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克林姆林宫的选择

_7 李涛(当代)
被"列宁格勒案"整倒的不单有沃兹涅先斯基等政治红人,还有不少列宁格勒官员。这是因为沃兹涅先斯基和库兹涅佐夫的政治生涯都和列宁格勒关系匪浅,在前苏联,像沃兹涅先斯基和库兹涅佐夫这样崛起于列宁格勒的官员被称为"列宁格勒派",而贝利亚、马林科夫等环绕在斯大林身边的人则属另一派,两派的争斗在克里姆林宫早就不是新鲜事。所谓斩草除根,为避免日后麻烦,在搞倒沃兹涅先斯基时,也就有必要顺势铲除"列宁格勒派"。
1948年的圣诞节时才当选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波普科夫,与在同一天当选市委第二书记的卡普斯京,很快就被贝利亚等人盯上。一封关于波普科夫和卡普斯京在选举中作弊的匿名信被送上了中央。信的内容是否属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信足以将列宁格勒的干部拉入深渊。斯大林被告知了这封匿名信的内容,从此对列宁格勒官员的印象大跌。三人成虎,一些支持贝利亚的官员也饶有兴致地收集不利于沃兹涅先斯基和列宁格勒官员的情报,并不断地将情报上报给中央。
从1949年2月开始,列宁格勒党组织的一些要人就频繁地被莫斯科方面召见,2月21日,马林科夫和中央组织局委员安德里阿诺夫出席了列宁格勒州委和市委联席会议,此次大会就像是陈明库兹涅佐夫等"列宁格勒派"罪状的大会。马林科夫谴责库兹涅佐夫等人在从事反党反列宁活动,说他们组织派别对抗中央,说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挥霍储备商品,伤害国家经济利益,说他们提供虚假信息,欺骗中央。
不可否认,马林科夫是个优秀的演说家,他气宇轩昂,用词尖刻,手势丰富,能将没有的说成有,能将工作中的小失误说成不容宽恕的大罪责。
会议结束后,波普科夫、卡普斯京被撤销了职务,在马林科夫的努力下,安德里阿诺夫成为列宁格勒的州委书记和市委书记。波普科夫和卡普斯京还被开除了党籍,他们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不知道安德里阿诺夫是否意识到,在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和市委书记的座椅后面,是数百名列宁格勒干部的悲戚人生。
安德里阿诺夫是马林科夫的"好同志",他一上台,就将一大批亲信安插到列宁格勒,原先那些在列宁格勒担任政治职务的人,不管干的好坏,多被撤换了。有人以为列宁格勒的这场政治风暴总算告一段落,但是现实残酷得多,权力斗争中有太多斩尽杀绝,非要把对手彻底消灭才好。
一个官员很难做到在任期间不犯一点错误,库兹涅佐夫、沃兹涅先斯基等人曾经出过的任何一个小差池,到了贝利亚等人的手上,都被渲染成不可饶恕的大罪,库兹涅佐夫等人早已没了往日的风光,他们成了毋庸置疑的反革命分子,罪不容诛。
卡普斯京是第一个受害者,他被形容成打入前苏联内部的英国间谍,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在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后,还是没有逃出政治对手的陷害,被无情地关入大牢。
其中,逮捕沃兹涅先斯基时,还出了一点小麻烦,贝利亚等人就算捕风捉影,也没找到足够将沃兹涅先斯基打入大牢的把柄,偏偏冷静下来的斯大林还一再催促贝利亚等人重新给沃兹涅先斯基安排工作。最后,贝利亚只好绞尽脑汁,编造出一个国家计委丢失密件的事情,逮捕了沃兹涅先斯基。
第四部分 第91节:第八章 莫斯科的胜利者(10)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有把柄找把柄,没有把柄就生造把柄,列宁格勒的官员一个挨一个地被送入监狱,他们中有的等到了沉冤昭雪的那天,有的则死不瞑目。
沃兹涅先斯基在听到判决时,万念俱灰,他正值一个政治家最好的年华。库兹涅佐夫则异常冷静,既没有认罪,也没有请求宽恕,而是高傲地对那些希望他死的人说,总有一天,历史会证明他无罪。沃兹涅先斯基在1950年9月30日迎来死亡,库兹涅佐夫比他多活了一天。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政坛最耀眼的两颗明星,还未来得及展示他们的光华,就猝然坠落了。
"列宁格勒案"是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和贝利亚的对决,也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角逐,在历史上,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都曾以首都的身份傲立于世,当列宁格勒还是沙皇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时,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一度受到冷落。贝利亚等人玩计谋,弄权术,无非是要将散发着清新活力的沃兹涅先斯基等"列宁格勒派"赶出克里姆林宫。
姜还是老的辣,看着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命归黄泉,贝利亚等人的心情畅快起来,他们是这场权谋之斗的大赢家,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在克里姆林宫工作多年的老特工苏多普拉托夫指出,在沃涅先斯基等人被搞掉后,贝利亚、马林科夫以及赫鲁晓夫和斯大林的关系更紧密了。但是,在损失了沃涅先斯基和库兹涅佐夫两员爱将后,斯大林也只是对贝利亚等人的工作能力表示满意而已。也许,斯大林未必不清楚贝利亚等人极力揭发沃涅先斯基的真实动机,只是在冷战中,克里姆林宫的不团结极有可能被美国钻了空子。另一方面,库兹涅佐夫那要为历史冤案平反的决心,也可能让斯大林感到不适。从表面上看,很多冤案都是贝利亚造成的,但谁都清楚贝利亚是在奉斯大林的命令行事。
克里姆林宫有很多荣耀,也有很多阴谋,荣耀让人振奋,阴谋让人唏嘘,无论怎样,事情都有盖棺定论的那天。
斯大林一去世,贝利亚和马林科夫便失去了靠山,在新一轮权力之争中,他们彻底地败给了斯大林的另一红人——赫鲁晓夫。揭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短并不困难,贝利亚只不过比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多活了4年,1954年,贝利亚和阿巴库莫夫也被押上了审判席,聆听死刑判决书。1956年沃涅先斯基和库兹涅佐夫的名誉被恢复,马林科夫则被扫出政坛。1988年前苏联最高法院为"列宁格勒案"彻底平反。
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斯大林一直打算让沃兹涅先斯基等人接替克里姆林宫的老一辈领导人,这老一辈中包括贝利亚,也包括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自己也不清楚克里姆林宫中这些老一辈是怎样让斯大林丧失对这些年轻人的信任的,在赫鲁晓夫看来,斯大林被人唆使着,伤害了那些年轻人。
克里姆林宫的谋杀案
贝利亚等人在斯大林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可是克里姆林宫权力的聚焦,斯大林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精力不济,很多工作都只能搁置下来,比如无法按时出席中央委员会,无心过问主席团常委的事务等。但是,隔三差五斯大林就会召集他的小圈子来开会,除非斯大林生病了。
作为一个手握国家至高权力的老人,斯大林享受不到什么"清福",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斯大林是个喜欢在夜晚工作的人,早晨和上午睡觉,下午起床工作,傍晚休息一小会儿后,才进入一天中工作的黄金时间。而为了配合斯大林这昼夜颠倒的作息时间,克里姆林宫的官员在晚上七八点后总是格外紧张,因为基本上每天这个时候,斯大林的专车就会出现在克里姆林宫门口。斯大林喜欢在克里姆林宫的电影院里和官员们讨论问题,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电影换片的空闲时间讨论一些问题,在这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官员们的神经相应的松弛一些,也更容易吐露出真实想法。
看完电影后,斯大林会建议大家一起去吃东西,这对很多官员来说,着实是件苦差事。陪斯大林吃饭不可能像在自家吃饭那样放松,而且吃一顿饭的时间还很长,官员们可是要早起工作的。
第四部分 第92节:第八章 莫斯科的胜利者(11)
斯大林通常在莫斯科近郊的孔策沃别墅招待官员。出于安全考虑,斯大林对莫斯科的街道了如指掌,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要去孔策沃别墅吃饭,却不清楚斯大林会走哪条路去孔策沃别墅。孔策沃别墅离克里姆林宫不是很远,处于一片树林之中,它配备着当时最先进的保安系统,有两道围墙守护,其中一道围墙还有监视孔,负责别墅保安工作的是经验丰富的前苏联军人。斯大林多疑,但他可以在孔策沃别墅安心地休息生活,一般人是无法进入孔策沃别墅周边地区的。
到孔策沃别墅和斯大林一起进餐的,多是克里姆林宫的大人物。斯大林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菜肴招待客人,他总会热情地招呼来客先吃,看客人吃下后没什么奇怪反应,才放心地品尝食物。孔策沃别墅有专门的试毒员,每道菜端上桌前都经过试毒员的检查,只是斯大林对厨师保持警觉,对试毒人员也同样警觉。在斯大林看来,那些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人,可能藏在任何地方。
孔策沃别墅的晚餐会,与其说是方便官员们联络感情,不如说是方便斯大林来试探官员。
和斯大林吃饭,必须要有舍生忘死的觉悟,斯大林喜欢看身边的人醉到不省人事,丑态百出,喜欢他们不由自主地吐露真言。很多时候,孔策沃别墅的晚餐结束时,天边已经露出曙光。
观察到斯大林别墅中赴宴的人,可以揣测出克里姆林宫的权势角逐动向。孔策沃别墅在挑选客人上非常讲究,要想知道哪些官员正得宠,哪些官员有失宠的危险,只要看看他们参加孔策沃晚餐会的次数就可以了。那些和斯大林关系亲密的官员,往往也是孔策沃晚宴的常客,而那些偶然被邀请到孔策沃别墅参加晚餐聚会的官员,要么是即将扶摇直上之人,要么是斯大林正关注的对象。斯大林会用突然拒绝邀请某官员来别墅用餐的办法,向外界示意自己对该官员的冷落。
从某种角度说,孔策沃别墅就是克里姆林宫权力场的延伸。
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时常出现在斯大林家的餐桌上,而担任数个部门部长的卡冈诺维奇就很少得到邀请,大元帅伏罗希洛夫则从来都没接到过孔策沃的邀请函。外交部长莫洛托夫、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原本也是孔策沃熟悉的座上宾,但自苏共十九大后,这两人接到的孔策沃方面的邀请就越来越少。
莫洛托夫和米高扬自然看出了自己失宠的事实,不断托人打听斯大林的行程,有意制造和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电影院的"巧遇"。莫洛托夫和米高扬试图通过在晚餐会上的好表现重新博得斯大林的好感,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败了斯大林用餐的兴致。到最后,斯大林干脆明白无误地告诉周围的人,别再让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出席孔策沃的晚餐会了。斯大林对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不再信任。
一想到那些失信于斯大林的官员们的可悲下场,比如沃兹涅先斯基和库兹涅佐夫,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就不由毛骨悚然,在重返晚餐会失败后,二人只好接受了残酷的现实,静待厄运降临。
不过,在1952年底,斯大林还腾不出手来对付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当时克里姆林宫收到一封署名为莉季亚·季玛舒克的告密信。告密信直指那些在克里姆林宫中工作的医生,这个自称莉季亚的女人说,以斯大林的内科医生维诺格拉多夫为首的一些医务工作者,一直利用职能之便,不动声色地陷害政府要人。
斯大林看罢这封信后怒不可遏,当即将主席团的成员召集到克里姆林宫。告密信,不管是否署名,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前苏联都不是新鲜物什,它可以是无中生有,可以是造谣诬蔑。斯大林用激动的语调读完这封信,在场的官员一个个缄默不语,他们不知道告密信所说是否属实,但他们本能地察觉到,一场关于医生的"大清洗"即将展开,当然,清洗的对象不只是医生。
与会的主席团成员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被这场"大清洗"牵扯进去,在斯大林时代的克里姆林宫,地位越高,人越危险。在疑心重的斯大林那里,凡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斯大林知道自己的老同事、老伙伴中不乏觊觎国家大权的,认为这些人大有可能买通克里姆林宫的医生,谋害他堂堂国家总书记的性命。
第四部分 第93节:第八章 莫斯科的胜利者(12)
维诺格拉多夫医生很快被逮捕入狱,一些在克里姆林宫名望甚高的医学教授也未能幸免。斯大林亲自参与了对医生们的审讯,这些医生万万想不到,这个自己曾尽心尽力照顾、救治过的人,竟会摆出凶神恶煞般的面孔。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医生们被铐上了手铐,遭受酷刑拷问。没多久,医生们就都像斯大林希望的那样,一一"招供"。
1953年1月3日,这起"医生案件"的审讯结果在前苏联的各大报纸上披露。若干和克里姆林宫打过交道的医学教授都被看作是美国人派入前苏联的特务,被认为是奉西方国家的命,来谋害前苏联领导人的性命。那因心脏病突发而英年早逝的政治家、斯大林的女婿日丹诺夫,以及死于酒精中毒的、经常到孔策沃别墅参加晚餐会的谢尔巴科夫,都被说成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害死的。《真理报》信誓旦旦地称,这些用心险恶的医生大多是犹太人,通过一个国际性的犹太人组织和美国方面联系,并称若不是被揭发得早,这些黑心医生还会对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等军事将领下手,旨在破坏前苏联的国防建设。
至于写揭发信的莉季亚·季玛舒克则被当成前苏联英雄,受到铺天盖地的赞扬,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3年1月21日,奖励给季玛舒克一枚列宁勋章。
起初,人们并不相信这些德高望重的医生竟会不顾职业道德残害病人,且害的还都是前苏联的大人物。但架不住舆论的大肆宣传,看着医生们的"口供",越来越多善良的人相信,这些医生就是打扮成天使模样的魔鬼。"医生案件"发生时,科涅夫元帅正在生病,看着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报道,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元帅也怀疑起自己的贴身医生,还给斯大林写了封信,说自己用的似乎正是当年害死日丹诺夫的药品。
其实,莉季亚·季玛舒克的那封信,只是医生们厄运的导火索,尽管斯大林本性多疑,但要想让斯大林相信医生们有谋害国家领导人的企图,非常需要一些铺垫。日丹诺夫之死就是这个铺垫。日丹诺夫是斯大林极其钟爱的政治理论家,在1948年8月31日病死,由于去世时还很年轻,关于日丹诺夫的死因,克里姆林宫中曾议论了好一阵。1949年7月2日,67岁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病逝。斯大林调查后发现,日丹诺夫和季米特洛夫的医生居然是一个人——鲍里斯·科甘。
在一般人看来,医生的病人死了,是非常正常的事,再好的医生也有回天乏术的时候。但斯大林不这么想,1949年,斯大林也是个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老人了,多疑的性格和对健康的担忧交杂在一起,导致了他对医生的严重怀疑。1949年的一天,维诺格拉多夫在给斯大林检查完身体后,好心告诫斯大林"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修养",然而,这一建议在斯大林眼中就变成了"阴谋夺权"。斯大林登时想到列宁病重时,那些窥探着列宁权力的人,是怎样拿着医生的"让列宁同志停止一切活动"的建议,将列宁隔绝开来的。
维诺格拉多夫等克里姆林宫医生没有悬念地入狱,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医务人员和政治本不存在利益瓜葛,医生们就算将斯大林等政要设计害死,也得不到什么切实好处,斯大林推断这些医生不过是那些政治野心家的工具罢了,想到这里,斯大林准备顺"医生案件"这根藤,去摸政治野心家的真实身份。
不知道"医生案件"引发的波澜到底会牵扯进多少政治人物,已经失去斯大林信任的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很可能被卷进来,而负责斯大林保健事务的贝利亚更容易惹人怀疑。但令这些人宽心的是,斯大林还没来得及对"医生事件"展开更深入的调查,就撒手人寰了。
那些熟知"医生案件"内幕的官员,马上为医生们平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将所有无辜受难的医生释放回家。
一些西方人士也开始关注起颇具戏剧性的"医生案件",并愈发倾向将整个事件当作一出政治阴谋。有人认为,季玛舒克的来信只是政治阴谋的第一步,"医生案件"是贝利亚一手制造的,贝利亚希望将碍手碍脚的维诺格拉多夫医生除掉,让自己的人顶替该医生的位置。贝利亚对斯大林惟命是从的日子太长了,也许贝利亚害怕斯大林这个靠山不在后,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才想到先下手为强,挟斯大林以令克里姆林宫。
第四部分 第94节:第八章 莫斯科的胜利者(13)
也有人怀疑是斯大林的另一红人赫鲁晓夫主导了"医生案件",赫鲁晓夫可是从斯大林去世一事上获利最大的人,在斯大林过世后,他左手搞掉贝利亚,右手搞掉马林科夫,干净利落地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既然贝利亚是斯大林保健事务的负责人,那么,若斯大林真的对"医生案件"展开调查,早晚会查到贝利亚头上。当斯大林权势正旺时,赫鲁晓夫和贝利亚、马林科夫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抵制那些威胁这个小圈子利益的人物、团体;而当斯大林要交出权力时,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就成了竞争对手,他们都渴望坐上克里姆林宫的头把交椅。贝利亚比马林科夫厉害得多,是赫鲁晓夫最担心的人之一。
赫鲁晓夫自己在回忆起"医生案件"时,似乎并不愿意谈得很深入,只是说那些医生是斯大林怀疑心的牺牲品。
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出台了一份《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决议。苏共中央承认,在斯大林以及斯大林的小圈子权炽之时,中央内部确实存在一股抵御斯大林及其小圈子的力量,这股力量奉行列宁主义,不想成为斯大林专断独行的受害者。
也就是说,斯大林担心克里姆林宫之中存在反对自己的人,并不是凭空臆想。在斯大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这股奉行列宁主义的力量已经发展到可以在公开场合和斯大林分庭抗礼的程度了,这种抗争在"医生案件"中也有所体现。
1953年2月,斯大林在苏共中央的一次会议上,要求在3月中旬对"医生案件"进行审理,还颇为认真地将医生们的罪行一一发给大家。在关于"医生案件"的报告中,调查人员认为,美国的力量已经渗透进克里姆林宫的医疗机构,并在党中央一些关键部门设置了通讯点,还旧事重提,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列宁格勒案件",说库兹涅佐夫等人就是被这些渗透进克里姆林宫的西方力量争取走的。斯大林曾和英美领导人打过多次交道,对英美两国的一些间谍战做法非常清楚,他毫不怀疑这份报告的真实性。不管指使莉季亚·季玛舒克写告密信的人是谁,也不管制造"医生案件"的人是什么目的,斯大林都没有疑议地落入了圈套。
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这些和斯大林最亲近的人,自然都仔仔细细地研究了"医生案件"的资料。赫鲁晓夫建议大家去莫斯科森林里,一边打猎,一边探讨问题,前苏联的政要们多喜欢在"游山玩水"时,讨论秘密且重大的事情。赫鲁晓夫一行打猎回来,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斯大林已经太老了,健康不佳,无法再担任任何政府职务。
3月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卡冈诺维奇在主席团会议上宣布,应该重新对"医生案件"进行调查,最后成立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调查的公正性。此前,斯大林曾下令将前苏联的犹太人强制迁往偏远地区,而在主席团会议上,斯大林的这一提议也被不留情面地驳回了。与会代表大部分都对卡冈诺维奇的意见表示赞同,这让斯大林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清楚地察觉到,一股意在和他对着干的力量悄然崛起。斯大林当即就发火了,声称要好好惩罚下造反的人。
不过,这些决意造斯大林反的人,也并没有退缩的意思,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清楚,只要斯大林手上还有权力,他就能随心所欲地制裁那些让他感到不快的人,因此,卡冈诺维奇等人在主席团会议召开前,就为自己找好了退路。米高扬冷静地告诉暴怒中的斯大林,军队就守在克里姆林宫门口,如果主席团成员在半个小时内还不能毫发无损地走出克里姆林宫,军队就会开进来控制局势。
尽管不清楚贝利亚等人是否也和陈兵克里姆林宫一事有关,但贝利亚最后确实站到了卡冈诺维奇等人这边,表示尊重主席团的意见。
斯大林被孤立了,悻悻回到了他在孔策沃的别墅。1953年3月2日,人们发现斯大林因脑溢血晕倒在地,医生们拼尽全力抢救这位在前苏联历史上堪称巨人的政治家,丝毫没有因为前不久发生的"医生案件"影响了心情,却无奈回天乏术。3月5日,斯大林离开人世,临去世之前,斯大林的手微微颤动,嘴唇一张一阖,似乎要说什么,但始终没能说出口。
斯大林走了,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按照传统,他的遗体要在克里姆林宫中停放几日后,被送到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都参加了斯大林的守灵仪式,也各有一番心思。贝利亚在斯大林去世后,立刻容光焕发了,作为当时前苏联政坛的二把手,贝利亚自以为会一帆风顺地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然而他失算了,赫鲁晓夫成了莫斯科最终的胜利者。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