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张之洞与清末学制变迁的动力机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张维坤:“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华夏文化》,2006年,4期。
彭小舟:“简评黎仁凯教授新著《张之洞幕府》”,《历史教学》,2006年,3期。
金晶:“张之洞与中美华工交涉”,《八桂侨刊》,2006年,4期。
任革新、刘光义:“论”魏源、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之中西教育内容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9期。
彭平一、徐伟红:“论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1期。
刘亚玲:“张之洞关于禁毒的思考与实践”,《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4期。
雷晓宇:“半学半官张之洞”,《中国企业家》,2006年,18期。
张维坤:“张之洞的”以一为主、以余为辅”读书法”,《华夏文化》,2006年,1期。
王肇磊:“论张之洞的涉外经济思想及实践”,《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12期。
钮海燕:“张之洞:晚清引进海外人才第一人”,《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10期。
贾熟村:“义和团时期的张之洞”,《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1期。
闭雄壮:“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论张之洞的人才教育思想”,《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王姗萍:“张之洞与晚清法律教育”,《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2期。
刘亚玲:“张之洞道德教育观管窥”,《江汉论坛》,2006年,9期。
朱海龙、胡晶君:“张之洞与早期现代化的癸卯学制”,《江淮论坛》,2006年,2期。
刘亚玲:“张之洞法律思想探微”,《理论导刊》,2006年,9期。
黄贵:“刍议张之洞的体育思想”,《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
李福英:“张之洞与张謇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比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
李扬帆:“残阳如血——晚清涉外人物系列 超越张之洞命题”,《世界知识》,2006年,8期。
李尾咕:“张之洞教育思想特色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1期。
何俊华:“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文史杂志》,2006年,6期。
喻永庆:“张之洞的湖北兴学及其影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期。
郑燕虹:“张之洞的《劝学篇》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6期。
刘亚玲:“张之洞开发海南的思想与实践”,《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3期。
聂民玉、段红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解读”,《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期。
刘亚玲:“简析张之洞的荐才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
黎仁凯、王向英:“曾国藩与张之洞幕府之比较”,《河北学刊》,2006年,3期。
龚春英:“倡导与阻碍——张之洞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的矛盾心理探察”,《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期。
黄师让:“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纱布丝麻四局”,《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11期。
张勇:“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与程朱理学的关系——以《劝学篇》为中心的考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期。
周群:“张之洞督鄂时期湖北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变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4期。
向元芬:“张之洞建汉阳铁厂始末”,《湖北档案》,2006年,12期。
裴可:“张之洞出过”洋”吗”,《咬文嚼字》,2006年,5期。
王珞霞:“颜元、张之洞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期。
柳卫民:“试论张之洞的警察教育思想”,《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4期。
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3期。
王勇:“张之洞幕府与晚清地方政治”,《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刘亚玲:“张之洞整饬吏治的思想与实践”,《江汉论坛》,2005年,3期。
周翔:“试探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原因”,《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期。
时铃:”何以解忧,惟有新政——从张之洞新政看湖北崛起”,《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13期。
王志龙:“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看张之洞法制改革思想——兼论张之洞与沈家本的修律之争”,《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2期。
周章琪、何峰:“张之洞创办近代湖北警察”,《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10期。
武增锋、韩春英:“试论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历史档案》,2005年,1期。
罗永成:“张之洞戏联震江南”,《咬文嚼字》,2005年,11期。
王晓平:“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方文化观”,《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1期。
张鸣:“张之洞的”官道”“,《领导文萃》,2005年,6期。
尹铁:“略论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
黎仁凯:“张之洞幕府人员的结构与特色”,《文史博览》,2005年,
裴庚辛:“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闭雄壮:“传统与现实——论张之洞的人才功能观”,《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谢放:“‘种豆得瓜’:张之洞与清季废科举”,《同舟共进》,2005年,9期。
孙自俭:“张之洞与晚清师范教育”,《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黎胜禄:“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王姗萍、黎仁凯:“张之洞聘任洋员探析”,《安徽史学》,2005年,4期。
肖红松:“张之洞治黎方策与绩效论析”,《历史教学》,2005年,7期。
黎仁凯:“张之洞的幕府”,《秘书工作》,2005年,7期。
王莲英、冯红霞:“略论张之洞与晚清政治改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期。
沈瑞英:“张之洞洋务幕府与晚清社会”,《秘书》,2005年,8期。
方方:“张之洞,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1期。
刘亚玲:“刍议张之洞的农业教育观”,《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李尾咕、施建兴:“张之洞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气节述论”,《南平师专学报》,2005年,3期。
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8期。
周小华:“张之洞与辛亥首义”,《出版科学》,2005年,2期。
曾凡安:“张之洞与戏曲”,《艺术百家》,2005年,4期。
赵泉民:“论张之洞的近代农业思想”,《古今农业》,2005年,1期。
余安娜:“一代儒臣的悲歌——评《张之洞》”,《理论与创作》,2005年,5期。
乐明:“梁启超巧对张之洞”,《思维与智慧》,2005年,10期。
杨丽:“浅议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对传统教育的突破”,《甘肃农业》,2005年,3期。
同书琴:“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5期。
吕春霞:“张之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郑有才:“张之洞据档办案纪事”,《档案天地》,2004年,2期。
刘亚玲:“略论张之洞的农业思想”,《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常缨:“张之洞晋省实践及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2期。
彭忠德:“《张之洞全集·论金石札》标点正误”,《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戴亦明:“张之洞的教师教育思想”,《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2期。
张洪林:“试析最新公布的一批张之洞书信”,《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3期。
赵可:“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迟云飞:“晚清新政与张之洞研究的新进展——读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4期。
丁永刚:“张之洞与中国铁路建设”,《唐都学刊》,2004年,6期。
徐志愿、乔小平:“标本兼治真举措,戳力同心祛烟患——试析张之洞的禁烟思想和实践”,《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
朱海龙、胡晶君:“回眸历史:再看张之洞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1期。
邹勇:“张之洞与维新运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期。
张磊:“张之洞与广雅书局”,《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5期。
朱海龙、胡晶君:“张之洞与癸卯学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2期。
高汉成:“晚清法律改革动因再探——以张之洞与领事裁判权问题的关系为视角”,《清史研究》,2004年,4期。
袁为鹏、方华:“‘种豆得瓜’张之洞”,《地图》,2004年,4期。
冯秋季:“张之洞与中外版权交涉”,《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白夜:“张之洞与君山长联”,《世纪行》,2004年,8期。
刘亚玲:“简析张之洞的女子教育思想”,《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期。
黄清敏:“张之洞与湖北茶政”,《农业考古》,2004年,2期。
王勇:“张之洞科技思想”,《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2期。
吴宝晓:“张之洞在中俄伊犁谈判问题上的态度”,《西域研究》,2004年,4期。
徐玲、崔新明:“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西文化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4期。
徐碧薇:“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刘佰合:“试论张之洞与清季科举变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朱秘颖:“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综述”,《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期。
黄长义:“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江汉论坛》,2004年,3期。
翟慕华:“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郑斌:“张之洞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贡献探究”,《经济论坛》,2004年,17期。
章征科、刘学照:“张之洞对近代化追求的政治文化特色新论”,《学术月刊》,2004年,1期。
刘亚玲:“张之洞幼儿教育思想之管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张昭军:“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张之洞对传统儒学的调适和锢蔽”,《孔子研究》,2004年,4期。
程慧超:“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洋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期。
王亮停:“张之洞所办民用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历史教学》,2004年,9期。
陈礼茂:“张之洞的”商战”思想剀谈”,《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1期。
何明昌、黎宇宁、汪雪芳、赵康宁、邹勇:“张之洞与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贾小叶:“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立宪思想”,《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1期。
何玲:“张之洞与清末经济特科”,《中州学刊》,2004年,2期。
李春远:“梁启超与张之洞:文化和政治的选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期。
王英校、郑清坡:“张之洞的亲随爱将——张彪”,《沧桑》,2004年,
陈钧:“张之洞兴办湖北近代工业之得失”,《世纪行》,2003年,7期。
王奎:“张之洞与汉阳铁厂”,《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1期。
张发贵:“不独文章艳少年——张之洞贵州事略”,《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3期。
聂蒲生:“论辛亥革命不自觉的酿造师张之洞”,《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期。
朱从兵:“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周群:“张之洞督鄂时期汉口市场的发展及其原因”,《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3期。
张晓丽:“论张之洞的农业近代化思想与实践”,《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陈礼茂:“张之洞振兴商业的思想”,《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8期。
杨大春:“张之洞与苏州租界的开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1期。
赵晋胜:“张之洞币制改革的推行措施”,《沧桑》,2003年,2期。
陈礼茂:“张之洞在中国通商银行创办过程中的言论述评”,《安徽史学》,2003年,5期。
唐杰:“图强求变张之洞”,《学习月刊》,2003年,1期。
赵海亮:“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沧桑》,2003年,5期。
罗福惠:“张之洞对商人群体的扶持维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孙聆波:“梁启超巧对张之洞”,《钟山风雨》,2003年,5期。
梁云:“浅议张之洞对中国学制的创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周辉湘:“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任放:“近百年张之洞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2期。
张玉祥:“张之洞碰钉子”,《湖南文史》,2003年,9期。
贺绍俊:“活在当代的张之洞”,《理论与创作》,2003年,6期。
张笃勤:“‘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3年,2期。
“张之洞妙语论修路”,《决策与信息》,2003年,4期。
吴秉杰:“历史小说《张之洞》的贡献”,《理论与创作》,2003年,6期。
赵德馨:“《张文襄公全集》奏折部分的几个问题——兼与《张之洞全集》的编者商榷”,《江汉论坛》,2003年,2期。
潘良炽:“张之洞与”中体西用”之关系辨析”,《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
梁云:“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创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李运抟:“《张之洞》:人的复活与历史再现”,《理论与创作》,2003年,6期。
江满情:“张之洞主持湖北新政的财政基础”,《江汉论坛》,2003年,4期。
黎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5期。
“张之洞”,《世纪行》,2003年,7期。
梁云:“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实践的创新——在办学宗旨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涂文学、宋晓丹:“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江汉论坛》,2003年,8期。
梁云:“试论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阶段性的贡献”,《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年,4期。
余文:“张之洞素描”,《世纪行》,2003年,7期。
邱远猷:“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姚会元:“王朝没落中的‘张之洞现象‘”,《江汉论坛》,2003年,12期。
车磊:“试析张之洞的”癸卯学制”“,《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
张达骧:“张之洞轶事”,《世纪行》,2003年,7期。
于月清:“张之洞、梁启超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萧致治:“张之洞:晚清统治阶级改革派的殿军”,《江海学刊》,2003年,2期。
张继煦:“张之洞推行的新政”,《世纪行》,2003年,7期。
祝安顺:“从张之洞、吴汝纶经学课程观看清末儒学传统的中断”,《孔子研究》,2003年,1期。
方秋梅:“张之洞抚晋时期的政治取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邱远猷:“张之洞与中国法律近代化”,《中西法律传统》,2003年,0期。
陈锋:“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世纪行》,2003年,7期。
何静:“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期。
肖家祥:“张之洞与古今大冶”,《党史天地》,2003年,9期。
把增强:“近五年来张之洞研究的新进展”,《历史教学》,2003年,7期。
何智能:“张之洞与粤汉铁路建设资金的募集”,《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1期。
裴高才、徐俊杰:“张之洞与黎元洪的知遇情”,《世纪行》,2003年,12期。
黎仁凯:“张之洞历史定位之我见”,《历史教学》,2003年,9期。
吴剑杰:“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2期。
刘亚玲:“试析张之洞教学思想的创新意识”,《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黎仁凯:“张之洞督鄂期间的幕府”,《史学月刊》,2003年,7期。
袁国客:“张之洞治理海南黎族述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聂蒲生:“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3期。
刘四平、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货币改革”,《历史档案》,2002年,1期。
闭雄壮:“张之洞与维新派”,《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4期。
吴宝晓:“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起源——兼论清末新政的多种动机及其影响”,《历史档案》,2002年,4期。
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历史研究》,2002年,2期。
洪治纲:“《张之洞》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1期。
唐浩明、子晓:“长篇历史小说张之洞下部——张之洞”,《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7期。
董强:“《张之洞》:一部”国画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1期。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河北学刊》,2002年,6期。
胡世刚:“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7期。
刘再华:“《张之洞》:重审维新与护旧的历史困惑”,《小说评论》,2002年,3期。
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新军建设——兼与北洋新军比较”,《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1期。
卫建杰:“善趋风势又非”尸位素餐”——论张之洞的为官之道”,《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1期。
胡世刚:“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
“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9月上旬在武汉举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何剑明:“张謇与张之洞实业道路比较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陈旭霞:“试论张之洞的廉洁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文恒益、黄丽华:“张之洞与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胡世刚:“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王延涛、王丽娟:“简析张之洞的经济思想”,《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4期。
马平安:“试论张之洞地方实力派的兴衰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期。
“‘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汉举行”,《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10期。
陈旭霞:“张之洞——不染于晚清腐败官场的廉洁官吏”,《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期。
王建红:“张之洞四请冯子材”,《档案天地》,2002年,1期。
费隐:“张之洞与近代洋务企业”,《中国高新区》,2002年,7期。
王俊领:“张之洞与近代教育”,《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3期。
李国青:“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刘佩芝:“张之洞创办近代钢铁工业得失之我见”,《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黎仁凯、王姗萍:“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历史教学》,2002年,4期。
聂蒲生:“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4期。
唐浩明:“张之洞”,《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4期。
张莉、李朝:“在实践中理解历史 在历史中体验生活——关于”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历史教学》,2002年,4期。
罗高峰:“‘卫道’与‘开新’——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魏连科:“新版《张之洞全集》之《劝学篇》点校纠误”,《河北学刊》,200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