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幼儿健康知识

_5 佚名(现代)
如果孩子的恐惧不很严重,你可以先鼓励他发笑来帮助他消除恐惧,这样可以释放出恐惧所引起的较轻的紧张情绪。如果在他感到安全时,你能装出自己也害怕他所怕的事物的样子,他就会笑起来。当你用笨拙可笑的动作表现恐惧时,孩子会开心地大笑不止,甚至可能会以强者的姿态加入游戏,对你说,“我能告诉你怎么办,你得听我的!”这种新的力量平衡——大人吓得束手无策,孩子反而胆大有为——是对孩子的日常体验的难得的补偿,随着他串串笑声,紧张情绪会渐渐消除。
六、害怕黑夜
许多孩子都有晚上难入睡或者天亮之前被吓醒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是在睡前安排一些活泼的游戏,要有欢笑,可以有打打闹闹(不要胳肢),但要让孩子占上风。这样的游戏能使你和孩子肌肤相触,这是孩子的安全感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游戏还能让孩子感到被人理解。当孩子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时光以游戏和欢笑为主时,他们会感到与父母很亲近。到了睡觉时,孩子就会比较容易面对主齿感到不安全的问题和感觉。他可能会开始反对去睡觉,或不肯刷牙,或不停地要你讲故事。你要做的是保持好情绪、自信心,继续引导他去睡觉。
七、当恐惧导致攻击行为时
孩子有时会掩饰自己的恐惧。他们因为感到孤独、被人冷淡而不愉快,但不知该怎么办。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会尽量保持正常举止,然后可能会突然打别的孩子一下,揪妹妹的头发,或扑打你。这些是最让父母讨厌的事,很容易被认为是故意的粗野行为,使父母对孩子产生看法,心想,“怎么她这么大了还不能控制自己?”
不管是什么年龄,人在害怕时都无法正常思维。当孩子由于害怕而无法正常思维时,他们就会因为自己受到的伤害去同样伤害别人。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操场上被人推了一下,在紧张或惧怕之中,他就可能去推别的什么人。受到辱骂或见到过别的孩子遭受辱骂的孩子,在情绪紧张或感到孤立时会脱口骂人,不论他是否懂得所用词的含义。使孩子感到恐惧的事件常常会原原本本地再现于孩子的行为之中。
要帮助一个可能会由于恐惧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父亲或母亲应该预见到会发生的麻烦,在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之前及时制止,以免造成伤害。如果在孩子已经弄伤了别人之后你才赶到,孩子此时通常会沉浸在内疚之中,无法体验任何其他感受。他也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使自己能痛快哭泣或发抖以排除恐惧。
八、倾听感到恐惧的儿童 犹如走钢丝
我们常看到成年人以严厉、羞辱或反感的态度对待恐惧中的孩子。“马上给我停止这一套!要不我就揍你屁股啦!”“行啦,别像个小孩子似的。现在赶快进教室,要不我就告诉老师说你想留在家里守在你妈身边!”“你再敢……我就把你锁在你的房间里,教训教训你!”人们需要时间和练习以及充分的支持,才能在孩子因恐惧而产生不当行为时,不按照老习惯去对待他们。我们正在尽力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排除恐惧,找出致使他们胆怯及有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就像走钢丝的人,我们必须小心地保持平衡,不让自己倒向老习惯。在建立起全新的对孩子的复原能力的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循序渐进:当他们感到害怕,躺在我们怀里时,我们给予倾听;在他们害怕时,我们始终留在他们身边,轻轻搂着他们,直到他们重新获得安全感;于是,在最终走完钢丝后,我们将看到他们又能欣赏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勇敢,更坚强。
提示与思考:
1、小时候你是否有感到胆怯的时候?是否惧怕过某种事物?
2、当你小时候感到胆怯或害怕时,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是什么样的帮助?周围的成年人当时是怎样对待你的?
第六章:孩子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成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会感到极度的愤怒,甚至因此失去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好风度和良好的自我控制。那么孩子的愤怒是因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
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亲人的注意: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但是,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父母必须学会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恐惧和痛苦。
2、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在这种时候,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他们几乎无法抗争。他们会退缩,发呆,或漠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人的时刻会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脱离危险后很久,他们仍会感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既来自于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
此时,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3、孩子的愤怒有时可能是针对着不公平。
有时,由于我们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有自信心的年轻人受到委屈时,他们会迅速、强烈、高声地抗议,但并不想伤害任何人。他们的目的是要人倾听并争得公正。
当孩子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会很愤怒。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听他说些什么,看他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愤怒的人得到倾听并得知有切实的补救方法,事情就会迅速了结,情绪也随之归于平静。 
因此,孩子的愤怒有时来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是对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家人都会从中受益。
————————————————节选自[美]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情 商 别 解
"情商"是现在颇为流行的词汇之一,即英文的Emotional Quotient,简写为EQ,指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为IQ)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情商"反过来译成英文,我倒想篡改原意,将其译为love quotient(简写为LQ),也即爱的能力和素质。在物质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作为情感动物的人来说,我觉得爱的能力比智商、比控制情绪的能力更为本质和重要。
控制感情是一种能力,感情本身、爱本身更是一种能力。爱,是需要能力的。常听一些人抱怨感叹:"我现在已经爱不起来了。"这实际上就是爱的能力萎缩的表现。不过,他们的本意并非说自己爱的能力不强,而是说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用心去爱的了。他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经历了不少情感风波,曾经沧海。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爱过,他们心里只有一本所谓爱的付出与回收的糊涂帐。可真正的爱都是非功利的、不知求回报的,他们帐上的收支就永远平衡不了。实际上,他们迫切需要算一算的是他们的"情商"(love quotient),迫切需要测一测自己爱的能力。如果连自己爱的能力也心中没底,那就更是一种"情商"低下的表现了。
如今,物化生活已经磨粗了不少人的情感纹理,爱的感觉大大丧失,爱的能力急剧下降。利重于情,利大于义,见"钱"忘"情",不少人已经做不了"情人"。"情人"曾经是多么高贵的一个词,但现在已经被一些人理解成了坐台小姐,所谓的"情"早已成了商品。郁达夫诗曰:"万一青春不可留,自甘潦倒作情囚。"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做潦倒的"情囚"?如果潦倒,也不要指望人家爱你。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句诗可改为"万一青春不可留,不甘潦倒作'钱囚'"。"情深义重"成了"钱深利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还经常可以在书架上看到《情书大全》、《情诗大观》之类的书,如今连这些书也看不到了,就更不要说写情书情诗了。在有些人那里,情书已经成了帐单、股票、存折和信用卡。 爱的能力低下,带来的必然是麻木、冷漠;一个麻木、冷漠的人,还能指望他有什么积极的情感?如果没有爱心,没了爱的能力和爱的感觉,即使智商极高,大脑发达,有很好的控制情绪的能力,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艺文类聚》卷十七引南朝梁元帝《梁安寺刹下铭》:"苦流长泛,爱火长燃。"爱是人类永恒的神话,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和情感家园。正因了爱的薪火相传,人类才繁衍发展至今。没了爱,茫茫人生,我们将何以为继?人类倘若失去了爱,丧失了爱的能力,再也找不着爱的感觉,我们还要那劳什子智商和控制情绪的所谓"情商"做什么?
情商EQ: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EQ是自1995年起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心理学名词,一般通译为情商,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撰写的《EQ》一书。
许多研究展示,一个仅仅学业优异的人,未来并一定能够成功,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他能登上事业的颠峰或能开创惊天的业绩。当然,学习能力也很重要。但是,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能立足并取得成绩,仅仅依靠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都具备"极佳的人际关系、极强的工作能力"这两个重要的特点。
戈尔曼指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释其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则归因于其他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是"情商EQ"。情商是指: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延迟享受;调适情绪、不易烦恼;善解人意、充满希望。一个"情商"高的人,常常能清醒地了解自己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锐地感受他人情绪并有效地反馈他人情绪,往往能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这些人的生活常常更有效率,更易满足,更能运用自己的智能来获取丰硕的成果。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以便让孩子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2、要注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家长要与孩子心灵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能够满足的,家长应该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的、不能满足的,则要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的道理。家长千万不能不关心孩子的痛痒,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动辄训斥、打骂,压抑孩子的情感流露。相反,家长应让孩子的情感能得到合理流露,并要了解它的原因,需要解决的应及时加以控制。
3、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1)要为孩子创造各种社交条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家长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家长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聚会、晚会,让孩子见见各种场面,学习与各种人打交道。这样,会使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在孩子社会交往时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2)要孩子抓住各种社交机会。家长带孩子上街,要鼓励孩子问路。带孩子上车,要让孩子去买车票。如果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时,要让孩子当小主人,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当了小干部,父母要积极支持。
(3)要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生活、怎样相处、怎样玩耍。家长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门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依赖,彼此尊重。
总之,情商EQ是指一个人控制自我情绪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孩子未来成功"关键因素",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如 何 对 待 天 分 高 的 孩 子 的 教 育 问 题
有一个天分很高的孩子,是喜也是忧,小的时候是喜,越长大越是忧。
不仅天分较高的孩子,就是智力水平较高,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们讲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部分:智力发展、人格发展。所谓人格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爱的能力等。讲天分较高是指智力的天分高。对很多正常孩子,心理发展的两大部分也常呈现出不均衡性,有的孩子智力发展的很好,但是人格发展却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主要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儿童从小缺乏关爱、缺乏应有的尊重,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等。
智力的先天差异很大,特别是对少部分很好或很差的人。有的孩子四、五岁能达一般到十岁孩子的智力水平,甚至更高。就是说可以去学习十岁孩子接受的一些知识。越是到成人后,这种差异就越大,很多人成人后其智力水平也就相当他青春期的水平,以后很难再有发展。
从现代智力发展的理论,十分强调早期的挖掘,早期发展越是好,就越是能把潜在的智力更多的挖掘出来,过了一定的年龄,能挖掘出来的潜在智力就很有限。所以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和学龄期间的教育,注意在这个阶段去开发潜在的智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现实的智力与能力。
对智力发展,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匹千里马(天生的素质),遇到一个伯乐,就会使他跑得更快。当然如果遇不到伯乐,这个千里马的胚子,只能成为一个普通马中较好的马。
但是人格发展,却和智力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格和遗传的关系远没有智力和遗传的关系那么密切。 遗传所占的比重很小,对某些人,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果说有遗传,可以说仅仅是一种“倾向”,而这种“倾向”能否表现(表达)出来,主要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对绝大部部分人,遗传的差异是很微小的。论坛上有很多妈妈说孩子内向,交往能力差,是天生的,我们看到大量的事例,并不是这样,只要给孩子很好的环境,孩子很快就会改变行为,儿童行为的可塑性非常大。
大概是遗传的因素,人格的发展不可能像智力发展那样,四、五岁的年龄可以达到十岁儿童的水平,十一二岁达到成人的很好水平。人格发展有一个前题,就是在青春期结束以前,儿童必须基本上和同龄的孩子一块长大,再合适的教育环境中,使儿童的人格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可能有千里马,拔苗助长绝对是有害。
对天分高的孩子,在智力发展上他可能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我们只考虑这一个方面,忽略了人格的健康发展,就可能给这天分很高的孩子一生带来很多问题,大部分这样的孩子将来也很难有成就。七、八十年代少年班的学生就深受其害。
是不是对天分很高的孩子就不去提前教他,不给孩子开小灶,不让孩子智力发展的太快,学的太多?不是。因为儿童智力的发展速度,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越是聪明的孩子,他的观察力越强,接受的越快,内在动力越大。你不教他,他就给你捣蛋,搞得父母、老师不安宁。因为他的捣蛋,也是在学习、探索,没有人引导孩子,他只有自己去乱撞,结果父母、老师十分头痛。父母、老师不能正确对待,反而对孩子人格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把你疲于应付的精力,用来教他、帮助他就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的影响,你就很难去驾驭他,你不知道他会往那个方向走,就有可能出现很多的问题,而有的人终生受到影响,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很是可惜。
十个这样孩子,任其自己发展,肯定有一部分也会发展起来,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就是很好的发展起来,有很多成就,也不一定都是喜剧。比如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创立人列侬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有一个天才儿童的妈妈叹道:宁愿有一个一般的孩子,不宁愿有一个天才的孩子。
天分高的孩子,父母承担的教育责任更大。
对天分很高的孩子的教育,有一个原则,就是保证孩子基本上和同龄儿童一块成长的前题下,尽可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你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快乐,将来上学怎么办。我认为你尽量去教孩子,尽力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上幼儿园、学校怎么办?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化解:
1、和老师协商,老师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如果你的孩子达到独立阅读能力,就可以自己去阅读。自己去玩一些更高智力水平玩具。如果老师很好,也可以给孩子开一点小灶。
2、让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角色能够适当的转换,让老师更多的鼓励孩子去当小老师,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使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有事情可干。
3、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一点,“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就是要有更多的同情心,能够更多的站在其他孩子、老师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之间心与心的联系,就主要不是靠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去联系,而是靠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去联系。翩翩这一点就特别好。这样天分高、受教育好的孩子就能和同龄的一块健康的走过童年、走过青春期。
如 何 教 孩 子 说 话
语言的基础,还是认知。所以多带孩子走出去,多让他们长见识,语言和认知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孩子对某样事物有了深刻的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才可能有开口说的欲望。在带孩子看世界的同时,用清晰、准确地用词,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这是苹果,这是树叶,这是汽车。需要注意的是,用词要尽量准确,口齿要清晰,说的不要太快,并且突出重点,简单的诸如:“这是**”的句型,可以把重点放在“**”上。孩子越是熟悉的,喜爱的东西,开口说的可能越大。如果跟孩子说:小狗!狗!他可能会立即抬头两眼放光,并可能学语,但是如果你要在孩子身边说:沙漠,陆地,我想孩子是不会理睬你的,这个时候就更别费工夫去教了
如 何 培 养 会 生 活 懂 生 命 的 孩 子
-------------------------------------------------------主讲人:游乾桂 地点:国语日报社
听说人一辈子看到一个人一眼只有1/61的机率,今天能与大家见面,希望大家把缘分放在心上,我们好「有缘」,好「惜缘」 学习看到孩子的优点
一张白纸上有个黑点,我们通常都是看到那个黑点,这些年透过自己不断学习,我渐渐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优点,15%缺点,大部分的家长都忘记看见他的优点好处.所以,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需要一个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个「比马龙」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当学校的老师都放弃他,认为他一无可取,把他带回家交给他妈妈时说:「笨蛋还给你」,爱迪生的妈妈却对他说:「别人看不起你,妈妈觉得你不错」.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信.
我曾经在精神病院辅导过一位台大医科毕业的病人,透过对谈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得过第2名,从中让我体认到承受高压力(高处不胜寒)的人容易失败且败得很惨!
其实失败可以带给人经验和阅历,两者加起来则形成智慧;我们究竟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会读书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
培养孩子成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创造力)的人
会读书的人,是从对的答案里作出对的答案(拥有的是记忆力);有智慧的人,是从对的答案里找出错的地方,或是从错的答案里找到对的地方(拥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创造力)
会思考,会动脑的人可能在学校的表现差强人意,然而记忆无法长久,因为我们的脑总是重复在作记忆和遗忘的工作,许多的答案也随著时空变化而有不同.
现有科学知识在8年内许多都被新的结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随著地壳变动而改变,每年实际高度都不同;1904年莱特兄弟发明飞行器才开始有「飞」的名词产生;过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将来可能是光速.因此,记那麼多东西干嘛 脑袋如果背太多东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会背,不会想(思考),脑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来一样.
曾经有记者问过我, 我对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乐和记得爱我
许多人是用钱养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会希望孩子怎麼对我 他们以後会有什麼记忆 会想到爸爸给过他什麼 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会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儿子是一起骑脚踏车,泡汤,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脸,骂小孩,晚上是吃饭,沐浴,更衣,骂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间不是这样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为一个人
教育的目的归要一句话是教他成为一个人.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这样吗!?
1.每天忙得像猪,每天作牛作马(动物)
2.每天活得像机器(会动的人,会走路的僵屍,还是年轻的老头 )
你的伟大的贡献只是工作吗 我们读了那麼多书是为了工作 还是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读书,努力工作,拚命赚钱,最後是养病.
读书和工作并没有最直接的关系,并不是很会读书就会当总经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种能力(耐),读书和钱只是一个媒介,最终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说是为了编织一个梦想,一个活生生的梦,快乐有趣的梦. 生命是一种慈悲喜舍
生命是一种慈悲喜舍,这比读书更重要,会成为一辈子受用的资产,也是现今社会所欠缺的东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没有用,医生不慈悲,对病患不能视病犹亲,就对社会无用;一流的化学家不慈悲,制造毒物来害人就是恐布分子,也对社会无用.
我有个朋友是医师,他说他每天开药时都很挣扎,为了平衡自己,他在开药的同时,也提供养生资料给病人,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下次别再来.
其中有个养生方法是:天天要运动;好好睡个觉;慢慢吃顿饭.
有人一早起来就喝咖啡和茶,难道一早起来还这麼累吗 不健康的人,脾气会不好,就不会以身作则.
最近的诈骗事件频传,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来这种骗术,如果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途该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会不要充斥著一流而无用的人.有用的孩子或许他们很质朴,但他们会像金庸笔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养孩子的内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与内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绩和分数,内在智慧则指动机(即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孩子将来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总共出了868个状元,每个几乎都没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红楼梦作者),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书生:因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创意取向)因此无法符合八股的科举制度(记忆取向)
另外,兴趣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兴趣作一份工作,很难做一辈子),职业只是努力读书谋求生活的工作(会想退休);志业则是很喜欢做很开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种志业,希望我们能够培养孩子能以志业的心情去做工作教孩子阅读自己和大自然二本书
有位哲学家说:教孩子要读二本书: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够来阅读这两本书,不单用眼睛.
第一本书读自己,就是指兴趣,性向,能耐,能够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拥有自身独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怀哲,他考不上大学,後来是因为拉了一手好手风琴,一位校长破例让他在该校读书,他主修历史,自修文学,30岁的时候才念医科,38岁毕业.老顽童刘其伟,他有许多头衔,工程师,人类学家,冒险家,画家,他在38岁才开始画画,66岁成名,他的一生活得丰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路转个弯会更好,成功需要时间,当累积到很丰富时,成功就会来到,就会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因为他提早将自己的日月精华用光了;如果2岁就会吊单槓,对他的身体发展会有害处.记得有个长跑选手蒲仲强很早受瞩目却不能长久,有人提早上大学资优生,但他们几乎没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个人12岁上哈佛大学,16岁毕业考上普林斯顿研究所,记者问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经验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还是寂寞.
因此,我们不要用大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时候到了就会水到渠成,该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书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书,要多带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径,星星月亮,从自然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台风来袭时,行道树东倒西歪,躺下数万棵,但森林中的树往往伫立不摇,我发现其中的道理隐在自然的平衡哲学里,森林的树枝干对称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风吹雨打,行道树修修剪前,则弱不禁风.
要给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会读书硬要他读书就会成为死路.人活著常常会忘记两件事呼吸和快乐,因此只要他还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东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赞美孩子
赞美可以用最少的力发挥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处,就要去赞美他,他才会演好他自己,孩子会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处,演给父母看.例如:我女儿很喜欢烹饪,我赞美她:今天一定有一个仙女来过,不然怎麼会变出这麼好的东西出来 女儿就会越作越起劲.
每天孩子一回来,我问的不是你在学校学了什麼 而是:有笑话吗 现在儿子回到家就会对我说:今天有笑话,听不听
「量力」而行,现在做不到,来日方长,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让孩子永续的能力失去了,给孩子自信,他就会告诉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会为自己加油,未来就会有独领风骚的机会!
将来的时代是创意取胜的时代,创意就是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结合Walk和Man的两个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水管是因为浇花的人要浇好几处不方便而发明的;透明电梯是因为除了上下楼梯外,还想看风景的想法而产生的.
家长必须要常常聆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有时候突发奇想时,千万不要骂他胡思乱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长是孩子的推手引领者,如何把孩子珍贵的东西引发出来,并将孩子从幻想世界慢慢导入现实是家长的责任.
把孩子的体力健康找回来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长路,拥有健康身体能够让学习产生1.75倍的效率. 建议每个家庭建构一个运动时间,我们家是骑脚踏车,儿子称它为「发现台北的秘密花园」,因为和他们一起骑脚踏车,我发现台北的美,甚至发现住家(木栅)附近特别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对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吗 是否能够让孩子有美好的回忆 和他们一起去织梦
和孩子一起编织梦想
读者文摘上有个故事:老师告诉小朋友每个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帮助非洲的人凿一口井.有个小朋友回家跟妈妈要5元,妈妈说我们一起做资源回收赚这5元.後来老师说上次我说错了,凿一口井应该是5000元,於是那个小朋友号召全班同学一起做资源回收赚钱,加上企业的赞助,最後完成了这个梦想!因此,绝对不要小看孩子,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性.希望每个父母能帮助孩子圆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时,原本很担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诉我这里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给孩子机会,他的这种特质(关心他人)会出不来!
我会带孩子和我去球场,自然而然他很喜欢球类运动,也精通许多球技!也会自己看NBA(主动去学习),有次和一位年长者比赛他故意比输,他告诉我他让他的(会为别人想)
这世界原本就是风风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对风雨,孩子有一天终究会离开学校,还原成一个人,马上就要去面对严酷现实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拥有这些特质,就会有机会!
让孩子开心一点,岁月转瞬即过,这些事不赶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说 服 还 是 贿 赂
想让一个充满好奇、冲动与控制欲望的2岁宝贝与你合作,每次都要“贿赂”他吗?其实争取合作还有不必“破费”的方式。
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天上午,超市的停车场上阿美和她的女儿一起走向自己的汽车。阿美的两只手上拎着大大小小几个购物袋,这是他们全家一周需要的生活用品。每一个袋子都沉甸甸的, 她的手已经勒得生疼。两岁的女儿跟在后面,没走几步,她就跑到前面,抱着妈妈的腿,满脸期望地望着妈妈,嘴里喊着“抱抱!”
毫无疑问,双手满负荷的妈妈没法轻松地抱起女儿,她望望停在远处的汽车,只好又搜肠刮肚地想想还有什么秘密武器能够拿出来,思索了三秒钟,她带着夸张的语气诱惑女儿:“乖,妈妈抱不动了,你要是自己走过去,我给你买个会唱歌的娃娃好不好?”女儿迟疑了一下,牵着妈妈的裤子自己走了。阿美如释重负,带着女儿走向汽车。
差不多的一幕每周都要上演,女儿专挑妈妈双手腾不出的时候提出类似的要求,如果爸爸在还好,若是只有母女两人,阿美就要想出一个新鲜花样来说服女儿,为此,一般的“贿赂”已经不起作用,每次都要有所不同。
两岁以内的孩子很难听懂父母的“道理”,他们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到了三四岁,通常他们会理解父母的话,幸运的话,还能照办。似懂非懂的两岁,明白一点道理,又很难执行,因此,“贿赂”成了爸爸妈妈们常用来应付两岁“小赖猫”的惯用手段。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偶然的奖励可以起到鼓励孩子合作的作用,但还有另外的更“便宜”的办法,比如,阿美可以换一种带有鼓动性和游戏的口吻对女儿说:“咱俩比赛看谁先跑到汽车那,预备,开始!”很多时候,孩子会被游戏的方式分散了注意力,而忘了最初的要求。
对于一个精力旺盛、顽皮好动的2岁孩子来说,他们目前的人生目标是控制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但是,请别忽略了,合作是双方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需求有所回应,相同的,孩子也就更愿意对父母的要求有所回应。
让孩子合作并不是一堆道理就可以解决的,也不必总是以小小的贿赂换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鼓励孩子的合作态度,父母要善于从细微的方面入手。
让孩子成为小“队友”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让孩子也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一些比较成人化的行为也会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积极地让孩子参加购物活动,告诉他你们需要什么,让他帮忙寻找,或者边走边问他“你觉得这个饼干好吃吗?”也可以让他做简单的决定,如“你想买哪种饼干,是草莓夹心的还是柠檬夹心的?”
与其等着孩子不耐烦而发脾气或出难题,还不如让他也积极加入到你的任务中来,那样,或许就可以避免许多你不得不做出的限制和谈判了。
建立生活习惯
日常的行为惯例,可以让孩子更理解环境和减少挫败感,同时减少战争。如果按时让孩子上床睡觉是一件让你头疼的事情,试着建立一种睡前模式也许能解决你的难题。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时间洗澡,然后上床讲2个故事,熄灯睡觉,即使再调皮的孩子,也会明白洗澡讲故事就是睡觉的前奏,这一天的活动结束了。
同样地,在为你的宝宝建立日常规范的时候,别忘了你自己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孩子遵守规范,比如你每天晚上要拿出固定的时间给他讲故事,无论是多么吸引你的电视剧,也不该成为让孩子晚上床的借口。
明确直接提要求
语气平静的直接表述,或是急躁地高声发话,哪一个能够换来孩子更好地合作?如果想让孩子与你配合,清楚直接的表达效果更好,与其对着孩子喊“我们该走了!”不如蹲下来,注视着孩子说:“现在穿上你的外衣,戴好帽子。”如果他很好地合作,赞扬也该明确“我很高兴你穿上了外衣,咱们可以走了。”
带有诱惑地动员
如果孩子们能够知道他们做些事情能够使自己得到好处,他们就更容易合作,当然,这种好处不一定是父母的某种“破费”。一个聪明的妈妈曾经使用小小的“伎俩”来让孩子完成任务,她告诉孩子,先帮妈妈把散落的拼图收起来,他就可以用彩笔在纸上也画一个自己的“拼图”了。
为合作铺平道路
想想看,周围的环境对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而此时,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爬到床上去摸摸你床头柜上漂亮的台灯。与其每次都大叫着阻止,为什么不先收起来,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呢?做好预防工作,对你来说压力更小,对孩子来说,也降低了他的挫折感。好奇与冲动是孩子的本性,你一定不愿意打击他的这种天性,那么,就先把那些容易产生问题的迷人东西收起来,为他创造一个更容易合作的环境吧。
睁一眼闭一眼
如果对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犯规都不依不饶,会让你和孩子两人都陷入压力和挫败中,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规则有时在管理方面很有效,但要适当,太多的“不许”或许会让孩子失去信心。除非是危险和具有破坏性的,有些小的“犯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例如一个2岁的孩子安静地坐在桌前吃饭已经表现很好,如果你再要求他不许把饭掉在桌上,未免强人所难。
小 儿 日 常 行 为 准 则
何时使用行为准则
众所周知,孩子的行为需要有个准则,但是主要是需要大人的安慰。过去人们相信教育是必要的,它能确保孩子遵守那些约定俗成的规范。最近,人们发现,一定的行为准则是幸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孩子们喜欢知道行为的界线是什么。行为准则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是重要的,因为它能实现某种需要。 
通过行为准则,孩子会学会怎样表现才能得到夸奖,他们把这种夸奖当成认可和爱的标志。孩子能很好地调整,与大人一致,并能保持心情舒畅,这两方面都很关键。
若能针对不同的年龄采取适当的准则约束,就能起到激励作用。这会鼓励孩子去完成需要做的事情,这会带给孩子许多安慰和满足。
除此之外,准则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不久,这种内在的力量将引导孩子自己作决定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若没有它的话,他将变得毫无主见,也许行为会变得很孤僻。
无视准则的孩子常被责备,这会给他们一种负罪感和羞耻感。无疑,那些感觉将导致不愉快和行为失调。
准则能使孩子赢得社会的认可,从而使他们感到满足、快乐和安全。 
何时使用行为准则
对于孩子们来说,行为准则过于严明或过于宽松同样是有害的,同样都会导致危险,没有必要通过恐吓、威逼、体罚或羞辱来管教孩子。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以某种方式达到某种目的的原因,不过要等到他2岁、2岁半或3岁左右,你才能和他讲道理。所以准则是孩子能理解的最简单、最容易的方式,它应该与惩罚他的原因有紧密联系。因此,应该把孩子的举止行为和对他的纪律约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如何惩罚性的措施都要与孩子的所作所为相一致。若孩子有点小错误你就大发雷霆,你这样频繁地对待孩子,会把孩子弄糊涂的,孩子可能放弃对你的爱和敬慕。所以等到孩于真的犯了严重的错误时,如破坏性行为、身体上的暴力行为或撒谎,你才能使用行为准则。这样,孩子会明白什么行为不能让人容忍,而什么行为你不赞许。孩子的记忆力是短暂的,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你会因为他的某次错误耿耿于怀,他会认为你故意对他冷淡。他会困惑不解,所以你应使所有的惩罚都明确、及时,然后就忘了它。
避免问题
孩子们喜欢接受公平和正义,若是你能坚持那两种原则,那么也许你会避免许多纪律方面的难题。
体罚只会导致问题,我认为无论如何要避免体罚。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大人打他们。他们不记事,所以他们不能把惩罚和过错联系起来,这样,打他耳光就不会对他发生威慑力。 
体罚会让孩子误以为肉体上的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对他错误行为的惩罚。这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不尽人意。不要因为一个故意做出的行为而惩罚孩子,孩子知道其小的差别,不要在回家后或在丈夫下班一进门时就用威胁的手段和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辩论,那会结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要比用刻薄话或者打孩子耳光造成的伤害更大。如果你很清楚你惩罚孩子的动机,那么你不要做得太过分,要确保它们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安全,而不只是为了向孩子显示你的权威和优越。
纪律原则
记住,孩子学习交往行为的规则和学习字龙要花费时间,它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的时间。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不要指望他记住你上次说过的话,他不是故意蔑视你以前对他的教导,他也许只是忘了而已——两岁孩子的记忆力很短暂,所以要体谅他,要、经常教育他。要知道语言不意味着行动,所以你实在很有必要为孩子作示范,热闹感他知道怎么做,这儿有一些原则,建议你尝试一下。 
●少立规矩。尽量少立些无条件就会触犯的纪律。“不”是一个否定词,如果孩子2岁前,你经常使用“不”,就会养成他总说“不”的习惯。“可以”是个肯定词,有必要的话,还要对孩子强大地说“当然可以”,但千万不要总说“不行”。 
●不要给孩子模糊的指示,尽量说清楚一些。不要对孩子说“别淘气了”,而要明确地告诉他你不想让他做什么。
●若是你给孩子一个指示,也应该告诉他理由。
●若是孩子完成某件难度较大的工作时,你应该用表扬和慈爱,甚至请客奖赏他的好行为。通过对那些你不赞许的行为拒绝给予表扬和奖励,你能让孩子把好行为和坏行为截然区分开朗。
●让孩子做事的最好办法啊,你也这么做。
●要始终如一,不要出尔反尔。一种情况一种规矩,另一种情况又制定另一种规矩(虽然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你也可以灵活一点)。如果孩子过生日时多吃点冰淇淋也未尝不可,因为他知道这天是特殊的,但他应该学会不要在第二天还希望这样。
有 关 早 期 孩 子 想 象 力 培 养 的 一 点 学 习 体 会
想象也离不开语言的表现方式的,因此语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孩子的想象才可能从形象提高到符号,想象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也显示出来。
给孩子读书的好处在早期孩子想象力培养的优势就由此可见.
和孩子依偎一起读书, 我们不仅体验了亲情,还帮孩子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 你就会发现孩子试图模仿着运用这些词汇,甚至乱用一些词汇弄得我们捧腹大笑. 这时候, 我们适当地引导, 孩子就开始试验斟酌文字, 尽量会和着情景使用合适的字眼. 他们就变得愿意用语言描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内心的情感,愿望了.
我常听孩子自编故事, 仔细分析里面的细节, 无不有其生活来源. 讲过的故事,动画片, 出游的经历, 周围人的话, 小朋友之间的模仿, 甚至各种声音, 结果被他们看似混乱的团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故事, 千万别小看它, 这就是运用想象力体会后用孩子先有的语言能力所能表述的.
如果读书读的多样化些,比如 角色的语气变化, 不同人的讲故事风格, 甚至表演一番故事的情节, 就可以调动孩子”听”,”看”,”动”,”说”各种感官, 读书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曾经有人提到”神游”, 它只是孩子的一种消极的幻想. 孩子 容易把没生命的物品赋予生命, 就是善于拟人化表述. 另外幻想的内容十分脱离现实,但只要不是精神涣散, 沉迷其中,大可不必紧张. 比如, 有一次, 女儿在回家的路上, 兴致勃勃地大编我家如何进了小偷, 警察叔叔如何帮助我们的故事, 并认为小偷一定拿走了她的某个玩具. 她其实是在不断地用言语和想象试图理解警察和小偷的关系,.等后来, 我带她访问派出所, 让她亲眼看那些警察也不是都忙于抓小偷, 并且仔细看了警车的外形, 她开始明白有的警察管车辆交通, 有的去抓坏人,然后进一步引到交警,和刑警的概念上, 孩子自然不再爱说那种故事了. 因此, 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积极的幻想, 适当地引导孩子向现实性幻想过渡.
为什么孩子的想象力要保护. 我们知道想象活动本身就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本来孩子就有看图的优势, 对形象材料、图形信息接受的比我们大人快, 因此不仅用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容易唤起孩子的想象, 还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直观教室如各种生活的体验, 接触不同的环境,场所, 户外游戏, 玩耍, 出游等都能有效地刺激和促进孩子的早期潜能.
右脑的功效不用多提,大家都知道,大脑半球的右侧主要处理图形信息,具有形状知觉、空间综合的能力,并能将感觉信息译成表象。所以心理学家们认为,大脑右半球在想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言外之意,提高孩子想象力和开发“右脑”的方法联系到一起.
根据右脑支配人体左半部的原理,日常生活游戏中多使用下左手容易理解, 而注重用用左脚、左眼、左耳, 右鼻孔一定觉得新鲜. 这好像很难. 说个例子, 我老公是左撇子, 半年前, 由于孩子的缘故,他把盥洗池的右边开关绑上了,结果我一段时间就是反应不过来,总是习惯地用右手去开, 但过了一段, 我反而习惯左边的开关. 因此, 明白其实就是习惯使得我们忽视左边器官的能力而已. 因此, 偶尔, 带孩子多做些韵律操, 孩子的左手习惯不去刻意纠正, 多接触自然, 看看蓝天, 淋淋小雨, 欣赏些美术和音乐作品, 多调动孩子各种感官抚摸, 闻,听,看,用一下周围事物, 黑夜里也带孩子出去散散步.走线等让左边的器官也适当地受到些刺激.
另外, 孩子感受深的事物,她理解起来就轻松, 虽然不是都有条件让孩子身临其境, 但通过动画, 图画, 挂图, 好的纪录片, 带给孩子大脑的一定表象, 加之引导,让孩子自己体会,试着在自己头脑再“看见”或“听见”描述的一切, 让孩子把静的物作动态的想象,变无声为有声的想象,对抽象作具体形象的想象,对无生命的物作拟人的想象,对无色事物作有色事物的想象等等, 孩子”浮想联翩”的想象力就初具规模了.
还有, 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忆一天做过的事情,出游的有趣见闻, 各种人的话语和表情, 这种练习不单是记忆力能加强, 就像我们学外语, 你会说了就能听得到一样,也练说的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 到以后发展为不仅说得生动也能写得形象逼真.
以上好象围绕的都是再造想象,但方法对创造想象也是有益的.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过程。而创造想象它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现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提高我们艺术鉴赏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创造想象则是我们突破思维的界限,进行发明、创造的强大动力。
说起创造想象,无疑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习惯性思维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但这种创造想象也不是凭空而来, 也不一定就决定于天赋, 家长后天的引导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想象力也有它的材料基础,就是表象,表象的量和质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肤浅;表象准确,想象就合理;表象错误,想象也就荒诞。
所以我们在孩子的学习游戏中多引入些直观的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带孩子看各种展览、领出家门,也见识一下图片里的高山、河流、田地,庄稼等, 从自然和生活中找到想象力的源泉, 并结合提供的丰富的阅读材料,才能真正扩大孩子的视野. 另外家里不妨给孩子个空间, 把看似无用的东西让孩子乱鼓捣, 让孩子游戏中发明建构他们的新作品.
所以创造想象,就是要先在孩子头脑中储存大量的素材,没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为基础,想象力的培养无疑是空。
既然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那么早期如何给孩子创造积累知识的条件,就的由家长们各显神通了. 而想象力是又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还需要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
这看似很头疼的理论,其实也不难理解, 它们就存在于孩子的无忌的童言中, 灵活的手指尖上, 还有自由的绘画和天马行空的活动中…还是这句话, 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
看, 孩子原本就是创造之才.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鼓励孩子的自我创造,一个孩子可以享受这种过程的自由空间~~
早 期 教 育 学 习 以 快 乐 为 主
学习,早期教育的学习当然是以快乐为主了,这不容置疑。
如果方法方式适当,孩子完全可以享受快乐的学习。此办法需要前提条件,家庭关系和谐,父母有相当的教育能力, 理解孩子~
教授说的情形,就是父母稍加干预,结合各种情况判断,施加一定强度,让孩子体会一定的“挑战”后内心感受成功,增强自信的方法。但也不是说完全剥夺孩子的快乐。操作难度较大
这两种,都透着对父母的要求,要充分了解孩子, 因为运用不当,都有各自的问题
还有,一种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的情形, 就是几乎没有大人过多地提供环境条件,也没有大人事事引导, 自己去摸索, 孩子之间互相学习, 当然这里无法摆脱各自家教的痕迹~ 往往父母,或者亲人,老师,甚至某个重要的人或事件的影响都会把孩子引向比较成功的道路~~
坦白地说, 这3种情形要是能综合一下, 是我认为最理想的.
第一种, 父母的心力,精力,时间投入要求高. 父母利用自身的资源, 因材施教. 关注孩子, 及时沟通, 自身的修养, 品行也要不断完善. 充分地提供条件环境, 准确地发掘孩子的特点和兴趣, 有时紧跟孩子的速度也不那么容易. 但弊病就是孩子稍显出色后的家长不理智心态, 看到一点成绩后的下一步引导不好把握, 造成有时不容易放手, 另外, 对孩子的生活得过于投入而和自身生活的发生冲突~
第二种, 引导的强度如果出于准确的权衡了利弊的判断的话, 对自己孩子有相当了解的父母, 稍微运用一下未尝不可. 但这里更高的境界应该是,引导孩子有自主的” 找苦吃”的能力.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学会化外界压力成为自己的内心动力. 既然讲究的是有张有弛,过程中 父母孩子还要共同努力, 积极鼓励. 同上, 家长付出的精力,时间也不可低估.大多数孩子都能体会父母的苦心。 弊病自然是父母的主观意识会偶尔走偏, 容易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感受., 容易受大环境的误导..
第三种
本来是我想选择的最省事的方式, 也是我认为能给孩子和我最大自由的方式, 但世事变迁, 城市的大环境由不得我的心愿, 但我仍记着自己无忧的童年, 不知疲倦地想让孩子体会那种自然,无拘无束的状态, 虽然现在做起来有些人为的成分, 有我准备的痕迹, 但那种充分靠孩子自己发挥孩子能动性的教育是我最推崇的. 这里多有家长的条件局限, 但也有当时大环境下,孩子有自由玩耍的自然条件和三五成群一起长大的环境. 而出色的孩子总能把握那些自由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把好的品质刻入骨髓, 引导一生. 弊病自然也有, 大人们忙乎生计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孩子, 交流沟通减少, 各自的家庭条件给孩子的创造的条件不同甚至缺乏, 放到现在的话, 特别是安全问题让人担忧.
说来说去, 真的没有最好的, 只有我们认为最适合的, 而这最适合不仅要追求适合孩子,还需要是适合自家的情况,是可行的~~.
中 外 知 名 教 育 专 家 的 60 条 教 子 建 议
1、最耐心和最诚实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2、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4、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设计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父母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
13、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14、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1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夸奖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22、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23、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予以答复。
25、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26、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30、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相信孩子的理智。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看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们具有的积极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
37、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结果。
4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4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4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性格。
44、不要贿赂孩子。以免孩子养成“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
45、不要欺骗孩子。以免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46、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47、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48、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惩罚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投机钻营”的恶习。
49、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50、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51、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52、不要勉强孩子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以免身心受到摧残。
53、不要强制孩子的情趣。应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爱好等腰三角形,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4、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让孩子充分自由活动、多交往,以免养成“独来往、不合群”的性格。
55、不要以大人的喜怒哀乐训斥孩子。要循序教导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思想怪异喜怒无常的性格。
56、不要无限上纲。孩子活动偶尔超出常规时,要用适当语言教育他,以免孩子无所适从。
57、不要包办孩子的困难。应帮助孩子分析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5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5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60、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专 家 推 荐 10 岁 前 应 做 32 件 事
----------------------------------2005年08月01日 09:19 人民网-健康时报
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似乎成了现在儿童最主要的娱乐形式,所以到10岁时,大部分儿童都已变为“遥控专家”。但他们知道如何爬树、如何建沙堆城堡吗?根据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IPA)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其答案显然是“不”。
为使当代儿童能够重新拾起他们父母孩童时代的传统娱乐项目,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专家希望孩子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自行从这个“大名单”中勾除一项。
研究报告说,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自由时间自娱自乐,这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其原因有多种: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一些儿童不希望他们的衣服被搞得脏兮兮的;另一些孩子的日程被排得过满,他们不是去上课,就是去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协会会长道格?科尔认为,现在的儿童正在遗弃那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他说:“爬树并在树枝中建巢能让儿童探究自己的极限并勇于承担风险。”(丁山)
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
1.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2.捏泥团。
3.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4.采集蝌蚪。
5.用花瓣制作香水。
6.在窗台上种水芹。
7.用硬纸板做面具。
8.用沙子堆城堡。
9.爬树。
10.在院子挖个洞穴。
11.用手和脚作画。
12.自己搞一次野餐。
13.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14.用沙子“埋人”。
15.做面包。
16.堆雪人。
17.创作一个泥雕。
18.参加一次“探险”。
19.在院子里露营。
20.烘蛋糕。
21.养小动物。
22.采草莓。
23.玩丢棍棒游戏。
24.能认出5种鸟类。
25.捉小虫子。
26.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27.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28.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29.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
30.种菜。
31.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32.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做 个 守 护 妈 妈(网络妈妈)
宝宝两岁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宝宝自己可以,或者是同等意思:宝宝自己来。普通的,就是关电视,通常看完天线宝宝,一定是要他自己关的,睡觉前,他房间的空调一定是要他来开的,别人先手做了,那是不行的,重新来过。惊险的呢,就是爬滑梯,有那种悬空地有弧度的栏杆,细栏杆条,中间有20公分还多的空档,他要自己爬过去,你去扶他,他会说:宝宝自己可以。不让扶,看得我心惊肉跳。
于是,我们只好教他:爸爸妈妈不在不可以做。他似乎有点记住了,有一天,我看到他站在小床的护栏上想往上爬,爬这个他已经很轻松了,但他站了会,还是下来了,嘴里嘟囔着:妈妈不在不可以爬。
宝宝长大了,已经会说:拉拉不是小baby,是大宝宝。宝宝长大的速度超出我这个妈妈的预期。他才2岁,都已经开始不让我扶着他了,我能看着他多久?我经常在论坛里学习,总是很惭愧,和很多妈妈比,我差太远,甚至在我还在摸索着要做个好妈妈的时候,儿子已经长大了。
2岁,能有多大,可是我已经觉得在儿子和我之间,我已经被牵着走了。在儿子和我的拉裾中,输得总是我。他不让我扶,我就真不敢碰他,他要自己来,我就不能替他做了,哪怕赶时间着急都不行。我不让他做什么,他就一遍一遍在你面前说:宝宝喜欢……宝宝喜欢……。一直说到我都觉得自己残忍,怎么忍心拒绝这个小人儿,人家不过就是喜欢这样。我要真跟他吵了生气了,他会爬到你面前,一双眼睛盯着你,盯到你忍不住笑起来。我都觉得他已经轻而易举得控制了我。我没办法和他生气,没办法拒绝他,没办法不笑。
我这样的一个妈妈,实在是谈不上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更谈不上立规矩了。可是,怎么办呢,我最大的快乐来自于他的快乐,我最大的满足来自于他的满足。而他的快乐和满足是那么容易容易自给自足。根本就不平等嘛,我哪里还有什么资本跟他谈条件呢!
我只好对自己说,做不了一个好的教育者,做不了一个好的引导着,那么我就只好做一个守护者。
我做一个守护妈妈吧,现在守护幼小的他,让他健康,让他快乐,牵着他的小手(在他肯让我牵的时候),陪着他向前走,等有一天他可以独自上路了,我就守护着他的心灵家园,守护着这个让他踏实,让他感受被爱,让他可以勇敢的去面对前方,让他受伤的时候可以随时回来修养的家园。
干嘛要个天才儿子
有一阵没来论坛学习了,今天进来看了看,吓一大跳,又一堆父母在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长篇大论,我都看傻了。
我不是个勤快的妈妈,不努力,不求上进,虽然一直都很羡慕人家的妈妈做得那么好那么有耐心,羡慕人家的孩子咋就那么省心,那么聪明,那么能干……可是要我象他们那样,我还真做不到呀。
宝宝才2岁,人家两岁孩子的妈妈都开始讨论如何让孩子学英语了,可我们家儿子话还说不利索呢,说不着急,那是故作潇洒了,可是想想干嘛呢。说到底,他长大了怎么样哪里轮到我做主。只要能快快乐乐长大,学得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养活老婆孩子就可以了。平凡的人最有快乐的感觉,天才,能有几个天才是快乐的?人越聪明,心思就越细密,也就越敏感,自然受到的困扰就越多。真是奇怪,做了成年人都是懂这个道理的,可到了教育孩子的时候,怎么就忘了呢,老是希望他聪明,敏锐,细致等等。殊不知,笨笨的长大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保护。
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才能有生活保障。这话也没错,现在这年头,现实在那里呢。可是,就比如从张江到火车站,我可以做地铁去,我也可以做公交车去,我可以打的去,实在不行了,我走着去,摆渡去……我是想说,如果人生的起点A,幸福生活的目的地是B,那么从A到B的路肯定不止一条,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肯定会是其中的一条路(当然这条路也可能走到另外一个点去了),但还是有很多方法能够从A走到B,如果一样走到了B,那么怎么走,其实就看每个人的选择或者说每个人的命了。你告诉孩子,最快最保险,最不堵车的方法就是坐地铁去。那是没错,但万一孩子想看看路上的风景,他走了另一条路呢?那也未尝不可以。当然,从一个起点出发,每一条路都可能走到了C或者不知名的地方去,哪怕你打车去呢,还保不齐司机听错了把你拉汽车站了,那要真那样,说实话,做父母的也没辙了,就算你叮咛的再紧,孩子也真听你的话坐地铁去了,他中途也没转错车,可万一他在途中看见了美女,忘了在火车站下车,或者想跟美女一起下车,不小心坐到了共富新村,那也只有随他去了,也许在孩子眼里,共富新村才是幸福的终点呢。
拉拉呢,才2岁,人小脾气不小,我这个当妈的基本上是被他牵着走的,与其这样,不如做过踏实的守护妈妈,就安心在旁边守护他游戏,守护他学习,守护他慢慢长大,直到他可以一个人上路。
前面那部分是以前写的,后一段是有感而发的。罗嗦的妈妈肯定是搞不定孩子的,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专 家 解 析 孩 子 为 什 么 编 瞎 话
实例:石仪4岁,这天爸爸妈妈上邻居家说点儿事,石仪自己在家画画。他想起厨房里有妈妈买回来的几只新盘子,决定去翻出来看看。小小的个子有点够不着,呀,快拿到了,“啪”!天哪,盘子在硬硬的瓷砖地面上摔成了好几大片和无数的碎渣渣。爸爸妈妈一会儿要回来了,石仪可怎么向他们解释地上的这些花花白白的大片片和碎渣渣呢?石仪小先生的解释是;“妈妈,刚才猫咪Ann把盘子给打碎了!”
分析:编瞎话是儿童常见的行为,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有时他是在表达自己的意向,可在大人看来却像是在说谎。儿童在4岁以前总是把父母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瞎话,还不能轻易给孩子扣上“撒谎”的帽子。如果孩子到了六七岁,还不能弄清瞎话与真话的性质与界限,家长不做必要的,耐心的纠正,编瞎话这一行为才会慢慢固定下来,形成习惯,而成为说谎,以逃避责任。
对策:
1.营造轻松、民主、愉悦的家庭环境:辅助孩子养成健康心理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平和、愉悦的生长环境。在一个良好、民主的家庭氛围下,孩子不会一做错事就产生害怕的恐惧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诚实祥和的家庭心理环境。当孩子遇到困难,有了问题时能向家长讲,家长要不急不躁,耐心具体地给孩子以帮助。这样孩子就不会认为编瞎话才能救自己。相信尊重孩子,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尊的孩子。
2.培养孩子说真话的快感:在塑造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要适时抓住机会教育孩子。比如;有时孩子编造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或编造了谎言,这时家长可先洗耳恭听,并开怀大笑,然后告诉孩子:“你编的故事太棒了,但是太假了。”随后给孩子讲解幻想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再让他讲一件真实的事情,当他讲完之后,家长给予真诚的表扬,使孩子真正体会到说真话的快乐感。
3.帮助孩子分清幻想与真实:心理学研究发现,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孩子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谎言”、“诚实”是怎么回事。因此,家长要在孩子3-4岁时开始培养教育他学会分辨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和编瞎话、撒谎的区别。做错事可以改正,改正了仍然是好孩子。尤其是当孩子承认错事后应及时表扬鼓励。往往第一次说谎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家长如果及时发现,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继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用浅显易懂的话让孩子明白道理:还有的大一点的孩子,爱花零用钱,见什么要什么,达不到目的就编瞎话要钱。这就需要家长把家庭经济情况向孩子讲清楚,并制定一份开支购物计划,明确告诉孩子每个月你的零用钱有多少,应该根据这个计划办事,以此来合理约束孩子的欲望
发 给 幼 儿 园 的 贴(网络妈妈)
我的女儿入园已经有半个月了,在各位叮叮班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下,渐渐的在渡过入园之初的的“分离焦虑”期。我知道,为了帮助一个从未离开过母亲温暖怀抱和关注目光、没有离开过家庭十二万分关爱的娇气孩子,在入园之初带给各位老师的将是怎样的麻烦,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叮叮班的谭老师、罗老师、尤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谢谢你们为孩子所付出的爱。
对于新村幼儿园,也是通过我们千挑万选,比较了江北区很多家幼儿园以后选定的。说实话,在我看过的一些幼儿园中,有一些的硬件设施比新村幼儿园的主园好,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新村。因为,在与老师的接触中,新村的正规教育、教育的理念、师资力量和体现出来的对孩子的爱感染了我。
入园以后家长会上,刘静园长的讲话更让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其中有两点,我觉得与我的育儿观念特别合拍---孩子在幼儿园不在乎学几个字、背多少首诗歌、会几个单词,最重要的是安全和健康;新村幼儿园要让孩子、家长、老师、幼儿园一起成长。“安全健康”,“一起成长”这不是我们当妈妈最喜欢、最希望达到的目标的吗?我们要的就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体味着快乐,品味着生命的意义,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也一起长大成熟。
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当然希望得到你们的承诺,但这样的承诺更让我们放心——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宝贝。这也是刘静园长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当我们把孩子交到你们的手里,也是把我们的信任交给了你们,我相信孩子会拥有了更多的爱,不再只有父母了,还有了老师们的爱。并通过你们传达给孩子们对生活、对祖国、对朋友等等更为宽广的爱。我们要的是懂得爱的孩子。
我们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在教育着孩子,同时孩子也会用他们的言行教育我们。我在书上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带孩子真是很累,可这种累并不是来自孩子对我们肉体疲惫的考验,而是我们需要伸长脖子、挺直腰板、踮起脚尖才能跟上他们的思想。读到这段话,我有些震惊。我的感受是:妈妈们、老师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不光是爱,还有尊重和赏识。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我们传统的育儿思想是: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是我们单方面在教育他们。现在我们得慢慢转变这种观念。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赏识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让孩子获得自信,敢于面对生活的成功和失败。
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些,是孩子入园来的一些感想,想到那里,写到哪里,希望能和老师和家长有些共鸣。我相信园长阿姨所说的一切,都能在孩子们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老师点点滴滴的辛勤汗水一一体现出来。
让我们一起爱孩子、尊重孩子,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获得一个灿烂的明天。
给 幼 儿 园 老 师 的 信(网络妈妈)
亚加达幼儿园的老师,您好!
***小朋友2004年4月1日就要入园了,以下是***小朋友的基本情况,希望您看过后,能够对他有一些基本了解,以便让他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谢谢!!!
● 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在家大都叫他“**”或者“**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1年*月*日(已满2岁4个月)
家庭地址:*************
家庭电话:********
● 生活方面:
能够自己用勺吃饭,用杯喝水;
会自己叫大、小便,小便喊“尿尿”,如果裤子穿得不多,可以自己将裤子脱下尿,但还不太会将裤子拉上;大便喊“拉嘎嘎”,在家里是坐小痰盂解决,基本上是每天一次;
会自己脱鞋,但穿还有一定困难;外衣能自己脱(套头的还不行),所以午睡或者换衣服的时候请老师帮忙。
● 饮食方面:
基本上不偏食,鱼、虾,肉、豆制品,蔬菜等都爱吃,也爱吃面食,每天吃完饭后有喝汤的习惯;水果也不挑,基本上都爱吃。
有饭前洗手和饭后洗脸的习惯。
● 语言方面(普通话):
语言能力不错,和大人交流没什么问题,还有就是特别喜欢问问题,对他不知道或者想知道的东西都喜欢问,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耐心的解答。
● 睡觉方面:
现在在家中,午睡前有讲故事的习惯,一般约5-10分钟,之后就会躺下安静地睡着;能睡2至3个小时,一般来说,中途不需要把尿,但醒来后要赶紧把,否则容易尿床。
● 性格方面:
个性开朗,大方,如果他发脾气的时候,和他讲道理一般都能接受;
喜欢和小朋友接触,并能参与到游戏中去,爱笑,喜欢自己亲手去实践,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别人,可在发脾气的时候,例如他的东西被别人抢走,又要不回的时候,他可能会去抢!
独立性比较差,自己一个人玩耍的时候很短,基本上都要人陪,希望这点今后能够改善。
● 喜好:
喜欢观察,如果在路上碰见奇怪的东西,一定要停下来问清楚才行;
喜欢看的碟有:天线宝宝、动画片等;有时也喜欢看大风车;一般控制在每天1个小时左右。
特别喜欢听故事,听完后,复述能力也挺强;也喜欢音乐,能够唱很多歌曲,吐字和节奏感都不错;
还有就是非常喜欢玩车和沙子,对那些工程系列车型都非常熟悉和喜欢。
● 哭闹或情绪不高时的安慰方式:
因为周游的依赖性比较强,所以,刚去幼儿园,哭闹肯定免不了,所以,在他哭闹的时候,可以抱起来,让他去外面看看风景,或者让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估计可能会好些。
● 动作方面:
能够快跑,喜欢爬高,能够自己上、下楼梯,玩滑滑板车等,对新的东西开始会有点胆怯,但鼓励他一下就会喜欢了;
● 联系方式:
联系人一:***(妈妈),手机:***********;
联系人二:***(爸爸),手机:***********;
联系人三:**(奶奶)或***(爷爷),家中电话:********
以上是***小朋友的一些情况,希望****入园后,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尽快渡过入园关,我们也会尽量的配合学校,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的妈妈
2004/03/29
入 园 心 理 准 备
孩子入园,与其说是孩子适应,不如说是家长对孩子离开自己的痛苦的适应,很多家长会坐立不安、六神无主,脸上写下了担心、不安、焦虑、抱歉等一系列复杂的表情。这种情绪通过家长潜意识的言语和行为传递给孩子,从而加重孩子的入园反应,延长孩子的入园适应。
下面的行为表现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入园适应的:
家长对幼儿园入园态度不坚决,依据孩子的情绪反应而定,一旦看到孩子情绪反应较大,哭求不停,就软下心来答应孩子停一两天再去;延长儿童适应期的长度。
家长依依不舍,不愿离去,在幼儿园不辞辛苦地暗中保护幼儿,一旦让幼儿发现,会严重影响幼儿的适应。
消极的语言暗示
不当的问题:关心孩子在园的状况,但不注意对孩子的表达方式,如吃饱了吗?有没有家里的东西好吃?老师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欺负你了吗?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幼儿园不是一个好地方、
威胁式言语:如不听话我就不来接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等,将幼儿园描述成一个充满惩罚不快的环境。
因此家长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是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最重要因素。‘
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孩子在入园适应期出现的情绪、饮食、睡眼、行为等的不适应是成长所必须的,适应一个新环境本身就是孩子心理成熟的表现。希望家长充分理解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不要半途而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