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长心理

_2 佚名(现代)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她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前些日子,她家发生了一次车祸,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孩子的头发,用镊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碴,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过头来看着妈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都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
  就这样,为了安慰她的妈妈,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
  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对不起她!"
  原来,秀秀与妈妈的关系也是颠倒的,一个动不动就向孩子宣泄自己情绪的妈妈,显然是孩子气的。但幸运的是,这个妈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对她的伟大的爱,从此以后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
  忍不住向孩子宣泄情绪,对孩子或打或骂,是最常见的亲子关系颠倒的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自己的苦恼。这种方式看似问题不大,因为孩子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向他们倾诉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倾吐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乐于帮助父母的,他们会努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恼。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是大人,而倾吐苦恼的父母则是孩子。但问题是,假若孩子非常小,他们是没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恼的,他做不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苦恼。
  亲子关系的颠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对于父母而言,应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然就是个好父母,他们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父母,那么他们很可能实质上是在做一个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这种颠倒的关系会给他带来极大困扰。因为,父母尽管是孩子,但表面上仍是成人,他们那些非理性要求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决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实质,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际上,当真正明白这个关系的实质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自动呈现。
  颠倒的关系让孩子很痛苦
  阿琳这样的事情我见过太多。我认识的好几个朋友,都是因为妈妈拼命给她们张罗约会的事情,结果她们烦不胜烦,最后干脆彻底拒绝与男人约会了。这些妈妈们在逼女儿与异性约会时,完全是非理性的,是非常孩子气的。
  亲子关系颠倒的种类非常多,阿琳的例子中,这种颠倒是隐形的,妈妈还在扮演妈妈的角色,只是实质上不是"孩子"。还有很多亲子关系,父母很干脆地做起了孩子,一点都不掩饰。
  一个朋友说,她的妈妈就是没长大的小女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读初一的时候,她带同学去家里玩,因为什么小事顶撞了妈妈两句,结果,妈妈当着她同学的面呜呜大哭,她的姐姐去哄妈妈,妈妈不理会。没办法,姐姐对她说,妈妈生你的气,你就哄哄妈妈吧,她没吃午饭,要不你给妈妈做个荷包蛋,让她高兴高兴。她听了姐姐的话,给妈妈煎了两个荷包蛋,端给妈妈吃。但妈妈还在生气,伸手一推就泼到她身上了。
  这是最明显的颠倒的亲子关系了。不过,这种毫无掩饰的孩子气的妈妈,倒也有一个好处,我这个朋友很早就知道妈妈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子,所以一直把她当小孩子看,宽容她的情绪,但不太把她的意见当回事。
  另一个朋友,他说自己尽管二十五六了,但父母好像还是把他当作五六岁的孩子,只要他一回到家,父母就会上来和他聊天。聊天是天伦之乐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没问题。但问题是,父母的聊天内容多数是建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你那样不好......""你应该这样做......"全是围绕着儿子的,而且多数是像对待几岁的小男孩一样教训他。
  他要求父母少谈他,而是多谈谈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则回答说:"我们老了,没什么事好说,还是说你的事吧。"
  显然,这也是一种倒置的关系,孩子充分考虑了父母的感受,但父母并未理解孩子的感受,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即便知道孩子很痛苦,他们仍然忍不住要这样做,这种忍不住,就是一种孩子气。
6.宽容对待成长的烦恼
  8月14日上午,在福州市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五楼,福州市心理学会理事、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王霏以"跨越代沟的拥抱"为题,举办了一场关于青春期亲子沟通的心理讲座。
  据了解,进入暑期以来,福州市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业务明显增多。不少家长抓紧孩子放长假的时间,前往"中心"咨询一些平日里备受困扰的家庭教育上遭遇的烦心事。"中心"的负责人高肩宇告诉记者,此类咨询量比平时增加了至少30%,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生或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长。
  很多前来咨询的家长普遍反映,自己的孩子比小时候难"管教"了。有的家长说,孩子开始不愿与父母交谈,对父母的询问敷衍了事;有的家长则说,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开始爱对着干,指责做父母的"落伍了";还有的家长纳闷地问,自己在成长时期家里经济条件差、兄弟姐妹多,吃的、穿的哪比得了现在,可如今的孩子大多不愁吃穿,怎么就成天说"郁闷",甚至闹出心理问题?......
  王霏说,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多数孩子在12岁以后,开始逐渐进入青春期,这是一个"心理断乳"时期。家长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心理变化,避免走入当前颇为常见的两大误区。
  一是不少家长认为"只要读好书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其实,知识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如今,人才的竞争已不仅是文凭的竞争,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越来越得到重视。有的家长把学习理解得很狭隘,只有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看与课程有关的书"才放心。
  王霏老师特别提醒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运动需求要给予以鼓励。这样既有助于孩子长身体,又可调整他们的心理压力,释放一些莫名的烦恼。此外,还要重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参与家务,承担一些生活责任。丰富充实的生活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要。
  二是少些盲目的爱,不要剥夺孩子对成长的体验权利。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出错,主观地认为孩子只要照自己的观点去做就不会走弯路,摔跟头。这样做往往会招致孩子的反感,甚至抵触。即使是孩子顺从了,成年后则会面临着难以独立处理难题的心理困惑。
  "不在意孩子说什么、打断孩子的话、教条式的说服,"王霏老师指出,"相当部分家长常常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往往适得其反。"她特别强调,在对青春期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尤其要注意沟通的有效性,否则,父母将在无意识中剪断与孩子连接的丝线,最终会导致孩子与自己感情上的疏离。
  她认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须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换位倾听,接纳他(她)的情绪,做一块吸音板。有时,孩子只是需要宣泄一下内心的委屈、怨恨或愤怒的情绪罢了。这种情况下,最忌马上讲道理。接下来,家长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可以向孩子提出或与之商量几种可能,给孩子一个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家长还要有一种宽容等待的理念,除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允许孩子出错,让他们吸取教训,走向成熟。
7.专家点评"七个成长话题"
  "这组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家谈系列报道',所采写的稿件,在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很有代表性,选题很好,反映了在当前社会中,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相关心理咨询师都对本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家谈系列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每个专题做了点评。
  社科专家:"7个话题"是对家庭社会的新挑战
  点评嘉宾:王国琪
  (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话题之一:学雷锋学奥数谁为先
  专家点评:重视学习莫忘德为先
  学雷锋和学奥数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时间上的冲突,但仔细分析,孩子与家长的意见分歧,反映了家庭教育在智育与德育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应以德育为先,还是应以智育为核先,如今,关于德育与智育的问题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不能漠视德育的培养教育。
  话题之二:女儿偷我百元,只为送我礼物
  专家点评:走出"物欲化"误区学会示爱
  小孩偷妈妈的钱给妈妈买礼物,这本身反映了孩子想回报父母的意愿,是孩子有爱心和想表达爱心的一种体现。但从孩子为表达爱而不择手段这一现象来看,从深层次反映了孩子在接受家长及社会上的爱心教育时,明显地受到了社会上"物欲化"倾向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多以物质为载体来表达对他人,也包括对孩子的种种爱,这种"物欲化"的蔓延也使孩子们深受影响并效仿。但孩子并不具备任何经济支配能力,如果去盲从这种"物欲化"的示爱方式,必将出现诸如"偷钱示爱"的现象,甚至其他违法行为。
  这也反映了现代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缺失,大人更应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如何去感恩,走出"物欲化"的误区,变物欲为精神,提倡精神的升华,注意引导孩子认识爱、清楚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话题之三:企盼"变味童谣"变成"金色童谣"
  专家点评:孩子心声的一种反映
  "变味童谣"的出现是童谣失去童真、失去童趣的体现。我们应该看到这类童谣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其一,成人之间爱的直白引起了众多孩子的模仿,使童谣越来越成人化;其二,"变味童谣"中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表达的是孩子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是现实为这类童谣提供了素材;其三,孩子们缺乏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缺乏适合他们吟唱的健康童谣;其四,孩子们只有单调的学习,再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极为单调,"变味童谣"恰好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
  但这些童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建议家长们应多重视对孩子内心的关注,也呼吁更多适合孩子传唱的"绿色童谣"出现。
  话题之四:家长接送热情VS孩子要求独立
  专家点评:别让孩子变成了"袋鼠"
  家长执意去接送孩子,孩子口口声声要求独立,反映的是家长对孩子适度关心和过度保护的问题。家长保护孩子的意识,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并无过错。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关注往往会捆住孩子的手和脚,本该孩子做的事家长都大包大揽,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不利。
  家长千万要防范"袋鼠式教育",在保护孩子时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话题之五: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
  专家点评:效果取决于老人自身的素质
  "隔代教育"本身是个中性的表达,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老人的自身素质,建议年轻人与老人应多沟通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及教育观念,发挥老人在经验上、阅历上、时间上、耐心上的优势。
  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我们不能笼统的去评价其优劣。
  话题之六:孩子"另类语言"冲击传统话语
  专家点评:别让垃圾话语玷污了孩子
  语言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变动上,词汇的变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健康的、经典的语言产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垃圾语言出现,这是客观事实。孩子对于语言的接受是很快的,反应很敏感,而且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接收,更容易受到不良语言的侵蚀,作为家长和老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分辨好坏,学会认识经典语言和垃圾话语的区别,坚决排斥垃圾词汇。
  现在一些许多出版物使用一些"另类"的语言,以篡改名著来吸引读者眼球,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关部门也应规范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话题之七:学生带手机,该不该叫停
  专家点评: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消费误区
  学生持手机弊端很明显,反映了现在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教育消费问题,消费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中消费的误区,认为教育投资就是一味地花钱,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投资时,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进行精神投资,否则,盲目地投资会助长孩子的诸多不良习气。
  错误的教育会形成孩子不良的心理
  总体上说,未成年人经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后,会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心理,而种种心理的形成又与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很多也缘于家长的教育心理问题、错误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往往加大孩子的压力,使孩子过度追求完美,过度自责甚至有时无法接受自己,形成不良的心理。
  诸如"变味童谣"反映了孩子对自身想法的表现欲望,现在的孩子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希望能对外表达自己,但又找不到正确的表现渠道,往往会选择其他能够宣泄的渠道,到于渠道的性质他们就不在意了;本身是简单的手机,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手机,便因此而自卑,手机与自卑联系起来这完全是孩子自己心理的问题,是他们的从众、攀比心理在作祟,这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许多孩子心理上有极强的表现欲,努力寻找被人关注的优越感,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但往往不如自己想象的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行为上、思想上,引起孩子与家长老师,甚至与社会的矛盾,这也是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家学者点评"7个成长话题"
  专家总评
  关工委:创办更多"家长学校"给家长充电
  点评嘉宾:曹存玉(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莫太高
  这"7个话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的新现象。"学雷锋与学奥数谁为先"的矛盾冲突其实更为实质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了家长重智轻德,也增加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建议家长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实践教育,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建议创办更多的"家长学校"
  "隔代教育"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却很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多孩子的父母因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都交由老人来照看,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且隔代教育也明显有其优势所在,只能考虑如何更好地体现隔代教育的优点,建议创办更多的"家长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去接受教育,提高爷爷奶奶们的教育方式,灌输更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变味童谣"也让"减负"呼声再起最近听说了很多"变味童谣"的事,听后思想上感到很震惊,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和这种现象,许多"变味童谣"中包含着色情、暴力倾向,表达了孩子的愤懑和不满的牢骚。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的"减负"问题,孩子的书包仍然很重,负担仍很重,他们把不满的情绪通过"变味童谣"发泄出来,也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解决。让良好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绿色童谣"去抵制"变味童谣"。
  家长要充电适应新时代的孩子
  面对新时期孩子成长教育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家长、老师都要给自己"充电",跟上新形势,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水平,如果对孩子们已经接触到的新生事物或现象不了解,就很难和孩子沟通交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深,就更难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只有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提高了,才会让孩子不反感,进而喜欢和家长交流、沟通,达到教育上的共识,也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
8.学生心理四大侵扰
  高考、中考即将来临,《首都医药》杂志记者日前在对几家医院心理门诊和几所中学的调查中发现,在升学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令人担忧,焦虑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已经成为侵扰学生的四大心理障碍。而学校竞争压力过重、家长的期望值过高、苛责等不良环境因素都可成为其直接诱因。但家长和学校却对此准备不足,缺少相应的措施和呵护。
  焦虑症:在学生中较常见
  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会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受影响后,反过来又加重症状。北京同仁医院心理科医生许天红介绍,焦虑障碍倾向在学生中很常见,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严重者很易发展为焦虑症。
  许医生提示,对出现焦虑情绪障碍倾向的学生,在家庭治疗方面应采用支持心理治疗,如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对他们的痛苦适当表示同情,消除他们的顾虑,以帮助他们摆脱不安全和失败的心理。对有焦虑情绪障碍倾向的父母,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弱点和可能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应明确,要想让孩子尽快恢复正常,必须要调整家庭其他成员的焦虑情绪。
  学校恐怖症:与逃学不同
  学校恐怖症的直接诱因常常是学习失败,在学校遇到某些挫折和侮辱,或者是遇到家庭变故。有学校恐怖症倾向的学生在上学时感到很勉强,该去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有时显出要去学校或准备去学校,但一旦到学校或接近学校就逃走,坚决拒绝上学。有的学生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去学校
  学校恐怖症与逃学不同,具有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常伴有较明显的情绪障碍,一般来说是学业上问题不大或品学兼优者。学校恐怖症是父母知道孩子拒绝上学而留在家中,而逃学往往是父母不知道孩子不去上学。许天红医生认为,一旦出现学校恐怖症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这类学生在考试时成绩会比平常下降20%至60%。
  出现学校恐怖症倾向的学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了解出现此症状的诱因。还应调整学校环境,使其回学校后有较好的适应条件,较快建立自信心。
  强迫症:本人明知无意义却不能放弃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以同时出现较常见,比如对自己刚做完的作业担心没有做好,反复检查等。一般来说,本人意识到这种行为是多余的,无意义的,给本人造成痛苦,但明知却不能放弃。
  许天红医生曾遇到一名有强迫倾向的高中女生,她考试只有考到前几名才安心,但临近高三,她的成绩急速下降,上课时常常被一些奇怪念头缠绕,如天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要睡觉,根本听不到老师讲什么。考试时面对考卷,想的总是上次没做对的题。到高考那天,焦虑痛苦的回忆又一遍遍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最后不得不半途退出考场。
  许医生认为,她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强迫症倾向并伴有学校恐怖症倾向。他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明显的强迫症倾向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应采用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
  抑郁症:青春期女生发病率比男生多见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在少年时期常由于学业失败或面临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发生的抑郁,发病率在青春期女生较男生多见。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有的孩子自暴自弃,不守纪律,与同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等。
  许医生提醒,抑郁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便会反复发作,并逐渐发展为双向障碍,即同时伴有狂躁症并发。如果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有与抑郁有关的症状持续出现两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贻误治疗和调整的最佳时机。
9.学会面对寝室"危机"
  自2000年起,北京的几所高校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响应。昨天,华侨大学学生处、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在华侨大学校园内举办了华侨大学第三届"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活动,活动的主题为"关爱自我,关爱他人"。活动中,大学生们平日里的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寝室关系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排解--
  焦点一:生活习惯难相容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找朋友,但常常却"处不好"最"近"的朋友--室友。宿舍的同学来自于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在这种客观的差异下,如何处理好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华侨大学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主任赵冰洁老师提醒每个大学生,宿舍的意义不仅是我们睡觉的地方,也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重要课堂。
  案例一:小黄是闽南人,晚上早晨都喜欢打开窗换换新鲜空气,北方来的其他室友却觉得小黄存心让他们生病,一起指责他;而小黄却认为,室友们不注意时间的掌握,很晚才归宿,严重影响自己的休息和生活习惯。
  案例二:用电脑的人敲键盘的声音大了些,甚至没用耳机而用音箱,都足以让欲睡不能的人撩被而起大喝一声;还有的常常借着光亮煲电话粥煲到半夜,又不注意控制音量。诸如此类的摩擦不胜枚举,室友间也因此嫌隙日长。
  赵老师(华侨大学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主任)答疑:近距离的交往中,人们会出现一些自我服务倾向,即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经验体会出发评价别人,导致推测的偏差。于是总觉得自己在吃亏,还要自己来忍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够推己及人"。她建议,宿舍可以设置一个日记本,每个人通过留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温和而且有效。
  焦点二:金钱问题伤感情
  案例一:舍友的生活费突然短缺了,开口问小张借50块。宿舍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好不借呢?小张犹豫中掏出了钱。但是一个月的规定期限到了,舍友总也不提借钱的事,这钱不是很多,要了会不会很伤感情啊,可是不要回来的话,自己生活费也不是很宽裕......小张心里为这钱矛盾极了,他纳闷:这钱怎么就影响了交往呢?
  案例二:寝室里除了小李外都买了电脑,大家都设了密码仅供私用,而多消耗的电能却不是个人承担。对此种种,平时"耗能少"的小李不愿接受,于是跟室友们发生了争吵。
  赵老师答疑:物质利益的合理均衡,有利于培养交往的心理平衡感。她建议,有什么问题要尽可能地不要憋在心里,最好客气地告诉室友你的顾虑,跟他们商量怎么避免钱在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另外,隐私问题也是寝室关系的一个焦点。学生小王跟宿舍的人大吵了一架,就是因为自己桌上的书被舍友翻了。小王找朋友诉苦:我就是不喜欢别人碰我东西,不喜欢别人看到什么......舍友们也很委屈:只是想看看你平时看的东西,怎么就不行了呢,哪有那么小气的人啊,何况咱们的关系那么铁。
  赵老师答疑:交往中常会出现双重标准现象,一个是显性的、意识的,表明知道该怎么做;另一个是潜意识的,无意识地抵消这种努力。她建议,应该头脑冷静,不要想当然地去触犯一些大家都清楚的禁忌。
  焦点三:公共责任谁来负?
  案例一
  公共卫生总是宿舍里最麻烦的事。"都有责任"总会被那么几个人理解成"都没有责任"。作为寝室长的小刘就向我诉说了他的苦衷:我们寝室就是有一个同学做得特别差,从不打开水,从不扫地,从不注意个人的卫生,不仅懒,还常常要享受。作为寝室长,开始想着帮他们多干点没啥,时间久了,觉得心里特别不平衡,为什么他们那么缺乏起码的集体观念?为什么他们该坐享其成?可他一管,不仅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反而使矛盾闹得更大了。
  案例二
  由于两间洗澡间配一台热水器,两个寝室的人不能同时洗澡,小陈一下课就冲回寝室抢洗澡间,并以此为每日的必修课,别的要洗的同学只有等水重新烧热,心中一直对她不满。
  案例三
  小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因乱拉电线使宿舍扣分而与同室同学发生冲突,觉得人心难测,还有位女同学谈到丢东西,而自己无端受到误解、猜疑后的气愤与伤心......
  案例四
  小赵不喜欢同寝的小钱,于是拉拢小孙、小李,建立了一个小"统一战线",软硬兼施,孤立小钱。
  赵老师答疑
  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于是,人际互动就成为一种平等的循环关系,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她建议同学们用冷静公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表现出自己负责任的一面。如此种种的宿舍问题一直成为同学的困扰。赵老师认为,其实,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室友了。赵老师提醒大学生朋友们,寝室关系并不难相处,关键还在于我们要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仁者,爱人"---关爱自己,是通过关爱他人达成的;有容人之量,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关心也是一种隐形的压力
  高考临近,学生、家长都要有平常心
  离期末考试和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神经就像绷着的弓弦拉得紧紧的。仅5月22日一天,就有两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跳楼,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心理医生认为,考试临近,家长更需要帮助自己和孩子放松心态。没有平常心、过于强求并不会让结果变得
  更好,孩子的心理反而会受到伤害。
  -压力之下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最近,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期中考试、摸底考试,有考试就有不理想的成绩,为考试而想不开的孩子层出不穷。5月15日下午,大兴区某中学的一个平时老实、内向的初二女生仅仅因为期中考试的排名下降了几十名就喝农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人认为学校开家长会向家长公布了排名可能对孩子影响很大。
  除了采取极端行动外,还有的孩子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异常反应。一名高三女生说自己越临近高考,就越想通过折纸鹤来寻求考试的好成绩,她知道折纸鹤浪费时间却控制不住自己,每次都要折好几百个还不能停手。
  -孩子很少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虽然每年都有惨剧发生,可是从心理门诊的情况看却鲜有家长或学生因为考前心理紧张或是压力过大而来求治的。朝阳医院心理门诊的李雯大夫介绍,心理门诊目前仍然是中老年人的"天下",很多人只会因为睡不好、失眠才来看病。
  我们身边尽管有考前焦虑的孩子很多,在门诊里却很难见到。这大概是因为很多家长觉得考前时间太紧张,还是看书要紧,有什么问题都到考试结束后再说。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把孩子的心理异常当一回事,总觉得孩子还小,哪有那么多的事儿?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甚至有的孩子迈不过这道坎,酿成大错。
  -孩子心理上的包袱比想象得要重
  友谊医院进行过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将近500个孩子中有280个觉得自己不快乐。除了一小部分觉得在学校不如在家快乐外,大部分是觉得在家不快乐。有的孩子还存在考试焦虑。
  李大夫认为,现在生活条件的提高让家长对孩子的生存环境有一种错误认识,大多数家长都会拿孩子跟自己小时候比较,觉得现在的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们多幸福,我们那时候有什么呀!"。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其实孩子的路是越来越窄了。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如影随形,社会竞争的压力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孩子们精神上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隐形"的包袱,而且这个包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家长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子女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动辄呵斥,有时还要动手。为了让子女成才,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束缚孩子的行动。这样或那样的目标在孩子心中变成了一种压力,在一次次的强化中放大,直到超过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一些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现在面临下岗等问题的家长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全部的心血放在孩子身上,懂事的孩子就只能把这些变成鞭策自己的动力,变本加厉地给自己加码,所以一旦出现不满意的成绩,孩子自己根本无法调节。
  -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关心"
  李大夫认为,在应对考前压力这个问题上,家长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先轻松起来。任何一件事包括考试都有成功和不成功这两种可能。在感到自己和孩子有压力的时候不妨和孩子聊聊,看看他们对成功与不成功有什么看法。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家长的过分关心只会让他们更紧张或是对自己期望值增加。在这种心态下,如果一旦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他们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钻牛角尖,甚至做出极端的反应。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他们个子在快速地长高,外表已经像个大人,可是心态还停留在孩子的那个层次。对问题考虑得不周到,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感觉,容易做比较偏激的事情。他们敏感,自尊心很强,希望被信任。如果得不到,尤其是家里人的信任,心理上的问题会被夸大,出现不平衡。
  让孩子在考前或是平时保持正常健康的心态,首先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因为家长和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变化,谁也不能预测以后是什么样子,所以家长需要的是和孩子保持感情交流,至于孩子想干什么,或者将来能干什么都不是家长能够操控的,要给孩子主动选择的权利,毕竟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过,谁也无法全部包办。
  年轻人有的是机会,摔一跤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并不是坏事,家长要起指导性作用,看他要摔的时候提醒他,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只有家长调整好心态,认清该怎样对待考试,孩子才有可能正常或者超常的发挥。
第三章 升学就业
1.新生入学当心"心理失衡"
  不少大一新生对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感到不适应,对此,心理专家通过实例进行心理剖析并提出建议。
  快开学了,17岁的小李却说"不念了"。
  和他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小张,她觉得大学很灰暗,说话都会得罪人。
  专家指出,他俩正处在"心理失衡期"。
  一切都是新的造成心理失衡
  新学校、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寝室......一切都是新的,却使一些大学新生产生困惑,从而造成心理失衡。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团训部主任秦曼丽说:"因为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一些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有些人因个人生活方式不习惯被迫休学。在刚步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时,一部分新生由于不会调整,从而造成焦虑、抑郁、自闭和不自信。"
  懂得心理求助才是心理健康
  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后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秦曼丽说:"有些大一新生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承认自己有病。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懂得适时进行心理求助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另外,秦曼丽给新生提出三点建议:
  ·认知观念上的改变新生应该先了解一些大学生活,让学哥学姐们谈谈步入大学校门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然后给自己确立一个实际、有效的目标。
  ·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要懂得挫折也是一种经历,别苛求自己、刻意追求完美。
  ·要找到支撑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找几位可以倾听心事的朋友。
  太要强、太自卑都不可取
  秦曼丽举了两个实例进行心理剖析。
  事例1刚上大一,小宇就幸运地当上了班长,小宇的自尊心很强,她既想当班长,又想考第一,可几次考试都未能如愿。为了能考第一,她辞去了班长职务,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考第一。小宇非常失落,她把自己封闭起来,同学在一旁笑她都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刺激,后来,她觉得活着太累,休学了。
  事例2在大一学生小雪眼中,室友都欺负她,她一推门,有说有笑的室友就板起脸。在寝室里,小雪原本有一个好朋友,可后来连好友也疏远她了。为此,小雪心中充满仇恨,她甚至想杀死好友,小雪父母十分担忧,因为常常焦虑,小雪的脸上长了好多疙瘩,后来,她休学了。
  心理剖析秦曼丽:这两个大一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上大学后,小宇发现,以前在高中里是佼佼者的她,上大学后感觉不一样了,这是导致她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此外,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人际交往,小雪表现为人际敏感,本来她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这种孤独感就会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2.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
  又到了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分专题给即将进入大学一年级生活的同学讲一讲"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冲突以及心理矛盾的调适",让大家为将来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心理准备。今天,钱教授的话题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冲突"有哪些?一起来看。--陈申
  大学新生最易遭遇的心理冲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却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同时,多数学生高考填的志愿多半不切实际,于是下车后手里没有了对号车票,前途便无车可搭。这种后无动力前无目标的情况,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约占46%)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落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人际交往的障碍。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较差。南方、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另外,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大学女生攀比衣着打扮,大学男生抽烟饮酒,同学之间过生日以及郊游等消费逐渐上涨,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
3.如何面对考前焦虑
  焦虑是几乎每位考生考前都出现过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由应考情景引起,主要表现为紧张、忧虑、不安、烦躁等心理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不注意引导,就可能会出现自信缺乏、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呆滞等现象,并伴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发白、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频率增加等,直接影响考试成绩;严重者还会出现坐立不安、食欲不振、睡眠失常、精神崩溃等情况。那么,我们怎样来解决焦虑的问题呢?不妨用下面几种方法试试。
  加强自信,化解忧虑
  自信是抑制焦虑的有力武器。当自己出现不应有的焦虑情绪时,考生可以通过不断的暗示,坚定自己的信心,凡事多向乐观的方向想,如"我又记住了一点新的内容,真好"、"我又弄清了一道题,真让人高兴呀"等等。可以通过纵向的比较,坚定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下次会做得更好;别与同学作分数上的任何比较,不要被同学的情绪或状态所影响和刺激。可以通过反复回忆坚定信心,经常对知识和题型进行梳理,牵线拉网式回忆。当你觉得考前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那也别慌,提醒自己;这正是正常的现象,是一种最佳的状态,不必刻意去回忆什么,在考试题目的刺激下,我就会思如泉涌了。
  模想考试,转化焦虑
  焦虑的最终原因是害怕考试考不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模想考试就是让自己进入模拟的考试情景中去、反复演习考试的过程,从而让自己转化焦虑的一种有效方法。不是怕考试吗?那好,让我们想想:怎么填机读卡?在哪填写姓名?怎么浏览试卷?每个小题可能出什么类型的题?答题要注意审题,出这样的题关键在哪,出哪样的题怎样思考?甚至还可想想:那天我穿哪件衣服?那几天我想吃点什么?每堂考试我的学习用具准备哪些?我的准考证一定让老师保管,进考场时去领,出考场时要记住交给老师......在想象中逐渐放松。
  体育锻炼,释放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电波。这种电波会干扰人体的脑电波和生理电波,从而引起不良的情绪和生理反应。那好,就让我们来释放它吧:用一二个小时,踢几脚球,跑上几圈,大喊两声,弄出一身臭汗,再洗个澡......不要以为这是浪费时间,良好的状态可以提高效率,时间回得来,只是要注意活动量的控制,别本末倒置就是了。
  训练放松,缓解焦虑
  先练注意力。聚精会神地盯着几米远的一个小点(或树梢或树叶),看得除了小点之外,其他地方都模糊;看得眼睛发麻,发酸,发胀,生痛,直流眼泪;头脑里什么都不想,只想着把它看清楚。眼泪一出,就有神清目明之感。如果不行,再来一次,坚持几分钟试试!再练气息匀。注意呼吸,轻轻地吸,延长吸入时间,再缓缓呼出,反复多次,效果应该不错。三练全身松。闭上眼睛,心里默想全身放松,从头到胸,再到左右手,再到腰腹,再到腿脚。还可全身有节奏的抖动以对抗紧张的心跳和身体的颤抖。
  适当用药,控制焦虑
  如果上述方法还不能使焦虑减轻,那不妨去找医生帮忙,请医生根据你焦虑的情况开适量镇静、安神的内服药或针剂,千万不要自行乱找补药滥服。为了保证你的体能和脑力,你还可以服用鱼肝油、萄萄糖等。
4.考试后放松的黄金建议
  上网畅游篇:放松等级:★★★
  考试过后,考生们紧张的神经总算可以稍微松弛一下下了,到网上去畅游一番,也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式。打开阔别N久的电脑,是不是觉得此刻看到电脑的心情跟考前都大不一样了,以前的论坛灌水王、拍砖神人们又回来了,可以去常泡的论坛看看又有什么好帖子了,去新闻网站去看看最近都发生什么新鲜事儿了,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网站都增加些什么好东东了,考试复习这么久,可错过了不少时尚的潮流,趁着分数没下来这档子时间,好好恶补一下,可不能让自己被组织给落下了。
  当时挥泪告别的网友们,又可以重新捡起来好好聊一翻了,考试完以后,每个考生都有很多积蓄在心中的感情需要宣泄,约上三五好友,用上QQ的群聊工具,一起语音视频,一起说笑话,讲趣闻,很快,就会让自己的心理状态慢慢的走向松弛,达到比较放松随意的状态。给自己的神经松松绑,何乐而不为呢?
  提醒:
  切勿沉迷网游;不要去网上发布一些过于极端的言论;不要刻意的去网上找一些关于考试试题、考试分数的信息。
  考试过后,已经很疲惫的身体经不起连续的运转,沉迷游戏会再次给身体增加高负荷,给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考试过后也尽量避免去看一些试题解答、考试分数之类的信息,这样只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分数没有公布之前,所以的猜疑都是多余的。让自己心理轻松一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亲近大自然篇:放松等级:★★★★
  考试复习,大多在室内进行,我们已经忽略身边的风景太长时间了。现在考完了,当然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走出自己的房间,畅快的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看看绿色的美景,可以走到郊外,爬爬山,游游水。投入大自然宽广的怀抱,自己的心胸都随之变得宽阔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把考生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挣脱出来,而且还能让考生可以清醒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对未来做出更多明确的规划,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除了游山玩水,还可以去看看小动物,游一下动物园、植物园,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连自己的心情都会跟着变好起来,植物园里面的参天大树还是那玉树临风,这次一定要好好合一张影。
  提醒;不适宜进行进行长途旅游;避免去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外。
  在分数没有公布之前,考生一般心里难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去长途旅行,除了身体会觉得太累之外,心理上也会由于有一定的负担,而难以真正投入到游玩之中。如果去荒郊野外,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考试过后,自我安全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要贪图刺激冒险,去一些偏僻的地方,如果对身体造成伤害,可是乐极生悲啊!
  睡眠梦游篇:放松等级:★★★★★
  很多考生,在考试期间,由于心理紧张、焦虑,常常会导致失眠、神经衰弱等状况,睡眠质量不高,考试之后,可要好好调整一下,改善一下自己的睡眠质量。首先,不要错过入眠时机。人体到了夜晚,体温自然会下降,新陈代谢减缓,身体进入放松状态。一般理想的就寝时间是晚11时到12时左右,即使偶尔晚睡也最好不要超过一点或两点。二、给自己选一个好枕头。睡眠状态有周期性,刚刚睡着时睡得最深,之后又变浅,再变深,周而复始。最初的熟睡关键是枕头,理想的枕头是既能够维持颈部与头部之间的自然曲线,又不会对颈部造成压力。三、睡醒的时间影响起床后的精神。人体由深睡进入浅睡的睡眠周期通常是90分钟,如果选在浅睡时间起床,精神较好,因此固定将闹钟调在90分钟的倍数加上入眠所需时间便是理想的起床时间。四、起床后喝一杯冷开水,或是淋热水浴、做简单的体操,都有助于让大脑清醒。此外,起床后吃点甜食,有助于让睡眠时下降的血糖上升,一样可起到振奋精神的效果。
  按照这些步骤,你会发现,自己的睡眠改善了很多哦!
  提醒:坚持早睡早起,不要急于打乱考试时的生物钟。
  不要过度睡眠,那样会危害健康。过度睡眠会让自己的过度放松,神经的适度放松,不等同于彻底放松,别忘了成绩还没有公布,应该把自己的心理调适到一个适中的状况,避免在得到成绩之后,会出现大喜或者大悲的状况,这样容易诱发身体的一些疾病,对脑神经也有很大的有害刺激。
  运动潇洒篇:放松等级:★★★★
  在运动场上自如的挥洒汗水,可是在考试期间羡慕不来的事情,重现运动场上的辉煌,现在就出发,约上以前的球友,好好踢场足球!
  除了室外运动,一些室内有氧运动同样值得推荐,学习街舞、拉丁舞,练练瑜伽,普拉提,学会让自己平心静气,在运动中冥想,让自己的身体从内到外都有一个彻底的放松,轻松之余也是愉悦心声的好办法。当然在这里还是要强调的是适量健身,不要让自己的身体过于疲惫。这样会得不偿失,起反效果。
  最后要推荐的游泳,在泳池里面,水的压力可以起到按摩的作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身体疲劳。在碧波里面畅游的感觉一定很好,这可是我在考试的时候盼望了好久的事情。
  提醒:避免过量运动,肌肉过度劳损;注意运动中的保护措施;选择运动项目要按照剧烈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
  一些球类运动,如果运动前的准备互动不充分的话,可能会造成骨节的扭伤,严重的会导致脱臼、骨折,因此在刚刚考试完,身体还处于复员状态,不宜于一下就做很剧烈的运动,而是要按照科学的步骤,一点点的深入。
  最HI娱乐篇:放松等级:★★★★
  考试完了,少不了一场呼朋唤友的聚会,娱乐方式我们该如何选择?这里为大家一一揭晓,娱乐――KTV,约上朋友找一家量贩KTV,最好是连吃带唱的,在里面狂吼几个小时,心中的郁闷一扫而空,更能借唱歌表露一些特殊的感情哦!
  除了K歌,电影院也是娱乐好去处,买袋爆米花,大可乐,悠闲的看场电影。天哪,考试前哪有这种"帝王级"的享受啊!好好享受一场美味电影吧!
  除了电影、K歌,约朋友、同学去休闲吧聊天,打牌,也是可以的,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例如放风筝、骑自行车、野餐同样受到大家欢迎,总之娱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心情,犒劳一下自己,怎么选择,就看个人爱好了!
  提醒:K歌时间不宜过长
  KTV对于耳膜的伤害是很大的,因此时间太长的话,会给耳膜造成较大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暂时失聪,因此要注意适度。
5.帮孩子学会"抗压"
  新学期开学伊始,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会对不同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影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应格外予以关注和引导。
  小学新生:当心"入学不适心理"
  许多小学的教师在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家访时发现,不少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儿童对小学学习既盼望,又害怕,而引导不当就会产生"入学不适心理"。有个男孩听母亲说到了小学就要"收骨头"时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嚷着"我不要上学",原先对入学的憧憬一扫而光。
  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石惠新认为,小学新生入校前的心理波动大多是正常的现象,这种"入学不适心理"主要是缺少心理准备,因为家长的误导而背上了精神包袱,严重的甚至产生恐慌情绪。要消除这些不适心理,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识,使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初中新生:家长多与孩子平等交流
  刚步入中学的新生面临陌生的环境,教学方式及老师的管理方式都有很大变化,而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对变化不敏感,或不能摆脱原有的定势,结果不知所措。家长对此往往比孩子还焦虑,又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只是埋怨孩子、指责学校,而孩子反复体验失败,心态也会越来越坏。
  市南中学校长李小华说,要使孩子适应初中学习,家长能不能与孩子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是关键,特别要注意克服责备情绪。假如孩子入校参加第一次考试,考了10道题错了3道,父母与其埋怨还不如加以鼓励:第一次考试你就做对了7道,再想一想,那3道做错的题你一定也能做对。一些专家建议:在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多与孩子交谈,对升入初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设计好解决方案,帮助子女顺利度过"第二次断乳"。
  高中新生:注意减轻升学压力
  近年来,一些刚入高中的新生明显地感到了周围学习的紧张氛围和同学间互相竞争的态势。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附中的一名女生说,我一方面感到非常高兴,另一方面又有些紧张,学校汇集了各路学习尖子,我原先在初中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周围的人又以很高的期望看待我,所以只有一条路:把学习搞好,这样一想,我反而开始失眠了。
  建青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提出,对高中新生的入学教育应当把正确对待高考压力作为一项内容,适当超前进行"抗压"教育,讲清道理,提示解决办法,使新生尽可能轻松上阵。
6.优等生也有心理障碍
  在人们的心目中,能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而重点中学的优等生更是能上重点大学的"苗子"。因此,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他们在心身和人格上都应该比其他学生更加健康和健全,所以,一旦他们出现"越轨"行为,人们就会惊诧不已。其实,优等生也是人,每个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都会发生巨大的冲突和碰撞,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冲突和碰撞,就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患。
  优等生的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高自大心理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往往都是"家里受宠,学校被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大多一马平川,春风得意,很少遭遇坎坷挫折。因而,他们大多目空一切。这种自高自大的心理使他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而往往会为偶尔的几次考试失败而沮丧,从而开始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当怨恨在心中结成块垒,他们就很难悦纳自我,往往由极端的自傲心理转化成极端的自卑心理。
  焦虑恐惧心理从表面上看,那些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们长期处在被褒扬、被欣赏的位置,因而,他们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成功的喜悦。但是,只要深究其里,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优等生们大都有较高的目标定位,但当预期的目标受诸多的因素制约而未能实现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他们担心被人瞧不起,害怕考试名次再往下跌,以致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应试能力下降。
  嫉妒敌视心理优等生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惟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第一",因而在优等生群体中,嫉妒心理的表现也较为突出。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的心理。而敌视心理的产生往往会使他们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
  闭锁排他心理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以上四种不健康心理是优等生群体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另外还有猜疑心理、刻板心理、支配心理等不良心理存在。这些心理障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大多交互作用、恶性循环。只是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场景,某种心理障碍会愈显突出,因而需要家长和老师全面认识,并从根本上帮助那些优等生尽快走出困扰他们的心灵误区。
7.防止孩子学校恐惧症
  "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
  "恐学症"有三个特征
  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
  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勉强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定、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痛、尿频、便急等。
  "恐学症"的病因
  1.内因。这类孩子均有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
  2.外因。这类孩子的家长、老师对本人期望值过高,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因而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怎样治疗"恐学症"
  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
  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
  当不肯上学的原因找到后,父母、老师、医生应共同制定一个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以下两点:
  1.尽快设法使孩子回到学校去。假如不肯上学的孩子焦虑症明显,父母不要性急,应通知学校,取得老师的配合。然后,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也好,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患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找到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怖感和焦虑症状。
  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应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麦普替林,同时并用抗焦虑剂,如佳静安宝、舒乐安定,以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症状。
  如何防止"恐学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和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
  2.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值太高。期望值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校恐怖症。
  3.一旦发现孩子有学校恐怖症的迹象,即应及早治疗。
8.善待上课"走神"的孩子
  不少学生经常为自己上课"走神"而烦恼,并千方百计克服和控制"走神"现象,结果不但"走神"现象照样出现,而且还白白耽误了许多时间,使他们陷入了无解的怪圈之中。
  高中二年级的小梅(化名)说她总在上课时"走神",心里越着急就越没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她还说:"我的父母也没逼我学习,自己也不是什么强迫症。真的,我查过好几本心理学的书籍,证明我的心理绝对是正常的。只不过是我自己希望能多学点知识,多长点本领,仅此而已。"小梅还强调说自己是语文课代表,一向成绩不错。可"走神"之后就一直影响学习,也困扰着她的心情。
  咨询员:你能回想一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频繁"走神"的吗?
  小梅:记不清具体时间了,好像是进入高中后的某一次上物理课吧,感觉理解困难后就出现了"走神"现象。从那之后,这种"走神"就特频繁、也特严重,虽然上别的课也会偶尔"走神",但绝不会像上物理课那样,不仅长时间"走神",而且情绪也特别不好,心里还特别紧张、焦虑和不安,这已成了我目前最大的学习障碍。其实,我学物理最认真。
  我表示能够理解她的这种苦恼,并尝试着与小梅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
  在小梅的意识层面,她希望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超越父母,来实现心中的理想。可在潜意识中,她又会自觉不自觉地认同母亲的那句:"女孩没必要读那么多书,物理就没几个女孩能学好的。"小梅之所以在潜意识里认同母亲,是因为受到社会中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认为女孩子不是学理科的料。于是,这两种互不相融的观念相互排斥、相互冲突,进而影响和干扰着她现实中的学习状态,导致她在上物理课时经常不由自主地"走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无意识行为背后的有意识都是下意识的,是习惯成自然的,常常是自己不能意识到的。而小梅母亲的一句:没见过几个女孩子能学好物理的,你也不会例外。这句话不过是激活了小梅一直以来潜伏于心的不良自我心理暗示:女孩子学物理就是困难。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作用与她现实中誓言的冲突,是导致她每次上物理课"走神"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这种过分关注的行为又加重了她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并直接影响到目前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所谓的学习障碍。
  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难免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它们甚至会在记忆的深处留下积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左右人们的学习、工作或是生活状态。不过,只要当我们发现并果断地剔除这些潜伏于心的、干扰我们学习的真正原因之后,那种无缘无故频发的"走神"现象便会逐渐隐退,甚至消失。
  "走神"虽然是人们的一种无意识行为,但偶尔"走神"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紧张和压力感。我们对大脑的"走神"既不忽略,也无须刻意控制,可将"走神"视为有意识地让大脑轻松一下,让思维变得更加轻松和活跃。
9.满足孩子七种心理需要
  心理专家列出下列7项: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
  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
  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
  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
  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著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
  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10.校园"郁闷"大流行
  心理专家指出,提高挫折承受力,更加自主地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才能有效排遣郁闷情绪
  大四学生小王,昨晚辗转反侧,一夜没睡。"还不是因为考研和找工作的事,搞得压力太大!上网去解闷,可从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回到现实中后,却发现自己更郁闷。"小王苦恼地对记者说。
  小王最近知道了自己的考研成绩,但分数线迟迟没出来。他判断自己可能差几分,不过,也许还有一线希望,这不上不下的,让他坐立不安。"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听大家评价,今年的外语不是很难,可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外语拉了后腿。"小王嘟囔着。
  这边能否读研前途未卜,那边亲戚已经帮忙联系到了一家不错的工作单位,在同学看来,小王的造化不错,可小王心里为此郁闷:"我妈没工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供我念书不容易。读了大学,却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一份好工作,还需要亲戚帮忙托关系,而且,爸妈可能还要为此再花上一笔数目不小的银子,惭愧啊。我也还在犹豫---是誓将考研进行到底呢?还是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先上班?"
  "郁闷啊!"这3个字简直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大三学生小李,虽然还没有面临就业与考研的压力,也经常把"郁闷"挂在嘴边。"有时候必须去操场上奔跑,否则会窒息",小李说,"系里风气很不好,谁优秀大家就'灭'谁,所以,我在报名参加君政学者评选的时候,都没敢和宿舍里的人说,真怕节外生枝"。
  对学校里的一些"怪现象"看不惯,是小李郁闷的主要原因。2003年下半年,小李所在的院系要发展一批预备党员,他们班长名列其中。"平日里,班长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成绩又好,可公示期间,竟有人跑到系里说他'待人不够真诚',班长入党的事情就此泡了汤",小李告诉记者,每年评奖学金的时候,也总会出现这样的怪事,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往往会遭到部分同学的不公正评价,最终只能与奖学金擦肩而过。
  应该说,"郁闷"一词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流行很久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应用心理学教授樊富珉告诉记者,6年前,她在一个学生讨论小组上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当时还"挺当回事儿的",后来,这个词渐渐成了很多学生的口头禅。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以55.2%的投票率高居榜首,日前,吉林省某高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走访本校12个班级后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声称"郁闷"。
  大学校园内的"郁闷之风"毫无停歇之势,和学生们聊起"郁闷"这个话题,大家总有很多话说。记者发现,大一学生多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在中学是尖子生,到了大学成为普通一员"、"丧失了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而郁闷,大二学生多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院系部分不正之风",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
  "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沈健教授说。去年,吉林省教育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在省内15所高校发放了3000余份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46.7%。作为该课题组担纲者之一,沈健告诉记者,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倾向、抑郁、敌意、人际敏感、偏执、焦虑等方面,"而这些都会导致郁闷情绪的产生"。
  "对大学生的郁闷,应辩证地看。郁闷,是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迷茫与痛苦,我思故我在,人有痛苦,证明他在思考。"吉林大学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于天罡老师称,校园郁闷流行,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动荡在高校中的反映。他表示,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竞争加剧,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郁闷情绪比较普遍。一方面,社会问题复杂化了,而另一方面,新一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有所下降,有些是在以前的大学生中就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变得突出了。
  樊富珉教授把郁闷的大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调侃式的,对他们而言,"郁闷"不过是挂在嘴上的时髦语言,只要不舒心,都呼"郁闷";第二种是适应不良型的,他们会经常感觉到郁闷;第三种是真有心理困扰的,这类学生反倒不说"郁闷",却最危险。总体来讲,对于后两种大学生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就像端一个杯子,端一会儿没什么,端24小时,就能把胳膊累坏。你总端着郁闷干什么?你抱怨大学的环境、条件不如你想像中的好,但是,就现有环境和条件,你充分利用了吗?光郁闷着,不去做事,看不到前途,会更郁闷。"沈健教授指出,大学生郁闷情绪如果长期积累,肯定会给自身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他建议大学生们加强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去适应环境,乐观面对现实,提高自我。樊富珉教授也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帮助大学生排解郁闷情绪,引导大家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加自主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11.大学生入学过好三关
  适应环境关
  进入新的学校,环境变了,要求也不一样了,有时还可能出现许多不如意。但环境是客观的,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却取决于自己。因此每个人都要正确评价客观事物,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努力适应新环境,尽快调整自己与新环境不相适应的习惯、想法等,而不要幻想让环境适应你。
  调整心态关
  几经拼搏,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是别人赞美、羡慕的对象,关注的中心。然而事过境迁,进入新的学校后,"座次"发生变化了,这时的你可能不再是最优秀的,周围鲜花和掌声少了,心里嫉妒和自卑多了。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心态,客观评价别人,正确定位自己,要有"山外有山"的心理准备。
  增强自信关
  古人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许多适应不良者过分地夸大自己的缺点、劣势,对自己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于是他们进入了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评价中。岂不知进入新的学校后,压力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大家都面临如何适应的问题,别人之所以能较快适应,就是因为充满自信,而自己不能适应正是缺乏自信的缘故。自信不是别人赠予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树立的。
  总之,大学生入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诸多关口中的一个,在关口面前要能做到正确认识自己,破除依赖心理,当面临许多难题时,要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就能信心十足地进入自己的学生角色。
12.大学生活应该这样适应
  习惯了家长跟前跟后的叮咛,习惯了成堆的回家作业,习惯了固定的教室,习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走进象牙塔后,没了父母的唠叨,找不到专属的教室,下课后很少看到老师......开学一个月,新生如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不如来听听老生的建议。
  做张自己的课表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计划的人,当初也是觉得现在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吻合才填的。可如今看了课表却发现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比如我认为实践操作应当尽早开始,可课程安排却要到大三大四,想先行一步吧又觉得缺少专业的指导,想跟着学校走又觉得太晚了,我该怎么办呢?
  入学的第一、二年,学校都会先安排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往往安排得比较靠后。大学的课程安排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育人目标来制定的,本来就不可能适合每个人。如果你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妨先向学长学姐要一张课程表,看看感兴趣的课程是不是和自己的上课时间安排冲突,如果不冲突的话就可以去旁听。大学的课堂是开放的,年级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
  学习完全靠自觉
  进大学后,我总觉得时间多得用不完。早就听说大学里学习要靠自己,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1、2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
  1.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必须了解这一行业或成为这一类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资质,在了解这些的前提下,你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和目的性。
  2.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主要是指选择大学阶段阅读的书目和适合的课程,可以参照与自己的理想相近院校的课程安排,看看除了本校的原有课程安排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课程。
  3.落实你的学习计划计划制定完毕后的第一站应该是图书馆,在那里找到需要的书目后要精读。除了多去图书馆外,经常和老师交流,那样可以得到实际的指导。对于松江大学园区内的大学生来说,能方便跨校听课是很有利的一面。
  师生沟通有窍门
  我发现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那样一直在办公室里,我有问题也很难及时找到人解答。
  大学和高中不同,老师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或其他工作,一般课后就很难找到人,所以如果你有问题,最好一下课就"抓"住老师。如果还有更多的话想要交流,可以问老师要手机或电话,或先约好时间再去办公室交流。
  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是无用功,只是准备的方向需要改变一下。同以往的教师相比,大学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长期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也更愿意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独到的见地。因此,如果课前没有足够的准备,那老师的讲课就会显得高深莫测不着边际。
  充电要小心误区
  刚进大学就听说有同学在课外补东补西,一点不输给高三的时候,我也在考虑是不是也要充电?面对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我该如何选择呢?
  许多大学生在校外培训班充电,希望能够在就业时占据优势。然而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
  如果想给自己加些竞争的筹码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同学报名只是打发时间,有些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勉强来读,也有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读所以也想来见识一下,这样做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不可取。
  因此,报名前不可太随意也不可以太功利。那么在众多课程中该如何选择呢,用老套的话说:先选择需要的。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反的课程,比如文科可以选择计算机的课程来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读一门第二外语。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在校外的培训充其量只是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一定要注意适量,切不可影响自己本专业的学习。
  选修课,挑最爱的
  进了大学,没了固定的教室不说,连课表都变了。除了必修课,还有选修课,听说下学期开始我们就要自己选课安排课表了,我不知道该怎么选,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呢,还是围绕着专业展开呢?
  大学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由。大学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就是学生自由发挥的部分。选课时要注意:
  1.学分大学的毕业证书是和学分挂钩的,同样的学习时间要考虑学分较高的那门课。
  2.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在这4年里多接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我们的未来也许会有意料之外的帮助。
  3.对专业的帮助从表面看,有些东西和我们的专业并没有多大关系,可实际上却有不小的帮助。比如我有一个学医的同学,他在选择公选课时有意识地选择了绣花来磨练自己的手法和细心,在后来的外科实习时,他的缝针技术和仔细得到了实习带教老师的赞赏。
  4.坚信自己能学到东西不少同学把选修课当作消遣,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选修课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强项所开的课,师资的配备都比较好,所以只要你能用心学习,一定能有收获。上学期,我的选修课是"声乐",包括我的父母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不认为我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学到什么,可一学期后,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我的确长进了不少。
1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
  今年刚刚经过"黑色七月"洗礼的高中生,在众人羡叹中走进了大学这座象牙塔。然而,这里是知识的圣殿,却非梦想的乐园;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这里成功与失败同在;这里他们拥有很多,他们同样缺乏很多......。当被问到上大学的感受时,几乎所有的新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自由。的确,在经历3年"捆绑式"的高中生活后,大一新生们仿佛是飞出囚笼的鸟,觉得外面的天空很大,大学在他们的眼中是个全新的世界,为什么完全相反的观点在教授那里都是成立的?为什么班导师很久才会出现一次?为什么各项任务布置下来,只告诉做什么,却没说怎么做?作了一个月的大学生,大一新生终于领悟到:大学给人提供的天空是如此广阔,在这里不必像高中一样唯老师父母是从,在这里,你可以自己想,而且必须学会自己想。认识到这点,很多人如鱼得水地投入到多彩的生活中。南大的一位大一新生在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记者团的敏锐,辩协的犀利和音乐公社的多姿后,不无感慨地说道:"大学生活是多彩的,而我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大学给了每位新生一片崭新的天空,这里,你可以选择学什么、怎么学,你可以选择做什么、怎么做;在这里,你可以知道生活是什么,并学会怎么生活。在这片天空飞翔是快乐的,但是,是否每个新生都有了强健的翅膀呢?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如果说理想是翅上之羽,那么衣食住行便是翅膀的骨架了。看似羽翼丰满的新生们,在振翅时却有心无力。因为他们的翅膀还太软,羽翼未丰。讲起化学实验头头是道的理科才子,竟不知容易脱色的衣服要分开洗。结果是很多件衣服都如试管中的液体--五颜六色;说起文学有条不紊的文科才女,在人流如潮的餐厅里举步维艰,以致靠方便面度日,却变得越发弱不禁风。一早一晚,是同学们感慨最多的时候。早起,总是分外怀念母亲严厉的声音,因为闹表总无法起到应有的功效,迟到使得老师很快认识了一些同学的面孔;晚上,一些思乡的女孩常常暗自垂泪......
  如果说上述情况仍不普遍,经济问题可能是大多数同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有一位同学很想"独立",于是到旧车市场,狠杀了一顿价,买回一辆颇新的自行车,为此,他兴奋了几天。然而,他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链盒盖掉了,车身露出了斑斑锈迹,车蹬的轴发出了呻吟,当他回去找老板时,却发现"故人已乘黄鹤去"。而透支更是这些数学成绩颇高的天之骄子们算不清的代数难题。正如一位同学写给父母的信中所说"以往您的关怀是婴儿车,在车里看外,觉得走路很容易;而现在,离开婴儿车,我必须自己找到支点,并学会稳健如飞。"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其实大一新生们的第一个真正的考题是怎样独立生活,而他们的第一笔财富便是学会了怎样独立地生活。但是,能够独立生活的新生,翅膀硬了,就能飞得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中学进入大学绝不是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那样简单,而是攀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这个台阶上的环境是新生们所不熟悉的。一位新生在日记里写道:"以前只要拿到好成绩,便是好孩子,好学生,便是胜利者,而现在我发现所有的人都那么优秀,原先我引以为豪之处,今天却变得黯淡无光。"很多同学意识到大学不再以成绩定胜败,而以综合素质论高低。
  一位沉浸书海的同学感叹道"如果想有个无悔的大学生活,就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绝无轻松而言。"高中生活感觉到的只是高考的捆绑压力,一旦脱离了束缚,外部压力便迎面而来。大学生数量在增多,冷热门专业的变幻莫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大一新生一踏入校门就开始想到怎样辉煌地走出校门,也许这就是信息与科技时代下大学生的新思考吧。于是很多同学渴望有一双慧眼,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因为他们深深感到:"以前,考大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现在才真真正正地考虑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初识"自由选择"滋味的欣喜之后,同学们多了几分严肃的思考,许多人退出了一些凭一时热情参加的社团,因为机会固然很多,但是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便有多少失败的可能,所以,新生们真的需要一双慧眼来真实地评价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
14.大学生为何你不快乐
  良好的学习环境,衣食无忧,可"郁闷"却始终成为时下大学生最流行的口头禅。一位心理咨询师总结说,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太多,即便有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如果没有人为他们打开心结,他们也不会快乐---
  开场推荐阅读--
  感觉郁闷试试"心理卸妆"
  我们为什么郁闷?
  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衣食无忧,可"郁闷"却始终成为时下他们最流行的口头禅。是什么让他们不快乐?--大学校园"郁闷"大流行
  "学习生活无目标,人际交往有困惑、太以自我为中心,而另一面又过于自卑。"刘瑶,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一个多月来,她被邀请到各大高校对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
  生活乏味前途迷茫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咨询师刘瑶做完一场心理辅导后,她收到的百余张纸条中约有10%的纸条里不约而同地提出,大学生的生活很乏味,学习没有动力。一位同学写道,每逢周六如果不上网心里就像失去了什么东西,而网络并不能带来什么。
  "缺乏目标,无意义充斥着他们的心理。"刘瑶说,从高中进入自主学习的大学,这其中有个适应过程。一方面学校应从中引导,另一面作为成人的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尽快确定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但这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似乎显得有些模糊。一张字迹娟秀的纸条上这么写道"我特别想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我总感觉未来很迷茫。"
  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交往问题是刘瑶在各大高校解答最多的问题。在收集到的同学提问中,记者分类计算了一下,人际交往存在困惑而感烦恼的人,约占到提问总数的60%。
  "有学生告诉我,很难和同学搞好关系,因为别人总是不同意他的观点。我问他,你是否同意过别人的观点呢?为什么要别人都和你想的一致,别人是不是也有对的一面?"刘瑶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们不懂如何与人交往,而是他们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了。
  了解到学生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之后的讲座中,刘瑶更多地强调要多宽容、理解别人,多替他人着想,多从自身找原因,厚爱他人就是厚爱自己。要想交朋友,自己必须先伸出手来。
  两个极端:自负与自卑
  "这是两个极端的群体。自卑的人整日活在他人的行为模式之下,自负的人常常给别人压倒感。实际上,自负也源于自卑,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排斥。"刘瑶说,许多学生并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接纳自己,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欠缺使他们自己给自己带来伤害。
  "自卑者不要再一味夸大他人的成功,自负者不要再咄咄逼人,只有接纳自己的一切,承认自己,才能获得自信。"在一些学校的讲座中,刘瑶针对这两个极端群体提出建议,把真实的自己写下来,坚持每天对自己说一遍,不久就能回归自我。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现在看来,其实学生们所谓的烦恼和不快乐都可以轻松解开。令人高兴的是,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这些心理困惑。"采访结束时,刘瑶补充道。
15.大学里要做的二十一件事
  还记得校园里常谈论的那个女孩吗?还记得食堂里的胖师傅吗?还记得离校时的情景吗?我们可以忘掉很多,但很多却是我们忘不掉的......
  四级
  也许你第一次考了59分,可是你第二次却只有50分,到了第三次,你自己都已经缺乏信心了!其实,即便你顺利通过,也不能够代表什么。也许你仍然不敢开口和老外讲话,或者根本就听不懂一则英语新闻报道!
  奖学金
  得奖学金当然很光荣,可是得到了却不一定是好事。有师兄得了一个三等奖学金,然后被逼着请客。一餐下来,花了410元,而三等奖学金才400元!呵呵,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恨的奖学金,不要也罢!
  初吻
  我和女朋友躲在电影院里第一次接吻时,我差一点吐了,因为我不习惯她唾液的味道。
  我对她说:"以后我们不要接吻了,好吗?"她说:"好!"因为在我想呕吐之前,她已经吐了!这就是我的初吻,一个浪漫的事故。
  情人节
  每个男生关于情人节的记忆,都是玫瑰真贵!真弄不明白,那几朵玫瑰难道会比川菜馆的鱼香肉丝好吃?记得情人节那天,我以每支50元的价格买了一束玫瑰送女朋友,她脸上的笑容是那么夸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给了一个筘得我隐隐作痛的拥抱!情人节,一个外国鬼子想出来害人的节日!
  失恋
  分手的时候,她说:"跟你在一起,我已经麻木了!"我回答:"希望你能够找到快乐!"没有过多久,她有了新男友,是一个自考生,高干子弟。后来,又听说她被玩弄后,被人家甩了。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前不久,她说,其实不该和我分手。我笑了笑。回想起认识她时,她借给我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无声地哭了......
  腾讯qq
  没有电话号码不打紧,但是不能没有qq号码。咳嗽声和嘀嘀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网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了地球另外一边,交际从现实社会转变到了虚拟世界。可悲的是,我们却从未主动向周围的人说一声:"你好,我们可以聊聊吗?"
  星际争霸
  如果你不知道星际争霸,要么你是个女孩子,否则便是傻冒。人族、虫族和神族的战争,延续了大学四年。大家在线上废寝忘食,每个晚上断电的时候,总有人安慰说:"睡吧,明天我们接着战!"明天的明天,还会有星际争霸么?
  电脑
  买电脑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宏伟的计划,学编程,学软件和硬件,不玩游戏,好好利用网络!其实,越是发了毒誓的人,到后来也玩得越疯。看吧,哪一台机子不是在玩游戏,上网聊天,看影碟?电脑,除了女朋友之外耗时最多的朋友!
  长假
  五一和国庆,两个难得的长假。走、走、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西起新疆,东到上海,北至哈尔滨,南达广州!有师兄到了杭州,在西湖边打来电话,我们说:"你真幸福!"电话那头的他回答:"幸福的背后,是口袋里无数的银子横尸荒野!"
  球赛
  等呀等,终于等到中国队出线了。米卢,神奇教头!看球赛的日子,大家围坐在一块,心情随着战况或喜或忧!看球的日子过去了,留在心中的是难得的回忆!
  食堂
  刚到学校时,看见偌大一个食堂,满以为总会找到自己的所爱。后来才发现,端着饭盆走上两圈,仍然找不到可以下咽的食物!勉强弄到些东西哄肚皮,吃完了,饭桌上留下青虫两条,石子三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自行车
  大学四年,我买了五辆自行车,最多的一辆骑了一年,最少的才半天!偷车的贼兄总有高明的手段让你牢固的车锁不堪一击!上经济学的老师举例说明供需平衡时说:"大家之所以能够很容易买到脏车,是因为小偷能够很容易得手。目前的自行车市场基本上就是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弄得好像自行车不掉就买不到自行车一样。
  贫穷
  大一时都有钱,大二时有点拮据,大三就穷得不行了,大四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其实,钱未曾减少,只是用加多了而已!女朋友那里花上一笔,朋友聚会又是一笔。什么都要用钱,就只好穷了!
  家教
  记得第一次去家教时,心里小鼓般响个不停。干了第一次以后,信心倍增,原来这是件很easy的事情。平时照样玩,到了要家教时,才穿戴一新,一副为人师表的样子。其实,当着学生的面像老师,回了学校老师见了俺就怕!
  打工
  我去给一家公司抄写广告单,忙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腰酸背疼、四肢无力。然后主管告诉我:"拿去吧,这是你的工资!"当我兴高采烈地接过来时,我差不多晕倒了,只有可怜的一元五角!在那天的日记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付出,难道真的是为了那可怜的一元五角吗?不,我要的是得到它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心的砰然跳动!
  实习
  大三暑假去了上海实习,天天参观,夜夜双q!另外有个农大的同学去河北农村实习,人家杀了一头羊好好招待了他们半个月,然后就结束了!回了学校,实习单位发信过来说:"这些学生离我们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这才猛然惊醒,三年了,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到
  寄托
  想出国的人都在忙寄托,去新东方听课,背托福单词,还有GRE。他们的书包里,永远都是磁带和单词书。出国,是时髦还是一种必须?
  考研
  到了大四,最忙的就是考研族,通宵达旦地学,还天天去上考研班。不想考研的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找妥了就开始天天蒙头大睡。其实,还有一些人更无聊,那就是保研的人。不需要找工作,不需要考试,无聊得居然在宿舍里玩起了抓老鼠的游戏!
  求职
  复印求职资料一大堆,脱掉牛仔和T恤,别扭地穿上西装,奔波在招聘会上,恨自己手中的证书不够分量,怨爹妈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嘿,生活就要开始了。从眼高手低到只要有单位要就签,心灵遭受了无数打击,总算把自己嫁出去了!只有一个感觉,好累好累!
  聚会
  是该吃散伙饭的时候了,喝醉酒是经常的事情,该结束的感情就早点结束,拖拖拉拉有什么意思?聚在一起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即将来临的分别。散伙了,我们还会见面吗?
  离校
  学校在楼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毕业生必须于某月某日6点前准时离开学校!猩红的大字撕裂了大家的心!这分明就是亲爱的母校在撵我们走!回想入校时那些欢迎新生的标语还历历在目,而现在,我们就要离开学校了!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出国的出国。
第四章 懵懂初恋
1.别让早恋帽子"压垮"孩子
  小玮是个活泼的中学生,由于性格使然,她和男同学的来往较多。在最近的家长会上,老师反映她与某男生的交往比较频繁,希望家长注意孩子的"早恋"倾向。回到家里,家长对孩子大声训斥,丝毫不听孩子的解释。小玮委屈得大哭一场,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由于精神状态不好,小玮又被老师批评了一番。从此,原本活泼的小玮越来越沉闷,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家长感到事态严重,带小玮走进了心理咨询门诊。
  小玮的问题在中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老师一旦发现情况,倾向于及早通知家长,避免担"失职"的责任。而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和心理需求缺乏了解,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异性交往较多就如临大敌,轻则旁敲侧击讲"早恋"的危害;重则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训斥。
  当老师或家长处理不当时,容易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或赌气、或证明自己有主见、有尊严而真的早恋,从而荒废学业,甚至过早地发生性行为。二是出现社交退缩,不愿与人交往,继而出现情绪、睡眠等问题,学习成绩下滑。如果不及时干预,严重的还可诱发精神疾病。
  如何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呢?首先,老师和家长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心理需求,认识到孩子和异性交往是心理正常发育的表现,切莫"谈虎色变"。其次,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孩子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第三,发现"苗头"时,切忌简单粗暴地训斥,要平等沟通,给他们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既能满足自己和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又不至于把需求和精力指向一个人,同时还可享受同伴的友谊和快乐。
2.上下求索校园爱情
  恋爱是人生最难的课题。
  一位清华的男生在水木清华网站上大发感慨:"找一个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可真难啊!"注重精神生活的大学生们渴望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但人海茫茫,怎么才能发现一颗和你能对撞产生火花的心灵,又怎么能保证这颗心永不变心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