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

_6 正刚法师(现代)
  B3、性类:因为妙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妙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妙智虽然能显现他心秽土,但却是从妙智净识所变的,所以摄归其本仍是善性的,道谛所摄。
  B4、相应受:妙智在菩萨因位,依后得智,在求证后后的殊胜法中有愁戚,为利他有情众生而受有重苦,所以因位妙智有五受相应,但在佛位,妙智就唯有乐喜舍三受相应。
  B5、智之缘:一刹那妙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妙智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 ↓妙智 所缘缘  │第六净智
       ├————————┼→△tn ←———△ │ 妙智
       │ ┌——————┼→│        │
       │ │  亲因缘  └—┼————————┘
       │ │        ↓妙智
     ┌—┼—┼—┐      △tn+1
     │ │ ●┌┼—┐
  圆智←┤ │种子││ ├→平智
或第八识 │ │  └┼—┘或第七净识
     └—┼———┘
     第二章、平等性智(第七净识)
         samatājn~ānam.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一、颂前略说
  这第六意识在见道前,即可逐渐隐伏与它相应的分别执障的现行,到见道时,就可一时顿断分别执障的种子。在此时,在入地时,因有下品妙观察智的生起,于是第七识就藉此下品妙智的力量,在其同时,第七识亦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关于末那识与意识的妄执,这里要再着重强调一下,与意识相应的我法妄执是有间断的,有俱生与分别两种;与末那识相应的我法妄执是常相续的,唯有俱生的。
  二、释颂
  (一)“极喜初心平等性”
  此颂文意表明,在初地——极喜地的入心,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的同时,藉此妙智的力量,第七识亦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在此时,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的我法妄执,已开始在现行上有所隐伏了。
  (二)“无功用行我恒摧”
  创入见道,第六识、第七识虽然都已有智相应心品转成,但是,一旦出观位时,其智必不能相续,必有有漏的意识或末那识间或生起,因为还有俱生的我法妄执存在,所以在登地以后,仍须不断地修习。在此修止观的过程中,需凭藉第六识修生空观与法空观智,因为唯有意识才具有可以通于无漏的寻伺心所,所以必须要利用第六识修习有相有功用的观行,至第七远行地,修无相有功用行,由此随即升入第八不动地修无相无功用行,又由于这不动地以前,比较偏重于修习生空观智,所以在不动地时,就可以彻底摧伏二识的俱生我执,使之永不现行,也永伏俱生的烦恼障现行。正因为如此,在此时的下品妙智,平智就一跃而成为中品的妙智、平智。这个时候,第七识就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人我了,但是,仍有俱生法执存在,仍有俱生的所知障存在,它仍在时不时地现行。
  (三)“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A1、颂文大意
  在第八不动地时,虽然二识的俱生我执的现行、俱生烦恼障的现行都已永伏,但是,仍有其种子存在,仍有俱生的法执,俱生的所知障时不时地现行,所以还必须要进一步运用第六识,即用妙智相应心品修习观智,经过第九善慧地与第十法云地,直至金刚道、解脱道,二识的俱生法执、俱生所知障才从现行上彻底伏除,并且,二识上所有妄执的种子也才永远得以铲除,至此时,中品妙智、平智才一跃而成为上品妙智、平智,第七净识的生起就能相续生起,就没有“漏无漏”的转易了。
  这佛果位上的上品平等性智,可以为十地菩萨这一类根机的圣者现起他受用的微妙清净功德身、和纯净受用土,让这一类的菩萨受用大乘法乐,如为初地菩萨现百丈佛身土,坐在百叶莲花上宣说妙法;又为二地菩萨现千丈佛身土,坐在千叶莲花上宣说佛法;乃至为十地法云地的深位菩萨现百亿丈佛身土,坐在百亿莲花上宣说佛法,总之,如来的上品平等性智,可以为十地菩萨现起他受用佛身土,这是大神通,是转正法轮,能决十地菩萨的疑网。
  其中关于佛身的问题,一般说来有三身,即自性身——法身,受用身和变化身。受用身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之分。自受用身是佛亲证的境界,不为十地圣者所见,唯他受用身能被十地圣者所了。
  vairocana,译音毗卢舍那,义译遍一切处、法身如来、境妙究竟显。法身。
  rocana,译音卢舍那,义译净满、报身如来、智妙究竟满、应身如来释迦、行妙究竟满。
  A2、平等性智的名义及功用
  关于上品平等性智的名义,在《成唯识论》中是这样解说的:“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就是说明如何才是真正的“平等”。在社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性质的不平等,那就是因为人们内心深深执著有人“我”,于是,在不自觉中,就以自我为中心来与世界和他人相交涉、来待人接物,因此之故,就很难避免会产生种种的矛盾,也就经常会有不如意的心理感受,有鉴于此,如果能破除这种内执“我”,那么这样的菩萨圣者就能观达自他平等,心中就会充溢着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就能观有情众生受苦如自受苦,等与拔除,能观有情众生的享乐如自乐(圣洁的法乐),等与施济,故此,要自内心人法二我执尽尽,才能有此真正利乐众生的情怀。此种精神,可以说就是“大我”,梵文ās'aya,译音阿世耶,义译为大心,有这样的境界的圣者,能摄受一切有情同于自体,具有自他生命息息攸关的情怀。总之,由于人我执已断,而能观自他有情都是平等的,自他不二的;又由于法我执已断,而能观一切诸法也就是平等的,无有高下染净之别,这就是“平等”的含义。
  关于上品平等性智的功用,《成唯识论》是这样说的:“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磐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关于平智心品的功用有如下三点:第一,如来的平等性智,能给十地菩萨这一类根机的圣者,随顺其所乐意接受的而为之示现他受用身土,并且,每一地的圣者所易佛身,其影像的大小等是有种种不同的,这在前面已经讲过。第二,此平等性智与有漏的第七识一样,亦是妙观察智的不共俱有依,其中,已无染净依这一名义了。第三,平等性智不仅能观众生所现的染法如幻如化,等无厌怖,对于圣者来讲无所谓伏怖,并且,还能观种种的净法,亦是如幻如化的,等无爱著。总之,平智对染净法都平等观之,所以,由此如来的平智,诸佛如来不住生死,不住涅磐,生死涅磐,二皆平等,也就是说,佛可恒住此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染,成就一切功德,并且,恒在涅磐,不住涅磐,这就是由如来平智所建立起来的无住涅磐,如此一味相续,穷未来际,度脱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
  A3、为何二乘人不具有“平等性智”?
   因为二乘人仅以生空观智破人我执,通达我空,悟得人空真如,此类行者,对于一切的法,有坚固的执著,不能个法空观智,也就是说不能悟入法空真如。也正因为有此法我执的存在,所以二乘人必然就会表现出对于染法深生怖畏,厌弃于生死染法,欣求涅磐净法,马生死与涅磐、染法与净法,执为两端,没有平等的认识。因此,仅有无我智的二乘人,不能长住世间,度诸有情,只求速入涅磐,成自解脱,这说明二乘人缺乏大慈大悲的情怀,这样的根机者肯定是没有“无住涅磐”可言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二乘人没有平等性智。
  A4、关于平等性智的相应法
  如来的平等性智有22个法与它相应,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七净识,至于为何平等性智有此22个法与它相应?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平智相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前面妙智是一样的。
  A5、关于平智的境、量、性、受、缘
  B1、境:平智与妙智一样,亦可双观真俗,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这是因为无漏的平智没有妄执,佛的平智就更不用说了;也可以平智的所缘境是独影境,因为平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实在法是虚幻的妄法。
  B2、量:平智唯是现量,因为平智缘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对于诸法的事理,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的,所以唯是现量。
  B3、性类:因为平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平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B4、相应受:平智唯是舍受,因为在因位无寻伺心所相应,不藉此修观,即无因修观地地升进而引出来的苦忧,又在成佛以后,如来已断苦忧之事,再则,如来为十地菩萨示现胜受用身土,也没有喜乐,所以平智唯有舍受与之相应。
  B5、平智之缘:一刹那平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平智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 ↓平智      │第七净智
       ├————————┼→△tn ←———△ │  平智
       │ ┌——————┼→|      │ │
       │ │  亲因缘  └—┼——————┼—┘
       │ │        ↓平智    ↓
       │ │        △tn+1   一切境
     ┌—┼—┼—┐      |
  圆智←┤ │ ●—┼→平智   ↓
或无垢识 │ │   │的无漏种
amalavi-│ │   │
jn~ānam. └—┼———┘
     第三章、大圆镜智(第八净识)
         ādars'ajn~ānam.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一、颂前略说
  在见道初地的入心,断分别执障及种子,转得下品的妙智与平智,又在地上,通过不断的止观修习,到第八不动地,永伏烦恼障及我我执,于是此时下品智就转成中品的妙智与平智。其次,又经止观修习,经善慧地、法云地,直至金刚道、解脱道,所有的执障及种子习气,永伏永断,于是中品智一跃而成为上品的妙智、平智,同时藉此二上品智的力量,于是第八识就转成无垢识,同时也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这即是成佛之时。
  二、释颂
  (一)“不动地前才舍藏”
  此中的“藏”,即“赖耶”,是特指“我爱执藏”,非是全言三藏。此“我爱执藏”是第八识之所以称名阿赖耶的原因,因为有漏的第八识是被有漏的第七识执著的对象,赖耶名称就是凸显这一层意义的。第八识的此一名称,在地上修习止观,到了不动地,经由无相无功用行,于是此时烦恼障的现行得到永伏,人我执的现行也得到永伏,这时,第七识就不再会爱执第八识见分为人我相了,不爱执它为生死灵魂的主宰相了,即没有了我爱执藏义,从此也就不再发业润生,不再受分段生死,所以颂文中说“不动地前才舍藏”,第八识才舍去可作为执藏的这一层意义。其中要注意的是,在不动地,是舍第八之赖耶名,不是舍第八识体。
  (二)“金刚道后异熟空”
  在不动地以后,第八识不能再叫赖耶了,要改称异熟识。关于第八识,赖耶识、心识、阿陀那识,这些异名成立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异熟识———————→│
—————阿赖耶识————————→│   │
------——○——○——○———△———△———————→
无始以来的凡夫 资  加  见   不   成  尽未来际
        粮  行  道   动   佛
           位      地   时     庵摩罗识
             第八识      │←无垢识——amala
—————————————阿陀那识———————————————
             (执持)ādaāna
  由此可知“异熟识”名,不仅凡夫二乘、登地菩萨可以这么称呼,就是大乘十地菩萨以后的等觉位菩萨,也可以如此称呼,因为如此的深位菩萨仍有变易生死存在。也只有到了金刚道以后,那坚利如金刚的上品智,才断除了俱生执障及一切执障的种子习气,并且,还要舍去对治二障种的有漏善法,舍去十地中的劣等无漏法,舍去一切白净无记的异熟果法,所以在金刚道后的解脱道,异熟法空尽,这就是颂文所说的“金刚道后异熟空”。但是,这里要清楚,殊胜的无漏法种是不应舍的,如四智相应心品,它们都是有为法,是无漏的有为法,需要那无漏种作为亲因缘才能生起种种的作用。
  (三)“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A1、颂文大意
  在金刚道后——解脱道,所有的异熟果法已经空尽,于是这第八识就成为无垢识,同时,依此净识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成佛以后的执持识,就是无垢识,所执持的是一切殊胜的无漏法种,这是无量的功德藏,是诸佛法身,能变现自受用身及自受用身土。此中的大圆镜智,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此智的常寂之光,能圆照法界,无障无碍,相续不断,能显现一切法的影像、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无不朗照于大圆镜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
  A2、此智的特点及功用:
  论文中说:“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说明圆智心品的特点是:已弃离了种种的虚妄分别,其所缘与行相广大无量,没有边际,最极微妙,此一点,佛前因地众生的智慧是很难知晓的。并且,如来的此智心品,不忘失不愚迷一切境相,所有的境相无不朗照其中,这显示的是佛的一切种智及一切智智,不用说,这样的智慧,性相清净,自性明善,没有一切虚妄杂染,永断有漏。
  又关于此智的功用,论文说:“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说明圆智心品的功用,此智超过一切二乘无学、众十地菩萨的智慧,它是佛的纯净圆满具足的现行功德所依处,并且,又任持现行纯净圆满功德的种子。此中所任持的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能生能现无量佛身佛土,如依之可生起实在的如来的自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诸根色等,以及前二智心品,并且又能现非实在的身土,如示现他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此是为度有情众生而随之示现的。还有,因地众生的根身器与心理状态,如来也能遍缘,在如来的圆智心品上也有此种种影像的显现。以上这就是“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的意思。总之,由于此圆智心品持种无边,现行圆满功德无边,所以,现生的身土影像就永无间断,没有穷尽,利乐自他,做诸功德,没有穷尽。
  正因为此智心品,普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属一切智智,如大圆镜,影现种种的色像,所以就取名叫大圆镜智。
  A3、圆智心品的相应法
  圆智心品的相应法有22个,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八净识(无垢识),至于为何圆智有此22个相应法?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它相应?这与前面二智心品是一样的。
  A4、关于圆智心品的境量性等
  B1、境:此圆智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故亦可双观真俗,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或者说是独影境。
  B2、量:圆智唯是现量,因为此智缘境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
  B3、性类:因为圆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圆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B4、相应受:圆智唯是舍受,因为这是果位智,如来是没有苦乐忧喜之事的。
  B5、圆智之缘:一刹那圆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圆智
    ●作意              △tn-1 ⑥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圆智
    ├———————————————→△tn
    │       ┌———————→│
    │       │  亲因缘  ↑│
    │       │       │↓圆智
平   │       │       │△ n+1
智 ┌—┼—┐  ┌—┬┼┬┐     │
或←┤ │ │  │ │●┼┼→无漏  │
第 │ │ │  │ └—┘│ 圆智种  │   无垢识、圆智心品 
七 │ │ │  │根身器种├—————┘           
净 └—┼—┘  └——┬—┘ 所缘缘     双观真俗谛    
识   │       ↓                   
    │      一切境          āmalavijn~ānam.
  A5、第八因位识与果位智有何同异?
  B1、同:因位果位都可执持无漏种子;所现的自受用身土、自性佛,在因位果位同是一个;见分行相与所缘,对于因位众生来讲,因位识与果位智都是微细难知的。
  B2、异:因位识非智,果位识有智的配合;因位识是有漏无记,果位智是无漏纯善;因位识是杂染种现的所依,果位智唯净德种现依持;因位识缘根身器界种子,果位智缘一切境。
     第四章、成所作智(前五净识)
         kr.tyānus.t.hānajn~ānam.
 带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一、名词解释:三智
  修学佛法,需要有智慧,而佛法的智慧,从初发心的资粮位,一直到成佛,所出现的智慧,大致有三种:即加行智、根本智及后得智。
  第一,加行智,是指见道前做创入见道的智慧。此加行智虽然是有漏的分别,但能依所听闻的法界等流正法,修习观察诸法之法性,并且在观察中逐渐遣除分别的我法二执,就是做有所得的遣妄执相而观空相,到世第一的最后一刹那,即可引发根本智,创入见道,断除分别我法二执的种子。
  第二,根本智,即创入见道所起的根本智,是后得智的根本,是一种无漏的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法性,能所双泯,即智即如,即如即智,智如不二,此时离言绝相,不作空不空解,舍一切执,脱落时空,此乃是悟入佛之知见。
  第三,后得智,由根本智所引起,它也是无漏的,虽有分别,但却是真实的分别,非是虚妄的分别。它能变真如之相而间接地观其空性,观其真如圆成。由此后得智,可以遍知一切法相,上观佛法,契印无乖,下教有情,如理不谬,方便善巧,遍习五明,遍作种种事业而利乐有情,最终成就佛的一切智智,穷未来际,化度众生。
  至于“真如”无为法的异名,空性、法性、法无我性,如此等等异名都是。第一,说为空性,是因为一切法都是待因而生,刹那即灭,如幻如化,虚妄显现,没有自性。第二,说为法无我性,是因为凡夫有执著、有妄执,起贪嗔痴,流转三界,不达诸法性空,执法实有,起我我所执,而诸法实为无我无自性,修行人若欲断除妄执,必须要做观察诸法性空这样的加行修习,此一观空的加行纯熟,通过这样的观空才有可能做到弃舍妄执,执尽真现,也就是说才能做到亲证真如,于是,由根本智所引起的后得智才能在这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上起真实解。
  二、颂前略说
  试问,成所作智是如何获得的?修行的菩萨入地以后,精勤修习,地地升进,直至金刚道、解脱道、坚利如金刚的观智——妙智,彻底断除一切执障及种子习气,并且,在解脱道还要舍去先前用作对治执障的有漏善法,以及劣无漏法、异熟识的名称及识中还未来得及招感果报的业种子。因此,在解脱道时,有漏的第八识就变为清净的无垢识,同时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而无垢识或说是圆智,其所变的与所持的五色根,因无垢识无漏,五色根即亦成无漏,那么,依五根而起的前五识变成无漏净识,于是成所作智就能得以生起。
  三、释颂文
  (一)“带相观空唯后得”
  以前五净识作为依托处的成所作智,唯是属于后得智的性质,因为五识是依色根而起,缘取的是转识之外的色境,所以,因位识果位智都只能观察诸法的事相,不能直接观察诸法真如。这后得智在观察真如无为法时,只能以无为真如作为疏缘,成所作智挟带而起真如之相(变相、带相),透过这间接之相去观察了解空性真如。这就是成所作智的特点。
  (二)“果中犹自不诠真”
  这是更进一步说明果位的成所作智的特点。前面所讲的通于因位果位的妙智、平智及唯属果位的成所作智,此三皆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故三智都既能亲证真如,又都能挟带空性之相而缘。然而,佛果位所起的,唯属后得智摄,所以,成智仅能间接地观察了解诸法的真如,而不能直接诠证、亲证真如无为理。
  (三)“圆明初发成无漏”
  此句颂文点出成智在何时生起。在解脱道,异熟识的名称空掉,第八识变成无垢净识,大圆镜智同时发起,于是因为异熟识尽而所变的根的有漏性亦尽,亦舍弃,无垢识所变起的色根是无漏的,又由这无漏的根而发起无漏的五识,于是才有成所作智配合着生起。
  那么,试问,法云地深位菩萨为何仍没有“成所作智”的生起呢?因为五识必须要依赖于五色根而起,可是在未成佛以前,五色根仍是有漏的,仍还是异熟识所变的,并被心识所执持,心识是有漏,其所变的色根亦应是有漏的,依根而起的心识,亦应是有漏。所以,只有在成佛时,异熟识转成无垢识,此无垢识所变所持的五色根亦成为无漏的了,依无漏的五根而起的五识亦成为无漏的了,于是这才会有成所作智的配合生起。故此,《成唯识论》中有文说:“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根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定是前五识的)俱同境根;(有漏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果位智与因位识)于境,(有)明(与)昧(之)异故。”(《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中)
  (四)“三类分身息苦轮”
  A1、颂文大意
  虽然诸佛如来自身的福德智慧一切所作皆已圆满,皆已成就,但是,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度脱,需要诸佛如来来成就,所以成佛以后更要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度化有情。前面讲过对十地菩萨,诸佛如来可以使用平等性智,为之显现他受用身,以破除各自心中的疑网,这是针对度化十地菩萨来讲的。可是,对于地前的众生,诸佛如来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智慧才比较契合其根机呢?唯识佛法上认为,由诸佛如来所具备的、依托于前五净识而起的成所作智,起变化身,可以做种种的度化众生的事业。之所以要用成所作智来度化地前众生,那就是因为如来的报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广大无量,虽然诸佛如来可利用平智为十地菩萨示现他受用身,但是十地菩萨却无法知其究竟,至于地前菩萨二乘凡夫,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更无法了解。若不问根机,也与地前众生做他受用身的显现,那么地前众生必然是不仅不能见闻,徒劳无益,而且有可能反会被震吓,达不到度化的目的,这就会有害于凡情众生,这就如同给小学生讲无法接受的大学生的课程一样,因此,诸佛如来只能利用成所作智,用变化身随其地前众生的根机而示现,诸佛如来绝不会给我们这样的凡情众生示现如阿弥陀佛般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样的庄严德相,这应是深位菩萨才能接受的佛的庄严德相,不是我们凡情众生所能接受的。
  所以,诸佛如来只能利用成所作智,以变化身的方式来度化地前众生,这其中,又可以三种分身形式来度化。第一,对大乘四加行菩萨,示现千丈大身。第二,对大乘资粮位菩萨及二乘凡夫,示现丈六金身。第三,对其他不同形类的众生,起随类变化身。总之,由成所作智所起的变化身,无量分身,遍十方刹土,三乘普被,五趣同沾,其目的就在于要使得那些无明爱取的众生,流转三界、轮回五趣的凡情众生,备受众苦的各类有情,脱离往复返转的苦轮,使之能见闻如来化身,从而使得象我们这样的愚迷众生,断除一切执障,得证二圣果,彼岸超出,解脱众苦,不再受轮回,这也就是颂文中所说的“三类分身息苦轮”的意思。
  A2、成所作智的相应法
  如来的成所作智,有26个法与它相应,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五个净识。至于为何成所作智有此26个法与它相应?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成所作智相应?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前面妙智是一样的,在此处就略之。
  A3、关于成智的境量性等
  B1、境:成智与妙智一样,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这是因为无漏的成智没有妄执。也可以说是成智的所缘境是独影境,因为成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实在法实际上是虚幻的妄法。
  B2、量:成智唯是现量,因为成智缘境不需要比量推度而知,无漏智乃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不证真,唯证俗)
  B3、性类:因为成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成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B4、相应受:成智唯是舍受,因为这是如来的果位智,所以那也就不存在因位众生才具有的苦乐忧喜之受。
  B5、成智之缘:一刹那成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眼净识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无漏色根        |
       │          ┌—┼——————————┐
       │   增上缘     │ ↓眼净识  所缘缘   │
       ├——————————┼→△tn ←—————△ │
      ┌┼┐┌————————┼→|        所缘│
  妙智 ←┤│││  亲因缘    └—┼——————————┘
      └┼┘│          ↓眼净识
       │ │          △tn+1
     ┌—┼—┼—┐        |     成所作智心品:
     │ │ ●┌┼—┐      |     不能证真,唯
  圆智←┤ │成智││ ├→平智   ↓     能证俗,后得
无垢识  │ │无漏││ │第七净识         智了知。
 amala │ │种 └┼—┘
     └—┼———┘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