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克林姆林宫的选择

_3 李涛(当代)
为了能够在与瑞典的战争中获得较大的胜算,彼得一世到处搜罗可用的新军事发明。当时的俄国军队使用的,一部分是冷兵器,像长矛之类的;一部分是火器,主要是点火绳式的旧式火枪。如果是远距离作战,冷兵器基本就无用武之地,相反与敌人进行近距离肉搏战的时候,火器也无法达到很好的杀敌效果。彼得一世为了弥补这个缺点,特别网罗了一些武器学家,发明了火石枪。所谓的火石枪就是将冷兵器和火器结合在一起,在火枪的前端安装刺刀,这样军队不仅可以射击还能够应付肉搏战,力量自然比从前增强。
第二部分 第29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2)
这在17世纪来说是一项重大的军事发明,最先被彼得一世的军队使用,而那时的瑞典还停留在旧的作战武器上。
然而,一支军队是否强大并不单单取决于武器,好的军队需要有严纪律、高素质,具备应对各种战役的能力,而在这些方面,瑞典军队仍然是欧洲诸国的佼佼者。尽管彼得一世善于动脑筋,但莫斯科的军队还是太年轻了,作战经验远远比不上老辣的瑞典人,这也难怪双方在纳尔瓦附近作战的时候莫斯科军队会被打得一败涂地。
经过这场战役,莫斯科军队显然有些吃不消,差点被人杀得片甲不留。所幸的是,瑞典没有把莫斯科军队放在眼里,他最想对付的是丹麦和波兰。瑞典火力的转移,给彼得一世提供了一个扭转乾坤的喘息机会。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本以为莫斯科军队不足为患,于是开始全心全意对付西方国家,大规模地转移兵力。可是他做梦都不会想到,手下败将会卷土重来。查理十二世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小看了彼得一世的领导能力,以至于让一个独霸欧洲的强大国家在他手里衰落。莫斯科军队在瑞典攻打丹麦和波兰的时候,养精蓄锐,创建新军,改进战术,取长补短。几年的时间,这支曾败北的军队就有足够的力量一雪前耻。先占领芬兰湾沿岸,而后是瑞典城堡,彼得一世势如破竹。查理十二世这才猛然惊醒,原来自己犯了如此致命的错误。
醒悟的查理十二世立即回马,打算从波兰进攻莫斯科,他还找到了不满沙皇统治的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想结成同盟来共同对抗正在壮大的莫斯科军队。可惜的是,这样的帮助根本微不足道,查理十二世早在几年前的瓦尔纳战役中就失去了歼灭莫斯科军队的最好机会。
1709年,瑞典军队围攻波尔塔瓦的莫斯科军队。这次与10年前相比,出现了颠覆性变化,瑞典军队溃不成军,莫斯科军队反守为攻,赢了漂亮的一仗。这是彼得一世被人们永世歌颂的一次胜利,因为由此以后,俄罗斯帝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取代瑞典成为欧洲霸主。那个被占领的瑞典城堡,就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新首都——圣彼得堡。
这次战略上的失败成为瑞典人难以启齿的耻辱,他们一直不甘心就这样被替代,于是与俄罗斯帝国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失败后的瑞典曾经也有过短暂的胜利,像1711年在彼得一世忙于入侵罗马尼亚的时候,瑞典就联合土耳其差点端了彼得一世的老窝。不过,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是历史趋势,谁都无法撼动,时间越久,瑞典人就愈发地感到力不从心。一直到1721年,瑞典才不甘愿地承认了这个历史事实,并签订了《尼什塔特和约》,背起了战败国的包袱。而俄罗斯帝国从这个条约开始正式成为北欧的控制者,正如一位法国外交学家所说的那样,"《尼什塔特和约》使彼得一世成为波罗的海两个最好的港口的统治者"。
在彼得一世的字典里,似乎只有征服,他不断地为俄罗斯帝国扩大版图。当瑞典兵败的时候,他已经打通了波罗的海,与里海相接,成了连接欧亚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塞。除此之外,俄罗斯帝国还成功地占领了涅瓦河口、喀琅施塔得以及波罗的海周边的诸多重要海港。
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家族中,精力最充沛、性格最残暴的继承者,他完全不同于家族中的其他人那般软弱,生命力极其旺盛。他曾经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决不生气!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这般雄心壮志注定会在历史中留下足迹,欧洲这片土地也不得不心甘情愿任彼得一世驰骋。
为了完全掌握里海,彼得一世将目标放在了波斯。很快,莫斯科掌握了欧洲最重要的丝绸贸易通道,获得了充足的商业资本。这样一来,瑞典和波兰根本不值得惧怕。曾经在欧洲呼风唤雨的瑞典,不得不在沙皇面前表现得足够温顺,甚至是五体投地,不这样,恐怕这个国家的残余实力会无法保住,会出现更为可怕的后果——被人吞并。波兰没有瑞典幸运,从北方战争之后,不仅没有按照初衷打败瑞典,反而落入了沙皇的手中。
第二部分 第30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3)
不可否认,彼得一世深谋远虑,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在北方战争之前,彼得一世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就开始了多方面的改革。其实能够让后人记住的并非是这些改革措施,而是彼得一世在危险来临之前就有了改革的意识和决心,这种觉悟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不过彼得一世的改革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虽然意识到了商业资本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改变落后的农奴制。所谓的商业资本就是收购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确切来说,应该是一种交换形式,交换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但是当时的很多小生产者更愿意自产自销,不需要收购商,这样一来,商业资本就要发挥它的效用迫使这些生产者把商品交出来,在市场上流通。
很快,在农奴制和商业资本的基础上,俄帝国就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机构,中央政权逐渐建立。这个庞大的政权机构由诸多官僚机构组成,可以行使警察、法庭的职能,可以轻易地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更多能够行使权力的机构慢慢建成,不过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因此这些机构看上去还有些散乱。只要那些旧制度下的封建机构存在一天,就不要指望中央政权能发挥什么大作用。皇亲贵族把握着大多数旧官僚机构的大权,他们身上到处散发着传统的腐臭味,这些不革除,社会制度就无法趋于完善。就像是沙皇身边的大贵族杜马,也就是议会,这个机构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他们是纨绔子弟,也是旧制度的守护者。不管是什么,杜马无疑是实行新制度的包袱,尽管它的权力远在沙皇之下,但仍然在牵绊着国家机器的运转。
彼得一世很早就意识到了杜马问题。在北方战争的时候,他成立了参政院,改变了过去任人唯亲的制度,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对待国家机构,尽量让每个在参政院的人都能有发挥的余地。而且根据规定,这些政府官员们不管是不是名门望族,都要从基层做起,根据功绩晋升。在参政院下有11个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
至于各地方机构,彼得一世把权力交给了各地的商人,对商业的重视可见一斑。在北方战争开始之前,有个名叫市政厅的中央机关,这其中囊括了当时的商业巨子。不过在北方战争开始之后,市政厅的弱点开始显现。俄罗斯帝国成立之后,彼得一世便把商人的权力限制在地方,保留对一些城市的管理权。在众多改革中最能体现彼得一世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就是对乡村的管理,它把管理权交给了大地主。根据规定,这些地主对乡村和农民有绝对的管理权。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地主掌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可以对他们滥施淫威,肆无忌惮地增加税收,甚至连老人和婴儿都要缴纳一定的税金。这些钱基本上都揽入了地主们自己的腰包,至于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之类的完全就是个摆设。这让很多农民有苦无处申,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备受折磨。
不难看出,这些落后的政治制度都是在为封建农奴制服务,所有的改革都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纠缠。从根本上来说彼得一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只不过他还没有意识到将来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没有看到封建农奴制带来的恶果。等到资本主义时代来临的时候,这些发霉了的旧制度就会被残忍地肢解、抛弃,当然,他是看不到这天的来临了。
从西伯利亚到黑龙江
其实,彼得一世身上那种不断征服的毅力,有一小部分都来自一种传承——历代沙皇所呈现出的贪婪的本性,而绝大部分都源自于一种需要。
在沙皇守着陈旧的封建制度故步自封的时候,欧洲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接触资本主义,这种新鲜的社会制度带给那些国家强大的生产力,这正是俄国所缺乏的。这些国家的突飞猛进让俄国感到害怕,他们害怕自己的大国地位被颠覆,于是通过不断的扩张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再者,在俄国内部缓慢的发展方式无法满足悄然生长的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这样他们也只好不断以侵略和征战来满足资本主义的需要。
第二部分 第31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4)
自从有了莫斯科公国,四处征战就伴随着这个国家的崛起。
早在16世纪的时候,俄国就征服了众多地区,包括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在此之后,俄国就把目标锁定在了西伯利亚汗国。为了能使西伯利亚汗国臣服于自己,伊凡四世无所不用其极。西伯利亚汗也真够倒霉的,这边是俄国威逼利诱,那边是布哈拉人猛攻劲打。叶吉格尔汗左右思量,最终决定以臣服沙皇为条件来换回俄国的武力支持,帮助西伯利亚汗国打退布哈拉人。至此,西伯利亚汗国成为俄国的一个属国。
但是这种关系持续了没多久,就被政变上台的库楚姆终止了。库楚姆汗据说是成吉思汗王朝什班汗的后代,同他的祖先一样有勇有谋、壮志凌云。在他的强硬手段下,西伯利亚汗国逐步脱离与俄国的附属关系。
当时的沙皇正在进行着立沃尼亚战争,只好派俄国的首富、大封建领主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出面教训不听话的西伯利亚汗国。1574年,在伊凡雷帝的授权下,斯特罗甘诺夫正式向东扩张,征讨西伯利亚汗国。其实在此之前,斯特罗甘诺夫就对西伯利亚汗国垂涎欲滴,沙皇也正是看准了它的狼子野心,才把此项任务交给这个家族。8年之后,这个家族派出叶尔马克,率领了840人前去征讨。此人也不是什么正派人物,做过强盗,还当过火头军,后来被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相中,成为家族的门客。
叶尔马克带着他的部队一路烧杀抢掠,无所不干,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挺进到西伯利亚汗国王公叶恰潘领地。叶恰潘虽然奋力抵抗,但是根本无法抵挡俄国的火枪火炮,很快便败下阵来。叶尔马克乘胜追击,直捣西伯利亚汗国的故都秋明。库楚姆这才意识到危险,立即派出了6个鞑靼王公在图拉河口处进行阻击,但还是没能阻止叶尔马克的侵略脚步。不久之后,叶尔马克又战胜了库楚姆汗王子马麦特库尔,侵占了伊斯凯尔,鞑靼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库姆楚汗筋疲力竭。
占领伊斯凯尔之后,叶尔马克以为大功告成,急忙修书一封给沙皇报喜。沙皇一看乐得合不拢嘴,对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和叶尔马克大赏特赏,并且派人前去准备接管西伯利亚汗国。
然而,沙皇笑得有些早了,西伯利亚汗国依然在库楚姆的带领下奋勇抵抗。
1584年8月,库楚姆耍了一点计策,偷袭了叶尔马克在瓦盖河畔的宿营地,俄军被杀得措手不及,叶尔马克仓皇逃跑,其余的俄军几乎全军覆没。可笑的是,当初沙皇赏赐了叶尔马克两副铠甲,在遭到偷袭的时候,叶尔马克穿着其中一副仓皇奔逃,却不小心在到达河岸的时候失足落水。这一落就丢了命,如果不是他身上那副沉重的铠甲恐怕还能游上岸,可恰恰是那副象征荣耀的铠甲让他越沉越深,直至停止呼吸。就这样,一个在沙皇面前备受恩宠的混混淹死水中,这个结局既充满讽刺又让人深思。
叶尔马克的殒命让西伯利亚汗国重新看到了希望,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已经脱离了危险,沙皇还没有死心,依然对它野心勃勃。这次失败后,沙皇开始向西伯利亚输送大量的远征军,每征服一个地方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两年之后,俄军再次逼近伊斯凯尔。
在西伯利亚汗国都城附近的俄军为了将其夺下,给昏庸的塞伊季亚克王公摆了一场鸿门宴,塞伊季亚克王公在宴会上被俘,守城的将士们听说王公被捕也都各自逃生去了,留下一座无人防守的城池,被俄军兵不血刃拿下了。
都城失守让年迈的库楚姆十分痛心,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抵抗俄军的侵略,无奈对方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军队素质上都胜过了自己,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最终大败。这场战争从1591年打到了1598年,库姆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持了7年,最终在逃亡南部后去世。俄国人在西伯利亚汗国大肆屠杀,无数的鞑靼人成为冤魂。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残忍,一些人的出现,一些人的消逝,来来往往,有些人被抛弃,有些人却被永久纪念。
第二部分 第32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5)
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沙皇还不满意,他的目标是整个鄂毕河流域。17世纪初期,俄国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整个鄂毕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了多个据点,成为进一步向整个西伯利亚进军的大本营。
在此之后,俄国马不停蹄奔向叶尼塞河流域。这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河流里有成群嬉戏的鱼儿,岸边是遮天蔽日的大树,森林里随处可见动作极快的紫貂,当然,还有未受文明洗礼的土著人群……这些丰富的资源足够吸引沙皇将这里据为己有。
从开始入侵叶尼塞河流域,到完全占领,花费了俄国20年的时间。虽然这过程中也遇到了当地土著的反击,但都不足为患。同样,俄国在这里建立了若干据点,准备继续向东征讨。
在一个以扩张为目的的国家里,人民总是最辛苦的,年轻力壮的就得去参军,到不了军队的就为战争生产必需品。国家有再多的领土又能怎样,不是照样面临着生离死别的折磨。被占领地的人民就更加可怜,除了每年要付出天文数字的贡赋,还要忍受别人凌辱。
不过从某个角度来看,沙皇的侵略并不完全是在荼毒生灵,就像他在叶尼塞河流域建立的农耕区就是个造福一方的善举。17世纪末,这个地方就成了西伯利亚第二个农业生产中心。
在占领了叶尼塞河流域之后,俄国继续向东前进。他们此时的目标是勒拿河,那里可以行驶宽大的船只,而且两岸人的生活十分落后,连起码的农耕都不懂,更别说武器了。
于是,17世纪20年代,俄国人开始挺进勒拿河流域。沙皇的要求很简单,让这里的土著人臣服于沙皇的崇高统治。就这样,前去侵略的俄国士兵拼命掠夺,疯狂杀戮,不惜让当地血流成河。沙皇得到了他所要的一切,当地人却失去了所有不该失去的东西。经过十几年的烧杀抢掠,俄国人稳稳掌握住了勒拿河流域。
沙皇再一次扩大了俄国的版图,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这里光是紫貂皮就能达到年产两万多张,更别说其他贡赋了。如此丰富的资源,让俄国的欧洲地位更加巩固。
占领勒拿河后,俄国感到了侵略所带来的快感,于是他们继续前行,南到贝加尔湖、鄂霍茨克海沿岸,东北方向则有楚科奇岛、科曼多尔群岛,还有北美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据为己有。
这些广阔的土地给了俄国无数的财富与商机,如果用来增强国力已经足够让其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可惜的是,欲壑难填,人的欲望一旦开了头就难以结束。
于是,在逐渐膨胀的欲望追求下,俄国人将目标从生活落后的河流两岸,转移到了实力相当的国家。他们看准了黑龙江,他们仅仅知道这是无数条河流中的一条,却不知道这条河流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东方国家。俄国侵略者认为这次占领会同往常一样顺利,于是还是用老方法踏进了黑龙江流域,来这里广纳税收。那时沙皇还对中国一无所知,光明正大地在中国境内建起了堡垒,还肆无忌惮地蹂躏当地的达斡尔人。达斡尔人奋起反抗,强大的仇恨让他们变得锐不可当,俄国人在强大的复仇情绪面前无力还击,只能抱头鼠窜。
俄国人大概还没有受到过如此激烈的反击,数九寒天的还没有粮食,饥不可耐的俄国人开始蚕食人肉,战死的达斡尔人以及饿死的俄国士兵,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就这样挨过了一个寒冬,春暖花开的季节并没有给俄国人带来新的希望,达斡尔人的生活依然富足,抵抗入侵者的决心也依旧坚定。在潮水般的反抗下,俄国人只能敲响了退堂鼓,于1646年回到了雅库茨克,第一次侵略就如此狼狈地结束了。
越是不顺利,就越发能激起俄国人的兴趣,沙皇逐渐认识到在东方还有一个如此顽强的国家,慢慢才知道这条东方巨龙名叫中国。
中国的辽阔和神秘都激发了沙皇想拥有这个地方的野心,他对这里的人们充满了强烈的控制欲,也充满了好奇。于是,12年后,沙皇再次委派雅库茨克督军入侵中国。当时的中国皇帝是康熙帝,对于这样的侵略者,他绝对不会坐以待毙,更不会心慈手软,他派遣清军在松花江口阻击俄军,大获全胜。随即,清军乘胜追击,把在黑龙江流域盘踞的俄军全部歼灭。这场战争中国胜得名副其实,不过唯一一点失误就是没有在收复的失地留下兵力,导致了俄国人有机可乘,重新占领了雅克萨。
第二部分 第33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6)
面对卷土重来的俄国人,康熙帝当机立断,挥兵东北,誓要把俄国人赶尽杀绝。狰狞的俄国人天真地以为可以在中国土地上肆意狂欢,然而这次又是铩羽而归,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以清军胜利告终。
可是这次清军仍然没有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俄军卷土重来,康熙帝是真的厌烦了这种反反复复的战争,俄国人的顽固让他哭笑不得。1686年7月,2000名清兵再次到达雅克萨,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清军占据上风,打得俄军无力招架。
眼看就要收复雅克萨了,不料清政府突然要求停止进攻,命清军后撤。这让很多战斗正酣的战士们感到不解,如果强攻,雅克萨势必拿下。可是康熙所想的却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个人也罢,他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战争循环往复地出现,毕竟战争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从俄军入侵黑龙江流域那一刻开始,康熙帝就不断地向沙皇发出谈判的讯息,反正你俄国人打也打不赢,还不如在两国划出一条边界线,从此以后互不侵犯,和平共处。这个努力一直伴随着雅克萨战争的进程,直到第二次雅克萨战争开始,俄军再次失利的时候,俄国才认清现实,决定与中国修好。
1689年8月至9月,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双方代表互不相让,基本上商讨不出什么结果。当然,如果俄国人能更加公正一些不提那么多无理的要求,恐怕谈判早就结束了。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不让丝毫,俄国人一看觉着这么拖下去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于是决定让步,这就有了《尼布楚条约》,彻底扼杀了俄国侵吞黑龙江流域的念头。
尽管在中国这边吃了点苦头,但是整个西伯利亚还是尽归俄国所有。不过在中国的失败,让俄国看清了一个事实,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好欺负,总有一些人,一些国家是会全力以赴捍卫国家尊严的。
克里姆林宫的政变
当时间进入19世纪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席卷世界。这种潮流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一种主宰全球的经济力量。显然,封建落后的政治体制注定要在这样的趋势中湮没,不论是封建制度历史悠久的中国,还是靠农奴制发家致富的俄国,都将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抉择。
当然,在这些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耳目闭塞,还是有一些人愿意尝试先进的社会制度。只可惜,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先进的思想教育,也试图在国内实行一些改革,但是都没有根除腐朽,只是在封建制度上做一些挣扎,说到底,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亚历山大一世也是如此,他的许多思想被人们视为自由主义,然而这些先进思想都是为封建统治所服务,虽然使俄国出现了繁华,但这却是一种回光返照。
1796年11月26日,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她在生前决定的理想继承者是她的孙子亚历山大。在此之前,她曾经亲自拟定了一道旨意,决定在1976年12月5日宣布把皇位传给亚历山大。然而一切都太突然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始料不及地离开,让皇位理所应当地落在了他的儿子保罗·彼得诺维奇手中。
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保罗,觉得他性格怪异,而且十分愚钝,相反,她十分疼爱保罗的孩子——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被祖母宠大的,从小接受严格的文化和道德教育。他的老师是当时法国共和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即使对共和思想充满了幻想,也没想过触碰封建的君主专制,这样的人无疑能将所有的先进思想灌输给亚历山大,又不至于让他成为君主专制反对者的绝佳人选。于是,亚历山大从老师身上纵情地汲取着养分,为人处事都受到老师极深的影响。不过,从小在祖母和父亲互相仇视的夹缝中长大,也让亚历山大形成了一种较为复杂的性格,这也是后人对他难以下结论的原因之一。
从他的父亲保罗登上皇位的那刻起,亚历山大就失去了自由,父亲随时随刻的传唤让他筋疲力尽,而且时不时就遭到父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更重要的是,保罗执政后所颁行的一些政策完全不符合俄国的发展状况,全国上下被搞得鸡犬不宁。这时,亚历山大身边的一些人开始鼓励他推翻昏庸无能的父亲,自立为王。
第二部分 第34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7)
亚历山大动心了,他明白祖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什么,也明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于是,他决定拯救国家,也拯救自己。
1801年3月23日深夜,一伙人冲进了克里姆林宫杀死了保罗。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亚历山大泣不成声,尽管这是他想看到的,但是那个身首异处的人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心里难免有些不安。不过这个举动却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自由,民众报以热烈的欢呼声,他们愿意支持一个能有所作为的人当皇帝。
1801年3月24日,亚历山大登基,正式成为新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皇帝,他是靠政变上台的,但是却并没有犒赏或重用那些政变者。在他看来,那些人有一定的实力,也有相当独立的思维方式,然而他们很容易恃功而骄,会对沙皇产生一种支配欲望,这显然是不合亚历山大一世心意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他提拔了那些政变者,会让人们认为这是新沙皇有意的安排,在这场政变中他需要尽量表现得无辜。
而且当时,亚历山大一世的老师极力要求他公开惩处凶手,以儆效尤。当然,这也是很多有道德责任感的人的想法。显然新沙皇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这案子一扯就会扯到自己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既可以满足很多人惩处凶犯的愿望、自己又不必担风险的方法。
不得不承认,亚历山大一世是个十分有魄力的皇帝,他既能容忍,也能狠得下心,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最重要的两样武器。他打算先用一些甜言蜜语、小恩小惠拉拢这些人,然后让他们在美梦中受到处罚。那些政变者不是被送到边疆,就是被迫解甲归田,这一招十分奏效,亚历山大一世充分地证明了自己的无辜和公正。
不难看出,亚历山大拥有足够的智慧来胜任皇帝的职务,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治国之道,而且也一直在努力。
在亚历山大一世刚刚登基的那年秋天,为了商讨一个适合俄国发展的计划,他专门成立了一个"秘密委员会",委员们大多数是他的朋友。新沙皇喜欢与朋友共事,因为他们互相了解,不必浪费时间去建立默契,大家可以在笑谈中完成一天的工作,愉快而有效率。他们谈论的范围十分广泛,公民权利、自由和所有制、对外政策、官员包括宫廷女官的罢免与任职……事实证明,"秘密委员会"的这些工作十分有用,是亚历山大一世实行改革的基础。
次年,新沙皇开始执行改革计划。召回征服印度的远征军,恢复贵族特权,解除与英国的贸易限制,允许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禁止拷问,撤销公共场所的绞架,将原先管理国家各部门的"院"浓缩为8个"部",各司其职。在各部之上还有"大臣委员会",沙皇任主席。同时,亚历山大还改革参议院,颁布《国民教育初步章程》,创办大学……这些改革带有比较浓烈的自由主义味道,间接为俄国向资本主义转变打好了基础。
这些措施中,亚历山大一世最为先进的改革就是对农奴制的改革。
谁都知道农奴制是俄国的命根子,哪个沙皇都不敢下手,但是在亚历山大一世身边也有诸多反对农奴制的人。他们不断给沙皇灌输一个观念,就是俄罗斯帝国应该以农奴制为耻。甚至连一些大地主都在为农奴打抱不平,他们称农奴是国家财富的缔造者,国家应该予以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农奴们登高一呼,这种热情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膨胀起来。
可惜的是,亚历山大一世和很多贵族一样,无法彻底废除农奴制,要知道,改变一个社会制度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在不敢保证俄国发展方向的时候,对根本制度的铲除就等于在自掘坟墓。
不过,沙皇还是做出所能做到的一切努力,他给了农奴购买土地的权利,禁止刊登买卖农奴的广告,解放农奴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得到解放的农奴少之又少,即使是被解放了,这些人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去购买土地,到最后不得不重新回到地主家打工,再次沦为农奴。
第二部分 第35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8)
亚历山大一世虽然具有改革头脑,但是局限很大,他和他的"秘密委员会"在1803年底的时候就基本上停止改革计划了。这是必然的,在腐朽的根本没有剔除干净的时候,单凭几项改革措施是很难将俄国改变的。当改革者看不到应有的效果时,想要放弃便是情理之中的事。
最重要的是,"秘密委员会"的成员很多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自己的改革措施看得太过乐观了。俄国的很多现实性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他们制定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空想。这些年轻的改革者们缺乏对现实的了解,他们的理论大多数来自于书本,根本没有好好考虑适不适合俄国现状。很多事实证明,只有热情和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客观地了解社会需要,注定不会成功。
而且,亚历山大一世并没有给"秘密委员会"一个正式的名分,使得它更像一个民间组织,而非权力机构。再加上这些人都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把"秘密委员会"当作了一个抒发政治热情的地方,而不是工作的地方。他们总是在一起热烈讨论,好像学生一样,然后整理出最终结论去建议沙皇。而沙皇也把这些建议当作了同学的"友情提示",他会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表示接受或拒绝,少了一份客观性。也难怪很多评论家都觉得"秘密委员会"像是一个文人墨客相交聚会的地方,来者必言,言错不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在向纸上谈兵的赵括靠拢。
更要命的是,沙皇从根本上就没想过要把这些改革措施进行到底,他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一项措施的可行度。作为一个封建君主制下的皇帝,他与中国的光绪帝有些相似,既反对君主专制,又没有勇气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这样摇摆不定的改革最危险,要么就会夭折,要么就会祸国殃民。
中国有句俗话,"教不严,师之惰",亚历山大一世身上所具有的难能可贵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从老师那里继承的,然而他性格上所存在的弱点也恰恰是老师铸就的。老师让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却没有教给他如何应用;影响了他,却没有让他独立思考;给他开了一个漂亮的开头,却没告诉他该如何继续。亚历山大的老师本身就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一方面反对农奴制,一方面又不主张推翻农奴制;在理论上激情四溢,做起事来却畏首畏尾。
亚历山大一世在克里姆林宫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如意,没有色彩斑斓,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感人肺腑,也没有坎坷艰辛,生活曲折却不刺激,就如同过滤过多次的茶水,虽然也是杯茶,但品尝起来还不如白开水。
宫廷是个什么地方?是权力斗争的高发地,这里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张面具下,从来不敢以真面目示人。沙皇也一样,他需要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给自己制作面具,如何在面对不同人的时候摆出不同的模样。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根本无法在宫廷中生活,即使你是大权在握。克里姆林宫在华丽的表面下却是龌龊不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仇恨残杀,这些就是宫廷生活的主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亚历山大一世必须小心翼翼,即使面对自己无法接受的意见也要宽容地接受。有时,这种妥协是在害一个国家。
就这样,亚历山大一世被称为两面派。不过他的确是个任性的沙皇,不喜欢的意见即使是对的也不会接受,他常常以君主专制来压制自己不想接受的意见,沙皇式的绝对权力成为他我行我素的借口。这让很多忧国忧民的老臣们感到担心。
就连在感情生活上,亚历山大一世都表现出了过分的任性。他疯狂痴恋着一个人,爱她胜过自己的生命,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彼此信任对方。但是这段感情注定没有结果,因为他深爱着的是他自己的亲生妹妹——叶卡捷琳娜公主。他经常无所顾忌地向妹妹表达爱意,"我像疯子一般爱你!……看到你,我高兴得如痴如狂,我像个着魔的人,四处奔波,多希望能在你的怀里甜蜜地松懈下来。"这份狂热的爱情超出了伦理道德,自然不会被人接受,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后来拿破仑前来向叶卡捷琳娜公主求婚,他果断拒绝,让他让出心爱的人,无论如何都办不到。为了打消拿破仑的念头,亚历山大一世忍痛将妹妹许配给了一个普通的公爵。当这位公爵去世后,兄妹俩又回到了从前如胶似漆的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 第36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9)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亚历山大一世的任性是属于真性情,可惜的是,普通人可以有真性情,统治者就是有也不能表现。最初的几年,亚历山大一世的政绩并不是那么突出,而拿破仑的出现,却让渴望建功立业的沙皇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从拿破仑那里,他学到了征服。
海市蜃楼的改革
拿破仑的出现无疑给很多地方带来了灾难,这个"科西嘉的怪物"让很多人胆战心惊。可这世上偏偏就有一物降一物之说,狂野的拿破仑遇上了"双面人"亚历山大还真是毫无办法。人们对亚历山大一世最多的记忆就是三败拿破仑,这是他在俄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笔,也是拿破仑最想忘记的历史。
当拿破仑初把矛头对准俄罗斯的时候,他保持了战争狂一贯的作风,以强大的攻势把俄国人踩在脚底。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会战,拿破仑顺利地击败俄奥联军,亚历山大一世的自大与任性让俄国蒙受了耻辱。奥斯特里茨会战给亚历山大一世上了血淋淋的一课,教会了他怎样在战争中摆正立场,怎样调整到作战状态。
失败会使人成长,不过成长的时间长短就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了。
在奥斯特里茨会战后的两年,俄军还是接连败退,到了1807年7月,俄军无力再战,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提尔西特和约》。这对亚历山大一世来说是一个养精蓄锐的机会,他可以在这个时候实行改革。
可惜的是,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却浪费了一个机会,改革进行得并不精彩。
受亚历山大一世提拔,负责制定国内改革计划的人叫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斯佩兰斯基踌躇满志,一心想找到用武之地。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人才总会有被赏识的一天,斯佩兰斯基一步步走到了沙皇面前。就连曾经见过他的拿破仑都认为,斯佩兰斯基是俄国最清醒的人。
受到沙皇重视的斯佩兰斯基,开始在政治上释放自己积攒多时的能量,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研究过欧洲各国的政治体制,对法国尤为感兴趣。他认为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是为法国量身制定的,是种近乎完美的政治制度。于是,斯佩兰斯基便把拿破仑当作了偶像,希望能在俄国进行类似的改革。
其实在斯佩兰斯基进入政界后不久,就开始向这个目标挺进了,他曾经着重强调了法律的职能,提出法律至上的原则,并建议制定一部国家根本大法。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显然,斯佩兰斯基有心在俄国也玩一回改朝换代的戏码。
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亚历山大一世是个专制君主,如果他知道将来自己的权力会受到宪法限制,那么他还会继续这种改革吗?斯佩兰斯基显然不了解对于一个专制君主来说,权力意味着什么?是生命!改革的开始还比较顺利,亚历山大一世可以平心静气地听斯佩兰斯基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立法、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按照斯佩兰斯基的说法,国家管理应该分为警察、军队、法庭、对外关系和国家经济5个部分,最好是能够实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央、省、州、乡四级结构,这些都是君主立宪制最明显的特征。亚历山大一世还不知道这些改变对他来说会有多大影响,因此他放心地让改革者大展拳脚。
1808年年底,斯佩兰斯基在亚历山大一世授权下拟定了《1809年国法概论》、《1809年国家法典草案》,正式将国家机构改革写进文献。他认为,三权分立和四级结构应该成为俄国改革的重点,而国务会议就是重中之重。这些改革措施一旦成为政策,亚历山大一世的权力就必定会削弱,国务会议将成为一个主要的政策决策机构。
斯佩兰斯基理想中的三权,应该是国家杜马、国王、参政院,这三个权力机构分别是立法系统、行政系统、司法系统的最高机关。杜马也要由四级机构分别选出,组成乡杜马、州杜马、省杜马、国家杜马,层层递进,成员从下一级机构中选出,每3年举行一次选举。所有的法律不经过国家杜马都不能生效,国家杜马掌握着绝对的立法权和法律监督权。
第二部分 第37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10)
到那个时候,沙皇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王。国王的下级是大臣委员会,下面还有四级管理委员会。这很明显的是种权力下放,沙皇原先手中的权力被下放到各个机构,根据斯佩兰斯基的想法,这些机构都是要向法律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
其实,斯佩兰斯基的想法没有错,他想让俄国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确切地说,他已经意识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俄国带来的种种弊端。不过改革有时同战争一样,一不留神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旦触碰了封建势力的敏感区,这个在俄国呼风唤雨的团体就会出来百般阻挠。
斯佩兰斯基有这样的勇气,却不见得有这样的实力。他提出有宫廷封号、头衔的贵族都应该有自己实际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尸位素餐,单是有个官衔什么都不干。要知道,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宫廷贵族都有官衔,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提升。这些贵族们大多数都游手好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得悠闲自在。
无疑,斯佩兰斯基的改革为贵族的晋升设置了障碍,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也就自然会遭到反对。不过这才是个开始,根据斯佩兰斯基的建议,所有的官衔都需要经过考试,合格者方能胜任。很明显,这是在针对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告诉他们什么叫能者居上。也就是说,贵族们想保住原先的地位,就需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这种生活状态的突然转变让贵族们无法接受。
孟子曾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斯佩兰斯基的做法无可厚非。只可惜,长年累月形成的习惯不是几个规章制度就能改变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改变贵族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本性,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沙皇倒是觉得这些改革措施不错,于是在1809年颁布法令,全力实施斯佩兰斯基的提议。于是乎,贵族们疯了,很多国家官员也疯了,他们对斯佩兰斯基深恶痛绝,开始疯狂地口诛笔伐。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已经十分艰难了,不处理好与贵族的矛盾,改革很快就会夭折。
不过这个时候,斯佩兰斯基把精力都放在了继续制定改革措施上,对那些反对声鲜有回应。1810年,在多方压力之下,他还是成立了国务会议,由沙皇任命一些颇具声望的人担任议员。国务会议的职责基本上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议员们负责整理这些方面的措施,然后交给君主审批。说白了,君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签字,时间长了,议员们的意志就会高于君主意志。
改革已经举步维艰,如果稍有闪失,带来的就是排山倒海的唾骂。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斯佩兰斯基的改革出现了失误,这个错误成为反对者攻击的有力武器。
俄国自从与拿破仑开战后,经济就迅速下滑,连年赤字,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为了处理这种局面,斯佩兰斯基决定停发纸币,增加税收,出售公债,来恢复经济,可是这些措施不是行不通就是收效甚微。就像他临时增加的土地税,这些税款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农民的头上,搞得民间怨声载道。没什么比民怨更可怕的了,这无论是对统治者还是改革实施者都是个极大的挑战。
所有反对改革的人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把斯佩兰斯基斩于马下。而且当时俄国正在与拿破仑针锋相对,硝烟密布,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对改革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俄国全心全力准备对法战争,可是斯佩兰斯基的改革措施恰恰都是以法国为榜样的。这也难免会让人产生"遐想",一个忠实于法兰西政策的人、一个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人,在那个敏感的时候,当然会被人视为异类和叛徒。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亚历山大一世处治斯佩兰斯基,以安抚躁烈的民心。在那些元老贵族看来,斯佩兰斯基是个阴谋家,是拿破仑的走狗,是人民的公敌。在与法国即将开战的时候,沙皇应该处治斯佩兰斯基,对人民有个交代,好让大家能全心全意投入战争。当然,这些想法,是建立在斯佩兰斯基触动了封建势力利益的前提下的,也自然少了几分客观性。不过这些话一个人说也许还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说的人多了,沙皇难免会动摇改革决心,也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第二部分 第38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11)
人言可畏,纵使斯佩兰斯基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众多的唇枪舌剑。
一夜之间,俄国大街小巷都流传着斯佩兰斯基效仿法国人、动摇国之根本的蜚语。甚至,还有人说斯佩兰斯基是拿破仑安排在俄国的间谍,通过控制沙皇来控制俄国。反对者们在亚历山大一世耳边喋喋不休,不断重复着对斯佩兰斯基的中伤和诬蔑,沙皇耳朵都要磨起茧了。这些反对者处心积虑要根除斯佩兰斯基的改革,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再过上从前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
斯佩兰斯基已经站在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塔顶上,下边还有无数人在不停晃动,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让他葬身深渊。
可惜的是,环境已经是这样了,再谨慎也无法摆脱从塔上摔落的命运。对于斯佩兰斯基来说,这些流言蜚语固然需要面对,但是对国家的负责是他最在乎的事。当时的国际环境让人备感担忧,斯佩兰斯基急切地想知道法国那边的情况,于是他偷偷翻阅了外交部的秘密文件。斯佩兰斯基这一举动,无疑太过莽撞了,不管初衷是什么,一个错误的举动足以断送他的政治前途。
警务大臣巴拉肖夫利用了这个失误,大肆宣扬斯佩兰斯基与拿破仑串通一气,私通情报。这些话对于亚历山大一世来说并不陌生,如果他对斯佩兰斯基有足够的信任,大可以置之不理,或是为他开脱,这十分容易做到。然而,亚历山大一世已经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更愿意相信多数人的谗言。就这样,亚历山大一世解除了斯佩兰斯基的职务,把他流放到了诺夫哥罗德,后来又被送到彼尔姆。
一个改革者,春风满面地上台,却在寒风凛冽中落寞地离开,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看似美好却只是假象,让人充满遐想,最后却换得无尽的失望。
斯佩兰斯基意识到了应该向先进制度发展,却忽略了俄国的根本制度是封建农奴制,这个制度不废除,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再务实的想法也是徒劳无功,这是斯佩兰斯基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农奴制占据重要地位的俄国,类似斯佩兰斯基这样的资产阶级改革派根本吃不开,资产阶级的萌芽太过脆弱了,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农奴制对抗。落后的封建思想根本容不得与自己意志相悖的理论出现,这就使斯佩兰斯基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斯佩兰斯基选了个多事之秋实施法国式的改革,亚历山大一世本来对拿破仑恨得牙痒痒,再加上反对者的挑拨离间,改革船头很容易发生偏转。
最重要的是,亚历山大一世无法忍受自己的专制权力受到限制,当斯佩兰斯基的改革一步步触及沙皇权力的时候,也就是改革走向结束的时候。
无法简单地评判斯佩兰斯基的改革是不是正确的,只能说这是个不彻底的改革,也是个不合时宜的改革。亚历山大一世错误地以为自己是虔诚的改革派,却没想到最后还是选择了扼杀改革,他所希望的是在不变更现有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实行一些可以让自己名垂千古的改革措施,但是他却忽视了一点,历史选择的不是农奴制。
欺负紫禁城
当时间停留在19世纪的时候,除了俄国出现的瞬间繁华,恐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俄国轰轰烈烈的对外战争。
亚历山大一世离开俄国历史舞台后,取而代之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他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侵略家,他的目标是那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
在《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并没有死心,只不过当时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当那一段辉煌过去之后,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就变得任人欺负,可悲可怜的紫禁城,刹那间成为众多列强侵略的对象。第一次鸦片战争,让"日不落帝国"率先尝到了甜头,于是,众多西方国家蜂拥而至,都想在中国这块宝地揩一点油。
在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候,清政府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当洋人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清政府还在自以为是地闭关自守。中国越是落后,越能激发起外国列强的浓厚兴趣,谁都想得到这里的广阔的原料、商品市场,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就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在清政府手上流失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第39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12)
在英国叩开中国大门的时候,尼古拉一世重新看到了侵犯黑龙江流域的希望。
1847年,沙皇任命尼·尼·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代总督,专门负责侵略黑龙江流域。这位代总督出生将门,他继承了父辈驰骋沙场的风范,年轻时就参加了无数次战争,并且屡立奇功,深得沙皇宠信。穆拉维约夫受命之后便立即展开了对黑龙江流域的勘查,他打算先占领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南部,然后就是整个北岸,在那里驻扎军队,并迁去一部分居民。
3年之后,沙皇政府按照穆拉维约夫的计划开始了对黑龙江的侵略。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到1853年的时候,俄军已经占领了库页岛,马上就要对准黑龙江北岸。1857年,清军基本上在无力抵抗的状况下失去了北岸。按照原计划,穆拉维约夫安排了六千多移民迁往北岸,并驻扎了约两万名士兵。这就意味着,黑龙江流域即将成为沙皇的囊中之物,清政府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有多么无能。
俄国人开心地在北岸升起了国旗,欢欣雀跃,列强的本质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他们丝毫不需要理会这里的中国人有多么痛苦。不断的胜利让沙皇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向中国提出要重新划定边界,想光明正大地把黑龙江北岸划进俄国的势力范围。
至于清政府呢?那时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除了妥协就是妥协。当然了,人家俄国人就是挑你中国最虚弱的时候跟你要条件。中国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众多港口沦陷,这些内忧外患让清政府应接不暇,再加上一个俄国,更是雪上加霜。
清政府当时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能不打就不打,能躲避就躲避,能谈判就谈判,于是大把大把的金银,大片大片的土地就这么白白拱手相送。
1858年,穆拉维约夫率领着谈判团与中国代表团在黑龙江中游的瑷珲城进行谈判,说是谈判,其实跟抢差不多。
俄国要求把黑龙江左岸据为己有,乌苏里江沿岸属于双方共管地区,中国代表当然不乐意了,中俄边界线从康熙帝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怎能说变就变,而且这还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但是,很明显,穆拉维约夫不是来同中国人商量的,只不过是告诉中国人一个决定而已,所以对于中国代表团的反对也没有放在心上。
经过一番威逼利诱,中国代表很快就妥协了,马上在俄国事先拟定好的合约上签字。就这样,《瑷珲条约》诞生了,似乎历史上众多著名的不平等条约都出自晚清政府之手,也称的上一最了。
俄国人在中国占尽了便宜,那广阔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众多侵略者垂涎欲滴。这里是中国的"黑珍珠",就这样拱手让给了外国人。俄国人当然高兴了,这里是通往远东最好的跳板,可以帮助俄国人完成远东霸主的愿望。
穆拉维约夫一直都把自己当作了一个英雄,没错,他是俄国人心中的英雄,他有资格在自己争取来的土地上彻夜狂欢,也有资格享受俄罗斯帝国伯爵的荣誉。可是中国人呢?他们要怎么面对失去尊严后的伤心和绝望?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绝望不是一时的,它将会滚滚而来,以翻江倒海的攻势,让中国人从头凉到脚。
同一年,清政府就又在俄国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同样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俄罗斯帝国一气儿打开了中国的7个通商口岸,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还有种种让俄国人有利可图的条款。
晚清政府大概是低估了"欲壑难填"的威力,列强贪婪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满足。
这一点很快就得到了证实,俄国人并没有在《瑷珲条约》和《天津条约》后止步,而是变本加厉地想拥有更多的利益。很快,他们就忘记了刚刚修订好的边界规定,把魔爪伸向了伯力。那里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交汇处,属于中俄双方共管区域。显然,那些黑纸白字的条约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
俄国人占领了伯力之后,便私自将这里更名为哈巴罗夫斯克。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就是海参崴,后被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就是"控制东方"。俄国人毫不掩饰他们对东方的狼子野心,即使是这样清朝也不敢怎样,只能乖乖地跟人家签订一份又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第二部分 第40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13)
1860年,清政府又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全部成为俄国的领土。就这样,俄国像对付西伯利亚那样一点点地蚕食中国,前后十几年的时间,侵吞了中国大约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除了东北地区,俄国还一直对中国的西部地区垂涎三尺。早在彼得一世的时候,俄军就屡次向西部侵犯,还占领了准噶尔北部广阔的土地。好在那个时候,天朝上国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还能抵挡掠夺者的铁蹄。可是当清朝统治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些侵略就无人可挡。
《北京条约》中有这样的一项规定,"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碑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其实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里,沙俄就已经在巴尔喀什湖和斋桑泊之间修起了一座谢尔基奥堡,以示占领。接下来的几年,科帕尔堡修在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库克乌苏河以北,跨过伊犁河,在古尔班阿里玛图修建了维内尔堡。当然了,这些都是非法的。
俄国人开始在这些占领地实行殖民统治,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清政府打也打不过,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俄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鱼肉中国的百姓。
《北京条约》签就签了,俄国人还在文字上面耍心眼。关于西段边界的划分问题,俄文版的条约上是中国"现有卡伦",卡伦也就是哨所的意思,可翻译成中文就变成了"常驻卡伦"。"常驻"和"现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有"是属于,而"常驻"就淡化了所属关系。俄国人很明显是要把这条边界线向中国境内推移,能占多少就占多少。
就这么个文字游戏就把清政府玩得团团转。一个腐朽的政治制度,带给人们的就是如此不堪回首的记忆。
条约对于俄国人来说是用来约束中国人的,与自己无干,照样是想干嘛就干嘛,丝毫不觉得羞愧。那边《北京条约》刚刚签订,这边就准备侵吞更多的西部领土。他们打算利用条约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在中国创造最大的财富,那些明文规定了的属于中国或共管的领土也要征服,于是斋桑泊、伊塞克湖地区都相继成为俄国的盘踞地。沙皇明摆着要把紫禁城搞个天翻地覆,不过慑于其他列强的在华势力,俄国还不敢有什么太大的动作。不管怎么样,受害的始终是中国人。
西段边境已经被俄国折腾得面目全非了,清政府不得不再次走上谈判桌,继续这个不公平的话题。俄国人坚持要求按照那个"常驻"合约,中国则极力反对。
19世纪,就是靠武力说话的年代,谁的火力强些,谁的利益就大些,跟强者讲道理等于就是对牛弹琴。
俄国是铁了心的要逼清政府签约,沙皇表示了,要么就主动同意,要么就被动同意,后者的代价就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清政府这次还挺强硬,怎么都不同意,俄国人生气了,直接带着洋枪洋炮在中国卡伦横行霸道。就这样,这场谈判一直拖了两年之久,清政府最后还是决定妥协。于是便有了《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又白白丢掉了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国的大好河山就这样一点点地流失,中国人一步步成为列强的阶下囚,没有尊严,没有自由。不过俄国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他们照样在中国烧杀抢掠。
没过多久,俄国人开始新一轮的吞噬,他们要占领塔城、伊犁、喀什噶尔。很快,俄国军队浩浩荡荡开进伊犁,毫不费力在那拿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1871年发生的事情,10年之后,通过《伊犁条约》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10年,俄国给当地中国人造成了莫大的伤害,稍有反抗就会遭到血腥的杀戮,人们生活得战战兢兢,同时还要负担沉重的税负,满足俄国人的贪婪。可惜的是,伊犁地区虽然收复了,但是却赔掉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斋桑泊以东的更大领域,除了地还有钱。
但这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俄国接着通过更多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中国更广袤的土地,还与英帝国沆瀣一气,瓜分了中国的帕米尔高原。
第二部分 第41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14)
就当俄国的封建主义也处于穷途末路的时候,都不忘继续挖挖中国的墙角。众所周知,俄国的封建制度并不是那么强大,在日益兴起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潮流中,俄国国内也产生了诸多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势力,这股势力严重牵制了沙俄帝国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看来,沙俄依然是强劲、可怕的敌人。确实,虽然在众多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面前,沙俄暴露出了众多弱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紫禁城还得继续忍气吞声地被人家欺负。
1898年,俄国通过《旅大租地条约》侵占了旅顺、大连。1899年,俄国与英国一起瓜分了长城以北、长江流域。1900年,圆明园着了一场大火,放火的是八国联军,世界瑰宝一瞬间成为一片焦土。在此之前英法联军就曾经烧过一次圆明园,烧了三天三夜,里边值钱的东西都被抢光了,剩下些带不走的、搬不动的,也在大火中所剩无几。金银财宝损失了多少暂且不谈,单单俄国在东北搞的大屠杀就足以激起中国人仇恨,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腐臭之味,百姓尸体随处可见,令人作呕的味道从四面八方涌出来,这笔血账恐怕俄国人怎么都偿还不清。
最可笑的是,俄国还和日本在中国打了一场仗,结果双方签订停火协约的内容却都是以中国领土为条件的。列强在中国领土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因分赃不均而掀起的争斗,也在战后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中国土地。
沙俄帝国为了占有中国无所不用其极,紫禁城后来的沉寂和落寞都与俄国脱不开关系。
人人都说落后就要挨打,沙俄同样是封建主义,也同样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格格不入,可是他却一直欺负着更加弱小的群体。不过这个大家伙也不会总是如此蛮横,当更多的人知道和平有多珍贵的时候,这个沙皇用尽全力拼贴起来的大版图也终究逃不过碎裂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42节:第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历史触觉(1)
第四章克里姆林宫的历史触觉
当在克里姆林宫杀父夺权的亚历山大一世,为三次打败"科西嘉的怪物"拿破仑而不可一世时,却看不到充当"欧洲宪兵""亚洲灭火筒"的俄国,正在维护的是怎样一种制度。
拿破仑帝国的深渊
别看俄国在紫禁城内耀武扬威,其实支撑其侵略野心的封建制度很早就受到了挑战。俄罗斯帝国就像是建立在塔尖上的城堡,历史之风稍微用点力,这个庞然大物就可能粉身碎骨。在古老的西欧封建制度开始瓦解的时候,俄国也不可避免地要为以后做点打算。
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被愤怒的法国人赶出了皇宫,封建制度在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后,寿终正寝。看着法国国王的遭遇,欧洲的其他君主也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谁都不敢肯定自己能过多久"一览众山小"的日子,难保哪一天法国的革命烈火就烧到了自己脚边。于是,欧洲的君主不约而同地跳出来镇压法国的革命,俄国沙皇也不例外。
此时的俄国沙皇是历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女皇与彼得大帝齐享盛誉。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曾以"开明君主"的身份邀请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访问俄国,并且经常与伏尔泰、达兰贝尔等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互相写信。可是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却一改往日的和颜悦色,换之令人恐惧的狰狞,恶狠狠地批判法国革命者。
1790年和1791年,俄国正在攻打瑞典和土耳其,为了尽快组织反法联盟打击法国革命者,叶卡捷琳娜二世草草结束了这场对外扩张的战争。在此之前,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在为流亡的法国王室提供帮助,她在用实际行动告诉革命者,欧洲封建主义国家同气连枝。
179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利用自己的权力联合瑞典、奥地利、西班牙、萨丁、那不勒斯等国进行反法战争。然而,这些行动无异于困兽之斗,单凭武力怎么能抵抗强悍的历史命运。同年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开始在历史舞台上谋求他们的一席之地。次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法国革命力量的强大让叶卡捷琳娜二世气急败坏,她断绝了与法国的一切关系,并与英国达成了协定,准备镇压法国革命者的嚣张气焰。不管怎么样,此刻的沙皇还不孤独,欧洲有大批的封建主义卫道士愿意与她一起结成"反法联盟",与命运抗争。就这样,"第一次反法联盟"成立了,其成员包括英国、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和荷兰。
反法联盟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法战争。要知道,推翻法国封建制度的不是一两个好事者,而是所有忍受不了封建压迫的民众。反法联盟所要对抗的是整个法国人民,这样的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具有响亮的名义,注定遭遇失败。
果然,反法联盟的来势汹汹遭到了法国人义无反顾的抗击,这些急于从压迫中走出来的法兰西人民,用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一次次打退了顽固的封建主义者。相比起法国民众的越战越勇,反法联盟的士气却日益衰颓。这是自然,本来这个组织就不是铁板一块,再加上战争中涌现的各种利益纠葛,让联盟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终于濒临瓦解。这更使叶卡捷琳娜二世恐慌不安。
1796年9月她决定派沙皇的名将苏沃洛夫进军法国。可是天不遂人愿,11月7日叶卡捷琳娜二世突然中风身亡。再加上奥地利退出了反法战争,此时能与法国抗衡的国家只剩英国,所以此次反法战争伴随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死亡而宣告失败。
乱世出英雄,拿破仑可以说就是这个混乱的年代涌现出的最耀眼的野心家,他是法国人心中的英雄,但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可否认,拿破仑在法国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以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天赋的领导才能,创造了法兰西帝国的神话。
1798年,拿破仑开始了他的扩张之路,一出手便占领了地中海战略要地——马耳他岛。地中海是沙皇的一块心病,很早以前就制定了周密的地中海计划,但是迟迟不得实行。拿破仑的这次占领,无疑给沙皇迎头痛击,彻底打碎了俄国的地中海之梦,而且还对英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拿破仑的所作所为触怒了沙皇。几个同样具有扩张野心的人聚在一起,注定了一场血雨腥风。沙皇俄国准备重重打击法国的嚣张气焰,决心再次发动反法战争。1798年底俄国同英国、奥地利、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第二次反法战争拉开帷幕。
此时的俄国沙皇是保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他厌恶法国咄咄逼人的气势,憎恨拿破仑抢占了有利的地域,在强烈的不甘心下,他果断地命海军大将军乌沙科夫率领黑海舰队攻占了法军占领的爱奥尼亚群岛和科孚岛要塞。
这次战争的胜利使长时间处于萎靡状态的俄国军队雄风大振,并且在地中海建立了隶属俄国的"七岛共和国"。保罗一世是个爱将之人,善于扮演伯乐的角色,大胆地启用老将苏沃洛夫。即使苏沃洛夫已经年近古稀,可却是老当益壮,年轻时指挥千军万马的霸气依然如故。苏沃洛夫终究没有愧对"俄国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家"的称号,先后占领了拿破仑控制的米兰、都灵、热那亚等地。之后战争连连告捷,乌沙科夫与英国海军强强联手攻占了罗马,拿破仑带领的法国军队被彻底赶出了意大利。
可惜的是,反法联盟中的诸国都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个个居心叵测。在反法的同时还不忘了盘算一下进攻哪里,才会让本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俄国军队的强大让其他国家感到害怕,法国是被赶出意大利了,取而代之的俄国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于是,联盟中的其他国家开始把矛头对准了俄罗斯。
英国和奥地利决定把俄军从意大利转移,一致建议俄军应该奋斗在瑞士战场上。显然,英国是想削弱俄军的力量,增强自己在地中海的势力,而奥地利则是想吞并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这就是所谓的"反法联盟"。然而保罗一世却没有看清奥英的嘴脸,依然做着主宰法国的美梦。很快,他便下令苏沃洛夫带领的俄国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开往瑞士,与在瑞士的俄军汇合,再把法军一网打尽。
第二部分 第43节:第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历史触觉(2)
苏沃洛夫率两万俄军开始了艰辛的阿尔卑斯山的远征战争。阿尔卑斯山山石嶙峋,峻峭挺拔,士兵们不仅要翻越陡峭的山崖,抵挡严寒的侵袭,还要与法国军队巧妙迂回,从而突破法军的防线。俄军经过20天的拼杀顺利抵达瑞士境内,然而在这个时候却从瑞士境内传来了噩耗——俄奥联军已经在3天前被法军歼灭,并且此时俄军的部队也被法军重重包围。
但是,苏沃洛夫没有气馁。最终,苏沃洛夫运用自己在军事上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带领士兵冲出重围,多次击退了法国军队,把部队从瑞士边境转移到了莱茵河谷。虽然这时只剩下1.5万人,但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沃洛夫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保罗一世欣喜若狂,立即授予苏沃洛夫全俄军队大元帅的荣誉军衔。苏沃洛夫成了俄罗斯的全民偶像,他被当作一个神话印在民众心中。
这是一场险恶的战争,每个国家都抱着不同的目的进行着龌龊的勾当。
在俄罗斯最艰难的时候,奥地利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趁机占领了意大利伦巴底和皮蒙特。这场战争,俄军的损失最惨重,特别是奥地利和英国的背叛,让保罗一世终于明白所有的联盟背后都是利欲熏心的嘴脸,谁还在乎信誉和廉耻。在幡然醒悟后,保罗一世马上下令让苏沃洛夫带领部队迅速赶回俄国,并且中断了与奥地利、英国的外交关系。在苏沃洛夫赶回俄国的时候他的生命也接近了尾声,1800年在彼得堡病逝。老将军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战争,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联盟里俄英的矛盾在迅速激化。与此同时,拿破仑也如愿以偿地走上了执政道路,法国政局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拿破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开始拉拢俄国。这个善于观察的政治家,很早就发现俄国和英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于是,他利用俄国对英国的仇恨,写信给保罗一世商讨一起对付英国,让英国把马耳他岛归还给俄国,然后占领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多么完美的一个计划,拿破仑轻而易举地煽动起了保罗一世的贪欲。不久,俄、法两国就签订了一系列协定与和约。同时,法国与土耳其也签订了和约,就这样,第二次反法联盟最终逃不过瓦解的厄运,反法计划再次流产。失败接二连三,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最终也归于失败。
胜利,再一次的胜利,让拿破仑更有理由驰骋世界。不过,还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不厌其烦地投身于反法联盟中,1809年,奥地利与英国结成了第五次反法联盟。
此时,俄国正忙于争夺摩尔达瓦、瓦拉几亚两公国的战争无暇顾及这些。虽然这次战争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带给反法联盟的后果却十分惨痛。奥地利在第五次反法战争中失利,不仅丢掉了1/3的土地,还把玛莉娅·路易莎公主嫁给了拿破仑。拿破仑是春风得意,左手江山,右手美人,这个小个子还当真搞出了大动静。
这时的法国已经囊括了大部分的欧洲版图,包括比利时、德意志西部、皮蒙特、热那亚在内的法兰西帝国等,荷兰、西班牙、威斯特伐利亚和那不勒斯也已经被拿破仑的亲信所掌管。奥地利和普鲁士这种小国已经不在拿破仑的眼下,他想当世界的主人,要所有的强国都俯首称臣。他在俄国的眼皮底下使华沙大公国废除了农奴制,签订了《拿破仑法典》。这使俄国感到无比的恐慌。
同时拿破仑违反了与俄国签订的和约,阻止俄国吞并摩尔达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可俄国也不是好惹的主,自从英国与大陆封锁交易以后,贸易额急剧下降,沙皇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就私通了英国,暗地打开了与英国的大陆交易,同时为了与法国抗衡就提高了法国的进口税。这些矛盾的激化,不得不使他们再次面临对决。
1812年6月22日,拿破仑下达命令,亲自奔赴杀场,准备入侵俄国。当时俄军是由巴克莱指挥官带领,他看到拿破仑的机动部队是那么的强大,进攻是如此迅猛,所以采用撤回部队、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想把法军全部歼灭。可是巴克莱的撤退让俄国那些鼠目寸光的贵族们耻笑不已,同时也惹怒了亚历山大一世。此时很多人都要求67岁的大将军库图佐夫来担当此重任。亚历山大一世本来是很讨厌库图佐夫的,他觉得那个老将军从不给他好脸色,也没有夸奖过他,但舆论压力非常大,亚历山大一世只好重新启用了库图佐夫将军。
第二部分 第44节:第四章 克里姆林宫的历史触觉(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