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_2 白落梅(当代)
  任何的伤害与错过都不值得原谅。纵然如此,一路行来,我还是与许
  多缘分擦肩,所拥有的也渐次失去。并非因为不懂珍惜,有些缘分注
  定了长短。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挽不住的终究是刹那芳华。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免不了经历离合悲欢,就像阴晴圆缺,有
  如潮起潮落。流光从来不会多情地将人照料,而是我们要学会迁就它
  的漠然。人的一生从来没有绝对的安稳,许多人以为守着一座老宅,
  栽花种草,平凡生养,从红颜到白发,就算是安宁。而背着行囊浪迹
  萍踪,人间摆渡就是放逐天涯,苍茫遗世。
  其实不然,所谓心静则国土静,心动则万象动。真正的自在是知
  晓得失从缘,懂得随遇而安。那时候,任何的迁徙都不会成为困扰,
  不至于改变生活的初衷。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
  己的方式,不至于太过曲折,不至于时刻彷徨在转弯的路口。世事难
  遂人愿,你想要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
  在林徽因八岁的时候,其父亲林长民居住北京,而全家则由杭州
  移居上海。从此这位冰雪聪明的才女就离开了杭州古城,开始她另一
  段崭新的人生历程。她带走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带走了西湖白莲的清
  19
  
  韵,也带走了青石小巷那一季的烟雨。小小的她还不懂得何谓相忘江
  湖,不懂得迁徙意味着和过往的时光诀别,不懂得从此红尘陌上,她
  将以清绝的姿态独自行走。
  那时的上海滩已是风起云涌,多少人在洪流乱烟里淹没了自己。
  朝代更换,壮美山河被硝烟呛伤,历史斑驳脱落,在岁月的长河里漂
  浮流淌。每个人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追逐,却也难免月迷津渡,不知
  如何才能抵达梦的港湾。在没落的年代,总有出类拔萃之人立于天地
  之间,为太平盛世做最大的努力。
  八岁的林徽因随家人移居上海后,住在虹口区金益里。徽因和表
  姐妹们一起就读于附近的爱国小学,天真烂漫的年龄不受外界的干
  扰,只在书卷里看光阴交替。关于林徽因这段童年旧事并没有多少记
  载,只说她在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天资聪颖的林徽因对
  家中的藏书以及书画十分地感兴趣,她的冰雪聪明深得家人、老师以
  及同学的喜爱。
  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灵秀的女孩,纤细柔美的身材更显江南女子的
  婉约。写到这,我总会想起《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那是一个秀丽
  玲珑的小女孩,她有一双清澈干净的眼睛,可以照见心灵。这个不解
  世事的小女孩有一颗善良的童心,她与疯子结交,和偷儿做朋友。她
  知道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却分不清谁对谁错,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
  她童年就是这样在疑惑中度过,却纯真美好,耐人寻味。
  相信林徽因的童年也一定有许多令她难以忘怀的旧事。小小的
  她,有一颗比同龄人更加善感的心。而她所邂逅的,亦是不同寻常的
  20
  
  人和事。那些美好的过往都被封存在岁月的书页中,或许只有有缘人
  才可以翻读。又或许,许多人宁愿将那些美好封藏,有如搁置在木质
  抽屉的老照片,若非年华老去,都不会轻易去碰触。
  一九一六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十二岁的林徽因随全家从
  上海迁至北京。她和四位表姐妹一同进了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
  读书。这所贵族学校教风严谨,培养出的学生谈吐举止皆有学问。
  繁华上海与老城北京全然不同,一座是风情万种的都市,一座是
  霸气显赫的皇城。此时的林徽因已知晓世事人情,初次来到这座大气
  辉煌的皇城,她感受到一种与历史相关的沧桑,亦觉得自己是这座纷
  繁城池里的一粒渺小尘埃,太多浮华将天空填满,没有谁会注视她的
  存在。然而看惯了冠盖如云的宫廷高贵,许多人则期待一份天然的清
  雅。
  所以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
  情。尽管那时候的她还不到风华绝代的年龄,但她以钟灵毓秀的江南
  小才女身份,用其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
  情,迷醉了诸多校友。那时的林徽因无疑成了众人心中的美丽女神。
  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林徽因
  属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
  在林徽因十三岁那年,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唯徽因留京。
  她虽柔弱,但从来都是坚强的女子。她虽多愁善感,但从不轻易在人
  前落泪。小小的她可以将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照料好自己的青青韶
  华。这就是林徽因,与任何一个女孩都不同的林徽因。她是从微风细
  21
  
  雨的江南小巷走来的婉约女子,有一天,她的姿色与风情足以倾倒这
  座皇城。
  我时常想着,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着老旧的宅院。她是
  否甘心舍弃才情,做一个凡妇,与一位凡夫共有晨昏,度过炊烟四季,
  慢慢老去。深深庭院,雕花木窗,还有爬满青苔的老墙,几枝桃杏,
  一树荼蘼,有一种简约的美丽。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她用柔情给爱人
  的衣裳缝制纽扣,偶尔也教清风识字。日子如流水倏然而过,而那个
  男子温和的目光,则一直追随,不离不弃。
  一切都只是幻想,这世间本就没有假如。大家闺秀的林徽因,美
  丽如蝶的林徽因,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凡女子。纵
  然她喜欢柴米油盐的香味,可是风花雪月的柔情却一直对她纠缠不
  休。所以她被放逐,远离江南,接受更绝美的绽放。
  记得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孤傲、清高、
  敏感,灵魂寂寞了一生。她说过,喜欢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从
  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林徽因更像清水里开出的一朵白莲,安静娇柔,
  温婉洁美。她不会让自己爱到卑微,爱到不知所措。
  那时候,小小徽因就如同含苞待放的睡莲,在清凉月光下,等待
  一位可以敲叩心门的有缘人出现。见过她的人都知道,有一天,这朵
  白莲花会在千顷碧叶之上徐徐地绽开。那温柔低首的不胜娇羞,让多
  少人为之一醉不醒。
  青春初识
  22
  
  世间真的有许多难以言说的奇缘偶遇,置身于碌碌红尘中,每一
  天都有相逢,每一天都有别散。放逐在茫茫人海里,常常会有这样的
  陌路擦肩。某一个人走进你的视线里,成了令你心动的风景,而他却
  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过一个你。又或许,你落入别人的风景里,却不知
  道这世上曾经有过一个他。不知道多年以后,有缘再次相遇,算是初
  见还是重逢?
  有时候,伫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觉
  得人的一生多么不易,我们应该为这些鲜活的生命而感到温暖,为凡
  间弥漫的烟火感到幸福。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都将后会无期。
  既知如此,又何忍为一些微小的错过做出深刻的伤害?何忍为一个回
  不去的曾经做出悲情的沉迷。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
  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
  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时常会想,做一个清澈明净的女子,做
  一个淡泊平和的女子,做一个慈悲善良的女子,安分守己地活着,不
  奢求多少爱,亦不会生出多少怨。无论荣华或清苦,无论快乐或悲伤,
  都要一视同仁。
  看过世间往来女子,知晓每个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风华和韵味,
  但可以在史册上留下一笔的人不多,能够让众生铭记的人更是太少。
  民国,那是一个拥有古典气质,又携带现代风情的时代。在乱世风云
  里,出现了那么一批才情万千的女子,她们用自己的高贵、风华、睿
  23
  
  智、美丽,演绎着或璀璨绚丽,或陡峭孤绝的人生。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
  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
  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
  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其性、其心,读林徽因的文
  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
  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十四岁的林徽因已是一位娉婷女子,她的才情以及落落韵致随着
  流年生长,仿佛所有从她身边走过的人都会被其少女独有的清新给迷
  醉。那时候,林长民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家仍居北京南长街
  织女桥。徽因平日里除了料理家事,空闲时间她便一心编字画目录。
  徽因自信地显露才情,她甚至觉得,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
  才是真正的自己。
  书上说,这一年林徽因认识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也有记载,把
  林徽因、梁思成相识时间定在林徽因从英国归来的一九二一年。梁启
  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
  教育家。
  应该说,林徽因认识梁思成应当是在去英国之前。因为林、梁两
  家属于世交,他们有许多可以结识的机会。后来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在
  《回忆我的父亲》中有这么一段记述,让我们更加确信,林徽因初遇
  梁思成是在十四岁的那一年。
  24
  
  “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
  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
  虽然他还很年青,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
  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
  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
  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
  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
  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
  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
  印象。
  ”
  我想梁思成应该是对林徽因一见钟情的,那时候梁思成已经十七
  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在他的身边也许不缺美丽大方的俏佳人,
  可是像林徽因这样清新动人的江南女孩,应当是绝无仅有了。初见时,
  他只觉徽因似一朵出水芙蓉,清新淡雅,飘逸绝尘。而林徽因初见梁
  思成这位俊朗文雅的少年又有怎样的感触?
  相信每个男孩心中都幻想过这样一个清纯女孩,渴望肩并肩行走
  的喜悦,渴望十指相扣的温暖。而每个女孩心中亦构思过这样一幅美
  好的图景,和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坐在草坪上,背靠着背谈论青春
  梦想。这个过程很短暂,但是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感觉令人怀想一生。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林徽因初见梁思成一定没有怦然心动之
  感。或许有的只是一个少女见一个少年的喜悦心情,有些许腼腆,些
  25
  
  许快乐。而梁思成这一见,就再也没能忘记林徽因,只是他们之间注
  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并肩走在一起。原本是两个一同行走的
  人,其间一个人在路途上探看了别的风景,而另一个人一直在原地等
  待。
  想起了三毛与荷西的那场恋爱,这位比三毛小了六岁的大男孩对
  她许下永恒的爱情。那时的三毛唯有感动,却不愿相信。六年后,他
  们再度重逢,荷西一如既往的真心将三毛打动。他们携手走进了撒哈
  拉沙漠,开始了风雨相伴的人生。他们用了六年的时间来辜负,又用
  了七年的时间相偎依,再用一生的时间来离别。
  林徽因是那个采撷风景的人,梁思成则一直立于原地相守,待林
  徽因停下脚步,偶然回眸,发觉那个人还在,一直在。也许是累了,
  也许是感动了,总之,有一种遗憾,叫错过;有一种缘分,叫重来。
  林徽因既无悔于过往的痴情,梁思成亦没有追究曾经的失去。没有谁
  的过去是一纸空白,再乏味的人生都会不断地有故事填满。爱过的人,
  不能当做没爱过;拥有过的岁月,永远是属于自己。
  都说女孩要真正爱过才会长大,就像破茧而出的蝶,有一种蜕变
  的美丽。林徽因第一次心动,是在英国的伦敦,在美丽的康桥,为了
  那个风流倜傥的男子——徐志摩。之前所有的邂逅都只是一种简单的
  存在,对于她,没有意义。因为我们都相信,这样一位纯粹静好的女
  子,在最美的年华里拥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是源于对清澈灵魂的认可。
  十四岁的林徽因不会知道,梁思成会是她携手一生的伴侣。尽管
  梁启超有意与林家联姻,但他仍主张自由婚恋,相信感觉才是最重要
  26
  
  的。再后来,林徽因去了英国,她以绝代容颜和才情令许多中国留学
  生生出爱慕之心,追求之意。她独恋上徐志摩,只是他们的爱情像一
  场烟花,璀璨过后只留一地残雪。之后,林徽因再没有丝毫旁骛之心,
  只钟情于梁思成了。
  那时,同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
  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
  可谓激烈异常。”可见当时的林徽因是怎样的风华绝代,她的纯净美
  好,仿佛是为了应和一场青春的盛宴。这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将最美
  的风华酿成一坛芬芳的酒酿,让人闻香即醉。
  第二卷那一场康桥绝恋
  漂洋过海
  一直以来都认为,最美的女子应当有一种遗世的安静和优雅。无
  论什么时候,无论何种心情,她都能让你平静,让你安心。这样的女
  子应该有一处安稳的居所,守着一树似雪梨花,守着一池素色莲荷,
  缓慢地看光阴在不经意间老去。可直到后来才明白,每个女子都要经
  历一段热烈的过程,才能显露她非凡的美丽与惊心的情怀。她的安静
  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在紫陌红尘独自行走、听信缘分。
  所以之前,每当看到林徽因安静清纯的模样,看到她美丽洁净的
  诗篇,我们都会以为,她的人生应该静美到无言。她应该是一个筑梦
  27
  
  的女孩,在水乡江南,在温暖的小屋里,筑一帘幽梦。可许多年前,
  她就和江南优雅地告别,从此接受了迁徙的命运。这种迁徙不是颠沛
  流离,是顺应时代,是自我放逐。本是追梦年龄,又怎可过于安静,
  枉自蹉跎流光。
  所谓诗酒趁年华,也只有青春鼎盛之时才敢于挥霍光阴,一醉求
  欢。十年之后,再去回首,只觉红尘如梦,我们不过在梦里做了一场
  春朝秋夕的沉迷。厌倦了凡尘的五颜六色,独爱岁月清欢,只希望可
  以有个妥当的归宿,安排落拓的自己。在此之前,无论你多么深晓人
  间世事,博览群书,依旧无法做到淡定从容。世间百态,必定要亲自
  品尝,才知其真味;漫漫尘路,必定要亲力亲为,才知晓它的长度与
  距离。
  一九二○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
  去伦敦读书。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
  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此番漂洋过海,她所能看到的是
  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汲取新的知识,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对于
  一个刚刚长成的女子来说,这些新的事物带给她的应该是鲜活与神奇
  的美丽。
  有人说,假如林徽因没有跟随她的父亲林长民飘洋过海,甚至没
  有出生在官宦、诗书世家,而是在一户平民百姓家庭过平凡庸常的日
  子,以她的聪慧也能把握得很好。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境况,
  她都不至于让自己过得狼狈。世人心中的林徽因,又或者真实的林徽
  因,就是那朵莲,根茎种植在泥淖中,却永远是那么清白纯净。
  28
  
  一个女子可以在众人心中赢得一世的清白,是多么的不易。跳不
  出万丈红尘,就只能与它交好,在俗涛浊浪面前,就算你跪地求饶也
  于事无补。林徽因自小就明白这个道理,可她不说,只默默地与人间
  万物妥协,让我们永远看不到她的累,看不到她的伤。有时候,甚至
  觉得她的聪慧与淡然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经过漫长的修炼就有着比
  寻常人更深的道行。可她分明还是个孩子,那一双水灵清澈的眼眸告
  诉我们,她未经多少世事,她是那么的漫不经心。
  喜欢一个词语,同船共渡。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期待有一位可以和
  自己同船共渡的人。今生所有缘分都是前世修炼所得,十年修得同船
  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我们应当相信,今生所有与自己相识的人,
  前世都结过深刻的缘法。所有与你我擦肩的路人,前世可能是邻居,
  是茶友,甚至是知己或亲人。而我们今生所有的邂逅,又会为来生的
  缘分做好安排。十六岁,多愁善感的林徽因,是否亦会有如此的念想?
  希望可以和某个浪漫诗意的男子同船共渡,结下一段美好的缘分。
  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
  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
  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
  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
  了。原以为世间熙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
  是人。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异的建
  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
  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直惊
  29
  
  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平
  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
  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比如世间旖旎的风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
  尽的江水。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搁在
  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
  走过风雨人生。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
  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
  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
  儿女的情感要豁达。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事业,哪怕到最
  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面对感情,她却多了一份清醒。
  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
  St.Mary′s
  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在英国,林徽因也经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
  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来的文字创作
  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就
  开始闭门造车。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
  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更多时候,林徽因喜欢一个人待在居住的寓所,调一杯咖啡,偎
  在壁炉旁,读她喜欢的书。许多名作家的诗歌、小说、剧本,她都一
  一阅览。伦敦,这座美丽的雾都,总会飘起缠绵悱恻的烟雨。而这位
  寂寞的诗意少女,总是独自守着窗外的雨雾,筑一场又一场无约之梦。
  她期待在这异国他乡,会有一个多情男子走进她的生活,与她共有一
  30
  
  帘幽梦。
  烟雨总是太过撩人情绪,孤独的时候,总是希望生活中有浪漫发
  生。林徽因希望可以像童话里所写的一样,和喜欢的人围着壁炉喝咖
  啡,闻烤面包的清香,彼此若有若无地诉说心情,岁月在旋转的韵律
  中缓慢流淌。尽管那个人还没有出现,但聪慧的林徽因心里有预感,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一定有属于她的故事发生。
  自己是个怀旧的女子,总以为她亦是如此。后来才相信,这世间
  有相同情怀的人,但他们绝不会有相同的故事、相同的人生。让我静
  守淡泊流年,不理繁华万千,是甘愿的;如若命运安排好我要在天涯,
  亦无可回避。或许林徽因的心情也是这般,从来没有固执地想过要什
  么,也没有刻意去拒绝什么。每个人自从拥有生命的那刻起,就注定
  要扬帆远航。一旦没入苍茫江海,又何来回转的余地?
  漂洋过海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时尚。林徽因这位大家闺秀自是顺应
  潮流,因为任何的执拗都不能改变初衷。当徽因乘上远航的船只,看
  着浩渺无边的大海,她第一次深刻地明白,自己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
  她是一个素淡女子,没有想过要风云不尽,只想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
  做梦,浪漫自由地生活。
  邂逅伦敦
  缘分真的好奇妙,并非是中了缘分这两个字的蛊,所以才这样不
  厌其烦地谈论与诉说。只是每当提及感情,或是谁与谁的相遇,谁又
  31
  
  与谁的相恋,总是会与缘分纠缠不清。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
  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
  无份相牵。
  但也有人说,缘分固然重要,只是缘分来时也要用心珍惜,否则
  再深厚的缘分都会被消磨殆尽,到最后依旧是陌路匆匆,谁也顾不了
  谁的感受。缘深缘浅,情长情短,说的就是如此。相爱的时候,总是
  会许下郑重的诺言,要一生相守,不离不弃。当那份感觉一旦丢失,
  过往生死相依的爱恋,竟成了想方设法要擦去的记忆。
  不是谁太薄情,而是因为人本多情,多情之人才会种下更多的前
  因,可所有结果也只能自己承担。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
  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平和之人,纵是经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
  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也会千疮百孔。命运给每个人同等的安排,
  而选择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酿造自己的情感,则在于自己的心性。
  一直以来都觉得林徽因是静坐在云端之上的女子,之所以这么认
  为,不是因为她的洁净,她的唯美,而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感情,她始
  终可以保持一种平和的姿态。当别人以为她要为一段情爱沉溺下去,
  不得醒转之时,她却可以决绝转身。她让风流才子徐志摩在康桥上只
  影徘徊,失魂落魄;让建筑学家梁思成浓情蜜意呵护了一生,至死不
  渝;更让学界泰斗金岳霖默默爱了一辈子,终身未娶。
  这样的女子真的太过聪明,她让自己洋溢着迷人的魅力,让欣赏
  者的目光聚集于一身,来享受着她的典雅纯美。她时刻愉悦别人,又
  温暖了自己。她仿佛永远都是那么无意,无意地看着花开花谢。纵然
  32
  
  自己深爱一场,也可以做到平静地别离。纵是爱到深处,也不肯热烈
  相拥。她不会将自己逼到落魄的境地,任何时候,她都可以让自己优
  雅地行走。穿一袭素色白裙,走在人间四月,等待一树又一树的花开。
  春天早已远去,她却还在。
  一九二○年的九月,年轻才子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他为了结识
  狄更生先生,故拜访了林长民。之后与林长民相见恨晚,更结识了十
  六岁的林徽因,这个让他爱慕终生的美丽才女。也许他们算不上一见
  钟情,但是彼此是因为第一次邂逅而有了交集。徐志摩比林徽因年长
  八岁,那一年,他二十四,她十六岁。二十四,对于一个风流倜傥的
  才子来说是多么的年轻。他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诗人的气质,
  令许多红颜佳丽为他倾心。而情窦初开的林徽因,面对一个如此有气
  度的男子,又怎能可以做到心静如水?
  那时候,徐志摩已婚,并且是两岁孩子的父亲。一直追求理想人
  生、争取婚恋自由的徐志摩,根本就不爱妻子张幼仪。他遵从家人意
  愿娶了从未谋面的张幼仪,对她可谓是无情至极。徐志摩认为没有恋
  爱的婚姻是坟墓,他时刻都想结束这个错误,而力求获得重生。他是
  个多情才子,可是面对张幼仪,却永远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模样,甚至
  不去承担一个丈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令张幼仪受尽委屈。一个从未
  离开故土的温良女子,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地活着。
  有时候在想,人最多情,也最无情。爱的时候海誓山盟,许下天
  荒地老。厌的时候,恨不能立刻从生命中抽离,一刀两断,再无瓜葛。
  徐志摩对贤淑稳重的张幼仪冷漠无情,淡如清水。而当他再度与林徽
  33
  
  因相见时,就被她的风姿绰约给深深倾倒。那含情明澈的双眸、高贵
  典雅的气质让他肯定,这就是他追慕多年想要遇见的女孩。他爱上了
  像精灵一般的林徽因,彼此眼眸的交换,这朵白莲便深深种在徐志摩
  的心间,再难相忘。
  人生真的如戏,每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张幼仪
  为徐志摩低眉垂首,无悔生养,而徐志摩却视她为打身边游走的一粒
  尘埃,毫无情义。对于林徽因这个美丽如蝶的女子,他可以为她写下
  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甘愿做她裙裾边的一株草木,深情相随。是缘
  令他们走到了一起,却都无份相守。不爱在一起是错误,太爱在一起
  同样是错误。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时候,他甚至连正视她的心情都没
  有,因为他打心底就不愿接受这段婚姻。所以无论张幼仪是否端庄大
  方,是否美丽贤惠,都无法在他心中占一席之位。直到邂逅了林徽因,
  徐志摩才知道,这些年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他心中的女神真地出现。
  他认定林徽因就是他命里的红颜,他愿意为她写下柔情的一笔。再后
  来,徐志摩又遇见了陆小曼,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亦是他生命里过不
  去的劫。人的一生就必定要遭遇这些无来由的缘分,让你我一次次沉
  陷。仿佛唯有这样,才算真实地在红尘走过一遭,才算没有虚度这墨
  绿湿润的光阴。
  徐志摩这一生是为情爱才来到人间,他的使命是为了那些红颜。
  最后他为陆小曼奔波忙碌,又为了赶赴林徽因的一次讲座坠身于山
  谷,落到尸骨无存的下场。如果说张幼仪是他生命里的一次意外,那
  34
  
  么林徽因则是他床前的白月光,陆小曼则是他心头的朱砂痣,其余那
  些红粉佳人连偶然都算不上了。唯有真爱的人才值得他不惜费尽一生
  心力去拥有。徐志摩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般。
  都说十六岁是花季,林徽因是幸福的,在花季之龄遇上像徐志摩
  这样的青年才俊。他满足了一个少女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填补了
  她对诗意生活的所有渴望。在伦敦这个雨雾之都,林徽因终于找到了
  一个可以陪她共有一帘幽梦的男子。尽管这个男子未必真地合适,尽
  管他们未必可以不管世俗约束义无反顾地在一起。但他们都爱上了那
  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尽管现实生活给了他们诸多无奈,毕竟徐志摩是有家庭的男人,
  他有责任在身,不能像单身男子那样自由。但是爱情一旦来临,又怎
  顾得了那许多?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风度翩翩的青年,他
  们有着相同的情怀,诗意的梦想。莫说彼此邂逅在寂寞的异国他乡,
  就算是相逢在拥挤的人流中,也能一眼认出谁是你命定的那个人。这
  就是所谓的感觉,有缘之人,在岔路口不小心失散,也会有一枚红叶
  指点你去将对方寻找。
  总之,在英国伦敦,林徽因遇上了徐志摩,她生命中第一个爱的
  男子。无论是缘是债,是悲是欢,是甜是苦,都要学会尝试,学会开
  始。也许他们行走在一条荆棘丛生的路途上,但一定也有清风明月相
  伴。他们承诺了彼此,愿意携手共赴天涯。只是,天涯到底有多远?
  是一米阳光的距离?是一个春天到秋天的距离?还是一生的距离?
  35
  
  康桥之恋
  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这句话好像来自于歌词,无
  论是谁写的,许多人就这么爱上了。那是因为人生充满太多的无奈,
  我们都明白在浩渺无垠的沧海,你我就是那弱小的蝴蝶,纵然给了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