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铎:“后来居上的新洋务派张之洞”,《学术月刊》,1992年,11期。
黄新宪:“对张之洞改善办学条件若干尝试的考察”,《山东教育科研》,1992年,4期。
皮明勇:“张之洞军事思想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洪九来:“张之洞军事教育思想初探”,《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廖宗麟:“中法战争期间的刘永福与张之洞”,《学术论坛》,1992年,1期。
何晓明:“张之洞外交思想论”,《求索》,1992年,2期。
钟康模、钟海模:“论张之洞对待外敌入侵的态度——兼论张之洞对外态度变化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期。
汪若海:“张之洞引种陆地棉百年及评析”,《中国农史》,1992年,2期。
代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是非得失平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2期。
孙石月:“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3期。
金虎:“从现代读书治学看张之洞《书目答问》的今昔”,《图书馆》,1991年,3期。
文生:“张之洞创办的妇幼学堂”,《教育评论》,1991年,3期。
黎仁凯:“论张之洞与维新派之关系”,《文史哲》,1991年,4期。
廖大伟:“袁世凯、张之洞一奏折入奏日期辨正”,《史学月刊》,1991年,6期。
陈钧:“张之洞经济管理思想简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3期。
高令印:“辜鸿铭与张之洞”,《福建学刊》,1991年,4期。
赵哲:“论张之洞的‘旧体新用’与西村茂树的‘日本道德论’——一种文化选择类型的两个范例之比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谭晓曙:“张之洞兴办湖北洋务企业历史作用初探”,《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黄碧琴:“张之洞督粤时期的华侨政策”,《岭南文史》,1991年,1期。
孟旭:“张之洞在山西”,《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3期。
赵荣:“张之洞与晚清名人”,《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1期。
肖铭:“张之洞研究的新开拓——评介《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理论月刊》,1991年,6期。
陈钧、任放:“张之洞与辛亥武昌首义——兼论政治家成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6期。
甄小泉:“张之洞四议”,《黑龙江图书馆》,1991年,4期。
陈钧:“论张之洞治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3期。
钟康模:“论张之洞在中法战争期间抵御外侮的思想及实践”,《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4期。
陈阳凤、熊贤军:“张之洞‘中体西用’论辩”,《河北学刊》,1990年,1期。
王金科:“张之洞电稿一”,《文物春秋》,1990年,1期。
王金科:“张之洞电稿二”,《文物春秋》,1990年,2期。
王金科:“张之洞电稿三”,《文物春秋》,1990年,3期。
陆有信:“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人物传——略评《张之洞大传》”,《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3期。
舒梅:“简评《张之洞大传》”,《文史哲》,1990年,4期。
黎仁凯:“张之洞”假维新”辨析”,《江汉论坛》,1990年,11期。
卢明纯:“试论张之洞的目录学思想”,《四川图书馆学报》,1990年,5期。
振翼:“张之洞与刻书”,《编辑之友》,1990年,6期。
刘永志:“张之洞论出洋留学”,《国际人才交流》,1990年,5期。
曹均伟:“张之洞利用外资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陈钧、刘亚玲:“张之洞的实业教育观评述”,《教育评论》,1989年,2期。
黄新宪:“张之洞与尊经书院”,《教育评论》,1989年,3期。
高路:“张之洞”官督商办”思想辨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6期。
陈钧:“张之洞与清末湖北农政”,《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6期。
欧阳跃峰:“论张之洞的军队建设思想”,《人文杂志》,1989年,4期。
马学华:“张之洞阻止澳门永久割让的历史贡献”,《渤海学刊》,1989年,2期。
马帆:“张之洞洋务思想浅探”,《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陈长年:“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赵晓雷:“论张之洞《劝学篇》的革命性和传统性”,《史学月刊》,1989年,6期。
韦少波、陈伟桐:“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3期。
陈山榜:“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之洞《劝学篇》之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4期。
安静波:“试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交流》,1989年,6期。
康树欣:“张之洞与汉冶萍公司”,《历史教学》,1989年,5期。
黎仁凯:“张之洞《劝学篇》新论”,《历史教学》,1989年,10期。
赵晓雷:“论张之洞的洋务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
徐凯希:“张之洞与近代鄂棉改良”,《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11期。
赵荣:“天南地北访碑记——关于《张公祠碑》和《张之洞墓志铭》”,《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3期。
沈继成:“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
黄新宪:“论张之洞与两湖书院的兴办及改制”,《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4期。
黄新宪:“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黄开国:“廖平与张之洞”,《文史杂志》,1988年,2期。
褚超福:“张之洞与清末新军的编练”,《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1期。
吴有书:“张之洞与湖北兵操”,《体育文史》,1988年,1期。
王金香:“张之洞山西禁烟述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1期。
赵葆惠:“张之洞与汉阳铁厂”,《齐鲁学刊》,1988年,2期。
黎仁凯:“张之洞东南互保新探”,《江汉论坛》,1988年,7期。
黄新宪:“论张之洞的留学观及历史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
王贵忱:“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中国钱币》,1988年,3期。
夏风:“张之洞与晚清的工艺教育”,《教育与职业》,1988年,10期。
黄新宪:“张之洞的早期治学观评略”,《福建学刊》,1988年,5期。
黄新宪:“略论张之洞与晚清的方言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2期。
钟康模:“张之洞在《辛丑条约》开议前后的言行评析”,《历史教学》,1987年,4期。
林仙庭:“王懿荣与张之洞书记略”,《历史教学》,1987年,7期。
康树欣:“张之洞的爱国思想和行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3期。
朱志经:“张之洞和两湖书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2期。
王魁伟:“张之洞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文史杂志》,1987年,3期。
周秀鸾:“张之洞办企业是怎样筹集资金的”,《江汉论坛》,1987年,5期。
吴啸英:“张之洞善本概念考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2期。
刘建一:“张之洞在清流时期的政治思想”,《晋阳学刊》,1987年,5期。
二川幸広、施金炎:“试论清末张之洞所从事的图书馆事业”,《图书馆》,1987年,5期。
钟康模:“论张之洞兴办洋务事业中的”抵洋”思想及其实践”,《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2期。
田鸿钧:“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的教训”,《决策探索》,1987年,3期。
李西亭:“张之洞在广雅书院的题联”,《广州研究》,1987年,5期。
戴亦明:“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2期。
赵晓雷:“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学术月刊》,1987年,8期。
曹均伟:“张之洞利用外资的思想”,《学术研究》,1986年,3期。
严仲义:“再论张之洞与洋务活动”,《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1期。
苏沛:“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3期。
陈钧:“清末张之洞的路政经济思想”,《河北学刊》,1986年,6期。
周溯源:“试论张之洞的军事思想”,《求索》,1986年,1期。
姚会元、刘大洪:“第二次”张之洞在湖北”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岑生平:“关于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3期。
沈继成:“张之洞与清末军制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4期。
董宝良:“重视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张之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4期。
肖茂盛:“张之洞的币制改革”,《广州研究》,1986年,4期。
陈钧、任放:“向历史的纵深处挖掘——评冯天瑜的《张之洞评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4期。
黎仁凯:“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3期。
黄玉兰:“张之洞与我国近代教育”,《历史教学》,1986年,5期。
冯天瑜:“庚子年间的张之洞”,《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1期。
陈钧:“张之洞与清末湖北商政”,《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6期。
彭久松:“张之洞《劝学篇》是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期。
刘建国:“张之洞《劝学篇》述评”,《长白学刊》,1985年,5期。
赵晓雷:“试析张之洞在”东南互保”中的对外态度”,《丽水师专学报》,1985年,3期。
胡维革:“张之洞关于鸦片问题的思想及活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2期。
姚会元:“湖北省经济史学界讨论‘张之洞在湖北的经济活动’”,《江汉论坛》,1985年,9期。
陈钧:“张之洞商业思想简论”,《江汉论坛》,1985年,11期。
周秀鸾:“张之洞办企业对武汉民族工业的影响”,《江汉论坛》,1985年,5期。
黎仁凯:“张之洞”,《历史教学》,1985年,3期。
茅家琦:“张之洞与洋务运动——兼论洋务运动终结的时间”,《学术月刊》,1984年,11期。
戚其章:“张之洞与反割台运动”,《历史教学》,1984年,10期。
王贵忱:“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学术研究》,1984年,5期。
冯天瑜:“张之洞与湖北近代教育”,《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3期。
冯天瑜:“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江汉论坛》,1984年,5期。
姚永森:“张之洞抚晋求人才”,《晋阳学刊》,1984年,4期。
王离之:“两广总督张之洞”,《岭南文史》,1984年,1期。
黎仁凯:“略论张之洞从清流派向洋务派的转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2期。
冯天瑜:“张之洞的道路——从清流党到洋务派”,《江汉论坛》,1983年,10期。
吕达:“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3期。
陈景磐、吕达:“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活动及其基本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续”,《教育研究与实验》,1983年,1期。
李德芳:“一则有关张之洞父亲的史料——介绍《原任兴义府南皮张公遗爱祠碑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3期。
黄继宗:“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转变”,《社会科学》,1982年,9期。
冯天瑜、周积明:“张之洞”振兴实业”夭折的原因”,《江汉论坛》,1982年,3期。
丁凤麟:“论张之洞的洋务观”,《学术月刊》,1982年,10期。
马东玉:“也谈张之洞洋务活动的经济效果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1期。
程方平:“近代史上倡导新学的教育家一张之洞”,《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3期。
陈景磐、吕达:“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及其基本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研究与实验》,1982年,2期。
“张之洞致袁世凯电稿二件”,《文献》,1981年,3期。
喻伯乐:“张之洞办汉阳铁厂刍议”,《湖南财经学院学报》,1981年,1期。
谷林:“张之洞反对‘闲话虚字’”,《读书》,1981年,4期。
严仲仪:“略论张之洞洋务活动的经济效果”,《经济研究》,1981年,5期。
赵荣:“张之洞和他的《劝学篇》”,《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1期。
方衍:“略论张之洞的目录学”,《学习与探索》,1981年,3期。
皮明庥:“张之洞在湖北兴办洋务平议”,《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
“洋奴哲学必须彻底批判——从张之洞的洋务活动看洋奴哲学的反动实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
孙桂芝、吴戌文:“一个尊孔卖国的黑标本——略評张之洞的《劝学篇》”,《山东师院社会科学版》,1975年,2期。
”反动派为什么吹捧张之洞”,《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1期。
罗思鼎:“评周谷城所谓”张之洞—梁启超—胡适”的道路”,《学术月刊》,1965年,2期。
陈月清:“张之洞所办企业的性貭和特点”,《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2期。
陈輝:“从清流派到洋务派——略谈张之洞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过程”,《江汉学报》,1964年,3期。
丁凤麟:“张之洞的《劝学篇》体现什么精神——驳周谷城先生对时代精神的歪曲”,《学术月刊》,1964年,12期。
胡滨:“张之洞与洋务运动”,《文史哲》,1963年,5期。
学位论文:
刘薇,《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兵工企业》,武汉大学,陈锋指导,2010,博士。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刘永翔指导,2010,博士。
刘士义,《张之洞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宁俊红指导,2010,硕士。
曹良海,《张之洞行政思想研究》,汕头大学,范耀登指导,2010,硕士。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南开大学,孙晓春指导,2009,博士。
焦丽娜,《论清末立宪中官制改革的两种主张》,吉林大学,刘会军指导,2009,硕士。
白雁钊,《张佩纶与张之洞比较论》,河北师范大学,董丛林指导,2009,硕士。
石文玉,《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吉林大学,宝成关指导,2008,博士。
杨宏伟,《张之洞的西学态度及其演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吴宝晓指导,2008,硕士。
夏秀华,《张之洞其人其诗》,苏州大学,马亚中指导,2007,硕士。
高攀,《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思想述评》,山东大学,马建红指导,2007,硕士。
喻艳,《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研究》,西南大学,巴登尼玛指导,2007,硕士。
赵灵芝,《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的引入》,大连理工大学,李文潮指导,2007,硕士。
祝婷婷,《张之洞与晚清政局》,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指导,2007,硕士。
刘超,《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唐国庆夏金星指导,2007,硕士。
任彬彤,《张之洞与清末留日教育》,河北大学,范铁权指导,2006,硕士。
童绥宝,《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黄华文指导,2006,硕士。
陈伦兵,《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张全明指导,2006,硕士。
曾带丽,《张之洞与晚清书院的改革及改制》,湖南大学,肖永明指导,2006,硕士。
周娜,《”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河南大学,李申申赵国权指导,2006,硕士。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西安理工大学,赵华朋指导,2006,硕士。
段红智,《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研究》,河北大学,李振纲指导,2005,硕士。
李建中,《论张之洞的农商思想及其实践》,河南大学,张九洲指导,2005,硕士。
王珞霞,《浅探吴汝纶、张之洞的学术渊源与学制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刘虹指导,2005,硕士。
王志龙,《一位儒臣的政治诉求》,安徽大学,吴春梅指导,2005,硕士。
宁宁,《论张之洞外交思想》,安徽大学,汤奇学周乾指导,2005,硕士。
敖福军,《试论张之洞的外交思想》,内蒙古大学,张凤翔指导,2005,硕士。
朱海龙,《张之洞与癸卯学制》,华南师范大学,黄明喜指导,2004,硕士。
李欣哲,《体制内的渐进式政治改革》,中国政法大学,杨阳指导,2004,硕士。
秦博,《戊戌变法中的张之洞》,吉林大学,李书源指导,2004,硕士。
把增强,《张之洞备荒赈灾思想与实践》,河北大学,黎仁凯指导,2004,硕士。
徐碧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华东师范大学,易惠莉指导,2004,硕士。
鞠北平,《论张之洞与晚清国防建设》,河南大学,张九洲指导,2003,硕士。
周孟雷,《张之洞与近代反洋教运动》,河南大学,张莲波指导,2003,硕士。
王向英,《略论张之洞幕府》,河北大学,黎仁凯指导,2003,硕士。
王姗萍,《张之洞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河北大学,黎仁凯指导,2003,硕士。
闭雄壮,《张之洞人才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朱从兵指导,2003,硕士。
梁云,《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教育创新》,东北师范大学,胡赤军指导,2002,硕士。
会议论文:
孟旭,《张之洞教育思想发展阶段论》,《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2009年。
孟旭,《张之洞留学教育思想述论》,《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2009年。
孙石月,《张之洞对我国早期留学教育的贡献》,《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2009年。
吴廷俊裴晓军,《体用之辨:张之洞报刊管理与报刊思想的双重性解读》,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2008年。
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江苏苏州,2006年。
朱从兵,《张之洞与沪宁铁路》,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江苏苏州,2006年。
许全胜,《陈宝琛致张之洞函牍辑注》,上海中山学社,上海,2005年。
王立诚,《李鸿章、张之洞推荐《日本国志》的咨文——台湾所藏总理衙门档案中关于黄遵宪的史料拾零》,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北京,2005年。
徐凯希,《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湖北丹江口,2004年。
齐国华,《半截子的”维新派”——评张之洞的《劝学篇》》,上海中山学社,2003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上海中山学社,2002年。
陶德臣,《张之洞对近代中国茶业的贡献》,上海中山学社,2001年。
李细珠,《试论戊戌—庚子政局变动中的张之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中国北京,2001年。
王贵忱,《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中国钱币学会,1998年。
谢放,《张之洞与汉阳铁厂》,上海中山学社,1997年。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迈向21世纪的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研讨会,1997年。
马学华:“功昭青史益留后人——张之洞阻止澳门永久割让的历史贡献》,河北省历史学会,1991年。
何晓明:“评《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上海中山学社,1991年。
图书:
唐浩明:《权相:张之洞上中下全三册》,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
唐浩明:《唐浩明晚清三部曲(套装上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唐浩明著:《张之洞》,北京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