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试论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1期。
皮志强:“张之洞与广东”闱姓”“,《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9期。
刘亚玲:“从同与超越——孙中山与张之洞教育思想之比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
唐浩明:“《张之洞》创作思考”,《出版广角》,2001年,8期。
邱荣裕:“张之洞‘亲日’外交倾向刍议”,《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杨华祥:“扛鼎武汉早期近代化的张之洞——评《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学习与实践》,2001年,10期。
许伯卿:“从《书目答问》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贺国强、姚利民:“中外著名教育家选介——张之洞”,《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2期。
刘亚玲、胡世刚:“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期。
史春风:“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的演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
赵璐、乔志强:“张之洞发展农业的思想及实践”,《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3期。
吴春梅:“张之洞调和满汉思想述论”,《安徽史学》,2001年,4期。
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安徽史学》,2001年,4期。
张力群:“张之洞与《时务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张卫波:“试论张之洞与康有为文化观之异同——从《劝学篇》谈起”,《历史教学》,2001年,9期。
霍成勋:“协同庆巧结张之洞”,《沧桑》,2001年,
袁为鹏:“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1期。
孔润常:“张之洞与《书目答问》”,《文史杂志》,2001年,6期。
刘新华:“论张之洞的外交策略思想”,《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1期。
吴宝晓:“从张之洞看清流派的主战观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乔志强、赵璐:“戊戌时期康有为、张之洞关系略论”,《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4期。
金萍:“清末时期的教育家张之洞”,《湖北档案》,2001年,
刘亚玲:“张之洞近代教育观刍议”,《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刘伯午:“张之洞经济思想发凡”,《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6期。
翟国璋:“法者不必尽同——关于张之洞与《张之洞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陈翰辉:“走进张之洞”,《贵州文史天地》,2000年,5期。
韩春英:“张之洞研究的新开拓——《张之洞与近代中国》评介”,《历史教学》,2000年,8期。
刘亚玲、胡世刚:“简论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4期。
张小莉、申学锋:“督粤期间的张之洞与澳门问题”,《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2期。
刘新华:“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张之洞的外交策略思想”,《六安师专学报》,2000年,3期。
赵志伟、梁瑞敏:“传世巨制 嘉惠后学——新版《张之洞全集》感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黄兴涛:“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近代史研究》,2000年,1期。
刘亚玲、胡世刚:“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4期。
欧阳红:“张之洞与《时务报》”,《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喻大华:“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南开学报》,2000年,1期。
秦进才:“《张之洞家书》辨伪”,《历史研究》,2000年,2期。
董贵胜:“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罗肇前:“比较李鸿章、张之洞”官督商办”之异同”,《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关晓红:“张之洞与晚清学部”,《历史研究》,2000年,3期。
王先明:“张之洞与晚清”新学”“,《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4期。
邬秋龙:“略论薛福成的设领思想──兼与张之洞相比较”,《学术月刊》,2000年,11期。
刘轶强:“甲午战后张之洞与维新运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10期。
刘阁春:“张之洞与修改‘崇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黎仁凯:“张之洞的海防思想与海防教育”,《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3期。
杨锦銮:“张之洞政治性格的矛盾性多变性刍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刘新华:“论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张之洞的外交策略思想”,《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李绮:“张之洞的对外开放思想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期。
孟旭:“张之洞实业和实业教育思想评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4期。
杨佑茂:“张之洞与清末铁路的修建”,《衡水师专学报》,2000年,4期。
施渡桥:“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3期。
傅美林、唐竑彦:“论张之洞的外债思想与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7期。
刘亚玲:“略论张之洞的爱国主义思想”,《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期。
龚书铎、黄兴涛:“‘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儒学”,《清史研究》,1999年,3期。
宋富安:“论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4期。
彭泽华:“张之洞早期外交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期。
朱忠焰:“张之洞: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奠基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
刘杰辉:“试论张之洞与清末留日运动”,《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4期。
任光敏:“张之洞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4期。
黎仁凯:“论张之洞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态度”,《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1期。
郝晏荣:“张之洞与”官倡民办”“,《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期。
石草:“张之洞的”三不争”“,《中州今古》,1999年,4期。
任光敏:“评张之洞《劝学篇》外篇”,《重庆师专学报》,1999年,3期。
冀满红:“张之洞与台湾”,《台湾研究》,1999年,2期。
秦汉卿:“薪火相传 后来居上——《张之洞全集》特点简介”,《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4期。
马治国:“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4期。
秦进才:“张之洞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2期。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胡平:“张之洞和《书目答问》”,《贵图学刊》,1999年,4期。
朱从兵:“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
卢世菊:“张之洞赈荒述评”,《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吴剑杰:“为张之洞辩一诬”,《近代史研究》,1999年,6期。
吴春梅:“张之洞与清末立宪”,《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6期。
石培华:“张之洞的洋务实践及其思想”,《江海学刊》,1999年,1期。
王宪明:“解读《辟韩》——兼论戊戌时期严复与李鸿章张之洞之关系”,《历史研究》,1999年,4期。
秦进才:“张之洞全集的整理历程”,《文史精华》,1999年,1期。
冯天瑜:“张之洞与戊戌维新”,《清史研究》,1999年,1期。
史滇生:“张之洞的海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1期。
徐凯希:“张之洞署理湖北时的水利与水政”,《文史精华》,1999年,12期。
苏小东:“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军作战方略”,《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任印录:“十五年来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
秦进才、秦占权:“张之洞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3期。
柳菊兴:“鉴往开来写前踪——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求是》,1998年,5期。
黎仁凯、乔丽荣:“近二十年来张之洞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4期。
段文忠:“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华夏文化》,1998年,4期。
王世名:“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文恒益:“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邓德艾、乔志强:“张之洞近代化思想的萌发及其在晋省的实践”,《晋阳学刊》,1998年,3期。
裴宝祥、宋大伟:“中国近代教育家张之洞教育思想摭谈”,《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赵德馨、周秀鸾:“张之洞与湖北经济的崛起”,《江汉论坛》,1998年,1期。
陈山榜:“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2期。
李文以:“以张之洞的眼光看档案”,《档案管理》,1998年,6期。
丁永刚:“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唐都学刊》,1998年,4期。
赵新平:“张之洞的近代教育活动及其贡献”,《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期。
唐浩明:“从诗歌创作看张之洞的真性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1期。
王俊梅:“张之洞轶事”,《文史精华》,1998年,6期。
肜新春、汤萌:“张之洞督鄂与新式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期。
邓红洲:“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近代史研究》,1998年,3期。
周志初:“张之洞《劝学篇》评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唐上意:“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光辉一页──张之洞三拒法领事之妄索”,《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向中银:“略论张之洞的聘用洋员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石培华:“晚清一代权臣——张之洞”,《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8年,1期。
王玉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渤海学刊》,1998年,4期。
秦进才、戴藏云:“张之洞著述编撰特点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2期。
孟旭:“张之洞在山西”,《沧桑》,1998年,5期。
罗晓东:“张之洞师日观的形成及其效日主张”,《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4期。
钟康模:“张之洞在中俄交收东三省谈判期间的言行评析”,《学术研究》,1998年,12期。
闻哲:“怪杰张之洞”,《贵州文史天地》,1998年,4期。
谢放:“‘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兼析19世纪后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涵义”,《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2期。
罗汛河:“张之洞十一岁写《半山亭记》”,《贵州文史天地》,1998年,4期。
戚其章:“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人文杂志》,1998年,3期。
姜铎:“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社会科学》,1998年,1期。
张一文:“张之洞与‘自强军’”,《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3期。
陶德臣:“张之洞与我国茶叶首次自运出口”,《农业考古》,1997年,4期。
孟旭:“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4期。
王显春:“李榕与张之洞”,《文史杂志》,1997年,3期。
刘悦斌:“张之洞外交思想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2期。
唐文起:“张之洞与江苏近代工业的兴起”,《学海》,1997年,6期。
罗肇前:“由官办向商办的转变──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3期。
金萍:“清末时期的教育家张之洞”,《湖北档案》,1997年,4期。
骆志煌:“张之洞的”洋务思想”“,《管理与效益》,1997年,4期。
“张之洞与四川教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期。
冯祖贻:“张之洞与张謇”,《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6期。
谭晓曙:“张之洞兴办湖北洋务企业历史作用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10期。
陈旭霞:“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1期。
谢放:“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历史研究》,1997年,6期。
戴逸:“我看张之洞”,《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
曹成建、彭久松:“张之洞与四川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期。
龚书铎:“略谈张之洞的儒学”,《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
张晓英:“‘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5期。
苑书义:“推动近代化的先驱——《张之洞全集》序言”,《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
钟康模:“张之洞的清议及其作用”,《学术研究》,1997年,4期。
荟文:“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评”,《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
郑剑顺:“张之洞维护利权与对外开放思想”,《学术月刊》,1997年,12期。
黎仁凯:“张之洞与晚清政治”,《河北学刊》,1997年,5期。
曾成贵:“信有人间行路难——晚清湖北近代化的起步与张之洞督鄂”,《政策》,1997年,7期。
林文:“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简述”,《高校社科信息》,1997年,4期。
孟旭:“试述张之洞对外洋近代学制的认识过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6期。
郭向东:“论张之洞《书目问答》及其学术源流”,《社科纵横》,1996年,4期。
罗厚立:“‘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研究的新突破”,《文史杂志》,1996年,2期。
李剑萍:“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4期。
吴自强:“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文史精华》,1996年,8期。
张友德:“张之洞教育改革思想浅析”,《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1期。
郑汉中:“张之洞与清末湖北铸币”,《财会月刊》,1996年,5期。
刘望龄:“张之洞与湖北报刊”,《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
吴传清:“张之洞与中葡澳门交涉”,《江汉论坛》,1996年,1期。
林敏:“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决策与信息》,1996年,12期。
王霞:“张之洞与图书馆”,《江苏图书馆学报》,1996年,1期。
杨锦銮:“试论戊戌维新中的张之洞”,《荆州师专学报》,1996年,6期。
陈晓东:“张之洞与晚清铁路”,《史学月刊》,1995年,6期。
何晓明:“张之洞教育思想论”,《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3期。
张全省:“近年来张之洞研究综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
唐上意:“张之洞督粤倡廉平议”,《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伍春明:“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评价”,《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徐凯希:“张之洞与晚清江汉水政”,《荆州师专学报》,1995年,4期。
王广军、白雪梅:“浅谈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4期。
孙春芝:“试论左宗棠、张之洞师夷观的一致性”,《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何晓明:“略论张之洞的”治术”“,《安徽史学》,1995年,3期。
张敏:“辜鸿铭与张之洞”,《史林》,1995年,4期。
赵维融:“论张之洞《杜甫》诗”,《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3期。
朱维铮:“张之洞与《书目答问》二种”,《读书》,1994年,10期。
谢敏华:“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4期。
“张之洞的书生气”,《江淮文史》,1994年,4期。
江亚南:“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教育思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
顾燕新:“张之洞的社会角色剖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4期。
张晓东:“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3期。
金锋:“张之洞注重兴办教育”,《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4期。
欧阳跃峰:“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安徽史学》,1994年,4期。
何晓明:“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3期。
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4期。
馬東玉:“張之洞與‘崇約’廷議”,《紫禁城》,1994年,1期。
刘猛:“‘洋匠’来华与张之洞的近代化事业”,《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李盛华:“张之洞与华新水泥厂”,《湖北档案》,1994年,5期。
何晓明:“张之洞政治风格论”,《江汉论坛》,1994年,2期。
玉生:“孙中山求见张之洞趣事”,《决策与信息》,1994年,6期。
田锡富:“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江汉论坛》,1994年,12期。
卢世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田锡富:“张之洞教案观初探”,《江汉论坛》,1993年,11期。
范正宇:“从‘文化保守主义’切入——略论新《张之洞评传》的文化史透视方法”,《清史研究》,1993年,2期。
雕胡:“认识‘中体西用’论的新思路——评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1期。
唐上意:“张之洞对琼州客黎起义的镇抚与黎区的开发”,《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3期。
蒋相浦:“张之洞的《半山亭记》”,《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2期。
唐自斌:“论张之洞与沈家本的修律”,《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
苏瑞海:“略论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1993年,2期。
吴传清:“张之洞与中葡澳门交涉”,《荆州师专学报》,1993年,6期。
曹进、曹中柱:“张之洞与汉口张公堤”,《水利天地》,1993年,5期。
丁永刚:“张之洞的中国工业化思想及其实践”,《唐都学刊》,1993年,2期。
李玲波:“论左宗棠、张之洞师夷观的一致性”,《楚雄师专学报》,1993年,2期。
何晓明:“张之洞学术思想论”,《学术研究》,1993年,4期。
李济琛、陈志英:“重新评价张之洞及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
高建萍:“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爱国性”,《渤海学刊》,1993年,2期。
陈景普:“张之洞教育活动事略”,《渤海学刊》,1993年,3期。
许存浒:“张之洞与令德堂书院”,《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4期。
何晓明:“张之洞文化人格论”,《哲学研究》,1993年,10期。
蕲阳侠:“浅析张之洞办教育的经济因素及经济活动”,《江汉大学学报》,1992年,1期。
张修龄、马卫中:“新旧交替社会中的复古诗家——评晚清诗人张之洞”,《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2期。
黄新宪:“变事与变制:”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探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1期。
冯天瑜:“张之洞著作刊刻述略”,《江汉论坛》,1992年,6期。
马东玉:“论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多元性”,《文史哲》,1992年,4期。
唐上意:“张之洞会勘中越边界”,《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3期。
何晓明:“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军事历史》,199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