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39 T.N.村派纪 (美)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10月20日,蒙古经“表决”脱离中国独立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条款规定举行的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这一决定(1945年8月14日,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
1946年2月27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这个为期10年的友好条约不断按期续签。
1947年6月5--8日,蒙古袭击新疆 蒙古军队袭击北大山,以救出在以前的边界小冲突中被俘的蒙古人。
朝鲜
1945年12月27日,《莫斯科宣言》 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外交部长宣布,根据《开罗协定》(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的条款,成立旨在统一朝鲜的美苏联合委员会。
1946—1947年,美苏联合委员会未能取得成果 双方没有能达成一项关于成立朝鲜临时政府的协议。
1948年5月1日,苏联宣布朝鲜独立
1948年10月19日一12月25日,苏联军队撤走 一支庞大的苏联训练团仍留在朝鲜。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1961年7月6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苏联确保朝鲜的防卫,并提供财政和军事装备援助。
1968年1月23日,“普韦布洛”号事件 “普韦布洛”号是美国海军的一艘电子侦察船。朝鲜炮艇将其捕获。包括“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内的美国海军部队,云集于朝鲜海域外,但没有采取报复行动。
1968年12月22日,“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 在美国和朝鲜签订了一个复杂的协议后,“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根据这项协议,板门店混合休战委员会的美国代表签署了一份此军舰从事“间谍”活动的“忏悔”书。当朝鲜履行协议后,美国立即宣布此公文无效。
1968年4月15日,朝鲜击落美国侦察机
韩国
1948年8月15日,宣布成立大韩民国
1948年10月20—27日,共产党领导军队起义 一支部队中的共产党组织发动了一次起义,很快控制丁韩国南部的丽水和顺川两座城市。经过激烈的战斗,双方至少有1000人死亡。政府军和警察镇压了这次起义。大丘发生的另外一次起义也很快被平息了(11月3日)。
1948—1950年,朝鲜局势紧张 “边界事件”,韩国称“共产党人越过边界进行的渗透”,以及“共产党人在韩国挑起的动乱”,愈演愈烈。
1949年6月29日,美国占领军全部撤走(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1953—1971年,紧张局势持续不断
1960年4月6—27日,韩国的暴力活动迫使李承晚辞职 反对李承晚高压政权的学生示威和抗议活动引发大规模的骚乱。李承晚不得不辞职。显然,美国的压力也起了部分作用。外交部长根据宪法担任代总统。
1961年5月16日,军事政变 朴正熙将军执政并解散现政府。后来他正式当选总统(1963年10月15日)。
1965年2月25日,首批韩国军队抵达南越 一支600人的先遣队到达南越。这支部队按计划将增至2000人。到1966年初,这支部队增至21000人,到1966年10月末,已增至41000人,包括2个师编为1个军。这表明韩国与美国团结一致。
日本
1945—1951年,麦克阿瑟担任盟军最高指挥官 在麦克阿瑟军政府的严格管制和指导下,日本政府和国家开始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过来。
1946年11月3日,颁布新宪法 这部宪法于1947年5月3日生效。日本在宪法条文中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
1951年9月8日,与盟国签署和约 由于没能使苏联同意就签订和约进行谈判,美国和另48个非共产党国家同日本签署了一项和平条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同时美国同日本又签署了一项双边防御协定。
1951—1954年,日本开始有限度地重整军备 尽管日本显然真诚地履行宪法规定的放弃战争的条款,但对日本来说,其内外安全显然都需要有军队。在美国的鼓励下,日本开始组建小规模的“自卫队”。
1954年3月8日,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该条约,美国将给日本约1亿美元的补贴,帮助生产军需品和食品。
1954年7月1日,正式批准重整军备 经过全民及立法机构长期的辩论,日本颁布法规,批准组建新军队。
1956年10月19日,与苏联结束战争状态 这是在一份《日苏联合宣言》中公布的。
1960年1月19日,续签与美国的《共同防御条约》
1972年5月15日,冲绳岛归还日本 这是在与美国签订的一项条约中规定的(1971年6月17日)。
1972年9月29日,与中国签署和平条约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了该条约。这结束了日本和中国自1937年以来法律上一直存在的战争状态。同时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非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陆地面积居第二位的非洲大陆仅包括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微不足道的利比里亚。南非联邦是英帝国的一部分,它作为一个自治领实际上已获得了独立。埃及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受英国的保护和操纵。一直享有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在大战快爆发时被意大利征服(参见第二十章一非洲→埃塞俄比亚→埃意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中,除了几个不太重要的西班牙沿海殖民地和面积较大的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外,非洲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完全的独立。然而,获得独立,丝毫不能阻止在取得独立的国家和少数几个殖民统治地区中民族主义力量(与反殖民主义有关)的兴起。革命、新民族主义、新老帝国主义、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以及技术上的彻底变革,使非洲大多数地区在本时期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实际上,非洲大陆的每个国家和殖民地区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内部和外部军事行动及敌对行动。这里仅记述最重要的事件。
非洲统一组织
在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领导人的努力下,非洲统一组织于1963年成立,它标志着非洲早期致力于建立一个广泛的全洲性组织的努力达到了高潮。除了南非和罗得西亚外,所有非洲国家都加人了该组织。该组织章程规定,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谴责政治谋杀和颠覆活动;不与大国集团结盟;解放白人统治的非洲领土(非洲统一组织解放委员会支持多种反对白人政权的解放运动)。非洲统一组织成功地调解了1963年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边界战争,帮助坦桑尼亚用非洲部队取代了镇压该国1964年兵变的英国军队。然而,在1964—1965年反叛期间援助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调解1969年尼日利亚—比夫拉内战,协调多种对立的解放运动,以及成功地进行一场解放南非或罗得西亚的战争等方面,该组织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发生据说是葡萄牙人挑起的雇佣兵袭击几内亚的事件(1970年12月)后,非统组织考虑成立一支统一的非洲军,但并没有付诸实施。1964年7月21日,在开罗召开的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各国同意禁止非洲拥有核武器。
非洲和马尔加什共同组织
非洲和马尔加什共同组织成立于1965年,它是早期讲法语的国家试图进行合作的产物。该组织包括非洲和马尔加什联邦、法国地区理事会、象牙海岸、尼日尔和达荷美。除了政治和经济动机外,成立该组织的主要因素是要结成一个共同阵线,对付加纳当时进行的颠覆活动,以及前比属刚果(今扎伊尔)的骚乱。该组织主要属咨询性质,没有设立共同的防卫机构和组织。多数成员国还与法国签署了双边防御条约,一旦遇到自己难以对付的威胁时,法国可迅速确保他们的内外安全。该组织的14个成员国是: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人民共和国)、达荷美、加蓬、象牙海岸、马尔加什共和国、尼日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多哥、上沃尔特和扎伊尔。
北非
阿尔及利亚
1945—1954年,要求自治 法国人和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的第一次冲突(1949年5月8日)造成88名法国人和1000多名阿尔及利亚人死亡。
1954--1962年,公开暴动 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于1951年)开始发动有组织的战争,他们要战斗到获得自由为止。民族解放阵线使用突尼斯的基地造成法国和突尼斯的关系紧张(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突尼斯)。这次暴动导致全部法国军队近一半的部队进驻阿尔及利亚,造成10200名法国士兵和大约7万名阿尔及利亚暴动者死亡。
1958年5月13日,法国官员骚乱 雅克·马絮准将成立了一个公安委员会,以抗议战争中的政治领导层。这在法国引起一系列政治事件,促使戴高乐执政(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戴高乐执政)。
1958年6月1日,戴高乐提议阿尔及利亚通过公民投票进行自决 这遭到有法国血统的阿尔及利亚人的反对。“秘密军”(法国军人组织的一个极端主义团体)挑起骚乱和恐怖活动。戴高乐访问了阿尔及利亚,要求解散公安委员会,恢复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的控制。
1960年1月22日--2月1日,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右翼分子发动兵变 他们反对戴高乐给予阿尔及利亚人自决权的政策。叛乱被莫里斯·夏尔将军指挥的忠于政府的法军所镇压。
1961年1月6—8日,法国选民支持戴高乐的阿尔及利亚计划 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允许阿尔及利亚自决。
1961年4月22—26日,法国军队叛乱 根据戴高乐的命令(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戴高乐执政),由夏尔将军和拉乌尔·萨兰将军领导的兵变很快被忠于政府的法军镇压(4月25日)。萨兰逃脱并指示“秘密军”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加强恐怖活动。
1961年5月20日,开始和谈 法国政府代表和反叛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在法国的埃维昂莱班举行和谈。
1962年3月7—18日,停火 埃维昂的和谈达成了穆斯林民族主义者(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军实现停火的协议。艾哈迈德·本·贝拉当选阿尔及利亚总理。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2—1965年,持续不断的内部骚乱 本·贝拉政府的无能和独裁以及与苏联和阿联关系密切遭到普遍的反对。全国各地爆发了几次反叛和骚乱。
1963年10月6—12日,柏柏尔人反叛 在莫汉德·哈吉上校的领导下,山区的柏柏尔人起来反抗政府。本·贝拉总统宣称是摩洛哥挑起了叛乱,结果两国因边界纠纷而关系紧张(参见下文)。失败的叛乱者被迫逃进了山区。奠汉德上校不久便停止反叛,转而参加了对付摩洛哥的战争(10月24日)。
1963年10月13—30日,与摩洛哥的边界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一非洲一北非一摩洛哥)
1965年6月19日,本·贝拉下台 经过一场几乎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后,国家政权由反法革命英雄——军队司令胡阿里·布迈丁上校掌握。他不久当选为总统(7月5日)。
1967年12月13日,未遂军事政变 这次有军官参与的反叛被镇压。
1967年6月,阿尔及利亚派兵支援埃及(参见第二十一章一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一六天战争一背景)
利比亚
1949—1951年,反对殖民主义的暴动 这些暴动直指英国殖民当局和意大利政府。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独立
1953年7月29日,与英国签订条约 条约规定,英国可保留英在利比亚的军事设施20年,作为补偿,英国要在5年内每年付给利比亚100万英镑以支持其经济发展,每年付出275万英镑以平衡利比亚的预算。
1954年9月9日,与美国签署协定 协定在班加西签订。协定允许美国使用利比亚的空军基地,作为补偿,美国在1954年要向利比亚支付500万美元,以后20年中每年支付200万美元。
1969年9月1日,军事政变 当时正在国外的国王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赛努西被青年军官领导的一次兵变所推翻,其领导人是穆阿迈尔·卡扎菲上尉。
1969年12月10日,未遂政变 卡扎菲指责此次政变有“外国幕后操纵”。
1970年1月21日,法国向利比亚出售武器 法国向利比亚出售了100架幻影—3型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世界大多数国家认为,法国显然是在逃避向中东对立国家禁运武器的责任。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尽管法国否认),利比亚会将这些飞机转交给埃及。
1970年6月11日,最后一批美军撤离 在卡扎菲总统政府的压力下,美国放弃了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
1971年9月1日。解散与埃及和叙利亚的联盟(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72年8月2日,达成与埃及统一的协议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在图鲁格与班加西经过三天的会谈,达成了这项协议。
1973年8月29日,重申与埃及的统一 尽管卡扎菲明确希望两国尽快实现统一,但萨达特和卡扎菲发表的联合声明表明,统一将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1974年1月12—14日,与突尼斯联合的计划 两国关于合并的联合声明发表(1月12日)后不久,突尼斯即发表声明,宣称突尼斯与利比亚的合并将推迟——也可能无限期推迟。
摩洛哥
1947—1953年,民族主义运动 穆罕默德五世苏丹支持民族主义运动,以对抗法国政府。
1953年8月15—20日,法国挑起的骚乱 在亲法领导人萨米·阿尔格鲁伊的影响下,马拉喀什的部落领袖起而反抗苏丹。苏丹被法国废黜并流放。
1953—1955年,骚乱加剧 民族主义者的恐怖活动和游击战遍及摩洛哥。
1955年8月19日--11月5日,游击队加紧敌对行动 法国人竭力镇压柏柏尔部落的起义和城市及乡村的恐怖活动,但收效不大。
1955年11月5日,法国同意摩洛哥独立 穆罕默德五世复位。
1956年3月2日,废止保护国地位 法国和摩洛哥共同协商废除了《非斯条约》(1912年3月30日)。西班牙中止对西属摩洛哥地区的保护制度(4月17日)。丹吉尔地区的国际共管状态后来也结束了(10月29日)。
1957—1964年,外国军队和基地撤走 摩洛哥要求外国军队撤离。最后一个美国大型综合空军基地于1964年归还摩洛哥。法国和西班牙军队先前已撤走。到本时期结束时,西属撒哈拉这块地区仍维持现状。
1957年11—12月,伊夫尼边界冲突 在占领这块殖民地的大部分地区后,摩洛哥非正规部队被西班牙军队击退。后来西班牙将伊夫尼归还摩洛哥(1958年4月1日)。
1958年10月21日,君主立宪派反叛 在穆罕默德五世国王与人民运动党的纠纷中,支持国王的陆军部队遭到政府军的攻击。尽管国王否认与这些部队有联系,但支持国王的陆军部队不久便与塔萨地区的里夫部落联合在一起(11月)。
1959—1960年,里夫政变 尽管政变者遭到严重挫折(1959年1月),但里夫的反政府活动不断(参见上文)。这一地区的局势最终还是平定下来(1960年4月)。政府军领导人是穆莱·哈桑王储。
1963年10月13日--11月4日,与阿尔及利亚的边界战争 双方经过长期的紧张局势和多次边境事件后,在阿特拉斯—撒哈拉沙漠地区存在争端的边界地带爆发了大规模冲突。在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和马里总统莫迪博·凯塔的调停下,双方实现停火。摩洛哥人在哈西拜达、廷杜夫、菲吉格地区的战斗中获胜。
1971年7月10日,未遂政变 在哈桑二世的生日晚会上,政变者袭击王宫。经过流血战斗,政变被镇压。
1972年8月17日,未遂政变 这次政变的领导是自前次未遂政变以来深受信任的国防部长穆罕默德·奥福基尔将军,在企图击落国王的飞机未遂后自杀。
1973年3月2--7日,游击战行动 显然,来自国外的游击队至少破坏了摩洛哥南部的两座城镇。游击队被击败,100多人被俘,其中一些人承认得到了利比亚的支持。
突尼斯
1952年3月,暴乱和骚乱 在直接反对法国统治的动乱和骚乱中,民族自决运动达到高潮。
1955年6月3日,法国同意突尼斯完全内部自治 这项决定于9月1日生效。
1956年3月17日,独立 以前签署的所有条约及协议都被废除。哈比卜·布尔吉巴当选首相(3月25日)。法国仍保留几个军事基地。
1956年7月2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布尔吉巴当选总统。尽管与法国存在分歧(后来引发一次冲突),布尔吉巴仍使该国倾向于西方。
1957年5月26日--6月7日,同法国发生冲突 冲突是由法军和突尼斯军队在阿尔及利亚边界附近采取行动引起的。类似的零星事件一直持续到阿尔及利亚暴动结束(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阿尔及利亚)。
1958年2—6月,与法国发生冲突 这些零星的边境事件大多是法国针对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利用突尼斯基地活动而采取的惩罚性行动。
1961年7月19—22日,同法国的敌对行动(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与突尼斯发生冲突) 突尼斯人攻击法军哨所,遭到了法军的迅速报复。法军占领了比塞大。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停止了敌对行动。
1962年6月,法军全部撤走 法国仍在突尼斯保留空军基地。
1962年12月22日,未遂军事政变
1965年4月28日,突尼斯抵制阿拉伯联盟会议 这是由于其他国家拒绝考虑布尔吉巴关于同以色列进行和谈的建议。
1966年10月3日,突尼斯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断绝关系 这是因为双方在与以色列进行和谈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1974年1月12—25日,计划同利比亚结盟(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利比亚)
东非
埃塞俄比亚
1952年9月11日,同厄立特里亚结成联盟 信奉伊斯兰教的厄立特里亚同信仰天主教的埃塞俄比亚在联邦制基础上统一。
1954年5月14日,同美国签订协议 埃塞俄比亚给予美国为期99年的军事基地使用权。
1960年12月13--17日,兵变 当海尔·塞拉西皇帝不在国内时,帝国卫队控制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并宣布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即位。政府军镇压了这次政变。皇帝饶恕了皇太子——他的行动显然受到监视。
1964年,同索马里发生边界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东非→索马里)
1965—1974年,厄立特里亚暴动 厄立特里亚的议会经表决一致同意和埃塞俄比亚保持永久统一(1962年11月14日)。然而,民族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泛阿拉伯分子联合起来逼迫联盟解散,这种分裂活动演化成了游击战。分裂分子显然得到邻近阿拉伯国家(主要是苏丹和索马里)的资助。
1971—1974年,厄立特里亚反叛加剧 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加强反政府的游击恐怖活动,并扩展到了亚的斯亚贝巴。
1974年2月26—28日,军队暴动 这种叛乱从阿斯马拉蔓延到了亚的斯亚贝巴。为了控制局势,海尔·塞拉西皇帝组成了新内阁并增加军队薪金。然而,该国实际上仍处在军人控制之下。
1974年6月28日,军队控制了政权 皇帝成为傀儡,他残存的权力不久也被削弱了(8月16日)。
1974年9月12日,军队废黜海尔·塞拉西 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在日内瓦说,他将按军队的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得到盼望中的皇位。临时军政府主席阿曼·迈克尔·安多姆将军实际上成了国家元首。
1974年11月22—24日,军事政变 统治埃塞俄比亚的军事委员会领导人之间发生权力斗争,导致阿曼将军被推翻(11月22日)。次日他在对立部队在他家附近发生的武装冲突中被杀害。也有的说法认为他在冲突过后被处决。之后,约60名前政府官员被处决,包括32名军官和内阁部长、省长和贵族成员,其中至少有一名王子。引发权力斗争的一个原因是,对于仍在持续的厄立特里亚分离主义反叛活动应采取什么策略,双方存在分歧。
肯尼亚
1945—1952年,骚乱和暴动 这块英国王室殖民地成了革命的温床。一个秘密组织(茅茅)开展了一场持不同政见运动,最终引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范围抗击殖民主义屠杀。在当时的形势下,白人殖民分子和当地黑人一样难以幸免,男人、妇女和儿童被杀害。
茅茅起义
1952年10月20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英国派一艘驱逐舰和军队去肯尼亚,以恢复秩序并镇压茅茅起义。游击战在全国蔓延。
1953年1—5月,英国采取军事行动 英国采取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和镇压措施。已查明和被怀疑与茅茅团体有联系的吉库尤部落主要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遭到逮捕、审讯和判刑,其中茅茅领导人乔莫·肯雅塔被判7年监禁(10月20日)。肯尼亚中部被封锁,与其他地区隔绝。在乔治·厄斯金(爵士)将军领导下,成立了独立的东非军区,下辖肯尼亚、乌干达和坦噶尼喀。
1953年6月15日,英军在阿伯德尔林区的胜利 125名茅茅人被杀害,使得自10月份以来被杀的起义军总数达到1000人。同时,殖民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内罗毕的居住条件。此后不久,殖民政府又在茅茅据点散发传单,许诺对投降的茅茅人和没有犯谋杀罪等严重罪行的茅茅人“予以宽大处理”。
1955年2—6月,镇压行动开始达到高潮 在肯尼亚山区和阿伯德尔地区,约1万名军队击溃了大约4000名起义军。
1955年9月2日,英国开始缓和其强硬态度 自1952年10月以来,近1万名起义军被杀害,1538名投降,24000多名被逮捕或因受怀疑而被拘留。对仍在分散抵抗的持不同政见者采取的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1956年初。
1961年8月14日,肯雅塔获释 他立即成为主张独立的主要政党的领导人,并就独立问题开始和英国谈判。
1963年3月,和索马里发生边境冲突 索马里对肯尼亚北部边境地区提出主权要求,从而引起边界冲突。索马里同英国断绝了关系(3月14日)。
1963年6月1日,肯雅塔就任肯尼亚总理
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独立 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独立国家。政府保证给茅茅人新地位,并许诺对他们实行大赦,茅茅起义军开始走向和平。
1963年12月,同索马里断绝外交关系 激烈的边境战争爆发。
1964年1月,骚乱和暴动 暴力活动从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蔓延到肯尼亚。
1964年1月25日,英国军队恢复了肯尼亚的秩序 应肯雅塔的请求,英军出面干涉,镇压了当地暴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期结束了。
1968年1月31日,同索马里实现和解 肯尼亚和索马里根据1967年10月达成的非正式协定恢复了外交关系。
马尔加什共和国(马达加斯加)
1947—1948年,反法起义 由民族主义者在东海岸发动的起义被法国军队血腥镇压。
1960年6月25日,独立 马尔加什共和国仍为法兰西共同体成员国。
1971年4月1日,起义被镇压 马达加斯加南部图莱亚尔省的左翼分子被政府军镇压。
1972年5月18日,军事政变 加布里埃尔·拉马南佐阿将军与菲立贝尔·齐腊纳纳总统的两股军事力量,经过四天的激烈战斗,菲立贝尔·齐腊纳纳总统的政府被推翻,加布里埃尔·拉马南佐阿将军成为国家元首。
索马里
1948—1960年,反殖民主义骚乱 这些骚乱针对英国占领军和意大利行政官员。
1960年7月1日,索马里独立 意属索马里和英属索马里合并成一个单独的国家。索马里立即对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大片地区提出主权要求。武断划定的殖民边界使索马里居民生活在这些地区。
1960年8月14日,沿埃塞俄比亚边界发生边境冲突
1961年12月10日,未遂兵变
1963--1968年,与肯尼亚的敌对行动(参见上文)
1964年2月8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再度发生敌对行动 尽管在非洲国家组织的调停下实现了停火,但边界地区战事不断。
1968年1月31日,与埃塞俄比亚实现和解
1968年9月20日,与法国实现和解 双方经协商,同意结束因索马里入侵法属阿法尔和伊萨领地而引起的边界冲突。
1969年10月21日,军事政变 军警官员联合推翻了现政权,并成立了由军队控制的最高革命委员会。
1970年4月21日,未遂军事政变
1971年5月25日,未遂军事政变
苏丹
1953年2月12日,自治 埃及和英国签订协议,允许英、埃共管的苏丹实行自治。
1955年8月16日,要求英军和埃及军队撤走 苏丹议会要求英国和埃及的军队在90天内撤走。900名英军和500名埃及军人同意在11月12日前撤离。
1955—1972年,南部苏丹暴动 居住在尼罗河上游丛林沼泽地区的苏丹南部黑人反抗喀土穆的阿拉伯穆斯林统治集团。小规模的激烈战斗持续了8年。
1956年1月1日,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
1958年11月17日,军事政变 易卜拉欣·阿布德中将控制了苏丹政府。
1959年11月10日,未遂军事政变
1964年10—11月,暴乱 部队推翻阿布德政府由于既不能镇压日益高涨的骚乱,又面临可能发生的军事政变,阿布德将军辞去总统职务。他的职务由总理哈特姆·哈利法爵士为首的委员会接替。
1966年12月28日,未遂军事政变 经过激烈的战斗,政府军队平息了一个训练中心发生的暴乱。
1967年6月,苏丹派兵支援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
1969年5月25日,军事政变 加法尔·尼迈里上校领导的左翼军人政变推翻了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吉卜总理的政府。
1970年3月30—31日,未遂军事政变 经过流血战斗,叛乱领导人哈迪·艾哈迈德·迈赫迪伊玛目被忠于尼迈里总统的军队所杀。
1971年7月19—21日,政变与反政变 一些倾向共产主义的军官经过一次不流血的军事政变,轻易控制了政府。他们显然得到了苏联的暗中支持。然而,显然得到埃及和利比亚支持的尼迈里总统策划了一次反政变行动,恢复了自己的权力。
1972年3月27日,南北内战 经协商后结束北苏丹的阿拉伯穆斯林政府和南苏丹的黑人基督徒及非基督徒达成了和解,结束了17年的内战。
1973年3月2日,巴勒斯坦极端分子暗杀美国和比利时外交官 “黑九月”极端分子被认定为暗示美国和比利时外交官的凶手(1974年6月),但被苏丹政府释放并交与开罗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美国立即召回其新任大使,并威胁将与苏丹断绝外交关系。
坦噶尼喀、桑给巴尔和坦桑尼亚
1961年12月9日,坦葛尼喀独立 仍留在英联邦内。
1963年12月10日,桑给巴尔独立 仍留在英联邦内。
1964年1月12日,桑给巴尔起义 政府被非洲民族主义者推翻。
1964年1月25日,英国干涉 应当地政府请求,英国军队镇压了非洲军队在坦葛尼喀、肯尼亚和乌干达的起义。
1964年4月26日,成立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而成。
1971年8月24--30日,与乌干达发生边界冲突 阿明总统进攻坦桑尼亚的借口是,指责坦桑尼亚在支援乌干达国内的起义(参见下文)。
乌干达
1949—1962年,反殖民主义起义
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独立 英国同意穆特萨二世国王卡巴卡统治下的布干达王国独立。起初这个新国家是英国的一个自治领,乌干达自身与布干达王国保持松散的联邦关系。
1963年10月9日,乌干达成为共和国 根据新宪法,穆萨特二世当选为总统(称爱德华·穆特萨)。乌干达成为英联邦内一个主权国家。总理是乌干达重要的政治家密尔顿·奥博特。
1966年3月3日,奥博特废黜穆特萨总统 总统逃到布干达的坎帕拉。在那里他仍担任卡巴卡,并发动分离运动,要求乌干达军队在5月以前撤走。
1966年5月23—24日,乌干达镇压布干达分离主义运动 在坎帕拉经过两天的战斗,联邦军队占领了卡巴卡的王宫,并恢复了联邦对布干达的控制。穆特萨逃到英国。奥博特成为总统。
1971年1月25日,流血的军事政变 当奥博特在新加坡出席英联邦会议时,以伊迪·阿明少将为首的一个军官团控制了政府并击溃了政府军。奥博特到坦桑尼亚避难。
1971年8月24--30日,同坦桑尼亚发生边界冲突 发动政变后夺取政权的阿明声称坦桑尼亚支持乌干达的国内起义,双方关系突然恶化,导致双方沿维多利亚湖以西的边界发生长期武装冲突。
中非
中非国家联盟
扎伊尔(当时被称为刚果—金沙萨)、乍得和中非共和国结成这个松散的防卫和经济合作联盟(1968年9月2--3日),但联盟对各成员国的政策并没有产生重要影响。
布隆迪
1962年7月1日,布隆迪独立 以前是德国殖民地,后来又成为比利时托管地的布隆迪,成为姆瓦米·姆万布斯塔国王统治下的君主国。国王来自人口占少数但居统治地位的图西族部落。独立的头几年,局势极不稳定。
1966年7月8日,军事政变 查尔斯·恩迪泽耶王子推翻了他父亲,宣布自己为布隆迪的姆瓦米·恩达尔五世国王。
1966年11月28日,军事政变 新国王被他任命的总理米歇尔·米孔贝罗上校推翻。米孔贝罗宣布自己为总统。布隆迪成为共和国。
1970年10月19—20日,未遂兵变和政变 来自人口占多数但受压制的胡图族部落的军官,在一些图西族士兵和警察的协助下,策划发动政变,但中途流产了。胡图族人发动叛乱并屠杀了数千名图西族人。图西族进行残酷的血腥报复,消灭了政府和军队内外的所有胡图族领导人。
1972年4月29日—7月31日,布隆迪的内战和大屠杀 胡图族人和一些图西族君主立宪主义者企图释放前国王姆瓦米,恩达尔五世,但没有成功。姆瓦米被杀。武装反叛蔓延到了全国。头两个月中,至少有10万人被杀。他们大多数死于图西族组织公开或暗中进行的报复性屠杀。由于米孔贝罗总统的政府严厉控制,报复性杀戮于8月停息。
中非共和国
1960年8月13日,中非共和国独立 前法国殖民地中非共和国,自从1958年以来一直实行自治。总统戴维·达科同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1966年1月1日,军事政变 以让—贝德尔·博卡萨上校为首的军官推翻了达科政府。博卡萨成为国家元首,并立即断绝了同中国的关系。
1967年11月16日,法军支援现政权 法军被空运到首都班吉,帮助博卡萨总统镇压一次有威胁的暴动。
乍得共和国
1960年8月11日,乍得独立 前法国殖民地乍得自1958年以来一直实行自治。
1968—1971年,北部阿拉伯人叛乱 叛乱始于提贝斯堤沙漠地区的一次激烈战斗(1968年3月15日)。中央政府在法国军队(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法国→法国向乍得派兵)的帮助下镇压了这次叛乱,法军后来撤走(1971年6月)。
1971年8月27日,未遂政变 反叛显然得到了利比亚的支持。乍得同利比亚断绝了外交关系。当乍得同以色列断绝关系后,双方1973年又恢复了外交关系。
马拉维
1959—1964年,尼亚萨兰的反殖民主义运动
1964年7月6日,马拉维独立 英国同意前自治殖民地尼亚萨兰独立。这个新成立的共和国加入英联邦,成为英联邦中,成为英联邦中无足轻重的一员。
卢旺达
1959—1961年,比属卢旺达内战 在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后不久,联合国监督选举之际,受压迫但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发动起义,反抗人口占少数但居统治地位的图西族人。经过与强大的图西族的血腥部落战争,胡图族人掌握了政权。
1962年7月1日,卢旺达独立 以前是德国殖民地后来又成为比利时托管地的卢旺达,成为一个共和国。人口占大多数的胡图族人掌握了国家政权。
扎伊尔
1949—1960年,比属刚果广泛发生暴动 殖民当局只是维持了局部秩序。
1960年6月30日,比利时同意刚果独立 第一任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任命左翼人士帕特利斯·卢蒙巴为总理。这个新共和国没有为独立作好准备,随后,国内一片混乱。士兵和平民大肆闹事、抢劫、强奸和杀人。具有一技之长的白人居民都逃离该国,使混乱局势愈演愈烈。中央政府已失去了对边远省份的控制。留在刚果的约1万名比利时军队维持了几个小块地区的秩序。他们大多驻在加丹加,负责保护比利时建立的大型综合制造厂,加工加丹加丰富的自然资源。
1960年7月11日,加丹加宣布独立 加丹加领导人莫瓦泽·冲伯拒绝了卢蒙巴总理提出的加丹加接受中央控制并让比利时军队撤走的要求。他宣布加丹加脱离刚果,并要求比利时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以对付刚果入侵的威胁。卢蒙巴总理要求联合国派兵帮助镇压加丹加的叛乱。
1960年7月14日,国际性危机 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由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组建一支联合国维持治安部队,帮助恢复刚果的秩序(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护和平行动→联合国→组成赴刚果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由于赫鲁晓夫威胁要进行军事干涉以支持卢蒙巴,第一批先遣部队(来自突尼斯)于次日到达利奥波德维尔。联合国治安部队最后的人数为2万人。
1960年7月22日,联合国要求比利时撤军 比利时只是部分执行了联合国决议(7月31日),应冲伯的要求在加丹加保留了几支当地治安小分队和一支驻军。
1960年8月12日,加丹加危机 哈马舍尔德和240名瑞典人组成的联合国军抵达加丹加的伊丽莎白维尔机场。他重申早些时候提出的所有比利时军队撤离,由联合国军接替的要求。冲伯拒绝允许联合国军进入伊丽莎白维尔,并威胁说必要时将动用武力。反复无常的卢蒙巴谴责哈马舍尔德动用白人军队,与冲伯同谋,而且没有将联合国军置于他的指挥之下。
1960年8月24日,开赛反叛 卢蒙巴派军队前往开赛镇压首领阿尔贝·贝隆吉领导的叛乱,但并没有完全将反叛镇压下去。
1960年8月30日,比利时宣布撤走作战部队 哈马舍尔德坚持认为一些部队仍留在加丹加。
1960年9月14日,卢蒙巴被推翻 陆军参谋长约瑟夫·蒙博托上校实际上控制了政府。卡萨武布任命约瑟夫·伊利奥为总理。卢蒙巴起初被逮捕,后逃到刚果中东部地区。
1960年9月20日,联合国表决通过对哈马舍尔德的信任案 苏联代表瓦伦丁·佐林强烈谴责哈马舍尔德在刚果的政策和行为后,联合国经表决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对秘书长的信任案。
1960年10—11月,广泛发生暴乱和骚乱 发生这些暴乱主要应由纪律涣散的刚果军队负责。骚乱和暴乱中还和联合国军发生一些冲突。
1960年12月1日,卢蒙巴被捕 政府军将其抓获并把他押到利奥波德维尔。
1960年12月14日,斯坦利维尔叛乱 曾担任过卢蒙巴政府副总理的安托万·基赞加宣布自己为总理,并在斯坦利维尔成立了一个政府,其控制的范围扩展到刚果中东部地区。
1961年2月9日,卢蒙巴被杀 卡萨武布命令将卢蒙巴转移到加丹加一个“更安全”的监狱(1月17日)。此后不久,卢蒙巴被杀——原因不明。冲伯被指责应对此负责。这种指责可能是正确的。
1961年2月21日,加丹加实行动员 针对联合国威胁要武力统一加丹加和刚果,冲伯下令进行动员。
1961年2月24日,要求联合国对斯坦利维尔采取行动 基赞加的部队占领开赛省首府路路阿堡后,伊利奥总理要求联合国提供帮助。
1961年3月12日,宣布成立新的刚果联邦 这是一次政府改组。这一决定是在马尔加什的塔那那利佛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的,卡萨武布总统、伊利奥总理和除基赞加以外的所有地区领导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1961年4月17日,《刚果-联合国协议》 由刚果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总统签署的这份文件,允许联合国必要时动用武力阻止刚果内战爆发。
1961年4月26日—6月2日,冲伯被捕 在参加利奥波德维尔召开的一个“统一”会议后,冲伯被刚果政府抓获并被拘留,在许诺将加丹加并入刚果后被蒙博托释放。冲伯随即否认自己在胁迫下作出的承诺。
1961年8月1日,新政府成立 重新成立的刚果议会选举西里尔·阿杜拉为总理,基赞加被任命为副总理。
1961年8月21日,联合国在加丹加的行动 在部队逐渐集结后,加丹加的联合国军控制了伊利莎白维尔及其周围的交通枢纽,以迫使冲伯解散雇佣军。冲伯勉强照办,但又开始对伊丽莎白维尔采取防范措施。
1961年9月13—21日,加丹加的敌对行动 联合国军试图控制伊丽莎白维尔未成功而大丢脸面,冲伯及其军队却赢得了威望。哈马舍尔德在飞往加丹加以求实现停火时,在罗得西亚北部的恩多拉附近死于飞机失事。
1961年11月,刚果军队入侵加丹加被击退 刚果军队被加丹加军队击退。
1961年12月18日,联合国军占领伊丽莎白维尔 这促使冲伯与阿杜拉总理签订协议,恢复刚果的统一(12月21日)。冲伯再次食言并仍维持自治。
1962年1月,斯坦利维尔再次叛乱 基赞加又企图在斯坦利维尔发动暴乱,但他的军队被刚果陆军部队击败。基赞加被阿杜拉解除了在政府中的职务。
1962年12月29日--1963年1月15日,联合国在加丹加的攻势 针对加丹加的挑衅,联合国对伊丽莎白维尔采取行动,旨在结束加丹加与刚果的分离状态。加丹加部队彻底失败。冲伯被迫逃走。在同意他的加丹加省与中央政府合并后(1月15日)流亡国外。
1963—1964年,联合国部队逐步削减 这是由于缺乏保障他们的资金。遍及全国的骚乱和叛乱持续不断,尤其是在东北部地区。
1964年6月16日,美国平民作为雇佣兵参加战斗 在多次否认后,美国最终还是承认:“根据同刚果政府签订的合同,一些美国平民飞行员在前几天曾驾驶T-28飞机出击刚果东部地区。”这是中央政府为镇压基伍省巴犬勒罗部落的叛乱而采取的部分行动。
1964年6月30日,最后一批联合国部队撤离刚果
1964年7月9日,莫瓦泽·冲伯被任命为总理 这显然是为维护刚果稳定而进行孤注一掷的努力。冲伯结束流亡回国后,立即对各种反叛组织采取恩威并用的措施。他还引进白人雇佣军和军官帮助训练刚果陆军,从而增强了其实力。一个美国军事援助团提供了进一步的训练援助。由于冲伯在加丹加的历史,以及他最近招募白人军队,他被认为是非洲人的叛徒(甚至许多温和派非洲领导人也这么认为),遭到全非洲——尤其是共产党集团国家的强烈谴责。
1964年8月30日,刚果军队夺回阿尔贝维尔 该城已被叛军占领了两个月。
1964年9—10月,叛乱者在刚果中东部地区得手 叛军实力惊人地增强,主要是由于他们通过苏丹和乌干达得到了共产党国家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援助。
1964年11月,刚果军队准备进攻斯担利维尔 叛军扣留了2000名白人人质,并威胁如果刚果军队进抵叛军首府,便杀死他们。
1964年11月25—27日,比利时和美国干涉 比利时伞兵营被美国空军从比利时经由阿森松岛空运到刚果。他们突然实施机降,占领了斯坦利维尔并营救出大约1650名人质。共产党集团和反冲伯的非洲人强烈抗议这一行动,促使比利时军队和美国飞机旋即撤走。结果使得计划中的其他营救任务被取消,几百名白人人质遭到残酷屠杀。
1965年10月13日,冲伯下台 在一次权力斗争中,冲伯总理被卡萨武布总统击败。
1965年11月25日,军事政变 军队总司令蒙博托将军在一次不流血政变中废黜卡萨武布,自任总统(他后来改名为蒙博托·塞塞·塞霍)。
1966年5月30日,未遂政变 蒙博托的地位更加巩固。
1967年6—11月,加丹加人和外国雇佣兵叛乱 比利时和法国雇佣军试图控制加丹加和基伍省。由于缺少本地人的支持,以及蒙博托迅速反击,雇佣军很快瓦解,逃到国外。
1967年8月9日,叛军占领布卡武 基伍省首府被1500名加丹加人和160名雇佣军占领。叛军没有得到预料中本地人的支持,不久便遭到中央政府部队的攻击。
1967年11月5日,叛军逃往卢旺达,叛乱瓦解 夺回布卡武后,刚果军队将大约2000名叛军和雇佣军赶入邻国卢旺达境内。
1968—1974年,刚果恢复稳定局势。
1971年10月27日,刚果更名为扎伊尔共和国 这是蒙博托总统推行的部分政策,即用非洲名字代替19世纪和20世纪殖民主义者带来的名字。
赞比亚
1952—1964年,北罗得西亚的反殖民主义运动
1964年1月22日,赞比亚独立 英国同意这个前英国自治保护地独立。
1965—1974年,赞比亚成为反殖民主义部队的基地 尽管谨慎地避免同葡属安哥拉、莫桑比克及罗得西亚发生冲突,但赞比亚又确实允许起义部队从其境内出发作战。结果导致与上述国家关系紧张,并与葡萄牙和白人统治的罗得西亚边防部队发生边界冲突。
西非
安哥拉
1961年2月4--7日,反政府暴动 这显然与圣玛丽亚事件有关(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葡萄牙→“圣玛丽”号事件)。
1961—1974年,反对葡萄牙的暴动 分离主义暴动者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努力大都没有成功。葡萄牙的军事镇压消灭了安哥拉境内的大部分敌对组织,但从赞比亚和扎伊尔的暴动基地对葡萄牙人发动的袭击持续不断。
1974年10月15日,同意停火 葡萄牙政变后(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葡萄牙→发生政变),葡萄牙新政府迅速转而允许其非洲殖民地自治并自行决定独立的时机。不同起义派别间的对立使问题复杂化了。骚乱和暴动活动持续不断。它们大多发生在对立的民族派别之间。
喀麦隆
1956—1959年,反殖民主义的恐怖活动
1960年1月1日,东喀麦隆独立 这块前法国托管地(前德国喀麦隆殖民地的东部地区)已实行两年自治。
1961年10月1日,喀麦隆联邦共和国成立 经过公民投票,前英国托管地(前德国殖民地西部)西喀麦隆大部与东喀麦隆结成联邦(西喀麦隆北部经表决后并人尼日利亚)。
1962--1971年,暴动 在其领导人被捕并被处决(1971年)前,基地在刚果(布拉柴维尔)的共产党起义者,一直进行反中央政府的小规模暴动。
刚果人民共和国
1960年8月15日,刚果(布拉柴维尔)独立 前法国殖民地刚果已实行两年自治。这个新国家定名为刚果共和国,通称为刚果(布拉柴维尔)以区别于也称为刚果(金沙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在刚果(金沙萨)更名为扎伊尔(参见第二十一章→中非→扎伊尔→刚果更名为扎伊尔共和国)后,便没必要通过首都区分这两个刚果了。
1963年8月15日,军事政变 富尔贝·尤卢总统的政府被工会发动的一次政变所推翻。新总统阿方斯·马桑巴—代巴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
1966年6月28—29日,军事政变
1968年9月4日,军事政变 经过陆军与古巴训练的民兵间的激战,马里安·恩古瓦比少校领导的军官推翻了前政府。不久,恩古瓦比成为总统(1969年1月1日),亲北京的倾向仍未改变。次年,国家更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1970年1月)。
达荷美
1960年8月1日,达荷美独立 法国允许自1958年来实行自治的达荷美独立。
1963年10月28日,军事政变 余贝尔·马加总统的政府被克里斯托夫·索格洛将军领导的一群军官推翻。索格洛成立了一个文官政府。
1965年12月22日,军事政变 索格洛将军再次领导了一次军事政变。这次他保持了类似总统的权力。
1967年12月17日,军事政变 莫里斯·库昂德特少校领导的一个军事政务会推翻了索格洛总统。
1969年7月12日,未遂政变
1969年10月21日,未遂政变
1969年12月10日,军事政变 这是该国独立以来的第六次政变或未遂政变。军队推翻了埃米尔·德兰·津苏总统的政府。
1972年10月26日,军事政变 马特努·克勒古少校成为总统。
加蓬共和国
1960年8月17日,加蓬独立 法国允许加蓬独立。
1964年2月17—18日,未遂政变 莱昂·姆巴总统的政府被军队轻易推翻,但次日在法军飞来击溃革命者后,又得以恢复。
冈比亚
1965年2月18日,冈比亚独立 冈比亚的独立得到前世界殖民强国英国的认可。冈比亚将其政府由自治地位变为英联邦内的一个共和国(1970年4月)。冈比亚虽得到独立,但在内政外交上仍唯英国马首是瞻。
加纳
1948—1956年,反殖民主义的运动
1957年3月6日,加纳独立 起初享有自治地位的加纳成为英联邦内一个共和国。1960年7月1日克瓦米·恩克鲁玛当选总统。
1966年2月24日,军事政变 在恩克鲁玛访问中国期间,武装部队夺取了政权。政变领导人是约瑟夫·安克拉中校(不久成为将军)。
1966年3—4月,几内亚的入侵威胁 几内亚总统赛古·杜尔在欢迎恩克鲁玛总统(3月10日)后,威胁要使用武力恢复他这位老朋友的权力。但面对加纳和象牙海岸进行的动员,他退却了。
1972年1月13日,军事政变 正在伦敦接受治疗的卡菲·布西亚总理被军官们废黜。军人们在库图·阿昌庞上校的领导下,镇压了一次政变行动(1月15日)。
几内亚
1958年10月2日,几内亚独立 在赛古·杜尔总理的领导下,几内亚拒绝参与法国制定的使其前非洲殖民地逐步独立的计划,并宣布独立。杜尔成为总统。1966年3—4月,对象牙海岸和加纳的战争威胁(参见上文)
1970年11月22—24日,葡萄牙支持的入侵企图 持不同政见的几内亚人在一些葡萄牙人的支持下,企图从海上入侵,但被击退。葡萄牙支持暴动者,是为了报复杜尔对葡属几内亚暴动分子的支持,葡萄牙的行为受到了联合国的指责。
几内亚—比绍
1962—1974年,反葡萄牙暴动 葡属几内亚暴动是非洲民族主义者反对葡萄牙统治的行动中最成功的。到葡萄牙发生政变(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葡萄牙→发生政变)时,暴动组织(几内亚非洲独立党和民族独立解放阵线)已占领了至少50%的农村地区。
1974年7月27日,几内亚-比绍独立 葡属几内亚成为葡萄牙持不同政见的非洲殖民地中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
象牙海岸(1985年后改为科特迪瓦)
1950—1960年,零星的反葡萄牙骚乱
1960年8月7日,象牙海岸独立 在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总统的领导下实行了两年自治后,法国同意其独立。
1966年3--4月,几内亚的战争威胁 为了恢复恩克鲁玛的总统职位(参见上文),几内亚总统赛古·杜尔威胁要入侵加纳。他计划通过象牙海岸进军。博瓦尼总统拒绝允许通行并动员了军队。杜尔总统只好作罢。
利比里亚
1963年2月5日,未遂军事政变
马里(苏丹共和国)
1959年1月17日,马里联邦成立 前法属苏丹共和国,1958年决定接受法国的帮助,通过循序渐进的自治实现独立。这一地区与塞内加尔结成一个新联邦。
1960年6月20日,苏丹共和国独立 尽管内部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同塞内加尔的联邦继续维持。
1960年8月20日,苏丹共和国退出了与塞内加尔的联邦 新国家正式采用马里共和国(9月22日)为国名。
1968年11月19日,军事政变 莫迪博·凯塔总统的社会主义政府被穆萨·特拉奥雷中尉领导的一个军人集团推翻。特拉奥雷成为总统(12月6日)。
1971年4月7日,未遂军事政变
毛里塔尼亚
1957年2月15日,将毛里塔尼亚并入摩洛哥的行动失败 尽管摩洛哥政府不承认,所谓的摩洛哥解放军却以摩洛哥为基地活动,袭扰毛里塔尼亚,并企图煽动叛乱,将毛里塔尼亚并入声称对其拥有主权的摩洛哥。这一努力没有成功,被法国军队镇压。
1960年11月28日,毛里塔尼亚独立 独立得到法国的认可。
1962年4月1日,叛军试图从摩洛哥入侵 叛军被赶了出去,其使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重新统一的企图再次破灭。
尼日尔
1960年8月3日,尼日尔独立 独立得到前殖民强国法国的同意。
1961—1974年,地方性骚乱 70年代初期的蔓延全国的饥荒加剧了骚乱。
尼日利亚
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独立 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共和国。不久,主要由于地区部落各自为政,互相猜疑,国内呈现紧张局势。
1966年1月16日,军事政变 阿布巴卡尔·塔法瓦·巴勒瓦总理的政府被持不同政见的一批军官推翻。巴勒瓦被杀:经过军官之间的权力争斗,军队司令约翰逊·阿吉伊—伊龙西将军掌握了政权并建立了临时联合军政府。
1966年7月29日,军事政变 多数来自北部豪萨部落的一群叛乱军官,绑架并杀了国家元首阿吉伊—伊龙西将军。在与地区努力有联系的军官中又发生另外一场复杂的权力斗争。雅库布·戈翁上校为首的北区军官掌握了政权。该国的流血斗争不断发生,牺牲者大多属于勤劳的东南部伊博族人,大多数是基督徒。他们已在其他地区的政府和商业部门中获得了垂涎已久的职位。多数伊博族幸存者从北部穆斯林地区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居住地。
1967年5月30日,比夫拉脱离尼日利亚 比夫拉位于尼日利亚东南部,主要居住着伊博族人。这里农业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以石油为主。在精明强干的陆军中校丘卡维梅卡·沃杜梅古·奥朱古的领导下,比夫拉宣布脱离尼日利亚独立。奥朱古成为比夫拉共和国的总统。
内战
1967年6月7日—1970年1月12日,尼日利亚-比夫拉内战 戈翁上校的联邦政府拒绝接受比夫拉脱离尼日利亚,并派兵前去征服叛乱地区。联邦部队(约12000人)最初企图攻入比夫拉,但被击退。比夫拉军队仓促补充兵力,侵人中西部地区,并占领了首府贝尼亚(1967年8月9日)。
1967年9月—1968年5月,联邦军队入侵 比夫拉由于在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的质量上都占有巨大优势,扩充后的联邦军队逐渐占据了比夫拉几乎一半地区,但在保卫比夫拉首府乌穆阿希亚的防线受阻。在伦敦(5月)和坎帕拉(6月)进行的尝试性和谈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1968年9月,尼日利亚再次发动攻势 联邦军队占领了阿巴(9月4日)和奥韦里(9月16日)。比夫拉再次加强防御,阻止了入侵部队的攻势。比夫拉丧失了出海口,但通过一条连接西班牙殖民地费尔南多波的脆弱空中运输线,仍与外界保持联系。
1969年2—3月,比夫拉反攻 在一次出奇不意的反攻中,比夫拉军队向南挺进,企图打通一个海港。他们进抵阿巴郊外时受阻(3月3日)。接着战争陷入僵局,期间尼日利亚飞机反复轰炸比夫拉军事目标和平民聚居区。
1969年6—12月,尼日利亚发动最后攻势 在一次缓慢但很坚决的进攻中,实力强大、装备精良的尼日利亚军(约18万人)击溃了陷入绝境的比夫拉军。
1970年1月12日,比夫拉投降 最后一次有组织的防御彻底崩溃。奥朱古上校乘飞机逃到象牙海岸寻求避难。比夫拉的人口在叛乱开始时约为1200万人,战争中近200万人死亡(许多是儿童),他们大多死于饥荒。比夫拉战前是非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时已是一片荒芜。
塞内加尔
1959年1月17日,塞内加尔和苏丹组成马里联邦 这些1958年由法国批准实行自治的殖民地区结成一个联邦共和国。
1960年6月20日,法国同意塞内加尔独立 仍然保持与苏丹共和国的联邦。
1960年6月20日,马里联邦解体 苏丹共和国采用马里为国名(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西非→马里),塞内加尔仍享有独立地位。
1962年12月17日,未遂军事政变 政变者试图推翻政府,但旋即被殖压下去。
塞拉利昂
1955—1960年,反殖民主义运动
1961年4月27日,塞拉利昂独立 在英联邦内获得自治地位。
1967年3月23日,军事政变 查尔斯·布莱克少校和安德鲁·贾克森—史密斯少校领导的一个军事政务会未经流血便掌握了政权。
1968年1月25日,军事政变 军人夺取了政权
1968年4月18日,军事政变 一群军士推翻了贾克森—史密斯上校的政权。他们召回流放中的约翰·班古拉上校领导一个新成立的政务会。该委员会拥立西亚卡·史蒂文斯为总理。
1968年11月21—25日,政府镇压暴动
1970年10月5日,未遂军事政变
1971年1月21日,未遂军事政变
1971年4月19日,塞拉利昂成为共和国 史蒂文斯总理担任总统,该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多哥
1960年4月27日,多哥独立 经过两年的自治后,法国同意其独立。
1963年1月13日,军事政变 在杀死西尔凡纽·奥林匹欧总统之后,由军人组成的一个军事政务会掌握了政权。
1967年1月13日,军事政变 陆军参谋长艾蒂安·埃亚德马中校未经流血推翻了尼古拉·格鲁尼茨基总统的政府。
1970年8月8日,未遂军事政变
上沃尔特
1960年8月5日,上沃尔特独立 经过两年自治后,法国同意其独立。
1966年1月3日,军事政变 陆军参谋长桑古尔·拉米扎纳中校在一场未经流血的政变中推翻了莫里斯·亚梅奥果总统的政府。桑古尔·拉米扎纳宣布自己为上沃尔特的国家元首。
南非
博茨瓦纳
1966年9月30日,博茨瓦纳独立 这块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尤其以盛产黄金、铀和钻石著称的前英属贝专纳(博茨瓦纳的旧称——译者注)殖民地仍留在英联邦内。
莱索托
1966年10月4日,莱索托独立 这块被南非联邦四面包围的前英属巴苏陀兰保护地仍留在英联邦内。
1970年1月30日,军事政变 在一次未流血而且显得很温和的行动中,首相乔纳坦酋长将国王莫舒二世软禁并掌握了国家政权。国王出走国外六个月后回国,在发誓不再参与政治后重登王位。
莫桑比克
1962—1974年,反葡萄牙起义 许多小规模分离主义运动统一在总部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旗帜下。尽管其他派别也成立了组织,但大多数反葡萄牙军队的游击战都是由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发动的。他们主要从设在坦桑尼亚和(在较小范围的)赞比亚的基地出击,得以控制了全国许多地区。
1974年9月7日,葡萄牙同意奠桑比克独立 葡萄牙政变(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葡萄牙→发生政变)后,葡萄牙新政府迅速转而同意非洲殖民地独立。葡萄牙人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代表签订协议,双方实现了停火。随后莫桑比克正式独立(1975年6月25日)。
罗得西亚
1960年7—10月,南罗得西亚暴动
1965年11月11日,单方面宣布独立 由于担心英国的政策会倾向于把政权交给人口占大多数的黑人(540万人),英属南罗得西亚殖民地的白人居民(27万人)在伊恩·D·史密斯总理的领导下,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英国、美国和大多数非洲国家宣布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1968年5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对罗得西亚实行贸易禁运 在英国迫使罗得西亚保障黑人居民政治权利的多次和平努力失败后,联合国采取了这一行动。
1970年3月2日,罗得西亚宣布自己为共和国
1971—1974年,小规模叛乱 黑人反叛者以邻国,尤其是赞比亚为基地发动的袭击行动,虽不至于立即对罗得西亚政府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但也引起白人居民的恐慌和紧张。
南非共和国
1949—1962年,零星的种族起义 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生在杜班(1949年1月、1959年6月、1960年1月)、金伯利(1952年11月)和沙佩维尔(1960年3月)的起义,但都遭到政府警察和军队的无情镇压。
1949年7月13日,公然违抗联合国 南非联邦拒绝了托管理事会提出的将西南非洲纳入托管体系的要求。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南非向“联合国军”司令部提供了一支空军部队。
1960年3月21日,沙佩维尔大屠杀 警察向攻击一个警察局的2万名黑人开枪。56人被打死,162人受伤。遍布全国的其他暴动很快都被镇压了。沙佩维尔大屠杀惨案震惊了国际社会,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反对南非及其种族隔离政策的浪潮。
1961年5月31日,南非成为共和国 新成立的共和国退出了英联邦。
1966年10月27日,联合国结束南非对西南非洲的委任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将这块前德国殖民地交由南非进行委任统治。南非拒绝承认联合国有权干涉其对这块领土的权力。
1970年7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 这是联合国针对南非在西南非洲问题上多次藐视联合国权威而采取的行动。
1974年11月25日,联合国大会经表决撤销了南非的联合国成员国资格
北美
美国
1945年9月14日,调查珍珠港事件 一个国会联合委员会受命调查珍珠港事件。调查工作在两个月后展开(11月15日),并提交了一份结论不明的调查报告(1946年7月20日)。
1945年12月19日—1947年7月26日,关于军种统一的争论 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交了一份特别咨文,提出一项将陆军、海军和新成立的空军统一交由国防部单独领导的计划。海军高级军官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对军种统一的思想表示强烈反对。尽管存在这种反对意见,杜鲁门总统还是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具体的计划,将陆军、海军和新成立的空军合并,统一由国防部领导。
1945--1947年,马歇尔出使中国
1946年1—3月,伊朗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伊朗)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演说 在威斯敏斯特学院的一次演讲中,丘吉尔倡议美英结成兄弟般的关系,以防止苏联的入侵。在演讲中他首先使用“铁幕”一词。
1946年4月4日,撤销骑兵 留下的骑兵建制和人员并入装甲部队。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已不复存在。
1946年7月1—25日,比基尼核试验 历史上首次和平时期的武器试验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中的比基尼珊瑚岛上进行。
1946年12月16日,成立统一的海外司令部 杜鲁门总统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下达了这一指令。
1947年1月1日,民用部门管理核事务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正式负责美国一切原子能事务。
1947年1月7日,马歇尔将军被任命为国务卿 国务院公布了他出使中国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批评了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 他提出:“给予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具体而言,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拨出4亿美元用于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政治援助。这两个国家受到苏联可能入侵的严重威胁,而且由于英国最近决定从希腊撤军,这两个国家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这个提议被国会通过(5月15日),也被总统签署(5月22日)。
1947年3月31日,废除《选征兵役法》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 在哈佛的一次演讲中,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美国以经济实力支援欧洲的复兴,使其免遭内部颠覆和外部侵略。
1947年6月5日,与原纳粹仆从国签订和平条约 参议院批准了同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订的和平条约。
1947年7月26日,《1947年国家安全法》 该法律是据杜鲁门一年前提交的三军统一计划而制定的。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被任命为首任国防部长。
1947年9月26日,美国空军成立 这是根据7月26日通过的《1947年国家安全法》而成立的。
1948年3月27日,《基韦斯特协议》 三个军种公布一项协议,以解决他们在美国国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任务方面的纠纷。
1948年4月3日,马歇尔计划 付诸实施杜鲁门总统签署了第一个援外法案,拨款69.8亿美元。
1948年6月--1949年5月,柏林封锁(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西德→柏林封锁)
1948年6月11日,《范登堡决议》 阿瑟·范登堡参议员提出的决议主张美国奉行向由西方及亲西方国家结成的军事同盟提供军事援助的政策。
1948年6月19日,新《选征兵役法》实施 国会恢复了募兵制。
1948年8月23日,《纽波特协议》,武装部队的新作用和使命 在罗得岛州的纽波特、国防部长福雷斯特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进一步修订武装力量的作用和使命。
1949年4月23日,停建超级航空母舰 国防部长约翰逊命令停止建造65000吨的“美国”号航空母舰。
1949年6月3日—8月25日,关于B-36轰炸机的争论 这次争论始于新闻界的指责和谣传(由兵种间的争论中海军的支持者传播),认为选择B-36轰炸机作为空军的主战武器,是出于个人和政治上的原因。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和空军部长斯图尔特·赛明顿被不指名地指责为出于为个人谋利的动机作出了这项决定。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澄清了对政府高级官员和空军高级军官的种种指责和冷言冷语的中伤,即“在B-36轰炸机的采购过程中,到处存在着互相勾结、欺骗、贪污腐化、玩弄权势和任人唯亲等现象”。
1949年7月21日,批准《北大西洋公约》 参议院批准之后,杜鲁门总统签署了这个条约(7月25日)。此条约经12个缔约国批准后生效(8月24日)。
1949年8月2日,军队改组 国会通过了由胡佛委员会和国防部长福雷斯特(1948年10月)提出的这一提案规定国家军事机构更名为国防部,增加国防部长的权力,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从内阁级降至部级,参谋长联席会议设主席一职。
1949年8月5日,国务院关于中国的白皮书(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中国→美国发表白皮书) 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把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归咎于蒋介石总司令。中国驻美国大使惠灵顿·顾(即顾维钧)承认中国可能犯了一些错误,但坚持认为错误并不限于他的国家(8月7日)。
1949年10月3—27日,“海军上将反叛” 这是关于B-36轰炸机争论的继续。海军高级军官在公开和私人场合指责陆军、空军为削弱海军在军事部门的影响,正试图摧毁海军航空兵。海军作战部长路易斯·丹佛尔德上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瑟·罗德福特上将写信猛烈抨击武装部队的统一。海军部后来进行的调查证实,这次争论的煽动者是海军上尉约翰·G.克罗姆林。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调查期间,罗德福特上将攻击空军提出的B-36轰炸机和核战争思想。后来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作证时,丹佛尔德上将指责其他军种不承认海军是“全面合作伙伴”。海军陆战队司令克利夫顿·B.凯茨上将对国防部长约翰逊和陆军、空军的参谋长进行人身攻击(10月16日)。陆军参谋长奥马尔·布雷德利上将在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作证时,声称海军上将们是一帮“爱卖弄的人”,是在“公开反抗”文职当局。经过调查后,海军部长弗朗西斯·P.马修斯建议杜鲁门总统免去丹佛尔德上将海军作战部长的职务。这才有效地平息了这次“反叛”(10月27日)。
1949年10月29日,关于空军编制的争论 杜鲁门总统扣留了国会指定用于建立一支拥有58个大队空军的6亿多美元专用款。他指示国防部长约翰逊,组建的空军大队不要超过48个。
1949年12月7日,国防部长约翰逊“减肥” 他宣布通过采取更有效的措施,1949—1950年的国防预算157亿美元已被减至1950年的130亿美元,但没有削弱战备。许多军人认为,这种行为使战备受到严重削弱。朝鲜的早期作战情况证实了这种意见(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宣布继续向国民党提供经济援助 但没有打算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
1950年5月5日,军法的统一制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开始(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0年6月30日,实施部分动员,延长征兵法 杜鲁门总统签署一项法案,将征兵法延长至1951年7月9日。这项措施还授权总统征召国民警卫队和建后备役部队服21个月的现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