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幼儿健康知识

_4 佚名(现代)
当你粗暴干涉他们的时候,你缺乏的是对他们的尊重,同样,你也难以从他们那里收获到对你的尊重,换来的只有两下里不对劲,说严重点,两败俱伤.
你如果能做到尊重他们,同时也确立少而根本的几条规则,你会发现带孩子一点也不难.很有趣,很好玩.
不是说不允许妈妈生气,发脾气,而是要看因为什么事情生气发脾气,有些情况,源自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粗暴,从而引发冲突,这类情况,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还有些情况,原自父母自己情绪的发泄,失控.
你可以发火,但是,要确认,对事不对人;要确认,你发火的时候,你其实可以控制自己,而非被自己的一腔怒火引导得四处乱撞;要确认,你发火,但是你的权威还在,不要让你的孩子一直只屈服与你的暴力你的实力而非你的权威---总有一天,他的实力会大过你,会比你高大比你强壮,那个时候你不复力量的优势,又缺乏权威,你会更难以教养你的孩子.
当 家 长 不 烦 ??????????
“知心姐姐”卢勤曾说:今天,“当孩子真累,当家长真烦,当老师真难”。这三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今天的孩子‘一切为了成绩’而痛苦学习的写照;是今天的父母‘一切为了孩子’而倍感无助的写照;是今天的教师‘一切为了升学率’而力不从心的写照。造成这种无奈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要追根究底的话,恐怕谁也很难讲清楚、道明白??????但,如果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来讲教育孩子的问题的话,大家也许可以接受。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春兴说:“如将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现象,其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能否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原因是在:父母,如果为人父母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一切为了孩子”只能是一种口号。今天,我就知心姐姐所说:“当家长真烦”的观点;提出另外一种观点:只要为人父母者了解孩子的三种行为,“当家长不烦”!
孩子有三种行为,是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了解的:
第一种 破坏行为
(一)、人产生破坏行为的动力来自于:
1、童心特征(好奇、好动、好问、好探索)
2、发泄心态(负面情绪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孩子是“学习的天才”,是由孩子的童心特征所决定的。当一个人失去了童心特征时,他也就失去了创造力。当一个孩子失去了童心特征时,一个学习天才、一个智慧大师、一匹千里马也就消失了。
(二)、人生不同时期的‘破坏行为’
1、0~3岁孩子的破坏行为:几乎都是由“童心特征”所决定的。
2、4~7岁孩子的破坏行为:大部分还是由“童心特征”所决定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 “发泄心态”已产生,家长们要特别注意。
3、成人的破坏行为:几乎都是由“发泄心态”所决定的。今天,只讲孩子的破坏行为。
(三)、父母应如何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只要孩子的行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使是破坏行为,也劳请各位家长们:不要去阻止!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别人 3、不破坏环境(乱涂、乱丢、乱摘)
孩子的破坏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损坏玩具。父母给孩子买玩具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用玩具来启发孩子的智慧吗?玩玩具,孩子是天才,不用父母去教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怎么玩”,而不是按照说明书所讲去玩。想让您的孩子成为学习的天才、智慧大师、千里马吗?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是关键。最大限度地去发挥一个人潜能的方法是:长期让他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学习英语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人问李嘉诚“您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吗?”李嘉诚说:“不是”,“哪您一定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了?”李嘉诚说:“也不是”,“哪您从什么地方学会了这么流利的英语呢?”李嘉诚说:“其实,很简单,我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学习英语,已坚持了58年”。这就是李嘉诚所说的“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核心理念。
第二 无赖行为
(一)、孩子的无赖行为表现在:1、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2、莫明其妙地发脾气;3、不讲伦理
(二)耍无赖用的手段 一哭、 二闹 、三自杀 。
(三)父母常用的方法:一训 、二骂 、三无奈(用暴力) 、四妥协、 五指责(老公说:您非把这孩子宠坏不可。老婆说:您有本事您来管管看)、 六痛苦。
(四)、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
1、注视警告(父母说:“看着我,我不喜欢您这样做。”只说一遍)
2、明确回答(孩子必须回答“我听到了。”)
3、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
4、讲理道歉(当孩子冷静下来之后,一定要给他讲这种无赖行为,是父母无法接受的一种行为。当孩子听明白后,一定要让他道歉。)
5、夸奖快乐(当孩子道歉后,父母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因为知错能改是一种美德,更需要一种勇气。)
总的原则是:先警告再惩罚。 没有警告的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是伤害而不是教育手段。 因为,孩子是智慧大师,他是在用“无赖行为”来测试父母容忍的底线在哪里? 当父母真的不退让,孩子就会运用他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您真的不让步,那我只好让步了。”
其实,孩子的无赖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社会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谈判行为”。孩子的无赖行为说得不好听,就是孩子与父母斗心理的过程,孩子运用“天性”与“智慧”跟父母‘斗智斗勇’。
1、天性:是指孩子与身俱来的优势资源
A、眼泪 B、哭声 C、不讲面子、不怕丑的勇气与胆量
2、智慧
A、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各位父母们,不知道您们有没有注意到,每次孩子在耍无赖时,他的眼睛始终不会离开一个位置,那就是“您的眼睛”。他会死死地盯住您的眼睛跟您“谈判”。根据您眼神的变化,他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这是很多父母最后妥协的最大败笔。“斗败”了都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说孩子是“智慧大师”呢?就是指这一点。有人问李嘉诚:您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什么?李嘉诚说:“我运用了人人小时候都有的智慧: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这八个字,就是我成功的第一秘诀。”各位家长们,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孩子学习”呢?所以, “小孩子,懂什么?”这样的话我奉劝各位家长们:不要再说了!小看,孩子的智慧,终会被孩子耍的团团转。常言道:人小鬼大!就是在说孩子的大智慧呀。
B、孩子很清楚:“我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
孩子就是运用“天性”与“智慧”来跟父母谈判。孩子再不断地测试父母的心理底线,迫使父母妥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目的。
第三 说谎行为
(一)、人为什么会说谎?
1、说真话会受到惩罚。
2、说真话要承担责任。
今天,在这里主要是说说孩子的说谎行为。 孩子的说谎大部分是:怕受到惩罚。 人从几岁开始说谎,我没有做过具体的研究。 但没有说过谎的孩子,您见过吗? 有某权威机构做过一个调查: 10岁以上的孩子,92.5%的孩子都曾经说过谎。
(二)、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谎呢?
1、犯错误 2、失败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犯错行为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重要部分;但如果父母将孩子的犯错行为是用:‘故意行为’来评价而不是以‘学习行为’ 来评价时,孩子只需要经过三次教训,就有意识地学会了‘说谎’。因为,说谎没事, 说真话会被训、被骂、被打。
(三)、人出错时:
1、第一反应是: 内疚、紧张、害怕 。
2、犯错的人,最渴望得到的是: 别人的谅解。 而不是指责,谩骂及纠正。
(四)、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们应该如何做呢?用“一等二听三给”的方法,而不是“一训二骂三打”。
1、一等:是指“等一下”的意思。 当孩子出错时,父母用“等一下”的办法来处理有两个好处 :
A、给自己一个控制情绪的机会。B、给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不说您一定不要问,什么话都不要说 。”
2、二听: 耐心地去听孩子讲:“发生了什么事?” 千万别乱打岔。 这个时候,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3、三给: 完成了前两步,再给出合理的评价,孩子会心服口服的。
了解孩子这三种行为及处理方法后,“当家长不烦”的意愿就可以成为现实。更可以使您的家庭生活品质向“家长越做越轻松;孩子越学越进步;家庭越过越和谐”的方向迈进。带上“感情”的眼睛去看世界,您会天天以泪洗面的;带上“理智”的眼睛去看世界,别人会觉得您没有人情的;带上“智慧”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个世界处处都充满着阳光的。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您带上“智慧”的眼睛去看您自己的孩子吧!您会发现一个学习的天才,一个智慧大师,一匹千里马就在您的眼前。
各位家长们:
去做一个‘倾听专家’吧!而不是一个唠叨专家;去做一个‘激励大师’吧!而不是一个‘指责大师’;去做一个‘慧眼识珠的伯乐’吧!而不是一个一看就知道的‘找错能手’。
当家长不烦!
对 付 不 同 的 坏 脾 气 有 不 同 方 案
以下的场景,你碰到过吗?也许对于家中的那个坏脾气的“小皇帝”,许多父母都会感到头痛不已。
场景一:“小女孩在街心花园里开心地玩了一个多小时。天色渐晚,妈妈告诉她必须在5分钟内回家。她断然拒绝,妈妈试着抱起她,女孩一把抓住滑滑梯的栏杆,大喊大叫起来。妈妈尝试着掰开她的手指,女孩竟然像杀猪似地尖叫……妈妈尴尬得无地自容。”
场景二:“下午时分,刚刚带女儿从公园回来。妈妈让女儿卧室里玩,自己去厨房准备晚饭。几分钟以后,卧室转来尖叫声和摔东西声,‘妈妈!’女儿跑向母亲,‘洋娃娃的小辫子不听话,扭来扭起,欺负我,哇……’”
场景三:“每次只要你一接电话,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打扰你,扯你的衬衫。如果你忽略他,或是让他等你通完电话,他就勃然大怒,大叫大闹,让你听不见对方在电话中说些什么……他现在就只要你的关注!”
场景四:“孩子想到外面花园里去玩,但是他感冒刚好,你不想让他玩得太厉害而大量出汗。一声‘不行’,他顿时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双手乱挥,还乱扔东西,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场景五:“带孩子去超市或者商店时,他硬是要买某样东西,大人一旦拒绝,他马上大发脾气,坐地踢腿、抓什么扔什么,还大哭大闹。大庭广众之下,爸爸妈妈觉得尴尬、沮丧又无助……”
其实不同的坏脾气有不同的对付方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是一个好方法。以上的情况分别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心理策略来应付。
1、对于场景一中的那个“不肯回家的小赖皮”,你如何解决——转移话题和注意。
这个年纪的孩子是不会了解和体谅大人的处境的,他们只知道找到机会来发泄他们的愤怒,表达他们的失望,而且常常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说理、解释都不能解救这位母亲的尴尬处境。但是,试试以下的方法:
(1)保持冷静——不要担心别人怎么想。他们如果有孩子的话,自然会明白你的苦衷。
(2)妈妈不妨离开几步,或者坐一边,让孩子单独待一会儿,让她有机会发泄她的情感。但要确保她不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
(3)当最糟的阶段过去后,将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她感兴趣的东西上。“乖,想看看家里那只可爱的小蝴蝶吗?”或者“我们今天还没有看动画片呢,回家去看好不好?”通常对于妈妈这类建议,孩子马上都会接受。
2、对于场景二中的那个“疲倦以后蛮不讲理孩子”,你如何解决——让她休息安静下来。
小孩子累了,就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似乎猫咪甩动尾巴都能招惹她敏感的神经。以下是一些有效方法:
(1)留意一下一天中有哪些时段,或是哪些特定的事情容易引起孩子发脾气,尽量避免。
(2)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提起一些具体的建议,鼓励她做一些别的事。如:“要不要听你喜欢的儿歌?”“看电视,怎么样?”你建议的应该是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做、而且喜欢做的事。
(3)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就将她带到房内别的地方,让她一个人呆一会儿(2_3分钟),然后马上回来问她:“现在听话了吗?”。如果不行,再试一次。
(4)当她恢复平静了以后,找一件事让她做,如涂色,直到你做完午饭。
3、对于场景三中的那个“电话干扰者”,你如何解决——让孩子明白,干扰大人打电话会有什么结果。
孩子发这样的脾气通常只是为了故意看看,他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父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允许和不允许的界限在哪里。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什么是父母可以接受的行为。
(1)和孩子坐在一起,明确告诉他父母打电话时他是不可以打扰的,他必须等一下。
(2)发现接到一个比较长的电话,立即告诉孩子,“妈妈要打电话,宝宝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譬如,涂颜色。”这样,孩子在你打电话时就会全神贯注地做他自己的事。建议你在电话机旁边放一个玩具箱。你通电话时,如果孩子很安静,你一定要记得表扬他。
(3)如果没有这样好的效果,就重复教他一遍。你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大人通电话时他发脾气会得到什么结果,譬如:今天你不可以玩你最喜欢的小汽车玩具了;晚上,你不能看电视……
(4)每次说完了,你都要问他,“记住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然后立即就去打一个电话,看看他的反应。
(5)所有的孩子都会不断地试探大人。如果吵闹和干扰依然发生,你一定要明白,这是孩子的试探,你的态度要坚定,不要对孩子生气。向电话的另一方解释,告诉他你一会儿会回电。挂上电话之后,你要严肃地对孩子说,“记得我们说过些什么吗?”将你们的约定再向他重复一遍,然后就实施“惩罚”。不管他哭闹或是求情,千万不要心软。
4、对于场景四中的那个“感冒以后的小难弄”,你如何解决——拥抱。
父母通常心疼刚刚病愈的孩子,于是,孩子就一病三娇。遇上这种情况,许多家长会手足无措,马上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最佳的解决方法是找到一种能控制孩子发怒行为的方法。试试以下的方法:
(1)保持冷静。移走那些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小物件,防止孩子用东西砸人。
(2)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来抱抱你,好不好?”
(3)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用双手抱住他,千万要温柔一点!如果必要的话,用你的双腿夹住他的腿,防止他乱踢。轻轻抚摩他,让他安静下来。
(4)当他坐定后,轻轻对他说:“妈妈喜欢你,所以不希望你再感冒了,我们明天再去玩,好吗?”记住,许多发脾气的小孩子在受到身体爱抚后,往往很快会停止哭闹。
5、对于场景五中的那场“超市里的战争”,你如何解决——事先提醒、说服和当场冷静带离。
(1)在去超市之前就先给孩子“打预防针”,谈谈过去发生的事,以及你希望他的表现。“上次在超市,你要吃纸杯蛋糕。这次不能吵,要等到晚饭以后再吃。记住了?”
(2)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带一些孩子喜欢的零食、饼干。“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吃饼干,纸杯蛋糕等回家吃过晚饭再吃,好不好?”
(3)尽量鼓励孩子帮助你寻找你要买的东西,别让他闲着,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挑选和购物上。做得好,一定要多加赞扬。
(4)今天可能不为纸杯蛋糕,但为小水枪而发火。孩子就是孩子,看见喜欢的东西依然可能吵闹。将他带到一处比较安静的走廊,抱抱他,安慰他,让他安静下来。可以试着问他为什么发火,鼓励他表达他的愤怒。
(5)如果你的孩子在几分钟之内不能控制他的脾气,建议你最好带他到超市或者商店的外面。等他冷静下来,和他说话,鼓励他说出发火的原因。
几种错误的方法:
轻易放弃:这样容易使孩子认为,他想要什么,只要不停地吵闹便会得到什么。
细语请求:这样容易使孩子觉得自己是有力的一方,从此脾气会越来越大。
取笑孩子或是过分责备: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
威胁:千万不要说诸如“如果你再哭,妈妈就要……”之类的话。这样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沮丧,使他变得倔强。
孩子不宜太早玩的10种运动
年轻父母中,约七成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锻炼,为的是让孩子能有个健壮的身体。但儿童保健专家指出,过早地让孩子从事某些健体运动不仅不利于孩子身体的锻炼,反而容易造成伤害。
专家介绍:人在过量运动时,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人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时间过量运动,会使大脑机能受损,尤其是儿童,过量运动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甚至缺氧等现象。
不宜一:拔河
拔河可能让孩子“伤心”、“伤筋”。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儿童心脏正在发育中,植物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来增加供血量。拔河需屏气用力,有时一次憋气长达十几秒钟,当由憋气突然变成开口呼气时,静脉血流也会突然涌向心房,损伤孩子柔薄的心房壁。有医学工作者曾对250名5至6岁的儿童在拔河比赛中进行生理检查,发现心率均高,赛后1小时有30%的儿童心率未能恢复正常。除了对心脏造成影响外,拔河还可能伤到孩子的“筋骨”。儿童时期身体的肌肉主要为纵向生长,固定关节的力量很弱,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拔河时极易引起关节脱臼和软组织损伤,抑制骨骼的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肢体变形,影响儿童体形健美。另外,拔河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孩子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比赛中往往难以控制保护自己,极易发生损伤。
不宜二:力量锻炼
儿童生长发育时都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而且他们的肌肉力量弱,极易疲劳。也就是说,身体发育以骨骼生长为主,还没有进入肌肉生长的高峰期。如果这个时候让孩子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一是会让孩子局部肌肉过分强壮,影响身体各部分匀称发育;二会使肌肉过早受刺激变发达,给心脏等器官造成较重的负担;另外还可能使局部肌肉僵硬,失去正常弹性。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从事大人常练的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练习。如果要练习肌肉力量,从初中一、二年级开始比较合适。
不宜三:长跑、负重跑
长跑属于典型的撞击运动,对人体各关节的冲击力度很高。孩子经常长跑锻炼,对关节处的骨骺发育不利。尤其是在坚硬的马路上进行冬季长跑时,对关节冲击力更大,骨骺容易出现炎症,从而影响孩子长个子。长跑也是一项心脏负荷运动,儿童过早进行长跑,会使心肌壁厚度增加,限制心腔扩张,影响心肺功能发育。另外,儿童时期体内水分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蛋白质及无机物的含量少,肌肉力量薄弱,若参加能量消耗大的长跑运动,会使营养入不敷出,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另外,捆绑着沙袋进行负重跑,孩子的跑姿容易变形,错误动作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不宜四:扳手腕
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扳手腕容易发生扭伤。另外,如同拔河一样,屏气是扳手腕时的必然现象,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而后,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会猛烈地冲入心房,对心壁产生过强的刺激。如果长时间用一臂练习扳手腕,可能造成两侧肢体发育不均衡。
不宜五:极限运动
专家认为,少年儿童的体育锻炼,一要遵循儿童自身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二要考虑儿童少年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器官各方面还没有成熟,自然很难承受极具“挑战性”的极限运动,而且很容易造成损伤,比如超过儿童身体自身承受能力几倍的大运动量,就有可能导致儿童肌肉因长期处于极度疲劳状,造成肌肉疲劳损伤,容易留下运动损伤后遗症。另外,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关节中的软骨还没有完全长成,长时间过度磨损膝盖软骨,日后容易形成关节炎。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膝盖损伤成年后患关节炎的可能性会增加三四倍。
不宜六:兔子跳
在做兔子跳运动时,人体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倍,每跳一次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这样对骨化过程尚未完成的孩子来讲,很容易造成韧带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不宜七:倒立
尽管儿童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
不宜八:碰碰车
10岁以下儿童不宜玩碰碰车。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非常脆弱,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造成扭伤和碰伤。
不宜九:滑板车
8岁以下儿童不宜玩滑板车。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此外,玩滑板车时腰部、膝盖、脚踝需要用力支撑身体,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护,最好有父母陪护,并且找平坦宽敞的非交通区域玩耍。
不宜十:小区健身器材
公共健身器材对安全要求很高。例如目前最普及的“太空漫步器”,按照其两脚间规格,明显是只适合成人使用的,而有关警示上只对运动的形式、健康禁忌做了规定,对于使用者年龄并没有特别限制。而很多青少年也把这些器材当成了玩具。目前儿童使用健身器材不当引起伤害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重伤、残疾的现象。据了解,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原则上就是给中老年人配备的,目前还没有安装适合儿童的健身器材。
专家指出,过早从事某一专项体育运动对未成年儿童也是一种伤害,其中包括:疲劳性骨折、月经失调、疲劳过度、饮食功能失调以及情感压抑等问题。因此,专家认为父母应当鼓励儿童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而不要希望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创造某些体育项目的奇迹。
一些儿保专家认为,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父母可以让孩子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些项目既有助于增加少年儿童的身高,又不会伤害身体。另外,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一次运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间隔十几分钟,休息一会后再运动。一天的运动量不能过大,以运动后孩子不感到疲劳为限。
孩 子 没 问 题 , 妈 妈 要 反 省
妈妈不尊重孩子.
玩具是谁的?妈妈的还是孩子的?孩子不喜欢了扔掉多么正常的行为,妈妈可以从这样乱丢容易走路摔交,容易房间看起来乱糟糟等方面引导,也不是什么我让你拣你就得拣,大人还有个好恶处理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哪怕还有用的东西呢,孩子怎么就不能了?
还有妈妈的那些个威胁的办法,孩子早识破了是假的。赶紧别用这种方法了,你会越来越没有妈妈的威信和信用的-----叫孩子如何相信你的每一句话?
此外,什么说话不算数之类,不要用大人的道德评价体系同样来评价孩子。这是不公平也不现实的。
后面的不展开了,我提个问吧,
1)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是听妈妈话的孩子,还是有一定判断能力和责任感的孩子?
整理玩具,是因为妈妈说要整理所以才整理;还是因为觉得这样确实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造成了不便才整理?
当孩子心中有好恶的时候,你是希望她直白地跟你沟通,告诉你她的真实想法,还是乖巧地按照妈妈的道德价值体系修正一下再说出来或者做个表面文章?
当你要求孩子做到什么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如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你可能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而是是非界限并不明确的:因为妈妈要你这么做-----引申开来,妈妈的话一定对吗?妈妈就没有做错想错的时候?回到问题,我们到底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是纯粹的爱,还是有条件有交换的爱?
你不怎么样,我就不怎么样----这样的句式,我觉得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用,那就是对等的关系下,伙伴的关系下,比如孩子说我不拣玩具,你拣;妈妈说:你扔的玩具你的玩具为什么要我拣,我也不拣.
但是,孩子说,妈妈,我要干一件其他什么事情,比如看洗番茄,妈妈说,不,因为你前面没有听我的话,所以现在我不同意你干这件事情........这样的关系积累,一定会引发更多问题.
有时候,不是孩子想犯错,而是父母在逼孩子犯错.
还是老话,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内心,学会真正尊重他们.不要利用孩子对父母的全身心地信赖来挟制他们,任何情况下,不要用爱作为交换条件。
阿迪的玩具:他的房间,随便他怎么折腾,所以他的房间,玩具始终是乱放的,我从不说他,只要他自己不觉得不方便.被玩具绊个跟头我会说活该,并提醒他也许放整齐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但我从不强制他放好,因为那是他的玩具和他自己的空间。
但是搬到客厅里面的玩具,我是要求做一定的归位的.因为乱丢会影响到其他家人的生活,孩子毕竟是孩子,所以我也不强制,只是先会给予提醒和一定的时间,到点我就开始拿着垃圾桶装玩具,他知道妈妈说话是算数的,所以他的态度也是不敷衍的。
这叫予人方便,予己方便,双方各退一步,各自保留自己的地盘和准则.---互相尊重
我也希望阿迪是个有一定判断力不人云亦云的孩子,所以我总是避免指令式地说:你应该怎么样.....我一般说的是:我觉得,这件事情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可能会更好。......至于到底怎么做,最终的决定权在他.
包括我也告诉阿迪,妈妈也会犯错,老师也不是全对的.
最后,我从不说,你如果怎么怎么样,我就不抱你,就不喜欢你了。就事论事,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永远不要用妈妈的爱来要挟孩子,因为你是孩子的唯一.
孩 子 这 么 做 是 一 种 试 探
看看他发脾气的时候妈妈还爱不爱他。为什么要试探?因为你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觉得心里不踏实。
结果,他试出来了:他一闹,就会被打屁股,从他的角度看,这说明妈妈不爱他了。
你试一试,如果你平时多给孩子一些关爱的话,他就不会闹了,如果真闹起来了,不要阻止孩子闹,要抱住孩子对他说:妈妈爱你。
这不是说你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你心情不好不需要隐瞒,不需要压抑,你可以对他发脾气,但一是不要打孩子,二是不要说不要你了不理你了不喜欢你了这样的话,要向孩子表明:妈妈永远爱你,你脾气不好的时候妈妈不高兴,但妈妈还是爱你的。
还有,事后要找补回来,也就是要在平心静气的时候跟孩子说清楚妈妈的想法。
教 会 孩 子 认 识 自 己 的 身 体
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古老而又禁忌的话题。谈论“性”往往被认为是下流可耻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人类的生理差异,意识到男女有别。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发现异性器官不一样,并会产生困惑,这是很正常的。3--6岁的孩子正处在好奇,好问,好模仿的阶段,可能会因为好奇而抚摸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成人对此不必惊惶失措而大加斥责,关键是在于怎样引导和教育。
1、成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可将孩子引入误区。宝宝长大了,围绕两性器官之差异会提出各种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父母自然是被询问的第一个对象。成人不必答非所问,或遮遮掩掩,敷衍搪塞,或视为脏肮下流,严词呵斥。这样会使孩子将生殖器官误认为是下流无耻的象征,将与此相关的活动都看作是丑恶的。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偏要弄个明白,或更加频繁地玩弄自己的性器官,以满足好奇心,或窥视父母性生活,形成神秘感,甚至长大后走上犯罪道路。总之,这会严重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要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简单功能,包括性器官。父母实事求是、通俗易懂的说明,不仅能解除孩子的疑问,取得孩子的信任,而且还能沟通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医学界专家曾说过,3~6岁的孩童常有抚摸自己性器官的行为,对别人上厕所的动作感兴趣,甚至窥视,这决不表示孩子有了性的自觉或意识,而仅仅是出于神秘和好奇。
3、与孩子同睡一床的父母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亲热爱抚,甚至过性生活,不能给孩子以目睹、窥视的机会,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胡思乱想,情绪紧张,形成精神压力,妨碍孩子的心理发育。
4、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教育。成人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道、解惑”的责任。孩子有玩弄自己性器官的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要告诉孩子,那是小便的地方,摸弄自己的性器官是要生病的。再就是帮助孩子挑选良好的同伴、好的图书、音像磁带等精神食粮,转移其注意力,增强其身心健康,帮助他们积极向上地成长。
教 养 儿 女 的 七 个 金 科 玉 律
1、先当父母,不是先当朋友
当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当孩子的朋友,因为父母的意义,就是给孩子立下规矩,让他明白底线在哪儿,美国心理学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导他如何解决问题的领袖,而不是只听他诉苦哭泣却束手无策的朋友。
澳洲亲子专家毕德福也说,孩子需要知道规矩是什么,家里谁作主,这样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觉中成长。
所谓尊重孩子并非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把孩子当朋友对待也不是不教他规矩礼貌,否则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倾向主张只要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会尊重其他人。教育学者魏世台说,她对现代父母经常向儿女说抱歉很不以为然,常见职业妇女7点赶回家向儿女说抱歉还没煮晚饭,而那些抱怨妈妈没早点回家煮饭的孩子都已十岁以上,还在看电视不懂做家事。
2.及早规范
孩子从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时候不给他订下规矩,长大要管就会遭遇抗拒,管不动也管不住。管教态度要前后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讨价还价,否则会让孩子误以为规矩与原则都有商量余地,一旦他们有过这样谈判经验,反而会吃定父母,教养当然也成了空谈。
3.花时间与孩子相处
爱孩子、教养孩子是要和孩子相处。很多父母过份强调亲子相处,而不注重质量,与儿女相处只是蜻蜓点水打个照面,但当孩子碰到问题需要有人和他谈谈时却不见父母踪影。切记问题不等人,相处有事不能做为借口。心理学教授史坦伯格指出,经常与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现都比较好。
4.控制电子媒体
研究发现美国22~34%的年轻受刑人有意识的模仿从电视看来的犯罪技巧。事实上,孩子长期受到来自暴力色情的卡通、电视影集、综艺节目以至新闻报导等各种色情、暴力讯息的诱惑,模仿媒体两性亲密行为,青少年学电视主持人低俗用语,杀人而无悔意的实例屡见不鲜。
另一项追踪12年的研究也发现,大量收视暴力电视节目的人后来犯罪、攻击性及对子女严惩的倾向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与学校的功能,是现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感慨道。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主张,父母应该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响。美国医学会建议父母除了监督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以外,也要将每天观看的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
5.了解孩子在做什么
孩子在家无人监护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大人不在,孩子确实容易有偏差行为,例如在邻里街坊间打破窗户或顺手牵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却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一样非常危险,有小学生打色情电话,青少年上网下载色情图片,网上交友被诱离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关起门来做的。
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课后活动,并且善用家人、邻居、朋友等后援力量支持,即使双薪家庭一样可以放心。
6.不要误解维护孩子自尊心的真义。
真正的肯定个人自尊,应来自他真的达成某些挑战,而不是凡事必赞美。少棒队员未尽外野职守,即使队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荣。戴门教授认为很多父母动辄把孩子当星星捧上天,使得维护孩子自尊一词失去真正的意义。
美国父亲协会宏恩指出,太受保护的孩子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以至过份呵护孩子,即使孩子没特别努力也大声赞赏,反而使得孩子缺乏从错误与挫折中学习如何处理困难与自己情绪的机会。许多专家认为,孩子需要的是适当的自尊,否则,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轻则颓丧忧郁,重则自伤伤人。忧郁症年龄层逐渐往青少年移动,自杀成为风潮,是全球父母都应注意的警讯。
7.尽量维持情感,不离婚。
完整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有正面的帮助。父母亲努力维系婚姻是协助儿女成长调适最重要的一件事。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麦克蕾荷发现,出身单亲家庭的孩子中辍学的机率是其它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为未婚妈妈的机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这些孩子较易触犯法律,长大成人后也较易中止学业,较不善于与人建立稳定关系。研究者指出,并非所有单亲家庭都会有问题,不过比起良好的婚姻关系,仍有遗憾。父母关系良好,不但给孩子安全感,两个人一起管教,也绝对比单亲管教容易得多。
解 读 孩 子 的 调 皮 捣 蛋
孩子“自我主张”、“调皮捣蛋”等表现是很正常的,却有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以打骂相向,结果致使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创伤。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心灵的发育过程。
0岁-3个月建立与母亲间的愉快关系和语言的发育基础 
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婴儿便有了第一次的微笑,有人把它比喻成“召唤妈妈的微笑”。母亲对婴儿的这种微笑做出哄逗的反应,有助于建立母子间情感上的愉快关系。婴儿的啼哭则是一种不愉快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时候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给他喂奶、换尿布,把他抱起来等等,使孩子重新获得舒适的感觉。这样做会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婴儿在父母亲切的哄逗下,会渐渐地发出“呵呵”、“哦哦”的喃语来,这是语言发育的基础。所以,为了促进婴儿语言的发育,在这一时期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必须多点,尤其是多对孩子说些愉快的话。虽然这时孩子还不能理解爸爸妈妈讲话的内容,但这无关紧要,因为这会对孩子今后的语言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不会哄逗、很少对孩子说话的母亲所抚养的孩子,语言的发育总是很迟。当婴儿把小手伸到自己的眼前凝视、晃动,开始自己一个人玩时,请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充分地享受这种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发性”的一个关键。
3个月-6个月:这个阶段,婴儿在原始感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类似于人类的情绪,比如喜、悲、羡慕、妒忌等。大约在5个月~9个月之间,他们会出现或即将出现拽着爸爸妈妈不放的“认生”表现。认生证明了亲子之间情感的连结已经成功,所以,作为婴儿情绪发育的基础,应重视这种认生。
6个月-9个月:这时候他们一个人高高兴兴玩耍的时间变长了,啼哭的时间减少了,还喜欢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嬉戏、玩闹。婴儿的情绪会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安定,身体也会很健康。
9个月-1岁:孩子马上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起步了。其一,用两只脚站立并开始走路。这就使得父母尽可能地容忍孩子的“淘气”,因为,淘气对孩子自发性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开始说话。最初他们只能发出“妈妈”或“不不”这类音,渐渐地语言的数量会增多起来。他们用不时的哭泣、不时的嬉笑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与孩子玩耍过少,孩子的情绪发育将受到阻碍,往往会变得很少笑、频繁地吸吮手指,或是出现有节奏地摇动头或身体的怪癖。 
1岁-1岁半:这是个自发性开始出现的时期。孩子一方面时时向父母撒娇,另一方面却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做。自发性是使孩子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够充满活力地生活下去的非常重要的良好心态。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父母育儿的方针之一。这个时期,孩子哭、笑、恐惧、发脾气等情绪的表现变得相当复杂起来。此阶段父母常与孩子一起玩耍,对于孩子情绪的发展、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很少理会孩子,他将会成为一个木讷的孩子。 
1岁半-2岁:这时的孩子爱跟在妈妈的身后转,对妈妈的信赖感越来越强,喜欢在妈妈的身体上撒娇。对孩子的这种要求,父母应给予充分的满足。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脾气变得“大”起来,只要不顺心,就会发脾气。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这种状态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训斥他,最好以关注的态度让他自己平静下来。 
2岁-2岁半:这是一个反抗心虽已生成,却仍然渴望撒娇的年龄。父母依然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满足。当孩子说“不”多起来时,便是到了第一反抗期。这是自发性在顺利成长的标志,而且是件好事,国外的父母听到孩子说“不”会显得非常高兴。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了,应该好好地爱护这一热情。可以让孩子玩玩沙子、搭搭积木,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而长时间地看电视则应尽量避免。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同龄孩子虽然已显示出兴趣来,但还不具备一同友好地玩耍的能力。 
2岁半-3岁:这是第一反抗期中反抗欲最强的时期。无论什么事情孩子都要用“不”来反抗,很作的。不过要知道,这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好孩子的表现,所以不要去斥责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虽说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意识已经开始产生了,但最易发生争吵。 
3岁-4岁:孩子渴望结交小伙伴的心情变得强烈起来,非常愿意与小朋友一块儿玩耍。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可能自发性受到了压制、没有得到自由成长,或者是母子间的情感连结不够充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有必要对育儿的方法作一下检讨。第一反抗期结束之后,孩子会变得听话了,体谅他人的心理也开始萌生出来了。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们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并加以培养。无表情、沉默寡言的孩子有可能存在情感发育迟缓的问题,因此应多进行亲子间的抚触,以促进孩子情感的发育。在这一时期里,父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要知道,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比管教更为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 
4岁-5岁: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能与小朋友或兄弟姐妹一起玩得非常有生气了。此时应尽量地让孩子在户外玩耍,使出浑身力气的玩耍不仅能使孩子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育,同时也有助于其心灵健康地成长。这时的孩子依然处于想用身体来撒娇的年龄。如果用“已经不小了”的话拒绝他的撒娇要求,会令孩子的情绪变得不安。所以,父母依然应对他的这些要求给予充分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争吵、开玩笑、恶作剧行为开始出现,这是自发性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表现,所以无需责备。 
5岁-6岁:能够充分地用身体来撒娇的孩子的情绪非常安定,体谅他人的心理渐渐地滋长起来,如对小朋友表示同情,挂念没有来上幼儿园的小伙伴等等。玩耍时非常活跃的孩子,可以认为他的自发性发展得很顺利。这个阶段,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已经发育起来了,如果孩子很沉默寡言,或用古怪的表情代替说“不”,则很可能是自发性受到了压抑,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培养方法加以反省。
可 以 让 宝 宝 在 玩 中 认 识 汉 字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有的家长就会摇头:认字?!上小学再说吧!现在就让他们玩多好!当然,我们提到的认字不是学会汉字,是一种学龄前的早期认读游戏,在玩中学,家长不妨试一试!
在教孩子识字的过程中,成年人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来诱导孩子,使孩子感到识字能获得欢乐,把识字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游戏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识字、脱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者有心,学者无意”。
该怎样把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孩子感到有趣而乐于接受呢?下面讲几种游戏识字的方法:
1.捉迷藏:即把字卡藏到容易找的地方让孩子找。找到了,读一读,表扬一番。也可让孩子去藏字,妈妈找字,读字。
2.玩玩具:跟孩子玩什么玩具,就在玩具上写上相应的字,让孩子认读。
3.做动作:边教字边做动作;教“跳”字做一个青蛙跳的动作;……等等。凡是动词都可以做相应的动作,加深印象。
4.装表情:教育些带感情色彩的动词和形容词
要有脸部表情。如教“笑”字,要带动孩子哈哈大笑,教“哭”字要和孩子一起装作哭的样子;动作、表情的适当夸张,可加深孩子识记。
5.钓鱼识字:把字卡当作鱼撤在地上,让孩子去“钓”,钓来一个字卡教一个字,此法可把孩子认过的字当作鱼让孩子钓。成人读一个字,孩子必须钓到那个字,读出那个字才算钓到了“鱼”。也可以几个孩子比赛看谁换钓到“鱼”。这方法用来复习巩固效果好。
6.表演识字:让孩子表演他最喜欢做的游戏,如孩子喜欢当小大夫,就让他坐到写有医生的位置上,对病人问这问那,用一听筒在听,开药方,打针……这时候教育他识读,“医”、“药”、“病”、“针”等,就不会太难。
7.吃东西识字:孩子在吃东西时,往往是最高兴的,这时教他识读字,兴趣也会高些。如削菠萝时教“菠”、“萝”,切西瓜时教“西”、“瓜”,吃棒冰或糖果时教包糖纸上的那些字。
8.讲故事识字:给孩子讲故事,边讲边把故事中主要人物,关键情节在黑板上写下来认一认,讲完故事后读一读,让孩子复述时再认一认。这样既不影响讲故事、故事,认了字又可使孩子把故事情节记得更牢。
9.游动物园识字:把许多字卡围成一圈当作动物园的围墙,“围墙”里面放许多写有各种动物名字的字卡。说有许多小朋友要上动物园去玩,开哪个门进去呢?看门人说走“××”门进去安全,如果开错门,老虎会逃出来咬人的,这时候要孩子去“××”门,开对了才能进动物园,开错了重开。进了“动物园”让孩子捡一个个的字卡来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说:“唷,好大的大老虎的‘虎’字…”如果场地大,还可在动物园内再分隔成几个“猴”、“虎山”、“鸡禽馆”、“熊猫馆”之类的小圈圈,可以把各种飞禽走兽的名词都教孩子认读。此法复习旧字,认新字,效果都很好。
10.踩字过河识字:地上画两条平行直线当作是一条河,河中间放若干个字卡当作“桥”,孩子要从“桥”上“过”河去,先要读出一个字才能上前踩中跨到前面的这个字上,读错了重教重读。过了“河”还要从“桥”上返回来,再一个字一个字读过来复习一遍,能做到一字不错返回来的要大大表扬。
11.教布娃娃识字:让孩子当小老师,让布娃娃、绒毛狗、小熊、猩猩、企鹅、大熊猫等绒布玩具当学生,成人当班长喊“起立、坐下”识字……此法用来复习已经学过的旧字有很好的效果。
12.出门之前识字:让孩子上儿童公园前,先要认一认“儿童公园”四个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时候,都可以先识几个字再行动,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学“外婆”两字,认认外婆家居住和街道、村庄、门牌号码等。
13.引诱孩子识字:成人与成人说话,故意相互问字,教字,写字,猜字谜考字,谈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诱孩子主动来看来问,积极参与识字活动。
以上介绍的十几种室内识字法,还仅仅开了个头;针对3岁前孩子的心理特点,还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心理特点,还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但不论何种方法,识字活动都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要每天固定一恰当的时间和一个比较安静的地点,根据孩子学习情绪高低进行几分种到十几种游戏学习,天天不间断。学习地点要安静,有文字、图画、桌椅、黑板、地图、玩具、小红花、表扬栏等智育环境布置。这样时间一久,便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天不学孩子会闷得难受。
至于室外游戏识字,方法更多;成人要随带纸笔备用,孩子外去,视野宽,十分高兴,什么都感到新鲜;特别是看到自己认过的字在广告、标语或招牌上重现,会像老朋友久别重逢一样兴奋,很喜欢读。这时对出现的新字也特别好奇,爱问爱读。所以室外游戏时要鼓励孩子多注意文字,时时处处留心。玩耍中遇到新奇事物,应立即写给孩子看、读。
《 倾 听 孩 子 》文章节选
第一章 专门时间
一、安排专门时间倾听孩子
我们作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我们一生中所体验到的最深重的感情。我们不一定经常能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是这种爱肯定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与孩子的宝贵关系的中心是我们和他们在一起休息、娱乐和交流的时光。可是父母能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总是不够。父母与孩子都渴望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并不是父母的错。在我们的社会里,父母的职能令人遗憾地被低估和误解。大多数父母都期望能致力于小家庭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却发现自己承担的种种职责已足够占去三个人的全部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父母们费尽心机地维护家庭生活,却既缺少手段,又难以获得帮助。从长远来说,我们社会的一个主要功能将是为父母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手段和帮助,以支持他们尽父母之责。我们应致力于使父母们有可能从抚育子女的努力中得到快乐,而不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
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的办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父母难得与孩子在—起的问题,可以较容易而又行之有效地密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沮丧的、经常责备自己不够称职的父母们也是一剂良药。当我们使用专门时间致力于改善与子女的关系时,人所共有的内心深处的对于爱和亲密关系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我们还会充分体验到身为父母的自豪感。由于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当好父母,由于我们所给予的关注,孩子们就能茁壮成长起来。
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是以一种活泼的形式倾听孩子。孩子通过游戏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从一开始你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不是漫不经心地玩耍,也不是随意地交流。你要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现,包括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等。要运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捕捉信息,权当你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
下面具体地介绍一下如何安排专门时间:
(1)安排一段不长的但有保证的时间 其间不能有任何干扰,不能打电话,不理会门铃声,不同时照应其他的孩子,不去沏茶倒水。总之,除了和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事(假如你愿意,你也可以用计时器,表示你一定会保证这段时间只属于你们两人)。
(2)做不会让你烦恼和疲劳的事 在你选定的时间里,应该能让自己大大地松口气,把脏盘子留在洗碗池里,用这个时间好好地欣赏这个由你带进家庭的出色的孩子。
(3)在这段时间里,让孩子有支配你的权力 让孩子知道,他想要你做的任何事你都愿意做。只要是他愿意,无论是他口头告诉你还是示意给你,你都要照着去做。这种颠倒了日常生活中的力量对比的做法能鼓励孩子与你交流思想和感情,这样的交流在日常繁乱的家庭生活中是不大可能进行的。
(4)让孩子知道你确确实实欣赏他 让你的关心、感兴趣和赞许表露在你的脸上、声音和抚摸中。对你的格外热情,孩子可能显得没有什么反应。但不要中止你的表露,不要期待他的感激或对你的感情的回应。孩子会接受你的关心和爱护,并决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运用你的爱。
(5)期待新的情况发生 你的话语中所流露的期待和兴趣会鼓励孩子抓住机会向你透露有关他自己的新情况。
(6)要克制自己,不要去指导孩子玩耍或“教”给他怎样玩得更好 孩子需要各种机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自由地体验人生。对孩子的游戏提出修改性建议会妨碍你全面地了解他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只有在孩子所建议的游戏有明显的不安全因素时,你才好做适当的更改。
二、倾听会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
定期用专门时间倾听孩子,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会越来越深。他会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他的感觉。你可能会遇到以下这些情况(顺序可能不同),说明孩子与你在一起的安全感正在增强。
1.孩子试探你
孩子可能会专挑那种你觉得最无聊或最烦人的游戏让你和他一起玩,看看是否不论他做什么你都喜欢他,他可能要你学滑旱冰,玩电子游戏,或往厨房的水池里泼水(你最好能找个善于倾听的人听你诉说你为什么不喜欢孩子选中的游戏,以便放松自己的情绪)。当你能兴致勃勃地与孩子—起做他要玩的游戏时,孩子对你的信任感就会迅速增强。
2.在你的关注下,孩子会探索新的活动天地
父母的关注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孩子常会利用这种安全感来测试自己体力的极限。比如,在床上蹦高;沿着大街走,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把他能拿到的东西扔到泥塘里去,甚至他自己也跳进去。他会利用你的许可去进行充分、全面的探索。
3.孩子会把重要问题摆到你面前
游戏中,你毫不掩饰的愉快心情和宽松的态度迟早会促使孩子试着触及那些让他烦心的事。例如,如果孩子在医院挨了很疼的一针,在“专门时间”里你就可能看到孩子如何开心地给你狠狠打上几针;如果他在学校挨了老师的训斥,他就可能要“扮演老师”,用老师训他的话和腔调来责骂你。此刻,他是在就一个重要问题与你交流。他已经热切地接受了你的倾听。
4.孩子会给你提出各种问题
在“专门时间”里获得的安全感会促使孩子向你亮出各种问题,诸如他对权力、暴力、看病、身体不适、离别、饮食、种种偶然的恐惧等问题的看法和困惑。他将在你给予的“专门时间”里通过游戏、谈话和情感的进发,释放他的紧张情绪。
5.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依赖于你
孩子会发现与你共享“专门时间”增强了他的安全感;你会注意到他的许多积极的变化。比如,对生活更加热爱,更怀有希望和激情,能与你交流思想、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自己也会注意到这些变化,还会要求你更多地关心他,帮助他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一天内,他会频繁地争取你的关注。他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显示对你的依赖,或暴露自己从婴儿期就开始缠绕他的莫名的恐惧,比如害怕黑暗。这看起来像是他“退步”到厂行为举止更不成熟的地步似的,会使你很烦躁。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进步。说明孩子已通过“专门时间”建立起对你的信任,敢于对你透露他一直在独自承受的困难处境,能向你求助解决这些重要的问题了。
6.你以为孩子已经解决的问题可能会重新出现
孩子想要对父母诉说自己的困难时,得到的反应常常不是话题被岔开,就是不被重视,或被责骂,或无人理睬。孩子最终只得放弃想得到帮助的打算,采取某些习惯的方式或重复某些行为使自己在困难处境中不会感觉太糟。当你们的关系(通过“专门时间”)得到改善,孩子有了较强的安全感时,他就会决定要取得你的帮助,要你倾听他。他将不仅仅在“专门时间”里要你听他诉说,而是只要一有烦心事,就会开始抱怨、发怒或哭泣。在他看来,你肯定能接受他,因此,他再也不能隐藏自己的坏情绪了。
三、以游戏式倾听帮助孩子
做到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一个关键是要以积极的方式做出反应。这与我们平常做的游戏有很大区别。“游戏式倾听”这种倾听方式是通过确保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来体现出你期望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的诚意。当你让自己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时,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向你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倾听者,你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松弛某种特定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想给父亲打针(孩子最近刚挨过一针)。他已经向父亲要求过了。假如父亲一反平日里矜持的常态,样子可笑地扭转身子佯装逃跑,或者滑稽地叫喊,戏剧性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打针:求求你了!那么孩子就会笑起来,坚持要父亲接受他自己曾被迫接受的打针。如果在游戏中成年人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很可能会一边起劲地玩,一边放声大笑。
这种有趣的角色颠倒会使孩子在游戏中持续主导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是否袒露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感受和理解。大笑能化解他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紧张情绪。假如成年人能坚持玩下去,孩子可以不停地笑上半个小时或更久。比如,游戏开始时是孩子要给父亲打针,而父亲佯装逃跑,引起孩子大笑,后来孩子可能会向父亲大叫,父亲则夸张地跳着脚表示害怕。然后游戏逐渐变成孩子向父亲扔枕头,每当父亲四肢挣扎着要爬起来时,就再次被打倒,从而引出孩子更多的欢笑。
开始做“游戏式倾听”时要注意是什么让孩子发笑,以便能做更多令他发笑的事。好的“游戏式倾听者”要扮演一个毫无威胁性的但又很有趣的弱者。他要保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对游戏的反应上。比如,如果孩子要你追赶他,不要以为你该装成妖怪去追他。(我们成年人总想去改变孩子的游戏的全部内容,使之符合我们的意图。)假如孩子要玩追人,你就只管弄出点追人的声势,但不要让自己追上他。你可以让自己偶尔揪住他的后衣襟,或者抱住他,但最后总让他逃脱。假如孩子要你装成妖怪,那么你装的妖怪应该是迷迷糊糊、愚笨无能的,不应是强大、可怕的。
如果孩子很小,成人就应扮作非常孤弱无力的角色,以引发孩子大笑。但是,一个正在长力气、长自信心的孩子,则往往在战胜较强的抵抗者或竞争者时才会朗朗大笑。如果游戏中你太强大,孩子会由于恐惧而狂喊,因为恐惧使他怀疑你是否对他友善。如果孩子不是高兴地笑,而是吓得直叫,你就要放慢动作,适可而止,使孩子能重新兴奋起来。孩子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松弛他在有关问题上的紧张情绪。还有个问题要注意:不要胳肢孩子。胳肢孩子会使你在无意中占孩子的上风。
父母有时会担心自己扮演无能的角色会失去孩子的尊重。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孩子会因为有机会对你说明自己的问题并能以愉快的方式与你打斗一番而感到很兴奋,有可能要求安排更多的“游戏式倾听”的时间,大大超过你的“时间预算”。共享一段笑声不断的游戏时间后,孩子会明显地对你更有感情,更亲近,不抱戒心。有时他会让更深层的感情自由地流露出来。一次欢快的游戏之后,一些小麻烦可能会引出孩子长时间的伤心哭泣。游戏和笑声已经让孩子对你们的关系有了完全的信心。他现在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了。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投入地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而又只能做输家不是件容易事。一般地说,我们小时候,父母都工作得太辛苦,承受着太多的压力,不能以这种方式与我们玩。我们很少遇到能抛开自己的烦恼、玩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占上风的成年人。假如你感到“游戏式倾听”对你太困难,你可以试着找个人谈谈你的困难所在。花些时间谈谈妨碍你做这种游戏的烦躁不安和忧虑,这样你即使感到不舒服,也还是能把这项试验做下去。
四、倾听孩子更深层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在寻求这样的友谊,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使我们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流露出感情。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通常是这样的人:他们对我们的爱能使我们表现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相反。孩子是很容易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沮丧时会发脾气,害怕时出汗和发抖,伤心时大哭。能得到父母倾听的孩子在幼年会常常哭泣和发脾气,这些都属于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孩子的恐惧和悲伤就好比他们身上多余的负担,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充分地袒露并甩掉它们,就能重新恢复他那有爱心的、自信的、与人合作的本性。
允许孩子表露情绪,宜到他平静下来,对孩子是很有益的
我们对待孩子的情绪流露的典型反应是“迅速采取措施”帮助他恢复平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成年人非常担心孩子会变得没理性,不能不带偏见地观察事物。然而我们的做法却是南辕北辙。事实是,当有人给予起码的关心、肯定和尊重时,孩子的情绪流露肯定会改善他的观察力和自信心。
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诉我一些”,“我爱你”,“发生这样的事我很难过”。假如你在此时说得太多,你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话。假如你能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他,那么孩子会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后,会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围的情况,而且一般说来,他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跟随着孩子的浅笑或哈欠而来的暴风骤雨似的哭泣,常常预示着孩子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意识。
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孤独时,他可能“制造”一个情况,以使父母不得不对他的行为给予限制。一旦父母定出合理的限制,孩子就会乘机哭闹、发脾气,从而消除他感受到的紧张。假如此时父母能给孩子几句使他安心的话并耐心倾听他,他就能摆脱恶劣的心境,变得情绪放松、明白事理,接受父母制定的限制。不过,如果孩子身上已积累了大量的不安、愤怒或不信任感,那么他就得经过若干场哭闹才能消除掉足够多的情绪积累,从而意识到父母是爱他的。
许多父母发现,倾听孩子哭泣或发脾气而不是要求他“恢复正常”的做法,实际上要比试图控制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强迫他举止温文有礼更容易,也更有益处。孩子哭泣和发脾气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世界已经崩溃,此时你向他传递你的爱能达到最佳效果。当你留在他的身边,不提任何要求,他迟早会修整好自己的世界,而你对他的关怀会成为这个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如果在他情绪最糟时你仍对他表示关切,他会深深地体会到你对他的爱。
定期地给孩子“专门时间”,意味着你开始尊重孩子的判断力,开始倾听他急于摆脱的紧张及其他感受。开始“倾听”几乎对于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困难。我们现在学着要给予孩子们的这种关怀与“倾听”,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自己都不曾得到过。在这陌生的领域中,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的反应就是我们的向导。每一次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哭诉,每—次充满探索或笑声的“专门时间”,都会说明:我们寻求的与孩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正在得到加强。
提示与思考:
1.你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吗?你们的游戏方式与本章所建议的游戏方式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2.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孩子喜欢做某种游戏,可你不想让他(她)做?是否因为你认为该游戏有危险性?你担心会出什么样的问题?
第二章 游戏中的倾听
一、在笑声中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笑口常开的孩子往往朝气蓬勃。他们在游戏中让自己和伙伴们都得到快乐。如果成年人和蔼可亲,允许孩子随意玩耍,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觉得被人理解,就会发出欢笑声。这于父母也很重要,看着他们笑得前仰后合是父母的真正乐趣之一。如果我们经常做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如扮马让孩子骑、追人、捉迷藏等,生活常常会变得更有乐趣。
有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不但让孩子玩得开心,还可以帮助孩子解除踌躇不安、恐惧和烦恼。游戏以孩子为主,父母的作用是通过笑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游戏的要点是亲昵、活泼地与孩子接触,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把这种游戏叫做游戏中的倾听。
孩子会认为这是最奇妙的一种游戏。你的任务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占上风,让他平平安安地主持游戏,同时你要时时留心他的倡议及反应。在不改变他所选择的游戏的前提下,你要想办法让他心情地笑。成年人要确保比赛进行得热烈活泼,而且每次孩子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赢得比赛。尽管我们和孩子们在做日常的游戏时也是欢声不断,这种特殊的游戏会使我们从抚育子女中感受到轻松愉快,也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毫无保留的爱。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游戏密切与孩子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有关问题,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在游戏中扮演一个有趣的弱者
当你在游戏中让孩子扮演强者,你自己扮演比较弱小无能的一方时,游戏中的倾听就开始了。你的孩子聪明机灵、强壮有力、举止灵活得体、勇敢;你则傻乎乎、软弱无力、行动笨拙、害羞。宗旨是你要轻松愉快地扮演一个弱者,而不是要装出孩子气。你并不是要对任何人隐瞒你的实际能力,也不是要你放弃做父母的责任。你这样做只是试图减轻孩子在童年时期所遇到的苦恼,诸如人小力薄、不受尊重、不能自己决定如何安排生活等等。当孩子在游戏中看到他比你更强壮有力时,你快活的笑声会散发掉大量的紧张压抑情绪。你和孩子也会更加亲近。
例如,在公园里一个孩子可能让父亲推她荡秋千。父亲站在前面迎着她推,以便让女儿接受他滔滔不绝的夸赞。女儿却在他要推秋千时用脚把他蹬开。父亲立刻做出惊讶和恐惧的样子。女儿开心地笑起来。于是,每次秋千荡到父亲跟前,她都蹬他一下,然后那个可怜的懵了头的父亲就尖叫着跳开,“嗨!到底是怎么啦?我撞到什么了?”还傻乎乎地问女儿,“你的脚碰到我的肚子了?”她只是笑,假装什么也不知道。他就说,“我还是要推你荡秋千,还是喜欢你!”每次她荡过来他都是满脸慈爱,而她每次都开心地笑着,用脚蹬开他,让他感到“害怕”和“迷惑不解”。
三、随着游戏中的倾听的持续,某个特定的问题会展露出来
这种游戏把孩子放在主导的位置上,由她决定游戏怎样进行。孩子在主导游戏时会迅速把游戏纳入自己的轨道。他们经常会让游戏朝着有利于自己宣泄某一特定紧张情绪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在公园玩荡秋千的孩子会开始朝父亲大喊大叫,父亲则夸张地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于是她大笑着,一次次地吓唬父亲,再后来会以自己最大胆的动作把父亲推倒在地,看父亲托儿所着要爬起,她快活在咯咯直笑。动作和话语越来越大胆。没过一会,她已经在对父亲说,“假如你不照我的去做,我就把你锁在门外!”她重复哥哥生她的气时说过的话,连声调都一样。这样她就提出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怎样对付哥哥的威胁。假如父亲此时的反应是可笑的抗议,用拳头敲着地说,“不许你那样干!”或亲昵地拍着她的肚皮抗议说,“没门!我不会让你把我锁在屋里!”她会痛快地大笑起来。她正在重新演练力之较量。以前她曾输过很多次,而现在她在这场游戏中做强者的体验使她获得了自信心。
四、笑声能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
游戏中的倾听的效力取决于孩子的笑。孩子的困窘、畏惧与胆怯会随着笑声消失。一声充满笑声的游戏会给孩子以希望,在孩子和成年人之间创造出相互亲近与理解的气氛。我们不清楚他在游戏中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他必定是知道如何让游戏帮助自己克服恐惧,运用重新获得的自信去应付重要的挑战。
五、孩子们渴求游戏中倾听
孩子们喜爱那些愿意和他们一同玩耍、听他们指挥、逗他们笑的成年人。
六、怎样开始
游戏中倾听的第一步是要发现什么样的事能让你的孩子发笑,多做几次这样的事。捕捉孩子的情绪或暗示,想法子扮演一个可爱的傻瓜。孩子会喜欢你的笨拙手乞求。
七、游戏中倾听的基本原则
1、要有身体接触、充满爱心
2、一定不要压过或超过孩子
不要胳肢孩子,胳肢既不表示慈爱,对孩子也无益。即使那样能让孩子发笑。被胳肢的孩子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会使孩子极度不安,因为不停的笑使他无法告诉对方停止胳肢。
3、掌握好游戏的强度
与很小的孩子一起游戏,你要扮演一个很无能的角色来引孩子发笑。随着孩子的力量与自信心的增长,他们需要更强的抵抗和对手使他们发笑。自觉强壮有力的孩子只有在打败一个气势汹汹的对手时才会痛快大笑。
4、不要让你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
也许你的孩子要玩追人,他们玩得很愉快,每次你刚要抓住他,他都逃掉了,一边开心地笑。然后,鬼使神差地,你开口说,“我是绿湖里的妖怪。哇!”当你可怕地吼叫着、重重地踏着步子,喘着粗气穿过房间时你更加得意自己的表演了。过了一会儿才注意到孩子表情严肃、惊恐。装妖怪是你的主意,已经让孩子感到不安了,赶快回到孩子要玩的追人游戏吧。
5、需要告诉孩子某种事不能做(情况尚不危险)时,请试着通过游戏倾听的方式告诉他们
孩子会故意忽视你的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因为感到与别人格格不入。游戏中倾听常常可以化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感受到亲情,确信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是父母所心爱的。
说“不”的时候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愉快、温和的声调。总是介我们无法设想说一个“不”字时不带威胁和严厉的口吻。请试试不同的声调、措辞,把成人式的严肃的“不”改用夸张的口吻说出来。比如用关切的、夸张的口吻说:“喔!你可要有麻烦了!”或者,高声、热烈地抗议说,“啊呀!你怎么这么干!”你可以慢跑关追逐那个犯规者,最后搂住他,热烈地拥抱他。随着一声诙谐的“不”,亲情与愉快的接触往往随之而来,带来笑声,释放出孩子的紧张情绪。
比如,孩子在不适当的时候要拿冰淇淋吃,在他刚打开冰箱时,你猛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笑着跑到隔壁房间里去。他笑着挣脱着跑回到冰箱那里。他刚打开,你又一下子抓住他。一次又一次地,他都是笑着让你知道他多想吃冰淇淋。可你给他的却是感情和拥抱。这样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往往会抱住你大哭,因为他再不要做这样的游戏了,他只想吃冰淇淋。这样的大哭会释放出那种使他一味地要做你禁止他做的事的紧张情绪。然后他就能够意识到除了冰淇淋还有别的有趣的事可做,因为眼泪和大笑已经恢复了他正常的判断力。用游戏中倾听的方式说“不”,可以把给孩子立规矩的事做得饶有趣味。如果你能保持幽默与机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大。
6、要活泼,不要顾及你的“尊严”
八、用游戏中倾听处理明显的紧张情绪
孩子们常常在我们面前重复某种行为,如嘬手指、哼哼唧唧,指望我们的帮助。他们本来很有创造性,但此时却绕进了一条窄胡同,不知道怎么走出来。当你热情、愉快地接近孩子,孩子会利用你的关注,在笑声中恢复与你的交流,恢复勃勃的生气。
一个哼哼唧唧的孩子也会被引得哭或笑起来,只要你以嬉戏的方式给她以亲近的温暖。我们有时忍不住去模仿哼哼唧唧的孩子——也对她哼哼唧唧或取笑她,这是无助于事的。当你的孩子可怜地哼唧着说,“我要饼干”,你可以完全绕开她的要求,直接解决她被冷落的问题。你可以欣喜地看着她说,“那我要咬你的耳朵,”接着就快活地从她的胳膊一直亲到耳朵。或者快活在把她起来,抱着她踱过房间,一边唱,“我们要一块饼干!我们要一块饼干!”以你的滑稽样子诱孩子发笑。上面例子中,你面前的孩子正感到不痛快,更重要的是,感到与你疏远了(即使在很多成人的关注之中孩子也可能有这种感觉)。你带着亲情和轻松愉快闯入她的世界,寻求咯咯的笑声,以开始重建她对你的亲密和归属感。你闯入的时候说的和做的不一定要有太多意义。起主要作用的是你的亲情和快活的气氛。比起传统的反应,如,“我要你马上停止这种行为”,这样对待困窘中的孩子更有趣,更保护自尊心。同时,不幽默感的反应也使我们避免跟孩子一起陷入不快活的心境。当我们作出热情的反应时,我们是要寻回自己所了解的热爱的那个孩子。我们常常能找回她,并一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九、游戏中倾听导致深藏情绪的宣泄
快活地大笑之后,孩子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到安全。此时,他会自动地用某种方式袒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郁结。他通常会因一桩小事变得不安、忧郁、或沮丧。例如,他可能坚持要穿一件还在洗衣机里的红毛衣。他觉得可以放心地让你知道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使他不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要穿红毛衣只是一条导火索,它即刻会引爆一只集满了长久积压不散的混乱情绪的小炸药桶。
如果此时你能关心地挨近孩子,但并不试图用话语去安抚或劝解他,他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大发雷霆或大哭一声。这时要求父母有极高的耐力。所有这些似乎都是由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不过要知道,这种发作可能是好事。发作之后他就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会感到轻松、振作、与你更亲近。痛快地哭一声能释放出那些曾使孩子害怕并僵化地对待生活的挑战的消极情绪。游戏中倾听并不总能触及深藏的不安情绪。但是请记住,当深藏的情绪被触及时,是你做的游戏中的倾听以幽默与笑声启动了治愈孩子创伤的疗程。
十、再谈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在游戏中以笑声解除了某些轻度恐惧之后,他们有时会寻求帮助以驱除比较严重的恐惧。一个孩子在与你边扭打边笑之中要寻求此类帮助时,可能会突然伤害你或毁坏东西。这时就应该给他规定合理的行为限制。要用认真的语气让她知道你不允许她伤害你或打破东西。你需要同时采取行动制止孩子的过分行为,这样你不必提高声调也能有效地制止他。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超出正常范围时,我们往往指望他能听我们的话,服从我们。可他几乎永远会令我们失望,他没法做到。他当时根本不在思考问题。他正在向我们显示他的烦恼,希望得到帮助。他渴求帮助,所以不停地要掐人或踢窗户,表示他心情有多糟。如果你告诉他什么是不能做的,然后温和而坚定地采取行动执行你的规定,他常常会让深藏的烦恼浮上来,随着笑声、眼泪、浑身冒汗的挣扎而消散。(父亲与儿子例子略)
如果在游戏中间,你的孩子有要伤害人的行为,阅读下面的章节会有所启发。情况发生时,你得限制孩子的行为,然后你或者选择和孩子在一起,协助他处理比较严重的烦恼;或者马上停止游戏中倾听,做些别的事。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处理孩子的问题,宁可暂不去理睬孩子的求助,你要记住孩子不会放弃求助,他们会一再地寻求帮助以解除烦恼。
十一、挑战与回报
游戏中倾听对于我们自己也有益处。无穷的忧虑和烦恼通常使我们成年人感到生活的苦涩。游戏中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变得活泼一些,滑稽幽默一些,这就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苦涩感不能自拨。儿童很善于通过笑声来排除自己的烦恼。如果你能向孩子学习,你就得到了一位乐意帮你重温欢笑和嬉戏的大师。
提示与思考:
1、如果本章中提到的那位父亲在游戏倾听中忍不住对儿子发火,结果会怎么样?
2、如果你和孩子做游戏倾听,让你感到最为难的会是什么?为什么?
第三章 孩子哭泣的时候
一、当孩子开始哭泣的时候
毫不奇怪,当孩子开始哭时,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为一点小事(比如饼干盒子空了)哭起来,我们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恼火、不安、厌倦和愤怒。我们想止住他的哭声,尽力哄他,试图说服他吃点别的,对他说饭前吃饼干是不对的。如果他还是哭,就责备他说为这点小事哭可真傻。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过去了。
但是,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情况并非如此,孩子可能会安静下来,但仍然不高兴,长时间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不再信任别人。对一切都不满意,父母也为此感到气恼,整个家庭生活受到影响。
孩子开始哭时,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时,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以便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
二、哭泣是自然的康复过程
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可以设想他们站在一条窄窄的平衡木上。在平衡木上,快乐情绪使他们善学,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或帮助。由于感到安全和受到关怀,他们能不断尝试,一次不成就再来一次。但他们这种宝贵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也很容易受干扰。努力频频失败,或周围的人显得漠不关心或态度消极,都可能伤害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从感觉良好和安全的平衡木上摔下来。脱离了“正常轨道”,他们无法找到能支持自己继续尝试的信心,感到伤心,就开始哭起来。
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有你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和关心。一旦通过哭泣排除了烦恼,他就又可以精神焕发地面对生活。所以,倾听哭泣的孩子,能使他得益于所面对的困境,并从所受的伤害中得以恢复。
三、小事情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
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绪消失——这种康复过程会很自然地发生在孩子身上。每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或丧失信心时,就会启动这个过程。当孩子为要独自挨过半小时感到烦恼时,就会把不快投射到一件小事上。有时,孩子在为了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哭一场后,能够告诉你他大哭的真正原因;有时,孩子可能哭完就跑出去玩,什么也不说。我人苦苦地想要知道孩子究竟为何如此伤心,但孩子有时候说不出自己的感觉。好在我们能做到倾听他们。有我们在他们身边,他们就能完成康复过程,尽管我们对其内容不很清楚。
四、欢乐时刻常常会把以往积存的不快带出来
孩子们经常选择家庭中欢乐融洽的时刻表露他们不快的情绪,使履行父母职责看来更像是对性格的考验。我把这称作“被糟蹋的郊游”现象。比如,你和孩子们也许是一整天都在公园里快乐地玩耍,当你们动身回家时,孩子却变得不高兴,容易生气,会为必须坐在车子后排座哭叫等。
实际上,孩子是在利用这天从父母身上新感受到的安全感和亲近感。这一天的满足衬托出平日里感到的缺憾,就像是一块白桌布上的污点。度过了如此快活的一天,现在他要致力于往日里积存下的不快。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能排泄掉积郁的机会。不过,如果你对此没有思想准备,这处“被糟蹋的郊游”会是令人沮丧甚至恼火的。一旦你明白它准会发生,你可以让自己做好准备,等孩子哭时好好倾听,直到他平静下来。比如,你可以在自己尚未筋疲力尽时就动身回家,因为你知道路上可能要处理某些会有积极的结局的“麻烦”。
五、倾听者须知
当孩子哭起来,你准备倾听他时,他最起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先检查孩子身体方面是否受到损伤,或环境是否有危险。如有,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给以忠告。
既然你来到孩子身边准备倾听他,孩子就会寻求你的帮助。你的忠告,或明显的不安,只会妨碍他理解所发生的事。例如,如果孩子哭是因为奔跑时摔倒了,你只需搂着他,听他哭。你可能很想责备他的不小心或想告诫他要当心有水的路面。不要这么做。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对四周事物全不在意。他已把注意力收拢在康复过程的进行上。否则无法完成该过程。不要对他说什么他要是小心些就不会摔倒之类的话,因为那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哭的时候,听不进你的忠告,你的任何责怪也只会加深他受到的伤害。孩子哭够之后,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会急切地想知道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你只需点到为止。说句“瞧见你刚才摔倒的地方了?那儿有水”就足够了。畅快的哭泣已经荡去孩子由于意外的摔倒所感到的紧张与困惑,他现在能自信地回答:“噢,我是在有水的地上滑倒的。妈妈,下次在有水的地方我会跑慢一点。放心吧!”
3、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
抚摩和爱抚的目光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搂住孩子并注意相互位置,让他在愿意时能望到你的眼睛。不要让他趴在你的肩头上哭,或一直把头埋在你的膝头上。要温和地鼓励他抬头望着你,感受你对他的爱。如果他能注意到你充满爱抚的目光,就可能哭得更厉害。不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望着你,那也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坏情绪上,他还没有把它们清理完。足够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倾听终会使他放松下来,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
孩子哭的时候,情绪会随之放松。他在宣泄悲伤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感受到你的反应。温柔的触摸,轻抚他的面颊,把他搂在怀里轻摇,不时地轻吻他的小手,都会把你的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言语几乎是多余的。孩子对你的感情可能没有什么对应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给予的每一分爱。
4、和蔼地请孩子把他的烦恼告诉你
放声大哭的孩子总不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越不容易开口谈。你要对他说你想了解他的烦恼,然后,就耐心地听他说。有时候,你说完以后,孩子只是大哭不止,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不不定期,你仍然能凭藉他的表情、哭泣的声调、他看你时的眼神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所以,你要保持对他敏锐的观察,不论他能开口谈自己的烦恼与否。
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这就是一般的规律。
5、如果你发现孩子害怕某个特定的事物,向他保证你一定会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伤害
当孩子感到非常恐惧时,你的保证可以提醒他注意“现实是安全的”这一事实。不要期待你这些话会止住孩子哭泣。但孩子在通过宣泄重新获得安全感的过程中,的确需要听到你的安抚式的保证。
6、不要对孩子的情绪作评论
这一点太难做到了!我们太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有好心情,别人也该如此。但孩子们的情绪有自己的阴晴雨雪气象系统,为我们成人经常注意不到的因素所左右。在孩子伤心时对他说“你该感到高兴才对”,无异于对一场暴风雪说“快走开”。最好对孩子说,“你这样伤心我很难过,”或,“你不好受,我就在这儿陪着你,”这样就给孩子机会去正视和处理他的坏情绪。而类似“别觉得委屈,是你自己先动手的!”和“不就是撕坏了一份作业嘛,别像个爱哭的小宝贝似的没完没了!”这样的话只会羞辱孩子。你本想帮助孩子摆脱烦恼,可你这样说只会适得其反。
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烦恼和不安能压垮孩子,驱使他做出非理智的事来,所以孩子才力图把这些不良情绪“哭掉”。他恨自己行为“出轨”,失去自控。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孩子哭闹时,你会听到他抱怨你或其他与自己的生活有重要关系的人。比如,“你不爱我,从来就不爱我!”“我希望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爸!别人的爸爸都比你好!”这些都是孩子在宣泄烦恼时会说的。孩子在试图“哭掉”烦恼,恢复好心情时,需要“口无遮拦式的自由”。如果他们能哭出来并对你说出自己最糟的感觉,他们的委屈就会渐渐消失。不要对孩子的抱怨太在意。孩子对你的抱怨并不代表对你的全盘评价,只代表他急于排除掉的烦恼而已。只要他摆脱掉那些令他不快的情绪,他就会重新注意到人对他有多好。
7、允许孩子畅快地哭,不要有时间限制
孩子哭起先是为刚发生的事,然后可能是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他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很久,一般达半小时到1小时之久。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你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和关注。我们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你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能越深地感受到轻松愉快。
说到时间,父母们会觉得很难办。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半个小时来坐下听某个孩子哭呢?谁去准备晚饭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会轻言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作些努力。不过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你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你只需在孩子发脾气时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自己不良情绪的机会,也是让你自己放松情绪,通过倾听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机会。
8、孩子大哭一声之后或许需要睡觉
恢复过程中,睡眠的作用可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孩子在一场翻江倒海的大哭之后可能连续打几个哈欠,然后倒在你的臂弯里沉沉入睡。这样的睡眠很重要。它给了孩子为恢复由于情感伤害而丧失的感知能力所需要的时间与安宁。通常,他会觉醒来,又是个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孩子。
有时,睡眠只是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间歇,并不意味着过程的终结。闷闷不乐的孩子会逐渐地、时断时续地抽泣着进入梦乡。醒来时仍然不快活,但已有了新的活力继续自己尚未完成的恢复过程。
9、倾听过孩子充分哭泣之后,注意发现孩子身上新增长的领悟力、热情和创造力,以及他更加充满活力的游戏
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痛快地哭过之后感到轻松、被爱,满怀希望。他们会通过某些看似微小而意义重大的行为,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变化。在对你大哭大闹之后,孩子可能会轻柔地帮你整理头发,勇敢地去和他以前害怕的孩子一同玩耍,自编几首快活的小调,或把他以前最厌恶的数学作业做完。注意捕捉他渴望生活与爱的天性的闪光。你一定不想错过他对你表达爱的一举一动,愿意看到他的自信心不断增长的迹象。这些就是对你的倾听的报答,是你的努力赢得的。
一位母亲每次送女儿去托儿所都痛苦万分。每天早晨和母亲告别时,孩子都会抓住她不放,抱怨,哭闹。然后,她会很快停止哭泣,但整天闷闷不乐,不爱说话。最后,母亲决定每天提前到校,以便有充裕的时间与孩子道别,孩子哭时能陪在她身边。头三个早晨,母亲每次都留在车里听孩子哭近一个小时。等女儿哭声一停止,她就温和地说,“该进学校了。准备好和我一起下车进大门了吗?”孩子就又抽泣起来,紧紧抓住她。在经过几乎不可想象的那么长久的大哭之后,孩子会安静下来,向四周望望,悄悄看一看饭盒里为她准备的午餐,或转转汽车方向盘,然后就同意进校门了。第四天早晨,孩子比以往哭得还要厉害,可只持续了15分钟,就很快决定要进校门。第五天早晨,孩子没哭。她用力长久地拥抱了妈妈,说她要自己一个人走过校门。保育员后来报告说,她的女儿的自信心在那一周里有显著增强。这个变化正是母亲终于在第五天所明确看到的。
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情况,孩子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如能得到倾听,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惊人的增长。为了清除某种情感创伤,孩子可能需要多次倾听,需要你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但你可以看出,孩子在最初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状态会随着每一次倾听获得明显的改进。
六、倾听孩子对于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
倾听一个哭闹的孩子本身并不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但实践起来确实不容易。要做到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我们父母也需要别人花时间来倾听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孩子的激烈情绪会触发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也有许多话要说:比如,作为父母有多难,我们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时让我们多么恼火,对孩子的担忧、失望和希望。如果父母们之间能建立起一种彼此倾听的伙伴关系,就能满足这种需要(详见“听你听我”)。当我们自己信赖着一个倾听者时,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孩子是怎样努力要信赖我们。让倾听者了解我们自己有多么伤心、劳累,有助于培养我们倾听孩子的耐心,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摆脱烦恼。
提示与思考:
1、孩子大哭时,你通常的反应是什么?
2、就你而言,倾听大哭的孩子是否很难,难在哪里?
3、你是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经大哭过,因为什么?父母是否和蔼地听你哭?
第四章 孩子恐惧的时候
一、孩子的恐惧感从何而来
孩子降生时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期待得到爱、温情和理解。父母会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关怀与温情,但往往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当某些他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时,或经常受到冷落,就容易使他们感到恐惧。孩子有时比成年人更敏感,许多成年人感到无所谓的事情都会惊吓孩子。孩子尤其对突发的、痛苦的或缺乏亲情的情况没有思想准备。幼年和母亲或父亲分离,未对孩子解释就突然更换保姆,家里人情绪激动的谈话,被好事的亲戚拿来取笑逗乐,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惊吓。
此外,有些孩子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过直接的身体伤害。难产、早产、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等,都可能惊吓婴儿,扰乱他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宁静。严重的伤害会使某些孩子由于潜在的恐惧而经常处于紧张的情绪之中。
感到恐惧的孩子会很难与他亲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触。他不能承受你长久的注视,也不很快去试探并依赖他人,而是经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不能松弛下来平静地享受亲友的陪伴。惧怕也会使孩子变得急躁和难得满意,稍不如意就可能由于不耐烦或生气而大光其火。
二、孩子如何摆脱恐惧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完全摆脱恐惧。我们很少有人见到过孩子生来就会尝试使用的康复过程,因为它往往是我们所难以忍受的。孩子在宣泄恐惧感时,会深深地体验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感会随着发抖、干嚎、出汗和发脾气宣泄出来。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我们在身边给予关注,正如他们在哭泣时需要我们在身边给予关注一样。……孩子为消除惧怕所作的努力真是令人困惑不解:谁会想到让他们在你的怀抱里表现出恐惧感竟会有助于他们获得自信呢?
三、孩子经常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恐惧
有时候,孩子不会直接启动康复机制。他们不哭叫,也不跑向什么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已经害怕去体验恐惧。他们以明显的“行为异常”的方式寻求帮助。他们或固执地躲避某些活动、某些人或地点,叵他们感到害怕的场合采取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恐惧也经常间接地表现为愤怒(详风“孩子愤怒的时候”一章)
以下是帮助孩子摆脱恐惧的几个原则。一旦你的孩子在恐惧中大哭起来,你赶到他的身边想帮助他时,这些原则会告诉你基本的做法。
1、搂紧孩子。确保只要他愿意,他就能清楚地看到你
你应当说尽可能地显示出你确信一切都好。你应轻柔而坚决地把他紧搂向你,鼓励他看着你,告诉他你就在他身边,他随时都可以看到你。
2、即使孩子拼命要推开你,你也要坚持靠近他
要使康复机制起作用,孩子需要一个宣泄恐惧的对象。而你通常就是他近旁最安全可靠的这样一个对象。他会突然害怕你靠近他,仿佛你一靠近就会置他于致命的危险之中。他把从前某次可怕经历留下的恐惧感与你联系起来,因为他无法与从前那个抽象的阴影抗争,但可以与你抗争。如果你心平气和地允许他挣扎、哭泣和发抖,就能加快他摆脱恐惧的康复过程。
3、对孩子解释你为什么要守在他身边
孩子会迫切地期望自己不必去体验恐惧。为了表明你是为他好,而不是要为难他,你要一再向他解释你为什么要守在他身边。解释得越充分,他越能信任你。你可以说,因为当他害怕时,你要和他在一起,你知道他现在没有危险,你爱他,不愿让他独自体验恐惧等各种靠近他的理由。
4、如果孩子攻击你,你要防止自己受伤
5、让孩子知道现在他是安全的
不断地用话语安抚孩子,有助于他们宣泄恐惧。你的声调很重要,平衡的声调比话语本身更能令人安心。你的声调越充满自信,他越能面对恐惧。
6、拥抱孩子
7、一旦你感到害怕或愤怒,请立即中止帮助孩子的尝试
四、当孩子逃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事物时
当孩子跑到你身边,试图躲避他们害怕的事物时,你可以当即启动治愈过程。首先要保证他的安全,去除不安全因素。然后,温和地鼓励他面对使他害怕的事物。让他看着他所怕的人或物,也可以试着朝那人或物靠近一点点。如果孩子吓得发呆,你就带他走得远一点再让他看。也许你得轻推他一下,把他的脸从你的膝盖上移开,或你们一起朝着那人或物挪近一点点。你在努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爱护与安全,加上让孩子感受到些许恐惧。如果你表现得有些冷淡和不耐烦,孩子觉得不得不服从,就无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恐惧感。如果你给予过多的同情,他会失去体验自己恐惧的机会,而这种体验是治愈过程的重要组成。
五、笑声有助于孩子消除恐惧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