军机场火光冲天的场面就是当时突入海湾的敢死队取得的惊人战果。这对美国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次苦战。这部电影的前前后后记录了瓜岛战斗中日军最辉煌的胜利。)
  上述插话雄辩地说明了栗田是“九死一生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说明了那种认为放弃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是栗田缺乏勇气的结果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在舰队即将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时,断然决定舰队回返的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应归于栗田本人的性格。
  下面再举一个与他有关的实战例子来加以说明。
  当瓜岛失守,战场移向布干维尔岛的时候( 昭和18年11月) ,为支援日本陆军反登陆作战,栗田奉命率重型巡洋舰前往腊包尔港增援。栗田对古贺司令长官申述自己的意见时说:“仅仅出动驱逐舰不是已经足够了吗?”古贺回答说:“是的,的确如此,但是,有人批判说重型巡洋舰无所事事,长期待在特鲁克基地游手好闲。因此,现在为了否定这一说法,请您执行吧!”栗田接受了古贺的意见,并申述说:“我要求有充足的战斗机掩护。”随后便率舰径直向腊包尔驶去。不料,在进入腊包尔港的当天早晨,在给舰只补充燃料的时候遭到了美机大规模空袭,刚刚抵达的日本重型巡洋舰纷纷向港外逃窜,舰队损失惨重。在此危难的时刻,天空中竟没有一架从事掩护的日本飞机。预定进行掩护的战机为什么没有出现?结果,重型巡洋舰舰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在空袭中遭到惨重损失。于是,栗田在向司令部发出了紧急电报:“请允许我编队立即返回!”之后,率领支离破碎的舰队于第二天返回了特鲁克基地,古贺微笑着迎接了栗田。
  一年半之后,在同样条件下,栗田的这一性格丝毫没有改变。
  另外,还需向读者介绍一下重巡洋舰“爱宕”号舰长中冈信喜大佐战死一事。如前所述,10月23日凌晨,在与美潜艇的遭遇战中,栗田的旗舰“爱宕”号多处中弹。中冈舰长在舰桥最上层指挥作战,激战中,恰巧有一大块弹片从侧面飞来,把中冈的部分肢体炸掉了。当他被扶上担架顺梯而下的时候,回头望着在第二舰桥指挥战斗的栗田,说道:“司令,祝你一切顺利。”
  鲜血从中冈的伤口迸出,很明显,伤势是致命的,然而,他仍然微笑着向战友告别。当躺在医务室病床上的时候,他恳求军医长:“喊一声万岁可以吗?”军医长安慰他说:“你的伤势不要紧。”过了一会儿,中冈又催促军医长道:“现在喊万岁行了吧?”于是,他不断地呼喊着万岁,含笑离去。这件事在栗田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刚毅磊落、忠贞不渝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地战死在沙场,进一步增强了栗田对派遣重型巡洋舰出击的不满以及对日本战斗机失约的愤怒情绪。“司令,祝你一切顺利”的话时时在栗田的耳际萦绕着。在这种情况下,栗田司令是否还有决心把1.2万余名部下带到莱特湾决死的战场上去呢?
  西村中将也是如此,在这里,不妨让我们也回顾一下。10月24日晚9 时45分,栗田曾电告西村道:“栗田本队预定于25日上午11时进入莱特湾,贵队应按照预定时间突进,于上午9 时在苏禄安岛东北10海里处和本队会合。”这个命令意味着什么呢?西村中将在从婆罗乃出击时就已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而且,当接近苏里高海峡时又向栗田报告了突进时间。可是,从西村所报告的突进时间算起,又过了6个小时之后,栗田却又命令在莱特湾对面海域会师,这种微妙的变化,颇使人不可思议。
  难道这是栗田打给西村的激励电吗?不!这样认为显然是不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解释是:这是司令官对自己部下发出的“一定要活着回来”的指令电。大本营的命令固然必须服从,但是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主动地去送死呢?早在军校就读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就流传着“不要白白地去送死”这样的警句。但是,西村却按照“突进”的电文行事,决心毫无顾忌地突入莱特湾。栗田曾把横贯莱特湾海口、前进中用舰炮轰击湾内敌目标这一作战方案称之为“出色的突进”。实际上,数次举行的突进莱特湾的演习都是相当出色的。而在湾内拖延时间、静等弹尽粮绝是不符合作战原则的。所以,把栗田的命令理解成“炮击莱特湾,然后迅速向东撤离”也是可以的。其实,当时栗田率舰队也正在以突进莱特湾为目的衔枚冒死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可能栗田是这样考虑的:上午10时与西村舰队会师,集中火力一齐炮击莱特湾,然后经棉兰老回到婆罗乃。总之,从西村发给栗田的关于突进时刻的电文以及从他平素的思想性格来分析,栗田已觉察到西村正以“死”为目的采取行动,因此,拍发了劝阻西村的电报。
  栗田是一位不折不扣地执行海战规则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总是不忘教育部下要重视人的生命。试想,当舰队在敌人四面包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具有这样思想和性格的一位司令官,能否在已经开拓了一条逃脱的血路之后再重新返回必死无疑的战场上去呢?
  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形,即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参战者反而出乎意料地将死置之度外,然而,一旦战斗结束,回到和平安谧的环境中来,反而深深地感到了死的可怕。这种心理不但军人有,一般的人恐怕也不例外。昭和19年末到昭和20年间,日本人在国难面前对死无所顾忌,甚至在停战后,在美军占领日本时,不少日本妇女团体在美军面前也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战争宣告结束,和平得以恢复,方知人的生命之可贵。回顾今天的这一现实,对于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变化如此之大简直难以理解。为国捐躯,宁可把自己的生命比作轻微的鸿毛,但是,人们怀疑,这样的国家还存在吗?现在,在日本,连杀人犯的生命都受到珍惜,可以说是出现了个强盗的天堂,这样的比喻难道过分吗?
  话题再回到莱特湾大海战。放弃突入莱特湾,把生的希望寄托于和敌舰队进行决战的栗田司令官,在上述军人心理的支配下,难道再也没有重新回顾一下死亡的战场吗?作为一个军人,之所以能够面临死亡毫不畏惧,面临活路渴望生存,心理学家认为,前者是战士在激烈战斗中的高度兴奋,从而陷入精神异常状态之中。
  但是,栗田却不尽其然。他曾以能够经常保持冷静在海军中著称。当然,在军内也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感觉迟钝的闲话。我个人认为,栗田采取舰队“转向北进”这一重大步骤的原因,不外乎是对激战中种种战况的判断、九死一生主义、对部下的爱护、对无友军及日机配合掩护产生的愤怒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一推论是否符合莱特湾决战的历史事实呢?这一点,归根到底,只有会见栗田本人才能得以证实。
  (二十六)询问栗田本人——“疲劳过度,产生误判”
  栗田司令是一位沉默寡言然而却善于回答各类问题的海军将官。关于莱特湾海战,10年来,他只字未提,好象是要故意忘掉那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似的,俨然持一种败将不言兵的姿态。但是,因为笔者与他是老相识,终于从他那非常简洁的回答中了解到一些重要的情况。
  首先,笔者问道:“当你的舰队已经逼进到莱特湾附近梅面时,你却突然下令舰队返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栗田简单明了地回答说:“当时,我认为那样做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在回想起来,已经认识到这完全是我自己的过错。不管怎么说,突入莱特湾是上级的命令。作为一个军人,没有奉令而行事,这只能说是一个错误。”
  如果仅从不能违犯军纪方面来说,谈话可以就此结束了。但是,舰队放弃突入目的地,转向返回,难道仅仅用一句“那样做是最好的办法”就解释得通吗?于是,笔者又问:“你现在是如何看待当时那所谓的‘最好的办法’?”栗田回答说:“现在看来,那种判断是不全面的。虽然当时认为北进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在细想起来,那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就算作错误的判断吧。”
  之后,笔者又接着问道:“当时果真是那么疲劳吗?”回答说:“当时,并没有感到疲劳。然而,实际情况是,几乎3 天3 夜没有合眼,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身体和大脑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
  读者已经知道,10月23日,旗舰“爱宕”号被美潜艇击沉,因而,整整一天,栗田舰队都处在对敌潜艇高度警戒的状态中,24日,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锡布延海大空袭,当晚,又突破了恐怖的圣贝纳迪诺海峡,25日,又与美护航航空母舰进行了一场生死鏖战,至此,身心疲劳,只是靠精神力量支撑着躯体。
  笔者又问栗田:“根据掌握的情报召开参谋会议,然后舰队才转向退却,事情的真相是这样吗?”栗田回答说:“当时没考虑退却一事。也全然没同参谋们商谈,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决定的,责任应有我负。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分析情报是否准确,归根到底,相信敌机动部队就在眼前,这确实是一个错误。”
  笔者接着又问道:“敌机动部队确实不在附近吗?当时不是已经遭到敌人舰载机波浪式空袭了吗?”栗田回答说:“当时我认为能够捕捉到敌机动部队,这是判断失误。事实是,敌人舰队尚在100 海里以外的远方作战,无论怎样追击也不会立刻捕捉到的。所以,企图捕捉敌机动部队并将其歼灭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总之,当时一味要去歼灭敌航空母舰是一种偏见,而且,一直被这一偏见所驱使着。”
  笔者又向栗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没有突入莱特湾,从而挽救了1 万多名海军将士的生命,从这一结果来看,放弃突入岂不是更好吗?对此,栗田只说了一句话:“这也是一个问题呀!”是的,从大局分析,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笔者又向栗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下午4 时半左右,当发现捕捉敌机动部队已是不可能的时候,你有没有重新返回莱特湾的念头?对此,栗田作了明确的回答:“那个时候,莱特湾已经在我的头脑中不复存在了。就我个人的记忆而言,当时只担心明天将如何应付不可避免的锡布延海的大空袭以及舰队的燃料不足问题。”
  接着,笔者又问:据说一旦从死里逃生成功,就再也不会重新返回死地了,你当时是否也有这种心理状态。栗田回答道:“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还要返回,所以,有无那种心理,我不清楚。”接着,栗田又追加了下述一段话:“如果有人批评说,莱特湾是固定不动的,而敌机动部队却在不断地运动,因此,与敌舰队相遇终究是个未知数。命令总归是命令,率领舰队向未知数方向进击,无疑是拙劣的做法。对此,我是无法解释的。”
  最后,对作战命令本质的批判以及日本联合舰队最高司令长官不在前线指挥,只会从神奈川的日吉台用电报下命令一事,让栗田谈谈感想,对此,栗田只是沉默不语,随即付诸一丝苦笑。
  会见结束时,栗田说:“我就象一名棒球比赛中失败的投手。”并且,接着又加上一句:“听说你喜欢了解各种记录,那么,我告诉你,我的舰队就是经受敌空袭的世界记录的创造者,‘大和’连续遭到敌机19次空袭……。”
  (二十七)遍体鳞伤返回基地——“大和”进水5000吨
  25日下午4 时至6 时,栗田司令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美舰队决战的信心,他一心所想的只是如何避开敌机动部队的空袭,以便顺利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在这之前,是日本舰队追击敌舰队,可是在顷刻之间,栗田舰队便将陷于被敌舰队追击的境地——整个海战攻守的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时,栗田舰队仍旧采取向东方追击的阵势行进。黄昏之际,确切地说是6 时30分,栗田舰队向着圣贝纳迪诺海峡急驶,并于9 时30分一举顺利地穿过海峡。
  话分两头,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情况。当设立在日吉台的司令部收到栗田发出的已决定放弃突入莱特湾的报告( 下午4 时收到) 之后,海军首脑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陷入沉默之中。显然,他们也一筹莫展,无计可施。4时47 分,司令部向栗田发出了如下的命令:“若今晚有机可乘,当进行夜战,若无夜战希望,由司令官决定向补给基地前进。”栗田于7 时25分收到了该电令。但进行夜战一事显然已是不可能的了,整个舰队仍旧继续匆忙地向圣贝纳迪诺海峡驶去。仔细分析一下,司令部的命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强打精神在形式上敷衍一下而已。
  当晚,栗田中将向菲律宾岛基地航空部队( 大西、福留两位中将) 发出了如下的建议和请求支援的电报:“根据可靠情报分析,估计敌增援部队舰上飞机26日可能向我发起报复性攻击。这支敌舰编队估计在莱加斯皮半岛位在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北面。的东部或北部海峡。我认为这是贵队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夺回制空权的大好机会。”发报完毕,栗田率舰队沿着24日通过的锡布延海航线,继续向西驶去。
  果然不出栗田所料,26日上午8 时34分,30架美舰载机气势汹汹地向栗田舰队袭来,巡洋舰“能代”号被鱼雷击中,无法航行,处境垂危。战舰“大和”也被两颗炸弹击中。10时40分,美机队又发动了第二次空袭。这次空袭使用了当时最大的B-24“解放者”式重轰炸机30架,主要目标是巨舰“大和”。其凶猛逼进的气势仿佛在说:“你的兄弟‘武藏’号已经葬身海底,这次该轮到老兄你了!”美B-24重型轰炸机拥有500 公斤威力极大的炸弹。在美机猛烈的袭击轰炸中,“大和”的锚室首先进水,舰体外部被炸出个大洞( 因此,“大和”便不能抛锚了,即使回到婆罗乃湾,也只能在港面漂泊) 。接着,又一枚炸弹击中了“大和”第一号炮塔左前方的水线部位,炸开了一个黑乎乎的大洞。不一会,美机队又发动了第三次空袭。这次轰炸终于将“能代”号送进了海底。“大和”也连续被3 枚炸弹击中,涌入的海水达3000吨。为使战列舰保持平衡,舰员们在“大和”的后部注水2000吨,这样一来,“大和”总共进水5000吨——等于1 艘巡洋舰的重量。即便如此,“大和”仍旧带着5000吨海水,航行了大约1000海里之遥,返回基地。真不愧为“不沉战舰”!
  空袭中,由于“大和”被几颗近弹击中,巨大的舰体就象遭到地震的建筑物一样摇晃起来,炸弹激起的水柱有大楼的一、两倍高,纷纷涌落下来的海水数次溅到了在舰桥上指挥作战的司令官身上。由于长时间置身于浓浓的硝烟中,直到返回港口之后,舰员们衣服上仍然散发着硝烟的臭味。战舰“长门”也没有逃脱被攻击的厄运( 总计遭到9 次近弹的轰炸,又被4 颗炸弹命中) ,它同“大和”战舰一样,后来成为被人们传诵的惊险的海战故事中的主角。
  栗田舰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锡布延海逃脱出来。此时,各舰舰尾都拖着长长的重油尾迹。原来,经过3 昼夜连续激战,各舰遭受了很大损失,舰体铆钉松动,造成重油遗漏。这种情形产如同陆军官兵带着血迹踉踉跄跄地败退到营地时的情形完全一样。更糟糕的是,回返的航路还相当远,途中难免不再遭到敌潜艇的伏击。3天前舰队一踏上征程,就失掉了三艘重巡洋舰,由此看来,对于这支已经疲惫不堪的舰队来说,处境将更加险恶。为防万一,栗田舰队穿过巴拉望海峡( 于下午6 时),转过新南群岛,曲折通过连敌潜艇都望而生畏的布满岛屿和暗礁的海域,从中国南海迂回前进,终于在28日下午9 时30分回到了婆罗乃基地。
  回顾6 天以前,婆罗乃湾海面上,象征着决战必胜的太阳旗迎着晨风抖动,威风凛凛的大舰队宛如巨龙。它是由7 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15艘驱逐舰共计35艘军舰组成的实力雄厚的舰队。然而,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仅剩战列舰4 艘、重型巡洋舰2 艘,轻型巡洋舰1 艘,驱逐舰8 艘,共计15艘。而且,幸存舰只中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损伤。只有驱逐舰“雪风”号极其幸运,浑身竟无一丝伤痕。
  就一般的战斗常识而言,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舰队恐怕再也没有勇气重返战场了。然而,日本海军却不然。在军舰的甲板上,官兵们这样相互谈论着:“最近,听说,‘云龙’和‘天城’的索具装备即将完成,而且,‘葛城’很快也要竣工了,只要有这3 艘航空母舰,我们是决不会失败的。”——足见年轻的海军官兵们仍旧信心百倍。然而,舰队决策机关的首脑们却深深地痛感到,正是由于莱特湾大海战的惨败,帝国海军已濒临末日了,只不过没有说出口而已。
  总之,在莱特湾大海战中,日本海军所遭受的损失之大是难以形容的。恐怕日本国民谁都想知道导致如此惨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吧。
  (二十八)剖析萨马岛海战——日美双方皆失良机
  萨马岛海面海战是“莱特湾大海战”这一多元海战中的一场激战。其战斗的规模并不大,但却耐人寻味,别具一格,要点有三:
  (A) 战舰“大和”拥有的世界上最大口径的18英寸大炮终于向敌舰开火了,这是空前绝后的事件。
  (B) 日美两军都没有料想到能在海面上突然遭遇。双方一接触,便立即展开了退却战和追击战,海战结果,胜负难分。
  (C) 日美两军在这场海战中都失去了取胜的机会,并给后世留下了争执不休的课题。尤其是在美国,两位舰队司令为此而进行的论战,甚至10年后仍然没有完结。
  关于失掉取胜的机会一说,在日本方面被有些人指责为“让敌舰漏网了”。首先,就让我们从这一点入手,对萨马岛海战认真地剖析一下吧!
  笔者认为,一切都是由于缺乏搜索能力的舰队在对战况进行判断时经常失误而造成的。正因为这样,当已经给美舰队以重大打击,海战能够取胜的唯一的机会出现在萨马岛海面时,栗田舰队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从战术上分析,下述三点是不容忽视的。
  (1) 栗田舰队应该再继续追击1 个小时。
  (2) 日本驱逐舰出击不力。
  (3) 日舰队缺乏统一的指挥,各战队和各舰追击混乱,没有发挥出集中攻击的威力。
  关于(1) 点。25日上午9 时25分左右,美护航航空母舰队以18海里的速度沿内线迅速南逃,当时,正被日本重型巡洋舰追赶得走投无路,如果日舰再坚持追击30分钟,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美护航航空母舰一定会被击沉——这是美军战史专家们的评论。日本海军也确信这一点( 尽管同美舰最接近的“羽黑”号所剩炸弹已寥寥无几) 。当时,日本海军的驱逐舰也已经进入鱼雷攻击的射程圈内。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栗田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虽然放掉的只是由5 艘商船改建的护航航空母舰,但这也是令人惋惜不已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对美舰编队的情况缺乏清楚的了解。如前所述,栗田司令错误地判断对方是速度为30海里以上的大型航空母舰舰队,所以,认为肯定追赶不上,遂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如果栗田舰队搜索敌舰的力量很强,判断准确,那么,再继续追击1 个小时的话,恐怕美国护航航空母舰就会被全歼。意外的遭遇( 下文详述) 挽救了狼狈逃窜的美舰编队的性命。尽管这样,美军护航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比起不堪一击的母舰来却显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一追击中,日本海军方面有4 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毁。
  关于(2) 点。在发现美舰队的同时,栗田下达了驱逐舰停止追击的命令。栗田的想法是,这次战斗,仅利用炮战足以击溃敌舰队,驱逐舰以备后用。如果允许驱逐舰全速追击,那就将面临燃料耗尽的危险,而此时此刻,燃料则是最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栗田命令驱逐舰要跟随在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的后面,把可以达到35海里以上的速度降低到22海里的经济速度( 消耗燃料最低) 南下追击。而实际上,美舰只的速度仅有18海里,毫无疑问,栗田舰队肯定能够追上目标。9 时零5 分,日舰一齐向追击中的美舰只发射了鱼雷( 因只发射了1 次,没有命中美舰,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
  关于(3) 点。追击战中日舰队形混乱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晨6 时40分,栗田舰队在将夜航队形转换成白天防空队形时发现了敌人,不得已只好以尚未调整完毕的队形展开追击。对此,美国的战史专家评论说,日本舰队为什么不以有利的追击队形浩浩荡荡地扑向美国军舰呢?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调整队形。实际上,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是日舰争分夺秒地进入舰炮攻击圈的关键时刻,因此,各战队散开急追,仍不失一个应急的好方法。
  不料,由于高大的风浪以及浓烈的硝烟作祟,海面上视线模糊。本来,在3000米左右的距离内是实施雷控射击的大好时机,可是,雷控射击是在林加锚地从头学起的,这一次是首次用于实战,因此,由于技术不过关,结果产生了不少失误。从理论上说,雷控射击应该达到百发百中的效果,它是在瞬间利用本身发出的电波碰击敌舰,利用反射所需的时间,自动地、准确地测定距离再实施射击的。这是雷控射击的一般常识,这同用测距仪测定距离、先用炮火把敌舰夹在中间,一旦得手,便炮击其中央部以求击毁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总之,雷控射击要有熟练的机械操作技术,同时,还必须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日本的雷达设备是当年6 月才匆忙赶制出来的,这同两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雷达射击技术的美海军是不能相比的。
  根据来自美海军方面的报道,栗田司令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放弃了突入莱特湾的预定作战计划,从而使从事登陆战的美军得以幸免遇难。换言之,虽然莱特湾海面上有美军第七舰队( 拥有战列舰6 艘) 护卫,但是,由于大部分兵力已与西村舰队进行过激战,炮弹消耗殆尽,正处于爱莫能助的境地。这时,如果日本舰队突入莱特湾,美舰船将有被全歼的可能。据说,莱特湾内的美军商船大部分没有卸载完毕,而且,麦克阿瑟将军也正在莱特湾指挥作战,因此,美军当时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
  然而,上述这种看法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说美第七舰队的炮弹已经消耗殆尽是不妥当的。第七舰队时6 艘战列舰仅在当天黎明时分向“扶桑”和“最上”发动了短时间的雷控射击( 对此,美舰准备得相当充分) ,炮弹肯定还有剩余。“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号战列舰上的16英寸大炮以及其他4 艘战列舰上的14英寸大炮还能出色地投入战斗,因此,美军决不会如此疏忽大意。上述说法,只能使人认为,这是一种夸大敌军失败的报道。这些胜败之论都是假设的。总之,日本方面的批判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虽说对方是势力薄弱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但也应该将其全歼以解心头之恨。
  与此相比,美国一方对此问题的争论则更为激烈。
  (二十九)美军将领至今仍争执不休——中计的哈尔西司令
  栗田舰队在萨马岛海面突然出现,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栗田认为,美军对日本舰队的动向是了如指掌的。而事实恰恰相反,美军对此却一无所知。这一严重的过失在美国已经成为海军作战失败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争论课题。
  原来,同栗田舰队突然相遇的是斯普拉格少将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该编队误认为栗田舰队是美国舰队而悠然自得地向萨马岛方向驶去。即便不知道日本舰队已在锡布延海海面被击退,但是有一点他们是清楚的,这就是,有哈尔西在,日本舰队是绝对不会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换句话说,假设日本舰队一旦试图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立即会遭到美国海军的鱼雷、炸弹、炮弹的三重攻击,因此,日本舰队是不可能进入菲律宾群岛东部海域的。
  也就是说,舰队司令金凯德已经和哈尔西司令达成了协议,圣贝纳迪诺海峡由哈尔西负责警戒,自己则专门从事莱特湾的兵力输送和给养的补充工作。然而,当护航航空母舰编队航行至莱特湾附近海面时,远远看到的不是哈尔西舰队而是栗田舰队,因此,斯普拉格见状后自然气愤至极,而且这一气愤逐年增长,直至今日(斯普拉格的护航航空母舰是金凯德舰队的一支) 。
  栗田舰队能够突进莱特湾,无疑使美国海军大为丢丑。如上所述,栗田舰队已经在锡布延海受到相当惨重的打击,终于决定返航退却,在这种情形下,就美国人的一般常识而言,即便美机空袭已经停止,栗田也决不会再次反戈,向充满危险的目的地进击。但是,对于经常违背军事常识而作战的日本军队,美方有丰富经验的将军应倍加小心才是,当时,如果向栗田舰队5000米的上空进行持续两小时的跟踪侦察,在接近黄昏时机,就完全可以抓住反戈一击的栗田舰队的动向,或许,会将栗田舰队的重新反扑行动延迟到第二天,直到日本基地航空部队前来协助为止。但是,当美军侦察机飞走之后,空袭已经停止了1 个多小时,栗田据此判断,美机动部队肯定已在相当遥远的海面,且栗田又深感到自己突进莱特湾的责任重大,因此,毅然决定全军调头再次进击。至于美国海军方面,竟然不相信栗田舰队能够卷土重来,从而放松了对至关重要的海峡进行警戒,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的失误。
  另外,当夜幕降临之后,海峡一线完全应该使用潜艇进行巡逻警戒。从昭和18年年底开始,美海军使用潜艇作战的技术已经大大地提高了。进入昭和19年,日本的驱逐舰不断遭到美潜艇袭击而葬身海底,为此,日本海军官兵议论纷纷,认为这简直是老鼠捉猫,心中愤恨不平。在6 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的潜艇部队也遭美潜艇攻击而支离破碎。在日本舰队突进莱特湾这一重大战役中,美国海军没有使用潜艇,尤其是在锡布延海海面以及圣贝纳迪诺海峡海面竟丝毫没有发挥潜艇威力,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关于美国舰队因麻痹疏忽而造成的失误,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从单方面来看,可以认为小泽舰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成功。这也表现了美军作战上的失策。在这个问题上,从美军方面而言,美舰队指挥官对下列两点是应该承担责任的。
  (1) 对日本机动部队实力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2) 率舰队倾其全力进行远距离迎击战,结果在光天化日之下使栗田舰队获得了12小时纵横驰骋,自由行动的时间。
  美军搜索机曾于24日下午3 时左右报告说:“日本强有力的机动部队正在南下”,对报告中的“强有力”这一点,恐怕哈尔西司令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究竟有无可能拥有“强有力”的航空母舰舰队呢?若冷静地对此稍加分析,无疑应该持否定态度。4 个月前,6 月19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国舰队击沉了新式精锐航空母舰“大凤”号,进而炸沉了“翔鹤”、“飞鹰”,日本的航空母舰仅剩下了“瑞鹤”1 艘。对此,哈尔西应该是一清二楚的。即使日本方面加上几艘速度不快的由战舰改装的第二流的航空母舰,哈尔西也没有必要将其主力孤注一掷,全线出击。再说,派遣他麾下的4 群航空母舰中的一半力量远距离北上迎战,也是一种浪费。
  按照作战常规,完全应该分出一半兵力,以莱特湾为基点在萨马岛海面游弋警戒。这种对复杂的海战实施简单的作战,不能不认为这是美军的一个失败。
  “栗田舰队失之交臂”这一来自美国方面的评价,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换言之,即“栗田舰队突击莱特湾未遂而退却,客观上帮助了美军。假如栗田真的按预定时间突进莱特湾,美国陆海两军蒙受的损失将是难以估计的,甚至,美军的整个登陆作战也许会遭受挫折——哈尔西几乎铸成大错”。
  另一方面,按哈尔西的话说,栗田舰队没有配备航空母舰,没有配备航空母舰的舰队不能算作主力舰队,主力舰队应该是机动舰队。所以,全力以赴地歼灭小泽舰队是符合一般作战常识的。至于说到小泽舰队的实力,那种认为侦察机可以接近到能够辨认出日本机动部队甲板的程度,也是外行人的想法,是要遭到有海战经验的人嘲笑的。而且,认为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了的日本航空母舰已经竣工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击溃了日本的机动部队,那么太平洋上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无疑将百分之百地掌握到美国海军手中,因此,恩加诺海面海战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这将会自然而然地使美军把握住“主要目标”,并向着“主要目标”长驱直入。对其他小股敌舰队置而不顾是美国海军的一贯战术思想。况且,美国的航空母舰群正注视着没有突进莱特湾的栗田舰队。如果栗田舰队真的突进莱特湾,一定会把它全部消灭,等等,真是不一而足。
  双方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恐怕10年以后,仍旧是无休止地争执的题目。但是,哈尔西的主力舰队被小泽的“诱饵”舰队所引诱,放弃了对要塞圣贝纳迪诺海峡的警戒,这在莱特湾海战史上却是永远也抹不掉的事实。结果,美国虽然在战略上以强大的优势兵力压倒了日本,但是,在战术上美国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战胜日本舰队,这样说,并不是日本方面在强词夺理。
  (三十)回顾莱特湾的失败——“是否作战方法不当”
  莱特湾海战,日本方面的损失是相当惨重的,栗田舰队和小泽舰队的损失总计如下:
  战列舰3 艘、航空母舰4 艘、重型巡洋舰9 艘、驱逐舰13艘、潜艇5 艘,大小共34艘舰只。
  美海军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只损失了4 艘一般舰只综合有关资料,莱特湾大海战日美双方的损失是:日本——损失母舰4 艘、战列舰3 艘、重型巡洋舰6 艘、轻型巡洋舰4 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6 艘,损失飞机约400 架,伤亡人员7400余人。美国——损失轻型母舰1 艘、护航母舰两艘、巡洋舰两艘和驱逐舰3 艘,损失飞机100 余架,伤亡2800余人。。其悬殊之大令人吃惊。这是在战争中罕见的奇怪现象,就好象西村舰队在莱特湾入口处遭到美海军报复性的炮击一样,日本海军全盘承受了美海军为雪珍珠港之恨而进行的沉重打击。而且,珍珠港是日本海军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法对美军进行的出其不意的攻击,莱特湾海战也是由日本发起的攻势,结果却复仇不成反遭溃败,准备充分的进攻结果却一败涂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充分训练之后进行远征的“棒球队”,以34:4大败而归,真可谓前所未有的“大溃败”,帝国海军竟会是如此软弱无能的部队吗?
  不!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罪于以必败为结局的战争本身。从这点来看,日本海军在莱特湾的失败又是不足为奇的。正如读者已经知道的那样,该作战命令就曾明确地指出了这次战斗的战场就是“舰队的葬身之地”。让大舰队赤手空拳地驶向1000海里的敌军阵地,最后全军杀入,这是从一开始就违背作战常识而制定的自杀性的作战。如果栗田司令过于认真的话,恐怕日本舰队连一兵一舰回返的可能性都没有。
  昭和24年,天皇陛下对海军首脑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莱特湾海战中帝国海军水上舰队的使用方法是否不适当?”
  这“不适当”一词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与通常所说的“是否适当”一词有所区别。在质问中把此海战之用兵说成是“不适当”,潜在着深刻的含意。使用“不适当”这个词,说明了莱特湾大海战的详情已经传到了天皇陛下的耳朵里。这是从当时的侍从武官那儿传出来的秘密话。据说,天皇陛下为莱特湾海战为什么会遭如此重大的损失一直悬念在心。
  针对天皇陛下的质问,海军首脑们诚惶诚恐,无言以对。在战争中,驱使国家人民的战舰突入绝境自杀,恐怕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想象。倾覆1 艘战舰就将葬送2000人的生命,但只要不是进行盲目轻率的作战,这在战争最高指导者的权限之内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就断然命令进行自杀作战,如果不是利令智昏,便只能是自暴自弃了。
  原陆军大佐种村在自己的著作《大本营机密日志》中曾这样写道:无意中翻阅莱特湾作战的各项决定,发现加油船方面存在问题,但陆军首脑们却把这次作战视为毫无道理的自弃作战加以否定,海军方面则极力辩解,因此,不得已只有听任大本营进行处理( 大意) 。
  再说,陆军方面在作战中也不无鲁莽之处吧。从陆军方面在作战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粗鲁轻率的作法来看,莱特湾作战混乱的根源便可得到明确的解释。按下达命令的丰田大将的话说( 回答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的询问) ,就是:“如果我们在菲律宾战役中失利,即便是舰队保留下来,向南行驶的运输线会被完全切断,因此舰队即便撤回日本领海,也得不到燃料供应。舰队如果留在南面海域,它就得不到弹药和武器的供应。当时是进退维谷,因此,才豁出去进行最后的决死一战。”这恐怕也是理由之一吧。这样,他便为发出“舰队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这样怨声载道的日本国民作了某种程度的回答。当时,虽然最后失败已成定局,但是,也许国民还对“无敌舰队”的最后一招寄托一线希望吧。遗憾的是,此一海战结束后,日本海军既没有为下一次作战准备所需的港口,也无力解决燃料供应的来源问题,在此状况下,把整个天空皆被美机垄断封锁的海面作为战场,从而导致了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出乎意外的是,栗田却心甘情愿地承担了莱特湾这一敢死突击。栗田说:“在陆地上制定作战计划的年轻参谋当中,有人认为,从实战的角度来看,莱特湾突入作战确实是相当鲁莽的。然而,在仔细地审议了作战计划之后,我却意外地感觉是可以实行的。虽然莱特湾作战是非常勉强的,但我暗暗下定决心,非大干一场试试不可。”这对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大将来说也许是一个最大的福音。以大干一场试试看的决心去冒全军覆灭的危险,结果,还是以“暂且就干到这里吧”而狼狈撤回。写到这里,还必须再附加一句,那就是,当时如果有空军协助作战,栗田舰队起码不致于败得那样惨,因此,至今回思,深感遗憾。
  (三十一)“神风特攻”亦无回天之力——潜艇战队也徒劳一场
  在莱特湾4 天的海战中,栗田竟然没有得到航空兵部队的任何援助,为此,他深感愤懑。这主要在于:如果舰队一旦能得到飞机的协助,起码能够歼灭敌机动部队一至两个战舰群( 从而给企图进攻日本本土的敌军以沉重的打击) ,也有可能横扫莱特湾的登陆美军( 栗田并不是一位吹牛皮的海军将领,所以,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栗田另外希望得到的,一个是直接护卫舰队的机群,一个是侦察机队。关于这两个要求,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那样,都未能如愿。当驻菲律宾的日本航空基地的指挥官们首先得知大舰队在没有战斗机直接护卫的情况下开进敌占区域的鲁莽行动之后,无不痛心疾首。原来,10月23日,大西泷治郎中将曾向舰队司令部拍发了如下的请求电:“必须给栗田舰队配备战斗机进行直接的空中掩护。但是,马上配备战斗机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请求将向莱特湾突进的作战计划推迟两、三天。”可是,当时栗田舰队已经踏上了出击的征程,正在进军航行之中,如果中途停止前进,在海面上游荡两三天,一则没有那么多的燃料,二则又因为小泽、西村舰队也早已出动,因此,栗田不得已只好在没有一架飞机掩护的情况下向锡布延海进发。
  栗田舰队的作战海面本来是日本基地航空兵活动的最佳区域,基地航空兵协助舰队作战也是莱特湾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即使把全部机种都集合起来也只不过才100 余架飞机,况且,驾驶员技术非常低劣,虽然动用了驻台湾福留繁中将的第五基地航空部队,但驾驶员无力胜任海上攻击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大西终于毅然决定采用“特攻”战术。
  所谓“特攻作战”指的是实施自杀性攻击的作战方法。起初,这种作战方式在日本海军中是不允许的,海军的作战指令是以九死一生为前提的,无论战士们具有多么旺盛的斗志或激昂的请求,都应尽量取消这种毫无生还希望的作战方式,这是日本帝国海军传统的作战方针。同年6 月19日,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吃了大败仗,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官兵之间就曾以此自杀性攻击为话题,议论纷纷,因此,关于采用这种非常战术——肉弹攻击战术,已经在一部分将领的头脑中萌生了。
  在同一时间,飞机驾驶员发生的飞行训练事故与日剧增,因训练着舰技术发生事故而导致死亡的年轻士兵,每天竟达四、五名之多。目睹这一惨状的飞行员逐渐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同样都是死,与其做着舰训练而死,还不如一头撞到敌舰甲板上与敌舰同归于尽更好。独自一人携带着炸弹实施攻击,不是还可以炸沉1 艘敌舰吗?”此种想法,逐渐在官兵中蔓延开来,终于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航空战队司令大林少将,“千代田”航空母舰舰长城大佐一起向小泽司令献计献策,要求把年轻的飞行员编成特攻部队投入到作战中去。
  但是,丰田大将坚决不允许,结果,形成了相持的局面,不得已只好等待时机。这时,有马少将沉不住气了,就在台湾近海海空战中(10 月14日) ,决心以自己的肉体去撞沉敌航空母舰。激战中,有马少将进行自杀攻击,将一敌战舰炸伤( 大概是重型巡洋舰“休斯敦”号) ,自己也在舰舷侧阵亡了。不言而喻,有马将军的这一举动,给部下正在如火焰般燃烧的特攻精神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于是,大西中将含着眼泪终于答应了执意要求参加自杀攻击的志愿者的请求,并于10月21日从宿务基地派出了第一神风特攻队“大和队”的两架飞机,23日又从同一基地同一战斗队派出了另外两架,这4 架飞机出击后无一架归舰,从此杳无音信。于是,24日和25日,大西又派出了由“敷岛队”的5 架、“山樱队”的2 架、“大和队”的7 架、“若樱队”的4 架、“菊水队”的2 架、“朝日队”的2 架组成的22架飞机,以歼灭敌航空母舰为目的,向着莱特岛- 塔克洛班方面出击了,结果,通过无线电获知,只有“若樱队”的1 架突进莱特湾内并向敌舰进行了攻击,其他音讯皆无。
  只要在空中看不到直接护卫的战斗机,就无法获知“神风特攻队”的战果。结果,连直接护卫机也投入了以自杀为目的的特攻作战,所以,战果除从美方获知一二之外,别无他法。在这一期间,还有一个有关战术方面的惊天动地的报告没有传来:
  24日上午9 时38分,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向哈尔西舰队中的一群——“埃塞克斯”、“朗格莱”,“列克星敦”、“普林斯顿”4 艘航空母舰发动了袭击,结果用炸弹击沉了“普林斯顿”,同时,前来救援的美巡洋舰“伯明翰”因“普林斯顿”的最后大爆炸而遭受重伤,失去了作战能力,上述情况皆为战后获悉。
  大西中将并不罢休,除了在26、27日派出了“大和队”的7 架自杀飞机之外,又分别从第二神风特攻队的“忠勇队”、“义烈队”、“纯忠队”、“诚忠队”各派遣了3 架自杀飞机,拼死出击,可是仍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又白白地葬送了若干飞机。这样,在莱特湾之战中,日本基地航空部队杀身成仁的特攻作战一无所获,而均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即使是特攻,也需要高超的技术。发现敌舰,发动奇袭,回避炮火,力求命中,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此后不久,由于美航空母舰“埃塞克斯”号被击毁,其他敌舰只也不同程度地遭受伤亡,从而使“神风特攻”成为日本海军的“最有效的战术”,但这已是莱特湾大海战以后的事情了。
  至此,日本海军方面终于承认由于基地航空力量极其薄弱,从而在莱特湾海战中无所建树这一铁的事实。那么,这一结局是不是因为潜艇在这一海战中没有发挥作用而造成的呢。美国方面当时以Where is submarine?(潜艇在哪里?) 的通栏大字充斥着每天的报纸版面。
  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状况是,开战时拥有64艘,战争中又增加了126 艘,合计190 艘,约25.4万吨。这一实力雄厚的潜艇部队,至莱特湾海战爆发之际,究竟还拥有多么大的实力呢?
  在历时3 年的战争中,大本营报道部没有发表任何关于潜艇部队的消息。潜艇部队是否还健在呢?这一不解之谜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其实,这个谜并非难解,一句话,潜艇部队仍然健在!这就是以三轮义茂中将为司令的第六舰队。然而,这支舰队的实力与上述潜艇数目相比,已经是秋风扫落叶之势了。三轮义茂和部下大和田、石崎、鱼住、工藤等专家( 司令、少将) 常常聚集在一起,为该舰队日益枯竭下去而叹息不已。目前,剩余的潜艇数仅有32艘( 除20艘老朽不堪的之外) 其中有两艘专门用于运输,有4 艘用于破坏印度洋交通线,13艘正在修建过程中,换言之,能够参加莱特湾海战的仅仅只有13艘潜艇。
  本来,“捷一号作战”是日本海军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决死拼搏的一场战斗,对潜艇部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大显身手的机会,因此,即便是由13艘潜艇组成的小规模舰队,也应该抢先一步在莱特湾战场待机。可是,潜艇部队出击的时间比小泽舰队还要晚,这似乎可以证明联合舰队司令部已经对潜艇部队不抱多么大的希望了。由于发生了一些事故,最终只有11艘潜艇出击成功。按计划,应该于24日在拉蒙湾布下3 艘,在萨马岛海面布下4 艘,在苏里高海峡布下4 艘。但是,由于拖延了航期,潜艇在25日到26日间才布置妥当。在这期间,日潜艇发现了许多舰只,也许是栗田舰队在激战,也许是美机动部队在激战。可惜的是,由于担心发生误伤,只有“伊-56 ”号潜艇发射了几枚鱼雷,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接到关于日潜艇的攻击报告。来自潜艇的关于美军一方损失的报告,除美护航航空母舰受轻伤这一消息以外,几乎等于零( “伊-56 ”号潜艇攻击了敌运输船1 艘,航空母舰1 艘) 。而结果却有5 艘日本潜艇没有返回,这个数目也不亚于参加莱特湾海战的其他舰队所蒙受的损失。
  潜艇的败局似乎早在袭击珍珠港那一天就预料到了。在奇袭珍珠港时,日本海军曾计划以27艘精锐潜艇封锁夏威夷海面,并准备用鱼雷攻击在空袭后幸免逃脱的美军舰只。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潜艇部队袭击敌舰的计划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遭到敌方的暗算,结果遭到惨败。潜艇部队曾在报告中说:“要封锁已经被严加警戒的港湾和攻击敌军舰只是非常困难的。总而言之,潜艇的主要作战目标应该是敌运输船而不是军舰。”对此,日本海军首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为“消耗作战”的失策而反省。然而,却丝毫没有改变多年来对潜艇因循守旧的使用方法。强迫潜艇进行不适宜于其特点的作战,结果白白地损失了兵力。
  另一个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军潜艇警戒和攻击战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日本潜艇的战术及其装备一直处在陈旧落后的状态中。带有雷达的潜艇和不具备雷达的潜艇交战,就象大炮同长矛作战一样,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海军本以为莱特湾海战是为自己恢复名誉的绝好机会,不料却更加使自己声誉扫地。导致这种恶果的罪责不在于人而在于机械技术。被称作“水鬼”,默默地潜入水底浴血苦战的潜艇部队的官兵们真是可怜之至!
  当时,德国兵器专家在仔细地检查了日本潜艇之后,发现存在两三处大的缺陷,随即向希特勒作了报告,希特勒赠给日本两艘德国潜艇,以便于日本人模仿制造,当其中一艘到达吴军港时,这场战争已近尾声,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把潜艇用于这种作战,收不到任何战果,也是不足为怪的。
  总之,莱特湾大海战是种种谬误的集大成者,实战证明,正是由于这种种谬误,终于导致了这场海战的彻底失败。
  (一)断然决定实施“菊水作战”——力排众议,一意孤行
  日本的末日来到了!昭和20年4 月,樱花凋谢,满地飘落,仿佛在为即将覆灭的日本海军吊孝。4 月4 日原文为6 日,疑误。,日本第二舰队——当时尚存的主力舰队接到了被称作“菊水作战”的战斗命令。这一天,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中将怀揣着丰田司令长官的指令,来到旗舰“大和”号上,会见第二舰队司令伊藤整一海军中将。草鹿在向伊藤整一递交命令的同时,详细地阐明了应该进行特攻作战的理由,并以此激发伊藤中将的斗志。该命令全文如下:“第二舰队应于4 月6日原文为4 日,疑误。拂晓突进冲绳岛嘉手纳海面敌舰停泊地。决定仅向你队提供单程燃料,并请理解这是一次特攻作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决死的进攻。假如日舰官兵一旦能够在冲绳岛登陆的话,也许有机会参加陆战,从而为后世留下军人的荣誉。然而,即使对战争一窍不通的人也不难看出,此次“特攻”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而只不过是一次自杀性作战。
  伊藤中将( 战死后升为大将) 早在开战时就身居军令部次长的要职,是海军中屈指可数的重要将领。所以,从海军所处的立场出发,他对这一极为鲁莽的作战也只好压抑住自己内心的不满而默默地表示同意。其实,在命令下达之前,对这一作战决定( 联合舰队司令部的筹划) ,就连军令部也没有轻易同意,并几次促请重新考虑。有人认为,只供给单程燃料的作战是逼迫官兵走向死亡之路,虽说日本已经濒临全线溃败,但这样干的话,难以逃脱官兵们对这一违背人道行为进行的谴责。既然明知不可能到达冲绳,那么,官兵之死又将何益之有呢?对此,司令部的回答是:“冲绳的丧失将决定日本帝国的彻底失败,对于此战,只有海军给予协助,才是唯一的最后的措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使不能到达冲绳,也会将敌人空中力量的半数吸引过来,如果真能如此,当天冲绳岛陆战方面便有可能减轻敌机的空中压力,从而取得陆战的进展,战役的成功不是没有希望的。”也就是说,要用战舰“大和”去吸引威力强大的敌机。这不由使人想起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贫苦人家,由于买不起蚊帐,儿子为了尽孝道,往自己身上涂上酒,想以此把蚊子吸引过来,以保证父母能够安睡。上帝被这一尽孝行动所感动,便驱逐了蚊子。但是,强迫官兵实施自杀攻击的“菊水作战”恐怕不会感动上帝吧?
  果然,当天在“大和”号上召开的各战队司令及舰长联席会议上,除“大和”号舰长有贺大佐始终沉默微笑之外,几乎全体与会者对此特攻战都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一贯以冷静闻名的“朝霜”舰舰长杉原中佐大声叫喊道:“此一战我们肯定在中途就会被敌机击沉,因此,我否定这次作战,坚决反对无故抛弃日本国民这一笔最后的财产。”一向温厚的新谷大佐猛地站起身来嚷道:“这次作战,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只有同在本土登陆的敌人相拼杀而死,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什么特攻作战,简直混蛋透顶!”驱逐舰战队司令小泷大佐是一位血气方刚的男子汉,说话时往往连讽带刺,他在会上大声叫喊:“联合舰队司令部设在日吉台的防空洞里,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他们究竟在想什么?看看东乡元帅,看看纳尔逊,我们请他们从防空洞里出来直接指挥作战!”
  类似这等激烈争论的会议,在日本海军方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关于战斗方法的争论固然难免,但是,绝对服从作战命令的原则是不容动摇的。在半年前莱特湾作战时,舰队内部也曾经弥漫着不满情绪,但是,尚没有达到在会议上爆发出如此激烈争论的程度,说明了“菊水作战”本身太过于冒险。细想起来,官兵们的反对意见确有一定的道理。没有直接空中掩护的舰队向制空权完全掌握在敌方手中的海面发动进攻,其结果必遭全歼。如果趁着黑夜悄然突进数小时,也可另当别论,可是,根据作战命令,日本舰队却必须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突进,这样,舰队将全部暴露在海面上,因此,美机队决不会放掉这个大奸时机的。实际上,美B –29式飞机几乎每天都来日舰队锚地侦察,而且,在丰后海峡敌潜艇也常常神出鬼没。司令部之所以只供给单程燃料,就足以说明作战命令本身一开始就承认了舰队必遭全歼的结局。
  日本舰队的基本方针是:“无论多么英勇奋战,也没有必要去白白地送死。”这就是珍惜战士生命的思想。中途岛海战的失败使整个战局发生急转,从此日本海军胜运已尽,其最大的心灵上的创伤倒不是因为失去了4 艘航空母舰,而在于失去了以山口少将为中心的大批训练有素的空战勇士。以后,虽然也补充了一些飞机,但是,其战斗力仍不足以前的二分之一,而第二年又丧失了四分之一。当然,其程度也是因人而异。如第二舰队曾长时间由栗田健男中将率领,这支舰队虽然也曾损失掉不少战舰,但是,当战舰被击沉时,一向珍惜战土生命价值的栗田则竭尽全力进行营救人员的工作。因此,该舰队较多地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是第二舰队引以自豪的。所以,大多数指挥官对“菊水作战”的命令都持针锋相对的反对态度。然而,当在“大和”舰上召开第二次会议时,草鹿参谋长和伊藤司令详细地说明了舰队出击的必要性,在两位指挥官面前,与会者终于垂下了头。“那么,就干一下试试吧!”说着,十几位指挥官一齐站了起来,悻悻地返回了各自的战舰。
  (二)决死一战的前夜——悲壮场面令人难忘
  “大和”上的作战会议结束后,舰队的各级指挥官匆忙回到自己的战舰上。以心传情,各舰的官兵军此已经预感到出击决战迫在眉睫,并猜测到出击的方向必定是冲绳。“决战已定,目标是冲绳!”只此一句话,战舰官兵们立即着手战斗准备。当舰长巡视战舰时,看到舰员们甚至都准备好了刺刀——不消说,这是企图在冲绳登陆后与美军展开肉搏战时使用的格斗武器。他们相信必定会爆发白刃陆战,为此,斗志昂扬。至于在途中将面临被飞机击沉一事,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久,各舰又接到命令:最近新到舰上的海军学校毕业的后补少尉全部返回陆地。然而,这批人此刻求战心切,决不答应,他们请求道:“我们以能为国捐躯而自豪,在这面临最后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怎么能把我们从队列中赶走呢?对此,我们感到万分遗憾,一旦回国,我们拿什么脸去见自己的父兄?请务必让我们参战吧!”
  见此情景,各舰长含着激动的热泪劝说道:“这次战斗,决定只让有实战经验的人参加,你们都没有战斗经验,对作战将是一个累赘,因此,才决定下令让你们上岸。”在各舰长的劝说下,他们终于勉强地接受了回返陆地的命令。不久,他们分乘各舰的内燃机小艇,手臂挽着手臂,垂头丧气地黯然离舰而去。最后,他们在对岸列队站立,两眼呆呆地望着舰队,直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地悄然离去。
  夜晚,舰队举行了告别酒会。以水雷战队司令古村少将为中心,该战队旗舰“矢矧”号的舰长原为一,各驱逐舰舰长吉田、新谷、小泷、寺内、酒甸、杉原、前川、板谷、广濑等围坐在一起,尽情地说,尽情地唱,以此来度过似乎是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夜晚似的。他们一口气喝光了30余瓶酒,但是,却无一人醉倒。他们都是在多次战斗中出生入死的骁将,但在这天晚上,他们的心中却萦绕着“令人痛心的回忆”。晚上11时左右,酒干人散,各舰长回到自己的战舰上,又参加了在军官室举行的另一个告别宴会。此时,舰上的官兵们充满着战斗的激情,尤其是年轻的中、少尉,对明天的殊死之战毫无畏惧之感,正在无忧无虑地谈笑风声,开怀畅饮。不一会,《同年级的樱花》一歌的合唱声,仿佛一阵春风似的在内海静寂的水面飘荡回响。面对着如同初绽时樱花一般纯洁的战士,想到在明天他们就要“凋谢”,舰长们个个抑制着夺眶而出的泪水,难过地低下了头。此时此刻,舰长们多么希望日本国民也能置身于这一崇高的、感人的场面,让他们也为日本青年战士非凡的气概流下激动的热泪。
  深夜,“矢矧”号舰长原为一大佐在走向自己休息室时途中,又见到一个感人肺腑的场面:只见山本一等机械兵身着满是油污的衣服,脸庞漆黑,在给发电机加油。原为一走到他的身旁,询问他为什么不去喝酒,他却平静地回答说:“今晚非同寻常,万一发电机出了故障,造成停电事故,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啊!所以,我与爱喝酒的战友换了班,自愿来承担发电机房的值班任务。”听完这一席话,原为一大佐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向他致礼。实际上,类似这样的官兵并不仅仅在“矢矧”号上才能找到,在舰队行将灭亡的时刻,献身精神尤为重要。满载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日本舰队在明天就要奔赴最后的战场!
  (三)仅有10艘军舰的第二舰队——执意冒进,破釜沉舟
  被纳入死亡之列的日本海军“特攻舰队”的舰只是:战列舰“大和”、巡洋舰“矢矧”、驱逐舰“冬月”、“凉月”、“雪风”、“矶风”、“浜风”、“霞”、“初霜”、“朝霜”,合计共10艘战舰。难道整个日本海军就只有这几艘可以出击的军舰吗?不,还有几艘,只不过由于燃料的关系,现正锚泊在南洋。
  上述10艘军舰就是莱特湾海战失败后栗田中将率领的第二舰队的全部实力。此外,战舰“金刚”于11月末在台湾海峡的暴风雨之夜被美潜艇击沉( 官兵大部分死亡) ,“榛名”正在修理过程中,“长门”泊在横须贺,两艘重型巡洋舰留在南洋。
  笔者曾在莱特湾海战的结论中写道:“日本海军已经丧失了作为海军的机能。”这实际上就是指上述的实力状况。
  也许读者会感到奇怪,既然称作联合舰队,为什么只有第二舰队而没有第一舰队。这是由于丰田副武大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之后,在昭和19年5 月把联合舰队司令部从海上撤离转移到陆地上去的结果。关于这件事,将在结论中加以说明。
  这支集中日本海上作战的全部力量而拼凑的残存舰队于昭和20年4 月6 日下午3时从濑户内海的三田尻海面拔锚启航了。此时,春意正浓,彩云朵朵,海面上撒下淡淡的春光,真是个出征的大好时机。然而,当舰队航行队列刚刚编排就序,美B-29式巨型高空轰炸机就对舰队展开了轰炸攻击,这种高空轰炸就象宣战通告一样,蓦地拉开了海空战的序幕。
  美B-29式机紧紧地咬住日本特攻舰队不放,把它的行踪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监视网内。对这种严密的空中监视,日本特攻舰队将如何突破呢?
  夜晚10时,特攻舰队沿丰后海峡南下,第二天( 指7 日) 凌晨2 时,当舰队通过大隅海峡的时候,隐约发现两艘敌潜艇正向特攻舰队逼进,伊藤舰队的处境十分险恶。白天,美B-29式机在高空出没,跟踪监视,夜间,有敌潜艇紧追不放,由此看来,特攻舰队要想成功地突入预定目的地,恐怕连1%的把握都没有。但是,这种可能性在决定进攻时就已经预料到了,因此,舰队仍硬着头皮全速前进。事至如此,正确意义的作战已经不存在了,盲目前进,一意孤行则成为舰队行动的唯一宗旨。
  (四)“大和”终于葬身海底——令人痛惜的官兵和战舰
  当夜,特攻舰队越过种子岛和屋久岛。清晨6 时,舰队驶经冲永良部岛向九州西南海面进发。这时,航行队形改变成以巨舰“大和”为中心的环形队列,并以5分钟为间隔,采取了之字形航行法,目标冲绳,高速前进。环形队列是昭和4 年即公元1929年。美国海军进攻太平洋时所采取的渡海作战航行法,原名叫作Ring formation,日本人把它译成“环形队列”介绍过来,作为作战阵形的术语保存至今。拙著中曾几处提到“环形队列”,而这最后一次的“菊水作战”尽管十分凄惨,但舰队还是采取了这一航行法。然而,这与前一章所述的栗田舰队在锡布延海面的那种环形阵列相比,其败落悲凉的情景已大大令人叹息不已。
  不一会,日方10余架护航机出现在舰队上空,为舰队略助军威,但又马上返回了。为了保卫日本本土,必须珍惜那些有可能被敌人击毁的飞机,因此,特攻舰队又把“大和”、“矢矧”舰上仅有的几架飞机打发到鹿儿岛基地。日舰队虽然没有侦察机,但也清楚地知道,在航线约1 万米的后方海域,有敌潜艇尾随,而空中则有敌侦察机在云层中盘旋跟踪。事到如今,舰队已经没有隐蔽的必要了,日本舰队的出击行动已经完全暴露,美军对此已了如指掌。在特攻舰队的后方,敌潜艇截断了退路,前方,美航空母舰部队主力的数百架满载鱼雷和炸弹的舰载机正严阵以待,至此,空中和海底都布满敌军,特攻舰队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此时,日本特攻舰队并没有考虑退却,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明天拂晓突进冲绳,用“大和”那引以自豪的18英寸大炮的巨型炮弹轰击登陆美军的阵地。也许威力巨大的、可以穿透16厘米厚钢板的巨弹能够一举击毁敌桥头堡,也许一发这样的巨弹就可以干掉敌军一个大队——官兵们内心就是这样想着、期待着,作着美梦。
  巨舰“大和”上带有这种巨型炮弹1000余发。特攻舰队的官兵们在默默地祈祷:上帝呀!给我们一条出路吧!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奇迹,显然都难以打开通往冲绳的道路。果然,中午12时30分,从舰队左方2 万米空中发现敌机2 架,紧接着又发现了5 架,进而,由10架、20架、30架美机组成的机群从特攻舰队前方穿过,不一会,又出现100 架以上的美机大编队以波浪队形迅速将环形队列包围起来。日舰以5000米的间距迅速疏散开来,并以30海里的高速继续南下。海空战的战幕拉开了!
  美军对“大和”巨舰的攻击( 进行空中轰炸和鱼雷袭击) ,真可谓是不遗余力。这一次是美海空军第四次袭击“大和”。第一次是在锡布延海(1944 年10月24日) ,第二次是在萨马岛海面(1944 年10月25日) ,第三次也是在锡布延海(1944 年10月26日) 。在这3 次袭击中,虽然有10余颗炸弹直接命中巨舰,同时该舰又遭到无数近弹的攻击,但“大和”始终未被击沉。这一次,美海空军立誓“一定要击沉它”!遂动用百余架飞机向“大和”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对此,“大和”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激战中,只见150 余门高射炮和高射机关枪向空中喷吐着火舌,刹那间在上空织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火力网。虽然相当数量的美机被击毁,但是,不一会,又有一批美鱼雷轰炸机向“大和”扑来,继续进行鱼雷轰炸。日舰上所载的炮弹是有限的,摆在“大和”面前的严重问题是:这一钢铁巨体还能支撑多久?
  12时40分,美机第一颗炸弹坠落到“大和”甲板上,12时50分左右,巨舰首次被鱼雷击中。在这之后的短暂时间里,10余枚炸弹以及15枚鱼雷直接命中“大和”。巨舰挨打暂且另当别论,单就能够经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而言,足以证明“大和”不愧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坚韧无比的战舰。然而,再坚固的战舰也经受不住连续数小时的狂轰滥炸。美机的轰炸持续不断地进行了3 小时之久,“大和”终于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
  情形万分危急,可是参谋们坚持待在舰桥,决心与舰共存亡。
  伊藤司令大声喝斥他们说:“年纪轻轻的,怎么能抛弃报效祖国的机会去白白送死呢?马上下来!”参谋们这是第一次听到中将的喝斥声,不得已,大家只好从高高的舰桥上走下来,就在这个时候,“大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逐渐向海底下沉,多数人都被困在舰廊中与舰同归于尽了。此时,在舰桥上尚能看到副舰长正在用绳子将“大和”号舰长有贺大佐捆绑在罗盘上。原来,在此危急的时刻,有贺大佐微笑着坦然地对副舰长命令道:“我的命运和‘大和’是分不开的,我无论如何不能离开这艘同我命运相联的战舰。我的游泳技术好,说不定我还会浮在水面上,或许幸存下来。这儿有一束绳子,请你用它把我10圈20圈地捆绑在罗盘上吧,请满足我这最后的愿望,这也是上级对你的命令呀!”副舰长是深知有贺大佐的性格和为人的,他平时爽朗豪放,此时,确知舰长决心已下,于是,终于服从了有贺大佐的命令。
  有贺大佐在被捆绑之际,转向了伊藤中将,恳切地请求他说:“阁下是难得的舰队司令,我恳求您安全离舰,你看,我不是在作您的替身吗?”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将象往常一样面带亲切的笑容,向他点了点头,但是,伊藤中将仍旧选择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托姆·菲利普在马来亚海战中和“威尔斯亲王”号共存亡的道路。伊藤中将在舰上饮弹自杀。
  伊藤中将也和菲利普上将一样,都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海军最高指挥官的候选人才,也都是从军令部次长一类的职务提升为舰队司令的,同样是乘坐“不沉战舰”出征的,也同样死于航空兵的炸弹和鱼雷的攻击,同样是令人惋惜的。
  无疑,有贺舰长是与“大和”号同时沉没的。而另一艘巨舰“武藏”号的舰长猪口以及大型航空母舰“信浓”号的舰长阿部,都无一例外地一一阵亡了。世界3大巨舰先后都走上了彻底覆灭的道路,难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吗?昭和20年4 月7 日下午3 时,在坊之岬以南90海里处,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巨型战列舰“大和”终于沉没了,永远消失了!人们用双手建造起来的“大和”应该成为一件人类的纪念品,例如,可以由联合国加以保管。但是,如此雄伟庞大的战舰由于奉令参加“菊水作战”而永远葬身在九州南方海域的深渊之中。此次特攻,日本海军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只不过使得冲绳岛本身的战斗在这一天多少显得有点轻松。以后,从联合舰队司令部发来的战功嘉奖令中写道:“由于第二舰队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致使我‘菊水特攻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当天,日海军航空兵在冲绳海域上空实施了“特攻”进击) 。出击的第二舰队仅有5 艘驱逐舰得以生还,接此嘉奖令的5 位舰长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地付诸一丝苦笑。
  (五)两千余名特攻队员死于非命——“神风”不灵
  昭和19年10月21日,这一天,走向死亡之路的神风特攻机两架( 久纳中尉,国原少尉等) 从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务宿基地起飞了,这是“特攻”的嚆矢。
  紧接着,23日两架,24日10架,25日22架,26日16架……,就这样,由110 名机上人员、总计共55架自杀飞机组成的敢死队,满载着高爆炸药,怀着一颗用自己的肉体与敌舰同归于尽的坚强决心展开了进攻——这是莱特湾大海战中惊心动魄的事件。不幸的是,尽管自杀机克服了重重困难,但仍然没有发现美机动部队,起飞的绝大部分自杀机由于长时间持续航行,燃油耗尽而白白地送掉了性命。可是,神风特攻这一战术在以后的马尼拉战斗中以及冲绳岛海空战中都取得了相当的战果,毫无疑问,它给美军以沉重的打击,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
  从战争的势态来看,日本海军要想取得战局的主动权已经完全不可能了,然而,当时那种被广泛宣传的所谓“七生报国”以七次回生效忠祖国,意即永远报国的意思。的舍生精神却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恐怕它就是慰藉“思念祖国之年轻人”的亡灵的主要供品吧!
  战争结束后,美空军司令曾向驻横须贺基地的飞行员询问道:“你们如何看待日本的神风特攻机。”10人中有7 人回答说:“表示敬佩”,剩余的3 人则对日本航空兵的神风特攻行为持否定态度。在美国方面,思想上根本不存在自杀战术。但是,在国家面临灭亡的紧要关头时,战斗在第一线的日本军人对舍身赴国难的牺牲精神有70% 的支持者,其意义还是相当深远的,连美国人都如此评价爱国心之可贵,那么,在日本人中间,想必不会没有支持者吧!
  立教大学足球队主力植村真久少尉驾驶神风特攻第三号机阵亡了。学生应征入伍并志愿参加特攻的人数竟达数千人。日本人应该以凭吊沉没的军舰那种同样的心情去为这些献出宝贵生命的牺牲者祈祷。参加神风特攻而战死的人数,实际上是2198名,损失掉的自杀飞机数目是1192架。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神风特攻的战果虽然不如预期的那么大,但也是相当可观的。在菲律宾群岛和台湾近海海空激战中,日本方面确信取得了如下战果:击沉敌航空母舰4 艘、击伤航空母舰14艘、击沉战列舰和其他舰只9 艘、击伤12艘,合计共39艘。美国方面的统计更加详细:遭受日本神风特攻机攻击的美大型航空母舰是“勇猛”号,“富兰克林”号、“埃塞克斯”号、“列克星敦”号4 艘,轻型航空母舰有“独立”号、“贝劳伍德”号、“森德鲁”号3 艘。此外,受伤的军舰达40余艘。其中,被炸沉的有5 艘、遭受重创的有23艘,受轻伤者12艘。关于冲绳一战,日本方面取得的战果,在美国金海军上将的报告中有所透露,报告写道:“从3 月24日冲绳敌军第一次展开反击开始,到6 月21日完全停止抵抗为止,在这一期间,美国方面总计有250 艘舰只因日本航空兵袭击而遭受损伤,舰种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登陆艇,其中大部分损伤是由神风特攻机造成的。不幸的是,有34艘舰艇( 包括驱逐舰) 被击沉。”
  可以说,日本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是,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够把这种异常特殊的攻击方式作为“航空战术的一个形式”固定下来呢?投掷炸弹,施放鱼雷,然后飞行员和战机一起返回,这是空战的常规,而神风特攻却把这一常规改变成将飞行员和飞机一起当作炸弹投下去,因此,肯定会招致人们从经济力量方面和非人道方面的批判。当然,尊重战士们的爱国心,尊重年轻人为国捐躯的精神是无可指责的,但是,把送死作为一种战术形式而固定下来的指导思想,在世界舆论严酷的批判面前,能够站得住脚吗?
  实际上,当时已经无暇进行这种种考虑了。军事当局把现在想起来还令人不寒而栗的“本土决战”是作为“必然的结果”而进行策划的,因此,进一步加强了神风特攻战。昭和20年7 月,当局把3500架特攻飞机分散隐匿在九州各地,为反击美军本土登陆作好了战斗准备,这并不是不可理解的。这3500架自杀机都是日本海军的,另外,日本陆军方面提供了1300余架自杀机,隶属海军指挥,因此,总计大约有5000架自杀机准备在“本土决战”中实施神风特攻。当时,军事当局估计,假若5架自杀飞机中有1架能够命中目标,敌军舰队中就可能有1000余艘军舰遭受损失,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阻止敌军在九州登陆。拿冲绳战役来说,有特攻机902 架,按上述估计就应有200 架自杀机命中敌目标。
  然而,美国舰队的对空射击火力日益加强,从这一实际情况考虑,恐怕10架自杀机中有1 架命中目标也是相当困难的。更加严重的是,假如日本海军把能够调集起来的航空兵力全部投入一次战斗的话,那么,对美军发动的第二次、第三次本土登陆战又该用什么兵力去御敌呢?然而,军事当局对这一严重的问题并未加以考虑,而是已经着手计划把全部飞机投入到如同阻击元寇指日本镰仓时代侵略日本的蒙古军队。于多多良海滨的战斗中去一样,企图在本土决一死战。
  (六)昭和二十年为“特攻年”——外国也有载人鱼雷
  一位老舰队司令远望着特攻机队的影子,心中阵阵作痛。这位老舰队司令就是当时的首相铃木贯太郎。铃木大将在综观了接近失败的战局之后,对把大量的有前途的青年推上自杀的道路一事,是否从无法忍耐的心境中摆脱出来了呢?对此实难断言,但是,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在冲绳激战中的一天,他把海军军令部的参谋们召到自己的官邸,在商谈结束之际,他强调说:“全然没有生还希望的用兵,在严格意义上很难说是作战。日本海军用兵的惯例是将九死中求一生作为限度,关于这一点,应予以考虑。”
  早在日清战争时,铃木曾是日本海军突进威海卫的水雷艇艇长,日俄战争时,他已经成为个名勇敢的颇有声望的驱逐舰队司令了。现在,面对首相这样一位举足轻重人物的指令,参谋们照理说完全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在危局面前,军事统帅机关早已把正统攻击战术置之度外,加速迈入了特攻战的轨道。这是因为,一是资源和国民生产力已经枯竭,二是飞行员技术非常低劣,所以,明知是非人道的作法,也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就这样,昭和20年就成了“特攻之年”了。当时,日本的“秋水”式战斗机、“烈风”式战斗机是专门为捕捉和攻击敌人B-29式机而设计的,但是,就在试制工作完毕时,战争也就结束了。“樱花”弹和“震洋”艇也曾在冲绳战场上出现,同神风特攻机队一起,向美军展开了殊死的进攻。之后,为进行决死的抵抗,日本海军曾大量准备了“樱花”弹和“震洋”艇等这类自杀性的进攻武器。
  “樱花”弹是一种“滑翔机”,它是日军寻求清白地、壮烈地战死于疆场这一思想的产物。它装有800 公斤高爆炸药,在空中由大型攻击机运载,当接近目标时,脱离大型母机,由驾驶员操纵着以其惯性和滑翔能力命中敌舰。虽说采用这种攻击法击中目标相当困难,但是,据记载,在4 月16日( 指1945年) 发动的第三次“菊水特玫”中,“樱花”弹曾炸沉敌舰1 艘;使用“樱花”弹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比一般飞机制作起来要简单得多,但是,如果没有载运它的大型攻击机,那么使用该弹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震洋”更为简单,它是在汽艇前部装上炸药,由人操纵着去碰撞敌舰的一种自杀武器。这种自杀武器简单得几乎连小学生都会制造,制造使用“震洋”这一自杀武器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动用大批“震洋”去袭击敌舰,当在敌舰猛烈的炮火面前遭受攻击时,也许会有一、两艘能幸免遇难,因而有希望利用间隙,突破火网,攻敌成功。“震洋”艇虽然攻击力弱,但便于大量生产,所以,日本制造了相当多的“震洋”艇,将它们保存在山洞里,尽管“震洋”弱小,但总比“伏龙”要好得多。所谓“伏龙”,是蛙人携带水雷在水中潜行,游至敌舰底部时实行爆破的一种攻击方式。当日军组织起“伏龙”攻击队并正在加紧训练时,战争便结束了。在战争濒临尾声时,日本海军绞尽脑汁想出了这种种不顾及人的生命的攻击方法,这也许是当时的战局形势所迫吧。
  但是,“人操鱼雷”奇袭敌人舰艇这一作法并不仅仅发生在日本:(A) 英国曾制造过2 人乘坐的“小潜水艇”,企图潜藏在挪威海岸的海湾去炸沉德国小型战舰;(B) 意大利海军曾用“人雷”7 次攻击英美舰艇,并取得一定成绩。
  1941年,意大利用人操鱼雷潜入直布罗陀军港,炸毁了英国军队的油船“殿比台尔”号等两艘及1 艘货船。同年12月19日,人操鱼雷又潜入亚历山大军港炸毁了英国战舰“瓦利安德”号和“客因·埃里萨布斯”号英国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使英国海军这两艘主力军舰一时陷入无法航行的困境。其进攻敌舰的方法是:两人骑在一枚鱼雷上( 由潜艇运送,在港外发射) ,在处于停泊状态的敌舰底部用金属卡系上鱼雷头( 鱼雷头能与鱼雷分离) ,用定时导火线( 定时一般为2.5 小时或3 小时) 实施爆炸,两名雷乘人员或潜入港外逃跑,或登陆作俘虏。这是以能够避免牺牲生命为前提实施的特攻战术。上面提到的在亚历山大军港进行的特攻战中,意大利的两名雷乘人员在游到英国军舰一侧时被英海军捉住,但由于这两名雷乘人员在水雷爆炸之前拒不开口讲话,终于达到了爆破的目的。
  另外,1943年,意大利袭击直布罗陀军港的特攻方法是:由战士身背带有浮囊的炸弹,游进港内,将炸弹系在敌舰船底,然后利用救生圈脱离险地,也是利用定时雷管实施爆破。这与日本的“伏龙”确有兄弟之缘。日本利用此种方法击沉了美舰“奥基斯”号,并炸伤其他两艘。类似这种方式的自杀攻击一共进行了7 次,击沉或炸伤敌舰船14艘,据记载,日本特攻人员有3 名战死,3 名被俘。
  这种人操鱼雷,巡航距离为16公里,速度仅有3 海里,驾驶者象一名骑士似的骑在鱼雷上面,看起来就象儿童在做游戏一样,这是以期待出击人员能安全生还为前提而设计的,与此相比,日本在战争后期所采用的“回天”特攻是何等的可怕,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的话,这一攻击方式将被认为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是用轻巧无比的载人鱼雷,以必死为前提的进攻方式。
  (七)世界第一流的日本鱼雷——“回天”的来龙去脉
  停战不久,日本外务省有关人员和海陆军代表被召到马尼拉,举行关于进驻问题的协商会议。会议上,萨查·兰多参谋长开口就问:“海上还有‘回天’吗?”当回答说还有7 艘载运“回天”的潜艇在海上时,他马上催促道:“这太危险了,请马上电令他们立即缴械。”
  日本海军代表由此方知自6 月以后,“回天”攻击又突然取得了可喜战果。他们从萨查·兰多的催促中又一次认识到“回天”确实给了美军以巨大的威胁。“回天”以及运载“回天”的潜艇在短时间内曾不断地击沉包括美军搭载过原子弹的重型巡洋舰“印地安纳波利斯”号在内的舰艇27艘。此时,正是日本各大城市遭B-29式机狂轰滥炸的时候,日本人民正处于极端困苦之中,已经对“战果”之类的东西漠不关心了,因此,“回天”的丰硕战果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埋没了。
  昭和20年5 月6 日晚8 时,大本营在好久没有出现的《军舰进行曲》的乐声中发布了战时新闻,其新闻概要如下:“最近1 个月内,折田少佐、管昌少佐率领的两艘潜艇,在太平洋击沉敌轻型巡洋艇1 艘,驱逐舰两艘,大型运输船5 艘,并击伤其他战舰3 艘。”
  回顾一下日本方面的战果报道,还是颇有兴味的。上述的战果报道是“大本营发表的真实新闻”之一,如同真实报道奇袭珍珠港、马来亚海面海战等战争初期的海战战果时一样。然而,在战争中,大本营连续3 年作了不真实的、夸张的战果报道,只有在战争初期和末期才老老实实地作了真实的报道。就这样,在战争濒临结束时,“回天”攻击却又意想不到地取得了战果。
  在向读者叙述“回天”载人鱼雷的同时,还应介绍一下日本制作使用的“氧气鱼雷”——这是非常值得记述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战后美国海军对这种“九三式鱼雷”评论说:“只有这种武器才是美国方面望尘莫及的。”言下之意,这种攻击武器是相当高超的。老实说,假如“回天”不是以“九三式鱼雷”作基础,也是制造不出来的。总之,后者在其精神方面堪称可贵,而前者在创造和技术方面则是位居世界第一流的。
  当年,日本海军称誉世界的各类武器都不留痕迹地消灭殆尽,准确地说,除具有日本特色的一部分武器还保留以外,绝大部分都由于生产不足无力进行补充而消耗干净,唯一保留的便是“九三式鱼雷”。这是一种由高压氧气为动力的特殊鱼雷,如果时速为50海里时,最大射程达2.2 万米,如果时速为36海里时,最大射程达4万米。这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进攻武器。
  如果我们将其性能同美英两大海军国有代表性的鱼雷相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完全可以说日本“九三式鱼雷”的威力是美英两国鱼雷威力的两倍。具体数据请参照下表。
  国名直径(厘米)速度(海里)射程(米)炸药(公斤)
  日本613640000500
  美国53328000300
  英国533010000320
  日本鱼雷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氧气为动力的,此外,它还具有鱼雷航迹十分隐蔽这一优点( 其他以别的燃料为动力的鱼雷,排出的气泡出现在海面上) 。
  氧气动力的设想最初起源于法国海军,后来,因其具有较大的爆炸性危险而被迫放弃了。接着,英国海军又接过来试制,囚频繁发生爆炸事故不得已中途停止。后来,日本着手研究,也曾发生过二、三次事故,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由朝熊利英中将、岸本鹿子治少将研制成功了,从而发明了这种安全而威力巨大的高压氧气鱼雷,取名“九三式”( 日本纪元2593年) 即公元1931年。并坚信在对美主力舰进行决战时,使用这种鱼雷一定能够取胜,因此,朝熊、岸本两位将军受到天皇陛下的特别嘉奖,分获三等旭日中勋章和二等瑞宝勋章。
  鱼雷能够在舰炮所达不到的远距离上施展威力,甚至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日本海军中有人认为,减少火炮,增加鱼雷发射管是十分必要的,结果,在日本的巡洋舰中,攻击性武器大部分都换成了“九三式鱼雷”,甚至在巡洋舰、驱逐舰上都安装上了巨大的氧气制造机。
  假设潜艇的“消耗作战”能够奏效的活,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是,在潜艇无功可建的战场上( 事实上使用潜艇进行反复攻击的用兵法是错误的) ,如果拥有“九三式鱼雷”,哪怕与美舰兵力之比为10:6,日舰也有可能击退敌人。“九三式鱼雷”威力之大,在战后也得到了客观的证实。
  然而,不幸的是,在海空大战中,主要的进攻武器转换成了飞机。飞机是带眼睛的大炮,是长眼睛的鱼雷,因此,舰队决战的距离,从鱼雷射程的20海里,一下子改变成飞机航程的200 海里以上,与此相适应,所谓舰队决战( 系指战前的舰面炮战) 的态势完全消失了。历经千辛万苦研制成功的高性能远程鱼雷,未能理想地发挥其惊人的威力。
  (八)“回天”出击——关于潜艇的使用方法问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