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第25本 CCTV10探索发现系列-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桉

_4 CCTV10(现代)
  为什么中国古人因为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能被现代人使用呢?
  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分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鱼嘴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都江堰工程这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应、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
  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为人们所使用。
  与现代西方水利工程思路不同的是,李冰并没有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
  更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的设计,从鱼嘴的无坝引水到整个平原的灌溉,都采用了有口无闸的自动分水方式。水以自然的行进方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在广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织网的自然渠系。
  从都江堰建成开始,秦朝到西汉四百年间,蜀地经济空前繁荣,被世人喻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建成四百年后,公元143年,一位身着长袍的百岁老人长途跋涉,来到了都江堰西南侧的青城山麓。他在此创立了天师道,也就是中国惟一的自创宗教——道教。这位老人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张凌。
  如今在张凌修道的青城山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带有道教色彩和风格的建筑。道观都以三为建筑构思,体现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乾坤观念。
  在张凌修行的天师洞大殿前还刻有象征阴阳乾坤、五行八卦的太极图,这张图表现了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历代许多著名道士在青城山隐居修行,传宗开派,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道教文化。公元八世纪的中叶,一名叫做清虚子的道士,在一次使用硫磺、木炭和硝石为燃料炼丹时发生一场意外爆炸,这次爆炸让中国人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就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
  植被丰富的青城山,不仅是道教的圣山,还拥有730多种木本植物和大量珍贵药材。唐太宗时代道士孙思邈来到了青城山,他在这里采集了大量药材,研究了解各种药性,撰写了医学著作《千金方》。因为这本至今仍然是中医必修的典籍,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天府源头都江堰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和李冰建堰的科学精神,正是与道教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又被道教尊崇为清源妙道真君。为纪念李冰,人们在尖山上修建了二王庙。
  清朝咸丰年间,道士张孔山在二王庙修道。他常年住在岷江岸边古堰身旁,聆听着变化万千的岷江水声,尽毕生古琴研究所得,谱出了一首将道教音乐推向极至的古琴曲《流水》,被世界视为东方音乐的杰出代表。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一):武当山
 文化遗产:武当山
  古人把想象中那些长生不老并能神通变幻的人称为仙。《说文解字》中,仙被解释成“人在山上的样子”。所以,古人心中,仙与山不可分割。而被称为“天下第一仙山”的就是武当山。
  什么样的山才是仙山呢?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环境幽深,云雾缥缈,是仙山的第一个条件。
  武当山地处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多雨。远望武当,云雾缭绕,烟波浩空,山体若隐若现,恰如仙境一般。
  成为仙山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山上必须药材丰富。
  因为普通人要想像仙人一样长生不老,必须炼制食用长生不老的丹药。而武当山就盛产名贵药材。《本草纲目》收集中草药1800种,有400多种产在武当山。
  因此武当山自古就是人们心中的仙山。
  1000多年前,武当山本来被人们称作“太和山”。他的改名也和武当山的道教信仰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就出现了有关玄武崇拜的经书。
  玄武,是古代人们崇拜的星宿之一。中国古人把北方的玄武当成水神,而把南方的太和山当作玄武的大本营。
  北宋皇帝自称是以“火德之盛兆”得天下,古人相信,“水在火上,天下济济”,就是如果出现水在火上的景象,就意味着天下和谐太平,因此北宋皇室对水神“玄武”推崇备至。
  北宋第三位皇帝真宗为了避祖父赵玄朗的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册封其为“真武帝君”,从此“真武大帝”的称号一直沿用下来。而真武修炼成仙的太和山也受到北宋皇室的尊崇,改名为武当山,意思是只有真武才当得起这座仙山。
  武当山上,在距离不远的地方,有两个真武神庙。
  其中之一因为按照传说中真武大帝在天上的住所而修建,因此又称“天乙真庆宫”。整个大殿坐北朝南,镶嵌在南岩绝壁之中,距离地面1000米。周边古木参天,云雾缥缈,颇似仙境。
  武当山山势陡峭,在半山腰建庙已经很困难,但在武当山的绝顶之上,居然有一块由人工筑成、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平台,这块平台上竟还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
  这就是另一座真武庙,名叫金殿。他采用了和北京故宫相似的、一种叫“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
  这里供奉着真武大帝塑像。像高1.86米,采用铜铸鎏金工艺铸成,重达10吨。真武身材魁梧,面容丰润,神情庄严宁静。
  传说这个真武像就是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样子铸成。因此民间流传“真武神,永乐像”的说法。
  金殿的得名是因为其原材料全部是纯铜和纯金。
  1416年,永乐皇帝在北京备下3万公斤纯铜和几十公斤黄金,命令工匠们将其制成金属构件。经过京杭大运河南下运输到达南京,再沿长江向西,到达汉江后北上,最后登陆武当山。
  古代工匠仿造木建筑的结构方式,将铜铸的构件制成榫卯结构,到了山上再互相插合在一起。
  构件组接完毕后,工匠们用金片和水银熔炼成的金泥,涂在构件互相组接的部位,重新架起炭火烘烤,直到金泥中的水银挥发殆尽,只留下纯金。
  一个纯粹的铜铸鎏金大殿就这样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上拔地而起。
  高山顶气温变化大,金属构件会产生严重的热胀冷缩,古人如何克服这些,让金殿既严丝合缝,又不留组接痕迹,现在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
  为了更好的护卫金殿,1419年,朱棣下令,仿造北京自己的宫城紫禁城,在金殿下方山坡处,修建这座“紫金城”。
  紫金城同样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但是只有南天门可通。而南天门又有三个大门,其中位置居中、最高大庄严的是神门,这是皇家的专用通道。旁边的小门则是普通人朝拜真武的通道。
  武当山的建筑都充分体现着君权和神权的高度统一。
  朱棣把自己装扮成真武在人间的代表,在修建紫金城时,朱棣严格遵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理,下令修建城墙时,必须随着地势。城高也不论丈尺,人过不去就行。 “一定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一样久远”。
  500多年过去了,皇权虽已不在,城墙却依然坚固如初。
  紫宵宫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周围群峰环护,形状就像一把座椅。宫前有金水河,完全依照道家依山面水的选址理念建成。
  紫宵大殿内,中央屋顶藻井浮雕二龙戏珠图,这是皇权独有的特征;两侧绘八卦图案,这又是道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整个大殿由36根杉木巨柱支撑,暗示36位天罡星甘愿为真武大帝、当然也是为明王朝卖力效劳。
  经过明朝皇帝的亲自经营,武当山共建成1182间房屋,全部镶嵌在峰、峦、崖、涧之间,绝壁之上。
  整个建筑群按照八卦布局,体现着道教时间与空间统一的教理,也表达了皇帝希望明王朝江山永固的理想。
  远远望去,武当山建筑以金殿为中心,紫宵宫等八大宫为主体,以从山脚直到金殿的石阶道路为中轴线,把所有建筑连成一体,仿佛浑然天成。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这里所有的彩绘塑像都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人物,然而,却也有一个历史上的真人在这里受到了特殊的崇拜。他就是武当山武术的创始人,张三丰,人称邋遢张。他打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太极内家拳。
  史载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有一天无意中在山上看到了喜鹊和蛇相斗,蛇的柔软绵长,以静制动,启发了张三丰,于是他创建了武当内家拳。
  这套拳术,于技击中融会了道教处慈守柔、以柔克刚的教义,和抱元守一、意气互用的修持方法,只用内功,非困不发,发则必胜;在安静平和中发力,遇弱不弱,遇强更强。
  武当派的其他武功大都源于武当内家拳。
  和少林武术一样,武当武术也是在宗教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少林功夫一开始,就以实战为主。招式凶猛凌厉,攻守都十分严密。而武当山的道人们研习武功,则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因此,武当功夫以内修为主,练气为本,讲究柔和,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中国四大派武功中,各派都有自己独霸天下的武器。像我们熟知的少林棍、峨嵋针等,而武当则以太极剑驰名天下。
  武当山方圆八百里,在72峰24条涧水边,明朝皇室前前后后共花费了200年的时间,修建维护了一万多间房屋。它们全部镶嵌在绝壁之上,与群山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使这里仿如仙境。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二):孔庙·孔府·孔林
文化遗产: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泥山。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大家中,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影响最为深远,对中国人人格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并影响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各国。
  位于山东曲阜市的孔府、孔庙和孔林,是中国惟一最大规模的集祭祀孔子的寺庙、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体的建筑群。
  “三孔”之中规模最大的当数孔庙。孔庙本称至圣庙,它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孔庙的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奎文阁、杏坛、碑亭等,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各代,是一组拥有东方神韵的古建筑群。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代大修时扩建为七间。是整个孔庙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孔庙保存了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1100余块。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珍品。
  曲阜孔庙是儒家的祖庭。为了显示自己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推崇,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相继有12位皇帝20次亲临曲阜孔庙祭祀,有近百位皇帝派遣代表196次到此代祭。2000多年来,曲阜孔庙历经15次大修,31次中修、百余次小修和随毁随修,从未废止。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长孙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孔府始建于公元1038年。经过明清两代大规模修建,孔府成为了我国仅次于故宫的最大贵族府第。
  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封建贵族庄园,历代衍圣公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着意收集了历代礼器法物共8万余件。除此之外,孔府最驰名的珍藏还有明清文书档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种活动的实录,共6万多件,是中国数量最多,年代最久的私家档案。
  孔林原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葬在了曲阜城北的泗水边上,其后代也分别葬在了孔子墓旁。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其总面积达到约200万平方米。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现在长孙已经葬到了76代,旁孙已经葬到了78代。林内墓冢累累,有周朝以来历代墓葬约10万座。汉朝以来,子孙开始立墓碑,现有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的墓碑3600余块。因此,孔林又是名副其实的碑林,是研究我国历代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孔林也是一处古老而宏大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弟子们纷纷把各地的奇异树种移植在此,从孔子的弟子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
  曲阜这个孔姓人口占到1/5的县级市,每年都会在孔庙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虽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以来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孔子在他生前却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之高的礼遇。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9月8日。他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他说自己是“三十而立”,就是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思考,在30岁的时候已经解决了以礼立身的问题。
  这时,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立学校,并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当时只有官府才能办学的传统,让更多的普通人接受了教育,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孔子感到鲁国无道,不如到齐国发展,于是带领弟子来到齐国。
  当时的齐国的大权也操持在大夫陈氏手中,齐景公虽然对孔子感兴趣,但也不得不妥协。因此,孔子觉得他的志向也无法在齐国实现,所以又返回了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后,仍然从事文化教育事业,这一时期,孔子的弟子越来越多,前来求学的人几乎遍及各个诸侯国。
  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孔子迎来了他40岁的生日。他说自己是“四十不惑”,所谓不惑就是指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公元前501年,鲁国发生了三桓家臣作乱的情况。叛乱平息后,三桓希望使用没有土地和人口,只接受俸禄、德才兼备的官僚来代替那些有土有民、无法无天的旧式宗法家臣。于是,孔子在51岁的时候终于有了出来做官的机会。
  但是尽管如此,孔子在鲁国也却不可能一直受到重用。在很多问题上,孔子的主张均对三桓的利益构成了侵害,这使得孔子与三桓之间的矛盾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鲁国举行了祭天的仪式,按惯例祭祀后要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三桓已不想再任用他了。
  孔子又一次离开了鲁国,再次到别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先后带着弟子去了卫国、陈国、楚国等7个诸侯国,但都因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不能够得到采纳而一直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就这样在诸侯国间奔走了14年后,已经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了鲁国,但是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73岁的孔子得了病,不久便去世了。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像孔子所创立的学说那样长期被奉为正统意识形态,影响一个民族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并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孔子是位伟大的伦理学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为主的一整套儒家理念。
  被中国古代奉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纂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记录了孔子曾经说过的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有关孔子在伦理道德上的思想观点。
  孔子还是位史学家和文献整理学家。孔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一面教授弟子,一面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的《春秋》是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线,同时还兼顾了各诸侯国的大事,所以它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部编年史,而不仅仅是鲁国的历史。
  孔子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成一体,十分丰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书育人。孔子通过教育把历史文化知识和儒家思想传播到了各地各阶层,对于日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三):峨眉山·乐山大佛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在距离现在825年的某一天里,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乘船来到了古称嘉州的乐山市。范成大的船来到一处三江汇流的石壁前。在石壁与云雾的缥缈明灭之间,范成大看到了一个“登临之胜,自西州以来始见此耳”的雄奇景象,它就是世界最高的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所在的这座山,叫凌云山。山的前面,是三江的汇合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江奔腾而来,直捣凌云山的临江石壁,在石壁前汇合一处后,再浩浩荡荡的向东流去。乐山大佛,就在这激流汹涌的临江石壁上。
  从唐贞元19年,也就是公元803年大佛建成竣工到现在,乐山大佛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它比已经被炸掉的阿富汗55米高的巴米扬大佛,还高出16米。这座世界最高的佛像,端坐在这三江汇流的江水之畔,已经有1199年了。它的世界纪录,也已保持了1199年。
  据唐朝留存下来的《大像碑记》记载:唐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结茅于凌云山中的海通和尚,见三江合流,直冲崖壁,沉船没舟。他认为这是江中有恶龙在兴风作浪,只有建造巨型佛像才能镇住恶龙,平息水患。于是他发下宏愿:削壁万仞,开凿佛像,借佛力减杀水势。历时90年的时间这座巨大的弥勒坐像建成了,水流也确实平缓了许多,沉船事故也少多了。原来,开凿佛像时打下了大量的石头,施工者将这些石头直接倒入江中,填平了河道,使石壁前的水势得以减缓,从而达到了改善航运的目的。
  乐山大佛是在完全由红砂页岩构成的崖壁上,依山凿成的。红砂页岩极容易被水渗透。为使大佛免于风吹雨淋,在大佛竣工之初,设计者造了一座高达十三层的木制大像阁,把大佛通体都罩了起来。这个大像阁在明末的时候被一场大火烧掉了,这些佛像两侧的山体上,密集排列的方形孔穴,就是当年建造大像阁留下的。
  另外,在佛像身上,雕凿者也巧妙的设计了一些排水系统。
  这开凿于大佛旁边山崖上曲折险峻的通道,名叫“九曲栈道”。“九曲栈道”一共有173级,当年就靠这条栈道,上下运送修造大佛所需的材料和器具。现在“九曲栈道”已经成了游人观看大佛的最佳通道了。
  在大佛两侧的石壁上,还刻有数以万计的小型石窟造像。这些石窟造像所刻画和表现的,多是《西方极乐图》以及《净土变》、《三佛龛》等佛经故事和佛教人物造型。
  南北朝时期,依山开凿大佛的现象就已经出现了,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到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能看到这种巨大的佛像。但那时,造弥勒像的还不多。真正使造弥勒像形成风气的,是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弥勒佛,各地就竞相造弥勒佛像,而且愈造愈大。乐山造大佛时,武则天已死多年,但这座像仍然造成了弥勒佛像。
  不过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弥勒佛,都是大肚笑罗汉的形象,和乐山这尊弥勒佛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实两者完全有不同的含义。
  从乐山往西行36公里,天地间会立即展现出另一片如海涛般壮阔的景象。这片苍茫沉雄的山体,就是李白诗中“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的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属邛崃山的余脉。山势迤逦蜿蜒如少女的一弯秀眉,因而得名峨眉山。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举目望去,巨大的山体,好像悬浮在浩渺的云空里,难怪李白要形容其为“峨眉高出两极天”了。
  峨眉山奇峰挺秀,高耸入云;溪流清泉,潺潺缓缓;林木繁茂,郁郁苍苍。再加上云雾缭绕,烟雨迷濛,故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峨眉山作为宗教重地的历史十分悠久,东汉时,这里还是道教的布道基地。公元420年,古印度伽毗罗卫国高僧跋陀罗,来中国与法显和尚共同译出《华严经》60卷。在该经的《菩萨住处品》中,指出峨眉山乃普贤菩萨“示现”之处。从那时起,峨眉山的佛寺开始大量兴建,佛道并存的局面也就形成了。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也就是公元980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人到成都铸造普贤菩萨铜像,并将铜像安置于山中现在的万年寺内,随后又兴建了华严、中峰、灵岩等一大批寺庙。从此,峨眉山即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而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至明清时期,山上佛教鼎盛,佛教寺庙多达151所,保存至今的著名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以及金顶华藏寺等二十余所。
  金顶为峨眉山的精华所在。峨眉山著名的云海、日出和佛光等几大奇观,都产生在这里。
  峨眉山从山下到主峰万佛顶,山体相对高差达到了2600米。巨大的高差,使峨眉山区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从山脚到山顶,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都有,而金顶更是以气温低著称。
  冬天的峨眉山,具有另一种迷人的魅力。金顶的华藏寺,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重檐屋瓦上都铺满了厚厚的白雪。
  峨眉山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峨眉山的植被覆盖率高达86%。全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7.2%。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树有70多种,一万多株。
  峨眉山中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多达500多种,其中杜鹃花、报春花、兰花等150多种都属于世界名花。
  在峨眉山中还保存着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和其他很多珍稀的植物,例如桢楠,就是通常说的楠木和桫椤树。
  峨眉山茂密的树林,也是各种动物栖息繁衍的乐园。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就有29种。蛙类就有琴蛙和树蛙。
  峨眉山的昆虫中仅蝴蝶就有53种。最珍贵的是中华枯叶蝶,一遇到危险,它就疾速飞落,伪装成一片枯叶,紧贴在树枝上。
  峨眉山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还是这里的猴。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的猴群就与人结下了亲密的关系。山中一直都流传着“白猿献果”、“青猿洗钵”和“猢狲为梯”等动人的传说。
  峨眉山的猴,学名叫藏猴,也叫大青猴、短尾猴。在野生状态下生活的藏猴,原是以草木的叶和嫩枝、花果等为主食的,但自从养成了吃游人的食物以后,它们的进食习惯就改变了。峨眉山的猴,现在已增加至8群,400多只,分布于山中海拔800到2400米的地区。
  峨眉山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名为《峨眉山月歌》的诗,是唐朝的诗人李白写的。一千多年过去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还是那座山。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列为世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四):承德避暑山庄
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
  1793年7月26日,英国特使马葛尔尼带着英王乔治三世的问候,和一支700人的使团,抵达了天津的大沽口,等待着大清皇帝乾隆的召见。但乾隆皇帝召见他的地方并不是在北京的紫禁城,而是皇帝的行宫,承德避暑山庄。
  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三个藩王,起兵谋反,掀起了“三藩之乱”。年仅二十岁的康熙皇帝坐镇指挥,平息叛乱。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深深意识到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官兵,由于长期生活在安逸之中,消磨得已毫无斗志。
  康熙皇帝决定在距承德以北近三百里的地方设立木兰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员进行狩猎。皇帝不仅亲自持弓上马,参加围猎,而且通过观看围猎,可以察看皇子王孙的骑射本领是否精湛,同时也对各级官员能力进行考核。用康熙皇帝的话说,设立木兰围场就是使那些贵族子弟不至于落入颓靡奢侈的生活,达到加强武备、提高士气的作用。
  设立木兰围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强对蒙古各族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
  1690年,康熙平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蒙古全境出现了平静局面,而康熙皇帝也终于实现了他设立木兰围场的初衷。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到木兰围场狩猎达48次。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举行秋猎也有47次之多。
  皇帝在狩猎时照例要处理政务,颁布政令,所以,皇朝里的一切职能机关都要一起搬地到围场来。1701年,康熙来到承德热河一带时,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康熙立刻颁布圣旨,在这里兴建行宫。
  1703年,热河行宫开始兴建,康熙皇帝不仅选定了行宫的位置,而且亲自设计和指挥行宫的建造。5年之后,热河行宫初步建成。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把热河行宫赐名为“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共建成120多组建筑,总面积相当于两个颐和园,八个故宫。避暑山庄内部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宫殿区里的建筑青砖灰瓦,构成了北方常见的多重式院落结构,更像北京城里的民居——四合院。
  建园之初,康熙皇帝就要求“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为一方”。避暑山庄的苑景区可分为湖洲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大区域各具特色,是这种缩影的最好体现。
  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就是为了巩固边疆四邑,对少数民族实行一整套的怀柔笼络政策。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处理政务,接见蒙古族首领。那些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首领不必长途进京就可以在这里觐见皇帝,并以轻松的心情参加狩猎,无形之中拉近了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距离。
  1711年,康熙皇帝对避暑山庄的36处景观每一处都用四个字统一题写了名称。四十多年后,他的孙子乾隆又以每一处用三个字也题写了36处景观,合称“康乾72景”。而列为康乾72景中的第一景就是这座烟波致爽殿,烟波致爽殿外表看似简朴,殿内却富丽堂皇。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咸丰出逃到避暑山庄,并在这里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咸丰也病死在这里。
  康熙皇帝曾说,在避暑山庄奉行的怀柔政策,使蒙古各部落安心防备北方的边境,比修筑长城更加重要。康熙皇帝虽然没有修筑长城,却把避暑山庄用绵延20多里的宫墙,包了个严严实实。宫墙有7米高,宽近3米,在当时也算一项浩大的工程,可是康熙皇帝却没有动用国库的银两,就把它建了起来。
  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丘陵上,如众星拱月般环列着12座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12座寺庙中其中有 八座寺庙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向清政府理藩院直接领取银饷,所以称这八处京师之外的庙宇为外八庙。兴建这些寺庙的主要目的除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更主要的是实施清朝皇帝的怀柔政策,安定边疆。
  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为庆祝这一胜利,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请前来朝见的厄鲁特蒙古四部贵族,为尊重蒙古一向“敬佛、兴黄教”的习俗,乾隆下令仿西藏三摩耶庙建造了普宁寺。普宁寺也是乾隆时代在避暑山庄修建的第一座寺庙。
  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60大寿。来祝寿的是各民族首领。其中蒙古王公就占了绝大多数,由于他们大都信仰喇嘛教,乾隆皇帝就花了四年的时间,仿照西藏的布达拉宫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也是外八庙中气势宏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因此又称为小布达拉宫。
  就在普陀宗乘之庙刚刚要建成的时候,一支在明朝末年被迫远迁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踏上了回归故土之路。他们冲破了数万俄军的围追堵截,8个月后,到达了新疆伊犁,人数只剩下出发时的一半。而此时,普陀宗乘之庙刚好完工。
  土尔扈特人的回归使乾隆皇帝大为感动。乾隆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举行隆重的庆祝法会,用宗教的形势为土尔扈特部人祝福,并在所落成的普陀宗乘之庙中用立碑记载了这一事件。
  1778年,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听说乾隆要举行七十寿典的消息后,准备进朝祝贺。
  乾隆认为六世班禅的此行是自愿来京,是清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征。
  乾隆决定给班禅建行宫,他把行宫的地址就选在避暑山庄以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的山坡上,形制上仿照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一年后,班禅行宫竣工,乾隆皇帝取名为须弥福寿之庙,意思是“多福多寿吉祥如意的须弥山”。
  1780年7月21日,六世班禅一行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在澹泊敬诚殿,朝见乾隆。令班禅没有想到的是乾隆与班禅对话大多使用藏语,只是在涉及经文时才由国师翻译,这使班禅深受感动。
  1793年9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又迎来了他的八十二寿辰,在前来祝寿的外国使团当中,还有第一次来访的英国特使马葛尔尼和他的700人的随从。
  马葛尔尼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商讨两国之间互通贸易,增开通商口岸。
  但由于礼仪之争,导致了马葛尔尼此行的最终失败。两国之间没有达成任何一项协议。
  马葛尔尼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避暑山庄,但是他的使团成员却在中国逗留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情报。几十年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使用的地图,正是根据马葛尔尼一行当年收集的情报绘制的。战争期间的避暑山庄迎来的不再是朝贺的王公贵族,而是一批又一批从京城出逃到这里的皇亲国戚,以及战败的八旗官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五):布达拉宫
文化遗产:布达拉宫
  公元7世纪,西藏,一个叫做“吉雪卧塘”的草泽湖泊旁,耸立起一座雄伟的宫殿,人们称它为“布达拉宫”。
  它的主人就是吐番王朝的首领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继位后,将自己的部落迁往拉萨,并通过朝贡、联姻等形式与唐朝缔结了政治上的联系。布达拉宫中的一幅壁画描述了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故事。
  松赞干布决定为文成公主修筑一座雄伟的城堡。于是在红山上修建了999间宫室,连同山顶的红楼恰好是1000间。
  “布达拉”是古代印度南海岸一座山名的音译,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居地,简译为“普陀”。藏传佛教的信徒们认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在人间的化身,所以他居住的宫殿被称为布达拉宫。
  但松赞干布所建造的布达拉宫,在公元762年遭受雷击引发大火。
  公元9世纪,布达拉宫又遭乱兵洗劫。仅存的这座观音堂被佛教信徒们称为“法王洞”。法王洞就是当年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的修行地,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塑像。
  公元1616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公元1645年3月他下令重建布达拉宫的白宫,经过3年的时间,布达拉宫的墙均是用白粉粉刷的白宫建成了。
  布达拉宫重建13年后,一名到达拉萨的德国传教士格鲁伯与他的比利时伙伴奥维尔,从北京出发,三个月后抵达了拉萨。
  他们被眼前这座雄伟神奇的宫殿惊呆了。格鲁伯迅速画了一张素描,纪录了当时布达拉宫的景象。在这张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白宫已重建完成。
  公元1693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第八年,西藏地方政府动用各类工匠7000多人,其中包括康熙皇帝派遣来西藏的114位满、汉族的能工巧匠,建造了红宫和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
  从修建白宫开始,到公元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落成,291年的工程,一座传世的宗教宫殿,坐落在拉萨的红山之上,成为西藏高原独特的象征。
  布达拉宫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建筑面积为138025平方米,顺从红山的自然地形而建,它的主楼共有13层,整座建筑为石木结构。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宗教建筑,也是一座拥有众多宗教历史壁画的宝库。宫内的大小殿堂、门厅、迴廊、佛龛,无处不饰以彩绘。
  布达拉宫司西平措大殿的一幅壁画,描绘了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入京朝见清代皇帝顺治的情景。“达赖喇嘛” 就是从这时开始作为封号延续下来的。五世达赖回到西藏后,开始行使清政府赐予他的行政权力。
  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喇嘛的金印,收藏在布达拉宫,重达8公斤。在这之后,清朝中央政府对历世达赖喇嘛都有册封,并分别赐给金印和写有皇帝册封达赖喇嘛的御文的金册。
  布达拉宫内的壁画“红宫修建图”,描绘了红宫建成时,人们在布达拉宫的山门前立无字碑以示纪念。这块无字碑,据说用的是修建红宫余下的最后一块石料。
  布达拉宫红宫内的灵塔殿,供奉着历世达赖的八座灵塔,灵塔内,安放着历世达赖喇嘛的肉身。这里是藏传佛教信徒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被称为“西藏第一灵塔”。藏族人称这座灵塔为“藏路耶夏”,意思是这塔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
  布达拉宫红宫最顶层的“殊胜三界”殿内,供奉着清朝康熙皇帝的长生牌位。牌位上方,是一幅绘有乾隆皇帝身披袈裟、手持金刚杵的唐卡。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绘画形式。
  藏传佛教大藏经分为两部,第一部为“甘珠尔”,是佛祖释迦牟尼口授的经典;第二部为“丹珠尔”,是对“甘珠尔”的注释和藏传佛教优秀著作汇编而成的佛经。
  在布达拉宫保存的经书中,最为珍贵的是贝叶经。贝叶,是菩提树的叶子,这种经书,在印度都已经绝迹了,而在西藏却保存了下来。
  从1978年开始至今,很多学者对布达拉宫内保存的经书进行整理和研究。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院。这是座统领藏传佛教诸教派的圣殿。
  布达拉宫中的一幅壁画,描绘了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修建大昭寺的情景。
  当年,文成公主一行抵达拉萨,在卧塘湖畔的树林边,木车陷入沙中,这时又突然发生了地震。
  由于文成公主携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在车上,于是在车的四周支起帷幔,就地供奉。后来,用山羊背土填湖,建造了寺庙。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这座寺庙便被称为“惹萨”,这就是今天的大昭寺。后来,在寺庙周围形成的城市也就被称为“惹萨”,“惹萨”又逐渐演变成“拉萨”。所以在西藏,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文成公主进藏所带的那尊佛像还供奉在大昭寺释迦牟尼殿的佛龛中。
  金顶是西藏重要宗教圣地的典型标志,大昭寺的金顶是在不同时代逐步建造起来的。
  大昭寺两万五千一百多平方米的总面积,容纳了大小佛堂108座,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大昭寺的佛像与寺内众多的壁画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丰富的宗教历史博物馆。
  在大昭寺的门前,有几块被围墙围着的石碑,其中就有著名的“唐番会盟碑”。公元821年,唐朝与吐番王朝结盟,共建此碑,这块碑也叫“舅甥会盟碑”。“社稷江川如一,疆土如同一国,愿甥舅和谐唯亲是好”这共同意愿,铭刻在古代藏汉两个民族的心中,延续至今。
  1300多年前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共同栽种的柳树已经枯死了,在它的旁边竖立着一块纪念天花病在藏区得到预防而树立的石碑。人们称它为“痘碑”。
  公元1734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搡嘉错经常被疾病困扰。后来,他的藏医告诉他,距布达拉宫不远的地方有一眼清泉,可以驱魔治病。他到这个地方洗了21天澡后,感到身体十分舒适,于是每年夏天都要到这里沐浴。
  当时的驻藏大臣禀报皇上恩准,由清中央政府出资,专门在泉水旁为七世达赖喇嘛修建了住所,供他夏季在此居住休息。这里就是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
  在这之后,历世达赖喇嘛在没有执政前都居住在这里,并在这儿学习经文佛法。等到执政后,才在冬季移居布达拉宫。作为达赖喇嘛的夏宫,它与布达拉宫一样,在藏族僧俗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今天的罗布林卡占地36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藏式人工园林。园中房屋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罗布林卡”的藏文意思为“宝贝园林”。
  每逢到了藏族的“雪顿节”,人们在载歌载舞之后,都要来“罗布林卡”。藏族人称为“逛林卡”。
  公元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与在这之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共同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二十六):颐和园
文化遗产:颐和园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扩建了圆明园。工程结束后,乾隆在他写的《圆明园后记》中,暗示今后自己不再兴建新园,并要求后世子孙也不要再建新的皇家园林。
  但就在乾隆十六年,“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以为皇太后纽祜禄氏的六十大寿祝寿的名义,在京西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发布上谕:把瓮山改为万寿山,更名西湖为昆明湖。同时,乾隆产生了兴建清漪园的想法。
  乾隆担心招致臣子和百姓的非议,便想出以整理西北郊水系为由,把疏浚、开拓西湖的工程归纳到“兴水利”的名分之下。
  整治西北郊水系从乾隆十四年开始。一方面修整玉泉山、西山一带的泉眼和水道;一方面疏浚、开拓西湖作为蓄水库,并且修建了相应的涵闸。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