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周一良(现代)
----------------------- Page 1-----------------------
----------------------- Page 2-----------------------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 Page 3-----------------------
一、动荡世界的哲学思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历史前进的两大巨轮。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都是这两个文明积累、发展和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的积
累、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生产力条件;精神文明的积累发展,为社会变
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而思想理论的最高结晶便是哲学。
本书所要论及的是世界古代后期的哲学思想,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
到公元5世纪中叶。这个时期,世界上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处在古代
奴隶制社会的后期,有的先进国家已进入到中古封建社会。整个世界的特点
是社会在变革,在动荡。
这个时期的罗马,正处在共和国后期和帝国时期。罗马的古典奴隶制正
由盛转衰,直到走向最后灭亡。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奴隶制曾出现过空前繁荣
的局面,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奴隶极残酷的压榨的基础上的。随着繁荣期的
到来,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财富增多了,奴隶贫民的境况却每况愈下。
奴隶制度所固有的不合理性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的危机随之而至。
公元前2世纪,罗马境内的阶级斗争尖锐起来。公元前137年,西西里岛上
爆发了第一次奴隶大起义,他们杀死奴隶主,占领农庄。他们建立自己的军
队,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推选出自己的国王。起义坚持了5年,最后终
于失败了,但它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久,意大利农民起义,第二次西西
里奴隶大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直到公元前73年,意大利半岛上爆发了世界
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起义横扫了整个半岛,震撼了奴
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贫民的起义、暴动反映了社会下层对残酷的奴隶制度
的不满和反抗,说明奴隶制度的危机已经来临。面对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尖锐起来。他们当中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不同的对策,一
部人主张通过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其中包括扩大平民的权力,也包括
改变剥削方式,减轻对奴隶的压榨。另一部分人却要求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
职能,建立强大军队,实行军事独裁,以强有力的军队和国家权力来维护奴
隶制度。这样,罗马共和国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独裁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
苏拉、恺撒相继实行军事独裁。恺撒时期,曾与另外两个军事政治寡头庞培、
克拉苏明争暗斗,形成所谓“前三头政治”。最后恺撒战胜了他的政敌,建
立起独裁统治,但不久便被反对派刺杀。紧接着,屋大维、安敦尼、雷比达
又形成了所谓“后三头政治”,经过激烈地争夺战争,屋大维终于取胜,于
公元前27年建立元首制,罗马共和国被帝国所取代。
罗马的历史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扩张战争发展的,帝国建立后,这种扩张
活动进一步加剧。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
事帝国。帝国的扩张曾经给罗马奴隶制经济带来了再度的繁荣,可是好景不
长,到3世纪,帝国又遇到了严重的危机。不久,在不断的奴隶起义、被占
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外族入侵的打击下,帝国分裂了。476年,西罗
马帝国灭亡,在西欧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度宣告灭亡。欧洲进入了中世
纪。
早在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制的危机中,一种新的剥削关系就开始出现
了,那就是隶农制。隶农制出现的原因除了生产力进步的因素之外,主要还
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奴隶们反抗残酷压迫的斗争迫使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
二是一部分奴隶主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奴隶制限制
----------------------- Page 4-----------------------
了生产的发展,改变剥削方式多少提高生产者的人身地位,更有利可图。这
种隶农制的出现,说明奴隶制已经过时。帝国时期,隶农制不断发展,又经
过了几百年的演变,最后终于以封建农奴制取代了奴隶制。经济和政治领域
的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哲人们思考,随之而来的便是古代哲学的衰落,为封
建中世纪统治服务的哲学的萌芽也象封建生产关系一样,在古代社会的母腹
中孕育着。古代罗马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成长的,而它的思想来
源却是古希腊哲学。
人们一般认为,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
的。总的来看,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一直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希腊文
化的影响。从地域看,罗马与希腊相近,随着罗马不断扩张,也越来越将本
属希腊文化圈的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希腊人在政治上降为罗马的属民,但
在文化上则更多地影响了罗马人。“希腊化”世界的各派哲学对罗马人的哲
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直接哺育了古罗马哲学的成长。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哲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哲学根本上都是奴隶社
会的思想体系。但是,古罗马哲学似乎没有古希腊哲学那样辉煌,似乎没有
达到古希腊哲学的水平,显得暗淡无光。其实,这正是欧洲古代奴隶社会没
落趋势在认识领域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古罗马的哲学家们,除了卢克莱修
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作了一个闪光的总结外,其他人大都表现了一种无可奈
何的情绪,或者向宗教神秘主义靠拢的倾向。而斐洛、奥里根和奥古斯丁等
人的哲学则是直接为基督教服务,被基督教利用或为基督教辩护的教父哲
学。他们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是通向中世纪意识形态的桥梁。
西亚是古代世界重要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的3、4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
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创立了犹太教哲学。公元前后,罗马人占领了这一地区,
他们的历史中断了,但他们的宗教却直接孕化出基督教。罗马人征服了他们
的国家,然而,他们的宗教及宗教哲学却风靡了整个罗马帝国,给西方世界
以极大的影响。古代后期的波斯人建立了安息帝国和萨珊王朝,他们也曾创
立了拜火教和摩尼教。他们的二元对立观为哲学发展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孔雀王朝到笈多王朝统治时期的印度,正处在奴隶制走向解体的阶段。
印度的历史是比较复杂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列国时代,以种姓制
为支柱的印度奴隶制社会就遇到了严重的危机。社会各阶级把仇恨和矛盾指
向维护种姓制的婆罗门教,兴起了以佛教为代表的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向
维护奴隶等级制度的婆罗门教开战。在这一思潮中,佛教提出了“众生平等”、
“慈悲”、“惠爱众生”等观念,给残酷的奴隶制度及其种姓等级制度以沉
重的打击。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把佛教定为国教。这个庞大的统一帝国盛极
一时,然而佛教提出的新价值观念的传播,却与帝国内部经济的发展以及正
在生长的封建因素一起,瓦解着帝国奴隶制度的基础。大约与这个统一帝国
瓦解的同时,作为社会结构中支配形态的奴隶制度,也日益解体了。公元4
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是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到7世纪
的戒日王帝国,封建制度最后确立。在这个漫长的过渡阶段中,印度各派思
想家都在为新的社会寻找理论根据。这时婆罗门教重新为争夺意识形态的统
治地位,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学说,去适应社会的需要,形成了所谓正统六宗。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在哲学史上被称为“经书时代”。佛教在释迦牟尼死后
则出现了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后来逐渐形成了大乘佛教,盛极一时。
然而,佛教的完全出世态度不利于它的发展,因此,它在古代后期逐渐被排
----------------------- Page 5-----------------------
挤出印度社会,印度教在印度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佛教的影响并
没有因此而消失。一方面,它传播到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必
要补充,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的许
多思想观念也被印度教所吸收,仍然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进入了封建
社会。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在那个阶段上,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思想
界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思考着。各派思想家都在寻找救世济危的良方,出
现了儒墨道法等不同的学派,并在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
儒家的“仁爱”、“德治”等主张,是对奴隶制下残酷现实的否定,起到了
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中国社会没有象欧洲那样,在古代晚期为中世纪准
备下成熟的思想,儒墨道法家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当封建社会形成
之后,思想建设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经过百家争鸣,各派学说在争鸣中
不断融合,到秦汉统一王朝建立以后,这种思想统一的步伐也加快了。经过
秦代和汉初的实践探索,到汉武帝时的董仲舒基本完成了这个思想统一的任
务。经过他加工整理,吸收道法阴阳诸家之长的新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是,尽管董仲舒强调了天人感应等神学观念,但是儒
家思想毕竟不同于宗教。中国思想中缺乏宗教的成分,这是不能满足封建社
会需要的。因此,中国的道教开始形成,印度的佛教也传到了中国,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成为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纵观世界古代后期的哲学史,尽管各国各地区哲学思想的内容,形式千
姿百态,但是有两点是共同的:
第一点,从社会政治思想或伦理思想方面,大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了调
和社会矛盾,鼓吹社会平等和仁爱的思想倾向,客观上起到了否定残酷的奴
隶制的思想启蒙作用。中国的儒家、墨家都主张仁爱,孔子曰:“仁者爱人”。
墨子要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印度佛教明确提出“众生平等”、“慈悲
为怀”等等。在罗马,西塞罗提出了“等级和睦”的理论;新斯多亚派的塞
涅卡进一步发挥了“人人皆兄弟”的思想,也提出了仁慈、宽恕等观念。他
的这些观念被后来的基督教所吸收,并随着基督教广泛地传播。这些不同地
区不同国度的思想家,在古代奴隶社会后期均产生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决不
是偶然的巧合,这是他们在动荡的社会现实面前思考的结晶。他们提出这些
主张时的用意或许有所差异,但基本的一点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社会
危机。从这一点出发,他们要求下层人民各安其份,同时也要求社会上层去
行仁政,善待下层的人民,避免激化矛盾。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这些说教
有束缚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手脚的一面,同时又有劝导社会改良的一面。作
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趋向,他们的思想对促进新生产关系的形成乃至新的社会
制度的诞生都有一种催化的作用。
第二点,古代后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大都呈现出神秘主义的趋向,明显地
向着中世纪宗教神学世界观过渡。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它的哲学思想本
来就主要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的哲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
想在汉代成为一个神学经学体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魏晋玄学,更是将
道儒合流,并且受佛教的深刻影响。中国的道教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外来佛
教也在这时兴盛起来,给中国哲学思想乃至整个社会以重要的影响。在罗马,
哲学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更为清晰。西塞罗公开宣称“我同意神灵存在”,
----------------------- Page 6-----------------------
认为神灵是永恒的,灵魂不死,并主张禁欲主义和宿命论,已具备宗教神学
的雏形。新斯多亚主义也突出发展斯多亚派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观念,而抛
弃了早期斯多亚派的唯物主义因素,完全蜕化为一种单纯的宗教伦理体系。
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则更直接与正在形成发展中的基督教相互影响,简直就
是基督教哲学的前身。新怀疑论更是神秘主义的典型,他们认为事物不可知,
真理不可得,无论感性知觉还是理性思维都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他们把追
求心灵宁静当作最高的精神境界。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流溢说,简直就
是上帝创造万物的翻版。那个无可名状、不可言说的神秘的绝对的最高精神
实体“太一”也就是神。可以说新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神学过
渡的中间环节。
当然,古代后期也有一些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家对宗教唯心主义提出
了尖锐的批判。罗古的卢克莱修、印度的胜论派等东西方哲学家们都提出和
阐发过原子论的思想,但是中世纪所需要的是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因此,在
新旧制度交替的时候,宗教唯心主义占了上风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原子论
的发展也受到了种种限制,在实证科学未出现之前,原子论只能是一种假说,
已无法继续向前发展了。人们无法证实原子的存在,宁可相信权威,走向信
仰主义也是一种必然。而信仰主义,宗教神秘主义正是中世纪意识形态的特
征。
----------------------- Page 7-----------------------
二、古罗马哲学
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情况不
是偶然的,因为古罗马思想文化的形成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同
时,这也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历史的演变有密切联系。
古罗马思想文化虽植根于自己的土地,但却一直深受外来影响。从地域
上看,古代罗马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就是古代希腊世界的西部,这块地
区被称之为大希腊。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文化受北方邻邦
伊达拉里亚的影响较大,而伊达拉里亚文化是隶属于希腊文化圈的。公元前
3世纪,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占据了西西里,这个地区的希腊殖民城邦相
继并入罗马的版图,同时因为地缘的变化,与希腊各城邦的接触更直接也更
频繁了,希腊人的先进文化随之输入。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征服了整
个巴尔干半岛,全部希腊化世界变为罗马的国土,更多的希腊艺术作品和各
学派的著作学说流入罗马。希腊人在政治上降为罗马的属民,但在文化上则
更多地影响了罗马人。而毫无疑问,“希腊化”世界的各派哲学也在意大利
得到广泛传播,对罗马人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哺育了古罗马哲学
的成长。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在理论上它们
是一脉相承的。
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来看,古罗马也曾是一个城邦制国家,罗马奴隶
占有制早期的社会历史,基本上经历了同古希腊奴隶占有制相似的发展道
路。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制度,但是它是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
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自然也就不会有罗马的
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正是伴随着这种奴隶制度而产生发展的。这种哲学
首先是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这主要是因为奴隶主
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利用自己的统治权力,垄断了社会
的精神文化。但是,奴隶主阶级内部又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集团。它们各自
有其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形成不同的哲学派别。这种相同的政治历史状
况也是造成古希腊、罗马哲学在理论上呈现共性的重要原因。
总的说来,罗马人在哲学上不象早期希腊人那样穷究宇宙的本性和人生
的根蒂,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他们希望在哲学中,能够找到为其所用的某种
行为准则或治国方法。由于罗马的思想家的“无能”,他们没有建立起自己
独立的思想体系,而只能对希腊哲学改头换面,调和各派思想为其所用。所
以古罗马哲学的折衷主义色彩浓厚,在共和国后期,就出现出了西赛罗的折
衷主义。此时,罗马共和国的内部斗争尖锐。新兴的“骑士”民主派和贵族
奴隶主之间,在如何对待贵族专制和民主主义,如何对待奴隶起义和平民运
动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以西赛罗为代表的贵族奴隶主思想家,力图证明实
质上是贵族专权的共和国的合理性;而卢克莱修则公开申斥贵族的腐化和贪
得无厌,宣传希腊民主主义的理想,成为多少符合平民利益的骑士民主派的
代言人。公元前27年,罗马从共和制改变为帝制,结束了统治集团内部长达
百年的斗争。在市国统治的前期,奴隶主专权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奴隶起义
和平民运动也暂时处于低潮。然而这种再度繁荣的局面并不长久,大约从公
元3世纪起,被压迫者的起义以更新的力量和更大的规模爆发起来,加以外
族不断入侵,西罗马帝国终于垮台,结束了在西欧统治了1000余年的奴隶社
----------------------- Page 8-----------------------
会。反映这一时期的特点,就出现了各种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宗教神秘主
义的流派。
毫无疑问,古代罗马的哲学是欧洲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哲
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尾声和余脉,它的成
就显然不能与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相提并论,即便是与希腊化时期——这个
希腊哲学的暮年相比,它也仍有不及。不过,在某些方面,古罗马的哲学与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倒是颇有类似: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哲学
不再有早先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表现了古代哲学的没落。最后,罗马的哲学
公开和基督教神学合流,走向了“暗淡的结局”,向中世纪哲学过渡。
----------------------- Page 9-----------------------
1.卢克莱修哲学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 (约公元前99—前55年)是罗马共和国晚
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他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末年,
是凯撒的同代人,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其他可信的记载。据传卢克莱修患有间
隔发作的精神病,最后因病服毒自杀。他用毕生精力写成《物性论》哲学诗
篇6卷。卢克莱修留给后世的这部唯一著作是在死后发表的,原稿不复存在,
抄稿屡经改动,在古代和中世纪漫长的时间里受到蒙昧主义的长期压制,湮
没千余年,直至1473年才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吉奥发掘出来。《物性论》
是一部溶哲学、科学与诗歌为一体的杰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盛赞卢克
莱修是“真正罗马的史诗诗人”是“朝气蓬勃,叱咤世界的大胆诗人”。在
书中,卢克莱修以科学的态度和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灵
魂的本性和规律。另外,由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人著作的失传, 《物
性论》也成了研究这个学派的珍贵文献,它被认为是填补两人著作失传后造
成的知识空隙的一部力作。
卢克莱修时代的罗马共和国是这样的。经过200多年的侵略扩张,罗马
已从台伯河上的小城邦一跃而为横跨欧亚非的地中海霸国,社会经济结构和
阶级关系都发生深刻变化。它幅员广大,但并不是统一的国家,对罗马以外
的被征服民族,压榨十分残酷。公元前71年,斯巴达领导的奴隶战争,震撼
了整个罗马世界,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层出不迭的战争,从
前三头同盟到凯撒独裁,都是争夺政权的归属问题。总之,社会动荡不安,
风气奢靡是共和国末年的特点。此外,在罗马国内宗教也大行其道。罗马的
宗教与希腊不同,它是罗马专制统治的掩护物。罗马本是多神教国家,在它
征服各民族之后,又吸收了各民族的各种功能的神以及各种带巫术性质的迷
信形式。罗马的贵族政体,从开始就利用宗教使政权变得神圣。他们把它做
为束缚人民的工具,表达自己的目的和压迫一般平民。
在这样一个迷信充斥、精神颓废的社会里,罗马的哲学也和罗马宗教一
样,以极粗俗的形式传播着。希腊化时代的斯多亚主义、怀疑论流行于罗马。
罗马的斯多亚派宣扬天体神圣,天体可以控制地上人类的命运、人必须服从
绝对力量的宿命论。罗马时代的新怀疑论者比他们的祖师走得更远,在反对
独断主义的借口下,他们怀疑一切知识的真实可信,对社会政治疏远冷漠。
显然,这种思潮是十分适合罗马社会的。
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卢克莱修为驱散罗马土地上的宗教迷雾,为反
对怀疑论者对理性力量、对社会生活丧失信心,他将中断200多年、影响日
渐减小的伊壁鸠鲁哲学介绍到罗马,振作罗马的民族精神,使它继续发挥战
斗无神论的伟大作用。运用原子论的锐利武器,卢克莱修向宗教、唯心论哲
学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1)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原子论的完成者
原子论学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它确立于古希腊的德谟克
利特,希腊化时代的伊壁鸠鲁对它作了重要补充和发展。伊壁鸠鲁之后,古
罗马的卢克莱修也是一个能真正领略德谟克利特学说精髓的人。他对原子论
哲学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和说明,成为原子论的完成者。
首先,卢克莱修继承了古希腊唯物论先驱的基本观点,认为“无不能生
----------------------- Page 10-----------------------
有,有也不能变无”。这个古代世界的物质不灭理论,已为近代科学所证实,
迄今仍然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以
大量的经验事实和逻辑上的类比推理,详细阐明了这一规律。
卢克莱修认为,自然界没有什么东西能从无中产生,每种东西总有自己
的质料,自己原初物体所寄托的东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万物各如其类,
各有各的秘密力量不可变更。春天洒满玫瑰,夏天布满谷穗,秋天果实累累,
都是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种子,并经过一定的季节、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营养;
而如果一切可以从无中来,那么,任何东西就可以产生任何东西,人可以从
大海生出,鱼可以从陆地长出,禽鸟会突然自天而降,果子可以长在任何一
棵树上,牛羊牲畜及一切猛兽,都会充斥满地。果真如此,整个世界就会变
成一个变幻无常,忽生忽灭,没有任何法则和规律的偶然的堆积。我们将无
法断定春天一定有玫瑰,夏天一定有谷穗,秋天一定有葡萄了而这是不可能
的。
基于同样道理,一切既已产生的东西,也不会归于无。因为所有这些东
西,都带着同样的不朽的种子存在。
自然用它们来创造一切,
用它们来繁殖和养育一切,
而当一件东西终于被颠覆的时候,

她又分解为这些始基 。
万物有生灭变化,但作为万物始基的物质则是永恒的。自然总是以一物
来建造他物,只是此消彼长而非绝对毁灭。
众多的事物共有着原始物体,
有如那单个字母拚成了无数单词,
这说法我看完全能够成立,

不象说无中生有那样荒唐无稽 。
这个“原始物体”组成了众多物质,它是自然的物质基础,也是自然之
所以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成因。在卢克莱修的学说里,它是构成事物的较小的
物质单元,他称它为“原始物体”、“始基”、“原始胚种”、“种子”、
“元素”等等,实际上就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所说的“原子”。原子的
特性是永恒的、不可分的,原子的形状各种各样,每种形状的原子数目是无
限的。它们象字母构成单词一样,构成了不同的事物。这些看法基本承袭了
伊壁鸠鲁的观点。但卢克莱修以大量的取自日常生活的例子,旁征博引,证
明了原子的存在,也反驳了有些人以原子的不可见进而否定其存在的说法。
他指出:风虽不可见,但却能鞭打我们的面孔和身体,翻沉船只,拔出大树;
湿气的微粒虽然人们看不到,但一件衣服在海滩边打湿了,可以在太阳下晾
干;手指上的戒指日久可以磨薄,铺路石可以磨穿。这些例子说明,构成万
物的原始物体 (原子)虽然不能为感官觉察,但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原子以外,卢克莱修认为,万物的另一个本原就是虚空。所谓虚空,

就是“一种空无一物而且不可触的空间。”卢克莱修认为,虚空和原子一样,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们是自然界统一的和不变的始基。原子与虚空,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5 页。
②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98 页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0 页。
----------------------- Page 11-----------------------
两者具有同等的实在性,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和虚空之
外别无他物存在。“独立存在的全部自然,是由于两种东西所构成:由物体

和虚空。而物体是在虚空里面,在其中运动往来。” 卢克莱修强调说:
世界上的东西并不是上下四周
都被物体挤满堵住:
它们里面有一种虚空——
认识了这一点,对你帮忙会不少,
它会使你免于日久疑惑不止,

永远究问一切而对我所说的失去信心 。
虚空之所以是客观存在的,是因为它是原子运动的条件和场所,没有虚
空就没有运动。从德谟克利特以来,原子论便十分强调虚空的客观实在性,
原因也在于此。德谟克利特以原子与虚空具体化了赫拉克利特的存在与非存
在的概念,重新恢复了被爱利亚派所否定的运动理论。卢克莱修则高举德谟
克利特的大旗,批评了赫拉克利特与阿那克萨哥拉等前辈的共同缺点:
而且,既然是伟大的人
他们的失败也就更沉重更厉害:——
首先因为既然从事物中驱逐了虚空,
他们却又赋予它们以运动,
而且让柔软和组织松懈的东西存在,
…………

可是又没有虚空混杂在它们的躯体中 。
卢克莱修举了大量的例子,如石洞里总有水滴渗出,养料灌注树干、树
枝,声音穿透墙壁而回荡,如果不是虚空的存在,那么这一切情形都不会发
生,就无法说明坚实物体的可透性,也无法说明同等体积的东西,重量却可
以不同。
第三,卢克莱修对原子运动,特别是原子偏离学说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指出:
所有物的原初胚种必定是
或者由于它们自己的重量,

或者由于外面另外一个胚种的撞击而运动 。
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就像太阳的光线斜穿过屋内的黑暗厅堂,许许多
多的微粒在所照亮的空间里,不停地互相撞击、角斗,没有休止;原子的运
动又是肉眼难见的,因此表面上看来整个事物好像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原
子却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好比山坡上的一群绵羊,远看似乎不动,实际上却
在移动跳跃着,缓缓地前进;又好比站在远处高山上观看平原上的一场战争
演习,看起来不过是一些停在平原上的静止不动的闪光,但实际上那里却刀
光剑影缭乱四射。
卢克莱修毫不怀疑运动是自然、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从经验事实看是
静止的,但始基却永远在运动,一切与岁月偕逝;在社会领域内,一些民族
②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 卷,转引自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91 页。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99—200 页。
②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 卷,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第40 页。
③ 卢克莱修:《物性论》,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1 页。
----------------------- Page 12-----------------------
强大,而另一些却衰落下去。那么,运动的真正根源是什么?在原子论的发
展史上,伊壁鸠鲁曾经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提出由于原子本身有重量,
因而造成了原子的运动。而原子由于内在的原因产生偏斜,正是这种偏斜引
起了原子的互相碰撞而造成始基的不同形式的结合,形成无数的宇宙。在这
里,原子的偏斜成为事情的关键。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卢克莱修在理论
上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伊壁鸠鲁虽然提出原子由于内在原因自动产生偏
斜,但这也只是在不否认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直线运动的必然情况下,承认原
子作自动偏离运动的偶然性。而卢克莱修已经看出如果只有原子的垂直下落
运动,原子是不会结合的。造成原子结合的真正原因,不是原子的重量,“任
何重量就本身而言都不能够有倾斜的运动”,而是原子本身具有脱离轨道的
倾向。不是原子的撞击产生了原子的偏斜,而是原子的偏斜产生了撞击,才
有原子的结合。卢克莱修深深懂得承认原子的偏斜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
指出如果没有原子的偏斜,原子之间就不会有撞击,而“自然就永远不会把

什么东西创造出来” 。如果不承认某种运动的新的开端:
……那么大地上的生物
将从何处得到自由的意志,
如何能从命运手中把它夺取过来,——
我们正是借着这个自由意志,
下一页 尾页 共1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