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家庭用药》2009年第7期

_2 上海市药理学会(现代)
  
  什么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按照目前最新的定义,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是指由血管性因素引起或与之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简单地说就是由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疾病引起或同时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常见吗大量研究证实,在老年人群中,约1/3会有脑卒中或痴呆。在脑卒中人群中,约2/3会有认知功能损害,其中半数(即卒中人群的1/3)会达到痴呆的程度。
  脑卒中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性疾病与痴呆是什么关系存在两组关系。第一,脑卒中等血管性疾病可以直接导致脑损伤,产生认知功能损害或痴呆。第二,近来大量研究证实这些血管性危害还会显著地加速早老性痴呆的发生和发展,而传统认为早老性痴呆是与血管疾病无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病因是什么首先,无论是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还是痴呆或认知功能损害,都是老龄相关性疾病,由于不可能“返老还童”,我们也只能减少但不能根除这些疾病。第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第三,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运动减少等生活习惯也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
  
  理性防治
  
  既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是种与老龄相关的问题,就要保持冷静、正确对待,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忧,更不要“病急乱投医”。
  针对用药目前,国内外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治疗,最主要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延缓疾病发展,如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不少患者还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科学证据证明,可以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只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双益平、安理申、艾斯能等)和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美金刚)。
  不要相信一些无效的药物 虽然各类中药、维生素、营养品等宣称能够防治认知功能损害或痴呆,但均缺乏科学证据。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科学试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均未能证明这些药物或治疗有效,故医学上不予推荐。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措施是在没有发生疾病时就开始预防,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疗。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痴呆、血管性疾病重要的预防手段。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都应当戒烟、增加日常体力和智力活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和心情。适当少量饮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不提倡专门为预防而饮酒。推荐地中海饮食,即多维生素、蔬菜、白肉(鱼虾),少油腻、甜食和红肉(猪、牛、羊)。并不推荐什么特殊的食物、补品或营养品,也不推荐什么特别的锻炼方法。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每半年或1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及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等异常。如有异常,则应定期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保证各指标尽可能达到目标值。
  (作者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您了解珍菊降压片吗
  珍菊降压片是我国常用的一种降压药,但很多人对它并不完全了解,常见有以下两个误解: 1.珍菊降压片是纯中药制剂,降压作用较弱。2.珍菊降压片中含可乐定和氢氯噻嗪,副作用很大。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珍菊降压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由野菊花、珍珠层粉、芦丁三味中药和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两种西药组成,因此,它不是纯中药制剂。这几种成分中,野菊花能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珍珠层粉能养阴熄风、镇静安神,芦丁能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西药成分盐酸可乐定为中枢性α2受体激动剂,通过使外周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而起到降压作用,氢氯噻嗪主要通过利尿达到降压的目的。这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充分发挥了协同增效的降压作用,起到了1+1>2的效果,因此,正如我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珍菊降压片,其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下面谈谈第二个问题。药物的副作用大多与用药的剂量呈正相关。我们来了解一下每片珍菊降压片中这两种成分的含量:盐酸可乐定为30微克,氢氯噻嗪为5毫克。按常规剂量每天服用3片来计算,每日摄入可乐定90微克,氢氯噻嗪15毫克。那如果单用这两个药物治疗高血压,每日需要多少用量呢?答案为可乐定300微克,氢氯噻嗪50毫克。由此可见,珍菊降压片中,这两种成分可谓真正的“小剂量”,不必担心药物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氢氯噻嗪与盐酸可乐定联合应用,前者还可以抵消后者水钠潴留的副作用。因此,即使是合并患有血脂紊乱、糖尿病、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使用此药也是安全的。
  
  珍菊降压片具有的显效、安全、价廉优势,使其在上市后的三十多年来,深受广大高血压病人的青睐,为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麝香保心丸创新之路
  新闻链接:
  近日,上海市科委主办的“’2009 麝香保心丸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论坛上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基金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第二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华山医院等专家组对国家中药保密品种麝香保心丸开展了深入的系列研究,确认麝香保心丸不仅具有独特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质量控制稳定,还从麝香保心丸各组分中分离得到95 个纯化合物,并鉴定了其化学结构,打破了“中成药成分不明确”的历史,并为制定中药复方标准、深入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于一个现代药物学家来说,他可能首先想要弄明白的是:中药复方的物质是怎么组成的?其次,这些物质组成在药物中是否稳定可控?第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代谢情况如何? 物质基础初步明确后,对阐明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创新点1: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麝香保心丸的促进血管新生,就是在缺血心肌的周围,促进新生的小血管生长,通过这些小血管向心肌供血,就犹如向受旱田地铺设了新的灌溉管线。这些新的管线虽然不及原来的冠状动脉宽阔,但是多条小管线也能带来可观的血流量,缓解心脏“旱情”,在医学上称之为“侧支循环”的建立。
  麝香保心丸是促进血管新生的中成药,2002 年前后,关于麝香保心丸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一系列研究相继发表:能够促进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促进血管内皮管腔形成、促进动物模型缺血心肌周围的血管新生,并且在病人的缺血心肌周围,通过对病人的心肌影像学评估也发现能改善缺血心肌血供。大量临床病例分析显示,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的病人,发生猝死、心肌梗死、死亡、需要做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比例明显降低。
  
  创新点2:物质基础明确/主要成分代谢明确/入血成分明确
  
  通过对麝香保心丸及其麝香、牛黄、蟾酥等组成药材进行了系统分离和结构鉴定研究,目前共分离得到95个纯化合物,并运用各种波谱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
  对蟾酥的主要成分进行临床前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它们的半衰期都很短,每天三次的间隔服用可以保持有效物质的浓度且不易蓄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连续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血液、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未见异常,从而解除了临床医生对含有蟾酥类药物安全性的疑虑,为麝香保心丸长期服用提供了合理依据。
  
  创新点3:批次稳定性得到确认
  
  研究对12批样品色谱图统计处理,发现不同批次麝香保心丸指纹图谱相似度高,说明不同批次的药物中各种化学物质成分稳定,证实了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消除了医师对中成药质量稳定性差的忧虑。
  
  创新点4:各种成分的生物活性
  
  麝香保心丸的物质基础初步明确后,入血成分发挥怎样的生物活性:对随后通过系统生物学并结合经典药理学的研究阐明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积极意义,为现代医药科学解释麝香保心丸独特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提供了保障。后继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研究,将进一步破解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密码。
  
  创新点5:微粒丸制剂
  
  麝香保心丸改变了传统中药药丸大、有效含量粗放的缺点,在原先水丸、蜜丸、滴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革新,最终采用了独特的微粒丸制剂,标定含量22.5毫克,直径仅2.85毫米,不仅确保了制剂稳定、药物释放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也方便病人服用、携带和储藏。2007年,麝香保心丸的处方及生产工艺被认定为国家保密技术,这也意味着麝香保心丸的处方和生产工艺受到国家保护。
  
  创新点6:现代方法对中成药的临床和安全性评价
  目前对于冠心病治疗药物的评价,更多地关注通过药物治疗,是否能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也就是,一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后,看是否减少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发生的概率,以获得临床用药选择的证据,“循证医学”冠心病的治疗指南也由此产生。
  麝香保心丸上市以来,进行了上百项临床研究,荟萃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发现: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的患者,不但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更重要的是确能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也即将开展。
  在一般人眼里,中药和中成药通常比较安全。但随着药物监测和评价系统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关于中药的安全性担忧也在不断加深:马兜铃酸导致肾衰、鱼腥草事件、丹参滴丸不良反应等一度被媒体报道弄得沸沸扬扬,但也引起我们的重视——中药和中成药同样需要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监测。回顾麝香保心丸的研发应用历程:在确定组方时,由于逐味药材分析筛选,去除了原方中的青木香(含马兜铃酸)、朱砂(含硫化汞)。
  2007年国家药监局的监测报告显示:在上市以来使用量排名前五位的心血管中成药中,麝香保心丸不良反应最少。
  
  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制涉及直接扩张血管、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抑制血管壁炎症、促进血管新生等诸多因素;由于其独特的治疗性血管新生、能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作用,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从这一角度来说,以麝香保心丸为代表的中药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将会进一步被挖掘,为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开辟新的途径。
心脑血管病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老年人的首要死亡原因为血栓性事件(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肺梗死等),而阿司匹林是防治血栓性疾病的“基石”,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血栓性事件发生率,提高其远期生存率。对于已经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等),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有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严重血管事件总体减少1/4。虽然使用抗血小板类药物(如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但合理使用阿司匹林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时间:晚上服用
  阿司匹林肠溶剂型不在胃内酸性环境溶解,而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才溶解,可降低约60%的胃肠道副作用。肠溶片最好空腹服用,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肠道,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胃肠道反应。非肠溶片(如普通阿司匹林或者泡腾片)在胃内即溶解,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只适于急性期首剂服用,或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短期使用。
  由于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上午6~12点,肠溶阿司匹林服用后需3~4小时才能达到血药高峰,而且18~24点是人体新血小板生成的主要时间段,因此,部分学者提出睡前(基本上已经空腹)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最佳。有研究显示,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具有轻度降压作用,而上午服用则无此作用。
  
  剂量:小剂量
  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通常,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毫克/天)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中等剂量(500~3 000毫克/天)具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 000毫克/天)则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适合使用小剂量,剂量过高副作用增加,过低则不能产生治疗效果。所以推荐长期服用时,剂量为每天75~100毫克。
  
  频率:一天1次
  阿司匹林有抑制血液中血小板凝聚的功能。人体内80%以上的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就可发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人体每天有大约1/14~1/10的血小板是新生的(存活期7~10天),每天只需抑制新生成的有功能的血小板,就能维持90%以上的血小板不发挥作用。基于上述原因,阿司匹林只需要一天服用1次就够了。迄今为止,各国“指南”也都推荐一日1次服药。一般人停用阿司匹林48小时后,该保护作用即丧失。
  
  注意:不良反应和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除了胃出血以外,还有过敏反应(如阿司匹林哮喘)。
  还有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阿司匹林不敏感(即阿司匹林抵抗)。有些患者虽然服用了阿司匹林,但是血黏度还是很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是“阿司匹林抵抗”作祟。
  处理阿司匹林抵抗,需要注意患者个体的情况,如年龄、体重指数等。对血小板更新频率快的患者可考虑大剂量给药,给药方式可实行晚上服药,或间断大剂量用药;也可选用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如波立维,即氯吡格雷),以减少抵抗现象,并充分发挥抗血小板凝聚效应。
  
  (作者每周一下午在仁济医院东院、周六上午在仁济医院西院有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在仁济医院西院有特需门诊)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高达50%~90%。轻者多表现为反复麻木、针刺、疼痛等感觉异常,影响生活质量。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忍一忍就算了”,殊不知,倘若发展下去,还会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甚至需截肢治疗,如感染无法控制还会危及生命。
  
  常见表现
  多为四肢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较为多见。表现为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逐渐到达膝部以上,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多呈昼轻夜重;重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痛,甚至溃疡;有时有触觉过敏,甚至不能忍受棉被之压,必须把被子支撑起来;有些患者还可出现排尿功能障碍、顽固的便秘或腹泻、多汗或少汗,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症状;若影响到运动神经,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肌萎缩。
  
  如何预防
  1.严格控制血糖这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
  变的关键和基础,要求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
  若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降至满意的水平,必要时
  可注射胰岛素。
  2.严格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如
  合并血脂紊乱,也应控制在正常范围。
  3.早期应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如丽珠广乐、凯尼可等)
  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
  4.戒烟、限酒。
  5.注意四肢保暖,指甲不要剪得太短,洗脚水不要过烫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如何早期发现
  1.每日检查双脚重点检查足底、趾间及足部变形部位,观
  察有无以下问题:损伤、擦伤、水疱;皮肤干燥、皲裂;
  鸡眼和胼胝(老茧);皮肤温度过冷或过热、颜色有无异常;
  趾甲有无异常;有无肿胀、溃疡、感染。
  2.警惕各种肢端麻木等症状。
  3.温度觉检查可应用水杯法——给两只水杯分别倒入凉水和温水,用杯壁接触足部皮肤,评判凉热感觉。如果没有感觉,说明温度觉丧失。
  4.关节位置觉检查需
   他人帮忙检查,自己闭上眼睛后将手指与 脚趾的末节作向上或向下移动。如果不能辨认关节移动的方位,则应检查更靠近身体的一个关节,例如,如果患者不能辨认趾关节的动作则应检查踝关节的位置觉。
  
  如何治疗
  1.改善局部微循环目前常用① 血管扩张剂,如胰激肽原酶肠
  溶片(如丽珠广乐、凯尼可等); ② 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
  ③ 抑制血小板凝集,如前列腺素E1。
  2.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修复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目前常用①维
   生素B12及其衍生物;② 神经生长因子;③ 神经节苷酯。
   (杨架林主任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有专家门诊)
  
  胰激肽原酶有哪些作用
  1.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纠正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2.改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神经功能等。
   通过补充生化制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如丽珠广乐、凯尼可等)能有效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尤其适用于伴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刺痛的糖尿病患者。
“消渴病”治疗有讲究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中医古籍对消渴病有较多记述,其病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在病因方面,《皇帝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病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临床上,消渴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经过近28年的临床验证,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以及患者的青睐。为了更有效、安全合理地使用消渴丸,现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心得:
  
  提示一:对证治疗疗效佳
  
  “对证”:消渴病在中医范畴内有多种分型,大部分患者都属“气阴两虚”型,体内阴虚有热,燥热伤津,所以这类患者常有津液不足的表现,如烦渴多饮、口干舌燥。消渴丸的中药成分黄芪、山药、五味子益气、健脾、养心;地黄、天花粉、葛根益阴、生津、护肾;玉米须有很好的降糖效果。所以有口渴喜饮、易饥多食、倦怠乏力、烦热盗汗等“气阴两虚”症状的患者,服用消渴丸后不但血糖得到控制,症状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是单纯使用西药所无法比拟的。
  从西药的角度讲,消渴丸最适合非肥胖、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孕妇、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提示二:规范用药多观察
  
  首先,消渴丸应在餐前15~30分钟口服,以便使药物发挥最佳的降糖效果;服药期间不可饮酒,以免引起低血糖。
  其次,规范使用消渴丸。由于消渴丸中的格列本脲降糖效果较强,常规的服用方法是:初次服用者当从小剂量开始,口服,一日2~3次,每次5丸,逐步递增至一日2次,每次10丸。但有医生提供经验:当血糖不太高时,每日早餐前服一次即可;当病情需要服用中等剂量( 15~20丸/日)时,早餐前约服2/3剂量,午餐前约服1/3剂量,晚上尽量不服,以免发生夜间低血糖反应。如一餐漏服,不可在之后随意增加剂量,用药后要注意及时进餐。
  
   提示三:联合用药莫重复
  
  消渴丸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其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属于第二代磺脲类药,具有较强的降糖效果。根据药物联合应用的基本原理,同类作用机制的药不宜联用,因此消渴丸不宜同其他磺脲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但是医生可以根据病情,联合使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拜唐苹、文迪雅等等。
  总而言之,消渴丸组方精妙,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是治疗2型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
糖尿病患者安全用药三要点
  服降糖药后不能不进食
  
  48岁的刘女士,一个月前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到医院就诊,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偏高,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嘱限制饮食,并服用达美康,一日3次,每次1片,但血糖仍未降至正常范围。于是心急的刘女士仅以少量的蔬菜和水果充饥,不料常常出现心悸、出冷汗和乏力等症状,当刘女士再次到医院复查空腹血糖时仅为3.4毫摩尔/升,出现了低血糖,令医生大吃一惊。
  解析:不少患者为了使自己血糖正常和达到减肥目的,除了服用降糖药外还不进主食(碳水化物),导致低血糖发生。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主食应占总热量的50%~60%,只有这样,才能不动用体内贮存的脂肪、蛋白质,保证人体营养需要,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应强调的是,低血糖比高血糖对人体的伤害更大,严重低血糖可诱发脑梗死、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辨清苏木杰反应
  
  68岁的杜阿姨两个月前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每日早晚2次,每次18单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但出院回家后,杜阿姨怕血糖偏高,擅自将每晚胰岛素剂量加大到24单位,不料第二天早上出现头晕和出冷汗现象。但自测空腹血糖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带着这个疑问杜阿姨再次到医院就诊。医生告之这是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低血糖后高血糖反应,也就是苏木杰反应。
  解析: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的反应性高血糖,由于低血糖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人体通过自身升糖调节机制,促使肝脏释放贮存的糖分,并将其转化为糖,同时也促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以促使血糖恢复,使血糖迅速升高,以减轻低血糖对人体的损害。这种苏木杰反应实际上也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它与因胰岛素剂量不足引起的高血糖之间的区别是先有低血糖然后再出现高血糖。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盲目加大胰岛素剂量,以免对人体产生更大伤害。
  
  分清降糖药服药时间
  
  48岁的张先生因患有高血压病和肥胖症到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为14毫摩尔/升。在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一日3次,每次1片,餐后或餐中服用。但张先生却将它放在餐前服用,结果血糖不但未降反而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
  解析:服用降糖药一定要分清服用时间,除二甲双胍和拜唐苹外,所有降糖药均应在餐前30分钟服用,而二甲双胍和拜唐苹应在餐后或餐中服用,如在餐前服用不但药效减弱,还会刺激胃黏膜产生恶心和腹泻的症状。
健康人生 操之于我
  什么是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与羸弱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
  所以,健康是一种状态——状态是可以转变的,你可以今天健康,明天有可能走向不健康或亚健康。
  要经营健康幸福人生,肯定会遇到疾病的问题,也一定会遇到用药的问题,但是单讲安全用药是不够的,今天要强调,健康人生需要管理和经营,我们要把这个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
  
  经营健康状态必须安全用药
  
  合理、安全地用药,是经营健康的必要手段之一。要想安全用药,必须避免六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喜欢吃贵重药、新药、进口药,认为价格越贵,越安全有效。
  其实,有病不一定都要吃药;吃药要吃合适的药,不是越贵、越新越好,也不是进口的药才好。甚至最好先用老药,因为一些新药可能还在试验阶段,安全性还未得到彻底验证。
  误区二、补药及保健品多多益善,跟着广告走。
  有些老年人吃保健品像吃豆子样一吞一大把,或者跟着广告走,特别是明星代言的。作为一个医学专家,我从来不为任何一个药品或保健品做广告。因为保健品是没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还有补药不能随便吃,比如有些人一吃人参就上火,一种保健品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误区三、万能良药三大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自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以来,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抗生素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四环素黄牙;链霉素和庆大霉素引起耳聋、听力障碍;雷米封不规范使用导致结核杆菌耐药等等。由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医院里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高达60%以上,再这样下去我们将回到没有抗生素可用的年代。
  激素更不能随便用了。有的女同志更年期综合征需要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激素用什么种类和什么量都要由医生决定,不能自己随便用药。
  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
  误区四、打针比吃药见效快,自行加量或停药。
  一般人都认为,吊针比吃药见效快,其实并不一定。还有就是自行加量或停药,比如高血压的患者,不能感觉不难受了就随便停药,或是本来吃半粒自作主张改为一粒。
  误区五、中药是天然物质,没有毒副作用。
  中药不等于没有副作用。有的中药是有毒的,比如一些中药中含马兜铃酸,使用不当就会引起肾功能衰竭。
  误区六、“病急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
  得了绝症,各种秘方、验方、偏方都拿来试用。人不可能不生病,但是一定要安全用药,否则比不用药更可怕。
  所以,安全用药是一个我们经营健康人生的必要条件。
  安全用药的四要素有:
  1.安全最小风险最大收益。
  2.有效祛除病原、延缓进程、缓解症状、预防疾病、调节机能、避免危害。
  3.经济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
  4.适 当药物种类及数量、剂量、时间、给药途径、疗程及预期目标必须明确。
  
  既要安全用药也要健康生活
  
  光安全用药是不够的,既要安全用药,又要改变生活方式,二者并重,才能经营健康人生。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发布了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下面来说一下在合理膳食方面如何具体操作:
  在日常饮食方面,要增加三样东西,减少三样东西,控制肉类:
  增 加米饭、菜果(>500克/天)、牛奶(250~500克/天)。有人认为不吃饭最好,这是不对的,60%的能量还是要从米饭中来。
  减 少油(
  控 制肉(
  最近有“10个网球理论”:每天吃1个网球大小的肉、2个网球大小的饭、3个网球大小的水果、4个网球大小的素菜。
  十大健康食品
  曾经有人提出十大健康食品,分别是:大豆、菜花、牛奶、番茄、绿茶、海鱼、菌菇、荞麦、禽蛋、胡萝卜。这些都有利于平衡营养。
  十大垃圾食品
  十大垃圾食品要少吃,它们分别是:油炸、腌制、烧烤、汽水、饼干、罐头、果脯、加工肉食、冰淇淋、方便食品。
  维生素D
  营养方面我特别强调维生素D。众所周知,维生素D与骨骼生长有关,现在知道,补充维生素D,对减少癌症(乳腺、结肠、前列腺等)、糖尿病、心脏病、经前紧张症、精子质量降低、体能差、抑郁症及延缓衰老都有益。
  补充维生素D不一定要用药,很多食物里富含维生素D,如肝、蛋黄、海鱼,其实晒太阳、服用鱼肝油都能补充维生素D,这些最经典的补充方式已经被不少人淡忘了。面对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我们要回归自然的生活。
  安全用药,健康相伴。
  健康人生,操之于我。
  让我们大家努力创造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
  
  健康人的标准:
  1.精力充沛,从容不迫,胜任日常工作。
  2.处世乐观,勇于进取,乐于奉献, 心胸豁达。
  3.善于休息,睡眠充足。
  4.应变能力强,能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中,身材匀称,动作协调。
  7.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8.口腔清洁,无龋齿与牙龈炎。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健康人生十个“一”
  一种合理平衡的饮食习惯;
  一种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
  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一种能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
  一张永远微笑的面孔;
  一种活泼热情、开朗合群的性格;
  一个宽阔与感恩的胸怀;
  一种不向任何压力低头的意志;
  一种正确对待疾病、风险的态度及安全合理的用药习惯;
  一种对年龄的忘却,人老心不老。
  
  下期要目
  自测血压最关键一点——准确
  “痘”在脸上根在内分泌
  “老花眼”不等于远视眼
  胃食管反流病8大诱因
  留神披着感冒“外衣”的其他疾病
  “左右游走”的卵巢囊肿
  切莫乱饮雄黄酒
  我有“厕所恐惧症”吗
  先锋霉素很“先锋”吗
  房事如何养生
  饮食不当影响钙吸收
中医中药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疾病。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5%,女性多于男性。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症状,因此很多病人首先到内科就诊,躯体症状经常被诊为慢性胃炎、心动过速、贫血、低血压、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感染等。当抑郁症被慢性疼痛、疲劳综合征等症状掩盖时,曾被称作隐匿性抑郁症或抑郁等位症。此时普通内科治疗肯定没有明显疗效,患者往往想到中医中药调理。因此,提高抑郁症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是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最新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抑郁发作: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抑郁症容易与焦虑症相混淆。抑郁症具有“懒、呆、变、忧、虑”五大特征;焦虑症病人具有“不宁、不适、不安”三不症状,表现为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性不安。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有五大类药物。即三环类抗抑郁药、非典型的三环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羟色胺激动剂(包括再摄取抑制剂)和锂制剂。然而目前研究显示,仅1/2的抑郁症病人症状改善归因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另有1/4病人的症状改善归因于“安慰剂效应”或病情的自然缓解,其余病人则服用抗抑郁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中医中药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疗效。其优势是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少。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黄帝内经》认为,抑郁症的核心病机是“肝郁”。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功能。肝气疏泄正常,则气机畅通,气血和调,脏腑活动正常。如果肝失疏泄,木失条达,则导致抑郁症。临床常用疏肝理气法,代表方为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生姜)、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陈皮);如果肝郁化火,抑郁症加重,表现为急躁易怒,舌红苔黄,临床常用疏肝清热法,代表方为丹栀逍遥散(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如果肝郁化火日久伤阴,抑郁症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头晕耳鸣等肾阴虚症,临床常用补肾疏肝法,代表方为滋水清肝饮(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炙甘草)。
  
  (作者每周一、五全天,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封面人物
  蔡定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等研究领域作出了成绩,承担中日合作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疾病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肾虚与科学》《中医与科学》等11部。获部级科学成果奖5项。被评为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
肾囊肿 可以保守治疗吗
  1.什么是肾囊肿
  
  肾囊肿是肾脏内出现的大小不等、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肿块的总称。肾囊肿的病情进展速度大多缓慢。
  成人型多囊肾囊肿数量和大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属于显性遗传,多有家族史,临床表现多在中年以后。
  单纯性肾囊肿单侧或双侧肾有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与外界不相通的囊腔。多数为单侧。临床症状较轻微,多数是在体格检查时被发现的。因肾小球、肾小管结构变异所致,也可由后天的创伤、感染等因素造成。
  获得性肾囊肿多见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长期透析的患者中,透析时间越长,囊肿发生率越高。
  
  2.临床表现
  
  肾囊肿患者一般无症状,多在健康检查或患其他疾病时做B超、CT检查而发现。主要表现为侧腹或背部疼痛,当出现并发症时症状明显,若囊内大量出血使囊壁突然膨胀,包膜受压可发生腰部绞痛。囊肿随时间推延而增大或稳定不变,其大小、位置改变对肾及周围组织会造成继发性的影响。继发感染时,除疼痛加重外,可伴体温升高和全身不适,一般无血尿,偶尔囊肿压迫临近肾实质时可产生镜下血尿,有时会引起高血压。囊肿巨大时,在腰腹部可出现包块。肾下极囊肿又可造成肾盂、输尿管不完全性梗阻。
  
  3.治疗方法
  
  肾囊肿的病情并不完全相同,疾病进展过程中会有多种变化,需要予以不同的处理。对于小的肾囊肿,无症状时普遍认为不需要做任何治疗,但必须定期复查,观察囊肿是否继续增大。如发现明显增大,要及早处理。无症状者还应经常进行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由于感染是本病恶化的重要原因,所以非十分必要时,不要进行尿路创伤性检查。
  1.随访观察
  肾囊肿直径小于4厘米,无肾盂肾盏明显受压,无感染、恶变、高血压,或症状不明显者,只需密切随访观察,定期进行B超复查。一般每年一次。
  2.一般治疗
  ① 一般对直径大于5厘米、无感染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放液后注入硬化剂。主要是高浓度酒精,囊壁内留置30分钟,再回抽。
  ② 直径大于5厘米有感染者,在穿刺放液后,囊壁内注入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保留在囊壁内,不回抽。
  以上①②两种方法均可在门诊完成,术后每1~2周B超复查一次,持续3~6个月。
  ③临床症状明显、大于5厘米的囊肿,常采用腹腔镜或开放的囊肿去顶减压术。腹腔镜手术由于损伤小、恢复快,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④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囊肿合并感染出血者。
  
  一般情况下,肾囊肿不需药物处理。当肾囊肿伴发感染等情况时,需要抗感染治疗,常用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慎用肾毒性抗生素;当继发出血时,可适当应用止血药,如血凝酶(立止血)1个单位,肌注,一日1次,对老年患者比较安全,但要留意血栓的形成。
  (作者每周二下午有专家门诊)
烟瘾堪比海洛因成瘾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它具有慢性病的特征:长期、易复发。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它具有慢性病的特征:长期、易复发。
  根据国内外戒烟的成功经验,如果没有医生的帮助,光靠个人意志力与烟瘾“孤军奋战”,大多数人都会重新点燃烟草,无功而返,并且越吸越猛。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仅凭个人意志实现永久戒烟的只有3%左右,绝大多数“烟民”要么扛不住戒烟的痛苦,要么在体会了初战告捷的喜悦后放松警惕,走上复吸这条“回头路”。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大多数烟民戒烟失败,并不能归咎于意志力不够坚强,而是烟草依赖的特性在作怪。
  
  烟草严重危害健康
  
  很多烟民面对香烟都有一种上了“贼船”的感觉。一旦成瘾,每30~40分钟就需要吸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水平的稳定。而一旦戒烟,就会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率降低、食欲增加等戒断症状。
  更糟糕的是,除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冠心病等吸烟引起的排名前三位的疾病外,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因吸烟导致癌及脏器功能受损。事实证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平均少活5~6年。
  
  “干戒”为何这么难
  
  为什么戒烟这么难?这是因为,烟草成瘾的本质是人体对烟草中的尼古丁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与海洛因成瘾一样,都属于药物依赖的范畴,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神经精神疾病的一种。有些“烟民”一旦找不到烟就会感到恶心、头痛、烦躁不安,这一过程与海洛因成瘾者非常相似,只是烟民很容易得到烟。
  
  戒烟药成倍提高戒烟率
  
  实践证明,由于烟草成瘾是一种疾病,所以戒烟光靠意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药物、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特别是采用药物治疗,彻底摆脱对烟草中尼古丁的依赖,就可以使成功率大大提高。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不少戒烟药品,权威的《中国临床戒烟指南》也推荐将药物作为针对烟草成瘾的治疗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线戒烟药物主要有尼古丁替代药物、尼古丁相关药物及抗抑郁药。
  众所周知,烟草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尼古丁,后者几秒钟内进入人体与脑部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导致神经细胞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而这会带来一系列欣快的感觉。随后,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迅速下降,这又会驱使烟民点燃下一支烟,吸入下一口尼古丁。正是在尼古丁以及多巴胺水平反复波动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尼古丁的依赖。尼古丁替代药物、尼古丁相关药物正是利用此原理。
  目前国内主要有:
  1. 尼古丁受体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的戒烟药
  伐尼克兰(畅沛),是兼具尼古丁受体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的尼古丁相关口服戒烟药物,该药在所有戒烟药物中备受专业医生推崇。
  2.尼古丁替代药物
  国内主要有尼古丁含片及贴片,以非吸烟的方式提供一定量的尼古丁,维持体内一定的尼古丁浓度,从而减轻戒断症状,提高戒烟的成功率。
  3.抗抑郁药
  如安非他酮。主要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戒烟患者,提高戒烟的成功率。
高度近视伴白内障能手术吗
  56岁的金阿姨自小患高度近视,近半年来视力每况愈下,近视度数也不断加深,从600度快速飙升至1 000多度了,看了几家医院,都诊断为白内障。金阿姨还被告知,由于存在高度近视眼黄斑变性,她的白内障手术效果不会好。想到晚年生活要在模糊世界中度过,金阿姨终日闷闷不乐……
  
  详细检查了金阿姨的眼底,发现她的黄斑存在大面积萎缩斑块,但在黄斑的中心区域仍有功能良好的视网膜存在,在充分评估病情后,我认为手术后视力可以明显提高。果然,在对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同时植入非球面防紫外线人工晶状体术后1周,复查矫正视力达到0.8。这是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一个典型病例。
  
  病情逐渐发展
  
  由高度近视导致的白内障叫做核性白内障,其混浊主要发生在晶状体核,随着病情发展,核的颜色也逐渐由黄褐色变为棕色、深棕色。白内障从初起到完全成熟,时间长短不一,少则数月,极少数可长达十余年,一般2~5年,可在某一个阶段停止,静止不变。不用说戴上高度近视眼镜引起的不舒适感和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单就白内障本身引起的眩光、视物变形、发暗等症状已经让患者非常不适。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更增加了患青光眼的风险,而青光眼所致的盲症远比白内障要严重得多,治疗效果也大大不如白内障。
  
  手术安全可靠
  
  手术治疗白内障是现今最为安全、高效、快速、无痛的方法,除了一些全身情况欠佳的老年患者外,大多数老年人都能接受这种手术。而且白内障手术已经从复明手术进入了屈光手术时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远非以往所能相比,高度近视伴有白内障已经成为手术适应证,手术效果相当好。很多做完手术的患者都说:“早知道这么简单,我也不用捱这么久了!”“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再行手术”的观念已经与时代脱轨了,这样不但大大增加了患者低视力的痛苦,也更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导致不可逆的盲症。
  “眼底坏了不能手术”的说法也是笔者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高度近视确实多伴有视网膜黄斑处的病变,但多数病变并不严重,仍有通过白内障手术恢复大部分视力甚至正常视力的可能。正因为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使不少高度近视患者固执地拒绝手术,从而失去了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机会。
  
  屈光手术特征
  
  目前,先进成熟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手术切口小于3毫米,不但可缩短术后复原时间,更能减少组织伤害,降低术后散光与并发症的概率。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发明,能够过滤有害蓝光,减少视网膜因暴露于蓝光下变性的概率。非球面设计可以减低眼球系统的像差现象,保障夜晚视觉品质。多焦点设计则是模拟自然晶体调节功能,看远看近自如。此外,矫正散光等人工晶状体,满足了患者不同的视力需求,可提供最佳的视觉质量。患者可根据个人需求、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功能性人工晶状体。
  (作者每周二、五上午有专科门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