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美]T·N·杜派《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

_33 T.N.村派纪 (美)
1944年是随着轴心国的全面防御开始的。希特勒在苏联的赌博彻底失败,东部战线已全面崩溃。意大利已经消亡,北非战场雨过天晴,盟军地中海运输线也已畅通。在英伦三岛,美军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集结。然而,在大陆架的另一边,德国人仍以娴熟的防御技巧将盟军阻止在意大利靴的中部地区。此外,德国潜艇仍威胁着大西洋、北冰洋和地中海运输线。尽管盟军进行了无情的轰炸,但“大西洋壁垒”后面的德国经济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着战争物资。通向战争终点的道路仍很漫长。
盟国和轴心国的领导对西欧及北欧的战略形势都很清楚,虽然他们各自的人民从未十分明白过这一点。盟国因占据着英伦桥头堡,故拥有难以估价的战略外线优势。原则上,他们可以自由地攻击从挪威的北角到布列塔尼的菲尼斯特雷角这条漫长德国防御圈上的任何一处。盟军的进攻行动是早已决定了的,而且也没有办法将大批人力和物力的集结完全伪装起来。但是何时何处以怎样的方式进攻,却是德国人了解不到的。这就是希特勒所面临的形势。这种形势是盟军采取欺骗计划的结果,该计划的详情从未让德国人获悉,结果成了盟军保持胜利的前提条件。直到盟军在法国站稳脚跟,德国人才明白起来,但反击为时已晚。
1944年6—12月,“V型”飞弹威胁英格兰 盟军在诺曼底上陆不久,德国的第一枚“V—1”飞弹开始射向英国(6月12日)。尽管皇家空军袭击了它在佩内明德的试验场,但德国科学家仍然完成了这一被希特勒称之为“秘密武器”的飞弹。虽然这些武器在射向英国的途中约有半数被防空炮火和战斗机击落,不过仍在伦敦引起相当大的恐慌,极大地动摇了英国人的战斗士气。9月8日,当第一枚“V—2”飞弹射向英国时,引起了更大的恐慌,这是一枚真正的远程火箭飞弹。然而,随着盟军沿法国和比利时海岸迅速推进,飞弹攻击的强度急剧下降。德国人只能依靠建在荷兰的发射井向伦敦继续发射“V—2”飞弹,盟军则以猛烈的空中打击相阻,使其发射数量大为减少。
1944年7月20日,企图暗杀希特勒 随着希特勒在其司令部的一枚炸弹爆炸中幸免于难,宣告了一个德国陆军军官小组企图推翻纳粹统治的尝试彻底失败。随之而来的是对陆军军官残酷无情的镇压和希特勒将军队完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隆美尔,作为密谋中的关键人物,于10月14日被迫自尽。
1944年9月12—16日,“八分仪”会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随着德国崩溃在即,这次由罗斯福、丘吉尔和其联合参谋部成员参加的会议重点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尽管丘吉尔提出抗议,但美国迅速增加的力量优势迫使他接受了集中一切可用的力量直接对德作战的美国战略思想。会议并没有考虑在欧洲南部的“穿插表演”行动。而在丘吉尔看来,将西线盟军转移一部到欧洲南部则能使盟国在战争结束时同苏联的和平协商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由于这一分歧关系到盟国间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目标的选定,故会议没有考虑战后边界的划分问题。
大西洋之战
1944年1—6月,挫败德国潜艇的作战行动 随着跨越海峡入侵西欧的时间临近,保护数量庞大的美国部队和物资越洋来到英国和地中海战区成了盟军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德国人企图为其潜艇提供浮动基地的计划被粉碎:一个美国海军猎杀群于2—3月间将德国活动在佛得角群岛附近的“奶牛”潜艇尽数消灭。与此同时,其他猎杀群也在北大西洋和南西大洋追逐着神出鬼没的U形船。虽然“通气管”——一种在潜艇下潜时为柴油发动机提供空气的管子——能够使最新式的德国潜艇在水下停留较长时间,但盟军通过改善技术手段仍可将其探测到。到2月底,超过100万人的美国部队来到英国,到5月份,后勤运输已达到每月190万吨的惊人程度。
1944年4—11月,目标“蒂尔皮茨”号 英国决定在“蒂尔皮茨”号修复之前将其摧毁,该舰正隐藏在挪威的阿尔塔湾中。4月3日,虽然由舰载机发起的突然袭击将大量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炸弹投向目标,炸死300余名“蒂尔皮茨”号上的德国官兵,并将其火炮和雷达设备摧毁,但该舰的装甲船舷和甲板并未遭到破坏。随后进行的一系列攻击成效甚微,与此同时德国人加紧了对“蒂尔皮茨”号的修理。9月15日,一架远程轰炸机终于用重磅炸弹击中“蒂尔皮茨”号,造成极大破坏,德国人被迫将这艘巨舰转移到维修设备完好的特罗姆瑟。随之,英国人继续发动攻击,在遭受几次更远程的6吨“巨型炸弹”轰炸后,这艘防护较好的战舰终于沉没,1200名船员随之葬身鱼腹(11月12日)。
1944年11—12月,邓尼茨试图东山再起 随着天气转冷和白昼缩短,邓尼茨将大批装备有通气管的潜艇从其波罗的海和挪威的基地(法国的基地全部被盟军占领)派出,以加强对盟军运输船的攻击。这次,德国人采取了新的且行之有效的作战技术,即在盟军探测设备靠不住的英国浅岸水域活动。盟军船只损失再度上升,大量军舰和后勤补给船只被击伤或击沉,给盟军在海上和沿岸的作战计划造成了干扰。尽管如此,这种损失从未达到1941—1942年时的严重程度。
联合轰炸攻势
1944年1—5月,对德国不间断轰炸时期 由斯帕茨统率的美国战略空军——下辖基地在英国的第八航空队和基地在意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队——同皇家空军轰炸机指挥部司令哈里斯元帅紧密合作,加强了对德的空中攻势。英国人仍进行夜间轰炸,而美国人坚持白天袭击,千机轰炸(系指每一次轰炸皆出动1000架飞机)次数剧增,英美双方常常攻击同一目标,直至摧毁。
1944年2月20—26日,“大礼拜”攻势 美英仍采取白昼和黑夜交替的方式,联手对德国的飞机和防空武器制造厂及装配厂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大规模轰炸,轰炸区域波及莱比锡、累根斯堡、奥格斯堡、菲尔特和斯图加特五市。纳粹空军升空迎战企图夺回制空权,无奈力量悬殊太大。虽然在这次连续轰炸中美国空军损失244架重型轰炸机和33架战斗机,但德国人损失更大,692架飞机被击落,此外还有更多被摧毁于地面。
1944年3—5月,消耗纳粹空军 这期间德国人在作战中共损失战斗机2442架,另有1500架由于事故和其他原因坠毁。虽然德国的飞机制造工业已从“大礼拜”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但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却是无法替代的。盟军至此确立了绝对的空中优势。
1944年5—6月,“霸王”作战的空中准备 为了在法国北部、低地国家和德国西部建立“隔离战场”,盟军战略轰炸机和战术空军部队采取了联合作战行动。这次行动的范围之所以分布广泛,是为了不暴露选定的登陆地点。轰炸过后,桥梁、涵洞、编组车场和公路都遭到了重创,铁路运输系统也大面积瘫痪,登陆滩头方圆约210公里内的空军基地被彻底摧毁。到6月6日,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地区同法国其他地区完全被隔离开来。此间,盟军共投弹400余万吨,约60%为美军所为。
1944年6—8月,到苏联后方的穿梭式轰炸 为了保证美国轰炸机以较多的载弹量攻击德国东部地区的目标,同时也为了规避德国的防空火网,美苏双方商定轰炸后的美机将在苏联人迅速推进的战线后方降落。虽然轰炸效果明显,但美苏之间的协同未尽人意。此外,苏联的空中防御力量也无力保护德国人对其境内美国基地的反击,结果造成了美国飞机的极大损失。不久,这种尝试被迫放弃。
1944年7—12月,战略空袭高潮 这期间,远程轰炸机除了对诺曼底滩头的进攻进行了几次牵制性的支援之外,其主要任务已经回到了攻击德国战争潜力的最初目标上来。作战样式仍如从前,只是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加轰炸力度更加猛烈。轰炸的主要目标是德国的炼油设备和交通枢纽。但是,所有的大工业区也都遭到了空袭,目标波及炼钢厂、发电厂和武器制造厂。空袭使德国飞机、坦克、汽车和潜艇的可用燃料急剧减少,从而影响了德军在陆上、海上及空中的作战能力。由于燃料缺乏,新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大为减少,而缺乏训练的德国飞行员又很快被盟军的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击落,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德国交通枢纽的攻击也影响极大,它不仅阻塞了原材料输往工厂,而且也影响着制成品运往前线和国内各处,并最终导致了德国生产曲线的急剧下降。联合轰炸正在摧毁着德国继续战争的能力。
意大利方向的作战行动(1944年)
安齐奥—拉皮多战役
1944年1月5—15日,向拉皮多河推进 盟军第五集团军沿着从利里河和加艾里奥诺河交汇处到亚严宁山脉一线穿过山区强行向北推进,最后抵达德国沿拉皮多河设防的“古斯塔夫防线”约11公里处,这条防线的关键地形障碍物是位于防线中部的卡西诺山。亚历山大计划对该防线发动一次正面攻击,并在距拉皮多河正面约96公里的安齐奥发起一次两栖登陆相配合。在安齐奥登陆的部队随后向内陆推进,以切断德军的交通线。虽然这两次作战行动无法相互支援,但盟军相信在双重打击下德军将被迫撒出“古斯塔夫防线”。与此同时,第八集团军将继续向亚得里西海岸的佩萨罗推进。
1944年1月17—21日,拉皮多—卡西诺攻坚战 盟军第十军跨过加艾里奥诺河发起攻击,并获得一处桥头堡。在其右翼,美第二军第八十六师企图强渡拉皮多河,但被击退,损失惨重(1月17—19日)。法国军团向卡西诺山北部的缓慢渗透取得进展,但代价高昂。正如所料,德军的预备队全部调至拉皮多正面。1月21日,盟军从那不勒斯发起了一次两栖登陆行动。
安齐奥战役(1944年1月22日—2月29日)
1944年1月22日,登陆 由约翰·P.卢卡斯少将率领的第六军——约5万名英美联军,5200台车辆——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开始登陆。48小时后,部队大部上岸,完成最初目标,并建立了一个纵深约11公里的滩头阵地。然而,卢卡斯却没有向内陆的阿尔巴恩山推进——这是一处最重的地形。相反,他固守滩头,以待重武器、坦克和其他作战物资的抵达。克拉克将军当时也在现场,他居然同意了卢卡斯的决定。但凯塞林却快速从北部和沉寂的“古斯塔夫防线”上调来了增援力量。
1944年1月23日—2月16日,德军集结 由汉斯·麦肯森将军指挥的德国临时组建的第十四集团军将卢卡斯部牢牢地牵制在登陆滩头。
1944年2月16—29日,德军反攻 一系列残酷的打击使登陆盟军节节后退,并付出高昂的代价,2月23日,卢卡斯被克拉克解职,由美第三十一师师长特拉斯科特少将继任。
1944年3—5月,对峙 登陆进攻演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堑壕战,双方对峙达三个月之久。德军对盟军坚守的狭窄滩头发起连续不断的打击。与此同时,纳粹空军对港口地区进行了狂轰滥炸,企图以此来阻止盟军的补给和增援。
1944年2—5月,拉皮多之战 盟军第五集团军向“古斯塔夫防线”发起猛烈攻击,美第三十四师进攻卡西诺山,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卡西诺之战。2月12日,攻势被德军瓦解。2月15—18日,新西兰军在空军的支持下向卡西诺山发起第二次攻击(指挥官弗赖贝格将军错误地认为修道院被德军用作为观察哨,下令将该修道院摧毁),仍以失败而告终。随后,德军占领了修道院废墟,并将新西兰人击垮。3月15—23日,盟军在大批空中力量的近距离支援下向卡西诺山发起第三次攻击,结果仍未取得突破。
评论:由于安齐奥—拉皮多战役是通过运用盟军的海上力量切断德国的交通线来达到使德军脱离“古斯塔夫防线”的目的,故此,安齐奥方向应为主攻,拉皮多河方向仅仅属于牵制性攻击。而且不足的海上运输力量(由于在法国即将实施两次登陆战)也只能保证在安齐奥实施一次决定性的进攻。然而,亚历山大却同时在两个方向行动(他应为此负最主要的责任),致使这次联合进攻变成一次计划性很差的折衷方案:两个方向都是主攻,相互间完全无法支持,而且任何一方的力量又都不足以完成所赋予的任务。如果卢卡斯立即向他的最终目标阿尔巴恩山勇敢地推进,是否就一定能使“古斯塔夫防线”随着罗马的占领而崩溃,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争论。但是,卢卡斯的上司克拉克将军在登陆时就在现场,并且还同意了卢卡斯关于向内陆推进前先巩固阵地的决定。在四个月的滩头大混战中,美军伤亡约23860人,英军伤亡9203人。最终,“古斯塔夫防线”还是被典型的正面进攻所摧毁,两栖登陆战未达到预期目的。
1944年3月15日—5月11日,“绞杀”战 由美国少将艾拉·埃克指挥的英美地中海空军部队,发起了一次旨在切断罗马以北德军补给线的有组织的空中阻隔战役。尽管德军遭到残酷的打击,但并没有像盟军希望的那样撤退。不过,当盟军地面部队的推进同空中阻隔战役结合在一起时,效果就立现出来。
罗马战役
1944年5月11—25日,突破 亚历山大调集第十五集团军群主力沿卡西诺山至海岸之间约32公里的正面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与此同时,“绞杀”战的阻隔攻势被加剧。在空地联合打击下,法国、波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及英王属地的部队相继突破德军防线。5月17—18日,波军占领卡西诺。在安齐奥,增援后的第六军于5月23日向阿尔巴恩山丘挺进,两日后,两支盟军建立了接触。
1944年5月26日—6月4日,向罗马挺进 克拉克将军将第五集团军转向罗马,使德国第十集团军逃脱了被包围的厄运。5月28日—6月2日,德军后卫部队以娴熟的技术抑制了美军在瓦尔蒙托内和维尔拉特利地区的推进步伐,与此同时,第十集团军余部后撤。6月4日,罗马被盟军占领,德军随之进行了总退却。
1944年6—8月,向阿尔诺河挺进 盟军沿意大利半岛迅速向北前进。但是,为支援在法国南部的登陆而撤出的陆空力量,削减了亚历山大的实力。相反,德军增援部队的到达使凯塞林站住了脚跟。经过一系列的迟滞性行动,德国人——尽管盟军握有制空权——退到了“哥特防线”,这是一条位于博洛尼亚北部横贯半岛的防线,它起于比萨,穿过佛洛伦萨,一直延伸到安科纳。
1944年8—12月,向“哥特防线”挺进 8月26日,第五集团军跨过阿尔诺河。9月21日,利斯的第八集团军占领里米尼。10月1—20日,克拉克投入所有的预备队向博洛尼亚发起了一次不成功的进攻尝试。意大利的又一个冬天接踵而至,寒冷潮湿的气候使精疲力竭的盟军集团军群不得不停止进攻。并对高级指挥官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亚历山大被提升为地中海盟军最高司令,即顶替威尔逊之职;第十五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了克拉克。特拉斯科特升任第五集团军司令,理查德·麦克里里同时从利斯手中接过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棒。
盟军在西欧的进攻
战役准备时期(1943年5月—1944年5月)
盟军的形势和计划
在华盛顿“三叉戟”会议上,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一致同意在1944年发动一次重要的跨海峡挺进欧洲大陆的作战行动。作战计划是在摩根中将的领导下制定的。登陆日被确定在1944年6月的第一周。这次从英格兰南部向法国发起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战役计划投入300万军队。经过对所有可能登陆点全面考虑之后,科唐坦半岛东部的诺曼底地区被选为登陆目标。之所以选择此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诺曼底距离盟军在英国的战斗机基地较近;②在登陆舰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运送物资和增援部队到此地的水路较短;③海滩的自然条件优良;④内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有利于发展进攻;⑤德军的防御状况较差。1944年2月,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这次登陆行动的统帅后,随之建立了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并赞同摩根将军的参谋部成员所制定的“霸王”作战计划。这一跨海作战行动被确定下来后,盟军加紧了计划和准备。到1944年5月,艾森豪威尔向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告:登陆已准备就绪。
实际上,盟军的计划设想在五个主要滩头发起攻击。由奥马尔·布莱德雷中将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将在“犹他”和“奥马哈”滩登陆,前者位于无法通行的沼泽般的卡伦坦河口湾的西北部,后者在该湾的东侧。之所以冒着失败的危险选择这两处海滩,是由于“犹他”海滩能够作为一个可以快速出击夺占瑟堡港的基地,这是未来后勤支援所必不可少的。为了减少这一决定的危险性。两个空降师将被空投至沼泽田野中条件较好的内陆,以便能使两个滩头取得早期的联系。在较远的东侧,由迈尔斯·登普西将军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包括一个加拿军大军)将在奥恩河以西的“朱诺”、“剑”和“金”三处滩头登陆。另一个空降师将被空投至奥恩河东侧以保护英军的左翼。盟军地面部队的前线总指挥是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集结在英国的登陆部队总兵力为45个师,用于支援的总兵力约100万人(其中美军占三分之二)。此外还有100万人组成了用于支援作战部队的庞大的后勤和管理力量。
支持这次行动的海空军力量也超过100万人。登陆舰队的指挥官由英国海军元帅拉姆齐担当。英美战术空军由皇家空军元帅特拉福德,利—马洛里指挥。在战役发起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斯帕茨将军的美国远程轰炸机也被纳入艾森豪威尔的控制之下。皇家空军的阿瑟·特德元帅担任艾森豪威尔的副手。
德国的计划和形势
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从北海岸经布列塔尼的大西洋突出部然后折而向南一直延伸到西班牙边境。这是一条以坚固支掌点和野战工事为主体,并附以雷场和水下障碍物的永备筑垒防线。在内陆适宜空降的地区也布设了地雷和障碍物。德国人在这条防线上共部署了10个装甲师、15个步兵师和33个岸防师(质量较次),由龙德施泰特的西线最高统帅部统一指挥,分部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战线上。在盟军预定登陆区的德国部队为隆美尔统帅的B集团军群(由第十五和第七集团军组成)一部,计有4个岸防师(坚守筑垒区)、2个步兵师和瑟堡守备部队,此外还有3个装甲师作预备队。隆美尔属下的其余部队被冻结,这一方面是由于盟军破坏性的轰炸攻势,另一方面由于希特勒的命令所致。希特勒一直被盟军将在加莱地区登陆的思想所困扰(这里距英格兰最近),顽固坚持把实力强大的第十五集团军部署在那里(盟军选定的登陆点以东),并强调没有他的命令,不得调动装甲部队。这样,盟军进攻的主要压力将由弗里德里希·多尔曼中将指挥的第七集团军独自负担。这时,德国空军已被盟军飞机逐出天空,除了有一些轻型鱼雷艇和潜艇外,海军防御力量也几乎为零。尽管德国人的处境极为不妙,但并非到了令人绝望的境地。
“霸王”作战行动
1944年6月6日,登陆日 紧随空降——2个美国师在西部,同时1个英国师在东部——之后,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进攻行动在诺曼底滩头拉开序幕,并达成了完全的战术突然性。约4000艘舰船运载着176000名盟军官兵和作战物资驶过海峡,并得到了600艘战舰的护航。盟军的空中力量早已将登陆区域炸得天翻地覆,约2500架重型轰炸机扔下了1万吨炸弹。7000架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又随后对该地区进行了全面扫荡。各种舰炮一齐怒吼,以支持登陆部队。到夜幕降临时,5个师已全部上岸,除“奥马哈”滩头外,其余各处均获得了满意的立足点。德军在“奥马哈”海滩的抵抗异乎寻常地顽强,并用岸防炮较好地突施直瞄射击,从面使盟军最初的进攻陷入困境。在这同时,位于近海的一些令人惊奇的混凝土漂浮箱——称为“桑树”,一种在丘吉尔支持下的英国发明——正慢慢驶向预定位置以建立起两个人工港口,该港口将由匆忙赶到的旧船组成的防浪堤加以保护(6月19日,一次预想不到的特大风暴摧毁了美国的人造港,因此,两支盟军的补给品只好通过英国的人造港卸载)。
1944年6月7—18日,扩张滩头 希特勒认定盟军将在加来实施又一次打击的想法妨碍了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防御战略,增援部队只好一点一滴地赶来,而且一部分装甲力量也在零星的反击中被?肖耗掉。但是“树篱”(周围生长着浓密灌木的小田块网)使盟军的推进变成了缓慢的爬行。德军的抵抗集中在卡朗唐和卡昂地区。6月13日和18日,蒙哥马利两次占领卡昂的努力均被挫败。与此同时,位于盟军右翼的美国第七军,在柯林斯少将的指挥下,缓慢地踏上了通往科唐坦半岛基地的道路。6月18日,柯林斯折头向北,向瑟堡发起攻击,布莱德雷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则转入积极防御。
1944年6月27日,攻占瑟堡 经过五天拚死抵抗并破坏了港口设施之后,瑟堡的德国守军被迫投降。虽然在8月7日前,港口将无法使用,但滩头卸载却立刻付出实施。在这期间,隆美尔曾企图集中装甲力量对英军发动一次反扑,但最后仍不得不把其装甲师逐次投入战斗。
地图17 “霸王”作战行动
1944年7月1—24日,扩大滩头阵地 盟军力量已有100万人登上诺曼底,此外还有15 000台车辆和50万吨的补给物资。然而,向南穿过“树篱”的速度仍令人沮丧的缓慢且代价高昂,致使德军获得喘息之机。龙德施泰特被希特勒解职,由京特·冯·克鲁格元帅接替指挥。党卫军将军保罗·豪塞尔(多尔曼已亡)的第七集团军以近7个师的兵力抗击着美第一集团军的推进,与此同时,埃贝巴赫将军指挥的西部装甲集群以7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的兵力阻挡着英军的去路。7月8日,蒙哥马利在强大的轰炸机支援上取得一定的进展,7月13日经再次努力终于占领卡昂。7月20日,英军向卡昂东南方向的出击被德军击退,付出惨重代价,不得不停止前进,然而,此举却将德国的装甲部队吸引到了英国战线。7月18日,布莱德雷在伤亡11000人,缓慢地踏上了通往圣洛的道路之后,准备发起一次新的突破。在这同时,盟军海上力量将56艘德国潜艇和一些轻型舰艇逐出勒哈弗尔,确保了海峡交通线的畅通。7月17日,一架盟军飞机扫射了隆美尔的指挥车,将其击伤,由克鲁格接管了他的指挥权和其他任务。至此,盟军伤亡122000人,德军损失114 000人,包括41 000名被俘人员。盟军进攻的第一阶段完成。
“眼镜蛇”作战行动——从滩头突破
1944年7月25—31日,突破 布莱德雷的第一集团军以柯林斯的第七军为先导集中进攻圣洛以西的德军防线。斯帕茨的远程轰炸机以地毯式轰炸——投弹4200吨——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尽管这次轰炸误伤美军达500人之多(其中包括前美国地面部队司令现为观察员的莱斯利·J.麦克奈尔将军)。7月28日,美军粉碎德军的顽强抵抗推进到库唐斯。7月31日,柯林斯的装甲部队抵达阿夫朗什。7月27日,希特勒将第十五集团军的一些师调归克鲁格。
1944年8月1日,盟军改组 由巴顿指挥的美第三集团军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在盟军战线的右翼投入战斗。美第十二集团军群至此到齐,由布莱德雷统辖,第一集团军的指挥权转交给考特尼·霍奇斯将军。在英军地带,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也得到加强,亨利·D,G.克里阿将军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来到了登普西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右翼。蒙哥马利仍保留地面部队总司令的头衔。
1944年8月1—13日,突破和扩展 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涌进阿夫朗什缺口。他的装甲部队迅速穿过布列塔尼,然后转向南面的卢瓦尔河,开始向东猛插。其步兵则向左出击,直指勒芒。在内翼,美第一集团军开始向巴顿的左侧靠拢。
1944年8月6—10日,德军在阿夫朗什反攻 美第一集团军的推进被一次希特勒亲自命令的有力反攻所阻。克鲁格集一切可用的装甲力量在莫尔泰思向西猛冲,直捣阿夫朗什,企图先孤立第三集团军,然后折头向北,插向诺曼底滩头。布莱德雷匆忙派兵堵截,并调集空中力量(大部为英国空军)相助,才于8月8日扼制住克鲁格的攻势。之后,虽然克鲁格极力反对,但希特勒仍命令他继续进攻达两天之久,与此同时,美英军不顾威胁,分别从西南和正北方向对德军发起一次钳形攻击。
1944年8月13—19日,法莱斯—阿让唐口袋 军因失误和信心不足给德国人提供了一道缺口,使得混乱不堪的德国第七集团军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原西部装甲集群)得以向东逃窜。尽管如此,但仍然有约5万名德军被俘,另有1万被歼灭。此役美第一集团军伤亡19000人,第三集团军伤亡约1万人。
地图18 突破和追击
1944年8月20—30日,追歼 克鲁格全线溃退,并竭立保持塞纳河桥梁的安全,在其身后,盟军4个集团军全力追杀。8月25日,盟军各部推进到从特鲁瓦到海峡的塞纳河畔。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8月23日,巴黎市民举行起义,随后被以勒克莱尔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为先导的美国第五军解放。克鲁格从法莱斯—阿让唐缺口抢救出大批德军残余部队所得到的奖赏却是被希特勒解职。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由瓦尔特·莫德尔将军接手。稍后,克鲁格畏罪自杀。
1944年8—9月,法国西部德军被孤立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国守军死守法国西部的港口要塞:布雷斯特(经过长期围攻于9月18日占领)、洛里昂、圣纳泽尔、拉罗谢尔以及吉伦特河口(所有这些港口德军都坚守七个月以上)。在卢瓦尔河南部,一士气低落的德国步兵军竭力寻找盟军部队以便投降。与此同时,法国抵抗运动的烽火开始风起云涌——这些游击队至少从名义上受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指挥。
法国南部的“龙骑兵”作战行动
1944年8月15日,登陆 由亚历山大·帕奇中将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辖美国第六军和法国第二军,此外还临时加强一个空降师,在耶尔和戛纳发起了一次两栖登陆战役并在考特德阿兹实施空降。这次行动的目的是夺取自由港马赛,以利于后勤补给,尔后向北推进,保护艾森豪威尔的南翼安全。由于作战行动在地中海战区进行,故在西部特遣队为其护航的同时,还可得到战略和战术空军支援。强击滩头的任务由特拉斯科特将军的第六军担当,结果顺利上陆。到夜幕降临时,约94 000人和11 000余台车辆上陆,德国岸防部队——2个二线步兵师被击溃,2000余人被俘。盟军仅伤亡183人,另有49人属非战斗负伤。随强击部队之后,由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指挥的法军开始上陆。
1944年8月16—28日,追歼 德拉特尔的法国部队折而向西直指土伦和马赛,与此同时,特拉斯科特的第六军则兵分两路勇敢地向北挺进,主力向罗讷河上游出击,另一路则穿过滨海阿尔卑斯山的山脚迂回。在盟军的追击下,由弗里德里希·维泽将军指挥的德国第十九集团军沿罗讷河谷溃逃。这支德国部队共有7个二流步兵师和训练有素的第十一装甲师。由于德军后勤补给短缺,结果被特拉斯科特快速推进的右路纵队(由博特莱尔的特遣队和第三十六师组成)在罗讷河流域赶上并超过,随后,盟军折而向西,并于8月22日在蒙特利马尔将德军退路切断。
1944年8月23—28日,蒙特利马尔之战 美第三十六师一部的顽强阻击和一次强有力的装甲反击,使德军企图打开一个缺口从博特莱尔的特遣队防线中突围的努力失败。盟军的炮火,加上战术空军的近距离支援,给德军造成了可怕的伤亡。从蒙特利马尔北部到劳瑞尔的道路变成了人间地狱。德军15 000余人被俘,约4000车辆——坦克、自行火炮和汽车被击毁,死亡人数不详。
评论:特拉斯科特的罗讷河谷战役是一次勇敢和主动相结合的杰出范例。在14天的连续突击中,特拉斯科特部突际上歼灭了德国1个集团军,前进达282公里,俘敌32 211名,将其1481门火炮中的1316门击毁,而自己仅仅付出死亡1395人和受伤及失踪5879人的代价。8月28日,位于第七集团军编成内的法国部队占领土伦和马赛,俘敌达47 717人,仅付出死亡1300人和受伤失踪5000人的代价。此役肃清了法国南部的德国部队。
1944年8月29日—9月15日,向孚日山脉推进 帕奇的第七集团军向北继续挺进。美国第六军担任先导,右侧为法国第一军,左侧是法国第二军。9月11日,在第戎以西同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建立了联系。9月15日,在法国南部的盟军合编为第六集团军群,由雅各布·德弗斯中将统帅,辖美第七集团军和德拉特尔·德·塔西尼指挥的新组建的法国第一集团军。
地图19 法国南部战役
向“西线壁垒”挺进(1944年8月27日—9月4日)
1944年8月27日—9月4日,英军追击 盟军远征军跨过塞纳河穷追猛打溃退的德军。但艾森豪威尔需要拥有安特卫普作为盟军的供应基地,因为此时盟军已距诺曼底滩头的后勤补给基地约483公里,几乎到了无法支持的程度。他因而赞赏蒙哥马利向低地国家推进的计划。英第二集团军挺进迅速,9月3日,占领布鲁塞尔,次日,夺占了港口设施未遭破坏的安特卫普。
1944年8月27日—9月4日,美军追击缓慢 因支援英军突击,布莱德雷第十二集团军群的汽油供给减少到极为可怜的程度。8月30日,巴顿的第三集团军跨过默兹河,只是由于坦克燃油告罄才停止前进。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于9月3日在蒙斯抓获25000名俘虏后,也变成缓慢地爬行。
1944年9月3日,艾森豪威尔恢复对地面部队的直接控制 这样一来,蒙哥马利可以集中精力指挥第二十一集团军群。
1944年9月4—14日,德军封锁安特卫普港 希特勒命令斯图登特的第一空降集团军跨过阿尔贝特运河进一步前进以封锁安特卫普港,同时令古斯塔夫·冯·赞根将军的第十五集团军坚守斯凯尔特河口。在德国军队被清除之前,盟军无法使用安特卫普港口。这样,肃清安特卫普港四周的德军成了英第二集团军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在占领勒阿弗尔之后,沿海岸推进,任务是占领海峡沿岸港口和摧毁德军在加来地区的V—1飞弹发射井。
1944年9月5日,重新启用龙德施泰特 希特勒再次召回龙德施泰特统率西线德军。他计划坚守“西线壁垒”(即“齐格菲防线”)。
1944年9月14日,盟军抵进德国边境 盟军已前出到从南部瑞士边境经洛林到亚琛,然后向西北穿过马斯特里赫特,沿阿尔贝特运河再向西到海峡的奥斯坦德一线。布莱德雷的第十二集团军群已重新向前缓缓前进,但仍遭受着汽油不足的困扰。
评论:从6月6日起,已有210万盟军登上法国国土,粉碎了希特勒固守“欧洲堡垒”的梦想,并将德军击退至其边境线。这次穿越法国的惊人突击使盟军付出了死4万人、伤1654 000人和失踪2000人的巨大代价。德军的野战力量损失超过50万,另有20万被歼于海岸堡垒中。如今,遭受重创的德军残余龟缩在残缺不全的“齐格菲防线”之后,似乎已不堪盟军的重锤一击。然而,德军的参谋部体系并未被触动,德军严明的纪律仍在,而且大批的增援部队正从德国国内和东线赶来。龙德施泰特和他的随从为德军提供了一个高效的领导机构。战争还远未结束。
进攻德国的作战行动(1944年)
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都确信,只要提供充分的战斗和后勤支持,仅靠一个集团军群突人德国就能结束战争,然而,他们二人谁也不愿扮演助手的角色。艾森豪威尔采取折衷方案,赞同蒙哥马利在清理好通往安特卫普的水路之前通过抢占马斯河(默兹河)北部的桥头堡转而向德军北翼推进的计划。由刘易斯·H.布里尔顿少将指挥的第一空降集团军(辖3个师)——这一盟军在英国的总预备队,为了作战的需要也配属给了蒙哥马利。
“花园”作战行动
蒙哥马利的大胆计划是在德国防线后方沿着一条穿过沼泽地的约97公里堤道投入3个空降师,以作为盟军的踏脚石,宋夺占三条河流——马斯河(默兹)、瓦尔河(莱茵)和莱克河(下莱茵)的桥梁。英第二集团军——以第三十军为先导——将跨过这块“空降地毯”推进,然后转而向北进攻“齐格菲防线”的北翼。
1944年9月17日,在阿纳姆、奈梅亨和艾恩德雷芬的空降行动 虽然白天的空降行动取得了成功,但德军在地面的抵抗比预计的要强。第一零一空降师扼守着艾恩德雷芬附近的威尔海迈纳运河。虽然第八十二空降师夺占了格拉夫的马斯河桥梁,但却没能获得奈梅亨的瓦尔河桥梁。配属一个波兰旅的英第一空降师虽然抵达来克河北的阿纳姆地区,但却立即遭到了异乎寻常强大的德国部队围攻。英国人以坦克为先导沿地面向前推进,并于9月18日在艾恩德雷芬同美一O一空降师建立联系。英美携手经24小时苦战之后,终于夺占奈梅亨大桥。恶劣的天气和在泥泞的道路上机动困难阻碍了部队进一步的推进,尽管部分先遣队已抵达莱克河南岸,
1944年9月17—26日,阿纳姆之战 英第一空降师被德军增援部队合围,不得不收缩成环形设防,不过他们仍坚守着莱克河对岸的桥头堡。在英第一师背后,德军已切断了一切盟军可能前来增援的道路,此外,恶劣的天气又阻止了盟军从空中增援和补给的企图。在德军致命炮火的围击下,英第一空降师弹尽粮绝之下战线崩溃。除2200人在夜幕掩护下乘强击艇撤过莱克河得以逃脱外(9月25—26日),余者约70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
评论:第一空降师在阿纳姆的坚守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德军的反应既迅速又娴熟有效。盟军仍面临着莱茵天险,德军的防御体系丝毫未被触动。
斯凯尔特河口战役(1944年10—11月)
蒙哥马利现在转向盟军任何进一步行动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解放到安特卫普的水上通道。斯凯尔特河口的关键是德军坚守的布维兰半岛南部和其西端的瓦尔赫伦岛,两者都筑有坚固的防御体系。
1944年10月1日—11月8日,布维兰半岛南部和瓦尔赫伦岛的战斗 英国部队的猛烈攻击(有一些美军参加),加上一次小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盟军于10月31日占领布维兰半岛,不过双方都遭受了沉重的伤亡。11月8日,瓦尔赫伦岛被一次两栖登陆攻克,随后因盟军飞机炸毁海岸堤防而使滔滔洪水将其变为一片汪洋。由于斯凯尔特湾两岸的德军已被肃清(10月22日),安特卫普成为自由港。
1944年11月4—26日,斯凯尔特湾扫雷 甚至在瓦尔赫伦岛的枪炮声还未平息之前,战争中最困难的扫雷行动之一的斯凯尔特湾扫雷已经拉开帷幕。在盟军第一支运输队进入安特卫普之前(11月27日),约100艘舰艇在安特卫普到海峡这段约113公里的水路上各往返扫雷达16次之多。
突破“齐格菲防线”(1944年10—12月)
1944年10月1—23日,美军抵近“西线壁垒” 布莱德雷的第十二集团军群从马斯特里赫到伦埃维尔一线抵达“齐格菲防线”,由于辛普森中将指挥的新组建的第九集团军加入(10月3日),其力量已增至3个集团军。从伦埃维尔到瑞士边境,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群已突入阿尔萨斯和罕日山脉。随着冬天再次降临,德国在莱茵河西部的抵抗明显增强。由龙德施泰特指挥的西线统帅部,辖3个集团军群和1个党卫军集群。它们从北向南呈一线布防:斯图登特的H集团军群,防守北海到鲁尔蒙德南部一线;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向南延伸至摩泽尔;赫尔曼·巴尔克的G集团军群,从摩泽尔向南至卡尔斯鲁厄;由党卫军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指挥的党卫军集群,则坚守到瑞士边境防线的剩余部分。10月31日,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抵达并包围了梅斯。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经过激战于10月21日占领亚琛,这是“齐格菲防线”上的第一个突破口。
1944年10月28日,艾森豪威尔发布11月总攻令 这次攻击旨在歼灭莱茵河西部的德军力量,并在河对岸建立起桥头堡,为挺进德国腹地创造条件。
1944年11月2—7日,在施密特受挫 在鲁尔河坝的北侧,美第五军第二十四师攻占施密特受挫。
1944年11月16日—12月15日,鲁尔河—休特根森林之战 布莱德雷的第九和第一集团军向德军重兵布防且地形崎岖的地段发起攻击,旨在扩大亚琛突破口。阻碍盟军前进的最大障碍物是休特根森林。虽然美军沿狭窄正面推进到鲁尔河,但在施密特附近的水闸被攻占之前,渡河行动无法进行,因为德军已使河谷内洪水泛滥。12月13日,盟军为夺占水闸的攻势正式发动。
1944年11月16日—12月15日,洛林战役 巴顿的第三集团军于12月13日占领梅斯,并发起了横渡塞尔利河的战斗。
1944年11月16日—12月15日,阿尔萨斯战役 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群成绩斐然,其麾下的第七集团军中的法第二装甲师(因勒克莱克和德拉特尔·德·塔西尼不和,因此法国第二装甲师一直未纳入德拉特尔的编制下)突人孚日山脉的塞维尔纳山口,并于11月23日解放了斯特拉斯堡,这一胜利使法国的民族士气高涨起来。法国第一集团军已前出到米卢斯。德弗斯现在从卡尔斯鲁厄到下斯特拉斯堡,和米卢斯到瑞士边境这两处地段抵近莱茵河。但在这两段之间,仍然有相当纵深的科尔马口袋被维泽的德国第十九集团军顽强坚守着。
德军阿登攻势(突出部战斗)(1944年12月——1945年1月)
德军计划 希特勒已准备好了一支旨在撕裂盟军防线的攻击力量。他的装甲部队将插向安特卫普,切断盟军的后勤补给。希特勒希望这次反攻能像1940年那样歼灭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巴斯托尼以北的所有盟军。反攻是否成功依赖于以下因素:①突破;②占领盟军的燃料基地和圣维特与巴斯托尼地区的交通枢纽;③扩展突破口,以便更多部队楔入。对这次攻势,希特勒的指挥官们虽然对成功表示怀疑,但都坚决服从其命令。
地图20 阿登战役
1944年12月16—19日,德军突击 作战行动是在大雾及雨雪妨碍了盟军的空中观察和其战斗能力降低的情况下发起的。德军突击部队从北至南由第六党卫装甲集团军(塞普·迪特里希上将指挥)和第五装甲集团军(豪塞尔·冯·曼陀菲尔上将指挥)组成,共有24个师,其中10个为装甲师。第七集团军(布兰登贝格尔将军指挥)负责掩护突击部队的南翼。第一波次的攻击——5个装甲师和12个步兵师——将美第八军打得晕头转向,完全达成了战略和战术上的突然性(盟军远征军统帅部的情报估计德军已丧失了任何立即实施反攻的能力)。刚刚抵达前线的美第一O六师和在施密特苦战后正在休整的第二十八师被击溃。在欧彭—芒斯奥地区的伞降行动和一支穿美军制服讲英语的德国突击队在受攻击地区后方的骚扰,制造了进一步的恐慌和混乱。但在北翼,美第五军停止了向鲁尔河坝的进攻,对突人之敌进行了顽强抗击,南翼的第四师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然而在两翼之间的地带,德军却一路向西直捣默兹河。两个美国装甲师被布莱德雷作为增援部队立即投入到突破地区。艾森豪威尔将远征军的预备队——第八十二空降师和第一O一空降师(马斯河战役后正在兰斯附近休整)——也投入战斗。12月19日,第一O一空降师(麦克奥里弗准将指挥)被卡车运至巴斯托尼,以阻止德第五装甲集团军的推进。与此同时,第八十二空降师(李奇微少将指挥)坚守其北翼。蒙哥马利将一个军的兵力调拨过来,以加强沿默兹河一带的防御力量。在布莱德雷的命令下,巴顿(12月18日)第三集团军停止了在萨尔的推进,开始折头90度向北,以攻击德军的南翼。
1944年12月20—26日,盟军扭转战局 艾森豪威尔将突出部以北的所有美军归人蒙哥马利麾下,仅留下巴顿的第三集团军给布莱德雷。尽管美国第七装甲师(哈斯布鲁克准将指挥)在圣维特的顽强防御未能阻止住第六装甲集团军的缓慢推进(12月19--22日),但在德国人的计划中迟滞就意味着失败。美第五军的防线仍未被突破,与此同时,美第七军正匆匆赶往西南方向以防御北翼的余部。在巴斯托尼,第一O一空降师和其余部队——共约18000人——顽强抵抗着德第五装甲集团军突破其环形防御圈的努力。然而,沿着巴斯托尼包围圈的外部边缘,德军第五装甲军的一部却向西北方向的默兹河顺利推进。这时,B集团军群指挥官莫德尔非常渴望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曼陀菲尔的第五装甲集团军方向上来,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决要由他所宠爱的党卫军将领迪特里希实施主攻。到12月22日,巴顿已率其2个军向北攻击围困巴斯托尼的德军,与此同时,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群将其左翼向北伸延掩护巴顿的进击。迪特里希楔人曼哈伊斯塔韦洛特地区的部队和曼陀菲尔的先头部队——莱尔装甲师和第二装甲师,因坦克燃油耗尽被迫在塞莱斯停止前进,这里已几乎可以目视默兹河。12月25—26日,他们遭到了美英部队的反击,希特勒的赌博宣告失败。巴顿的第三集团军以猛烈的攻击在曼陀菲尔的防线上撕开一道缺口,于12月26日抵达巴斯托尼,而且,随着第一次晴朗天气的出现,盟军空中力量开始集中轰炸圣维特以西的德军铁路运输线。
1944年12月26日—1945年1月12日,巴斯托尼之战 由于希特勒坚持攻占巴斯托尼,故突出部的其他德军在盟军的压力下已失去锐气,但是巴斯托尼的残酷战斗又持续了一周之久。为了破坏盟军的空中支援行动,纳粹空军于1月11日发起了最后一次攻势,出动约800架飞机袭击了盟军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的机场,摧毁盟军飞机156架。尽管如此,这次进攻仍以德军惨重损失而告终,盟军在阿登地区和德国后方的空中优势仍继续保持。
1945年1月3—16日,盟军反攻 在德军楔入部队的北翼,蒙哥马利将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归还美军建制。德军在巴斯托尼附近的攻势已被击退,随着巴顿在第十九战术空军中队的支援下以更大的兵力反击,德军的南翼被迫收缩。1月8日,希特勒同意第六装甲集团军后撤。1月16日,突出部消失。虽然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回到了布莱德雷的麾下(1月18日),但辛普森的第九集团军却留在了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内。
评论:希特勒的阿登反扑完全是一场赌博。进攻之所以受阻,首先是由于两翼美军部队的抵抗,其次是由于哈斯布鲁克在圣维特的顽强坚守和麦克奥利弗在巴斯托尼史诗般的防御。希特勒拒绝将主攻任务转交给突击迅速的部队的举动是愚蠢的。当德军装甲部队未能夺取盟军的燃料库来喂饱其坦克,那一大群准备时时择人而噬的钢铁巨兽已几近瘫痪。至此,纳粹失败的结局已不可避免。这次攻势的唯一结果是在西线阻止盟军推进约六周之久,但这却将希特勒本就很少的预备力量消耗殆尽,要不然这些力量可以用于东线阻止苏联人的春季攻势。此役,德军伤亡和失踪约12万人,另损失坦克和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600架、车辆6000台;盟军损失(大多数为美军)情况为:死7000人,伤33400人,被俘或失踪21000人,另有730辆坦克和反坦克炮被毁。被德第一党卫装甲师于12月17日在马尔梅迪俘获的86名美军战俘,随后当他们站成一排时,被德军残酷地用机枪射杀。
东线
苏军冬季攻势
在一系列的试探性攻击之后,随着冬天道路冰冻和湖面结冰,苏联诸集团军群发动了此起彼伏的攻势。
1944年1月15—19日,列宁格勒解放 两个苏军集团军群向德第十八集团军发起攻击,包围了列宁格勒。由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越过冰冻的芬兰湾,突人德军左翼;与此同时,由梅列茨科夫率领的沃耳霍夫方面军则席卷过冰封的湖面和沼泽插入德军右翼。1月19日,诺夫哥罗德被解放。由佐尔格·林德曼将军率领的德国部队只因撤退及时才避免了被歼的命运。第三个苏军集群——波波夫将军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以进一步的包围相威胁,迫使库茨勒将军的整个北方集团军群全线撤退。1月31日,莫德尔接替库茨勒指挥北方集群后,才于3月1日将苏军阻止在纳尔瓦—普斯科犬-波罗茨克一线。当春天来临时,融化的冰雪又进一步阻止了苏军前进的脚步。
1944年1月29—2月17日,科尔孙之战 在遥远的南翼,苏联军队沿第聂伯河向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发起攻击。朱可夫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原司令瓦杜丁已亡)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对科尔孙突出部的德军实施北南夹击,将其两个步兵军合围。曼施泰因随即发起的反攻行动在暴风雨和泥泞的影响下不得不停顿下来,被围部队的突围尝试也仅仅获得了部分成功。德军伤亡达10万人之多。尽管遭到曼施泰因拚死反击,苏军仍跨过布格河和第聂伯河向西南方向持续推进。
1944年3月10日—4月10日,德第一装甲集团军突围成功 受曼施泰因操纵的胡贝将军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在苏军后方虽陷重围但仍坚持灵活的作战方式,给苏军的交通线造成了极大威胁。一支匆忙拼凑起来的空中力量为其空运给养。与此同时,第四装甲集团军向东南方向突击,并于4月5日在塔诺波尔同其建立了联系。胡贝率部向西突围,并派一部兵力保护其翼侧和后方,最后,胡贝将德第一装甲集团军完整无损地撤出重围。
1944年3—4月,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在科涅夫和马利诺威斯基的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的联合打击下,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经过苦战后被迫后退,其麾下的第六和第八集团军因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出敖德萨(4月10日)。
1944年3月30日,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被解职 希特勒被东线一系列的后退行动所激怒,遂将南部集团军群的两位指挥官一起革职,以莫德尔取代才华超群的曼施泰因,以舍尔纳接替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司令之职。到4月中旬,当泥泞和莫德尔在利沃夫的反攻减慢苏军推进的速度时,德军已退出了整个乌克兰西部,科涅夫的先头部队已开始威胁喀尔巴阡山的隘口。
评论:在这场规模宏大的运动战中,有几个因素值得一提:一是苏军部队在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的这场消耗战中有条不紊地推进行动;二是德国军官虽然知道由于元首的歇斯底里使他们正一步一步走向失败,但他们仍表现出令人吃惊的韧性和能力;三是双方士兵的绝对服从精神。苏联军队的之所以拥有良好的机动性和效率,主要是由于美国早期通过《租借法案》对其进行的后勤支援所致。
苏军的夏季攻势
在春季雨雪融化所造成的战争间歇时期,由于希特勒顽固坚持德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被占领土,致使德军对东部防线的任何调整、巩固和修筑防御工事的行动都无法进行。结果,当斯大林发起又一次攻势时,德国沿边境线约2253公里长的防线既缺乏预备队又无纵深,而且英美在法国的进攻也在这时发起。
1944年6月22日—7月10日,白俄罗斯战役 趁游击队的活动使布施的中央集团军群后方交通瘫痪之际,斯大林(实际上是任副统帅的朱可夫元帅控制着作战行动)首先在普里皮亚特沼泽以北地区发起了攻击。在规模庞大的炮兵火力支援下(估计每1.6公里正面达400门),白俄罗斯第三、第二和第一方面军在约565公里正面上沿着斯摩棱斯克—明斯克—华沙轴线突击。苏军完全占据着空中优势,纳粹空军已被西线消耗殆尽。很快,苏军装甲部队撕开了一道约400公里宽的缺口,并将德军据守的据点一一包围,这些据点被跟随其后的步兵拔除。6月25日,维捷布斯克陷落;6月27日,攻占博布鲁伊斯克;7月3日,占领明斯克。德中央集团军群被彻底摧毁,其33个师中约有25个师陷进了包围圈。苏军声称俘敌158 000人,毙敌381 000人,另击伤或俘获坦克2000辆、火炮1万门、摩托车辆57000台,莫德尔被希特勒匆忙调往北线接替布施。
1944年7月10日—9月19日,芬兰失败 由戈沃罗夫发起的攻击突破了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并于6月20日占领维普里。芬兰东部的防线已退到奥涅加湖地区。随着9月4日苏芬签署停战协定,双方停止了敌对行动。德国的第二十集团军仍坚守着芬兰北部佩萨莫和希尔克内斯的海空基地。
地图21 苏军攻占东欧
1944年4月8日—5月9日,克里米亚 苏军在彼列科普地峡的第一次进攻停止后,德军被迫退入塞瓦斯托波尔筑垒工事。接着,由托尔布欣将军率领的乌克兰第四方面军跨越刻赤海峡发起了一次两栖攻击。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虽然经过两天的苦战于5月9日攻陷塞瓦斯托波尔,但守城德军的大部却经水路逃脱。
1944年7月10日—8月7日,突入波兰 朱可夫的集群沿宽广正面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在从突破口向两翼扩展的同时,仍沿主轴线向华沙进逼。在北翼,一次向里加的深远突破卷击了德北方集团军群的侧后方,使其不得不背靠波罗的海立足。虽然莫德尔艰难地凑集预备力量发起反击并在华沙郊外阻止了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推进,但在南翼,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至此乌克兰诸方面军的司令员作了调整——译者注)却汹涌掠过利沃尔(7月27日),在巴拉维夫(8月7日)抵达维斯瓦河上游。至此,苏军已前进约724公里,补给线严重拉伸,该方向的攻势不得暂停下来。
1944年8月1日—9月30日,华沙起义 在博尔科莫罗维斯基将军的领导下,波兰地下力量试图从德军的控制下夺取华沙,并希望苏军渡过维斯瓦河前来救援。然而,在德国党卫军逐房逐屋地血腥镇压起义者的两个月内,苏军却呆在河对岸袖手旁观。
1944年8月20日—9月14日,征服罗马尼亚 苏联乌克兰第二和第三方面军跨过普拉特河,冲向约翰纳斯·弗里斯纳将军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当8月23日罗马尼亚宣布投降后,该集团军群4个集团军的2个为罗马尼亚集团军,立即同苏军联合起来反戈一击,致使德第六和第八集团军大部被合围。9月1日,苏军在布加勒斯特前出到多瑙河边,德军约10万人和大量物资被俘获。德军整个右翼瓦解,不得不在特兰西瓦尼安山脉一线重新组编部队设防。
1944年9月8日,保加利亚投诚 当苏军跨过多瑙河后,保加利亚宣布投靠盟军一边。
1944年10月10日—12月15日,推进到波罗的海 尽管古德里安(德军总参谋长)竭尽全力想将舍尔纳的北方集团军群拉出在拉脱维亚的危险地带,但希特勒蛮横地干涉阻止了这一努力,待后来形势恶化希特勒同意时,已无可挽回。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推进到海岸,包围了梅梅尔,切断了舍尔纳的退路。然而,苏军向东普鲁士的一次进攻却被德军的反攻阻隔下来。
1944年10月20日—12月31日,巴尔干 苏联军队阻止魏克斯的F集团军群为支持德军右翼而从希腊向南斯拉夫转移的行动几近成功。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在其右翼一个保加利亚集团军加强下,于10月20日占领贝尔格莱德,此役,铁托的敌后游击队也配合了苏军的行动。魏克斯被迫穿过萨拉热窝向西转移,然后,他同弗里斯纳的南方集团军群会合并沿德拉瓦河一线建立起一道防御阵地,算是拯救了德军的南翼。苏军仍继续向西北的方向突击,抵达多瑙河并于11月24日在对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12月24日,布达佩斯被围,至年底被苏军攻克。
评论:尽管希特勒的将军们极力请求,但他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撤退和拒绝旨在改善防御能力的调整,直到F集团军群在南斯拉夫的防御战中失去用武之地,才批准了从希腊的收缩。他将装甲部队的精华投往西线,实施注定失败的阿登反扑,结果被消耗殆尽。此外,希特勒还将北方集团军群富有作战经验的20个师滞留在拉脱维亚,这是一支机动能力很强的预备力量。在希特勒战略指导的诸多失误中,最常出现的错误还是在东西两线之间频繁地调动指挥官。莫德尔就是其中的一例,他成了希特勒拯救危局的能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被调往东线,并于8月25日再次回到西线。
西线战争(1945年)
大西洋之战
1945年1—4月,潜艇恢复攻击 邓尼茨将其装备有“通气管”的新型潜艇遣入大西洋。尽管盟国空军猛烈轰炸德国的潜艇工业,但德国的潜艇产量仍达每月27艘。这期间,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国船只达253 000吨位,其中大部是在英国水域损失的。
1945年4—5月,盟国的反潜行动 巡游在亚速尔群岛以北大洋中的美国护航驱逐舰和航空母舰,运用双重掩护手段粉碎了德国潜艇的最后反击。5月6日在布洛克岛附近的美国“阿森顿”号和“摩贝尔莱”号驱逐舰将“U-853”号潜艇击沉的作战行动是大西洋海战的最后一幕。
1945年5月28日,取消护航 英国海军部和美国海军作战部联合声明:所有商船在“夜间行驶时一律最大限度的开亮航灯,无需再闭灯前进。”这项声明只适用于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因为在太平洋海域,对日战争仍在继续。
评论: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有781艘潜艇被盟国海空力量摧毁,约32000名德国水兵丧生。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的舰船2575艘,造成人员伤亡逾5万人,其中四分之三为英国人。在战争结束时,仍有398艘潜艇在执行任务,其中217艘被自行凿沉,余者投降。
联合轰炸攻势
随着德国的防空能力在可怕的消耗战中渐渐减弱,英美的轰炸攻势(仍如前一样,英国人在夜间攻击,美国人在白昼攻击)无论在强度上或在效果上都有明显的提高。然而,纳粹空军仍继续顽强战斗着,并且由于双喷气道的“梅塞施米特”262型战斗机的出现和其卓越的实战表演而部分补偿了同盟军的差距。但是盟军常规飞机的巨大优势和飞行员良好的训练及作战能力——他们不为燃料匮乏而担心——有效地阻止了新型“梅塞施米特”飞机对盟军制空权的严重威胁。
1945年2月13—14日,轰炸得累斯顿 皇家空军的夜间轰炸,加上庞大的美国第八航空队随之而来的白昼攻击,在得累斯顿引起了一场骇人的大火,至少有10万人在这场历史上最具摧毁性的轰炸中丧生。
1945年3月21—24日,粉碎德国空军 一是为蒙哥马利在韦瑟尔横渡莱茵河作准备,同时也是战略空袭达到高潮的一种标志,盟军战略和战术空中力量从其在英格兰、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的基地出发,对德国境内的目标进行了总计达42000架次的攻击。第八航空队的1200余架重型轰炸机摧毁了韦瑟尔周围航程内的所有德国喷气式飞机基地。与此同时,中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攻击了纳粹空军的其他设施。这次攻击连同德国地面部队的崩溃,进一步限制了德国空军的活动。
1945年4—5月,支援地面进攻 战略空军实际上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原定的作战任务。极少数幸存下来的德国军工企业也都已位于战术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鉴于这种情况,哈里斯元帅和斯帕茨将军决定将其麾下的英美重型轰炸机用于直接支援英美诸集团军的地面行动。
意大利方向的作战行动
1945年1—4月,继续对峙 德国将军黑廷霍夫(凯塞林在3月份被调往西线)尽最大努力加强由德国西南集团军群坚守的“哥特防线”。他曾想将部队撤至波河以北,但被希特勒拒绝。虽然盟军占据着空中优势,德军减员严重且补给缺乏,但据守在横贯半岛的纵深筑垒防御工事内的德军士气依然很高涨。再往西,从摩纳哥北部到瑞士边境,格拉齐尼亚的意大利法西斯集团军防守着滨海阿尔卑斯山。除了其中的2个德国师外,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令人怀疑。
操着多种语言的盟军第十五集团军群,经过整编和重新武装,拟发起一次强有力的攻击行动。亚历山大(战区司令)和克拉克(集团军群司令)准备对“哥特防线”实施一次双重突击,英第八集团军(理查德·麦克雷利指挥)据右攻击斐拉拉,而美第五集团军(特拉斯科特指挥)则进击左侧的博洛尼亚。英军先发起攻击,五天后美军再投入战斗,空中支援行动也依此序进行。在总攻发起前,还进行了几次试探性攻击,包括在波河河口处的一次两栖佯攻。
1945年4月9日,第八集团军攻击 伴随着强劲的空中和地面火力支援,英军步兵在喷火坦克的引导下,对德第十集团军发起攻击。在其较远的右侧,一次跨过科马基奥湖的小规模两栖登陆行动包围了德军右翼,随后,攻势向博洛尼亚东南方向的阿真舍隘口发展。
1945年4月14—20日,第五集团军进攻 随着空中支援的主要行动转移到西面,美军发起攻击并很快撕裂德军防线。不久,他们前出到开阔的波河河谷(4月20日)。虽然投入了最后的预备力量,但黑廷霍夫仍无法堵住盟军的如潮攻势。随着美军装甲部队投入战斗,德军抵抗遂被瓦解。当德军大部撤过波河时,实际上所有的重装备都被遗弃。
1945年4月20日—5月2日,追击 第五集团军于4月21日占领博洛尼亚。美军装甲力量一马当先,向北穿过米兰,抵达科摩湖畔,然后绕加尔达湖挺进。在德国防线的后方,游击队抓获了企图逃向德国的墨索里尼,并于4月28日将他处决。在遥远的左翼,美第九十二师沿海岸推进,于4月28日占领热那亚。在因佩里亚附近,向西挺进的第九十二师同从摩纳哥追歼而宋的法国部队会师,然后两军向北依次占领亚历山大德里亚、都灵和帕维亚。第八集团军则一路追击先后夺占维罗纳、帕多瓦、威尼斯,并于4月29日渡过皮亚韦河。意大利法西斯武装放弃抵抗,纷纷向推进的盟军缴械。德国第十四和第十集团军残余向北退入阿迪杰和皮亚韦河谷。4月29日,黑廷霍夫将军在卡塞塔宣布五条件投降,5月2日生效,这时,美国先头部队已突人到勃伦纳山口。5月4日在维皮泰诺同从北部南下的美第七集团军一部会师。第八集团军的新西兰部队绕到了亚德里海的北部湾,并于5月20日占领的里雅斯特。
评论:与所有从前的作战行动截然不同,第十五集团军群这次突破“哥特防线”的攻势和随后追歼德军残部的作战行动极其辉煌壮阔。其中,又以特拉斯科特率领的第五集团军最为突出。
西线战况
莱茵河
1945年1月1—21日,德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反攻 利用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攻引发的盟军调防后的有利条件,布拉斯科维茨指挥的德G集团军群向屑于德弗斯第六集团军群的美第七集团军延伸的防线发起了强有力的突击。在攻击被遏制之前(1月1日),帕奇的部队已经从卡尔斯鲁厄附近的莱茵河谷突出部退回到了斯特拉斯堡以北从萨尔格米讷到甘布斯洛海姆他从前的工事之中。戴高乐唯恐撤出斯特拉斯堡会影响法国人的士气,故坚持在城区设防。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准备放弃该城的艾森豪威尔命令德弗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斯特拉斯堡。德弗斯遂命令部队据守,德军的推进停顿下来。
1945年1月17日—2月7日,盟军向北推进 艾森豪威尔准备恢复攻势以肃清莱茵河左岸(西岸)之敌。像从前一样,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向鲁尔蒙德地区突击(1月15—26日),而布莱德雷的第十二集团军群进逼上鲁尔。
1945年1月20日—2月9日,科尔马“口袋”消失 德弗斯命法国第一集团军——得到美国部队的加强——进攻孚日山脉的科尔马“口袋”。德国第十九集团军在遭重创后被迫收缩。莱茵河左岸从瑞士边境到斯特拉斯堡北面甘布斯洛海姆的盟军南翼得到巩固。
1945年2月8日—3月10日,肃清莱茵兰——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方向 蒙哥马利发起一次钳形攻击。克里阿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受命向东南方向攻击(2月8日)马斯河(默兹河)——由登普西的英国第二集团军坚守着所有向南通往鲁尔蒙德的道路——和莱茵河之间的地域,但由于潮湿和天气恶劣,推进十分缓慢。与此同时,辛普森的第九集团军跨越鲁尔河的进攻也因德军突然抽出鲁尔大坝使洪水进入河谷而停顿下来。不过,他随后的攻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月23日)。五天后,辛普森的部队突入开阔地带。3月3日,铁钳在盖尔登合拢。德军抵抗开始瓦解,其在西岸最后的韦瑟尔桥头堡于3月10日被加拿大军队攻克。至此,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全线推进到莱茵河岸。
地图22 莱茵及鲁尔战役
1945年2月9日—3月10日,肃清莱茵兰——第十二集团军群方向 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强行穿过许特根森林,在掩护辛普森右翼的同时,卷击着曼陀菲尔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和赞根的第十五集团军残部,向莱茵河推进。3月6—7日,科隆陷落,霍奇斯的先遣队开始向南出击,试图同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建立联系:而巴顿却将赋予他的“积极防御”的任务解释为不间断的进攻,故此正穿过艾费尔高原向德军发起猛攻,已摧毁从洛斯海姆隘口以南到摩泽尔的“西线壁垒”。随着特里尔陷落,巴顿的先头装甲部队穿过混乱的德军防御地带向东北方向猛插。3月7日,美第四装甲师抵达新维德对面的莱茵河岸。
1945年3月7日,雷马根大桥 第一集团军麾下的美第九装甲师一支两营特遣队,在向东试探性出击时,出人意料地发现雷马根附近的鲁登道夫铁路桥仍完好无损地屹立在莱茵河上。美军迅速出击,在德军炸毁前将其夺占。这一意外收获,完全改变了艾森豪威尔的战役计划。到夜幕降临时,第一集团军已在河东岸坚守住了一个迅速扩大的桥头阵地。希特勒在一怒之下再次作出唐突之举,将龙德施泰特革职,由凯塞林接替西线指挥权(3月10日)。
1945年3月11—21日,肃清莱茵河西岸地区 当第一集团军一次次地粉碎德国人在飞机、火炮和V—2飞弹支援下对雷马根大桥及新铺设浮桥的攻击,逐步扩大雷马根桥头堡时,一场旨在粉碎德军在莱茵河西岸残余力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多路装甲突击在全线展开。巴顿的第三集团军跨过摩泽尔插向东南方向,与此同时,德弗斯第六集团军群编成内帕奇的第七集团军则从萨尔向东北方向发展攻势,两路推进都得到了各自战术空军指挥部的掩护。这次令人惊奇的交叉协同突击,彻底击溃了处于茫然若失中的勃兰登布格尔的德第七集团军。除赫尔曼·弗奇的德第一集团军还在卡尔斯鲁厄附近坚守着一个迅速消失的桥头堡外,盟军远征军已经从荷兰到瑞士边境的漫长战线上抵达莱茵河岸。此外,东岸的雷马根桥头堡已扩展到长约32公里、纵深约13公里,并有6座桥梁同西岸相连,此役,德军伤亡约6万人,被俘达25万之多,另有大批作战物资落人盟军手中。盟军的伤亡不超过2万人。
横渡莱茵河
艾森豪威尔认识到向德国北部开阔的平原进攻比向鲁尔南部山区突击更容易,故计划由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担负向德国腹地推进的主攻力量。布莱德雷和德弗斯的集团军群则实施辅助性攻击。出入意料地夺占雷马根桥头堡仅仅部分地改变了这一计划。在莱茵河东岸,与85个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的盟军师相对应的是凯塞林的60个缺编严重且武器装备、燃料和弹药严重缺乏的德国师。然而,他们所防御的是他们的家园。
1945年3月22日,奥彭海姆 巴顿(他早已为出击制定了计划,并携带有搭桥设备,此外还在集团军内训练了一支携有登陆艇的小规模海军先遣队)出人意料地命美第五师渡河,并在几乎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跨过莱茵天险。在这次出色的攻击行动中,巴顿的部队既没有空中支持也没有炮火协同,且只付出了伤亡34人的微小代价。48小时后,他们的第一座浮桥已经建成且4个师已从桥上渡河,装甲车辆正开始过桥。另外,在以北约64公里处的博波德,另一座浮桥也在架设之中。四天后,巴顿的先头部队已抵达莱茵河东岸64公里处的劳特阿赫河。
1945年3月23日,韦瑟尔 在巴顿渡河一天后,蒙哥马利在鲁尔以北发起了他蓄谋已久的涉渡莱茵天险的壮举。英第二集团军一马当先,在其约32公里的正面上得到了近3000门火炮和强大空中力量的支援。美第九集团军于3月24日开始在丁斯拉肯渡河,与此同时,一次2个师的白昼空降行动——美空降第十七师和英空降第六师——在韦瑟尔以北地域展开。德军的抵抗虽然强劲但效果不大。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不久即踏着12座浮桥蜂拥而过(3月26日),两日后已突破德军设在利珀河畔哈尔腾的最后防御地带。
1945年3月25日,雷马根 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从桥头堡突出向东推进,其先头装甲部队于3月28日抵达东部约115公里的马尔堡。
1945年3月26日,乌尔姆—曼海姆地区 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开始渡河。第七集团军在乌尔姆—曼海姆地区跨过莱茵河。德拉特尔·德·塔西尼的第一集团军于3月31日在盖斯赫姆渡河。
德国崩溃
1945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改变计划 鉴于巴顿和霍奇斯集团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艾森豪威尔决定让布莱雷德的第十二集团军群担任主攻,向东直插德国中部的莱比锡,而将柏林留给从东面推进而来的苏联军队[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西线战争(1945年) →东线战况]。布莱德雷的左翼和蒙哥马利的右翼(美第九集团军)将协同钳击鲁尔,与此同时,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余部通过向东北方向的汉堡和易北河挺进来掩护主攻方向的行动。盟军进攻的终点是易北河西岸。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一直担心会在德奥交界的阿卑斯山区星罗棋布的“民族据点”中,陷入纳粹分子——“狼人”组织的游击战争的威胁(后来证明不过是一种无稽之谈)。这样,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的集团军群在抵近易北河—穆尔德河—厄尔士山脉一线等待苏军的同时,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群将向多瑙河下游推进,以准备镇压可能出现的抵抗运动。艾森豪威尔从过去以考虑政治目标——柏林为主,转移到以粉碎纳粹装甲力量残余的更为直接的军事目标上来的决定,遭到了英国人的强烈抨击。当时,军事和政治问题复杂而又混乱。回想起来,虽然艾森豪威尔的决定似乎欠妥,但它很显然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观点相吻合。
1945年3月28日—4月18日,鲁尔包围圈 4月1日,第九和第一集团军的先头装甲部队在帕德博恩合拢。随后,第九集团军重回到布莱德雷的麾下。4月11日,该集团军向东一路冲杀抵达马德堡附近的易北河岸,当它向南北两向出击堵截德军退路时,遭到了顽强抵抗。4月4日,第一集团军的主力抵达瓦尔堡。巴顿的部队穿过图林根森林一路横扫而过,同一天推进到莱茵河东约241公里处。在德弗斯的集团军群内,美第七集团军已前出到美因河畔,而法国第一集团军正穿过布洛克森林。在盟军的后部,新组建的第十五集团军,在杰罗将军的指挥下,正沿着莱茵河封锁鲁尔地区的西部。在鲁尔“口袋”约10 3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挤着30余万德军——大部分属溃散的莫德尔B集团军群。在北部,布拉斯科维茨残缺的H集团军群正步步退人荷兰和德国西北部,与此同时,德G集团军群(由党卫军将军保罗·豪塞尔指挥)在向东向南溃退的同时不断进行顽强阻击。由于既没有计划又没有通讯系统来调集和重建任何接应力量,凯塞林只能无助地看着B集团军群覆灭,与此同时,在柏林的希特勒仍咆哮着重复其“不许撤退”的愚蠢命令。莫德尔以他娴熟的技巧迟滞者盟军缩小包围圈的行动,直到4月14日南北对攻的盟军部队将其拦腰斩断。面对希特勒在其退路被断情况下的荒谬命令,莫德尔绝望之下将部队解散并悄悄离去——很可能是畏罪自杀。四天后,B集团军群停止抵抗,约317000德军官兵被俘。虽然在德国境内仍有部分德军在分散的据点内进行着狂热的抵抗,但从前强大的德国军队已不复存在。
1945年4月18日—5月7日,最后的作战——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方向 在荷兰,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因达成局部停火协议而同德军中止敌对行动。虽然布拉斯科维茨同意停止实施其炸毁堤坝使洪水泛滥计划,并且允许盟军将食物送给饥民,但他却拒绝投降。4月26日,英第二集团军前出到易北河西岸。5月2日,该部向北推进占领卢卑克和维斯马,同自东而来的俄军会师。5月3日,汉堡守军投降。
1945年4月18日—5月7日,最后的作战——第十二集团军群方向 第一集团军粉碎了德军在哈茨山区一处袋形地域内的顽强抵抗后(4月11—12日),向穆尔德河和易北河推进,并于4月25日在托尔高同自东而来的苏军进行了第一次接触。盟军的战线被冻结在穆尔德河—易北河—厄尔士山脉一线。与此同时,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却向多瑙河下游横扫,并于5月5日占领林茨。5月6口,其左翼前出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皮尔森并开始向布拉格推进,次日,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命其停止前进。
1945年4月18日—5月7日,最后的作战——第六集团军群方向 美第七集团军在纽伦堡经过一场苦战之后,向东南方向挺进并强渡多瑙河,攻占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的山区大本营)和因斯布鲁克。在勃伦纳山口,该集团军前锋同从意大利向北推进的美第五集团军一部会师。随后,第七集团军的移动被美法在斯图加特一次令人气恼的摩擦阻滞下来。只是在美国军事当局以切断法军的供给相威胁的情况下,才结束了这场争吵。与此同时,德拉特尔的先头部队横扫布洛克森林,前出到瑞士边境。
1945年5月5—7日,德国崩溃 布拉斯科维茨正式命令在荷兰、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西北部以及海岸岛屿的德军力量向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投降。在南翼,舒尔茨的G集团军群也正式向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群放下武器。此外,一些士兵越过易北河从苏军控制区逃往西岸,向最近的英美部队投降。希特勒的继承人邓尼茨也派出使者前往兰斯同艾森豪威尔协商第三帝国的投降事宜。
1945年5月7—8日,无条件投降 弗里德堡海军上将和约德尔将军代表邓尼茨前往兰斯向艾森豪威尔投降——由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史密斯中将代替受降。次日,凯特尔元帅、弗里德堡海军上将和施通道夫空军上将在柏林向苏联的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的副手特德投降。第二次大战在西线正式结束,时间是1945年5月8日夜12时整。
东线战况
苏军冬季攻势
1945年1月12日—2月16日,挺进德国 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苏军在宽广正面发起突击。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位于左翼,其余集团军群在其右方依次展开(依次是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切尔雅科夫斯基波罗的海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巴格拉米扬海的沿岸第一方面军和叶廖缅科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由于德军在数量上处于严重的劣势且又没有进行任何二线防御准备,故被迫撤退,只留下托伦、波兹南和布列斯鲁等孤立的要塞仍在敌后坚持战斗。1月31日,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推进近483公里前出到奥德河畔。在朱可夫的左侧,科涅大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于2月15日挺进到奥德—尼斯河一线。由于其交通线过于延伸,科涅夫遂停止推进。攻击的大潮转向北翼,那里的德军已被牢牢地牵制在波罗的海沿岸两个孤立的地域内——中央集团军群在东普鲁士,库尔兰集团军群(前北方集团军群)在拉脱维亚。
1945年1月12—4月16日,多瑙河河谷之战 喀尔巴阡山以南地区的3个苏联方面军——伊万·彼得罗夫的乌克兰第四方面军、马里诺威斯基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被阻止在布达佩斯地区达一个月之久。2月13日,被围已久的布达佩斯城终于被攻克。希特勒决心尽一切努力据守巴拉顿湖区的油田,遂命令正在西线休整的德第六装甲集团军转向该地区。虽然该集团军在3月的一次反攻阻止了苏军沿河谷的推进,但随着燃料耗尽抵抗终被瓦解,接着,马里诺威斯基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攻入维也纳(4月15日)。
1945年2月16日—4月15日,波罗的海沿岸的作战行动 朱可大的集团军群和科索罗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从奥德河畔的斯德丁北上向柯尼斯堡挺进,与此同时,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封锁了库尔兰半岛。约50万德军被切断退路,但由于德国海军仍控制着波罗的海,这部分德军并非被完全孤立。随后,估计约100万人被德国海军撒出库尔兰半岛,其中难民约占半数,还包括157000名伤员和4个陆军师。接着,德国海军又依次在但泽和格但尼亚(3月)、柯尼斯堡和皮劳(4月25日)以及科尔贝格(4月中旬)成功地组织了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德国海军力量被盟国空军慢慢地歼灭殆尽。到4月,只剩下“欧根亲王”号和“纽伦堡”号巡洋舰还在海面上游弋,但是,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评论: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最后作战行动为海上力量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即一支指挥有方、训练有素的小规模舰队,在狭小的水域且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仍能在强大但却对水域情况不熟悉的敌人面前,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
1945年4月16日—5月7日,欧战结束 为了对柏林发起最后的进攻,瓦西里·索科罗夫斯基从朱可夫手中接过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指挥权,而朱可夫则担任科涅夫和索科罗大斯基两个方面军的总指挥。西北方向的苏军重新开始推进,尽管德军拚死抵抗,但因防线残缺不全,苏军于4月22日抵近柏林郊外,并于4月25日将其合围。同一天,布莱德雷的第十二集团军群一部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会师。在北翼,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4月26日占领斯德丁,5月3日同蒙哥马利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内的美军部队在维斯马建立联系。与此同时,在柏林,希特勒在苏军到来之前——安排邓尼茨为其继承人后——畏罪自杀(4月30日)。接着,柏林陷入激烈的巷战,最终于5月2日被苏军攻克。在南翼,马里诺威斯基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林茨附近已同向多瑙河下游推进的巴顿部队近在咫尺。在的里雅斯特,英第八集团军于5月1日同铁托的游击队会师。
在战争最后3个月内,苏军估计(可能正确),德军在东线约有100万人战死,80万人被俘,另缴获6000架飞机、12000辆坦克和23000门火炮。
评论:辛普森的第九集团军在苏军包围柏林前两周(即苏军发起对柏林攻击前五天)就已抵达柏林以西约97公里的易北河畔。由于在此之前的十天内丰普森的第九集团军前进了约193公里。因此许多批评者认为,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土崩瓦解,德军在柏林周围地区的防御已十分虚弱,辛普森完全可以抢在苏军之前轻而易举地抵达柏林并将其攻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早期(1937—1941年)
1931--1937年,背景 日本在中国一直推行着侵略扩张和奴役政策(参见①第二十章→东亚→日本;②第二十章→东亚→中国)。
1937年7月7日,“中国事变”的发端 华北的日本军队举行公开的夜间军事演习,在北平(今北京)附近卢沟桥地区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这次事件被日本称之为“中国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日本借此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它被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敌对双方实力 由蒋介石任总司令的国民政府军由大约200万缺乏训练、装备极差的军队组成。此外,在中国西北部的中共军队,包括大约15万人的游击队,公开表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国民政府同意将其中的45000人改编为八路军,由朱德指挥。中国没有海军,只有少许已经废弃过时的飞机和一些相对缺乏经验的中国飞行员和外国雇佣飞行员,而且还没有训练有素的预备队。中国的工业不能支撑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
日本正规军由大约30万名配备有最先进武器的士兵组成,另外还有大约15万名经过相当训练、装备良好的伪军和蒙古族的军队归日本军官指挥。在日本国内还有200万训练有素的预备队。日本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强,在很多方面处领先地位。空军装备有现代化的飞机和足够的飞行员。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有能力生产大量优良的战争物资。
1937年7—12月,黄河以北的作战行动 日军很快占领了北平 (7月28日)和天津(7月29日)。8月,日军开始向西向南推进,打退中国军队无力的抵抗,征服了察哈尔和绥远的部分地区,抵达包头的黄河上游转弯处。然而,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南下夺取通往南京、汉口和西安的铁路线。随着中国军队抵抗力增强和中国人口稠密的沦陷区人民的不断反抗,以及日军长距离的后勤运输问题,日军在秋天的进攻速度减慢。但是,他们在占领山东首府济南时(12月27日),其主力部队的强攻达到了顶点,这使得日军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1937年8月8日—11月8日,第二次上海会战 中国军队对两栖登陆的日军的抵抗同他们五年前的抵抗同样顽强。为避免失败,日本向上海增兵,尽管有飞机猛烈的轰炸和海军炮火有力的支援,日军仍被阻于市郊的滩头堡达数星期之久。最后,增援的日军在上海之北和南边采取两栖登陆,经两月激战,已溃散的守军被迫撤出上海。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斗 板垣征四郎中将指挥的日军第五师团,在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地区遭到中国方面聂荣臻(应为林彪——译者注)将军率领的第一一五师(属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的伏击。这次胜利在全中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这是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师一级规模的战斗。
1937—1940年,中共的巩固和加强 中共用其后三年的时间扩展并巩固对中国西北的控制,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八路军经常对日军进行一些较小规模的袭击。
1937年11--12月,日军向南京推进 占领上海的日军溯长江而上,目标直指中国的首都,没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1937年12月12日,“帕奈”号事件 日本飞机对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的英国和美国炮舰进行意外的、无缘无故的攻击。美国炮舰“帕奈”号被反复俯冲的轰炸机击沉,英国的船舰也遭到严重的损坏。美国公众被激怒了,但日本随后予以道歉和赔偿。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该城遭到日军数日的蹂躏,日军进行放纵的、惨无人道的杀戮、强奸和破坏。蒋介石在同时把政府迁到汉口。使日本人和世界许多国家惊奇的是:国民政府并没有垮台。尽管遭受巨大的军事上的损失,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都树立了令人惊异的抗日决心。
1938年1—4月,重新发起北方攻势 完成了对山东的侵略后(1月),日军继续强攻通往南京和汉口的铁路线,他们缓慢但却稳步地向前推进着。中国正规军和地方游击队以机动的战术实行有力的抗击,限制了日军对铁路两侧的控制。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将军指挥的人数达20万之多的中国正规军和游击队分割并包围了一支6万人的日军,日军最初的突围被击退,双方伤亡惨重。日军最后虽然突围而去,但抛下2万具尸体和大批装备。这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8年5—6月,日军恢复进攻 日军迅速重新部署和组织起来,从北方重新发动进攻,同时另一支日军从南京沿铁路线向北推进。徐州被占领(5月20日),不久开封陷落(6月6日)。到6月底,日军已完全控制了北平至南京铁路沿线。
1938年5月,新四军成立 蒋介石同意改编另一支在华东(主要是在长江中游以南敌后)的中共军队,由叶挺任军长(新四军军部成立于1938年1月——编者注)。
1938年6—7月,日军在郑州的失败 日军从开封向西进攻,以便夺取重要的铁路枢纽郑州,进而攻占至汉口的铁路。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大堤,淹没了乡村,改变整个河道至旧时的河床,使黄河之水从原来渤海湾的入海口以外几百公里处注入黄海。日军的进攻完全被这人为的灾难所阻止。许多部队被淹,物资遭破坏,坦克、卡车和大炮被水淹没或陷入泥浆中。进攻被迫取消。
1938年7—10月,向汉口继续进攻 日军把其进攻的中心改向南方,开始再次威胁汉口,这次日军是从东溯长江而上。中国军队坚决而顽强的抵抗演变成了中日战争中最残酷、血腥的战斗。日军依靠占绝对优势的空军支援占领了汉口 (10月25日)。蒋介石再次沿长江向西,迁都至多山的四川重庆。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 日军两栖部队在香港附近登陆(10月12日),然后通过该岛夺取了广州 (10月21日)。日军现在控制了中国的两大主要海港。
1939年,日本改变战略 鉴于被无结果的战争所拖累,以及面临统治占领区内充满敌意的人们的抵抗,日本决定改变在中国持续了几年的消耗战战略。在1939年中,日军占领了海南岛和剩余的大部分中国海港,企图切断所有外国的物资供应,迫使蒋介石政府垮台和投降。然而,中国却能够保持两条供应线的开通,凭借此中国能得到少量的军需品,一条是从法属印度支那的海防到昆明的窄轨铁路线,另一条是从英属缅甸,经过狭窄、崎岖不平的滇缅公路到昆明。
1940年3月30日,中国傀儡政府建立 日本在南京扶植恭顺的政客汪精卫作为日占区的傀儡统治者。日本希望该政府能够获得一部分蒋介石追随者的响应和支持,但是希望落空。
1940年6月25日,在印度支那的初步行动 日本利用法国在欧洲的失败,从维希政府手中得到了在印度支那驻兵的权利。日军军舰到达法属印度支那港口,不久就关闭了海防至昆明的供应线。
1940年7月18日,滇缅公路的关闭 迫于德国的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答应了日本关闭滇缅公路的要求。中国陷入了完全孤立,但是中国人民并未动摇。
1940年8月20日—11月30日,中共的“百团大战” 毛泽东下令在山西、察哈尔、河北和河南进行一次集中的、系列的小规模游击队袭击。这次针对日军前哨、公路和铁路的攻击取得很大的胜利,使日军的后方陷入混乱。
1940年9月4日,美国对日本发出警告 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警告日本:日本如果对法属印度支那采取侵略行动,美国将不会袖手旁观。
1940年9月22日,日本开始夺取印度支那 日军开始进驻印度支那北部,他们在那里建立了空军基地,地面部队也由此侵入中国。
1940年9月26日,美国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 罗斯福总统下令禁止从美国装运废钢铁到日本,日本宣称这是“不友好的行为”(10月8日)。
1940年9月27日,“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建立(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法兰西之战→不列颠严阵以待)
1940年10月18日,滇缅公路重新开放 美国希望能够运送《租借法案》批准的物资到中国。由于美国的鼓励,加之德国对不列颠的直接威胁解除,丘吉尔重新开放了缅甸公路。
1941—1943年,对中共的报复 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参见上文),日军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野蛮的、惩罚性的“大扫荡”。三年中,八路军顽强地抗日,大约有10万人伤亡。
1941年1月1—7日,“皖南事变” 蒋介石命令(1940年12月)在安徽省长江以南作战的新四军到江北。当只有1万人的新四军队伍,包括新四军军部滞留在江南时,这支部队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中共军队全都被杀或俘虏,叶挺也受伤被俘。国共关系因此而变僵,毛泽东任命陈毅为新四军的新军长。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 该条约确保日本不会卷入西伯利亚战争,而德国正是希望通过日本对苏联构成威胁。与此同时,这也保障斯大林在这种情况下不会陷入两线作战。
1941年7月26日,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这是美国对日本继续扩大占领印度支那的惩罚。英国立刻做出了同样反应。
1941年8月17日,美国再次警告日本 罗斯福总统警告日本:如果日本试图进一步奴役亚洲,美国将不得不采取适当的步骤来捍卫美国人的利益。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与日本驻美大使在华盛顿举行谈判,以求设法缓解两国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1941年9—12月,“飞虎队” 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下,退役的美国空军上尉——其后在中国空军中任上校的克莱尔·L.陈纳德,组建一个以美国志愿者组成的、帮助中国抗日而闻名的雇佣组织——美国志愿航空队,后来被冠以“飞虎队”之绰号,它包括大约100名训练有素的美国飞行员(退伍的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军官)和维修人员,配备有通过《租借法案》供给中国的P—40飞机。在缅甸东吁废旧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陈纳德以他自己独特的、美国独立革命时的空军战术思想和方法来训练他的队伍。
1941年10月17日,东条英机任首相 在陆军中将东条英机的主持下,一个新的军界内阁上台执政,他得到日本军界首要人物——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帅和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上将的支持。
1941年11月5日,发布秘密作战计划 日本帝国统帅部制订了一个秘密计划,准备对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英属马来亚、美属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发动突袭,以求据有整个南方资源区。只要华盛顿谈判不能取得令日本满意的结果,该计划即付诸实施。
1941年11月15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抵达华盛顿 日军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上将)从4月份起一直代表日本同美国进行着谈判,为取得突破,日本派特使来栖三郎前来协助。他们竭力想同美国达成重开贸易谈判的协议。
1941年11月26日,国务卿赫尔的建议 赫尔先生指出:协议的基础必须包括日本从印度支那和中国撤军,并且承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这是日本完全不能接受的,东条政府决定尽快将战争计划付诸实施。同时,为了达到军事上偷袭的效果,日本假意继续进行在华盛顿的谈判。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
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
珍珠港和中太平洋
1941年11月,日本的战略计划 日本认识到自己不能与盟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相匹敌,甚至比不上单个的美国。然而,日本相信他们可以成功地使用在日俄战争(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的那一套基本的攻防战略思想。他们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采取突然袭击,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东太平洋地区主要的敌对力量,同时夺取南部资源区和用来构成环防卫圈的战略要冲;第二步,巩固和加强环形防卫圈以阻止任何盟国的进攻;第三步,挫败盟国任何渗透防线的尝试。日本人相信:鉴于盟国交通线既漫长又脆弱,日军的防卫力量将足以保证其成功。
1941年11月26日,日本第一航空母舰编队出发 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舰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战列舰、重巡洋舰和潜艇的护卫下离开了千岛群岛(华盛顿时间:11月25日)。途中,他接到日本决定开战的密电码,遂继续向东行驶,按照秘密计划前去袭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
太平洋海军力量比较
1941年12月日本①美国②英国③荷兰盟国总数
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11④92 11
航空母舰113 3
重型巡洋舰(20厘米以上口径火炮)18131 14
轻型巡洋舰(15厘米以下口径火炮)23117321
驱逐舰12980137100
潜艇6756 1369
①大多数日本军舰比盟国的军舰更新、速度更快、火力更强。
②这里包括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和亚洲舰队的力量,此外,为了对付德国潜水艇的威胁,美国在大西洋还有8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5艘重型巡洋舰,8艘轻型巡洋舰,93艘驱逐舰和56艘潜艇。
③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舰。
④包括1941年12月建成的最大战列舰“大和”号(配有9尊约46厘米口径的火炮,是世界上最有战斗力的舰只)和她的姊妹舰“武臧”号(1942年7月建成)。
1941年11月26日—12月7日,美国的准备和计划 日本的战争准备为美国军方和联邦政府所熟知,美国以为日本的打击将放在马来亚和菲律宾,其情报机构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了解到了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动静——第一航空母舰编队显然是个例外,它是在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下航行的,同时,另一座电台在日本国内模仿着这支舰队的信号(日本人没料到他们的密电码被破译,但是他们知道电台的发动和传送强度可能被监听)。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星斯天早晨,南云舰队的360架飞机对瓦胡岛发起攻击,完全达成了战略和战斗的突然性。他们的目标是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岛上的军事基地。美国的8艘战列舰,有3艘被炸沉,1艘倾覆,其余均遭严重损坏。另有3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其他一些舰只被击沉或击伤。在岛上机场停着的231架飞机,只有166架保持完好或者可以修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250架飞机中只有54架得以保存。尽管遭到突袭,美国海陆军全体将士进行了英勇的战斗,3000多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官兵身亡,876人受伤。此外陆军官兵也付出了死226人,伤396人的代价。
评论:美国太平洋舰队至少一年才能复元,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列克星顿”号、“萨拉托加”号碰巧不在珍珠港内,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这次事件的责任问题引起争议。由于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R.斯塔克上将都得到了大量的情报,意识到战争迫在眉睫,也认为日本极有可能袭击珍珠港。然而,他们对其在夏威夷的部下缺乏足够的警惕而不满。另一方面,他们的部下陆军中将渥尔特·C.肖特和海军上将赫斯本德·E.金梅尔已经被示警,他们的无准备是不可原谅的,两人均被解除指挥权。
这里还要详细阐述一下前面提到过的“美国破译日本密电码”的评述。30年代末,美国陆军情报处的密码员就能够破译日本政府的密电码(美国人称之为“紫色”密码)。这主要是通过制作一台与日本人用来发送密码的发报机完全一样的机器来完成的。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其过程与波兰和英国首先用来破译德国的“艾尼格玛”密码机相似[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41年)→大西洋之战],日本的“紫色”密码机与德国的“艾尼格玛”密码机与其说有关系,不如说是不谋而合,美国密码员与波兰、英国密码员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和协作关系)。在1939年以前,美国就破译了日本外务省、陆军和海军的许多情报和命令。如同德国一样,日本十分确信:他们发报机发出的密码是不可破译的,所以尽管有相当的迹象表明了这一问题,他们在战争中从未意识到他们的密电码已被破译。这个特等机密的破译程度只为美国政府中的极少数人所了解,被取名为“魔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它使美国军队获益匪浅。在美国卷入战争后,美国的“魔术”同英国的“乌尔特拉”结合了在一起。
人们或许会问,如果美国政府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为什么美国人仍让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事实上,在美国政府中,只有极个别人了解“魔术”破译过程,日本政府在11月底和12月初给它的两位大使所发出的秘密指令,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史汀生可能比日本大使先读到,该指令指示日本大使在12月7日中止谈判,但是其中既没有提到要同美国开战也没有提到珍珠港,而且日本舰队一直严格地保持无线电静默。美国政府领导人意识到战争即将爆发,也了解到日本舰队正侵入中国南海,但没有料到(虽然他们应该料到)日本会进攻珍珠港。
1941年12月8—23日,威克岛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全体将士在詹姆斯·德弗罗少校和司令官温菲尔德·坎宁安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打退了日军的第一次进攻(12月11日)。日军的第二次进攻征服了守卫者。
地图23 珍珠港
1941年12月10日,关岛 日军的登陆很快征服了小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船员。
亚洲的作战行动
香港
1941年12月8—10日,入侵九龙 日军第三十八师团突破了香港殖民地的大陆防线,英军退回香港岛。
1941年12月13日,日本敦促英军投降 英军统帅莫尔特比少将拒绝日本人的投降要求后,日军开始用火炮、飞机和舰炮攻击香港市区。
1941年12月18—25日,日军进攻 英军对日军在香港岛的两栖登陆进行了英勇但无效的抵抗。
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 日军从海上攻击,将守军分割成几个小块,12000名英国守军中的残存者投降。日军伤亡总数不到3000人。
马来亚
1941年12月8日,入侵马来亚北部 拂晓,日军在对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之后,由陆军中将山下奉文率领的第二十五集团军在马来亚东北端的哥打巴鲁和靠近泰国克拉地峡最南端的宋卡和北大年附近登陆。日军共3个师团,10万人马,拥有大量的坦克和火炮。他们沿牛岛两侧向南迅速推进,扫除驻守在北部的少量英军。英军的大部分——约3个师,略少于10万人——已被布置于南部地区,以便对付预想的日军对新加坡要塞的直接攻击。英军司令官A.E.帕斯姆中将重新部署以迎战日军。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王子”号和“却敌”号被击沉 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爵士率领巨型战列舰“威尔土王子”号和战列驱逐舰“却敌”号以及部分驱逐舰从新加坡开往北部(12月8日),准备攻击并摧毁协助日军进攻的两栖舰队。英国皇家空军因遭日军猛烈轰炸,已不能对英国军舰提供空中保护和侦察。由于没有发现日军舰队,英国军舰正准备沿马来亚海岸南返,这时遭到从印度支那南部基地起飞的日本飞机的攻击。在持续大约一个小时的海战中,2艘英国巨型战舰不断遭到炸弹和鱼雷的攻击,双双沉入海底,造成巨大伤亡。幸存者为驱逐舰所救。这样,除了美国的3艘航空母舰外,盟国在太平洋地区已经没有主力战舰。
地图24 日本在亚洲的进攻1941—1942年
1941年12月10—31日,日军强攻马来亚南端 英军由于不习惯于在丛林中作战,又极端缺乏装备,加之没有足够的空中支援,故在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日军强攻之下,只有节节败退。这些日军都是中国战场的老兵,并在海南岛进行过针对入侵东南亚的丛林作战训练。一支小部队的日军两栖作战部队用捕获的渔船在半岛两侧海岸登陆,致使英军迟滞敌人推进的努力失败了。到1941年年底,土气低落的英军被毫不留情地逐回新加坡。至此,这里已成了一个没有舰只的海军基地。
菲律宾
美军的形势和作战计划(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发生的事件是在12月8日,而在以东同时发生的事则为12月7日) 在菲律宾群岛,盟军的防御力量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指挥的美菲地面部队共13万人——22400名美国正规军(包括12000名菲律宾侦察员),3000人的菲律宾保安队和人数达107000之多的、缺乏组织训练和装备的菲律宾民兵。这支军队的大部分驻守吕宋岛,另外一些菲军驻守在宿务、米沙鄢和棉兰老岛。麦克阿瑟的美国远东航空队,由刘易斯·H.布里尔顿少将指挥,拥有125架战斗机,包括35架新式B—17型“飞行堡垒”轰炸机。美国海军部命令汤姆斯·C.哈特上将将他的美国亚洲舰队(1艘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18艘潜艇和其他舰艇)的主要力量撤退到爪哇,但将4艘驱逐舰、所有潜艇、1个飞行中队和1小队摩托鱼雷艇,连同1个团的海军陆战队留下。地面力量的主要部分——乔纳森·W.温赖特少将的北吕宋军被布置在马尼拉北部,以便阻击预料中的日军取道仁牙因湾的入侵。陆军准将乔治·W.帕克的规模稍小的南吕宋军布置在马尼拉南部。麦克阿瑟打算用地面反攻打退敌人的进攻,同时用B—17飞机轰炸台湾。最后的防御将撤至马尼拉湾以北的巴丹半岛山林中和雷吉多岛的要塞,那里可依靠湾口的复杂海岸设防。麦克阿瑟对这种可能发生的事件作了安排。菲律宾人成功的防守建立在守军能够坚持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开通增援之道的基础上。
日本的作战计划 日本准备首先以从台湾起飞的飞机进行轰炸,继之以本间雅睛中将的第十四集团军(大约5万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实施两栖进攻。日本人认为菲律宾军队对美军缺乏忠诚,战斗力也要打折扣,所以他们满以为自己能够快速、轻易地取胜。日军最高指挥部规定本间雅睛在50天完成占领任务。
1941年11月27日,戒备 诸多方面表明,对日战争已迫在眉睫,美菲武装力量遂进入战备状态。
1941年12月8日,克拉克机场灾难 日军先对北吕宋机场进行小规模的轰炸,随后其主要空军力量——从台湾基地起飞的108架双引擎轰炸机和34架战斗机,在午后12时15分轰炸了马尼拉地区的克拉克机场。当时,美国空军的大部分飞机正停在机坪上,飞行员正在吃午餐或者给飞机加油,日本取得了完全的、压倒性的胜利,美军35架B—17飞机中的18架,56架战斗机和其他飞机以及一部分军事设施被炸毁。尽管美国一个战斗机中队使日军遭受一些损失,但他们自己也几乎全军覆灭。日本只有7架战斗机被击落。
评论:日军突袭成功,责任该谁承担,从来没有明确过。珍珠港被袭的消息在早晨2时30分传到马尼拉(夏威夷时间12月7日上午8时),3小时后消息被证实。9时30分北吕宋机场遭轰炸。布里尔顿已经接到H.H.阿诺德上将从华盛顿来电,让他警惕日军随时可能发动的攻击。然而,尽管知道了日本已经发动了第一次攻击,由于麦克阿瑟以B—17飞机反轰炸台湾的计划未来得及实施,致使布里尔顿的飞机在午后12时15分仍像活靶子一样排列在机场上。
1941年12月10—20日,第一次吕宋登陆 在日本轰炸机空袭甲米地海军基地的舰只、设施和军需品的同时,一部分日军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12月10日)及南吕宋的黎牙实比(12月12日)登陆。日军随后在北吕宋建立了空军基地,一批飞机也从台湾调过来。美军把剩余的飞机转移到棉兰老岛,将所有的海军舰只(除潜艇和一小队机械鱼雷艇之外)都调到了爪哇。
1941年12月20—31日,棉兰老岛和霍洛岛 日军在棉兰老岛最南端获得了立足点,菲军退回山里,侵略军随后占领了霍洛岛(12月25日)。这样,日军就获得了对荷属东印度远程作战的空军和海军基地[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战争(1942年) →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本间雅睛的两栖作战部队进入了仁牙因湾,在北吕宋基地起飞的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始登陆。
1941年12月22日,对吕宋岛的强攻
1941年12月23—31日,撤退 日军驱赶着菲律宾民兵,沿吕宋岛快速向南推进。当温赖特的部队逐次撤退时,多亏了小批的美军和菲律宾侦察队勇敢而从容地作战,才使其部队免受溃败之灾。南方,在拉蒙湾登陆(12月24日)的另一部分日军威胁着南吕宋部队。处于日益缩紧的日军铁钳中的麦克阿瑟决定撤退到巴丹半岛,美军放弃了马尼拉(12月26日)。在正规军的配合下,重新集结的菲律宾民兵进行了反攻,阻挡着本间雅睛的先头部队,让南吕宋军向西撤退,渡过了水深的邦板牙河。这样,这一年就随麦克阿瑟的军队安全地撤至巴丹半岛而结束,这多亏了部队英勇的精神和优秀的指挥。
评论:如果麦克阿瑟选择守卫马尼拉——如同日军所期望的那样,他的整个军队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那样,日军就可以向南去夺取整个南方资源区。而现在,日军在马尼拉湾防御工事被攻陷、马尼拉成为可供推进的基地之前,必须要征服这支军队。从战术上看,本间雅睛取得了胜利,但从战略上看,他的战役才刚开始。
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
战略和政策
1942年1—3月,争夺“马来屏障” 新年随着日本在其“大东亚共荣圈”各前线的胜利而开始。这时,荷属东印度孤立地存在着。远东残余的盟军很快重新集结,由临时组成的司令部——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统率。它是在华盛顿“阿卡迪亚”会议上授权批准成立的(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美国参战),英国的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就任总司令(1月15日),他的使命就是守住“马来屏障”(东南亚半岛、荷属东印度的一系列岛屿和新几内亚岛到澳大利亚北部)。另外,美国海空军和陆军则守卫跨太平洋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交通线。如果守住“马来屏障”,就很可能使日本得不到南部资源区重要的原料。而这些是其进行战争的根本。
1942年3月,盟军重新部署 马来亚、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的陷落以及日本在菲律宾和缅甸的胜利导致了美英荷澳盟军各自的司令部的垮台,迫使盟军合并参谋部,以便重新组织起来,为保住他们在太平洋和亚洲至关重要的利益作拼死的斗争。然而,德国仍是首要目标。英国将在战略上对在印度和印度洋及其附近的作战负责,美国则负责太平洋地区。在蒋介石的最高司令部统率下的中国则负责配合美国作战区的战略行动和后勤供给,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W.史迪威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后来在7月,由于后勤上的原因,美军成立了由史迪威指挥的中国—缅甸—印度司令部,负责对中国的后勤供应和作战支援,指挥——在英军的统辖下——在印度和缅甸的美军和中国军队。这样,史迪威同时对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蒋介石和英国驻印军司令负责)。太平洋战区被划分为两个主要司令部:陆军上将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荷属东印度(除了英军管辖范围内的苏门答腊)和菲律宾;海军上将切斯特·W.米兹的太平洋战区:包括剩下的太平洋岛屿。它们又依次被划分为三个主要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和南部战区。
1942年4—5月,日军修改作战计划 日军最初拟定的作战计划[参见第二十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的第二阶段,是期望沿西部多山的缅印边境、新几内亚北部、俾斯麦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威克岛以及日本在太平洋东南和东部所属岛屿巩固一条环形防卫圈。由于日军第一阶段完成得轻松和迅速(包括夺取计划中的岛屿前哨),使他们图谋进一步扩大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控制的周边范围:夺取中途岛作为搔扰夏威夷的基地,夺取新几内亚南部和所罗门群岛南部作为侵袭澳大利亚和干扰从美国和巴拿马运河横贯太平洋的盟军供应线的基地。而且,他们觉得这一防线的扩展还会增加盟军夺回日占区的困难性。
1942年5—8月,日军攻势受挫 日军在珊瑚海海战[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海战)]取胜的愿望落空、中途岛之战的决定性失败以及在新几内亚南部进攻受挫[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使日军除了未遇抵抗就占领了所罗门群岛南部的基地之外,没能得到他们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中的任何新目标。
1942年8—12月,盟军的有限进攻 趁着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盟军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开始了局部的反攻。由于绝大部分盟国的资源都用来打败德国,这些反攻在范围和目标上都受到了限制,首要的目的在于解除日军对盟军交通运输线的威胁,夺取适合于将来反攻的基地,并使日军遭受其难以承受的战争消耗。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马来亚和新加坡
1942年1月1—31日,英军在半岛的失败 在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掩护下,日军通过渗透和侧翼进攻,彻底地巧取和战胜了英军,迫使英军迅速撤至新加坡以北约40公里处的“柔佛防线”。该防线被随即突破(1月15日),守卫者退入新加坡要塞(1月31口)。该要塞被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陆地隔断——海峡不到一英里宽,筑有长堤与两岸相通,英军撤退后炸毁了长堤的一部分。
1942年2月8—15日,入侵新加坡 在长时间的空袭之后,日军在火炮和机枪的掩护下乘装甲艇渡过海峡发动攻击。英军的反攻被日本俯冲轰炸机所击溃。坦克开过日军工兵修复的大堤,守军尽管步步抵抗,但城市最终还是陷落了。7万驻军随即无条件投降(2月15日)。伤亡总数是:英军138700人(大部分被俘);日军9824人。
评论: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导致了这个所谓坚不可摧的海军要塞的陷落:其固定的防御工事和大炮安置得只能对付海上进攻;其地面部队漠视地形和丛林作战。第一个是由于判断失误所造成,第二个错误是由准备和指挥不力所致。日军自始至终高质量的计划和指挥在其利用两栖作战的装甲艇渡过柔佛海峡发动最后攻击中得到了证实。
缅甸
地面战斗
在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各路攻势的同时,其第十五集团军静悄悄地入侵了泰国。当日军主力正为全面入侵缅甸作准备时,一支分遣队夺取了缅甸最南端的维多利亚空军基地,切断了印度到马来亚的英军空运线(12月23日)。
1942年1月12—29日,入侵 日本陆军中将饭田祥二郎的第十五集团军(辖2个师团,配有大量飞机)从泰国向西开始进攻毛淡棉和土瓦,随同日军进攻的还有一小队缅甸革命者,他们得到了日本让缅甸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的允诺。次月,昂山和他的“三十同志”组织已成功地煽动了小规模的反英暴动,并在英军防线后进行破坏活动。
1942年1月30—31日,毛淡棉战役 托马斯·哈顿中将的驻缅英军(2个小规模的、装备低劣的、由英军、缅甸军和印度军组成的师)遭到突袭,随即被赶出毛淡棉,死伤惨重,被追击后撒过萨尔温江。
1942年2月18—23日,锡唐河战役 日军渡过未设桥的萨尔温江,包围了英军的左翼,在日军的追击中,英军退到了锡唐河。当约有一半的哈顿军渡过锡唐河的独木桥时,后面的日军强行渡河,从侧后向桥围攻。英军立刻炸毁该桥。被切断的英军大部分突围,用木筏渡河,但丢弃了所有的重型装备。
1942年3月5日,亚历山大任指挥 陆军中将哈罗德·R.L.亚历山大爵士到达仰光,接替了哈顿的指挥权,虽然从印度调来的少许援兵使英军地面部队恢复到2个小型师,但亚历山大仍认识到他士气低落的部队现在不能挡住攻势正旺的日军。于是,他主动放弃了仰光,日军随后占领了这座都城(3月7日)。现在,缅甸这个陆疆多山、仅靠几条狭窄的小道与外界相通的国家,除了滇缅公路与中国相通之外,已与外面的世界割断了联系。
1942年3月12日,史迪威和中国军队到达 当缅甸的英军濒临崩溃之时,2月得到了蒋介石的援助,蒋立即派第五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沿缅甸公路而下(中国和日本的集团军在人数上与西方的军相当;这2个中国集团军都装备低劣,缺乏大炮、卡车和其他设备;第五集团军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指挥有力,其战斗力能与西方或者日本的1个师相比;第六集团军要差一些)。蒋还派他的新上任的美国参谋长、陆军中将史迪威来指挥这支缅甸远征军。史迪威在缅甸临时首都曼德勒向亚历山大报到。
1942年3月13—20日,重新部署卑谬—东吁防线 亚历山大在卑谬—东吁一线以南设防。该防线东至垒固,俯视萨尔温江。英国驻缅军防守右侧伊洛瓦底江河谷,保卫卑谬。中国第五集团军守卫中心地带的仰光至曼德勒公路和铁路。中国第六集团军防卫东部多山的丛林地区。善战的英军少将威廉·斯利姆抵缅甸(3月19日)接替丁缅甸军队的指挥权。
1942年3月21—30日,日军恢复进攻 经过补充装备和休整后,饭田祥二郎的军队全力向东吁的中国第五集团军发起攻击。分割包围了第二OO师。但是在英军的配合下,史迪威进行了坚决的反击,解救了被围部队。然而,在日军强大的压力下,中国军队被迫退往铁路线。同时,英军也被迫撤离了卑谬。
1942年4月1—9日,增援和准备 双方援军的同时到达导致了暂时的平静。中国第六十六集团军一部的到达使史迪威得以坚守铁路。由于日军停止了进攻,史迪威与斯利姆开始准备一次反攻。然而,饭田祥二郎也恰好得到了从取胜的马来亚—新加坡战场调来的两个经验丰富的师团增援。他欲实施一个大胆的双层包围的计划,并作好了准备。
1942年4月10—19日,仁安羌战役 日军的作战计划要求他们首先打击英国驻缅军,同时,用顽强的防守使中国军队滞留于铁路一带,对垒固的第六集团军暂时置之不理。虽然英军殊死地保卫苗地和仁安羌油田,仍不能阻止日军的进攻。第一缅甸师被切断,但英军进行了反击,中国第三十八师也攻击日军包围圈东侧,最后,斯利姆救出了该师。
1942年4月18—23日,中国第六集团军溃败 正当盟国的注意力集中到争夺油田的殊死战斗时,日军增援的第五十六师突然袭击在垒固—东枝一线的中国第六集团军。中国第六集团军被击溃。史迪威亲率强壮的第二OO师由西攻打东枝,却已不见日军踪影。日军第五十六师特意放弃其交通供应线,沿萨尔温江向北进攻铁路的终点、滇缅公路的起点——腊戊。与此同时,日军第十五集团军的剩余部分则继续保持对曼德勒以南的英军和中国军队的压力。在此的英军和中国军队因其左后翼受威胁也开始后撤。
1942年4月29日,腊戍失守 抢占腊戍之后,日军第五十六师转向西南方进攻眉谬和曼德勒。亚历山大决定放弃曼德勒,匆忙撤过伊洛瓦底江。
1942年4月30日—5月1日,曼德勒陷落 经过一夜阻击,盟军余部全部撤过埃瓦铁路大桥,该桥随即被炸毁。
地图25 入侵缅甸1942年
1942年5月,从缅甸退却 日军不断迫近,斯利姆和他的缅甸军迅速往铁定和印度边境撤退。在加里瓦进行最后一场殊死的保卫战(5月11日)之后,斯利姆带领残部渡过亲敦江进入边境山区,最后到达英帕尔。日军追至江边而止。北部和东部的中国军队也被打散,第六集团军残部撤回云南,第五集团军和第六六集团军溃散的部队迅速退却,一部分到缅北的喜马拉雅山山脚,在那里度过了悲惨的雨季,另一小部分随同大量饥饿的难民向西北撤退,翻越大山到达印度。史迪威同司令部率领100多个男女——包括美国的戈登·西格雷夫医生和他的缅甸油田医院全体职员,乘坐吉普车或步行,经过约644公里的艰苦跋涉,穿过大山丛莽到达英帕尔。
评论: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42000名英军中损失达3万人之多,其中有一半人“失踪”:这些人主要是放下武器回家的缅军士兵和后来出现在印度的逃兵。中国军队的损失无法估算,在参战的95000名中国军队中仅有1个师——孙立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少将所统率的第三十八师作为一个战斗整体撤回,但也遭受重大伤亡。 当士气低落的英军从铁定往英帕尔撤退,该师负责切断日军向西进犯的道路,充当后卫。日军地面部队损失总共7000人(中国远征军在此役动员的参战人数达10余万人,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队仅余4万多人——编者注)。
1942年5—12月,日军巩固对缅甸的占领 随雨季的到来,日军结束了追击,开始巩固对缅甸的占领——多达五分之四的地区处于日军占领之下。至此,日军已完成其主要目标:完全切断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夺取了可作为坚强堡垒的地区,日军从此可阻止西方国家向南部资源区推进。
1942年6—12月,盟军的整编和作战计划 由于担心日军在即将到来的旱季可能发动对印度的入侵,英军紧张地为防卫做着准备。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知道,在一年内他不能考虑夺回缅甸,只有到他的新组建的英军和印度军得到了充分的装备和训练之后,他才能考虑夺回缅甸。为了练兵和鼓舞士气,他计划对缅甸西北海岸线一带的若开地区发动有限的进攻,该地区被大山与其他地区隔断。与此同时,史迪威迫不及待地想打下缅甸,以便重开与中国的陆上交通。他以从缅甸越青山逃回的中国军队为核心,组建了中国驻印军。随后,翻越“驼峰”的飞机又从中国运来了援军,轮船从美国送来了武器装备。按照史迪威通过北缅甸进攻的方案,他开始修筑一条从阿萨姆的利多向东翻越青山的公路,该公路大体上是沿着北缅甸的逃亡路线而施工的。
空战
1941年12月,部署“飞虎队” 随着东南亚的战争爆发,陈纳德上校把它的3个美国志愿者飞行中队“飞虎队”(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飞虎队”),分出一个去昆明,以防备日本飞机对这个滇缅公路终点的空袭。另一中队(在英国的要求下)被派往仰光附近的明加拉顿机场,援助那里的弱小的英国皇家空军(配备的是陈旧过时的飞机)。第三中队则作为预备队,当其他中队卷入激烈战斗时,它予以援助。在第一次空战中,昆明中队拦截了从印度支那起飞的空袭昆明的日本轰炸机,击落敌机6架(12月20日),自己无一损失。三天后,日本对仰光发动了第一次空袭,由于缺乏陈纳德在中国建立的那套空中警戒系统,明加拉顿机场的“飞虎队”和英国皇家战斗机被迫在空袭中转移,然而他们仍然以微小的损失击落数架敌机(12月23日)。
1942年1—2月,仰光空战 “飞虎队”有效的截击使日军增加大批战斗机为其轰炸机护航,尽管遭受了极大损失(为从马来亚的增援所补偿),日本飞机仍继续对仰光实行定期的轰炸。美国战斗机除了要在仰光上空迎战日本飞机之外,还肩负着频繁地支援受日军重压的英国地面部队的任务,给日军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以无情地打击。与此同时,停在马圭的英国皇家轰炸机虽对日本设在泰国的主要空军基地进行一些袭击,但战果不大。到2月底,明加拉顿的英国皇家战斗机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空战,但是陈纳德的中队,由于其优异的空中战术,仅损失15架飞机(其中8位飞行员回到基地重新驾驶飞行),却击落敌机100余架。陈纳德将他的中队部署在明加拉顿机场,让飞机和飞行员保持着良好的战斗状态。
1942年3月1—20日,从马圭开始的战斗 日军地面部队向仰光推进,迫使陈纳德从明加拉顿向马圭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撤退。从马圭他继续支援英军和中国地面部队。
1942年3月21日,日军袭击马圭 日军一次突然的、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马圭基地上大部分的美英飞机。陈纳德从这次灾难中只救出了3架飞机,后被迫退到中国境内的卢温以北。英国皇家空军撤回印度。
1942年4—5月,对缅甸远距离空中支援 “飞虎队”和英国皇家战斗机继续对从缅甸撤退的盟军以远距离的空中援助,但是,由于缺乏地面通讯系统,加之飞机在战场上空可利用的作战时间极短,这些行动战果不大。然而,随着一批“喷火”式飞机从英国运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的飞行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同日军作战。随着缅甸的陷落和滇缅公路的关闭,集中在昆明的陈纳德的飞行队开始减少活动,以节约其日益枯竭的汽油和弹药。
1942年6—12月,飞越“驼峰” 随着通向中国的地面交通被切断,美军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司令官(应是参谋长,该战区由蒋介石任司令官——编者注)史迪威的指挥下,开始从印度东北部的基地向昆明进行远程的物资空运。由于日军在北缅甸的密支那设有空中基地,美国飞机被迫飞越西藏东南的喜马拉雅山东部,飞行高度在约6400米以上。美国飞行员给这条飞越世界最高山脉的航线取名为“驼峰”。史迪威仅有少许的运输机,所以最初的空运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新成立的由霍华德·C.戴维森少将指挥的美军第十航空队驻守印度空军基地,以保护“驼峰”基地。
中国
中国战场在1942年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正面作战。日本忙于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侵犯,在中国则满足于保持既占领土。中国的敌后游击队并未给日军的牢固占领构成多么严重的威胁。由于滇甸公路关闭切断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微弱的物质和弹药供应,故他们无法利用这个有利战机发动进攻。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拒绝史迪威的增加额外运输机以供“驼峰”航线空运时(因其他战区享有优先权),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良好的关系已开始恶化。同时,摩擦也在史迪威和陈纳德之间产生,陈纳德现在已是指挥美中空军特遣队(7月4日由“飞虎队”改编而来——编者注) 的准将。陈纳德要求在汽油和军火供应上,他具有优先权,而史迪威则坚持供应应在陆军和空军之间保持平衡。
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
荷属东印度
1942年1—2月,日军进攻 日军分三路进攻荷属东印度南部,首先在婆罗洲东海岸附近的盛产石油的塔拉坎岛和苏拉威西北部的万鸦老登陆(1月11日)。日军东路取道苏拉威西、摩鹿加和帝汶岛直取巴厘和爪哇。中路军通过婆罗洲东海岸的望加锡海峡向爪哇推进。西部军通过中国南海向婆罗洲和苏门答腊运动。为了给运送第十六集团军各部的船队护航,每一路日军均配有一个由重型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并得到了强有力的陆基空军作掩护。另外,南云上将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也提供远程空中支援。与日军相对抗的是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由美军、英军和荷属东印度海军组成的盟军,此外还有85000名荷属东印度士兵散布在主要几个岛屿上——大部分士兵是土著人,而且对盟军缺乏忠诚。还有一支小规模的荷属东印度空军,均配备老式飞机。在占绝对优势的空军掩护下,日军从一个战略要点向另一个推进,并建立新的航空基地以确保长期的空中优势,藉此再向南迫近。
1942年2月25日,美英荷澳盟军战区司令部解体 新加坡的陷落[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和盟国海军的迅速溃败决定了荷属东印度的陷落[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海战],韦维尔的司令部被解散,他本人回到印度去处理日益恶化缅甸局势。荷属东印度军队继续承担保卫爪畦的责任,剩下来的美军、英军和澳军继续予以协助。
1942年2月28日一3月9日,爪哇之战 在飞机和军舰的狂轰滥炸之后,西路日军在巴达维亚附近登陆,接着,中路和东路日军相继登陆。荷印军顽强抵抗,但完全不敌占据陆空优势的日军。残余的荷印军队最后被迫投降,日军完全占领了荷属东印度(3月9日)。
菲律宾群岛
1942年1月7—26日,保卫巴丹 麦克阿瑟的军队在半岛的山林中呈两翼展开,温赖特的第一军居右,帕克的第二军居左,中部几乎不可翻越的纳蒂布山仅由巡逻队守卫。美军物资供应状况非常糟糕。虽然在半岛南端建起了前线军需品临时堆集处,科雷吉多岛上的军粮储存还能支撑六个月,却增加了从马尼拉人口密集区而来的难民的吃饭问题。日本海空军司令部阻止了盟军的救济。美军司令部立刻规定按口粮定量的半数发放。日军对美军两翼的进攻均被击退,但是日军的渗透部队,越过了纳蒂布山,美军阵地有被切开的危险。经过殊死战斗后,麦克阿瑟撤回到离半岛尖端约24公里处的预设阵地。
1942年1月26日—2月8日,日军第二次攻击 当正面的猛烈攻击被打退时,日军随之在西海岸美军防线之后实施两栖登陆,形势变得十分严峻(1月23—26日)。在美军摩托鱼雷艇的骚扰和科雷吉尔炮兵部队的支援下,美军通过反击将日军击退(1月29—2月13日)。本间雅睛从前线撤回,等待本土援军的到来。
1942年3月11日,麦克阿瑟离职 尽管极不情愿,麦克阿瑟还是遵从罗斯福的强制命令:去澳大利亚担任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之职。他乘坐鱼雷快艇和B—17飞机安全到达目的地(3月17日)。
1942年3月11日—4月2日,消耗战 温赖特和爱华德·P,金少将接替巴丹岛军队的指挥权。尽管他们多次成功地打退日军的进攻,唤起了军队高昂的士气,然而军队的实力却遭到的重大削弱。口粮只能按原来的四分之一配给,严重影响了士兵的健康,致使热带病流行。到3月底,大约有24 000名官兵住进战地医院和疗养所。
1942年4月3—9日,日军突破 本间雅睛在得到援兵、重新装备之后,首先用飞机和大炮进行连续不断的轰炸,然后开始大举进攻。日军首先突破美第二军的右侧防线,迫使美第二军在48小时内后退16公里。左翼的美第一军也退向海边,美军的反攻被轻易击退。美第二军瓦解,金无条件投降。日军虽然允许大批菲律宾民兵回到家园,却逼使正规军,包括美国人和菲律宾人——以残忍、兽性的方式——进行约145公里的“死亡行军”,到达圣费南多俘虏营。在巴丹战役中损失的美军和菲军约有2万人以上,不包括逃兵、派往科雷吉多的分遣队和那些进入丛林中成为游击战中坚力量的为数不多的勇敢战士。他们战斗至战争结束。
1942年4月10日—5月3日,其他岛屿 麦克阿瑟离开前,指令防守宿务、帕奈、内格罗、莱特和萨马的布雷德福·G.奇诺恩准将准备进行游击战,而威廉·F.夏普准将和其大部队在棉兰老岛阻止日军的登陆。本间雅睛调集两支相当于旅级规模的特遣队向南突击,一支特遣队夺占宿务岛(4月10日),另一支占领帕奈岛(4月16日),守军退至山上要塞。另一支日军在棉兰老岛登陆(4月29日—5月3日),将夏普的盟军逐人山区。
1942年4月10日—5月6日,科雷吉多灾难 马尼拉湾口的堡垒和其卫星岛上的要塞配有大口径的火炮,它们对保卫巴丹岛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现在所有的日军飞机和大炮从巴丹和甲米地对这里的钢筋混凝工事进行连续不断的轰击。除了德拉蒙堡的14英寸(约36厘米)口径的炮台——被誉为“混凝土战列舰”——之外,所有其他炮台均暴露在日军飞机和炮火下。设在科雷吉多岛的唯一掩体是深人马利塔山岩石里的坑道,那里设有后方司令部和医院。日军的炮火毁坏了所有其他的设施。
地图26 巴丹和科雷吉多
1942年5月5—6日,科雷吉多岛陷落 晕头转向的守军在海滩与登陆日军遭遇,他们的155毫米口径炮和驳船炮给进攻者以极大的杀伤,然而2个营的日军在岛屿南端获得了立足点。在盟军粮食耗尽、饮水仅剩下不到二天的用量时,温赖特无条件投降。在本间雅睛的蛮横要求下,投降者包括了在菲律宾的所有美军。美军的损失是:2000人伤亡,11500人被俘。日军在最后一次攻击中损失超过了4000人。依照温赖特的命令,夏普在棉兰老岛投降(5月10日),奇诺韦恩在帕奈岛投降(5月18日)。但是,单个的和小股的美军和菲军坚持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
评论:第一次菲律宾战役,其结果从一开始就已预先决定。它是守军官兵技能、勇气和决心的赞礼。此役拖延日军的战争时间表达五个月之久,在这期间,美国重整了其力量。在日军的作战计划及战役实施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失误就是完全错误地估计了菲律宾人民的抵抗力。在日军所有其他的主战场中,那里的土著居民对保卫战既不关心也缺乏忠诚,日军满以为菲律宾也不例外,只有麦克阿瑟的美军会作抵抗。事实上,菲律宾正规军同美军一样,保持了军队优良的传统。缺乏训练和装备的菲律宾民兵在第一阵惊慌后很快镇定下来,在一夜之间几乎变成了战场老手。绝大部分的菲律宾人民在战役中和之后的游击战中都给以了忠诚的支持。游击战不断骚扰侵略军,直到战争结束。
巴布亚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
1942年1—3月,日军抵达 日军第四舰队的两栖作战部队,击溃了澳大利亚军短暂而顽强的抵抗,占领了卡维思和拉包尔,后者成了日本在太子洋西南部的主要海军和空军基地。2月,日军控制了新不列颠岛。随后日军占领了巴布亚岛的萨拉莫亚和莱城两地(3月6日)以及布干维尔的据点(3月13日)。
1942年5—7月,日军扩大占领范围 日军扩大在所罗门群岛中部和南部的控制范围,通过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建立基地,修筑机场,日军的攻势达到了顶点(6月6日)。虽然未能控制珊瑚海,日军却开始夺取巴布亚南部的主要城市莫尔兹比港。他们首先占领了戈纳(7月11日),随后夺取了布纳。所有在巴布亚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地面的战斗都是由陆军中将今村均指挥的第八方面军进行的,其司令部设在拉包尔。为了回敬日军对莫尔兹比港的空袭,新组建的盟国空军对日军基地进行了袭扰。
1942年6—7月,战略分歧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之后,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上将欧内斯特·J.金(华盛顿新任海军作战部长)极力主张对俾斯麦岛至新几内亚岛一线发动攻击,以解除日军对美国至澳大利亚供应线的威胁。然而金主张由海军来完成对所罗门群岛到拉包尔的控制,而麦克阿瑟则认为该由陆军来完成占领拉包尔的任务。这种性格和妒忌所引起的冲突最后得到了和解。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7月2日)进行三个侧面的作战:由海军中将罗伯特·L.戈姆利(在尼米兹帐下负责南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夺取所罗门群岛南部,由麦克阿瑟抢占所罗门群岛剩余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西北海岸。麦克阿瑟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拉包尔,然而他最初的行动,因日军连续的进攻而耽误。
巴布亚战役(1942年7月—1943年1月)
1942年7月21日—9月13日,向莫尔兹比港推进 日军安达二十三中将的第十八集团军一部,从戈纳迫近巴布亚岛,赶走当地盟军,跨过崎岖不平的科科达小路,占领了通向欧文·斯坦利山脉的要道(8月12日)。接着,日军继续向前推进,到达离莫尔兹比港仅约48公里的地方,在这里遭到澳大利亚的埃德蒙·F.赫林少将所率领的澳军和美军的顽强抵抗。部署在当地的空军凭借空中优势配合作战,挡住了日军的攻势。
1942年8月25日—9月5日,米尔恩湾战役 日军相当于1个团的兵力在该湾登陆,被澳军遏制并击退。
1942年9—11月,沿欧文·斯坦利山脉退却 日军一方面迫于盟军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服从今村的防守命令,他们顽强地通过山脉退却,澳军第七师和美军第三十二师尾随追击。盟军最后被大量的丛林要塞所阻,这些要塞被很巧妙地建造在所罗门海岸的布纳和戈纳村庄的沼泽区(11月19日)。
1942年11月20日—1943年1月22日,布纳—戈纳之战 盟军的进攻停顿下来。疾病折磨着美军和澳军,他们缺乏火炮和粮食,也没有受丛林作战的训练。麦克阿瑟任命的总司令罗伯特·L.艾克尔伯格中将使盟军很快从低落的士气中恢复过来,也改变了严重的后勤匮乏状况。盟军左翼的澳军攻取戈纳(12月9日)。然而,重点设防的布纳却长时间挡住了美军的进攻,虽然一步一步地推进着,进攻者仍处于海岸附近。最后,美澳两军联合起来集中攻击,征服了守卫者——其中一部分乘水面舰船逃走,但大部分被击毙。在这次布纳—戈纳战役中,日军死7000多人,被撤出的伤者不计其数,仅有350人受伤被俘。盟军有5700名澳军和2783名美军伤亡。双方因疾病而死亡者甚多,仅在13646名美军中就有60%的人成为残废。
评论:这次小规模的战役,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证明了盟军能够打败号称在丛林战中无敌的日军。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年8月—1943年2月)
1942年7—8月,美军的战备 日军在瓜岛修筑一个飞机场的消息使美军决定提前实施其进攻计划,并将部队迅速移向所罗门群岛南部。在努美阿的戈姆利上将派海军少将里奇蒙·克莱·特纳的两栖特遣舰队,负责运送陆军少将亚历山大·A·范德格里夫特的第一海军陆战师(19000人)。弗兰克·J.弗莱切上将率领的3艘航空母舰特遣队作空中掩护。资历较深的弗莱切指挥这一次远征。
1942年8月7日,登陆图拉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海军陆战队以成功的突袭方式在瓜岛和图拉吉岛登陆,人数极少的日军守军——2200人守瓜岛,1500人守图拉吉岛——被迅速击溃。当范德格里夫特设防于破损的瓜岛机场的同时,挤在瓜岛和佛罗里达岛之间海峡的运输船队开始卸货。但是快速的、猛烈的日军空袭很快妨碍了装卸工作。
1942年8月9—19日,海军撤走 日本飞机猛烈的轰炸,加之日本海军在萨沃岛口外的夜战中取胜[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 →太平洋海战],使得弗莱切和特纳将其海军舰只从海峡撤回到附近水域。抛下的海军陆战队,缺乏供应,完全孤守于瓜岛和图拉吉岛。但是,新赫布里底群岛的远程陆基飞机频繁飞抵进行空中掩护,与此同时快速驱逐舰队运来了额外的物资。同时,工兵冲进重新命名为“亨德森”的瓜岛机场,进行彻底的修复。在夜里,驱逐舰送来日军增援部队,集结于亨德森机场以东和以西的泰芜据点和科康伯纳附近。
1942年8月20日,空中援助到达 在亨德森机场修复后,31架美海军陆战队飞机组成的一个中队到达该岛,给第一师以直接的援助和空中掩护。这支空军力量最后增至100架飞机。
1942年8月21日--9月12日,沿环形防线的小规模战斗 美军和日军巡逻队之间的冲突(自登陆后一直有零星冲突)越来越频繁和激烈。每晚,日军驱逐舰冲入“狭道”(所罗门群岛链与西南链之间的海峡)运去援军。白天,美国海军则控制瓜岛和图拉吉岛附近水域,亨德森机场和赫布里底群岛上的飞机控制这一带的天空。晚上,“东京快车”——日军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闯入海峡射击瓜岛上的美军和物资,轰炸海军陆战队阵地和机场。
地图27 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战
1942年9月12—14日,血岭之战 日军约1个团的兵力,试图占领亨德森机场以南的隆加岭阵地。日军将渗透和正面进攻结合起来,几乎突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防线,但是,日军的进攻最终被击退,留下了600具死尸(其伤亡总数不详),美军有143人伤亡。
1942年9月15日—10月22日,在瓜岛继续集结兵力 当激烈的空战和海战在瓜岛上空及周围进行之时,两方都在集结其地面部队。到10月中旬,仅瓜岛上范德格里夫特的军队就达23000人以上。日军百武晴吉中将的第十七集团军的2个师团,也达2万多人。日军在准备新的攻击时,沿防线的巡逻队之间的小规模战斗和试探性进攻时常发生。
1942年10月23—25日,瓜岛地面战斗 整整三天,日军对美国海军陆战队防线的各个据点发动了猛烈的、但不连贯、不协调的攻击。虽然日军凶猛异常,然而没一处进攻得逞,且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日军死亡总数超过2000人,伤者不计其数;美军伤亡人员不到300人。
1942年10月26日—12月8日,环形防御圈扩大 范德格里夫特立即向外扩展美军的环形防御圈,以阻止日军的炮火攻击亨德森机场。在接下来的六周里,当增援的海军陆战第二师替换疲惫不堪的海军陆战第一师时,美国控制下的区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这段时间,空中和海上的战斗毫不间断,日本空军的损失也随之增大。
1942年12月9日,海军陆战第一师被换防 陆军上将亚历山大·帕奇指挥陆战师接管了范德格里夫特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盟军阵地。海军陆战第一师撤走。
1942年12月10日—1943年1月9日,美军集结 日军转入防御。在亨德森机场西部约10公里处建立了强大的丛林阵地后,日军又从克鲁斯港向岛上扩展了6公里多。这条防御线由不到2万人的日军守卫。同时,美军正忙于集结由帕奇指挥的第十四军,该军有58000名士兵。这支军队包括美国第二十五海军陆战师以及第二海军陆战师。日军缺少供应,并为疾病所困;而美军虽然丛林战斗的经验不足,但供应充足,士气高昂,状态良好。
1943年1月10日—2月7日,美军的进攻 一场为期两周的恶战把日军从他们拼死防守的丛林防御工事中赶走(1月10—23日)。日军在指挥得当的后卫战斗掩护下撤退,企图守住塔萨法龙加阵地,但却被迅速赶向北边的埃斯佩兰斯角(1月31日)。一小股美军部队在埃斯佩兰斯角西部的日军阵线后登陆,试图包围守军,阻止他们从海上撤离(2月1日)。然而,饥饿溃败的日军进行了顽强、巧妙的抵抗,加之日本海军的援助,挫败了美军的企图。大约13000名日军在夜间被撤离(2月1--7日)。
评论: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是盟军抗击日军的第一次大型的胜利。尽管双方都犯了一些错误,但相比之下,具有陆、海、空三方面优势的日军犯的错误更多一些。日军最大的失败在于固执于单打独斗、零星作战,未能在战略上或战术上建立与美军抗衡的局部优势。这一优势本来在战争开始的前两个月中随时都可以建立起来。
太平洋海战
荷属东印度
1942年1月11--22日,日军最初的突破 在岸基飞机的掩护下,日军强大的两栖部队被运送到了荷属东印度的北部地区[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掩护为数众多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力量的是海军上将南云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珍珠港战役的老手。与之作战的是美国、英国、荷兰的少数军舰——很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式军舰。日本空军战斗力很强,占据了空中优势。担任美、英、荷、澳海军指挥的是韦维尔上将属下的美汤姆斯·哈特上将。
1942年1月23日,望加锡海峡之战 日本中路军接近巴厘巴板,傍晚,被4艘美国驱逐舰袭击。经过1小时的激战,美军击沉了1艘日本小型军舰、4艘重载军需运输船,并摧毁了几艘其他船只。美军所受损失不大。随后,美舰向南驶去。
1942年1月24日—2月3日,日本继续进攻 巴厘巴板所受的挫折并未影响日军的推进,在更多的军舰和飞机向望加锡海峡急驶的同时,日本侵略军继续向南跳跃前进。安汶岛的荷兰海军基地被日军占领(1月30日)。
1942年2月4日,马多埃拉海峡之战 日军空军攻击美荷海军联合中队,日军损失较少,却炸伤了几艘盟军的军舰,包括美国巡洋舰“休斯顿”号和“马波亥德”号。后者被迫返回美国进行修理。这样,“休斯顿”号成为这一区域唯一的主力战舰。
1942年2月13—14日,巨港外的战斗 一支由荷兰海军少将卡雷尔·杜尔曼指挥的美—荷—英海军中队,试图阻止日军在巨港、苏门答腊登陆。由于日军飞机的拦截,他们没能靠近日军护航队。
1942年2月14日,海军指挥的变更 海军上将哈特被荷兰海军中将康拉德·赫尔弗里奇接替。
1942年2月19—20日,龙目海峡之战 海军上将杜尔曼的海军中队,试图攻击日本东路军的先头部队。接近爪哇时,与规模稍小却经验丰富的日本海军驱逐舰中队交锋,在夜晚进行了恶战。双方损失都十分惨重。1艘荷兰驱逐舰被击沉。
1942年2月19日,航空母舰突袭达尔文 南云上将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攻击了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城市达尔文,使这个城市处于瘫痪,船舶和海岸设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1942年2月27日,爪哇海战 海军上将杜尔曼指挥的由5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组成的中队进行了一次大胆却未成功的尝试——攻击海军少将高木武雄指挥的由4艘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护送的日本东路军。经过7小时的疯狂追逐战,荷兰海军少将杜尔曼勇敢地坚持战斗到结束,结果其军队被打垮,他和他的旗舰“鲁特”号一起沉没了。只有美国的“休斯顿”号、“伯斯”号、英国的“厄克塞特”号在战争中幸存。自此,日本在空中、海上的统治地位已无可争议。
1942年2月28—29日,万丹湾口的战斗 “休斯顿”号、“伯斯”号以及几艘驱逐舰,试图逃往澳大利亚,与一支正靠近爪哇的日军相遇。盟军的舰队,尽管获胜的希望很小,仍进行了反击。然而,他们被日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紧紧地包围着,在近距离大火力平射下沉没。虽然“厄克塞特”号和1艘英国驱逐舰以及1艘美国驱逐舰突出重围,穿过苏腊巴亚口外的布雷区,到达安全地带,但遭到日本海军的炮火攻击以及舰载轰炸机的轰炸,所有的军舰均被击沉(3月1日)。其余4艘美国驱逐舰逃往澳大利亚。
1942年2月29日—3月9日,占领荷属东印度 整个荷属东印度被正式放弃了(3月9日)。日本获得了南部资源地区的控制权。现在,马来屏障已被突破,日本可以自由地向西抵达印度、向南进攻澳大利亚。
美军在中太平洋的攻击
1942年1月,珍珠港战役的后果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在珍珠港的损失意味着许多个月在中太平洋不会有真正的反攻。由于3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和“企业”号逃脱了灾难,故海军上将欧内斯特·J.金(新的华盛顿海军作战部长)命令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太平洋舰队的新任指挥官)在美国重建太平洋海军力量时,运用航空母舰骚扰日军。由于日本潜水艇发射的鱼雷给“萨拉托加”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修复工作是非常棘手的。不过,在此后不久,美国的“约克镇”号从大西洋开来加入了太平洋舰队。
1942年2月1日,进攻吉尔伯特和马绍尔群岛 海军中将威廉姆·哈尔西指挥的航空母舰“企业”号、“约克镇”号,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护航下,派遣飞机攻击吉尔伯特岛和马绍尔群岛的日军基地,造成了一些破坏。特遣部队安全回到珍珠港。
1942年2月20日,袭击拉包尔失败 海军中将威尔逊·布朗指挥的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特遣部队,从所罗门海逼近拉包尔,准备给集中在那里的日军以出其不意的一击。但是,由于被日机发现并还击,特遣队撤回。尽管如此,还是使日本航空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1942年2月24日—3月4日,袭击威克岛和马尔库斯岛 哈尔西的“企业”号特遣队袭击威克岛(2月24日)和马尔库斯岛(3月4日)造成了一些损失,随后,安全返回珍珠港。
1942年3月10日,攻击莱城和萨拉莫亚 由于“约克镇”号加入,布朗的“列克星敦”号特遣队的飞机,从珊瑚海越过巴布亚,击沉并破坏几艘小型军舰和运输船。
1942年4月18日,轰炸日本本土 由哈尔西的“企业”号特遣部队护航,陆军上校詹姆斯·H.杜立特指挥的16架B—25轰炸机,先乘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抵日本东部海域,后飞行约1287公里去轰炸东京和其他一些日本城市。虽然实质性的破坏不大,但却使日本惊恐异常,同时也使美军振奋起来。所有的战斗机或丢失或坠落在中国,只有1架飞机着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然而飞机和水手均被扣留。大部分美军飞行员幸存下来,只有2名飞行员落到日军手中被杀死。这次袭击最重要的意义是它使日军的高层指挥受到震撼——向中太平洋、南太平洋扩张,只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珊瑚海海战
1942年5月1日,日军新计划的开始 在日本新计划的第一阶段,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命令井上茂美上将(司令部设在拉包尔)去夺占南所罗门群岛基地和莫尔兹比港。轻型航空母舰“祥风”号和4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护送着几艘突击队运输船,通过所罗门群岛,开向图拉吉岛。同时,一支规模稍大的部队在拉包尔集结,准备从海上进攻莫尔兹比港。为了提供更多的援助,海军少将高木武雄率领的由航空母舰“瑞鹤”号和“翔鹤”号组成的特混舰队,从中太平洋向南运动,从东进入珊瑚海。日军不知美情报机构已经破译了其密码,掌握了这一计划的内容[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海军上将尼米兹已派遣弗莱彻上将率领由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约克镇”号组成的特遣舰队去阻击日军。格雷斯少将率领的1个由美国、澳大利亚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小型中队也加入了这次行动。
1942年5月3日,占领图拉吉岛 日军未遇抵抗便占领了图拉吉岛。“祥风”号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向北航行,加入了正离开拉包尔去攻击莫尔兹比港的突击队。
1942年5月4日,“约克镇”号进攻图拉吉岛 “约克镇”号上的飞机,对图拉吉岛进行了轰炸,战果不大。
1942年5月5—6日,舰队靠近 “约克镇”号加入了珊瑚海中部的弗莱彻舰队,与此同时,高木的中队从东北开进珊瑚海,“祥风”号舰队和莫尔兹比港突击队也从所罗门海向北靠近珊瑚海。两支主要的航空母舰舰队都在寻找对方,但均未成功。
1942年5月7--8日,珊瑚海海战 在双方严重失误导致的一系列混战中,两支航空母舰舰队发现了对方,并立即交火。“祥风”号被美机击沉(5月7日)。日军的夜袭导致了自己飞机的惨重损失,而美机损失轻微。然而,第二天早晨,战局发生了变化,“列克星敦”号沉没,“约克镇”号也遭受一些破坏,日军方面“翔鹤”号遭严重破坏,但“瑞鹤”号完好无损。1艘美国驱逐舰和1艘油轮亦被击沉。由于“祥风”号的损失,加之克雷斯上将的由3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组成的中队(该舰队没有在日本战斗机的几次打击中丧失,却被美国岸基飞机误伤,所以幸存了下来)拦截向莫尔兹比港突击的部队,给日军造成极大威胁,使得井上放弃了入侵计划,日突击部队撤离莫尔兹比港。由于美方遭受了惨重损失,弗莱彻上将几乎与高木同时决定撤出战斗。
评论:这是第一次大型的航空母舰之战。双方水面上的军舰均未看见敌人。从战术上讲,双方打成了平手(日军损失的飞机多一些,美军损失的军舰多一些)。但由于阻止了日军对莫尔兹比港进攻的计划,盟国在战略上取得一次胜利。
中途岛之战
1942年5月,日军的准备工作 正当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准备落实修改过的日军战略计划之时[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 →战略和政策],获悉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仍在南太平洋上(尼米兹派遣它们尽力去参加珊瑚海海战)。山本深信“约克镇”号和“列克星敦”号已在那次海战中沉没,因而肯定自己所策划的中途岛之战中没有任何美国的航空母舰能与之抗衡。因此,他组织了165艘军舰,以及能够在日本搜集到的所有的海军力量,组成一支太平洋上最大的舰队。细萱戊子郎中将的北路军——由2艘轻型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组成——在主舰队进攻中途岛之前对阿拉斯加基地进行一场牵制战,然后准备在阿留申群岛西部建立基地。余下的山本舰队分成三支独立的舰队,向中途岛进军:南云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由于在珊瑚海遭受破坏,致使2艘航空母舰不能参战);近藤信竹中将率领的中途岛进攻部队,由第二舰队的2艘战列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水上飞机运输船、7艘巡洋舰以及29艘驱逐舰和由该舰队护卫的载有51000名士兵的12艘运输船组成;山本的主体部队,由7艘战列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以及12艘驱逐舰组成。另外,18艘潜水艇被派到中途岛与珍珠港之间的水域,去侦查美军的行动并攻击适当的目标。
1942年5月,美军的准备工作 海军情报机构破译的日军密码使尼米兹警觉起来,他命令哈尔西率领由“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组成的特遣舰队迅速从南太平洋北归;弗莱彻的“约克镇”号在珊瑚海战后进行修理,本来估计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现在它在珍珠港内以惊人的速度在48小时内做好了战斗准备。美军的3艘航空母舰舰队可以运载近250架飞机,与南云的4艘航空舰舰队运载的飞机数量相差无几。尼米兹将76艘军舰的三分之一派去保护阿拉斯加,另外又以中途岛为基地组织了109架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岸基飞机,准备在岛屿附近打一场大仗。5月底,由50艘舰只和潜水艇组成的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以北集中,山本的潜水艇到7月1日才建立警戒屏,因而并未察觉。哈尔西生病住进医院,他的由“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组成的舰队由雷蒙德·A.斯普鲁思斯指挥。在珍珠港基地的尼米兹的控制下,弗莱彻在“约克镇”号上指挥海上战斗。
1942年6月3—7日,阿留申群岛战役 北路日军以机动制胜罗伯特·A.西奥鲍德少将的守护队,两次轰炸荷兰港(6月3日、4日)。为避免美岸基飞机的攻击,日军派小股部队在基斯卡岛(6月6日)和阿图岛(6月7日)登陆。假如美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佯攻,日军将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正如后来所发生的那样,除了让一些美军感到恼怒,以及因为在西半球夺取了两块无用的领土引起美国进一步的忿怒之外,日本并没取得多大的收获。
1942年6月4日凌晨3—7时,中途岛之战——第一阶段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大将确信,中太平洋地区没有美国航空母舰,美军剩余的绝大部分战舰正向北移动,参加阿留申群岛战斗。对此,南云亦深信不疑。拂晓,他便下令将一半突击部队(108架飞机)投入了中途岛之战。此时,美国的岸基战斗机正起飞去攻击日本的航空母舰和它们的轰炸机。但是,美国人的攻击并未奏效,而且损失惨重。美军战斗机在速度上远不是日机的对手。而且,由于美军攻击航空母舰的飞机有一半被日军的护航战斗机击落,对航空母舰未造成重创,使南云的轰炸机得以突破美军防护,于上午6时30分袭击了中途岛。这次袭击使岛上美军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只有飞机跑道例外,这是日军有意留作日后给自己用的。
1942年6月4日,上午7时—下午5时,中途岛之战——第二阶段 南云收到进攻中途岛部队的无线电报告,说需要对该岛进行第二次袭击。于是,他命令卸下舰载战斗机上的穿甲弹和鱼雷,重新装上燃烧弹和高爆炸弹,这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这时,侦察机发现并报告了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美军战列舰编队情况。惊慌之中,南云下令重新装弹,准备进行海战。这时,袭击中途岛的机群也回到了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他立即率领舰队启航。日本舰队有4艘航空母舰,成箱形队形,每艘航空母舰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护航。舰队向东90°改变航向,去迎接新的战斗。此时,美国海军少将弗莱彻已命令斯昔鲁恩斯的两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上的舰载飞机于清晨7时向日航空母舰发起攻击。位于东部数海里外的“约克镇”号上的舰载飞机也有半数于7时30分投入了战斗。斯普鲁恩斯的俯冲轰炸机越过日本舰队,未发现浓云掩盖下的南云的航空母舰舰队。但上午9时30分,美国的鱼雷轰炸机发现了日本舰队,他们紧迫不舍,勇敢地投入战斗。由于没有战斗机掩护,这群轰炸机几乎全部被日军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摧毁,而美军轰炸机却无一命中目标。南云确信这场战斗日军已胜券在握,命各航空母舰加紧给停落在甲板上的机群装弹、加油。此时,从“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镇”号上起飞的美军俯冲轰炸机中队接连发现了日本舰队。到上午10时25分,日本的3艘航空母舰“赤诚”号、“加贺”号和“苍龙”号已中弹起火。第四舰“飞龙”号未遭破坏,向东北方向驶去,并派出舰载战斗机追踪美国的航空母舰舰队。下午,日军的飞机发现了“约克镇”号,命中了3颗炸弹。与此同时,“飞龙”号上袭击中途岛的作战飞机已重新装备完毕,也投入了攻击“约克镇”号的战斗。有2枚致命的鱼雷炸弹击中了“约克镇”号。下午3时,弗莱彻下令放弃了这艘舰体严重倾斜、无望生还的战舰。这时,美军的侦察机也找到了日军的航空母舰舰队。刚刚返航的一组由24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战斗机群迅速从“企业”号上起飞,给“飞龙”号以致命的打击。“飞龙”号中弹成为一片火海。下午5时,战斗结束,日军损失了全部现有航空母舰,而美军仍有2艘可以使用。
1942年6月4—5日,中途岛之战——第三阶段 由于山本指挥失误,分散了兵力,使日军遭受惨败。然而,他仍希望挽回损失。入夜,日军集结全部舰只向东驶去。从表面上看,日军力量仍比美军强大。山本想诱敌进行海战。斯普鲁恩斯(放弃“约克镇”号后,弗莱彻将指挥权交给了他)意识到这种危险,没有追击,而是趁夜色转向东驶去。午夜之后,山本意识到不可能使美军落入圈套,加之缺乏空中保护,便下令向西撤去。
地图28 中途岛之战
1942年6月5—6日,中途岛之战——结束阶段 两天来,美军一直在追击溃退中的日本舰队,但为避免落入圈套,只限于白天行动。美军的机群给日军造成一定破坏,但双方未发生激烈战斗。最后,由于燃油消耗太大,斯普鲁恩斯放弃了追击,返航回到珍珠港。这时,千疮百孔的“约克镇”号仍在海上漂浮着,陪伴它的还有1艘驱逐舰。在“约克镇”号被拖往珍珠港的途中被日军发现,并被日军的“I—168”号潜艇击沉。这是中途岛战斗中美军唯一损失的2艘军舰。战斗中,美军还损失了132架岸基和舰载战斗机,阵亡人数为307人。日军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型巡洋舰、275架飞机和3500名士兵。
评论:中途岛之战是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之一。损失了航空母舰舰队使日本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从此以后,日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即固守住日军闪电般获得的广袤的南方资源地区及邻近区域。在此之前,日本海军曾一度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场战斗,从战术上讲,美军表现几近完美,弗莱彻,作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在他的旗舰受创后,明智地将2艘航空母舰的作战指挥权全权交给斯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则不负众望,干得十分漂亮。而南云却成为命运和错误情报的牺牲品。他的决定——给准备第二次袭击中途岛的舰载战斗机重新装弹——导致了他的航空母舰在甲板上挤满飞机的情况下被击中,南云的决定是致命的错误。由于情报不利,铸此大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南云也曾是战功赫赫的指挥者。可以说,“苍龙”号的舰载战斗机对“约克镇”号航空母舰的最后攻击是成功之作,不仅计划周密,而且行动果敢、巧妙。这场战斗的两个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国了解并掌握了日本的通讯密码——它给尼米兹提供了一幅精确描绘日本人作战意图和部署的地图。其次,是山本对美国人的作战意图和反应估计不足,从而分散了主要兵力。还有一点值得提出,就是这场战斗非常有趣的是,双方舰队指挥官都是从正在下沉的旗舰上将命令成功地传达给各自的巡洋舰的:南云是从“赤诚”号;弗莱彻是从“约克镇”号上。
所罗门群岛之战
1942年8月7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两栖登陆(地面作战的背景资料[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 盟军所罗门群岛登陆战的总指挥是戈姆利海军中将,地面司令部设在努美阿。海上作战指挥官弗莱彻率领的舰队由“萨拉托加”号、“企业”号和“黄蜂”号航空母舰组成。两栖登陆部队由4艘美国巡洋舰、3艘澳大利亚巡洋舰、19艘美国驱逐舰和19艘运兵舰组成,R.K特纳少将指挥。突袭圆满完成,海军陆战队登上了图拉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在24小时内占领了目标。
1942年8月7--8日,日军的反击 驻守在拉包尔的海军大将井上戊美对盟军登陆的报告立即作出反应。当天下午,日军对登陆的盟军进行了三次空袭。虽然造成的破坏不大,但严重干扰了盟军向岸上运送物资和增援部队的行动。与此同时,三川海军中将率领7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也迅速朝南疾驶,通过了被人称为“狭道”的中所罗门群岛之间的中央海峡。第二天,日军飞机继续狂轰滥炸,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之间的海峡以及附近海域上空接连进行了空战。日军的飞机试图袭击美国的航空母舰,美军的舰载飞机使进攻的日本飞机伤亡惨重,但自己也损失很大。鉴于此,弗莱彻担心受到的损失可能使航空母舰极易遭受攻击,而且可能影响到他向特纳的舰队和登陆的陆战队提供有效的增援,故决定从该战区撤出他的航空母舰舰队。这个决定无疑是错误的。面临这种情况,特纳(8月8日晚)认为在没有空中保护的情况下,他的舰队不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停留,同时决定继续卸船,但最多只坚持一天。
1942年8月9日,萨沃岛之战 三川率领舰队驶过萨沃岛南端进入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之间的海峡(艾恩博特姆海峡),于午夜后不久袭击了特纳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巡洋舰。在32分钟的战斗中,日军以密集的炮火和灵活的战术占了上风。盟军的5艘重型巡洋舰有4艘被击中沉人海底,其中美国的3艘、澳大利亚1艘。剩下的1艘也受了重伤。三川害怕拂晓时遭到美军空袭而草率收兵(他不知道弗莱彻已撤走航空母舰舰队),返航回拉包尔。他的舰队未受重创,只有37人阵亡,57人受伤。而盟军则损失惨重,有4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击沉,1270名官兵阵亡,709人受伤。返舰途中,美军潜艇“S-44”号使三川的指挥舰“鸟海”号重型巡洋舰受到重创。但比起美国海军在这场较量中蒙受的损失和耻辱,这点代价实在太小了。入夜后不久,特纳带领他的残余舰只和全部运输舰(有些尚未卸完)离开了战区。
评论:特纳将战舰分散部署以守卫通向艾恩博特姆海峡的三个入口是错误的,造成了在三川的凶猛进攻面前被击败的形势。由于弗莱彻率先撤走了航空母舰舰队(经戈姆利同意),使两栖登陆部队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暴露在空中攻击面前,在这种情况下,特纳在争议中决定放弃陆战师,带走大部分物资及所有重型武器和建筑设备是可以理解的。
1942年8月10—23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集结兵力 日军不断将分散的援军和军需物资送往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小股部队,运输任务只能由穿梭于“狭道”的快艇在夜间完成。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收到了运输舰送来的物资,占领的日军机场(后改名为亨德森机场)未遭破坏,飞机已在此降落(8月20日)。在此期间,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上空还接连进行了远程空战,日军飞机从拉包尔和北所罗门群岛起飞,美军飞机则来自新赫布里底群岛。日军未能有效利用美国海军撤离的机会加紧在岛上快速大规模构筑地面工事,而且未能对陆战队阵地进行猛烈的海陆攻击,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1942年8月22—25日,东所罗门群岛之战 日本人预料到下一个大规模的较量即将来临,遂派出一支由驱逐舰和运输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在田中海军少将率领下,载着1500名援兵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为了提供支援,一支由“松鹤”号、“瑞鹤”号航空母舰和“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在近滕上将的率领下,从特鲁克岛出发驶往所罗门群岛。吸取中途岛战役的教训,日军改变了通讯密码(他们不能肯定密码已被破译)。然而,从频繁的无线电通讯联络中,美国人已警觉到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戈姆利命令弗莱彻的航空母舰舰队截取日军情报。但弗莱彻未能准确判断日军的作战意图,允许“黄蜂”号开往加油地点,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兵力。战斗打响后,弗莱彻的战斗机击沉了正在攻击亨德森机场的“龙骧”号航空母舰。这时,他暴露了自己,受到日军2艘大型航空母舰的攻击(8月24日)。美军的航空母舰都是独立作战。日军的攻击目标首先对准了“企业”号,轰炸机冲破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使“企业”号遭到较大破坏。但进攻者却无法接近“萨拉托加”号,美军新装备的“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以密集的防空火力迫使日本的轰炸机不能靠近。而“萨拉托加”号上的舰载机群重创了一艘日本运载水上飞机航空母舰。然而,美国人没有发现日本的航空母舰舰队。这时,弗莱彻退出了战斗。他损失了17架飞机。战斗中,“企业”号航空母舰受到重创。近滕追击了一段时间后放弃,并下令撤回战列舰和巡洋舰。这时,田中的驱逐舰已将援军送上岸,并投入了炮轰亨德森机场的战斗。第二天,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大队从亨德森机场起飞,炸毁了田中的旗舰。陆军的一架B—17轰炸机击沉了1艘驱逐舰。由于作战双方航空母舰舰队未受大的损失,从战术上讲,可以说双方打了个平手。日本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损失了1艘轻型航空母舰和90架舰载飞机,这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1942年8月31日,重创“萨拉托加”号 “萨拉托加”号遭受日军“I—26”号潜艇发射的鱼雷的攻击,被迫退出战斗达三个月之久,只留下“黄蜂”号坚守在太平洋。
1942年9月15日,“黄蜂”号的末日 戈姆利海军中将决定对第一陆战师进行增援。在航空母舰护卫下,载运海军陆战队第七陆战团的6艘运兵舰驶离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圣埃斯皮里图岛(9月14日)。日本海军“I—15”号和“I—19”号潜艇截击了这支舰队。“I-15”号潜艇击伤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击沉了1艘驱逐舰。“I—19”号潜艇发射的2枚鱼雷击中了“黄蜂”号,使其沉入海底,特纳海军少将率领舰队勇敢地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前进,将增援部队送上岸(9月18日)。此刻,交战双方都在加紧向岛上运送增援部队。
1942年10月11—13日,埃斯佩兰斯角战斗 美军增援部队在特纳海军少将率领下,乘2艘大型运兵船和8艘快速运输舰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担任护舰的是诺尔曼·斯考特海军少将率领的由5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这时,日本的运输舰队,2艘运载水上飞机的航空母舰和6艘驱逐舰,在3艘重型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满载着士兵、弹药和食品正在通过“狭道”。斯考特预先得到命令前去拦截。午夜前,他袭击了日本舰队,击沉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并且在侦察机的协助下,用炮火和鱼雷击伤了另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上岛海军少将的部队安全登陆,但撤退时,他的2艘驱逐舰被亨德森机场的2架岸基轰炸机击沉。特纳在海军的掩护下,也率增援部队安全登陆。
1942年10月13—15日,海上炮轰亨德森机场 “金刚”号和“榛名”号战列舰在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支援下,成功地狂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海军陆战队的环形防线,掩护大批日本援军登岸。第二天傍晚,田中率领巡洋舰队对岛上美军阵地再次进行了炮轰,掩护更多的日本作战部队登岸。日军有效地控制了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海域。
1942年10月18日,美军指挥权变动 哈尔西海军中将取代戈姆利,成为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几乎在同一时刻,托马斯·金凯德海军少将接替弗莱彻,被任命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的指挥官。这支舰队现在由“大黄蜂”号和迅速修复的“企业”号组成。
1942年10月23—25日,山本的计划 山本在太平洋布署了2艘重型和2艘轻型航空母舰,由近滕指挥。他想利用这支舰队在关键性的海空战斗中击败美国人,以便控制南所罗门群岛。然而,他不愿意在附近没有良好的地面机场的情况下让这些珍贵的航空母舰遭到危险。如果有了地面机场,一旦航空母舰被击沉或击伤,那些宝贵的飞行员可以有落脚之处。由于岛上有了自己的部队,日军相信他们能够从海军陆战队手中夺取亨德森机场。一旦大功告成,当岸基战斗机从拉包尔飞来时,航空母舰就能够靠近美国舰队。由于地面部队展开了控制亨德森机场的激烈战斗[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近滕的舰队从特鲁克谨慎地向南移动。金凯德的舰队也小心翼翼地包围了圣克鲁兹岛北部。
1942年10月26—27日,圣克鲁兹岛之战 当日军从地面攻击亨德森机场受阻时(参见同上),金凯德按照哈尔西的无线电命令正向日本舰队发起进攻。事实上,两支舰队几乎是同时向对方发起攻击的。战斗机在空中穿梭往来,有几架美军战斗机被日本的护航飞机击落。美国人则击伤了“瑞鹤”号轻型航空母舰,重创“松鹤”号航空母舰(致使其退出战斗达九个月之久)。美国的“大黄蜂”号被严重击伤,由1艘巡洋舰拖出战场。“企业”号遭到余下2艘航空母舰的第二次攻击,被严重击伤。此时,美军舰队不得不撤出战斗。在日军的追击下,美国人最后放弃了“大黄蜂”号。在日军驱逐舰的猛烈攻击下,这艘航空母舰沉入了海底。至此,近滕决定休战。这场战斗日军显然获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损失了100架战斗机,比美国人多一半,同时大大削弱了日军优秀舰载飞行员的力量。在这场战斗中,近滕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没有追击并击沉“企业”号航空母舰。
1942年11月12—13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第一阶段 一支由13000人组成的增援部队在田中率领的11艘驱逐舰的保护下,分乘11艘运兵船正在接近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为掩护增援部队登岸,近滕派出一支由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组成的强有力的舰队,在阿部野口海军中将的指挥下,炮轰了亨德森机场。航空母舰舰队则开往所罗门群岛以北,提供空中掩护。与此同时,美军增援部队也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运输舰由特纳率领,丹尼尔·卡拉汉海军少将率领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护航(11月12日)。得知田中和阿部的舰队已临近,经特纳批准,卡拉汉率领护舰舰队前去拦截。美军试图以突袭方式克服自己在数量上的劣势。金凯德的航空母舰舰队(只剩1艘受创的“企业”号,舰边系着1只小艇,在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途中边行进边进行修复工作,这支舰队前去掩护特纳的撤回的运输舰队)距离太远,不能参加战斗。美国舰队装备有雷达(日军没有),但卡拉汉没能有效利用雷达,当阿部的舰队半夜后不久驶入艾恩博特姆海峡出现在美国人面前时,卡拉汉惊得目瞪口呆。接着展开了历史上最紧张的一场混战。惊慌失措的舰队在夜幕中相互拼命开火,有时不得不近距离射击。36分钟后,交战双方的幸存者才得以摆脱开对方,只剩下“日江井”号战列舰孤立无援,拂晓时被飞往亨德森机场的“企业”号舰载机击沉。混战中,日本的2艘巡洋舰被击沉,其他战舰全部被击伤。美有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1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也被重创至快要沉没的程度;其他战舰除1艘幸免外,其余全部受创。卡拉汉和斯考特两位指挥官阵亡。从战术上看,双方打了个平局,从战略上看,美军在这场战斗的第一阶段占了上风。因为日本轰炸亨德森机场受阻,计划未能实现,田中的护航运输舰队不得不返回肖特兰岛。
1942年11月13—14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第二阶段 第二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天黑之前,田中再次带领他的增援部队南下。天黑后,2艘日本重型巡洋舰——它们是三川海军中将巡洋舰队的一部分,未遭拦截,驶入了艾思博特姆海峡,炮轰了亨德森机场。第二天早晨,空中行动进一步升级。美国人集中兵力对付田中的护航运输队和三川的巡洋舰。田中的运输舰中有7艘被击沉,三川的2艘巡洋舰也被击沉。但是这并未阻止田中继续带领运输舰队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挺进。与此同时,近滕海军中将也率领“雾岛”号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向南行驶,打算轰炸亨德森机场,掩护田中的舰队靠近目标。
1942年11月14—15日,瓜达尔纳尔岛海战——第三阶段 金凯德派海军少将威利斯·李率“华盛顿”号和“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和4艘驱逐舰拦截日本人。双方恰好在萨沃岛南的艾恩博特姆海峡遭遇,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美国的2艘驱逐舰很快被击沉,另外2艘退出了战斗。而2艘战列舰却与日本舰只展开了近距离战斗,表现得异常勇敢。日本人集中火力对付“南达科他”号,该舰电源遭到破坏而被迫退出战斗。这时,这场战斗成了“华盛顿”号与14艘日本战舰之间的较量。海军少将李沉着应战,利用“华盛顿”号的雷达指挥炮火猛击“雾岛”号,使其接近沉没的状态。这时,近藤退出了战斗,瓜达尔卡纳尔海战结束。尽管田中成功地将4000名官兵送上岸,后又将5000余名官兵撤回拉包尔,但这三天战斗的主要战果归于美国人,他们有效地控制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周围的海域,从而保证了在这场决定性的海战中最终获胜。从此,日本人在南所罗门群岛转入防御。
1942年11月30日,塔萨法龙加之战 田中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计划,然而胜利是不会轻易地取得的。卡尔顿·H.赖特少将率领的一支由5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的美军舰队,与田中的“东京快车”号相遇,这一次是8艘驱逐舰为岛上的日军运送军需品。雷达系统报警:日军已靠近艾恩博特姆湾,美军开炮并击沉了领航的驱逐舰。田中立即采取行动,机智地调整全中队面对美军,发射了几枚鱼雷后,慌忙向北逃跑,未遭受更多的损失。日军击沉了1艘美军巡洋舰,重创3艘,击毙美军海员400人。
1943年1月29—30日,伦纳尔岛之战 罗伯特·C.吉芬率领的一支由6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以及2艘护航航空母舰组成的中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北巡航,试图引诱聚集在所罗门群岛北部的日军舰队出击(实际上是准备掩护日军撤离瓜岛)。日军不但没有上钩,相反,山本派遣岸基战斗机群对美军实施了两次成功的袭击。1月20日黄昏,一开战就使美舰“芝加哥”号瘫痪。次日下午,美军南撤,日军又击中了正被美军拖回的“芝加哥”号,使之沉没。
1943年2月1—7日,日军撤离瓜达尔卡纳尔岛 在美军丝毫未察觉的情况下,小柳少将(取代了田中)成功地、机智地将13000名日军从瓜岛撤离。
评论:自英荷战争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这场历时六个多月发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如此漫长、激烈、毁灭性的海军战役。双方都有严重的失误。美军之所以取胜,是由于他们在武器数量和装备上所占的优势——在水面如此,在空中也如此。
印度洋之战
返回书籍页