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_2 周一良(现代)

而向欲望所招引的地方迈进 。
卢克莱修断言,这种原子偏斜运动,是发端于心灵的意志。“有时确实
是由于意志的裁决,全部物质就被迫改变它的路线。”③
卢克莱修的原子偏斜说,不仅从理论上保卫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真
髓,而且在实践上亦为反对斯多亚主义、坚信人类理性力量奠定了可靠的基
础。
第四,卢克莱修阐述了宇宙的无限性和有无限多世界的思想。世界是有
限还是无限?这是古代自然哲学争论已久的问题。卢克莱修的唯物主义思想
并不与常识相违,他认为,我们居住的世界是有限的,因为凡在时间中诞生
的,也必然在时间中死去,一切无非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所以,他认为我
们居住的世界不是永恒的,是要毁灭的。但宇宙就其整体来说则是永恒的和
无限的。所以如此,从空间上说,它可以无限伸延而没有极限;从时间上说,
它与物质存在密不可分,而物质的本原数目是无限多的。这样,卢克莱修将
物质、运动、时空联成一体,构成了宇宙无限性的观念。依据同样的道理,
他大胆推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并不是神为我们创造的唯一世界,世界是有
无数多的。既然山间逡巡的野兽、沉默有鳞的鱼类、各式各样的飞鸟以及人
类子孙后代都只是某一种种类中的一员,为什么不可以设想大地、太阳、月
亮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类中的一员呢!基于宇宙无限和有无数世界的
思想,卢克莱修坚决反对神创世界说,认为神总在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
所以自然是自己工作着,不受神灵控制的,要设想有某种力量 (神)来统治
无边无际的无限多的宇宙是不可能的。这样,卢克莱修便将神灵从自然中驱
逐了出去。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75 页。
② 同上书,第77 页。
③ 同上书,第78 页。
----------------------- Page 13-----------------------
(2)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无神论者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针对当时罗马现实思想斗争的特点,展开了对
宗教迷信的批判,他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要能用一切方法坚强不屈地抵抗
各种宗教和预言者的威胁,因此可以说,反对宗教迷信,是卢克莱修为自己
规定的研究哲学的中心任务。批判罗马时代流行的各种有神论和唯心论,构
成了 《物性论》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卢克莱修十分注重对宗教本质的批判。宗教的出现,在社会发展的一定
阶段上有其不可避免性,他在宗教刚刚开始支配人类意识的时候,就十分准
确地提出了:神是从梦中肖像而来,是对自然灾变的敬畏而来,恐惧和无知
是产生宗教的主观因素。在卢克莱修时代,罗马宗教对象的来源主要是两个
方面,其一是天体的崇拜,其二来自自然界的奇异灾变,因为这两者使人觉

得,自然“永远有一种隐藏的力量如此不容反抗地践踏着人类”。但卢克莱
修通过自己的研究大胆论证了天、地、海洋并不是罗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神
圣实体,凡人诽谤它要受它惩罚,他认为三重自然本是时间中形成的东西,
它必然也在时间中毁灭,既谈不上有神圣性质,更不必跻身于神灵之列。卢
克莱修从他的天文学研究中得出了远比伊壁鸠鲁更为彻底的无神论结论:世
界的诞生,既不是按照计划,也不根据契约,而是自然发生的。他甚至认为,
整个世界本身也是能够毁灭的。这虽然很难证明,但它既在时间中诞生,也
会在时间中毁灭,而世界既然如此充满缺点,它就绝对不会成为神灵的驻地。
自然界中的奇异灾变和不可预测性,给人类带来了威胁和恐惧,成为罗
马宗教对象的另一重要来源。为此,卢克莱修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详细考察,
认为雷电不是什么神灵的震怒,而是高空疾驰的云块互相撞击而成;传说中
被称为“幽冥之门”的亚味拿斯湖,飞鸟经过都会坠湖而死,实际也不过是
刺鼻的硫磺所致;其它如尼罗河的涨水、磁石吸铁、亚蒙神庙的泉水白天冷
而夜间热等等,也都是按自然的法则产生的,并非宗教的天意领域。
既然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神灵,那么神的观念又是如何潜入人心的呢?卢
克莱修认为,这和对灵魂本性的认识有关。他以原子论为武器论证了灵魂的
物质性:
心灵和灵魂是物质的
因为既然我们能看到它能驱策四肢,
能从睡眠中夺回身体,能使脸色改变,
能统治和左右整个人的状况,

——如果没有接触是不可能的 ,没有物体则不会有接触,所以他认定灵
魂仅仅是与肉体相联系的某种特殊物质。而且,他依据大量的经验观察和逻
辑推理发现:灵魂和肉体一起诞生、一起长大,灵魂和肉体一样有痛苦,同
样,灵魂也随肉体的灭亡而灭亡。卢克莱修以其细密的考察得出了合乎科学
的结论:生命的本质在于二者的结合。卢克莱修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有灵魂
不死的信仰,还有主观意识方面的根源,这就是对死的恐惧。正如我国清代

无神论者熊伯龙所说:“畏死心迫,神明说兴。”人类既然有灵魂不死的观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5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337 页。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3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139 页。
① 熊伯龙:《无何集》,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39 页。
----------------------- Page 14-----------------------
念,随之也就发明了灵魂的住所——天堂与地狱,但卢克莱修戳穿这不过是
乌有之乡。他反复阐明:死,并不可怕,对于生者,死尚未到来,对于死者,
我们已不复存在。
因为死对于我们不算什么,
同我们并无半点关系,
…………
当那使我们成为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结合
已到了分离时,说实话,那时候对于已不存在的我们,就没
有什么事能够发生,
能够挑动我们的感觉——
没有,就算大地和海洋搅成一团,

或者分不清海和天 。
卢克莱修否认了灵魂不死,清除了对死后受惩罚的恐惧,也就推倒了罗
马一切宗教压迫的精神支柱。对于宣扬死的恐惧和灵魂不死的宗教,卢克莱
修以炽热的激情和无比的愤怒进行了揭露。他谴责宗教不仅不能消除任何苦
难,反而是人类罪恶的孵育者,是使人贫困和犯罪的根源。
啊,不幸的人类!——当他们
赋给神灵以这样可畏的作为,
并且又加上暴怒的威力的时候!
他们为自己造成多少的呻吟,
为我们造成多少的创伤,

为我们的子孙造成多少的眼泪 !
卢克莱修怀着极大的义愤,大胆提出世间本无神,是人赋予神灵以可畏
的作为,这就使卢克莱修对宗教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宗教和
神灵还原于它的世俗基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宗教的社会本质,揭示
了宗教所以统治亿万众生的社会根源,是古代无神论者对宗教有神论所作的
最系统、最精深而独到的批判。
但是,卢克莱修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他无情地揭露、批判宗
教迷信,但并没有彻底否认神的存在,也没有提出彻底战胜宗教的积极办法。
他强调以物性战胜神性,知足地过淡薄的生活——当然这是以健全的推理作
指导的理性的生活,求得精神上的富有。这种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态度,正
是罗马社会走向没落,统治阶级消极对待的一种反映。
(3)对人类起源和社会文明的探讨——早期社会进化与契约论者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第5卷中,象揭示自然规律一样,揭示了人类社
会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他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以前,世界经历了原始
时期,大地长满青草和灌木,然后才产生了各种动物,人也是从大地产生出
来的。生物的进化靠的是自然的选择,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在野
蛮时期,食野果,饮泉水,不会耕种,不会造屋,穴居野处,生活艰苦。但
是,火的发现,却使人类生活大为改观。由于闪电把火带到地上,人类学会
了熟食,也学会了炼铜、炼铁,制造工具。金属和工具的使用,使人类从野
② 卢克莱修:《物性论》,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9—210 页。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5 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335 页。
----------------------- Page 15-----------------------
蛮进入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文明的出现,卢克莱修照例排除天意,认为人
类文明的发端也是出于模仿自然。人们首先从自然学来农业技艺:
自然,万物的创造者,她自己乃是第一个种子的播种者和最初的接木人


同样的道理,音乐的发生,是由于人们模仿鸟类流畅的歌声、风吹芦苇
的鸣啸。就连语言现象,也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慢慢
地形成的:
如果以为在那些日子有人给周围的事物
划定了名称,然后人们从他学习了

事物的最初的名目,那就是蠢话 。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第5卷,可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颂歌。但当他把
目光转向罗马社会时,目睹那穷兵黔武的战争,目睹宗教惩罚、毒害着无数
生灵,他心中充满嫌恶之情。罗马的腐败现实,使卢克莱修在一定程度上认
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把私有制的产生归因于黄金的发现。黄金
的发现导致了财产的私有。从此文明伴随着战争,社会起了根本变化。在批
判私有制的同时,卢克莱修也阐明了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认为社会契约维
护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在私有制出现前,契约作为维系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
出现:
虽然当时完全的和谐还不能得到,
但是很大的一部分人却遵守信约,

要不然,人类早就该完全绝灭 。
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契约作为国家法律据以建立的基础:
他们中间有一些就教人们去设立官吏职司,
制定法典,使大家同意遵守法则。
因为人类已十分厌倦于过那种暴力的生活,已苦于彼此厮杀;
因此人们就更容易自愿地

服从法律和最严格的典规 。
卢克莱修吸取了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论思想重新观察人类历史,他排除
了天意的干扰,确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过程,使原子唯物论成为比较彻
底的无神论体系。
卢克莱修是伊壁鸠鲁哲学的忠实信徒,是伊壁鸠鲁哲学当之无愧的继承
者。他在这个学派的影响日渐衰微的时候,在罗马的土地上重新高扬起了伊
壁鸠鲁主义的大旗,为它谱写了完美的续篇。马克思就曾指出:在所有古代
人中,卢克莱修是唯一能够了解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人,在他那里,我们将
可以找到一种较深刻的阐明。卢克莱修以他的哲学长诗系统化了原子唯物
论,并据此论证和回答了当代的一切重大问题,其影响早已超出了时间的限
制。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卢克莱修的战斗无神论成为反对中世纪信仰主义、
禁欲主义的重要武器。他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对灵魂不死和宗教本质的精
辟见解,则直接鼓舞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向法国天主教发起猛烈的攻击。卢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5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345 页。
② 同上书,第327 页。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5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332 页。
② 同上书,第332 页。
----------------------- Page 16-----------------------
克莱修的原子论,还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直接来源,他的许多伟大的唯物论思
想已被近代科学证实,可以说,卢克莱修达到了古代唯物主义所能达到的最
高成就,他的学说是古代哲学遗产中的精华,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
资产阶级进步哲学思想的重要泉源。
当然,卢克莱修和他的《物性论》也不能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
也具有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同弱点。他断定原子是物质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
位,原子与虚空 (实则是空间)的彼此外在、原子具有运动但无转化、原子
之间只有空间特性的不同等等。这是原子论自然观普遍存在的机械论倾向。
在认识论上,卢克莱修是感觉主义者,为了否认一切超感性的神灵存在,他
将感觉看作认识的唯一形式,错把思想混同错误,这自然有极大的片面性。
在宗教观上,卢克莱修是一个无神论者,批判宗教是他的哲学的重要内容,
但他的无神论只是对有神论的简单否定。他认为恐惧和无知是产生宗教的主
观因素,因此克服宗教的途径也只能是静心观看万物,这种认识的局限是显
而易见的。这是直到近代以来的无神论者仍然具有的弱点。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家对原子论怀着敌视的态度,卢克莱修和他的《物
性论》更不为人重视,有些人甚至有意夸大卢克莱修学说的局限性,这是不
足取的。卢克莱修哲学的缺陷是确实存在的,但与他的卓越贡献相比,是极
其次要的。
----------------------- Page 17-----------------------
2.西塞罗的折衷主义
从共和国的后期始,罗马人开始形成了几个唯心主义派别,如西塞罗的
折衷主义、新斯多亚主义、新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等。他们的观点虽不尽
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希腊各派哲学中拾取他们认为最合适的
东西,带有不同程度的折衷主义特点,而以西塞罗最为典型。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前43年)出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一个富裕的
骑士家庭,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专门学习过文学和希腊文,后来被父亲
送去学习法律。长大以后,又到希腊文化的中心雅典学习希腊哲学和演说术。
他对法律和辩论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用功也最深。由从事法律辩护开始,
西塞罗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公元前80年,他接受了第一个案子,在法庭上
他以丰富的法律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洗清了受害人罗斯塞乌斯的不白之冤。
十年以后,西塞罗又以《反对维列斯》的演说,使罪恶累累的西西里总督维
列斯认罪伏法,也更使他一举成名,第二年便被选为罗马的高级市政官,几
年后又被选为罗马的执政官,进入了统治阶级的最上层。在罗马共和国末期
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中,他支持旧的元老院制度,反对新的独裁制。虽
然他曾成功地粉碎了“喀提林阴谋”,但最终也不能挽救共和制灭亡的命运,
公元前42年,他被新的独裁者安东尼杀死。
西塞罗在哲学上并无多少创见,他的老师是中期斯多亚派的巴内修,他
接受的也多是斯多亚派的主张,因此有些西方哲学史家也将他划入斯多亚
派。这个作法实际上并不妥当,因为西塞罗的哲学中还揉合了毕达哥拉斯主
义和柏拉图主义,是个机械拼凑的大杂烩。
西塞罗极力反对唯物主义,是原子论的批判者。他认为世界上真正存在
的根本不是原子和虚空,而是神和灵魂。在《论神性》中,他针对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说:
“我同意神灵存在……你大讲其无法无天的原子统治;你像人们所说的
那样,用原子构造和创造出地上出现的一切。可是首先就没有原子这种东西。
因为没有一样东西是无形体的,全部空间都充满着形体。所以根本不能有什
么虚空,也没有什么看不见的形体。”①
西塞罗明确宣布站在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一边,认为神灵是永恒的,
它没有开端也没有灭亡;灵魂是神圣的,灵魂不死,在人死后,灵魂会离开
躯壳,顺利升天。对于持灵魂不死说教的柏拉图、色诺芬,他也都极欣赏。
至于为什么灵魂不死,西塞罗则认为不能靠理智证明,因为毕达哥拉斯、苏
格拉底已经说过了,要相信权威。
正是从灵魂不死的神秘主义思想出发,在认识论上,他竭力宣扬柏拉图
的先验论,说:“小孩子学习很难的事物,很快就学会了,好象不是初次学
习,而是唤起过去的记忆一般,这就是绝好的理由证明人的许多知识是在有

生以前就有的。”他还吸收斯多亚派的观点,认为“清晰明白”是真理的标
准,人所公认的“清晰明白”的意念就是神赐予人的、人生而就有的“天赋
意念”。他又吸收中期柏拉图主义的怀疑论,否认后天知识的确实性,认为
我们只能有或然的知识。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85 页。
② 同上书,第187 页。
----------------------- Page 18-----------------------
在伦理学上,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斯多亚派的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
他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歪曲为享乐主义,认为快乐主义是单纯追求肉体快
乐,这就无异于禽兽。他认为人有更高尚的灵魂、更高尚的目标,人能够发
扬理性控制欲望,热爱正义,不怕死亡和痛苦,即使困难和危险到来时,也
能坚定不移。因此幸福在于追求美德,而不在任何物质保证。在他看来,道
德与物质享受是毫不相容的,娱乐是可恶和有害的。西塞罗离开人们的物质
生活大谈道德,是一种典型的奴隶主的逻辑,实际上剥夺了奴隶和广大劳动
人民的生存权。
在政治上,西塞罗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拼命维护没落的贵族共和
制。他说,他最关心的是防止一切扰乱国家的事件,他哀叹罗马的政治情形
早已脱离了祖宗开辟出来的正轨。所以他对革新派十分仇视,说“革命之事,

其起甚渐,一朝激发,必至一发不可收拾。”在《论国家》中,西塞罗提出
了他的理想国方案,主张建立君主、贵族和骑士相结合的国家,在这个国家
中,政权集中在少数“优秀”的贵族手中,同时也让出身较低微的“骑士”
奴隶主享有一些权力,但他坚决反对与平民,特别是奴隶讲平等,认为要让
平民、奴隶掌握了政权,世界就会大乱,比大火灾还要可怕。显而易见,他
所理想的国家制度,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罗马共和国,在这里国家权力都掌握
在少数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中,而所谓的公民大会仅是一种形式。为了替贵
族专政辩护,他又提出了一套“等级和睦”理论,要求下层平民及奴隶主阶
级的其它阶层都安于现状,彼此保持和睦关系,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永无
祸害。
西塞罗的哲学思想都是希腊哲学家的老生常谈。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特
别是政治和行为道德方面的需要,拾取希腊各派哲学中他认为最合适的东西
成为典型的折衷主义,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他没有作出过独特的贡献。他的
功绩在于他以生动流畅的拉丁文将希腊的哲学思想通俗化了,便利了希腊哲
学思想的传播。此外他的取材广博的哲学著作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一定影
响。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89 页。
----------------------- Page 19-----------------------
3.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
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
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早期
斯多亚主义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则被抛弃,完全蜕化为一种单纯的宗教伦理体
系,同时,走向宗教神秘主义。这就是罗马斯多亚派,也可称作晚期斯多亚
派或新斯多亚派。新斯多亚派是罗马帝国初期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流派,主
要代表是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有趣的是,3人的出身经历
极不相同,前者是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大臣,后者则是罗马帝国的皇帝,
而爱比克泰德只是一个奴隶,但3人的哲学倾向都是一致的。
(1)塞涅卡
塞涅卡(公元前4年—公元65年)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当中,其父
是有名的修辞学家,他从小受到修辞学教育,同时也对哲学极有兴趣,接受
了当时流行的斯多亚主义。他是罗马的元老,一直身处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争
权夺利的漩涡之中。他曾引起皇帝卡利古拉的不满;又曾在公元41年被控与
克罗狄乌斯皇帝的侄女私通而被放逐;随后在公元49年被召回罗马,在宫中
作了尼禄的老师,从公元54年尼禄继位起,塞涅卡一直是他的两个主要顾问
之一,直到公元62年被控参与推翻尼禄的阴谋活动。公元65年,尼禄恩赐
他自尽,他遂切脉自杀。
塞涅卡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伦理学上,他继承了斯多亚派传统的伦理
观,认为真正的德性不在于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以及其他各种外表的善,真
正有德的人应该征服他的种种激情,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顺从正确的理性。
他并不像以前的斯多亚派一样强调德性的完整性,并不认为人是通过突然的
转变一下子成为完全有德的人的。所以,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走德行之路,
要坚持不懈,要学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与自己作斗争,排除欲念,克服情感,
顺从理性。但塞涅卡在教导别人追求道德,鄙视物质欲求和快乐生活时,他
本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为此他在当时就遭到人们的指责,说
他道德虚伪,表里不一,一面大讲节制行德,一面暴敛钱财。恩格斯更尖锐
批评道:这位口口声声讲美德节制和斯多亚主义者,却极尽阿谀奉迎之能事,
从尼禄那里得到了许多封赐:金钱、田庄、花园和官殿。当他宣扬福音中贫
困的拉撒路时,他实际上正是这个寓言里的富人。这就充分揭露了塞涅卡禁
欲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塞涅卡的伦理学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继承了早期斯多亚派关于人
人皆兄弟的思想,他由此进一步发挥仁慈和宽恕的理论。他说主人和奴隶来
源于共同的祖先,行走在同一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主人要对奴隶和
善些,而奴隶也要有自己的美德,要能牺牲生命和所有来拯救需要帮助和陷
于危险的主人,他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慈和宽恕。但并不否定对作恶者
进行惩罚,他认为惩罚并不是为泄恨或施行报复,因此惩罚也必须是最宽大
的。塞涅卡的这些主张固然是劝说奴隶主统治者施行“仁政”,缓和冲突,
但他更希望广大奴隶和被统治者安于现状,安于命运,放弃任何反抗和斗争,
稳定奴隶制社会的秩序。他的这些主张为后来的基督教吸取,成为基督教教
义重要的思想素材。
----------------------- Page 20-----------------------
(2)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 (约公元50年—138年)生于小亚细亚弗吕吉亚的赫拉城,
起初是个奴隶,他的主人是尼禄手下的官员。当时许多富有的罗马人常常让
聪明伶俐的年青奴隶接受教育,以便更好地为自己效劳。爱比克泰德因此被
他的主人送到当时一位著名的斯多亚派理论家,穆索尼乌斯那里学习,接受
了斯多亚派的哲学主张。后来他被释放获得自由,在罗马任教,直到大约公
元90年前后皇帝多米提安将哲学家逐出罗马城。从那时起直到他离世,他一
直在爱彼鲁主持一所学校,公开讲学,周围聚集着一批学生。
爱比克泰德的伦理哲学与塞涅卡有着共同之处,但具有更加浓厚的宗教
色彩,他的学说和正在形成发展的基督教相互影响,因而存在共通之处,他
认为上帝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宰、统治者,上帝提供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
也创造了人。人既是上帝的作品,是从上帝那儿撕下的碎片,那么人就有责
任不辜负上帝、不辱没上帝。上帝的本质是善,因此人也要行善。人对于上
帝也就是生活给予的任何东西,都要无条件地接受。他要人们坚持这样的决
心:“服从神灵,向他们投降,在一切事变里心甘情愿地追随它们,因为一

切事变是最完满的智慧 (即神的智慧——引者)所统治着的。”
但是,爱比克泰德并不认为人在一切方面都无能为力,相反,对各种事
件作出判断以及正确运用自己的意志力等,都属于能力之内的事。因此人能
用正确的意志战胜罪恶,克服邪念。
爱比克泰德大力鼓吹斯多亚派的传统道德信条,特别强调节制、忍耐、
宽恕和对上帝的虔诚忠实。他说,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后代,按本性大家都
是兄弟,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即使受到别人的侵害,也要以善报恶,
而不要以恶报恶。他的道德信条又可以概括为两个词:“忍耐”和“克制”。
他甚至说一个人如果记住了这两个词,并且小心地留意他们,那么他多半是
不会犯什么罪过了。他的生活将是宁静的。爱比克泰德的说教诱使人们笃信
上帝,相信命运,安于现状,放弃斗争,这当然是符合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
益的。由于它对人们心灵有一种强烈的镇静麻醉作用,甚至有西方研究者称,
瑞士有一疗养院院长,常常给他的精神病人和神经病患者读爱比克泰德的《格
言录》,发现读书对治疗很有帮助。这说明爱比克泰德的学说宗教色彩是相
当浓厚的。
(3)马可·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年—180年),生于罗马贵族世家,
幼年丧父母,由祖父抚养长大。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哲学怀有浓厚的
兴趣,11岁起,他通过第欧根尼图斯知道了斯多亚派的学说,他模仿斯多亚
派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最后放弃了其他一切学习,致力于斯多亚派的原则和
实践。他聪明好学,头脑敏捷,深得罗马皇帝安东尼·庇乌斯的欢心,安东
尼将他收为养子,指定他为这个幅员广阔的大帝国的继承人,还把自己的女
儿福斯汀娜许配给他。但是马可·奥勒留已经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王国—
—哲学的精神王国。他为不能献身哲学而苦恼,但他顺从了命运的安排。这
显示出了他的斯多亚派的气质。公元161年,马可·奥勒留继承安东尼作了
①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40 页。
----------------------- Page 21-----------------------
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仍笃信斯多亚主义,成为斯多亚派的重要代表。他把
他的哲学思考随时记录下来,留下了12卷《沉思录》,这些《沉思录》成为
新斯多亚主义最著名的解说。
马可·奥勒留身为皇帝,却对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十分敬慕,他们的
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奥勒留在伦理学上认为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宇宙中
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任何事物迟早要消失而让位于别的事物。但是,
变化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秩序、按一定规则的。这种秩序性说明宇宙
是合理性的,有理智的。这种严格秩序的决定者是宇宙的本性,也就是上帝
的意志,天命。上帝内在于宇宙、事物之中,使宇宙具有必然的秩序,对人
来说,这种秩序也就是“注定的命运”。他要人相信,一切要发生的事情是
必定要发生的,疾病、死亡、诽谤、叛逆以及任何使人烦恼或喜欢的事情就
象春天的玫瑰花和夏天的果实一样都是必然的。一切都是神意的安排,对于

按神意注定要发生的事情,都要“欣然接受”,“并且要满足这些”。因为
这些事情都有利于宇宙整体的健康、幸福,而人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不能违背
只能服从。奥勒留的宇宙观就是这样引导人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服从命
运、服从神。实际上,也就是要人们安于现状,放弃斗争。他强调的“服从
整体”,服从“共同利益”,就是要人们服从他的政权。由此出发,奥勒留
也像爱比克泰德一样鼓吹人人皆兄弟和彼此相爱的说教,他教导人们要履行
本性,仁慈友爱,要爱人类,听从上帝,这是真正的善,是奥勒留人生哲学
的根本原则,强调对尘世的事物要采取淡漠的态度,要人不要关心自己的命
运,只去关心自己的责任,要公正地对待别人,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命运。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