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长心理

_5 佚名(现代)
  某五年级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好比一张可供描绘的白纸,而三好生的评选绝不是一件坏事,对小学生来说,三好生成了追求进步的参照物。而中学生思想大多飘忽不定,容易产生"考上大学就是一切"的想法,因此可能忽视体育锻炼和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品德修养,三好生评价体系如存在,更有积极的鼓励意义。
  家长高女士
  单项奖可以表彰某方面突出的孩子,但不能说明这个孩子是否发展全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标准,仍是目前最能综合评估学生的科学标准。三好评比本身并不刻板,它的存在意义在于:明确了何为"先进",为学生树起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把这种综合标准和公开透明的民主选举相结合,就能实现三好生评选的良好初衷。
  中学教师
  过去三好生评选的确带来一些弊端。三好生一般是指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真正评选的时候,三好生的标准倾斜了,多数情况下,听话守纪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是三好生。
  另外,三好生的评比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基本上在15%左右,能够获得三好生荣誉的学生毕竟有限。单靠评三好生这种方式激励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赏识",人们对三好生制度的争议反映出"赏识教育"已经受到重视。
  一个每年都要进行的三好生选举,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不管观点是简单还是深刻,我们都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自己的权利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编个人认为,三好生要评,当然,还可以再加设几种其他奖项,给更多孩子获得荣誉的机会。但既然要评,就要绝对公正,如果是走形式或者摊派,那这种激励学生的评奖就走形了。
14.今天孩子成长的四大块缺失
  一、童年快乐的缺失
  我认为今天的孩子的成长有四大缺失,首先是童年快乐的缺失,今天很多孩子不快乐,去年我去非洲的时候,和非洲孩子照相,他们虽然很黑,但是他们照相的时候满脸灿烂的微笑,我忽然想起和中国孩子照相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孩子喊茄子,现在不喊茄子,喊田七,没人喊没人笑,走进孩子,觉得今天当孩子真累,今天当家长真烦,今天真老师真难。
  我作为知心姐姐这两年真切感受到孩子心中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两个原因,孩子太累,没有空间,我过去理解不那么深,现在我理解很深刻。
  原来知心姐姐是中国少年报一个栏目,现在知心姐姐由于中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电视了,很多人把我认出来了,我开始还挺高兴,后来忽然发现被很多陌生人认识挺累的,我们家门口有一个商场,本来到商场买东西可以随便买,现在一进去,知心姐姐来了,一大堆跟你咨询,本来有些东西可以砍价,现在人认识你,没法砍价了。我到一个医院看一个朋友,出来的时候,到洗手间去,洗手间人太多,拿着裤子就下来,小护士笑咪咪说,卢老师怎么说来了,我心想,我妈可喜欢你,天天在电视看你,我心里想,下次人太多,把裤子系好了再下来,有一个中年妇女朝我走来,我怎么越看你像卢勤,越看你越像知心姐姐,她跟我拥抱,都没经过我允许,看不着我就急,我是四川打工,给39健康网一个领导家当保姆,一看时间不早,买菜,你们就住这个楼,您赶快买菜,时间不早了,他一边走神了,神了,我看见活的,我看见真的了。
  当她一回头,我就真的觉得太累了,我忽然理解了今天的孩子,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我说你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每天六个大人12只眼睛瞪着我,一个初中的学生他妈妈是妇联主席,我的儿子每天回到家,把自己关到一个房子,挂着一个牌子,请勿打扰,谢谢合作。我到上海跟小学生座谈,心中小康社会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大房子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他们一天到晚跟着我太烦,我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进去,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我买了床不搁家里,在树上,等着他一天到晚唠叨我。
  我忽然明白了,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我们家庭就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盯着那么紧,学校盯着那么紧,恩孩子觉得没意思了,多少自杀孩子找我的时候,说没意思,他没有空间的人,真的很累,本很多人盯着米,你能不累吗,和谐的社会需要宽松和谐的空间,孩子为什么不快乐,他们远离了大自然,今天的爸爸妈妈认为好学生就是从小坐在课桌前写作业,一个爸爸妈妈半夜给我打电话说,不好了,我儿子得了多动症,坐不了半个小时就出去跑,我说你儿子多大了,三岁半了。
  今天孩子最发愁什么事,不会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发愁,有一个老师跟我说,他给小学生留了一个作文题――我做了一个好事,全班70%孩子都是拣钱包,拣了37万,给孩子买优秀作文选,天下作文一大抄,我们国家还哪创新?其实高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年高考名字叫安,四川的题目叫筷子,拿到筷子多少孩子发愁,这孩子夹完菜夹肉,筷子就是合作,很多很多的事情。
  所以一个孩子没有感悟,为什么呢?我们已经发现一个新的规律,走向高层多数是农村孩子,上了大学有了受教育机会比城里孩子更棒,因为他们接受过大自然的能量,而城里的孩子越来越可怜。所以我今天跟很多爸爸妈妈说,有时间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玩,打开眼界,眼界有多高,走得就有多远。
  现在爸爸妈妈倒想开,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是去的,心没有去,爸爸拿手机不停打,妈妈兜很多钱,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东一头西一头什么看不着,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相,爬到山顶照相,回家看照片,大自然给他什么全忘了,咱们出去旅游,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处牌照,回家啥也不知道。让孩子写作文,他能写出作文吗?所以孩子今天不快乐,今年六一节,胡锦涛总书记跟全国少年儿童,新分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总书记都提出快乐生活,可想知,今天他们有多不快乐,这是第一个缺失。
  二、精神文化的缺失
  第二个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一个孩子从小缺钙,就罗圈腿,从小缺少爱心将来无情无义,从小缺少精神文化的滋养,将来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2000年浙江金华发生震惊全国的事情,17岁的中学生徐力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此事振动中南海,总书记发表教育问题的谈话,这是一个学习优良,长得白白静静的男孩子,如果没他手上戴着手铐,谁也想象不出他把妈妈打死了。爸爸对他的期望就是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至少要考浙江大学,"我考不上,虽然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学生,我是这个班倒数第四,爸爸妈妈的孩子前三名,每次考完试拿我成绩跟他比较,你怎么这么笨,你考前三名,你怎么考不到,你是猪脑子,妈妈不让看书看报,我爱打球妈妈不让,写作文,运动的时间到了,妈妈跑到学校监视我。"
  我分析他,这是他直接的原因,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个男孩子,会有很多不良情绪要发泄,他没有出口。一个男孩子曾经跟我说,我出去踢球,高喊我爸爸的名字,踢一脚,既发泄你的不良情绪,别人又怎么着,最后就爆发了。
  "1月17号中午回家吃饭,发现妈妈在房屋离看电视,我多想看一眼,同学们说起电视我什么都不知道,刚看了几眼让妈妈发现,你考不上大学我打断你的腿,看到家门口鞋柜放了榔头,朝妈妈后脑勺打了几次,在大街上疯跑两个小时,脑子一片空白,忽然想起那是我妈妈,我得救她,已经晚了,妈妈死了,看到妈妈死去的样子,他很害怕,装衣服的箱子,把妈妈的尸体塞进了箱子,回到自习课做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住了一家旅馆,一直在做梦,梦见一切都是假的,当我醒来发现不是家的时候,我才知道一切来不及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回家了,跟爸爸说,妈妈出差了。爸爸一走,我锁上门就走了,再也不想回到这个家,跑到义乌住。妈妈怀我的时候,个子很大,本来应该剖腹产,剖腹产对孩子不大好,挺着巨痛把我生下来,上小学生病,妈妈把我一个人背进医院很不容易。"你知道,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想没想过世界上很多孩子比你不幸多及他们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不能照顾他们,而这些孩子在父母身边伺候他们,因为是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听到这儿他哭了,"我是一个畜生,我亲手把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地后悔。"
  他进过看守所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是儿子对母亲的责任让他留下的眼泪,你想对天下的父母说一点什么,给孩子留一点空间,给孩子留一点秘密,多跟孩子沟通吧。你想对同学们说一点什么,他们毕竟比我们懂得多。等我从看守所出来的时候,外面下蒙蒙的小雨,我脸都是热的,一个孩子17年,生长在这样没有阳光和空间的房子里。
  下午金华举行报告会,1700名老师和爸爸妈妈坐在那儿,众多的听众坐了很多的中学生,当我讲完之后一群中学生涌了上来,一个初二孩子满脸严肃,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送徐力事件的时候,我跟我妈妈说,你怎么越看越像徐力他妈,他妈说你就打死我吧,他说我不会打死你,但是很像徐力他说。有一个孩子悄悄跟说,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多少人意识到环境的恶劣侵害着我们的健康,人们没有意识到心灵的尘暴威胁着千千万万幸福的家庭。回到北京写了很多的文章,刊登在中国大小报刊上,我在39健康网写了一篇长篇文章《心灵尘暴》,今天孩子成长的环境呈现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我忽然觉得,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要想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首先应该改变我们爸爸妈妈老师教育观念,于是做了大胆的改革,把过去家长校长改成知心家庭学校,过去孩子多,父母理直气壮成为长,今天这么多孩子,一个孩子你再是长,孩子哪里去,应该平等沟通,学习共同成长。
  让我欣慰的是,我前天刚从金华回来,此事发生之后,原四中的校长辞职,一个吴校长上任了,五年来,他坚持开展了知心教育。五年来,我在他们学校成立了知心家庭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科研成果已经出了一数,他们学校有知心报,有知心团,孩子跟父母达到很好的沟通,更让我高兴,徐力判了12年,五年来我年年看他,他用自己的努力化为天数,为自己减刑6年,明年6年即将走出高墙,我去年去了两次少管所,我去年五一出了一本新书给爸爸妈妈《告诉孩子你真棒》,我送给所长一本,送给徐利一本,没想到所长拿到这本书非常感慨,他说我告诉你,2000年徐力进来少管所少年犯不足千人,现在是2500人少年犯,这些孩子在里面不爱读书,进了高墙玩命读书,2000多个孩子蹲在操场用膝盖当桌子答政治体,这是为什么?我送给他那本书被少年犯抢来抢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缺书。
  去年十月公安部、全国妇联等十家单位推出一个活动,把我聘为爱心大使,带着这份称号和责任,三个人捐助2800册书,还有300名教职员工《告诉孩子你真棒》,我给两千多个孩子做了一场报告,为了明天从今天开始。我讲了三个小时,三个问题,从今天开始,珍爱生命,珍惜时光,从今天开始珍重自己。讲之前谁小时读过《中国少年报》,两千多人无一人回答,等了半天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上四年级在四川读一年,谁知道知心姐姐,无人知晓,因为这十几年来,我无论走道哪里,那些成功的人士,第一句话,我从小看着中国少年报长大的,我读着知心姐姐信箱长大的。
  讲完之后,我拿着话筒走下台,走到他们中间,跟他们说,孩子们,今天知心姐姐来了,谁有话可以站起来说了。一个男孩站起来,因为听了我这样的称谓,知心姐姐,能送我给一本书,给我签上名,我当场签本书给他,一个孩子站在我对面说,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我能过去做了很多的事,现在我做好人,你能相信吗?妈妈相信你,有一个孩子上来问我,你能告诉生日是哪一天吗?我楞住了,所有孩子都不能忘了父母的生日,没想到他会问我,本来不想告诉他,可是看两千多双眼睛告诉我,他们掌声响起,又一个男孩上来问我,你能告诉出去怎么立足吗?我说你什么时候出去,明年二月,把头抬起来,过去做了很多坏事你现在好人,你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条龙,我就叫龙,又一个男孩问我,我能跟你拥抱一下吗?我说可以,当他跟我拥抱的时候轻轻说了一句话,妈妈从来没拥抱过我,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我忽然意识到,这些一群严重缺少爱的孩子,他们中间主要罪行是抢劫罪,少数强奸罪,多数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徐利告诉我,他们都是法盲,他们都不懂法,三个男孩没事出去抢了一个女士的包,每人判三年,我真不想在这儿见到你们,如果在军营里见到你们该多好,如果在校园里见到你们该多好,可今天在高墙跟你们见面,我不想见到你们,可是我没有办法,既然进来了,我告诉你怎么出去,我说我进来的时候你们门口有一个大的雕像,这个手就是爸爸妈妈的手,这个太阳就是你,这个和平鸽象征着自由,当我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当我经过他们的时候,我被深深地震撼,全是15到17岁的男孩,站在那儿像一片片的树林,这是一种多么大力量,能摧毁这个事情,也能建这个世界,他们都是亡命之徒,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为他们送书,开展各种活动,但是对这样的孩子关注不够,所以今年一月一号过年,徐利打电话,今天少年犯想打电话,怕影响你,我代表,报告在少管所引起强烈的反响,看完送到徐利保管,接着我收到好几位少年犯写给我的信,一个孩子说妈妈,你到高墙来看我们,我们很感动,长这么大没人给我们讲做人,我只会做题不会做人,早一点看这本书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孩子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感动,我流过血,我没流过泪,听您的报告,我流了三次泪,我把这些话都写在我那本新书里《告诉世界我能行》,是写给孩子们的,写的时候我就想,把这个书再次送给他们,可是我不想一个人送,因为他们渴望更多的关爱,我发动很多人跟我一块送,准备七年前后,把书送到少管所,在他们想读书的时候,让他们读进去。
  我又在想,这种缺失怎么来的?谁关注过他们,当他们缺失精神文化滋养的时候,他们不能把握自己的时候,他们失去了青春,他们失去了青年,于是开始反思,什么都可以缺,但是不能缺少精神文化的字样。一个人文化的字样,不能有头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走向泥坑。所以我今天广泛在宣传阅读,如果真是一个爱孩子的校长,一个有责任的老师,首先要告诉孩子去阅读一份好的报纸,好的期刊,一本好书,当一个孩子对读书感兴趣的时候,这个民族才真正有希望。
  今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入上海复旦大学中学生,这个孩子到美国去之前,两次我把请到知心家庭节目,他在高二作为交流学生去美国做一年交流学生,那个中学和复旦中学和美国有交流关系,美国那个中学对中国人对中国学生印象不好,美国学生认为美国学生有四大问题,第一他们不爱说话,第二他们下了课就到实验室,第三他们不爱运动,第四他们爱揭别人的短,你们来的学生要说话,不说话怎么交流,他成绩不是最好的,三百名考试名列一百,有时候也很优秀,但是他最大的特点,这孩子阅历广,经历多,能力强,会交往。结果他到了美国一下子受到欢迎,他给自己的题目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和万人交流,一下子融入美国陌生的世界,美国的学生喜欢他,因为她爱运动,和他一块叫。打球,他本来不会,进球纯属巧合。但是为这件事美国校长还给中国大使馆打电话,兴奋告诉他,中国人进球了。所以从来没有一个感觉,在美国中国是多么重要,我不爱吃胡萝卜,中国人不吃胡萝卜,面对八千米,我从来没跑过,一定跑下来,不能说中国人跑不下来。
  美国人喜欢他,美国人跟他交流的时候,他们不关心家庭收入有多少,关心他从小看了什么书,当他们和他交流之后,他们开玩笑地说,中国是美国的威胁。这种孩子跟他见面,真的觉得眼前一亮,我和他做节目,我够能说,我还说不过他,你是一个哈佛女孩,不是,我是中国制造。这个孩子将来不得了,我看到她,什么样的孩子将来最有希望,会选择有头脑的这些孩子,我在我那本书还介绍了一个叫张明的女孩也是上海的,全国十佳少年队员,非常优秀,但是面临高考、清华、复旦都放弃了,他想当人文医生,如今伦理学已经毕业,中医学院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一年,回来读博士开人文诊所,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点,人生追求的不是成功,是幸福和快乐,当你获得了你感到了幸福快乐你就成功了,当你获得了没感到幸福快乐你就没成功。
  我今天要呼吁的是,多少乖乖孩子不幸福,乖乖女带到美国,爸爸妈妈一心考医学,女儿不想考,女儿从小听话,读了七年,学费昂贵,这两位中国老人含辛茹苦,好容易证书拿到书,孩子把证书放到面前说,你要的东西我挣来,我要干我喜欢的事,爸爸才恍然大悟,这种事不能再发生了,今天我觉得对孩子这种精神文化的需求,我们要给予高度的关注。
  三、亲情沟通的缺失
  这十年比过去变化都要快,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知道的世界,孩子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不知道的世界。
  妈妈很困惑跟我说,我的女儿上初二,爱吃爱喝爱打扮,就是不爱学习,妈妈狠狠心花四百块钱,《白毛女》陪女儿看,受到什么教育,女儿想都没想,我看喜儿的悲剧全是他爸杨白佬逼的,逼着自己女儿抵债,再说了,喜儿也够傻,黄世仁那么有钱算了,干嘛自己跑到那儿当白毛女。或者是青春经历或者学好历史,女儿一样没有。
  毛主席挥着手,妈妈说你认识这位爷爷吗,知道他在干什么,我认识他,他叫毛主席,毛主席正在打的呢。你经力过文化大革命你看到这个像毛主席一挥手我先进,你们家幼儿园不懂文化大革命,小学生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一个妇女丈夫死了没改嫁,立了一个牌坊,文化大革命被破坏了,后来修复好了,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给弄坏了,我问什么叫红卫兵,他说我知道,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孩子这个事情妈妈也不理解,他儿子上小学不会写作文,小保姆替儿子写一篇作文,得了一百分,他是作家,替儿子写一篇作文不及格。好容易有一天,儿子在网上找一个女朋友,女朋友问他,F4不知道,他爸也不知道,没关系,我查字典,F4是美国轰炸机。
  今天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都是外星人,说什么他们多不懂。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再加上两个世界的心态不是很好,我们的这些孩子由于营养过剩,过早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最大特点跟大人较劲,你让我朝南我就朝北,你让我干我偏不干,我跟你对着干,爸爸妈妈压力太大,过早进入更年期,最大特征跟孩子较劲,让你干我跟你干,不干我跟你急,青春器碰上了更年期。
  沟通成了世界主题,也成了今天家庭教育最大的主题,怎样和孩子沟通。爸爸妈妈全到报社找我,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是困惑不得了的服务,到那个沟通晚了,从小学会与人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第二想好了再说,第三,好话好说。更多跟父母说怎么叫沟通,沟通是倾诉加倾听,孩子学会表达,父母学会倾听,听孩子说,从小学会倾听,孩子肯定有什么话跟你说,多少人能像我们今天在座老师静静听一个人在说,所以今天我们在教孩子沟通,我们办了一个新的杂志,知心姐姐,就是促进两个人沟通的,拿到这本杂志的人,孩子会开豁然开朗,有一篇文章叫《和孩子沟通的天龙八部》,问八句话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们过去爸爸妈妈孩子多,这个孩子经验下一个孩子可以用,我们现在就一个孩子,你有经验就晚了,你要学别人的经验,不要放弃孩子,离家出走的孩子宁愿孩子不要放弃,因为你是孩子心中唯一的希望。
  最近帮一个孩子出一本书叫《出走》,一个问题孩子,多次离家出走,抽烟喝酒的孩子,父亲是教育局局长,孩子为什么能回来?他跟我说两条,我爸说了一句话,局长不当,我也把儿子找回来,这局长了不起,他不能光为了自己的面子,他要孩子,不要面子,孩子被感动了。他的妈妈为了找儿子,找到了四百个电话号码,他说无论跑到哪儿,他妈都能把他找回来。我觉得今天对我们所有的人心智的考验,面对这样问题的孩子我们能不能面对他们?
  今天爸爸妈妈特别担心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教异性朋友,我跟他们说,不交往怎么能学会交往,不去下水怎么能够学会游泳,不要只是阻止,告诉怎样交往。儿子上中学,有一天班主任一个年轻老师女老师跟我说,你儿子有有眼力,看上一个女生,个高,学习又好,但是那女生没看到他,我你儿子挺痛苦的,回家挺苦恼,我儿子挺好,他怎么没看到,他有苦恼没跟我说,我不好问,我想了半天留了纸条,三句话,一个国家强大,别的国家跟你交往,一个人强大了,别人都愿意跟你交往,一个男人强大,好的女人自然会来找你。但是我表达了一个女人的观点,我总觉得女人是崇拜一个人才爱一个人,你不被人崇拜,你没有本事,谁爱你,所以今天孩子都27了,还没结婚,先立业,后成家,我说我告诉你,30岁以后满地都是金子。
  四、成就感的缺失
  成就感的缺失,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较,你瞧人家,觉得自己是沙子,人家孩子是金子。
  有一个小男孩特可怜,我想当干部,好容易当小队长,妈妈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那是中国最小的官了,我小时候当大队长,我当小队长做了很多保证,我当中队长高兴吗,高兴什么,我妈回来问我,大队候选人有没有你,当中队长还不容易。我妈微笑地问我,大队主席谁当呢?你说我们孩子还有好吗?爸爸妈妈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很多人都说,今天世界上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满意度最差,有一个同学儿子在美国读书,学校里有中国孩子、美国孩子,一块在操场打球,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妈妈不满意,那个球怎么没进,还是不满意,美国孩子十个进了一个,中国妈妈说美国妈妈有病,有成就感进一个球的美国孩子,有失败感进九个球的中国孩子。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满意度差,不为孩子得到而欢呼,为失去而遗憾。学习排队,兴趣班上孩子没兴趣。我们有一个孩子到北京来,他说我妈给我报了五个兴趣班,有三个还行有两个最讨厌,最喜欢哪个,最喜欢电子琴班,因为爸爸妈妈都不会弹,每次弹一个曲子,真不得了,还能整出这玩意儿,最不喜欢数学,因为我爸教数学,做出一个难题给他看,这么简单都不会,真没出息,你们不了解孩子的心情,他们需要激励。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毛病,这样的孩子能有兴趣吗?
  特别对淘气的孩子,从小给他一点做正面人物的成就感,我什么朋友都有,特淘气的孩子跟我交往,老师老跟我过不去我就跟他过不去,我就跟他捣乱,有一天有一天校长寨走廊里,区领导来学校参观,我从教室跑到走廊里,来回跑,校长急了,你哪个班了,我是某某班的,我们班主任叫什么名字。你以为他没招制你?你能把他怎么样?
  王刚曾经写一篇文章,我曾经是一个坏小孩,老师一回头板书,把令棋一举,孩子一喊,老师一回头就坐好,从左边一喊,老师一回头又坐好,动作慢了一点,就你捣乱,他就害怕了,他爸特厉害,然后他就不敢上学了,又不敢回家,溜旧货市场,时间长了,怕学校开除,谁能帮我,忽然想起毛主席,1959年毛主席还见在,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毛主席我很爱你,我叫王刚,送你两张画,我小白兔吃萝卜,解放军保卫祖国,寄到北京毛主席收。班主任叫你,完了,班主任笑咪咪说,王刚同学请你跟我教导处来一趟,不怕老师叫,就怕老师笑,教导主任笑咪咪跟说,王刚同志请到校长室,校长不但没宣布开除,笑咪咪跟王刚说,你在北京有亲戚吗,在中南海工作吗,没有啊,老师拿一个大信奉,上面写王刚小朋友,落款中共中央毛主席办公室,王刚小朋友你给毛主席的画收到,希望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将来建设祖国,校长激动地说,王刚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这是我们全校的光荣啊。
  校长让他进了广播室宣读这封信,接着来了一个作家协了一个小剧他转编了,王刚自己演自己,第一次以正面人物出现,区教委主任来了,笑咪咪地说,这不仅是你们的学校的光荣,这是我们全区的光荣啊,大会小会表彰王刚,王刚突然觉得当好人的感觉真好,后来就改当好人了,成了一个优秀学生,后来他成了一个明星大腕,又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的栏目朋友,有人攻击这个栏目,是找几个名人互相吹捧,你当嘉宾,好话不说,专门冲你坏话什么感觉,有时候需要吹捧,本来不觉得怎么好,别人说你好,你觉得自己真不错,找到当好人的感觉,谁也不想当坏人。给差孩子一个当好人的机会,谁生下来都是有亮点的,这四大缺失我感受到的。
  给家长的六条忠告
  第一条忠告做人,成人比成功重要。前两天中选召开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我们一起到了传媒大学,一个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一个记者发现井盖掉了,终于有一个自信车掉下来,拍摄一般张照片,你怎么看,这是一个缺德的记者,首先是人,才是记者,哪能把你的照片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太没有道德,白岩松说话了,有一个记者拍震撼世界的照片,一个巨大的老鹰追捕非洲的孩子,老鹰把孩子吃掉,这张照片获得国际大奖,人们谴责他,你看到你为什么不救他,他说没救下来,人们没谴责他,他良心受到谴责,后来自焚而死这是道德的力量。
  第二,成长比成绩重要,我们在乎的是孩子的结果,我们忽视孩子的过程,住在庙里,厨师小和尚去打油,小孩子打油,手哆嗦,厨师大怒,告诉别撒,还撒了,老和尚告诉小和尚,看看外面的风光有多好,小孩子我不是打油的料,盯着还撒一半,看风光还不撒光了,撒光也没事,主要看看外面有什么就行了,小和尚打油,开始看风光,春光真美,低头一看手里油一滴没撒,厨师关注孩子的油,油撒了一半,老孩子关注孩子见识,手里油一点没撒,心态决定胜败。路还是那条路,小和尚还是那个小和尚,心态不同,结果完全不同。我们今天爸爸妈妈的心态坏到了极点,孩子一考试好好考,考不好我回来揍你,一考试就紧张,让家长签字,孩子站起来愁眉苦脸,过去是单打,现在是男女混打,你给咱们家多考一分,给咱们省下三到五万块钱,自从我上学,爸爸成了赚钱的机器,我们家没了快乐,变成站场,我到张家口跟孩子聊天,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最爱看的书就是钢铁怎么炼成的,我们只在乎孩子的结果。因为成绩排名在后跳楼,重点学校很多时候发生这种现象,有忠告,心态不好的孩子不要上重点大学,学习不错,心态好的孩子随便上,你怎么才考80,我告诉你还有考60,这种孩子想让他自杀都不会自杀。
  第三,经历比名次重要。爸爸妈妈说,什么都不要你干,你考第一就行了,现在无情的孩子,无能的孩子比比皆是。有一个孩子参加冬令营,孩子从小跟他妈一被窝,住上铺,晚上害怕,钻到下铺,大男生被窝里,一脚踢出来,说他同性恋,钻到另外一个孩子的被窝,又哄出来了。这样的孩子上了大学非常地困惑,来了一个新生,几月几好穿哪件,有一天天气变冷,孩子按照妈妈的标号,感冒了,很不满意给他妈打电话,怎么穿这件,我都感冒了,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今天变天。
  娇生不能惯养,自作不能自受,独立必须自主,从小身中苦中不知苦,将来才能少吃苦,今天的孩子将遇到巨大的适应社会的问题,今天家庭教育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我们光顾着快快长大,少年班的学生研究生拿到20岁在家吃膨化食品,什么不干,该长大,没让他做应该做的事情,你能替孩子做事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这是今天特别应该引起学校注意的事情。
  第四,付出比给予重要,今天爸爸妈妈给孩子的爱是无原无则,我们今天的孩子无情无义,多少父母今天留下了眼泪,过去是父母打孩子,今天是孩子打父母,我天天遇到是这样的案例,最让我震撼的是,今年1月4号一上班,一个男孩跑到我们院子里,等你四天了,一看红着眼泡,肿着眼睛,进了办公室,我跟他们势不两立,我给他们杀了,谁,我爸我妈,他们从来不爱过我,从来没有关心我的思想,让我考大学没考上,天天骂我,你不是去过少管所,少管所不错,你进不屈,你超过17岁,犯了罪得进监狱,拿钱还给,跟他们一刀两断,娃娃就哭了,他们教育方法不对,一共说了10条,他就哭了,我想告诉你,像我爸我妈教育完,什么都不是,跟爸爸妈妈别把孩子教育我成这样。中午请他吃完饭,开完会,扑通就给我跪下,给他们倒茶他们从来没有倒过,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给他倒过茶,你爸过生日,买一件礼物,我不买,当时有光盘,50块钱给你妈,半个月打来一个电话,我给你写的信收到吗,没有,你怎么样,我回去想了半天,给我爸买了一瓶酒,我没给我爸,让我妈送给我爸,我爸说这酒我不喝,我天天瞅着,我妈看着光盘一边看一边哭,儿子妈对不住你,妈不知道你到了青春期,妈也不知道自己到了更年期,妈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你能原谅他们说,他们怎么说这么好的听话,因为你付出了,你付出才懂得爱,你过去没有付出过,一点没感受到,最后他来了一封信,为什么给我爸买东西,用这么多说话,朋友求我这么点话我还不干啊,爸爸妈妈爱的失误,没有给孩子爱别人的机会,今天这个事情依然在发生,一个男孩跟我说,晚上写作业,看爸爸妈妈看电视看得很投入,爸爸妈妈喝茶,原来爸爸妈妈夸他两句,别借着倒茶的机会看电视,我自己不会倒,念书,考一百分比什么都强,小孩子跟我说,再给他们倒茶我就不是人。今天跟父母说,怎么让孩子有爱心,有两句话,享受你的儿子,对儿子说,有儿子与没儿子不一样,欣赏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
  第五条忠告,对话比对抗重要,爸爸妈妈偷听电话、偷看日记。有一次我到西安,四年级孩子跟说,我就知道我妈经常偷看我日记,我一直没有证据,为了获得这个证据,她有一天写了这样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你有白头发了,你为我累了,妈妈你要爱惜自己,我把你的白头发看到最后一句,珍藏在日记本。拔了一根搁在里头了,第二天儿子发现日记本看到白头发,妈妈你又偷看日记了,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还在里头啊。我觉得孩子特可爱,她妈不可爱。一个初二的女孩妈妈跟我说,女儿上了初二,一个柜子锁得严严实实,钥匙放在柜子喜出望外,他爸说别那么干,女儿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她说没看,钥匙上那根头发丝没见了,依然说没看,打开柜子里面纹丝不动,对不起,冤枉你们,告诉你吧,我所有东西上都有暗号。青春期的孩子给他们留一点空间,隐私,留一点秘密没什么了不起。
  最后一个忠告,激励比指责重要。今天爸爸妈妈老是看不到孩子哪儿好,老是看着别人孩子比自己孩子好,孩子在一生中,会用无数人评价他,自我认识,第一个认识就妈妈爸爸对孩子的认识,爸爸妈妈对孩子正确看待才有希望,外交部长作客网站,您的才华很佩服,长相不敢恭维,我妈不这么认为,在我眼里,在我眼里,我很帅。在美国有一位黑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问他为什么当上了重要的人物,他说因为我妈妈不识字,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儿子识字了。上二年级,家里大事小情都问我,我成了家里的重要人物,我从小有重要的感觉,后来真的长了重要的人物,我们今天爸爸妈妈对待孩子,有一个女孩,我妈天天跟我说,你怎么不是哈佛女孩,有一天我气极了,我还希望我妈是吴仪呢。这种教育,你指责我,我指责你,家庭和谐不了的,现在你欣赏我,我欣赏你才会好起来,什么叫教育,我认为可能我说得不对,教育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筷子都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今天打开孩子这个宝藏也有一个秘诀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到棒的感觉。所以我今天送给孩子们六句话,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我能行孩子六句真言,快乐人生三句话,精彩人生九个字,快乐人生三句话,第一句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我思考,改变头脑就改变了人生。
  今天大家都是老师,是爸爸,是妈妈,我真心地希望你从心里跟孩子说,孩子你真棒,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和学生都能自豪地挺起腰杆说,告诉世界我能行。
第三章 性格塑造
1.如何引导中性孩子
  "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是老师、父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定型"教育的典型语言,而孩子真的很早就需要性别角色定型教育吗?回答是否定的。
  国外专家认为,在孩子身心发育的早期,要避免性别标示,因为情绪及内心感受是中性的,当孩子出现某些性格行为时,要避免戴上性别角色眼镜。
  例如儿子哭时不必说"男孩是不会哭的",而应引导其说出哭的原因及感受,否则男孩会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反之,女孩依恋家长,在父母面前过多撒娇时,父母也不应该太迁就,否则,女孩很难培养起独立自主的性格。而性格的缺陷,会对他们未来事业成功及生活幸福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过早人为地让孩子性别角色定型,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并无好处。
  男孩女孩天生就有各自的优缺点,性别角色定型教育会使他们各自的优点得到某种程度的强化,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帮助;但同时,性别角色定型也强化了孩子的缺点。比如说,男孩普遍要粗心一点,男孩子调皮、坐不住,也会得到谅解。而女孩普遍爱哭、依赖性强,也会因被大人看成理所当然而不加节制。其实,坚强、细心、独立是男女都该具备的品质,不应该有性别差异,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男女都同等重要,男女两性应优势互补,这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对异性的尊重。
  国外有社会学家认为,未来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不管男女,最好是双性化的人,即男人应该具有女人的优点,女人也应具有男人的优点。社会建立在两性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人性才能闪现最耀眼的光辉,社会才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价值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近几年来,"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盛行,其中涌现了不少中性化选手,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大批"粉丝"。如"中性化超女"李宇春和外形清秀的"好男儿"向鼎,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对他们的评价,主要集中为两个词:李宇春"帅气",向鼎"漂亮"。他们也在选秀节目中获得了极高的人气,一些年轻的粉丝纷纷效仿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于是我们渐渐发现,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性孩子":许多的女生开始拒绝长发和裙子,而男生"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倾向也开始显现。家长们对此颇为担忧:孩子把中性打扮当成一种时尚,盲目跟风,应该如何引导?
  百合心理咨询师吕飞岳表示,一些孩子出现中性化倾向,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青少年渴望彰显个性、教师性别比例不平衡等几个方面的原因,而选秀节目涌现的中性明星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影响了不少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传统观念认为男子气质的突出之处是刚强,女子气质的珍贵之处是温柔。随着时代的进展,气质的内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外有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男女双性化的概念,指无论男女,都应取长补短,同时具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心理特性,他们认为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能把事情办得更出色。
  但"双性化"并不是"中性化",心理专家提倡的是兼具两性的气质优点,男女性格上优点的相融是可取的,比如女生可以在性格上自信、果敢,男生可以情感细腻一点,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女生温柔贤淑的传统特质不能丢,男生也一定不能缺少阳刚之气。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男性、女性的性格、气质发生错位,那就会对生活造成种种不利的影响。如女生喜欢中性打扮,会让人觉得她们泼辣、有拼劲儿,但如果完全丢弃了女性的温柔特质,进入社会后就会因为中性化碰壁。而那些遇事就哭鼻子、把心思都花在打扮上的男生,极易成为被人取笑的对象,成长面临更多障碍。而且男生偏向女性化会导致性格不够坚强,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心理专家提醒,有些家长见到孩子追求"中性时尚",立即加以斥责阻挠,甚至怀疑其有"性取向"问题,这种做法不恰当。但是,家长也不能因此就忽视孩子的细微变化,错过疏导的最佳时机。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在心理上重视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淡化他们对外在衣着等方面的关注程度,引导他们用更加积极健康的形式张扬青春个性。此外,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性别教育,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为了增加社会生存的砝码一些女孩子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一些男孩则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习气。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男女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如可以让男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以培养他们坚毅、勇敢的性格;可以让女生多学学女性礼仪,让她们形成良好的气质修养。
2.敏感少女如何摆脱"伤心"
  多思、敏感几乎是所有少女共同的正常心理特征,也正是因此,少女们容易过于敏感、过度紧张,引起大脑神经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少女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一是容易兴奋,对刺激极为敏感,表现为多疑、敏感、偏见、固执、易激动、爱生气、脾气古怪;
  二是容易疲劳,特别是在看书、学习、写作等脑力劳动时更明显,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脑昏沉、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少女进入青春期后,都会不自觉地更多地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少女情绪不稳,看问题易偏执,这就使女孩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另一方面,一些少女又对神经衰弱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精神更加紧张。
  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女孩恰当地把握感情的敏感度:
  勇敢接受别人的眼光
  在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以别人的评价为转移,这种人长期跟着别人转,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过分敏感的性格。因此,要避免这种"过敏心理"。如果别人以异样的眼光盯着你时,你不必局促不安,也不必神情窘迫,惟一的办法是――用你的眼波接住对方的眼波,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就是自己,可以自如地生活在千万双眼睛织成的人生网格里。
  每天生活中的矛盾、冲撞甚至冲突,都是无法避免的。有些小事发生了,也就把它当作雨过云消了。如果一个人被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牵着鼻子走,人也会变得琐碎,不仅不讨人喜欢,自己也会自寻烦恼。
  认识自己,充实自己
  要认识到别人不能代替自己;自己也不可能事事出人头地。要有大处着想的胸怀,敢于公开自己的优缺点,而不要尽力去遮掩一切;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气。
  参加集体娱乐或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当有"敏感"干扰时,即用松弛身心的办法来对付。学会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如转移话题、有意避开现场等。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防止"心理过敏"。
3.克服害羞心理
  如果有人请你参加聚会,你有些害羞,不敢去,你可以这样自我鼓励:40%的人都有害羞心理,害羞不能成为一生的负担。心理学家认为,害羞的人可以尝试着融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逐渐克服害羞心理。
  伯纳德-卡尔杜奇(BernardoCarducci)是印地安那大学东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专门研究害羞心理的他,在青少年时期居然非常害羞,他说:"那时候我有很多朋友,但从未有过约会的经历。其实,害羞完全可以克服。这是因为害羞心理的形成需要一种自我感觉,而这种感觉要在出生后18个月才会出现,表现为过度忸怩、低估自己、不自信等,就好像随时都有一面镜子在他们面前。"
  基因似乎也是害羞的原因之一。在新生儿中,有15%天生具有一种"抑制性性格",也就是说,对于新事物,或者新体验,他们在作出反应时会有一种压力感。比如,气球的爆炸声就可能让他们感到害怕。
  美国韦尔兹利大学麻省分校的心理学家乔纳森-奇克(JonathanCheek)说:"如果一对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个有害羞心理,另一个可能也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是否害羞由遗传因素决定,或者说害羞不可克服。只是有些人可能比其他更容易感到害羞而已。"
  卡尔杜奇说:"害羞的人有时也想走出去,和更多的人交朋友,但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做。在一个新的社交环境,他们交朋友时并不顺利,因为害羞的人太忸怩了。如果感到不舒服,他们很快就会'逃跑'。"
  最终,害羞的人倾向于在一个有限的社交范围内活动,他们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小圈子内交往,反复做一些同样的事,而不是去扩展新的社交领域。卡尔杜奇指出,害羞与自尊无关,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可能很自信,甚至可以在数百人面前演讲,但一旦与陌生人面对面谈话,他们就会感到焦急不安。
  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有几种。首先是放松训练。可以想象自己处于不同的社交环境中,同时以较慢的速率讲话,深呼吸保持镇静。另外,还可以逐渐扩大的自己的社交范围。卡尔杜奇说:"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害羞。在这种时候,你可以放开自我,去与别人交往。"
  卡尔杜奇和奇克看来,阶段式的克服害羞心理非常重要。比如,如果一个害羞的人想与一个女同事约会,他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与这位女同事搭上话,聊一些工作上的事。"
  在与女同事搭话之前,他应该先找一个朋友,练习一下谈话。当他遇见女同事的时候,谈起话来可能就要自然一些。慢慢地,与同事的谈话就会越来越畅快。
  奇克说:"人们应该明白,要有勇气面对所有失败。有些时候,你的谈话对象没有理睬你其实不是因为他不想和你说话。"
4.重视孩子的求知欲
  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的,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家长什么都知道。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家长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家长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的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幼芽是十分娇嫩和脆弱的。如果家长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和孩子交朋友,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你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不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然后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思索始于惊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的艺术品,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用表扬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诸如提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尝到成功的欢乐。
  把孩子引进书的世界,书本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的窗口,家长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爱好的书,以培养孩子对书本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家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对书本的厌恶。
  做孩子的榜样,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自己必须先做出样子,这是教育孩子的一条捷径。
5.老师家长如何善待孩子的错误
  时下,听很多家长老师埋怨:现在有些孩子如何不听教,倔强,有强烈的逆反心。有些老师还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客气,适当的时候要动粗,说什么不打不成材,而家长教育孩子欠缺耐心,这无疑助长了家长棒打孩子的风气。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天早上,我看见班上的小荣同学很不开心地回到教室,然后一声不吭地趴在桌子上发呆。见此情形,我走过去,关切地问他:"小荣同学,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能否告诉老师?"谁知他鼻子一酸,眼泪便流了出来,哽咽地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一件事,就挨了爸爸一顿打......"于是我掀开他的裤脚,发现这孩子的小腿有几处长长的红印,同学们看见了也不免觉得心酸。
  也许这个例子有特殊性。但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经常发生。其实父母责备孩子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会不知不觉地伤害孩子。如经常看见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破口大骂:"你真笨啊!猪脑袋!"情绪控制不好的父母,还会拳脚相向、体罚等。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有害的,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不能将怒气发全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犯了错误,做家长的要冷静地对待,善待孩子的错误,和孩子谈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一起分析原因,进而分清这错误是有意犯的还是无意犯的。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又能帮助孩子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还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建立起信任、友好、亲近的关系,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呵护和发展。相反,如果不作具体分析,只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简单粗暴地打骂,虽然消了自己的怒气,可这种痛快的消气方式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轻者伤害孩子的自尊,重者产生抵触思想或仇视心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更是无可避免。要知道,孩子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家长,请好好控制自己的行为。
6.家长应进入孩子频道
  29日应力、格桑泽仁教授分别就《打开孩子的心锁,让孩子平稳渡过叛逆期》和《家长如何向孩子示爱――爱的艺术》在深圳市读书月活动中开讲。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心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素质教育专家、著名心理学教授应力:
  "青春期"遇上"中年危机"
  "孩子的发育期可能只有6年,而青春期通常长达10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激素水平上升、情绪激烈化、控制力下降、情感脆弱,因此国外把所有孩子的青春期称为'成长中的瀑布'!"
  据应力介绍,人生的八大冲突中有三个会在孩子的青春期内发生,分别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同时,家长也正好遭遇"中年危机","这就是为什么家长难以和青春期的孩子对话,因为双方都在变。"
  应力认为,孩子的成长受社会、教育及家庭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前两者难以人为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家庭环境。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遇到上述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之前,事实上大多会先向家长求助,只有当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认可时,孩子才会一步步走向深渊。"北京一个法官妈妈跟我说,现在青少年犯罪占70%,当中又有85%跟家庭问题密切相关。所以说,孩子心理有病,家长是第一患者!"
  "母亲的眼泪是软暴力"
  应力称,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苦恼: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不仅得不到理解,反而让他们更加叛逆。"这是因为家长们太自以为是,赋予给孩子的爱不仅没让孩子接受,反而让孩子觉得是负担。在我们遇到过的、帮助过的将近1300名孩子当中,孩子们无一例外地说出'母亲的眼泪是软暴力'这样的话。当我们的爱让孩子觉得是一种威胁时,这种爱不沉重吗?"
  应力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长青春痘的男孩在学校被嘲笑,自卑的他找妈妈哭诉。当时妈妈安慰他说:"长青春痘算什么,只要你学习好,就没有任何人会瞧不起你!"然而这句被许多家长以为是鼓励和安慰的话,不仅没有解除孩子的痛苦,反而让他觉得"妈妈又给我施加了一个压力――学习成绩要好",从此他便陷入严重的抑郁症。
  "当我们面对这个孩子时,他告诉我们,其实那时他需要的只是妈妈的一个拥抱和一句'没事的,青春痘很快就会过去'的话。"
  家长"重复无效办法"
  应力最后总结说,"重复无效办法"是家长教育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与孩子交流的载体问题。如果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去爱时,没有了距离感也就没有了理解空间,所有的理解、感悟都没了,所以爱是学习的过程、理解、体验的过程。"
  孩子的心锁如何打破?应力说,教育是一种情境、是一种关系,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放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格的完善和学业的成功同等重要,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不要斥责,而是对孩子进行有效地倾听,这种倾听不是边做家务边听,而是专注地望着他们,放下手中一切的活;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无条件提供情感安全。
  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和主任、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家庭教育专家格桑泽仁:
  "特别生气时转过去深呼吸"
  "家长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就总是在批评、教训、挑他们的毛病;责骂时,也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基本上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格桑泽仁认为,大人应该进入小孩的"频道",去真实地体验孩子的感受,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让小孩扮演大人的角色,反而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我女儿以前喜欢乱花钱,于是我就让她扮演家长的角色,在一周时间里,家庭开支全部由她负责,仅两三天,她就花光了所有伙食费。从此之后,她知道了节省、学会了买菜,也敢于和陌生人说话了。"
  此外,格桑泽仁认为父、母、孩子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式的家庭系统。在家庭中,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方法,争取营造一种和谐气氛;注重非语言的沟通以及语言沟通的技巧并学会处理情绪。"从沟通效果的来源来看,文字效果占7%,声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柔和的沟通语气、一种欢愉的声音,比高昂尖锐的声音更能赢得孩子的敬爱。当你特别生气时,转过去、深呼吸,先让自己舒缓冷静下来。"
7.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父母和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的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
  "开心果"变成了"林妹妹"
  刚入大学校门的莹莹,还没有度过新环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经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想回家了。最初她还凭着激情和热情独自处理问题,但不久就整天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了。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常常以泪洗面,只有在电话中跟妈妈哭诉一番才略觉安慰,最终竟发展到痛哭一场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现在,就连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
  熟悉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儿。她活泼开朗,是家庭和同学中公认的"开心果"。她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为人随和正直,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谁曾想,这位"开心果"和"好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
  "好孩子"的心灵画像
  在不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莹莹的表现会判若两人呢?从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可以用"退化"的机制来解释。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采用大哭来表达情绪,这是儿童惯用的手法之一。但是如果大哭成为了主要的应对手段,尤其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一定是出现了心理失调。
  其实学校中有许多像莹莹这样的"好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学习优秀,明是非、讲道理,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努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错误;他们善于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不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
  比如,由于非常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些"好孩子"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情绪。他们在高考、上大学、恋爱等重要人生阶段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据一项对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调查,被公认的"好孩子"中竟有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好孩子"群体中的这些学生如果要健康成长,还真需要滋补一下他们的心灵。
  "好孩子"的家庭画像
  一种行为如果频繁发生,就不是偶然现象。固然,环境的变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让和莹莹相似的孩子表现暂时失调,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随便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求孩子不能随便耍脾气,不能随便评论别人,不能和别人吵架,因为那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孩子不能上网,因为网络很危险,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装,不能追星,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凡事都要与之比对,来决定取舍。
  父母们"很讲理",冷静理性,善于分析和处理问题,每每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便运用他们的智慧与人生经验为孩子做出条条框框的分析,让孩子不必绕弯路就可以一路坦途地走下去,快速成长。孩子也为父母的"高见"折服,遇到任何问题就会找到父母作为决策的"拐棍"。
  长此以往,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复杂性增加,原有的"拐棍"无法奏效时,他们就无法自己招架,只能用儿童阶段的手法来应对或逃避了。
  "好孩子"家庭教育点评:严格的教育固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失去平衡的家庭教育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失衡
  不难看出,莹莹们很像个"小大人",他们认真、严格,不轻易暴露出弱点和"情绪化"行为。而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层面,可以比喻为顽皮的孩子和严厉的长者。顽皮的孩子是人在内心中最自然的天性,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性而活泼的,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就像是一头无人驯服的小野马;严厉的长者代表着理性和规范,是父母和社会要求的化身。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肯定,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逐渐地把父母和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当然这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任务。但是二者的关系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向平衡,如果提前跨越必经的心理成长阶段,就如同"拔苗助长"一样,终归要在此后的历程中"补课",重新退化到"儿童期"。这一点也不奇怪。
  健康的人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平衡的人。完全理性无疑像一部机器,没有色彩;放纵情绪不加控制也会堕落为动物,没有教化。在适当的时候,允许顽皮的天性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就像让野马撒撒欢儿,放放风,再慢慢地寻找时机驯服它。如果一味地用缰绳紧紧地拴着,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脱缰的野马,恣意妄为,不可收拾。交还给孩子自然态下的天性,给一份空间让那个顽皮的天性得以释放,然后教他们学会适当地驾驭这个顽皮天性,这就是情绪教育的含义和作用,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而过分中规中矩的"好孩子"更需要弥补情感教育的缺环。
  "嫁接"式教育和"培植"式教育失衡
  许多父母因经历过太多的生活磨砺和坎坷,而拥有了满腹的阅历和思考。为了孩子顺利成长,他们希望用自己的阅历把握孩子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因此,他们替孩子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为他们扫除道路上的障碍,殊不知,这只是简单地把家长的思想移植和嫁接给了孩子。而不经过孩子自己加工得到的理念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抽象符号。因此,许多孩子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一给我讲道理,我就烦。"其实他们需要道理,也需要亲身实践来明白这些道理,即使走弯路也是必要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是建构他们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观点的重要过程,在孩子头脑中孕育出来的道理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道理"。虽然孩子在长大,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的呵护和控制,智慧的父母也要学会"收"和"放"的平衡!
8.孩子多吃苦才知道感恩
  "学会感恩"成了以后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8月3日上海市正式颁布的新版《中学生守则》中增添的新内容。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邹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改变是根据中央和上海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做出的。
  根据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这一特点,我们要求他们学会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抱有感激之情。只有学会了对父母、师长和社会心怀感激,才懂得关爱和回报。这一举措,有助于独生子女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据了解,两会期间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要教会青少年学会感恩。
  感恩受哪些因素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南昌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勃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说,一个人有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
  其次,要有亲身体验。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的心。
  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过鼓励。许多小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了就行了"、"孩子你不用这样"......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有些家长则很细心,会说:"孩子,你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这值得提倡。
  第四,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现在社会上宣传"做生意就不要动感情"、"动什么别动感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观念都影响着感恩心的形成。陈博士分析说,雷锋时代懂感恩的人的比率比现代高,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从不幸福到幸福的变化,而现代人人生变化很小,从小很顺利,感恩之情就不深。"应该说,感恩之心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后天不恰当的经历也会抑制人的感恩天性的发展,比如做好事却惹来了麻烦,或者回报太少,那么人们再次表示关爱的时候就会大打折扣。"
  感恩也是一种竞争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赵梅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成功以后,认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别人都是阻力,所以很难有感恩的心;而没有成功的人怨天尤人,更是很少想到去感激别人。因此,如何让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会感恩、不忘感恩,是门学问。
  赵博士认为,感恩心也是一种竞争力。"懂得感恩的人受人们欢迎,人们愿意跟他再次合作;而不懂感恩的人觉得别人帮他是应该的,不思回报,别人就不愿意再帮他。还有一些不懂感恩的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利益后,就逃之夭夭,也取得不了更大的成绩。"
  陈勃博士则认为,现在社会竞争加剧,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盯在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身上,却忽视了有爱心的人,社会应该多宣传后者的价值,因为是他们支撑着这个世界的情感系统。如果一个成功的人不思回报社会,社会要形成舆论,令其价值大打折扣,这能够有效地令其反思,促动回报行为。作为个人,成功后越要反思为何我成功了,是我有本事吗?不是,竞争的社会靠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你的成功必然有亲情、友情、爱情、社会资源的支持。
  如何培养感恩的心
  赵梅博士认为,感恩之心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及时性,即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帮助,马上就能产生对对方的感激之情;另一个特性是滞后性,也就是当时意识不到,直到以后自己有了亲身体会,才油然而生感恩之情,俗话讲"生儿方知报娘恩"即是这个道理了。因此,赵博士提出,要培养孩子的感恩心,首先要让孩子体验一下辛苦。"现在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就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他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也就不懂得感恩。"赵博士举例说,山东师大附小在今年"三八"节的时候,让孩子把双肩背的书包挂在胸前走回家,然后做家务,体验母亲当年怀孕的辛苦,以此作为感恩教育的一个环节。
  陈勃博士认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要从身边的人学起,老师、家长都要以身作则,对上一代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学校平时可多搞些感恩的活动,比如,布置一个作业,让儿童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好处,再想想父母的难处,光想好处不想难处,他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很难产生感恩的情愫。另外在教材中也要增加一些感恩的故事、童话。学校的传统评价体系也要做出适应性调整,比如,在评比"三好学生"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关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成为"三好学生"。
  悲悯情怀
  据记者了解,新版中学生守则颁布前后,上海市许多中学老师和教育专家在对感恩教育的讨论与实践中,提出要有悲悯的情怀。他们认为,要教会孩子懂得关心弱势群体,养成悲悯情怀,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是有帮助的。但是陈勃博士认为,悲悯情怀表达的是一种终极关杯,是一个人在拥有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后,产生的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一种朴素、美好、关爱、理解的情怀。如果要求一个没有社会阅历的孩子去关心全人类,就显得比较抽象,还不如从培养对周围人的感恩之心开始,这样具体又好操作。培养悲悯情怀之所以不容易,还有社会导向的问题,"比如,在农村你问孩子为什么要读书,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他们自己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不要再做农民'。社会导向就让人不悲悯农民,不接受他们。因此,向孩子提出悲悯情怀,显得脱离实际。"
  这次上海市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还新增了"文明上网"、"珍爱生命"、"关注国家安全"等内容,必将对孩子未来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9.大学生增强自信心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当你在学习、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怎样才能重新建立自信心呢?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提出了10条帮助你增强自信心的规则:
  1.每天照三遍镜子。清晨走出宿舍之前,对着镜子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午饭后,再照一遍镜子,修饰一下自己,保持整洁。晚上就寝前洗脸时再照照镜子。消除对自己的仪表的不必要的担心,更有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
  2.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体缺陷,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陷不要念念不忘,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缺陷。只要少想,自我感觉就会更好。
  3.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得到。当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面红耳赤时,你的听众可能只是看到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事实上你的窘态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其他人发现。
  4.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理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应逐渐地克服这种缺点,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你不要急于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博得别人对你的好感。你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对不懂装懂的东西坦白地承认,这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感觉;对别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承认,并致以钦佩和赞赏。
  7.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8.不要试图用酒来壮胆提神。如果你害羞腼腆,那么就是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9.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10.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理轻视你。
10.爱太多也会导致懦弱
  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忙不过来,、小陶可以说是姐姐小敏一手拉扯大的。现在小陶到了结婚的年龄,可还总是跟小孩一样,一点也不像男子汉。小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担心弟弟这样会撑不起一个家。于是小敏经常给小陶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小陶好像没什么进步。于是小敏找到了我,想替弟弟咨询。
  咨询过程:
  一个凉爽的下午,一位穿着得体的女性走进我的咨询室。她看起来有30多岁,显得成熟、自信。我不知道这样一位女性能有什么心理问题。
  带着疑惑,我把她让到沙发上坐下,她开始侃侃而谈。
  "医生,我是为我弟弟来的,他已经25岁了,却还像小孩一样,我不知道怎么帮他。"
  (我的疑惑解开了,原来她是一个"代人咨询者",这样的来访者觉得别人有问题,代别人来咨询,但咨询师却要处理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心理咨询不能超越时空解决不在现场的人的问题,谁来谁就是咨询者。)
  于是我缓缓地重复着她的话:"你想帮助他?"
  "是的。我家有7个孩子,我是长女,他是最小的孩子,我妈妈忙不过来,他可以说是我带大的。我是他半个妈,他什么都听我的,现在他长大了,还是什么事都要问我,可他也是要成家生孩子的,我不能管他一辈子。说实话,要是我能,真想帮他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
  (听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我有一个感觉,这位女士很强势,她的强势是否会影响到她弟弟呢?她弟弟恐怕会认为"姐姐什么都能办到,就不用我操心了"。
  可小敏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不断问我应该怎样"帮助"弟弟。翻译过来就是"我怎样继续为弟弟操心?"我想给她一个反馈。)
  我说:"你这样为弟弟着想,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感受?"
  小敏可能已经意识到这句话里隐含的攻击。"他是什么感受?他就想依靠我!"
  (我感到小敏是用溺爱和攻击软化了弟弟,我现在感到的不舒服,可能就是她弟弟也能体验到的,但是小敏并不觉得。)
  于是,我给她讲了个故事:有一窝鸟,老鸟每天出去给小鸟找食,小鸟长大后也没学会自己捕食虫子。于是老鸟想要在有生之年多给孩子捕食些虫子,留下一年活命的粮食。"你觉得这只长大的小鸟会怎么样?"
  小敏脱口而出:"会像我弟弟一样,长大了也没出息!我弟弟可怎么办呢?"
  (我发现小敏其实还没有理解故事的意思。于是我打算敲打她一下。我说:"你觉得这只老鸟和你像吗?")
  听了我这么直接的问话,小敏一时没有说话,她在思考,而思考对于她是件困难的事情。过了一会儿她说:"可能是有点像。"
  (我需要让她明白她在弟弟问题的形成上应该负的责任,而她很显然是个不愿承认自己有错误的人,我的意图很可能被她理解为攻击或者不友好。我打算采取"问题解决"思维。)
  我问:"你觉得这只老鸟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
  她说:"别再管它了。让小鸟自己捕食去吧。"
  我再问:"你觉得你怎样做才能帮到弟弟?"
  她沉思一下,说:"别管他了,是我管得太多了。"但她突然显出很烦的样子,说:"但他已经这样了,这么懦弱,我真不知道他还能有什么发展。"
  (看来,她刚取得的进步是表层的,她马上又把责任推到弟弟身上。我感到我们的咨询就像一场拉锯战,小敏在拼命否认自己的责任。)
  于是我安慰她:"我能理解你。你为弟弟付出了那么多,却发现自己是不是错了,这种感觉不好受的。"
  小敏点点头,看来她放松了一点。但此时,咨询陷入了困境,于是只好暂告一段落,我们约好过一周再见。
  一周以后,小敏又来了,这次咨询中,我们谈到了她的童年。她的父母很粗暴,她作为长女承担了很多大人的职责,也多挨了不少打骂。她对弟弟也是以打骂加溺爱的方式来教育,弟弟为了配合她,成了心理上的"弱势男人"。
  经过十几次咨询,她已经知道如何对待弟弟,但愿她的弟弟能多一些自主性,从姐姐的"鳄鱼嘴"里钻出来。
  心灵词典:
  鳄鱼嘴: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比喻,多指母亲以爱的名义"吞噬"孩子,用爱恨交加的教育让孩子心理上不能离开母亲,不能分化出自己的独立人格。
11.青少年阴暗心理该"晒晒太阳"
  一名16岁的重点高中女生,因为父亲是"窝囊"的摆摊的,家里"寒酸",所以,在父亲希望她帮忙看铺子时勃然大怒,挥着菜刀追砍亲父。把父亲砍伤后,离家出走。而父亲,只是希望女儿能早点回家。
  起因是这样的――2日中午12点左右,女儿小佳(化名)的小灵通坏了,陈永国叫女儿拿去修。因为担心女儿上当,提醒女儿要守着修理摊,没想到女儿勃然大怒:"就因为你没钱,心痛花费,这么热的天还要让我晒太阳?"陈永国当众打了女儿一巴掌,小佳负气跑到了同学家。之后便是女儿菜刀砍伤父亲悲剧的上演。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刘津曾说,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大陆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加重之势。
  有关人士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儿童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这么热的天还要让我晒太阳",小佳可能不太清楚有多少父母在这么热的天里"晒太阳",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正常的攀比也随之滋生:不是比学习,比成绩;而是比谁家钱多,比谁能出风头,比谁穿的衣服名贵上档次,比谁的父母官大......透过这种攀比,既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身上扭曲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又暴露出一些青少年阴暗的心理。
  不可否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难题。2004年8月,"心理阳光工程"启动,旨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社会公益活动。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也早有相关文件规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12.教育孩子要明智不可讥讽
  良好的个性、人格与从容自信的处世能力,是生存于当今竞争社会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而人们能否拥有这个素质,却与他们从小的成长经历、所受到的言语刺激或行为鼓励等不无关系。记者近日在走访我市部分家长、孩子时了解到:深圳多数孩子可在父母、老师所营造的"赏识教育"氛围下健康成长,但也有一些孩子却因长期遭受父母的讥讽挖苦而产生自卑甚至抑郁寡欢。深圳市儿童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及一些有成功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家长动辄以"智商低"、"太肥"、"真丑"、"笨"等挖苦孩子的"教育"习惯,会伤害到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智商测试结论未必权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市不少医疗机构提供儿童智商测试的门诊服务,而每到新学年临近,这些门诊的求诊量也会突增。对此,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学专家张繁新大夫认为:除非特殊情况的孩子,一般没必要去查智商;智商测试结果不能定论孩子一生,简单以智商测试的几组数据就断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聪明"不可取。
  据了解,目前多数医院的智商测试内容仅包含语言、数字和图像等3个方面,而专家指出实际上人的智力因素远不止这些方面。张繁新举例说:即使拿爱因斯坦或牛顿去测智商,也不一定测出来的就是高分。此外,许多孩子还尚在生长发育阶段,之后的发育、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影响等,还将改变他们的智商分数。因此,以简单的智商测试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智力会不自觉给孩子某种心理暗示,使孩子的心灵蒙受一层阴影。
  经常受讥讽的孩子易自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如专家所说,常受家长讥讽、否定的孩子易产生扭曲性格和自卑心理。
  一位已为人母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差,在班里人缘也好,但望女成凤的父母常常责骂她不够勤奋、不如邻居家孩子聪明。"可能是因为我的父母本身文化不高又想子女能考上大学,所以常常用讥讽挖苦的方式刺激我,他们最常讲的就是'看你这么胖,如果将来再考不上大学,你就只好去做扫大街的胖大嫂了。"张女士说,父母的口头禅常令她心情悲愤、抑郁,天长日久渐渐在自己心里形成一道阴影,这种自卑一直伴随到她高考落榜和结婚成家。
  "我现在自己做母亲了,我看了许多书,我用赏识教育来帮助孩子塑造坚强、自信、达观人格,不能再让孩子遭受我小时候的遭遇,要让她从小明白自信的人才最美丽、最聪明",张女士说。
  "等边三角"关系有益孩子成长
  宝安区光明中学的校心理辅导师林初阳,也是宝安区义工联"青少年心理咨询室"的义务心理辅导老师,她表示工作中常接触到因长期受家长讥讽挖苦而感苦闷和自卑的孩子。
  林初阳举例说,一位妈妈曾带着儿子来咨询:"为什么孩子爸爸老是一味否定、打击孩子,认为孩子什么都不对、不好?搞得孩子很自卑......"林初阳与他们谈心后发现,这家的妈妈十分疼爱、关注孩子,却无意中冷落先生,母子俩老把爸爸排除在外只顾自己亲热,使三口之家中十分重要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因妈妈的"偏心"而失衡,出现父子感情疏远或"结怨",导致父亲用否定孩子来发泄不满。
  林初阳提醒,无论是因夫妻过分恩爱而忽视孩子,还是家长中某一方与孩子过分亲热而使另一方退居"冷宫",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13.好人背后的人格障碍
  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好人":他们对你的提议和行为,总是一连串地说着"OK"和"没问题",可一旦做起你交代的事情来却又总在消极拖延和找着借口,即使在你的一再催促下做了也总让你觉得什么地方别扭,有种想发火却又被噎着的感觉。专家提醒说,这类人严格来说是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心理学将其称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那么,面对这样的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软刀子"也是刀子
  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说,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习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总是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甚至于唯唯诺诺,背地里却不予合作,内心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故意迟到,故意不回电话,故意拆台使别人的工作无法进行;性格方面经常表现为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里破坏或阻挠他人的事情,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经常牢骚满腹心里却又十分依赖权威。
  这种被动攻击模式,往往会引得当事人勃然大怒,却会引起旁观者很多的同情。可以说,被动攻击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不过这种"智慧"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此种性格倾向不但容易导致别人以压迫的方式和自己互动;还会由于这种行为给别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并将别人置于舆论声讨的位置。
  "好人"伤人的背后
  心理医师高新立说,被动攻击型人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属于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患者不能用恰当的、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却又不愿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蔡劲林介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1.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孩子产生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在孩子童年时,家长过于严厉,使孩子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思,不敢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行动上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到少年时,孩子就很有可能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来与成年人的意志和社会规范对着干。
  2.学习成绩差。有的少年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伴都瞧不起他,久而久之,他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易出现不合作、破坏欲强、懒惰散漫等现象。
  3.人际关系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过分自卑。内心过分自卑、压力过大的人,容易由被动转向攻击,导致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须早治
  蔡劲林提醒说,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但是,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人格特征还不是很固定,即使有人格障碍的表现,也是可以治疗矫正的。而人格障碍的预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倾向时,家长应当如何处理和预防呢?高新立说,从心理层面上,要让有此种性格偏向的人认识到这种偏向会对整个人生道路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行为层面上,要让他们逐渐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不妨找专业人士为孩子做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的辅导。
  蔡劲林也提醒广大家长,首先,一定不能将孩子的心理疾病当成道德问题来看待。如果家长将他们的反常行为视为道德不良,便会使他们内心更加不平衡,对家长更反感,从而产生更过激的行为。其次,要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允许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同时,要给孩子爱心并接受孩子的爱心。不能拒绝接受孩子亲昵、依恋的情感,甚至因此而训斥孩子,以免将孩子推向行为偏激的一端。再次,要摆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与孩子平等相处,以免孩子产生对抗情绪,为发泄心中的积怨而和家长对着干。
14.正确引导让男孩成为男子汉
  我们看到校园中许多女孩子总是兴高采烈,而男孩子却经常愁眉苦脸,这是德国《焦点》周刊在"可怜的男孩们"一文中刊登的内容。
  其实,中国男孩也有许多难言之隐:一些孩子特别好动,而受到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批评、训斥。使他们感到惶恐不安,一些男孩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交往,而被教师和同学视不为易接近的对象,不受教师喜爱。由于家庭结构和转学等因素,男孩易受到不良习惯影响,道德品质不良。男孩比较马虎、粗心,不易考虑别人的感情,而被成人视为"不可理解"。青春期男孩心理障碍表现突出,性心理不健康居多。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男孩居多。许多男孩在学习上也表现出学习困难。一些男孩女性化气质严重。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呢?
  1.许多学校还在以分数为导向,要求学生循规蹈矩。美国心理医生迈克尔?古里安谈对性别评价认为,如今在学校里人们已经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且以此标准来衡量男生。男生对运动的渴望被视为不守纪律。
  2.学校男女生比例失调,城市和农村各有不同。
  3.在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女生多于男生。
  4.学校评选"三好"、"优干"、奖学金发放多偏向女生。
  5.班主任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女性多于男性。
  6.学生的模仿对象不定向,在一些单亲家庭,男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男孩就从电视、录像或身边的男性中寻求模仿对象。
  7.男女同校同班学习过程中,男女同学互相影响,女孩对男孩的欣赏或鄙视,会使男孩在男性特征培养上有所倾向。
  8.青春期生理发育,引起男孩心理特征上的变化,就会出现急需解决的身心健康问题。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制不足,许多流于形式,工作无效。
  关注男孩就要使他们能在校园充分展示自己,培养男孩理想的男性特征,为此提出这些建议:
  1.体育活动(如体操、跑步、玩耍......),能满足男孩们的运动欲望,释放充沛的运动能量,使体格健壮。
  2.在课堂上应照顾男孩的特长和缺陷,对好动和内向的男孩多关心爱护。
  3.由更多的男性来担任教育工作者和教师。
  4.学生干部要多培养一些男孩,发挥他们的才能。
  5.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男孩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6.父母要帮助男孩培养理想的男性特征,多和他们谈心,促使他们增强责任感。
  7.为男孩提供班级活动的空间,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使男性适应女性的行为方式。
  8.允许男孩在校闹腾,使男孩的过剩精力得到一定发泄,但发现打架斗殴现象要及时阻止,提高男孩的自律能力。
  如果我们给男孩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活动空间,少纠正他们的缺点,多表扬他们的优点,男孩就会变得稳健、可爱和有能力。
15.培养孩子多爱多听多笑
  家长都爱孩子,但要把孩子抚养成人,学问比单纯一个爱字大多了。我把抚养孩子的秘诀归结为三个,简称3L。
  第一:爱你的孩子(Love Your Kid)。爱自己的孩子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有不少年轻母亲不愿意母乳喂养,原因是为了自己的乳房美丽。孩子总有调皮的时候,有些父母对调皮的孩子态度粗暴。还有父母借爱的名义对孩子提出连父母自己也做不到的高要求,企图通过培养一个天才来掩饰自己人生的失败。
  如果天底下的父母扪心自问,便可发现自己对孩子的爱其实远远不够。虽然有不少父母给孩子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真心的爱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的。面对一个包含无穷变化潜能的孩子,爱心的付出在起初的时候是非常劳心费神的。你可以用你温暖的触摸、微笑、热烈拥抱传达爱,也可以用你的细心、关怀、支持为孩子构筑爱的家园。
  第二:听孩子的心声(Listen to Your Kid)。孩子相对于成人的智商是幼稚的,因此父母会自然地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的确不懂大人的事,但孩子却懂孩子的事。在孩子的眼里,他们的父母才是真的不懂事呢。
  抚养孩子,听孩子的心声可谓最重要的技巧。孩子在起初都会比较直接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果父母不听,甚至采用高压手段,那么孩子自有他们的办法让父母"听话"。可以这么说,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是孩子尝试让父母听话的心理诡计。比如,一个经常遭受父母体罚的孩子会选择生重病而让父母不得安宁,孩子通过折腾父母而达到对父母"体罚"的隐性目的。
  第三:同孩子一起欢笑(laugh with Your Kid)。如果你拥有其他的一切却不开心,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孩子天生就是开心的。面对开心的孩子,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是上天的礼物,反而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和怨气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享受快乐。一个小蛋卷冰淇淋,阳光明媚的花园,地上打滚,唱五音不全的歌,横七竖八地走路,为一只蝴蝶汗流浃背,如此等等。孩子实在可以给父母带来太多的快乐。
  养孩子的秘诀有千千万万条,但这里的三条却是秘中秘,看起来极简单,但一旦做成了,你的孩子就会人见人爱。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