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32 T.N.村派纪 (美)
1934年,走向稳定 在军队的支持下卡德纳斯总统建立了稳固统治并推行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
中美洲诸国
(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
这些国家内部政治局势极为不稳,暴乱和政变层出不穷。尼加拉瓜1925年爆发内战,美国进行了干涉并实施监督选举,出现了一段相对平静时期。1931年桑地诺将军发动暴动,使国家再度动荡。美国又一次出面干涉——海军陆战队组训了索摩查领导的“瓜尔迪亚·纳西奥瑙”卫队。1933年1月2日,美海军陆战队撤出尼加拉瓜。1937年索摩查成为总统,直到1956年死去,他一直是尼加拉瓜的实际统治者。
西印度群岛
(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波多黎各和维尔京群岛)
1934年5月29日,《普拉特修正案》披废除 美国取消对古巴主权的限制。
1934年8月6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海地 这次行动标志着美国和海地议会的调解取得成功(参见第十九章→美洲→西印度群岛→海地)。
1937年10月,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边界争端 这次争端造成了大批海地移民死亡。随后,在美国极力调停下双方达成协议。
1939年,美国在波多黎各的扩张 这些岛国成了美国加勒比海防御体系的要点。
南美洲诸国
(阿根廷、智利、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西)
在拉丁美洲这个大舞台上,邻国之间谨慎戒备和动用武力倾向日益严重,多数国家发生内部骚乱。此外,还发生了两例国际性武装冲突。
1921—1929年,塔克纳—阿里卡领土争端 作为太平洋战争时期的遗产(参见第十八章→拉丁美洲→南美洲→太平洋战争),智利和秘鲁就这一盛产硝酸盐的地方发生争执,并导致了几次军事冲突。同时,玻利维亚又坚称智利和秘鲁没有资格对这一地区提出要求。在1929年,通过美国仲裁,争端以妥协办法解决:阿里卡归属智利;秘鲁得到塔克纳;而玻利维亚则在拉巴斯和阿里卡之间获得了使用智利通往太平洋铁路线的权利,平息了其不满情绪。
1932年6—8月,巴西骚乱 联邦政府经过努力才在圣保罗州重新恢复了秩序。
1932—1935年,查科战争 从1928年起,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就查科地区的所有权问题,爆发了连绵不断的军事冲突。到1932年,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国联和其他国家进行了调停,但未能成功。尽管双方经济情况都不断恶化,战争仍在继续。不久,巴拉圭人占据优势,夺占了该地区的大部。玻利维亚人也不示弱,立即聘请德国顾问库恩德特将军训练和指挥其部队,并很快在巴拉圭人宣称拥有主权的地区建立了军事优势。1932年6月15日,当玻利维亚人攻占查科中部的洛佩兹要塞时,似乎已经达到了他们获取巴拉圭河作为大洋出口的目标。这时,巴拉圭人开始调集全国军事力量,其军队数量从3000人急剧膨胀到6万余人,并于7月中旬夺回洛佩兹要塞。为发起决定性攻击,巴拉圭人建立了一条途经卡萨多港的补给线。进攻发起后,埃斯蒂加里维亚上校率领巴拉圭军队穿越丛林地区稳步推进。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巴拉圭军队控制了争议地区的绝大部分领土,并攻占了玻利维亚军队的大本营,俘获玻军3万余人。1935年6月12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后,战斗才平息下来。在1938年7月21日签订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条约》中,巴拉圭人获得了争议地区的四分之三,而玻利维亚得到了一个途经巴拉圭河到大西洋的出海口。
1936年12月1—23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 这是一次维持和平的泛美会议。会议就大陆在受威胁的情况下达成了磋商解决的原则。在美洲国家发生冲突时,其余国家要保持中立。
1938年12月24日,《利马宣言》 该宣言重申了美洲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外来干涉”。这是拉美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和内部颠覆的一份决心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
作战行动(1939年)
波兰战役(1939年9月1日—10月5日)
1939年9月1—5日,德国入侵波兰 黎明前,勃劳希契将军统帅60个师的德军,其中9个为装甲师,共125万人,从北、西、南三面,在空军的配合下,不宣而战,发动了侵略战争。德国的计划是进行双重包围,紧紧咬住沿警戒线部署的6个波兰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一线实施第一次钳形合围,接着在稍东部的布格河一线实施第二次包围。F.冯·包克将军指挥的集团军群,辖第三和第四集团军,从“波兰走廊”的两端实施向心突击;龙德施泰特指挥的集团军群,辖3个集团军,跨过上西利西亚和加利西亚向东和东北方向横扫。约1600架纳粹空军飞机对所有主要城市实施恐怖轰炸,摧毁了波兰的机场和铁路枢纽,并有计划地破坏主干公路以瘫痪其交通,同时还对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此外,200万亲德国的波兰人、“第五纵队”和情报活动也被有效组织起来。波兰西部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地形障碍物,加上爽朗干燥的秋季气候,为坦克突击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德国装甲先头部队势如破竹,迅即撕破了希米格维·雷兹元帅所辖的6个波兰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薄弱防线。到第三天,波兰空军已不复存在,波兰总司令部和前线各集团军之间的通信联络也全部中断,部队实施进一步的机动已不可能。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纳粹空军获得了波军司令部的确切位置。虽然波兰人进行了频繁转移,但仍遭到连续轰炸。在但泽湾,一支德国舰队解决了拥有4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和一些潜艇的弱小波兰海军。整个波兰陷入瘫痪状态,平民惊恐万状。
1939年9月5—17日,华沙和库特诺—罗兹之战 在北面,包克的左翼集团军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推进;在南面,龙德施泰特的右翼集团军越过克拉考向东北方向突击。在中央方向,龙德施泰特的第十集团军(W.冯·赖歇瑙将军指挥),在装甲师主力的配合下,向华沙南部的维斯瓦河进逼。双重包围圈的内环将在维斯瓦河一线合拢,外环则在布格河完成。波兰军队,虽然作战勇敢(有时他们以骑兵冲击德军坦克),但徒劳无功,很快被德军分割在几处互不相连的地域,被迫投降。9月8日,赖歇瑙的第十集团军坦克部队试图进入华沙,但被当地守军逐出。至此,波兰人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华沙—莫德林周围,以及西面的库特诺和罗兹地域。库特诺—罗兹的波兰守军试图突围,但没有成功。随之,德军发起了不间断的空中—地面攻击,致使波兰守军弹尽粮绝,被迫于9月17日投降。与此同时,外层包围圈已经合拢,德军第三和第十四集团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以南会合。
1939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 根据《德苏条约》,苏联军队沿普里皮亚特沼泽南北两侧席卷波兰东部边界,把波兰人依据东南一隅顽抗德国人的希望彻底粉碎,波兰政府和统帅部将领逃往罗马尼亚寻求避难。
地图02 波兰战役:作战行动1939年9月1—28日
1939年9月17日—10月5日,波兰崩溃 孤立分散的波军抵抗被相继征服。在饥饿和伤寒的威胁下,华沙于9月27日投降。维斯瓦河畔的莫德林于28日陷落。波罗的海岸边的海尔海军基地也于10月1日落入德军之手。10月5日,波军最后一个有组织的抵抗中心科茨克投降,约17000波军被俘。此役,波军约有66000人死亡,20万人受伤,波兰武装力量的大部,约694000人被俘。只有少量部队逃往罗马尼亚。德军伤亡情况是,10570人死亡、30322人受伤,3400人失踪。随后,德苏瓜分了波兰。德军开始回撤,准备向西欧集结。
评论:这次旋风般的战役是一次火力和机动的惊人演示,它利用了空中和陆上武器最新的发展成果。德国人依靠进攻、突然性、集中和机动四太原则,锐不可挡,所向披靡。波兰防御链上薄弱的地带被德军快速突击的坦克纵队所利用,它们没有限定目标,漠视侧翼保护,只顾勇往直前。在它们的身后是行动迅速的德国步兵,其任务是通过突击来合围孤立的波兰军队。这种战法,使波军低落的士气始终得不到恢复。闪击战样式从此应运而生。德军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胜利,一方面是得助于波军在边境地区的布防,另一方面则是英法在西线行动迟钝,没有把德军的注意力从波兰战役中吸引过去。由摄影师所拍摄的波兰崩溃经过的电影胶片,被分发给欧洲所有国家和美国,成了德国进行宣传恐怖战的主要武器。希特勒确信这次胜利应该归功于他的正确指挥而不是他的职业军官们,故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位军事天才。大多数西方军事家虽然都被德国取得的胜利震惊,但他们却错误地假定德军这次彻底胜利主要是由于波兰人的无能所造成的。
西线战况(1939年)
沉寂无声是德国西部边界的写照。法国和英国只不过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马其诺防线”背后作一些懒散的局部调动。这条防线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蒙梅迪。从蒙梅迪到北海,沿比利时边界分散着一战时期的防御战所遗留下来的一些互不相连的筑垒体系。比利时和荷兰都严格保持中立态度,拒绝同英法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计划合作。事实上,这是一种为获取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作出的毁灭性的让步。40余万英国远征军跨过海峡集结在盟军防线上的整个阿拉斯—里尔地区。德国的“西线壁垒”一片死寂。仅靠虚张声势地调动部队对改变波兰前线的局势不起任何作用。假如盟军发动一次强大突击,无疑将结束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梦想。然而,只有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域作了一次试探性的出击。盟军企图依靠封锁、经济绞杀和设防政策来消耗德国的兵力。虽然谁也不怀疑依靠这一手段能使盟军最终获胜,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看起来如同梦想。“静坐战”和“假想战争”从此成了与德国的闪击战相对应的令人嘲笑的两个名词。
海战(1939年)
9月3日宣战后,英国立即对德实施了海军封锁。雷德尔德军大将亲率德国海军以袭击商船战略应对。虽然水面舰队的实力英国人占据绝对优势,但就潜艇而言,德国有98艘,而英国只有70艘。此外,英国的食物和战争物质要依靠海上运输补给,这就给了德国人以可趁之机。在此之前,德国人已经将两艘袖珍战列舰,即“德意志”号和“施佩伯爵”号,连同一批潜艇和补给船派往海洋,分布在全球各战略要冲。德国潜艇的第一次攻击就震惊了世界,迫使英国立即采取措施来保护其商船运输。
1939年英法德意海军力量①对比
舰艇种类英国法国德国②意大利
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③181146
“袖珍”战列舰④ 3
航空母舰1011
重型巡洋舰(火炮口径20厘米以上)151847
轻型巡洋舰(火炮口径15厘米以下)6232615
驱逐舰205342559
护卫舰、鱼雷艇73304269
摩托鱼雷艇3991769
潜艇707298115
①包括建造中的和接近完工的舰艇。
②除个别之外,几乎所有德国舰艇都是新建造的,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舰艇现代化程度高、速度快、吨位大并且火力更猛。
③战斗巡洋舰与战列舰大小相当,都装备有14—16英寸(约36—41厘米)口径的重型火炮。但战斗巡洋舰外部装甲较薄,火炮的数量较少,舰体较轻,故比战列舰速度快。战斗巡洋舰的攻击力与战列舰相当,但防护力较差,快速是它最好的保护伞。
④在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限制下,德国禁止建造万吨以上的舰艇。袖珍战列舰实际上就是小型战斗巡洋舰,它装备有11英寸(约28厘米)口径的火炮,速度很快,但防护装甲较薄,未超过吨位限制(事实上,它们排水量在11 000吨左右)。它们可以击败世界上的任何巡洋舰,但却不是真正战列舰的对手。
1939年9月3日,“雅典娜”号沉没 这艘英国客轮,运载着1400名乘客正从利物浦向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行驶,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320公里的洋面上,被德国“U—30”号潜艇在未示警的情况下击沉,112人丧生。
1939年9月17日,英国“勇敢”号航空母舰被击沉 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正同护卫它的4艘驱逐舰在英格兰海岸西南部的海面执行反潜任务,突然被德国“U—29”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勇敢”号当即沉没,515名水兵丧生。
1939年9—12月,“施佩伯爵”号巡航 在汉斯·朗斯多夫海军上校的指挥下,这艘德国袖珍战列舰在南大西洋巴西的伯南布哥和南非的开普敦之间游弋,有时还冒险闯入印度洋。从9月17日至11月底,“施佩伯爵”号共俘获和击沉英国商船9艘。然后它同“阿尔托马克”号供给船秘密会合,将300名英国战俘移交给供给船,同时从“阿尔托马克”号上补充自己所需的燃料和物品。在恢复巡航后,朗斯多夫又俘获了两般英国船只。与此同时,一支由1艘英国航空母舰、1艘战斗巡洋舰、6艘巡洋舰、2艘法国巡洋舰和10艘盟军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在广阔的海洋上搜寻着“施佩伯爵”号。
1939年10月14日,“皇家橡树”号战列舰沉没 由海军上尉京特·普里恩指挥的德国“U-47”号潜艇,在黑夜的掩护下勇敢地突入斯卡珀湾。这里布设了著名的反潜防御体系,且水下情况变幻莫测,英国国内舰队多集中于此。“U-47”号闯入斯卡珀湾后,立即向最近的大型舰只开火,发射两批鱼雷,每次发射四枚,其中几枚击中“皇家橡树”号战列舰,使该舰在两分钟内沉没,舰上786名官兵随之葬身海底。偷袭后,普里恩指挥着潜艇安全撤离,勇敢是这次成功的主要原因。
1939年12月13日,普拉特河之战 由装备有6门8英寸(约20厘米)火炮的重型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和装备有8门6英寸(约15厘米)火炮的轻型巡洋舰“阿贾克斯”号及“阿基利斯”号组成的英国海军中队,在海军准将哈沃德的指挥下,于12月13日清晨在普拉特河口追赶上德国“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朗斯多夫相信自己的6门11英寸(约28厘米)火炮和8门5.9英寸(约15厘米)火炮能够击败英国的轻型战舰,遂向它们靠拢,而不是原地用射程超过对方9150米的重炮实施轰击。哈沃德的中队按照事先拟定的机动计划同德舰战斗,阻止“施佩伯爵”号集中火力于任何一艘。在80分钟的战斗结束后,“埃克塞特”号起火,失去进攻能力,“阿贾克斯”号上的火炮有半数被摧毁,“阿基利斯”号损坏严重。但是“施佩伯爵”号也遭到了重创,朗斯多夫撤出战斗,希望到中立的蒙得维的亚安置伤员并作紧急修理。哈沃德指挥着他的两艘还有战斗能力的军舰等候在港口外(“埃克塞特”号费力地驶向福克兰群岛),同时用无线电求援。中立的乌拉圭政府拒绝朗斯多夫的避难请求,限其72小时离开。这时,英国“坎伯兰”号重型巡洋舰已前来同哈沃德会合,它上面装备有8门8英寸(约20厘米)火炮,其他英国军舰也向此地会集。将大多数船员留在港口的1艘德国商船上后,朗斯多夫率骨干船员将战舰凿沉。随后,他和同伴在乘救生艇返回途中被俘。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他于三天后自杀身亡。
1939年12月中旬,其他德国军舰的攻击行动 在北大西洋活动的德国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在成功地摧毁一些盟军商船(在其战利品中,有中立的美国“燧石城”号货船,并为此引发了一起国际事件)之后,因发动机出现故障,被迫返回国内。德国海军参谋部派出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前往掩护“德意志”号撤退,沿途继续袭击大西洋商船。
1939年12月23日,“拉瓦尔品第”号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在苏格兰东面成功地避开了英国侦察机,但却在12月23日被“拉瓦尔品第”号在法罗群岛和冰岛之间发现。这是一艘由商船改装成的巡洋舰,上面安装了4门6英寸(约15厘米)口径的火炮。无线电报警后,“拉瓦尔品第”号用它的蹩脚火炮勇敢地向巨大的战舰展开了挑战,希望此举能迟滞德舰前进以保证后续舰队对它们的拦击成功。尽管只交火很短时间,但“拉瓦尔品第”号和它勇敢的船员已经完成了任务,因为德国战舰马上撤回了港口。
苏芬战争(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日)
苏联在参与瓜分波兰后,感到德国的威胁增大,故开始加强波罗的海地区的防御。在同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苏联军队以“防御”为借口立即开入了这三个国家。对芬兰,苏联要求签署一个类似的协定,包括苏军控制卡累利阿地峡湾的南部和其他岛屿,以及大陆基地。芬兰当即拒绝了苏联人的这些要求,并沿边界调集军队,由德高望重且参加过三次战争的老将曼纳海姆元帅任芬军总司令。苏联要求芬兰政府立即撤回其军队。
1939年11月30日,轰炸赫尔辛基和维普里 苏军不宣而战,派空军袭击赫尔辛基和维普里两市,战事爆发。
1939年11月30日—12月15日,苏军入侵芬兰 约100万苏军从东和东南方向向芬兰发动攻击,与此同时,苏军还在芬兰湾进行了两栖登陆。芬军总共约30万人,且80%为刚刚动员的预备役人员。苏军在南部海岸的所有两栖进攻均被击退。在遥远的北部,一队苏军占领了皮特萨摩,在向南推进了一小段距离后被阻。苏军主力攻人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在“曼纳海姆防线”遭到芬军猛烈回击,损失惨重。这是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修建的野战筑垒防线,它把崎岖的地形和茂密的森林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其余苏军向芬兰东部和北部的浩翰湖区和森林地带发动进攻,而芬军则以机动防御或更小的分队在他们习惯的森林地带独自行动,与苏军周旋。大雪和芬兰冬天的严寒对芬军影响不大,因为他们都备有滑雪板,且穿着防寒衣。但这一切却使苏军很快陷入窘境。同时,苏联空军的攻击已难以奏效,共产党第五纵队的活动也很快销声匿迹。
1939年12月—1940年1月,苏奥穆萨尔米之战 在芬兰东部,苏军第一六三师兵分两路穿过狭窄的森林小径,向苏奥穆萨尔米镇合击。厚厚的积雪阻碍了苏军的前进,零下40度的严寒袭击着从乌克兰而来缺乏极地服装的新兵。在苏军侧翼,芬兰民防队在白雪皑皑中脚穿滑雪板神出鬼没地袭击补给车辆和野战厨房。苏军纵队在小镇会合后,没有作进一步的突击,而是停下来侦察敌情。这时,芬兰第九师的步兵部队赶到,没有等待后续炮兵就向苏军发起反击。苏军依托小镇顽强抵抗,双方的供应线都被封锁并遭到伏击,切断了所有给养。苏军第四十四师试图抄近路前去解救第一六三师,但它自身由于遭到民防队的袭扰而无法机动,被困在苏奥穆萨尔米以东约8公里的路上。在圣诞之夜,2个苏军师作了最后一次会合的徒劳尝试。这时,芬军第九师的炮兵部队已经赶到,随之对第一六三师发动了一次协同攻击,并将其歼灭(12月27—30日)。之后,芬军转攻苏第四十四师,先将其分割,然后逐一歼之(1月1—8日)。此役,苏军约27500人战死或冻死,1300人被俘。此外芬军还缴获了50辆坦克以及2个师的全部火炮和武器装备。芬军死亡900人,伤1770人。
1940年1月1日—2月1日,苏军变更部署 因苏军一线部队在芬兰边境六个地区相继被阻,且遭受了1个师和1个坦克旅被俘、3个师几乎被歼灭的惨重损失,为此,苏军决定变更部署。这次,苏联统帅部准备集中力量进攻“曼纳海姆”防线,因为这是唯一可以集中压倒优势兵力的地区。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正准备派遣一支远征军前来援助芬兰,但中立国挪威和瑞典拒绝让这支英国和法国准备援助芬兰的远征军过境。
1940年2月1—13日,进攻“曼纳海姆防线” 苏联第七和第十三集团军,共54个师,在大量火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向“曼纳海姆防线”发动了持续攻击。进攻频率每天达4—5次。面对防御的密集火力,苏军发动了一波接一波视死如归的攻击。芬军已厌倦他们之间的这种野蛮残杀,军心动摇。终于,苏军2月13日在萨马附近突破防线。3月1日,芬兰右翼和中部退至维普里地域。
1940年3月12日,芬兰停止抵抗 由于芬兰武装力量消耗怠尽和外援希望全部破灭,加上苏军的和平条款同最初提出的要求几乎完全相同,芬兰政府决定停止抵抗。斯大林既不愿作进一步的入侵以招来外部干涉,同时也不愿陷入芬兰的游击战,故同意停战。在这次战争中,芬军死亡25000人,伤43 000人。虽然苏军的伤亡情况从未公布,但因其进攻计划考虑欠周密,没有考虑到地形气候等不利因素,故伤亡较大。据估计死亡人数高达20万人,而受伤人数超过40万。
评论:正确的战略指导、服从命令的军人以及对地形气候条件的熟悉和巧妙将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的战术,构成了芬兰人的防御。苏联人的进攻缺乏计划性,没有考虑地形、气候等诸要素的影响。它最后获胜只是因为苏联政府采用了不顾伤亡的人海战术。苏联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使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得出了苏军的战略领导、战术和武器装备低劣的结论,并认为德军一次快速进攻便可将其摧垮。不幸的是,这种看法被许多外国军事家所赞同,包括美国陆军部。
作战行动(1940年)
丹麦和挪威沦陷
对德国重工业至关重要的瑞典铁矿砂,有两条途径可以运抵德国港口:一条是途经波罗的海,另一条则是从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港装船后沿海岸南下。后一条路线遭到了英国海军封锁的威胁。德国一旦占领了挪威,将可使用陆基航空兵打破英国的封锁,同时也能以此为跳板对英伦三岛发起空中袭击。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决定同时占领挪威和丹麦。1940年1月,德国开始制定进攻斯堪的纳维亚的作战计划,并于4月2日发布了入侵命令。
与此同时,英国也制定了在挪威海域布雷的计划。此举意在使德国运载铁矿砂的船只离开纳尔维克进入公海后遭到拦截。1940年3月冬季战争期间,英法曾因派遣远征军支援芬兰而请求取道挪威前往,结果遭到拒绝。这次在国际海域实施的布雷行动,预计能同中立的挪威达成谅解。
1940年2月16日,“阿尔特马克”号事件 英国封锁舰发现德国“施佩伯爵”号的辅助船正沿挪威海岸驶向德国,同时还获悉该船上有299名被“施佩伯爵”号俘获的英国商船海员。英国海军部命令英舰要不惜一切代价实施营救。英“哥萨克”号驱逐舰舰长菲利普·维安奉命追击,并尾随德船进入斯塔万格附近的吉奥星湾。尽管挪威政府提出抗议,但“哥萨克”号水兵仍登上“阿尔特马克”号,将其俘获,并救出被俘人员。事后,挪威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但英国政府立即谴责其允许军用船只在中立挪威海域避难的事实。挪威政府自知理亏,方才罢休。
1940年4月8—10日,沿挪威海岸的海军行动 4月初,丘吉尔命令在挪威海域布雷,以阻止德国海军通行,英驱逐舰遂驶向挪威海岸,途中,与驶向克里斯蒂安森、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及纳尔维克的德国运兵船和战舰遭遇。双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德国军舰成功地保卫了运兵船队,但也遭到了一定的损失。英国驱逐舰“萤火虫”号挺身猛撞德国重巡洋舰“希佩尔”号,使其严重受损,但英舰也因此负伤。在一次决斗中,英国“声望”号战舰重创德国战斗巡洋舰“格奈泽瑙”号。另外,还有两艘德国巡洋舰被击沉,“吕措夫”号袖珍战列舰在奥斯陆附近被英国军舰和潜艇击伤。尽管如此,所有的德国运输船都安全抵达目标。
1940年4月9日,征服丹麦 德军突然越过边界进入日德兰,与此同时,隐藏在哥本哈根港口一艘商船内的一营德国步兵上陆俘获了丹麦国王和政府人员。丹麦就这样在几乎没发生流血冲突的情况下陷落了。
1940年4月9日,入侵挪威 德军计划在挪威海岸和几个港口同时登陆,并对奥斯陆和斯塔万格实施空降攻击。空降的目的意在像对付丹麦一样逮捕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政府官员,使国家处于瘫痪状态。但是,拥有12000余人的挪威军队战备程度要较丹麦人高,且提前接到了入侵警告。这支军队大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民兵,其中也有一小部分职业军官和士兵,他们被编为6个步兵旅和伴随炮兵分队,外加驻防部队。部队全部动员起来需四天时间。由于挪威政府被其他事件分散了精力(4月8日开始的英国布雷行动也是一个主要事件),故直到4月9日前几小时才发布动员命令。挪威海军,包括岸防炮兵,规模很小且舰只设备陈旧,不过作战顽强。此外,还有一些战斗机和鱼雷机作为辅助部队。整个挪威共有受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12万余人。
1940年4月9—10日,攻占奥斯陆 奥斯陆湾的岸炮英勇地击退了来犯的德国舰队,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和1艘小型舰只被击沉,另2艘小型舰只受伤。随后,德国派空降部队占领了奥斯陆机场,制服了一支挪威小分队。在德国伞兵着陆前,挪威战斗机击毙了5名伞兵。空运部队很快占领了市区。与此同时,海军部队也突破岸炮火网登陆上岸。
1940年4月9—10日,西海岸作战行动 在克里斯蒂安森和卑尔根,德国遭受重大伤亡后才靠着优势兵力上陆。“柯尼斯堡”号巡洋舰被卑尔根岸炮击毁,后被英国飞机炸沉。在斯塔万格附近,一支挪威部队试图阻止历史上第一次空降攻击,结果徒劳。只有在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德国人才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功。
1940年4月10—13日,在纳尔维克的军事行动 5艘英国军舰突然闯进纳尔维克湾发动攻击,将载运进攻部队的10艘驱逐舰中的2艘击沉,英舰也有2艘沉没。4月13日,英国“厌战”号战列舰率9艘驱逐舰再次入湾,将德国余下的8艘驱逐舰尽数击沉。7艘德国潜艇逃生。
1940年4月10—30日,德军发展进攻 随着最初目标的实现,德国入侵部队司令福肯豪斯特将军决定向城外发展进攻。紧张的空运使在挪威的德军力量迅速增加。纳粹空军利用挪威机场开始对海岸外的英国战舰发起攻击。在克服了最初的惊恐和混乱之后,挪威军队在新任司令奥托·鲁格少将的率领下同德军展开了激战。约5万名预备役人员被动员起来。接下来的三周内,挪威军队试图坚守中、南部地区,但德军力量委实太强,摧垮了挪军防线,将其赶往北部。在战斗中,由吉斯林领导的一支“第五纵队”给了德国人一定的帮助。
1940年4月14—19日,盟军登陆 集结在英国港口、曾计划前往芬兰援助(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苏芬战争→苏军变更部署)的约1万名英法士兵接令后匆忙上船。在挪威的纳姆索斯和昂达耳斯内斯两处登陆,企图攻占特隆赫姆,以在挪威保持一个立足点。4月14—15日,另一支盟军小部队在纳尔维克登陆。
1940年4月20日—5月2日,德军反击 特隆赫姆的德军顽强据守,与此同时,援军从奥斯陆匆忙赶来,纳粹空军还对盟军部队、登陆地域和支援船只进行连续的狂轰滥炸。5月1—2日,在进展无望的情况下,盟军从纳姆索斯和昂达耳斯内斯撤离。5月2日,国王哈康七世和挪威政府也转移到北部地区,挪威军队放弃在中、南部地区的抵抗。
1940年4月24日—5月26日,纳尔维克之战 在盟军举棋不定之际,纳尔维克的德军匆忙加强防御。在丘吉尔极力敦促下,盟军对该城发起攻击。尽管得到了海军炮火的有力支援,25000名盟军仍不能拿下纳尔维克。专门为山地战组训的挪威部队,也作为先头力量加入了攻城战,但英法盟军和挪威军队之间的协同却不尽如意。5月28日,在盟军的持续压力下,伤亡惨重的德军放弃纳尔维克,盟军随之占领。
1940年6月7—9日,盟军撤离纳尔维克 由于德国对西欧的入侵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盟军决定撤出纳尔维克,该城很快又被德军占领,至此整个挪威沦陷。当盟军部队在“光荣”号航空母舰和2艘驱逐舰的护送下从海上撤离时,突然遭到了德国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的袭击。“光荣”号航空母舰,连同甲板上的飞机,很快沉入大洋。2艘驱逐舰也未能幸免。不过,其中1艘驱逐舰在沉没前用鱼雷重创了“沙恩霍斯特”号。几日后,1艘英国潜艇又将“格奈泽瑙”号击毁,使这2艘德国战舰退出战场达六个月之久。挪威国王和政府随盟军撤离,并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
评论:面对强大的皇家海军威胁,德国人勇敢而迅速的结束了这次战役。德国空军从夺占的基地所实施的快速出击行动,使世界第二次认识到空军在海战中的价值。德国这次大胆行动的成功,解除了英国对德国的海军封锁,确保了第三帝国铁矿石的供给,并为其战争机器赢得了极大荣誉。但另一方面,德国海军遭到了重创,使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处于残缺状态。此外,挪威军队的表现值得称赞,特别是在纳尔维克及其附近地区的成功作战中更为突出。
西线作战行动(1940年)
背景
到5月初,123个师的德国部队,其中104个步兵师、9个机械化师和10个装甲师,共250万人已沿德国西部边境集结完毕。这些部队分属于3个集团军群。最北部的为B集团军群,由包克将军指挥,辖2个集团军,部署在北海到亚琛一线;中部的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将军指挥,辖4个集团军和1个实力强大的装甲集团军,部署在从亚琛到萨尔拉堡的狭窄地带,德军2574辆坦克的大多数集中在该集团军群;南部的C集团军群,由勒布将军指挥,辖2个集团军,部署在法国东部洛林的防御工事对面和莱茵河一线。配合地面部队行动的空军编为2个航空队,共有3500架作战飞机。整个战役由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长凯特尔上将统领。战场总指挥为勃劳希契,他也是波兰战役的指挥官。
与之相对垒的盟军部队共200余万,主要为法国人,这些部队分属于3个集团军群,集结在法国边境线内侧。第一集团军群,由加斯东·比约特将军指挥,辖5个集团军,其中包括戈特勋爵率领的英国远征军,部署在从海峡到蒙梅迪一线;第二集团军群,由普雷特拉将军指挥,辖3个集团军,部署在“马其诺防线”后蒙梅迪到埃皮纳尔一线;第三集团军群,由贝松将军指挥,辖1个集团军,固守“马其诺防线”。盟军战场司令官为乔治将军,战役总指挥为甘末林将军。尽管盟军有3609辆坦克(比德国坦克多,且部分坦克性能还优于德军),但这些坦克却被分散编组,除3个装甲师外大部被编成独立的坦克营,配属部队行动。盟军的这些部队共编成100个师,其中9个为英国师、1个波兰师,还有13个师为要塞部队,驻守在“马其诺防线”上无法动弹。支援盟军行动的空军力量是法国的1400架战机,此外,还有290架英国飞机。盟军的地面和空中装备总体上要比德军略逊一筹。
在中立的低地国家,比利时有约60万军队,分编成22个师,由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亲自统领。荷兰武装力量约40万人,由温凯尔曼将军指挥。两国力量都没有充分集结。比利时和荷兰都有著名的防御工事体系,通过可怕的运河网相连,一旦需要,还可以打开堤坝使田野变成汪洋。然而,两国军队都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武器装备与英法军相比陈旧且缺额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两国都缺乏适当的防御计划。它们仅希望能保持中立,无论是比利时或者荷兰都不敢同英国和法国讨论联合防御计划问题,甚至断然拒绝同盟军互通情报的请求。
德军计划 在强有力的空袭之后,B集团军群率先越过德荷边界,然后缓慢进入比利时领土,以引诱盟军左翼集团军前来解救低地国家;A集团军群以装甲集群为先导,直扑阿登森林,从斯坦奈隘口进入法国,将推进到比利时的盟军诸集团军后路切断,然后直捣加来,进而向北卷击在低地国家中与B集团对峙的英法军队一部。接下来,德军利用缺口迅速掉头南下,随之卷击防守“马其诺防线”的法国集团军。那里,德国的C集团军群早已在其对面严阵以待。
盟军计划 法国人认为,德军的进攻仍将是1914年施利芬计划的翻版,即穿过比利时实施迂回攻击。盟军的作战计划推测将在比利时的戴莱防线同入侵的德军遭遇,因此将主力第一集团军群部署在“马其诺防线”以北地区,这与德军所期望的结果正好吻合。
佛兰德之战(5月10日—6月4日)
入侵低地国家
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起进攻 黎明前,德国空军袭击了比利时和荷兰的所有机场,接着,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跨过比利时和荷兰边界发起攻击。最初,德军的主要作战行动在右翼,由在荷兰方向的B集团军群实施。德国伞兵在鹿特丹、海牙、穆尔代克和多特莱契及附近地区着陆,惊呆了荷兰国民。当日晨,滑翔机和伞兵部队在比利时主要防线北部的支撑点埃本·埃玛尔要塞顶部着陆,使这座坚固的要塞失去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德国部队越过本应由埃本·埃玛尔要塞炮火封锁的阿尔贝特运河。德军最初进攻的胜利和暴行,连同空军对两国内陆地区的轰炸,使两国平民陷入极度混乱和惊恐状态。
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德国人最初胜利的消息使伦敦和巴黎政府极为震惊。英国首相张伯伦面对国内外的压力不得不宣布辞职。因为在挪威的失败已使他的政府声名狼藉,失去了公众的支持。接替张伯伦任首相的是意志坚强、勇敢好斗的温斯顿·丘吉尔。此后,将由他领导联合王国政府去面对德国人的重压。
地图03 西线作战行动:第一阶段(5月10日盟军的防御部署和德军计划图)
1940年5月11—14日,荷兰沦陷 尽管荷兰乡村洪水泛滥,但B集团军群依靠最初的胜利成果,仍稳步向前推进。到13日,德军主力已经开始踏上通往“荷兰要塞”的道路,这次行动得到了伞兵部队的有力支持。他们攻占并坚守着跨过莱茵港湾的主要桥梁。同一时刻,德国先头部队在布雷达附近同亨利·吉罗率领的法国第七集团军遭遇,并将其击退到安特卫普。荷兰女王和政府从海牙乘船逃往英格兰。德国要求荷兰立即无条件投降。在谈判进行中,纳粹空军残忍地摧毁丁鹿特丹的整个商业区。5月15日上午,温克尔曼投降。
1940年5月11—15日,比利时陷落 进行了一波空袭之后,由赖歇瑙指挥的德国第七集团军向西南方向发起突击。埃本·埃玛尔要塞落入了勇敢突击者的手中。当德军潮水般涌过阿尔贝特运河后,比利时军队退至戴莱防线,并于5月12日得到了英国远征军和布朗夏尔将军指挥的法国第一集团军的加强。到15日,约35个盟军师,包括英国远征军的大部,会集到那慕尔—安特卫普地区。德国第六集团军向它前面的戴莱防线发起试探性攻击,而从荷兰掉头南下的屈希勒尔第十八集团军则威胁着盟军左翼。这时,该地区的盟军部队都认识到他们的右翼即法国中部正在被德军撕裂。
法国北部
1940年5月10—12日,通过阿登森林出击 在荷兰和比利时方向发起攻击的同时,德国的重兵集团,由龙德施泰特统帅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了穿过崎岖的阿登山脉行动。由于地形和路况极差,先头部队直到5月12日才抵达默兹河。这是一次计划精确的延误行动,意在诱骗桑布尔河以北的盟军向比利时机动。德国的先头部队是克莱斯特将军率领的3支装甲纵队,共5个装甲师和3个机械化师。北翼是霍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科拉普和第二集团军司令亨奇格做梦也想不到德国的主力竟穿越森林茂密的阿登山区,故他们在斯特奈隘口地区只部署了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防守。而在阿登森林区仅仅有少量的法国骑兵和比利时快速机动部队,他们很快即被占绝对优势兵力的德军驱散。一获悉德军进攻的消息,两位法国将军立即派骑兵跨过默兹河前去迟滞敌人,直到两个集团军能在河畔建立防线为止。
1940年5月13—15日,跨过默兹河 但科拉普仍慢了一步,亨奇格的骑兵也被挫败。在对法军炮兵阵压倒一切地俯冲轰炸支援下,5月13日霍特的一个装甲师在欧村强行渡河;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另一支纵队,赖恩哈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军,也不示弱,以同样的手法在蒙泰梅渡河成功;诲因兹·古德里安将军也率装甲军在色当顺利强渡。尽管法军拚死抵抗,但德军的桥头堡仍迅速扩大。5月15日,法国第九集团军被击溃,第二集团军的左翼被彻底瓦解。随后,在“施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开路下,德国装甲部队沿约81公里正面隆隆西去,其身后是涌进缺口的快速行进的德国步兵。
地图04 西线作战行动(1940年5月21日形势及5月16和18日盟军的大致防线)
1940年5月16—21日,向海峡挺进 盟军总司令甘末林急忙从法国总预备队和德军南侧的法国诸集团军中调集若干个师,组成一个新的第六集团军,由图商将军指挥,试图堵塞缺口,但为时已晚。享利·吉罗接替科拉普的指挥权后,力图在德军攻击浪潮面前重整旗鼓,但5月17日被德军将退路切断,吉罗不幸被德军俘获。虽然5月17—19日间,夏尔·戴高乐准将率第二装甲师对德军南翼发动了三次成功的袭击(这也是法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唯一一次胜利),但无奈德军实力太强,在“施图卡”轰炸机和地面部队反击的双重打击下,戴高乐英勇的部队被击退。5月19日,甘末林被撤职,由魏刚将军继任盟军最高司令。5月21日,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出到阿布维尔西部的海岸边,将盟军拦腰斩开,并切断了同英国远征军基地港口瑟堡的交通线。当南部陆军试图坚守勃姆河和埃纳河防线之时,被切断退路的北部盟军却发现他们的唯一退路只剩下大海。
1940年5月21—25日,德军在法国北部的攻势 在德国装甲集群以三路纵队,从海岸到阿拉斯向北横扫之际,比利时境内的德军第四(由克鲁格将军指挥)、第六和第十八集团军向对面的法国第一集团军、英国远征军和比利时军队也发起了强攻。5月21日,位于第一集团军左翼的戈特勋爵,为加强盟军右翼,向南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向阿拉斯地域的德军装甲部队发动反击,但被隆美尔将军指挥的德第七装甲师瓦解。5月22—2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攻占布洛涅,使加来的英国防御部队陷于孤立。敦克尔刻被选作为英军的代用基地。由于不堪忍受德军进攻的重压,盟军放弃埃斯科河防线,并渐渐收缩为一条背朝大海的环形防线。到5月25日,德军整个装甲集群的进攻完全压在了位于盟军右翼的英国远征军身上。盟军全军覆没的命运看来已确定无疑。
1940年5月25—27日,比利时投降 与此同时,位于盟军左翼的比利时军队,在德军的强攻下正渐渐瓦解。在抵抗无望之下,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决定向德军投降,以避免造成更多的流血牺牲。这样,英法军队的左翼就直接暴露在德军面前了。坚守佛兰德地区的希望已化为泡影。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命令皇家海军从敦克尔刻撤回英国远征军。
1940年5月26—28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在元首的命令下,德国装甲部队从南部的进攻暂时停止。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命令使盟军得以匆忙沿敦克尔刻地域组织起一道环形防御工事,同时也使英国国内得以将撤退船只集结到南部港口。德国空军受命摧毁敦克尔刻盟军和环形防御工事,但却受到了皇家战斗机统帅部强有力的挑战,他们从英国南部基地派出战斗机,与德空军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空中搏杀,使德国利用空军力量摧毁敦克尔刻防御的计划落空。
1940年5月28日—6月4日,敦克尔刻撤退 5月28日希特勒取消停止进攻的命令,德国装甲部队立即恢复对盟军右翼的突击,但却被3个英国师组成的纵深环形防御所阻。与此同时,850艘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动力各异的船只组成的“联合舰队”——它们大多数由公民志愿者操纵着——开始向敦克尔刻集结,拉开了历史上最惊人的撤退序幕。在8天的时间内,338000余名盟军官兵,包括112000名法国和比利时人,被撤至英国。部队蜂拥至遍及海滩、码头的待命线,甚至站在拍岸惊涛中等待上船。在他们的头顶,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在搏斗中挫败了德国空军的多次攻击;在他们的外围,友军沿环形防御工事抗击着德军强有力的进攻。在最后一夜(6月4日),指挥后卫部队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对海滩和港口作了最后一遍巡视,在证实英国部队已全部登船后,才坐船撤离。次日,德军攻破勇敢掩护撤退的法国第一集团军的阵地。佛兰德之战至此结束。
评论:抛却纳粹对比利时和荷兰背信弃义不谈,仅就德国的军事行动本身而言,除去一例外,处处表现出了可怕的精明强于。希特勒奇怪地发出停止推进的命令,拖延了装甲部队对退缩在佛兰德盟军的攻击,其责任不在德国战场指挥官。希特勒之所以发出此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戈林让德国空军单独消灭被困之敌的请愿所致。戈林此举意在最大限度地分享这次胜利的荣誉。另外,希特勒也许还担心法国人从南面发动一次奇迹般的反攻,来打破他的全面征服计划。
对盟军方面而言,无论是战争爆发前还是爆发后,都没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中指挥程序,因此导致战役行动脱节和指挥不力。法国最初将重兵布防在“马其诺防线”背后,是荒谬之举。英法指挥员之间的摩擦和相互猜疑使形势变得错综复杂。此外,法国最高统帅部的犹豫不决亦极为突出。盟军依靠堡垒御敌的思想,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它扼杀了却队的进攻精神,致使法国军队爱国热情极为低落、士气大大衰退。但法国第一集团军为确保英国盟友的撤退而在敦克尔刻之前所实施的无望的防御战,无疑是最值得赞颂的勇敢行为。
法兰西之战(1940年6月5—25日)
佛兰德地域作战行动结束后,德国军队以令人吃惊的准确性和速度作好了征服法国的准备,除进行了个别调整外,整个作战部署仍按原方案展开。包克的B集团军群已沿索姆河一线至东部的布尔格严阵以待;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进攻正面向东延伸到“马其诺防线”的摩泽尔;勒布的C集团军群则部署在到瑞土边境一线。在索姆河、埃纳河和“马其诺防线”的另一面,是经过重新调整但仍显得惊慌失措的法国部队。其第三集团军群,由贝松将军指挥(原司令比约特将军在车祸中丧生),防守从海岸到兰斯一线;第四集团军群,由亨齐格将军指挥,防守从兰斯到默兹河并延伸至蒙梅迪;第二集团军群,由普拉特拉特指挥,防守“马其诺防线”。魏刚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南侧布署一段纵深防线,由被德军驱散的法军部队一部和心绪不宁的剩余部队驻防。这些部队的集中遭到了纳粹空军持续的轰炸,致使铁路枢纽破坏严重,阻碍丁法军的调动。魏刚手中共有65个师可资利用,其中3个装甲师已遭重创,另外17个为要塞守备部队和二线预备队。所有部队都缺额严重,装备也不足,且士气低落。
1940年6月5—13日,德军重新发起进攻 B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为先导,率先从索姆河突破。德军撕裂阿尔特梅那将军的第十集团军防线,于6月9日抵达巴黎西部的塞纳河畔。接着,装甲军团折而向西,咬住法第九军和英国第五十一高原师(这是英国远征军仍留在法国的几支部队之一),一路追杀直抵圣瓦莱里—昂科。6月12日,法第九军和英第五十一师投降。法第七集团军在偏东面的地段上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搏杀。为了恢复侧翼防线,6月8日魏刚命令第三集团军群回撤至塞纳河南。次日,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对巴黎东面法第四集团军群左翼发起主攻。其装甲先锋部队,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借助B集团军群克莱斯特装甲军团的协作,迅猛东进。尽管雷坎将军指挥法第四集团军顽强抗击,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反攻,但古德里安的坦克仍碾过沙隆风驰电掣般南去。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也从沙隆至梯也尔间跨过马恩河。德军突破已经完成。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撤至波尔多,不计其数的难民也随之涌向新的政府所在地。4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次日,德军开进巴黎。
地图05 法兰西之战:第二阶段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参战 看到法国取胜无望,墨索里尼遂对其宣战并命令部队入侵法国南部。
1940年6月13—25日,追歼 法军分崩离析,德军乘胜向西、南、东追歼。德军装甲部队从圣纳泽尔一路横扫至瑟堡。6月17日,其余德军跨过卢尔河,向东直插至贝桑松东南的法属阿尔卑斯山山脚,切断了“马其诺防线”后法军残余部队的退路,与此同时,正面的C集团军群也发起攻击。6月22日,这部分孤立的法国部队投降。
1940年6月17日,法国政府改组 在一脚踢开丘吉尔所提出的英法之间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同盟”的建议之后,法国内阁投票一致请求改组。结果,贝当元帅继任总理,他随之请求签署停战协定。
1940年6月21日,法国投降 亨齐格将军,在贡比涅森林中曾于1918年签订过停战协定的同一节车箱里,同希特勒相会并签字投降。6月25日,双方敌对行动停止。停战条款规定,法国版图的五分之三将由德军占领,所有法国军队解除武装。在滨海阿尔卑斯省,法军放射出几缕耀眼的光芒,在那里,6个法国师将分三路入侵的32个师的意大利军队击退。
评论:魏刚于6月5日接替指挥权时,战线已推进到法国大城市密集的地区,形势显然已到了无望的程度。当时,他和贝当是否应该接受丘吉尔提出的英法结盟的建议,到北非去继续战斗呢?这是一个有待争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法国的舰队是完整的,在北非的法军也丝毫未损。法国的投降使希特勒成了西欧大陆无可争议的霸主,他开始把眼光盯向西北和东方。他是应该执行他最初的计划立即入侵苏联,还是应该迅速入侵和摧毁似已陷入无望之困境的英国呢?
不列颠严阵以待(1940年6—12月)
英国、法国和自由法国
1940年6月,不列颠陷入孤立 法国的陷落使英帝国面临着“罗马—柏林轴心”联合入侵的压力。英国的大西洋运输线受到了德国潜艇的威胁,地中海生命线也受到了意大利舰队和军队的挑战,而苏联作为轴心国的一个沉默的伙伴在一旁观望。此外,法国舰队也有落到希特勒手中的危险,那样无疑会使轴心国的海军力量占据明显的优势。虽然经过战斗皇家海军和空军仍阵容齐整,但驱逐舰的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履行反潜、护航和巡逻等诸多任务。英国国内的陆军战备程度很差。虽然远征军的多数人员都已从敦克尔刻撤回,但武器装备和其他作战物资却统统扔在了法国。留守英国的29个师,虽然有少量的装甲车辆和炮兵,但未作任何战斗准备。大多数中立国都认为英国不可避免地要向德国低头并寻求和平。希特勒也如是想,因此敞开大门等着举行和平谈判。而丘吉尔却轻蔑地砰然关上大门,并号召英国作好抵御入侵的准备。
1940年6月23日,戴高乐和自由法国 一支新锐力量在法西兰崩塌的大厦中崛起,这就是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这位装甲战的倡导者,6月5日由师指挥官被提升为国防部次长。进入短命的雷诺内阁后,他极力主张继续抗战。当贝当投降后,戴高乐潜逃至英国,号召所有真正的法兰西人团结起来为自由而战,他的号召得到了世界各地法国官兵的响应,起初虽如涓涓细流,但很快就汇集成澎湃的洪流。戴高乐立即将这些投奔而来的爱国者中最优秀者派往法属殖民地和领地组织抗战。奥特克劳契,为保护家人安全将名字改为吉恩·勒克莱尔,被派往法属北非;乔治·卡特鲁将军以中东自由法国长官的身份前往开罗;爱德华·D.拉米纳特上校到法属刚果组织力量;在英国,埃米尔·米瑟利耶海军上将着手组织自由法国海军。尽管自由法国运动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英美两国对其仍抱有偏见,两国领导人都低估了戴高乐的活动能力。
1940年6月24日,美国输出武器到英伦 作为对6月3日丘吉尔极力要求购买武器的回应,一艘满载轻武器、机枪、轻型火炮和其他作战物资的船只驶抵英格兰。
1940年7月3—4日,捕获法国战舰 一支英国舰队出现在奥兰和阿尔及尔港口外,它要求法国舰队作出如下选择:①加入英国舰队同德国战斗;②驶往英国港口听任拘留;③在奥兰港自行凿沉。法国人当即拒绝,随后,英海军上将萨默维尔爵士命令开火。在短暂的冲突中,3艘法国战列舰被击沉,1艘逃跑,5艘驱逐舰逃至土伦港。在同一天,一支由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组成的法国舰队,听从英东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坎宁安海军上将的命令,自行缴械。在另外的英国港口,多于2艘的法国潜艇,响应英国号召,主动加入“自由法国”舰队,同皇家海军并肩作战至战争结束。这些投诚舰艇占据了法国舰队的很大比例。还有一些舰只留在土伦、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和达卡的海军基地。然而,奥兰的冲突,使许多法国人对英国极度失望。贝当的维希政府于7月5日宣布断绝同英国的外交关系。
1940年9月27日,“罗马—柏林—东京轴心”成立 一项三国间的条约在柏林签署,签约国保证将全力以赴地相互支援,条约有效期10年。但条约并未要求日本投入对英及其盟国的战争。
不列颠之战
“海狮”作战计划 在纳粹空军的狂热拥护下,希特勒不顾陆军和海军将领的劝告,6月5日决定入侵英国。制海权是实施这一战役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由于没有能同英国海军相抗衡的水面舰只,因此德国空军的任务首先是击败皇家空军,然后再以空中火力压制皇家海军。作为战役序幕,在7月份纳粹空军对英国海岸城镇的船只进行了不间断的骚扰攻击。与此同时,德国陆军为登陆积极备战,而海军则在德国和占领国搜寻登陆用船。
1940年8月8—18日,第一阶段 为了摧毁皇家空军,戈林纠集2800余架飞机,其中900架为战斗机,1300架为轰炸机,共分为3个航空队。第二航空队由凯塞林元帅指挥,从法国北部的基地出发;第三航空队由斯佩勒元帅统领,从比利时和荷兰的基地出发;以轰炸机为主的第五航空队由施通道夫将军指挥,从挪威基地出发。在英国方面,空军元帅道丁统辖的战斗机指挥部共集结了650架作战飞机,分编为52个航空中队。德国的战略是通过猛烈攻击英国海港和战斗机基地,诱使英机出航,然后在空中将其击落。然而,道丁得力于英国新近研制的雷达设备,能够在最重要的时间地点集中优势兵力迎敌。德国人虽然不分白天黑夜的狂轰滥炸(8月8日共出动1485架次,到8月15日上升到1786架次),但其轰炸地域大致上局限在从西南到东北约805公里的英格兰弧形圈内,故有利于英空军机动迎战。在接下来的持续空战中,皇家空军战斗机统帅部仍然保持了英国上空的制空权。
1940年8月24日—9月5日,第二阶段 德国空军的攻击目标转变为集中力量轰炸皇家空军的主要内陆基地。大批的轰炸机,每批约有100架战斗机护航,大摇大摆地闯进英国腹地上空,给英空军的机场、通信设施和控制中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英战斗机统帅部已接近被击垮。此役,共摧毁450架英国战斗机,103名飞行员战死,128人受伤。
1940年8月24—29日,柏林遭空袭 为了报复德国轰炸伦敦,英皇家空军轰炸机指挥部决定对柏林实施一次夜间偷袭。在3小时内,81架英国飞机顺利飞抵雾霭笼罩的柏林市上空。虽然轰炸造成的损失轻微,但对德国人的心理影响却相当严重。8月28日和29日,英空军又重演了这种偷袭。尽管德国人在柏林四周布置了两道防空火网,但仍造成了大量柏林市民伤亡。接着,杜塞尔多夫、埃森以及其他德国城市也遭到攻击。希特勒和戈林暴跳如雷,在英国人报复性攻击一周后,决定再次改变德国空军的战略目标。事实上,此时英国的空中防御已衰退到最低点,德国人的胜利就在眼前,但德国空军却突然接到了停止攻击英国机场和控制中心的命令。
1940年9月7—30日,第三阶段 伦敦成了德国空军攻击的主要目标,遭到了猛烈而又持续的轰炸。皇家空军战斗机指挥部的任务因德国人攻击目标的单一而变得简单化,故能够将其实力严重受损的部队集中使用。9月15日,德军对伦敦的轰炸达到了顶峰,1000余架轰炸机和约700架战斗机一整天一波接一波的在城市上空肆虐。当夜幕降临时,德机被击落56架,而英国人只付出了29架战斗机的代价。在这一阶段残酷的轰炸中,英国平民伤亡惨重,从最初的每日300—600人上升到后来的1000—3000人,且伦敦大部被摧毁。但英国人以顽强的精神顶住了轰炸,拒绝屈服。德国空军由于损失太大而不得不中止白天攻击。这表明空中的浪潮已经转向。
1940年9月14—15日,英国反击 英国轰炸机指挥部,同海军轻型舰只联合行动,摧毁了集结在法国和低地国家港口的德国驳船200余艘,占德国为入侵英国筹备船只的十分之一。为此,希特勒决定将实施“海狮”计划的时间表推迟到9月27日。慢慢地,德国的空中攻击减弱了下去。9月30日,纳粹空军进行了最后一次白天袭击。
1940年10月1—30日,最后阶段 德军零星的偷袭仍继续进行,但造成的损失轻微。10月20日,伦敦又一次遭受猛烈轰炸。10月12日,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皇家空军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丘吉尔对此评价说:“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将如此辉煌的胜利归功于如此少的人。”整个不列颠之战双方飞机的损失情况为:德国1733架,而英国只有915架。
评论:决定英国取胜的因素有四:一是为争取胜利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二是雷达的发明,它能将敌机的航路和架数详细地显示出来;三是有一个组织优良、高效的地面控制系统,它能够使皇家空军在有利的时机和地点集中优势兵力;四是德国人的失误——分散攻击。到9月中旬,纳粹空军由于损失太大,已经丧失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可能性,而没有制空权显然是无法入侵英国的。
1940年11日,突袭开始 纳粹德国空军虽然已经放弃 了夺取制空权的努力,但零星的夜间袭击仍一直持续到年底。11月14—15日,考文垂受到了500架德国飞机的轮番狂轰滥炸,城市绝大部分实际上已被摧毁。12月29日,伦敦再次受到毁灭性攻击,引起多处爆炸和大火。到1941年5月突袭战结束时,已有43 000名英国人(包括妇女、儿童)被炸死,51000人受伤。
大西洋之战
尽管采取了护航运输体制,且有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船只(这些船只都是他们的国家被推翻后逃到英国的)加入英国商船队伍,但被德国游弋的潜艇击沉的英国商船数量仍居高不下。到1940年8月15日止,已有250万吨位的商船沉人大洋。英国人既没有足够的轻型战舰来保证其商船不受“海狼”的攻击,同时也无力用充足的新建船只来弥补损失的吨位。
1940年9月3日,基地换驱逐舰交易 虽然丘吉尔期望他极力敦促的造船计划能在几个月内建造出大量的驱逐舰,但直到1941年2月英国的驱逐舰短缺仍然是悲剧性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致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已明显感到了纳粹主义带来的威胁,因此同意立即进行一次重大的交易。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来换取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8个西半球的英国海空军基地。
1940年9月22—25日,攻击达卡 一支由英国军队和自由法国军队组成的两栖远征军,试图占领位于法属西非的达卡港,以阻止德国潜艇可能利用该港实施南大西洋作战行动。自由法国军队由戴高乐将军亲自指挥。由于天气恶劣加上盟军自身行动的失误,这次进攻被维希法国的防御部队挫败了。温斯顿·丘吉尔不希望英国和维希法国之间的仇恨因此加深,故命令取消这次进攻。
1940年10—12月,水面攻击战 10月下旬,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在特奥多尔·克兰科海军上校的指挥下,溜出北大西洋盟军为追踪袭击商船的德舰艇设置的封锁圈。11月5日,它同一支由37艘船只组成英国运输队遭遇。该船队由菲根上校指挥的“吉尔维斯湾”号辅助巡洋舰护航,上有4门6英寸(约18.3厘米)火炮。菲根立即发出无线电警报,命令商船分散躲避,然后指挥着“吉尔维斯湾”号向“舍尔”号发动冒险攻击。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吉尔维斯湾”号顽抗了一小时之久才最后沉入大洋。然而,它的顽抗却使32艘商船得以逃脱。德国重巡洋舰“希佩尔”号也逃出封锁圈,但随后由于发动机故障不得不撤入法国的布雷斯特港修理。这2艘德国战舰在英国运输线上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盟军的海上运输,迫使英国加强护航力量。“舍尔”号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连续攻击盟军船队四个月之后,安全返回德国。
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1940年)
1940年6月,形势 控制地中海对英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穿越地中海的航线是帝国的“生命线”,经这里到印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海上航程最短。埃及是保卫这条航线的主要基地,驻扎在那里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和中东司令部担负着保护苏伊士运河的重任。墨索里尼计划通过一次钳形攻势夺占苏伊士运河,西路部队从利比亚出击,而另一路则从东南方向的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兰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他还准备穿越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以确保埃及对面地中海北岸的安全。丘吉尔看到了这一险峻形势,在英国本土面临希特勒入侵威胁的情况下,他仍大胆而有远见地将英国唯一保留下来的装甲师派往埃及。
韦维尔将军的中东司令部控制着英国驻守在中东的所有地面力量,这支部队有36000人在埃及(多数为后勤部队,外加1个缺编装甲师);9000人驻守苏丹;5500在肯尼亚;1475人在英属索马里兰;27500人在巴勒斯坦;2500人在亚丁;800人在塞浦路斯。配属给韦维尔的空军力量很弱。安德鲁·坎宁安海军元帅指挥的地中海舰队,辖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3艘重型和5艘轻型巡洋舰,外加一定数量的驱逐舰。与英军相抗衡的是整个意大利海军[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39年)→海战]、陆基航空兵和意大利陆军的大部。意大利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威胁着韦维尔的西部交通线,而驻守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兰海港的小型意大利舰队则威胁着他穿过红海和印度洋的东部交通线。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的地面武装共约11万人,由奥斯塔公爵指挥,而在利比亚的部队则达20万人,由巴尔博元帅统领,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空军。
1940年6月11日,首次攻击马耳他 意大利宣战后,墨索里尼立即对马耳他岛发动了两波次的空袭,从而拉开数千次此类轰炸的序幕。
1940年6—9月,意大利备战 在意大利为入侵埃及、苏丹、肯尼亚和英屑索马里兰备战的同时,双方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意空军进行了空袭。
第一次西部沙漠战役(1940年9—12月)
1940年9月3日,格拉齐亚尼入侵埃及 格拉齐亚尼元帅(巴尔博在6月空袭中丧生后的继任者),率5个师的意军,沿着海岸线狭窄的正面,侵入埃及。英国掩护部队且战且退。9月16日,意军抵达西迪巴拉尼,并沿约81公里的正面修筑一系列的筑垒营地,与此同时,韦维尔的2师部队正停留在往东约120公里的摩沙·马特鲁。双方兵力都得到了加强。埃及的战术司令威尔逊将军制定了反攻计划,但该计划由于韦维尔受命占领克里特和派其空军一部支援希腊以抵抗意大利人的入侵而被推迟。
1940年12月9日,韦维尔反攻 在一次夜间逼近行动后,拥有31000人、120门火炮、275辆坦克的韦维尔西部沙漠部队,由奥康纳少将指挥,在意大利防御的薄弱处撕开了一道缺口。虽然奥康纳兵力少于对手,仅有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2个加强步兵旅,外加1个英国“I”式坦克营,但他却能在沙漠和海岸之间一路西行,将意军筑垒地域一一吃掉。皇家空军和海军也支援了这次行动。到12月中旬,意大利军队已完全退出埃及,38000人被俘,不计其数的作战物资落入英军之手。西部沙漠部队在休整了两周之后,年底又对格拉齐亚尼溃散的部队防守的巴尔迪亚环形防御地带发起攻击。
评论:这次向四倍于己的敌人发动的勇敢攻击之所以大获全胜,是由于英军拥有良好的计划并得到了极好的贯彻。此外,在作战行动中,奥康纳的地面部队得到了科利肖指挥的皇家空军和坎宁安战舰的远程舰炮的有力支援。这次行动与1917年艾伦比在巴勒斯坦的突破(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极为相似,韦维尔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还必须注意到,在韦维尔向西部的利比亚发动反攻的同时,他也进行了另一次向东非的同样勇敢的进攻行动,即从苏丹和肯尼亚分别向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和意属索马里兰发起了两路攻击(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
希腊和巴尔干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入侵希腊 维斯孔蒂—普拉斯卡将军率驻守在阿尔巴尼亚10个意大利师(约162000人)中的8个侵入希腊。意大利人遭到了希腊军队预想不到的顽强抵抗。帕帕戈斯将军属下的约15万希腊军早已沿崎岖的希腊边境地带组织起严密防御。意大利军队的进攻被希腊军的决定性反击所瓦解。11月9日,维斯孔蒂—普拉斯卡因指挥不力被撤职,乌巴尔多·索杜将军接替指挥意军。
1940年11月22日—32月23日,希腊反攻 希腊军队从成功的将意军逐出其占领的科尔察开始,在全线发起了反击。在韦维尔从埃及派来的皇家空军特遣队的帮助下,希腊军攻入阿尔巴尼亚境内。年底,意大利人已退守到发罗拉—台佩莱纳—奥克莱达湖一线,大量作战物资被缴获,意大利军事声望一落千丈。英国海军开始轰炸发罗拉基地。意大利总参谋长巴格多里奥元帅引咎辞职。
1940年6—10月,巴尔干地区的其他军事行动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于6月26—28日侵占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德国部队以“保护”之名于10月8日开入罗马尼亚油田区;10月30日,从韦维尔不足的军队中抽调的英国军队占领了克里特岛。地中海地域逐渐演变成大战的一个主要战场。
地中海战区的海军作战行动(1940年)
1940年7月9日,卡拉布里亚作战行动 富于挑战精神的坎宁安元帅将战火引入了敌国水域。他率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5艘轻巡洋舰和多艘驱逐舰在墨西拿海峡水域巡游,恰巧同坎皮奥尼元帅统领的由2艘战列舰、6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和一些驱逐舰组成的意大利舰队遭遇。这支舰队刚刚载运一批部队到利比亚返航归来。坎宁安立即命令英舰发起攻击,追至卡拉布里亚海岸,重创意大利1艘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尽管遭到了意大利陆基航空兵的袭击,但英舰损失轻微。10天后,澳大利亚轻巡洋舰“悉尼”号和4艘驱逐舰同2艘意大利轻巡洋舰在克里特岛的西北海域遭遇,结果,1艘意舰被击沉。与此同时,马耳他—埃及和直布罗陀之间的空中歇脚地正在被加强。此外,另有1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和2艘巡洋舰加入到坎宁安的麾下。
1940年11月11日,舰载飞机攻击塔兰托 海军元帅坎安宁利用“光辉”号航空母舰的飞机对塔兰托的意大利海军基地发动了一次决定性的攻击。经过半天的激烈战斗,3艘意大利战列舰被彻底摧毁,2艘巡洋舰遭重创,另有2艘辅助舰沉没,全部官兵葬身海底。英军共出动21架飞机,仅损失2架。这次以少胜多的攻击使英国在地中海重新确立了海上优势地位。然而,意大利在四西里、撒丁和非洲海岸的空军基地仍继续阻挠着英国的海上运输。在这些作战行动中,意大利潜艇作用甚微。
作战行动(1941年)
大西洋之战
潜艇攻击
“狼群” 在海军元帅邓尼茨的直接指挥下,德国潜艇战发展成为“狼群”模式,即以15—20艘潜艇组成一组,活跃在接近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上。任何单独行驶的商船将立即遭到攻击。对商船队,先由发现潜艇尾随跟踪,待“狼群”齐聚时,再同时出击。这种攻击模式使英国商船运输队损失惨重,到1941年6月,已有570万吨位的英国运输船被击沉,而在同一时期英国仅仅建造了80万吨位来弥补损失。当英国加强远程空中搜寻并开始在东大西洋使用陆基航空兵护航后,“狼群”将活动范围移到了中太平洋,这样就完全避开了来自北爱尔兰和大不列颠基地飞机的轰炸。随后,英国轰炸机以袭击在德国、挪威和法国的潜艇基地进行报复,但被德国人修筑的名为“掩体”的设施所挫败。这种设施顶部筑有厚厚的混凝土,有效地保护了潜艇船台和岸上设备。
德国的远程轰炸机 同“狼群”进行协同作战的是德国以挪威和法国为基地的远程轰炸机。这些轰炸机既能搜寻靠近英国的海上航线,又能确保自己处于皇家空军战斗机的航程以外。这样在中大西洋遭到“狼群”袭扰的运输船队,当接近英国时,将遭受这些飞机的进一步攻击。
1940年9月,护航航空母舰启用 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和轰炸机的双重威胁,英国以护航航空母舰来为运输船队提供持续的战斗机空中保护。第一艘这类航空母舰是“奥达西蒂”号,它由一艘商船建造一个飞行甲板改装而成,能运载6架战斗机。这些飞机同驱逐舰和其他水面战舰一起行动,使大洋中部“狼群”的威胁有所降低。当船队接近法国海岸时,它又能有效地驱逐德国轰炸机。12月,这艘护航航空母舰被击沉后,潜艇攻击船队的次数随之上升。为了在1942年加强护航手段,已有更多的护航航空母舰在建造之中。
水面攻击
1941年1—3月,“格奈泽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 这2艘战斗巡洋舰在海军上将京特·吕特晏斯的指挥下进入北大西洋。5艘未护航的商船被击沉,随后德舰努力寻找未被英国战舰护航的商船,一无所获。3月18日,一支遭潜艇驱散的运输船队同这2艘德国水面军舰相遇,遂遭攻击,在两天的追逐战中,16 艘商船被击沉,然后德舰逃人布雷斯特港口躲避英战舰的合击,一队皇家空军轰炸机在海港中寻找到德舰,以一阵突袭将其重创,使“格奈泽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几个月内无法行动。
1941年2—4月,“希佩尔”号 从布雷斯特港出发,“希佩尔”号于2月进人大西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袭击。后来,它逃出冰岛和苏格兰之间英国巡逻机的监视,安全返回德国。
“俾斯麦”号巡游(1941年5月18—28日)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麦”号离开格但尼亚 这艘德国新建造的巨型战列舰——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猛的一艘战舰——随同“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一起,驶往挪威的卑尔根湾。
1941年5月21日,英国集中兵力围歼 “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在卑尔根湾被英国侦察机发现。所有可资利用的皇家海军舰队——从斯卡帕湾到直布罗陀——都受命向德舰集中。
1941年5月21日,“俾斯麦”号出海 吕特晏斯海军上将利用大雾作掩护,指挥2艘战舰启航,在英国人未察觉到的情况下,驶往丹麦海峡。
1941年5月24日,丹麦海峡之战 到5月23日晚,英国巡洋舰才发现德舰进人丹麦海峡。霍兰率领的战斗巡洋舰“胡德”号,与新建造的战列舰“威尔士王子”号一起,于次日晨截住了德舰。双方在22 860米的距离上交火。“俾斯麦”号利用15英寸(约38厘米)口径的大炮集中轰击“胡德”号的致命部位,使这艘大型战舰炸裂。1500名船员除33人生还外皆随其沉入洋底。此外,“俾斯麦”号的优势炮火也重创了“威尔士王子”号,迫使其退出战斗。尽管自身也遭到了损伤,吕特晏斯仍指挥着德舰向西驶到出海口。受伤的“威尔土王子”号和轻型巡洋舰“萨福克”号及“诺福克”号尾随德舰而行,与此同时,英战舰再次集结。
1941年3月24—26日,追逐阶段 吕特晏斯转而向东驶向布雷斯特,同时命令“欧根亲王”号逃脱险境。之后,英舰失去德舰的踪影达一天之久,5月26日晨才由一架陆基巡逻机在布勒斯特以西1126公里的海面上重新发现了“俾斯麦”号。
1941年5月27—28日,“俾斯麦”号沉没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成功阻击减慢了德舰的速度,从而使“罗德尼”号和“国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在5月27日追上“俾斯麦”号。当夜,一支驱逐舰队接近德舰,以鱼雷将其击伤。次日晨,“罗德尼”号和“国王乔治五世”号同“俾斯麦”号展开了猛烈的炮战,最终将其炮火摧毁。虽然“俾斯麦”号孤立无援,但它仍然顽抗到底,以巨大笨重的船体承受着英舰14—16英寸(约35.6—40.6厘米)大炮的轰击。最终,还是由刚刚抵达的“多塞特郡”号巡洋舰向熊熊燃烧的“俾斯麦”号发射两枚鱼雷,才将其击沉。约有2300名德国官兵,包括吕特晏斯上将,随其沉没。在1艘德国潜艇抵达阻小“多塞特郡”号和1艘驱逐舰救援之前,共有110名德国人被救起。
“乌尔特拉”——破译德国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技术在20世纪破晓之际就已被陆军和海军所使用。由于无线电发射后敌友双方均可收到,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才真正开始用其广泛传递信息。因为到那时,电码加密技术大大提高,除专门的接收器外,一般手段已无法释解信息。一战后,密码术变得极其依赖精密复杂的电码机器,这种机器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德国的“艾尼格码”(神秘难解之意)机器是此类机器中最复杂的一例,因此,德国人直到二战结束仍坚信这种机器不可能被复制出来,当然也不能破译其密码。他们大错特错了!在战前,这种机器就被德国人所藐视的国家——波兰的一位科学家复制出来。当德国在1939午入侵波兰时,波兰科学家出于对盟国的忠心,慷慨将“艾尼格码”机器的复制品交给了英法同行。这台波兰机器虽然不是真正的“艾尼格码”机,但它可以工作,可以破译许多德国信息。在法国未败之前,法国的密码学家从波兰的机器中受益非浅。但英国人更进一步,他们对波兰机器进行了改进,使其能破译所截获的德国无线电信息的绝大部分。他们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机构,代号为“乌尔特拉”(超级之意),其任务是将从这些信息中获取的重要情况迅速送到能够使用它的高级军事将领手中。在皇家海军对德的反潜战中,“乌尔特拉”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卷入战火(1941年)
孤立主义思潮衰退 尽管大多数美国人不愿卷入战争,但他们已开始认识到,一旦英国不堪围困而被迫向希特勒屈服,则整个西半球乃至整个世界都将处于危险之中。虽然没有宣战,但罗斯福总统小心但又有意地尽一切可能向英国提供其所申报的短缺物资的举措,得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拥护。
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 这项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对美国的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物资和后勤支援,以加强这些国家的防御力量。
1941年4月10日,格陵兰纳入美国保护 唯恐德国人抢先在这块丹麦属地建立一个西半球基地,罗斯福总统宣布格陵兰受美国保护。
1941年7月7日,美国部队进驻冰岛 此举使驻守冰岛的英国部队得以脱身并投入到对德作战中去,同时也为实施下一步计划奠定了基础。
1941年8月9--12日,大西洋会议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的普拉森舍湾的美国战舰上举行会晤。在8月14日发表的《大西洋宪章》上,英美首脑保证两国将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改善战后世界生存环境。同时,罗斯福宣布美国军舰将为冰岛以西的所有北大西洋运输船队护航。
1941年9月16日,美国开始护航 这样,美国就成了战争中处于准交战状态的一方。此举可以使在冰岛以西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的英国战舰自由地加强到东北大西洋的反潜战中。德国人以攻击为船队护航的美国战舰作为其处于准交战状态的一种回应。10月17日和31日,美国驱逐舰“凯尔奈夺”号和“罗宾·詹姆斯”号分别遭到了鱼雷的攻击。“凯尔奈”号受轻伤,而“罗宾·詹姆斯”号沉没。
1941年12月24日,圣皮埃尔和米格尔隆 自由法国海军上将米西利埃,率一支轻型舰队,占领了加拿大海岸属维希法国的两座岛屿,从而剥夺了这一德国潜艇的潜在基地。但此举给美国政府带来了一些外交纠纷,因为当时美国和维希法国仍保持着外交关系。
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1941年)
韦维尔在北非和东非的反击
1941年1月1日—2月7日,昔兰尼加战役 随着新一年的来临,英国西部沙漠部队恢复了进攻行动。1月5日,在一阵激烈的舰炮轰击之后,地面部队对巴尔迪亚发起攻击。与此同时,有“沙漠鼠”之称的英第七装甲师孤立了托卜鲁克。在猛烈的海空炮火支援下,地面部队对托L鲁克环形防御南部正面发起了强攻。1月22日,守城意军投降。随后,第七装甲师急速西进,穿越昔兰尼加沙漠的凸出部,一举截断了意军残部的退路,与此同时,英军主力则沿着海岸公路迫杀下来。2月5日,英军装甲师抵达锡尔特湾的贝达富姆,合拢了对意军的包围圈。两天后,在突围受挫的情况下,贝尔贡索里将军宣布“意军无条件投降”。
评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奥康纳的西部沙漠部队前进了约805公里,歼灭意军9个师,俘敌13万人,缴获坦克400辆、火炮1290门。尽管“沙漠鼠”参加了战役全过程,但奥康纳的步兵部队从未超过2个整师。英军仅仅500人战死,1373人受伤。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是火力、机动和有效的海空支援,同数量上占优势但却采取笨拙的消极防御的意大利军队对垒的一次绝佳表演。
1941年1月,英军计划攻打意属东非 几乎与西部沙漠作战行动同时,韦维尔向奥斯塔公爵在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兰的11万意军发起了一次钳形攻击。威廉·普拉特中将率2个南非师和1支本地部队从苏丹的喀土穆向东发起攻击;阿兰·坎宁安将军率1个南非师和2个非洲师,外加1支联邦和自由法国部队,从肯尼亚向东北方向推进。整个英军作战部队约7万人。
1941年1月19日—4月20日,进攻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 1月19日,普拉特挥师越过边界进入厄立特里亚。1月31日,他在阿戈达特迫上并击败了弗鲁斯西将军麾下的意军部队。接着,普拉特推进到“克伦防线”,经苦战于3月3日突破意军阵地。4月1日,阿斯马拉和马萨瓦海港被攻克。随后,普拉特折而向南,一座名为安巴阿拉吉海拔305米的锥形山脉挡住了英军去路。意军将领弗鲁斯西企图在此地负隅顽抗。
1941年1月24日—3月30日,进攻索马里兰和埃塞俄比亚 阿兰·坎宁安于1月24日进入意属索马里兰,只遇到了微弱抵抗。2月25日,英军占领印度洋海岸的摩加迪沙,缴获大量汽油储备。意军开始撤出索马里兰。3月17日,阿兰·坎宁安率军抵达季季加,并于3月29日推进到哈拉尔。
1941年4月4日,亚的斯亚贝巴陷落 阿兰·坎宁安折向西南,攻占埃塞俄比亚首都,奥斯塔公爵仓皇北逃。在这次惊人的大进军中,英军行程1610公里,平均每天达约56公里,俘敌5万人,夺取了约93万平方公里的敌占领土。而英军仅付出亡135人、伤310人、失踪52人、被俘4人的微弱代价。随后,阿兰·坎宁安又率军向北挺进,在卡姆鲍西亚隘口同意军后卫部队进行一次遭遇战后,于4月20日占领了距亚的斯亚贝巴约402公里的德塞。奥斯塔和弗鲁斯西的军队在安巴阿拉吉会合。
地图06 埃及、利比亚战役
1941年5月5日,海尔·塞拉西皇帝回到埃塞俄比亚
1941年5月18日,意大利军队投降 在普拉特和坎宁安的前后夹击下,奥斯塔宣布投降。
评论:这又是一次勇敢、快速机动并取得辉煌胜利的英式进攻行动,像在利比亚一样,证明了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笨拙无能。韦维尔勇敢的攻击战略使英军的后方固若金汤,消除了任何从东非威胁苏伊士运河的隐患,并确保了盟军的供应通道红海的安全。
德国介入地中海地战区
1941年1—3月,纳粹空军出现在北非 为了援助墨索里尼,希特勒于1月份将拥有500架飞机的德国空十军从挪威调到西西里岛。到2月末,德国远程轰炸机已成功阻止了韦维尔的沙漠部队使用班加西港这一基地。由于受命将其战斗部队的大部派往希腊和克里特,此时韦维尔的沙漠部队仅剩下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旅和1个步兵师的部分力量。
1941年3月,隆美尔抵达北非 希特勒派遣隆美尔将军和他的非洲军团抵达的黎波里,负责指挥轴心国部队对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进攻(意大利将军巴斯蒂科仅仅为挂名司令官)。
1941年3月24日—5月30日,隆美尔的第一次攻势 隆美尔率第二十一装甲师和2个意大利师——1个装甲师和1个机械化师,于3月24日将英军逐出阿拉盖,然后按照原来英国人进攻的相反方向,兵分两路突击:意大利军沿海岸公路经班加西向德尔纳推进;德国第二十一装甲师横穿昔兰尼加沙漠直插托卜鲁克。英军第二装甲师企图阻敌前进,结果被击溃。一旅英军因汽油短缺退守德尔纳,4月6日被意军俘获。次日,该师残余大部投降被俘。第九澳大利亚师躲入托卜鲁克要塞。4月17日,才华超群的奥康纳将军在巴尔卡—德尔纳的公路上侦察时被一支德军巡逻队俘获。
1941年4—12月,托卜鲁克防御 韦维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托卜鲁克,以此来粉碎隆美尔将该港口作为进一步向埃及推进基地的企图,同时还将威胁意德军队的侧翼。为了加强托卜鲁克的防御力量,韦维尔将第七澳大利亚师和一些坦克经海路送入要塞。4月10日,隆美尔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对托卜鲁克发起攻击,但三天后就败下阵来。隆美尔遂率一部向托卜鲁克东部推进到塞卢姆悬崖,然后开始认真调查要塞设防情况,并着手检修坦克和补充给养。他的补给问题日益严重。由于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和皇家海军的勇猛攻击,使穿梭于意大利和的黎波里的轴心国运输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1941年6月15—17日,韦维尔反击 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为托卜鲁克解围,韦维尔向塞卢姆—哈勒法亚山口由隆美尔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坚守的防御地段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反攻。由于英军的进攻部队被分成了6个半独立的分遣队且逐次投入战斗,故在取得很微小的进展之后即被隆美尔击败。
1941年7月1日,韦维尔被撤职 奥金莱克爵士接管中东指挥权。韦维尔被调往印度。
评论:58岁的韦维尔将军,精通攻防战略,最后却成了英国介入希腊导致灾难性失败的替罪羊(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巴尔干地区的作战行动)。本来英国据守中东的任务已个分艰巨,再加上巴尔干,酿成悲剧是必然的。
1941年7—10月,备战阶段 西部沙漠部队,已更名为第八集团军,兵力加强至7个师,拥有700辆坦克,在阿兰·坎宁安将军的指挥下进行着反攻准备。沙漠空军力量也被增强到1000架飞机。同时,隆美尔也正重新组织他的非洲军团,该军团现辖德国第十五和第二十一装甲师,以及实力稍弱的第九十和第一六四轻步兵师,此外还有6个战斗力较差的意大利师。巴尔迪亚、塞卢姆、哈勒法亚和西迪奥马尔被组成一线防御地带,隆美尔已将此作为入侵埃及的桥头堡,他共有260辆德国坦克和154辆意大利坦克,并得到120架德国飞机和200架意大利飞机的支援。
1941年11月18日—12月20日,奥金莱克反攻 阿兰·坎宁安的第八集团军从摩沙·马特鲁基地向西北方向突然出击,新近运抵的美国“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攻打托卜鲁克南面的隆美尔部队,集团军主力则向北孤立德意塞卢姆—巴尔迪亚防御地带。11月19—22日,双方围绕西迪雷泽格展开了一系列坦克战,因协同不力,英军攻势被阻,与此同时,托卜鲁克要塞内的一次出击也被德意军击退。英军的攻势好像已被瓦解。这时,隆美尔在加强的空中火力支援下,集所有可资利用的坦克,跨越边境,直插英军后方。在惊恐之下,阿兰·坎宁安打算撤退,但奥金莱克命令坚守阵地。不久,隆美尔的进攻势头被遏制,接着托卜鲁克的守军同一个新西兰师会合,将非洲军团的防线撕裂,一部德军投降。12月7--8日,隆美尔率军团撤至托卜鲁克西部和南部。形势好转后,奥金莱克用里奇替下阿兰·坎宁安。随后,在英军的持续压力下,12月28—30日隆美尔将他的机动部队撤回到起始点阿拉盖。1942年1月2—17日,坚守巴尔迪亚和哈勒法亚的意德部队被英军俘获。此役,意德军队作亡24500人、被俘36500人;英军共损失18000人,另外,隆美尔还损失386辆坦克和850架飞机。
评论:奥金莱克的决定暂时解除了德意军对苏伊士运河和英帝国的极大威胁,隆美尔被迫退回起点。
伊拉克和叙利亚
1941年5月,伊拉克境内的作战行动 纳粹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挑起的暴乱加重了韦维尔在中东的困境。伊拉克总理拉什德·阿里于5月2日率军进攻巴士拉和哈巴尼亚的英国驻军,给盟军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伊拉克油田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希特勒以武器装备支援阿里,并最终在摩苏尔建立了德意空军基地。英国人迅速从印度和韦维尔在巴勒斯坦不足的驻军中——已抽调一批前往叙利亚(参见下文)——匆忙集结一批力量,发起反击。皇家空军轰炸了摩苏尔德意空军基地。很快,英军推进到巴格达,拉什德·阿里逃往城外,5月30日巴格达落入英军手中。局势很快趋于稳定。
1941年6—7月,叙利亚境内的作战行动 35 000名亲德的维希法国部队,在德国军政顾问的直接指挥下,从北部向南威逼。在丘吉尔的命令下,韦维尔集结起一支2万人的武装力量,6月8日从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侵入叙利亚。由卡特鲁率领的自由法国部队是远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1日,盟军攻占大马士革。7月12日,维希法国驻叙司令邓恩兹将军投诚。叙利亚和黎巴嫩随之纳入自由法国控制之下,维希法国的多数官兵志愿接受卡特鲁的指挥。
巴尔干地区的作战行动(1941年)
1941年2--3月,德国向南斯拉夫施加压力 由于计划1941年夏入侵俄国,希特勒决定首先控制南斯拉夫以确保其南翼安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已成为德国的卫星国)。在强大的外交压力和武力威胁下,3月25日南斯拉夫的保罗亲王勉强答应加入轴心联盟。
1941年3月7—27日,英军抵达希腊 考虑到德国将干涉巴尔干,而且很可能是针对希腊,英国政府遂命令韦维尔派其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前往希腊。这支部队共4个师,约57 000人,由威尔逊将军指挥。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7日,政变 南斯拉夫军队的反德爱国力量,受英军抵达希腊的鼓舞,一举推翻保罗亲王,建立了新的政府,并拒绝加入轴心同盟。
1941年3月27日—4月6日,德国备战 希特勒被南斯拉夫发生的事件所激怒,他感到政变的发生是由于意大利入侵希腊失败所致,故命令他的军事参谋人员立即着手拟定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计划。德国参谋人员表现出惊人的效率,仅用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入侵计划。同时,为入侵苏联而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待命的利斯特元帅的第十二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被调集到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南部,面对着南斯拉夫和希腊边境。匆忙组建的第二集团军则被集结到奥地利和匈牙利境内,目标指向南斯拉夫北部。意大利第二集团军将配合攻击。此外, 匈牙利第三集团军也参与这次行动。
1941年4月6—17日,入侵南斯拉夫 德军集中力量猛烈轰击贝尔格莱德,致使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濒临瘫痪,接着,装甲集群和步兵从北、东、东南三个方向突入南斯拉夫境内。这时,南斯拉夫百万军队的动员工作尚未完成。4月10日,萨格勒布陷落;12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5日,萨拉热窝也落入敌手。4月17日,南斯拉夫放弃抵抗,无条件投降。此役,德军共伤亡558人;南斯拉夫伤亡情况不详,估计超过10万人,此外,还有30余万人被俘。
1941年5—12月,南斯拉夫抵抗运动 许多南斯拉夫官兵拒绝投降,逃往山区躲藏起来,并对德军进行袭扰。这次逃难官兵的主要领导者是被称为“塞特尼西”(游击队员之意)的塞尔维亚中校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亚历山大·J.迪热维克是他最得力的黑山部下之一。大约在同一时间,南斯拉夫的共产党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他的战友是铁托——建立了民族解放(敌后游击队)运动,活动在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其他地区。“塞特尼西”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仇恨同他们与德国人的仇恨一样深。到年底,三方流血冲突行动在南斯拉夫蔓延开来。
希腊
1941年4月6—9日,入侵希腊 在入侵南斯拉夫的同时,利斯特集团军的另一部直捣斯特鲁马河以东的希腊迈塔克萨斯筑垒防线,希军统帅错误地命令其第二集团军坚守该线。德军突破迅速,4月9日先头部队已抵达萨洛尼卡海岸。被德军切断退路的希第二集团军,无望之下被迫缴械投降。德国第十二集团军向西直扑英国部队,这些部队刚刚抵达,正准备在奥林匹斯山到萨洛尼卡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从斯科普里向南穿过莫纳斯提尔山口,猛攻由一个希腊师保护的英军左翼。经过激烈战斗之后,希腊被打垮,威尔逊撤到奥林匹斯山北侧的新防御地带。
1941年4月12—20日,希腊中部争夺战 德军先头部队强行穿过英军和希腊军第一集团军之间的北部崎岖的山区,切断了希第一集团军从阿尔巴尼亚退回国内的道路。帕帕哥斯将军确信取胜无望,遂劝告威尔逊率英军撤离,并保证希腊将尽最大努力迟滞德军前进。威尔逊被迫放弃奥林匹斯山阵地,撤至温泉关。
地图07 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1年4月21—27日,征服希腊 面对北、东、西三方的强劲突击,希腊军队在历经一阵无望的抵抗之后,于4月23日被迫投降。4月24日,威尔逊放弃德摩比利,退入伯罗奔尼撒。与此同时,皇家海军战舰不顾纳粹空军的狂轰滥炸,趁夜幕驶入希腊东部海港,营救英国部队。一支德国空降兵于4月26日在柯里恩斯着陆,几乎接近了英军的撤退线,但威尔逊利用余部的主力顽强战斗,确保了退路的畅通。4月27日,英军撤退完毕,共撤出部队43 000人,但所有的重装备皆被遗弃。此役,德军损失4500余人;英军伤亡11 840人;希腊伤亡超过7万人,另有27万人被俘。
评论:德军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行动,是一次精确与高效结合在一起典型战例。在被认为装甲部队不可逾越的地形上大量使用坦克是这次行动最显著的特征。
克里特
1941年4月27日—5月10日,准备阶段 约15500名英军从希腊撤出后又在预计成为德军下一个进攻目标的克里特岛登陆。岛上,还有12000名从埃及增派而来的部队和1400希腊守军。虽然火炮和其他装备严重匮乏,但他们仍以高涨的士气为防御进行着准备。新西兰少将弗赖柏格担任克里特岛英军司令。岛上的一小队皇家空军战斗机在德国空军日益增强的轰炸下被迫撤出。在希腊南部,由斯图登特中将率领的德国第十一空降军正为对该岛实施一次空降攻击紧张地准备着。
1941年5月20—28日,攻击 在猛烈的空袭过后,德国第七伞兵师的一部开始在马莱梅、雷西姆农和希拉克利翁附近的主要机场着陆。高度警惕的防御部队使德国伞兵死伤惨重,虽一部分德军在马莱梅附近建立了立足点,但到夜幕降临时,所有机场仍控制在英军手中。次日,德国第七空降师余部不顾伤亡,继续实施空降,并控制了部分马莱梅机场(5月20日)。随后,斯图登特立即开始用飞机输送第五山地师。虽然运输机大部被摧毁,但仍有足够强行着陆的飞机送来了大批德军,并控制了整个机场,激烈的战斗延续了好几天。随后,德军继续用飞机向岛上增援。5月21—22日,德军企图通过海上运输部队的两次努力皆被英国皇家海军击退,并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然而,德军仅靠空降部队,在空军的有效支援下也能将英国人和希腊人击退。5月28日,弗赖伯格被迫撤退到南部海岸。
1941年5月28—31日,德军征服克里特 在德军的强攻下,防御部队大部撤至斯法卡,然后被皇家海军从那里撤走。余下部队,因退路被切断,5月31日向德军投降。此役,英国方面共伤亡17 325人,其中包括2011名海军官兵和11 835名被俘人员;德国人承认伤亡5670人,大部分为德第七空降师官兵,这些还不包括在海运中的损失。
评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尽管取得了胜利,但希特勒被其伤亡代价所震惊,从此再也没有下令实施过大规模的空降战役。
地中海海军作战行动(1941年)
1941年2月9日,水面舰艇攻击意大利北部 2月9日,勇敢的英国海军上将索梅维尔劳率2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从直布罗陀海军基地出发,直插意大利东北部海岸,轰炸了热那亚和其他海港。
1941年2—3月,德国空军介入战斗 驻挪威的德国空军奉希特勒之命调防到西西里后,立即在地中海中部上空建立了制空权,瓦解了盟军的海空行动。马耳他遭到了持续的轰炸。从英国出发的舰只必须绕道好望角才能进入印度洋和红海。皇家海军的“光辉”号航空母舰遭重创,一艘巡洋舰被击沉。
1941年3月26—27日,意大利舰队的行动 意大利海军上将亚基诺企图拦截从埃及派往希腊的英国部队。他的舰队拥有3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一些驱逐舰和支援舰,被分成三个特遣队,并得到了意大利和德国空军的掩护。3月27日,安德鲁·坎宁安上将获悉意军正在威胁几支英国大型船队,立即命令舰队返回埃及,自己亲率1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和10多艘驱逐舰匆忙前往迎敌。
1941年3月28日,马塔潘角之战 在坎宁安的打击下,意大利人决定退却。因意战列舰“维托里奥·韦内托”号和重型巡洋舰“波拉”号被击伤,因而减慢速度。天黑以后,亚基诺海军上将派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前来救援。晚上10点,坎宁安的追击战舰赶上了“波拉”号和救援的意大利舰只,通过突然袭击将其尽数击沉。受伤的“维托里奥·韦内托”号和意大利舰队的余部逃入夜幕。英方仅有1艘巡洋舰受轻伤和1架飞机损失。从此直到战争结束,意大利海军水面部队不再是一支重要力量,在大部分时间它都呆在拉斯皮兹亚港内。
1941年4月26日—6月1日,希腊和克里特大撤退 希特勒对希腊的征服和对克里特岛的占领,给地中海司令坎宁安留下一个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经海上首先从希腊然后再从克里特撤退英军部队。英国水面舰只,由于没有空军的支援,因而遭到从意大利和色萨莱起飞的纳粹空军飞机的大规模的、摧毁性的和连续不断的攻击。
1941年4月26—30日,从希腊撤退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船只,皇家海军在夜幕的掩护下,从雷埃夫斯和伯罗奔尼撒撤出了约43000名威尔逊率领的远征军。被撤退部队中的一部分重新在克里特上陆。德国空军摧毁了2艘驱逐舰和24艘其他船只,另外一些英国战舰也遭到了重创。
1941年5月21日—6月1日,克里特外围的作战行动 5月21—23日,一次旨在加强克里特岛空降攻击的德国两栖作战行动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坎宁安的战舰袭击了企图从希腊来回穿梭运输部队的德国小型舰只,并将其大部击沉,约5000名德国官兵丧生。随后,德国空军对克里特岛周围的英国舰队发动了不间断的攻击,击沉巡洋舰2艘、驱逐舰1艘,击毁战列艘2艘和2艘以上的巡洋舰。尽管遭到了这些损失,坎宁安的舰队仍于5月28—31日间令人难以置信地撤出丁弗雷伯格麾下的守岛部队15000余人。在这期间,又有6艘英国驱逐舰和4艘巡洋舰被击沉,1艘航空母舰和3艘战列舰遭重创,在一段时间内失去战斗力。英国海军官兵损失2000余人。
1941年6—12月,其他作战行动 25艘德国潜艇进入地中海使英国海军的形势更为不妙。已经在希腊—克里特战役和确保马耳他的补给中被严重削弱的坎宁安舰队,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转入防御。7月,意大利轻型战舰试图对瓦莱塔港发动一次袭击,但被英国岸炮部队所驱逐。此外,由于马耳他——号称“不沉的舰空母舰”——严重影响着德国人通过地中海向隆美尔运送给养,故德国空军对其进行了最猛烈的轰炸。德国人在地中海的优势日益明显。11月,坎宁安舰队剩余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在护航时被击沉,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损失。
1941年12月19日,英国海军大灾难 3艘意大利“人操鱼雷”——由两人操纵的小型潜艇——大胆地闯入亚历山大港,重创了战列舰“伊丽莎白”号和“英勇”号,使其数月无法动弹。意大利人顺利逃脱。同一天,执行任务的3艘英国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误入雷区,致使1艘巡洋舰和驱逐舰沉没,余者受伤,几个月内无法战斗。在圣诞节,坎宁安的留守旗舰“巴勒姆”号战列舰,遭到德国潜艇“U—331”号的鱼雷攻击,载着它的大部船员,沉入海底。稍后,又1艘英国巡洋舰被鱼雷击中。
评论:到1941午年底,坎宁安的舰队只剩下3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似乎已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德意对隆美尔的供给已不受任何阻碍。只要意大利发动一次勇敢的袭击,就可以将英国海军彻底逐出地中海,但意大利却始终没有行动。这主要是因为坎宁安始终控制着他的战舰,并不断在海上机动和袭扰,使意大利人无从下手。另外,英国反情报部门封锁了亚历山大港英军战列舰遭创的消息,也使敌人不知虚实而不敢轻举妄动。
入侵苏联的战争(1941年)
德国的计划 希特勒认为,瓜分苏联是实现他“生存空间”梦想所必须实施的终极步骤。因此,对苏联的进攻计划在法国投降后不久就已开始拟定。时间极为宝贵,因为有迹象证明斯大林正图谋向西方挺进,一是向北指向芬兰,另一个方向是向南进攻土耳其,控制达达尼尔海峡。1940年12月,德军入侵计划正式完成,接着部队开始向东部边境集结。最初的攻击时间定在1941年5月15日,但这一时间表被旨在消除德国南翼威胁所必不可少的巴尔干战役所打乱。按“巴巴罗萨”作战计划,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辖4个集团军(包括1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向基辅和第聂伯河流域突击,围歼普里皮亚特沼泽和黑海之间的俄国部队。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辖2个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群,即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沿着传统的入侵路线“华沙-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发起攻击。按照计划,其装甲铁钳将在第聂伯河上游第一次合拢,第二次,则攻占莫斯科。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辖2个集团军和赫普纳的第四装甲集群, 向东北方向进攻,直指列宁格勒,摧毁苏联人在波罗的海一线的防御。芬兰已同德国结盟,曼纳海姆的芬兰集团军群将占领卡累利阿地峡—奥涅加湖一线,从北面威胁列宁格勒。再向北,福肯豪斯特将军的挪威集团军将负责切断苏联摩尔曼斯克至列宁格勒的补给线。德军地面部队总兵力为162个师,约300万人,其中包括20万人的卫星国部队。希特勒预想,对苏联的闪击将在4个月内结束。
苏联的计划 苏联以重兵集结在所吞并的波兰地区、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西部边界一线。普里皮亚特沼泽以南是布琼尼元帅的西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群);沼泽的北面到立陶宛边境由铁木辛哥元帅的西方方面军防守;伏罗希洛夫元帅的西北方面军则在波罗的海诸国设防。苏联在西部前线动员的兵力近300万,另有100万部队部署在其他地区。此外,苏联有数量庞大的预备兵员。苏联的坦克、火炮和飞机等武器装备充足,只是质量上较德国人略逊一筹。
1941年6月22日—7月10日,入侵开始 6月22日凌晨3时,伴随着德国人惯用的战略空袭,德军沿约3220公里的正面,同时发起攻击。虽然苏联人已预料到德国人入侵在即,但德军仍达成了战术上的突然性。中央集团军群以排山倒海之势快速挺进。7月中旬,其装甲铁钳在明斯克合拢,俘获苏军29万余人,缴获坦克2500辆坦克和1400门火炮。随后,德军装甲集群跨过第聂伯河,又一次张开虎口,进行另一次合围。
1941年7月10—19日,斯摩棱斯克 德军装甲集群又一次合围成功,苏军约10万人被俘,损失坦克2000辆,火炮1900门。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余部在混乱中后退。包克的先头部队已抵达莫斯科以西不到约322公里处。但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推进相对较慢,与此同时,北翼勒布的集团军群由于道路崎岖和指挥失误而渐渐陷入停顿。此外,德国的补给系统因快速突破而被大大拉长,也影响了前线的推进速度。另外,德国的坦克和其他车辆因可怕的高速推进和长途跋涉正在露出疲态。但这一切并不能从仍然高速推进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履带下拯救莫斯科,若不是希特勒本人亲自干涉制止了包克的进攻势头,莫斯科将陷落无疑。
地图08 1941年德国夏季攻势
1941年7月19日—8月21日,希特勒改变主攻方向 为了支援推进缓慢的两翼,希特勒不顾战场指挥员的反对,将中央集团军群的2个装甲集群和1个集团军分派到南方和北方两个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用于加强即将到达基辅的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则并入北方集团军群。这一即兴的力量转移,立即获得了交口称赞的现实效果。
1941年8月21日—9月26日,基辅“口袋” 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从北部沿着普里皮亚特沼泽的东部边缘掉头南下,同从南方迂回而来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会师,将5个苏联集团军压进基辅附近的第聂伯河大弯曲部。随后,德国步兵将包围圈合拢。接下来,一些苏军部队在混乱中层开了突围战,布琼尼的其他部队也发起了攻击试图解围,但效果甚微。到9月19日,基辅被德军攻克,约665 000苏军投降。布琼尼的西南方面军似乎已被彻底摧毁。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南翼,德军前出到克里米亚半岛,曼施泰因将军率领新组建的第十一集团军已开始攻击塞瓦斯托波尔。到目前为止,纳粹空军已摧毁6500架苏联飞机,而付出的代价不足2000架。
1941年10—11月,时间、空间和“泥将军” 10月15日,龙德施泰特前出到顿河,并开始威胁罗斯托夫和哈尔科夫。勒布缓慢向列宁格勒推进,并于10月初开始攻城。但是,芬兰集团军在抵达它最初的国境线之后,在冻土带被阻止。摩尔曼斯克—列宁格勒供应线,虽然部分被切断,但从没有完全关闭过。与此同时,希特勒再次改变计划,命令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莫斯科。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收回向两翼加强的装甲集群和空军部队后,再次重新集中兵力,发起强攻,并于9月30日—10月7日在维亚兹马地区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俘敌65万余人。虽然大雨减慢了推进速度,但攻击并未停顿。10月10日,中央集团军群的前锋已突至莫斯科以西约64公里的莫扎海斯克。但是,德军已到耐力的极限。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已下降了50%,步兵师也好不了多少。秋雨将路面变成泥潭,紧接着俄罗斯可怕的严冬降临了。
1941年11—12月,莫斯科防御 苏军的抵抗已经增强。布琼尼被解职,由铁木辛哥代替。阻挡德军向莫斯科推进的中部苏军的指挥权已交到了新上任的朱可夫元帅手里,这些部队多数都是从国内和远东调来的正规军。其他部队的损失已经被新动员起来的预备役人员所填补,虽然这些部队在素质上不如德军,但他们刚上战场,士气旺盛且不屈不挠。在南翼,苏军的一次反攻于11月15日将龙德施泰特的先头部队逐出了罗斯托夫。龙德施泰特提出辞职,希特勒立即解除了他的指挥权,由赖歇瑙继任。现在,克鲁格已经接替包克成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它的先头部队也抵达距莫斯科不到40公里的地方,德国巡逻兵甚至到了莫斯科郊外,克里姆林宫已隐约可见。苏联政府已经迁到了古比雪夫。但这时,气温骤降至零下40℃。德军的攻势已全线停顿。希特勒大怒之下将勃劳希契、勒布和其他将军一一解职,自任战场总司令,坐阵柏林通过无线指挥作战行动。
地图09 德军推进图1941年9—12月
评论:希特勒的决定将久负盛名的德国总参谋部彻底废除。他仅仅保留哈尔德将军作为陆军统帅部参谋长,但由他本人控制,其职能只局限在东线:他自己的个人参谋部,即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被扩编,由陆军元帅凯特尔任参谋长,直接负责西线和非洲的作战行动。这样,希特勒就有了两个总参谋部,只由他一人进行统一指挥。
1941年12月6日,苏军反攻 在100个新锐师的加强之下,到1941年年底,苏军已将德军驱逐至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以南的图拉和乌克兰的伊久姆一线。尽管德军拚死抵抗,英勇的苏军仍于12月15日夺回加里宁,26—30日夺回了卡卢加。当这一年结束之际,被打得晕头转向和遭受严寒袭击的德国军队还是开始了撤退。
评论:在7—11月间,希特勒的军队完成了军事历史上最宏大的持续攻击行动之一。苏军遭受了约300万人的伤亡,其中一半被俘,但是德国人也损失惨重,死伤达80万之众。然而,尽管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但苏联并没有被摧毁,它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取得了战功。时间是德国人所缺乏的,而空间又消耗了它大量的资源。希特勒最初预计在冬季到来之前很快可将其敌人消灭,因此没有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致使许多身穿夏季服装的士兵被严寒冻死,坦克和车辆也因曲轴箱封冻而无法动弹。此外,德国人也忽略了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希特勒自己的行动——以三周的时间完成巴尔干穿插表演和当莫斯科唾手可得之际改变主攻目标——也进一步束缚了他筋疲力尽的将军和士兵们的手脚。同时,随着苏联大部分工业区被蹂躏和设防筑垒,苏联对英美的武器、弹药以及所有其他军用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成了其继续对德战斗必不可少条件。从8月份起,英国人开始向摩尔曼斯克运送作战物资。11月6日,即在美国正式参战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对苏联实施《租借法案》这一举措得到了赞赏。
美国参战(1941—1942年)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日本突然攻击美国在夏威夷的海军基地[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次日,美国宣战。
1941年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1941年12月,美国动员 12月15日,美国国会批准拨款100亿美元用于防务和租借援助,四天后,又将义务兵役的合法年龄扩展为20—44岁之间。
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阿卡迪亚”(田园牧歌之意)会议 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举行会晤,与会者还有双方的高级顾问,他们都成为新成立的联合参谋部成员。2月6日联合参谋部开始在两国首脑的领导下制定计划和指导战争。就全球战争的基本战略达成一致:先努力击败西方轴心力量,遏制日本,待消灭德国后,再集中力量对日作战。美英随后展开了全面的合作,这意味着双方在应付每次战争威胁时都要齐心协力。
1942年7月24日,前海军作战部长、海军上将莱希,被任命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此举意在保持参谋长联席会议内陆海军官员的平衡。
作战行动(1942年)
大西洋之战
1942年1月,德国对盟军供应线的作战行动 美国参战后,德国海军立即开始集中力量阻隔盟军的重要补给线。64艘潜艇被派到大西洋执行对美国海岸的攻击任务。与此同时,德国水面战舰沿挪威海岸集结,以便支援潜艇和空军对英国和美国抵达苏联的唯一航线的封锁。这条航线途经摩尔曼斯克,是维持苏联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后勤运输线。1月,德国新建造的大型战列舰“蒂尔皮茨”号(“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抵达特隆赫姆湾,其他几艘战舰也陆续抵达。布雷斯特的德国舰船在港内待命。与此同时,潜艇的建造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着。
1942年1—4月,美国海岸遭袭 在能够确保其进行长期作战的“奶牛”——一种大型的运载货物和燃料的潜艇——支援下,德国潜艇率先发现了丰富的猎物。到目前为止,美国海军还没有适应护航作战行动。不幸的商船就拥挤在海岸边的航道上,入夜,海港和人群处发出的光亮将这些船只的轮廓映照得清清楚楚,成为极易袭击的目标。仅1942年的头四个月里,就有80艘商船被摧毁。
1942年2月11—13日,德舰强行穿过英吉利海峡 由海军中将奥托·齐里亚克斯率领的德国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以及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在驱逐舰和德国空军的掩护下,从布雷斯特港启航,勇敢地穿过大雾笼罩的英吉利海峡进入北海。迟到的英国空军和水面战舰试图拦截,但为时已晚。
1942年2—7月,摩尔曼斯克运输线损失增加 前往摩尔曼斯克(夏季在阿尔汉格尔)的盟军护航船队首先在冰岛外围集结,然向向东穿过北角。尽管盟军以最大努力来保护船队的安全,但德国潜艇、战舰和从挪威起飞的陆基飞机仍然使船队遭到了令人痛心的损失。在1941—1942年间,有39个护航船队约533艘船只驶向摩尔曼斯克,结果损失69艘,而且大部分都是在1942年春天被击沉的。最大的一次灾难性的航行是6—7月间的“PQ—17”护航船队,它的37艘船中有23艘被德国潜艇、飞机和战舰击沉,这些战舰包括战列舰“蒂尔皮茨”号、袖珍战列舰“舍尔”号和重型巡洋舰“希佩尔”号。
1942年5—8月,水面舰艇与潜艇在美国海岸外围的争夺战 随着空海防护力量——陆军、海军和岸防部队——逐步加强,德国潜艇的损失增加。这样,它们将其作战地域从美国海岸转移到加勒比海。在那里,这些潜艇主要拦击从美国南部和中部港口出发的油轮和矾土运输船,同时也攻击巴拿马运河的过往船只。纳粹潜艇以集群形式跨越哈里法克斯—冰岛—伦敦德里航线,有时它的作战行动扩展到南大西洋甚至到好望角。
1942年8—12月,均势开始转换 虽然德国加紧实施潜艇攻击战,但盟军的反潜措施也相应改善,多次给予曾经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以重创。总体上看,1942年盟军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损失的商船的总吨位为1027000吨,但这一年德国潜艇也有85艘被击沉。尽管威胁并未降低,但德国人在大西洋之战中已丧失了往昔的绝对优势地位。此外,美国的造船统计表表明,新建造的舰船已能完全填补损失的数量。同时,美国人对盟国的援助正在迅速增加。
围绕欧洲堡垒边缘的作战行动
战略、集结和争执 美英联合作战计划承认,开辟第二战场是苏联继续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英伦诸岛将是该作战行动的前哨阵地。除此之外,美英双方计划者们的战略概念却大相径庭。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希望尽早在西欧登陆,而英国人则唯恐过早地攻击德国战争机器的核心会导致失败。丘吉尔主张从地中海盆地的“软腹部”向轴心国开刀。在双方计划者争论之时,美国军队已开始向英伦三岛集结,此时美国的护航体制已适应了作战要求。8月17日,美军战略轰炸机首次袭击了鲁昂的编组车场。与此同时,严阵以待的英国也开始将战争从空中和海上引入敌国。皇家空军战略轰炸机指挥部对德国的夜间空袭日益增强,并对德国人据守的法国海岸进了一次成功的两栖攻击。这些作战行动其中有三次——一次空中两次海上——是引入注目的。
1942年3月28日,袭击圣纳泽尔 运载着炸药的“坎贝尔敦”号驱逐舰(美国),在1艘乘有突击队员的摩托艇的伴随下,冒着敌人火网冲进了圣纳泽尔港口。尽管损失惨重,但却将德国境外欧洲唯一的一座干船坞炸毁,这座干船坞可容纳像“蒂尔皮茨”号一样的巨舰。
1942年5月30—31日,第一次千机奔袭 这是由皇家空军轰炸机指挥部针对科隆重要的铁路编组车场组织实施的一次空袭。这次空袭皇家空军给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1942年8月19日,第厄普登陆战 这是由英加军队实施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两栖登陆行动,且投入了坦克和装甲车辆。虽然登陆部队作战英勇顽强,但因实力悬殊,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登陆的5000名英加官兵中,死伤3350人之多,另损失坦克28辆和大量登陆艇。尽管如此,盟军却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后来的大规模登陆奠定了基础。这次灾难性的攻击证实了英国关于德国防御能力和1942—1943年进攻西欧将冒风险的看法。
地中海战区的作战行动
埃及和昔兰尼加
1942年1月,战场形势 奥金莱克的第八集团军和隆美尔的意德联军在昔兰尼加的阿拉盖地区对峙,这里距开罗约1287公里,而距的黎波里却只有724公里。由于地中海皇家海军被重创,已无法阻止德国人对北非人力、物力的投入,故此,隆美尔的力量很快超过了奥金莱克。
1942年1月21日,隆美尔发动第二次攻击 德军沿狭窄的正面突破英军防御前沿,英军仓促撤退。由于第八集团军兵力分散,且实力逊于对手,被迫放弃班加西港,致使大量的作战物资落人隆美尔之手。
地图10 埃及、利比亚战役
1942年2月4日—6月13日,加扎拉对峙 奥金莱克在加扎拉站住了脚跟,与此同时,隆美尔也因补给线过度延伸而停止推进。在尔后的四个月休整期间,双方都秣马厉兵,以图再战。第八集团军努力加固工事,并沿防御线敷设了大量地雷。这条防线约64公里,从海岸的加扎拉一直延伸到比尔哈舍,左翼由可尼希将军率领的自由法国轻型师防守。在比尔哈希姆的后方,集结了大量英军装甲部队,旨在掩护其开放的左翼。此时,英军共拥有125 000名官兵、740辆坦克和700架飞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则拥有113000名官兵、570辆坦克和500架飞机。
1942年5月28日—6月13日,加扎拉—比尔哈希姆防线之战 5月28日,隆美尔发起进攻,企图通过迂回英军位于沙漠中的左翼,达到卷击英军防御阵地的目的。进攻比尔哈希姆的意大利部队被自由法国师所阻,然而隆美尔的装甲师尽管遭到了皇家空军的有力打击,仍从南部迂回成功,并折而向北直插英军阵地后方。英军仍坚守着防线,但在其后方围绕着一个被称为“骑士桥”的沙漠交叉路口,双方坦克却展开了反复的搏斗。5月31日,正当隆美尔的坦克燃油耗尽之际,意大利军队突破了比尔哈希姆附近的雷区后到达,及时地给隆美尔的装甲部队补充了给养。隆美尔在被称为“大锅”的英军防线上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立足点。6月10--11日,法国部队无奈之下撒到比尔哈希姆,隆美尔的装甲部队随之从“大锅”泻出,直插英军后方。6月13日,里奇将军下令撤退。
1942年6月14—30日,退入埃及 英军退到埃及边境的哈勒法亚,只留下托卜鲁克要塞威胁德国的推进。然而,托卜鲁克却在6月21日被非洲军团以一次漂亮的陆空协同攻陷。第八集团军又一次在隆美尔的追逐下溃退。奥金莱克再次接过战场指挥权,重整第八集团军。6月28日在摩沙·马特鲁防线进行了一阵顽强阻击后,退到阿拉曼·哈勒法山前。那里有一道筑垒防御工事,从大海边的阿拉曼一直延伸到内陆约64公里的卡塔拉洼地。这时,隆美尔的部队也精疲力竭。7月间,当占据堑壕的英军击退了德军的一些试性进攻后,双方在这条距亚历山大港不足97公里的战线上再次僵持下来。8月13日奥金莱克和里奇被丘吉尔解职。由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和蒙哥马利中将分别任中东总司令和第八集团军司令之职。
评论:隆美尔的推进可称得是一次超凡的表演。其指挥装甲部队的艺术和娴熟应用88毫米火炮同步兵及坦克协同的技巧令人惊叹。英国的装甲部队被其在加扎拉附近的零星反击消耗殆尽,仅剩下65辆坦克。此役英军损失75 000人(包括33 000名托卜鲁克守军)和大量给养品,而且隆美尔部队的肉中刺托卜鲁克要塞被拔掉。德意军也损失了约4万人。尽管隆美尔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处境并不太妙,随着地中海盟军海空力量的重新崛起,他的后勤补给条件急剧恶化。希特勒——正被东线战役所困扰——只顾极力催促隆美尔向苏伊士运河推进,但他却没有向隆美尔加强必要的力量和补给。与此同时,英军的增援力量却在源源抵达。
1942年8月31日—9月7日,阿拉曼·哈勒法之战 隆美尔试图在英军变得强大之前再取得一次胜利。像在加扎拉一样,他计划由非洲军团迂回英军的左翼。蒙哥马利对此作了准备。德军进攻发起后,尽管遭到了英第七装甲师的有效迟滞,但仍突人到了英军的左后方。随后,德军向北卷击,在那里被一个在阿拉曼·哈勒法山丘掘壕固守的坦克旅击退。在燃料短缺和遭受英国空军袭扰的双重打击下,隆美尔于9月2日开始撤回进攻部队。由于蒙哥马利拒绝冒险出击,战线再度稳定下来。但是隆美尔这次失败是灾难性的,他再也无力进攻,只能采取防守态势。
1942年9—10月,备战 蒙哥马利有条不紊地为反攻做着准备。地中海形势大为改善[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42年)→地中海战区的作战行动]。到10月,第八集团军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下辖3个军,共11个师,其中3个为装甲师,另外,还有7个配属行动的装甲旅。整个集团军共有15万名官兵和1114辆坦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部队。武器弹药和燃料供应充足。而隆美尔此时仅有96 000人,其中半数为意大利人,编为8个步兵师和4个坦克师,只有不足600辆坦克。更为严重的是,德军武器弹药和燃料短缺,其他作战物资也严重匮乏(这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家空军依据“乌尔特拉”提供的情报大量击沉德国供给船只所造成的)。此外,隆美尔因病暂时飞回德国休养治疗,由汉斯·斯图姆接替指挥。英军所据守的防线地形条件极为有利,两端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阵地前又铺设了大片雷区。其北翼是地中海,向南约64公里即为盖搭拉洼地,无论是轮式车辆和履带车辆都无法通行。蒙哥马利的计划是实施一次迅猛的突破,在咬住隆美尔装甲部队的同时将德国步兵消灭掉,然后再通过坦克战决一胜负。此时,皇家空军已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使轴心国的部队遭到了沉重的空中打击。
1942年10月23日—11月4日,阿拉曼之战 当晚9时40分,1000门英国火炮沿着海岸附近约10公里的正面开始了进攻前的炮火准备。20分钟后,英第三十军趁满月向轴心国的左翼发起攻击,与此同时,英第十三军在盖搭拉洼地附近实施牵制性行动,四小时后,第十装甲军穿过由第三十军的步兵开辟的两条雷区通道向德意阵地推进。尽管初时达成了突然性,但随后即遭到了意大利师的顽强抵抗,紧接着德国第十五装甲师发起反击,英第十军的攻势遂停顿下来。南翼第十三军的进攻同样没有取得大的进展。10月25日,斯图姆死于心脏病后,隆美尔飞回北非发布了第一道战斗命令,重掌指挥权。次日,蒙哥马利停止了在南翼的努力,将重兵集中在海岸地域。此刻第九澳大利亚师正在那里牵制着背向大海的德国第一六四步兵师。随后,在海岸公路和铁路的南侧雷场中,双方都从南方调集其装甲部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坦克大搏杀。由于轴心国装甲力量必须逐次地投入,且遭受着连续不断空袭,因此损失惨重。由于损失的车辆无法补充,再加上燃料和弹药告罄,使隆美尔的处境极为险恶。同时,澳大利亚人已切断了德第一六四师的退路。由于隆美尔部队是否有生之望还完全寄托在海岸公路上,因此他将手中最后的预备队投入战斗,使被围的步兵师脱出困境,并在以西约5公里掘壕固守。蒙哥马利很快调整了部署,重新开始了突破筑有坚固工事的肯尼山南侧的尝试。11月2日,第二新西兰师在徐进弹幕射击的掩护下,为英军坦克在雷场中开辟了一条通道。虽然德军以一次孤注一掷的反击暂时阻止了英军的突破,但到夜幕降临时德国人只剩下了35辆可作战的坦克。同时,英军炮火和空中轰炸也摧垮了德国的88毫米反坦克炮。鉴于燃料和弹药即将耗尽的现实,隆美尔决定撤退,但这一行动却被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的命令推迟了48小时。这时,蒙哥马利向肯尼山发起了又一次攻击,并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使非洲军团脱离战斗,留下意大利人断后。整个轴心国前线彻底瓦解。小心慎谨的蒙哥马利延迟了24小时后才发起追击。此役隆美尔损失惨重,死伤和被俘共约59 000人,其中34 000名德国人,损失坦克500辆,火炮400门和大量其他运输车辆。英第八集团军只有13 000人死伤或失踪,损失坦克432辆。
评论:无论从战略上或心理上,阿拉曼之战都是二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它标志着轴心国没落的开始。这次胜利解除了轴心国对苏伊士运河的威胁,为四天后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胜利也可以说是随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覆亡的序幕。此后,盟军士气大振,尤其是大英帝国,在长期的等待之后终于有了值得夸耀的军队和将军。同时,轴心国军队的士气却逐渐衰落。在这次战役中,希特勒“不准撤退”的命令(该命令在48小时后,当“沙漠之狐”已开始撤退时被取消)也加速了隆美尔非洲军团的崩溃。另外,“乌尔特拉”情报对盟军的胜利功不可没。
1942年11月5日—12月31日,追击 蒙哥马利的追击是漫不经心的,且缺乏战略目标,只求达成对隆美尔的部队保持不间断的压力。虽然他的力量是非洲军团的几倍,但仍让对手顺利逃脱。皇家空军懒洋洋的行动尤其应受到指责。如11月7日,德第二十一装甲师在摩沙·马特鲁燃油耗尽,以环形筑垒防御阵地抵抗,后不得不抛弃最后一批坦克徒步西撤。若英军行动果断,即可将其合围。又如11月23日一12月13日在阿拉盖地区,蒙哥马利的部队在不设防的班加西停顿下来,并从容地建立起一条补给线。这些延误使隆美尔躲过了被包围的险境。年终时,英军在布尔拉附近的瓦迪泽姆泽姆又一次贻误战机。在蒙哥马利为他漫长交通线的问题煞费苦心时,隆美尔以娴熟的技巧再次脱围。
北非登陆行动(1942年)
1942年8—11月,“火炬”行动准备阶段 这次登陆计划的目标是夺占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以此作为下一阶段作战行动的基地。它是分歧巨大的英美军事战略观念妥协的产物。罗斯福以赞成在北非行动解决了双方的争执。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作战行动。行动的最高统帅是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中将,他同时也是美军驻英国部队司令;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为盟军海军司令,此外,艾森豪威尔还有一个英美联合参谋部。这次行动兵分三路进行。由乔治·S.巴顿少将指挥的西部特遣队,约35 000人,分乘39艘舰船,在休伊特少将率领的一支强大海军中队护航下,直接从美国出发,目标直驶摩洛哥位于大西洋岸边的卡萨布兰卡;由美军少将弗雷登德率领的中部特遣队,约39 000人,分乘47艘舰船,在英国海军准将特鲁布里奇指挥的强有力的海军舰队护航下,从英国出发,直驶地中海岸边的奥兰;由美军少将赖德尔指挥的东部特遣队,约33 000人,分乘34艘舰船,在英国海军中将伯勒爵士率领的一支海军部队护航下,从英国出发,直驶目标阿尔及尔。除了在东部特遣队中有一支英军小分队外,其余登陆部队全为美军。此举主要是考虑到法国人对英国的敌视情绪。战役的准备和实施是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三支特遣队必须在11月7日夜幕降临时驶抵各自的目标处。尽管此前同法国人进行了一些私下接触,但还不知道北非的法军是抵抗或是欢迎入侵者。
1942年11月8日,登陆 凌晨5时15分,西部特遣队分别在卡萨布兰卡西南约200公里的萨非、东北约24公里的弗达拉以及东北约113公里的迈赫迪耶和利约特港三处同时登陆。尽管进攻出其不意,但是仍然遭到法国维希军队的顽强抵抗。与此同时,驻守卡萨布兰卡的法国海军部队也实施了勇敢的出击,但是被占绝对优势的美国海军迅速击垮了。虽然法国维希军队起而抗击,由于实力较弱,终被美军上陆立足。11月11日,三路美军集中向卡萨布兰卡发起突击,终于完成任务。
中部特遣队在奥兰东西两侧实施登陆,遭遇法军顽强抵抗。由2艘美国海岸护卫快艇向港口直接突人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一营直接从英国飞来的空降攻击部队仅仅夺占了奥兰机场附近的地区。然而,登陆仍在进展中,11月10日,盟军从两侧向奥兰发起猛攻,守军被迫投降。
东部特遣队在阿尔及尔港口的两侧上陆,然后向市区突击。像在奥兰一样,一次正面的海军攻击遭受失败。阿尔及尔城市很快被登陆盟军包围。11月10日,守城法军宣布投降。
1942年11月9—11日,法德反应 11月9日,贝当政府宣布同美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命令北非法军继续抵抗。与此同时,希特勒命令立即占领整个法国并开始向突尼斯空运部队。
1942年11月11日,“达尔朗事件” 海军上将达尔朗出入意料地出现在阿尔及尔并被盟军保护性拘捕,他遂同维希法国决裂,命令北非所有法国部队立即停火,并同意与盟军协同将德军逐出突尼斯。亨利·吉罗将军被委任为法军司令。
评论:同维希法国头面人物的这次合作在英美引起巨大的轰动,并被视为是对戴高乐的故意冒犯。从军事观点来看,这次交易成了促进盟军在北非进一步行动的一个有利因素,尽管12月24日达尔朗被暗杀。
地图11 北非登陆(1942年11月8—11日)挺进突尼斯1942年11—12月
1942年11月17日—12月31日,争夺突尼斯 德军以每天1000人的速度向突尼斯北部增兵,而盟军并未做好实施一次大规模陆上作战行动的准备,他们在保留足够的力量来防备轴心国可能从西属摩洛哥进攻之外,企图以逐步推进的办法占领比塞大。英国中将安德森的第一集团一部推进到了比塞大的西南山区,美国伞兵部队在其东南部的翼侧建立了一道警戒带,以保护其右翼的安全。由瓦尔特·内林将军率领的攻击力较强的德国部队很快阻止了英军的推进,此外,大雨和泥泞也迟滞了盟军从805公里以外的阿尔及尔增派援军。11月28日,盟军的一支先头部队挺进到距突尼斯城约32公里处,但很快被德军的反攻逐出。到12月,艾森豪威尔承认盟军在争夺突尼斯的战斗中败北。年底,安德森的第一集团军和阿尼姆将军指挥的德第五装甲集团军在突尼斯中北部地区转入对峙,战场陷入僵局。
评论:北非登陆的成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达成了战略上的突然性;二是由于陆海军的密切协同;三是由于达尔朗命令法军停止抵抗。然而,混乱的法国政治形势和德国迅速在突尼斯增兵阻碍了盟军的下一步行动。艾森豪威尔由于卷入了“达尔朗事件”的政治余波中而很少过问部队向东部的推进情况,而且安德森最初是以徒步的方式向突尼斯进攻的。现在,盟军不可能阻止隆美尔从瓦迪泽姆泽姆西撤并同阿尼姆会合在一起了。
马耳他和地中海的海空作战行动(1942年)
被称为英帝国“不沉的航空母舰”的马耳他岛,是轴心国向北非提供援助的主要绊脚石。为了将其拔掉,轴心国从空中、海上和水下向马耳他发动了连绵不断的攻击,几乎使该岛的补给完全中断,将其窒息。在1942年英国派往马耳他岛的6个护航船队中,有2个被击退,其余4个船队仅有部分船只抵达马耳他。虽然亚历山大的地中海舰队和直布罗陀的海空力量竭尽全力为其护航,但直到9月份形势仍很危险。只能依靠潜艇和2艘快速布雷舰艇为其提供少量补给。马耳他岛的防御主要依靠战斗机和防空火炮。约有350架战斗机从美国的“黄蜂”号航空母舰上飞入该岛,以填补在不设防的简易机场中遭受的损失。
在整个战役期间,马耳他岛的战斗机中队还担负起袭扰轴心国补给运输船的任务。在9月间,约有三分之一从意大利开出的轴心国补给船被击沉,到11月间击沉的数目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三还强。德国补给船损失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英国人能够破译德国人的密码信息,这些工作是由英国被称为“乌尔特拉”的绝密破译系统完成的。虽然盟军在许多作战行动中都得益于这些截获的无线电信息,包括最初的不列颠之战,但是,对“乌尔特拉”情报最有效的应用还是在击沉德国开往北非运输船的行动中。
如果没有马耳他岛,盟军也就不可能如此有效地利用“乌尔特拉”情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英国人还否认马耳他岛是导致隆美尔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为保卫马耳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航空母舰一艘和一些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数百架飞机和几千名官兵,但却赢得了战场主动权的转变。马耳他的作用是完全切断了德国人依靠水面运输的通道,使德国只能从空中增援北非。到这时,德国空军的主力已经投到了俄国前线,只能用余部来支援突尼斯的隆美尔和阿尼姆,从而给德军的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困难,并最终影响了战争形势。而英国中东指挥部的后勤供给则形势较好,通过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航线他们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品。
东线战况(1942年)
1942年1—2月,苏联继续反攻(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入侵苏联的战争) 苏军沿着从克里米亚到芬兰整个前线发起反攻,迫使德国军队转入阵地防御。除了在芬兰的反攻被击退和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仍坚守着战线外,其余德军阵地多处被苏军渗透至纵深。希特勒命令他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结果,“环形筑垒阵地”一直坚持到苏军反攻的最后一刻。像1812年拿破仑那样的突然溃退的危险终于被化解了。
1942年3—5月,对峙阶段 春天的解冻和泥淖阻碍了部队的机动。苏军由于补给线拉伸而被迫停止反攻,而德军则由于过度的疲劳未得到恢复也暂且采取守势。
1942年5月8日—6月27日,德军进攻前奏 在得到来自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51个师和1个西班牙志愿军师的加强之后,德军决定打破由苏联的冬季攻势所造成的沉寂局面,恢复进攻。尽管这些补充的部队素质较差,且许多德国部队都缺额严重、物资匮乏,但德国人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南部战线,苏军遭受沉重打击。曼施泰因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横扫刻赤半岛,歼灭苏军15万余人,且再次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攻击。游击队在德国后方袭扰以瘫痪其补给线的行动也被部分遏制。
1942年6月7日—7月2日,攻陷塞瓦斯托波尔 德军的一次两栖登陆攻击再次包围塞瓦斯托波尔,并于7月2日攻陷该城,苏军损失10万余人。
1942年6月28日—7月7日,夏季攻势展开 根据希特勒一意孤行的个人计划,包克的南方集团军群从库尔斯克地域向东突击,并于7月6日攻占沃罗涅日。随后,希特勒重新改组了南方集团军群。其北部集群称为A集团军群,由魏克斯将军指挥;南部集群则称为B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将军统帅。最初的计划是两个集团军群协同作战,无攻陷顿河和顿涅茨河流域,占领罗斯托夫和斯大林格勒,然后折头向南,夺取高加索及其富饶的油田。
1942年7月13日,希特勒改变计划 希特勒现在决定让B和A集团军群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一改变使两个方向作战的力量都大为削弱,而且由于战线漫长使战斗和后勤的组织变得极为困难。此外,由于两个目标岔向不同的方向,则新计划将不可避免地使两个集团军群之间出现裂缝。
1942年7月13日—8月23日,进攻斯大林格勒 随着德军向两个方向的迅速推进,A和B集团军群间的缝隙渐渐拉开,从而使顿河弯曲部的苏军得以逃脱。虽然保卢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正向斯大林格勒逼进,但整个B集团军群推进的步伐却由于希特勒将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转移到南方的A集团军群而逐渐减慢下来。不过,由于有纳粹空军的鼎力相助,B集团军群还是越过顿河弯曲部于8月23日抵达斯大林格勒北部的伏尔加河岸,并开始威胁城区。
地图12 德国的夏季攻势1942年
1942年7月13日—8月23日,突入高加索 A集团军群7月23日攻占罗斯托夫后,沿宽广正面跨过顿河,向高加索山脉深入,一些部队已抵达距阿斯特拉罕附近的里海海岸约115公里的范围内。但希特勒又一次犯下大错。由于不满于斯大林格勒方向部队的缓慢推进,8月1日他将第四装甲集团军突然拉回到B集团军群,只留下A集团军群孤军突进,在严重伸展的情况下,试图沿约800公里的正面向高加索保持进攻态势。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命令曼施泰因的第十一集团军——他在东线唯一的预备队——转向北翼以加强列宁格勒的围攻行动。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对这种调动勇敢地提出抗议,遂被希特勒解职。利斯特也未能逃脱。希特勒自己亲任A集团军群司令,和他的随从们一起从约1931公里外的东普鲁士大本营遥控指挥前线的作战。虽然高加索战役仍在缓慢向前推进,一些德国侦察兵实际上已到达了里海岸边,但是这种胜利对整个战局已丝毫不起作用。
1942年8月24日—12月31日,斯大林格勒之战 希特勒开始集中力量攻击伏尔加河西岸约48公里的城市外围地域,与此同时,苏军的防御力量每时每刻都得到加强。在经过巨大的消耗战之后,德军突入市区,苏军防御部队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时,苏联的严冬降临了。B集团军群大部力量现在都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而与此同时,由克莱斯特领导下的A集团军群在南方陷入停顿。在2个集团军群之间,仅仅有1个德国机械化师坚守着约385公里的裂缝。在斯大林格勒的北翼,是仆从国部队沿顿河建立的警戒屏障。德军的供给仅靠一条铁路脆弱地维系着,与整个战场形势极不适应。希特勒绕过魏克斯直接指挥保卢斯上将,此时他麾下的第六集团军正在斯大林格勒激战。
1942年11月19—23日,苏军反攻 经过精确地谋划,恰值伏尔加河的冰面能够使坦克通行和盟军在北非登陆之际,由朱可夫总指挥统率的4个方面军(或集团军群),向拥挤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部队发起了钳形包围攻击。沃罗涅日、西南和顿河方面军从城市北侧向西进击,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从南侧发起进攻。前面是装甲突击部队,紧随其后是大批骑兵集团。过分拉伸的德国防线给了苏军以可乘之机,包围圈很快合拢。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和其侧翼被苏军冲垮的一部分部队被围在圈内。魏克斯的B集团军群余部仓皇溃逃。尽管魏克斯力劝保卢斯杀出重围,但他死等希特勒的命令,按兵不动。随后,元首命令他原地坚守,并确保从空中补给。与此同时,希特勒还命令曼施泰因匆忙从列宁格勒到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任职,夺回失去的地盘。这一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保卢斯的处境在不断恶化。纳粹空军每天向其提供的补给品不足70吨。终于,曼施泰因指挥着3个缺编的装甲师发起了攻击,企图解保卢斯之围。12月19日,他实际上已抵达距斯大林格勒约55公里处,并用无线电告诉保卢斯作最后一次突围努力,但保卢斯仍固执地坚持等待希特勒的命令。不久,德军前线彻底崩溃。年终时保卢斯和部属在苏军“圆环”的紧缩下挣扎在死亡线上,而魏克斯、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也在奋力拚杀以保证在苏军的强大压力下安全西撤。
评论:希特勒异想天开地改变目标和一开始就以宽广的正面进攻,以及稍后又无情地命令部队坚守占领地域,这一切毁灭了他的东线部队。近65000人被俘,这还不包括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的10万之众。此外,还损失约1000辆坦克。他们的卫星国军队——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证明是靠不住的。他的德国部队虽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有着惊人的恢复力,但仍不是日益增强的苏军的对手。在苏军一方,朱可夫和他麾下四将——罗科索夫斯基、尼古拉·瓦杜丁、崔可夫和叶廖缅科——有力地驾驭着反攻大军同时在几个地段发起突击,并立即扭转了战局,随后又依靠不间断的进攻使德军始终未获得喘息之机。虽然斯大林格勒的防御者遭受了更大的牺牲,但这再次证明了苏联士兵的坚强毅力和据守地盘的能力。
这是历史上决定性的一次战役,对于苏联人这次伟大的胜利,可靠而有效的武器装备是极其需要的。虽然苏联人竭尽全力地挖掘工业生产能力,但它仍无法为这次成功的防御提供所需全部物资。如果没有盎格鲁—萨克逊盟友,尤其是美国人,通过危险的摩尔曼斯克运输线和较远但安全的太平洋—伊朗运输线提供其所需的作战物资,苏联人要取得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作战行动(1943年)
战略和政策
1942年1月14—23日,卡萨布兰卡会议 罗斯福、丘吉尔及其联合参谋长会议成员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晤,商讨盟军的下一步作战行动。会谈结果英美双方又一次达成妥协。英国同意美国在太平洋战区采取主动行动[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3年)→战略和政策],而美国同意将跨越海峡的入侵行动推迟到1944年,并且同意在地中海实施另一次作战行动,目标首先在西西里岛。鉴于德国潜艇的威胁又一次上升,会议决定优先建造反潜舰只,主要是护卫舰和航空母舰。在会议期间,唯一由罗斯福提出并被英国人接受的是敦促敌人“无条件投降”,这是一项令人怀疑的权宜之策。
1943年5月15—25日,华盛顿“三叉戟”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罗斯福、丘吉尔及联合参谋长会议成员重申了要优先集中力量一致对付德国的基本决策。具体为:①大力加强对德国和其欧洲占领区的战略轰炸;②计划在1944年5月1日跨过海峡,经法国攻入欧洲。此外,除了同意进一步加强对日作战努力之外,还做出了一些辅助性决定。
1943年8月14--24日,“四分仪”(第一次魁北克)会议 这次盟军会议决定,在不放松欧洲作战的情况下,增加力量进行对日战争。有关欧洲战场的决定为:①由于墨索里尼垮台,必须尽快进攻意大利本土;②使苏联在所有行动上同西方盟友步伐一致;③承认戴高乐的“民族解放委员会”是同轴心国战斗的所有自由法国人的唯一代表。
1943年10月19—30日,莫斯科会议 这次由苏、英、美三国外长举行的会议实际上是随后在德黑兰举行的巨头会晤的预备会议。三国外长一致同意把中国作为盟国的第四个主要成员,并且同意成立一个战后国际性组织(即联合国)。
1943年11—12月,“六分仪—尤里卡”会议(即开罗—德黑兰会议) 由于苏联未对日宣战,并且受到1941 年4月签订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束缚,故首脑会晤必须分开进行。11月22—26日和12月3—7日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晤。11月28—30日,美英首脑飞赴德黑兰与斯大林进行会谈。这些会谈是盟国首脑间最初的政治交往。在德黑兰会谈中,美英首脑告诉斯大林跨海峡进攻将在1944年5月下旬或6月初实施,斯大林同意届时将发起一次总攻相配合。
大西洋之战(1943年)
潜艇战
1943年1—3月,德国的潜艇使盟军船只损失上升 1月初,海军上将雷德尔被急躁的希特勒解职,其职务由潜艇专家邓尼茨海军上将担任。德国海军随之展开了新一轮的“狼群”攻击,每天参与作战的潜艇数量上升到116艘。它们在大西洋运输线上交叉往来,持续的袭击使每一支运输船队都遭到重大损失。此外,多年罕见的大风暴肆虐大西洋,也给水面舰船的航行增加了困难和危险。到3月底,108艘盟军运输船被击沉,而德国只损失15艘潜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英国的物质储备已减少到不足三个月的水平。潜艇攻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运输船队行驶速度较慢。另外两种类型的船只——没有护航的快速豪华客轮和部队运输船——未遭攻击,这是因为前者速度远大于潜艇,使其追赶不及,而后者护航实力太强使其望而却步。
1943年4月28日—5月6日,格雷顿护航船队 由彼得·W.格雷顿中校率领的拥有42艘舰只的“ONS-2”护航船队,同51艘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展开了一场机动战。虽然他也损失了13艘舰只,但却击沉了7艘德国潜艇,其中5艘被战舰击沉,2艘被飞机炸沉。这场战斗被认为是大西洋之战的转折点。
1943年5月,集中攻击比斯开湾 英国海岸指挥部司令约翰·斯莱瑟空军上将爵士集中全部可调动的兵力对法国基地外围的德国潜艇发动了一次海空协同攻击。英格兰北部的轰炸机,同皇家海军的小型护卫舰相联合,再加上微波雷达的引导,证明具有致命的威胁。在5月份,共有38艘潜艇——德国每月只能建造26艘——被摧毁,与此同时,盟国仅损失41艘运输船。
1943年5月26日,邓尼茨改变潜艇作战区域 德国潜艇集中活动在以下三个区域:①亚速尔群岛以西,横跨中大西洋的运输线上,这是一条盟军地中海战役的生命线;②南大西洋;③印度洋。
1943年6—12月,盟军猎杀战役 美国海军第十舰队组织了专门对付潜艇的“杀手群”,每群由1艘载有24架战斗轰炸机的航空母舰和若干艘新旧驱逐舰组成。战斗轰炸机上装备有炸弹、深水炸弹和鱼雷,以用于猎杀潜艇,而驱逐舰则用于护航。为了猎杀潜艇,每群的指挥官被授予广泛的自主权,无论何时获悉了潜艇的方位,司令官都可以自行出击。结果表明,这种手段对德国潜艇和其“奶牛”的威胁极大。无论是在中大西洋运输线上或是在南大西洋上,德国人都遭到了重大损失。随后,德国人采取大量的单艇或飞机与潜艇协同作战形式,同盟军展开凶猛的搏斗,美国的驱逐舰“鲍瑞”号和德国“U-405”号潜艇之间的机动炮战特别引人注目。在纽芬兰的拉赛角和爱尔兰克利尔角之间的洋面上,驱逐舰猛烈轰击潜艇,将其外壳炸裂,终于,德国潜艇发生爆炸并沉没。但美国驱逐舰也未能幸免,因受伤而于次日沉入洋底。此外,德国“U-516'”号潜艇在加勒比海域的攻击行动也特别令人惊奇。尽管美国人竭尽全力在这一区域进行反潜战,但“U-516”号潜艇仍在11月5日—12月25日间击沉6艘美国船只,其中2艘为油轮,后安全撤离。
评论:到1943年底,德国潜艇的丧钟已经敲响,盟国“猎杀”的潜艇数量超过了德国人的生产能力。在5—9月份,共有62个护航船队的3546艘舰船跨过了北大西洋,无一损失。盟军的商船建造速度已超过轴心国击毁的总数量600万吨以上。英伦三岛的食品危机已经过去。盟军由于在10月13日获得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空军基地,从而完成了对“狼群”空中攻击的包围圈。
海军水面作战行动
1943年1—3月,驶往苏联的运输船队情况 由于加强了护航力量,盟国驶往摩尔曼斯克的船队在1943年头三个月中尽管经受了严峻考验,但损失相对较小。当地中海航线打开后,上述运输线被中止。此后,运往苏联的绝大部分补给晶都途经伊朗从陆路运抵,这样就避开了暴露在德国空军昼夜攻击之下的北冰洋运输线。
1943年3月,“沙恩霍斯特”号驶入北海 这艘战斗巡洋舰躲过了英国的侦察,悄悄抵达挪威,再次执行起海上攻击任务。
1943年9月6—9日,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攻击战 由“蒂尔皮茨”号和“沙恩霍斯特”号以及10艘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成功地袭击了斯匹茨卑尔根群岛,轰炸并摧毁了盟军的煤矿基地和装载设施。
1943年9月21—22日,围攻“蒂尔皮茨”号 这般巨舰在阿尔塔湾遭到了英国潜艇的攻击,又一次受重伤。
1943年10—12月,北冰洋作战行动 英国舰载机于10—12月间在纳尔维克附近击沉了9艘德国船只。此外,随着黑夜变长,盟军到摩尔曼斯克的航运开始恢复。
1943年12月24—26日,“沙恩霍斯特”号最后一次巡航 在5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沙恩霍斯特”号驶出阿尔塔湾前去攻击一支盟军护航船队,驶至特隆赫姆西北约644公里处被英军发现。德国舰队慌忙避逃,但在北角以西同两支英国舰队狭路相逢。在一阵惊心动魄的追逐战中,“沙恩霍斯特”号被英战列舰“约克郡”号击中尾部,开始渐渐下沉。英舰仍不放过,以连续重炮继续轰击,最后以一枚鱼雷将其送入洋底,舰上1900名德国官兵只有36人获救,其余全部葬身海底。这次战斗为盟军向摩尔曼斯克航运清除了最后的水面威胁。
联合轰炸行动(1943年)
美国第八航空队和英国轰炸机指挥部策划了一次从英国机场起飞的代号为“地平线”的对德全天候轰炸行动。英国轰炸机指挥部通过夜间大规模的饱和轰炸来打击德国的经济体系和民众士气;美国第八航空队则通过白天的精确轰炸来摧毁德国的航空工业和德国空军。很快,这两种攻击力量的任务最后都被集中到摧毁德国的重要工业方面来——此举意在打击德国进行战争的能力。英美双方都使用了两种新的手段,一是通过雷达确定目标的位置并将它们标示出来的雷达导航系统;二是金属干扰带,这种干扰带实际上是大量喷镀金属的纸条,将其释放到空中后可以堵塞和干扰德国的电子防御体系。
英国的空中攻击
英国轰炸机指挥部通过大面积摧毁鲁尔工业区和主要城市的夜间轰炸,极大地动摇了德国的民众士气。
1943年6月20—24日,第一次穿梭式轰炸 从英国起飞的皇家空军轰炸机袭击了德国的威廉港,然后在北非着陆,在返回途中,它们又轰炸了意大利的斯佩齐亚海军基地。
1943年7月26—29日,汉堡化为灰烬 两次大规模的成功袭击造成了“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大灾难”(戈培尔日记语)。大部分毁灭区都是由像龙卷风一样的大火所造成的。轰炸过后,汉堡的大部分市区化为废墟。平民伤亡巨大,约有80万幸存者无家可归。
1943年8月17—18日,轰炸佩内明德 5月,英国情报机构获悉德国正在发展一种无人驾驶喷气式飞行器(V—1飞弹)和一种火箭(V—2飞弹)。于是对设在佩内明德的实验设施进行了轰炸,使这个工程被迫延期。
1943年10—12月,攻击神秘发射井 空中侦察获知德国人正沿海峡沿岸建造发射井,因此盟军在12月至次年春天对这些发射井发起了连续的空中打击,并将其大部摧毁,使德国人的计划推延了五个月之久。这次行动的代号为“弩”。
1943年11—12月,柏林之战 英国轰炸机指挥部对德国首都组织了16次大规模的进攻,从1943年冬天一直延续到1944年3月。
美国的空中攻击
1943年6月11日,袭击威廉港 美第八航空队空袭了德国的潜艇制造厂,仅仅取得了部分成功。德国的截击机阻挠了盟军的精确轰炸。此时盟军的战斗机航程太短,不足以给大型的B—17和B—24轰炸机护航。该问题困扰了第八航空队这一年的整个作战行动。
1943年7月,轰炸德国航空工业目标 这一行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虽然是暂时的,但迟滞了德国的飞机生产。
1943年8月1日,空袭普洛耶什蒂 美国第八和第九航空队的178架B—24轰炸机,从北非基地起飞,轰炸了位于德国战线后方的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这一油田是德国空军和地面部队赖以生存的燃料基地。参与这次轰炸的飞机先被秘密集中在约1609公里以外的班加西港。这是到目前为止距离最长的一次空袭行动。飞机起飞后不久即被设置在希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德国雷达发现,因此在其从低空对目标发起攻击时,遇到了德国防空火力的猛击,54架飞机被击落,另有7架受伤,不得不在土耳其迫降。尽管如此,仍达到了预期目的,一些大型综合炼油厂和储油罐被破坏。
1943年10月14日,攻击施韦因富特 美国第八航空队对位于德国心脏地区的轴承厂发起了一次代价高昂的袭击。参与空袭的288架飞机(短程战斗机只护航至亚琛)被德国空军和防空火力击落了62架,此外还有138架被击伤。损失官兵599人,另有40人受伤。尽管这次空袭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但由于代价太高,不得不暂时中止轰炸行动,直到远程战斗机出现,才恢复轰炸。
1943年12月5日,第一次P—51“野马”型战斗机护航轰炸 随着这种新型远程战斗机加入第九航空队,大型轰炸机重新发起白昼攻击。
评论:到年底,虽然德国国内的士气发生猛烈动摇,但其工业生产仍然一如继往,并且纳粹空军改善了防御战术。
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1943年)
北非
1943年1月1日—2月13日,突尼斯对峙 盟军远征部队,在安德森战术司令部的统率下,沿突尼斯山和东部的山脉一线脆弱展开。其北翼位于地中海岸边的塞拉特角,南翼抵达加夫萨地域。英国第一集团军和一个临时组建的法国军团以及一些美国部队,坚守着突尼斯中部地区从北到丰当克一线,而弗雷登达尔的美国第二军大部则向南延伸。在德军方面,阿尼姆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坚守着突尼斯的东北部地区,而从埃及巧妙撤回并经过重新武装的隆美尔非洲军团则在马雷斯据守着一条过去法国人修筑的筑垒地带。它的左翼在戈贝斯湾,右翼则是几乎不可逾越的杰里德盐沼。此时,蒙哥马利正缓慢地向马雷斯防线前集中。在西线的安德森和东面的蒙哥马利之间没有建立地面通信联系。阿尼姆通过一系列的进攻行动,已打破了同安德森的僵持局面。此外,德国空军还掌握着制空权。
1943年2月14—22日,卡塞林山口之战 隆美尔唯恐蒙哥马利从南侧进攻他的马雷斯阵地的同时,身后的盟军也发起攻击,因此兵分两路率先对美国第二军的防御正面发起突然袭击。他的一路装甲部队穿过法伊德、西迪—布济德和斯贝特拉,向卡塞林山口突击。与此同时,另一路装甲力量则向南部的加夫萨卷击,并于17日占领富里亚奈。美国第一装甲师的一部和其配署部队被德军沿防御正面分割包围,后逐步被歼。在这次典型的闪击战表演中,纳粹空军以俯冲轰炸和扫射成功地截击了溃逃的美军:由于盟军的重要补给基地泰贝萨受到威胁,艾森豪威尔匆忙向该地域增兵。这时,前线的英美部队也获得了喘息机会。2月18日,隆美尔的装甲部队穿过卡塞林山口成扇形向北推进。面对强有力的抵抗,他的先头部队仍于2月20—22日,抵达了代耶贝尔安拉、塔莱和斯比巴一线的西部山区。但此时他已精疲力竭,且北部的阿尼姆并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发动一次增援性进攻。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只好迅速撤回到马雷斯防线。
评论:这次进攻已达到了其最初的目标,即粉碎了盟军企图通过向东推进到戈贝斯湾来分割德军的计划。这次进攻假如能得到阿尼姆的配合,则盟军的损失会更惨重。但希特勒却将突尼斯的指挥权分别交给了两个人,直到2月23日才由隆美尔统一指挥。在经验丰富且勇敢好斗并拥有制空权的老兵面前,盟军的这次惨败是预料之中的。不仅美军的空中支援系统组织和协调极差,而且安德森对地形的选择和军队的部署也欠妥当。警戒部队的划分有时按国别有时又按战术编组进行,结果造成了指挥上的脱节。事实上,美国部队进行了引人注目的顽强抵抗。艾森豪威尔应为这次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他不该过分陷入到法属阿尔及利亚人的政治混乱中去,而忽略对前线的指挥。他在德军发起进攻前24小时才第一次到前线视察。2月20日,北非盟军的指挥体系进行了大改组。突尼斯的所有盟军地面部队合编为第十八集团军群,由亚历山大统辖,部队的编制也改为按国家重新组编。3月6日,巴顿暂时接替弗雷登达尔指挥美国的第二军。在皇家空军元帅特德和美国空军官员的劝告下,北非美军的空中支援体制也采取了英国方式。这样不仅增加了灵活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运用空中力量。
1943年2月26日,阿尼姆反击 隆美尔撤回了马雷斯防线后,阿尼姆的第三装甲集团军才对突尼斯北部的英国第一集团军发起迟到的攻击。虽然夺占了一些地盘,但英军的顽强抵抗使阿尼姆的装甲部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3月28日,英军发起反击,又恢复了原态势。
1943年3月6日,隆美尔出击受挫 为了试探马雷斯阵地前蒙哥马利的虚实,隆美尔对梅德宁的英军发起了一次主动攻击,结果失利,损失大量作战物资。随后,隆美尔旧病复发,离开北非回国。阿尼姆继任突尼斯轴心国部队总指挥之职,意大利的乔瓦尼·梅塞上将接替马雷斯前线的指挥权,而古斯塔·冯·韦尔斯特将军则任北部的德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
1943年3月20—26日,马雷斯之战 蒙哥马利以绝对优势兵力向德意军阵地发起突击,右翼的英第三十军担任主攻。尽管对德军阵地实施了猛烈的轰击,但德第十五装甲师趁着月光发动的一次反击仍阻止了英军的前进。蒙哥马利在派新西兰军对轴心国军队的右翼实施深远迂回之后,又将第十军加强到该方向。梅塞唯恐被围,慌忙撤到厄尔哈马。之后,盟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1943年4月1—22日,轴心国撤退 巴顿的第二军已威胁到梅塞的右翼,与此同时,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向北猛冲猛打(4月6日)。当两军会师后,梅塞已逃出包围圈且仍继续迅速北撤。虽然英第九军(属第一集团军)穿过丰当克向东截击,但梅塞逃得太快,当英第九军和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会合时,德意军已逃出圈外。这样盟军的第二次围歼计划再度破产。随着梅塞的到达,阿尼姆组织起了一条先向南延伸然后向东从地中海岸边的塞拉特角到艾恩菲德维尔勒的防线。
1943年4月22日—5月3日,总攻开始 亚历山大计划由英国第一集团军和第八集团军在右翼,美国第二军在左翼,向北对轴心国部队发起一次强劲突击。这时,奥马尔·N·布莱德雷少将已接替巴顿指挥第二军(巴顿被委派指挥随后在西西里登陆的美军部队),由克尔茨指挥的法国第九军被安插在第一和第八集团军中间。在轴心国方面,韦尔斯特的第五装甲集团军位于左翼,接着是非洲军团居中,然后是梅塞的意大利第一集团军防守其前线的右翼。虽然德军已经得到强,但制空权仍在盟军一边。此外,德国的后勤补给极度短缺。这主要是由于盟军通过“乌尔特拉”侦听到了德国供应船的航运情报,然后将其大部击沉所致。在无奈之下,德国只好采取空运补给,但效果不大,且多数运输机被盟军战斗机击落。英第一和第八集团军在敌人的顽抗阻击下缓慢向前移动,而美国第二军则向最崎岖的前沿发起试探性攻击,但不料却进展迅速,5月1日占领杰夫耶,3日攻占马特尔。
1943年5月3——13日,突尼斯之战 在猛烈的炮击和空袭之后,盟军集中力量向轴心国军队龟缩的环形防御圈发起了总攻。美国第二军从比塞大湖南北两侧出击,而东面的英国第一集团军则从迈贾兹巴卜向前推进。在预备队耗尽和空中支援短缺(纳粹空军正撤往西西里岛)的情况下,阿尼姆已不可能扭转战局。5月7日,美国第三十四师进入比塞大,第一装甲师穿过费里维尔卷击,切断了德军的交通线并于5月9日同英第七装甲师会师。该师已于5月7日占领突尼斯城,此刻正向北推进。在南面,法国军团和第八集团军已包围了意大利第一集团军,英国装甲部队于5月11日切断了波昂半岛。这样,轴心国部队被盟军的突击逼人绝境,开始成群结队地投降。仅布莱德雷的第二军就在这一地区俘敌4万余人。盟军总共俘获德意军275 000人,包括最高司令阿尼姆。在战斗进程中,意大利海军没有试图组织撤退。至此,轴心国的势力被彻底逐出北非。
评论:亚历山大这次强有力的攻击是严格按计划进行的。卡塞林山口的惨败使美国第二军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强烈要求更改原定作战计划,使其从配角变为主角。轴心国军队在作战中负隅顽抗,直到局势彻底无望才放弃抵抗。北非的胜利为未来盟军的联合作战树立了样板。从战略上讲,它为盟军下一步在地中海行动提供了一个跳板,包括无法估价的空军基地。在北非战役中,轴心国军队伤亡和被俘达62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德国官兵。英国从战争爆发起总共在北非伤亡22万余人。1942年11月一1943年5月,法军的伤亡约2万人,美军的损失约18500人。
西西里岛
1943年6月11日,占领潘泰莱里亚岛 在北非盟军的空中力量对这个岩石岛进行连续轰炸一周之后,6月11日守岛意军向一支接近该岛的登陆部队投降。
1943年7月9—10日,进攻西西岛 在对西西里、撒丁和意大利的空军基地进行长达一个月的狂轰滥炸之后,由蒙哥马利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属于亚历山大的第十五集团军群)向西西里岛发起了一次两栖攻击,并在西西里岛的东南海岸获得了一个立足点。登陆部队得到了海军炮火的有力支援。由于意大利人没有料到盟军会在这样一个暴风雨天气里发起进攻,因此进攻达成了突然性。
1943年7月11—12日,轴心国反攻 阿尔曼雷德·古佐尼的意大利第六集团军被迫后退。然而德国部队却向杰拉和利卡塔附近登陆的美国部队发起了有力的反击,几乎将美国人赶回大海,但最后仍被击退。此外,盟军的空降攻击被恶劣的天气和盟国防空炮火的误伤所瓦解。
1943年7月15—23日,西西里岛西部畅通无阻 虽然德国人的抵抗将蒙哥马利阻止在卡塔尼亚以南地域,然而巴顿的集团军却风卷残云般地穿过西部,随后折而向东援助英国人。
1943年7月23日—8月17日,向墨西拿挺进 尽管德国人以旺盛的精力顽强抗击(由苏联战线的老军人汉斯·胡贝上将指挥),但盟军仍稳步向前推进,且又得到了在圣斯蒂法诺以东的北部海岸进行的几次小规模两栖登陆的配合,8月3日,意大利军队开始大规模撤出西西里,8月11日,德军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在8月17日盟军占领墨西拿海峡之前,共有10万名轴心国官兵、9800辆各种运输车和50辆坦克撤回大陆。
评论:美军共伤亡7319人,英军损失9353人,而轴心国部队却损失高达164000人,其中约32000名为德国人。此外,盟军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盟军的联合作战行动已能运用自如。虽然德国人的抵抗十分顽强且技术精湛,但意大利人却表现出了厌战情绪。盟军有16万人登陆,运送的舰船达3000艘。整个西西里岛的轴心国部队为35万人,其中德国人约占三分之一。盟军在登陆中得到了占绝对优势的空中支援,共有各类飞机3700余架,而轴心国一方仅有1600余架。随着西西里岛被攻克,地中海再次成为盟国的一条重要的海上运输线。
地图13 进攻西西里1943年7—8月
意大利
1943年7月24日,推翻墨索里尼 在西西里战役期间,厌战的意大利人推翻了墨索里尼的统治,他的继任者巴多格里奥元帅虽然通过官方宣布意大利仍继续同盟国为敌,但私下里却与盟国通过中间人在里斯本展开了秘密谈判。希特勒虽然不知真相但却表现出了怀疑,遂命令德军做好控制意大利和解除意军武装的准备,并开始向意大利北部集结部队以保护阿尔卑斯山脉的交通线。意大利南部德军总指挥凯塞林元帅,正确地估计到了盟军将很快入侵意大利,并且指出萨勒诺是最可能的登陆点。
1943年9月3日,同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 该协定被秘密签署,从9月8日起生效。
1943年9月3日,第八集团军从卡拉布里亚登陆 英国部队在意大利靴(因意大利领土形状似靴,故名——编者注)的指尖上登陆,凯塞林在南部地区组织抵抗的同时,目光仍关注着萨勒诺地区。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停战协定已签署。
1943年9月8日,停战协定公布 协定公布时间和盟军在萨勒诺的登陆行动是协调一致的。几乎在同一时间,意大利舰队从斯佩齐亚逃向马耳他接受盟军保护,但逃跑途中遭到了纳粹空军的重创。立即,精明的德国人就开始了解除所有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并将其拘捕的行动。
1943年9月9日,萨勒诺登陆(代号“雪崩”) 由英国第十军和美国第六军组成的美国第五集团军,在马克·克拉克中将的指挥下,于黎明前在萨勒诺湾开始实施登陆,同以机动形式设防的精明的防御者遭遇。英军登陆点在塞莱河以北(将新月状的海岸线一分为二),美军则在河南侧。因德军进行厂有效的防御,虽然盟军得到舰炮的优势火力支援,但到夜幕降临时盟军仍只占领了四个狭窄且又不相连的滩头。入夜,凯塞林开始向这一地区调集一切可利用的预备力量。在向南约209公里处,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正在缓慢地巩固所夺占的雷焦卡拉布里亚半岛。与此同时,一师英军登陆占领了塔兰托。
1943年9月10—14日,滩头争夺战 虽然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能在其占领的滩头正面杀出一条生路,但他们却不能使其滩头在塞莱河河口处巩固在一起。由于德军的炮瞄观察站设在可俯瞰滩头的小山上,故炮击效果十分明显。9月12日,凯塞林集6个师的大部向盟军滩头中央处发起猛烈反扑。美军在火炮和舰炮的支持下拚死抗击,才于次日阻止了德军向海滩的突破。盟军的处境极其险恶。因没有足够的兵力上陆阻止德国人,故只好将第八十二空降师的3个营投到滩头以支持濒临崩溃的立足点。几乎北非所有的盟军空中力量、舰载机和舰炮都投入了近距离支援滩头的战斗之中。亚历山大命令仍在50公里开外的蒙哥马利加速向前推进,但一个独立的德国战斗群却以娴熟的阻击行动使他在山区小心谨慎的推进停顿下来。
1943年9月15—18日,巩固滩头 随着大批盟国援军匆忙上陆,加上优势的舰炮和空中火力支援,终于挡住了德军的反扑。9月16日,蒙哥马利的巡逻兵同滩头东南部的部队会师。在这种情况下,凯塞林开始有条不紊地同盟军脱离接触,随后向北撤退。
评论:此役盟军损失15 000人;德军损失约8000人。凯塞林的预见力、指挥技巧及善于掌握主动的能力和德军的战斗力是此役最突出的特征。
1943年9月18日—10月8日,巩固意大利南部 第五和第八集团军都奋勇向前推进。在亚干宁山脉以西,第五集团军于10月2日占领那不勒斯并继续挺进,直到10月8日被涨起的沃尔图诺河水所阻隔,因为所有的桥梁均被德军炸毁。在东部,第八集团军于9月27日攻占福贾和它的大型空军基地,前出到亚得里亚海岸的泰尔莫利,并于10月3日经苦战占领该市。法国军队在当地抵抗运动成员的协助下,于9月11日至10月4日间攻占了科西嘉岛。
地图14 进攻意大利
1943年10月12日—11月14日,沃尔图诺河之战 第五集团军的两个军强渡沃尔图诺河后,冒着意大利连绵的秋雨,沿着山区令人生厌的小道,一步步地向前推进。10月22日,第八集团军经过休整后也开始向北出击,逼近特里尼奥河。凯塞林已经选择了“加艾里奥诺河—桑格罗河防线”来阻挡距军的前进。他娴熟的指挥技术和部队顽强的迟滞行动保证了德军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其新防线。精疲力竭的盟军发现他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11月15日,亚历山大命部队停止攻击,转入休整。
1943年11月20日—12月31日,“冬季防线”战役 亚历山大的第十五集团军群恢复了向罗马的挺进,这时凯塞林已建立起了一条纵深约16公里的难以逾越的防御地带。该防线起点位于加埃塔湾的加里利亚诺河河口,然后沿着加里利亚诺河窄细的支流拉皮多河延伸,接着从桑格罗河以北的丘陵穿过,直捣亚得里亚海岸。这条防线由海因里希,S.冯·黑廷霍夫指挥的德第十集团军据守。在靠近地中海的一边,重峦叠嶂一直延伸到利里峡谷的人口。这其间卡西诺山为支撑点,山上有著名的贝尼迪克泰恩修道院。进入这段防区的是盟军第五集团军。尽管遇到了强烈抵抗,他们仍在崎岖的山峦间,冒着雨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年终时一场暴风雨使战线沉寂了,这时盟军停止在拉皮河东南约8公里处。由于盟军第五和第八集团军采取交替进攻方式,从而使德国军队可以将兵力迅速集中到一处。
地图15 意大利
1943年12月,盟军调整指挥机构 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双双离开北非前往西欧指挥“霸王”行动。由英国上将威尔逊爵士接替地中海战区的最高指挥权。同时第八集团军由奥利弗·利斯将军继任。此外,一些久经沙场的部队也被撤出战斗以用于西欧登陆。第六军也为准备另一次两栖登陆行动撤离了意大利战场。与此同时,一些新锐力量——包括印度、法国、意大利和新西兰的部队——正加入到操持多种语言的第十五集团军群之中。
爱琴海
1943年9月12日—11月16日,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的作战行动 英国人于9月12日分别在科斯岛、萨莫斯岛和莱罗斯岛的登陆行动激起了德国人迅速的反击攻势。10月3—4日,一支德国空降部队攻占科斯岛。接着,英国人被迫撤出萨莫斯岛。11月12—16日,莱罗斯岛也被德军一次空降和两栖登陆的协同攻击占领。如果没有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其他地方的作战行动相支持,仅靠英国的资源是不足以维持在爱琴海域继续行动的。
东线战况(1943年)
1943年1—2月,苏军继续推进 苏联南部的所有德国部队都处境危险。在哈尔科夫东面,匈牙利和意大利的卫星国集团军正处于崩溃之中;在斯大林格勒,德国第六集团军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在罗斯托夫前面的顿河河谷,A集团军群下属的第一装甲集团军正面临着被苏军切断退路的危险,该集团军目前正从高加索油田回撤,战线薄弱且又过分延伸。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经过殊死拚搏,在弹尽粮绝之下终向无情推进的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屈服。希特勒的顽固使他付出了丧失30万人的代价。保卢斯和93000名幸存官兵投降。2月1日,德第一装甲集团军撤至罗斯托夫东面的顿河岸边,同曼施泰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会合在一起。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余部——第十七集团军——在亚速海和黑海岸边的新罗西斯克之间建立了一条防线。
1943年2月2—20日,苏军跨过顿涅茨河 苏联装甲部队越过哈尔科夫,抵达第聂伯河弯曲部。与此同时,游击队在德军后方大肆骚扰。
1943年2月18日—3月20日,曼施泰因反攻 曼施泰因以娴熟的技巧指挥着预备队和回撤下来的部队将苏军的攻势慢慢瓦解之后,随即发起了反击,将苏军击退,并于3月14日重占哈尔科夫,恢复原有防线。在遥远的北部,随着双方成功的进攻和反击交替进行,防线来回摇摆不定;在南翼,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守住了它的前哨阵地。随之而来的春天融化了冻土,泥泞阻止了双方大规模的部队调动。
地图16 苏德战场,1942—1943年
评论:伟大的苏联冬季攻势给轴心国力量以沉重的打击。苏军恢复了1942年丧失的大部分国土。德军估计损失在百万人以上。苏联声称:缴获或摧毁德军飞机5000架、坦克9000辆、火炮2万门,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摩托车辆、火车车皮和车头。苏军的损失同德国人相当。希特勒错误的战略指导和对后勤因素的缺乏了解是德军这次失利的首要原因。此外,因党卫军在占领区的暴行所激起的大规模游击队破坏活动,给在军事指挥上已经进步的苏军领导人以极大的帮助。在这场会战中,最杰出的军事表演当数曼施泰因近乎奇迹般地阻止苏联人的攻势之举。这时,苏德双方的力量之比为7:1。更令人惊奇的是,曼施泰因随后以劣势兵力向七倍于己的强敌发起了反击,并取得了胜利。这是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成就之一。1943年3—6月,恢复和加强时期 此时,德军已丧失了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就连希特勒也承认这一点。苏军现在至少拥有四倍的优势。到这时为止,美国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计有飞机3000架、坦克2400辆以及汽车8万辆。
1943年7月5—16日,库尔斯克之战 曼斯泰因计划同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联手向库尔斯克西部沉寂的战线发动一次有限的攻击,但该计划却被希特勒延误了时间,以致于当德军发起进攻时苏军已严阵以待,并立即以强有力的反攻阻止了德军在地面的突破势头。与此同时,苏联空军也窒息了纳粹空军的支援行动。此役,德军伤亡7万人,损失坦克3000辆、火炮1000门、摩托车辆5000余辆、飞机1400架。俄国人在这次开战以来最大一次坦克战中的损失相对少一些。此战标志着德军在东线争夺主动权的努力结束。受英美入侵西西岛的警告,希特勒中断了向库尔斯克地域的增援行动,而开始将大量的装甲师调往西线,此举进一步削弱了他在东线的力量。
1943年了月12日—11月26日,苏军夏季攻势 从斯摩棱斯克到黑海岸边,苏军对德国防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猛烈突击,其间装甲部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8月2日,希特勒命令坚守东线 一方面由于苏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出于因美国人对普洛耶什蒂轰炸所引起的安全担心,希特勒命令正指挥部队实施巧妙机动防御的曼施泰因,坚守哈尔科夫防线正面。8月3日,苏军发起了突击,给德军造成致命的威胁,曼施泰因不顾希特勒命令,放弃哈尔科夫(8月23日)。但当他撤至第聂伯河时,又以熟练的反攻保持住了德军的防线。
1943年9—11月,苏军继续进攻 苏军不顾损失,沿整个前线继续推进。9月25日,苏军解放斯摩棱斯克。11月6日,夺回基辅,并跨过第聂伯河在曼施泰因的正面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当他们最后暂停下来时,已将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逐退到了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边缘。此外,由于希特勒拒绝听从曼施泰因将部队撤出克里米亚半岛的劝告,结果德第十七集团军的退路被切断。
1943年12月,苏军1943—1944年冬季攻势展开 借助于冰封大地的有利条件,苏军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区和沿着第聂伯河发起了一场新的冬季攻势。虽然曼施泰因使苏军遭受了重大伤亡,但他却不得不以放弃大片土地为代价。
西线战争(1944年)
战略和政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