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Eusebius在他的Chronology中指出,此次动乱发生于主后48年当Cumanus任犹太总督之时。按照惯例,犹太总督每年都会在犹太人逾越节时派出大军维持秩序并防止动乱,其中一名士兵,竟当众以极下流的方式侮辱犹太人,群众为之哗然。总督见动乱将起,便集合军队向圣殿山前去。当聚集于圣殿山的大批群众看见部队前来时,立刻惊慌不已并四散奔逃,以致发生彼此践踏的惨事。
[44]此为Heord Agrippa II,即Herod Agrippa I之子。当Herod Agrippa I于主后44年去世时,Heord Agrippa II年仅十七。因此Claudius并未将他父亲全部的领土都给他,犹大地也自此归回成为罗马的一省。他终其一生都没有作过犹太人的王,顶多曾经治理Palestine东北部少数的城市,但他被赋与废立犹太大祭司之权。犹太战争时(Jewish War),他选择与罗马政权合作,镇压犹太人。乱定之后,他就前往罗马,直到主后100年死于该地。他也成为最后一位Herod家族的王。
[45]Fleix于主后52年左右接替Cumanus为犹太总督。
第二十章 尼罗年间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件
--------------------------------------------------------------------------------
1
约瑟夫于其着作Autiquities 第二十册中叙述,尼罗执政,Felix 治理犹大地时,发生了如下的祭司暴乱[46]:
2
『一面,大祭司之间起了暴乱,另一面,祭司和耶路撒冷的首领起了暴乱。每一个团体,集合了胆大且不满的人形成领导。这些人一相遇,便恶言相向甚至丢石头恶战,无人制止这种暴乱,他们极尽放荡、无法无天。
3
大祭司们厚颜无耻,胆敢差遣仆人到粮仓,强取祭司应得的十分之一,以致祭司们穷乏,极需粮食。结果内讧、暴力相向,正义黯然。』
4
约瑟夫也叙述,同时,在耶路撒冷冒出了一批强盗:『光天化日之下,这些人在城中杀害凡他们遇上的。
5
他们特别于节期时,夹杂在人群中,将匕首遮藏在衣袍下,刺杀着名的人。当被刺者倒下,行凶的却与旁观者一同表达他们的义愤,因着与众人一同议论,他们反而没被发现。』
6
他说,『大祭司Jonathan是第一个遇刺的人[47],之后一天过一天,许多人被杀,然而具体遭攻击的恶行,还不及害怕遇刺的恐惧更令人窒息,如同在战场上,恐惧呼啸着,「死亡会随时临到任何人。」』
--------------------------------------------------------------------------------
[46]历史记载Felix是一个极为卑鄙阴险的人,也因此他任内的犹太地,各种暴动与不安一直不停。如本章四节所题的公开强盗事件,就是因Felix谋害大祭司Jonathan的计谋之一。
[47]大祭司Jonathan曾在Felix被提名为犹太总督时,发挥决定性的助力,因此与Felix关系良好。不过,Jonathna不时恣意责备并戏谑Felix,使Felix日渐不耐,心中决意除去Jonathan。于是Felix买通强盗混入平民当中,趁Jonathan在外行走时,将他与身旁无辜路人一并杀害,以制造Jonathna遭强盗意外杀害的假象,使Felix得以脱罪。
第廿一章 使徒行传提及的那一个埃及人
--------------------------------------------------------------------------------
1
这些事件之后,接下来,约瑟夫于文章中继续说到,『因着一个埃及骗子,犹太人甚至遭受更大的苦难。他来到这国家,僭越先知的权柄,召聚了三千个被他怂恿的人。他带着他们由旷野来到橄榄山,决意以武力进入耶路撒冷。他征服罗马守备队后,夺取了管治权,并利用跟从者作侍卫队。
2
Felix 预计他将来犯,便带着罗马军队出去迎战,所有的人民也加入防御。开战后,那埃及人与少数人逃走,而大部分的跟从者不是自杀就是被捕。』
3
约瑟夫于其历史书的第二册记载这段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使徒行传也有关于这埃及人的记载。当犹太群众煽动暴乱,抵挡使徒保罗,他站在 Felix 手下的百夫长前,百夫长问到『莫非你是前些日子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么?』(徒二一38。)这都是 Felix 统治时发生的事。
第廿二章保罗以罪犯的身份从犹大送到罗马,在辩护之后,他从一切的罪得着赦免
--------------------------------------------------------------------------------
1
尼罗任命Festus作 Felix 的继任者,保罗向着他为自己申辩后,以囚犯的身份被遣送至罗马[48],亚哩达古(Aristarchus)与他为伴,保罗也在书信中称他为一同坐监的[49]。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在书的末了说到,保罗在罗马的两整年中,虽是囚犯但行动自由,他传扬福音毫无阻碍。
2
保罗为自己的案件申辩后,据说他又受托传扬尽职,第二次到罗马城探望后,殉道结束他的人生[50]。当他又成了囚犯,第二次写信给提摩太时[51],信中他提到第一次的申辩,和他不久人世。
3
请听保罗自己的见证,『我初次申诉的时候,没有人在旁支持我,众人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唯有主与我站在一起,加给我能力,使福音藉着我传得完全,叫一切的外邦人都可听见;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提后四16~17。)
4
他坦率的暗示「前一次他是从狮子口中救了出来,福音得着传扬。」也许是因着尼罗太残暴,他才这样说的。然而他并没有接着这样说,「祂还要救我脱离狮子的口。」可见他在灵里预知,死亡多么迫近。
5
因此接在『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之后,他这样说,『主必救我脱离各样凶恶的事,也必救我进入祂属天的国。愿荣耀归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提后四18。)可见他即将殉道。于同一封书信,下面这句更是清楚,『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提后四6。)
6
在提后,保罗表示当时只有路加与他同在,但前一次辩论,甚至路加也不在他的身边。或许那时路加正在写使徒行传,一路记录到他与保罗同在时的事。
7
我们说这些为要陈明,使徒的殉道并不是发生于他待在罗马,路加写作使徒行传的那段时间。
8
事情也许真是如此,起头尼罗性情倾向温和,较容易接受使徒为着信仰的申辩。但当他变得如此犯罪暴行,罔顾任何人的权利,使徒们和其余的人都惨遭他的毒手。
--------------------------------------------------------------------------------
[48]Festus的任期很短,从主后60至62年。他是一位很有能力且行事公义的总督,与前任总督截然不同。保罗就是在主后60年秋被判遣送罗马,并于隔年春季抵达目的地。保罗在那里停留约两年多,在罗马自由尽职,直到主后64年尼罗开始逼迫基督徒为止。
[49]参西四10。
[50]在教会历史上,Eusebius是首位提到保罗曾第一次从罗马监狱中得释放后,于第二次在罗马监狱中殉道的教父。Eusebius在Chronology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保罗应是于主后67年第二次坐监时在罗马殉道。之后,教父Jerome也认同此事,因此今日大部份的基督徒,都认定保罗两次坐监与殉道的事实。虽然Eusebius在此节使用『据说』一辞,好像他是从口述的传统中得知此事,但只要细读保罗书信,如本章所列出之经文,对此就不至于感到怀疑。新派神学兴起以后,以德国Tubingen学派为首的新派神学家,因着不承认一些保罗书信的权威性,因此否定保罗曾两度在罗马坐监并在第二次坐监时殉道的事实。至于另一则曾在初期教会广为流通的传言,是关于保罗造访西班牙之事。Clement of Rome的着作及Muratorian Fragment中都提及保罗到过西班牙。不过,除了文字证据以外,并没有其他证据显示保罗曾在西班牙建立教会,因此这项传言可信度不高。
[51]Eusebius将提前、提后与提多书(基督教神学上称之为教牧书信Pastoral Epistles)视为正典。Eusebius判断正典的原则与作法,请参考卷三第三章及第十五章。
第廿三章 主的兄弟雅各的殉道
--------------------------------------------------------------------------------
1
保罗上诉该撒,由Festus 将他送到罗马之后,原本犹太人设下网罗,诱骗保罗的盼望落了空。他们转而攻击主的兄弟雅各,那时雅各受使徒们委以耶路撒冷监督的职分,以下我们来看他们邪恶的手段:
2
他们引导雅各到广场,要求他在众人面前放弃基督的信仰,但与他们的想法相反,出乎意料之外的,雅各以坚定的口吻向众人宣示,他承认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我们的主和救主。雅各虽因他高超的美德和敬虔,被公认是最公义的人,他们却再也无法忍受他的见证。乘着Festus 刚死,犹大省没有首长的无政府状态,到处都是放荡之机,他们杀了雅各。
3
至于他是如何死的,我们已经陈述革利免的记载,雅各是由殿翼抛扔下去后,以棍棒打死。Hegesippus 是使徒时代一位十分活跃的人,于其解经书第五册,留给我们关于雅各最精确的记载:
4
『我们主肉身的弟弟雅各,因为同名人的太多,自我们主的日子到如今,大家都称他「义者雅各」。使徒们并委任他治理教会。雅各从母腹就奉献归神。
5
不喝酒或发酵的饮料,禁戒肉类,从不剃头、施膏、沐浴。
6
他蒙特允得进入圣所,从不穿羊毛衣,只穿细麻衣,他习惯独自进入圣殿,经常屈膝并为人得赦罪祷告。由于他惯常在神面前,跪着为人代求,他的膝盖变得像骆驼的一样硬。
7
因着他极尽超越的敬虔,人称他作「义者」和 Oblias或Zaddick 和 Ozleam ,意思是公平和人民的保障,正如申言者论到他的话。
8
我于释经书中,所提到七个教派的人常问他,如何能亲近耶稣,他回答,「以祂为救主。」
9
藉此,许多人相信耶稣是基督,虽然前述的异端不信复活,也不信「祂要来按个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许多人却因雅各信了耶稣。
10
由于首领们也信了耶稣。于是在犹太人、文士和法利赛人中间起了不小的骚动,他们认为当下有一个危机,群众指望耶稣就是弥赛亚。于是他们一同来到雅告这里说,「我们恳求您,限制这些人,他们偏离了正路去跟随耶稣,把祂当作基督。我们请求您说服所有要来过逾越节的百姓,正确认识耶稣。我们都信托您,我们和众人都能为您作见证,您是公义的并且不偏待人。
11
请说服他们不因耶稣偏离正路,因我们和众人都极为信赖您;请站在殿翼上,为了在高处受人注视,众人也能清楚地听您说话。逾越节时各支派,甚至外邦人,都前来一同过节。」
12
话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将雅各带到殿翼,高声说,「义者雅各!众人所信托的,既然许多人因钉十字架的耶稣,离弃正路,请您告诉我们如何亲近这位钉十字架的耶稣?」
13
他大声回答说,「你们为什么问我有关人子耶稣的事,他正坐在诸天之上至高神的右边,也要驾云从天来临。」
14
许多人得了坚固,并因雅各的见证归荣耀给神,说,「和散那!大卫的子孙!」祭司和法利赛人面面相觑,彼此说,「我们作了一件蠢事,耶稣得了高举,但我们现在上去把雅各扔下来,群众就惧怕而不信他。」
15
他们大喊,「哦!连义者自己也被骗了!」他们所作的应验了以赛亚书三章10节,「除掉那义者,因他冒犯了我们,因此他们要吃自己行为的果子。」(另译)
16
接着他们上去把雅各扔下来,彼此说,「用石头打死他!」他们开始用石头砸他,雅各并没有立刻倒下,反而转过身来曲膝祷告,说,「我恳求您主神与父,赦免他们,因他们所做的,他们并不知道。」
17
正当他们以石头打他,利甲(Rechab)后裔中一个作祭司的[52],这利甲族人的儿子(申言者耶利米曾提到利甲族,译者注:耶三五6)大叫,「住手!你们在作甚么?义者正为你们祷告。」
18
但一个漂洗布疋者用他惯用漂洗布疋的棍棒,打破义者的头颅,脑浆迸裂。这是他殉道的经过。人们将他葬在圣殿旁,目前墓石仍留在当地。他向着犹太人和希腊人作了忠信的见证,耶稣是基督。不久,Vespasian 就入侵占领犹大。』
19
Hesgesippus 丰富的见证与革利免一致。雅各的确令人赞赏,在人中间特别以公义着称。甚至犹太人中较有智慧的人都认为,因杀害雅各的罪行,耶路撒冷遭受立即围城的报应。
20
约瑟夫也毫不犹豫地于其着作中,添上此见证:『这些事发生在犹太人身上是替雅各申冤,他是那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弟弟,尽管雅各公正不阿,仍遭犹太人杀害。』
21
约瑟夫在Antiquites 第20册这样叙述雅各的死:『该撒得知Festus 的死讯,派遣Albiaus作犹大地的首长。而年轻的Ananus(我曾提起他领受了祭司的职任)性情十分鲁莽、蛮横,他也是撒都该教派的一员,正如我们曾经说明的,犹太人中该教派执法最为残忍。
22
当Festus 死了,Albiaus 还在路上,Ananus 因着上述的性情,也自以为这是大好机会,就召集审判大会,带来了那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弟弟雅各和其余的人,他指控、非难他们,指他们违反律法,当以罪犯的名义用石头打死[53]。
23
但在城中稳健、正确遵行律法的人,非常被激怒,就秘密地派人去见王,恳求王派人去告诉 Ananus不要这样做,并且说 Ananus 之前也有不合法的行为。也有些人在Albiaus从亚历山卓城来的路上,求见于他,通报Ananus 传唤议会而事先不曾知会他,是不合法的。
24
Albiaus 知道了这事,非常愤怒,写信给Ananus 警告他,要追究责任。他只当了三个月祭司,Agrippa 王以上述的理由,撤去他祭司的职任,并以Dammaeus的儿子Juses 代替他。』
25
以上都是说到雅各。也有一说是,Catholic Epistles [54]中的第一封[55]是他写的,但请注意,我们认为牠是伪造的[56]。的确不多人提到牠,连 The Epistle of Jude [57]虽是Catholic Epistles 七封书信之一,也是如此。然而,我们知道在大部分的教会中,这些书信和其余的信,都公开的使用、宣读、传阅。
--------------------------------------------------------------------------------
[52]根据代上二55,这里的利甲族系出于基尼人利甲族的儿子约拿达,他们是与以色列人一同进入Palestine的阿拉伯人。约拿达与他的后裔恪守禁欲主义般的生活模式,严格遵行律法达数世纪之久,并照着耶利米所说,从神得着应许和祝福(耶三五)。此处说到利甲族人得着祭司的职份,正应验耶三五19所说:『利甲的儿子约拿达必永不缺人侍立在我的面前。』
[53]大约是主后61或62年。
[54]自Clement of Alexandria、Origen、Dionysius以来,Catholic Epistle这辞就被用来指明几卷非特定收信对像的书信,如雅各、彼前彼后、约壹约贰约参或犹大书。Eusebius也承认此一用法,不过他是将这七卷统称为Catholic Epistles。
[55]指雅各书
[56]Eusebius认为此书不应列为正典,他在卷三第二十五章中,以更强烈的字眼称雅各书的正典性为Against Common Opinion。他的作法自有其原因,例如在初期教会中,在二世纪末以前,除了Sheperd of Hermas以外,该书并无教父引用。Irenaeus 虽知道此书,却也未曾引用,连Muratorian Fragment也略去此书。一直到了Origen时,他才大量引用,并称该书的作者雅各乃主的兄弟,但他也没有交待此说的来源为何。Eusebius不认为此书应列为正典,并不代表此书的权威有问题,而是照着他的标准,此书的历史记录及教父见证构不上正典的水平。
[57]教父们对犹大书的见证,与雅各书相去不远。Muratorian Fragment承认此书为正点,Clement of Alexandria最常引用此书,甚至曾写过此书的释经,并将之列为Catholic Epistles中的一卷。Origen也提到此书,但并未指明作者是使徒犹大还是主的兄弟犹大。但现今一般咸认此书乃主的兄弟犹大,于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以前所着。
第廿四章马可之后,Annianus 被任命为亚历山卓城的第一位主教
--------------------------------------------------------------------------------
1
尼罗执政第八年,Annianus 接续使徒、传福音者马可,在亚历山卓教会的治理权。他非常敬虔,并在各面受人敬重。
第廿五章 在罗马,因尼罗的迫害,保罗和彼得配为宗教的缘故殉道
--------------------------------------------------------------------------------
1
尼罗坚立政权后,投身邪恶的计谋,执戈备战反对这个信仰独一真神的宗教。至于尼罗有多邪恶,并非我们的焦点。
2
尼罗的种种已有许多人详尽描述,大家都能照个人喜好,凭这些记录,想像他的异常疯狂、下流鲁钝。在此影响下,尼罗陆续残害了数千人,没有事前计画,却是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亲属、挚友也没有例外,包括自己的母亲、妻子与许多近亲,都如同陌生人或仇敌,以不同的方式被害[58]。
3
除了他的一切罪行之外,他还是第一个君王,公开展示自己是敬神者的仇敌[59]。
4
罗马人特土良这样记录:『查读你的纪录,你会发现尼罗是第一位迫害信仰的皇帝,特别当他征服东方之后,他在罗马暴虐地对付所有人。我们有这样一个迫害我们的领袖,但我们觉得荣耀,因为凡知道尼罗为人的都知道,凡尼罗所定罪的事,没有一件不是超绝的事。』
5
尼罗这般公开地宣扬自己是神首要的仇敌,他因愤怒、狂热而杀害了使徒们。保罗据说是在罗马被斩首[60],彼得也因尼罗被钉十字架[61],今天保罗和彼得的名字仍保留在公墓中,证实了这事。
6
但如同那位名叫Caius的教会作者[62],他大约生在罗马城主教Zephyinus反驳Phrygrian教派领袖Proclus的年代[63],他对于前述使徒们属地帐棚的所在,作了下列陈述:
7
『我能带你看看使徒的纪念物,你若到 Vatican [64]或 Ostian Way [65],将看见建立教会根基,之使徒们[66]的纪念品。
8
彼得与保罗大约同时殉道,哥林多教会主教 Dionysius ,在给罗马人的论述中,作以下的见证:『藉此告诫你们,正如你们已有彼得、保罗在罗马及哥林多所栽种繁茂的种子与你们调和,因为他们两人在哥林多栽培我们,也教导我们,并以同样的方式在义大利教导人,他们几乎同时殉道[67]。』』我添加上述的见证,盼望更加证实历史的事实。
--------------------------------------------------------------------------------
[58]Nero的母亲Agrippina于主后60年被他暗杀,其弟Britannicus则于主后55年在一场筵会中遭他毒害,他强迫他的第一任妻子Octavia与他离婚,并杀害他的好友Otho,以强夺Otho之妻Poppaea。但当Poppaea怀孕之时,Nero又重伤她,使她与孩子双双丧命。本节对Nero残暴凶性的描述,毫无夸张之处。
[59]根据Tacitus的记载,Nero应该是罗马城大火的元凶,但他为了卸责,将罪行推给基督徒,并于主后64年开始迫害基督徒。曾有学者指出,当时因Poppaea之故尚得Nero好感的犹太人,也趁机将责认推给基督徒,因为当时基督徒是罗马城中生活习惯与信仰最与他人格格不入的群体。此次的逼迫不能说是Nero对基督徒最严厉的逼迫,并且此次逼迫也不是因着教训或信仰的因素,而只是因为基督徒与罗马人之间生活习性上的冲突造成的。
[60]保罗于罗马殉道的说法,历来在基督徒中间几乎毫无争议与怀疑,因此很可能是一项正确的史实。Clement of Rome首次题到这事,并指明保罗是在Nero当政时殉道。二世纪的Dionysius of Corinth、三世纪初的Caius以及Origen都说到此事。无论是Eusebius或是Jerome也都毫不犹豫的肯定此一记载。
[61]彼得于罗马殉道之说与保罗殉道之说一样由来已久并广为流传,并且除了一些新派神学家之外,历来也没有反对或质疑的看法。约二一10已豫言彼得的殉道Clement of Rome是最早提供这项记载的人,Ignatius指出彼得与保罗一样,皆是在罗马殉道。至于首位题到彼得乃钉十架而死的是Tertullian,并指出这是众人都相信的事实。而教父Origen则进一步提到,彼得乃是被倒钉十架而殉道。
[62]历史缺乏关于Caius生平的记载,只知道他是一名三世纪初期博学多闻的教会史学家。
[63]Proclus于三世纪初将Montanism (又称Phrygian Heresy,由北非Montanus所领导之圣灵复兴运动,曾获Tertullian的支持)引进罗马。
[64]根据初期教会的传统,彼得是在Vatican附近Janiculum山上被钉死十架,此处靠近今日的圣彼得大教堂。另有一说是彼得被钉死处乃是在原Nero的戏园,即今日的Vantican Hill。天主教中相信,彼得的遗骸于四世纪时被发现并被移至Bacilica of St. Peter。
[65]教会历史传说保罗即是在此处遭斩首,即为今日之Abbey of the Three Fountains。据传保罗被斩首后,他的头颅在地上撞击了三下,后来从这三个撞击点涌出泉水,这泉就被称为The Three Fountains,该处还有一根柱子,据说是当时捆绑保罗之用。传说在四世纪时,保罗的遗骸被发现并被移至Vatican的Bacilica of St. Paul,该地如今已建成The Church of St. Paul。无论是关于保罗或是彼得遗骇的传说,其源起都早于二世纪初的罗马教会。一般神学家或教会历史学家都认为,关于这两人传说可能性都很高。但不论其真实性如何,这类教会传统已经造成今日天主教中敬拜圣人遗物等不合真理的迷信与恶习。
[66]严格的说,无论是保罗或是彼得,都不是罗马教会的建立者。新约圣经清楚记载,早在二人来到罗马之前,罗马已经有教会。因此,称保罗和彼得为罗马教会的建立者,是十足的无稽之谈。
[67]此节中的『同时』,在希腊文中为kata ton auton kairon,介系词kata之意并不一定指同一天的同一时刻,因此『同时』乃指时间上的相近。自二世纪起,教会的传统就认为保罗与彼得应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分别殉道。但也有教父如Jerome认为二人乃同日殉道,Augustine则以为是同日但相隔一年。无论如何,这两位使徒的殉道之日,已无根据可考。今日罗马天主教分别在六月29及30日记念彼得与保罗的殉道,自然是一项不合真理与史实的作法。
第廿六章 犹太人受无数恶人、恶事折磨,至终和罗马人发生战争
--------------------------------------------------------------------------------
1
约瑟夫叙述犹大国所遭到的悲哀。他于着作中说到,除了许多其他的人,犹太人中多数居首位的,在耶路撒冷被Florus处以鞭苔或钉十字架。战争开始时,Florus正好是犹大省首长[68],时值尼罗执政第十二年[69]。
2
他说『那时,因着犹太人叛乱,整个叙利亚的居民掀起恐怖的暴动,在各城各乡,他们毫不留情地杀害犹太人。各处尸横遍野,不分老少,女尸甚至没有遮盖,全省满了无法形容的悲哀气氛。但相较于已发生的暴行,预期更大的暴行才是真正的威胁。』这是约瑟夫所述,犹太人当时的情状。
--------------------------------------------------------------------------------
[68]Gessius Florus是希利尼人,他的妻子Cleopatra是Nero当时的皇后Poppaea的好友,因此他得以于主后64年被提名为犹大省长。他的为人为所有犹太人所恨恶,他的施政也毫不得要领。
[69]根据Josephus的记载,此时是Gessius Florus在位第二年,在他极权并任意的统治下,犹太人一再群起反抗,终于在Nero第十二年爆发了犹太战争(The Jewish War)。
卷三
背景颜色: 默认设置 淡蓝 淡黄 绿色 粉红 灰色 黑色 字体颜色: 默认设置 白色 浅黑 红色 绿色 蓝色 棕色 淡黄 绿色 粉红 灰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11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卷三
--------------------------------------------------------------------------------
第一章 使徒传扬基督之处
第二章 罗马教会的首位监督
第三章 使徒们的书信
第四章 使徒的首批传承者
第五章 基督升天后,犹太人所受的最后围攻
第六章 饥荒打击犹太人
第七章 关于基督的豫言
第八章 战争前兆
第九章 约瑟夫和他的作品
第十章 约瑟夫论述圣经
第十一章 西面〈Simeon〉接续雅各治理耶路撒冷教会。
第十二章 维斯帕先(Vespasian)下令搜查大卫的后裔
第十三章 罗马的第二位监督Anencletus
第十四章 亚历山卓(Alexandria)的第二位监督Avilius
第十五章 罗马的第三位监督─革利免(Clement)
第十六章 革利免书
第十七章 多米田逼迫基督徒
第十八章 使徒约翰及启示录
第十九章 多米田下令屠杀大卫的子孙
第二十章 主的家人亲属
第二十一章 亚历山卓城第三位监督Cerdon
第二十二章 安提阿的第二位监督─以革那提
第二十三章 使徒约翰的故事
第二十四章 福音书的顺序
第二十五章 公认的着作与具争议之着作
第二十六章 骗子门安德(Menander)
第二十七章 以便尼派(Ebionites) 的异端
第二十八章 异端之首塞林则(Cerinthus)
第二十九章 尼哥拉(Nicolaus)和他的派系
第三十章 已婚的使徒
第三十一章 约翰和腓力之死
第三十二章 耶路撒冷监督西面的殉道
第三十三章 图拉真(Trajan)禁止逮捕基督徒
第三十四章 罗马教会的第四位监督─Euarestus
第三十五章 耶路撒冷教会的第三位监督─犹士都(Justus)
第三十六章 以革那提(Ignatius) 及其书信
第三十七章 那时尚存的传福音者
第三十八章 革利免的书信和那些冒名之作
第三十九章 帕皮亚斯(Papias)的作品
第一章 使徒传扬基督之处
--------------------------------------------------------------------------------
1
接着来看犹太人当时的情形:使徒与门徒四散。按着传统记载[1],多马来到帕提亚[2],安得烈[3]去了西古提[4],约翰则待在亚西亚,不久后,他死在以弗所。
2
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亚西亚,传福音给四散的犹太人。最后他回到罗马,如其所求,倒钉十架而死[5]。
3
至于保罗,他从耶路撒冷出发,一路宣扬基督,直至以利哩古,至终遭尼罗逼迫,死于罗马。这段史实记载于俄利根(Origin)所写的《创世纪释经》第三卷。
--------------------------------------------------------------------------------
[1] 根据最古老的教会传统,使徒们后来分成三组:彼得、安德烈、马太和巴多罗买到黑海一带传道,多马、西面、德丢(Thaddeus)到了帕提亚,约翰和腓利前去小亚细亚。
[2] 帕提亚在使徒时代是一个疆域由里海至波斯湾的独立国家,后来的教会传统认为多马的行踪甚至超过帕提亚而远达印度,并在该地殉道。
[3] 有些教会的传统认为安德烈是西古提的使徒,因此俄国教会视安德烈为护卫圣人(patron saint),有些教会传统认为他被钉死于希腊,其遗骸先被带至康士坦丁堡,再被迁至罗马,并在其教堂中陈列。不过这些传统都无法证实,彼此也有诸多冲突。
[4] 位于里海与黑海以北的地区。
[5] Origen是初期教父中头一位题到彼得乃倒钉十架殉道者,比Origen稍早的教父Tertullian虽题过彼得的钉死,却未曾说到倒钉一事。
第二章 罗马教会的首位监督
--------------------------------------------------------------------------------
1
保罗与彼得殉道后,利奴(Linus)[6]成了罗马教会的首位监督[7]。保罗曾在罗马捎了封信给提摩太,于书信结尾时,他提到利奴这位弟兄:「友布罗、布田、利奴、革老底亚和众弟兄,都问你安。」(提后四21)
--------------------------------------------------------------------------------
[6] Eusebius在这里说到在罗马教会继彼得和保罗后的头一位监督Linus,不过,在教会历史的考证上,此事一直有诸多争议。罗马天主教官方认为前几位罗马监督的顺序是:Linus、Clement、Cletus、Anacletus等。但有些神学家认为,初期教会当中皆是多人同任一处地方教会的长老或监督,根本没有单独监督担任惟一主教之事,因此谈论接班顺序实属无稽。此外,在教会历史的文献上,对Linus生平的记载几乎付之阙如。
[7] 原文由『在上面』,与『观看者』所组成,因此是监督者。地方教会中的监督就是长老。(徒二十17,28。)这两个称呼指同样的人:长老,指成熟的人;监督,指长老的功用。第二世纪时,以革那提(Ignatius)教导,监督(主教)高过长老;这错误的教训带来罗马天主教中主教、总主教、枢机主教及教皇的宗教组织。这教训也就是教会体制中主教治会系统的根源。这阶级制度的发展,明显偏离炷{的教训与初期教会的实行。
第三章 使徒们的书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