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40 T.N.村派纪 (美)
1950年9月18日,国会批准马歇尔将军任国防部长 由于他是一名正规军陆军军官,立法是必要的。
1950年12月8日,杜鲁门同英国首相艾德礼协商 艾德礼前往华盛顿访问,表示英国希望美国不要在朝鲜战争中首先使用原子弹。杜鲁门总统也表示,他也希望世界局势永远不要发展到需要动用原子弹的地步。他们同意支持联合国实现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朝鲜的目标”。
1950年12月16日,杜鲁门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这将加快朝鲜战争的进程。
1951年5月1日,公布魏德迈报告 1947年9月,退休将军阿尔贝特·C.魏德迈将这份引起争议的有关中国和朝鲜的报告呈送杜鲁门总统。国务院关于中国的白皮书(1949年8月5日)反映了该报告的部分内容。
1951年5—6月,参议院就麦克阿瑟将军被解职一事进行调查(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1年的作战行动→麦克阿瑟被解职)
1951年9月1日,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安全条约——《澳新美安全条约》
1952年3月4日,普遍军事训练 众议院否决了进行普遍军事训练的提案,此方案是根据杜鲁门总统的顾问委员会(1947年6月1日)和前陆军参谋长艾森豪威尔将军(1948年2月15日)的推荐制定的。
1952年7月13日,批准向南斯拉夫提供军事援助(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南斯拉夫→美国提供援助)
1952年8月4日,《美澳新条约》 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立太平洋理事会。在华盛顿召开的首次会议上,太平洋理事会保证“共同抵制共产主义的威胁,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1953年9月9—10日)。
1952年11月,第一颗氢弹爆炸 美国在埃尼威托克环礁爆炸了一颗热核武器。杜鲁门总统中止了原子能委员会早先关于核武器有序发展的争论(1950年1月31日)。
1953年4月3日,军事改组计划 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使文职官员在国防部拥有更大的权力。这项计划得到了国会的批准(6月27日)。
1953年12月19日,加强空中力量 艾森豪威尔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支持国防部强调空军和大陆防御的计划,即增强空军的实力和预算,削减15%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三分之一的陆军。下一年度的预算申请(1954年1月21日)为:陆军预算101.98亿美元,海军104.93亿美元,空军162.09亿美元。后来,李奇微将军在一份杂志上发表文章,否认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说法,即参谋长联席会议已批准削减陆军(1956年1月)。
1954年3月8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共同安全法》的报告 自1949年10月以来美国已向盟国运送了价值77亿美元的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1953年就运送了价值38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仅向西欧国家就提供了近6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些国家自己也已经拨出350亿美元用来加强北约的防御,其中115亿美元是1953年拨出的。1949年以来,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的军事援助总计为7.61亿美元;远东地区总计为11.8亿美元。
1954年3月16日,确定总统在北约和里约集团中的权限 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说,在美国及其西欧盟国或西半球受到攻击时,总统有权命令立即进行报复而不用征求国会的意见。
1954年5月7日,美国拒绝苏联加入北约组织的申请(试探性地) 在作出拒绝的决定前曾征求过英国和法国的意见。
1954年9月30日,第一艘核潜艇服役 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投入现役。
1955年1月12日,提出“大规模报复”思想 国务卿杜勒斯宣布,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即:“主要依靠大规模报复力量,以我们选择的手段和地点对来自任何地方的侵略立即进行报复。”
1955年1月17日,关于国防预算的争论 国防预算为340亿美元,其中156亿美元用于空军,97亿美元用于海军,88.5亿美元用于陆军。陆军参谋长马修·B.李奇微将军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作证时指出,这个国防预算和计划对陆军部队进行的削减危及美国的安全。
1955年7月11日,美国空军学院落成 校址暂设在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的劳里空军基地,后永久性地迁至科罗拉多州的斯普林斯(1958年9月)。
1956年5月18日,“陆军上校反叛” 报界公布了被“泄露”的陆军和空军参谋机构的文件,披露出军种间存在严重的对立。陆军对空军存有妒嫉和猜疑,尤其是在一份文件中对空军提出的国家安全主要依靠空中力量的理论提出公开挑战。对“海军上将反叛”(参见→上文→1949年10月3—27日,海军上将反叛)记忆犹新的报界人士称,陆军的文件主要是由上校们组成的一小批参谋军官起草的。国防部长查尔斯·E.威尔逊召开一次参谋长联席会议特别新闻发布会,试图表明军种间的团结(5月21日)。卷入事件的陆军军官被责令离开五角大楼。
1956年10月28日,艾森豪威尔警告以色列 他警告以色列“不得在中东动武”。当第二天以色列进攻埃及(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1956年战争→背景),以及后来英国和法国卷入苏伊士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英法计划)时,艾森豪威尔立即强烈反对他们的“侵略行径”,他在联合国也表明了同样的态度。
1956年11月26日,陆军的作用和使命 受到削减国防部长威尔逊将一切射程超过约320公里的导弹交由空军控制。他还严格限制了陆军规划的飞机项目。
1956年2月12日,陆军反对规定的部队规模 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D.泰勒将军指出,批准陆军保持19个师还不够,需要保持27—28个师,才能保障美国履行国际义务。
1957年3月9日,“艾森豪威尔主义” 总统签署了授权他本人在必要时在中东使用武力的法案。
1956年12月,一个时代的终结 陆军宣布撤销最后一支骡马部队(12月1日),停止在陆军通信兵中使用传信鸽(12月4日)。
1957年9月24—25日,艾森豪威尔向小石城派兵 此举平息了因法院责令学校合并而在当地引发的公开反抗。
1958年1月31日,第一颗美国卫星发射 这颗卫星由美国陆军设计制造,命名为“探测者1号”。此后,经过几次更成功的发射,陆军弹道导弹署的业务被移交给了新成立的国家航空航天局,陆军不再参与空间探索活动(1959年10月21日)。
1958年3月8日,最后一艘美国战列舰退役 这是“威斯康星”号战列舰。
1958年5月12日,北美防空司令部成立 加拿大—美国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的正式成立,是根据两国政府的非正式协议而采取的措施(1957年10月)。北美防空司令部设在科罗拉多州的斯普林斯。
1958年5月20日,成立陆军战略军 五角大楼宣布,由15万人(含支援部队)组成的4个战备师正在进行编组。这支部队能立即采取行动,“对付和增援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初期突发事件。”
1958年7月15日,美国干涉黎巴缴
1958年8月6日,《国防部改组法》 这是根据艾森豪威尔总统向国会提交的一项计划(4月6日)制定的。该法规定:(1)停止(军种间)“无价值,有时还要付出代价的争吵”;(2)确保“由文职官员明确负责实施统一的战略规划和指导,以及完全统一的指挥”;(3)“停止无效而又不必要”的重复设置;(4)确保“安全和偿付能力”。该法作用:(1)大大加强了国防部长对军种部的权力和地位;(2)批准成立一个权力有限的总参谋部类型的机构——联合参谋部,更有效、更全面地为参谋长联席会议服务;(3)撤销各军种部长和参谋长在联合司令部中的指挥权限。
1959年3月3日,对潜艇威胁的警告 海军作战部长阿莱·伯克上将警告,国际水域中的苏联潜艇对美国战舰和商业运输构成了现实威胁。
1959年12月10日,美国从冰岛撤军
1959年12月30日,第一艘实战用“北极星”核潜艇 服役“乔治·华盛顿”号北极星潜艇投入现役。
1960年1月19日,宣布不存在导弹差距 国防部长托马斯·S.盖茨告诉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以前五角大楼宣布的对“导弹差距”或“威慑差距”的估计,是根据对苏联的生产潜力而不是实际生产能力的估价得出的。他后来(3月16日)告诉参议院战备小组委员会,美国已经而且仍将保持一支强于苏联“几倍”的核毁灭力量。
1960年5月1日,飞越苏联上空的U-2侦察机被击落 赫鲁晓夫向最高苏维埃通报,这架飞机在斯维尔德罗夫斯克附近19800米的高度被击落。
1960年5月10日,首次环绕地球的潜航 美国的“海神”核潜艇在84天内航行了约66420公里。
1960年5月17日,巴黎高峰会议中断 赫鲁晓夫愤怒指责美国用U-2飞机在苏联进行间谍活动,并中断了会议。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来就U-2事件和高峰会议的中断向全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5月25日)。
1960年6月13日,苏联间谍网 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公布了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报告,称“苏联在全世界保持了一个30万人的间谍网”。
1960年7月14日,重申“门罗主义” 这是对赫鲁晓夫发出一旦美国军事干涉古巴,就用导弹进行报复的威胁作出的反应。
1960年7月20日,首次成功地发射北极星导弹 这是由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从水下发射的。
1960年9月24日,“企业”号航空母舰下水 这是迄今建造的最大的战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
1960年11月1日,与英国签订《核潜艇基地协议》
1960年11月14日,“北极星”导弹潜艇首次出巡 装备了16枚“北极星”核导弹的“乔治·华盛顿”号潜艇由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启航。
1961年1月,肯尼迪重新估价美国国防状况 在他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他说他已下令对美国战略进行评估,并已指示采取行动增强美国的空运能力,加紧落实北极星导弹潜艇计划和加快导弹发展规划。此后不久,在一份修改后的预算中(3月28日),肯尼迪总统要求提供的国防经费比艾森豪威尔总统提交的418.4亿美元预算多出19.54亿美元。
1961年4月15—20日,古巴的猪湾事件(参见第二十一章→拉丁美洲→古巴→猪湾事件)
1961年5月5日,美国首次进行载人宇宙飞行 这是由海军低级军官小艾伦·谢泼德中校进行的一次不满轨道一整圈的飞行。宇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在飞至约186.5公里的高度后,安全地降落在大西洋上。
1961年6月3-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 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肯尼迪显然带着对未来和平的深重疑虑离去。
1961年7月10日,柏林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西德→柏林封锁) 美国拒绝了苏联关于美国、英国和法国从西柏林撒军,由较小规模的联合国观察部队接替的建议。
1961年9月26日,军控与裁军署成立
1962年1月3日,陆军实力增强 肯尼迪总统宣布陆军将从14个师增加到16个师。不久(2月23日)陆军宣布陆军战略军的规模已从3个师增至8个师,其实力自柏林危机开始以来的6个月内从9万人增至16万人。
1962年5月6日,首次进行“北极星”核弹头试验 这枚导弹是由“埃森·艾伦”号核潜艇发射的,在圣诞岛试验区爆炸。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9—11月)
1962年9月4日,苏联向古巴提供军事援助 肯尼迪总统宣布,由于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古巴的军事力量已有所增强,但没有明显的迹向表明古巴已拥有大规模进攻能力。几天后,尽管国会议员(特别是肯尼思,基廷议员)极力敦促,肯尼迪总统还是说他反对对古巴采取任何入侵行动(9月12日)。第二天他警告苏联和古巴不要集结任何进攻力量。
1962年10月22日,危机开始 肯尼迪总统通过电视向全国宣布,美国侦察卫星已查明古巴正建立许多可对西半球大多数重要城市造成威胁的进攻性导弹基地,而且能运载核武器的喷气式轰炸机也正运人古巴。他说已下令对古巴实行海上和空中封锁——直至将所有进攻性武器在联合国监督下拆除并从古巴运走。他宣布,从古巴向任何西半球国家发射任何核导弹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的攻击,“需要对苏联作出全面报复的反应”。美国军队进入警备状态,并开始准备必要时入侵古巴。
1962年10月23日,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采取行动 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拆除古巴的导弹基地。美洲国家组织理事会授权美国使用武力执行封锁。
1962年10月23日,苏联的戒备措施 苏联军队进入戒备状态。苏联政府对美国封锁苏联开往古巴的运输船只的权力提出挑战。美国的入侵准备仍在继续。
1962年10月24—29日,美苏秘密谈判 在与肯尼迪总统交换信件后,赫鲁晓夫总理转变了态度。他同意停止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并在联合国监督下拆除并运走那里的苏联导弹。作为交换,肯尼迪则同意在联合国采取必要措施后解除封锁,并保证美国不入侵古巴,还要从土耳其撤走其导弹(这是危机前采取的措施,但没有公开)。
1962年11月2日,封锁解除 肯尼迪总统向全国宣布,苏联导弹基地正被拆除,“现在加勒比地区和平已渐恢复”。后来美国国防部宣布,正如赫鲁晓夫保证的那样(12月3日),苏联已开始从古巴撤走喷气式轰炸机。针对国会的批评,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出示照片证实,进攻性武器已全部撤出古巴(1963年2月6日)。美国和苏联后来通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称危机已结束(1963年1月7日)。
1962年12月19日,公布在编导弹清单 空军宣布,美国拥有200枚实战用的洲际弹道导弹,其中有126枚“宇宙神”、54枚“大力神”以及20枚使用固体燃料的“民兵”。
1963年5月9日,苏联人仍留在古巴 国防部估计,有17500名苏联人仍留在古巴,包括5000名作战部队。
1963年8月30日,“热线”开通 这使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可保持直接通信联络。
1963年10月22—24日,大规模空运行动 美国一个师的15000人在63小时20分钟之内,从美国被运往约9010公里外的西德。
1964年2月6日,古巴停止向关塔那摩基地供水 美国的一个蒸馏水厂使这个基地可自给自足。
1964年8月7日,《东京湾决议》(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越南→东京湾决议)
1964年9月17日,宣布美国反导防空系统臻于完善 约翰逊总统还宣布,美国武器能够拦截并摧毁轨道上的军用卫星。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介绍了两种火箭系统,即陆军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的“奈基—3”和空军采用液体燃料的“雷神”导弹。
1964年12月12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提议将陆军后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合并 在公众和国会的强烈抗议下,该计划被放弃。
1965年2月7日—1973年1月23日,越南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
1965年4月28日,美国干涉多米尼加共和国(参见第二十一章→拉丁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
1965年9月30日,陆军后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改组 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实现了其改组后备役部队的部分目标,即大量压缩后备役部队并加强保留下来的后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的战备。为达到同一目的的其他改组工作两年后完成(1967年6月2日)。
1967年7月12—17日,新泽西州纽瓦克的种族骚乱 国民警卫队奉命恢复那里的秩序。
1967年9月18日,麦克纳马拉宣布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 “奈基—10”将是一种“明亮”的武器系统。该系统运用“短跑”和“斯巴达人”导弹,能对付中国今后10年研制的任何远程导弹,阻止苏联导弹攻击美国的一种武器系统不会花费很大。国会没有批准。
1968年1月23日,普韦布洛事件(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朝鲜→“普韦布洛”号事件)
1968年3月2日,C-54“银河”飞机展出 这架喷气式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
1968年3月30日,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条约续签 美国和加拿大同意将对付远程轰炸机的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成立)再延长5年。加拿大没有参加大陆反导防御。
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总统宣布停止轰炸北越(参见第二十一章一印度支那战争一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一1968年的作战行动)
1968年5月29日,美国“天蝎”号核潜艇失踪 这是该潜艇在三个月的训练演习中逾期两天未归后宣布的。潜艇上有99名乘员。
1969年3月14日,尼克松总统宣布“警卫”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 这次对“卫星”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的修改得到国会的批准(11月6日)。
1969年3月29日—1970年3月17日,对1968年屠杀美莱村越南平民一事进行调查(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68年的作战行动) 一名退伍士兵罗纳德·L.赖德霍尔在致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几名国会的议员的一封公开信中断言此事。陆军部长斯坦利·里索任命了以威廉·皮尔斯中将为首的一个调查委员会。近一年后,里索宣布皮尔斯的调查报告已呈送给他(3月14日)。报告表明,大屠杀确实发生过,“几个人”向各级指挥部“隐瞒”了大屠杀的有关情况。
1969年7月20日,第一个登上月球表面的人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美国空军下级军官埃德温·奥尔德林中校乘“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
1969年10月15日,越南战争的“合法延续” 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参加了一次示威。一个月后(11月5日),在一次类似的示威中,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
1969年11月24日,《核不扩散条约》 签署该条约由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V.V波德戈尔内在同一天签署生效。参议院已在3月13日批准该条约。
1970年5月4日,肯塔基州立大学事件 被派去控制肯塔基州动乱的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向行为并不偏激的示威学生开枪,打死了4人。
1970年5月25日,宣布部署分导式再入大气层导弹 分导式再入大气层运载工具,或称多弹头,被装在美国洲际弹道导弹上。
1970年8月28日,“警卫”反弹道导弹系统进行了成功的试验 一枚从夸贾林环礁发射的“斯巴达人”反弹道导弹拦截了一枚从约6760公里外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一枚“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锥鼻形弹头。
1970年11月23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将叛逃者交还给苏联管制 当一艘苏联拖网渔船上的一名船员逃上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维吉兰特”号船时,苏联船员被允许上船并将他带走。“维吉兰特”号的船长拉尔夫·W.尤斯蒂斯后来被免职,第一海岸警卫区司令和他的参谋长也被勒令退役。
1971年3月29日,军事法庭认定威廉·H.卡利中尉是在美莱村屠杀平民的凶手 这结束了4个多月时断时续的诉讼和13天的军事法庭评议。因为缺乏证据,在被指控的102个命案中,仅发现22例罪行。4天后他被判处终身监禁。虽然卡利谋杀无辜生命的罪行很清楚,但反战的自由主义“鸽”派人士(他们认为高级官员们应当对这次战争和这次指控的暴行负责,卡利只不过是他们掩饰自己罪过的不幸的替罪羊)和激进、主战的“鹰”派人士(他们认为他不过是按他所理解的命令尽力履行职责而已)都反对这个裁决。结果公众的激愤使卡利得到宽大处理,在他定罪后的三年半中,他只在监狱里关了几个月就被释放了“974年12月)。同情卡利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仅有四人因此事而受审,又仅有卡利一个人被判刑(参见①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68年的作战行动;②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古巴导弹危机)。
1971年4月12日,宣布最大的“常规”炸弹 这是15000磅的“上等切碎机”,它在越南用来清除一个蓝球场般大小的丛林,其爆炸高度距地面约2.1米。
1971年4月19—24日,反战示威 越战老兵在华盛顿和旧金山的示威中表现突出。
1971年5月19日,曼斯菲尔德修正案未通过 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关于将驻欧洲的美国作战部队削减一半的提案以61票反对,36票赞成而未获得通过。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公布“五角大楼文件” 根据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指示在60年代末期准备的关于美国干涉越南的一份高度机密文件,被丹尼尔·埃尔斯伯格秘密透露给《纽约时报》。他以前是政府官员,后来成为兰德公司的研究分析人员,曾被授权接触受到严密保护的机密文件。《纽约时报》无视文件上的官方机密标记,开始选登长达47卷的文件内容,直至两天后接到政府的禁令为止。《纽约时报》向最高法院提出申诉,最高法院作出有利于新闻界的判决。刊登重新开始,而且节选的文件还被编辑成书出版。埃尔斯伯格后来被指控违反政府保密法,但此案基于技术原因被驳回。
1971年6月17日,与日本签署关于冲绳的条约 此岛归还给日本,但岛上的美国基地仍保留。
1971年11月6日,阿姆奇特卡岛地下爆炸500万吨级的氢弹 这是“斯巴达人”导弹弹头约20次地下核试验中的最后一次。环保主义者和反战示威者企图阻止这次试验,但被最高法院驳回。抗议者所预言的后患并没有发生。
1972年5月27日,停止建立“警卫”反弹道导弹系统 这是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和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达成“极点”协议的结果(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裁军活动→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协定)。
1972年6月3日,部分披露关于美莱村大屠杀的皮尔斯报告 皮尔斯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说有300名平民在美莱事件中被杀,并指出美国师长塞缪尔·W.科斯特少将和副师长乔治H.扬准将严重渎职。他们没有调查此事,也没有对犯有渎职罪的下级军官给予纪律处分。这些军官采取了导致大屠杀的行动,事后也没有加以纠正和进行调查。科斯特将军被降级并被责令退役(1971年5月19日);扬将军也被责令退役。整个报告在两年后被公布(1974年11月13日,参见①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68年的作战行动;②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古巴导弹危机)。
1972年9月14日,美国参议院批准美苏《进攻性核导弹协议》(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 根据参议员亨利·杰克逊提出的《杰克逊提案》,参议院批准该协议的先决条件是,协定不应将美国“洲际战略导弹限制的水平低于对苏联限制的水平”。协议允许苏联拥有1618枚洲际战略导弹。其中包括约300枚庞大的SS-9导弹。相比之下,美国的1054枚洲际战略导弹要少一些,但美国的导弹大多具有多弹头运载能力,另外美国还有一个十分庞大的远程轰炸机群。
1973年1月23日,《越南和平协定》(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73年的作战行动)
1973年1月27日,美国停止实施征兵制 这是由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宣布的,比预料的时间早了六个月,主要是因为越南战争已结束。但征兵法案在紧急情况下仍可生效。
1973年5月14日--6月22日,第一个轨道空间站 这个“空间实验室”号空间站载有海军人员。
1973年11月7日,国会限制总统将军队投入国外作战的权力 国会通过了被总统否决的法案,规定:(1)总统要将美军投入国外冲突或“大量”扩充已在外国的作战部队的规模时,须在48小时之内通知国会;(2)美军承担的这种义务必须在60天内结束,除非延期已得到国会的特别批准。
1974年12月14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日内瓦议定书》 在拖延了近40年之后,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同意美国遵守关于禁止毒气战和生物战的《日内瓦议定书》(参见①第二十一章→军事概况→裁军;②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裁军活动)。
加拿大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背景) 加拿大向“联合国军”派出1个步兵旅、1个炮兵大队和1个装甲营。
1953年1月8日,签署关于放射性资源的协议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共同开采澳大利亚铀矿的协议》。
1954年5月13日,美国批准开凿圣劳伦斯河内陆航路 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授权美国参加加拿大开辟此航路工程的法案。后来伊丽莎白女王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共同为此航路举行了开通仪式(1959年6月26日)。
1954年11月19日,西半球联合防卫 美国和加拿大宣布准备建立横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远距离预警雷达系统。
1958年5月19日,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成立(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成立)
1963年5月11日,美国向加拿大提供核弹头 加拿大接受了美国的核弹头,将其安装在部署于加拿大本土的导弹上,由隶属于北约的加拿大部队控制。
1963年8月16日,联合控制防空核武器 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一项协议,内容是由美国装备加拿大的防空系统。
1968年3月30日,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条约延长5年(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古巴导弹危机)
1969年9月19日,加拿大宣布削减其驻欧洲的北约部队 根据早先发表的一项声明(1969年4月3日),皮埃尔·埃利奥·特鲁多总理的政府宣布,驻欧洲的加拿大部队在1970年将由9800人减少到5000人,同时加拿大到1972年将不在北约中承担核义务。
拉丁美洲
美洲国家组织
1947年9月2日,《里约热内卢条约》 除加拿大以外的西半球所有国家签署了美洲内部防御条约,将原有的泛美联盟转变成美洲国家组织。该条约被美国参议院批准(12月8日),并在第14个缔约国哥斯达黎加批准后正式生效(1948年12月30日)。
1948年4月26日,《美洲国家组织章程》 这是在波哥大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制定的。
1954年3月1--28日,《加拉加斯决议》 在加拉加斯召开的第十届美洲国家外长会议。
1959年8月12—18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紧急会议 这是针对古巴而召开的。
1962年2月14日,古巴退出美洲国家组织
1964年7月26日,美洲国家组织投票制裁古巴 采取这一行动主要是由于1963年古巴在委内瑞拉进行颠覆活动。美洲国家组织的成员国将同古巴断绝所有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禁止与古巴除食品和药品以外的一切贸易和运输。
1964年8月3日,墨西哥拒绝对古巴采取制裁措施(参见上文)
1968年5月6日,美洲国家组织成立 派往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和平部队(参见第二十一章→拉丁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美洲国家组织同意成立美洲和平部队)
墨西哥
1964年8月3日,墨西哥拒绝制裁古巴(参见上文) 墨西哥是西半球唯一与古巴保持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的国家。
1968年7月26日--10月2日,国立大学学生的骚乱 为结束持续七周的零星骚乱,墨西哥军队占领了这所大学(9月18日)。学生的抗议活动演化成主要由学生和警察进行的流血战斗(9月19—24日),有数人死亡。学生和军队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战斗使持续两个月的骚乱达到了高潮,其中大约50名学生被杀。然而,骚乱还是被平息了。
加勒比海地区
安圭拉
1967年7月11日,安圭拉独立 这个小岛脱离与圣基茨—尼维斯组成的联邦,并徒劳地寻求同英国、加拿大或美国建立联系。
1969年3月19日,英国占领 骚乱和经济困难促使英国派出100名由伞兵、海军陆战队和警察组成的混合部队前去控制局势。不久该混合部队便撤走了(9月15日),但这个加勒比海小岛实际上仍是前殖民强国英国的属地。
古巴
1952年3月10日,军事政变 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将军控制了国家并建立了独裁统治。
1953年7月26—27日,圣地亚哥和巴亚莫的骚乱 被镇压菲德尔·卡斯特罗企图夺取政府的一个军械库被挫败;卡斯特罗和他的兄弟被捕并被关进监狱。
1956年4月29日,暴动 被镇压暴动发生在马坦萨斯。
1956年12月2日,古巴声称卡斯特罗被杀 从监狱中获释的卡斯特罗来到墨西哥,并领导一支起义军部队在奥连特省登陆(11月30日),起义失败后他被误认已被击毙。实际上他和他的追随者逃到了马埃斯特腊山区的安全地带。
1957--1958年,武装暴动 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者从奥连特省的马埃斯特腊山区发动游击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卡斯特罗发动攻势并打出山区(1958年10月)。
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获胜 由于革命者横扫整个国家并占领了哈瓦那,巴蒂斯塔潜逃(1月8日)。
1959年1月7日,美国承认卡斯特罗政府
1960年5月7日--9月25日,古巴加入苏联集团 这始于恢复同苏联1952年断绝的外交关系(5月7日)。后来赫鲁晓夫威胁说如果古巴受到美国攻击,苏联将以洲际导弹支持古巴(9月25日),这时他们的关系达到了最为密切的程度。
1960年11月1日,卡斯特罗碰钉子 针对卡斯特罗对关塔那摩的威胁,艾森豪威尔总统说美国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保卫”这个基地。
1961年1月3日,美国断绝同古巴的外交关系
1961年4月15—20日,猪湾事件 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支持的大约1400名反卡斯特罗的古巴人企图入侵古巴,由于没有得到美国军队许诺的空中和海上的支援,入侵行动被卡斯特罗的部队击败。这对美国的声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1961年5月1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次日说古巴已成为共产主义集团的一个正式成员。
1962年9月11日,苏联发出支持古巴的战争威胁 苏联强烈谴责美国准备入侵古巴,并警告说美国如果对古巴或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的任何进攻行为,都将意味着战争。
1962年9—12月,导弹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美洲→美国→古巴导弹危机)
1963年3月30日,美国禁止古巴流亡者袭击古巴
1964年7月26日,美洲国家组织制裁古巴
1965年11月6日,古巴允许难民飞往美国 这些活动一直持续到1971年8月。此间共有246000名古巴人由哈瓦那飞往迈阿密。
多米尼加共和国
1949年6月20—21日,叛乱被镇压
1959年6月23日,古巴支持入侵者 古巴支持的86名入侵者,被独裁者莱昂尼达斯·特鲁希略的部队打败。
1961年5月30日,特鲁希略被暗杀 这结束了持续31年的高压独裁政权。
1962年1月13日,未遂军事政变
1963年4月27—30日,同海地的争端 这是由海地警察袭击太子港的多米尼加大使馆而引起的。美洲国家组织调解了这一争端。
1963年9月25日,军事政变 胡安·博什总统的左翼政府被军队推翻,后来政府归文职官员控制(10月)。
1965年4月24—25日,军事政变 文官的三头政治被推翻。支持前总统博什的军人和左翼分子与埃利亚斯·魏辛—魏辛将军领导的陆军和空军部队爆发了一场流血内战。虽然魏辛控制了首都和国家的大部分地区,但战斗仍在继续。
1965年4月28日,美国干涉 约翰逊总统派遣一支海军陆战队前去保护美国侨民。此后,由于战斗仍在继续,而且亲博什的“反叛者”夺回了一些失地,并得到了以前未投入战斗的部队的支持,美国又向多米尼加派出空降部队。
1965年5月5日,停火协议 在美国和美洲国家组织的压力下,由临时总统弗朗西斯科·卡马尼斯·德诺上校领导的叛军和新成立的以安东尼奥·因贝尔特·巴雷提斯准将为首的三人军政委员会之间,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时在该国的美军人数为:陆军部队12439人,海军陆战队6924人。据报在混战中有2000多名多米尼加人丧生。
1965年5月6日,美洲国家组织同意成立美洲和平部队 这支部队将取代美国军队。参加的国家有:委内瑞拉、巴西、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巴拉圭和美国。
1965年5月13—19日,内战重新爆发 军政委员会攻击反叛部队并将其大多数赶出首都。美国军队试图开辟一个国际安全区,但被指责为帮助双方。在美国的压力下,双方达成了新停火协议。
1965年5月23日,美洲国家组织成立的美洲武装部队开始执行任务 因美洲国家组织成的武装部队开始执行任务,故美国开始减少其在多米尼加的21000人的部队,其中已有19人死于敌对行动中。
1965年8月31日,批准成立临时政府 三人军政委员会辞职后,对立派别同意美洲国家组织和平委员会成立埃克托尔·加西亚—戈多伊临时总统领导下的政府。然而,零星的暴力活动仍持续了几个月,1966年初则更为加剧。
1966年6月3日,华金·巴拉格尔当选总统 中间派的巴拉格尔击败了左翼候选人胡安—博什和一个右翼候选人。
1966年6月28日,美洲国家组织的部队开始撤离 在美洲国家组织作出决议(6月24日)后,在8200人的部队中,由6000名美国分遣队组成的第一批部队开始撤离该国。
海地
1946年1月11日,军事政变 埃利·莱斯科总统被推翻。军政委员会推选迪马尔塞·埃斯蒂梅为总统(8月16日)。
1950年4月,军事政变 埃斯蒂梅总统被推翻,由保罗·马格卢瓦尔上校接替其职。
1956—1958年,海地局势混乱 马格卢瓦尔被迫辞职(1956年12月13日),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当选总统(1957年9月22日)。在无情的高压统治下,杜瓦利埃恢复了秩序(1958年7月)。
1959年8月12—18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紧急会议,缓解加勒比海地区的紧张局势
1959年8月13日,古巴入侵 30名武装入侵军人被镇压。
1960年11月22日,杜瓦利埃颁布戒严令 这个独裁者利用海地大学的骚乱加强他对国家的控制。
1962—1963年,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发生边界事件
1963年8月5--7日,反叛者从多米尼加共和国入侵 一批希望推翻独裁者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总统政府的海地流亡分子,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乘船从海地北部海面登陆。反叛者被击败并越过边境逃人被海地指责为同谋的多米尼加共和国。
1969年6月4日,来历不明的飞机袭击太子港 一架运输飞机投下了6枚自制燃烧弹,造成3人死亡。海地谴责古巴。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62年8月31日,英国同意其独立
1970年4月21—25日,骚乱和兵变 黑人(人口占47%)和东印第安人(人口占36%)之间的种族紧张关系演变成了暴乱。当800名军队的近四分之一发动支持黑人骚乱者的兵变时,暴乱愈演愈烈。经过略微造成伤亡的大力弹压,政府军镇压了这次暴乱。
中美洲
哥斯达黎加
1948年4月13--20日,革命 特奥多罗·皮卡多总统的独裁政府被何塞·菲格拉斯上校领导的军队推翻。
1948年12月12日,武装反叛者从尼加拉瓜入侵 入侵被击退,导致与尼加拉瓜关系紧张。
1949年4月3日,未遂政变
1955年1月11日,入侵和叛乱 被镇压何塞·菲格拉斯总统再次指责尼加拉瓜侵略并要求美洲国家组织理事会提供援助。哥斯达黎加提出申诉,称反叛者大多是以尼加拉瓜为基地活动的哥斯达黎加人,并要求调解两国争端。根据这一申诉,美洲国家组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
1956年1月9日,同尼加拉瓜达成协议 此协议规定两国在共同监督边界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
1960年11月9--14日,与尼加拉瓜反叛者发生冲突(参见第二十一章→中美洲→尼加拉瓜→反叛者从哥斯达黎加入侵)
萨尔瓦多
1948年12月12日,军事政变 卡斯塔尼达·卡斯特罗总统被推翻,由革命军政委员会代替了他的职务。
1960年10月26日,军事政变 何塞·玛丽亚·莱穆斯总统的政府被塞萨尔·亚涅斯·乌里亚斯上校领导的军政委员会推翻。
1969年6月24—28日,与洪都拉斯的战争 长期郁积的经济和领土争端(1967—1969年),终于随着一系列足球比赛中的骚乱而促发战争。当双方接受美洲国家组织安排的停火时,萨尔瓦多军队已占领了洪都拉斯的大片领土。零星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萨尔瓦多仍保持着优势。
1972年3月25日,未遂军事政变 忠于总统菲德尔·桑切斯·埃尔南德斯将军的军队经过短暂的流血战斗镇压了政变,双方共有300多人丧生。
危地马拉
1949年7月16—18日,叛乱被镇压
1954年6月18—29日,革命 反共产主义的军队在卡洛斯·卡斯蒂罗·阿马斯中校的领导下入侵这个国家,并号召人民推翻左翼的哈科沃·阿文斯·古斯曼总统。阿文斯总统到墨西哥大使馆寻求庇护。在双方遭受100人的伤亡之后,停火协议生效。阿马斯成为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人,不久又宣布为总统(7月10日)。
1955年1月20日,反叛被镇压
1957年10月25日,军事政变 路易斯·阿图罗·冈萨雷斯,洛佩斯总统被奥斯卡·门多萨上校领导的军政委员会推翻。吉列尔其·弗洛雷斯·阿文达诺上校被宣布为总统。
1963年3月30日,军事政变 恩里克·佩拉尔塔·阿苏迪亚上校自立为总统。
1968年8月18日,美国大使被杀 约翰·科登·米恩在一次公开的绑架中被杀。
1970年4月5日,西德大使被杀 卡尔·冯·施普雷蒂伯爵被绑架,后被暗杀。
洪都拉斯
1956年10月21日,军事政变 一个军政委员会指责胡利奥·洛萨诺·迪亚斯总统在选举中的舞弊行为引发暴力和流血冲突(10月7日),随后控制了国家政权。
1957年5月2—3日,同尼加拉瓜发生边界冲突(参见下文)
1961年1月27日,来自尼加拉瓜的入侵 企图可能受到尼加拉瓜鼓励的洪都拉斯反叛者被击退。
1963年10月3日,军事政变 在叛军和武装部队司令奥斯瓦尔多·洛佩斯·阿雷利亚诺上校领导的政府军经过激烈战斗后,拉蒙·比列达·莫拉莱斯总统被赶下台,阿雷利亚诺自任为总统。
1969年6月24—28日,同萨尔瓦多的战争(参见上文)
尼加拉瓜
1947年5月26日,军事政变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将军推翻莱昂纳多·阿圭略总统的政府。
1948—1955年,同哥斯达黎加的争端(参见第二十一章→中美洲→哥斯达黎加)
1956年9月21日,索摩查总统被暗杀 他的儿子路易斯被国会选为总统,以完成他的任期。
1957年5月2—3日,与洪都拉斯的边境争端 在美洲国家组织的调解下,双方撤军。
1959年5月30日--6月14日,叛军企图入侵 空运的叛军被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将军(路易斯·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总统的兄弟)的军队击败,他谴责古巴煽动叛乱。
1960年1—5月,叛乱者袭击边界 这些袭击来自洪都拉斯(1月2日、2月29日和5月14日)和哥斯达黎加(1月29日)。
1960年11月11—15日,反叛者从哥斯达黎加入侵 在哥斯达黎加军队的帮助下(11月9—14日),尼加拉瓜军队击败了这次入侵。古巴被指责支持这些叛乱者。
1961年7月26日,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成立 尼加拉瓜反叛者在洪都拉斯建立了这个新组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领导人塞萨尔·阿古斯蒂诺·桑地诺(参见第二十章→美洲→中美洲诸国)的名字命名,以表示纪念。
1963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尼加拉瓜建立基地 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开始在马塔加尔帕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但没能团结起当地农民参加。零星的袭击持续不断。
1967年1月22—23日,未遂军事政变 由公民和对政府不满的军官组成的联盟企图发动政变,被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指挥的国民卫队镇压。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这个最小的儿子被选为总统(2月5日)。
1972—1974年,内部骚乱 独裁者索摩查及其残酷的国民卫队实行越来越专制的统治,脱离了广大民众,激起了广泛的反独裁统治的骚乱。
巴拿马
1949年11月26日,军事政变 阿努尔福·阿里亚斯博士被国家警察部队推选为总统。
1951年5月10日,军事政变 阿努尔福·阿里亚斯总统在激烈的战斗中被推翻。副总统阿尔西维亚德斯·阿罗赛梅纳继任。
1955年1月25日,同美国签署条约 美国每年为运河区支付的款项由43万美元增至193万美元。
1959年4月24日--5月1日,以古巴为基地的进攻者入侵 100多名入侵者和许多古巴人被击败,大部分被杀或被捕。
1959年11月3日,巴拿马的反美骚乱
1964年1月9--10日,反美骚乱 由于运河区骚乱,巴拿马断绝了同美国的外交关系。
1964年4月3日,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
1968年10月11日,军事政变 刚当选为总统的阿努尔福·阿里亚斯被国民卫队推翻。一个军政委员会选举其两名成员——玻利瓦尔·乌鲁蒂亚上校和何塞·玛丽亚·皮尼利亚上校——分别担任总统和副总统。
1969年12月15日,军事政变 曾在10月11日反对阿里亚斯的政变中担任主要领导人的奥马尔·托里霍斯准将,罢免了两名帮他出谋划策在政变后取得实权的上校。
南美洲
阿根廷
1948年3月4日,同智利达成反对英国的协议 这两个国家同意共同保卫对南极洲和福克兰群岛的权力,反对英国的主权要求和占领。
1951年9月28日,兵变被镇压 胡安·庇隆总统谴责这次由前美国大使斯普鲁伊尔·希雷登煽动的兵变。兵变被政府军镇压。国家实际上实行了戒严令,这给予庇隆总统以独裁的权力。
1955年6—9月,暴动和骚乱 小规模的军队和灾民的叛乱被庇隆政权无情镇压。因为镇压天主教学校并将神父囚禁,庇隆被开除教籍。
1955年9月16—19日,庇隆被推翻 由于骚乱蔓延,庇隆宣布进入戒严状态(9月11日):武装部队随后发动了短暂的暴动,庇隆潜逃。爱德华多·洛纳迪少将为首的军政委员会掌握了政权。
1955年11月13日,军事政变 被指责为法西斯主义者的洛纳迪总统被佩德罗·阿兰布鲁少将推翻,并接替了他的职务。
1956年6月10--14日,庇隆派反叛 被镇压后来庇隆派的阴谋暴露并被粉碎(8月15日,11月22日)。
1960年6月13日,未遂暴动 由于没有其他军队响应通过无线电发出的举行全民起义的号召,驻在圣·路易斯的这支部队未经流血战斗就投降了。
1962年3月29日,军事政变 阿图罗·弗朗迪西总统被武装部队推翻。
1962年8月8--11日,兵变 何塞·玛丽亚·吉多总统接受陆军关于改选国防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要求。
1962年12月11—12日,兵变 这次兵变被政府军镇压。
1963年4月2—5日,兵变和叛乱 经过短暂的战斗,以海军为主发起的兵变被击败。
1966年6月28日,军事政变 一个军政委员会罢免了阿图罗·伊里亚总统,并拥立胡安·卡洛斯·翁加尼亚中将为临时总统。
1970--1975年,恐怖主义暴力活动加剧 整个国家到处充斥着绑架和暗杀活动。
1970年6月8日,军事政变 一个军政委员会罢免了翁加尼亚总统,并任命罗伯托·马塞洛·莱文斯顿准将为总统。
1971年3月23日,军事政变 由陆军司令亚历杭德罗·奥古斯蒂·拉努塞将军领导的军政委员会废黜了莱文斯顿总统。
1971年7月1日,英国和阿根廷同意对福克兰群岛保留不同意见 虽然双方都不放弃其主权要求(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但他们也都同意通过谈判解决遗留问题。
1973年7月13日,庇隆复职 他当选总统,以他的第二任妻子伊莎贝尔为副总统。在庇隆死后伊莎贝尔接替了他的总统职位(1974年7月1日)。
玻利维亚
1946年7月17—21日,人民革命 瓜尔维托·比利亚罗埃尔总统被杀,随后成立自由政府。
1949年5—9月,锡矿的骚乱和暴动 这些骚乱和暴动都被军队镇压了,但使国家濒于破产的边缘。
1950年1月14日,未遂政变
1950年5月18--19日,未遂政变
1951年5月16日,军事政变 乌戈·巴利万将军领导的十人军政委员会掌握了玻利维亚的政权。
1952年4月8—11日,革命 埃尔南·西莱斯·苏亚索领导的人民起义推翻了军政委员会。维克多·帕斯·埃斯登索罗博士被任命为总统(4月16日)。
1953年11月9日,未遂暴动
1958年5月16—22日,未遂暴动 发生在圣克鲁斯的暴动被军队镇压。
1958年10月21日,暴动被镇压
1959年4月19日,发生未遂暴动
1959年6月26日,发生未遂暴动
1960年3月19日,国家警察暴动 暴动被军队粉碎。
1964年11月3—4日,兵变 帕斯·埃斯登索罗被陆军将领阿尔弗雷多·奥万多·坎迪亚和空军将领雷内·巴里恩托斯·奥图尼奥推翻,不久奥万多辞职,只剩下深得人心的巴里恩托斯控制政权。
1966—1967年,古巴挑起的起义 当埃内斯托·格瓦拉从古巴抵达玻利维亚(1966年11月7日)后,游击战加剧。
1967年10月8—16日,格瓦拉和他的游击队被消灭 一位持社会主义政治观点的反共产党军队官胡安·何塞·托雷斯准将指挥的部队,巧妙地追踪、包围、最后歼灭了格瓦拉及其小股追随者。格瓦拉受伤被俘(10月8日),次日去世。
1969年4月27日,巴里恩托斯总统卒 他因直升飞机失事而身亡。副总统A.西莱斯·萨利纳斯继任总统。
1969年9月26日,军事政变 在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中,奥万多将军掌握了政权并自任总统。
1970年10月6—7日,军事政变和反政变 在右翼军官的压力下,奥万多总统辞职。然而在混乱的局势中,左翼将军托雷斯执政并自任为总统。
1971年8月19—22日,军事政变 乌戈·班塞尔·索雷斯上校领导的右翼军官经过短暂而又不很激烈的战斗推翻了托雷斯总统。
巴西
1954年8月8—25日,内乱 由于不能恢复秩序,热图利奥·瓦加斯总统在军队的压力下被迫辞职,而后自杀(8月24日)。
1955年11月11日,军事政变 泰克塞拉·洛特中将领导的军官们废黜了代总统卡洛斯·科因布拉,达卢斯,他被指责阴谋发动政变阻止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当选总统。库比契克如期就任总统(1956年1月31日)。
1961年8月26日,军事政变
1963年9月12日,兵变被镇压
1964年3月31日,军事革命 若奥·古拉特总统被罢免。军事独裁统治建立。
1969年8月31日,军政委员会控制了政权 阿尔图尔,达科斯塔—席尔瓦总统突然中风后,三军武装部队的领导人掌握了政权。
智利
1973年9月11日,军事政变 在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的统治下,经过三年的混乱局势,一个四人军政委员会从他手中夺取政权,智利军队从属于文官政治当局的传统不复存在(出现这种局面,究竟是因为阿连德治理无方,还是右翼文官和军队从中作梗,抑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加紧颠覆,这些都无法搞清楚)。在总统府短暂而激烈的战斗中,阿连德被杀(据说是自杀)。
哥伦比亚
1945—1965年,地方性的内战持续不断
1948年4月9—10日,波哥大的骚乱 骚乱虽然被镇压,但由于发生在泛美会议期间,使政府陷入窘境。
1948--1958年,小规模游击战 哥伦比亚共产党人利用各种地方性或全国性的问题在农村地区进行长期斗争。在这10年中至少有25万人死于暴力。
1953年6月13日,军事政变 苏雷亚诺·戈麦斯总统被古斯塔沃·罗哈斯·皮尼利亚中将领导的军队推翻。
1957年5月10日,军事政变 罗哈斯·皮尼利亚被军政委员会推翻。
厄瓜多尔
1947年3月14日,未遂军事政变
1947年8月23日,军事政变 何塞·玛丽亚·贝拉斯科·伊瓦拉总统在一次不流血的叛乱中被卡洛斯·曼切诺上校推翻(1935年贝拉斯科·伊瓦拉总统曾被罢黜)。
1947年9月1--3日,反政变成功 曼切诺被推翻并由卡洛斯·胡里奥·阿罗塞梅纳·蒙罗伊接替总统职位。
1951—1955年,同秘鲁发生争端 这是由一块地区的边界划分存在纠纷引起的。这块地区的纠纷已长达一个多世纪。在国际法院裁定之前,边境冲突和争执不断发生。
1961年11月7--9日,军事政变 反政府的政变导致何塞·玛丽亚·贝拉斯科·伊瓦拉总统的政府倒台。此后,支持企图取代贝拉斯科的多名候选人的部队发生冲突。经过短暂战斗后,陆军和空军领导人同意任命副总统卡洛斯·胡里奥·阿塞罗梅纳为总统。
1963年7月11日,军事政变 军队领导人废黜了阿塞罗梅纳总统,由一个四人军政委员会接替其职务。
1966年3月29日,反军管的暴乱 由于发生反政府暴乱,军政委员会辞职。
1971年11月18日,美国暂停向厄瓜多尔提供武器援助 这是由于多次发生厄瓜多尔扣留美国金枪鱼捕捞船事件(自1966年已有28起)而引起的。美渔船离岸12海里以外,但位于厄瓜多尔宣布的将本国领海延长至200海里的范围内。厄瓜多尔仍继续扣留美国渔船。
1972年2月15日,军事政变 何塞·玛丽亚·贝拉斯科·伊瓦拉总统被一个军政委员会推翻,他们任命吉列尔莫·罗德里格斯·拉腊将军为总统。这是贝拉斯科任总统的历史上第四次被军事政变推翻。
圭亚那
1953年10月9日,英国干涉 契迪·贾根总理的左翼政府被英军推翻,以阻止共产党人统治这块自治殖民地。
1962—1966年,地方暴乱 英国许诺1966年让其独立,此后这块殖民地充斥着骚乱、暴力和血腥杀戮。这主要是由东印第安人(占人口的49%)和黑人(占人口的32%)的种族和政治纷争引起的。
1966年5月26日,圭亚那独立 尽管仍存在着爆炸性的国内局势,英国仍批准其许诺的独立并留下一支守卫部队。经过全民选举,圭亚那成为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70年2月23日)。
1969年1月2—4日,叛乱 被粉碎来自巴西的叛军被赶走,有些被杀或被捕。他们显然得到大农场主,可能还有委内瑞拉的支持(因两国长期存在边界争端)。
1969年8月19日—9月10日,与苏里南的边界纠纷 这是因为荷兰所占的领土位于有争议的边境地区,以此引发了双方的系列纠纷。荷兰人撤走后,双方的争端也结束了。
巴拉圭
1947年3月30日—8月20日,内战 现任总统伊希尼奥·莫里尼戈将军的政府击败了企图夺取政权的前总统拉斐尔·佛朗哥。
1948—1949年,局势混乱 莫里尼戈总统退休后,因各派政治势力不能达成妥协,政局更迭频繁,以致这个国家在五个月内出现过五任总统。
1954年5月5日,陆军叛乱 弗德里科·查维斯被罢免,武装部队司令阿尔弗雷德·斯特罗斯纳将军后来被推举为总统(8月15日)。
1959--1960年,叛军入侵 以阿根廷为基地的大约1000名叛军入侵并被击退(1959年12月),斯特罗斯纳总统为此而谴责古巴。另外六次较小规模的入侵也被粉碎(1960年)。
1963--1974年,在宽松的独裁统治下,出现稳定局面 允许反对派进行有限政治活动的斯特罗斯纳总统三次当选总统(1963年、1968年、1973年)。
秘鲁
1948年10月27—29臼,军事叛乱 何塞·布斯塔门特总统的政府被曼努埃尔·奥德里亚将军为首的军政委员会推翻。
1951—1955年,与厄瓜多尔的争端(参见上文)
1956年2月16—25日,伊基拉斯发生叛乱 由于所有军队没有参加,军人骚乱瓦解。
1962年7月18日,军事政变 曼努埃尔·普拉多·乌拉特切总统被推翻。里卡多·佩雷斯·戈多伊将军领导下的军政委员会执政。
1963年3月3日,军事政变 在两个月的内乱中,军队参谋长佩雷斯被一个军政委员会推翻。尼古拉斯·林德利·洛佩斯将军接替了他的职务。
1964--1965年,共产党反叛 在偏远的安第斯地区,共产党人一直在进行规模很小的活动。
1968年10月3日,军事政变 在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中,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总统的政府被废黜,掌握有军事大权的陆军参谋长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将军自命为总统。
乌拉圭
1961年1月11--12日,暴乱和巷战 政府谴责古巴和苏联煽动的这次暴乱。
1967—1973年,图帕马罗时代 包括许多著名家族成员和大量专业人员在内的这个右翼游击队组织,以他们大规模抢劫和绑架的特长,使全国陷入恐怖之中。其中的牺牲者包括遭绑架又被杀(1970年8月10日)的美国警察顾问丹·A.米特里奥尼和遭绑架又被扣押达八个月的英国大使杰佛里·杰克逊。
1973年2月10日,批准实行军管 在叛军领导人的强大压力下,胡安·玛丽亚·博达贝里总统实际上已将全部政府权力移交给了军事领导人,允许他们召集全国的力量对付图帕马罗游击队。
1973年2—12月,图帕马罗的消亡 军队发动了一次全面攻势,将几百名图帕马罗分子逮捕并关进监狱。另一些人逃往阿根廷,在那里他们纠集了一支反政府的队伍。
委内瑞拉
1945年10月18日,兵变
1948年11月24日,不流血的军事政变 卡洛斯·德尔加多·查尔沃德上校为首的军政委员会掌握了政权。后来他被暗杀(1950年11月13日),由德曼·苏亚雷斯·弗拉梅里奇接替其职。
1951年10月13日,暴动被镇压
1952年12月2日,军事政变 军政委员会成员马尔科斯·佩雷斯·希门尼斯上校“根据武装部队的决定”掌管了政权,取消了三天前全民选举的结果。
1958年1月1—23日,暴动 马尔科斯·佩雷斯·希门尼斯总统镇压了第一次革命行动,但在再次发生的暴动中,被军政委员会推翻(1月21—23日)。
1958年7月23日,叛乱行动被镇压
1958年9月7日,未遂政变
1960—1974年,共产党暴动 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不断受到小规模暴动的骚扰。
1961年6月26日,军队暴动被镇压
1962年5月4—5日,6月4日,军队暴动被镇压 罗慕洛·贝坦科尔特总统以强硬的政治手腕镇压了军队的暴动,从而更加巩固了他的统治。
1963年11月,卡斯特罗的秘密计划暴露 政府军捕获了古巴间谍和大量武器。
澳大拉西亚
澳大利亚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澳大利亚派出2个步兵营,1个空军战斗机中队,1个空军运输机中队,1艘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参加“联合国军”。
1965--1972年,越南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 作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澳大利亚向支持南越政府的盟军派出了从营到旅规模不等的战斗部队和支援部队(约7500人)。
1965年6月3日,第一批澳大利亚部队抵达越南 100多名步兵组成的先遣队抵达越南,不久400多人的部队随后抵达(6月28日)。
1966年3月8日,实行征兵制 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时期的征兵,引发了反政府示威。这次征兵的目的是派应征入伍者前去增援在越南的澳大利亚军队。
1971年11月1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联军在新加坡成立(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马来西亚→英澳新军队代替英国守卫部队)
1972年12月5日,征兵制的结束 新当选的高夫·惠特拉姆总理的政府履行了竞选时许下的结束和平时期征兵的诺言,并从越南撒军。
1972年12月18日,最后一支部队从越南撤离
1973年1月21—22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重申与东南亚条约组织和美国的协作关系 这是由澳大利亚总理高夫·惠特拉姆和新西兰总理诺曼·柯克在惠灵顿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的。
新西兰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新西兰向“联合国军”派出1个炮兵大队和2艘护卫舰。
1965—1972年,越南战争 作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新西兰向支持南越政府的盟军派出了1个炮兵连(后来又增派了550人的1个营;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
1971年11月1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联军在新加坡成立(参见上文一澳大利亚)
1973年1月21—22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重申与东南亚条约组织和美国的协作关系(参见上文)
1973年1月21—29日,新西兰的军舰进入法国核试验区 为抗议法国在塔希提附近进行核试验(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在太平洋进行核试验),一艘新西兰护卫舰航行到穆鲁罗瓦环礁12海里领海以外海面,法国正在那里进行核试验。
瑙鲁
1968年1月31日,瑙鲁独立 瑙鲁是由澳大利亚管制的联合国托管地(1947—1968年),是一个位于所罗门群岛东北部盛产硝酸盐的小岛屿。
斐济
1970年10月10日,独立 这年是斐济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874年)的第96年。
 
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存在版权问题
特别感谢云中孤雁制作的免费模版
本书由大笨熊免费制作供朋友阅读
更多精彩E书请登陆WWW.RBOOK.NET
第二十二章 科技时代
(1975—1990年)
重大战争
两伊海湾战争
1980年9月9日,伊拉克入侵伊朗 伊拉克了解到伊朗由于国内革命实力大大削弱,因而借机对伊朗发动了大规模入侵,以解决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边境争端(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伊拉克军队一开始只遇到了微弱的抵抗。但他们过于小心,未能抓住时机速战速决。伊朗军队从初期的失利中恢复过来转而实施反击,双方在突入伊朗领土30多公里的战线上进入相持状态。伊拉克占领了霍拉姆沙赫尔城。
1980—1982年,相持阶段 双方都反复实施突击,力图突破对方的防线,但均未奏效。双方伤亡惨重。1982年1月23日—3月3日,约旦志愿者增援伊拉克(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
1982年3月22—30日,伊朗实施反攻 伊朗发动决定性的进攻,以图将伊拉克人驱出本国领土。伊朗军队在一些地区将伊拉克军队击退了近38公里。
1982年4月30日--5月20日,伊朗再度发动进攻 伊朗将伊拉克军队再次逼退。伊朗军队一直推进到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海港城市霍拉姆沙赫尔附近,在此伊拉克军队的防御阻挡住了伊朗军队的进攻。
1982年5月22—23日,伊朗夺回霍拉姆沙赫尔城 伊朗军队利用夜暗突然发动进攻,包围了霍拉姆沙赫尔城,城中的伊拉克军队被迫投降。伊朗军队缴获了大批的苏制武器,这些武器显然是由叙利亚提供的。伊朗人对取得的胜利欣喜若狂,他们宣称:将把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作为这场战争的目的和他们“最大的权力”。
1982年6月10--20日,伊拉克提出停火和撤军建议 伊拉克建议,如果伊朗同意停火,它将在两周内从伊朗境内撤走所有的军队。伊拉克还宣布将实施单方面停火。伊朗对此的反应只是反复地要求萨达姆·侯赛因下台。
1982年7月14—30日,伊朗军队发动进攻 伊朗军队再次发动进攻。伊朗军队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1982年7月21日--8月30日,空战升级 1982年7月21日,伊朗空军的飞机袭击了巴格达。伊拉克则空袭了哈尔克岛,空袭目标是岛上的石油运输设施,并击沉了2艘商船。
1982年9—11月,伊朗发动新一轮进攻 伊朗在边境城市苏马尔附近的北部前线收复了一些伊拉克在战争初期(10月1日)占领的领土。伊朗军队又向迪亚姆以西进攻,进入伊拉克境内达约5公里,到达蒙达里城附近(11月2日)。伊拉克军队发动反攻,将伊朗军队赶回到边境。在南部方向上,伊朗向前推进,其火炮已将具有战略重要意义的巴格达—巴士拉公路置于自己的射程之内(11月17日)。
1982年12月21日,阿拉伯和平建议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试图在这两个海湾交战国之间进行调停。
1983年2月2日—3月9日,伊拉克空袭造成大面积石油泄漏 伊拉克空军空袭了伊朗在波斯湾的石油生产设施,造成了波斯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石油泄漏。
1983年2月7--16日,阿马拉进攻 伊朗军队向巴格达—巴士拉公路方向推进,企图在阿马拉切断这条公路。他们到达了距阿马拉约48公里的地方,但后被伊拉克的反攻阻滞、击退。伊拉克宣称,击毁了伊朗100多辆坦克并抓获了伊朗1000名战俘。
1983年4月—10月,伊朗不断发动进攻 伊朗对德兹福尔以西的攻击未取得重大战果(4月11—14日)。然后,伊朗又对伊拉克北部发动进攻(7月23日),但没有引起伊拉克人的足够重视。伊朗军队然后又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企图突破德兹福尔以西伊拉克军队的战线。伊拉克打退了伊朗军队数次突击,然后发动反攻,但被伊朗军队打退了(8月6—12日)。双方伤亡均很惨重。伊朗军队对伊拉克北部发动了另一场进攻,并攻占了伊朗库尔德叛乱分子开辟的一个突出部(10月20日)。
1983年7月20日,伊拉克再度袭击伊朗的石油中心 伊拉克的飞机空袭了伊朗的石油工业设施。
1984年2月11--22日,伊朗再度发动进攻 伊朗恢复进攻伊拉克北部和中部,企图将战争推向伊拉克腹地(2月11日)。伊拉克宣称,在中部战线,它的部队推进到巴格达—巴士拉公路。伊朗军队向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又发起攻击(2月22日)。伊拉克虽击退了伊朗军队的进攻,但自己也遭受巨大的伤亡并丧失了一部分领土。伊朗军队发动反攻企图再度占领伊拉克在马其农岛上尚未开发的油田,但失败了。伊朗人宣称,在这几次战斗中,伊拉克使用了毒气。国际观察员也已肯定,伊拉克人显然是使用了芥子毒气。战斗中,伊拉克空袭了伊朗在卡尔夫岛附近的石油设施。
1986年7月,占领法奥 伊朗军队发动突然进攻。战斗中,伊朗军队派遣训练有素的特种突击部队渗透到伊拉克军队后方。伊朗军队打败了法奥半岛上的伊拉克军队并占领了该地区。此次战斗也表明,侯赛因有意控制战争规模而实施有限战争的企图是徒劳的。
1986年秋,伊拉克调整战略方针 萨达姆·侯赛因和其领导层决定放弃1982年以来一直采用的防御战略,转而采用积极的进攻战略。他们将军队从过去的12个师扩充到40多个师,甚至征用原先从未征召过的大学生来扩编共和国卫队。伊拉克更加广泛频繁地使用空军,并特别加强其与地面作战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1987年5月17日,攻击美海军“坚硬”号护卫舰 伊拉克空军的飞机在波斯湾使用法国制造的掠海飞行的空射反舰导弹误伤了美海军护卫舰“坚硬”号,造成舰上37人死亡。伊拉克对此表示道歉。
1988年2—8月,袭城战 伊拉克使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伊朗城市,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伊朗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且缺少地对地弹道导弹,因而只能作出有限的反应。
1988年4—8月,伊拉克进攻 伊拉克军队发动一系列进攻,暴露了伊朗军队纸老虎的真相。四次进攻都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伊拉克军队以微弱的代价重创了伊朗军队,收复了法奥(5月)。伊朗军队溃不成军。
1988年7月3日,“文森”号事件 美国海军“文森”号巡洋舰,在海湾地区执行任务时将一架伊朗客机误判为来袭飞机,将其击落,造成290名机组人员和乘客死亡。这架民航客机没有回答美舰一再发出的要求证明其性质的询问,在进入“文森”号巡洋舰导弹射程相当一段距离后被击落。美国政府向死难者的家属提供了抚恤金。
1988年8月,伊朗进行改组 伊朗决定将革命卫队编人军队并受军队的领导。霍梅尼任命拉夫桑贾尼为议会发言人和武装力量总司令。
1988年8月20日,停火 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倡议的停火协议。霍梅尼把这比喻是“吞下了一服毒药”。但连连失败并加上难以承担的战争重负使伊朗不得不停止战争。
英国—阿根廷福克兰群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进入福克兰群岛 一支由2000人组成的特遣部队在斯坦利港登陆。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一支由84人组成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卫戍部队被迫缴械投降。
1982年4月3日,阿根廷占领南乔治亚 一支特遣部队在南乔治亚的斯利特维肯登陆,并在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一支由22人组成的分遣队进行七小时战斗之后,控制了该岛。
1982年4月3日,联合国宣布阿根廷为入侵者 英国将阿根廷进人福克兰岛一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经投票表决,安理会宣布阿根廷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实属入侵行为并勒令其立即撤出(联合国安理会第502号决议)。阿根廷不理会联合国决议,但又提出和英国谈判。英国表示,在阿根廷撒出福克兰岛之前,绝不与其进行任何谈判。
1982年4月5日,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离开英国 2艘轻型航空母舰(“汉密士”号和“竞技神”号)和其他28艘舰只离开普利茅斯港驶向福克兰群岛。这支海军特遣舰队还包括一支由20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组成的两栖特遣部队。马尔维纳斯特遣舰队的司令,海军少将约翰·乌利维尔德伯爵率领7艘战舰和皇家舰队补给船,从直布罗陀海峡启航开赴阿松森岛,在那里与从英国出发的舰队会合。此后不久,“坎培拉”号客轮满载2000人左右的部队从南安普敦启航,该船被征用作运送部队和输送各种补给(4月9日)。与此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在阿松森岛上(该岛位于福克兰群岛东北方向6000公里)部署了“大力神”和AM—10运输机。该岛一时成为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的重要补给基地。它源源不断地通过英国皇家空军的运输机、皇家海军舰队补给船和商船队向特遣部队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另外,该岛也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和侦察机的基地。
1982年4月8--28日,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美国国务卿亚里山大·M.黑格往返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伦敦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以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危机。但双方都拒绝作出任何让步。然后,美国宣布它将支持英国(4月30日)。
1982年4月12日,英国宣布对福克兰群岛实施封锁 英国宣布,在4月28日,马尔维纳斯群岛200海里以内任何阿根廷的船只,都将被视为人侵船只并受到相应的处理。
1982年4月18日,英国侦察部队登陆 特种舰艇部队(属皇家海军陆战队)、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和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秘密地在福克兰群岛登陆,实施侦察。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为后续大部队登陆作战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1982年4月25—26日,英国收复南乔治亚岛 英国直升机在格利特维肯港附近使用机炮和火箭弹火力迫使阿根廷海军的一艘潜艇浮出水面。次日清晨,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支小分队在格利维特肯港附近消灭了阿根廷军队的一支小部队,从而使英国特种部队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雷斯,并在包括南乔治亚岛的作战行动在内的一系列作战行动中俘获了156名阿根廷军人。英军成功地收复南乔治亚岛不仅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的胜利,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它是英国海军舰船驶往阿根廷的中继基地。
1982年4月28日,英国开始实施封锁
1982年5月1--3日,英国空、海军取得胜利 从阿松森岛起飞的一架英国“火种”式轰炸机和从特混舰队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对斯坦利港实施了猛烈的空袭(5月1日)。机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次空袭中“火神”式轰炸机还对机场实施了另外四次轰炸)。“鹞”式垂直起降飞机还对设在古斯格林的一个较小的机场实施了攻击,与此同时,“海王”式直升机还对达尔文港的阿根廷阵地实施了攻击。在同一天,英军的一架“鹞”式战斗机使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阿根廷空军的一架“幻影”式战斗机。随着英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使用2枚有线制导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式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5月2日),海战也日益激烈。该舰不到一个小时就沉没了,舰上的368人全部阵亡。
1982年5月4日,阿根廷实施报复 阿根廷的1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发射的1枚“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中了48公里外的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尽管“谢菲尔德”号当时并未沉没,但由于严重受损,难以抢修,英军便将其弄沉了。
1982年5月12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运输船驶向福克兰群岛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被英国皇家军队征用,搭载英国第五步兵旅(编内包括第一威尔土近卫营、第二苏格兰近卫营和爱丁堡公爵第七廓尔喀步兵联队)驶向福克兰群岛。
地图01 福克兰群岛
1982年5月14—15日,攻占佩布尔岛 在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使用舰炮对佩布尔岛上的阿军的阵地实施猛烈的火力准备之后,英国特种部队对驻岛阿军实施了大胆的攻击。摧毁了1l架阿军的飞机、1个无线电通信站和一些弹药和油料仓库。
1982年5月21日,在圣卡洛斯建立滩头阵地 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旅、加强陆军第二伞兵团在东福克兰岛西海岸的圣卡洛斯建立了滩头阵地。英国皇家空军的“鹞”式战斗机击落了阿根廷空军的15架飞机,自己也损失了1架“鹞”式战斗机,英军有3艘战舰被阿军的飞机击中,其中“热心”号中弹沉没。在天黑之前,已有3000名英军登陆。
1982年5月23--25日,阿根廷空军对英军发动攻击,英军巩固滩头阵地 阿根廷空军的飞机对英军舰只实施持续猛烈的空袭。5月23日,英军损失战舰1艘,5月25日,损失2艘。尽管如此,英军还是在不断巩固其滩头阵地。到5月24日,他们已向滩头运送了5000名人员以及5000吨弹药和补给品。英军的“鹞”式战斗机和从战舰或滩头阵地上发射的地空导弹共击落了36架阿根廷空军的飞机。
1982年5月26--27日,向达尔文港推进 英军的计划是尽快向斯坦利港发起攻击。但在这之前,它必须首先攻占圣卡洛斯滩头阵地东南大约32公里的古斯格林和达尔文港的阿军阵地,以保证英军南翼和交通线的安全。夜间,英军陆军伞兵团第二营从圣卡洛斯向南运动,向达尔文港发动进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