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克林姆林宫的选择

_2 李涛(当代)
伊凡·伊万诺维奇去世时,他的长子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只有10岁,季米特里从懂事时起,就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莫斯科的领主也很看好年少英武的季米特里,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也希望担任大公的是莫斯科人,于是纷纷主动帮助季米特里实现这一理想,不断地给金帐汗国送去礼物。1362年,年轻的季米特里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受封大公的敕令。
曾有公国欺负季米特里年幼,将季米特里赶出大公领地,莫斯科公园得知后立刻派兵援助季米特里,让所有公国好好见识了下莫斯科公国那强大的兵力。
经过几代人努力,莫斯科公国的实力在整个罗斯地区已无公国能及,就连曾经和莫斯科公国针锋相对的特维尔公国,一听到莫斯科公国的大兵要来,也吓得手足无措。
季米特里在1375年彻底征服了特维尔公国,迫使特维尔公国承诺会和莫斯科公国一起对抗外敌。至此,在罗斯诸公国间,莫斯科公国已经没有一个对手,它当仁不让地成为诸公国的首脑,当仁不让地向诸公国发号施令。此时,即便金帐汗国觉察到莫斯科公国有"功高盖主"的意味,也无能为力。由于内讧不断,金帐汗国已今非昔比,季米特里很自然地产生了彻底摆脱金帐汗国的念头。
百余年来,罗斯人一直没有忘记金帐汗国给予罗斯的耻辱和灾难。
1378年夏,季米特里率领罗斯诸公国在梁赞公国的沃扎河和金帐汗国大打出手,金帐汗国早已不复当年英勇,被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罗斯公国顿时士气大振。两年之后,金帐汗国又调集20万大军并联合立陶宛一起进攻罗斯。季米特里再次挂帅亲征,他派人到罗斯各地号召人们拿起武器,抵抗金帐汗国,雪洗被金帐汗国凌虐之耻。罗斯人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他们比谁都清楚蒙古大军的残忍,罗斯人拿起所有能充当武器的东西,抵御外敌。季米特里很快就召集起一支15万人的大军。
1378年9月,季米特里在顿河举行了军事会议,决心率众背水一战。罗斯人群情激奋,士气高涨,宁肯光荣的死,不愿屈辱的生,他们决定横渡顿河,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几天之后,季米特里大军进入库利科沃原野,库利科沃的地势复杂,河流交错,山峦起伏,且多为密林掩盖。蒙古骑兵可以在茫茫草原上驰骋,却很难在密林中施展身手。季米特里计划用伏击的方式对抗金帐汗国。当金帐汗国的士兵渡过顿河时,季米特里已经完成了部署,还未等金帐汗国方面做好准备,罗斯人就开始了进攻。起初,罗斯人打得并不顺利,担任先锋部队的德鲁茨克公国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由于库利科沃的地势不甚开阔,数十万大军拥挤在一起近身肉搏,打得血肉横飞,季米特里的旗帜被撕得粉碎。
金帐汗国大军试图绕到罗斯军营的左翼进行包抄,罗斯军将计就计,只在营地左翼布置了一点点人马,让金帐汗国攻入自己的大后方。而就在金帐汗国为突袭罗斯营地成功而庆祝时,突然有无数罗斯士兵从密林里冲出来,让金帐汗大军措手不及,只得慌忙收兵,不想越来越多的罗斯士兵涌了出来,给金帐汗大军迎头痛击,金帐汗大军唯一能做的就是落荒而逃。
罗斯诸公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但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季米特里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英勇无畏给罗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满怀敬意地称季米特里为"顿河王"。
此次战役后,莫斯科公国在罗斯人心目中的形象愈发光辉起来,莫斯科公国的号召力大幅提升,这为日后罗斯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段苦难的历程未必是绝对的坏事,有被蒙古人欺凌的经历在,有共同赶跑金帐汗国的经验在,罗斯人更清楚团结的深意。
第一部分 第15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1)
第二章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
尽管有"雷帝"之称的伊凡四世生性暴虐,曾经把反对自己的大臣扔进盛满沸水的大锅,曾经将繁华热闹的诺夫哥罗德变成了一座死城,甚至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确实成为了克里姆林宫的第一位"皇帝"。
全俄罗斯君主
莫斯科公国注定比金帐汗国走得更远,季米特里在当弗拉基米尔大公时就预见到这一点,否则,他也不会贸然挑战金帐汗国的权威。1389年,季米特里去世,在弥留之际,季米特里叮嘱长子瓦西里·季米特里耶维奇,上帝要灭亡金帐汗国,莫斯科公国大可不向金帐汗国上贡。
瓦西里接过了季米特里的权力,成为莫斯科的主人。在瓦西里在位的三十多年岁月里,他兢兢业业,不辱职责。遗憾的是,在瓦西里去世时,他的长子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只是个10岁大的孩子,虽然得到了父亲的权杖成为瓦西里二世,却没有力量让所有人慑服。在瓦西里·季米特里耶维奇去世后,莫斯科公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斗,幸好这一时期,金帐汗国已摇摇欲坠,没有趁莫斯科公国之虚而入。
瓦西里·季米特里耶维奇最终守住了自己的权力,但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眼睛被他的政治对手生生挖了下来,他也曾经被迫流亡他国,颠沛流离。没有眼睛的瓦西里二世心思澄明,在他复位的第二年,莫斯科公国就已经游刃有余地将大部分罗斯公国掌控在手,瓦西里二世像他的前辈一样,积极带着莫斯科进行扩张。在瓦西里二世的时代,莫斯科的版图占据了东北罗斯的一半。
瓦西里二世在1462年去世,他的儿子伊凡,即赫赫有名的伊凡三世,承袭了他的王位。
伊凡三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这种性格让他得以巧妙地拿捏公国间那复杂的利益关系,有人讽刺伊凡三世"谨慎到要分两次吃掉一个樱桃",那是对伊凡三世的一种误解。伊凡三世的头脑缜密,但他的野心却像伏尔加河的河水一样汹涌。就是在伊凡三世期间,罗斯诸国实现了统一,彻底摆脱了蒙古人。
富庶而强大的国家的统治者,很容易衍生骄纵之气,在奢侈享乐中迷失方向,但莫斯科的王公却一直保持着清新的活力。这些王公性格不同,也都说不上完美,他们却很聪明地秉持了一条政治路线——扩张。他们把扩张当成强者的事业,把扩张当成财富的源泉,把扩张当成自己和莫斯科公国的必然命运,他们都精力充沛,都为功成名就的野心驱使,都渴望更多的人臣服于自己脚下。
伊凡三世先后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尔公国和罗斯托夫公国,但最让他得意的,则是吞并强大的诺夫哥罗德。在伊凡三世当政时,诺夫哥罗德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共和国,有十足的力量和莫斯科公国进行竞争。诺夫哥罗德土地辽阔,经济发达,在一些人眼中,诺夫哥罗德才是真正的罗斯诸国首领。早在12世纪,诺夫哥罗德的大商人、大领主就利用百姓起义的机会,架空了该国王公的权力,这让伊凡三世没有办法通过控制诺夫哥罗德王公来控制诺夫哥罗德。
伊凡三世把诺夫哥罗德当成自己的领地,诺夫哥罗德的实权派,即当地的行政长官鲍列茨基的遗孀玛尔发·鲍列斯卡娅则不想诺夫哥罗德被莫斯科摆布,她和她的儿子毫不隐讳地反对诺夫哥罗德臣服莫斯科,甚至拒绝承认诺夫哥罗德是莫斯科的领地。
1470年,诺夫哥罗德计划联合波兰、立陶宛对莫斯科公国发动袭击,波兰和立陶宛欣然应允。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还让基辅王公米哈伊尔·奥列利科维奇到诺夫哥罗德来迎娶玛尔发,将基辅也拉入了反莫斯科阵营。
第一部分 第16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2)
对此,伊凡三世不可能无动于衷,伊凡三世为人谨慎,对任何一点有关莫斯科的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他立即就明白了诺夫哥罗德的意图。但伊凡三世没有贸然出兵,他先派罗斯总主教好好谴责了诺夫哥罗德一番,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又好言劝奉诺夫哥德罗退出和波兰、立陶宛的结盟,最后才宣告对诺夫哥罗德进军。这样一来,本有心侵吞诺夫哥罗德的伊凡三世便成了正义的一方,本为保护自己不受莫斯科控制的诺夫哥罗德则成了里通外敌的非正义一方。
1471年7月,莫斯科大军和诺夫哥罗德部队在舍隆河畔混战,莫斯科投入了4000兵力,而诺夫哥罗德则有40000人参战,平均1个莫斯科士兵要对付10个诺夫哥罗德人。诺夫哥罗德自认40000大军无论如何都能击溃4000人,打得懒懒散散,指挥上也令出多门,让士兵一头雾水。相反,在人数上处绝对劣势的莫斯科一方,则部署周密,指挥得当,全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当诺夫哥罗德方面意识到这4000莫斯科士兵并不好惹时,已经太晚了。莫斯科人没费多大力气就取得了舍隆河一役的胜利,40000诺夫哥罗德士兵,死伤无数。
诺夫哥罗德败了,败得灰头土脸,罗斯诸国自然都听说了这场战役,那看起来强大的,未必真的强大。
诺夫哥罗德不想和莫斯科再度兵戎相向,它对莫斯科表示臣服,承认莫斯科对自己有裁判权和代理权,并宣布从此和立陶宛一刀两断,按期缴纳贡税。
很多人建议伊凡三世趁热打铁,借大败诺夫哥罗德之机,一口将其吞下。但伊凡三世却没有这样做。在诺夫哥罗德身后,还有波兰和立陶宛,若太急躁地吞下诺夫哥罗德,势必会引发又一轮血雨腥风。伊凡三世也清楚,他还没有真的让诺夫哥罗德心服口服。
诺夫哥罗德的百姓倒未必会对莫斯科有什么抵触情绪,若莫斯科吞并了诺夫哥罗德,百姓们还可照常度日。但诺夫哥罗德的领主就不同了,在被莫斯科吞并后,这些领主的地位会相应地降低,利益也会大受损害,他们很自然地反抗起莫斯科。在诺夫哥罗德,这些反莫斯科的领主已经形成了一股亲立陶宛势力,试图借助立陶宛的力量,摆脱莫斯科。
伊凡三世要吞并诺夫哥罗德,至少要削弱亲立陶宛势力,否则,即便将诺夫哥罗德吞下,也会时刻被这股势力侵扰。但对伊凡三世而言,一个有利的条件是,亲立陶宛势力在诺夫哥罗德声名狼藉,而莫斯科又通过舍隆河大战,取得了对诺夫哥罗德的裁判权。
1475年10月,伊凡三世带着一班人马,亲自到诺夫哥罗德倾听百姓心声,不出他所料,果然有不少人向莫斯科方面倾诉亲立陶宛势力的恶行。伊凡三世便在诺夫哥罗德行政长官、大主教和各领主的陪同下,亲自举行了对亲立陶宛势力中骨干分子的审判,并将他们以谋逆、叛变的罪名,押往莫斯科。
伊凡三世既赚了民心,又削了亲立陶宛势力的力量。
1477年3月,突然有两名诺夫哥罗德使者高调造访莫斯科,恭恭敬敬地称伊凡三世为国君。伊凡三世也顺水推舟,立刻派人到诺夫哥罗德和当地的掌权者交涉,既然诺夫哥罗德方面已经承认了伊凡三世的国君地位,诺夫哥罗德就应该为伊凡三世设立法庭和行政机关。
诺夫哥罗德的权力集团断然拒绝了伊凡三世的要求,并辩解那称呼伊凡三世为国君的使者根本就不是诺夫哥罗德派出的。
其实,诺夫哥罗德到底有没有向莫斯科派出使者,有没有让使者称呼伊凡三世国君都不重要。不管诺夫哥罗德是否答应伊凡三世的要求,它都无法挣脱被莫斯科吞并的命运,答应了即等于平静地被莫斯科收服,不答应不过是一种徒劳的反抗。
伊凡三世需要一个进攻诺夫哥罗德的借口,通过"使者事件",他如愿以偿。
1477年10月,伊凡三世以诺夫哥罗德出尔反尔、欺骗莫斯科感情为由,挥兵诺夫哥罗德。伊凡三世只用了1个月的功夫,就来到了诺夫哥罗德城下,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一看莫斯科大军已经将自己团团包围,诺夫哥罗德领导人立刻瘫如烂泥,魂飞魄散,痛快地答应了伊凡三世的所有要求。很快,诺夫哥罗德的所有领地,包括世袭领地,全部归于伊凡三世名下。
第一部分 第17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3)
1478年1月15日,伊凡三世公开宣布,他将成为所有诺夫哥罗德的国君,那些尚留在诺夫哥罗德的领主、贵族都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在公众面前宣布向伊凡三世效忠。而那些让伊凡三世放心不下的诺夫哥罗德权势人物,早就被押送到莫斯科看管起来。
诺夫哥罗德是个大国,吃掉了诺夫哥罗德的莫斯科公国又扩充了好几倍,莫斯科公国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数年之后,那经常让莫斯科公国感到不快的特维尔公国也被伊凡三世吞并了,几乎整个东北罗斯都打上了莫斯科的印记。伊凡三世称自己为"全罗斯的大公",没有人敢提出质疑,包括金帐汗国。
15世纪的金帐汗国,自顾不暇,根本没心思关注东北罗斯发生的事情。连年的战争摧毁了金帐汗国的经济,金帐汗国摇摇欲坠,国中贵族无法通过扩张满足欲望,便只好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斗中来,抢夺那有限的财富。
到15世纪中期,莫斯科公国渐入佳境,金帐汗国则一日不如一日,分裂成克里木、喀山、阿斯特拉罕、大帐等若干汗国。从理论上说,此时的罗斯处在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去的大帐的名下,但实际上,大帐自己也明白,自己已经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对罗斯颐指气使了。罗斯脱离大帐,只是时间问题。
1478年,伊凡三世停止向金帐汗国交贡,大帐汗阿合马遂在1480年亲自领兵讨伐莫斯科。伊凡三世得知此讯,当即命儿子伊凡·伊凡诺维奇率兵抗敌。两方人马在奥卡河的支流乌格拉河两岸,怒目相视。
金帐汗国虽已今非昔比,但毕竟还担着"草原霸主"的名号,毕竟曾给罗斯人惨痛的经历,毕竟人壮马肥,善骑善射。伊凡三世对能否成功击败金帐汗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偏偏他的王妃、宠臣中有不少人都对金帐汗国恐惧非常,不断地向他建议和金帐汗国修好。在这些人的鼓动下,伊凡三世也犹豫起来,考虑起退兵计划,伊凡三世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前线呆很久,只是稍微询问了战事就返回了莫斯科,并下达了召回伊凡·伊凡诺维奇的命令。
莫斯科人很快就揣测到伊凡三世的心意,他们大着胆子将伊凡三世团团围了起来,要求和金帐汗国对抗到底。莫斯科一些卓有名望的人士也纷纷劝伊凡三世不要撤兵,不久伊凡三世又收到前线的消息,他的儿子伊凡·伊凡诺维奇拒绝返回莫斯科。伊凡三世从没有见到这种情形,几乎整个莫斯科的人都恨不得凑到伊凡三世跟前,向他表示抗击金帐汗国的决心。伊凡三世大受感动,终于不理会宠臣和王妃的阻挠,重新返回前线,并亲自主持战事。
罗斯士兵因伊凡三世的到来备受鼓舞,金帐汗骑兵几次试图渡河,都被罗斯士兵打了回去。冬天来了,战事对罗斯人愈发有利,金帐汗国远道而来,粮草不足,人马都耐不了严寒,未等罗斯人来攻,就已经士气大减,损失惨重。金帐汗国统帅阿合马连忙向立陶宛和波兰求助,可刚好赶上立陶宛正在应付内乱,波兰也不愿意介入这场纷争,罗斯的冬天犹如魔鬼。阿合马有些绝望了,当他得知伊凡三世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后,以为伊凡三世是要从侧面将金帐汗大军歼灭,便惊慌失措地率众撤退,阿合马对战争的胜利不抱什么希望。
看着金帐汗国的大军退去了,罗斯兵也没有穷追猛打。不久,伊凡三世就得知,阿合马一回到金帐汗国,就卷入到权势斗争中,不幸被杀。从此,蒙古人再没有试图恢复其对罗斯的统治。
伊凡三世使罗斯实现了基本的统一,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整合罗斯制定制度,他要将罗斯建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国,他要做全罗斯的君主。有时,伊凡三世还会在外交文书中自称"沙皇"。
在伊凡三世的授意下,莫斯科公国建立了波雅尔杜马,即贵族议会,并把它当作常设最高管理机关和咨询机关。波雅尔杜马直接由伊凡三世掌控,能进到这个机构的,都是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他们的决议往往左右了罗斯的命运。而在波雅尔杜马下,莫斯科公国还设立了若干个分管专门事务的衙门,比如专管官吏的衙门、负责整理国家档案和国库的衙门,衙门的长官通常在法官、贵族中选拔。在地方,伊凡三世设立了总督和乡长,命他们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并负责征税事务,担任总督和乡长的必须都是自由人。
第一部分 第18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4)
在军事上,伊凡三世建立了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常备军,并规定每一个得到国家土地的贵族,都必须服兵役。各地的王公又都被伊凡三世剥夺了独立指挥亲兵队的权力,伊凡三世将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根据这部法典,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性加强了,农民只有在每年秋后的尤里耶夫节时期,从一个地主名下转移到另一个地主名下,和奴隶一样依附于地主,农奴制的基础就此被打下。还是在这部法典中,伊凡三世把拜占庭的双头鹰国徽作为全罗斯的国徽,并将双头鹰图案刻在了国玺上。
伊凡三世心满意足地做起了全罗斯的君主,克里姆林宫也跟着沾了光。
早在14世纪,莫斯科公国的第三任大公,有"钱袋"之称的伊凡·丹尼洛维奇·卡里达就开始对克里姆林宫的宫殿进行扩建,但那次的扩建规模有限,新建起的宫殿相貌平平。
伊凡三世时代的莫斯科已经比14世纪时的强大很多,这让伊凡三世可以毫不在意花重金请来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重新对克里姆林宫进行规划。
就好像要和被蒙古人凌辱的岁月作别似的,伊凡三世拆除了克里姆林宫中所有古老的木建筑,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城堡,将克里姆林宫的白色围墙推倒,筑起了红色的新墙,还在墙上建造了19座城塔和1座望塔。
金帐汗国欺凌罗斯人的时代过去了,罗斯诸国各据一方的岁月也结束了,东北罗斯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俄罗斯,莫斯科就是这个新国家的中心。
后人恭敬地称伊凡三世为"大帝",在俄罗斯诸多君主中,能担得起"大帝"这个称谓的并不多见,必须是作出丰功伟绩的才行,伊凡三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被冠以"大帝"称号的君主。
伊凡三世刚刚执掌莫斯科大权时,很多欧洲人还对莫斯科公国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一个震颤世界的伟大帝国即将横空出世。
15世纪末期,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迟早有一天会取代拜占庭帝国,成为"永久的罗马"。不过,在伊凡三世时代,东北罗斯还有一些小公国没有归顺,统一整个东北罗斯的任务就落到了伊凡三世的儿子手上。
克里姆林宫的第一位"沙皇"
1502年,金帐汗国灭亡。
3年之后,伊凡三世去世了。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伊凡诺维奇继位,即瓦西里三世。俄罗斯又开始了一段传奇。
瓦西里三世执政28年,他继续了伊凡三世没有完成的事业。1510年,他将普斯科夫公国吞并;1514年,他从立陶宛那里抢走了斯摩棱斯克;1521年,又将梁赞公国划入到俄罗斯的版图……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没有什么比俄罗斯版图的变化更能说明他和他父亲的政绩了。1462年伊凡三世执掌大权时,还是莫斯科公国的俄罗斯领土只有43万平方公里。而瓦西里三世去世时,俄罗斯已经拥有了28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北抵白海,南临奥卡河,西至第聂伯河上游,东及乌拉尔山脉。
欧洲国家突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身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邻居——俄罗斯,且这个邻居似乎对偌大的疆土还不满意,还想让自家的领地大一些,再大一些……瓦西里三世在1533年12月3日与世长辞,他将权力传给了长子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并对其寄予厚望。不过,在1533年,伊凡·瓦西里耶维奇还只有3岁,幼主登基在宫廷之中就意味着一场漫长的、残酷的权力战争。
瓦西里三世弥留之际,命令尤里耶夫、舒伊斯基、沃龙佐夫、安德烈、格林斯基等人辅佐伊凡四世,直到伊凡四世成年亲政。但是,在世界历史上,辅政大臣欺负幼主的事时有发生,一个执掌大权的年幼的孩子,他的身边永远不可能风平浪静。伊凡四世残忍暴虐的性格,就和幼年的这种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他还未懂事,就被拉入了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中。
母凭子贵,伊凡四世成了瓦西里三世的继任者,他的母亲叶莲娜的地位也突然提高了。瓦西里三世去世时,叶莲娜还很年轻,和一般的贵族女性不同,叶莲娜酷爱权力,她下定决心,要在儿子还年幼时为自己好好筹谋一下。同时,作为一个母亲,她本能地察觉到让伊凡四世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宫中有多么危险,她必须保证她的儿子在成年后可以顺利地实现亲政。按照俄罗斯的习俗,瓦西里三世去世后,叶莲娜应该到修道院了此一生,但叶莲娜没有这样做,她以保护伊凡四世为由,坚决留在宫廷。
第一部分 第19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5)
叶莲娜清楚,尽管自己身为伊凡四世的生母,地位显要,但要想将国家朝政完全把持在手,单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于是,她首先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一些重要部门,比如,命宠臣奥鲍连斯基为总管,让亲信别利斯基帮助自己管理朝政,以丰富自己的羽翼。而在扶植亲信的同时,叶莲娜又不动声色地铲除那些有可能威胁伊凡四世权力的人。
女人玩弄起权谋往往比男人更心狠手辣。叶莲娜得知伊凡四世的叔父尤里有篡位之心,便立刻将其投入大牢,并下令不准任何人给尤里送吃送喝,活活将尤里饿死。尤里的惨状着实震慑住不少对伊凡四世不怀好意的人。叶莲娜此前从没有料理政事的经验,但她非常聪明,她很清楚,她不单要替儿子铲除掉那些政治对手,更要给儿子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在叶莲娜的推动下,一系列积极的改革开始了,比如限制修道院等世袭领地的纳税特权,防止特权阶层坐大,加强重镇的防守等,而在叶莲娜诸多政绩中,最富有远见的,则当属俄罗斯的货币改革。
在实行改革之前,俄罗斯的商品流通市场非常混乱,由于货币供不应求,人们识别假币的能力也还有限,一些人便把制造假币当成了发家致富的途径。针对这种情况,俄罗斯政府也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措施,比如制定法律禁止制造假币,将制假币者的双手砍掉,给他们灌滚烫的锡水等。但正所谓人为财死,残酷的法律无法根除假币,而当市面上的假币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人们会将良币藏起来,更多使用假币,长此以往,国家经济必会受到严重破坏。
叶莲娜发誓要彻底解决假币问题,她没有加大对制假币者的惩罚力度,反而钻研起货币本身。她召开了杜马会议,认真地制定起货币改革方案,将所有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一律收回,然后由俄罗斯政府统一发放新的货币。这新的货币是用银子打造,上面印有持长矛的骑士的图像,由于长矛在俄语中发音为"戈比",所以人们干脆将新货币称为"戈比"。戈比很快就成了俄罗斯基本的货币单位,俄罗斯的货币市场重新有序起来,刺激了俄罗斯商品经济的发展。
叶莲娜的威望越来越高,引起了瓦西里三世指定的几位辅政大臣的不满,这些人本以为在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后,便可独揽朝中大权,没想到朝政大权却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了叶莲娜手里。这些辅政大臣开始对叶莲娜充满敌意,并联合在一起,反对叶莲娜干政。
只是这数位辅政大臣加在一起也不是叶莲娜的对手,叶莲娜很快察觉到这些大臣的心思,毅然收回了他们对伊凡四世的监护权,并将一部分人投入监牢。辅政大臣之一的安德烈是伊凡四世的叔父,他在1537年只身一人到诺夫哥罗德发动叛乱,他声势赫赫地竖起叛乱大旗,结果却很少有人响应他。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叶莲娜并没有荒废她的政治生涯,她成功地树立起威信。
安德烈见此,只好又灰溜溜地回到莫斯科,请求叶莲娜宽恕,但他太不了解叶莲娜了,在政治漩涡中打转的女人,多拥有一副石头般坚硬的心肠,叶莲娜命人为安德烈量身打造了一副铁面具,并将这副面具锁在了安德烈头上。安德烈被投入了大牢,过起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他的命运比先前那饿死的尤里好不了多少,他的胡子长得太快,充满了面具的缝隙,安德烈最终被铁面具和茂密的胡子憋死了。而那几名追随安德烈发动叛乱的贵族,也被毫不留情地绞死,他们的尸体就挂在莫斯科到诺夫哥罗德驿道旁的绞架上,在风中摇摇摆摆。
没有人知道叶莲娜是否会在伊凡四世成年后,将朝政大权交还给儿子,但她在1538年春天暴病身亡。此时,伊凡四世还不满8岁。
叶莲娜去世了,再没有人庇护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就像傀儡一般任人摆布。好在,一个不到8岁的孩童还不会对宫中的任何政治势力构成威胁,伊凡四世暂时性命无忧。曾为辅政大臣的舒伊斯基,带领他的家人击垮了一个个政治对手,轻而易举地夺走了政权,舒伊斯基肆意清除着叶莲娜的"影子",他将叶莲娜的宠臣奥鲍连斯基害死,又设计除掉了另一位曾经的辅政大臣尤里耶夫。在一阵血雨腥风后,舒伊斯基得意洋洋地成为俄罗斯实际的主人。
第一部分 第20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6)
舒伊斯基完全没有将伊凡四世看在眼里,偶尔,他还会在深更半夜闯到伊凡四世的卧室,捉弄下年幼的伊凡四世,但舒伊斯基忘记了,小孩子是会长大的。
伊凡四世继承了母亲的聪慧狠辣,也继承了父亲的勃勃野心,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阴谋的世界。伊凡四世并不害怕阴谋,他自己就是天生的阴谋家,残酷的权力斗争让他明白,只有成为真正的强者,才能从不可一世的大臣那里夺回权力。
伊凡四世并没有将时间消耗在自怨自艾上,他熟读历史,从中学习执政之道;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大臣、贵族,悉心分析他们的利益关系;伊凡四世还对俄罗斯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随时发表笼络人心的演说。
事实上,伊凡四世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是作家,是俄罗斯所有沙皇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伊凡四世性格孤僻而多疑,残忍而狡诈,对舒伊斯基家族恨之入骨。伊凡四世在13岁时,放狗咬死了舒伊斯基的弟弟,之后,还命人将舒伊斯基弟弟那残缺不全的尸体,摆在宫门口示众。
1545年,不过十多岁的伊凡四世亲自率兵到喀山远征,两年之后,伊凡四世克服重重困难宣布亲政。伊凡四世称自己为"沙皇",让所有领主都目瞪口呆,沙皇就是"恺撒"的俄语说法。拜占庭帝国强盛时,早期的罗斯人曾称拜占庭君主为"沙皇";在蒙古人横扫东欧时,罗斯人又曾称蒙古人为"沙皇"。尽管伊凡三世也曾在一些外交文书中自称"沙皇",但像伊凡四世这样明目张胆地甚至有些大张旗鼓地自称"沙皇",在俄罗斯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加冕典礼,他头上戴着镶嵌着名贵宝石的莫诺马赫皇冠。该皇冠是俄罗斯的国宝,由黄金打造,很有几番分量。莫诺马赫皇冠是12世纪初,由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莫诺马赫送给当时的基辅罗斯大公的,本是一顶王冠,但在伊凡四世这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冠。
伊凡四世是俄罗斯第一个皇帝,从他开始,俄罗斯变成了"沙皇俄国"。
伊凡四世登基时,还没有实现亲政,当时,把持朝政的是格林斯基家族,格林斯基家族和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有亲戚关系。但对极度渴望实现亲政的伊凡四世来说,任何挡在亲政路上的人,都不应该活下去。
从1547年春天开始,俄国就出现了干旱,直到夏天都没有降下一滴雨水,无数庄稼都干渴而死。偏偏在这个时候,莫斯科突发大火,由于天干风大,城中又多是木制建筑,火势难以控制,1700多人被烧死,80000多人流离失所,25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克里姆林宫也遭了殃,一些华美的大教堂被烧得面目全非。
但正是这场大火,帮助伊凡实现了亲政。
经历了旱灾、火灾之后,莫斯科人把怨气全部倾注到格林斯基家族身上,城中人纷纷谣传伊凡四世的外婆安娜·格林斯卡娅是妖妇,说她施展妖术引发大火。16世纪的欧洲正值中世纪,大部分民众都对妖妇巫婆的存在深信不疑,并认为应以最严厉的手段制裁妖妇。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到克利姆林宫里,愤怒地声讨着格林斯基家族,在圣母升天大教堂抓住了伊凡四世的舅父尤里·格林斯基,用石头将其砸死,又跑到伊凡四世跟前,要求他将安娜·格林斯卡娅交出。幸好伊凡四世有一副好口才,成功将人们劝走,暂时渡过了危机。
危机过后,伊凡四世迅速下令处死到克里姆林宫闹事的骨干,同时也不忘"顺应民意",将格林斯基家族的一些要人革职流放。在被民众厉声讨伐后,格林斯基家族无法对伊凡四世的举措表示异议,伊凡四世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亲政。
血腥的黑暗
伊凡四世做了整整37年的皇帝,他像他的母亲叶莲娜一样,是个心狠手辣的改革者,熟读历史书籍的伊凡四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巩固中央集权。
但不管伊凡四世多么年少有为,当他着手改革时,毕竟还不到20岁,不可能独自完成改革大业。幸好,一个伟大的帝王背后,一定有伟大的臣子,御前侍从阿列克赛·阿达舍夫、牧师西里维斯特以及王公安德烈·库尔布斯基,都是卓有远见的改革家,他们在伊凡四世周围,作为"近臣杜马",为伊凡四世出谋划策。"杜马"在俄语中,有智慧、思想的意思。
第一部分 第21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7)
1549年2月27日,伊凡四世召集各贵族领主、高级僧侣、各封地代表召开"协调会议",商讨制定新法典的事宜,这也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伊凡四世在会议上,尽显皇帝的魄力,他历数了王公贵族种种恶行,让在场人员无不冷汗淋漓。伊凡四世指定西里维斯特牧师负责法典的编纂工作,并于2月28日颁布法令,解除领地贵族的城镇司法权,宣布今后一切案件都将由沙皇法庭审理,相当于将司法大权收归于自己手中。
1550年6月,西里维斯特牧师完成了新法典的编纂工作,伊凡四世仔细审读了新法典,在半年后召集宗教界代表和各领主举行会议,通过了新法典。按照新法典的规定,审判权、行政权都将把持在中央手里,王公们不再拥有对各自领地的司法特权,地方官员将由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共同选举产生,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至于农民,依然可以在尤里耶夫节时变换生活地点,新法典对卖身还债、向易主缴纳赎金等具体问题做了更明细的规定。
在新法典下,中央集权的确得到了巩固,但地方贵族的势力却相应地被削弱了,贵族们不会毫无怨言地接受这一现实。新法典的颁布只是伊凡四世改革的第一步,要确保这部法典确能够一级级地落实下去,伊凡四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伊凡四世开始重新划分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几年之后,伊凡四世又命人对全国土地进行登记、丈量,制定出统一的收税标准,取缔了教会和修道院不纳税的特权,并禁止教会私自购买、捐赠土地。在军事方面,伊凡四世要求所有拥有150俄亩以上土地的贵族,必须提供一名装备齐全的骑兵,各级军官都必须听命于中央兵团第一统帅。伊凡四世专门配备了一支拥有火器的射击军,来保护克里姆林宫的安全。在18世纪之前,克里姆林宫是历代沙皇的居所。
任何一个改革都难免会遭到阻力,伊凡四世又是个容不下"阻力"的人,他孤僻暴戾,在给俄国带来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血腥和黑暗。伊凡四世有个绰号——"雷帝",在古代俄罗斯,"雷"是威严和可怖的代名词。
1564年,俄军在和立陶宛的一场战争中大败,俄军统帅库尔布斯基临阵叛逃。伊凡四世得知此事,暴怒不已,他找不到库尔布斯基,便用手杖戳穿了库尔布斯基一个仆从的大腿,而他对库尔布斯基的愤恨也很快上升为对整个土地贵族的仇恨。在推行改革时,这些土地贵族就时常给伊凡四世制造麻烦。
克里姆林宫突然升腾起一种不祥的预兆,阴郁的伊凡四世暗暗地盘算着对付贵族的办法,他要给贵族们些颜色看看。但在这之前,伊凡四世必须弄清楚,到底哪些贵族在暗中反对自己,也必须确保,他的举措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不会引发叛乱。
伊凡四世想到了欲擒故纵。
1564年冬天,伊凡四世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做完祷告后,就带着亲戚仆从以及一些必备的生活物品匆匆离开了克里姆林宫,到莫斯科郊外的亚历山大罗夫村住了下来。全俄人都为伊凡四世此举惊呆了,他们不明白,他们的皇帝为什么要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离开舒适的皇宫。
几天之后,伊凡四世给莫斯科发去了两封信,在一封信中,他一一列举了贵族的罪行,并要求教会不要庇护这些罪大恶极的贵族;而在另一封信中,伊凡四世又做出一幅楚楚可怜的样子向百姓们解释,自己抛却百姓隐居郊外实属情非得已,贵族们不忠不义,已经逼得自己无法再在克里姆林宫多住一天了。
伊凡四世的信被拿到莫斯科广场上公开宣读,伊凡四世是俄罗斯一流的作家,他的文笔极富感染力。听着伊凡四世的信,莫斯科的百姓一下子忘记了伊凡四世当初是怎样用手杖戳穿人的大腿,也忘记了伊凡四世13岁时就放狗咬死国家大臣,他们群情激奋,誓死为伊凡四世效忠,他们还不知道,俄罗斯即将掀起一阵惨烈的血雨腥风。
在偌大的舆论声势下,俄罗斯总主教亲自出面,协同一些知名人士,带着贵族们的效忠书来到亚历山大罗夫村,可怜巴巴地请求伊凡四世回宫。伊凡四世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他告诉总主教,除非他可以拥有一个专制君主的全部权力,可以大刀阔斧地惩处乱臣贼子,否则,绝不回宫。总主教答应了伊凡四世的要求。
第一部分 第22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8)
1565年2月,伊凡四世在众人的簇拥下回到了克里姆林宫,宫中之人都对伊凡四世小心翼翼,害怕他再做出负气出宫之举。伊凡四世见时机成熟,便拿出了策划多时的"特辖制"计划,即把全俄分成两个部分,一个为特辖区,一个为普通区。特辖区就是那些经济、军事重镇,将由沙皇直接管理;至于普通区,则可由领主们来管理,但普通区多是偏远落后的地方。伊凡四世的特辖制就相当于夺走了大贵族、领主的财富源泉,只要是被划入特辖区的地方,当地的王公、贵族就不得不携家带口迁走他乡。
伊凡四世特设了特辖区宫廷,直接管理特辖区,掌握各特辖区的一举一动。接着他又精心挑选了一些精明强干、忠心耿耿的贵族,将他们编入特辖军,一刻不歇地守卫皇权。特辖军穿黑袍,骑黑马,威风凛凛,马鞍上挂着象征忠诚的狗头。
贵族不可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特辖制,这完全在伊凡四世的预料之中,特辖制刚一颁布,伊凡四世就处死了数位王公。
克里姆林宫隐隐散出了血腥味,俄罗斯人也察觉到几分异常。当时沙皇俄国正在和立陶宛打仗,伊凡四世要民众为战争出谋划策,两百多贵族趁此机会要求废除特辖制,一个国家毕竟不好在应付强敌的同时,进行重大的社会改革。生性多疑的伊凡四世却把贵族们的这一举动当成挑衅,他当即下令,将这两百多贵族全部处死。
沙皇俄国在对抗立陶宛的战争中打得并不顺利,1567年夏天,俄军从立陶宛的一名间谍身上搜出一封信,信中涉及暗杀伊凡四世篡位的内容,牵扯到俄罗斯诸多大贵族,尤其提到了一个叫费多罗夫的贵族。
尽管这封信很有可能是立陶宛方面挑拨离间,但在自小就耳闻目睹政变、权力交叠的伊凡四世看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伊凡四世嗜血也好,暴戾也罢,无非是为了保住沙皇的权力,这封关乎弑君篡位的信,使伊凡四世非常恐惧。1568年春天,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召见大贵族,在召见过程中,伊凡四世突然走下皇座,邀请大贵族中地位最显赫的费多罗夫到皇座上就座。费多罗夫毫无准备,自然是目瞪口呆,没等费多罗夫弄明白发生什么事,伊凡四世就提起宝剑,猛然向费多罗夫刺去,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费多罗夫杀死。之后,伊凡四世又下令将费多罗夫领地上的所有王公贵族赶尽杀绝。在伊凡四世时代,贵族不单不像先前那样风光,还常有朝不保夕之感。
屠杀,就像在干燥的木柴上点着火,只要开了头,就会愈演愈烈。1570年,屠杀终于从贵族扩散到平民百姓,诺夫哥罗德是第一个遭殃的地方。
诺夫哥罗德在成为俄国的一部分之前,已经是一个架空了王公权力的封建共和国,当地人本能地排斥着中央集权制。特辖制实行后,诺夫哥罗德利用贵族对伊凡四世的不满情绪,于暗中支持那些叛乱行为。这一切都被伊凡四世看在眼里。
1570年1月,伊凡四世突然在特辖军的护送下光临诺夫哥罗德,当地的僧侣按照传统礼仪,手捧十字架和圣像列队欢迎。没想伊凡四世一出现,便阴沉着脸,下令特辖军逮捕诺夫哥罗德大主教,理由是大主教和费多罗夫事件有所瓜葛。而伊凡四世远道而来,并非只为带走诺夫哥罗德大主教这样简单,在伊凡四世的授意下,特辖军对整个诺夫哥罗德进行了大屠杀,在杀戮的过程中,还不忘将当地的宝物劫掠一空,稍微反抗的人,就会被特辖军逮捕。特辖军在折磨人上颇有造诣,他们不会让人痛痛快快地奔赴黄泉,他们要在诺夫哥罗德人痛苦的嚎叫声中找寻快感,他们将诺夫哥罗德人吊起来,用火烧他们的额头,待折磨够了,再将他们绑在雪橇后面,扔进冰冷刺骨的河里。
诺夫哥罗德人连哭泣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伊凡四世对这种状况十分满意,他得意洋洋地带着特辖军返回了莫斯科。
在诺夫哥罗德的杀戮勾引起伊凡四世对血的渴望,重返莫斯科的伊凡四世更残忍,更暴戾,更捕风捉影。伊凡四世不相信任何人,以为身边处处都有谋逆者的耳目,于是开始将屠刀将挥向自己的仆从、亲信,弄得克里姆林宫中人人自危。
第一部分 第23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9)
特辖制从1565年开始实施,到1572年废止。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有四千多名王公贵族被杀。伊凡四世的皇位在鲜血的滋养下更牢靠了,还有什么比名正言顺地夺走他人性命更能炫耀权势的事呢?伊凡四世嗅着空气中的血腥味,看着皇座下的累累白骨,感到无限宽慰。
皇子"复活"了
伊凡四世晚年时,性情愈发暴躁,一次在盛怒之下,他竟然拿着权杖猛击自己儿子的头,将儿子打死。伊凡四世是让人敬畏的"雷帝",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儿子的死使伊凡四世痛不欲生,他在悔恨交加中挨着剩下的时光,直至生命终结。
儿子的死让伊凡四世从嗜杀的狂热中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的残忍。伊凡四世主动为那些死于自己手下的领主、贵族沉冤昭雪,他让官员将被特辖军杀害的人员名单编纂成册,又自掏腰包修建寺院。1584年3月,伊凡四世去世。此时,他还有两个儿子尚在人间,一个叫费多尔,年轻力壮;一个叫季米特里,由伊凡四世最后一个妻子玛丽娅·娜加娅所生,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婴儿。按照伊凡四世的遗愿,费多尔继承了皇位,但伊凡四世对当时已经27岁的费多尔并不放心,又命大臣尤里耶夫、戈都诺夫、姆季斯拉夫斯基、叔伊斯基4人组成摄政委员会,辅佐费多尔。
费多尔并不具备那种统揽天下的气魄,他资质平平,谨小慎微,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做祷告上,摄政委员会没费什么力气就掌握了治国大权。
1590年小王子季米特里去世,1598年费多尔也一命呜呼,伊凡四世一脉彻底断绝,俄国的皇位呈空缺状态,宫中各大势力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摄政委员会中的戈都诺夫最终冲破重围,得到了总主教的祝福。像当年伊凡四世一样,在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加冕典礼,戴上了莫诺马赫皇冠。
成为沙皇后,戈都诺夫不紧不慢地铲除政治对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尽职尽责。戈都诺夫是一个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在辅佐费多尔时,正是由于戈都诺夫推行的一系列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偌大的俄国才没有败在只知祷告的平庸沙皇手里。
但偏偏在戈都诺夫成为沙皇后不久,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先是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了人们的家园,然后是霜冻提前降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饥荒紧随其后。一些饥民甚至靠吃死人的肉为生。
公平地说,大饥荒的发生纯属天灾,而非人祸,但食不果腹的民众却难免迁怒政府。戈都诺夫在莫斯科及时发放了赈灾粮,又出台了很多措施防止商人哄抬物价,即便如此,俄国各地还是爆发了骚乱。戈都诺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骚乱平息。
1603年,骚乱的余波未散,民间又突然传言伊凡四世的小儿子季米特里"复活"了,这一传言比大饥荒更让戈都诺夫如坐针毡。作为伊凡四世的后裔,论血统,季米特里显然比戈都诺夫更有资格做俄国的沙皇,随着季米特里"复活"的传言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戈都诺夫的沙皇身份。
戈都诺夫慌了,连忙派人调查这个季米特里的身份,然后昭告天下,真的季米特里早在1590年去世了,这个季米特里是假的,真名叫格利戈里,是加利奇大贵族奥特列比耶夫的儿子,一个年方22岁的普通的修道士。
但是,老百姓却并不相信戈都诺夫的话,都对季米特里满心好奇。当初,为了登上沙皇之位,戈都诺夫树立了很多政敌,他们中不少都还于暗中策划着推翻戈都诺夫的活动,在民间沸沸扬扬的季米特里传说便成了这些人打击戈都诺夫的一个天赐良机。
假季米特里轻而易举地网罗了一大批支持者,这些支持者中有对现状不满的平民百姓,有戈都诺夫的政敌,还有俄国的老对手波兰。
波兰贵族维什涅维茨基是假季米特里的疯狂支持者,他不单为假季米特里问鼎皇位出谋划策,还将假季米特里引荐给波兰另一位权势人物,并和假季米特里进行联姻。波兰政府相信,假季米特里上台后定会投桃报李,给波兰不少好处。波兰国王西吉蒙特三世对假季米特里赞不绝口,并大张旗鼓地称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假季米特里夺回皇位,而假季米特里也满口答应,在当上沙皇后,将斯摩棱斯克和谢维尔斯克-契尔尼哥夫等地,割给波兰。
第一部分 第24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10)
1604年10月,羽翼丰满的假季米特里领着波兰人雄赳赳地向莫斯科进军,路上不少被假季米特里蒙蔽的人,都劲头十足地加入了反戈都诺夫的大军。假季米特里的力量像吹气球那样迅速膨胀起来。
1605年假季米特里的反叛事业正发展得红红火火,戈都诺夫突然暴病身亡,偌大的俄国顺势掌控在戈都诺夫年仅16岁的儿子费多尔手里。费多尔是个命运悲惨的沙皇,完全不是假季米特里的对手,费多尔既不知要怎样镇压起义,也不知要怎样戳穿假季米特里的谎言。越来越多的人把戈都诺夫和费多尔当成篡位者,就连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的军士也不例外,那奉命镇压假季米特里的8万俄军,竟然全部倒戈,调转马头攻打起费多尔来。
费多尔还没来得及向俄国人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就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年轻的生命也随之结束。在假季米特里攻入克里姆林宫前,莫斯科人就自发地发动起义,冲入克里姆林宫,面对来意不善的民众,宫中的大贵族只好违心地说皇子季米特里尚在人间。莫斯科人大受鼓舞,他们欢呼雀跃着,将体如筛糠的费多尔杀害,然后选派代表,迎接假季米特里回朝。
假季米特里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成为沙皇,论才智、论手段,假季米特里都不比那些败在戈都诺夫手下的政治人物出色。假季米特里在1605年,顺顺利利地进了莫斯科城,一个月后,便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像模像样地举行了加冕典礼。
对假季米特里来说,登临天下太戏剧化,也太突然了,像任何一个平庸之人一样,假季米特里并没有看到附着在权力之上的责任,他无心过问政事,肆意享乐,很快就掏空了国库,然后又反过头来欺负扶他上位的百姓。假季米特里的所作所为大大伤害了俄罗斯人。1606年5月的一个深夜,莫斯科人闹哄哄地闯进克里姆林宫,将假季米特里拖出来乱棍打死,他们将假季米特里的尸体烧成灰,装在大炮里,朝波兰的方向发射。
俄国失控了,人们积压了多年的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混乱中,一个叫叔伊斯基的大贵族趁乱收利,在克里姆林宫加冕称帝。
叔伊斯基的称帝让老百姓重新怀念起假季米特里当政的岁月,假季米特里至少曾经承诺过减轻人们的负担。人不愿意相信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尽管莫斯科人早已将假季米特里做成炮灰,还是有不少俄罗斯人坚持季米特里尚在人间。
1606年7月,一个叫伊凡·鲍洛特尼科夫的人联合逃亡农民、奴仆、哥萨克骑兵,发动了农民起义。鲍洛特尼科夫有勇有谋,他利用了俄罗斯人看重皇室血脉的特点,扶植起另一个假季米特里,并打着这个假季米特里的名号,设立据点,攻打叔伊斯基。鲍洛特尼科夫的起义大军所向披靡,只用了个把月就占领了七十多个城市,队伍也发展到数万人,一些看不惯叔伊斯基的贵族,也加入了起义大军。1606年10月,鲍洛特尼科夫攻到了莫斯科城下。
鲍洛特尼科夫和叔伊斯基在莫斯科外相持了数月,最终决定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谈判很顺利地展开了。可谈判过后,叔伊斯基突然背叛诺言,大肆屠杀起义者。鲍洛特尼科夫不幸被抓,被挖去了双眼丢入冰窟中,活活冻死。
不过,就在叔伊斯基为成功镇压了鲍洛特尼科夫起义而沾沾自喜时,俄国西部的斯塔罗杜勃,又出现了一支打着"季米特里"旗号的起义军,起义军的首领米哈伊尔·莫尔恰诺夫自称季米特里。但是于暗中帮助起义军的波兰政府却认为最好找一个神秘莫测的人来冒充季米特里,以免被人抓住把柄。于是1607年,一个新的假季米特里,即假季米特里二世,在波兰贵族的簇拥下攻打起莫斯科,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假季米特里二世的真实身份。
假季米特里二世来势汹汹,叔伊斯基惊恐不已,只好向瑞典方面请求支援,并在割让给瑞典一大块土地后,看到了训练有素的瑞典士兵。假季米特里二世的大军,在瑞典士兵的抗击下,自行散去。
第一部分 第25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11)
假季米特里二世的起义因瑞典人的介入功亏一篑,暗中支持着假季米特里二世的波兰人恼羞成怒,在1609年突破俄波边界,气急败坏地攻打叔伊斯基政府。那些曾经支持假季米特里二世的俄罗斯贵族,听到这个消息,干脆抛下假季米特里二世,加入波兰人的阵营。波兰人计划在推翻叔伊斯基之后,推举波兰国王西吉蒙特三世的儿子瓦迪斯瓦夫做俄国的沙皇。1610年6月波兰大军和俄瑞联军相会,假季米特里二世趁机卷土重来,莫斯科敌不过波兰和假季米特里二世的左右夹攻一败图地,叔伊斯基见大势已去,也只好放弃了这并不舒坦的沙皇宝座。
叔伊斯基下台后,抵御外敌的责任就落在了俄国杜马头上,以费·伊·姆季斯拉夫斯基为首的几个大贵族,在几番思量后决定,先借波兰人之刀除掉假季米特里二世。理由很简单,由于俄罗斯人普遍拥有"皇室血脉情结",推翻号称承袭伊凡四世血脉的假季米特里二世,势必比推翻由波兰人扶植的沙皇要困难得多,先借助波兰之力铲除假季米特里二世,至于波兰人的瓦迪斯瓦夫王子可以留待以后慢慢对付。
莫斯科就这样落入波兰人手中,看着异族耀武扬威地进驻克里姆林宫,想到以后会被波兰人骑在头上,俄国人都愤愤不已。而波兰方面一见俄国如此容易就范,不由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试图让西吉蒙特三世兼任俄国沙皇,将俄国彻底置于波兰的控制之下,俄国无论如何不能同意这一要求。
1610年冬天,假季米特里二世被蒙古人杀死,这让俄国贵族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波兰人,俄国和波兰就沙皇问题争执不下,克里姆林宫的皇座空了好一段时间。
1611年3月19日是复活节,莫斯科人像往常一样庆祝节日,他们按照传统,拿着十字架和圣像列队游行,从克里姆林宫穿过红场。但波兰人却以为莫斯科人是要聚众起义,当即发动了大屠杀,命波兰士兵袭击手无寸铁的游行民众,致使七千多莫斯科人死于非命。1611年6月,西吉蒙特三世又攻克了俄国的斯蒙棱斯克,杀害了七万多斯蒙棱斯克市民。与此同时,瑞典也向俄国的重镇发动进攻,占领了涅瓦河流域,侵吞了诺夫哥罗德,并逼着诺夫哥罗德人拥戴瑞典王子查理·飞利浦为俄国沙皇。
俄国人再也无法忍受了,1611年秋天,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叫库兹马·米宁的商人慷慨解囊,组建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人民军,并找来能征善战的帕扎尔斯基担任该军指挥。听闻米宁建立了人民军,诺夫哥罗德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1612年3月,人民军踏上征程,巧妙地和波兰军、瑞典军周旋,避开它们的锋芒,用了5个月的时间,迂回到莫斯科,并在一些哥萨克人的帮助下,在莫斯科附近痛击波兰人。波兰人迫不得已退进了莫斯科城,但在莫斯科城中,也到处是反波兰人的势力,波兰人在城里挨了两个月,终是受不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日子,绝望地投了降。
波兰人跑了,莫斯科又成了俄罗斯人的莫斯科,但只要沙皇的宝座一天空着,俄罗斯人的心就一天放不下。于是,1613年1月,来自全俄五十多个城市的近700名代表,冒着严寒抵达克里姆林宫,在圣母升天大教堂召开会议,讨论沙皇问题,这近700名代表中有大贵族,有高官名流,有地主商人,有僧侣农民。在激烈的讨论后,大家最终决定,由伊凡四世皇后阿纳塔西娅的侄孙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担任新一代沙皇。1613年2月21日,米哈伊尔正式即位,俄国历史开始进入罗曼诺夫王朝时期,由假季米特里引发的动荡,终于告一段落。
克里姆林宫的改革
罗曼诺夫王朝共产生了16名沙皇,其中不乏光耀历史的伟大君主,彼得一世就是其中之一。1672年5月30日,彼得一世在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出生,他降生的那一天,莫斯科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大钟都敲响了。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个被称为"大帝"的沙皇。
彼得一世本来是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尔的第三个孩子,按照俄国的传统,继位为皇的一般都是老沙皇的长子,阿列克塞·米哈伊尔在1676年去世时彼得一世还不满5岁,没能承袭皇位。但彼得一世的大哥费多尔·阿列克赛耶维奇只当了6年的沙皇就去世了,死时年仅21岁,没有留下血脉。
第一部分 第26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12)
彼得一世的二哥伊凡是个傻子,费多尔去世后,宫中势力分化成两派,一派支持彼得,一派支持伊凡。起初彼得一世被确立为沙皇,彼得一世的母亲纳塔利娅·基里洛芙娜以沙皇监护人的身份执掌了大权,但纳塔利娅是个平常的女人,并不具备帮儿子保住皇权的能力。在几番血腥而残酷的宫廷斗争后,支持伊凡的一派东山再起,立伊凡为第一沙皇,即伊凡五世,彼得一世则变成了第二沙皇。
彼得一世年幼,伊凡五世又有智力问题,彼得一世野心勃勃的姐姐索菲娅便通过操纵伊凡五世,攥紧了左右朝政的大权。
彼得一世17岁时,开始对政治产生了兴趣。彼得一世是个少见的天才少年,他至少精通12门手艺,做出的活计可与当时第一流的工匠媲美。他好军事,还是个孩子时就一手建立了两个兵团,一个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一个是谢苗诺夫斯基兵团,这两个兵团后来成了彼得一世的左膀右臂。17世纪正值大航海时代,彼得一世十分热爱造船和航海,不过,17岁的彼得一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爱好会对俄国产生怎样深刻的影响。17岁的彼得一世,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索菲娅手里抢回皇权。
看着聪明英武的彼得一世一天天长大,索菲娅也感到不安,她试图杀害彼得一世,自立为女皇。可索菲娅不知道,在克里姆林宫中,有不少彼得一世的亲信,索菲娅的计划泄漏出去,彼得一世躲过了索菲娅的杀手,逃到了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并在那里和拥护自己的士兵会合。之后,彼得一世命令克里姆林宫中所有的射击军到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待命。
射击军是克里姆林宫的重要军事力量,此前一直唯索菲娅马首是瞻。彼得一世很清楚,一场性命攸关的皇权之争已经展开,要斗败索菲娅,就必须先解除索菲娅的武装。
彼得一世很有帝王的威仪,射击军也看出,在索菲娅和彼得一世的角逐中到底谁会是最终的赢家,他们脱离了索菲娅,转而投向彼得一世。没有了武装保护的索菲娅一下子变得不堪一击,彼得一世擒获了索菲娅的宠臣,索菲娅试图杀害彼得一世的阴谋彻底败露。
彼得一世成功夺回了皇权,索菲娅被关进了修道院,彼得一世又一不做二不休,干净利落地铲除了索菲娅的残余势力。由于伊凡在几年前就已病逝,彼得一世遂成为沙皇俄国至高无上的主人,再没有什么人有资格来抢彼得一世的皇权了。
沙皇俄国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彼得一世的时代。
1695年夏天,23岁的彼得一世发动了对亚述夫的战争,亚述夫在顿河下游,是通往亚述海的要道,年轻的彼得一世已经看到海口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当时的俄国没有海军,亚述夫之战打得格外被动,惨遭失败。1696年,彼得一世带着一大支海军,包括1300只舢板、300只小艇、100条木筏、23艘大帆船、4艘火攻船、2艘大战舰,重新攻打亚述夫,轻轻松松地取得了胜利。从这两次结果完全不同的战役中,彼得一世明白了海军的重要性,他决心带着俄国扩张,俄国的边境不应该被大海阻隔。
彼得一世下定决心创建一支威震八方的海军。他积极地为打造海军筹集钱款,但待钱款筹来却赫然发现,在俄国,精通海军业务的军官和造船工匠竟寥寥无几。
彼得一世为这种状况感到震撼,他不敢耽搁,马上筹建了一支赴国外学习海军事务的高级使团。这个使团中有牧师、医生、仆人、警卫、官员、学生,彼得一世自己也打扮成一名学生,混在使团中间。1697年3月,使团出发了,其第一站是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在这里,彼得一世和勃兰登堡的弗里德里希三世结成了反瑞典同盟。
5个月之后,俄国使团来到荷兰。荷兰在17世纪中期曾拥有"海上马车夫"的美名,大洋之上,到处都是插着荷兰国旗的船只。尽管在17世纪末,荷兰人在海上的风头被英国人抢去不少,但其雄厚的海上实力还是让欧洲各国心惊胆战。当时的欧洲总共有20000艘商船,荷兰籍的占了其中的80%。彼得一世早就听闻荷兰在海上的强大,他不顾随从的劝阻,先于其他成员1个星期来到荷兰,只身前往荷兰的一个造船厂学手艺。在技师的指导下,彼得一世亲手建造了1艘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性能良好,彼得一世凭借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第一部分 第27节:第二章 克里姆林上建立的一个统一帝国(13)
但彼得一世还觉得意犹未尽,以为自己只学到了造船的皮毛,他感慨自己对造船的认识只停留在手艺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理论。因此,当一个英国人告诉他,英国人在造船方面有丰富而系统的学科时,彼得一世毫不犹豫地决定去英国。
1698年1月,彼得一世一行抵达英国,彼得一世认真地考察了英国的造船业,专心致志地学习造船学。同时,彼得一世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产生了兴趣,17世纪末的英国,正显露出霸主之势,彼得一世利用课余时间旁听议会的辩论,参观了伦敦各个企业,还到牛津大学游历了一番,并拜访了英国的皇家协会,和英国数学家弗哈森做起了朋友。
在英国的这段经历,让彼得一世的眼界大大开拓。3个月后,彼得一世带着使团重新回到荷兰,希望荷兰能和俄国联手攻打土耳其,但荷兰拒绝了彼得一世的要求。不久,彼得一世只好结束游学,返回祖国。
彼得一世抵达莫斯科后,没有马上回克里姆林宫,而是来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离宫,他曾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岁月。因此,直到第二天,莫斯科方面才知道彼得一世回城的消息,各领主大臣不敢怠慢,连忙跑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离宫前接驾。
这些大臣万万没有想到,彼得一世竟拿着一把剪子出现在大家面前,而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彼得一世竟不由分说地挥着剪子剪掉了大臣们精心留起的胡子。
胡子,在当时的俄国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国家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多蓄着一把漂亮而茂密的胡子。俄国教会认为胡子是上帝赐给男人的礼物,在很长时间,人们还讥笑那些胡须寥寥的人是公猫、公狗,贸然剪去他人的胡子,是相当严重的挑衅行为。因此,当彼得一世将大臣们的胡子一一剪掉时,所有大臣都战战兢兢,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现代化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
通过和西欧国家的接触,彼得一世顿生危机感。俄国虽地大物博,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已经落后了西欧一大截。扩张是强者之道,俄国渴望扩张,就必须使自己变强。同时,西欧各国同样渴望扩张,如果俄国不思进取,满足于目前的状况,迟早有一天会被西欧国家欺负。
彼得一世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他从宗教入手,增加了教会的义务。长久以来,教会都不断地从皇室得到赏赐,不用为社会做任何实际贡献,就享受着丰润的领地和大量农奴。僧侣们个个肥肥胖胖,不劳而获,心安理得地过着寄生虫一般的日子。这些人道德堕落,且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还越来越多地染指朝政。彼得一世对这种情况非常忧虑,他不顾僧侣们的哀求,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回,还打算让世俗官员去料理教会的土地。
彼得一世废除了总主教的职位,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管理俄国的宗教事务,该局的局长则由非宗教人士担任,还必须由沙皇亲自任命。这样一来,教会就被牢牢压制在沙皇的权威之下,听命于沙皇,向沙皇负责。自彼得一世之后,教会很难再聚集力量和世俗权力角逐。
彼得一世还对僧侣的生活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既然僧侣们本身不生产财富,也就不应该成为国家财富的消耗大户。彼得一世要求僧侣们吃粗糙的食物,还必须学会一门可供独立求生的手艺,比如绘画、木匠活、纺纱、编织花边等。彼得一世不打算让俄国供养那么多僧侣闲人,他将伤残士兵、需要照顾的老人、无家可归的平民以及患病之人统统送进修道院,让僧侣们好好照顾这些"弱势群体"。以往的沙皇也曾出台一些政策,限制教会搜罗财富,但彼得一世不单严令禁止教会买卖土地,还要求教会向学校提供经费。
教育是兴国之大业,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少不了教育的强盛。俄国不缺土地、资源,之所以落后他国,就是因为缺少人才。于是,彼得一世号令天下,全国各省都必须建立起初等学校,神父、祭祀以及贵族的孩子都被强行拉进了学校。
在彼得一世的努力下,俄国的面貌大为改观,从一个宗教色彩浓重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焕发着清新气息的强国。
第二部分 第28节:第三章 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1)
第三章扩张,除了扩张还是扩张
从大动干戈也没从紫禁城捞到多大好处的《尼布楚条约》,到稍稍进行威逼利诱就能使晚清的王孙贵族乖乖奉上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瑷珲条约》,克里姆林宫的扩张野心一刻也没有停歇,但那个曾为"天朝上国"的紫禁城却在轰鸣的炮声与机器声中逐渐落寞。
扩张,沙皇的无休梦想
每一代君王都是一样,在不希望前人留下的大好河山在自己手中衰落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像前人那样彪炳千秋。他们往往会在对自己国人"和颜悦色"的时候,去剥削别国的人民,而且还捧着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当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到一定程度,就连这些理由都不需要了,他们随时可以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望拿起武器指向他人。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生存法则。
沙皇亦是如此,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扩张的野心和步伐。
从伊凡三世到瓦西里三世,俄罗斯逐渐成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满足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坚定了后人希望超越他们的决心。到了1533年,俄罗斯已经是一个面积达28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西到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支脉,南抵奥卡河,北达北海。此时的俄罗斯国家基本完成了成为一个大国的进化,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安安稳稳地打理国家。扩张,依然是值得他们用尽全力的梦想。
为了让俄国的商船能够在欧洲自由出入,他们需要地中海和北海;为了满足对资源的占有欲,他们需要太平洋;为了成为全球霸主,他们需要的,是全世界。
于是,他们不停地扩张,一直到占领了世界1/6的土地,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足以让俄国人感到骄傲。
沙皇彼得一世就是一位继承了前人扩张本性的君主,他果断、勇敢、坚韧而且好学,这些优点聚集在一起,让他建立起了俄罗斯帝国。从伊凡雷帝开始,莫斯科公国就一直对波罗的海虎视眈眈,但是由于17世纪初的农民革命,伊凡雷帝不得不暂停这个计划。到了彼得一世,对波罗的海的渴望与日俱增,于是,他开始小心翼翼地迈进波罗的海海岸。
波罗的海一直是瑞典的占领地。17世纪末,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因为领土问题而激化。彼得一世利用这个契机,与对波罗的海早就垂涎三尺的波兰、丹麦结成同盟,一起对付瑞典。不过彼得一世十分精明,他一边处心积虑准备对付瑞典,一边却极力向瑞典驻莫斯科大使表示好感,时不时就到这位大使家中做客,热情得很。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彼得一世想让瑞典知道,除了沙皇,还有哪个国家领袖愿意这样对你?而当瑞典对俄罗斯放松警惕的时候,也就是沙俄要趁其不备,出手之时。
但是,绝对不要小觑瑞典。在几百年前,瑞典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具有一呼百诺的崇高地位。1100年,瑞典正式成为一个国家。1397年,瑞典与丹麦、挪威组成了卡尔马联盟,由丹麦统治。一百多年之后,瑞典脱离联盟独立。从1654年开始,瑞典逐步成为欧洲强国,经过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后,这个弹丸小国一跃成为欧洲霸主,它的军事力量受世人瞩目,让很多国家只能望洋兴叹。这就不难想象,彼得一世要对付这个国家,需要强大的同盟和无懈可击的计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