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_3 白落梅(当代)
  双翅膀,也终究飞不出茫茫海域,飞不过蓬山万里。明知如此,依旧
  有许多人为了一场爱恋,去奔赴无期的将来。撑一支长蒿,独上兰舟,
  有多少人懂得随遇而安,适可而止?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在烟雨中携手漫步的情侣,羡慕那
  些长椅上柔情偎依的恋人,羡慕那些提篮买菜归来的平凡夫妇。在多
  风多雨的红尘路上,客来客往,缘定三生的又能有几人?月的盈亏,
  只是送尽了人的生死离别,而那轮纤素,又何曾变过?人世苍茫,千
  年一恍而过,人类其实一直在重复相同的故事,相同的冷暖爱恨。春
  蒸秋尝,日子是一砖一瓦堆砌而成,到最后,谁也找不到哪一堵城墙
  属于自己。
  自从那一次邂逅,徐志摩便认定林徽因是他命里的红颜。可红颜
  到底是什么?书上说,红为胭脂之色,颜为面庞。古女子以胭脂润面,
  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书上也说,红颜薄命,红颜
  祸水,所以有时觉得这个词太过薄弱,甚至太过苍白。所以有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讲述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其实这世间
  有多少吴三桂,就会有多少陈圆圆。说到底,红颜没有错,没有谁累
  了谁,也没有谁薄了谁。有缘相逢、相伴走过一程山水,厌倦的那一
  36
  
  天,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微笑说别离。
  那些日子,伦敦的雨雾好似在为林徽因和徐志摩有意营造一种浪
  漫的气氛,每一天都那样若有若无地飘着,无休无止。林徽因和徐志
  摩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从文字到音乐,从现实到梦境,从昨日到明天,
  他们总是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候,说到心动就彼此沉默。林徽因
  爱上徐志摩温文尔雅的气度,而徐志摩爱上林徽因那一双清澈如水的
  大眼睛,只要一对视,彼此的心湖都会微微荡漾。
  后来,他们知道,是因为爱了,爱了才会如此。只有爱了才会闻
  风柔软,看雨生情;只有爱了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只有
  爱了,才会希望茶永远不要凉,夜永远不要黑。那许多感触,或许只
  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深刻明白。真爱了,许多思想,许多做法,许多
  心境,都会不由自主,难以把握。
  其实他们的相爱有许多的前因,或许寂寞是最大的缘由。人只有
  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渴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和自己惺惺相惜的人。而被
  俗事缠身之时,许多感动的片段都会被忽略。还有某一部分,他们的
  投缘是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情结。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徐志摩是浙江
  海宁人,江南山水滋养出的人物自是不同凡响。他们从多情之地走出
  来,只是江南那把油纸伞是否挡得住伦敦的烟雨?
  也许只有康桥,才给得起他们美丽的相逢。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
  的人,都知道那一场康桥之恋,知道他们曾经在康桥柔波下热情相拥,
  又在康桥沉默的夜色中挥别。其实他们都因为有了彼此,才有了诗情,
  才可以写下触动灵魂的诗句。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字字句句
  37
  
  仿佛情景重现,让所有读过的人都随他去了一次康桥,都甘心做一株
  招摇的水草,在康桥的柔波里沉迷不醒。
  康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林徽因和徐志摩人生
  的转折地。他们曾经偎依在桥头,筑过彩虹般的梦,曾经一起将船只
  划向浩渺的云水,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必记得来时的路。康桥,徐志摩
  和林徽因的康桥,世间无数红绿男女的康桥。康桥,给过他们美好的
  相拥,留下他们华丽转身的背影,也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流年似水,
  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
  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来过康桥的人无数,你记得它的模样,可它记住的人真的不多。
  但我们总愿意将梦寄存在这里,期待有一天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梦
  可寻。多年以后,徐志摩重游康桥是为了寻梦,才会生出那样真切的
  感慨,那曾经爱过的人再也不会归来。而他也在康桥沉默的夜晚,假
  装风淡云轻地别离。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
  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任何一个人都看得出徐志摩的无奈,但我们宁愿相信他真的没有
  带走一片云彩。我甚至在很年轻的时候引用过他的诗句,试图告诉别
  人,对于一些把握不住的情缘,真的可以无谓;告诉别人,无论岁月
  多么苍茫,我真的安然无恙。可多少人能够做到决绝转身,而没有丝
  毫心痛、丝毫遗憾。
  命运,在康桥上雕琢了深浅的烙印,康桥又将冷暖悲欢传递给每
  一个来往的过客。那时的林徽因当真的是爱了,所以她愿意和徐志摩
  38
  
  在康桥上相拥,一起许下诺言。徐志摩一定对她说过:“我懂你像懂
  自己一样深刻。”而林徽因一定纯净地看着他,点头道:“我信。”有
  时候,爱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只那么简洁的几句就
  足矣。
  也许很多人会说,两个像诗一样的人物,用诗样的语言来交流,
  又怎么可能不华丽。但我一直相信,林徽因是清新的,她始终如莲,
  纵是爱到深处,亦无法绽放桃的妖娆。而徐志摩视林徽因为心中最洁
  净的女神,他用最清澈、最柔情的心将其呵护。他不忍这朵白莲被凡
  尘的烟火染成五颜六色,他要她一如既往地清白,是的,清白。
  后来才知道,徐志摩这短短的一生爱了两个极致的女子。一个是
  林徽因,她穿行在百媚千红的世间,独爱成绝的白色。一个是陆小曼,
  潋滟风情的女子,仿佛要将红尘百味尝遍才肯罢休。徐志摩为了林徽
  因,在康桥徘徊又徘徊,跌进夜色的柔波里。他为了陆小曼,奔走于
  红尘,不惜耗尽一切为她抵挡风雨。林徽因太淡然,淡然到有时候会
  觉得,自己的存在都是一种多余。陆小曼又太任性,任性到肆无忌惮
  地挥霍光阴都不是罪过。
  是康桥的水唤醒了他们原本安静的心灵,让本就柔软的心更加温
  润潮湿。之前,他们虽有诗样情怀,却很少真正写诗。直至后来,徐
  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
  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康桥的记忆,
  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
  种存在的风景。
  39
  
  如果没有这段相恋,就不会有《再别康桥》。而徐志摩和林徽因
  或许同样是文坛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却未必会有这一段家喻户晓的浪
  漫故事。爱到难舍难分之时,谁也不会相信,有一天彼此要伫立在别
  离的路口,平静地道声珍重。早已痛彻心扉,却依旧掩饰心中的悲伤,
  假装真的很淡然。正如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逢是歌
  在春天的雨夜里,听《相逢是首歌》,就这样做了那个怀旧的人,
  恋上一首经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
  美得让人要落下泪来。那些远去的青葱年华,开始在雨夜里重现,仿
  佛只在昨天,可我为何早早就更换了容颜。
  更换容颜的,又岂止是我,还有岁月,以及行走在岁月河岸的许
  多人。那么多红颜佳丽都随着时光渐次老去,当你以为过程是缓慢,
  回首却只需瞬间。是的,覆水难收,春去会有春回,花谢花还会开,
  可人一旦把恩情偿还,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实,人生原本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欢喜;
  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过要收回的人,又何
  必让你费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爱过无悔的人,就算分手,依旧可以
  做到从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宽容慈悲,这风尘的世
  间虽然烟火蔓延,却不会再有伤害。
  40
  
  深夜里听到乐声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是林徽因写的诗,爱过之后写的诗。因为爱了,所以听一首弦
  音,颊边泛上了红。我是多么的喜欢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时候,似乎就已经知
  道,世间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
  很多人说她永远像梦一样美丽迷人,其实她活得比谁都清醒。
  41
  
  她和所有女孩一样,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欢做梦,但是她不会
  让自己沉迷。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为的是不让自己受伤。所以
  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没有疼痛之感。即使她伤了,也会掩饰得很好,
  也许她会觉得,快乐是所有人的快乐,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这么说,
  不是歌颂林徽因多么的伟大,而是有些人从来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
  己的伤处。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忘记他们
  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茫茫人海,遇见是多么的不容易,怎
  么忍心轻易说别离。他们甚至愿意一直梦着不要回到现实,现实像一
  把利刃会将彼此都割伤。
  几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寻林徽因,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所以
  林徽因诗歌里一定有徐志摩的影子。那时候,徐志摩和林长民是挚友。
  林长民欣赏他骨子里浪漫的诗情,但作为林徽因的父亲,他知道徐志
  摩已是有妇之夫,况他和好友梁启超有过口头之约,曾想过将林徽因
  许配给梁思成。林长民亦是一个潇洒浪漫的人,他认为徐志摩可以和
  女儿林徽因相恋,但需要适可而止,并且不能与婚嫁相关。
  林徽因骨子里的浪漫自是不可言说,梦的时候,她可以比谁都更
  诗意,可是一旦清醒,她又比谁都更理智。多年以后林徽因曾经说过:
  “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事实上也是不大可能,也许那
  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这句话其实违背了她的心意,都说初恋最
  刻骨铭心。我始终认为,林徽因这一生真正的爱情给了徐志摩。初恋
  是纯粹无私的,甘愿交付所有的美好、一切的喜悦。她对梁思成的爱,
  42
  
  更多的应该是责任;对金岳霖的爱,则多为感动。
  林徽因不愿承认自己那么深刻地爱过,是因为她不想为一段无果
  的爱恋再去做无谓的担当。又或许,她的离开是因为她的善良,她不
  想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林徽因比任何人都明白,徐志摩的妻子张幼
  仪是一个温良女子,她安分守在老家,侍奉公婆,平凡生养。对于丈
  夫背叛,她无怨悔,后来为了徐志摩漂洋过海,又受尽他无情的冷落。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对待两个女子竟会
  有如此天渊之别。难道就只是因为爱情?浪漫的徐志摩是一个需要靠
  爱情喂养的男子,但也不能因此而推卸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徐志摩的多情感人至深,他的无情亦让人气愤难奈。可人生总是不得
  圆满,有时候尊重爱情,就要背叛现实;成全现实,就要辜负爱情。
  聪慧如林徽因,她又怎么会让自己走到那样逼仄的境地。她要给
  自己洒脱的理由,更要给别人足够的空间。对于那个从未谋面的女人,
  她没有丝毫敌意,更多的是怜惜。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子,尽管她知
  道自己与徐志摩更般配,但是她更明白,爱情和婚姻有时候并不能相
  提并论。两个相爱的人未必要真正结合在一起才会幸福,有时候,默
  默相守好过用一生来紧紧依附。
  我们总以为林徽因转身太过仓促,太过决绝,却不知她抽身如此
  之快是怕自己受伤,可她还是受伤了。从一段初恋里仓皇潜逃,甚至
  来不及跟对方道声别离,如此坚定,怎么可能做到毫发无伤?可更多
  的人看到的是徐志摩的忧郁,他为林徽因的不告而别独自失魂落魄彷
  徨于康桥。怅然心痛的又何止是他,只不过没有人看到林徽因转身之
  43
  
  时落下的泪滴。
  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
  远。永远到底有多远?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
  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或许他们都说
  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你曾经
  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其实想起来总会忍不住的悲伤,曾经有无数对恋人在康桥许下一
  生厮守的心愿。这些人真正长相厮守熬过一生的又有多少?到最后都
  免不了劳燕分飞的别离。倘若每个人都清醒看世态,那又何来开始,
  何来结局;何来相遇,何来重逢。一些人,明知不该爱,还是要去爱;
  一些错,明知犯下会不可饶恕,却还是要坚持继续错下去。
  转身天涯
  记得很多年前,喜欢读席慕容的诗,有一首《暮歌》至今依旧会
  想起。“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在这时候,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我
  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在这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结局尚
  未来临,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
  将暮未暮,那时候不由自主爱上这个词,仿佛生命里一切已渐行
  渐远,一切又还没有结束。回眸探看,一路上走过的风景,记得的还
  有多少?曾经陪伴同行的人,身边还剩下几个?有时候觉得人生真的
  44
  
  好讽刺,你不辞辛苦过尽的一生,到最后,有多少人可以耐心地听你
  讲完那些漫长的故事?你曾经刻骨深爱那个人,后来也是你亲手去伤
  害。
  林徽因转身就是天涯,将她的初恋连同她深爱的男子丢弃在异国
  他乡,她的不辞而别令徐志摩在伦敦的烟雨中惆怅难醒。但他却连怪
  怨她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离他而去的缘由。他所能
  做的,就是结束当下一切纠缠,让自己做个清白的人。徐志摩以为,
  唯有清白,才配拥有清雅如莲的林徽因。
  他忽略了有时看似柔情善良的女子,她的心更加地淡漠。一九二
  一年十月,林长民出国考察的时间到期,林徽因毅然跟随父亲乘海伦
  “波罗加”号回国。回国后,林徽因又继续了培华女子中学的学业。
  她看上去依旧那样清纯美好,没有人知道她其实是负伤而逃。林徽因
  并非是贸然选择离开,不是她不够爱徐志摩,只是她明白,她和徐志
  摩注定没有完美的结果。她不愿看到更大的破碎,在最美丽的时候转
  身,让彼此都记住这段短暂却甜蜜的美好。
  就当做是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恩情都散作了云烟。林徽因是
  一个不愿意追悼过往的人,她既然会选择悄悄离别,就没有想过再要
  回头,尽管她离开徐志摩回国后,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有足够时间来
  考虑自己的婚姻。她甚至也多次把徐志摩摆放在生命最重要的位置,
  将他与别的男子衡量,论才华、论情感,徐志摩无疑胜过梁思成。
  可林徽因毕竟是官宦世家,又是京城名媛,这位留过洋的新时代
  女性,其实骨子里还保持传统的思想。她如何去嫁给有妇之夫的徐志
  45
  
  摩,就算徐志摩为她离婚,抛弃张幼仪,可骄傲如林徽因,亦不肯接
  受这样的结果。她可以忍,再爱也能忍,这就是林徽因,永远给人洁
  净的白色。又或许她原本就是个懦弱女子,没有勇气为爱情而付出更
  多,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还是太过懦弱?又或许真的如
  她自己所说,是爱徐志摩还不够多?陆小曼为了徐志摩,决然离开丈
  夫王庚,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是万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
  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地说
  过一句话:“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
  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
  而徐志摩相比却对爱有了勇敢的承担,他说过:“我这一辈子只
  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
  是真愉快的!”人与人真的不同,两个相爱的人分开之后,一个人极
  力想要擦去过往痕迹,另一个人则想珍藏曾经的美好。谁都没有错,
  只是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林徽因是个清澈的人,她不愿背负过
  去,只想平和地活在当下,告诉所有的人,她一如既往的美好,永远
  不会让自己错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46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多么决然的诗,再没有些牵连,“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你
  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之前我对林徽因许多感觉原
  来都有差错。或许在许多人心里,林徽因就是一个柔弱清纯的女子,
  每天捧着一本书诗意地活着,甚至忘记她热衷过建筑事业,忘记她多
  么坚强地支撑着病弱的身子,只为完成她存在的使命。然而不是这样
  的,林徽因其实是一个异常沉静的女子,当我们以为爱会洒落成满地
  凋零的花瓣,她却可以做到不露痕迹。
  那时的林徽因还不满十八岁,如此坦然平静地面对离别,实在令
  人叹服。就算她是假装风轻云淡,她亦成功了,因为她的离去令年长
  她八岁的徐志摩支离破碎。茫然失措间,他亦想为自己的伤痛狡辩,
  47
  
  用诗歌告诉别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地遇见,偶然地交集,
  又偶然地分开。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真的是这般,“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曾经交集时刹那间
  的光芒已然消散,到后来彼此的心间到底留下怎样的印记,谁还顾得
  了那许多。徐志摩是林徽因生命里第一个男子,他给了她所有诗意浪
  漫的美好想象,所以林徽因会将他珍藏在内心最纯净的角落,不对人
  轻易提起。不提起并不意味忘记,后来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直交往,做
  着清淡如水的知己,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那场康桥之恋,仿佛从来没
  有过真正的别离。
  回头试想,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没有谁辜负了谁。他们就像两块
  湿润的美玉,倘若结合在一起,反而更易破碎。彼此遥遥相望,默默
  欣赏,不失为一种幸福。林徽因用理智超越了情感,用一种优雅平和
  48
  
  的姿态端然于红尘之上。所以每个人想起林徽因,都觉得她太过洁净,
  太过美好,像莲,不敢采摘;像风,缥缈难捉。
  而我读林徽因的诗,与她亲近得越多越发觉得以往对她的认识真
  的太过浅薄。又或许每个人都有多面性,而展现给世人的则是最不经
  意的那一面。我佩服那些可以隐忍的人,将自己的苦痛掩映得那么深,
  只取快乐与别人分享,其实内心悲伤早已泛滥成灾,却看上去若无其
  事,岁月安好。
  也许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以前觉得她温软多情,如今竟品出
  了淡淡的薄凉。一如窗外这淅沥的春雨,撩人心怀,却也滋生凉意。
  谁说人间四月都是艳阳天,谁说人生有情月长圆,也许我们要将世间
  冷暖皆尝遍,才真的可以视前尘过往为云烟。
  第三卷爱真是一场修行
  碧海情天
  江南烟雨,从来都无需约定,就这样不期而至。苍老的院墙,爬
  满了湿润的青藤和绿苔,遥远的记忆就这样缓慢走近。多少繁华更换
  了旧物,可我始终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江南情结。
  那烟雨小巷,深深庭院,还有老旧木楼,以及沧桑戏台上那一出
  49
  
  没有唱完的社戏,都成了你我心中永远不会终止的牵挂。
  如今想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什么会有那么一场刻骨的康桥之
  恋,一切缘起于这份情结。他们都生长于江南,被温软柔情的山水浸
  泡太久,以至于心也那样潮湿。异国的一场偶遇,让他们仿佛找到了
  相同的自我。原本沉静的心开始涌动,原本从容的姿态不再从容。爱
  情有时候就像放风筝,看着风筝与白云同步,已经难舍难收,就干脆
  将手中的线扯断,任自飘摇。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
  会重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
  所以林徽因的离去是情有可原。她明知如果和徐志摩在一起,人
  生道路会更加逼仄狭窄。以她的聪慧,宁可亲手扯断命运之线放开心
  怀,让自己海阔天空,好过将来被别人拆散,落到不能收拾的境地。
  落寞的徐志摩说了一句落寞又清淡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
  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如此而已。多么轻巧的一句话,读者无心,说者有意。得到是幸
  运,得不到是命定,在已定的现实里,徐志摩只能对命运低头。但他
  并没有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因为他始终相信,他们是真爱过一场,
  真爱,不应该就这样无辜离散。他以为,只要自己选择离婚获取自由,
  也许还有重新追求林徽因的资格。在他的心里,林徽因这个小小女孩
  是清纯柔弱的,他把她的不辞而别当做是逃避,当做是任性。
  他忽略了,林徽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甚至可以做
  到比那些张扬的女子更决绝。
  林徽因走后,徐志摩一定给她写下不少的书信,只是他那些情真
  50
  
  意切的信,以及浪漫深情的诗歌,还能像当初一样打动林徽因的心
  吗?这么说,不是意味着林徽因变心了,而是有些感觉一旦失去,就
  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的滋味。尽管如此,徐志摩还是执意要和张幼仪
  离婚,就算林徽因不再回头,他也要结束这段令他难堪的婚姻,要从
  这座围城里走出来,从此江湖浪迹,碧海情天。
  一九二二年三月,徐志摩赴德国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
  终于如愿以偿与张幼仪离婚。这个多事的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婚事
  “已有成言”,但未定聘。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阴差阳错,也不知
  道这是不是人们常常说起的擦肩?但是在未定的结局面前,徐志摩毅
  然选择抛弃张幼仪,他认为没有感情的结合是人间最大的悲剧,甚至
  是残酷的炼狱。只有放手,才是对彼此的仁慈,是对灵魂宽厚的解脱。
  平日里,人们论及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感情,总说结婚后感情不融
  洽,离婚后反而互相体贴。然而他们之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
  们无从知晓。张幼仪这个温良苦命的女子,对于她和徐志摩的感情一
  直守口如瓶,纵是徐志摩死去五十多年,她都不曾提起。直至张幼仪
  去世前,她才将真相说出,原来徐志摩对她确实太过冷酷无情。
  写到这,我总会想起《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里刘若英扮演的
  张幼仪。戏的开幕,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那时候的徐志摩已经死去,
  她是在追忆自己的过往前尘。此时的张幼仪装扮已现风情,会说流利
  的外语,对周边事物亦没有丝毫的陌生,她脸上的平静有种过尽千帆
  的人生况味。如今想来,当年一个从中国乡下走出去的凡妇,没有接
  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触过社会名流,她最后可以独立坚强地在国外
  51
  
  生存,这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难与磨砺?
  如果有一个善待她的丈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张幼仪的命运或
  许又是另一番模样。自从徐志摩将张幼仪接下船一起生活后,他对她
  就是千般冷落。初次漂洋过海,张幼仪对国外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言
  语不通,习俗不同,对于徐志摩的漠然,她只好独自默默承担。在伦
  敦、波士顿,以及后来于柏林的那一段生活,过去都以为徐志摩是儒
  雅书生,以他的善良,就算不爱张幼仪,也会将其善待。
  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般,一个男人,一个多情的男子,要他整日
  面对一个不爱的女人,他所能做的,不是善待,而是要如何释放压抑
  的心情。所以要徐志摩与张幼仪相敬如宾,他真的是力不从心。如若
  林徽因不出现,或许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可以隐忍些。但是他遇见
  了生命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张幼仪就被他无情地扫落尘埃了,甚至连
  一丝怜惜都不曾有。或许我们怪不得徐志摩狠心,每个人处理情感的
  方式不同,这个信奉自由、尊重爱情的男子,在生活中亦无法做到尽
  善尽美。
  徐志摩将一纸无情的离婚书递给了张幼仪,尽管那时候她怀有身
  孕,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她一人撇在波士顿。产
  期临近,举目无亲的张幼仪只好写信求助于二哥张君劢。后来张幼仪
  来到巴黎,又回到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对于这一切都不予理睬,
  直到办理离婚手续时,他才找到柏林。这样无情地辜负一个为他生养
  的女子,纵是才华横溢,还值得我们那么去尊敬么?
  也许我们应该为徐志摩的意乱情迷而原谅他对张幼仪的残忍,只
  52
  
  是任何缘由,都不能抵消他对一个柔弱女子的冷漠,而一切,缘起于
  林徽因。所以多年以后,林徽因在病榻上见了张幼仪,她为当年的一
  段恋情而深感愧疚。其实谁都没有错,都是命定的缘分,来的时候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